坐井观天的教案

2024-05-14

坐井观天的教案(精选11篇)

篇1:坐井观天的教案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抓住学习内容,使学生懂得目光狭小。

3、见识少就会把事情弄错的道理。在教学中把对话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学特点】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朗读对话,全力为学生自主、合作、创新学习创设条件。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悟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及新词,了解坐井观天、井沿、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好词坐井观天、无边无际。

2、学习朗读对话,读出对话双方不同的语气,从对话中体会双方的不同态度。

3、了解故事的内容,懂得目光狭小,见识少就会把事情弄错的道理。

【重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用具】

投影片、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披文入境

1、直接揭题,学生读课题。

2、理解坐井观天中的观是什么意思,积累词语坐井观天。(书写点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已读得最好的或最喜欢的自然段画上

三、细读课文,悟情明意。

1、学习第一自然段,在图上井沿指什么地方?并把这个词语写在旁边。

2、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1)学生自由读。

(2)抽读交流。

(3)归纳小结:朗读对话,一要注意语气的轻重,二要分清对象,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那句话是谁说。

(4)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3、尝试朗读第二次对话。

(1)学生练读。

(2)交流点拔。

(3)学习词语:无边无际

4、自由朗读第三次对话。

(1)用一就的句式练习说话。

(2)小组探究:青蛙和小马都笑了,他们笑谁,笑什么?

(3)小实验:用书卷成筒看看,能看多大。

四、总结全文,感悟寓意。

1、小组讨论: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井口,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你想对青蛙说些什么?

3、归纳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你知道了什么?

五、练习内化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表演课本剧《坐井观天》。

附:板书设计

12、坐井观天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井口那么大

目光短浅

篇2:坐井观天的教案

1、张挂教学挂图,读题。

2、上一课,我们初步读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今天,我们来细读、理解。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对照挂图,让学生说明青蛙和小鸟各自所处的位置。板书:井沿。讲解生字。井沿: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沿,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青蛙向小鸟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从哪儿来呀?)

(2)小鸟是怎么回答青蛙的?(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3)“一百多里”在这里说明了什么?(一百多里是一段很长的路程,在这里说明小鸟飞了很远,天很大)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3、讲读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2)“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大话是指夸张的话)

(3)青蛙为什么说小鸟“说大话”?(因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根本没有一百多里,小鸟不可能飞那么远)板书:井口那么大

(4)小鸟是怎么回答青蛙的?(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板书:无边无际

(5)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用来形容什么?(无边无际没有边际的意思。在这里用来形容天非常大)

(6)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注意“哪”的读音和语气(“哪”作语气词,读轻声,不读第三声)

(7)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了?(为了天有多大的问题争论起来)

4、讲读第六、七自然段。

(1)青蛙为什么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因为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抬头看见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指导朗读“我不会弄错的。”(自信、肯定、自以为是的语气)

(3)小鸟为什么笑了?(小鸟笑青蛙眼光太狭窄,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小片天,还自以为是,不承认自己的看法有错误)

(4)小鸟为什么叫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眼界就会变得开阔,就会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就不会再坚持自己原来的错误看法了)

(5)指导朗读“你是弄错了。”(其中的“是”字,表示了肯定的、勿容置疑的语气)

5、小结: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它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就是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把天看得只有井口那么大。以后,人们就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三、课堂练习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填空:

青蛙坐在( )看天,看到的天不过( )那么大。小鸟站在( )看天,看到的天( )。

3、把课后的字写在田字格里。

篇3:《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师巧“坐井”

如果可以把教师的引导称为“坐井”的话,那么哪些地方需要“巧坐井”呢? 第一,识字。本课仅有三个生字,所以将识字置于朗读、理解、运用之中较为适宜。如,“信”字,可引导学生理解做人应言而有信。第二,理解。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采访对话”、“随鸟漫游”等环节,借此让学生对比二者眼界之大小,理解争论之缘由。第三,朗读。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读出滋味,悟得情感。此为教师“巧坐井”的三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识字、阅读、理解等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 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 并且通过学生互相间的帮助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旨在让学生在主观意志上树立“我要学”的目标,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习策略的“我会学”。所以说“教师引导如‘坐井’”,学生得法知‘方圆’”。

二、学中知“方圆”

