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赛课计划

2024-05-12

小学语文赛课计划(通用9篇)

篇1:小学语文赛课计划

一、活动目的

根据我校本期教研活动安排,为了给我校广大青年教师搭建课堂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努力提高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特开展语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

二、活动原则:

同课异构,抽签决定比赛顺序。

三、活动时间:

3月20日和203月21日

四、参赛人员:

一~三年级:向光绪、石榴花、周小燕、曹晓娟、钱霞

四~六年级:陈文婷、陈严、王国萍、褚震、王卫琴、马富林

五、评委设置:

低年级评委:李月琴、李亚琴、叶萍、乔玉华

高年级评委:刘红斌、焦华、乔荣娟、蒋玉梅

六、评分原则:

总分100分。由各评委按评分细则逐项评分,最后的平均分为参赛教师的最后得分。

七、奖项设置:

分学科组别设奖。一等奖4名二等奖7名.

 

篇2:小学语文赛课计划

响应市(区)开展小语口语交际(作文)教学竞赛,有效贯彻新课改理念,进一步优化口语交际(作文)课堂教学,关注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时代性、艺术性,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教师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给教师营造教育科研的氛围,搭建成长平台。

竞赛规程:

1、参赛登记表在周三前填写好。

2、希望所有参赛选手精心准备,按照所安排的赛课月份上课。

3、教研组其他成员积极对参赛教师进行指导,同年级开展集体备课,高中低年级分段进行评课。同伴互助,赛出好成绩。

篇3:小学语文赛课计划

一、联系生活实际, 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老师们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 从儿童的兴趣出发, 开展引导交流活动, 很好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民德小学的李华老师引领我们感受《 一个都不少》 的互助教学时, “ 围”字显精彩, 她拖着带病的身体站在孩子们中间, 让孩子们既感受到了文中马老师的“ 围”, 又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与李老师的围与被围。 这让初入语文教学的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华老师的个人魅力和高尚的人格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

水市小学的李勇军老师在教学《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时, 从“ 如果你迷路了怎么办? ”进行导入教学, 孩子们的兴趣油然而生;孩子们也从许多的天然指南针中学到了终生受益的自救方法。

鹿鸣小学的杨莉老师在教学《 采蘑菇》 时, 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 整堂课带领着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分析汉字的结构特点, 让学生通过加偏旁、减偏旁和换偏旁的方法学习新的生字, 灵活掌握识字, 一次又一次地去采汉字蘑菇, 有效地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如, 学习“ 仍”字时, 学生有的说“ 单人旁”加“ 乃”是“ 仍”;有的说把“ 奶”的女字旁变成“ 单人旁”就是“ 仍”, 这样很快就记住了“ 仍”字,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又复习了“ 奶”字。 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 乐于识字, 善于识字后, 杨教师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完成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1~2 年级的学段目标:让学生喜欢学习写汉字, 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二、故事联想识字

识记有一些字, 老师可以调动孩子的观察、分析、想象等各种能力, 抓住字形特点, 编成小故事, 让学生在听故事编故事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把字形永久地保留在脑中。 例如, 江口小学的易小莉老师在教学《 游子吟》 中的“ 游”字时, 就告诉学生, 一个人带着他的儿子在方形的游泳池里学游泳 ( 三点水旁, 中间是“ 方”字) , 儿子游泳 ( 子) 一定要注意安全, 得有大人 ( 人) 陪着。 通过语言描述及学生的想象, 把识字与语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丰富了孩子们的识字方法, 促进了各种能力的提高。

三、追溯汉字根源识字

不难发现, 低年级孩子对汉字兴味浓厚, 李华老师教学“ 病”字时, 让孩子们领略了汉字的源远流长:“ 病”字原来写作“ 疒”, 在甲骨文中, 其字形很像一个人正躺在床上 ( 人和床都是竖着写) , 浑身冒汗, 看上去身体十分不舒服。 后来, 古人在下边加上“ 丙”, 作为声旁。 这样, “ 病”就成了一个形声字。 古代, 病情较轻称“ 疾”, 病情较重才称“ 病”。 现在, “ 病”字泛指各种疾病, 与健康相对。 此外, “ 病”字也有“ 缺点、瑕疵”之义, 如“ 弊病”。 现在, 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 人们对健康更加关注, “ 病”字成了每天都可能听见的一个字。 如此一来, 易学易记, 妙趣横生, 可以提高学生识字、辨字、记字的能力。这样不仅强化了识字渊源,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正如方兰老师所讲:“ 教师的精彩能够促进学生的精彩, 学生的精彩成就了老师的精彩。 ”是呀, 要是没有老师们这种文化的渗透精彩, 何来孩子们的精彩呢?

