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诗歌鉴赏题

2024-04-26

黄鹤楼诗歌鉴赏题(精选9篇)

篇1:黄鹤楼诗歌鉴赏题

《黄鹤楼》诗歌鉴赏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分)

4.尾联蕴涵的诗人什么情感?(1分)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6.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7.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4分)

篇2:黄鹤楼诗歌鉴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答案:

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各2分)

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B这句是写实)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答案: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6、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句?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昔人已辞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7、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篇3:高考诗歌鉴赏题通式答法

两角。

“两角”即两个角度。高考诗歌多对情节内容、思想感情、炼字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以上几个方面归纳起来就是内容 (情节内容、思想感情) 和形式 (炼字词语、表现手法) 两个角度。鉴赏的角度就是设题的角度, 也是解答的角度。鉴赏题不论何种题型, 也不论何种要求, 解答或偏重内容, 或偏重形式, 或两者兼之, 内容与形式是诗歌鉴赏题必须遵循的解答原则。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2009四川卷)

问题: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 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

这个“答案”既涉及诗歌情节内容、思想感情 (句下画“”者) , 也涉及了表达技巧、重要词语的应用 (句下画“”者) , 体现了内容和形式两角度的解答原则。鉴赏题的解答, 不能脱离文本不着边际空洞阐述, 它必须结合文本具体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 内容与形式制约着解答的内容, 是解答的依据。

三分。

“三分”是指构成答案的三个部分。鉴赏题解答实际上就是一篇小论述文的写作, 一篇论述文要有观点、论证过程、结论, 它的行文多是三个部分, 鉴赏题的解答也可以三部分解答。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

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

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 流过。

(2006江西卷)

问题: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 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 /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 以“山溪渡”比喻“交情”, 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 /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 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这个答案就是由三部分 (“/”分界) 构成, 第一个部分直接对应题目回答本诗采用的什么手法, 第二个部分阐述手法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最后一个部分揭示这首诗表达的主旨。这个答案观点鲜明, 层次清楚, 分析具体, 挖掘到位, 是一个标准化的解答, 从行文结构上来看就是篇规范的小论述文。其实不论何种类型的诗歌鉴赏题如果按“三步”解答都能符合要求。为了便于考生掌握, 我根据“三步”的不同作用, 以“出、回、入”三个词分别加以概括。

出, 即根据题目指向对应题目直接表明自己的判断, 摆出自己的观点。“出”是答案中具体要阐述的论点, 它总领答案, 是答案的灵魂, 在答案中占分的比值也较大, 如果是5分题, “出”常占2分。

鹧鸪天·代人赋 (1)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 (2) 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1)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2) 青旗:酒旗, 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2009宁夏/海南卷)

问题: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题目的指向是要回答词上阕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参考答案”第一句话回答“初春时乡村一派春色盎然的景象”, 观点鲜明, 后面几句是以词中描写的内容为论据具体阐述观点, 以证明“出”的正确性。

诗歌的鉴赏点各有不同, 一定要对应题目的要求, 问什么“出”什么, 既不能问此答彼, 也不需要面面俱到。考生要学会根据题目的要求从诗词具体内容中提炼“出”, “出”正确, 解答才会正确。

各地高考试卷提供的“参考答案”虽不都是“三分”式的, 有的只有“出”, 当然有的题目可用一句结论性的话直接回答, 不再阐述, 但按照鉴赏的要求, 一般要有具体的分析阐述, 因此, 考生最好不要只答一个“出”。

回, 就是将“出”中摆出的观点放回到文本中具体分析阐述。诗歌赏析重在“析”, “析”就是“分析”, 分析的过程就是鉴赏的过程, 只有通过了分析, 才能感受到诗歌的美。各地高考试卷提供的诗歌鉴赏题的“答案”绝大部分都有具体的分析阐述。

江行/严羽

瞑色蒹葭外, 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 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 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 厌听棹歌 (1) 声。

[注] (1) 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2009福建卷)

问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 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歌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 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这个“答案”两句话, 前句直接点明颔联的美妙在于“融情于景”, 这是“赏”;后句结合诗中的意象具体阐述这一联描写的是什么“景”, “景”中蕴含的什么“情”, 这“情”又是如何融于“景”中的, 属于“析”, 两者结合就完成了“赏析”的任务。考生们由于受文学素养、鉴赏水平以及答题能力的限制, 解答常常有“赏”无“析”, 导致赏析不到位而丢分。要想“析”好, 考生应学习一些古诗词知识, 根据诗歌的不同体裁特点读懂文本;还要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 利用鉴赏的原理深入文本, 剖析文本, 这样才可能“析”到位。

