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人诗歌

2024-04-17

原乡人诗歌(共12篇)

篇1:原乡人诗歌

原乡人诗歌

我古铜色的心境

拓展,你刻满岁月的驼背

感化,以我的怀柔

流浪

你缁衣的清纯

出自你轻裹的.雾晨

携我穿行的温抚

春季

是你的高度

你匍匐的语言学

是你浑厚的嗓门

压下,你苍天的感恩

黄土地

以你汗水的血液

反哺

我收藏一叶的秋天

你留下,你厮守的心事

赋予我

你匿名的下弦月

勾画

我素描的刀痕

你九月承担,你命运的收成

金黄色

是你眼里的咆哮

挖掘你埋藏的冬季

你思路的沟壑

穿透

你欲念的低处

穿戴你沧桑的风采

你亮度的光明

拂动

我季风的浪子

坠入我裹腹的乡情

你的夕阳

换我的朝阳

夜是我静默的安抚

5月18日

篇2:原乡人诗歌

《原乡人》影评

钟理和带着平妹到了满洲,起初当了出租车司机,后来辞职了;又出于民族自尊心,拒绝高新轻松的日本翻译工作,他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思考了自己的目的和理想。种种事件看来,钟理和非常有理想,有志向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写作不是纯粹为了写作,而是为了“原乡”,为了祖国大陆!这样的理想无疑是伟大的,但是同样也要付出代价„生活的重负,身体的逐日衰弱,儿子的夭折,对家人的内疚,还有一次次的退稿,但是都没有使他真正停止写作,尽管中断过,但是他还是坚持着写,但是如此有理想的人,却未能“成功”。然后又在获得稿费之时,旧病复发,最后死在了写字台上。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同在一个院子里,同为租客,同为下层劳动人民,裴大娘对私奔到异地的钟理和和和平妹伸出了援助之手。从介绍小工,充当接生婆,自助满月酒,期间无不充满着暖暖的街坊邻里的互助之情。难怪怕生的平妹在分娩时也只相信裴大娘一个。不知道是否生于农村的缘故,面对这种纯朴的邻里乡情,我总是感到很舒畅、自然。原乡人,原乡人,虽然是在日寇侵占了的满洲,但是还是洋溢着不变的邻里乡情,或许这正是作者刻意描写主角对原乡(祖国大陆)的眷恋、怀念的自我认同的原因之一。在这部影片中,钟理和和钟平妹的爱情也是非常值得钦佩的,主人公坚信他们的爱情是可以禁得起考验的,所以不顾家庭的阻挠,私奔到原乡,在那里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在那里,钟理和受到邻居大伯的影响,决心投文,把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弘扬出去。钟平妹得知自己的丈夫想写小说,不但没有反对,而且表示非常赞同,在这一点上,没有坚实的爱情基础和没有大气的胸襟的女人是很不会有这样的表现的。抗战胜利后,这对小夫妻回到家乡台湾,这时的宝岛台湾已经被日军蹂躏到千疮百孔了,但清贫的生活却让他们更惺惺相惜,更珍惜对方。后来钟理和患肺病,而钟平妹有条不紊的持家,而且原意卖掉父亲留下来给他们的地来给自己的丈夫治病,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妇女的三从四德,而且给钟理和的写作生涯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他们在这段路途中,生活虽然坎坷,但他们不放弃;日子虽然艰苦,但他们乐在其中。他们的爱情平凡而又朴实,真挚而又温馨,像细水一样长流。

篇3:浅谈《原乡人》“原乡”情结

电影《原乡人》在台湾作家钟理和同名小说基础上,以钟理和不平凡的一生为线索,反映了抗战期间台湾客家人面对日寇铁蹄,不怕牺牲回归原乡j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原乡情结。正如作者所说:“原乡人的血应该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体现台湾、大陆一家亲,面对外敌入侵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关键词】

《原乡人》原乡情结

电影《原乡人》是台湾大众电影公司1980年摄制的,导演李行,摄影陈坤厚,编剧张永祥,由秦汉、林凤娇主演。这部影片是为了纪念台湾乡土文学奠基者之一,被誉为“倒在血泊中的笔耕者”,台湾著名作家钟理和先生逝世20周年拍摄的。

