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全面整顿和规范

2024-05-14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全面整顿和规范(精选5篇)

篇1: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全面整顿和规范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5〕64号 【发布日期】2005-12-03 【生效日期】2005-12-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

方案的通知

(皖政办〔2005〕6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国土资源厅等11部门制定的《安徽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十二月三日

安徽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

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监察厅 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

省环保局省安全监管局 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省电力公司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皖政〔2005〕95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全面整顿和规范,切实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矿产资源开发机制,为我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推进“861”行动计划,实现奋力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目标任务:全面开展以煤炭开发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到2007年底全面完成整顿和规范的各项任务,使无证勘查和开采、乱采滥挖、浪费破坏矿产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遏制;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以下称矿业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清理,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矿山安全事故及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明显减少;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矿产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基本建立。

二、整顿的内容和要求

(一)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和开采等违法行为。对无证或持过期失效许可证进行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查处,公安部门不得批准其购买、使用民用爆破器材,供电部门不得供电,工商部门不得发放营业执照,安全监管部门不得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对持勘查许可证采矿或开采矿种与采矿许可证不符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依法实施处罚,直至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和其他证照。对证照不全的开采企业,有关主管部门要责令其停止违法生产行为,并依法予以查处。对无证勘查、开采的,当地政府要坚决予以取缔,有关部门要及时拆除违法工程的地面设施,查封设备,充填井筒;对拒不停止开采或取缔后又违法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二)全面查处越界开采和非法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行为。各级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对本辖区内越界开采和非法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排查。对越界开采的,责令退回其矿区范围,并依法实施处罚,直至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和其他证照。要认真核查矿业权人与实际探矿、采矿经营者是否一致;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开采黄金矿产批准书、营业执照的登记主体是否一致;矿山企业取得矿业权后是否发生合并、分立、合资、合作等情形;企业所有制性质是否发生变化;矿业权人是否以承包、租赁等方式将矿业权全部或者部分转让他人等。对非法转让矿业权的,要责令其限期改正,直至依法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和其他证照,对受让方按无证勘查、开采予以处罚。对取得勘查许可证后不按期施工、圈而不探或未依法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要依法实施处罚,直至吊销勘查许可证。对吊销许可证的,要及时依法办理工商变更或注销登记手续,并予以公告。对未按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或矿山设计进行开采、开采回采率达不到设计要求、浪费破坏矿产资源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予以关闭。

(三)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矿山生产安全的监管力度,对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重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环保、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按照各自职责,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有关部门要及时收回所有证照;逾期达不到要求的,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所有证照,并予以关闭。

(四)全面清查和纠正矿产开发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按照谁审批发证谁负责的原则,对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矿业权审批、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企业设立等各项管理行为进行全面检查。对违法违规审批和失职渎职行为,要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办矿的,要坚决进行清理和纠正,对拒不撤出投资的,一经查实,一律就地免职,再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五)全面开展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各地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深入进行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严肃查处浪费、破坏煤炭资源的典型案件并予以曝光。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煤炭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对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生产煤矿,要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仍达不到的,依法予以经济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

(六)对开采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矿进行专项整治。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无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开采的矿山一律予以取缔;对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以及铁路、重要公路沿线附近的采矿活动进行整治,对禁止开采区域内的矿山一律予以关闭,并依法注销有关证照。对《安徽省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59号令)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皖政办〔2005〕42号)规定属于关闭淘汰的生产粘土实心砖的窑厂,要坚决予以关闭淘汰。2006年12月31日前,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原则上暂停发放新的普通建筑材料砂、石、粘土矿采矿许可证。

(七)严厉打击煤矿违法生产活动。各地要对 “五整顿、四关闭”矿井进行全面排查。凡属整顿对象的,必须立即停产整顿,对应关闭的矿井,必须坚决予以关闭,并达到关井标准。停产整顿的矿井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煤矿企业有关许可证照的审核、颁发和管理工作。2006年12月31日前,暂停审批资源储量规模为小型以下(即北型煤为200万吨,南型煤为100万吨)新的小煤矿,同时停止受理除其矿区范围下部或与其开采矿体直接相连的残留资源之外的扩界申请。

(八)全面整治独立选(洗)矿厂。各有关部门要本着“谁许可、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对选(洗)矿厂进行综合清理整顿。对无合法矿石来源或未获得行政许可的选(洗)矿厂要坚决予以取缔;对未依法征用土地、无尾矿库或尾矿库未经有资质设计单位设计、未经安全评价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污染环境、破坏耕地、河道、造成地质灾害的选(洗)矿厂,要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坚决予以取缔。

