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日历的日子阅读答案总结

2024-04-23

撕日历的日子阅读答案总结(精选4篇)

篇1:撕日历的日子阅读答案总结

又是年终的时候了,我写字台上的台历一侧高高隆起,而另一侧却薄如蝉翼,再轻轻翻几下,三百六十五天就在生活中沉沉谢幕了。

厚厚的那一侧是已逝的时光,由于有些日子上记着一些人的地址和电话,以及偶来的一些所思所感,所以它比原来的厚度还厚,仿佛说明着已去的岁月的沉重。它犹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

发明台历的人大约是个年轻人,岁月于他来讲是漫长的,所以他让日子在成方形的铁托架上左右翻动,不吝惜时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对时光,当一年万事大吉时,他会轻轻松松把那一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因为日子还多得是呢。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看着那一摞摞用过的台历,也许会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沧桑感。

于是想到了撕日历。

小的时候,我家总是挂着一个日历牌,我妈妈叫它“阳历牌”,我们称它“月份牌”。那是个硬纸板裁成的彩牌,上面是嫦娥奔月的图画,下面是挂日历的地方。那时候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撕日历。早晨一睁开眼,我爬出被窝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被架子一侧的月份牌,凡是黑体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地看着它,觉得上面的每一个字母都漂亮可爱,甚至觉得纸叶泛出一股不同寻常的香气。于是就可以赖着被窝不起来,反正上课的钟在这一天成了哑巴,可以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有时候父亲就进来对炕上的人喊:“凉了凉了,起来了!”“凉了”不是指他,是指他做的早饭。反正灶坑里有火,凉了再热,于是仍然将头缩进被窝,那张星期日的日历也跟了进来。父亲是狡猾的,他这时恶作剧般地把院子中的狗放进睡房,狗冲着我的被窝就摇头摆尾地扑来,两只前爪搭在炕沿,温情十足地呜呜叫着,我只好起来了。

有会过日子的人家不撕台历,用一根橡皮筋勒住月份牌,将逝去的日子一一塞进去,高高吊起来,年终时拿下来就能派上用场。有时女人们用它给小孩子擦屁股,有时候老爷爷用它们来卷黄烟。可我们家因为我那双不安分的手,日子一个也没留下来,统统飞走了。每当白雪把院子和园田装点得一派银光闪闪的时候,月份牌上的日子就薄了,一年就要过去了,心中想着明年会长高一些,辫子会更长一些,穿的鞋子的尺码又会大上一码,便有由衷的快乐。新日子被整整齐齐地装订上去后,嫦娥仍然在日复一日地奔月,那硬纸牌是轻易不舍得换的。

长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兴趣去撕它了。我在哈尔滨生活的这几年才算像模像样过起了日子,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翻日历,让它由一侧到另一侧。当两侧厚薄几乎相等时,哈尔滨会进入最热的一段日子。年终时我将用过的台历用线绳串起,然后放到抽屉里保存起来。当我串起今年的台历、将明年散发着墨香气的日子摆在铁皮架上时,我会在上面简要抒写一些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虑。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已故的父亲就会复活,他又会放进一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许我老家那个已经荒芜的院落又会变得绿意盈门。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

【阅读练习】

16.文章在展开对“撕日历”的回忆之前,为什么要先写眼前的台历?(4分)

17.本文多次细节描写十分传神,请列举两处加以评析。(6分)

18.作者在第③段写年轻人“会轻轻松松地把那一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在第⑦段写“年终时我将用过的台历用线绳串起,然后放到抽屉里保存起来”。为什么“年轻人”和“我”对旧台历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反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7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全文以日历为线索,从撕日历到翻台历,从一个侧面写出了“我”从小到大,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轨迹。

B.文章第⑥段将会过日子的人家“不撕日历”与我们家“日子一个也留不下来,统统飞走了”进行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我们家对时间的流逝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

C.文中有很多口语化的.句子,像“父亲”的话“凉了凉了,起来了”等,这类语句通俗易懂,亲切朴实,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D.撕日历、翻台历对一般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件好玩的事,但作者却从细微处着笔,以小见大,从中生发出岁月不居、人生易老的感慨。

E.作者行文看似轻松随便,实则沉重感伤,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留恋和不舍以及面对现实的茫然和无助。

【参考答案】

16.“台历”是“日历”的延伸,能引发作者相似的联想,从而为下文写“撕日历”作铺垫;(2分)“台历”有日子重叠、易于保存的特点,能让作者感受到岁月的沉重与沧桑,正好与当年带给自己轻松愉快的“日历”形成对比。(2分)