电影在小说《原乡人》的基础上,以钟理和艰辛、坎坷、布满荆棘的一生为蓝本,展示了钟理和曲折而不平凡的爱情生活以及他贫病交加但痴心笔耕、终生不辍的艰难写作之路。

钟理和(1915~1960),号钟坚、又号钟铮,笔名江流、里禾。生于台湾屏东县,祖籍广东省梅县,客家人。18岁随父母迁入美浓镇的尖山,辍学而经营农场。认识女工钟平妹(真名叫钟台妹),两人倾心相爱,但由于当地习惯,同姓不能结婚,婚事遭到父亲反对。“七七”芦沟桥事变后,钟理和在其二哥的影响下,只身赴大陆,在东北入“满洲自动车学校”学习驾驶。两年后,回台带着恋人钟平妹,一起重返大陆。在满洲里他们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尽管清贫,但他却拒绝为日本人开车。他开始了自己的梦想,潜心写作。他说他来“原乡”的目的就是写作。平妹靠糊纸盒、打零工维持生计,生活清苦但却恩爱。他想了解中国,他必须到关里去。因为那里最有中国味。在其二哥的资助下,他们动身,举家迁入北平。为了生计,他们开始经营木炭小生意,钟理和专心写作,第一本小说《夹竹桃》此时问世。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由于思乡心切,他带妻携子回到台湾。此时,父亲去世,家道败落。他开始在屏东一中学任教,半年后因肺病而辞职。在住院疗养三年中,为了给他治病,平妹卖掉祖上留下的土地,一人挑起家庭重担。为了减轻平妹负担,他曾一度不想写作,在家喂鸡、养猪、操持家务。二儿子立民的去世,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为了表达内心的极度悲痛,他写了小说《野茫茫》,以此表示纪念。尽管他的小说一篇篇寄出,又被一篇篇退回,但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拖着病躯,写作不辍。后来他的小说《笠山农场》获得台湾“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长篇小说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60年8月4日,他在修改小说《雨》日寸,肺病复发,咳血而逝,时年45岁。

一、何谓“原乡”?

台湾的客家人在日本统治时期,在当时台湾的各级学校都只准读日本书、日本文、不准读中国书、中国文的情况下,为了不忘自己“原乡人”的祖根,暗中办起家庭私塾,教孩子们学习中文。钟理和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私塾中读了一年半的中文。

“我自父亲的谈话中得知原乡本叫做‘中国’,原乡人叫做‘中国人”’(引自钟理和小说《原乡人》)。

“原乡,就是原来的家乡,就是我们中国。”

“原乡”是台湾的客家人对祖国大陆的称呼,他们把返祖居地称为“转原乡”,人死了也叫“转原乡”。原乡是台湾同胞文化的根《原乡人》表明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的血肉关系,反映了他们向往大陆、回归祖国的美好愿望。

二、《原乡人》与“原乡”情结

在钟理和(阿诚)的身上,反映出的是“原乡”人的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保安队长因钟理和会说日本话,介绍他给日本人当翻译,收入颇丰,出于民族的自尊心、民族情感,他拒绝了。他宁可清贫,也决不为日本人做事,坚决不当汉奸。他认为:“原乡人的血应该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引自小说《原乡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愿意为国尽力。他可以用自己的笔,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反映大陆、台湾的城市居民、农民、贫苦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反映他们的悲哀、忧愁,反映农村的贫穷落后,表现他们善良的愿望与美好的品德,以及在艰苦环境中那种坚忍不拔的性格。这种性格就是“原乡”的性格。他认为:中国的历史,常常被异族占领,但却改变不了中国。在钟理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贫苦知识分子在日寇铁蹄之下的悲惨命运:同样我们也看到了面对命运,决不低头,面对异族侵略,决不投降,决不退让的民族气节。他们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他们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钟理和受中国文化的洗礼,虽然在殖民时期,他不得不接受日本教育,但他爱看的书是中国书,他想接触的人是中国人。因为我们民族所受的苦难太多了。虽然不太了解它,但愿意把自己看到的写出来。他是从中国文化和大陆泥土中吸收创作营养而成长的。他到祖国大陆“原乡”之后,义无返顾地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对大陆的眷恋、怀念、自我认同。带有一种寻根意味,最终使他成为一个执着的爱国主义者。

影片中的钟平妹淳朴、善良,没有文化,但恪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节俭朴素,默默地支持、鼓励丈夫坚持写作。她用那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她受传统思想的熏陶,但却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冲破同姓不能结婚的世俗束缚,毅然与自己心爱的男人一起出走,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大陆,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量!他们生活清贫但很恩爱,情意绵绵。他们回台湾后,钟理和一直在贫病中生活,他患肺病,疗养了几年,后又作手术去掉六根肋骨,家中一贫如洗。平妹毫无怨言,默默承担着一切。为了能多赚点钱,她和男人一样,上山扛木头,被林警追赶,不幸跌倒摔伤,但她强忍着、不吭声,依旧坚持劳作。二儿子去世,她痛彻心扉,但强忍泪水,宽慰丈夫。在平妹身上,既展现了客家妇女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美好品德,也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热情善良、无私奉献、艰苦耐劳、自强不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

篇4:《原乡人》观后感

看完《原乡人》这部电影,我体会了两种不同的精神。一是钟理和身上反映出了一种原乡人的气节:为理想幸福四处奔波却不忘故土的爱国情操;对祖国深深的依恋与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自尊心强等。二是钟平妹所体现出来的原乡人劳动妇女的形象。

在影片中的主角钟理和生于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在那里他爱上了自家的农场雇工即钟平妹。但当地族人的风俗是不允许同姓结婚的,为此他与父亲断绝关系甚至离家出走。两年后他又回到家乡,带平妹私奔满洲原乡。为了生活,理和当出租汽车司机,有一次,在车中目睹了一个被逼为娼的妓女的悲苦,他出于正义毅然帮助妓女出逃,并将日本嫖客和鸨母赶下车,抛于荒野自行离去,而后更是辞职不干司机这行工作。之后因为一次偶然机会,保安队长知道钟理和会讲日语,便想介绍他给日本人当翻译,但出于民族自尊心和对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痛恨,他宁可清贫,也决不为日本鬼子做事当汉奸,他说:“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义无反顾一口回绝了酬劳较高的翻译工作。

