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政策法规

2024-05-08

污水处理政策法规(精选6篇)

篇1:污水处理政策法规

事故调查处理的政策与法规

一、事故调查处理有关政策和法规标准..................1

二、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6

三、事故的处理.....................................10

四、事故责任.......................................11

五、《事故调查处理规定(草案)》.....................21

一、事故调查处理有关政策和法规标准

(一)法律法规

1.综合法规:《安全生产法》(2002年),《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年国务院令第493号,以下简称《条例》),《工伤保险条例》以及《刑法》等。

2.专业法规:《矿山安全法》(1992年)、《煤矿安全监察条例》(2001年国务院令第296号)、《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2009年国务院令第563号)、《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臵和调查处理条例》(2011年国务院令第599号)、《消防法》(2008年)、《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9年国务院令第549号)、《特种设备安全法》(2013年)等。

3.纪律规定:《公务员法》(2005年),《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2001年国务院令第302号)、《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2007年国务院令第495号)、《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2006年监察部、安监总局令第11号)、《安全生产领域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年)、《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2009年安监总局令第24号)等。

(二)国家标准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1986)《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

(GB/T15499-1995)

(三)政策规定 2004年国务院2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2010年国务院23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2011年国务院40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 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 1.2004年国发2号文件

(1)明确事故查处的“四不放过” 原则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2)强化有关人员的责任追究

不仅要追究事故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3)提高事故伤亡赔偿标准

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及时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依法向受到事故伤害的员工或家属支付赔偿金。

进一步提高赔偿标准,建立企业负责人自觉保障安全投入,努力减少事故的机制。

2.2010年国发23号文件

(1)加大政府负责人事故责任追究力度

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根据情节轻重,追究地市级分管或者主要领导的责任。

后果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的,要按规定追究省部级相关领导的责任。

(2)加大企业负责人事故责任追究力度

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责任。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3)实行行业禁入

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矿长(厂长、经理)。

(4)依法加大处罚力度

对非法违法生产造成人员伤亡的,以及瞒报事故、事故后逃逸等情节特别恶劣的,要依法从重处罚。

(5)对事故企业的投融资限制

对于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企业,由省级以上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告,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券等主管部门通报,一年内严格限制新增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并作为银行贷款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6)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

事故查处,实行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

② 重大事故查处,由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②较大事故查处,由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

国务院安委会出台《重大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办法》(2010年9月安委„2010‟6号): 国务院安委会督办,安委会办公室承办。

国务院安委会对省级人民政府下发挂牌督办通知书。事故调查报告形成初稿后,省级安委会向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书面报告,经审核同意后,由省级人民政府作出批复决定。

国务院安委办出台《非法违法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查处跟踪督办暂行办法》:

(2011年4月,安委办„2011‟12号)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跟踪督办,省级人民政府安委会重点挂牌督办。

由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向省级人民政府安委会下达跟踪督办通知书。

事故调查报告形成初稿后,由省级安委会办公室审核同意,并报告国务院安委办备案。由地市人民政府批复结案。

跟踪督办的事故范围:

(一)无证、证照不全或者未取得有关安全生产的其他许可,以及超出行政许可范围从事生产经营建设导致的较大事故;

(二)依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应当关闭而未按照标准关闭继续生产经营,或者关闭后又擅自生产经营建设导致的较大事故;

(三)证照过期、停产整顿、整合技改未经验收擅自组织生产,或者违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导致的较大事故;

(四)拒不执行安全监管监察指令或者抗拒安全执法导致的较大事故;

(五)需要跟踪督办的其他非法违法较大事故。

(7)提高事故死亡职工一次性赔偿标准

从2011年1月1日起,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按全国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依法确保工亡职工一次性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发放。

2012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2013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49.13万元。

3.2011年国发40号文件

明确 “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强调严厉查处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展和处理结果。

强化事故查处分级挂牌督办、跟踪督办、警示通报、诫勉约谈和现场分析制度,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切实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二、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 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国务院同志反复强调的“四不放过”和“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原则。▲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事故等级大小分级负责。同时,兼顾煤矿、民航、铁路、交通等行业的特殊性及其现行做法。

(一)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

生产安全事故: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突然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

这里讲的生产经营活动,既包括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违法违规的生产经营活动。

《安全生产法》所称生产经营单位,指从事生产活动或者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既包括企业法人,也包括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个人合伙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等其他生产经营单位。

(二)《条例》的适用范围

1.《条例》的适用(第2条):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条例》的衔接适用(第45条):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例如:农机、特种设备等。

3.《条例》的依照适用(第44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社会影响恶劣的事故,国务院或者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认为需要调查处理的。4.《条例》的参照适用(第44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事故。

5.《条例》的排除适用(第2条):环境污染事故、核设施事故、国防科研生产事故。

(三)事故调查处理的原则 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安全生产法》第73条: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条例》第4条: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2.“四不放过”的原则

国发2号文提出。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3.“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 初期作为工作要求提出。国发40号文进一步明确。已纳入《安全生产法(修正案草案)》。

(四)事故的类型

按行业划分:火灾、交通、矿山、化学危险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建设施工、特种设备、其他等。《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302号令)

按致损因素划分: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车辆伤害、火灾、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等20类。《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

(五)事故等级 特别重大事故: 1、30人以上死亡

2、或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3、或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重大事故: 1、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

2、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

3、或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较大事故: 1、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

2、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

3、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一般事故: 1、3人以下死亡;

2、或10人以下重伤;

3、或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六)事故调查主体和事故调查组 1.负责事故调查的主体 特别重大事故:国务院或其授权的部门。重大事故:省级人民政府。较大事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

其中: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调查。

2.事故调查组的组成

(1)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

(2)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监管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3)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七)事故调查和分析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确定事故性质; 分析事故调查确认的事实,确定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根据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确定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 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三、事故的处理

第一步:事故调查的批复: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

第二步:处罚责任者:

有关部门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单位和人员进行处理。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步:单位整改,部门监督: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步:公布处理情况:

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处理情况,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四、事故责任

(一)安全生产三个层面的责任(企业、部门、政府)

1.企业主体责任:是指企业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条件,执行国家、行业标准确保安全生产,以及事故报告、救援和善后赔偿的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员安全生产考核,包括有关分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生产车间(班组)负责人及从业人员在内的全体人员,都有安全生产职责,都是“一岗双责”。

《安全生产法》第4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法》第5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企业主体责任的主要内容:

(1)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2)依法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规定;

(3)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指导、监督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4)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确保资金投入满足安全生产条件需要;按规定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依法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积极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