三、规范的内容与要求

(一)严格矿业权管理。各地要对矿业权设置、审批情况进行全面清理,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矿产资源规划设置矿业权,禁止非法干预设置矿业权的行为。要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申请、延续、转让、变更、注销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严格矿业权审批条件,规范审批程序。

(二)切实解决矿业权布局不合理问题。各地要严格按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抓紧制定部分矿种和矿产地密集地区矿业权设置方案,引导矿业投资人向鼓励探矿、采矿区聚集,切实调整和优化矿业权布局。要制定小矿关闭、整合方案,对矿产开发集中区内的小矿,采取收购、合并、兼并、关闭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走集约、规模、联合开采的道路,切实减少小矿数量。对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凡能够与大矿进行资源整合的,由大矿采取合理补偿、整体收购或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整合。到2006年底,凡达不到省国土资源厅颁布的《安徽省24个矿种小型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皖国土资〔2004〕179号)的小矿,一律予以关闭;凡达不到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确定的“十五”末减少小矿数量目标的市、县,不得恢复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矿颁发采矿许可证工作。

(三)完善矿业权市场。各地要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矿业权一级市场建设,完善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办法。规范矿业权二级市场,完善市场监管办法。坚决制止以招商引资为由,干扰矿业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工作。逐步解决矿业权无偿与有偿取得“双轨制”问题。凡规定可直接设置采矿权的矿种,不得设立探矿权。凡以有偿方式取得的矿业权,一律缴纳矿业权价款。凡过去未缴纳采矿权价款的,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手续时,一律评估并按有关规定缴纳采矿权价款。

(四)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补偿制度。对矿山地质环境要研究制定保护条例,编制省、市两级保护与治理规划。建立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坚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与矿山建设同时设计、同时实施。要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废弃的矿山、政策性关闭的矿山和国有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力度。

(五)严格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准入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资质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标准。今后,凡勘查工作达不到开采要求,以及没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安全生产条件评价报告批复文件的,有关部门不得颁发采矿许可证和其他证照。矿山开采设计必须以审查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为依据,凡未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必须补编,否则不予办理采矿权延续、变更登记。

(六)加强勘查、设计单位和中介机构的监管。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勘查、开采设计单位和有关中介、咨询机构的监管,发现有违法违规、弄虚作假、损害国家利益行为的,要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有关资质审批管理机关要依法吊销其资质证书,取消其执业资格或评审资格。

四、工作安排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2005年10月下旬―12月中旬,为学习宣传和动员部署阶段。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国家和省矿产资源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发〔2005〕28号文件和国土资源部等9部门《关于全面启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98号)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等。各地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领导组织,抽调精干人员,加强宣传培训,落实工作经费,为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奠定基础。

2005年12月下旬―2006年底,为整顿阶段。各地要组织有关部门和矿业权人,按照本方案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的内容和要求开展自查自纠,严厉查处和纠正各种违法违纪行为。2005年底前,完成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紧急通知》(皖国土资〔2005〕171号)中规定的“三查”任务。

2007年1月―10月,为规范阶段。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对矿产资源开发市场监管、地质环境恢复补偿等进行规范,要着力解决矿业权设置不合理问题,加强资源整合,调整矿山布局,优化矿山规模结构,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规范矿业权审批行为,完善矿业权的市场配置和准入制度;制定和修订有关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建立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

2007年11月至年底,为检查验收阶段。整顿和规范任务完成后,各市人民政府要分阶段认真组织检查验收,并分别于2006年11月底前和2007年11月底前向省政府报告整顿和规范工作情况。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对各市进行检查验收,验收不合格的,省国土资源厅暂停办理其辖区内矿产资源开采审批手续。

五、职责分工

省政府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

各市、县人民政府是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责任主体,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共同做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整顿和规范工作的综合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和措施,清理矿业权审批情况,依法颁发、注销或吊销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清理矿产开发项目核准工作;公安部门负责监管矿山企业民用爆炸物品,查办矿产资源开发中涉及的治安及刑事案件;监察部门负责查处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违纪行为;财政部门负责保障有关经费;商务部门负责协调管理特定矿种矿产品的出口;工商部门负责清理矿山企业登记工作,查处无照经营行为,依法颁发、变更、注销或吊销营业执照;环保部门负责清理矿山企业环评审查工作,查处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按其职能,负责清理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工作,依法颁发、注销或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供电部门负责对无证和关闭矿山采取停电措施。

上级政府要加强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要加强宣传,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省、市、县三级设立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全面整顿和规范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5〕94号 【发布日期】2005-12-14 【生效日期】2005-12-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意见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5〕94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实施意见

