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术:豆豆拼画

2024-05-23

中班美术:豆豆拼画(精选5篇)

篇1:中班美术:豆豆拼画

中班美术:豆豆拼画

活动目标:

1、 大胆想象,尝试用各种豆子拼图,能手眼协调地制作豆豆拼图。

2、 能细心、耐心地完成自己的作品,有成就感。

活动准备:

1、 每组分配各种豆子、抹布。

2、 人手一张铅画纸、各色油画棒。

3、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欣赏幼儿用书上的`范例,激起幼儿的兴趣。

――画面上的画漂亮吗?它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

2、 鼓励幼儿根据现有材料进行想像。

――今天,我们有哪些材料?你们想用豆子画一幅什么样的画?

3、 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制作豆子拼画首先要干什么?(想出拼的物品的外轮廓)怎样将豆子粘在纸上?

4、出示人物拼图,引导幼儿观察。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鼓励幼儿用各种豆子进行创作。

6、豆豆拼画展。

你拼画的是什么?你用了哪些豆子?

篇2:中班美术:豆豆拼画

活动目标:

1.大胆想象,尝试用毛豆壳拼图,能手眼协调地制作豆壳拼图。

2.利用豆壳的正反凹凸特征大胆构思,能细心、耐心地创作。

3.感受利用生活中废弃材料进行创作的独特艺术效果,喜欢参与此类创作活动。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ppt、毛豆壳拼贴的范例数张。

2.积木、纽扣等小配件,用于局部点缀。

3.每组一筐毛豆壳和一块抹布,有条件的可为幼儿人手提供一块板。

活动过程:

一、播放ppt,结合生活经验来谈话交流,激起幼儿的兴趣小朋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呀?(剥毛豆。)那你们有没有帮爸爸妈妈剥过毛豆?(有。)豆豆剥出来的毛豆壳,你们觉得还有用吗?一般会怎么处理豆壳?

(幼儿:我帮妈妈把它扔进垃圾桶里;幼儿:奶奶说把它晒干了可以生烧炉子的;幼儿:……)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特别的手工作品,看看它们主要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你觉得它们漂亮吗?你最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二、将两张范画进行对比,主要感受豆壳的正反凹凸面,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后提问:

这两个小朋友分别用豆壳变成了什么?他们的拼贴方式一样吗?那他们分别用豆壳的哪一面来拼贴的?

找出两种不同的拼贴方法。(主要让幼儿了解豆壳的正面拼画和背面拼画的凹凸不一样,拼画的效果也不会一样。)你们想用豆壳拼一幅什么样的画?你觉得他适合用那一种方式来拼贴?

三、教师讲解演示,引导幼儿了解制作要点结合人物作品,幼儿观察并讲解:

1.制作豆壳拼画首先要设计出物体的造型。

2.拼贴时,物体的不同部位可利用豆壳的正反凹凸面来表现。

四、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要求:

1.能自己独立设计、拼摆出与同伴不同的造型。

2.可以用积木、纽扣等一些小配件作局部装饰。

3.可以用凹面、凸面或凹凸结合的方法进行创作。

五、评价和分享幼儿的作品将作品展示在美工区,供幼儿间相互欣赏,并让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篇3:中班美术:豆豆拼画

一选择教学素材点, 形成活动方案构想, 进行一课

选材分析: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性地建设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 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创造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教材。这种创造性建设环境, 就是使学校的校容整齐清洁、井然有序, 使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

我园地处农村, 园内不仅开辟了公共种植区, 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种植区。种植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但是里面的学问却不少, 怎样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何设计合理的活动?于是我们通过研讨形成了中班科学活动“豆豆的生长”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豆豆的生长。

活动目标: (1) 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 能正确排列相关的图片。 (2) 能大胆表达探究结果, 并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活动准备: (1) 豆豆生长PPT。 (2) 幼儿操作图片 (每个幼儿一份) 。 (3) 前期经验准备:自己种过豆豆。活动过程:首先, 自身经验讨论。“你认识什么豆呢?”“你种过豆吗?种豆子我们需要做什么呢?”“谁知道豆豆的成长需要什么?” (水、泥土……) 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水、泥土、阳光等图片。其次, 排列图片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 (1) 幼儿尝试排列豆豆生长过程图片。 (2) 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排序的结果。 (3) 教师展示豆豆生长过程的PPT。 (4) 幼儿纠正排序图片。 (5) 豆豆的生长过程。最后, 观看动画, 延伸了解豌豆的生长过程。