(5)依法设臵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6)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7)保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资金,依法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取得相关上岗资格证书,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8)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依法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监控;

(9)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

(10)统一协调管理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11)依法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及时开展事故抢险救援,妥善处理事故善后工作;

(12)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和职业病防治工作;(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责任。主要负责人职责(安法第17条):(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职责:

(1)组织或者参与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

(3)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4)组织开展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5)其他安全生产管理职责。2.部门监管责任(1)安监部门的职责

一是综合监督管理职责: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监督考核并通报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执行情况,监督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落实情况。

二是监督管理职责:按照分级、属地原则,依法监督检查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及其安全生产条件和有关设备、材料、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008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三定规定”:

加强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综合监督管理和指导协调职责。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监督检查职责。(2)行业部门的职责

一是具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权限,对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的职责。

二是对特定行业的安全生产实施管理、指导的职责,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 “三定规定”中的“两指一参”:指导工业、通信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指导重点行业排查治理隐患,参与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

详见:《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职责》 3.政府属地管理职责 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

一是统一领导,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第8条)

二是组织协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予以协调、解决。(第8条)

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第11条)

四是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状况,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第53条)

五是奖励举报投诉有功人员,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或者举报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第66条)

六是应急救援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第68条)

七是事故抢险和调查处理的职责,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负责人接到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并依法组织事故调查,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第70条)

(二)安全生产的三种法律责任

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1.刑事责任

(1)刑法关于事故犯罪的总体情况

刑法关于事故犯罪的规定,集中在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共11个条文,12个罪名。

重大飞行事故罪(第131条)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第132条)交通肇事罪(第133条)

▲重大责任事故罪(第134条第1款)▲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第134条第2款)▲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第135条)

▲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5条之一)危险物品肇事罪(第136条)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7条)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8条)消防责任事故罪(第139条)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第139条之一)

注:带“▲”的是《刑法修正案

(六)》所涉及的罪名(2)关于犯罪构成和立案标准的规定 《高法院、高检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7‟5号)

《高检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一)》(公通字„2008‟36号)

《高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意见》(法发„2011‟20号)

《高法院、高检院、公安部、总局 关于依法加强对涉嫌犯罪的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刑事责任追究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2‟116号)

(3)事故犯罪的基本构成

犯罪主体。自然人,具体包括生产、作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人员,以及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

过失犯罪。过失,是指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存在过失。如果故意,就不再是事故犯罪。

立案标准。死亡1人,或重伤3人,或直接损失50万,矿山是100万。

(4)所涉及的其他犯罪(主要8个)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物罪(第125条第1款)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第146条)非法经营罪(第225条)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第229条第1款、第2款)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第229条第3款)滥用职权罪(第397条)玩忽职守罪(第397条)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第402条)(5)有关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的司法解释

为进一步加大刑事惩治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借鉴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总局组织研究起草了《关于办理涉及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提请最高法院按照有关司法程序审核办理。

2.行政责任(1)行政处罚

《安全生产法》的“单罚制”,即:只对事故责任人员设定了事故处罚。

《安全生产法》第80条、第81条

《条例》的“双罚制”,即:对事故责任人员、事故发生单位均设定了事故处罚。

《条例》第5条、第36条、第37条、第38条。(2)纪律处分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2001年)《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监察部、安监总局,2006年)

《安全生产领域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纪委,2007年)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中办、国办,2009年)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安监总局24号令,2009年)

3.民事责任

《安全生产法》第48条、《职业病防治法》第59条、《劳动合同法》第88条;

《工伤保险条例》,《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9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20号)。

劳动关系:工伤保险待遇替代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赔偿。雇佣关系:由雇主承担。事故由第三人造成的,雇主赔偿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非法用工:一次性赔偿(30年标准),即:造成从业人员死亡的,按照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支付一次性赔偿金,并按照可支配收入的10倍一次性支付丧葬补助等其他赔偿金。

连带赔偿: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4.安全生产“尽职免责”

2009年,总局24号令建立了执法计划制度,提出了尽职免责的概念,规定:按照批准、备案的安全监管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执法工作计划、现场检查方案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方式、程序已经履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的,行政执法人员不承担责任。

2011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意见》,提出:对于负有安全生产管理、监督职责的工作人员,应根据其岗位职责、履职依据、履职时间等,综合考察工作职责、监管条件、履职能力、履职情况等,合理确定罪责。

2012年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提出:对已经按照执法工作计划、现场检查方案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方式、程序履行安全监管监察职责的,依法免予追究执法责任。

当前正在研究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规定(草案)》中明确:已经按照所在单位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工作计划、现场检查方案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对事故的发生不负责任。

五、《事故调查处理规定(草案)》

按照总局领导同志的要求,政法司会同有关司局起草了初稿,经征求各方面意见,总局局长业务办公会议研究审议,形成了《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规定(草案)》(以下简称《规定》)。主要内容有:

(一)关于适用范围和事故定义 1.适用范围

适用安全监管部门组织的事故调查和处理。

考虑到煤矿和海上石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有共性的问题,明确这两类事故的调查处理参照《规定》执行。

2.对《条例》中生产经营活动的界定

生产经营活动:是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为实现某种生产、建设或者经营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包括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活动。

(二)关于事故等级的确定方法

1、按照死亡人数、重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者中的最高级别确定事故等级。

2、事故抢险救援时间超过30日的,应当重新核定事故等级。

3、明确因事故造成的失踪人员,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后(交通事故、火灾事故7日后),按照死亡人员进行统计,并重新确定事故等级。

(三)规范事故调查程序

1、对于中央企业的事故,可以报请本级政府提级调查;对于异地事故调查有困难的,可以报请上一级政府提级调查。

2、事故调查组组长由安全监管部门的人员担任,成员需要调整的,由批准成立事故调查组的机关批复或者确认同意。

3、制定事故调查方案,经事故调查组组长批准后实施。

4、明确了事故原因分析、责任分析以及责任单位、责任人员的划分。

5、规定了事故调查报告的集体讨论程序和事故调查组组长对于分歧意见的决定权。(第16条)

6、完善督办程序,明确事故调查报告应当经有关部门审核、备案后,再报政府批复。(第17条)

7、对于经过调查认为不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书面确认。

(四)严格事故调查处理期限

1、特别重大事故按照《条例》有关规定执行,最长为120日。

2、规定重大事故调查期限一般为60日,较大、一般事故为30日;明确可以延期的具体情形,延长的期限最长为30日。

3、明确了不计入调查期限的时间,并要求在报送事故调查报告时作出说明。

(五)强化事故调查报告的落实

1、事故调查报告应当提出落实事故防范措施、责任追究的牵头单位。

2、除依法保密的内容之外,事故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全文公开,接受各方面监督。