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愿意为国尽力,试图挽救中国。钟理和受中国文化的洗礼,虽然在殖民时期,他不得不接受日本教育,但他爱看的是中国的书籍,想接触的人也是中国人。他是从中国文化和大陆泥土中吸收创作营养而成长的,他知道我们民族所受的苦难太多了,尽管不太了解实情,但他愿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因此,使他成为一个执着的的爱国主义者,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在钟理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贫苦知识分子在日寇铁蹄之下的悲惨命运;同样我们也看到了面对命运,决不低头,而面对日军侵略也决不投降,决不退让的民族气节。他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他身上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大陆,理和带着平妹和儿子搬到北平,并开了一家木炭小店。日子虽然困苦,但他依然坚持写作,用自己的文笔写出自己在原乡的所感所受,并在艰难困苦中,他写完第一本书,名为《夹竹桃》。1946年抗战胜利后,他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率全家迁回台湾,但是日寇的侵略使他家衰败,不得已住在山上并且在学校担任教员。好景不长,1947年冬,理和肺病加剧,无法行走,只好入住医院作肺切除手术。三年后理和出院,此时身体异常虚弱,但他坚持与命运搏斗,日夜写作,笔耕不已,无奈事与愿违,经常被退稿,收入甚微。工作的失意和生活的困苦使他一度放弃写作,但因为次子误医夭折的沉重打击下,理和重新审视人生的态度,终于重新拿起笔,写出一系列吐露农民心声的作品《故乡四邻》、《原乡人》等。而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终于获得了台湾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小说二等奖,当年的一等奖是是待缺的。然而死神随着荣誉而来,1960年8月4日,钟理和在书桌上写中篇小说《雨》时,旧疾复发,伏在文稿上咯血,终于力竭而逝,时年四十五岁。一个爱国作家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了,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财富,而且是深

刻的沉思:我们又可以为祖国做什么?

影片中也着重描写钟平妹这样一个原乡的劳动妇女的角色,她淳朴、善良,有原乡妇女的传统美德,任劳任怨,节俭朴素,善解人意,总是支持并鼓励丈夫坚持写作。平妹受传统思想的熏陶,但却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冲破同姓不能结婚的世俗束缚,毅然与自己心爱的男人一起出走,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大陆,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量。他们生活清贫但很恩爱,情意绵绵。尤其是在原乡时,尽管丈夫辞职不干,但她毫无怨言,并支持他写作,而自己却挺着大肚子帮人家糊鞋盒子谋生。等他们回台湾后,钟理和患了肺病,为了让丈夫放心治疗,毅然决然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之后因为丈夫要做手术去掉六根肋骨而需要一大笔医疗费,在家中一贫如洗、家人不支持的情况下,平妹为了丈夫早日康复,甘愿卖地。而后来,丈夫因为身体虚弱,无法干重活,平妹支持丈夫坚持自己的文学事业,干着男人干的活,种地、挑砖头、挑香蕉,后为生活所迫去盗木材,被林警追赶,不幸跌倒摔伤,但她强忍着、不吭声,依然坚持劳作,体现了钟平妹这个原乡人劳动妇女的精神。随后更是祸不单行,次子的夭折给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增加失去亲人的痛苦,也给这个困苦的妇女深刻的打击。这件事让她痛彻心扉,与丈夫相视而泪流,更是经常偷偷跑去儿子的墓地看望他。然而她知道痛苦之后生活还得继续过,整个家还需要她,需要她自己用那柔弱的肩膀,再次扛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生活再继续,但对平妹而言,幸

运之神似乎从不眷顾她,她有太多的不幸和苦难了,1960年她的丈夫也随即永远地离开了,只留下她撑起三个子女的成长。在平妹身上,既展现了客家妇女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美好品德,也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热情善良、无私奉献、艰苦耐劳、自强不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子和母亲,真的让我既心疼又敬佩,更自愧不如。

整场影片体现了台湾在日据即日据之后人民生活的情形,钟理和一家所体现正是当时台湾小民的生活,更确切来说,是当时文学作业家的生活状态,有才气却屡次被退稿;得了奖想出书确是困难重重。而对于劳动妇女来说,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有一日三餐。

除此之外,我还看到钟理和与钟平妹的爱情。在民国年代里,传统封建思想还浓厚围绕在各阶层人士的脑海中,门当户对,对私奔的残忍惩罚,这些都是在钟理和与钟平妹那个年代里的封建文化气息,无处不在。然而,钟理和与钟平妹不顾父亲阻挠的私奔,更是对他们爱情的一次大考验。

“你愿意跟我去烧饭吗?”,“你有没有后悔过”,“我才给你烧了二十年的饭,我还打算再给你烧三十年,我没有一天后悔过。”两人之间的平淡对话,却流露着他们对他们之间的爱情的忠贞、矢志不渝。打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枷锁,放下一切的两人私奔到异乡,即使过着再苦再累的生活,都没有放弃过对方,也不为金钱所打动。

对爱情的忠一,是他们对彼此的承诺。平实无华的言语,胜过千言万语的山盟海誓。即使面对病魔的摧残,钟平妹仍不离不弃,再苦再累的生活,两人仍默默承受。忍受着漂泊异乡的思念家人之苦,只因对彼此感情的忠贞。打破世俗的束缚,是他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因为彼此之间纯真的爱情,苦累的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