“教”致力于“学”,服务于“学”。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恰当地把教材划分为若干问题的层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笔者通过“入井入境,以读为主;入情入理,思辨相辅”这两步,使学生知晓方圆,自学自悟。所谓入井,就是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先不论是非对错,让学生分别站在青蛙和小鸟的角度加以思考;所谓入境,就是在入井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充满个性的争论,轮读文中的对话,以此达到读懂、读好的目的。所谓入情,不单单是对小鸟的指责与嘲笑, 而应落脚于理解、同情与鼓励,以此彰显语文教学正确的人文关怀;所谓入理,即学文之后,让学生感悟寓意,引以为戒。

三、 井蛙需“添翼”

教学中,“坐井”与“添翼”可以同时展开,但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井蛙的局限性与飞鸟的开放性,让“井蛙需添翼”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成为共同的愿望。其次,在教与学的转换中,教师一定要树立为文本“添翼”,为学生“添翼”的意识。如,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让学生观看大千世界的视频画面,劝说青蛙出井开阔眼界,练写《出井观天》后两者的对话等。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使“坐井观天”这个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学生接受,使教学也在添翼中添彩。

四、 飞鸟乐无边

寓言的教学目标能否真正实现, 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教师讲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 还在于教书育人的作用。就本文而言,让学生成为飞鸟并不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 学生一旦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迷失方向、浅尝辄止,飞鸟又何尝不会变成井蛙呢?对于教师而言, 如果以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便是大功告成的话,也就成了坐井观天,自得其乐了。为此,课后笔者会继续安排学生读寓言、谈体会,结合课本中其他几篇寓言,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演一演、讲故事等。相信这样做了,井蛙才能变成小鸟,小鸟才会飞得更高。

综上所述,教学中,教师应将寓言情节融合为教学策略,将故事寓意升华为教学理念,按照“教师巧坐井”、“学中知方圆”、“井蛙需添翼”、“飞鸟乐无边”等教学步骤, 对寓言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恰如“坐井与观天”——坐得井中,方能“一课一得”,观于天外,才觉“得非一课”。

篇4:江宏伟的坐井与观天

春分,又称龙抬头。

这一天,宅男江宏伟走出了自己的遐想空间,打破他日复一日的规律作息,出现在我们空间为他举办的个展上。

20多年了,我们之间变换过很多角色,老乡、老师、学生、朋友、娘家人,他看我从大学生变成孩儿妈,我看他从留校老师变成知名画家。

他常常讽刺我:想让谁死就让谁去做杂志!所以在一次若干年之后的见面上,他第一句话就是问我:还没死呢~

其实,他比谁都明白我,大抵是因为我们都是一样:几十年来,他把家搬到这里那里,不变的是始终坐在那把椅子上,笑看春暖花开,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勾描染色;而我,从南京到北京,参与了艺术品的各个行业,最终还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媒介,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做本有底限的杂志。

年轻的时候,江宏伟就不是个好动的人,年纪大一些,变得更宅更温暖,比如说他喝酒了才多话多幽默;比如说他平时不爱上馆子,只爱自己下厨家宴。

他看书多而杂,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更作为一个不太爱出门交际的宅男,他的知识面是宽泛的。他甚至收藏油画抽象作品,早到赵兽,晚到梁铨;他可以大谈中国油画史,谈奢侈品管理。

50歲以后的江宏伟,比20年前更率真更性情。

江宏伟比喻自己不爱出门,常常喜欢用坐井观天这个词。在我看来,“坐井”于他,是真的。他生活规律,每天工作8小时,加上游泳做饭看看书;观天也是真的,他时时刻刻关注艺术的变化,甚至艺术市场的变化,给朋友们提出很多参考建议。

所以李津看了江宏伟的新作品说:真是服气,他能把工笔画出写意的味道来。这里面,大概真真能看到他若干年的积累和沉淀,虽然很细微,但是醒目地存在着。

我想,江宏伟的坐井观天,其实是一种守望,一种努力,一种从来不肯放弃的叛逆,在谁都不希望变成那只青蛙的今天,却显出了他特有的真诚。

篇5:坐井观天教案

汉语言123班 朱飞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沿、际、信”3个生字,会写“信、沿、抬、际、蛙、错、答、还”8个字,积累词语7个,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分角色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引导学生看问题要全面,不要做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坐井观天的寓意。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ppt)同学们,老师课件上的小动物是什么啊? 生:青蛙和小鸟。

师:那么,同学们觉得青蛙和小鸟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 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都很有想象力,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课文中青蛙和小鸟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板书:坐井观天