3、有关部门和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自接到事故调查报告及其批复的3个月内,将有关责任人员的处理情况等书面报送安全监管部门。

篇2:污水处理政策法规

摘要:农村生活污水是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善我国农村的人居环境,必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和资源化设施建设。本文对国内外一些适合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的技术及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政策途径。

关键词:环境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07)03-0018-05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是村容整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活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是农村水源地潜在的安全隐患,还会加剧淡水资源的危机,使耕地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害农民的生存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与资源化设施建设,避免因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而引起的农村水体、土壤和农产品污染,确保农村水源的安全和农民身心健康,是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环境问题

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1](P8),而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有人这样形容中国农村的人居环境现状:如果把全国的村庄合并为10个村的话,4个村没有自来水;3个村在猪圈或厕所旁打了一口井,供人们饮用;10个村庄都把脏水往外泼;9个村庄还在使用传统旱厕;9个村庄仍然随便找个地方填埋垃圾;4个村庄下雨出不来;5个村庄夜里进不去。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有以下特征:(1)面广、分散。村庄分散的地理分布特征造成污水分散,难于收集。(2)来源多。除了来自人粪便、厨房产生的污水外,还有家庭清洁、生活垃圾堆放渗滤而产生的污水。例如,太湖洗衣废水占生活污水的21.6%,巢湖、滇池大约为17.9%[2](P43-46)。(3)增长快。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也随之增长。(4)处理率低。以浙江省丽水市的农村污染情况为例[3],每年全市农村人粪尿产生总量约180万吨,经化粪池处理的量约为23.03万吨,处理率仅为12.9%。

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自流到地势低洼的河流、湖泊和池塘等地表水体中,严重污染各类水源;另一方面,生活污水也是疾病传染扩散的源头,容易造成部分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目前全国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只有34%左右,还有3亿多农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在浙江省丽水市农民家庭用水水质的抽样检测结果中,63个水样中大肠杆菌、浑浊度等主要指标超标的占72%。水源地水质低的状况与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有直接的因果关系[3]。

二、国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路线

污水处理最高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Reduce)、产品价值再利用(Reuse)和废弃物质再循环(Recycle),水资源的利用要实现从“供水—用水—排水”的单向线性水资源代谢系统向“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回用”的闭环式水资源循环系统过渡[4](P21-27)。对于农村的分散生活污水,工艺简单、处理效果有保证、运行维护简便的分散型污水处理系统(Decentralized Sanitation and Reuse,DESAR)是一种具有最佳综合效益的选择,它包含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双重意义,强调分质就地处理和尽可能回收营养物质[5]。

国外一些国家在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澳大利亚“FILTER”污水处理及再利用系统

该系统利用污水灌溉达到污水处理的目的,能有效实现污染物去除和污水减量的双重目标,既可满足作物对水分与养分的需求,又可降低污水中的氮、磷、钾含量,避免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后,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该系统对总磷(TP)、总氮(TN)、生物耗氧量(BOD5)和化学耗氧量(CODcr)的去除率分别能达到97%~99%、82%~86%、93%和75%~86%[6](P79-81)。

(二)土壤毛管渗滤系统

该系统将污水投配到土壤表面具有一定构造的渗滤沟中,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微生物的降解和植物的吸收利用得到处理和净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俄罗斯和西欧等国一直十分重视该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在工艺流程、净化方法和构筑设施等方面做到了定型化和系列化,并编制了相应的技术规范。该技术对悬浮物、有机物、氨氮、总磷和大肠杆菌的去除率均较高,一般可达70%~90%[7](P953-964),而且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维护简便,整个系统埋在地下,不会散发臭味,能保证冬季较稳定的运行,便于污水的就地处理和回用。因此,对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生活污水污染日趋严重的广大农村,该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和经济优势。

(三)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该系统一般由人工基质(多为碎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沼生植物(芦苇、香蒲、灯心草和大麻等)组成,是一种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利用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共同作用,逐级过滤和吸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该技术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缺点是需要大量土地,并要解决土壤和水中的充分供氧问题及受气温和植物生长季节的影响等问题。

(四)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法是分散生活污水处理主要应用的一种人工处理技术,包括厌氧和好氧生物膜两种。厌氧或好氧微生物附着在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来吸附、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目的。该方法设备简单、运行成本较低,处理效率高。反应器一般由填料(载体)、布水装置和排水系统三部分组成,采用的填料有无机类(陶粒、矿渣、活性炭等)和有机类(PVC、PP、塑料、纤维等)。目前,新型的生物膜反应器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8]。

(五)稳定塘

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具有基建投资少、运转费用低、维护简单、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以及无需污泥处理等优点。德国和法国分别有各类稳定塘3 000座和2 000座,而美国已有各类稳定塘上万座。美国的Oswald提出并发展了高效藻类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藻类产生的氧气,充分利用菌藻共生关系,对污染物进行高效处理[9](P303-312)。

(六)一体化集成装置处理技术

发展集预处理、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于一体的中小型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是国内外污水分散处理发展的一种趋势。日本研究的一体化装置主要采用厌氧—好氧—二沉池组合工艺,兼具降解有机物和脱氮的功能,其出水BOD5<20毫克/升、TN<20毫克/升[10](P175-182),近年来开发的膜处理技术,可对BOD5和TN进行深度处理[5]。欧洲许多国家开发了以S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生物转盘和滴滤池技术为主,结合化学除磷的小型污水处理集成装置[11](P61-68)。

三、我国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的探索

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技术的开发和研制工作,许多形式各异的无动力或微动力的低能耗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得到应用,但目前该分散技术的使用率较低,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生物处理效率较低,尤其表现为氮磷去除率很低。氮磷污染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如果在此技术上不能取得突破,这类技术的应用前景必然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目前实施的分散污水处理只是初步实现了分散污水的收集、处理和排放,远未实现分散处理的真正目的——再利用(Reuse),即将污水就地处理和就地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鉴于农村生活污水的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尤其是发达省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逐步认识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采用一些实用、合理、低能耗和低运行费用的技术来处理污水;一些人口密集的欠发达地区也认识到,如果不对农村生活污水采取有效处理,会触发农村医疗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系列问题,甚至造成传染病的产生与扩散,因而,提高了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的重视程度。