钟离和与钟平妹的爱情,在那个战火纷争、封建统治的年代里,是绽放在繁花中的一朵奇葩,满溢着最平凡的花香;是夜空中那最闪亮的一颗星,涌现最朴实的光芒。

篇5:原乡之旅周记

时间一溜烟儿的走了,眨眼间,一个星期已经过去了,我们对人和事情也有了新的看法,制定一篇周记吧。周记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乡之旅周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星期五,我们班举行了第七次活动,名叫《走进原乡之家,畅游美丽乡村》。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位叔叔,老师说:“我们要叫这位黑熊叔叔。”过一会儿,家长到齐了,就开始喊报数,是一排一排地报,报完就出发了……

到了蔡氏家庙后,我们开始玩第一个闯关游戏“齐步并进”,规则是:小队成员同心协力完成A点到B点的规定路程,完成闯关(未完成小组,限制时间一分钟)。第一个游戏结束了,我们就一直向前走,到达第二个地方——防空洞,里面黑漆漆的,听说这里是以前战争时躲避炸弹的地方。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三个地方——辕门脚,这里是蔡缵蔡鼎的故居,旁边还有画家蔡云程的故居。听导游说,他们三个都是很有成就的名人。

最后,我们来到了第四个地方——原乡之家。进去后,我们先观看电影,在看电影的时侯,每人都有水果和面包可以吃。我分到了几个草莓,听家长说,如果不够吃的可以再拿。我们每人还分到一根黄黄的`香蕉,一个圆圆的桔子,还有一个大大的面包。

看完电影后,就开始画风筝,风筝画好就开始集合。过一会儿,我们排好队就就去海边放风筝了。在又长又软的沙滩上,我们有的放风筝,有的跑到公园里玩。放风筝结束后,我们还坐在沙滩上合影。拍完照后就回学校了。

篇6:心灵的原乡散文

一缕清风,一片流云,一米阳光就这般清凉的沁入心间,涤荡了浮世烟尘,落尽了红尘喧嚣。山林之外,有人忙于解决温饱,有人忙于追逐名利,有人忙于填补贪欲,各干各的营生,没有谁会注意到,那个幽静的山林中,还有一个纯净如水,不染纤尘的俊逸少年。

施肩吾,一个没落的大家族之后,因生活贫寒,自幼便寄身于五云山和尚寺中,在青灯古刹的简净,松敲棋子的悠然,静水流深的素美,和佛祖的拈花一笑中,逐渐成长,可谓从未体味过一天承欢膝下的亲情与温暖。这是他的幸亦是不幸。

都说世事纷呈,而看在施肩吾的眼里,却是那般清简,仿佛山水就是他的红颜,日月便是他的知己,那满池的净莲,一如他那琉璃般明彻的心。天然璞玉,需要时光的雕琢,锦瑟人生,则要禅心的滋养。人生可以很简单,空山鸟语兮,心与白云栖;世界可以很明朗,风吹山林兮,月照花影移。他是与佛有缘的,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潜在着“世间无”的禅意。

少时的施肩吾并没有同龄人的顽劣与乖张,一个人,一卷书,一盏茶,一莲花,便可令他自适安恬,陶然忘机。心净,则世明,只有简洁之人,才能够体悟到世间的清喜。闲暇之际,他常会来到山的东侧,因为那里清幽僻静,是个怡情养性的绝佳地。

山有一亭,名为“余韵亭”,在那里,可以沐清风,看云起,枕石眠,醉花阴。亭子的近旁存有一池塘,称作“洗砚池”,是施肩吾每日必往的读书所在,池塘里胜放的,是他亲手所植的净莲,华而不媚,艳而不俗,点点娉婷的红莲于田田荷叶间,若隐若现,楚楚惹人怜,那袅袅余香醉了欢喜,也醉了忧伤,即便是匆匆往来的过客,只一眼,也足矣触动那早已蒙尘的心弦。

寒冬酷暑,物转星移,转眼几年过去,曾经那个听花开伴月明的少年已悄然步入了青葱锦瑟的花季,不知为何,当施肩吾再来到这片清幽僻静之地,一颗心已无法泛起涟漪,他不再执卷低吟,亦不愿同其他师父般,整日正襟危坐于蒲团,素手焚香,在梵音经呗中参悟佛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知何时起,他已恋上了云的无根无蒂、任意东西,恋上了水的从容飘荡、浩淼清凉。

每个人都是红尘的一粒芥子,欲要做到五蕴皆空,六根清净,实在太难。故而,一个简约的午后,施肩吾终是两袖清风,离开了五云山,作别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也许还会归来,也许这一走,便是永别。并非是他禁不住俗世烟火的诱惑,而是自然那直抵于心的魅力,让他无从拒绝。他想要云游四海,走访名山大川,遍览古木石林,到那更广阔的天地去,体悟人生的.真谛。

在此期间,他访览了许多地方,了解了很多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亦留下了不少清凉的诗篇,在民间广为流传,连白居易看了他的佳作都会自叹弗如。如此才情,本可以投到一个达官显贵的门下,求取功名,而生性淡泊的他,却在小有名气时,选择了归隐,选择了在白云溪水,落日烟霞中,参悟自然的玄妙。这次,他没有再回去,而另择了一片更为清幽的地方――洪州西山。