四、形象识字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 所以, 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 利于学生识记。 如方兰老师介绍的一样:在蓝草中提炼一种蓝色, 故蓝天的“ 蓝”为“ 蓝色”的蓝, 竹子编成一个“ 篮子”。 通过这样的描述,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直观印象, 达到了既认形又明意的效果。 又如, 我在教《 采蘑菇》 这课中“ 哭”这个字时, 就结合字的象形特点进行启发, 一个女生就说了识记“ 哭”字的一个方法:一个女孩的两只眼睛 (“ 哭”字上面的两个口就像小女孩的两只眼睛) 在大滴大滴地流着泪 (“ 哭”字的那一点就是眼泪) , 她哭啦! 孩子们用形象记忆法既快速又正确地记住了这个字。

五、猜字谜识字

篇4:小学语文赛课计划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讲计划;自主合作;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目前徐州市各个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在忙忙碌碌地推荐“学讲计划”,从理论层面的研究到教学实践的应用,“学讲计划”理念已逐步深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学讲计划”的提出,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则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程对学习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语文教学来讲,也应如此。下面是对“学讲计划”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展开分析,以供讨论。

一、积极营造自主合作的氛围

“学讲计划”的基本特征是自主合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推进“学讲计划”,就需要树立自主合作的目标。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格局日益得到显现,因而“学讲计划”下的课堂教学也需要在这样的教学格局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展开,为“学讲计划”的实施提供一种自由、民主、温暖的氛围。

推进“学讲计划”,课堂教学要充分展开自主合作学习,需先进行合理的分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常可以按四人一小组、八人一大组的方式进行分组。其中,四人一小组中需要体现层次化,也就是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需呈现出好、中、次中和差这四种类型;小组之间的实力应该相互持平,这样才能为合作学习的展开提供良好的基础,小组之间竞赛的结果也会更趋公平和民主,各小组之间的学生才能全力以赴和相互佩服对方。另外,四人一小组中每组可以选出组织、记录、发言和纪律等负责人,各个负责人相互协调组内各种事务,以更好地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当然,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各个负责人的“岗位”可以轮换,以便使每一个学生的相应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展现;各个小组之间的组员可以在同等能力和水平的条件下定期进行调换,从而避免小组中出现有人偷懒的情况,促进负责人的带头作用。对八人一大组的情况来说,也可以按照四人一小组的方式执行,但需要设置一名大组长,以便对组内出现的特殊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协调和处理。

二、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小组合作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并且随着小组合作的时间延长,开始会逐步出现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的问题。为了杜绝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语文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他们在“学讲计划”展开过程中真正能进行独立自主的合作探究学习。

(一)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

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捕鱼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同一类问题的解题办法。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是如何识记“清”这个字的,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学生可能会说数笔顺,也许会说左半个是“三点水”,右半个是“青”,合起来是“清”,“清水”的“清”,再让学生说一说哪种方法好记,其他的字你采用这样的方法吗;我们学习《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可以让学生说说如何找到中心句,一般在第几句话可以找到,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快速找到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如此反复练习,学生必然会形成一种能力,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等。我们组织学生背诵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背诵课文的、可以利用哪些时间去背,长期的交流实践中,必然会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策略。

(三)出示问题时要表述清晰具体

除了要交代清楚问题本身的内容,还可以交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比如:在学习练习里的成语积累时,我们可以作出以下要求:先独立朗读成语,利用字词典解决字音,尝试利用成语说一句话或者联系生活、查字词典等方式进行理解词语,再小组互相比赛朗读成语,用成语说话。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知道怎样去完成任务,也为学生的展示做了一个好的铺垫。

三、合理划分活动板块任务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无穷无尽的,不可能一次性就将多种学习任务同时完成,并且老师也无法做到监督学生学习进度的工作,难以做好集体的错误纠正。因此,提前给学生提出下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在完成新的学习任务时能够有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槐乡五月》这篇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通篇浏览一下课文,然后找出文章主要围绕哪些问题展开论述的,最后再板书。槐乡有哪些美景,体现槐花的香主要是哪些文字,槐乡孩子的表现是什么,然后依次按照美景、槐花香、孩子表现这三大块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这样的教学是层次分明的有效的教学。

总而言之,自2014年初开始,徐州市先后出现了1100余所中小学开展了“学讲计划”,“学讲计划”已逐步成为徐州市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新常态。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如何在“学讲计划”下有效地展开自主合作学习,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究的

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慧.“学讲计划”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不可节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4).

