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比能力重要辩论赛立论

2024-04-28

文凭比能力重要辩论赛立论(共10篇)

篇1:文凭比能力重要辩论赛立论

主席好:

今天我们讨论文凭和能力哪个更重要,我方的立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文凭和能力都重要,但是文凭比能力更重要。

文凭的定义:在现代社会中,文凭是代表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是知识的不断积累,是某个人取得某项专业成绩的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各种等级考试,各种从业资格证书逐渐成为了文凭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而能力则是指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主观条件。

下面我方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证文凭比能力更重要。

1、文凭是进入职场的通行证。

每个企业对员工的文凭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这就是众多企业招聘员工时对文凭的硬性要求的原因,很多企业在招聘中只招本科以上学历,学历高者优先录取。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员工文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的限定,使得高文凭的人在职场上具有很大的诱惑力。所以文凭比能力更重要。

2、文凭是知识的积累,更有利于能力的提升。董事长的人才观中曾经提到:对于每个人来说,三种知识不可或缺,即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社会知识。任何工作实践都离不开文化知识的指导,只有方向正确,我们的实践才能取得成功,我们才能获得宝贵的实践知识;大量的实践经历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社会活动的内容,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获得大量社会知识。只有我们同时拥有这三种知识,一个人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得到提升。我们很容易看出,文化知识处在一个基础性的地位,是另外两种知识获得的必要条件,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具有文凭的人大都有着十数年的学习经历,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我们获得其他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文凭是知识的积累,是知识的象征,所以文凭比能力更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文凭对个人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能走出一条“更快,更高,更强”的人生之路。“更快”,是指好的文凭能够让我们用较短的时间顺利进入职场,更快的进入职业人角色,更快的实现自我价值;“更高”是指文凭不仅是“敲门砖”,凭借文凭我们避免了做苦力、做学徒工的的阶段,而是直接从基层管理工作做起,相对而言,起点更高;“更强”是个人发展的目的,无论是文凭还是能力都是为了促进个人发展,相比而言,具有文凭的人有了“更快”,“更高”的这一积累过程更容易实现个人发展的目的,即“更强”。我方坚持文凭比能力更重要。

篇2:文凭比能力重要辩论赛立论

谢谢主席,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口才比文才更重要!开篇明义,首先我们先明确几个概念,所谓文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即写作诗文的能力。口才即说话的能力。这里说的口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说话才是口才。口才还是在实际交往中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力求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才能。口才的外延还包括表达时的表情和手势。重要性是什么?指的是具有重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当我们还能把文才和口才两者放到一定的水平高度,两者兼容的前提下,去判断谁更重要的是,看谁更适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要,谁能发回去更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我方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评判:及时性和普及性。接下来我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口才的传播属性是人直接作用于人,而文才的传播属性是人作用于物,再作用于人。口才在传播途径上要比文才来得快,并且更具亲和力。它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交流与沟通的基础和前提。而文才需要假借于书本,通过文字拉力传递信息,他的传播速度及普及范围要比口才狭窄得多。因此,口才要比文才更具有及时性、普及性、感染力,号召力。这是文才无法超越的。

第三,从社会层面来说,现代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需要其主体之间有充分的交流,而口才是信息化社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口才可以让你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好的与人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四,从个人层面来说,口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因为口才的基础是文化素养、思维能力、聆听能力、知识范围。由此可见,口才与文才的基础是相通的。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15%靠的是专业知识,85%靠的是口才交际能力。”CCTV《对话》节目《全球大调查问卷》中最后一题是这样问的:“您认为未来十年内最有竞争力、最有希望成功的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令人惊奇的是包括柳传志、王石、史玉柱在内的26位商界巨子的选择中,无一例外的出现了交际能力、公关能力、交流能力等与口才密切相关的字词。

历史上因为口才好而以弱胜强、转危为安的事件也数不胜数。例如“诸葛亮舌战群儒”、“武乡侯骂死王朗”、“烛之武退秦师”等。正如刘勰所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我们知道,口才和文才都是一个人思想和智慧的表达途径,而口才较文才相比,具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特性。优秀的口才及深情并茂的表达更能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清晰、富有感染力地表现出来。

所以,口才的及时性与社会性,从传播途径以及个人、社会的角度来说,无疑要比文才更重要,它已成为人们灵魂深处的记忆,是衡量一个人成就大小的标志。

篇3:能力比成绩更重要

一、肯定自己的正确用人标准

戴老师“不拘一格量才用人的做法错了吗?”回答肯定是:“没错!”不仅没错,反而体现了戴老师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观和人才观,戴老师不必有任何的不解和顾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成绩不能代表一切。能力比成绩更重要,分数只是能力外显的一个方面,且分数也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的好坏可以是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一个方面,但不应该成为衡量学生干部的唯一标准,否则就有失公平和科学。班干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老师组织、管理好班级活动和事务,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没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显然是不行的。当学生干部,不能唯成绩论,重要的是他的品行修养、自理能力、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干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有领导组织能力,有为人服务的奉献精神,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品质,这也是当好学生干部的内质。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八项最基本的智能,只是在每个人身上的发展程度和发挥程度不同而已,大部分人只是在某个特定领域才能展现非凡和卓越。立足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力,只是成才的领域不同而已。教师的任务就是挖掘学生不同领域的潜力,充分彰显学生发展的优势潜能。多元智能理论还提醒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善于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固有的每一点潜质与禀赋,帮助他们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发掘自我、展现自我,让他们树立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强信念,让他们生活在希望和追求中,陶醉在成功与喜悦中。可以说,戴老师让小李任劳动委员,就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做法。

能力比分数更实在。戴老师不唯考试成绩论优差,而能从多方面去发现学生、发展学生、培养学生,这是我们要学习和借鉴的。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元的,学习成绩差的人不一定就愚笨,也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很突出,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天赋并给予合适的定位,才能使学生各尽其才、各施其能、尽显其特,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按照每个学生的优势特长安排给他们不同的任务,“因岗定人”。如,让有点吹毛求疵但细心负责的学生去当卫生委员,让争强好胜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去当学习委员,让好出风头但活泼好动的学生去组织各种活动,让做事细心、能精打细算的学生去管理班费,让身强力壮、喜爱运动的学生去担任体育委员,让能说会道、热情开朗的学生担任宣传委员等等,这样不仅能彰显他们的特长,施展他们的才华,使学生的自我潜能得以挖掘、能力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从而造就一个个不断趋于完美的新个体。