师: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师:如果没有,老师有几个小问题要问大家,第一个问题呢,这个观字是什么意思?第二个就是谁坐井观天?结果怎么样?下面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来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老师来当旁白,女生来读小鸟的话,男生来读青蛙的话。生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好,老师的问题有同学能回答吗? 生回答。

师:很好,这个观字就是看的意思,青蛙坐在井里望天空,结果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下面我们仔细来解读一下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首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青蛙和小鸟共有几次对话? 生回答。

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它们的第一次对话。也就是一二自然段,在学习对话之前,我们来看看这两段中的生字。一个是井沿的“沿”(yan),沿就是边的意思,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出示ppt)。师:青蛙坐在什么地方?小鸟从哪儿飞来,落在什么地方?青蛙问了小鸟什么问题?小鸟是怎么回答的?小鸟为什么要从天上飞下来落到井沿上?带这些问题,我们来朗读第一次对话。生回答。

师:很好,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说我从天上来。因为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那么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到底是有多远呢? 生回答。

师:一百多里就相当于高速公路上100码,要开五小时。同学们,觉得小鸟飞得远不远啊? 生回答。

师:小鸟的这句话,就引起了青蛙和小鸟之间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天到底有多大。(板书:天到底有多大)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他们的第二对话。首先我们齐声朗读一下他们的对话。生朗读。

师:同学们,青蛙觉得天有多大?小鸟觉得天有多大呢? 生:青蛙觉得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觉得天无边无际。师:很好。有没有同学知道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啊。生回答。

师:对,无边无际就是形容范围广阔,小鸟觉得天空是无边无际的,那同学们觉得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呢? 生:大海。

(板书:小鸟:无边无际 小青蛙:井口一样大)

师:对了,那么同学们觉得小鸟和小青蛙谁说的对啊。为什么? 生:小鸟。因为青蛙一直待在井底,看不到天空原来的样子。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小青蛙错了,小鸟就指出了他的错误,下面我们来朗读第三次对话。生朗读。

师:青蛙对于小鸟说你弄错了,说了什么啊?

生:笑着说:“我天天坐在井里,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看错的。”

师:对,小青蛙这么回答,是不是觉得小青蛙很自以为是啊。一直呆在井底下就以为看到了天,目光非常狭窄。那么小鸟是怎么回答小青蛙的呢? 生回答。

师:对了,小鸟也是笑着对小青蛙说让它跳出来看一看。那么如果青蛙跳出来看了整个天空之后,它会作出怎么样的反应呢? 生:小青蛙会觉得很惭愧。因为小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看到了不一样的天,小鸟说的话是对的。

(三)整体理解

师:对,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青蛙和小鸟的性格,下面我们就要准确地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出小鸟的乐于助人,小青蛙的自以为是。(板书:小鸟 乐于助人 小青蛙 自以为是)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

(四)总结

师:好了,下面我们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意思,小青蛙和小鸟在讨论天到底有多大,小鸟告诉青蛙说天是无边无际的,但是小青蛙却一直觉得天只有井口这么大,小青蛙一直待在井里,所以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井底之蛙,就是用来形容目光狭窄的人,就像课文中的小青蛙。那么我们的课文题目又是另外一个成语坐井观天,小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井口,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去了美丽的草原,和鱼儿嬉戏玩闹。同学们,我们要像小鸟一样成为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不要做井底之蛙,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多看,多听,要耐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文生字词2遍

2.回家跟爸爸妈妈讲这个小故事 3.续写小青蛙跳出井口看到的世界

七.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天到底有多大

篇6:坐井观天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随文理解和掌握“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等词语,识字“沿际”。

2、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研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第二次对话,理解他们不同观点的原因。

初步学习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教学重点:研读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前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小”。

教学准备:板画水井贴图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集体背诵《识字四》。

2导入新课《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读通课文,把读不通顺的句子读3---5遍。

2二读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三读边读边想,《坐井观天》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三次对话,随文识字

(一)反馈:《坐井观天》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和()争论()

2.再次默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3.反馈出示课文4.5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的观点是(),

小鸟的观点是()。

(二)思考:青蛙和小鸟的观点为什么截然相反呢?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2理解“井沿”,识字“沿”

小鸟落下的这个位置就是“井沿”,看来“井沿”就是DD井边,“沿”在这里的意思就是DD“边”。

(教师手指桌沿)那么这是?----桌沿

学生给“沿”组词。

3.理解“落”字在句子中的运用。

给“落”换词。

想想为什么课文没有用“停”等词呢?