(一)厌氧沼气池处理技术

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实践中,最通用、节俭、能够体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是厌氧沼气池。它将污水处理与其合理利用有机结合,实现了污水的资源化。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经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发酵后的污水被去除了大部分有机物,达到净化目的;产生的沼气可作为浴室和家庭用炊能源;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作浇灌用水和观赏用水。在农村有大量可以成为沼气利用的原材料: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等。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通过沼气发酵可以使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直接燃烧提高4~5倍;沼液、沼渣作饲料可以使其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增加20%;通过厌氧发酵过的粪便(沼液、沼渣),碳、磷、钾的营养成分没有损失,且转化为可直接利用的活性态养分——农田施用沼肥,可替代部分化肥。沼气池工艺简单,成本低(一户约需费用一千元左右),运行费用基本为零,适合于农民家庭采用。而且,结合农村改厨、改厕和改圈,可将猪舍污水和生活污水在沼气池中进行厌氧发酵后作为农田肥料,沼液经管网收集后,集中净化,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后排放。

沼气池处理技术已在我国一些地方得到了有效推广和使用。浙江全省有352个村实施了生活净化沼气工程,累计建成沼气池83.3万立方米,年处理生活污水8 170万吨,年产沼气4 295万立方米,年可替代标准煤近3万吨[12]。四川省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乡村清洁工程”,以户或联户为单元,建设沼气池和生活污水厌氧净化池,有效解决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农村环境难题,出现家园清洁和村容整洁的新面貌。

(二)稳定塘处理技术

在我国,特别是在缺水干旱地区,稳定塘是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成为我国着力推广的一项技术。与传统的二级生物处理技术相比,高效藻类塘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对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是一种较具推广价值的污水处理技术。李旭东等采用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CODcr的平均去除率在70%以上,氨氮(NH3-N)的平均去除率高达93%,磷的平均去除率为55%[13](P61-64);陈鹏采用高效藻类塘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取得了稳定的处理效果:CODcr、BOD5、NH3-N 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5%、60%、91.6%和50%[14]。

(三)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目前,北京、深圳等城市都采用了这一技术处理生活污水。云南省澄江县抚仙湖边的马料河湿地工程于2003年10月建成运行,每天可净化污水4万多立方米,净化后的水质优于地表水三类标准。有关研究表明[15](P1-8),在进水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对CODcr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对磷和氮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0%和60%。

(四)土壤渗滤技术

地下土壤渗滤法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八五”、“九五”期间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利用地下土壤渗滤法处理生活污水是可行的,且出水能够作为中水回用[16](P111-119);1992年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对地下土壤毛管渗滤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和绿地利用进行了研究[17](P4-7);清华大学在2000年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中,首先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地下土壤渗滤系统[18](P57-61),取得了良好效果:对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和稳定性,CODcr、BOD5、NH3-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大于80%、90%、90%和98%。

除此以外,浙江、广东、天津和江苏等地还分别在无动力、地埋式厌氧处理系统、雨污分离管网输送集中处理和生物投菌治理污水等技术方式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也都取[19](P84-85)[20](P26-29)得了一定的进展。

四、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政策途径

保护好农村水环境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创建优美乡村的基础。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改变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我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250多万个自然村,居住生活着2亿多农户,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政策,必须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出符合各地实际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与措施。

(一)把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充分利用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强各地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基于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产生的多方面原因,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中改厕、改厨和改圈的工作,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要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监督管理的配合和农村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加强污染源控制,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有效运转,实现农村水环境的改善。

(二)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地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路线

基于我国农村普遍欠发达的现状,各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特点、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目标不尽相同,绝大部分农村应采用经济有效、简便易行、节约资源、工艺可靠并能够与当地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地制宜地使生活污水排放与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在一些村庄分布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农村地区,高效强化的微动力生态处理集成技术与设备具有极大的技术经济优越性;其他集中供水的广大农村地区,则可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通过改造农村的河道、水塘和湿地,构建适度强化的无动力复合生态处理集成系统。这些集成技术和设备因其低成本、高效率、无动力或微动力等显著特点,具有在集中供水条件下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潜在优势。

(三)继续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由于我国农村面广人多,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具有长期的效益与广大的市场,必须动员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针对当前处理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和开发新型的三低一高(低能耗、低投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分散型污水资源化处理技术,并提高污水处理深度,增加脱氮除磷的功能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四)多方筹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的资金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而且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单靠农民自身投入有一定困难。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采取国家扶持、地方补助、农民支持和企业参与等方式,广泛筹集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动员的参与机制,使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能够顺利付诸实施和运转。

(五)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的规划

要在吸取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厌氧、好氧生物人工处理技术与自然净化系统,规划与各地农村经济水平、区域特点、自然条件、环境目标相适应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和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生活污水治理应与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发展绿色、无公害的产业与产品,在生态治污的过程中有效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实现水的良性循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促进动植物的繁育生长。

(六)规范市场准入标准,限制劣质设备进入市场

目前我国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存在恶性竞争现象,而且设计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技术要求和设计标准,对运行管理缺乏考虑,为将来的运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隐患。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参照国外经验,提出针对分散性污水处理的技术标准、设计规则与操作规范,使工程设计标准化和运营管理规范化,促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加强工程监督管理,提高处理设施的建设质量和运行质量,确保处理后的污水能达标排放。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EB/OL].http:∥,2006-08-11.[4]马忠玉, 蒋洪强.我国水循环经济若干理论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5]P.伦斯, G.泽曼, G.莱廷格.分散式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概念、系统和实施[M].王晓昌, 彭党聪, 黄廷林译.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苏东辉, 郑正, 王勇, 罗兴章, 吴文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1).[7]van Cuyk,S., R.Siegrist, A.Logan, S.Masson, E.Fischer, L.Figueroa.Hydraulic and purification behavi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 dur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soil infiltration systems[J].Water Research, 2001,35(4).[8]刘雨, 赵庆良, 郑兴灿.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9] Gomez, E., C.Casellas, B.Picot, J.Bontoux.Ammonia elimination processes in stabilization and high-rate algae pond systems [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5, 31(12).[10] Sankai, T., G.Ding, N.Emori.Treatment of domestic wastewater mixed with crushed garbage and garbage washing water by advanced gappei-shori johkaso[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6(12).[11] Hellstrom, D., L.Jonsson.Evaluation of small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48(11-12).[12]嵇哲.金华“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改变农村生活环境[EB/OL].浙商网,2006-05-24.[13]李旭东, 周琪,黄翔峰,池金萍,何少林,陈广.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J].水处理技术, 2006,(6).[14]陈鹏.高速率藻类塘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D].上海: 同济大学硕士论文, 2001.[15]沈耀良, 杨铨大.新型废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J].污染防治技术, 1996,(1-2).[16] Sun, T., Y.He, Z.Ou, P.Li, S.Chang, B.Qi, X.Ma, E.Qi, H.Zhang, L.Ren, G.Yang.Treatment of domestic wastewater by an underground capillary seepage system[J].Ecological Engineering, 1998,(11).[17]杨丽萍, 田宁宁, 禇富春.土壤毛细管渗滤污水净化绿地利用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3).[18]张建, 黄霞, 刘超翔, 施汉昌, 胡洪营, 钱易.地下渗滤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的中试[J].环境科学, 2002,(6).[19]朱根华, 万钱江.小型生活污水厌氧处理装置的构造与特性[J].中国给水排水, 2003,(8).[20]许劲.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的应用与发展[J].重庆环境科学, 2001,(4).Treatment Technologies and Approaches for Rural Domestic Sewage