戴老师在对小李家访过程中了解到小李自理能力很强、勤劳肯干、有责任心、愿意付出,决定让其担任劳动委员,这是明智之举、理性选择。戴老师又何必自责和揪心呢?生活自理能力是提高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是做好劳动委员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很难设想,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学生将来会有多大的作为?连起码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又如何担当起劳动委员这项辛苦、复杂的班干部工作?再者,具有责任感是一个人成熟的体现,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意识要求公民个人自觉履行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小李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这是做好班干部工作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戴老师决定由小李接任劳动委员,这是明智的决定,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二、理性分析和看待部分同学的“不服气”

对于小李担任劳动委员,一些同学表示不服气、不认可、不服从,戴老师要理性、辩证地去分析,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尤其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教师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分数和名次。很多教师往往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片面地认为,只有在分数面前才能分出“高低”,只有在成绩面前才能论出“英雄”,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也给予“特殊照顾”和奖励,成绩好的学生也容易受到同伴的尊重和接纳。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也误认为自己成绩好就什么都好,此所谓“分数效应”下的“一俊遮百丑”。长此以往,绩优生才能胜任班委工作的观念就理所当然地受到许多人的认同。在很多学校,学生会干部和班级学生干部基本上都是由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虽然他们中有些人不一定有专长或适合所担任的工作,但学生已形成思维定势,习以为常。对此,戴老师要做的就是怎样使班上同学扭转这一思维定势,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使他们愉悦地接受即便成绩相对较差但有一定能力的同学担任班干部,并在行动上支持他们的工作。我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担任学习委员较为合适,而宣传委员、劳动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更需要品行良好、有个性且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担任。“班干部一定要成绩好,学生才认可、服气”的认识是一种落后、保守的观念。戴老师的做法是一种打破常规、勇于挑战、人尽其才、以人为本的务实之举,应该坚持,不要放弃。在此,我也呼吁,应当改变目前选用学生干部片面看重学习成绩的现象,让更多有特点、有特长、敢担当的学生能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潜能与创造性,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坚决反对让那些高分低能、高分低品的学生担任班干部。

三、消除小李的自卑心理,树立其自信心

自信心是在对自我的肯定和充分估计的基础上,相信自己力量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的重要因素。自信的人能靠自己的力量使看似不可能的事成为现实。戴老师要引导小李拿出勇气去突破自己,鼓励她挺直腰杆参与班级管理,大胆工作,而不能畏首畏尾、消极自卑。自卑感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是个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小李之所以提出辞职,除了同学们对她成绩不好而担任劳动委员不服气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自卑心理在作祟。她的辞职正是对自己的否定,也是其内心冲突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之举。其实,小李并不是真的想辞职,她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遭受了个别同学的嘲笑,这不是她辞职的关键,关键在于她对自己缺乏自信,自卑心理才是促使她辞职的催化剂。在案例中,戴老师也发现小李本来就因为家庭和成绩的原因,多少有些自卑,再加上担任班干部后,同学们对其不屑一顾,阻挠排斥,使其自卑心理加剧,提出辞职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戴老师要帮助小李战胜自卑,充分相信自己,超越自己,使其树立“我自信,我能行,我一定行”的意志品质,引导她全面、辩证地看待外部评价,从自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戴老师也可以通过谈心法、激将法、赏识法、领悟法、暗示法等,唤醒她的潜能,帮她找回自信,树起成功的决心,放飞她沉睡的梦想,开启她幽闭的心智,使她理直气壮地从事班干部工作。同时,戴老师要对小李的工作给予“暗中支持”,做小李的“助手”,提高其工作能力、水平和实效,使小李的工作有出色的成绩,并在班上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会逐渐消除同学们对小李的不服气,小李的工作也会自然顺畅,得心应手。

四、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给班干部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正确的班级舆论氛围是衡量一个班级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尺,也是班干部放开手脚开展工作、发挥潜能的关键因素。小李之所以“辞职”,与同学们的议论、嘲笑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中学生特别在意老师和同伴的评价,所以戴老师要引导好班级舆论方向,营造积极向上、健康融洽的班级舆论氛围,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持自己的用人标准,把小李留下来,鼓励她继续担任劳动委员。为打消小李的顾虑,消除其他同学的不服气行为,戴老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召开“班干部任用标准”主题班会。

会上讨论班干部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让学生就成绩之外还需要什么、当班干部能不能以成绩论英雄、成绩好就能胜任班干部工作吗、怎样赢得别人的尊重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辩论,让大家转变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氛围,使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平和、正确的心态,能自觉、主动地支持和配合班干部的工作。

2. 召开班干部座谈会。

班干部小群体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班上每一个同学都具有无形的“震慑力”,对形成良好班级有着至关重要的“辐射”作用。戴老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把班干部召集在一起,加强他们之间的团结、协调和配合能力,使他们彼此接纳、认可和肯定,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组织他们讨论班干部的定位问题和角色问题,顺便讨论班干部与学习成绩的关系。通过这一讨论,先在班干部这个小团队中形成统一的思想:班干部是为班级发展服务的,应该给予支持和尊重;班干部通过为同学服务而成就自己,应该给予鼓励和帮助;班干部为班集体付出了精力和心血,应给予肯定和赞赏;班干部在某些方面有特长,但成绩不一定优秀,成绩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应给予宽容和理解,等等。通过班干部的影响力,继而影响班级的其他同学。

3. 展现班干部的工作成绩。

班主任对学生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真诚的鼓励、一番中肯的表扬都会使学生兴奋不已、信心倍增,可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成功感和表现欲。戴老师可根据中学生渴望被认可的心理,经常对班干部尤其是像小李这样的班干部进行表扬,把他的工作成绩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同学们“服气”,增强同学们对班委与班集体的认同度,激发他们内在的真、善、美,树立班级正气。

4. 进行个别化教育。

针对成绩优异而又对小李“不服气”的学生,要适当给他们泼泼冷水,降降温,消除他们的“过誉心理”,“打击”他们的狂妄与自大情绪。戴老师可召开这些同学的座谈会,指出他们的不足,使他们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和看待他人。也可通过手机短信、QQ聊天等形式,与个别同学交流对话,潜移默化地转化他们的思维定势,为班级建立良好的班风营造统一的思想基础,为班干部的工作搬开绊脚石。

篇4:教养比文凭更重要

2013年7月19日的《解放日报》“解放周末”专版,刊登了王一对女作家池莉的独家对话。池莉的新书《立》,记录了24年来与女儿的共同成长,对话就是围绕这本新书展开,并向读者传递了这样的观点:

成人比成绩更重要,成人才是成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盲从和跟随社会大流千篇一律地去对待孩子,就是一种残害。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类鬼话根本就忽悠不了我。

水和水域就是鱼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它就成为什么样的鱼。

生活中的不少常识被糟蹋、被破坏、被损毁,甚至被遗忘了。

对话的篇幅很长,这里摘录池莉讲话中有关教育的内容,和大家分享。

成人比成绩更重要

“立”就是“成人”。在我们的常识里,成人就是能够独立生活,能够自食其力,进入社会角色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人相处和沟通,懂得尽量把自己的那份工作做好,懂得让自己健康和快乐。

成人比成绩更重要,成人才是成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如果我们的孩子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他们拿不到A呢?

