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2024-05-24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共7篇)

篇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2008年版)

前言

撰写毕业论文是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员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方便和规范毕业论文的拟定工作,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多位极富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我们于08年对本法学专业的论文参考题目进行了修订并编撰成册,希望对同学们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有所裨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08年6月

法理学、法制史、国际法方向:

1、执法为民的内涵与特征

2、以民为本与执法为民

3、执法为民与警察执法理念转型

4、自然法精神与中国法治

5、实证主义传统及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6、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7、中国法律传统与现代法治

8、论法律信仰

9、法律信仰缺失与中国法治

10、“春秋决狱”及历史意义

1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其关系

12、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

13、论社会主义法律之权威性

14、执法为民的法理基础

15、自由裁量权的法理分析

16、程序公正与法治

17、论警察的法治意识

18、论法律产生、发展的模式

19、论中国法制现代化 20、论立法民主

21、论执法原则

22、论法律责任

23、论司法权

24、论司法原则

25、试论法国民法典的历史价值

26、试论英国法律体系的独特性

27、大陆法系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

28、以日本法为例分析法律移植

29、论判例法渊源 30、论制定法主义

31、论法典化的意义及其局限

32、罗马法学家的历史作用

33、论法律渊源

34、略论法的概念

35、法系论

36、分析我国现行的正式法律解释体制

37、论法治

38、论法的效力

39、论我国法律解释的效力 40、论法律监督

41、论宪政的法理基础

42、试论法律原则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43、试论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系

44、法律预测作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5、影响法律预测作用的原因、后果及解决

46、试论法的作用与法的局限性

47、法如何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48、法如何把握自由与秩序的关系

49、试论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50、法继承与移植的必要性及如何继承与移植

51、法如何适应市场经济

52、论先秦儒宋的大同理想

53、“仁学”与和谐社会

54、“人学”与儒法两宋法律思想的分歧

55、试论《唐律》整治官吏的规定

56、论宋明清时期封建法制的变化趋势

57、论清末“修律”

58、试论革命根据地的人民调解制度

宪法学方向:

1、警察权的宪法基础

2、突发事件紧急处理中的警察权

3、警察权与游行示威自由之间的关系

4、警察自由裁量权及其限制

5、论公民财产权的宪法地位

6、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价值取向及其理论依据

7、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与制约

8、论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9、建立健全宪法保障制度的若干构想

10、法院改革的宪法思考

11、党的领导权与国家权力关系的宪法学思考

12、财产征用及其宪法约束

13、论言论自由的保护

14、论宪政的人性基础

15、论宪法价值的本质、特征与形态

16、论宪法对构造法治国家的价值

17、论我国宪法解释的实践

18、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19、论我国现行“政策性修宪”模式的局限性 20、论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

21、论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

22、民意代表的言论免责权之研究

23、人大的个案监督权如何定位

2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增设特别行政区委员会探讨

25、浅谈国务院直属机构的立法权

26、农民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

27、制宪与宪法法院的管辖权

28、修改宪法的理论思考

29、新时期中共中央的修宪建议形式及其完善 30、宪法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问题研究

31、宪法对质询监督规定的疏漏及其完善

32、宪法的适应性问题研究

33、我国宪法应恢复迁徙自由

34、我国宪法修正案的技术性与规范性评析

35、我国宪法完善的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分析

36、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建立的主要法律障碍

37、我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的行使

38、完善我国宪法解释制度的几点思考

39、试论宪法解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40、试论宪法惯例的效力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方向:

1、行政规范性文件研究

2、行政裁决的性质及可塑性研究

3、行政备案制度研究

4、给付行政中的法律问题探讨

5、电子商务与行政法的发展

6、行政收费问题研究

7、准行政行为探讨

8、论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

9、论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的法律地位

10、论行政法上的应急性原则

11、论特别权力关系

12、论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

13、论解释性行政规范

14、论行政规划

15、行政参与制度研究

16、电子警察的性质探析

17、我国行政救助制度初探

18、行政行为的无效与公民的抵抗权研究

19、论违反法定程序的认定与处理 20、论行政公诉

21、论行政公益诉讼

22、论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行政法问题

23、论当代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

24、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5、论网络时代行政法的发展

26、论公民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问题研究

27、WTO规则评价行政行为的正当程序标准

28、行政授权行为的行政法属性研究

29、建立健全我国现代行政程序法的若干思考 30、行政公产问题研究

31、行政许可的规范分析

32、论行政权的范围及其演进

33、行政复议司法化研究

34、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比较研究

35、论行政不作为

36、论行政诉讼类型

37、行政强制内容研究

38、论行政仲裁

39、论应急行政法制建设 40、论行政许可的撤销

刑法学方向:

1、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2、刑法立法解释

3、刑法司法解释

4、罪刑法定原则

5、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6、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7、属地管辖原则

8、属人管辖原则

9、保护管辖原则

10、普遍管辖原则

11、外国刑事判决的效力

12、刑法的溯及力

13、犯罪概念

14、人身危险性

15、刑事违法性

16、犯罪客体

17、犯罪对象

18、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19、刑法上的身份

20、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处罚范围

21、单位犯罪

22、间接故意

23、过于自信过失

24、疏忽大意过失

25、严格责任犯罪

26、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

27、防卫挑拨

28、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29、特别防卫 30、避险过当

31、犯罪预备

32、犯罪未遂

33、犯罪中止

34、犯罪集团

35、主犯

36、首要分子

37、从犯

38、胁从犯

39、教唆犯 40、聚众犯罪

41、间接正犯

42、片面共犯

43、想象竞合犯

44、法条竞合

45、继续犯

46、结果加重犯

47、连续犯

48、牵连犯

49、吸收犯 50、刑罚的目的

51、刑罚的功能

52、短期自由刑的弊端

53、死刑的立法限制

54、死刑的司法适用

55、死缓

56、罚金

57、剥夺政治权利

58、量刑原则

59、酌定量刑情节 60、一般累犯 61、减轻处罚 62、免除处罚 63、自首 64、刑法上的立功 65、缓刑 66、数罪并罚 67、减刑 68、假释 69、追诉时效 70、投放危险物质罪