[2]张允鹏.“学讲计划”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才智,2014(3).

[3]陈曦.以学讲计划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篇5:小学语文组赛课活动总结

陈晓丽

10月28—11月18,为期四周的赛课活动已经结束了,留给大家的除了紧张,更多的是回味。我从这些集备组长的总结中,感受到我们33位语文教师的课各有千秋,各有亮点。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此次赛课。

1、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最可喜的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比较新颖、有创意。如:雷玲老师在教学《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时,大胆地创新让我们感受到了新的教育思想。她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再进行归纳总结出重点问题,进行剖析。一节课下来既做到重难点突出,又锻炼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宋 正梅老师在教学中很朴实,却抓住了一个文本中体现的重要问题——小鲁本对母亲的爱,而我们都宽泛地提到母爱的伟大。在期中考试中就考到了这个知识点。扶红丽老师是一个乐于学习的老师,文本的拓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六(8)班同学影响至深,至今难忘。黄洋老师的进步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记得上学期我和赵娟、王主任初次听黄洋的《范仲淹的故事》的时候,走出教室我们都互相看了看,说了句还需要很大的努力啊!,但是11月4号我们从《一句话》中感受到这一年来他的收获颇大。作为一名教师,提升了业务水平不就是最大的硕果吗?赵娟老师上课的那种范儿,黄洋曾描述两个他也比不上赵姐,她的教学设计较为严谨,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让学生读懂了难懂的课文,明白了不易理解的道理。张艳老师独特的课堂导入,让我印象深刻;对课文朗读的指导,让我记忆犹新;对文本自然地、精彩的过度,让我感受到了张老师的文化底蕴。王主任对教材的把握,对知识点的解析以及教学生如何做标注,真的让我敬佩极了,顿时让我感到他不仅是一个知识丰富的老师,而且是一个乐于教学生方法的老师。张巧凤老师的课堂,不是一般的课堂,语言简练,重难点把握准确是她的风格,教学方法新颖、独特是他课堂的魅力。还有一群这学期刚刚加入我们这个团队的新老师们,我以李艳老师为代表。知识不是智慧,提出问题才是智慧,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就是创造。李老师以课题质疑的方法导入,让学生的思维从问题开始,这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对于重难点的把握也非常准确,重点突出,难点有效突破,一节课,做到了这几点,还怕这节课是没有生成的课吗?至于我,我很惭愧,作为教研组长,我没有给大家上好一节示范课,尽管大家都给我戴上了“首当其冲”的光环,但我知道我不足的地方,请大家相信我,我一定会很快取得进步的。还有很多老师的课,我很遗憾没有去感受,没有去学习,但是我一定会认真的看各位的赛课总结,我想从中我一定会有收获。

2、课堂导入合理恰当。这是本次赛课的一大亮点。如何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情境,各位老师都在自己执教的课中,下了工夫,动了脑筋,出了效果。如:赵娟老师播放音乐导入,自然流畅。张艳老师看课文插图导入。王蕊老师欣赏视频导入,扶小孟老师分享故事导入,蔡敏老师用黄帝与皇帝的对比导入。王进老师用请张老师唱歌的方式导入。这些导入的方式都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能渗透创新教学的理念。雷玲、扶波、赵娟等老师都能引导学生质疑,注重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还借用刚才的一句话,知识不是智慧,提出问题才是智慧,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就是创造。我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是创造型老师。

4、重视课文插图的运用。这个问题往往是被很多老师忽视的问题,张艳老师、李艳老师等都能让学生结合文中插图来认识文中的重要人物,这对于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历史人物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好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都应该充分地利用好文中的插图。

5、教学过程能较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如:王主任的字,我并不是在标榜王主任,而是作为一名老师,粉笔字也是我们的第二张脸呀,我们的老师们都是美女,人美、字美、岂不更美?练好粉笔字希望成为我们接下来的目标之一。

作为我们本校的比赛,成绩如何不重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在小结成绩的同时,我有几点看法:

1、对课标了解要到位。低级段一定要重视字词教学,大多数教师对字词的教学只是检查一遍,没做重点指导,试想一下,如果这是之前没有老师上过的课文,学生能认识这些生字词吗?字都不认识,能读通课文吗?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同样重要。