省国土资源厅

(2005年12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做好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省持续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无证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布局渐趋合理,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矿业总产值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方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仍然比较混乱,矿山“散、乱、小”,管理“粗、软、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特别是近一个时期,一些地区无证勘查和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圈而不探、以探代采、倒卖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违规行为较为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良好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我省矿业长期存在的“散、乱、小”和管理“粗、软、松”问题,调整矿业经济结构,转变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行动;也是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这项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全面完成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各项任务。

二、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目标

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以下简称《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运用经济手段,全面开展以煤、磷、铝、金、锰等矿种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整顿和规范行动。到2007年底我省全面完成整顿和规范的各项任务,使无证勘查和开采、乱采滥挖、浪费和破坏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遏止;越界开采、非法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清理,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矿山安全事故和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明显减少;矿山布局不合理现象得到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基层监管到位,投资环境改善,矿产资源管理加强,基本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三、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主要任务

(一)整顿的主要任务。

1?各地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无证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集中严厉打击,有效制止和及时查处各类无证勘查和开采行为。

2?国土资源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等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清理、查处。

3?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依法查处违反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的行为,对达不到整顿和规范要求的,要坚决及时予以关闭,依法吊销所有证照。

4?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行政行为,全面清查和纠正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行为。

5?切实采取措施,加大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工作力度,通过专项检查和整改,全面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6?结合实际,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规划矿区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稀缺矿种、优势矿种以及影响铁路、公路、水利设施安全的采矿行为进行专项整治。

(二)规范的主要任务。

1?严格探矿权、采矿权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对全省探矿权、采矿权审批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严肃查处越权审批探矿权、采矿权的行为,坚决纠正行政非法干预设置探矿权、采矿权行为。

2?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以煤、磷、铝、金、锰资源为重点,通过资源整合,切实解决矿山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逐步实现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

3?按照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4?探索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工作,尽快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存与使用管理的规定。

5?严格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准入管理,对不符合资质条件的探矿权、采矿权申请,一律不予批准。

6?强化探矿权、采矿权批后监管,加强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强化和充实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监管职能和力量,充分发挥执法监察队伍和矿产督察员队伍的作用,做好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责任工作。

四、实施步骤

按照统一部署、依法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基本完成整顿的主要任务,同时开展规范的相关工作;2007年1月至12月,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具体工作和时间安排如下:

(一)成立机构、宣传动员阶段。(2005年10月至12月)。

各地人民政府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协调行动,联合执法,统一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

各地要认真组织学习、广泛深入宣传《通知》精神。要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远程教育等载体和以标语、街头集市宣传、乡村流动宣传等形式开展对矿产资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意识、资源节约意识、依法办矿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安全生产意识。

(二)清理检查阶段(2006年1月至2006年4月)。

1?省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经贸、商务、煤管、安全监管、环保、工商、监察部门要严格按照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要求,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组织直属相关部门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中探矿权、采矿权设置及审批、授权、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境评审、企业设立等各项管理行为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检查。

2?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清理检查工作。

(1)组织国土资源、安全监管、煤管、工商等部门,以乡(镇)为单位,对本行政区域内无证勘查、无证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进行全面清理检查,对查出的无证勘查、开采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2)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对本辖区内探矿权、采矿权以逐个检查并登记造册的方式,对勘查、开采情况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检查。其内容和重点是:辖区内采矿权人是否有越层越界开采、未按期施工、非法转让采矿权、未按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开采、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达不到设计要求及破坏浪费资源等行为;辖区内探矿权人是否存在未依法完成最低勘查投入、以探代采、非法转让探矿权、未按勘查设计方案进行勘查等行为。对在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要立即发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提出分类处理意见。

(3)县级煤管、安全监管、环保、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对辖区内所有矿山企业遵守和执行煤炭管理、矿山安全、环境保护、工商管理等法律法规情况进行认真清理检查,对存在问题提出分类处理意见。

3?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要加强对县级人民政府清理检查情况的检查、督促、指导。各县清理检查情况由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汇总后,于2006年4月10日前报省整顿与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

4?省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清理检查情况于2006年4月10日前报省整顿与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

(三)整顿、查处阶段(2006年4月至12月)。

1?县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无证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打击。对于无证或持过期失效许可证进行勘查开采的,县级国土资源、煤管、安全监管、公安、工商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予以严厉打击,对拒不停止开采或取缔后又违法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已经关闭取缔的非法无证矿山,要制定巩固关闭取缔成果的有效措施,做到任务到矿,责任到人。

2?对持证有违法行为的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依法予以查处。对违法行为达到法定吊销勘查、采矿许可证的,必须吊销勘查、采矿许可证,对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被吊销证照的矿山,要坚决予以关闭。