总结 (教师播放动画) :豆豆的长大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照顾, 还需要粉蝶来传播花粉, 这样才能长出新的豆豆给我们吃。

观摩记录:邀请同事们观摩此活动, 大家记录了活动各环节中教师、幼儿的互动情况, 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 目标达成情况等。如:在活动中老师跟孩子们互动之处较多, 大部分是言语上的奖励。如果在眼神、情感中多些互动效果会更好。如:把赞赏的眼光送给孩子;孩子回答问题后及时鼓励、引导;可以用肢体语言奖励孩子, 跟他们互动等。

个人反思:材料互动和准备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 需要改进。目标达成度较高, 图片排列对孩子来说没有难度, 但缺少发展的空间。

二一研:“豆豆的成长”

幼儿自身经验讨论环节符合陶行知先生创造的儿童教育观点, “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 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 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 使他长得更有力量, 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本次活动从学习形式、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环境创设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讨论, 形成以下观点: (1) 目标的定位。活动的目标是定位科学还是数学, 并不明显。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本次活动目标缺少发展的空间。 (2) 互动情况。教师能够跟幼儿及时互动, 但幼儿间的互动较少。 (3) 幼儿座位安排。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座位安排较散, 导致幼儿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 (4) 操作材料。教师示范是6幅, 幼儿操作却是5幅, 需要形成一致。

三二研“豆豆的生长”

修改目标: (1) 在交流与观察中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与生长条件。 (2) 乐意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对豆豆已知的经验。分别从认知学习和情感出发, 促进幼儿对豆豆生长有更深地认识。

修改准备:将一研中豆豆生长的PPT改成豆豆生长过程图片及生长条件图片、关于豆生长的视频课件。跟活动内容相关的图片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灵活操作, 而且便于改错。视频课件更生动, 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修改过程: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 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 不疑则不进”, 并明确地说, “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活动过程中重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在交流与观察中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与生长条件。如:“你知道豆豆是怎么长大的呢?”“豆豆的生长需要什么呢?”通过请孩子们观看视频, 从而更多地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

观摩记录:同事们观摩了第二次活动, 并有目的地记录各活动环节中教师、幼儿的互动情况、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目标达成情况等。如:在活动中老师不断提出问题, 孩子们围绕问题进行回答, 互动较多。老师跟孩子间眼神的交流也增多了。

个人反思:材料互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特别是关于豆豆生长的视频课件, 制作细致、精美。目标制定较合理, 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目标开展。

集体研讨:视频的运用。活动中教师设计的关于豆豆生长的视频课件很美, 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细节:受特级教师的启发, 能够运用她的模式梳理活动内容, 但是在细节上需要注意: (1) 图片的出示要小一点, 只是为了给幼儿提示。 (2) 图片排列时要有条理, 不能误导幼儿。 (3) 教师的反应。作为青年教师, 在组织活动中反应还欠缺, 需要及时处理幼儿突发性的问题并有效把握活动的重、难点。

再经过反思、研讨和修改, 进行三研:“豆豆的生长”……

四“一课三研”的启示

“豆豆的生长”正是有了一研的思、二研的创、三研的新, 才让我在反思、创新、再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本次教研活动给了我一些启示:

第一, 教材的把握。通过此次“一课三研”活动的尝试, 我们教研组的教师们积累了开展种植类集体活动的经验, 提高了能力。更进一步感悟到幼儿园集体活动价值的体现、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我们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及当前需要出发, 选择合适的素材、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创设活动情境、提供适合的操作材料、灵活演示, 进而引导和调控幼儿活动。

第二, 教研的方法。“一课三研”的实践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 积累了新的教育经验, 掌握了新的教育技能。在研讨——展示——评价——反思的循环过程中, 教师得到的是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发现自己平时不易察觉的问题, 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 学会提问、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评价等等。