(三)教师引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了解故事的起因。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了解“一百多里”有多远,读好“一百多里”。

(四)研读第二次对话,争论的要点

1.理解小鸟的观点

1)理解“无边无际”

小鸟飞过那么多地方,但是它都没有看到天的尽头,这就是课文里的哪个词?(无边无际)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我们还可以说什么也无边无际?

2)天如此无边无际,怪不得…….

教师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集体读,再次回顾。

教师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指名读,想想小鸟会()地说。

评价读中感受小鸟的自信、诚恳……

2.理解青蛙的观点。

1)理解“大话”:“大话”是什么话?青蛙认为小鸟说了什么大话?

2)青蛙问小鸟“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它其实想说的的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3)出示两个句子读一读,感受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感受“!”和“?”的变化。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4)听了青蛙的话,你心里一定有了问题了。(预设:青蛙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呢?)

5)探究青蛙的观点的形成原因

问得好。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用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启发学生想办法获得青蛙的“体验”。或者自己引导

A抬头看看教室的天花板,你看到了方方正正的一大片,但是再把纸卷成筒状看看天花板?你又看到了什么?)

B再观察一下课本插图中青蛙所处的位置,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因为青蛙的视线被厚厚的井壁挡住了…….)。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青蛙的话,读好“!”和“?”

3.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次对话。

四、写字:沿抬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2发挥想象续遍故事。

3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研读青蛙和小鸟之间的第三次对话,理解青蛙和小鸟各自“笑”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词卡

教学过程:

一、识字,复习导入

1、读生字卡片 :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

识字:信给信组词,了解“信”的意思。再用字理识字法观察信字的部件构造,记住“信”字,比如说:要“言”而有信;比如说“信”就是把要说的话,把语言写到纸上,传递给别人……

2.男女生分角色读课文2.3.4.5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次对话。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青蛙和小鸟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笑的含义一样吗?

2)同桌分角色朗读,讨论一下小鸟和青蛙各自在笑什么。

3)反馈:

预设:青蛙笑小鸟错了,自己是对的……小鸟笑青蛙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青蛙觉得自己天天坐在井里看天,最了解天的大小,不会弄错的,小鸟居然和他争论,实在可笑……小鸟笑青蛙确实弄错了,还自以为是…….

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三次对话,关注生生评价。

三、提炼“坐井观天”的寓意

引:课文学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到底是谁弄错了?

(1)青蛙错在哪里?

预设:错在自己呆在井底,不跳出来看看,就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天就井口那么小……错在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

(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题:坐井观天就是:坐在井里观察天……坐在井里看天……

坐井观天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同时它也在批评一类人,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是批评什么样的人呢?(…….批评见识少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回顾: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拓展

出示课堂小练笔: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终于跳出了井口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4)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

预设:我明白了不能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我懂得了要多学知识才能见识广……

小结: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呀!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篇7:《坐井观天》教案

教材简析:

析《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8个生字中的“观”、“际”、“沿”,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坐井观天”、“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坐井观天”的比喻义,使学生懂得目光狭小,见识少,就会把事情弄错的道理。

3、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想象说话,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理解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三、教学难点:懂得人要眼界开阔,不能像井底之蛙目光短浅。

四、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有一只小鸟飞来了,与青蛙发生了一次有趣的争论,它们究竟在争论什么呢?我们赶紧去看看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

“坐井观天”中的“观”字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写谁坐井观天?结果怎样?(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暂不讨论。)

2、出示生字卡:信、沿、抬、际、蛙、错、答、还(正确掌握生字的拼音、字形、笔画、结构)

3、整体识读两遍(分男女读、开小火车读)。

4、去掉拼音小帽子,你们还认识吗?(点读)跟读两遍。

5、组词练习,学会用词语造句。

三、指导写字。

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时,注意左耳旁是两笔完成的,指导“还”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辶”。让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通过课后的“读读抄抄”巩固所认的字和所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生字后继续学习。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故事里的青蛙在哪里?(教师板书:青蛙、井里。)

2.小鸟从哪儿飞来?落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小鸟、天上。)3.什么地方是井沿?(沿,就是边。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教师指着插图中的那口井来讲解。)

4、这两位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呀?(争论天有多大)

5、师:谁能将这两个问题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请一位学生说一说)小鸟在井沿,青蛙在井底,他们两个在争论(谈)天有多大(要求把话说完整)。齐读第一自然段。

(一)第一次对话

过渡:老师有点不明白了,青蛙在井底,小鸟应该在天上飞,他们俩怎么会碰到一起的啊?从课文中找出来。(请一个学生说)