教育应该是为了人能够生活得更好而存在的,而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都忽略了人,这就导致了学校教育为利润,社会教育为物质,家庭教育为脸面,就是没有人!

法国著名作家蒙田说:“世上最难学懂学透的学问,就是如何享受生命。在我们所有缺点中,最严重的就是轻视生命。”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孩子是什么?他(她)首先是一个“人”。这个答案听起来虽然有些可笑,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更多的是将孩子视作工具,将他们朝一个公共的、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目标培养,而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特征: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盲从和跟随社会大流千篇一律地去对待他(她),就是一种残害。名校毕业、分数成绩和社会角色,不是孩子成功的标准,那些都只是阶段性的身份。

努力做个好妈妈

作为母亲,看到自己怀中天真可爱的婴幼儿,时时刻刻都被那种疯狂教育所胁迫,从胎教到幼儿园到学校到各种培优班、兴趣班,都虎视眈眈地要把她的天真剥夺,要把她快乐玩耍的权利消灭,我就是不甘心。

孩子小的时候,我的想法很简单:这是我的孩子!坚决不让她的快乐被剥夺!既然全社会潮流汹涌,唯有我奋起反抗,我的孩子才可能保存一片自己的快乐领域。快乐是她竞技状态最好的安稳剂。我在怀孕生子之前就是作家,我阅读很多,也思考很多,对自己将要成为母亲并怎样抚养孩子,也有很多心理准备并不断学习。我不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个教育实验,就是在努力做个好妈妈。

当后来一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纠结的时候,我感到疲惫和忧伤,但没有动摇和放弃。我相信自己,相信我的孩子。

我孩子现在拿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硕士学位,在一般人看来,这算是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承认这一点。但是,我只是出于随俗才承认这一点的。

事实上,我真是从来没有用什么名校毕业、分数成绩和社会角色,来作为孩子“成功”的标准。那些都只是阶段性的身份而已,不能算是人生的成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校友中有几十位现任或历届国家元首,有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果以地位作为成功的标准,那我的孩子不是太差了、太不成功了吗?

我很满足和得意的,其实就是我的孩子成人了。我眼看着她逐步长成为一个懂事、自食其力、善解人意和温文敦厚的女孩儿,同时身心健康、漂亮时尚、十分节俭,并善于用琴棋书画来滋润生活,因此生活得恬静而美好——我的成功感在这里。假如她成绩平平乃至没有考上大学,只要她的成长依然能够获得以上状态,我照样会很满足和得意。只不过她也许是在做别的,留下的是另外一种人生轨迹,何谈后悔?

读名校并不是成长的唯一途径。我本人就没有读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这类名校,也没拿到什么硕士学位,我照样感觉我的人生不错啊。从前我的家长也坚决不同意我弃医从文,当医生多好啊,但是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了一个半途而废的不成功的医生,这有什么不好吗?我看没有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忽悠”在我们国家一直可以大行其道,这是很奇怪也是应该令人深思的现象。像“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一大“忽悠”。这句话的唯一功能,就是掏你口袋里的钱——你要胎教,交钱;你要早教,交钱;你要培养神童,交钱。看看,别人都进世纪英才班了,你不进就落后了。

事实上,人生不是比赛,也根本就不存在统一的起跑线。爱迪生六七岁了还是木讷的,小学都不愿意收他,最后他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比尔·盖茨刚上大学就退学了,他的很多同学都以优异成绩毕业并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比尔·盖茨连毕业证都没拿到,还不是照样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这样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

人都是个体的,个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个人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时间都自有定数。我孩子小的时候,“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理念刚刚盛行,仿佛真理一般被人传诵。我对此嗤之以鼻,这一类鬼话根本就忽悠不了我。

望子成龙原本是父母对孩子爱的心意,应该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用自己爱的行为,去启蒙、引导孩子。怎么眼下就变成了如此急功近利的社会现状呢?我也一直都没明白:我同辈的以及比我年轻很多的家长们,为什么总是那么愿意被忽悠?

只能说,焦虑和短视,归根到底,都是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权贵主义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所导致的恶果。这涉及到发展经济与坚持文化的问题。一个国家,以什么样的“文”来“化”人,要在国家层面采用真正明智的策略。

依据生活常识行事

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不用多说,我们现在的课本知识,就不全是文化。更何况提供课本的人选择的是哪些知识,也是大问题。反正我知道我的一些作品被选入课本,有的被改得一塌糊涂。有教育当然也不等于有教养,“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这种高悬在高三教室里的标语,恶气横生,还谈得上教养吗?

nlc202309051241

没有教养的后果很直观,也很简单,它关乎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孩子学习的不应仅仅是知识,更应修习人生涵养,这才是真正的立身之本。

最好的教育就是生活方式。比如一条鱼在湖里,它是淡水鱼,长到三五斤,就是大鱼;另一条鱼在海里,它就是海鱼,长到上千斤,也不足为奇。水和水域就是鱼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它就成为什么样的鱼。人类也是从30几亿年前的海洋生物进化到今天的,道理一样。

正规学校的出现,几百年而已,最早的大学雏形,也不足千年。学校在人类进化史上,是一个尚在摸索阶段教授知识的形式。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关键是他(她)所处的生活方式。一个婴儿被狼叼走了,抚养大了,他就是一个狼孩。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环境是身边人抽烟、喝酒、打麻将、开口闭口爆粗口,他(她)就很容易成为同样的人。这就是从小到大,言谈举止耳濡目染的结果。

因此,你想要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给孩子营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你要孩子成为一条什么样的鱼,就给他(她)一个什么样的水域。正如美国儿科权威医学博士斯波克所说:“孩子是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来学习尊重、爱和得体的行为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太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里又缺少了很多真正重要的内容。

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至少可以依据生活常识行事,来抚养和教育他(她)。生活常识大多都是很具体的行为准则,比如“伸手不打笑脸人”,“将心比心”,“吃有吃相,睡有睡相,站有站相”,“积少成多,积水成渊”等。

常识就像石头一样:古老,恒常,简单,厚实,作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生生不息地流淌于人类历史,引领我们的生长之路:判断是非公道,实行日常伦理,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相处相知,相亲相爱——它强大无比,神奇广被,植根最广大人群,代代延续。常识其实是最基本、最自然、最简单,也是最根本的事物轨则;但是今天,我们生活中的不少常识却被糟蹋、被破坏、被损毁,被遗忘了,怎么能让人不着急呢?