低段、高段阅读教学究竟有何区别? 低段重点是字词教学

对于课文内容:了解————理解————揣摩(低)(中)(高)

高段:阅读不但要理解,还要体会作者怎样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让学生经历一个感知——感悟——感受——揣摩的过程,很多老师只重视理解,忽略对表达方法的学习。

2、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有些老师对课文的重难点在备课时说的很好,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没把握准确。

3、品读重点词句浅尝辄止,学生没有把文字背后藏着的东西读懂。

4、教师在教学中放手还是不够,牵制得过多,没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给学生真正自读自悟、思考交流的充足时间,许多合作、自学环节都是蜻蜓点水,走了过场。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老师们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重视。

4、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够灵活、很难看到精彩的课堂随机生成,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引领、提升等作用发挥不太理想,多数教师面对课堂生成还是很被动、很无奈。比如:很多老师课堂的过渡语言生硬.5、朗读指导没有实效。好像只是为了朗读而朗读,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

6、赛课的课前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我们所赛课的班级都是陌生的班级,为什么不课前交流从而拉近师生距离为课堂作铺垫呢?

篇6:小学语文教师赛课的几点思考

--观南京市秦淮区小学语文教师赛课的几点思考

4月9日-4月10日,巧逢南京市秦淮区小学语文教师赛课活动。我和同事有幸亲临现场,共聆听了14节30分钟的小课。

此次比赛是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14位参赛教师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共执教了苏教版二---五年级的5篇课文:《“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剪枝的学问》《我和祖父的园子》《灰椋鸟》。

这么多年以来,南京市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同课异构的研究,我想他们的坚持有他们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众所周知,“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的课堂。

两天的观课也证明了:对教材不同的建构和处理,所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同,最终衍生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的设计。而合理优化的教学设计必然是对教材的精准把握、对教学学法的巧妙选择、对学情熟知了解等一系列蕴含着教学理念的综合产物及智慧结晶。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那么异构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有效课堂。两天的听课,使我对有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如果说“做人之美,在于简约。”我想“课堂之美,在于简约”也同样有道理。

一、清溪流过碧山头--去粗取精,勾勒简单明朗的教学主线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应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综合推进,整体滚动,将学科素养培育串联融合成整体,这个整体滚动的轨迹就是教学主线。课堂主线是课的灵魂,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抓手。教学主线它忠实地指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纲”,统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一条鲜明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堂没有主线的课势必散乱零碎,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也飘忽不定。在一堂课中,教学主线确定后,其他的教学环节:如三维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时间的把握都围绕主线来进行。

在《黑板“跑了”》一课的教学中,执教者紧紧围绕“安培是一个()的人。”这一主线展开教学,继而让学生自主感悟安培的专心体现在哪儿?抓住关键词句,品词析句,朗读体悟,感受主人公的品质,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灰椋鸟》一课的教学中,四位执教者都紧紧抓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这一主线问题展开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1:自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

师2: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默读课文做批注,用着重号标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师3: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板书:壮观、密密麻麻、浩浩荡荡、成群结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是什么?

师4: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思考:灰椋鸟归林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用“-”画出。(选择印象深的语句做批注)

可见,四位执教者都以同一条主线统领教学,并以主线辐射整课教学内容,达到了“提纲而顿,百毛皆顺”的良好效果。可以说一条鲜明的教学主线不仅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而且使课堂去除了繁枝乱叶,显得简洁明快。

二、冗繁删尽留清瘦--裁剪取舍,生成简明扼要的教学内容

奥苏泊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对于三十分钟的小课,亦或是四十分钟的课,我们语文要训练的东西很多,听、说、读、写。我们往往想面面俱到。这样做的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甚其累不说,反而最终面面不到。既然有限的时间我们做不到很多,那么我想能做到一课一得也很了不起。

且看一位教师对预习环节的检测,就很讲究策略。(《晚上的“太阳”》教学片段)

师:课文回家读了几遍?一遍的请举手?两遍?三遍?……六遍?(生举手)

师:老师发现第二自然段是最长、最难读的?你们有信心读好吗?(指名学生读,师评价)

师:(出示两组一字变调的词语)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你有没有什么发现?(生答)

谁来当小老师领读?