那里,流传着一个令人神往的传说,曾有十二真人在此闭关清修,悟道求真,最终功德圆满,羽化而登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都为洪州西山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加之有春梅绽雪之素,秋兰披霜之洁,松生空谷之静,霞染层林之艳,更是让施肩吾倾慕不已,不忍离去。他说“若教西山得道者,连余便是十三人。”若可,他愿意在西山中寻觅清欢,皈依本真,成为参悟大道的第十三人。

倘若说离开五云山是施肩吾年少时的一时冲动,那么皈依西山便是他心智成熟后的深思熟虑。既然选择了这里,便不会再轻易离去。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闭户自修,不交人事,养性于云林溪壑,参悟于造化万物,皈依道家,寻仙悟真。遂世人称之为“华阳真人”。后在养生、练气,形与神、性与命等方面皆有所参悟,著有《太白经》、《华阳真人秘诀》、《养生辨疑诀》等比较经典的传世之作。

而唐顺宗永贞元年(8),却因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西山原本的平静。多年前,施肩吾在徒步远游中曾交过一个挚友,名叫凌准,彼此志趣相投,互奉为知己。谁知这天,凌准的外甥不远万里寻到了施肩吾的清幽竹舍,向他谈及了大唐近几年来发生的巨变,如今奸佞当道,忠臣只能被疯狂的打击迫害,就连他的舅舅也未能幸免。听罢,施肩吾不禁拍案而起,志要南宫折桂,获取阶梯,为国扶正祛邪!

于是,他第一次离开了西山,直奔那纷繁而又喧嚣的乱世之中。通过科考,他以一鸣惊人的才情,被钦点为状元,可朝堂之上那拉帮结派,勾心都想和相互残害的不正之风,却让他感到深恶痛疾又无能为力。多少个难眠的夜里,他都会想到西山那清舍寒枝的静谧,和山水田园的安闲。不知何时,他已将灵魂丢在了西山,从此,便再难以割舍。故而,入世还不足一年,他便再不愿混迹其中,抖落下满身的风尘后,又悄然地回到了那片魂牵梦绕的清净地。

他自谓曰“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他说自己虽然在诗词文章上有些造诣,幸得朝廷的赏识,却自知命薄,不愿交涉于官场,亦没有求取功名之心,余生,只愿在西山隐姓埋名,栖心于玄门,养性于林壑,且将繁弦急管,交付于丝竹清音,用凡尘烟火,换一盏玉壶冰心。

自此,他便一直视西山为自己的归人,为灵魂的栖息地,即便是放弃那炙手可热的锦绣前程,也从不后悔。走过了名山大川,访遍了五湖四海,才知何处是心灵的原乡。然而,俗世的尘埃总免不了漂泊的命运,世事多纷扰,又有谁能够永享清宁,于纷芜中静养心性,处繁华中守住真淳?

他本以为余生可以安然如风,清凉似水的度过,在自然万物中感知生命的真谛,可怎奈,随着政局的渐渐失控,黄河流域战祸连连,朝廷的苛捐杂税日趋加重,东南地区战乱纷起,人间已没有了净土。也许,做为一个修行者,施肩吾可以独善其身,高蹈世外,在西山的一处无人问津的角落平淡终老,可他全身流淌的血液又无时无刻不再提醒他,他是施家的继承人,是整个家族的脊梁,在这江河日下,干戈四起的乱世,他又怎能独自苟活于世?

篇7:“原乡人”的心迹

李伟坤的《原乡人》系列,通过他在长期工作中在中国各地乡村的行走、观看与记录,向我们展示了广义的家乡在中国社会变动中所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既是一部以开阔的视野来展示、确认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变化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展现了他苦苦寻找自己心中的“原乡”的过程以及展示对于家乡的心迹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既有李伟坤努力遵从人类学原则而拍摄的对于农民生活与习俗的观察与记录,也有符合纪实摄影自身美学原则的表现。我认为,包括了人类学观察与纪实摄影记录这两者的自然有机的结合,成为了李伟坤的“原乡人”摄影的最主要的特色。

篇8:原乡校长离任审计报告

关于**镇**校长***的离任审计报告

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由审计监察室对**镇离任乡校长***同志进行财务审计。审计监察室于**年**月**日对其任期内**年**月至***年**月**日单位财务状况进行了审计,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同志于**年**月任**职务至今。该镇所辖*村,*所小学,*所中学,共有在职教职工*人,离退休*人。其中小学共有*所中心校,*所完全小学,*所教学点。在校生*人

二、任内所辖小学财务状况

*年1月上转帐面余额为*元,1至12月全镇小学总收入*元;全年支出*元;累计账面余额*元。

*年1至12月全镇小学总收入*元;支出*元;累计账面余额*元。*年1至*月全镇小学预算总收入*元;支出*元;可支配余额累计*元。

截止到2011年9月30日,无外欠账。

二、离任时财务状况

离任时该文教室所辖小学财务帐户可支配余额*元(含预算拨付和专项资金),未报帐单据*元。结余资金*元。

外欠明细:

校长签字:会计签字:

审计人员:

篇9:基于原乡现有基础盈利点总结

——原乡行政人事部 2017年6月

一、餐饮盈利

1.特色早茶【如荷叶稀饭,桑叶馒头,水煮花生、煨芋头、煨红薯、石灰池泡蛋、现制豆浆、手工米粉、红薯凉粉等】 2.农家饭菜【原乡的主要餐饮方式,可以将农家饭菜与酒店菜肴相结合,满足客人不同需求】 3.特色预订【比如荷花宴、长桌宴等】