(1)青蛙问小鸟什么了?(指导朗读,要读出问话的语气。)

(2)小鸟是怎么回答的?小鸟为什么要从天上飞下来,落在井沿上?(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渴。)

(3)小鸟说“我飞了一百多里”,这是有多远呀?(说明天很大很大。)小鸟飞了那么远,感觉怎样?(指导朗读)。

(二)第二次对话

过渡:青蛙相信小鸟的话吗?我们到书本上去找找答案吧。

1、(1)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又说什么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青蛙说的话,要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2)青蛙说小鸟说“大话”,这“大话”指的是什么?(说小鸟的话是吹牛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话。)所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句话?(不相信)(学生分别试读)

(3)小鸟是不是在说大话了?那为什么青蛙说小鸟说大话了呀?(用“因为…所以…”说话,把话说完整)

(4)“还用飞那么远吗?”是什么意思?(不用飞那么远)

2、连起来把青蛙说的两句话读一读。

过渡:这是青蛙的观点,他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又是怎样认为的?(无边无际)

1)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是形容天很大,没有边际。)哪个小朋友能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2)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仿照这个句子练习说话。

3)有感情地朗读它们的第二次对话。分角色读。

(三)第三次对话

过渡: “他们到底谁对谁错?”“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请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学它们的第三次对话。

(1)让学生小声自读六、七两个自然段。

(2)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是什么表情?这里的“笑了”是什么意思?(嘲笑)

(3)青蛙说自己不会弄错的原因是什么?(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

(4)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小鸟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它是怎样劝告青蛙的?(教师指导朗读小鸟说的话,要表现出既觉得青蛙可笑,又仍然很耐心,很诚恳。)

(5)假如青蛙真的从井底跳出来,看看天,它会发现什么?会怎么说呢?(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四).让学生齐读课文,读后提问。

在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上,青蛙和小鸟各是什么看法?它们的看法为什么会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小鸟是在天空中飞翔,所以它看到的天确实是无边无际的;而青蛙天天坐在井底,它的目光受到限制,它也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

(五)想象说话、续编故事:

过渡: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只小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也感到有必要出去看看。

1.它们来到(天空、田野、草原、大海„„)看到了(植物、小动物„„)

2.青蛙想什么?青蛙说什么?小鸟又怎么说?(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六)齐读全篇课文。

三、归纳寓意: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刚才我们仔细读了课文,讨论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在想想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帮学生归纳寓意。(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到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它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盲目自信、自以为正确,不肯接受小鸟的帮助,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全面看问题,要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说得好,“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有些人看问题目光狭小,所以有限,还自以为是。这节课,我要送给大家一句话,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青蛙

井口那么大

目光狭小

见识少

天有多大?

小鸟

无边无际

目光远大

篇8:坐井观天的教案

一、剧本的题材选择

木偶剧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利用木偶艺术的优势来编写适合儿童观赏寓言故事类题材, 本剧以动物为故事主角, 以社会公德, 家庭美德等德育内容为主题, 进行木偶儿童剧《坐井观天》创作, 以课本中故事为基础, 根据情节添加各种小动物角色及现代儿童的生活趣事, 并根据故事发展脉络重新编写词曲, 把仅有一百多字的小故事编写成一个15分钟左右的木偶儿童剧。寓教于乐是本剧最重要的出发点, 抓住儿童的“好奇”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用各种动物木偶、欢快的音乐等吸引观众, 让小观众通过观看本剧, 能领悟到剧中所讲述的人生哲理。

二、音乐的设计

音乐是木偶剧的是核心, 是无声木偶的灵魂, 它具能让观众从听觉感受, 触动心灵。对木偶剧《坐井观天》的音乐设计, 以流行音乐的元素进行编曲, 用流行音乐通俗的演唱方法, 演唱音乐剧中的歌曲。如剧中开场“妈妈”唱的歌, 此时的妈妈是用她优美又动听的歌声, 让观众想象妈妈的母爱之美。在剧中“妈妈”的人物形象没有出现, 只用柔美的歌声和音乐来演绎慈祥的母亲形象。再如剧中的主角“小鸟”, 她的音乐欢快活泼, 节奏明朗, 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表现出小鸟的活泼开朗。同时结合现代电影效果的音效, 让小观众们很快进人剧情, 时而屏息静听, 时而紧张不安, 时而哄堂大笑。

三、舞美设计

(一) 巧妙的木偶制作造型:

木偶造型艺术的夸张、变形和它的随意性, 是木偶剧的重要特点;夸张变形的木偶造型, 宛若一幅幅漫画作品, 让导演可以任意地安排角色。木偶造型可以任意突出某个部位, 强化人物个性, 使故事哲理得到形象化和具体化, 新颖别致, 寓教于乐, 令观众忍俊不禁。在《坐井观天》木偶制作造型方面, 由于木偶品种的丰富多姿, 故采用真人舞蹈表演和卡通大嘴巴木偶同台演出, 使整台演出丰富有趣, 又变幻多端。在《坐井观天》一剧中, 由真人美女扮演小鸟, 卡通大嘴巴木偶扮演青蛙, 具有拟人性, 夸张性的造型设计;其中主角小胖子青蛙与大嘴巴青蛙的形象区别在于胖与瘦, 大嘴巴青蛙的舌头可以夸张的伸很长, 而小胖子身体肥胖夸张;剧中小松鼠, 蓬松的大尾巴, 头部拟人化可以说话, 手脚灵活, 模仿人一样的动态;剧中的小白兔, 模拟人的外形, 穿上球衣, 外形很容易让观众知道, 它是个爱好踢球的小子。多变的造型设计, 贴近生活, 小观众们自始至终看得兴致勃勃, 雀跃欢叫。

(二) 不同层次的舞台空间:

舞美设计的首要任务, 是为员的表演创造一个适意环境, 通过空间处理而具象化, 将剧本意境通过舞台美术创造性地传达给观众。本剧从“井上井下, 地面天空”的多层次、多剖面的空间设计;用多层次、多剖面的分割法, 以戏剧环境的合理性, 把舞台有机地划分成几个区间, 能使调度更丰富, 增强戏剧的趣味性。同时配合电脑LED灯多彩的效果与多媒体视频的环绕, 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四、木偶儿童剧的表演

与一般的戏剧表演不同, 木偶剧的主角是木偶, 木偶剧演员, 无论是进行操纵表演还是进行配音表演, 都并不直接面对观众表演, 而是藏身在幕后 (木偶的上方或木偶的下方) 进行表演。这样一来, 演员无法与观众在现场实现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 影响了“气场”的营造, 也使演员在现场表演中难以获得及时的情感刺激与信息反馈, 因此给表演带来一定的难度, 对木偶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哦;在本剧中, 木偶演员集操纵表演与配音表演集于一身, 对演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木偶剧演员作为人偶之间的中介和桥梁, 起着将无灵魂的木偶变成有艺术灵魂的剧中人物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幕后演员是操纵木偶表演的每一个动作, 还是配音角色的每一句台词、每一句唱, 都要以“孩子气”为其主要特点, 动作要有“孩子样儿”, 语言要有“孩子腔”, 总体要有“孩子味儿”。为此, 就要求木偶剧演员要有童心、童趣、童韵、童味。尤其是成年演员, 就更要尽力缩短自身与角色之间的年龄距离。《坐井观天》剧中的木偶是用演员的右手套入头部, 靠手腕与手指的力量控制头部与嘴巴, 演员的左手操纵木偶的两支手签, 大嘴巴木偶也是在杖头木偶的基础上改良成现代儿童卡通布套偶, 在表演的方面上, 演员既要做到表演要素的多元性, 也要做到间接性。

五、总结和展望

近年来, 木偶剧导演艺术, 横向借鉴影视和姐妹艺术的一些手法及国际舞台的新鲜经验, 对丰富和发展木偶剧的表现力, 起到了很好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值得借鉴收。现在的儿童, 已经不像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知识面更广, 懂得更多。小观众想要的是什么?需要不断地搜索现在孩子们的思想与爱好。每次创作剧本时, 这个节目要适合什么样的年龄段的孩子都都需要仔细思考虑。随着多媒体技术、影视动画技术不断的发展, 很多传统的木偶剧被搬上了荧幕, 动画片神笔马良、阿凡提、曹冲秤象都是传动木偶剧发展的重要成功案例。如今, 如何利用新媒体视觉优势让木偶剧这一传统的戏剧形式继续发展, 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刘秀霞.向儿子请教来的木偶剧.福建艺术, 2006 (5) .

[2]黄敏.《冼太传奇》木偶剧的艺术探析.南方论刊, 2013 (6) .

[3]农余彬.浅谈木偶芭蕾舞剧《小关人鱼》创作心得.大观周刊, 2012 (25) .