很明显,这个教学片段不论是对课文朗读的检测还是难读准字音的检测,都摈弃了一把抓的通病,体现了很强的针对性。这个环节的设计也不正是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高效性的典范吗?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取舍重构教材,突出主干知识,做到“三不讲”: 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合理运用,达成简捷和谐的教学方法

说起教学方法,我们如数家珍:小组活动、情境对话、角色扮演、课堂访谈等等。但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而忽略了实效性和合理性,就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作秀感,使语文课堂表面热闹非凡,而实际游离于语文本身的内涵之外。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习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用得恰到好处。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晚上的“太阳”》一课中的一个片段:

在理解了第一自然段: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不能送医院,需要马上做手术后,进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1、默读第2自然段,标出一共有几句话。

2、妈妈不能做手术,你是从第几句话发现的?指名读。

3、全家人心情很焦急,师板书“焦急”,“焦”为什么是四点底?

4、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表现大家心里焦急的句子,小组讨论交流。

5、师出示第2自然段,并用红色标出动词,问:“发现了什么?”

6、师出示句子: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

指名读句子;你现在是爸爸,你搓着手想什么?(理解“无可奈何”);指名读(边搓手边朗读,师评价)

7、师出示句子:爱迪生焦急地看着妈妈。

指名读句子;那你看着妈妈的时候在想什么?齐读。

8、师出示句子: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

生做攥紧手的动作;师采访:你为什么攥得这么紧?指名读。

9、师:出示三个有关动作描写的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10、动作表达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11、师小结:只要我们关注动作,就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变化。

12、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用什么动作来表达你的内心?做游戏,师做动作学生说。(挠头、转圈等)

13、同桌合作:一人做动作,一人用准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

14、指名读、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感情。

在这个案例中,执教者紧扣动作描写,结合想象、做动作、朗读、做游戏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良好的情境创设、巧妙地扣住动作,使这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扎实有效。

因此,在教学中面对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学会取舍,该着墨时须泼墨挥毫,该简洁处须惜墨如金,淡妆浓抹总相宜。

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指出“任何一朵花都不会因为多了一瓣显得更美丽。”简洁之美的穿透力同样表现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精心安排、调控每一个课堂环节,做到轻车简从,简便易行。使课堂从稠密走向疏朗,从繁琐走向凝练,从浮华走向恬淡,从臃肿走向简约。学生因简约而获得了回味、想象、思考的广阔空间,课堂因此而富有张力,从实质上走向实效。

篇7:小学语文赛课计划

总 结

为期近一个月的小学语文组“一师一优课”活动已尘埃落定。活动中,执教的每位教师都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她们有的立意创新,有的大胆尝试,彰显出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她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和幸福教育的理念。在此次活动中语文组有12位参赛教师,这12位教师既是参赛选手,也是大赛的评委。每讲完一节课后授课教师及时找老师们评课,听取评委们提出意见或建议。特别是吴校长,赛中多次深入语文课堂,赛后精彩独到的点评,令所有人都折服,也使所有参赛教师从中得到教益、得到收获。在此次大赛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参赛教师无论是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学科专业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与提高。通过这一活动让所有的师都深深地体会到“一师一优课”不仅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次智慧思想火花的碰撞。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加快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现将本次活动的突出特点总结如下:

一、本次活动凸显的优点

1、三维目标落实到位。此次赛课,大多数教师都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和谐的统一起来,并能灵活的使用“六环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自然地表现出来。充分的给予学生自学时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2、准确把握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利用课后问题,有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一点在张京玮老师执教的《学会看病》一课尤为突出。

3、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此次赛课中,教师的组织教学,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如严娟老师执教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表现的较为突出。

4、“读”中尽显语文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朱作仁教授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而“读”就是培养语感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余悦老师在执教三年级课文《给予树》,江凌晨老师在执教二年级课文《坐井观天》时,就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带着情感,带着体验,带着表情去读,边读边悟。在这次活动中,每位老师都能带领孩子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

5、从别致新颖的导入开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如董渊老师的导课,从魔法课堂的搭建开始;明霞老师的导课,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秋的有声有色,从而兴致高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兴趣甚浓;王昕老师在执教《去年的树》,灵活运用多样教学手段,寓教于乐。

