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分析报告

2024-04-14

经济学分析报告(共6篇)

篇1:经济学分析报告

《货币银行学》教学分析报告

本学期教授了04工商管理和04会计本科班的《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是电大金融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的理论及相关业务;金融市场的分类与认识;货币供求理论及其均衡;通货膨胀的发生及治理;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等方面。所选教材(《金融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内容全面翔实,同学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好学精实属不易。怎样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这里就个人的教学体会,谈一点看法。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货币政策、金融活动及其宏观调控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方法、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和全新的金融理念,努力提高广大学生在金融科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素养。

通过学习,学生应按各章节具体要求了解或掌握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货币政策以及宏观金融调控等范畴所涉及的知识、理论、运行规律及其行为主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二、课程教学内容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一体化设计方案,本课程的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篇共三章,主要研究货币与货币制度,包括第一章货币与货币流通,第二章货币制度,第三章国际交往中的货币与汇率。第二篇共三章,主要研究信用与利率,包括第四章信用的演进,第五章信用形式,第六章利息与利息率。第三篇共三章,主要研究金融机构,包括第七章金融机构概述,第八章银行类金融机构,第九章非银行金融机构。第四篇共三章,主要研究金融市场,包括第十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第十一章货币市场,第十二章资本市场。第五篇共三章,主要研究国际金融与金融国际化,包括第十三章国际收支及其均衡,第十四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市场,第十五章金融全球化,第六篇共四章,主要研究中央银行与货币供求均衡,包括第十六章中央银行,第十七章货币需求,第十八章货币供给,第十九章货币均衡。第七篇共三章,主要研究金融调控与金融发展,包括第二十章货币政策,第二十一章金融监管,第二十二章金融与经济发展。

三、教学过程及其实践环节

1、自学。即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教材和收看电视课(包括观看录像教材或VCD等)来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强调自学是开放教育的基本特点。

2、组织学习小组并经常进行学习讨论。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在一起学习时相互鼓励、互相启发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组建了大小不等的学习小组,结合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

3、辅导。即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当的面授辅导,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这部分辅导一般占到了总学时数的1/4。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其他辅导形式如电话答疑、网上教学、直播课堂等,这偏重于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和学习时怎么把握重点等进行辅导。

4、作业。本学期共安排4次作业。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了这4次作业,辅导教师认真批改了并据以评定成绩。对作业正确性的判别依据了《货币银行学学习手册》进行。

5、教学研讨。既讨论教学问题,交流课程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又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实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有机结合。

6、电话答疑:电话答疑分为经常性的答疑和集中性答疑两种。在教学过程中,前者经常进行,后者的具体时间安排提前在网上公布。

7、社会调查。安排了1次大题目为“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社会调查。

8、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前者主要为平时作业,后者为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平分标准。平时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80%。

要想学好学透一门专业课,细致严谨的点滴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则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程教授已结束,学生的反映良好,一体化教学初见成效,以后应继续努力改进.以使一体化教学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效果.

篇2:经济学分析报告

一、投资估算、项目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

1.本项目的建设期为3年,投产期为2年,达产期13年,即项目总工期为18年。

2.根据该项目的资料,固定资产投资为56037.15万元,其中工程费用43778.00万元,其他费用3818.00万元;预备费用8441.15万元,其中基本预备费为4759.60,涨价预备费为3681.55万元;建设期利息2934.54万元;另外在第4、5、6年各投入流动资金7450.83万元、2104.61万元和1052.30万元,从而得到该项目的总投资额69579.43万元。

3.在资金筹措方面,自有资金24000万元,全部作为建设投资,长期借款32037.15万元,分三年按20%,55%,25%的比例投入。另外,分别在第4、5、6年各借入流动资金7450.83万元、2104.61万元和1052.30万元,总共筹得资金10607.74万元。

详见建设投资估算表(概算法)、建设期利息估算表、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和流动资金估算表。

二、项目计算期、折旧及摊销费

1.项目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经营期。生产经营期分为投产期和达产期。

2.本项目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的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工程费用、土地费用和预备费、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按年限平均法计算折旧,折旧年限为15年,净残值率取4%。固定资产原值55765.69万元,每年计提折旧3569.00万元,期末残值2230.63万元。

3.本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部分费用除土地费用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外,其余费用计为项目的无形及递延资产。其中,无形资产所占比例为75%,递延资产为25%。无形资产按10年摊销,递延资产按5年摊销。对全部建设投资以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费的形式回收。无形资产原值2404.50万元,每年摊销240.45万元;递延资产原值801.50万元,每年摊销160.30万元,期末均无残值。

详见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和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三、成本费用估算

总成本费用包括外购原材料,外购燃料及动力,工资及福利,修理费用,折旧费用,摊销费用,财务费用及其他费用。成本费用估算采用生产要素估算法。

详见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和单位产品成本费用估算表。

四、产品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

项目生产规模为年产P产品2.4万吨,三年建设,第4年投产,当年的`生产负荷为设计能力的70%,第5年为90%,第6年达到100%。产品出厂价(含税价)17500元,则可知第4年销售收入29400.00万元(含税),第5年达到37800.00万(含税),到第六年开始,每年可达42000.00万元(含税)。