篇9:续写《坐井观天》

小xiǎo鸟niǎo回huí答dá:“我wǒ没méi骗piàn你nǐ吧bɑ,这zhè天tiān空kōnɡ任rèn我wǒ怎zěn么me飞fēi也yě飞fēi不bù完wán!陆lù地dì上shɑnɡ的de风fēnɡ景jǐnɡ还hái有yǒu更ɡènɡ漂piào亮liɑnɡ的de呢ne!”青qīnɡ蛙wā不bù好hǎo意yì思si地de说shuō:“对duì不bu起qǐ,我wǒ错cuò怪ɡuài你nǐ了le!我wǒ真zhēn想xiǎnɡ走zǒu遍biàn世shì界jiè,欣xīn赏shǎnɡ优yōu美měi的de风fēnɡ景jǐnɡ!”小xiǎo鸟niǎo笑xiào了le笑xiào,说shuō:“没méi问wèn题tí。”

于yú是shì,青qīnɡ蛙wā随suí着zhe小xiǎo鸟niǎo去qù各ɡè地dì旅lǚ游yóu了le。

(362400 福建省安溪县梧桐中学附属小学二〈1〉班)

(指导老师 林晓霞)

我想小青蛙应该正在感慨“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吧。这句俗语是说比你能力强的人还有很多,你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取。

篇10:《坐井观天》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9个生字,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的意思。

2.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4.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读写本课9个生字,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的意思。

2.理解 坐井观天、无边无际 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正确认读本课的3生字,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的意思。

(二)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际”,“信”两个字。

(三)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在本课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一)读写本课的3生字,初步了解在本课的意思.(二)指导“际,信”等字的字形。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拔苗助长》小故事,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从而引出《坐井观天》课文,ppt展示课题。

板书:13.坐井观天。

师:“观”是什么意思?(看的意思。)

师:“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里看天。)

过渡语:下面老师范读课文,老师在范读时,要提两点要求。

(二)范读课文。

要求:

A.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B.感受小青蛙和小鸟说话时的不同语气。(三)学生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同桌交流,并且把这些字多读几遍。

(四)出示认读生字。1.认一认,读一读 yán jì xìn 沿 际 信

a.指名认读

b.学生读正确后,当小老师领读 c.学生齐读,加深印象。d.交流识字方法。e.给生字宝宝找朋友。

2.认读字词

井沿 青蛙 口渴 喝水

无边无际 弄错 不信 a.指名认读

b.学生读正确后,当小老师领读 c.找两组同学赛读,评比 3.指导书写

Ppt出示“际”,“信”二字。

a.际:左窄右宽,左边要写的窄一些高一些,而且是两笔,强调第一笔是横撇弯钩,第二笔是竖。右边是一个“示”字。

b.信: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右半部分,口字上面有三横,第一个横要写得长一些,下面两个横要写得稍微短些。下边的口要写得扁一些。

过渡句:字词我们已经会读会写了,这些生字宝宝非常淘气,他们都溜到课文里去了。(五)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1.这篇课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 2.它们在争论什么? 3.它们一共有几次对话? 1.a.指名回答第一题(青蛙和小鸟)

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同时思考问题。青蛙和小鸟的位置在哪里。

过渡句:既然写它们,那么就会有它们各自的位置,那么青蛙在哪里,小鸟在哪里?(青蛙在井里,小鸟在井沿)

b.师出示青蛙和小鸟的卡片,找学生到黑板上找它们的位置。生贴错井沿的位置,师找其他同学帮助他,顺势问他什么是“井沿”(井口的边沿),举一反三,提问碗口的边沿叫什么?帽子的边沿叫什么?桌子的边沿叫什么?床的边沿叫什么? 过渡句:正是由于青蛙和小鸟位置的不同才引起了它们的争论。2.a.它们争论的话题是什么?(天有多大)板书:天有多大 b.青蛙认为天有多大?(井口那么大)板书:井口那么大

小鸟认为天有多大?(无边无际)板书:无边无际 3.它们一共有几次对话?(三次)

过渡句: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Ppt出示: 第一次对话: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师找两名学生分别读青蛙和小鸟,师读旁白。a.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b.师重点指导读“哪儿”,“天上来”,“一百多里” c.再找学生读 第二次对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d.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e.师重点指导读“大话”,“那么”,“无边无际”,“很” f.再找学生读

过渡句:那么青蛙为什么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下面请同学们拿起你桌子上的纸,把它卷成筒状看天花板,说说你看见的天花板有多大?(很小)。我们用纸筒看天就相当于青蛙坐在井里看天一样,所以,青蛙看见的天是(井口那么大)。