4.宴会接待【可以接待生日宴、聚会宴、会议宴、培训宴等同时用餐比较多的】

5.自助烧烤【结合钓虾活动,啤酒、烧烤、小龙虾。既是吸引游客的游乐项目,又是一项特色餐饮服务】

6.特色外卖【比如荷花鸭子、卤香莲米等】

二、住宿盈利

1.特色住宿【如人工窑洞、石屋、架在树上的鸟巢屋、木船旅馆、迷你微型别墅、房车等】 2.学生宿舍【接待研学教育学生住宿】

3.露营基地【完善露营营地配套设施,提供大规格的帐篷出租】 4.青年旅馆【按照青旅模式建设的适合旅游爱好者的旅馆】 5.标准客房【按照一般标准建设的楼层套间】

三、产品加工盈利

1.自酿果酒【“原乡桑葚酒”】

2.泡菜系列【如嚼头、腌萝卜、冬菜等】 3.粮油系列【如原乡菜籽油等】

4.农副产品【荷叶茶、桑叶茶、香水莲茶、桑叶面、荷花茶、桑果干、碗莲等】 5.文创产品【莲蓬字画、干花插花、摄影作品等】

四、康乐休闲盈利

1.乡村茶馆【茶艺表演、茶水服务、茶叶茶具出售,还可以组织游客采茶、制茶体验】 2.乡村酒吧【面积不需要很大,关键要精致,也可做成清吧】

3.草坪瑜伽【有辅导老师,可采取会员制,游客也可临时参与体验】

五、体验盈利

1.私家菜园【将土地分成小块,围成菜园,出租给雅集活动、民主党派等团体】 2.果蔬采摘【现有桑葚采摘,以及后期引进其他水果蔬菜系列采摘体验】 3.钓鱼钓虾【多种形式的鱼乐项目,包括钓鱼、钓虾等】

六、产业盈利

1.有机果蔬【如莲蓬、莲藕、莲鞭、桑葚等】 2.农副产品加工【如红薯凉粉、茶籽油、干花等】

3.花卉苗木【既是对农庄的美化绿化,同时可通过苗圃销售花卉苗木、盆景树桩】

七、服务盈利

1.会议中心【现有团体的会议放到茶舍去开,会议中心的规模视情况而定】 2.展览中心【可与会议中心办在一起,主要承办艺术收藏品展览,也可只展示农耕文化】 3.婚纱摄影基地【利用美人蕉花海的自然风光,加上一些爱情婚庆主题元素,配套旗袍、民族服装等出租】

4.交通服务中心【包括内部电动游览车】

八、集体活动盈利

1.集体婚礼【与妇联、媒体、婚介等联合举行中式集体婚礼】

2.交友派对【与团委、媒体、户外俱乐部等联合举行交友派对活动】 3.夏令营【与学校、媒体、公益社团等联合举办夏令营或冬令营】 4.纪念林植树活动【古树名木认养、纪念果林、企业形象林】 5.其他节庆活动【如重阳节、圣诞节、情人节等】

九、艺术类盈利

1.收藏展馆【建立艺术家创作基地,展示出售各类收藏品、艺术品】

2.工艺品趣味拍卖【可以由游客亲手制作并现场参加趣味拍卖,如莲蓬字画等】 3.根雕盆景【取材原乡,由园艺师现场指导创作,作品可带回家,或者荷花插花】

十、地产盈利

1.乡村别墅【一塘一花一客栈】

2.双语国际幼儿园【在风景优美的农庄中让孩子健康成长,档次要高,结合“国际亲子研学教育”】

3.武术培训基地【武术培训不仅可以赢利,还具有表演参观的特性】 4.艺术家创作基地【主要是画家、作家、雕刻家等选择乡村潜心创作】

十一、管理盈利

1.专业合作社【联合村民成立相应的专业合作社,统一品牌,统一管理】

2.品牌连锁和委托管理【将自己成熟的项目输出、复制、连锁,或者兼并、托管】

十二、广告盈利

1.酒水供应商广告【酒水供应商在原乡设置广告】 2.当地房产广告【当地房产商在原乡设置户外广告】 3.其它旅游景区广告【周边旅游景区在原乡设置广告牌】

4.农庄消费指南折页广告【定期编印的原乡快报上刊登相关广告】 5.企业形象林【当地知名企业在原乡内建立纪念林,立企业形象石】 6.主题活动【在原乡举办的各类主题活动冠名、协办招商】

十三、其它盈利

篇10:生命的原乡是安静美文摘抄

其实热闹就是浮躁,热闹也就是折腾。

许多人离不开热闹,也摆脱不了热闹。离不开,是不想离开,因为热闹中有自己需要的所谓快乐;摆脱不了,是无法摆脱,因为已看不清这个世界,也看不清自己了。

热闹散了,才知道,这个复杂无比的世界上,最有力的气场不是热闹,不是喧嚣,不是繁华,而是安静。只有让心安静下来,才能接近更为真实的自己,听见最为真实的心声,享受生命的静美。因为,无论多么大的动静,最终都会成为烟云,安静才是最难求的。用王小波的话说就是,生活是天籁,需要凝神静听。