(文章选自《解放日报》,2013.7.19)

【链接】

《立》,著名作家池莉历时5年最新长篇叙事散文,深情讲述与女儿24年共同成长经历,是一部大爱之作。她的文笔细腻又犀利,激情又理性,真实客观又富于意蕴,从小生命的孕育开始,到与孩子共度岁月,直至孩子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顺利踏上社会,池莉不仅以母亲写女儿,还写女儿怎样成就母亲。她们母女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成长历程,既抵抗了沉重的应试教育,也赢得了大众意义上的成功。

通过池莉的娓娓讲述,我们看到,爱本身就是教育,也明白母爱的力量。

现在,不妨通过其中的精彩片段加以理解——

被教育吓坏了

小亦池周岁了,我们大有苦尽甘来的感觉。以后的日子应该就是俗话说的“有苗不愁长”了。我想我可以不再像从前那么紧张了,我可以任由孩子在室内走动摸爬,我可以躺下舒展一下酸痛的身子骨,也可以开始拿出时间写作了。

为了庆贺这个来之不易的周岁,我们为亦池举行了一个民俗的抓周仪式:让亦池坐在大床中央,将书本笔墨、胭脂口红、算盘计算器、锅碗瓢盆,还有玩具手枪、玩具动物、玩具农具等等摆放在她的周围,然后兴奋地等待她抓起某件物品。《红楼梦》里头的多情公子贾宝玉,儿时就喜欢胭脂口红,抓起来就往口里送。我儿时的抓周,据说是抓了一把香葱,我外公宣称这就预示了我的聪明,尽管其实我并不聪明,作家并不一定是聪明人。不管怎么说,这种民间风俗,不是用来信的,是用来热闹喜庆要为人生增添意趣的。待一切准备停当,我松开了亦池的手,亦池乌亮的眼珠骨碌骨碌转,咯咯地笑着,朝四周逡巡了又逡巡,然后,扑向一把锅铲,坚决地抓起了它。我们大笑。我宣布:我的女儿将来大约是个厨师了。

亦池抓周的故事,本是一个有趣玩笑,我会乐呵呵地向亲朋好友讲述。终于有一天,我的一个好朋友对我来了一记当头棒喝,她说:“拜托啊,你是真傻呀?!厨师是什么好职业?就是伙房师傅啊!过去我们教育孩子,讲的是当科学家和工程师,讲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要求更高了,你没有听说美国硅谷的那些软件工程师,那些博士和博士后,哪个不是小轿车大房子?!亏你还是一个作家,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了,都还不觉得,到处讲你女儿做什么厨师!人家谁爱听?谁有闲心和你瞎聊?现在大家就一个孩子,出不得半点差错,要聊就聊点有用的吧,看看谁有本事把小孩的学习抓上去,以后要是能考上一个全国重点大学吧,那才算本事!”

我惊愕得半晌说不出话来!我还真是没有想那么多,也还真是没有那么去想,我孩子才满周岁呢,搞那么紧张干什么?

朋友反驳我说:“周岁不小了,已经会走路会说话了,就应该抓紧她的学习了。学习成绩当然是从娃娃抓起了,要不将来忽然就能考上重点大学?!我看你有点二吧?”

忽然我觉得自己的确是有点二。朋友提醒得不错,人们传颂的还是轰动全中国的神童宁铂,还是干政、谢彦波等那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少年大学生。尽管十余年过去了,当年中国媒体对全国人民进行的狂轰滥炸式宣传,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宁铂两岁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五岁学中医开处方、十四岁被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的故事,依然津津乐道,心驰神往。干政切瓜的故事,宁铂父亲如何严格辅导宁铂学习功课的故事,被演绎得神乎其神,依然强烈地鼓舞和引导着我们这些幼儿的父母们。不错,我们一群父母或者妈妈,带孩子在公园玩耍,大家的确不会顺着我的话题走,而是热烈地从神童一路谈论到眼下:某个同事或者某个邻居的小孩,谁谁经常获得数学竞赛奖;谁谁一举考上了清华、北大;谁谁考取了公派出国留学。年轻妈妈们,羡慕得双眼贼亮。而我,则被晾在一边。与我前后做母亲的女记者朋友,依然调侃我,说我看起来很细心的人,其实是没心没肺。因为妈妈们都纷纷咨询她,哪里开办了幼儿数学班?汉口青少年宫的幼儿培优班怎么样?幼儿兴趣班哪一家最好?某某老师是否最神?他只在自己家里秘密开班辅导,不通过熟人介绍人家根本都不接收,多少钱都不接收,因为一旦进了他的班,以后的数学考试,绝对就有把握了。听说还有某某老师,特点是会抓题,每逢大考,抓题几乎八九不离十,只是收费比较昂贵;不过那也合算啊,谢谢你替我介绍一下吧,谢谢啊谢谢!

nlc202309051241

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貌似至理名言的忠告,在我们年轻父母中口口相传,然后报纸上也频繁使用,大家更加迷信这个虚假伪劣的真理,我身边的一群妈妈们,一再用这句话来提醒我、激励我、邀约我一起去寻找那些据说很成功的幼儿教育老师,当然,口袋里一定要带上可观的钞票。

为了孩子,我去了。我去了武昌,著名的华师一附中附近的一家幼儿教育早期开发班。去看了青少年宫的各种幼儿培优班。去了神秘地开设在私人家里的幼儿班。越跑我心越凉,首先是收费高得惊人,同时父母要带孩子长途跋涉,挤车,轮渡过江,吃喝拉撒都多有不便,小孩子很是受罪,一周岁到三周岁的幼儿有时候还需要带尿布呢,就被当作学生来要求了。上课时候,孩子被严加约束,要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端正坐好,不得随意动弹,必须认真听讲——我的天,才多大的小孩子啊!有个两岁孩子一节课坐下来,尿在裤子里了,那个羞辱和绝望啊,哭得气都要断了。在我观察和了解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种幼儿教育班以后,吓坏了。原来这就是教育?原来就是将来考上重点大学的起跑线?