71、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72、劫持航空器罪

73、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爆炸物罪 74、交通肇事罪 75、重大责任事故罪 76、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77、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78、走私淫秽物品罪 79、洗钱罪 80、信用卡诈骗罪 81、保险诈骗罪 82、偷税罪’ 83、骗取出口退税罪 84、假冒注册商标罪 85、侵犯著作权罪 86、侵犯商业秘密罪 87、虚假广告罪 88、合同诈骗罪 89、非法经营罪 90、强迫交易罪 91、强奸罪 92、绑架罪

93、拐卖妇女、儿童罪 94、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95、刑讯逼供罪 96、暴力取证罪 97、虐待被监管人罪 98、侵犯通信自由罪 99、非法搜查罪 100、非法侵入住宅罪 101、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 102、重婚罪 103、诽谤罪 104、侮辱罪 105、非法拘禁罪 106、诬告陷害罪 107、准抢劫罪 108、抢夺罪 109、侵占罪

110、职务侵占罪 111、故意毁坏财物罪 112、破坏生产经营罪 113、敲诈勒索罪 114、妨害公务罪 115、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

116、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117、聚众斗殴罪 118、传授犯罪方法罪 119、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120、寻衅滋事罪 121、赌博罪 122、开设赌场罪 123、聚众淫乱罪 124、伪证罪 125、妨害作证罪 126、窝藏、包庇罪

127、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128、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129、脱逃罪 130、倒卖文物罪 131、医疗事故罪 132、非法行医罪

133、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134、非法持有毒品罪 135、毒品再犯 136、组织卖淫罪 137、传播淫秽物品罪 138、贪污罪 139、挪用公款罪 140、受贿罪 141、斡旋受贿 142、介绍贿赂罪 143、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144、私分罚没财物罪 145、滥用职权罪 146、玩忽职守罪 147、徇私枉法罪 148、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149、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150、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民法学方向:

1、论我国民法典的应有体系

2、论表见代理

3、论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的区别

4、论胎儿的民事利益保护

5、取得时效研究

6、论诚实信用原则

7、论诚实信用原则对当代民法的影响

8、论意思自治在民法中的地位

9、论我国地役权制度之建构

10、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弊端及其改革

1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困境与出路

12、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研究

1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缺陷及改革

14、不动产善意取得研究

15、试述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追赃工作中的适用

16、我国民法相邻关系制度的改革

17、论物权行为

18、论集体财产所有权的主体和性质

19、应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格权制度 20、试论职务侵权民事责任

21、抵押权若干问题探讨

22、论债券请求权的竞合

23、论无因管理与见义勇为

24、缔约过失责任探讨

25、名誉侵权行为研究

26、论民法与市场经济

27、论民事责任

28、论民法在社会主义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9、论诚实信用原则

30、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的法律问题

31、公司的组织机构及管理机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32、论取得时效

33、我国物权法制定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34、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

3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36、论担保物权

37、我国合同制度中的热点问题

38、我国继承法所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应否修订

婚姻法方向:

1、配偶权初探

2、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

3、婚姻质量的社会观

4、当代中国婚姻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5、试论对重婚罪名的认定

6、中国城市职工生活时间分配研究

7、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及法律措施

8、我国婚姻法离婚理由的立法完善

9、婚前财产协议探讨

10、同居制度之立法研究

经济法学方向:

1、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

2、试论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3、论经济法的本质

4、自然垄断之我见

5、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6、论商业秘密的竞争法保护

7、略谈竞业禁止

8、修改和完善《税收征管法》的法律思索

9、关于“酒店禁带酒水”的几点法律思考

10、论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

11、商品房买卖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问题

12、住房按揭法律问题研究

13、产品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略论

14、我国产品质量立法的现状及完善

15、论金融风险的法律防范

知识产权法学方向:

1、互联网对知识产权传统特性影响的探讨

2、中、美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比较研究

3、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的司法保护

4、网络传输中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保护

5、简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问题

6、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知识产权

7、网络链接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8、网络传播中的多媒体知识产权保护

9、论知识产权中的间接侵权

10、数字化图书馆时代知识产权问题探讨

国际私法方向: 国际经济法方向: 刑事诉讼法学方向:

1、论我国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2、试论侦查监督

3、论审前羁押

4、论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

5、论我国再审程序的改革

6、论我国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7、我国律师变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8、论扣押制度的完善

9、论刑事简易程序的完善

10、论侦查中的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

11、论律师介入侦查阶段的立法完善

12、论证人的拒政权

13、论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完善

14、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5、论我国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

16、试论侦查监督

17、论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18、论审前羁押制度

19、论我国再审程序的改革 20、论我国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21、我国律师辩护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2、侦查阶段涉及国家秘密案件律师会见问题研究

23、侦查阶段讯问规则研究

24、侦查阶段权力内部制约机制研究

25、侦查阶段通缉问题研究

26、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引渡问题研究

27、缓刑机制研究

28、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29、警察出庭作证问题论纲 30、见证人问题研究

31、刑事申诉问题论纲

32、审判监督程序启动问题比较法研究

33、科技证据问题研究论纲

34、试论中国控辩协商制度

35、对我国陪审制度的理性思考

36、试论我国刑事侦查程序中警检关系的优化

37、中国刑事调解制度初探

38、论刑事拘留制度的完善

39、论我国刑事鉴定制度的完善 40、论刑事搜查制度的完善

41、试论无罪推定原则

42、论公开审判制度

43、试论刑讯逼供存在的原因及遏制对策

民事诉讼法学方向:

1、论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确立与适用

2、论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3、论民事执行救济机制的构建

4、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构建

5、论督促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6、论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7、民事诉讼的特点

8、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9、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体现

10、对法院调解原则的理解

11、辩论原则的含义及理解

12、处分原则的含义及理解

13、合议制度的内容及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14、回避制度的内容及运用

15、公开审判制度的内容及运用

16、两审终审制度的内容及运用

17、对于民事诉讼管辖相关规定的理解及认识

18、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特点及对几种不同形式的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认识