17.示例①“早晨一睁开眼,我爬出被窝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被架子一侧的月份牌,凡是黑体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地看着它。”此处将“我”对日历上黑体字的日子和对红色字体的日子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对比,生动地表现了孩童的天真可爱、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②“狗冲着我的被窝就摇头摆尾地扑来,两只前爪搭在炕沿,温情十足地呜呜叫着,我只好起来了。”此处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人与动物之间自然和谐的温馨画面,浓郁的生气息令人神往。(每例3分,举例正确1分,评析精当2分。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

18.①“年轻人”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而虚设的,并非实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泛指。(1分)②作者将“年轻人”与“我”对待旧台历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有些年轻人不懂的珍惜时光的一种善意的批评。(2分)③作者对旧台历的珍惜,既是对温馨岁月和成长经历的回味,也流露出对时光易逝、岁月如歌的感慨和惆怅。(2分)④旧台历上写满了作者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通过台历,作者既可以回望过去,让岁月永恒;也可以思考未来,使见解更加深刻。因此,作者对旧台历倍加珍惜。(2分)(探究性问题,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

19.BE (B项“说明我们家对时间的流逝有着更为深切的感受”、E项“面对现实的茫然和无助”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

篇2:撕日历的日子阅读答案总结

迟子建童年时是家里最勤快的撕日历的人,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撕日历。早晨一睁开眼爬出被窝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穿衣服,而是“赤着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被架子一侧的月份牌,凡是黑体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第看着它,觉得上面的每一个字母都漂亮可爱,甚至觉得纸页泛出一股不同寻常的香气。于是就可以赖着被窝不起来”,这时她的父亲就会“恶作剧般地把院中的狗放进睡房,狗冲着我的被窝就摇头摆尾地扑来,两只前爪搭着炕沿,温情十足地呜呜叫着,你只好起来了”。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场景是那么的温馨,充满父、女、家狗之间构成的浓浓的天伦之乐。多年后,父亲故去,面对这台历和逝去的日子作者深情地感慨:“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已故的父亲就会复活,他又会放一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许我家在大固其固的那个已经荒芜了的院落又会变得绿意盈门。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可它毕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这些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和逝去的童年欢乐时光的留恋。

可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童年都有撕日历牌的经历,迟子建《撕日历的日子》唤起了我小时候撕日历的感受,情境不同而撕日历时的心态是想通的,都盼望着日子能被很快地一张张撕去,那么我盼望的假期、最盼望的新年就能很快到眼前了,看着日历一天天在我的殷勤的撕去中变薄,想着过年快到,外公即将从上海会老家过年,想着外公每次回来过年时会给我带来一大堆的上海奶糖、沙琪玛、文具等礼品-----,内心就充满了无限的欢喜。

篇3:撕日历的日子

厚厚的那一侧是已逝的时光,由于有些日子上记着一些人的地址和电话,以及偶来的一些所思所感,所以它比原来的厚度还厚,仿佛说明着已去岁月的沉重。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

发明台历的人大约是个年轻人,岁月于他来讲是漫长的,所以他让日子在长方形的铁托架上左右翻动,不吝惜时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对时光。当一年万事大吉时,他会轻轻松松地把那一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因为日子还多得是呢。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看着那一摞摞用过的台历,也许会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沧桑感。于是想到了撕日历。

小的时候,我家总是挂着一个日历牌,我妈妈叫它“阳历牌”,我们称它“月份牌”。那是个硬纸板裁成的长方形的彩牌,上面是嫦娥奔月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一轮无与伦比的圆月,一些隐约的白云以及袅娜奔月的嫦娥飘飞的裙据。下面是挂日历的地方,纸牌留着一双细眯的眼睛等着日历背后尖尖的铁片插进去,与它亲密的吻合。那时候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撕日历。

撕去的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和频降的白雪;撕去的日子有欢欣愉悦,也有争吵和悲伤。虽然那是清贫的时光,但因为有一个团圆的家,它无时不散发出温馨气息。每当白雪把家院和园田装点得一派银光闪闪的时候,月份牌上的日子就薄了,一年就要过去了,心中想着明年会长高一些,辫子会更长一些,穿的鞋子的尺码又会大上一号,便有由衷的快乐。新日子被整整齐齐地装订上去后,嫦娥仍然在日复一日地奔月,那硬纸牌是轻易不舍得换的。

长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兴趣去撕它了,可见长大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不管多么不愿意面对逝去的日子,不管多么不愿意让青春成为往事,可我必须坦然面对它。当我串起今年的台历、将明年散发着墨香气的日子摆在铁皮架上时,我仍然会在上面简要抒写一些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的。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离异的家庭就会复活,父亲又会放一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许我家在大固其固的那个已经荒芜了的院落又会变得绿意盈门。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