惊愕与反感,强烈地冲击着我。如果不是我自己生育了一个孩子,我怎么敢相信这个社会现实?望子成龙原本是父母对孩子爱的心意,应该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用自己爱的举动和行为,用自己的品格和德行,去启蒙、引导和树立的一种标准和理想,同时还需要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并慢慢转化成为他们自己的主观意识。怎么眼下就变成了如此急功近利的社会现状呢?父母们怎么就盲目到了无知的程度,居然深信并接受如此违背天理和常情的教育方式呢?普天之下,所有的幼小生灵,无不有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天真快乐地吃睡玩乐逗耍,这是幼小生命的本能启动,它们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生命知识,远不是什么英语录音磁带和识字课本可以替代的。我自己也是从儿时过来的,我扪心自问,就不难发现我们幼年、童年以及少年时代那些更加自然的成长经历,其实是最宝贵的,那是我们对世界最初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基础,是我们一生的记忆源泉和个人性格的决定因素。我发现,那些亲密抚育我们的人,事实上就是我们一生的老师和榜样与亲人。像我这样,与自己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就密切相处的母亲,我自己才是最关键的教育。我最关键的是首先教育好自己。正如斯波克博士在书中说的:“孩子是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来学习尊重、爱和得体的行为的。”

课本教育只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单纯知识的教学。读、写、算永远都是工具。一个没有学过算术的孩子只要送到店铺当学徒很快也能够学会计算。一个人若要稳稳地立足于世界,能够应对世道的各种变化,取得稳固的成功和成就,他需要的是与他自己个性相得益彰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与人相处,因为社会是人组成的,“尊重、爱和得体的行为”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重要知识和学问。

通过一段时间的犹豫不定,再左思右想和反复考虑,我确信了自己没有错。我一周岁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多学会了读写算,并不等于就更加接近了将来的理想。我得信任常识:更重要更广博的知识几乎都不是课本知识。我得让我孩子从生活中学习生活,从游泳中学习游泳。仅仅才一周岁的孩子,就是要她喜欢玩耍,喜欢吃饭,喜欢步行,喜欢说话,喜欢笑,对所见所闻都感兴趣,摔跤了能够一骨碌爬起来。让孩子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自然地获得这个阶段应该有的成长经历和经验(包括教训),这就是教育。在孩子任何阶段的拔苗助长都是残害,尤其是人为的、根本就不可能助长的那种拔苗,简直就是在摧毁生命。

作者简介:

池莉,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武汉市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写到飞的境界》、《她的城》等,20多年来,电影电视连续剧话剧京剧楚剧以及法国舞台剧,不断改编其作品,如《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你以为你是谁》、《生活秀》《云破处》等。主要作品见北京十月出版社2011年版《池莉经典文集》(九卷)。历年来,获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红河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大家”文学奖、湖北屈原文学奖、金凤文艺奖等70余项文学奖。

篇5:文凭比能力重要辩论赛立论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辩论赛是运用语言进行是非判断、价值取舍、思想观念的交锋和碰撞,他不仅能够提高人们运用语言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提高人们探求真理、揭露谬误的能力,乃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学理内容是理论基础、事实运用价值判断的、知识常识以及和语言运用有关的知识体系,而语言技巧则是辩手巧妙运用语言形式的一种技术,语言技巧和学理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语言技巧和学理内容就关系而言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我们衡量那一个更重要就是要看那一个更有利于辩论赛价值的发挥,更能切合辩论赛的目的,我方认为辩论赛学理内容比语言技巧更重要。

第一:立足于辩论赛的本质和目的,辩论赛的本质是思想的碰撞观念的交锋,辩论赛的目的是探求真理、启发思考、塑造灵魂,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辩可以使认识有片面到全面,有含混到清晰,有肤浅到深刻,而着更需要更广泛的学理内容,把语言技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只会导致狡辩诡辩的恣意横行,让我们的辩论赛陷入舍本逐末的误区。

第二:就辩论赛的精髓和辩论赛的魅力而言,辩论赛的精髓在于丰富的内涵,归根结底是知识的魅力、理论的魅力、价值的魅力,观赏性的背后是深刻的内涵,制胜的关键是以理服人,因而在辩论赛的过程中只有占领了学理内容的制高点才有最大的说服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巧的语言掩饰不了内容的缺憾,而更可怕的是华丽的语言之下带来思想腐朽、品味低下的消极影响,正所谓无志之雄辩有害而无益,只有学理内容的厚积薄发才能给我们震心撼魄荡气回肠!第三:就俩者的关系而言,学理内容需要语言技巧来服务,语言技巧需要学理内容来主宰,语言技巧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就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学理内容,倘若语言技巧凌驾于学理内容之上,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最终也只能是无理取闹呀!

篇6:文凭比能力重要辩论赛立论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在场的各位观众大家好!

首先我方并不否认在当今社会,公民的道德教育也很重要,只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比公民的道德教育更重要。虽然对方辩友辞藻华丽、巧舌如簧,但还是掩盖不了如下几处纰漏。

1、…………………………………………………

2、……………………………………………………………….3、…………………………………………(指出对方在立论中你找出的致命的错误,并加以利用,反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

对于以上观点,我方实在不敢苟同。相反,我方之所以认为当今社会,社会经济发展比公民道德教育更重要,那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无可争论的事实,没有社会的经济发展,公民的道德教育就无从谈起,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客体、媒介和使用的工具都必须依靠社会的经济发展,一个教育者自己的生活都保障不了他还会去从事教育吗?一个人连温饱都没解决他会去接受道德教育吗?如果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资金公民的道德教育拿什么去教育?所以公民的道德教育无处不体现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我再次强调我方的观点,那就是当今社会,社会经济发展比公民道德教育更重要!谢谢大家!

注:

本来想把我们辩论时准备的攻辩问题附在下面的,但是考虑到对方也能看到,所以就不附上了。其实这是一个理论水平很高、问题很深的辩题,这个辩题真的很好很有水平,我们当时辩论准备时间一周多,天天讨论辩题及问题,把辩题挖的很深很深,用他们的一句话调侃就是“要往祖坟上挖”。我认为反方主要的立论和设置问题要坚持这样一个方向,那就是要把当今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贬低,把对方的道德教育夸大。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经济状况并不好,而公民的道德状况并不差,这样对比来突出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更重要!

至于怎么贬低经济成就可以从经济危机、人均GDP低、贫富差距大(如果对方说这正是经济发展造成的这时就把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拿出来说这正是经济不够发达的原因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经济结构不协调、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根本转变等方面来说。而夸大道德的现状可以从汶川地震、抗击雪灾等涌现出来的道德模范和长江学院5位大学生为救人献身等来说明道德还是好的,对方辩友把道德沦陷夸大了,也可以从媒体的曝光率高了等方面来说!