销售税金及附加按国家规定记取。产品缴纳增值税,增值税率为17%,城市维护建设税按增值税的7%记取,教育费附加按增值税额的3%记取。

详见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五、利润总额及分配

根据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和总成本费用估算表编制利润和利润分配表。所得税按利润总额的25%计取,不计特种基金。按净利润的10%计提盈余公积金,然后视需要留出用于支付长期借款还本的金额计入未分配利润,最后将剩余部分作为应付利润分配给项目投资主体。具体方案为:将净利润提取盈余公积金后的金额的80%留出用于支付长期借款还本的金额;剩下的20%作为应付利润分配给投资者。

详见利润总额及利润分配表。

六、借款还本付息

本项目建设投资借款34971.69万元(第四年年初,含利息),流动资金借款10607.74万元。本项目长期借款建设期利息转计为借款本金,生产期应计利息计入财务费用,还本资金来源为折旧费、摊销费和未分配利润。人民币借款均为国内借款,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借款的有效年利率为6.14%,流动资金借款的有效利率为5.96%。

建设投资借款在8年内还清。设计的还款方案为: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即在第4—8年每年按本金34971.69万元计息,并支付利息2147.26万元,到第8年末归还本金34971.69万元。

项目流动资金借款本金在项目计算期末用回收流动资金偿还,流动资金借款利息计入财务费用。

偿还借款本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利润,折旧,摊销,其他资金。

详见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

项目财务评价

(一)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项目静态盈利能力分析:

静态投资回收期T=7+│-678.04│/(│-678.04│+6562.73)=7.09(年)

2.现金流量表与动态盈利能力分析

由全投资现金流量表可得,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1%,税后净现值89194.17万元>0,满足投资要求。

由自有资金流量表可得,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2.13% ,财务净现值98186.68万元>0,满足投资要求。

详见下面投资现金流量表和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二) 不确定性分析

1. 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点BEP=年固定总成本/(年产品销售收入— 年可变总成本— 年销售税金及附加)

第4年BEP=9595.75 /(29400.00 -14132.19 -1673.87)=0.71

第5年BEP=9880.50 /(37800.00 -18009.71 -2152.11 )=0.56

第6年BEP=9974.58 /(42000.00 -19948.46 -2391.24)=0.51

BEP值越小,表明该项目市场变化的能力大,抗风险能力强。

2. 敏感性分析

本项目分别就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成本、营业收入三个因素,对投资项目现金流量表中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取变化率为+10%,-10%。

不确定性因素变动对IRR的影响

敏感性分析图

篇3:经济学分析报告

1 合同养猪模式

合同养猪模式是指公司负责供应猪苗、饲料、药物、防疫及技术指导,并负责生猪回收和销售。养殖户负责出资按照公司设计要求建造猪舍和提供养猪的劳动力。每批生猪出栏后,公司按猪的实际增重、肉料比、成活率和死亡率等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报酬给养殖户。与传统生猪养殖模式相比,合同养猪模式下养殖户只需负责日常管理,下放合同猪的公司负责提供全程的防疫以及技术支持; 合同养猪模式需要的工人数量较少,有些引进最先进生产线的养殖户养殖几百头猪只需要雇佣1 ~ 2 个工人; 合同养猪模式采取“公司+ 养殖户+ 服务+ 回收”的运作模式,与养殖户共同抵御养殖风险,实现经济利益双赢,养殖户按照一定条件与公司签订合同养殖生猪,公司按合同收购生猪,并确保在目前价格下每头生猪盈利100 元;养殖公司提供给养殖户的“合同猪”都是25 kg左右的仔猪,这样不但缩短了生猪出栏的周期,还可以保证猪舍不空圈、不断档。

2 成本收益分析

2014 年7—8 月份,笔者对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60 个养殖户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这些养殖户的各项支出与收入情况进行逐项记录,分析整理了调查所得数据,计算出平均每头猪的养殖成本和收益。

2. 1 养殖成本

2.1.1普通生猪养殖模式的养殖成本

1)购买仔猪的成本。购买1头20 kg左右的仔猪市场均价为400.00元(按2014年6—8月份市场均价计算)。

2) 饲料成本。 对于普通养殖户来说,仔猪从20 kg生长到120 kg左右可以出栏销售,期间每头猪增加1 kg肉需要喂养3 kg饲料,饲料的市场均价在3. 40 元/ kg左右,共需要1 020. 00 元。

3) 人工水电费。育肥猪每人可以管理300 头,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是每人每月2 100. 00 元,人工费每头猪每天需要0. 23 元。水电费: 100 头猪1 个月需要水电费2 100. 00 元,平均每头猪每天需要0. 70 元。

普通养殖户养殖猪1 年是2. 2 个周期,1 年按360 d计算,出产1 批猪大约需要164 d,每头猪共需人工水电费152. 52 元。

4) 防疫费。每头猪的防疫费需要50. 00 元,其中包括兽药和疫苗。

5) 固定成本。 固定资产折旧费为每年10% ,300 头育肥猪的固定资产( 包括猪舍、饲料加工设备、供水系统、供电系统) 为11 万元,则固定资产折旧费每年为1. 1 万元,平均每头猪16. 70 元。