入, 即在分析阐述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进行总结或挖掘, 以照应“出”。“入”是赏析的进一步深入, 是赏析的进一步升华。不同的赏析点, 不同的题型, 有不同的“入”;不同的“入”, 又有不同的作用。如果是对思想内容进行鉴赏, “入”常常是揭示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或表达的主旨;如果是对表现手法进行鉴赏, “入”常常要揭示所用手法的作用和意义;如果是对炼字语言进行鉴赏, “入”常常要揭示所用字词或语言的表达效果。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 (1)

西山 (2) 连虎穴, 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 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 (3) , 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 归舡雨打篷。

[注] (1) 潘大临 (约1057—1106) :字邠老, 黄州 (今湖北黄冈) 人, 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2)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 山幽僻深邃。 (3)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宿的样子。

(2008全国I卷)

问题: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 请找出来,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

[参考答案]“拳”和“退”两字用得十分传神。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活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这个题目是对字词的赏析, “答案”中最后一句话总结了“拳”、“退”两个动词相互照应使用的表达效果, 强调这两个字的传神, 照应首句, 回应题目, 这就是“入”。诚然, 不是解答一定要有“入”步, 各地提供的高考“答案”有的只有“出”、“回”步, 其实仔细分析, 许多解答是将“入”融于了“回”中的。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 (1) 杯深, 吹梅 (2) 角远, 同在京城。聚散匆匆, 云边孤雁, 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 尘随马去, 月逐舟行。

[注] (1) 泛菊:饮菊花酒。 (2) 吹梅:吹奏《梅花落》。

(2006安徽卷)

问题: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 下片用“尘随马去, 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这个“答案”表面看只有“出”、“回”两步, 其实“入”是和“回”交融在了一起。上片的比喻“表现离别之苦”, 下片的比喻“表现思念之切”, 揭示出了比喻的作用, 这里的“入”在“回”中。

篇4:诗歌鉴赏题类型分析

形象类

形象也叫艺术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以下三种:

(1)人象。①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就塑造王昭君的典型形象,通过这个形象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哀愁。

(2)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诗人就是通过描绘秋天的肃杀与荒凉景象写出了自己的孤独与惆怅。

(3)物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这种题型的提问形式是:(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鉴赏诗歌形象,首先是识别,也叫感知。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具象),有些形象还呈迭加形,这些具象合起来是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其次是分析特点。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的突出特征等,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再次是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针对练习】

1.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语言类

赏析诗歌的语言,应切记不能把它孤立起来分析,而要联系上下文,联系诗歌的主题,联系形象特征,还要联系标题或文末注解、说明。语言鉴赏题这种类型的提问形式是: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此外,还有一种是炼字型鉴赏。这种鉴赏题的提问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针对练习】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技法类

表达技巧是诗人通过意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伏笔铺垫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提问形式是: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对于这样的题型,首先要准确判断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就要从描写或抒情方面去思考。如果是描写,就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如果是抒情,要确定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针对练习】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思想类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所谓的“评价”大多是判断写了什么,进而对内容是积极还是消极做出判断,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不多,即使是涉及到这一层次,也多是开放性题目,考生可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的评价、背景现实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观点态度评价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倾向。

提问形式是: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

【针对练习】

4.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片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参考答案:

1.(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点作用)

3.(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4.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篇5:诗歌鉴赏题题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

考纲阐释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点点击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②以动衬静的词,③化静为动的词,④以动写静的词 ,⑤以实显虚的词,⑥以乐衬哀的词。

(2)叠音妙用的.词。

(3)颜色渲染的词。

(4)拟声形象的词。

2.评析“题眼”。

所谓“题眼”,也叫“诗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诗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3.体会风格

(1)含蓄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2)平淡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

(3)绚丽,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

(4)明快,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5)奔放直率而有气势。 (6)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

首先明确诗歌鉴赏题考什么: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情感、观点、态度),第二就是对他考查的不同内容我们在解答题时应答出哪些信息(即阅卷者的采分点)

4.形象:指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的物与景。对形象的鉴赏在解答时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点:

①写了什么(这一环节主要是给人物形象定位或用一句话概括景物内容);

②形象特点(人的神态特点、思想性格、物的特点、景的特点、意境的恬淡或幽静或萧条或清冷……)

③作用或效果(主要从主题、意境氛闻和效果三个角度解答)。

5.语言

对语言的鉴赏包括两个方面。语言风格和炼字、词、句、章。语言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如山水田园诗的清新、自然、朴素,用典诗和咏史怀古诗的委婉含蓄、蕰籍、耐人寻味,边塞诗峻伟奔腾、雄浑豪迈;李白的豪放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实、直白。对字、此、句、章的鉴赏在解答时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点:

①字面的意思

②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先说术语,然后用诗歌的内容来解说技巧);