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示范吧,比如说当时我们在自由辩论时对方辩友提了一个“扶不起”的社会道德缺失现状问题,以下是我们双方的辩论!

反:为什么“扶不起”?那是因为不敢扶,为什么不敢扶,那是因为怕她讹钱,为什么她要讹钱?因为她没钱?为什么没钱?那是因为社会的经济还不够发达,还没有达到共同富裕的程度,所以当今我们大礼发展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扶不起”事件!

正:那为什么那么多的穷人不去讹钱而就她去呢?那正是因为她的道德不够高啊对方辩友,所以道德教育比经济发展更重要啊!

反:为什么那么多穷人不去讹钱就她去呢?对方辩友,那是因为她最穷,最缺钱,对钱的要求最迫切,所以才是她去讹钱啊!

篇7:辩论赛-机遇比能力更重要

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和观众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我们应该很庆幸我们双方抓住了这次机遇以提高自己,以满足我们对自己能力提高的渴望。其实事实就是这样,我们的能力就是在机遇这样的土壤里才慢慢变大,变强。而我们的能力更是在机遇这样的舞台上才得以发挥和实现。从这里也不难看出我方观点的合理性,尽管对方辩友用了很多华丽的语言来反驳,可事实毕竟还是无法反驳的,另外对方辩友华丽的语言下也不免出现很多不合理的言辞,例如。。。。现在我方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论证。第一,机遇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人的奋斗都无法超越客观事物的存在,因此机遇是关键。第二,是机遇促进了我们能力的提高,狼的凶残造就了鹿的强壮,如果没有机遇,我们就不知道我们该向哪方面发展,我们就不会有对能力的极度渴望,正是因为机遇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我们才努力奋斗去提高我们的能力,所以说,机遇更重要。第三,机遇是能力得以展示的舞台和基础,伯乐和千里马的比喻我们都知道,而今千里马谁者?今之能力派也;伯乐谁者?今之慧眼识人者也。说白了只有伯乐所带来的良机,才能帮助“千里马”实现其人生价值。而这更是我们评判能力与机遇孰轻孰重的重要标准。第四,能力只是我们成材的一个条件,而机遇才是真正的关键,古人就有云:为事在人,成事在天,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外在机遇而非能力,古往今来很多富有成就的人无不是在机遇到来的那一刻才开始他们的成功之旅,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不过是南阳一介耕夫,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再一次说明没有机遇,那么什么事情都只能功败垂成!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机遇比能力更重要!另外,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面对着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青年人更要抓住机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为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谢谢!

解围补救,拆对方台(对方多次回避我方的提问,请问是不是自认理亏呢?对方老是把。。偷换成。。脱离了这次辩论赛的主题对方回答问题极为牵强,试问。。对方以偏概全,用。。论证。。。实在是一叶障目了)牛顿万有引力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可是后面还有一句话:但是,如果没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多的汗水也没有用。同样,成功中机遇往往比奋斗更重要辩论材料的事先准备貌似是能力的体现,但谁说找一好的材料不是机遇呢?

篇8:文凭比能力重要辩论赛立论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为了掌握上海市中小型会展企业的人才状况, 了解社会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 2012年3月-5月期间对22家位于上海的中小型会展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及访谈的形式, 以企业的项目经理和其他人事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调查的内容包括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以及对于大学生素质的要求等几方面。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 上海市中小型会展企业人才队伍概况

1. 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从年龄结构看, 上海市中小型会展企业人才队伍趋向年轻化, 年龄在35岁以下的员工占总数的52.40%, 35-45岁的占41.10%, 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从学历层次看, 上海市中小型会展企业员工整体学历较低, 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总数的4.11%, 超过67.81%的员工只有高中 (中专) 或相当学历, 11.99%只有初中或以下文化, 学历结构有待改善。在被调查的企业中, 86.36%的企业对自身的人才资源感到“一般满意或不满意”, 大部分项目经理认为现有的员工队伍亟需升级。

从岗位类型看, 中小型的会展企业的招展业务部人数占到70%以上, 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到20%。甚至于有相当一部分小型会展公司则把一些现场服务的工作直接请兼职人员或外包给其他公司, 整支队伍专注于招展招商业务。在企业中专职从事策划、管理、营销的人员比例偏低。而展会的组织策划、营销和管理是会展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现有的人员配备不足以胜任这些核心工作。

2. 从业人员分工不明确, 应用高新技术能力差。

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这些中小型会展企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这些企业中, 管理人员的职业化观念尚未形成, 从业人员分工不明确, 应用高新技术能力差。90.91%的企业期望引进懂外语、计算机, 又精通策划、营销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 管理人员拥有宝贵从业经验, 人才储备不足

这些中小型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大多拥有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 对于展会组织的流程比较熟悉, 然而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质都比较低。在这些项目经理中, 只有21.62%的经理拥有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学历, 既未受过会展专业教育, 也未接受过会展培训的管理人员占到62.16%。

目前的高层管理人员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 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拥有数年的从业经验, 却很少有精于展会策划和运营的行家。没有高水平的策划人员, 就不会有创新性和生命力的展会主题;没有专业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持人才, 就无法产生高效益的展会。所以在这些中小型会展企业所举办的展会中, 效益好、知名度高、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展可谓凤毛麟角。多数展会在策划、营销、运营上缺乏专业性。展会组织管理的水平问题, 归根结底就是人才问题。

(2) 上海市中小型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员工培训有待规范

调查显示, 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比较落后, 对于刚入职的员工, 大部分企业没有对应的培训项目。总体看来, 企业对于员工的有效开发不足, 即便少数企业组织了零零散散的培训, 问题也颇多, 表现为组织形式落后, 培训内容随意, 不够系统等方面。45.45%的企业不组织任何形式的培训。

2.招聘渠道比较单一

很多企业都有家族企业的印记。尽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很多企业开始着力于人力资源开发, 引入网络招聘、社会招聘等形式。表面上看, 招聘的方式多种多样, 然而传统的朋友介绍依然是中小型会展企业钟爱的方式, 63.64%的企业优先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 在选人标准上比较“短视”。

3.员工队伍流动较快

拥有一支比较稳定的员工队伍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 10%-20%的流动率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比较有利的。但是调查发现, 大部分会展企业员工队伍不太稳定, 原因主要在于这些企业这些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福利制度很不完善。很多企业的员工不享受基本的福利。而且企业在管理中强调工作任务, 以至于很多老员工感觉到个性需求和个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很多大学生进入行业, 发现期望值与实际相差甚远。员工承受的压力比较大, 大学生的离职率尤其高。