可它毕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当我年事已高,将台历的日子看花了,翻台历的手哆嗦不已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

赏析:

撕日历牌的经历,可能很多人有。如果小时候有过这个经历,这篇文章相信可以唤起你曾经的感受。尽管情境不同,但撕日历时的心态是想通的,日历一页页撕掉,盼望的假期、最盼望的新年就能很快到眼前了。童年的日历是和美好的假期、热闹的新年有关的,里面包含着童年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像阳光一样在未来的人生岁月里持久地发光,可以不断地滋养养着我们因为岁月的蹉跎而日渐疲惫的内心世界。日历牌折射出人对一生中最宝贵最童真时光的留恋和向往,对于快节奏工作生活的现代人来说,它是一份温润清透的心灵鸡汤!(李新海)

篇4:廖理纯:撕日历过日子

他是柳传志“打出来”的学生。在创办晨拓集团21年后,他辞去董事长,专事种树。在捐资建立分别为一千亩和一万亩的两个绿化基地后,他的第三个基地正在筹备中

早8时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门,一辆蓝色大巴平稳滑进路边停靠下来。晨拓集团创始人廖理纯从驾驶员座位上站起来,含笑看着顺序上车的每个人。 他今年50岁,个头不高,头发已略有花白。白色细纹衬衫扎在黑色长裤里,有些松松垮垮。 除了他的两名伙伴侯东风、车亮,上海海事大学教授李文戈以及《中国慈善家》记者,其余34名乘客,均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包括32名学生和2名老师。 他们的目的地,是河北省张北县—北京西北方向,距北京230公里。 自2011年5月1日始,四年来,每年4月至11月,廖理纯和他的伙伴都会在每个周末带领36名志愿者,从北京前往内蒙古正蓝旗浑善达克或河北张北。元朝时,这两个地方分别叫上都和中都。 在那里,廖理纯先后捐资建立了两个分别为一千亩和一万亩的绿化基地。这一次,是第140期志愿者前往张北,也是廖理纯第132次携志愿者前往绿化基地。 “我们不是去春游,我们去是真干活。”侯东风说。很多志愿者怔了一下,并未在意。 车亮换到驾驶员位置,廖理纯套上一件西装外套,面向众人,拿起了话筒。 “我是撕日历过日子的人。”他的声音慢而低。“从35岁开始,我意识到,到75岁为止,我只有一万多天的时间,那么我问自己,这一万多张要如何撕才有意义?” 他开始了一路漫谈。 他聊历史,聊中国人曾经秉持民族精神所获得的胜利。 他聊电影《超体》,称人类大脑的结构是一样的,只是完善的程度不同,“大脑完善程度更高的人”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他聊中庸之道。“德是分层次的,德是指最基本的德行,再往上,就是庸。庸和中合在一起,中是团结、凝聚之意,庸是不是就是奉献?没有奉献,人人自利,有凝聚吗?中庸之道什么意思?走正确的、团结的、凝聚的道德之路。我个人这么认为。” “有没有比庸更高的道德?”他停顿片刻,“《中庸》里有写,是和。都说和为贵嘛。懂得和的人是贵族。贵族是地位高的人吗?不是。贵族是那些有钱人吗?不是。贵族是勇于为国家奉献的人。” 他学计算机出生,硕士和博士分别念的是经济和哲学,但所关注的领域显然宽广得多。迄今,他已写了十本书,涉及经济、佛学、农学、教育学等领域。 3小时40分钟后,车抵张北县城。 “种树的钱我都准备好了” 一桌子菜很快上齐。 环顾四周,廖理纯问邻桌的侯东风,“人都齐了吗?等人到齐了再开动。” “这是日本人的方式,”廖理纯向大家解释,“我以前在恩格贝做志愿者时,和日本人在一起吃饭,他们会觉得人不齐就吃饭很让人窘迫。” 2006年起,廖理纯做了6年的恩格贝志愿者。恩格贝,地处中国八大沙漠之一—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中段,距包头市60公里。1991年,83岁的日本农学家远山正瑛来到这里植树,直到13年后辞世。在他的号召下,近万名日本国际志愿者参与进来。