19、民事诉讼代理人的职责、作用 20、民事诉讼当事人诉权的保护

21、民事诉讼各种类证据的特点及运用

22、结合实际理解第一审普通程序相关规定及其运用

23、简易程序的特点及其运用

24、第二审程序的相关内容及运用

25、审判监督程序的相关内容及运用

26、通过民事执行程序的相关内容的认识思考实践中“执行难”的问题及解决

27、对我国民事诉讼起诉条件的思考

28、论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29、论小额诉讼程序的设置 30、论审前准备程序的构建

31、论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

篇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公安派出所警务管理机制研究

姓 名: 杨 闯 准考证号: 291809200310 论文字数: 7600 区 队: 09级治安管理一区队 联系电话: ***

公安派出所警务管理机制研究

杨闯

论文提要:公安派出所是搞好我国社会治安工作的前沿阵地,公安派出所警务管理机制创新和改革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理顺公安派出所警务管理机制,将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公安派出所工作,有利于稳定社会治安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探讨我国现阶段公安派出所警务管理机制中基层警力配比、考核评审体系、警务运作机制、警务信息化科技化、基层民警素质等方面的不足,探讨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基层基础 公安工作 问题研究

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是推进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公安派出所是我国社会治安的前沿阵地,搞好公安派出所工作,有利于稳定社会治安和和谐社会的发展。公安派出所警务管理机制,是搞好派出所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笔者结合实习期间的公安基层工作,拙文就当前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肤浅探讨,并提出管见。

一、当前公安机关开展基层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警力紧张、基层民警工作负担重、压力大

1、警力紧张。总警力不足和管理与用人机制的不科学是导致警力紧张的主要原因。首先,总警力严重不足,我国虽然拥有公安机关人民警察190万,单看这一总数应该说是很庞大的,但是这190万公安民警却要担负起保卫国家政权,维护13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行13亿人口的社会治安管理,平均到基层警力就显得严重不足了。其次,管理与用人机制不科学。一方面因机构设置交叉重叠,真正投入一线做实事的警力不够,警力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头重脚轻,机关

民警多,基层民警比例偏低;另一方面警力分配存在平均主义,没有按照人口密度、管理面积、治安状况、城区功能和社会发展趋势等综合因素来配置警力,而是机械地按照常住人口、区域面积划分等传统方法来配置警力,导致管辖面积大、实有人口多的地方警力非常薄弱。这样加剧了治安复杂区域基层警力的紧张。

2、基层民警负担重,压力大。当前基层公安工作呈现“三多”现象:报表、台帐多;达标、检查、评比活动多;集中行动多。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公安基层民警每年工作超过了3000个小时,工作量是其他类公务员的近一倍。不仅疲于处理各项警务,超负荷运转,还要面对队伍、业务方面各种检查、考核等等内部压力。为了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民警对群众“耐心再耐心,周到再周到”,只要群众有求有难,必是招之即来,来之即战。长时间繁重的不规律的工作,不能保证休息,民警长期体力和精力透支,造成心力交瘁。

3、非警务活动多。按照“四有四必”的承诺,110成为了“万金油”,群众有什么事都要找“110”。从接处警情况分析,严格意义上不属于警务活动的报警,占全部报警数的40%—50%左右。如住宅楼漏水,出门没带钥匙,噪音污染,困难病人,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弃婴,市场摆摊卖假药,经济纠纷等。由于对公安工作的职能定位模糊,甚至把公安机关“有求必应”的口号异化为“大包大揽”,导致了基层接警、出警量剧增,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警力资源,增加了基层民警不必要的负担。

(二)现行考核评审体系对基层基础工作的影响较大

1、工作导向上存在缺陷,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基层基础工作的政策措施,基层所队领导对周期长、见效慢的基层基础性工作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部分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差、效果差,使得公安派出所工作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2、工作方法上着力点把握不准,重形式、轻内容,开会布置多、付诸行动和落实不够;自身建设过多强调硬件因素,不注重从机制、制度建设和提高民警素质上下功夫,这些都导致公安基层工作重开头、疏结尾,工作开展的虎头蛇尾,使得许多好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措施得不到积极的贯彻落实,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考核目标设置不合理,往往偏重基础设施、装备、办公环境等硬件条件,而忽视工作规范、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软件建设。现有机制中,无论是考核评比还是提拔任用,倾向打击的多、侧重防范的少,倾向机关的多、侧重基层的少,倾向临时的多、侧重长远的少,从而难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基层民警的工作实绩,并且这样的考核方式也不利于对违法犯罪的预防,需知预防违法犯罪,根除催生违法犯罪土壤,才能真正的给老百姓一个和谐的治安环境。

(三)基层警务运作机制不合理

1、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和保障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存在多头领导,职责不清等问题。此外,近年来在推行派出所建设的同时,业务指导部门的工作方式没有同步改进,各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派出所工作处于“千条线、一根针”的现象基本上没有改变,难以真正切合自身实际开展工作,这就出现了“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2、基层勤务方式不合理。派出所机关化严重,当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民警却下班了;打击指标压力较大,社区民警不能把主要精力用在管理防范工作上,落实警力跟着警情走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对基层警力资源的整合、盘活、统筹还缺少科学依据,警务编排方式还不适应动态治安管理的需要。当前基层公安机关仍然沿用一般行政机关的作息时间,坐等案件上门等被动现象普遍,主动深入社区、村企、路面开展工作的较少,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特别是接警力量通常在办公室内坐等群众报案和指挥中心传达指令,反应距离和反应速度经常受到影响,造成在预备接警期间因无所作为而造成警力浪费。同时,巡逻警力上岗时间与警务繁忙时段错峰。从当前刑事案件的发案时段和部位分析,70%左右的刑事案件和50%的“两抢”案件发生在早上7点到9点、中午11点到下午2点、晚上7点到12点,而这一时段正好是警力投放最少、基本上安排值班和接处警最薄弱的时段,使违法犯罪分子有可趁之机。