篇6:诗歌鉴赏70题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题

新东方

语文组

第一部分,语言题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

2、昭君怨

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蓬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这首词有一个动词使用得特别别致形象,请找出来分析。(4分)

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诗题目的一个关键字对此加以分析。4分

4、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4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3分

第 页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被迫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2分

7、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诗紧紧围绕诗题“小池”来描写,作者从几个方面写这个“小”的。3分

8、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蜀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雁二首(其二)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矰缴(zēng zhuó)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

这首诗题为“孤雁”,“孤”是全诗的关键。可是,诗中只在最后一句才点出这个字。你认为诗中除了“独”字之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孤”字?请找出来分析(6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3分

1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2分)

第 页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本诗多处表达一个“独”字,请从前四句中找出分析。(4分)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分析这个“空”字。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为什么没有离伤? 2分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6分)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的簪子。(1)第一首诗中为什么采莲女“乱入池中看不见”?2分(2)第二首诗中有一个采莲女的动作,写得很传神,请分析,4分

1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4分

第 页

第二部分,形象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深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旧交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3分。(2)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3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4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此时杜牧被贬,与同时不得志的张祜游玩此山。

(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节的情景。(1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4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桑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无端:“没来由的”意思)

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人评论诗中“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第 页

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粉郎,就是情郎)(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3+1=4分)(2)试析“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的含义?(3分)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2)从三四句到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变化?2分

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问: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3分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长沙傅,卑微的官职)

(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4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

一、天涯已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

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

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1)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2)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3)泰戈尔的诗句“宇宙间最远的距离不是天和地,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我爱你”,和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是钱钟书所说的三种写法的哪一种写法?

第 页

第三部分

艺术手法(技巧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3分

3、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3分(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3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4分)

5、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什么手法写画眉鸟的?3分(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6分)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认为呢?3分

(2)请赏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3分

第 页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①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分析尾联的修辞手法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1)本诗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是怎样运用的,请说明?2分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欢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本诗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具体分析。9分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请问柳枝有什么特点? 2分

10、阅读下面的这首短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2分

篇7:高考诗歌鉴赏题

八.浙江卷

阅读下面,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一脉相承。(2分)

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分)

答: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2017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九.全国2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首发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封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幕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十.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篇8:谈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怎样读

在考纲中, 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有两条: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考纲的表述可以看出, 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主要体现在形象、语言、思想内容, 表达技巧四个方面。

笔者先从一节高三复习课说起:

案例:

时间:2009年5月6日地点:兰州市某中学

形式: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的讲解

授课流程:

一、交代阅读诗歌的方法

1.关注形象 (讲了3个问题: (1) 什么是形象 (2) 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2.语言

3.表达技巧 (讲了有关技巧的一些知识点: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

4.思想观点态度

二、练习

1.教师读题 (附: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 (1) — (3) 题。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

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

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

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 (1) 折残堤上柳,

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 (1) 分:料, 料想。

(1)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 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 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 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心情感。

C.诗歌末尾两句情味深长, “折柳”含伤别之意, “陇头花”即“陇头梅”, 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为七言古诗, 语言质朴无华, 意蕴丰富, 感人至深。

(2) 这首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 抒写了诗人秋江月夜闻笛的感受, 诗人的感受有哪些?

(3) 此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 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 两处写景, 作用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 A (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 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 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的羁旅行驿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漂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 , 吹笛人的思乡之情, 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 (或引起诗人共鸣) 。

(3) 杨诗中的“江空月寒露华白”, 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 为闻笛提供了背景, 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秋江月夜的寂静, 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

2.教师疏通诗意 (逐句分析, 该句写了什么内容)

3.讲题 (在给出正确答案的同时, 逐题逐选项分析错因)

在教学环节中, 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 (或技巧) 往往仅仅是方法, 而忘了给学生使用方法的实践意识和机会。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得从教师的示范做起。

1.从题目入手:

“闻邻船吹笛”, 可见诗歌写的是“听见邻船吹笛的事情”, 由此可以联想到是在哪里听到的?听到后会产生怎样的感觉?笛声是怎样的?等等。

2.从形象入手:

讲清楚三个问题: (1) 诗歌写了什么形象? (2) 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3.从表达技巧入手:

先讲清楚表达技巧应该包括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 情节结构, 抒情方式。

然后引导学生逐一作出分析: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其中描写是虚实结合, 注解“分”在暗示考生后两句是想象之景;其次是动静结合 (正因为环境的安静, 才有了笛声的清晰) 。

修辞手法:比喻

情节结构:卒章显志 (律诗、绝句的结构:起、承、转、合)

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前两句写景或叙事, 后两句抒情)