至今,国际志愿者们种下400万棵高大的乔木,恩格贝的环境和气候全然改变,并成为国家4A级景区。 聊到日本人,他苦涩地接着说了一句,“和日本人在一起干活儿不得劲儿。”他再解释,“觉得中国人很丢脸。日本人来一天干一天的活,工作极其标准化,现场不留一片垃圾,中国人边干活边聊天,树坑挖得大小不一。” 日本人的身体素质也令廖理纯自惭形愧。“他们一天能挖70多个坑,那么大捆的树苗,”他用手比划着,“在沙地上能走1000米。”然后,摇摇头,“中国人没几个行的。” 恩格贝的经历,刺激了廖理纯。“我们中国人也要有自己的努力。”2006年,他辞去晨拓集团总经理的职务,只保留董事长一职,开始倾力治沙。 1993年,时年28岁的他创立晨拓集团,现在该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全的计算机外围产品提供商之一。此前,他任职于联想集团,“是被柳传志‘打’出来的学生”,于24岁接掌联想集团广州公司总经理一职。 “我这个人没别的,就是勤恳一点,有危险的时候,有不正确的事情的时候,我敢站出来。有人出来捣乱,我也跟他打。他(柳传志)主要是看我能站出来。” 至今,廖理纯已为两个基地捐资投入一千万元。今年,他还打算在柴达木盆地建立第三基地,“让它成为最大、最安全、最高的‘水塔’。”一旦建成,每年将投入四五百万元。 闻听报名的志愿者已预约至年底,李文戈问廖理纯,”为什么不引入更多的力量来一起做这件事?”李文戈此次特意从上海赶来,他称廖理纯为“师兄”—他们都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们俩在上海同学会上认识,看了他的书,知道他做的事情,很感动,所以想过来感受一下。”李文戈说。 “现在这件事,钱不是短板,种树的钱我都准备好了的。我平时吃喝一碗面条就够了。”廖理纯表情凝重,“什么是短板?路上的讲解是短板。要达到讲解员的标准,得过一个关:生死关,过不了生死关的人,肯定得讲到升官发财去。” 什么是生死观?“就是想清楚要怎么生?怎么死?很多中国人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两个问题,每天浑浑噩噩地活着。”有两件事影响了廖理纯对生死的看法,“我外公瘫痪在床11年,非常痛苦,所以我比较早地知道该怎么生,怎么死。另外,我小时在武术班待过一段时间,师父问过大家一个问题:一条界河上,对面过来5个人,你这边也有5个人,该怎么办?这句话问的就是生死。答案就是要战胜恐惧,作好准备。” “真的是种树呀” 绿化基地位于张北县馒头营乡馒头营村。车窗外,稀稀疏疏的草原上,时常可见羊群在悠闲地低头觅食。廖理纯开始了第二轮讲解。 他聊在沙漠种树的原因。“恩格贝,在国际志愿者种了400万棵乔木之后,那个地方开始降雨了。每棵树都是巨大的蒸发器,它们就像一台台抽水机一样将地表的水分送上天空,之后这些水分又变为雨水浇灌大地。” 他聊种树面临的威胁,“在滥砍滥伐之外,还有牲畜。有羊的地方就没有树,因为它会把小树吃掉。”于是,恶性链条产生了,“森林被破坏后会变成草原,草原过度放牧,沙地裸露,草原就变成沙地。沙地再被破坏,就变成流沙,变成沙漠。” 接着,他聊具体的问题:为什么要多种乔木而不是灌木?种树间距几米更合适?为什么国家投入那么多资金种下的树,很多都死掉了? 他刚刚写了一本书《对抗沙漠化》。“我在国际志愿者基地种了那么长时间的树,学了一点东西。到林科院,看他们的基地,也学了一点,在这里实践也学了一点,再请教一些老师也学到一点。都是学,同时用实践来验证的。” 大巴在几个漂亮、洁净的蒙古包前停下,两个黝黑、瘦削的村民早已等候在一旁。廖理纯称他们“老郭”和“老赵”,是基地的养护者。 志愿者被分成6个小组,在领取了草帽、手套和铁锹后,一路跟随廖理纯走上田埂,进到苗圃。他们要做的工作是杨树扦插。 戴上草帽的廖理纯像个地道的农民。他开始使锹松土,动作轻松、娴熟。接着,他拿来一株五六厘米长的穗,蹲下来,指给众人,“看到上面这个芽没?插的时候芽要向上才行。”他把穗插进土壤深处,“一定要把它一直往下插,不能露头太多。” 每个小组被分到5块3m×8m的苗圃。未几,“过来6个女生,跟我到那边浇水。”廖理纯高声招呼。