3?煤管、安全监管、环保、工商、监察等部门对在清理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依法查处。对在各类保护区的禁采区内进行开采的矿山企业和影响大矿安全生产的小矿,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行政处罚规定和程序,由当地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对严重污染环境、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矿山企业,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超通风能力生产、未按规定建立瓦斯抽放系统、未采取防灾措施、未经“三同时”审查验收的矿山企业,环保、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有关部门要立即收回证照;对拒不停产或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关闭。

4?各地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经贸、商务、监察、煤管、安全监管、环保、工商等部门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探矿权、采矿权设置及审批、授权、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境评审、企业设立等各项管理进行全面清理检查,对越权审批、违规审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办矿、徇私舞弊、领导干部非法插手干预矿权设置、开发等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要严肃依法依纪处理。

5?各地人民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国资、经贸、煤管等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矿山布局、资源配置、供需结构等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在2006年8月底提出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方案报省整顿与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

(四)规范阶段(2007年1月至2007年8月)。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发展改革、经贸、煤管等部门对全省矿山特别是煤、磷、铝、金、锰矿山的布局、资源配置、供需结构进行清理检查和认真分析,结合各地上报的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方案,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提出资源整合方案。划定大型煤炭基地、特种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电煤基地规划区或保护区、应急电煤储备煤源区。各地要结合实际,以煤、磷、铝、金、锰资源为重点,通过资源整合,切实解决矿山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逐步实现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对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凡能与大矿进行资源整合的,采取由大矿整体收购或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整合。各类矿山都要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进行整合,限期达到规定的最低开采规模。各地要统一组织制定整合方案,并切实抓好落实。通过这次整合,矿山数量要力争减少20―30%。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和完善几项制度:

1?按照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采取市场竞争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规范矿业权市场。凡国家勘查形成的矿产地的探矿权、采矿权新申请、延续、转让,一律补缴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研究解决探矿权、采矿权无偿和有偿取得的“双轨制”问题的有效措施。

2?建立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周转金,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在国家投资完成电煤基地及其他煤炭集中区的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磷、铝、金、锰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的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

3?制定规范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探矿权、采矿权申请、延续、变更、注销等相关管理制度。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矿产资源规划设置探矿权和采矿权,严格审批条件、规范审批行为,凡不符合国家规划、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以及“三率”指标不达标及矿产资源不能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不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批复文件的,一律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

4?建立严格的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和完善矿山督察制度。进一步完善探矿权、采矿权审批、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境评价、企业设立等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各个环节的监管。强化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严肃查处一批浪费、破坏矿产资源的典型案件并进行曝光。强制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及设备。积极探索对储量进行动态监管的有效办法,严格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执行情况的检查,完善报告制度,切实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5?探索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制度。各地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矿山生态环境进行监督管理,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治理责任,保证治理资金和治理措施落实到位。新建及已投产矿山企业要制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报经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对废弃矿山和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多渠道融资方式,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快治理与恢复进度。

6?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资质管理办法》。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管理规定,通过年检和抽查等方式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单位、矿山企业资质条件的监督管理。

(五)总结验收阶段(2007年9月至10月)。

各地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任务完成后,要认真做好检查验收工作。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在2007年9月底完成对辖区内县级人民政府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情况的检查验收并向省人民政府报告,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10月组织对全省整顿和规范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五、整顿和规范工作的重点

重点矿种:煤、铝土、磷、金、锰。

保护性开采及稀缺矿种、优势矿种:锑矿、镍、钼、钒、重晶石。

重点矿区:

(一)煤矿区:六盘水、毕节、遵义、黔西南、安顺、黔南六大产煤地区。

(二)国家规划矿区:清镇市麦格铝土矿区、猫场铝土矿区,白云区斗蓬山铝土矿区,遵义县苟江、后曹铝土矿区,开阳磷矿区。

(三)金矿区:黔西南自治州各县(市)金矿区,天柱县、锦屏县金矿区,江口县、印江县金矿区。

(四)锑矿区:晴隆县大厂锑矿区,独山县东风锑矿区。

(五)其它矿区:遵义县松林镍钼矿区,威宁县、赫章县铅锌矿区,省内高等级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采砂区。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领导,分工配合。

各地人民政府作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加强领导,组织实施好本行政区域内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国土资源、监察、发展改革、煤管、经贸、公安、安全监管、环保、工商、财政等部门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确保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顺利进行。