6、课堂教学重视拓展,让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如肖田老师在执教《青山不老》一课时,为了将课文与知识拓展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张京玮老师执教的《学会看病》也是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王昕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在帮助学生感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适时地填补文本空白,将所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迁移运用到学生现场写作实际中,使学生对童话的写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7、展示出良好的语文教学功底和教学特色。专业扎实,教态亲切、自然,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完整,板书设计直观合理。王昕、曾雯燕、张京玮老师的循循善诱,张智慧、余悦、明霞老师的活力和激情,严娟老师的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等都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充分的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夯实自身语文功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色去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得到提高。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更无完课。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规范,自信心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教学过程不流畅,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调控能力不强。

2、部分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教学的重点、难点定位不够准确,没有在充分尊重教材这个资源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拓展延伸。

3、部分教师教学基本功欠佳,发音不准确,表达欠规范、不流畅。

4、部分教师缺乏情感的投入。不注重挖掘学生的情感,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

5、有些课堂留给学生思考、探究、活动的时间较少,学生的自学时间没有得到充分保证,自学领悟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多、问得多,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

三、对今后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切实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法,走进学生,了解学情,制定科学合理的“三维”目标,重视教学设计,处理好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效果之间的关系。既重视“双基”的落实,学法的指导,又重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把教学目标与教学质量都落实在课堂中。

2、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的归纳总结、思想方法的提炼、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学要有目的性,将教学目标贯穿到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科学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实现知识的迁移。

3、语文教学中,要长期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理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有人说,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学生的心灵净化,习性养成的过程,这种复杂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和情感充分显现的过程,这就充分说明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实践操作中,探索积累,把握读的要领,具体的指导或范读给学生,才能引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才会收到字字有声,声声有情的效果。

4、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将目标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总之,这次活动对我们重视课堂、研究课堂,加速教师培养步伐,提高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水平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活动虽然结束了,但课堂教学没有停止。让我们的教学反思、教学研究长期坚持下去,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更加完美。总而言之,前路漫漫,我们当持之以恒,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求索进取!

篇8:小学语文赛课计划

自从2005年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来, 已有十年了。在这十年中, 我们付出了很多, 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思索并实践着如何把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尽快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新行为, 怎样在课堂上更好地展示语文课的魅力和风采。于是, 这次赛课在课型的选定上, 我们力求做到多样化, 力争多角度地展示语文课的魅力。基于这点, 我们确定了作文课, 综合性活动课, 阅读课。

大家都知道, 作文课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一提到作文, 许多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头疼。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作文需要抒写真性情, 要投注真感情, 反而还一味地认为, 作文嘛就是编, 于是乎, 假、大、空的文章比比皆是。老师呢, 可能认为作文训练起来头绪多, 费时费力见效慢, 于是就教学生“走捷径”, 什么仿写抄写美名曰“取长补短”, 这类仿制品文章在作文考试中出现就不足为奇了。殊不知, 这是别人的文章, 抒写的是别人的情感, 你没有亲自体验过, 这份情在你的笔下也会走样变味, 变得忸怩而又虚假。作文创作、作文教学需要投注真情, 因为, 真情实感的文章最动人。如何上好作文课, 怎样才能让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是众多语文老师共同思索的一个问题。青年教师刘老师的这堂“真情流淌, 精彩无限”的作文课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课前, 刘老师播放了一首舒缓柔美的轻音乐, 在这舒缓的音乐声中刘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着冰心的《纸船》。舒缓的音乐、深情地朗读营造了浓浓的气氛, 师生们在无声中享受着真情的感动。我不得不佩服这位青年教师的用心良苦, 切入之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老师把内容分为了三大块:1.赏析精彩文段;2.寻找真情;3.抒写真情。三大块衔接自然, 可谓水到渠成, 整个过程都流淌着款款真情, 精彩不断。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第二个环节中一个女生的发言 (这个环节, 老师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去感受这份真情) :

爸爸妈妈外出打工, 把我丢给了爷爷。爷爷整天忙着做事, 似乎忘记了我的存在, 对我说话也不冷不热的。明天又到中秋节了, 看见邻居家热闹地打着糍粑做着过节的准备, 自己家却冷冷清清的, 爷爷依然忙着地里, 我告诉自己, 我没有中秋节, 那天晚上, 我早早地去睡了。第二天起来, 爷爷又出去忙地里了。走近饭桌, 看见桌上摆着几个还冒着热气的糍粑, 旁边还有我最爱吃的用芝麻、黄豆面做成的芝麻糖, 要知道, 爷爷一个人做这一切需要好几个小时呢, 我哭了, 因为我知道, 爷爷是爱我的……

质朴的人物、质朴的语言, 却总是涌动着感人的情愫。

在第三个练笔环节中, 一个学生的片段让在场的许多师生泪流满面, 这个学生在哽咽中读完了片段, 她的妈妈在生下她后因抑郁而患上了精神病, 被送到了外婆家, 从小缺失母爱的她对母爱尤其渴望。文段写的就是她十几年来第三次去外婆那儿看母亲所见的情景:

茂密的荔枝树下, 一对目光淡然无神, 头发蓬乱, 衣服很脏又穿得不整齐, 一边吃着荔枝一边胡乱地说着什么……您就是这样进入我的记忆。

爸说:“你去叫她妈妈吧!”