每头猪的成本合计大约需要1 639. 22 元。

2.1.2合同养猪模式的养殖成本

由于合同猪是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养殖,由公司统一调配,统一收回,因此仔猪、饲料和防疫的费用是由公司垫付的,对于养殖户来说,成本只有前期建造标准化猪舍的资金投入成本、人工费、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费、饲料和猪仔的运费以及设备维护费及其他。

1) 人工费。由于合同养猪模式的养殖户必须按照公司规定建造较为标准化的猪舍,因此合同养殖模式中猪舍建造标准较高,而且每个雇员可以管理的猪数量较大,按1 个中等规模的养殖场来计算,每个雇员可以管理1 000 头猪,当地养殖合同猪的雇员每月工资市场均价为2 500. 00 元,合同养猪模式1 年是2. 5 个周期,因此出产1 批合同猪每头猪的人工费为12. 00 元。

2) 水电费。合同养猪模式养殖1 000 头猪每月需要水电费共1 600. 00 元,出产一批猪需要144 d,因此每头猪需要水电费7. 76 元。由于合同猪养殖比较容易扩大规模,规模经济效应比较明显,而且前期资金投入建造的标准化猪舍很好地节约了后期成本,所以合同猪的人工水电费比普通养殖户要低很多。

3 ) 固定资产折旧费。 建造一个可以容纳5 000 头猪的猪舍前期资金投入需要100 万元,可以投入使用20 年,每年的折旧为5 万元,出产1 批猪平均为4. 00 元/头。

4) 运费。 运送猪仔的费用为1. 00 元/ 头。每1 000 kg饲料的运费为40. 00 元,1 头仔猪从25 kg生长到100 kg可以出售,按照料肉比计算需要206 kg饲料,因此每头猪的饲料运费为8. 24 元。因此运费共需9. 24 元/头。

5) 设备维护费及其他。1 年的设备维护及其他费用为1 万元,一个中等规模的合同猪养殖户每年可以出栏4 000 头猪,平均2. 50 元/头。

综合分析,合同养猪模式的成本为35. 50 元/头。

2. 2 其他成本

对于普通养殖户来说,很多都是用自己的积蓄建造厂房,并由自己的亲戚进行管理,存在厂房、人工等隐性成本,这在很多养殖户的利润核算中没有剔除。对于合同猪的养殖户来说,由于需要建造比较标准化的猪舍,前期投入资金量较大,一个中等规模的养殖户需要投入大约60 万元,每年的利息成本在6 万元左右。另外,养殖合同猪的养殖户每头猪还需要交纳200 元的押金。以临邑县为例,自繁自育模式与合同养猪模式成本收益对比见表1。

元·头-1

注: 数据由实地调研所得。

2. 3 收益分析

2.3.1普通养殖户的养殖收益

2013下半年—2014年8月份,生猪市场行情并不乐观,临邑县的生猪出售价格在14~15元/kg,如果不计入前期资本投入及隐性成本,一个中等规模的普通养殖户每头猪的收益在40.78~160.78元。计入隐性成本及前期资金投入后,一个中等规模的普通养殖户每年可出栏1 000头猪,收益40 780~160 780元,隐性成本无法精准计算,因此普通养殖户的收益需要由市场行情及管理经验决定。

2.3.2合同养猪模式的养殖收益

由于合同规定生猪的收回价格为100 元/头,养殖户的收益为64. 5 元/ 头。一个中等规模的合同猪养殖户每年可出栏2 000 头猪,收益为12. 9 万元,剔除利息成本及押金成本后年收益在6 万元左右。在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公司会给养殖户更高的代养费,可以增加至120 ~ 150 元,这样养殖户的收益会更为可观。

综上所述,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合同养猪模式前期投入资金较大,后期所需费用较少。传统养殖模式中养殖户收益受市场价格影响显著,合同养猪模式可以不受市场行情影响获得固定收益,但利润增加空间较小。

3 合同养猪模式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通过分析可知,在近两年生猪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的情况下,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合同养殖模式拥有显著优势。笔者从制度经济学中的风险规避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组织和制度变迁以及不完全契约理论角度对其深层次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3. 1 风险规避理论

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 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笔者从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两部分进行分析。

3.1.1生产风险

生产风险是指养殖户在原材料、设备、技术人员、生产工艺及生产组织等方面有难以预料的障碍存在。普通自繁自养的养殖户需要全程自主把控生产风险。从引进种猪开始直到育肥猪出售,各个环节的用料、防疫、管理都由养殖户积累的生产经验决定。对于养殖合同猪的养殖户,公司向养殖户提供建造猪舍和配套设备设施的设计方案以及空舍冲洗、消毒方案,提供质量标准的猪苗,配套的饲料及药品、疫苗,并指导配合养殖户挑选猪苗。在养殖过程中,公司定期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并全程监督养殖户饲养管理过程,包括免疫、保健、饲喂程序、生物安全、疾病防治、生猪出栏等一切有利于生猪健康生长的过程,以防范疾病,保证生猪的健康生长,公司为养殖户提供全程技术支持。合同养猪模式更利于规避生产风险。