(四)基层基础工作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较低

1、基层基础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信息基础建设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信息的收集为分散、间断式的,收集渠道有限,信息收集量少质次,很多该收集的基础信息都没有收集上来。有时对收集的信息不加整理,没有及时录入电脑,没有加以利用,信息不能共享,多数情况下信息不会转达至相关单位。依托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的收集、整理、分析、传递、分发等工作开展不起来,信息研判、关联、激活与共享不够,工作多限于特情档案管理及部分串并案,工作原始、低效。这些使得信息要么用的时候得不到,要么用的时候多如牛毛,无从下手。信息化水平不高,使得很多信息搜集工作都成了无用功。

2、科技设备、系统利用率不高。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例,系统多、重复建设,密码、口令不统一,本应是方便、实用,但如此一来反而更加麻烦,浪费了有限的科技资源。本身这些科学技术是为了提高民警办事效率的,但是现实中却成为了提高办事效率的障碍。

3、基层民警基础工作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强。从高端看,缺少战略型人才,对公安派出所基础工作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从中端看,公安派出所领导层“实干型”多、“研究型”少,冲锋陷阵的多、懂管理的少,贯彻上级决策时思路少、办法少,派出所业务管理整体上仍处在“粗放管理”阶段;从低端看,社区民警业务素质不高,特别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偏低,许多防范控制工作很难做到位,尤其是对高危流动人管控、阵地控制还有许多薄弱环节。

(五)基础薄弱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基础工作服务现实斗争的效能仍不明显

当前基础工作不扎实、不牢靠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公安工作发展的瓶颈。集中表现为:

1、重积累,轻应用。当前基层公安机关每年都会集中一段时间和精力搞一些人口等基础信息的排查工作,积累了一大批基础工作台帐,但由于受整体规划的限制和面上工作的冲击,后续工作没有跟上,致使大量宝贵的基础资料被分散在各个单位和民警手中,无法共享使用,难以为现实斗争服务。

2、重局部,轻整体。在内部,主要表现为工作机制缺少联动,部门之间缺少沟通,操作环节缺少衔接;在外部,则体现在群众观念淡薄,不愿做、不会做群众工作,信息接触面窄、点少、频率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工作的开展。这样就是使得公安工作联系不到一起,不能形成整体的战斗力,使得工作效率低下。

3、重打击,轻防控。打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落实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前提条件。积极的防范工作,是减少各种治安危害和维护治安秩序的基本措施。但这不是意味着,二者有主次之分、先后之别,二者是同等重要的。但在严峻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下,公安机关往往将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打击破案上,对打击工作部署周密、推进有力、成效明显,而对基层基础防范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和具体措施,浮光掠影,走马观灯,并时常把基础工作和打击破案割裂成两项争警力、争时间的工作,缺乏有机结合的意识和方法,这使得某些违法犯罪现象屡打不绝,屡禁不止,无法使其得到根本性的治理。

4、重查处,轻管理。工作中往往对指标性、指令性工作较重视,丢掉指导性、预防性工作,由此容易造成高危流动人口管控不严、动态情况难以掌握,特种行业阵地控制失控漏管、销赃渠道无法堵截等后果。而旅店业、旧物收购寄卖业等特种行业,往往是违法犯罪分子容易疏忽,而为公安机关容易找到突破口的地方。而现实的情况是,对特种行业起不到通过管理掌握情况,发现线索,预防犯罪,为现实

斗争服务的应有作用。

(六)基层民警素质不高、管理不规范,影响了基础工作的效果 从当前情况看,有部分基层民警法律与业务素质较差,政治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还有不少欠缺。45岁以上基层民警很少懂计算机,45岁以下基层民警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比例不高。基层民警违反“五条禁令”,不作为、乱作为,都是心理素质不高,发泄心理压力途径变异的表现。有的基层民警不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办事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不善于综合分析治安状况,不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解决基础工作中出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善于调动和激发群众开展治安防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基层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上不思进取、缺乏热情,现有的激励机制难以满足其心理需求并激发上进动力,民警不安心本职工作的现象已十分突出。有极少数民警在工作中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现象,得过且过。另外部分基层民警受年龄所限感到提拔无望,工作无目标,不想当先进,缺乏进取心,严重影响了其他民警。此外,热门岗位与冷门岗位之间的差别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二、改进和创新公安基层基础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一)切实为基层减负、降压、增效

各级公安机关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基层公安机关和民警的实际承受能力,千方百计为基层减负、降压,给基层所队“松绑”。

1、开源与节流并举,大幅度增加基层警力。要进一步整合、精

简机关部门,整合警力资源,警力下沉,将素质高、能力强的年轻民警充实到基层;将新招民警全部投入基层一线,真正实现基层实战警力占总警力85%以上,派出所警力占总警力60%以上的目标。

2、要切实减轻基层公安机关工作负担。保证基层有足够的警力、时间和精力从事基础工作。对基层承担的任务,要统一管理协调,合理安排,分局业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不得随意将应由自身负责的工作向基层延伸。要抓紧研究解决基层公安机关报表繁多、执法手续繁琐等问题。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达标、检查、评比活动,严禁各警种各部门对基层多头考核、重复考评。

3、减少基层公安机关的非警务活动。不该揽的事情不揽少揽,不关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任务不派,能少用警力的少用警力,不在职权范围内的不用警力。上级公安机关要尽快研究制定公安机关警力使用的有关规定,并对110接处警范围作出进一步规范,为减少非警务活动提供依据。通过创新工作手段和加大科技投人,把警力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减少专项行动、规范检查考核,把警力从应对频繁的专项行动和检查考核中解放出来。

(二)不断调整完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要以落实民警岗位责任制为核心,以发挥基层所队职能为目标,以科学的考核内容为导向,进一步简化考核方法,突出结果性考核,减少过程性考核,并尽可能使考核结果量化,减少考核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尽量减轻基层负担,努力实现责任、考评、激励“三位一体”,为现实斗争服务。要研究制定科学的考评激励办法,对基层基础工作

进行综合评估,注重兼顾实绩和实效;要进一步改进考核形式,积极推行网上考核,切实减少多头考核、重复考核、指标考核,增强考核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要坚持正确的考核导向,建立完善基层基础工作问责奖罚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民警的情报信息意识,扩大应用群体,提高规模效益。同时要切实加大奖惩措施,真正调动起基层单位和民警开展基层基础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活力和热情,努力破解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难题。