第三, 教师的收获。“一课三研”为我们搭建了互动、展示的平台, 为教师之间的互动、伙伴式的合作、切磋教学技能等提供了环境。教师们在相互交流、思维碰撞中获得实践智慧的发展。通过层层深入反思, 教师们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 分享有效的教育策略, 老师们也会有更多的收获, 更快地成长。

篇4:大班美术《稻草拼画》

稻草在农村虽随处可见,但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孩子们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对稻草的了解并不是很透彻。我们吴山分园正在进行稻草资源的园本课程研究,也对孩子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教学,旨在帮助孩子了解稻草的多种用处的基础上,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稻草作画,体验特殊的绘画方式带来的乐趣。

2.通过活动,知道稻草在生活中的广泛用处。

重点:尝试根据自己的意愿用稻草粘贴画。

难点:学习用画、粘、剪的方法拼粘制作稻草画

活动准备

1.修整过的干稻草若干、浆糊、剪刀、水彩笔、事先粘好双面胶的白纸和黑色卡纸人手一份。

2.稻草拼画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稻草,引起幼儿的兴趣

?谁来告诉大家,这是什么?(稻草) 你在哪里看到过?

?稻草上原先有什么?那么剩下的稻草还有用吗?它有什么作用?

?教师请幼儿讲述稻草的作用,并对幼儿的回答作简单的提炼和总结。

二、欣赏并感受稻草画的美,尝试制作稻草画

1.欣赏课件中的稻草黏贴画

2.请幼儿讨论:是怎样做成这幅美丽的图画的?

3.教师介绍材料的使用方法和作画的步骤。

?先在贴有双面胶的白纸反面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

?把反面的双面胶撕掉,粘贴上稻草,可以横着粘,也可以竖着、斜着粘,粘满为止,要求粘好后用手用力按一下,使稻草能够牢固的黏在纸上。

?用剪刀按轮廓把画剪下来,并粘贴在黑色卡纸上,多余的边角料可以根据自己画面的需要剪出形状进行装饰。

4.你想画一副怎样的画?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引导幼儿大胆尝试不同的稻草粘法。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展开想象,设计出有趣的、和别人不同的图案。

四、展示作品

1.相互交流,并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2.欣赏用稻草制作成的一些手工制品,如:草鞋、草帽、稻草人、草绳等,使幼儿对稻草的用途加深了解。

活动反思

稻草贴画是我们吴山分园的园本课程,本次活动我在我们吴山分园教研组的第一次研讨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第二个活动。所以,活动的很多环节及幼儿的操作方法都进行了很多的修改。

活动中,我最纠结的地方就是,为了便于幼儿操作,把孩子粘稻草的操作环节框的相对较死,孩子们只能根据我的要求及提供的材料横着粘或竖着粘,很大程度上不能让孩子放开手脚,但是如果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所画再一根一根的黏上去,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一个课时是完成不了的,而且稻草相对较硬,孩子们操作起来不方便。这个矛盾在本次活动中尤为突出。

篇5:中班美术:豆豆拼画

活动目标:1、认识图形组合的简单关系,发展观察辨别的能力。

2、能用各种图形进行拼画,并能进行简单的添画。

3、体验拼贴画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大小不同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半圆若干,蜡笔、纸、浆糊、抹布

活动过程:

一、导入:图形机器人

1、小朋友们,今天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是谁呢?

2、那么你们知道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后举手回答。(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

3、那你知道三角形是在机器人身体的哪边呢?一共有几个三角形呢?

那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呢?它们在机器人身体的哪边呢?各有几个呢?

4、小朋友说得真棒,机器人是由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组成的。

二、新授

1、请个别幼儿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帮助

①各种各样的`图形可以组成机器人,那这些图形还可以拼成什么呢?请朋友先想一想,然后再来说一说。

②小朋友们说得真好!你们想要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吗?(想)那么待会儿顾老师就请每个小朋友都来制作一幅拼画。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

在做之前顾老师有几点要求希望小朋友都能做到

①请小朋友有秩序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图形,先在白纸上拼搭,拼好后用胶水粘在纸上。

②图形拼好后,我们可以用蜡笔画一些装饰性的图案,让画面变得更美观。

3、幼儿集体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作品展示

上一篇:消防工程合同修改中下一篇:读书征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