我的心里翻滚着, 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想着小说故事里的情节:您看着我, 因爱听我叫您“妈”, 然后您就会神智清醒突然抱着我。

……童话毕竟是童话, 哪有这么多美丽的奇迹。

站在您身旁, 您目光没有片刻停留。母爱虽然很温暖, 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得到。叫您“妈妈”的时候, 我喊得很别扭, 您转过头对我慈爱又莞尔一笑。那一刻, 我好震撼, 可这却是瞬间, 您那淡定的神情让我知道您并不认识我, 然后又转身背着我。而我却把这份似假非真的母爱紧紧珍藏。

这位学生内心渴望母爱的情感感人至深, 使听课的师生无不动容。最后, 老师充满真诚而激情的结束语将整堂课的情感推向高潮, 直到下课。

第二堂综合活动课《走进端午节》更是别开生面。一上来老师就播放孩子们与家人一起话端午、包粽子、吃粽子的视频。同学们特激动地看着视频, 因为视频上正还原着前几天他们与家人一起过端午节的情景。原来这个老师别出心裁地借端午节这个契机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 让同学们把与家人一起过节的情景记录下来, 最后老师进行剪辑制作。看完了视频后, 同学们的情绪还处于亢奋之中, 这时, 老师说:“孩子们,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节日, 因为你们真正地参与了其中, 难道你们不想说点什么吗?”顿时, 教室里气氛热烈, 有的说, 看似简单的粽子太难包了, 但我一定要学会, 不然, 我的后代可能就吃不上粽子了 (同学们大笑) 。有的说, 我了解一些端午文化, 还收集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诗歌……然后老师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思索讨论, 一步一步非常巧妙地把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性层面, 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 为什么要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这节课不正体现了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些教学理念吗,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资源, 这不是我们正在尝试的大语文观吗?这样的课堂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篇9:透过浮华看“赛课”

如今,各级各类的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等观摩评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不可否认,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深化课程改革、推动课题研究、促进学校和教师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学研究实效及教师的专业水平发挥着积极、重大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本着善意的态度,结合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为优质课评选活动“找茬”,吹毛求疵地进行挑刺、思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吐槽”言语或许有失偏颇,权当抛砖引玉,以期引发大家的思考。

一、 课前:起点不一、主客有别

以笔者所在的边远海岛为例,我学区共10所小学,每次赛课均由个人申报、学校推荐,先是参加片区的选拔赛,从提前分好的3片中每片选出一名教师参加学区比赛,再遴选出1名教师代表学区赴县参赛。我校的参赛教师以获得三等奖者居多,二等奖也有,但不是常态,我学区近五年甚至十年来能冲出县区赴市参加赛课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这说明在农村完小任教的教师如果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参加县级赛课并取得名次已属难能可贵,含金量很高。而与农村基层学校近乎残酷的淘汰不同,市、县直的实验小学教师比赛的起点颇高,他们往往一出马便是市级或县级的荣誉,再加上有强大的智囊团作后盾,站得高,跳得就更高。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总是慢人家一拍,如何破解这一僵局呢?窃以为,除了切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实行同伴互助外,还应该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互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从城市学校中选派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到农村校传经送宝、指点迷津,再从农村薄弱校指派事业心强、接受新理念快的年轻骨干教师到城市学校跟班学习,缩小城乡教研力量之间悬殊的差距。

同时,优质课评选还有一个特点:比赛的承办校往往有主场的优势,集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只要这个学校的参赛教师不出大的意外,大多能荣膺一等奖,且代表所在地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这种现象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评委老师在观摩评分、交流意见时往往得小心翼翼地照顾东道主的“利益”,对于主场的参赛教师高估一筹,对于客场选手则寻弊索瑕。“我劝评委重抖擞,不拘校别荐人才”,作为评委老师应该抛除赛场外的人为因素,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审慎严谨,实事求是。