(三)着力推进基层勤务制度改革

基层基础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就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基层公安机关要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式,紧密结合实际,改革和完善基层警务运作模式,为基层基础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1、全面推进动态警务,推进警务制度实战化。针对街面犯罪高度动态化的特点,坚持以警情为导向,全面实施动态警务控制。强化动态预警能力和动态指挥能力,强化动态布警能力,科学配置警力投向和投量,提高用警效率。

2、推行流动接警机制和弹性工作制。牢固树立主动警务、效能警务的理念,要在广泛获取、深入研判情报信息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社会治安时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改革警务制度。要“变值班为上班、变值班为值勤、变办公室为更衣室”,让民警“从坐堂等案”转变到主动出击、现场管控。要科学实施四班三运转等执勤倒班制度,打破基层一线执法执勤实战单位机关化的工作模式。同时要科学调整基层勤务方式和作息制度,促使民警走出办公室、走向路面、走进社

区,实现“猫鼠同步”。在勤务方式上要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把街面、路面、社区作为民誓的主要工作场所,提高见警率、管事率,让老百姓感到警察随时在身边,增强亲和力;让犯罪分子感到警察无时不在,增强威慑力。在作息制度上要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要应地、应时、应发案规律灵活实行弹性工作制,主副班制、错时工作制等,将有限的警力向案件(事故)高发时段、防范薄弱时段、便民服务时段倾斜,防止出现警力真空。要通过改革,实现社会治安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实现基层公安机关警务实战化目标。

(四)努力提升基层基础工作的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1、要以科技强警战略为载体,努力提高基层基础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切实增加基层公安工作科技含量,如整合现有公安计算机系统,以简单与实用为原则,发挥有限的公安科技资源以达到最佳效益。基础工作信息化是公安警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基层公安机关和民警要把基层基础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获取和控制信息上,并通过研判、关联、激活与共享,努力提高基层基础工作为公安现实斗争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实现精确管理、精确防控、精确打击。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重点抓好“拓展采集关”、“把好整合关”、“注重研析关”,加快推进“基础信息化、信息基础化”步伐,实现基层基础工作与情报信息工作的良性互动,实现情报信息主导下的打防控一体化。要努力在提高情报信息工作质量上下功夫,要努力在强化信息通信保障上下功夫,要努力在增强信息警务工作实效上下功夫,实现“基础信息化、信息基础

化”。

2、要抓住专业队伍、科技手段和工作机制三个环节,着力提升基层基础工作专业化水平。按照“专业人才负责专业工作,专业队伍打防职业犯罪”的工作思路,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专业工作水平。

3、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以加强各种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为重点,通过采取深化“平安创建”,创新“邻里守望”工程。运用市场运作,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等方法措施,广泛发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治安防控工作社会化,着力提升基层基础工作社会化水平。

(五)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服务实战的效能

基础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是公安工作最终的落脚点,也是检验公安业务建设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当前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积累一大批基础资料,而是为了从中发现线索和问题,使打击和防范更有针对性、更有精确性。在当前基础工作面宽、量大的情况下,基层民警要对承担的基础工作内容逐一进行梳理,按其需求紧迫程度、现实效能、操作可行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分清主次,有所侧重。通过梳理,使基础工作在全面覆盖的同时,能够重点突出,真正切合当前实战的需要。同时我们要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和实践,通过新方法、新手段,来解决基层基础工作难点问题和“瓶颈”问题。比如,在当前流动人口管理中,动态信息的更新、核实不够及时,管理工作明显滞后,我们必须及时调整思路,改进方式方法,切实把注意力从

登记发证转到动态掌控上来,有针对地抓好高危人口的落脚地定位管理措施。即抓住落脚点,及时做好日常信息的采集和更新工作。总之,当前基层基础工作要紧密结合新的社会条件,把基础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更丰富、更有效、更现代的手段来完成,才能真正将基层基础工作取得突破。

(六)加强基层队伍管理,提高民警素质,为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持久动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民警队伍,是做好新时期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根本保证。

1、切实加强所队班子建设,真正把基层所队班子建设成为懂业务、能实战、会管理的坚强领导集体。要选准选好基层所、队一把手,以科学的选拔方式,将真正德才兼备的民警推上基层所、队一把手位置;要配好副手,当好参谋,形成合力。

2、加大对基层民警教育培训力度。根据基层民警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坚持按需施教和“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民警的政治、业务、体能素质和实战本领,使基层民警真正做到“三懂”、“四会”,改脱岗培训为主的传统培训方式为在岗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战效能。同时要积极探索民警素质教育培训制度,对业务不精、工作效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民警集中进行专门培训。

3、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奖惩激励机制。要以落实责任制为核心,以强调绩效为导向,根据不同警种、岗位,科学制订考评标准,严格公正实施,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调整使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做到奖勤罚徽、优胜劣汰,切实消除“干多不如干少、干少不如不干”的不正常现象。具体工作中,要提倡“防范有功”、“少发案、不发案,无事故就是成绩”,同时大力肯定在基层基础工作中的创新做法与成绩,激励基层民警发挥创造能力,努力营造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骥: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切实提高维护社会稳定能力[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2005年10月。

[2]杨瑞清:流动人口管理创新江西警察学院治安系,2010年。[3] 熊一新:治安管理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4]罗建平:人管人不如网络管人,加快推动人口管理信息化。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

篇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承担着我国干旱荒漠区草学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且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高低是衡量该学科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同时,本科生培养水平的高低又可以直接从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得以反映,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水平,研究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新疆农业大学草学专业6届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评价,旨在了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学生在每项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得分的变化状况,提出未来学生培养时应注意的环节,以便更好地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培养水平,促进新疆农业大学草业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1 毕业论文的抽样及评价方法

1.1 本科毕业论文样本来源

评价论文为2006—2010年及2013年的本科毕业论文;根据毕业论文的数量,每届随机抽取30~40份,抽取时注意民语言班及汉语言班学生比例。评价论文样本数为198份,其中民语言班毕业论文83份。