(二)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要建立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重大案件督办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重大案件的查处,各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督办,明确责任和结案期限,对有案不查和查处不力的、对整顿和规范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务的,监察机关要追究有关部门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建立违法案件举报制度,开通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联络员制度,明确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联络员,加强联络和沟通。建立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情况信息反馈和交流制度,及时反馈信息和交流推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经验。

(三)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

各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要按照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市(州、地)对县(市、区)所开展的各阶段的工作情况要进行认真检查,各阶段工作任务没有完成的,不能转入下阶段的工作,确保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取得实效。

篇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全面整顿和规范

省发展改革委、监察厅、财政厅、审计厅制订的《关于加强和完善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 现转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七月六日

关于加强和完善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

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

(2009年7月)

为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 规范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 提高中央投资及地方配套资金的使用效益, 近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 (发改电[2009]137号) 。根据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的一系列工作要求, 现就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确立工作原则, 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战略部署, 把握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保增长、促发展工作重点, 严格遵守科学民主、公开公正、廉洁高效三项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滚动储备, 审核规范、完善手续, 职责明确、加快推进, 监督有力、注重绩效”的方法和流程, 实行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 切实做好使用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等扩大内需中央投资资金补助或贴息的项目, 以及使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项目管理工作。

二、加强规划引导, 注重项目储备

(一) 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当根据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结合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有关行业规划, 编制完善相应专项规划。专项规划要体现当前以投资为扩内需重要手段、以项目为保增长主要抓手的工作特点, 明确规划期发展目标和投资规模, 制订分年度实施计划, 能够将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的应当同时编制规划项目名单。坚持规划许可制, 凡是不符合专项规划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申报安排中央投资。

(二) 申请列入扩大内需中央投资计划的项目实行项目储备制度。各地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根据相关专项规划及国家、省年度投资计划安排要求, 协助项目业主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编制地方及行业年度申请中央投资计划方案, 并按要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经审核合格后列入省级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储备库。申请中央投资的项目, 原则上应当从省级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储备库中选取。

(三) 省发展改革委对列入项目储备库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需要征求行业管理部门意见的应当征求同级行业管理部门意见。评价时可根据情况委托专业机构评估或组织专家评议。综合评价主要研究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先进性、示范带动效果、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等方面因素, 注重掌握项目实施成熟度及地方配套能力情况。原则上优先安排在建项目, 新开工项目应当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 在落实建设条件、安排投资计划后能够立即开工建设, 严禁安排已完工项目或接近完工项目。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确定项目重要性程度, 进行优选申报。

三、规范项目审核, 精心组织申报

(一) 申请中央投资的项目必须贯彻投资体制改革精神,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履行项目审核、土地审批、环评审批等程序, 保证程序合法、手续齐备。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在把好项目审核关的同时, 进一步转变作风、改进服务, 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二)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年度投资工作部署和具体安排, 牵头组织全省中央投资项目年度建议计划编报工作。中央补助地方的点多、面广、单项资金少, 由省直接分解安排投资的项目, 需要各级地方财政安排配套资金的应当征得同级财政部门同意,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直接将中央补助投资分解安排到具体项目, 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三) 申请中央投资的项目, 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报送资金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应附以下文件:

1.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 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文件;

2.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 (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

3.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或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签订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或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

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5.项目单位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6.配套资金证明, 包括合法有效的地方配套资金承诺文件、银行贷款承诺文件、企业自筹资金承诺文件等, 资金方案与投资计划应当平衡, 其中需要地方财政配套投资的应当征得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并出具书面文件;

7.项目单位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8.其他需要提供的文件。

上述文件报送时能够提交原件的应当提交原件。不能提交原件的, 可提交经当地有权进行审核的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盖章确认与原件一致的复印件。

(四) 申请中央投资的项目应当使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的最新版本“中央投资项目编报系统软件”填报相关电子数据, 按要求导出数据库文件并用光盘刻录后, 与纸质文件同时在规定时间内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五) 省发展改革委将审核合规的项目及附件材料按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并做好后续跟踪等工作。

四、做好项目服务, 推进工程建设

(一)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扎实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切实管好用好中央资金, 按照职责分工, 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确保中央投资项目加快启动并顺利实施, 及时发挥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 抓好计划执行。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按照文件规定时限转发、分解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中央投资项目计划一经下达, 必须依照执行, 原则上不予调整。计划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 原项目计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的, 应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调整决定;原项目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直接安排的, 应报省发展改革委作出调整决定, 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涉及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的, 省发展改革委经商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后作出调整决定。