二、 课堂:不同寻常、包装过度

日常教学中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老师怕别人听课,正应了这样一句话:生手怕熟手,熟手怕高手,高手怕失手。如果随机展开调查的话,估计十人中有八九人不愿意人家听课,主要是担心课前准备不全,临时仓促上阵则容易出糗献丑。特别是每次上面开展教学常规检查,老师们不怕看作业、查教案,就怕推门听课,这种“突袭式”的课堂观摩让老师们提心吊胆,坐立不安。因为上好了相安无事,上不好,既丢自己的面子,还影响学校的评估成绩。

但如果是参加优质课评选便不同了,本着“好课都是磨出来的”信念,参赛老师会热情、诚意地邀请教研组的同事建言献策、集思广益。每节优质课都是经过摸爬滚打、苦磨细练中出来的,集合了众人的“集体智慧”,代表着所在校的教学研究水平,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参赛教师前后往往得忙乎一个月,甚至更长。从确定课题、撰写教案到试讲、修改、再讲,如此反复。每一环节应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花多少时间,都经过精心的预设。再加上绚丽多彩、夺人眼球的课件制作和准备齐全的教学用具,仿佛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让旁观者眼花缭乱。这样的课如同一件包装精美的商品,令人爱不释手;又如同一道精心烹饪的美味佳肴,色香味俱全。但这样的“商品”可能标价虚高,这样的“佳肴”可能营养失衡。因为为了展示的精彩、方法的多样、思维的创新,执教者就得让少数的“优等生”出手,学困生便成为陪衬的绿叶,加剧了学情的差距,这种教学行为带有深厚的表演色彩。如此卖力地作秀,自然难以反映日常教学存在的问题,一线老师更难以复制和借鉴。它没有“家常课”粗茶淡饭的实在,很多时候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过后往往还得“回炉加工”。

这两种现象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极端,一个是考虑不周、匆忙上阵、随心所欲;一个是准备充分、精心预设、包装过度,这都是不可取的。期待着我们的教学能追本溯源,摆脱浮华,不取悦评委,不迎合听课教师,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弹性地控制教学环节,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我们的课堂应成为学生灵性迸发的空间、智慧展示的平台、精彩生成的码头、思维碰撞的场所、快乐成长的驿站。很喜欢这样一句话:课堂不是舞台,教师不是演员,教案不是剧本,学生不是道具。

三、 课后:疏于反思、涛声依旧

每一次的赛课,业务能力提升最大的是执教者,其次是其背后的教研团队。然而执教者和参与者过后往往很少有意识、自觉地将磨课的经历趁热打铁地记录下来,未能静心思考,将琐碎、零散的教学经验感悟上升到理性层面,用于指导今后的教学。

而作为听课者,往往听时心潮澎湃、有所触动,回来尝试失败、热情消退,最后涛声依旧、老调重弹。笔者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执教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已将很多可能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状况通过精心的预设消除掉了,而这恰恰是教学研讨最有价值的地方。可以说,执教者痛苦抉择、数易其稿的心路历程比赛场上的精彩呈现更迷人,而这些是听课老师无从知晓的。如同厨艺比拼一样,品尝者除了品尝到丰盛可口的美食外,更需要了解掌勺者的食材选择、火候掌握等制作过程,因为听课老师也要“掌勺烹饪”,也需有高超的“厨艺”。

有的活动还安排评课环节,但经常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未能收到预期效果。有的老师爱说套话空话,不痛不痒,纯属耽误功夫,没有什么教研价值。又或只讲肯定和表扬的话,用美丽的语言掩盖教学不足,导致执教者处于陶醉和麻痹之中,问题无法被发现和解决。又或没有深入思考,东谈一句,西聊一段,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评课者,课前得做足功课,熟悉教学内容,把握学段目标和编者意图。课堂上得有一双火眼金睛,用心聆听,透过纷扰的课堂表象直抵问题的实质。点评时得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地为课堂教学把脉。

针对当前优质课评选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笔者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种形式,可以让赛课成为一场盛宴,不用顾及出处?有没有一种形式,可以让上课成为一种研究,不用顾及成败?有没有一种形式,可以让评课成为一席畅谈,不用顾及情面?如此,方才能发挥优质课评选的“正能量”,从而展示当前课改的新成果,引领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发现、挖掘新人,也不枉费我们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上一篇:钳工公开课教案下一篇:preind会议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