1.2 评价方法

论文评价体系由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8个二级评价指标组成(见表1),具体二级评价标准见孙宗玖等[8]建立的评价体系。按照该体系对于论文进行逐项赋分,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将各分值进行累加,得出最后毕业论文的成绩;然后根据成绩总分进行论文等级的划分[优(≥90~≤100)分、良(≥80~<90)分、中(≥70~<8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

1.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的One-way ANOVA及Miscrosoft 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总体评价结果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2005—2013年每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成绩介于71~76分之间,且论文质量呈现上升趋势,整体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论文质量虽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差异不显著;“十二五”后论文质量(2013)较“十一五”初期(2006年)得到显著的提高(P<0.05)。从构成总成绩的因素看,指标B1(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B2[论文(设计)难易度]、B8(文献更新情况)、B16(写作水平)得分呈现降低趋势,以后需要加强这四方面的培养;而B7、B10、B13、B15基本保持不变;其余考核指标得分均出现增加趋势。

2.2 民语言班与汉语言班论文质量比较结果

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民语言班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显著低于汉语言班学生,论文平均成绩依次为69.03,75.85分;与汉语言班学生相比,民语言班学生需要在B1、B2、B5、B7、B9、B10、B11、B13、B15、B16、B17、B18等方面加强培训,而其余指标则差异不显著。

3 小结

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草学专业6届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认为,本专业毕业论文总体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2013年毕业生论文平均成绩显著高于2006年;民语言班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显著低于汉语言班学生,可能与掌握汉语及英语的熟练程度相关,今后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注意加强对民语言学生汉语及英语能力的培养;从论文评价构成要素看,毕业论文质量在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论文(设计)难易度、文献更新情况、写作水平4个指标呈现降低趋势,而查阅外文文献数量、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外文应用能力、文题相符这4项指标基本保持不变,其余8项指标均呈现增加趋势,这可能与学科的发展速度及知识的更新速度有关。

注: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对论文质量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同一样本时也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本研究是建立在孙宗玖等[8]建立的本科生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上所获得的评价结果,希望能对完善草业科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及人才培养计划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相同指标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摘要:为了了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学生在每项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得分的变化状况,研究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新疆农业大学草学专业6届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本科毕业论文总体平均成绩为7176分,处于中等水平,论文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2013年显著高于2006年;民语言班学生毕业论文总体质量显著低于汉语言班。对学生毕业论文各评价指标得分进行分析发现:4个评价指标得分呈降低趋势,包括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论文(设计)难易度、文献更新情况、写作水平;4项指标得分基本保持不变,包括查阅外文文献数量、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外文应用能力、文题相符;其余8项指标得分呈现增加趋势。

关键词:草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本科生,加权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寇红召,高承实.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4):156-157.

[2]程友联.本科大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若干对策的建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S1):154-157.

[3]谢宏全,高祥伟.测绘工程专业2006—2010届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统计分析与思考[J].测绘通报,2011(3):90-94.

[4]李文谦,茅燕勇,贾建波.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中的应用: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4):96-97,101.

[5]金颖,葛军.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现状调查与质量提升路径[J].会计之友,2013(7):115-117.

[6]王铁.毕业论文写作与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7,29(4):105-107.

[7]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篇4: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级***中队的学生***。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的研究》。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的研究是因为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作为一名预备警察,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工作中,定会遇到此类事件的发生,为了更好的预防及解决已发生的此类事件,并提出一些很好的措施,这对我以后顺利的开展工作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这对公安队伍处理此类事件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为群体事件的概念归纳提供依据;正确认识和分析群体事件发生的因素,并可以从根源解决;群体事件发生机制研究能更好的做出对预防、处理、解决群体事件的发生,提出较为合理的处理措施。

我在选择这个命题之前,已对群体事件的相关内容做了大量的查阅,搜索了近时期有关的视频资料及一些专家对群体事件发生的解读和评论。对群体事件的概念、引发因素、预防和处理措施有了充分的了解,确定主体,并在认清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目标,之后和指导老师进行探讨分析,确定论文主体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向。在编写论文时期,我上网搜索了许多有关的信息,并查阅前期一些学者及专家对群体事件发生机制的探讨及研究成果,并借鉴一些比较有突出性的内容。在***导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从中选取了主要的参考资 料,经过阅读主要参考资料,拟定提纲,写开题报告初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2013年3月正式定稿。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也就是前言所引述有关我国近期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阐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特点。最后对其造成的影响和后果进行阐释。以上内容为下文进行分析做出必要的铺垫作用。

第二部分,对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因素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主要原因有: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基础性根源;部分干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重要因素;社会公平保障机制的缺失---诱导因素;法制观念淡薄及法制不健全;及其他因素;如权利监管机制不健全,处理事情应急机制欠缺等

第三部分,如何预防及处理群体事件作出的详细措施,健全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处理基本方略,针对舆论工作做出合理的引导,最后详细阐述构建预警机制的性质—灵敏,高效。

第四部分,也就是我所写论文的参考文献。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在查阅,浏览相关资料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丰富了一些知识,作为一名学生,生活阅历和专业能力有限,在有些内容表述上存在着不当之处,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学生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 该论文得到

篇5: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一、2018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专业指导经验-学习方法: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

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三)真题的使用方法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是否存在偏、难、怪现象等)、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二、2018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专业课全年复习规划

1.基础复习阶段

着重基础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梳理。该阶段要保持踏实认真的态度,深入研修。建议复习专业课时可以交叉进行,一天可以看两门专业课或更多。可交替进行,减少疲劳,提高效率。

该阶段可以认真听听辅导班的课,仔细看书,做好笔记,增进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

2.强化提高阶段

该阶段要对照真题进行复习,深入分析考点,对重难点进行反复的研究。在这个阶段的复习中,需要把在基础复习中看过的书的内容进行整合,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该阶段要大量地做练习,并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找出复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检验自己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并且要反复地看书,消化考点。通过强化阶段的学习,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完全掌握了各个知识点,能熟练应用这些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该阶段要背诵和记忆相关概念和理论。

3.冲刺阶段

找出对自己来说价值最高、效率最高,也就是脑力活动的最佳时间段,把重点的。难度大的任务尽量安排在这一时间去做。由于考试时间是

第一天上午政治,下午英语,第二天上午专业一,下午专业二,所以在复习时可以适当的根据考试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复习时间。同时要在后期进行模拟考试,主要练习自己的答题速度,因为专业课考试看似题目不多,但是需要写在答题纸上的字数要求有很多,大部分考生都反应考试时间不够或相对比较紧张,因而平时一定要加快自己的答题速度。在冲刺阶段,最好要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篇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成教大专

我猜: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警察梦。从“黑猫警长”到香港TVB警匪片,有谁不羡慕那飒爽英姿!说起军人,不禁一腔热血,恨不得奋战前线,保家卫国!