(三) 落实建设条件。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相关项目资金的配套承诺积极筹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地方债券要优先安排用于扩大内需中央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在投资计划下达后, 要按照项目计划、项目预算、基本建设程序、工程进度拨付资金, 核实、确认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项目配套资金。要积极推进政银企合作, 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 在中央投资引导下, 确保各类配套资金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在配套投资筹集过程中, 不得加重群众负担。国土资源、环保、建设等管理部门要落实好中央投资项目用地、环保等各项建设条件, 快速办理相关手续。通过各地、各部门及项目单位共同努力,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按序时进度完成下达的投资计划任务。

(四) 坚持制度保障。中央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等有关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职权或不正当手段干预、干扰工程建设。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 不断完善招标投标实施细则, 推动形成统一的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体系;优先采购国内产品, 严控进口采购行为;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行为, 加快实现信息公开和跨地区跨部门共享互通。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保障中央投资项目有序实施。

五、加强全程监管, 实行绩效考核

(一)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中央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工作。各级发展改革部门重点抓好项目稽察、进度督查及综合竣工验收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各级监察部门重点抓好政策落实、依法行政及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监管工作。各级财政部门重点抓好财务管理、工程预决算审核、跟踪问效及资金安全规范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各级审计部门重点抓好资金使用、工程审计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各有关行业管理部门依法做好行业监管工作。

(二) 要按照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组监督检查提出的要求, 研究制订工作方案, 将中央的政策执行到位。

(三) 要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对已下达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提出的三个“百分之百”考核目标, 并以此为参照做好后续中央投资项目目标考核工作。

(四) 要坚持项目进展报告制度, 项目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向省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按时报告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五) 对违反前述管理规定的, 省有关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责令限期整改。对存在严重问题、屡纠屡犯和整改不力的, 将采取收回或暂停安排中央及省补助投资等惩戒措施。

(六) 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开展中央投资项目绩效考核, 对各地、各有关部门中央投资项目年度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检查和考核结果予以通报, 并与下一年度中央投资计划安排挂钩。

篇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全面整顿和规范

【发布文号】辽政办发〔2005〕49号 【发布日期】2005-06-14 【生效日期】2005-06-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辽宁省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省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规划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5〕49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国土资源厅《全省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规划(2005-2007年)》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五年六月十四日

全省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规划(2005-2007年)

为推动我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实现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好转,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全省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规划(2005-2007年)。?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以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土地市场建设,提高政府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管理的原则?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贯彻执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保证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用地需求,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土地供应源头入手,引导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2.坚持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提高有偿使用和市场配置在国有土地中的比例;运用市场价格机制和经济手段,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资源现象的发生;完善土地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建设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土地市场。?

3.坚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的原则?

把握规律,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加强监管,坚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着力解决扰乱土地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制约土地市场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

4.坚持集中整治和有效防范相结合的原则?

把依法查处各类土地违法案件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土地执法监察,坚持公开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坚持既查事又查人,提高土地执法监察的权威;实行土地动态巡查责任制,广泛应用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开展执法监察工作,及时发现和制止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5.坚持制度创新、标本兼治的原则?

按照“用体制理顺工作、用制度规范行为”的工作思路,加强战略研究和制度建设,改革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需要出发,建立健全土地征收(征用)、建设用地审批、耕地保护等制度,把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扰乱土地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增强领导干部依法管地、用地意识。贯彻中央继续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决定,坚决落实严防“反弹”的各项措施,落实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新机制。通过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和完善制度建设,切实纠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全省土地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使全省的土地市场秩序实现根本好转,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保障能力。?

(二)主要任务?

1.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土地有偿使用和市场配置的比例;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落实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基本农田保护,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3.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监测网络;完成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建立健全规划管理、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制度;在正确运用行政管理手段的同时,强化和完善法律、经济手段,保证规划的实施,制止超规划、超计划用地行为。?

4.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把土地征(转)用审批关,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全面实行征地补偿安置资金前置制度,加强土地补偿安置专项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不发生新的挪用、截留和拖欠被征地农民补偿费问题。?

5.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监测和分析,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预警系统,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充分运用遥感、信息等新技术,准确把握土地市场运行态势,建立健全土地调查制度,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土地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6.完善土地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提高市场公开程度;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等市场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规范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

7.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察体制,查处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公正执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实现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积极处理遗留的土地违法违规问题,消化历史积案。?

8.改革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理顺领导干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在土地管理执法中的作用。?

三、整顿重点和目标?

(一)2005年整顿重点和目标?

1.全面落实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制度,着重解决一些地方以招商引资为名规避招、拍、挂出让制度的问题,全省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率达到100%;规范土地协议出让行为,制定并公布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标准;积极开展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调研和试点工作,探索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

2.全面调查全省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加强闲置土地的消化利用。闲置土地清理率达到100%,当年消化利用率达到50%。?