LIANG Zhu, NI Jin-ren

(The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and Sediment Scien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Rural domestic sewage should bear pri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ter pollution in rural area.Collection, treatment and reuse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are highly importan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habitats in rural area.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ed technologies suitable for the decentralized treatment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uts forward approaches 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for improving the rural sewage treatment.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rural domestic sewage;treatment technology;policy

篇3:污水处理政策法规

一、新旧政策对比

1. 政策性搬迁范畴的调整。

旧政策只简单地将政策性搬迁业务表述为“因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原因企业发生整体或部分搬迁”,新政策调整为“企业政策性搬迁,是指由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政府主导下企业进行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并明确了六种符合政策性搬迁的情形。

新政策的表述与国务院令第590号文件的规定保持了高度一致,明确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业务的政策性范畴。

2. 搬迁收入的调整。

旧政策对搬迁收入仅简单表述为包括搬迁补偿收入和资产处置收入,新政策在此基础上还明确了搬迁补偿收入(包括货币性和非货币性补偿收入)的五种具体范畴,同时规定“企业由于搬迁处置存货而取得的收入,应按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进行所得税处理,不作为企业搬迁收入”。

新政策将提供补偿方由“政府”调整为“搬迁企业以外的单位”(包括政府和其他单位),搬迁收入表述更清晰且不包括处置存货取得的收入。

3. 搬迁支出的调整。

旧政策区分两种情形界定搬迁支出: (1) 企业搬迁后继续生产经营的,搬迁支出包括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 (2) 企业搬迁后不再继续生产经营的,搬迁支出为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新政策不再作此区分,搬迁支出统一为搬迁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搬迁所发生的企业资产处置支出,并明晰了支出的范畴。

新政策统一了搬迁支出的具体范畴和内容,资产方面支出由固定资产扩展到各类资产。

4. 搬迁资产税务处理的调整。

旧政策仅原则性地规定“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新政策将企业搬迁后的资产区分为可直接继续使用的、需要进行大修理的、发生土地置换的等,不同情形下资产有不同的所得税处理要求;而企业搬迁期间新购置的各类资产,应按税法规定进行处理。新购置资产的支出,不得从搬迁收入中扣除。

新政策区分了企业搬迁后旧资产和新购置资产的不同所得税税务处理要求,此处政策改动最大。

5. 搬迁损益税务处理的调整。

旧政策区分两种情形按不同口径计算搬迁损益,搬迁后不再继续生产的,搬迁损益直接计入搬迁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继续生产经营的,搬迁损益可暂不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再计入所得。新政策统一为,符合要求的企业在搬迁期间发生的搬迁所得,可暂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而在完成搬迁的年度进行汇总清算。如企业搬迁所得为负数的,可自行选择两种方法之一进行税务处理。

旧政策区分两种口径计算和扣除搬迁所得,新政策统一了计算口径,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要求递延清算,增加了搬迁损失的合理处理方法。

6. 搬迁完成年度的界定。

旧政策缺乏此款内容,新政策明确了搬迁完成年度和视同完成搬迁的具体判定条件。

新旧政策均给予了最长五年的搬迁所得税前确认递延期,但旧政策对于搬迁业务的起点界定非常模糊,新政策明确了搬迁年度的起点和搬迁完成的具体判定条件,更便于实务操作。

7. 企业亏损年度的衔接。

旧政策缺乏此款内容,新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从搬迁年度次年起至搬迁完成年度前一年度止,可作为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年度,从法定亏损结转弥补年限中减除;企业边搬迁、边生产的,其亏损结转年度应连续计算。此条款的增加,充分体现了税法的公平、合理原则。

8. 搬迁业务的税收征管。

旧政策中只有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资料审核和后续管理等原则性规定,新政策的税收征管要求更具体,诸如企业应对搬迁业务单独进行税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按要求报送相关材料等。

新政策的征管要求更为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同时明确了纳税人逾期未报材料的税务处理、税务补救途径等,并授予主管税务机关(包括迁出地和迁入地)适当的裁量权,防止因“一刀切”导致新的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二、新政策的不足之处和完善建议

新政策在内容更加规范及实务操作性更强的同时,解决了税企双方争议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搬迁所得的开始和完成年度如何确定;二是搬迁过程中处置固定资产的净损失能否税前扣除。

但新政策中有值得商榷的条款,即:企业发生的购置资产支出,不得从搬迁收入中扣除。经对比新旧政策可知,执行新政策的企业搬迁后如购置或建造了新资产就会因搬迁所得的计算方法不同而税负增加。

例:假设某企业因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必须进行政策性搬迁,企业主要资产中有一栋房产获得100万元价值补偿。搬迁后,企业重新购置房产实际花费了500万元的代价。

按旧政策规定,企业搬迁后继续生产,则搬迁所得为-400万元(搬迁补偿收入100万元-重置资产支出500万元),在搬迁完成当年无需纳税;而按新政策规定,企业需要在搬迁完成年度清算搬迁所得100万元(搬迁收入100万元-搬迁支出0),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25万元(100×25%)。

笔者认为可对新政策进行补充调整,允许企业选择下列两种方法之一进行税务处理,就不会增加企业的税负: (1) 搬迁支出中包含因搬迁所购置新资产的支出,如由此导致搬迁所得为负数,企业可依政策规定进行扣除;同时,企业新资产的计税基础应为0,不得在税前扣除任何折旧或摊销。 (2) 搬迁支出中不包含购置新资产支出,企业搬迁所得如为正数,则允许减除新资产的购置支出,以搬迁所得减至0为限,新资产价值不足扣除的部分即为其新的计税基础,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进行税前扣除;搬迁所得如为负数,则不执行上述处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 2009-03-12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公告, 2012-08-10