3.1.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未来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对养殖户或企业实现其既定目标的不利影响。市场风险的出现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当期产量由上期价格决定,最终导致产量的变化总是滞后于价格的变化,生猪养殖户缺乏足够的经济学知识,在生猪价格上升的年份盲目囤积,对于市场需求与供给变化情况反应不够及时,造成之后生猪价格的大幅度下降,最终导致损失惨重[1]; 另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是存在加工企业垄断现象,养殖户与市场中间出现链条断裂,有些加工企业在国内生猪价格走低的情况下,仍然收购外国猪肉,打压国内猪肉收购价格,把控价格走势,严重损害了养殖户利益。普通散养养殖户较为分散,力量薄弱,因此只能接受既定收购价格而毫无还击之力。期货市场可以很好地规避市场风险,但是由于期货交易通常需要专业人才操作,这一途径很难实现。

在合同养猪模式中,公司统一进行回收销售,并按预定价格进行收购,对于养殖户来说很好地规避了市场风险。相较普通散养养殖户来说,公司拥有分析市场走势的专门性人才,可以根据前些年的市场价格及需求分析未来的需求量,从而指导养殖户进行有效的养殖,相对而言,公司可以有效地控制市场风险。并且投放合同猪的企业都是先与生猪加工企业签订订单然后进行的养殖,合同本身也反映了一定的市场需求趋势,总体上降低了市场风险。

3. 2 交易费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由于市场化的不断发展,生产活动越来越变成社会的活动,信息成本也越来越具有交易成本的性质。对普通养殖户而言,信息成本主要指进行市场调查以获取各类农产品、生产资料、技术等的价格和质量的信息,以及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获得与他们的行为有关的各种信息所付出的成本。在合同制定过程中,交易成本中还存在谈判、履约成本,主要包括讨价还价过程,起草、讨论、确定交易合同过程,监督合同执行过程,以及在合同另一方未履行时要求赔偿的过程等。

相比普通养殖户,合同猪的养殖户不需要自己去获得猪肉价格市场走势等信息。企业承担了中间商的角色,制定统一规范的合约,节约了就各条款与每个养殖户进行协商的成本,并且按照养殖户提供生猪的质量分级定价,省去了履约时的讨价还价,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交易费用。

3. 3 组织和制度变迁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的创新和变迁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诺斯指出: 如果一种制度安排还存在潜在利润的话,就意味着这种制度安排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而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因此,组织化的管理模式是更利于社会进步的一种模式。在生猪行业中,小规模养殖户普遍存在,也无法杜绝,而且在目前情形下,全部实现大规模养殖是不现实的,合同养猪模式是在当前分散饲养基础上形成规模经济的一种很好方式。另外,小养殖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在市场洗牌过程中被淘汰,饲养合同猪的养殖户将风险转移给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公司承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生猪行业总的风险损失,社会总福利是增加的。

亚当·斯密认为,社会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增加国民财富,由此可见分工的重要性。合同养猪模式将生猪养殖的各个环节有效地进行了分工,并且无论是对于公司还是养殖户都降低了成本,养殖公司在与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后根据订单数量进行合同猪的投放,保证了市场需求和供给的一致性。避免了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局面发生。公司在养殖户和市场衔接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桥梁作用,不仅稳定了市场价格,也避免养殖户出现较大亏损。公司加养殖户的这种组织形式对于生猪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养殖合同猪在市场低迷情况下依然能保证收益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

3. 4 不完全契约理论

不完全契约理论是指,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交易事项的不确定性,使得明晰所有的特殊权力的成本过高,拟定完全契约是不可能的,不完全契约是必然和经常存在的。普通散养养殖户在出售生猪过程中签订的契约大部分只确定了销量和购买条件,由于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很多重要条款无法及时有效地写进契约里,语言的模糊、解决问题的高成本也是造成不完全契约存在的原因[2]。因此,在市场价格变动频繁的情况下,这种不完全契约很难限制利益双方的行为,“敲竹杠”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更加剧了这一现象。

对于养殖合同猪的养殖户,公司在与养殖户签订的合同中,明确规定了购买价格、数量以及回收生猪的条件等。同时,在养殖户养殖过程中,由公司提供专门人才进行全程质量、疫情监控及技术指导,出现违约的情况较少。如果养殖户无法完成合同规定内容或者自己将猪肉直接卖向市场,公司会按照合同规定扣除代养费以及解除合作关系,这样养殖户在前期投入较大费用建造的猪舍形成的沉没成本以及其资产专用性将难以弥补,同时养殖户的养殖技术也具有资产专用性,投入其他行业还需要进行重新培训,所造成的损失会远超过收益,因此很少会出现诚信问题,道德风险较低。不完全契约对于合同猪养殖模式影响较小。

4 结论及建议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在生猪市场价格低迷时期,尤其是猪价低于14 元/kg时大多数养殖户便会面临亏损。因此对于这样的市场行情来说,合同猪养殖模式是一种抵御市场风险的较好模式。养殖户与公司进行了有效分工,公司由于减少了育肥场占地,排污的投入,可以轻资产运作,养殖户拥有固定收益,与公司形成合作农场的关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同猪养殖由于公司的技术支持规避了生产风险,在猪肉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的情况下很好地规避了价格风险,但同时由于收益的确定性降低了获取更大收益的可能。合理控制成本对于每一种养殖方式来说都是提高收益的关键,在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传统自繁自育的养殖模式,通过创新管理来合理控制成本从而有效地增加收益。而合同猪养殖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人群,在近几年市场行情低迷时期进行合同猪养殖可以很好地抵御市场风险,通过转嫁风险获取自己的稳定收益。