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那么选择公安学校当然也应该选择公安系统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这所被誉为“共和国警官的摇篮”的名校,为我们的国家培养了无数公安学子,一直在输送保家卫国的生力军。我想,能够成为这所名校中的一员,那会是多么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首先,我想介绍一下这所公安系统时间最长、学科专业最为齐全、办学规模最大、教育层次最为完备的重点高等学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作为公安系统最高学府,形成了公安学科专业齐全、主干学科特色鲜明、多种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与积淀,逐步建成了以公安学、公安技术为核心,以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基础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与公安专业交叉学科为主干,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培养层次的学科体系。2014年,为应对当社会反暴力恐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增公安情报学反恐怖专业方向,计划面向全国招收80人,公安大学也成为全国公安系统院校里第一家开设反恐专业的高校。

除此之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还设有成教专科以及成教本科。成教,顾名思义就是成人教育;也许高考失利,无法企及这所名校,但

是成教大专这个平台为你打开了踏入公安大学的大门。那么都有哪些优势和条件呢?

一、优势:

1、对于高考落榜生来说,选择公安大学要比选一般院校更正规。师资各方面也非一般院校可比拟。(全国重点)

2、与出国留学相比:学生刚高中毕业思维还不成熟,不宜于出国学习。一部份学生语言基础薄弱不能出国学习,另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委培学习费用也相对较低。

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娇子同堂学习能够极大的开拓学员的视野空间和思维角度。

4、参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同学组织的各种活动能够迅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5、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学术氛围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子的朝夕相处会极大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6、学员的学习过程须严格遵守学校的规定,考试成绩合格,论文答辩通过;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成教院颁发学历,学位按照学校统一要求申请。

7、该学历证书教育部电子注册,国家承认,网上查询,可直接报考国家公务员和研究生。

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同学的资源受益终身。

9、毕业后由公,检,法等单位择优录取,学院择优推荐。

二、专业设置:法律文秘专业、行政管理专业

三、报名条件及报名资料:

1、报名条件:必须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2014年高考,文化分达到当地三本线以上(个别可放宽)

2、身份证原件以及复印件,蓝底免冠证件照1寸5张,高中毕业证原件以及复印件,准考证原件,分数条。

3、身高:男,170cm,女,160cm。

4、当地县医院体检报告,当地公安局政审证明原件(无犯罪证明)。

5、身体健康,五官、体型端正,面部无明显缺陷(如唇裂、对眼、斜眼、斜颈等),无鸡胸、无腋臭、无严重静脉曲张、无罗圈腿、无纹身、驼背,无各种残疾,直系亲属无精神病史。

有句话说“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在这里,我想“不管统招还是成教,努力学习就是好公大人”!

公安大学成教大专班咨询电话:

篇7: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门综合性课程, 是大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写作的一个最终成果。近年来, 我国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不断下滑的趋势, 有的学者开始质疑毕业论文存在的意义, 甚至希望取消毕业论文的规定。但笔者认为, 就目前来讲, 本科毕业论文不能擅自取消, 不能走因噎废食的消极道路, 而应该从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入手,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学生取得学士学位需要具有进行初步研究的能力, 检验其是否具备初步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如何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选题、确定论文框架、提炼观点、采用可靠论据以及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科学论证,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搜集处理信息、方案设计和研究方法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而且, 毕业论文的最终成型, 要求有相对固定的论文格式, 这有助于检验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因此, 本科毕业论文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至于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下滑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受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1]。本文以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届国贸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 剖析在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主要问题

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届工商学院国贸专业毕业生共计114人, 指导教师18人 (包括专职教师、校内的兼职教师和校外的兼职教师) , 其中专职教师指导8名学生, 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不等 (均小于8名) 。指导教师的选择和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定是在大四的第一学期末完成。指导教师的确定主要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 先由学生选择指导教师, 教师再从中选择学生。

综观本届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 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选题的专业方向为经济学或管理学。114个学生的毕业选题, 经济学方向的72人, 管理学方向的42人 (详见表1) 。二是很多选题与地方产业经济相结合。很多毕业生以自己的家庭所在地或实习工作所在地为视角研究当地产业经济。作为一所立足地方、引领行业、以陶瓷为特色的院校, 毕业论文中以景德镇或陶瓷为题的有13人。三是很多选题都能结合当前经济领域热点, 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网络营销、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和低碳经济等。

备注:此表的学科和专业分类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进行统计。

本届毕业论文选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选题偏大

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 由于时间紧、知识面窄、篇幅有限和经验不足的制约, 选题不宜过大, 否则会出现大而泛的现象[2]。选题偏大是指题目包含的内涵或外延太大, 需要论证的问题太多, 一一论证会出现泛泛而谈不深入的现象。综观本届毕业论文, 选题过大现象仍较突出, 如《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和《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经营战略研究》等, 学生难以驾驭。

2. 选题表述不明确和不准确

毕业论文的选题表述至关重要。选题的合理表述能传递出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价值所在 (包括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素材以及新的研究视角) 。但是本届毕业论文的选题存在不明确的现象, 研究的问题不够具体[3]。如《海外并购案例浅析》, 此题没有明确究竟是研究海外并购的哪个具体案例 (本可以加个副标题) , 也没有明确研究海外并购的哪一方面内容。再如《浅谈民间借贷与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题没有针对性, 本可以以民间借贷活跃的温州为典型代表为题进行论证。

此外, 还存在选题表述不准确的现象。如《浅谈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进出口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准确表述应为《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3. 选题过时, 缺乏现实意义