3.制定并公布各类开发区、新建工业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和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细化土地使用条件。?

4.全面实行征地补偿安置资金前置制度,加强补偿安置费发放监管,确保不发生新的挪用、截留和拖欠被征地农民补偿费问题。补偿安置到位率达到100%。?

5.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强化项目用地预审。严格土地征(转)用审批,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保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

6.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和责任,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逐步建立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7.巩固开发区清理整顿成果,妥善处理开发区核减的土地,应复耕的耕地复耕率达到90%以上。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各类土地违法案件发生率下降25%,查处率达到90%以上。做好涉地信访案件工作,因征地引发的上访量比上年下降30%。建立与监察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

8.严格执行财经制度,严禁减免、挤占、挪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专项资金。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当年补充耕地数量不少于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2006年整顿重点和目标?

1.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探索建立城市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合理确定城市土地的供应总量、结构和进度。?

2.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率保持在100%;全省建立工业项目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逐步推行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

3.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

4.继续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利用力度,闲置土地利用率达到70%。?

5.制定征地区片综合价和土地补偿费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办法,补偿安置到位率保持在0%,加强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监管,使土地补偿费按规定在村集体和农民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6.进一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全省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7.认真执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专项资金的征收、管理、使用规定,逐步建立先补后用和质量等级折算机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

8.继续从严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发生率下降15%,查处率达90%以上。?

(三)2007年整顿重点和目标?

1.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率保持在100%,工业项目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率达30%以上;制订完善的土地市场交易规则。?

2.继续加大闲置土地利用力度,闲置土地利用率达到80%以上,杜绝新的闲置土地。?

3.保持补偿安置到位率达100%,加强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监管。检查土地补偿费使用公示情况,做到公开、公正使用土地补偿费。?

4.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全省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5.严格财经制度,认真执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专项资金的征收、管理、使用规定,全省建立先补后用机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动态平衡。?

6.各类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到90%以上。?

四、主要措施?

(一)常抓不懈,注重实效,巩固治理整顿成果?

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投资规模扩张的“反弹”。继续保持高压态势,防止一哄而起,盲目集中上项目,突击批地占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先保证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要;清理开发区和纠正违法违规占地的工作要一抓到底,不走过场,妥善解决减免、欠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违法违规问题。?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抓好集中整治?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总体目标,对全省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进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抓好集中整治,有针对性地解决土地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落实中央继续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的部署和要求,以扫清经济发展障碍、规范土地管理秩序为目标,通过专项整治,促进土地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

(三)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促进土地市场规范发展?

紧密结合我省土地市场实际,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努力探索促进土地市场规范发展的治本之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及时总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场建设的实践经验,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各项政策制度,建立健全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用制度规范管理行为,防范扰乱土地市场秩序问题的发生。?

(四)主动积极,规范操作,抓紧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在严格土地管理、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限期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严格执法、区别对待”的原则,明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界限和办法,做到适用法律准确,政策掌握适度,既有利于历史积案的消化和问题的解决,又与现行法律政策相衔接,防止罚款了事、补办手续了事。?

(五)转变职能,理顺体制,提高土地市场管理能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理重点,放在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明确交易规则、提供市场服务、强化市场调控和违法行为查处等方面上来。全面落实中央改革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决定,理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领导干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土地市场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警系统,准确把握土地市场运行态势,及时提出调控措施。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队伍素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努力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土地管理水平。?

(六)强化执法监察,严肃执法,把土地市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大力推进执法监察体制改革,强化执法监察工作。着重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行政权力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加强对土地征(转)用、供地审批、招拍挂制度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等制度落实情况的监察工作。同时,加大对各类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迅速、准确、从严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坚决制止乱批、乱占、滥用土地的行为。???

省国土资源厅? 二○○五年六月十日

篇5: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全面整顿和规范

【发布文号】辽政办发[2001]89号 【发布日期】2001-11-08 【生效日期】2001-11-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全省成品油市场秩序意见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1〕89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公安厅、省建设厅《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全省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1年11月8日

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全省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自1999年以来,我省对成品油市场认真进行了清理整顿,目前,这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政出多门,利益驱动、监管不严等原因,全省成品油市场秩序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区越权擅自批准建设加油站(包括加油点,下同),造成加油站盲目发展,布局不合理,市场恶性竞争,不仅扰乱了成品油市场秩序,而且严重影响了石油石化行业的改革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2号)精神,切实做好整顿和规范全省成品油市场秩序工作,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对全省成品油市场进行集中专项整治,依法查处违法违规建设和经营的加油站。