综合上述分析,为政府指导合同养猪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带动生猪行业发展。合同养猪模式具有交易费用低、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等优点,而龙头企业在合同养猪模式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是养殖户与市场的衔接者,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规模和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推动散养养殖户向规模化养殖发展。

2) 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指导、培训力度。合同养猪模式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规范的法制经济环境。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如《合同法》《经济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可以提高养殖户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其履行合同的自觉性,另外,政府也要加强合同的全程法律服务,严格审查和规范合同,监督合同依法履行。

3) 强化合同管理,规范养殖合同。对于合同养殖模式而言,合同的制订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规范合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印制统一的合同文本或要求签约双方必须使用国家规定的规范合同文本,合同中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使合同真正成为双方意思的真实表达。从具体条款来讲,每一条款都必须细化,做到准确可行,不会产生歧义[3]。另外,严格合同操作规范。合同签订后必须到当地工商部门备案,进行合同鉴定或请司法部门公证,以确认合同的公平、合理、合法,保障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强化合同的严肃性,对合同违约金规定最低限额,以提高其合同履约率。

4) 应建立健全合同调解和仲裁制度。政府应监督合同的签订与履行过程中签约双方的行为,对合同出现的纠纷,充分利用行政调解职能,解决当事人双方的矛盾,促使合同的继续履行,及时遏制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良现象,保护双方的合法利益。

5) 强化双方诚信意识。此类养殖合同是一种远期合同,交易双方的诚信保证了合同的履行。面对诚信缺失导致出现信用危机的局面,强化企业与养殖户的诚信意识,树立讲信用、守合同的观念至关重要。对企业而言,无论资金是否充裕都不应损害养殖户利益,在一时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租赁方式将技术、设施等租赁给养殖户,既缓解了资金短缺,又可以维护企业信誉及经济效益; 对政府而言,应大力宣传“诚信为荣,欺诈为耻”的观念,可以提倡讲文明、讲诚信活动,对养殖户进行诚信考核,考核合格的养殖户,由政府、信用社共同发给证书,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出现问题进行教育,严重者追回证书,以此加强养殖户的自律意识,提高其诚信度。

6) 增加金融支持。养殖合同猪前期投入费用较多,很多散养养殖户无力承担,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可以适当增加涉农贷款比例,降低贷款门槛,对合同猪养殖提供金融支持。

7) 鼓励进行合同猪的养殖。公司+ 养殖户的组织形式降低了养殖户直接走向市场的交易费用,合同的订立减少了违约风险的发生,这种养殖模式可以推进生猪行业的产业化进程,通过淘汰一些小的、风险承受能力差的养殖户来做到行业的重新洗牌,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更好发展。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人们学习相关技术,进行合同猪的养殖,推进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

摘要:合同养猪模式是近年来养猪企业与养猪户合作的一种新模式,在生猪市场行情低迷的时期,该模式较好地保障了养猪户的利益。笔者从养殖户角度,运用风险规避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组织与制度变迁理论以及不完全契约理论对合同猪养殖模式进行制度经济学分析,旨在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一种养猪模式借鉴。

关键词:合同养猪模式,经济学分析,交易费用,风险规避,组织和制度变迁,不完全契约

参考文献

[1]黄民礼.订单农业:一个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J].江苏商论,2007(8):144-146.

[2]刘凤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J].经济研究,2003(4):22-30,92.

篇4:经济学分析报告

关键词:民族经济学;方法论;实证分析;规范分析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发展历程

实证分析是指超越一切价值判断,从某个可以证实的前提出发,来分析人的经济活动。是对事实的客观反映,不加入价值判断。实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规范分析就是对经济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加入了价值判断,它研究“事物的本质应该是什么”。规范分析法是研究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

关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论述的第一人是大卫·休谟,他在《人性论》中写道,“人们从‘是推断出‘应该的命题。”马克·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提到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问题,他认为事实领域与评价领域两者之间存在着合乎逻辑的区别。而西尼尔则从经济学家职责的角度阐述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差别。

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争论一直存在,两者也在争论中不断发展完善。对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是约翰·内维尔·凯恩斯,他在《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一书中写道,“规范的或规制的科学,则可以被定义为关于判别事物可取性的标准的系统化的知识门类;实证科学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事物本相的系统化的知识门类。”作为实证分析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指出,实证科学的目的是要发展出“理论”或假说,“理论应该它对其希望‘解释的一系列的预测能力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而且他认为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包括经济学的方法论,实质上都属于实证分析。而规范分析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哈奇森发表《经济理论的意义和基本假定》,他认为经济学也必须“用经验总结来检验理论”。事实上,如马克思、凯恩斯等很多经济学家一直坚持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二者结合起来以促进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经济学家邹东涛说:“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在经济学研究中从未截然分开过。

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在民族经济学中的体现

民族经济作为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即民族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在其主体确定之后,对民族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矛盾、概念和现象进行的描述和解释,这属于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的实证分析。

民族经济学的是为了更好地梳理我国民族经济结构,理解好经济运行规律,最终让我国民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民族经济学要解决如何从顶层设计、国家政策、制度改革等方面使得民族经济健康、合理、持续的发展问题,这属于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的规范分析。