选题的一大原则就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来讲, 应运用基本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现象, 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因此, 理论价值要求相对较低, 但应具备相对较高的应用价值。特别对于经管类毕业论文, 应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结合。但是本届毕业论文的有些选题存在过时现象, 如《试论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道路》和《浅析家族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 这两篇论文均由老教师指导, 受时代因素和专业背景等影响, 此选题有点不合当前时宜。

三、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

综观本届毕业论文的写作, 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论文框架基本合理。论文基本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 较多的学生采取“现状、问题和对策”的论文结构框架, 层次较清楚。二是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和SWOT分析法等) 而较少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三是研究创新不够, 重复率较高。

1. 论证文不对题, 存在张冠李戴现象

由于学校对毕业选题比较重视, 大部分学生根据“宜小不宜大”的原则选择合适的题目。比如, 结合某区域旅游产业进行选题, 强调调研分析, 具有针对性, 更具有实际意义。但是, 在写作过程中, 由于时间及资料的不足, 有些学生以一般情况代替具体情况。特别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存在张冠李戴现象, 用国家层面的分析和结论代替地方层面的分析和结论, 造成结论和建议的雷同现象, 导致重复率居高不下。更有甚者, 论文存在题目、章节和段落标题的不一致问题。如论文题目是《基于价值链的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探索》, 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是关于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 段落标题又是关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控制。

2. 对引论重视不够

国贸专业的大部分本科毕业论文要么没有引论部分, 直接进入本论部分;要么引论部分一两句话带过,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引论, 常写为“引言”、“绪论”, 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 已有研究成果及不足, 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相关研究者通过查阅引论, 可初步判断该文是否有价值, 是否有进一步查看的必要。

3. 引用不规范

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样如此。但是, 综观本届毕业论文, 普遍存在引用不规范现象。第一, 注释和参考文献没有明确区分清楚。注释是本文有关内容 (关键术语、关键指标等) 的解释, 一般是作为脚注 (在本页内标注) 或尾注 (在正文后标注) ;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的说明, 一般是作为文后参考文献。第二, 参考文献存在“用而不引”和“引而不用” (虚引) 的现象。“用而不引”是指在引论或正论部分采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但却没有在文后参考文献中标注。所谓“引而不用”是指在文后标注了参考文献, 在正文中却并没有实际引用。

四、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需要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是论文写作的主体, 指导教师是论文写作质量好坏的关键。为避免上述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需要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教学改革, 建立并完善激励与约束相容的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

1. 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并答辩, 确定最终选题

一个好的选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因此, 选题对于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国贸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主要采取指导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确定的方式, 选题来源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少部分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拟定若干个题目分配给小组同学;二是少部分学生根据自身实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拟定题目, 再由指导教师做适当修改;三是大部分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拟定若干个题目, 再由指导教师帮助选择并适当修改。由于指导教师确定的选题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而且学生不一定感兴趣, 其论文质量比由学生自己拟定选题的论文质量要差些。因此, 最好由学生来拟定题目, 指导教师审查, 并建议采取学生写开题报告并通过答辩的方式来共同确定最终选题, 以避免选题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2. 增设一门论文写作课程

目前, 国贸专业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 因此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由此也加大了教师的指导难度。因此, 在专业培养计划安排中, 学校有必要增设一门论文写作课程。开设时间可定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 由富有经验的高职称教师或高学历教师授课。通过开设此课程, 可帮助学生提升快速查阅资料、选题和写作的技巧, 为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基础。特别是关于选题, 一定要先查资料后选题, 避免随意选题后却难以搜集资料。

3. 将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时间提前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是在大四上学期结束前确定选题、大纲和论文初稿。但实际上, 很多学生只是确定了选题和大纲, 论文初稿则存在应付交差现象。由于找工作或实习等原因, 大部分学生往往是在五月上旬返校后才真正开始撰写论文, 距6月份毕业答辩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除去互审环节和答辩环节, 时间更显紧张。缺乏专业训练的毕业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赶出来的毕业论文, 其质量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 有必要把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时间提前至大四上学期。因为大四上学期开设课程较少, 学生课余时间较多, 有利于学生专心撰写毕业论文。在学校里, 如果指导教师按进度抓紧时间集中指导学生, 将论文质量较好的部分学生的答辩时间放在大四上学期末, 其效果会更好。

4. 确保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的有效对接

在大三上学期, 国贸专业学生开始进行学年论文的写作, 这也是毕业论文写作前的一次练笔。学年论文的指导教师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名单并不完全相同, 是根据学生的学号来安排指导教师, 而非根据学生的兴趣, 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确定是双向选择。从以往经验来看, 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时不选择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而选择其他教师。因此, 如果从一开始就能够基本确定学年论文指导教师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致, 学生就会从思想上更加重视学年论文的选题和写作, 毕业论文只需在学年论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保证写作的延续性。

5. 建立毕业答辩淘汰机制

毕业论文答辩作为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 理应作为检验学生毕业论文合格与否的重要环节。但是, 长期以来, 毕业论文答辩几乎为零淘汰, 对于较差的论文也勉强给予及格分数, 没有不通过的现象。此现象的存在, 导致一些学生不认真按教师要求修改论文, 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也疏于指导, 使得毕业论文的质量缺乏一个压力约束机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实行严进宽出的培养机制;校领导“维稳”的需要;教师之间碍于情面。因此, 应改变毕业答辩零淘汰现象, 逐步建立淘汰机制[4]。在尚未建立淘汰机制前, 可先期建立非淘汰性压力机制, 比如提高答辩资格审查、增加答辩难度、延长答辩时间和增加答辩次数等。

五、结语

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是个系统工程, 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这需要学生的重视、教师的责任心、学校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作为保障。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论文重复率过高和查抄环节缺失现象, 学校有必要加大投入, 购买查重软件和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加强毕业论文运行管理。

参考文献

[1]陆春平.国贸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剖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11) .

[2]曾银娥, 厉敏萍.对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与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 2012 (3) .

[3]李欣红.对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 2012 (S2) .

上一篇:2017西安买房政策下一篇:关于学校演讲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