篇4:城市污水处理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污水;污水问题;污水处理

1. 引言

(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污水处理的技术和工艺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同样迅速,人口和产业密度集中向城市空间转移,人们生活水平和工业活动强度也在不断提高,城市的水需求量也正在飞速增长,这使得许多城市的供水问题逐渐凸显,城市水污染及水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已经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对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城市污水量大概保持着约每年百分之七的增长速度,然而,由于资金、能源等方面的限制,城市污水处理率却并不高。一直以来,我国水环境仍旧在不断的恶化,而且水资源也出现了短缺问题,因此,污水处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关键问题,它对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2013 年3 月国家发改委提出了该年度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86% 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更好地解决城市污水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转变观念、统筹规划、开发新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以期使污水处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投入较少。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对优化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的水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人们对污水处理的认识不够、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很多城市对其污水处理的投入较少,用于治理城市污水的资金十分紧张。因而在我国城市建设中极少有大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基地,城市的水环境也难以实现显著改善的;与此同时,由于投入少,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设备也存在诸多问题,2011 年笔者通过对所在城市的调查发现,该年我市污水处理设备能够有效运行的不到50%,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转率也不足2/3。通过调查也不难看出,尽管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城市的污水处理问题十分重视,2011 年我国提出:整个“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累计投入将达到1.06万亿元,但投资的力度仍然不能满足现实要求,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2)污水处理技术滞后。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城市污水处理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也是进行污水处理的关键因素。一直以来,我国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是在借鉴欧美近一个世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起步晚,对污水处理技术的重视与研究不够,其技术路线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够完善、不够成熟,其主要表现为污水处理效率低、成本高,导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有效度不高。

(3)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管理水平较低。由于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比较复杂,而导致很多污水处理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能很好的与其适应,这也是很多已建成的污水厂无法正常运转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城市污水处理管理水平低是影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

3. 解决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问题的建议

(1)转变观念,变废为宝。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型社会的目标,污水处理的主导目标与人们对城市污水的认识都在转变:以前,我国城市污水的处理十分简单,80% 以上是当作“废水”直接的排掉或倒掉,对水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但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许多城市的水资源压力愈来越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认为,对城市污的处理,只有充分利用水循环原理,科学、合理地规划水资源,才能促进我国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要实现这目标,我们就必须转变污水处理观念与用水观念,从“取水→输水→用户→排放”的单向开放型的用水模式转变为“节制地取水→输水→用户→再生水”的反馈式循环流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当然,要提高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率,一方面要减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要有效节约有限的水资源。

(2)加强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创新污水处理工艺。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利用一级处理或一级强化处理来对城市污水进行简单净化,这种处理工艺中基本上没有考虑除磷脱氮功能,对处理的污水也没有进行消毒,因而,这些经过处理的污水根本无法达到城市污水再利用的标准。本文认为,要将城市污水处理成能够再利用的水资源,我们就必须研究污水处理技术,创新污水处理工艺。整体来说,对于城市污水处理与再利用,我们应该遵循“最大、最优化”利用原则,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现有污水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污水的净化工艺。即从单一工艺变为综合处理工艺:在对污水进行一级处理的基础上,通过膜分离技术、臭氧氧化技术以及安全消毒技术的综合应用,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提高污水处理水平,使经过综合处理后的再生水能够达到再利用的标准。同时在对脱水后的污泥,我们也应该努力创新工艺,使其达到无害化,并实现可持续与资源化利用。

(3)合理布局,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统筹规划。由于以前我们对城市污水处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多年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一般都是建设在城市下游,应该说这种利用网管等进行污水拦截,并在处理后将污水排放的模式,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生态型社会建设的逐步实施,一种将城市污水处理后再利用的模式必将成为城市水资源综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们在规划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时,要合理布局,科学的拟定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方案,加强统筹规划,进一步促进城市污水再利用工作的进行。

(4)推进政企合作,改变现有以政府为主的城市污水处理模式,积极探索一套政府引导,社会力量为主力的城市污水处理新模式。以前政府为主的模式,一方面,其资金投入有限,资本的效率也不高;另一方面,其管网投资不配套,一些地方的资金浪费问题较为严重。虽然保护城市水环境,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是政府的职责之一,但是这不仅仅只是政府的职责,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将城市水污染的处理问题由政府包办上升到政企联合的角度上来,凡是企业能够做的,都应该让市场和企业去做。本文认为,需要在加大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前提下,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的产业化进程,促进社会力量逐渐成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中流砥柱,现在,有些城市已经开始实行“社会建厂,政府配网,加强监管,按处理量付费”的政企合作污水处理模式,这对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还应该加强政府监管和考核,将临时性监管转变为常态性监管政府的监管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政府来说,需要建立全套的监管体系,全面开展监管工作,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监管水平,实现政府24 小时的管理和监控,形成高效快捷的监管体制。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水量和出水水质监测,要重质重量,以保证城市污水处理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光范.关于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的若干问题[J].中国给水排水,2010(3).

[2]方志文.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城镇污水技术经济分析[J].上海市政工程,2012(1).

[3]张忠祥,钱易.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王永磊,姜小平,王德民等.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及对策[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21(2):151~153.

篇5:污水处理政策法规

关键词:乡镇污水工艺;生活污水处理

1乡镇、村水环境现状

我国生活污水处理厂经过多年建设已经从城市、城镇走向了乡镇、村,由于乡镇、村污水具有污水量少(污水量一般为50~3000m3/d)、浓度高等特点,现有政策、处理工艺难以满足乡镇、村污水处理需要,加上乡镇大都数没有卫生下水道,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已成为流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乡镇、村水环境污染及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乡镇、村污水主要有以下特点。

1.1污水量少、污染物浓度高

除和城镇一样有厨房炊事、洗衣、洗浴和冲厕水等排水,还包括家庭圈养禽畜产生的圈舍粪尿冲洗水,俗称为“黑水”,导致污水量少、污染物浓度高。

1.2缺乏污水收集系统,污水直排现象较为普遍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农村地区超过95%的村庄缺少完备的生活污水收集系统,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废水常常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到周边的河道、池塘以及地下水体中,给周边区域的水体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

1.3水体易受到污染

由于没有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直接加重农村水体的污染程度,此外乡镇、村地表水体通常较小,环境容量十分有限,造成的结果就是不但水体丧失了应有的功能,易形成黑臭河道、池塘和富营养化的湖泊,严重破坏了乡镇、村的整体环境和景观。

1.4水环境污染和破坏还会产生连带污染效应

研究表明,受污染的水体中含有诸多有害物质,直接接触受污染的水体会诱发各种疾病,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会加剧水体污染,诱发各种恶性疾病。