三、对待民族经济学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态度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具体的经济分析都不可能离开人的行为。在实证分析法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社会认识是其分析的基础,完全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除少数经济学家主张经济学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纯实证分析以外,基本一致认为经济学既是实证的科学,又是规范的科学,因为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突出强调那些因素,实际上涉及到个人的价值判断问题。

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的实证分析解决了民族经济学“是什么”的问题,对民族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的规范分析解释了民族经济学“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民族经济学家向人们描述和揭示了什么样的顶层设计、经济政策、制度改革是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经济学研究以民族经济为主体,在主体明确的前提下,利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这一基本方法,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例如,经济合理性与文化适应性的问题;民族地区要素禀赋、积累、流动存在的问题;民族经济结构等问题。

对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作为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对于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民族经济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实证调研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民族经济学所解释的经济现象时利用的规范分析是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的。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二者不是对立、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存在、相互吸收、相互利用的关系。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认可的,也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民族经济学发展应当与时俱进,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应偏重于经济学研究。因此,利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也会促进民族经济学的研究,也会加大民族经济学在当今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18页

篇5: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姓名:

专业:

学号:

日期:2011-6-1

4目录

一、微观经济学内容小结

二、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各方观点

专家观点

个人观点

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一、微观经济学内容小结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有时也被称为价格理论(Price Theory),主要研究个体消费者,企业,或者产业的经济行为,及其生产和收入分配。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 ——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Pareto)有效的。

二、案例分析

国美案例分析

背景

去年年底,就在家电价格战尘埃即将落定之际,作为家电产品销售渠道的商家却由幕后走上前台,先是国美在西南重镇成都与当地的另外两家大型商场大打出手,将29寸彩电价格降到1200元,赚足了人气,接着苏宁宣称要在三年内建1500家连锁店,铸造家电销售的商业航母,并对想搞终端的空调厂家提出了警告。实际上,这两家企业过去虽然比较低调,不像家电生产厂家那样呼风唤雨,但这几年经过市场上的摔打,他们逐步成长壮大起来了,并且在家电产业价值链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去年年中、国美就曾无视彩电价格联盟的禁令,率先打破沉寂,一石激起干层浪。同时国美也明确自己的目标,先由北京进入天津、上海,再杀向重庆和成都。目标是在三年内建立200家大型专业家电商场这一切都说明,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中国家电产业价值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商业,正在调整自己的战略,希望变被动为主动。

2001年国美的销售额已攀升至几十亿元,成为中国家用电器零售业第一品牌,其对资本市场的向往也是顺理成章的。国美可通过至少三种途径进入资本市场。

上策是,引入国际顶尖投资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借助后者强大的综合优势,将国美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商家并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以IPO方式上市;

中策是,利用香港资本市场相对宽松的条件,选择一个总资产20亿港元左右的上市公司,由其以代价股收购国美部分股权,快捷完成控制权的取得及核心业务的装入—当年香港监管机构对借壳、反向收购的限制远没有2004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新政”严格—然后以优异的业绩成长为卖点融资,为国美大举扩张提供动力;

黄光裕借壳京华自动化(00493.HK,后更名为中国鹏润、现名为国美电器)属于下策:以现金认购股票只取得了控股权,而没有同步装入资产。

各方观点: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进入WTO之后,受冲击最大的不是农业、也不是机械制造、家电和电子产业,而是服务业尤其是商业。90年代以来,国外大型零售超市的进入,对中国传统商业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迫使过去传统的百货业态逐渐分化,走上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的道路,而专业家电销售企业正是在中国市场上商业业态逐步演化的过程中,随家电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壮大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家电产业的日趋规范成熟,经营家电的商家也日益成熟,急于扩大规模。在稳住自己根据地的基础上,这些企业首先选择地域扩张来扩大自己的规模,以进一步降低自己的采购成本,以便在商业竞争中进一步获取优势,实际上是明智的选择,也在情理之中。

但在商业企业进行地域扩张的历史上,前有中原商战的霸主仟村百货兵败京沪,后有家电批发的明星郑百文功亏一篑。尽管经历了商场风雨的新兴家电销售企业无论是企业实力、管理水平、销售网络等都要优于仟村和郑百文,但在这些企业吹响规模扩张的号角,并向业界投掷一枚枚炸弹、宣布一个个举措时,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也存在着各种误区和陷阱。如果这些企业处理不好,也有可能深陷泥沼,难以自拔。

专家观点:

一是要认清规模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许多企业都误以为规模大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把追求规模当成自己的战略目标,这是极大的误解。实际上,企业之所以规模能上去,是因为这个企业有竞争优势,否则规模就不可能上去。这几年家电产业竞争格局的演变实际上证明了这一点。有些企业追求规模,但规模增长之后却削弱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考察沃玛特的成长史,也可以发现,其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公司的连接供应商和销售点的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物流系统和以顾客为中心的独特公司文化。但是许多人看到的是它的连锁和规模,但那只是表象,而不是实质。

二、要协调树立品牌与刻意炒作的关系

商场不可能没有炒作,但如果企业热衷于炒作,就会顾此失被。一个流通企业,如果不树立自己的品牌,不通过自己的形象、信誉、服务和保证逐步建立顾客忠诚;即使一开始客流如潮,最终结果也可能像仟村百货那样成为昨日黄花。