灵魂的安静,才是心灵的家园,没有了安静的灵魂,人生必会陷入精神的兵荒马乱。

篇11:精神原乡之旅

或许,生命的沉潜正如一坛老酒,随着岁月的酝酿与发酵,待到打开时便散发出生命沉潜之后的芬芳和香味。此刻,作者站在中年这个人生的节点,以回忆和历史两条脉络出发,一方面以回望之姿,沿着记忆的脉络,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之河逆流追溯,对逝去的乡土时光谱写了一曲凄凉的挽歌;另一方面,立足当下,以历史人物为圆点画圆,展开对当下生活得失荣辱的评判。于是,记忆中的故乡,便成为作者的精神所依所恋之地;而那些历史人物身上所透出的精神情怀,恰恰构成了作者所追寻的精神内核。作者便以曾经记忆中的故乡为集聚地,其精神原乡之旅,也是自成年以来堆积已久的心灵污垢得到洗涤的过程。恰是透过追忆和怀念的过滤,生命的本真颜色才仍旧能保持鲜艳亮丽。

作者一直行走于追寻精神原乡的路上。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赣江以西那个叫下陇洲的小村庄,都是作者写作的原点和看世界的支点,也恰是作者的诗意萌发之处。他站在中年这座高峰上眺望童年,回顾乡土,呈现出了对童年记忆岁月深处的迷恋。那些藏于记忆深巷的美好岁月和田园牧歌之景呵,随着思绪的追寻,流于笔端,渐渐显露出朦朦胧胧的模样。

正是孕育了杨万里、罗大经、罗洪先、李振裕等名人的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同样温柔的姿态给予作者诗意般的童年生活。故乡的风物人情,便像一汪湖水,作者浸淫于此二十多年,直至成年后离开,但是水的意蕴早已经浸沁于作者的身体和精神当中了。于是,我们便看到:作为精神之父的杨万里,“他领引着我,怎样去爱和恨,怎样亲近自然,怎样努力把内心的杂物一点点地搬空,以方便堆放更多的月光和诗情”(《杨万里》);而从乡村携带到城市的虎头帽,只要看到它,关于外祖父和外祖母的记忆便跳了出来,“只要我看到了布帽上的虎,我就感到我仍然在受到外祖父和外祖母的护佑与祝福”(《虎》),外祖父母对外孙的爱,便是深深藏于赣江以西外祖父母家得送孩子虎头帽为礼物的风俗里;而在那样一个阳光猛烈、油菜花开得灿烂如金的春节午后,年幼的作者曾目睹两龙相斗—“在赣江以西的风俗里,在同一条路上,龙从来不懂得避让。狭路相逢的两条龙,只有决斗拼杀,蹚血而过”(《龙》),如此古老的打斗习俗,猛烈且凶残,充满着野性的蛮血之力,却又时时透出乡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而那些与故乡记忆有关的人,无论是醉酒后便“像个伟人”样的张羊苟,还是曾浪迹天涯的父子两辈的水手们,亦或是曾为生计而四处奔波的浙籍锡匠兄弟们,走村串户、对孩子有强烈致幻效果的货郎们,他们曾游走穿梭于乡间,命运多舛,生活艰辛,如今却随着时代已经飘然远去,成为一个个人物雕像,永远伫立停留在那幅斑驳厚重的传统故乡风俗画里了。

当然,使得作者对故乡持深深迷恋姿态的远非上述这些。作者还清楚地记得:20个世纪70年代末的那个秋日下午,他曾和同伴采撷了几大篮子野菊花,而如今,混合着土腥味的野菊花香仍旧时时刻刻弥漫飘散于作者的记忆深处;那些曾经是赣江以西的大地上肆意飞舞的舞者—萤火虫,像魔法师施魔法般发出一闪一闪的光亮,满足一个孩子的童话幻想;而那个表面荡漾着故乡风情倒影的称为冬酒的故乡米酒,时隔多年,其清香仍旧在作者的舌尖和胃里倒腾跳着舞……这些充满故乡温情的重要元素,如同一颗颗圆润的珠子,串起组成了作者的几乎全部童年记忆。

太美好的东西,正如二次函数所显示的那样,在达到最高峰、迸发出最璀璨光芒的那一刻,下一秒便是急急落下。故乡的美好风物人情也是如此。青壮年出走,田园荒芜,乡村日益破败、凋敝,乡土中国在岁月风雨的飘打下,像一栋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正摇摇欲坠。面对逐渐褪去记忆中美好的风物人情、显露出现实荒凉冷寂的故乡时,作者除了凝视,哀叹故乡的荒败,又能做什么呢?

当他一遍一遍将记忆的触角延伸至童年时,他只能用怀念来承托起对故乡衰败的痛惋之情了。“这些年我没有享用过的故乡曾经的风物还有哪些?”(《酒》)作者扳着指头,一遍遍细数曾经的乡土美好;“那曾经的萤火哪里去了?故乡怎么不是过去的样子了?”(《萤火》)一连串的反问,却透出对故乡风物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和失望之情。而在《谷村》一文中,作者直接以历史学家周銮书的铿锵有力的话语,向社会发出呼吁:赣江以西的谷村—这座具有巨大历史荣耀的村庄,应该加强保护!而实际上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当作者随着一个文化考察团重回谷村时,却发现整个村庄空荡荡,屋门紧锁,草木深深。周先生的话振聋发聩,至今在耳畔回荡,然而面对这一残酷现状,作者除了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也是无力阻挡这一历史的步伐了。