1.5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先进适用污水处理技术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政策是针对城镇生活污水的,由于乡镇、村污水具有排水量小且分散、水质波动比较大等特点,乡镇、村在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条件上的差异,照搬城镇污水处理的政策、处理工艺,其投资、运行费用乡镇难以承受。

2国外乡镇污水处理技术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乡镇污水分散处理,现在也很少采用较复杂的二级生物处理技术,而通常采用一些相对简单的生态化污水处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等。

2.1德国的污水处理系统

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农村生活污水仿照工业化的集中处理模式,通过建设专门的排水管道,直接输送到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后进行集中的处理,但这种处理成本较高,容易产生大量污染沉淀物,尤其是其中的有害废物给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导致周边水域的水体富营养化严重。21世纪后,德国改变了之前的处理模式,选择使用分流式来代表原先的集中处理模式。德国农村生活污水的分流处理模式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处理理念和处理方法。

2.1.1分散乡镇基础设施系统。德国在农村地区建立较为分散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系统,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模式。其中,在偏远的农村中没有建立排水管网的区域,选择较为先进的MBR膜生物反应器工艺,通过将雨水与日常的生活污水分开后统一集中收集处理,然后通过MBR净化污水。通过MBR净化后的污水可以作为中水使用,提高利用效率,此外,在净化过程中所获得氮,还可以增加农田的肥力,提高经济效益。

2.1.2PKA湿地污水处理系统。PKA湿地系统是一种综合性的污水生态处理系统,该系统是由介质层和湿地植物组成,PKA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污水处理功效的最大化,该系统充分利用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处理功效。其运行模式是:先将农村生活污水通过相应的排污管道,汇集流入到专门的收集沉淀池中,经过沉淀池的层层筛选之后,再由PKA湿地进行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或者作为农业灌溉用水。PKA湿地系统处理污水不需要添加其他化学试剂,对环境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此外,该工艺运行流程简单,后期管理方便,在农村地区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1.3多样性污水分类处理系统。将污水、雨水进行分类处理,生活污水通过重力管道流入净水设施进行净化处理,居住区屋顶和硬质地面上的雨水被雨水管道收集,并汇入附近的地表水或者导入居住区内设置的渗水池。该渗水池属于小区的绿化设施,经过特殊的造型和环境设计,表面看起来就像景观设计的一部分,池底使用特殊材料如砾石等,使池中的雨水自然下渗并汇入地下水。在暴雨或降水量丰厚的情况下,还可以把多余的雨水导入相连的蓄水池,使雨水自然蒸发或通过沟渠汇入地表水。通过这种处理方式,雨水可下渗或者直接进入自然界水循环。

2.2韩国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在韩国,最大的用水行业当属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占到全国用水总量的53%左右。由于韩国农村居民的居住较为分散,如果兴建集中污水处理系统来处理日常农村的生活污水,会增加污水处理成本,因此,在韩国大多选择造价低、易管理和小型化的污水处理系统。韩国农村污水处理采用的是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这种污水处理系统是先将污水中的污染物经过湿地的现行过滤或土壤吸收之后,以及湿地中的微生物吸附转变为无害物质后再统一处理。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充分利用了农村的广袤地域的先天优势,占用的其他能源少,后期的日常维护成本低,而且处理过的污水还可以进行灌溉利用,并加施肥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无负面影响。

2.3美国的高效藻类塘系统

是对传统稳定塘的改进,其充分利用菌藻共生关系,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正因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藻类产生的氧气,塘内的一级降解动力学常数值比较大,故称之为高效藻类塘。高效藻类塘较传统的稳定塘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少;建设容易,维护简便,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BOD5、NH4+-N、病原体等去除效率高;若高效藻类塘后接的是高等水生生物塘,则其中的水生生物不但可以除藻,降低出水的SS,而且能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氮磷,同时收割的高等水生植物可以作为优良的饲料和肥料。缺点:它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温度影响生物的组成、营养物的需求、新陈代谢的特点和反应速率。综上所述,各国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都是采用分类收集、分散处理(甚至到单独一户)、采用一些相对简单的生态化污水处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等。

3我国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对策

跨进“十三五”,我国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重心逐渐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乡镇、乡村转移,呈现单体小型化、区域分散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先前的一些处理技术、政策难以支持乡镇、乡村污水处理厂建设,迫切需要找到了解决对策。

3.1把污水处理纳入乡镇、村建设规划中

出台符合乡镇、村实际的技术规范,将乡镇房屋、雨污管网、污水处理建设统一规划,改变以往随意建设的混乱局面。

3.2尽快制定乡镇、村污水处理技术政策

工艺选择上应采用一些相对简单、投资省、基本无运行费用的生态化污水处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等,这类技术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投资小、低能耗、维护简便、环境友好等,好的话可以做到基本无运行费用。

3.3重视厌氧沼气池建设

作为生态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污水厌氧产沼气技术已在我国一些地方得到了有效推广和使用,但是,单独的厌氧污水处理技术还不能使处理出水满足排水的要求,必须在经过必要的后续处理的才能达到排放标准,目前又被冷落下来。为了便于后续处理,必须重视厌氧沼气池建设,既可以利用产生的沼气,又为后续简易生态化处理提供条件。

3.4资金保障

将乡镇、村污水处理建设、运行费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别纳入各级、中央财政预算,即困难的纳入中央财政预算,有条件的纳入各级预算,确保建设及稳定运营。

3.5国家制定政策,购买社会服务

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建设、运营当中,制定合理的吨水建设投资、运行费用政策,改变目前按建设成本、运行费用再购买服务,避免追求高技术、高投资、高运行费用现状。

参考文献

篇6:污水处理政策法规

(试行)

(建城[2009]23号 2009-02-18实施)

1.总则

1.1 为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政策。

1.2 本技术政策所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以下简称“污泥”),是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

1.3 本技术政策适用于污泥的产生、储存、处理、运输及最终处置全过程的管理和技术选择,指导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设计、环评、建设、验收、运营和管理。

1.4污泥处理处置是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泥处理处置应遵循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原则,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源头控制,根据污泥最终安全处置要求和污泥特性,选择适宜的污水和污泥处理工艺,实施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

1.5污泥处理处置的目标是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鼓励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坚持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实现污泥的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

1.6 地方人民政府是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责任主体;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营单位负责污泥的安全处理处置。地方人民政府应优先采购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污泥衍生产品。

1.7 国家鼓励采用节能减排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鼓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处理处置污泥;鼓励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鼓励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地区特点的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