三、要平衡低价格与服务水平的关系

目前几家大的家电销售企业都将低价作为自己的杀手锏,而其中又以国美为甚。几乎是无往不胜,从天津到上海,再到重庆和成都,都在当地引起震动。然而低价格可以吸引人流,但留不住人心。因此当同行也以此手段作反击时,企业就有面临四面楚歌的风险。实际上,之所以近几年来价格战如此遭人青睐,是因为近几年来通货紧缩,老百姓对价格比较敏感,因此价格战总是能解一时之急。但从长远来看,也许就是饮鸩止渴。随着宏观经济的转暖和消费者日益成熟,大部分消费者将更关注商家的服务、信誉、保证等能为消费者增加价值的要素。因此企业如何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方向,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要明确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

家电分销商由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终端,在家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实际上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但如果商家自私地或错误地利用这一有利地位,不仅不会为自己带来好处,还可能导致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萎缩。表面上看,许多厂家现在都要听商家的,而且厂家还不敢违背商家的意志,商家可以对厂家说三道四,有些商家甚至采取买断厂家生产线的做法。但是如果商家在整个价值链中只是一个中转站,不以服务、信誉、保证和创新来增加顾客价值,最终的主导权将仍会回到厂家手中。尤其是当家电厂家的集中度提高和其营销水平提高之后,家电商家在与厂家的博奕中将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除非商家在管理水平上超过厂家。

五、要处理好扩张速度与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

最近几年来企业都时兴低成本扩张,但任何一个快速扩张的企业都必须以强有力的管理体系作后盾。美国的连锁企业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管理。管理水平不提高,扩张太快只会加重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一点已有许多前车之鉴。中国由于整个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人员素质和管理手段的限制,跨地区的快速扩张成功者寥寥。有些企业强调速度第一,这是危险的。只有管理水平上去了,企业的快速扩张才有保证。但目前来看,家电分销商的管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六、要协调全国网络与区域化特色问题

目前大型家电经销企业都企图建立全国分销网络,这个方向是绝对正确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商业企业的特殊性,任何一家家电销售企业,又必须扎根于当地具体的市场环境。因此如何在扩张的过程中与当地政府、同行、相关社会团体和消费者建立良性的沟通关系,是目前这些有志于建立全国销售网络的商家需要认真考虑的。

个人观点:

由于恶性竞争造成的种种后果,相当严重。市场需要进行开放,对社会资源才能有效配置。才能实现共赢。家电行业门槛比较高,而且市场较大,在短时间内不会饱和,国美是一个在厂商和消费者中间的中间商,利益较大,而且股东急于套现,对市场规律的无视造成如今的局面。我国各种企业应该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进行调整,充分适应市场发展。市场是无形的手他指挥着经济的发展,只有充分的掌握和运用好市场规律才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企业。中国产生一个企业家不容易,是应为市场尚未完善。还有待跟多的人来参与来完善,同时政府在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其重要作用,但是某些官员以权谋私,扰乱了市场的正常发展。

措施和建议:

参与未来竞争靠什么?

综合考虑以上诸多方面,这些有远大目标的家电经销企业一定要认识到未来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管理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这些企业不重视专业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现代的管理理念,这些企业尽管有志于同国外同类商家同场竞争,将来还有可能力不从心。从长远来看,家电经销企业若要在未来三五年构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能够对抗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选择自己战略上的独特定位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家电销售企业可以走以下几条路:一是通过规模实现成本领先优势,这是许多企业梦寐以求的。但许多企业一提规模扩张,就想到降价竞争。实际上,一个商业企业若要真正实现成本领先,必须向中小城市切入,并通过中小城市辐射农村中小城镇市场,否则难以实现规模的突破。因为大城市同类商业企业太强大,竞争大激烈,弄不好会功败垂成。而越是小城市,商业越是不发达,越需要有规模、有品牌、信誉的企业。如果能抓住中小城市,并扎下根基,就会在战略上占有比国外同类企业更大的优势。二是通过服务进行增值,实现服务扩张。我国家电销售和服务模式目前相对简单,既没有电话、目录销售,网上销售也很少,而服务、保证、信用等则由厂家提供。这实际上为商家提供了机会。如果商家能够针对消费者的特殊需要,提供有特色的服务,一定会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海尔就是靠服务立牌。国外商家也有靠服务获得成功的案例。三是占领更特殊的家电细分市场,例如高端影音产品市场,高品质家电产品市场等。高端市场是未来中国景有潜力的家电市场。这一市场目前还未有效开发,很可能成为外国家电销售厂家进入中国的突破口,强化自己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即由原来简单的搬运工变成真正的增值服务商。

在市场发展的初期,商家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功能是以简单的销售为主,实际上就像搬运

工,此后则侧重于促销,商场既是大展台,又是广告牌,成为厂家争夺的对象,最后商家的功能则侧重于信息和知识。它必须及时地掌握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并有效地分享和利用这些信息,使之为整个价值链服务。谁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消费考消费行为的信息和知识,谁就会成为产业价值链上的强者。沃玛特就是以此获得竞争优势的。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企业面临的挑战。为此,企业必须强化信息职能。目前许多商家都积累了大量的顾客信息和市场信息,但这些信息大多只是一个大概印象,或是各种传闻和某种市场现象的综合,而不是科学记录的信息。举例来说,价格促销的长期效果就很少有商家进行认真研究,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数据。同样,更少有商家进行主动的市场调查,预先了解市场的动态并据此制订相关策略。从各地商战的演变来看,基本上都是一种反应行为,最多不过是炒作,但却缺乏系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决策。如果商家要像沃玛特那样处于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比生产厂家更了解消费者,不仅了解消费者今天买了什么,还要了解它们明天需要什么。