(3) 上海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才素质要求

大部分企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如承受压力的能力) 、从业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评价不高, 特别是在客户关系经营和开拓创新方面, 评价比较低。大部分会展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企业后, 需要经过比较长, 甚至是几个月的适应期。会展行业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大, 会展人才必须要有抵御风险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要的问题是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在访谈中, 几乎所有的项目经理都认为:实实在在的能力比一大堆华丽的学历证书更为重要。这一点和会展业的特点有关:会展业具有高度综合性和极强实践性。企业选拔应届大学生时首先考虑社交能力、勤奋踏实、敬业精神等方面, 而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证书并没有特别要求。

三、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对策

(1) 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教育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高等院校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顺应时代发展,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教育, 重视对于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对于会展风险和岗位的正确认知, 从而形成适度的期望值。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应持续不断地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视对于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思维和意识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从而提升学生在行业内的生存发展能力。

(2) 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

高校培养的会展专业人才有不同的层次。硕士生及其以上的人才, 主要是满足会展业管理层的人才需求;本科生兼顾基础型和管理型, 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 其定位应该非常明确, 即满足实用性的人才需求, 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技能型人才。从行业需求来看, 无论是专业会展公司还是其他的相关企业, 最为缺乏的是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一线操作人员。因此, 在课程设计中, 应强化技能性训练力度。

(3) 注重专业知识的综合性

从会展业人才需求的特点看, 企业希望大学生既具有宽泛的知识理论素养, 也具有独特的策划创新能力、严密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深刻的服务意识。所以, 会展专业人才不仅要了解会展方面的知识, 如会展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办展流程等, 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及展台设计、市场调研的软件应用等。唯有如此, 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才能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于立志.阜阳市中小型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106-108.

[2]刘青, 傅剑.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及其评价——以浙江省的调研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8, (4) :60-62.

[3]王锡耀.浙江省会展业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1, (4) :9-11.

篇9:良好的习惯比文凭更重要

面试地点在一家宾馆的包间。负责面试的是一位衣着笔挺的老人,他漫不经心地看着我那份没有文凭和经验的简历。我虽然心里没有把握,但脸上却露出自信的微笑。“明天上午8点复试。”老人说完就招呼下一个面试人员。

次日,我7点就赶到那个包间,门还没开,门上贴着一张纸条,我一看,是告诉复试地点改在酒店的通知。我立即往那家四星级酒店赶。我赶到的时候,差6分钟8点。负责接待的年轻人抱歉地说:“老总正在开会,不知道什么时候复试,你们随便坐吧。”这时,一共到了6个人。

9点的时候,负责接待的人说,大家闲着也是闲着,能不能帮我们打扫一下酒店大厅的卫生。我一听就主动地去了,而且做得很认真。我们刚打扫干净,那个面试的老人出来了,他说他就是总经理。他很和蔼,说感谢我们的帮忙,让大家中午在酒店吃便饭,下午再复试。席间,我们有点拘谨。总经理笑着说:“大家能聚在一起用餐是缘分,所以不必客气,随便吃,随便吃。”他这样一说,气氛慢慢活跃起来。

饭后,总经理突然说:“复试结束了。我们这儿要求特别高,所以只有两人合格。”想不到其中竟然有我!

没有被选中的人心有不满,质问总经理为什么?

篇10:能力比机遇更重要——辩论浅析

实力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十分简单的,指实际的力量(多指军事或经济方面)。而相对于一个人,实力指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总体水平及各方面的能力,“十八般武艺”,这是实力,“吟诗作画”,这是实力,“抓住机遇”,这更是实力。机遇,是指对人有利的境遇、时机、机会,但是机遇并不等同于运气,运气是偶然性的、无规律的,而机遇是永久性客观存在的,机遇不是“天上掉下来一个馅饼”,它是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去创造的。

当今社会是在高速的发展前进的,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无数的成功人士都告诉我们,实力与机遇是成功的秘决,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机会的重要性,机遇是我们展现自己越向成功的道路之一,相对于机遇而言,实力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更宽更广的道路。实力是人的内因,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是基础,机遇是外因,是成功的外部的有利因素。内因决定外因,成功的根本在于内因即在于实力。而外因只是一个条件而已。而且这个条件也不是平白无故会出现的,正如那句“机遇只偏爱那些做好准备的人”这句话所说,这里的“做好准备”,无疑指的是拥有足够的实力。罗丹说,人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人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机遇,而是缺少抓住机遇的实力。假设一个猎人,抓住机遇,猎到野兔,他才可以填饱肚子;而相对于一个不会打猎的人而言,一只免子又怎么会是他的机遇呢?或是一个猎技不高的猎人,他即使看见兔子有了机遇也依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逃掉。所以说,一个人没有实力,他就根本发现不了机遇,一个人实力不强,看见了机遇,他也不是抓不住,机遇是时刻存在于周围世界的,你的实力越强,相对机遇才会越多,如果没有实力,那再好的机遇你也发现不了,把握不住。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告诉我们机遇是要靠自己的实力牢牢把握的,不然就会转瞬即逝;“一个聪明人创造的机遇比他发现的要多得多”是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实力就不愁没有机遇。更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实力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我们并不否认机遇对自身的重要,就如感谢有“金华九校辩论赛”这样一个机遇,但是,对方辩友也必须认识到另一事实,我们能在决赛场上相逢,最终靠的是我们各自的实力!所以,我方坚信,实力比机遇更重要。观点:有个性的人不易被群体所接受

欢迎大家来到兰江之畔,兰荫山麓来进行友谊的交流通和智慧的论辩。什么是有个性的人,有个性的人就是指有着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有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人。所谓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就是说这种心理特征与群体的心理特征是有差异或冲突的,即个性与共性有差异或冲突,所谓心理特征就是说这种个性不是个人的技能或知识。比如马拉多纳、贝克汉姆,我们认同他们是因为他们高超的球技而不是某种心理特征。又如爱因斯坦,我们认同他是因为他的物理学成就而不是他的心理特征。在这里,我方认为,有个性的人不易被群体所接受,其理由如下:

第一,心理学上有着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的好坏,人们往往以自己的心理价值标准来判断对方,与自己相似的就会强化,不符合的就会发生冲突。群体一旦遇到一个与自己共性有明显差异的有个性的人,就会本能的加以拒绝,以免引起内心矛盾、冲突,所以,群体要接受这个有个性的人绝对是不易的。

第二,心理学上还有相似吸引效应。人们大多喜欢与那些和自己个性相似的人交往,相似点多的人在一起,心理上易沟通,共同语言相对较多,由此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较容易接受对方。反之,一个与自己个性不同的人,自然就会有隔阂,从而产生交流困难,认同接受对方也就会比较艰难,怎么能说更易接受呢?对方辩友?