2. 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和建设

2.1 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应纳入国家和地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应符合城乡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与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土地利用等相关专业规划相协调。

2.2 污泥处理处置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宜相对集中设置,鼓励将若干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集中处理处置。

2.3应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规划污泥产生量,合理确定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模;近期建设规模,应根据近期污水量和进水水质确定,充分发挥设施的投资和运行效益。

2.4 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和扩建时,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污泥处理必须满足污泥处置的要求,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不能通过验收;目前污泥处理设施尚未满足处置要求的,应加快整改、建设,确保污泥安全处置。

2.5 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应统筹兼顾污泥处理处置,减少污泥产生量,节约污泥处理处置费用。对于污泥未妥善处理处置的,可按照有关规定核减城镇污水处理厂对主要污染物的削减量。

2.6 严格控制污泥中的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工业废水必须按规定在企业内进行预处理,去除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达到国家、地方或者行业规定的排放标准。

3.污泥处置技术路线

3.1 应综合考虑污泥泥质特征、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污泥处置方式。污泥处置是指处理后污泥的消纳过程,处置方式有土地利用、填埋、建筑材料综合利用等。

3.2 鼓励符合标准的污泥进行土地利用。污泥土地利用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标准和规定。污泥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土地改良和园林绿化等。鼓励符合标准的污泥用于土地改良和园林绿化,并列入政府采购名录。允许符合标准的污泥限制性农用。

3.2.1污泥用于园林绿化时,泥质应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园林绿化用泥质》(CJ248)的规定和有关标准要求。污泥必须首先进行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并根据不同地域的土质和植物习性等,确定合理的施用范围、施用量、施用方法和施用时间。

3.2.2污泥用于盐碱地、沙化地和废弃矿场等土地改良时,泥质应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土地改良泥质》(CJ/T 291)的规定;并应根据当地实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3.2.3 污泥农用时,污泥必须进行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并达到《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等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农用标准和规定。污泥衍生产品应通过场地适用性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污泥农用应严格控制施用量和施用期限。

3.3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推广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是指污泥的无机化处理,用于制作水泥添加料、制砖、制轻质骨料和路基材料等。污泥建筑材料利用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并严格防范在生产和使用中造成二次污染。

3.4 污泥填埋。不具备土地利用和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条件的污泥,可采用填埋处置。国家将逐步限制未经无机化处理的污泥在垃圾填埋场填埋。污泥填埋应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混合填埋泥质》(CJ/T 249)的规定;填埋前的污泥需进行稳定化处理;横向剪切强度应大于25kN/m2;填埋场应有沼气利用系统,渗滤液能达标排放。

4.污泥处理技术路线

4.1在污泥浓缩、调理和脱水等实现污泥减量化的常规处理工艺基础上,根据污泥处置要求和相应的泥质标准,选择适宜的污泥处理技术路线。

4.2污泥以园林绿化、农业利用为处置方式时,鼓励采用厌氧消化或高温好氧发酵(堆肥)等方式处理污泥。

4.2.1 厌氧消化处理污泥。鼓励城镇污水处理厂采用污泥厌氧消化工艺,产生的沼气应综合利用;厌氧消化后污泥在园林绿化、农业利用前,还应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4.2.2 高温好氧发酵处理污泥。鼓励利用剪枝、落叶等园林废弃物和砻糠、谷壳、秸杆等农业废弃物作为高温好氧发酵添加的辅助填充料,污泥处理过程中要防止臭气污染。

4.3污泥以填埋为处置方式时,可采用高温好氧发酵、石灰稳定等方式处理污泥,也可添加粉煤灰和陈化垃圾对污泥进行改性。

4.3.1 高温好氧发酵后的污泥含水率应低于40%。

4.3.2 鼓励采用石灰等无机药剂对污泥进行调理,降低含水率,提高污泥横向剪切力。

4.4污泥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为处置方式时,可采用污泥热干化、污泥焚烧等处理方式。

4.4.1 污泥热干化。采用污泥热干化工艺应与利用余热相结合,鼓励利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沼气热能、垃圾和污泥焚烧余热、发电厂余热或其他余热作为污泥干化处理的热源;不宜采用优质一次能源作为主要干化热源;要严格防范热干化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

4.4.2 污泥焚烧。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可采用污泥焚烧工艺。鼓励采用干化焚烧的联用方式,提高污泥的热能利用效率;鼓励污泥焚烧厂与垃圾焚烧厂合建;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污泥作为低质燃料在火力发电厂焚烧炉、水泥窑或砖窑中混合焚烧。

4.4.3污泥焚烧的烟气应进行处理,并满足《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等有关规定。污泥焚烧的炉渣和除尘设备收集的飞灰应分别收集、储存、运输。鼓励对符合要求的炉渣进行综合利用;飞灰需经鉴别后妥善处置。

5.污泥运输和储存

5.1 污泥运输。鼓励采用管道、密闭车辆和密闭驳船等方式;运输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防止因暴露、洒落或滴漏造成的环境二次污染;严禁随意倾倒、偷排污泥。

5.2 污泥中转和储存。需要设置污泥中转站和储存设施的,可参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等规定,并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建设和使用。

6.污泥处理处置安全运行与监管

6.1 国家和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的监管;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应保障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6.2 运营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和规范,保证从业人员的卫生健康;应制定相关的应急处置预案,防止危及公共安全的事故发生。

6.3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运输单位和各污泥接收单位应建立污泥转运联单制度,并定期将记录的联单结果上报地方相关主管部门。

6.4运营单位应建立完备的检测、记录、存档和报告制度,并对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及其副产物的去向、用途、用量等进行跟踪、记录和报告,相关资料至少保存5年。

6.5 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对污泥土地利用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污泥土地利用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定期对污泥衍生产品土地利用后的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进行评价。污泥处理处置场所应禁止放养家畜、家禽。

6.6 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填埋场的监督和管理。填埋场运营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定期对污泥泥质、填埋场场地的水、气、土壤等本底值及作业影响进行监测。

6.7 污泥焚烧运营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定期对污泥性质、污泥量、排放废水、烟气、炉渣、飞灰等进行监测。污泥综合利用单位还需对污泥衍生产品的性质和数量进行监测和记录。

7. 污泥处理处置保障措施

7.1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主管部门应加强污泥处理处置标准规范的制定和修订,规范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

7.2 地方人民政府应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和管理水平,污水处理费应包括污泥处理处置运营成本;通过污水处理费、财政补贴等途径落实污泥处理处置费用,确保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正常稳定运营。

上一篇:班主任法宝下一篇: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