小鸟眼中的天是(无边无际的),那么你们还能说说还有那些东西是无边无际的吗?(沙漠,大海,草原,森林,宇宙,大地)教师一一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无边无际的事物。

过渡句:同学们,青蛙说的对还是小鸟说的对?(小鸟)虽然是小鸟说的对,可是青蛙听小鸟的话吗?(不听)所以啊才引发了青蛙和小鸟的第三次对话。第三次对话: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g.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h.师重点指导读“天天”,“一抬头”,“是” i.再找学生读

(七)拓展延伸

篇11:坐井观天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3、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知道它们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教具准备

(青蛙、小鸟各一个,青蛙头饰一个。小鸟头饰若干,课文录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今天教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种小动物。(出示青蛙和小鸟剪贴画),有一天,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论起来。什么事呢?学了《坐井观天》这一课你们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齐读。)

(二)看简笔画,理解题意。

教师画井沿和井壁,将纸青蛙贴在井底。引导学生看简笔画,问:谁坐在井里?它坐在井里抬着头干什么?“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呢?

《坐井观天》是个寓言故事。它不仅有趣,而且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一)借助拼音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三)提问:这则寓言主要写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事争论

起来?

三、细读寓言,明白道理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简笔画,回答:青蛙坐在哪里?小鸟飞来,在哪里?(移动小鸟剪贴画,使它落在井沿上)借助简笔画

理解“落”和“井沿”的意思。

2、课文哪个自然段讲的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内容?齐

读第一自然段。

3、小结:第一自然段交代了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

在井沿上。它们所在的地方不一样。

(二)讨论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1、看简笔画,回答:井里的青蛙发现了井沿上的小

鸟,它们正在干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青蛙和小鸟进行了几次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二、三自然段,提出朗读要求:青

蛙的话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小鸟的话要读慢一些。

4、读后评议。出求词卡“回答”。齐读。谁回答谁的问话?小鸟的话中哪个词该读重一点?出示词卡“一百多里”。齐读。为什么要把“一百多里”这个词读重一点?

5、同座分角色练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三)讨论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1、教师范读第四、五自然段。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谁对谁错?为什么? 2、出示教具。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quot;

(1)联系上下文理解”别说“和”大话“的意思。

你认为小鸟说的是大话吗?青蛙为什么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因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指导看图,请两名学生手拉手围个圈演示”井口“大小,看看天是不是只有这么一点儿大,体会青蛙的话为什么不对。

(2)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看图,它的眼光被什么挡住了?因为青蛙眼光短小,它才认为小鸟不用飞那么远。

(3)指导朗读。

要求学生读出感叹句和问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3、出示教具。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1)

联系课文理解”弄错“和”无边无?quot;的意思。

天怎么无边无际?

┌天无边际,大得很哪!

(2)出示教具:│

└你从哪儿来呀!

比较这两句话中“哪”的不同读音,体会句子的不同

语气。

4、分组练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四)讨论青蛙和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1、学生自学、思考:

(2)小鸟想用什么办法帮助青蛙改变认识?

2、检查自学效果。

(1)青蛙为什么笑了?(青蛙认为天很小,小鸟说天无

边无际大得很实在可笑)看简笔画理解“抬头”。

青蛙每天一抬头看到的天有多大?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对

吗?青蛙明明错了,还认为自己对,它从来就没有见过广

阔的天空。指导学习用“自以为是”的语气读青蛙的话。

(2)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小鸟认为青蛙明明说的不对,还固执已见,真可笑)它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帮助青蛙?(让青蛙跳出井口看看辽阔的天空)出示词卡“不信”。齐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

3、课文的最后,小鸟劝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如果青蛙不愿意出来,你能把它劝出来吗?同座同学分别扮演青蛙和小鸟,练习对话。

4、指名表演:小鸟劝青蛙。(一学生做青蛙,戴青蛙头饰,若干学生做小鸟,戴小鸟头饰)

最后提问做青蛙的学生;你跳出井口来看见了什么?

(五)小结:刚才我们仔细读了课文,讨论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还看了几个同学的表演,在想想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帮学生归纳寓意。

四、结合生活事例,提高认识。

(一)教师列举现实生活类似“坐井观天”的现象。

(二)联系具体事例讨论谁像井底青蛙那样眼光短小,自以为是?为什么?

上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全面整顿和规范下一篇:文化建设课题中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