第三,心理学上还有一种从众心理效应,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认为,一般说来,自信心和个性强的人不太喜欢从众,缺乏个性,个性随和的人从众心理较为明显,没有个性的从众行为使人容易被群体所接受,而喜欢标新立异、坚持已见的所谓有个性的人,虽然常常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和群体进步的带头人,但是他们的非从众行为要被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势必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易。

所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有个性的人更容易被群体所接受的论断是错误的,中国“枪打出头鸟”的传统文化? 同样告诉我们,有个性的人是不易被群体所接受的。观点:实力比机遇更重要

实力更重要,还是机遇更重要,对方辩友和我们一样有深刻的体会,因为参加本届辩论赛有9支队伍,都有夺冠的机遇,但经过一轮一轮的厮杀,今天只有我们两支队伍,走到了决赛场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呢?实力和机遇哪个更重要岂不一目了然?

也许对方辩友会说,两个人实力相同,决定因素是机遇,那么同样我也可以说两个人机遇相等,实力就决定了一切。,可这是我们今天的辩题吗?这只能说明实力与机遇重不重要,可不可缺少,而不能说明这两者谁更重要。我们认为,在成功因素中,实力与机遇缺一不可,都很重要,但哪一个起着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呢,这才是我们要讨论的,本方认为:实力比机遇更重要,其理由如下:

第一,众所周知,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一个人的实力就是他的内因,一个人的机遇就是他的外因。比如鸡蛋孵成小鸡要有两个因素:

1、鸡蛋是受精的蛋;

2、要有适宜的温度。两者缺一不可,但作用不同,鸡蛋本身是根本性的、第一位的因素,它决定了鸡蛋只能孵成小鸡。在这里,适宜的温度虽然必不可少,但它无法主宰鸡蛋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以鸡蛋比温度更重要。同理,实力比机遇更重要。

第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也就是说机遇再多再好,还得通过你的实力来把握、来发挥作用。比如中国男足、虽然曾经有过进军世界杯的入场券这样的好机遇,但终因实力不济而未进一球未得一分,铩羽而归,令国人大失所望,这个结果难道不是由实力所主宰的吗? 第三,实力创造机遇,机遇缘于实力。我们认为当人们的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机遇才会自动登门拜访,即你自身实力越强,主观上越努力,你就等于给自己创造出更多的机遇,从这个角度来说,机遇是那些有准备的人创造出来的,也就是对其努力的一种回报,牛顿因苹果落顶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弗莱明因培养液发霉而发现了青霉素,无一不是如此。

综观实力与机遇的关系,我想对大家说,天下没有掉下来的馅饼,地上没有现成的点心,与其等待机遇,不如创造机遇,想要创造机遇,必先增强实力,因为实力创造机遇,更因为有实力机遇才有价值。所以,实力比机遇更重要!

观点:有个性的人不易被群体所接受 首先我想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错误,对方呈词中反复强调人必须有个性,丝毫不提自己的观点,我们今天的辩题是不易接受还是更易接受,而不是接受不接受,否则,„„这个辩题还有意义吗?

下面我想用事实对我方观点加以论证。有个性如林黛玉者,其恃才傲物,敏感多疑的个性使她在大观园中郁郁寡欢,离群索居;另类天才画家梵高,他颠狂脆弱,人格扭曲的个性使他几十年间恍若隔世;有冠伦之才的魏晋名士嵇康,他率直不羁,白眼看人的个性更使他无法摆脱孤独的折磨和难以善终的厄运。

人的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交往双方更多以自己的要求,兴趣做为基础去接受对方。显然,双方个性差异越大磨合的过程就越长,接受的过程就越艰难,如果不是因为为口无遮拦,风流成性,我们对于不畏强权,笔锋犀利的李敖是不是“想说爱你更容易”呢?如果不是因为抑郁自闭,冷漠悲观,我们是不是无需等到海子卧轨之前就可以高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呢?如果不是因为标新立异,离经叛道,一次又一次的触碰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卫慧、棉棉又怎么会成为放荡的标签和文坛的箭靶呢?无数的事实摆在面前,你可以说个性之于梵高也许是他成才的催化剂,你也可以说个性于李敖也许是他绚烂人生的源动力,你还可以说个性之于嵇康甚至是他人生中无法绕行的滑铁卢,但是无论怎样,你能不承认个性就是一条鸿沟而把他们阻隔在时代与人群的彼岸吗?(高二4孙莉)观点:有个性的人不易被群体接受 在刚刚过去的22分钟里,对方犯下了不少错误,第一,对方辩友把个性的人理解成为群体中共性突出的人,忽略了“个性”与“共性”之间巨大差异,否定了“有个性的人”与群体之间存在的矛盾。试问对方辩友,如果一个有个性的人和群体已经是志同道合没有本质上差异的同志,这辩题还有意义吗?

第二,对方辩友有意曲解了辩题,把“不易接受”曲解为“不接受”把“更易接受”曲解为“接受”故意曲解辩题,把不易与更易是强调接受过程的快慢忽略了,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也直接导致了对方辩友的立论错误。

第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对方辩友把某些随和没有个性的人或群体中共性突出的人物当成了有个性的人,例如对方辩友所举的雷峰、周恩来等等人都是如此,这就好比一篮红苹果中那个最红的苹果只是突出了红色的共性,而那个黑色的苹果才是真正有个性的!对方辩友可要分清楚噢!下面由我来总结我方观点

首先,根据心理学上的分析,一个有个性的人,自我的价值感特别强烈,这种人往往表现为自信心强,充满优越感,骄傲自大,自命清高,这会让你们更易接受吗?自以为是,斤斤计较,对人冷漠,这也会让你们更易接受吗?固执、苛刻、孤僻、不合群,这还会让人们更易接受吗?恰恰相反,这一切的一切都会成为群体接受他的障碍,而绝不是如对方辩友所说的“更易接受”。

其次,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相似吸引效应,从众效应,排他效应都告诉我们,一个有个性的人和与之有差异的群体之间之间的互相接受,必定要有一个艰难磨合的过程,这就叫“逐步适应”,这与中国古话所说的“日久见人心”,“道不同则不相与谋”是同理的,即使是个性对立不明显的人之间还存在“一回生,两回熟”的认识过程呢?可对方辩友为什么偏要把有着个性差异的人之间那种“看着不顺眼”的反应硬说成“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呢?这不是“为赋新辞强说愁”为辩论题强编理吗?

上一篇:关于2014年春节前后供应商质量管控要求下一篇: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