树立品牌优势

作为家电产业价值链的终端,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实际上来源于两个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关于顾客的知识和信息之外,就是顾客的品牌忠诚。目前许多企业误以为这种优势来源于“量”。“量”只是短期的现象,而信息和品牌则是长期资产。品牌需要企业有一套严格的品牌管理体系,真正将顾客看成自己的上帝,并且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顾客忠诚,实现顾客的满意。因此商家不仅要对自己的服务负责,还要对自己销售的产品负责。在目前商业秩序还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建立以顾客满意为基础的品牌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捷径之

管理上精耕细作,要发育自己健全的职能,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过去的商业百货虽然管理上有一套,但机制上不活。新兴的家电销售企业,机制上很话,但业务职能不够健全,尤其是在收集和处理分析市场信息、积累用户资料、市场调查、科学决策、服务管理、人才培养、财务管理等方面欠缺较多,企业如果不发育这方面的专业职能,实现科学决策,快速扩张就容易走上郑百文和仟村的老路。

在具体运作上不断创新

目前商业运作上还比较传统、原始,但从美国商业企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是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从目前来看,金融信用、网上购物、目录购物都有巨大的潜力。同时如果企业在管理上规范完善之后,也可以大胆地利用金融和信用手段来扩张规模,适当的时候还可以上市和发行自己的信用卡,要注意利用新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在管理上、观念上不断创新。

重视健全的财务结果

目前许多企业都过分地看重现金流量,而不太重视企业的利润。尽管在金融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企业可以不必靠利润积累来发展壮大,但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仍然是检验一个商业企业经营绩效的最重要的指数。如果重视这一点,就会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维持盈利增值空间上作文章。现在许多家电分销企业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空间又被各种价格战侵蚀得所剩无几。虽然流水增大,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空架。在这样的情况下快速扩张,企业会欲速则不达。

注重人才的培养

商业经营的专业人才本来就非常缺乏,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商业经营正由过去的百货店向专业店、超市、仓储等业态发展,经营方式由独立到加盟连锁方向发展,而其职能也日渐丰富发达,竞争日趋激烈,这都需要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敢于创新的人才。企业要扩张、要与国外竞争就必须在人才上下功夫,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强化激励机制、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只有这样,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

参考文献:

南方周末

人民日报

新浪财经

网易财经

篇6:经济学分析报告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搞清二者的理论接纳内容及相互关系,明确两者的基本目标,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2.政策手段。

3.货币乘数和财政乘数。4.调控力度分析。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模式和内容(包括协调模式、双紧搭配、双松搭配、一松一紧搭配)。

答:国家调节手段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必要条件和措施,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对外贸易与国际收支政策这几个构成政策系统主体的经济政策。而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其政策目标与国家经济目标是一致的。

1、财政政策目标的基本构成及其手段(1)财政政策目标:

一是经济增长目标。经济增长通常是用国民经济的总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和增长速度指标来反映的。财政政策就是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大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二是经济稳定目标。经济稳定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协调地发展,而不是出现发展速度过大的起伏波动。其二是指能够实现经济关系的正常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稳定。通过通货膨胀率和社会失业率两个指标来体现的。三是公平分配目标。财政作为国家直接参与的分配活动,实现公平分配是理所当然的政策目标之一。四是资源配置目标。资源配置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2)财政政策手段:财政主要通过财政的收支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充分就业和国民收入。财政财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它们对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起着调节作用,财政支出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而财政收入可以使社会总需求减少,并且它们引起的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2、货币政策与政策工具

(1)货币政策目标:依《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率等。通过改变货币政策工具的变量达到政策目标的。当经济过热时,通过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从而调节经济增长速度;当经济衰退时,通过松的货币政策来增加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它们的调节也不是简单的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而是通过货币乘数来成倍增减的。

3、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单独使用时,都存在着局限性,并且它们在作用强度和政策执行的阻力及作用对象上有各自的特点,国家在调控时,单独使用其中之一,都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使用。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中的协调模式和内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不只是体现在不同政策手段的搭配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两种政策相衔接问题的处理上。为了减少调控中可能产生的矛盾,达到预期目标,必须采取不同的政策配合和搭配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1)双扩张政策:主要是当经济萧条时,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财政税收的同时在市场上增加货币的供给量,这种政策在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可以有效刺激经济增长。要有更好的政策效应,双扩张政策必须满足企业设备闲置;劳动力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等条件。(2)双紧缩政策:主要指当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会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长期使用会导致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应谨慎使用,在使用时必须满足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瓶颈产业对经济起着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等条件。

(3)一紧一松的搭配政策:第一种形式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搭配。其主要作用是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抑制通货膨胀。第二种形式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其主要作用是在财力不足和储蓄率高且市场疲软时,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减少财政赤字。

上一篇:大学生转正思想汇报(关于两会)下一篇:煎药人员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