1.对未取得《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的加油站,以及已经建成但不符合规划要求、非法占地和违章建设的加油站,一律依法取缔。

2.对未经省经贸委批准正在建设或尚未开工的加油站,一律停止建设。

3.对存在严重掺杂使假、偷税漏税、缺斤短两、加油机未经质检部门检定以及使用不符合整机防爆要求加油机等情况的加油站,责令停业整顿。经整顿仍不合格的加油站,取消其成品油经营资格。

4.对拒不执行依法取缔、停止建设、停业整顿等要求的违法违规加油站,要强制拆除,并由市经贸部门上报省经贸委,由省经贸委通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石油集团、石化集团)在辽宁的企业。石油集团、石化集团不得收购、参股、联营、租赁违章违规加油站;石油集团、石化集团所属批发企业以及联营、参股等方式重组的批发企业,不得向违法违规的加油站以及整改不合格的加油站销售成品油,违者一律取消其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并由其上级单位追究企业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任。

5.对有营业执照但未取得《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的加油站,以及被取消成品油经营资格的加油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责令其限期办理注销登记;拒不办理的,吊销营业执照。

二、二、做好加油站的发展规划,严格成品油市场的准入。

1.各市要按照省经贸委、建设厅等部门要求,认真做好本地区加油站建设规划,确保加油站布局合理,发展有序。新建加油站必须符合本地区建设规划的要求。未制定加油站建设规划的市,一律不批准新建加油站。

2.严格控制新建加油站,规范新建加油站审批程序。今后各市新建加油站,统一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全资或控股建设;在外商投资的高速公路新建加油站,按照《 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执行。凡新建加油站,须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企业向所在市经贸部门提出申请。经市经贸部门审核符合规划和条件的,报省经贸委审批,并凭批准文件到有关部门办理规划、土地、消防、环保等手续。加油站建设完工,经省经贸委组织验收合格后,核发《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为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加油站改建、扩建,需经省经贸委批准方可进行。新建燃气汽车加气站的审批,按照国家经贸委、建设部有关部门规定执行。

任何地区和部门都不得违反上述程序越权擅自批准新建加油站,违者要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3.新设成品油批发企业,一律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报国家经贸委审批。企业凭国家经贸委核发的《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4.要严格控制新建和扩建成品油仓储设施,确需建设的,省经贸委要按照有利于有序竞争、合理布局原则审批,并报国家经贸委备案。

5.对成品油经营(包括零售、批发、仓储)资格实行动态管理,每年结合工商行政管理企业年检审核一次,及时淘汰不合格企业。省经贸委负责全省成品油批发企业、成品油仓储企业、燃料油批发经营企业以及在省工商局注册登记的中直和省直的加油站的年审工作,各市经贸部门负责本地区加油站的年审工作。对年审合格的企业,审核单位要在其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副本)上加盖“年审合格专用章”;对年审不合格的企业,要限期整改;对整改仍不合格的企业,要取消其成品油经营资格,收回其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被取消成品油经营资格的企业,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逾期不办理的,吊销其营业执照。凡违反规定条件和程序批准设立成品油经营企业的,要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6.加大对成品油市场的监督力度。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在我省境内加油站成品油质量、计量要严格进行监督检查,要加大对问题较多的区域的抽查频次,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对产品质量、计量问题严重,性质恶劣的成品油经营单位,省经贸委要收回其《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

7.省经贸委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成品油市场管理法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我省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把成品油市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为做好全省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工作,省政府成立全省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工作,检查整顿和规范工作的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整顿和规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各市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制订本地区整顿和规范的实施方案,提出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当前,各地要重点做好查处违法违规建设和经营加油站的工作。对未按要求取缔、停止建设、停业整顿的违法违规加油站,要依法追究其所在地政府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以及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对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从严惩处,典型案例要予以曝光。

在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工作中,各级经贸、工商、质检、公安、城建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做到各司其职、分兵把口。对反映突出的问题,要联合采取行动,联合执法,加大力度,坚决刹住加油站建设和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使成品油市场秩序得到根本好转,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各市专项整治违法违规加油站的工作要在12月20日前完成。各市政府要及时将本地区查处违法违规建设和经营加油站及进一步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工作情况报省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检查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并向省政府报告。

附件:全省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省公安厅

省建设厅

2001年11月6日

附件 全省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

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刘国强 副省长

副组长:胡才修 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

成 员:段英琦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

陈弘士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鲁鸿明 省公安厅副厅长

牟宙池 省建设厅助理巡视员

办公室主任:胡才修 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

上一篇:五年级关于世界微笑日优秀讲话稿下一篇:坐井观天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