四十多分钟后,他把她们带回,又换上第二拨。 日头正毒。不一会儿就有人吃不消,不时站起来扶腰休息。他蹲下来,挨个苗圃细细查看,“每一排要插12穗,你这个有吗?”看到有的穗露头太多,他吩咐道,“这个不行,得重来。” 他一刻不停,脚步匆匆,不时离开,查看之前别的苗圃的种植成果,并和老郭、老赵交流着什么。 三个小时后,工作结束。志愿者们把散落于田埂上的矿泉水瓶、捆扎苗木的绳子及一些垃圾装入袋中带走,拖着步子回到了车上。 晚上,在宾馆对面的饺子城,每一桌都上了啤酒、白酒和红酒。那些上好的红酒,都是廖理纯从北京带过来的。 所有人都放松下来,感叹“真的是种树呀”。一拨拨地,他们带着敬意走到廖理纯身边敬酒,廖理纯来者不拒,喝得很是痛快。众人唱起《鸿雁》,“今夜不醉不还。” 这一晚,据说廖理纯喝得有些多。 “来一趟不容易, 每一分钟都要活得有意义才行” 第二天早上,大巴再次开往馒头营村。 太阳已然毒辣。三个小组负责查看两年前种下的一些杨树是否存活并补种,另三个小组则被派去捡垃圾。 “如果有这种黑色小点,就不行了,“廖理纯蹲下来,指着一根细长的杨树说道,“这主要是病虫害造成的。” 他把它拔出,叫来老郭、老赵打洞。二人提来一台打洞机,迅速凿出一个30厘米左右深的坑洞。坑内尚有很多土,廖理纯跪下来,把手伸进去,一把一把地掏出。 有人递给他一棵50厘米左右的树苗,他把它直直地立在坑中,老郭老赵用土把它填了半截。末了,他站进坑里,用脚把土踩实,告诉围拢的众人,“你们照着这样做就行了。” 接下来,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总是快速出现,快速消失,频繁地来回开车,接载志愿者到不同的区域交替工作。他教他们把那些已经长成的杨树、榆树“树身一半以下斜长出来的枝杈都剪掉”,教他们剪下胶条,围树身一圈,“以免虫子爬上来”。 看到有的志愿者捡垃圾的袋子里空空瘪瘪,他指指远处,“再去捡十多分钟吧,”他语气温和,“来一趟不容易,每一分钟都要活得有意义才行。” 骄阳下,奔波于旷野之上的他一直精神满满。他已于去年年初辞去晨拓集团董事长一职,“现在,我就做两件事:植树和做学问。” 现在,有一些机构和组织以别的方式参与了两个基地的建设。“比如国际狮子会北京分会会自己出费用过来种树,中航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林业集团、北京日报他们也是自己出费用来,排都排不过来。”他很高兴,“他们都过来的话,我就可以抽身到柴达木了。” 让他高兴的还有,“有些孩子跟着父母来参加这个活动后,回北京后会主动捡垃圾,表现特别好。” 他深信自己的决定是对的。“如果这些活都让这里的村民干,费用只是现在花费的几分之一,但是我相信大家回去之后忘不了这个事,来一次就有一次的进步。” 他也有烦恼。“这里已经实行退牧还林,国家有补助,让他们(牧民)买草圈养(羊),但是他们拿那些钱又买了羊。白天不让放,他们夜里12点开始放,凌晨4点赶回家。” 还有更糟糕的。“在内蒙古,你要是想做绿化,就得给当地人钱。因为每一份土地都到牧民手里了,地可以荒着,但是你要种不行。”他感叹,“现在国家是不是应该对荒地实施回收和保护,要么你把它变绿了,要么是不是应该回收?” 每一次,廖理纯为每个志愿者的花费在四百元左右。李文戈对廖理纯说,“我们都是来做志愿者的,应该适当地吃一点苦。” “但是老兄啊,我是这么想的,”廖理纯回答,“我不想在吃喝住方面让大家受苦,但是我希望大家在劳动上面稍微有一点小强度,这个可能对他们来讲有帮助。” 下午四点,开始回程。第一站是北航昌平校区。志愿者们临下车时,廖理纯叫住他们,“以前我们和日本志愿者告别时,车子开出好远,他们还在不停招手,直到车子彻底离开视线。” 车子继续往前开了三站。每一站,下车的志愿者们在车子起动后仍驻立良久,频频招手。“学得还挺快”,留在车内的人都会心一笑。 20点,最后一站,地铁十号钱北土城站。李文戈将从这里搭地铁到首都机场,乘坐十点多的飞机回上海。廖理纯和侯东风齐齐站到车门口,和他微笑告别。

nlc202309051659

上一篇:学雷锋中队主题活动下一篇:铝材行业公司年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