怎样备考

诗歌鉴赏的备考, 最基本的方法是选好例子, 借助例子落实知识点。如, 可以选择严武的《军城早秋》讲透意象的问题, 选择白居易的《村夜》《暮江吟》讲透修辞语言的问题等等。下面以唐朝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例, 来说明如何借助这个例子来落实表达技巧这个知识点。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学生掌握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的例证, 是因为这首诗中关于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手法、描写的角度和抒情的方式。

1.修辞手法:比喻 (如霜的月光, 月下雪一般的沙漠) 、夸张 (一夜征人尽望乡) 。

2.描写的角度:从描写顺序看是由近及远、由下到上;从感觉上说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从虚实的角度看前两句实写, 后两句虚写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关于虚写:虚写是相对于实写的, 就是侧面写、间接写, 写想象中的, 写自己的心中所感。一般有两个角度:或从自己的角度想, 或从对方的角度想。一般来说, 从自己的角度想, 学生容易上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 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有所思想, 作者却不直接描述, 而从对方入手下笔, 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3.抒情的方式:前两句融情于景, 后两句直抒胸臆。

(1)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前两句写的是景;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 写的是情。

(2) 情景交融:前三句写景蓄势, 末句直抒胸臆, 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 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

(3) 直接抒情方式:前三句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 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中来。

(4) 虚实结合

培养规范答题

上面的备考只是解决了学生“读懂诗歌”的任务,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 还需要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意识。训练答题的规范化, 往往从答题的基本模式的领会开始。而这种基本模式, 又往往是从高考命题答案研究开始的。研究参考答案, 其目的是分析命题者制作答案的方法是什么。第二步则是提供练习, 让学生制定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篇9:黄鹤楼诗歌鉴赏题

【关键词】诗歌 景与情 手法 高考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文学宝库中,古诗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也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如何才能轻松巧妙攻克高考诗歌鉴赏题?我觉得准确把握诗歌特点,抓住其景与情的关系,准确审题,明确答题的步骤,就能做到答案准确而不失分。

一、明确诗歌特点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清代李渔也曾说过:诗不过“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他的这些理论是对中国古诗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读懂古诗的关键所在,更可以作为攻克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的指导思想。

二、正确把握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读懂诗歌

1.抓住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这样诗歌的内容和感情也就很容易把握了。

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考的是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有草、涧水、芳树、花、春山、鸟,这样就能知道诗歌的内容是描写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

又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写的意象有阳光、江山、春风、花草、泥土、燕子、沙滩、鸳鸯,这样也能很快懂得诗歌描写的是明净绚丽的春景。

2.分析写景的技巧,把握诗歌手法

“诗言志”,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感情。要鉴赏诗中的景,就需留意写景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也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绘声;还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明暗、虚实、香臭、酸甜、苦辣、冷暖等。留意了写景的技巧,也就准确把握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3.明确景与情的关系,把握诗歌情感

(1)从景与情的距离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缘情设景、融情于景、因景生情等。面对这么多的专业术语,我们的学生很容易被弄蒙,甚至有时连我们教师也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就允许学生在考试时统言之“借景抒情”,不要去细分细说,免得弄巧成拙。

例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2)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例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三、利用诗歌景与情的关系,轻松攻克诗歌鉴赏题目

准确把握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就准确把握了诗歌内容、手法、情感,这样即使面对异彩纷呈的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也会觉得容易上手解决。

例如:2007年山东卷考的是徐兰的《出关》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翻飞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题目:分析“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照应诗的最后一句,桃花是家乡温馨美好的景物,雪是塞外清冷生活的代表。作者通过两种景物的对比突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生活的厌倦。

这里考的是对比的艺术手法,但解决这个题目时却需要紧密围绕诗歌的景情关系来分析。

此外,江苏卷考查借景抒怀,浙江卷考查寓情于景,湖北卷考查对比。只要仔细分析,正确运用情景关系的相关术语这类题目就可以成功解决了。

高考中有不少题目要求再现诗歌描写的艺术场景、诗人的形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这类题目也要通过情景关系来解决。

例:2007年全国卷II考的是王维的《新晴野看》

新晴原野旷,纵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题目:说明尾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题目表面是要求分析场景,实际要结合诗人王维的形象才能正确答题。

这一联诗人描绘新晴之后农人忙于耕作的景象,这种热闹与前文中的静态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立于原野喜欢静观世象,但又在这一派生机中难以掩饰其喜悦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动景与静情形成对比,全诗也因此活了起来,布满了生命和生活的气味。

中国古诗数量众多,内容涉及面很广,理解的难度较大,而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类型多样,考生往往无从下手。这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紧抓诗歌的特点,准确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仔细审题,组织语言,运用模式,规范答题,就能自如地鉴赏写景抒情古诗,从容对待高考。

上一篇:处理工伤案件具体步骤下一篇:幼儿大班保育员师德师风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