田园将芜,胡不归?一声哀叹中,包含着多少道不尽的凄婉期盼,却最终只能化为记忆点点,流淌于作者的字里行间了。田园走向荒芜,乡村风物逐渐消失,故乡亲切熟稔的面孔逐渐模糊,却并不独独发生在赣江以西这片土地上。当我回到湖南老家时,看到故乡的山瘦了,水瘦了,整个村庄变成了一个黯淡失色、面黄肌瘦的老妇人,早已失去年少时青春靓丽的风采。而我,也只能跟随作者文字的脚步,将已经消逝的人、事和物,用想象和回忆的方式,将它们从时光的隧道里一一唤出。

历史的滚滚车轮“咣当”一声,便停在了21世纪。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因得到蓬勃发展的经济的滋润,从一个孱弱的儿童,逐渐成长为一个健硕的青年。然而,青年的烦恼也便随之而来了。城市在飞速发展,生活节奏越变越快,楼层越造越高,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森林拔地而起。多少邻里之间的温情话语,便被阻挡在一扇扇铁门之后;多少对周围人群该有的关心,便消失在匆忙急促的脚步声中;多少本该坦诚共处的人际关系,便掉进由金钱利益编织的大网中……整个社会褪掉当初的羞涩和温情脉脉的面纱,开始露出丑陋可憎的面目。

nlc202309090000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作者写下《旧年》这一组散文成为必要。在这组散文里,在历史的天空映照之下,我们读到,作者以一颗赤诚之心,以一枝真诚的笔,去追寻他们的人生印迹。“他们”这群人,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呢?旧年的时光已经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成为一个虚无的时间概念,但他们身上的精神之光在时光的锻造中越发打磨得光彩夺目。于是,作者或化为历史人物,以“我”的视角,叙述欧冶子为大王铸剑的经历:“我”耗尽全部精血,终于铸成一把好剑,帮助大王所向披靡,一洗雪耻;或者用第三人称,叙述历史人物的一生经历,例如曾经丰容靓饰、差点让皇帝弃江山而不顾的王昭君,用自己的一生维持了匈奴与大汉的世代友好;革命烈士刘胡兰,在不到15岁这花一般的年纪,便为革命而献身;亦或是在文章开头,用一系列以“他”为开头的描述段落,去引出歌颂的对象—雷锋。然而,在这一组散文中,最让我心潮澎湃的一篇是《玉一样的山,玉一样的人》。作者以亲自对方志敏事迹的考证为角度,写下了这个传奇人物的至情至性,以及为革命而牺牲的刚毅和从容。一时间,我仿佛也随着作者文字的脚步,登上了怀玉山,在松柏苍翠风声如鼓的怀玉山,我看见了虽浑身污浊被捕的方志敏,他向我走来,但他眉宇间的英气和举止的从容,却让天地的一切都为之失色。

现今的社会冷漠而无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得警惕和小心翼翼,这样一张张脆弱的关系网,轻轻一碰,便露出丑陋的本色。作者一针见血便道出了现今社会的尴尬现状:“改革开放带来了人的解放,逐利的心理却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人与人之间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美好,人们相互提防,脸上的表情疑虑重重”(《怀念一张脸》)。是啊,我们都曾在人际交往中相互提防,疑虑重重,我们都曾在趋利的漩涡里随波逐流,我们都曾是那冷漠路人中的一个。仁义、诚信、善良、乐于助人、刚毅坚强等道德传统快要断链,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僵死的境地中。恰是在这样冷漠而无情的现实状况下,作者写下这一组散文,写下历史人物身上所透出的人文精神,他欲用一枝“孱弱”的笔,呼吁人们重秉传统美德的精神之烛,重续美德的传统,意欲让人文精神之光重新照耀整个社会。

读江子的散文,总让我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促使我读下去的动力,除了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宣泄,还在于他的表达技巧的丰富多样。首先,江子的散文语言,独特却不突兀,清淡却不失韵味,表达叙述充满诗意,尤其是文章中对于比喻的运用,更有一种锦上添花的美感。作者将其丰富的想象转化成一种具体、可感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使得叙述灵动俏皮起来。例如,在《酒》一文中,作者写道:“还有人酒后在星光下行走却总是回到原地,好像这个世界只是他手里的一只光影绚烂的、圆形的蓝花边酒碗。”寥寥几笔,将世界比作成一个酒碗,将人醉酒后的状态描画得形象生动、淋漓尽致。而在《马皮鼓上的新疆》一文里,作者写道:“那一粒粒绿色透明的葡萄里面,有曾经繁华的交河故城里深入简出的官邸夫人遗留的炎热午后的清凉梦境,和街市转角处戴着朴素头帕的吐鲁番少女对爱情的羞涩幻想。”作者想象奇妙,浮想联翩,由葡萄的绿想到官邸夫人的清凉梦境,又想到吐鲁番少女对爱情的羞涩幻想,将葡萄的绿,转化成一幅幅具体可感的新疆异国风情画面,表达新颖而别致。而我们恰是在诸如此类的文字表达中,感受到作者文字表达的汪洋恣肆,不拘泥于传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其次,在文本中构建个人化的叙述风格。作者在《让词语在隐痛里发光》中写道:“我理解的散文,就是自由的表达,就是砸掉镣铐的写作。”作者便是践行这样的散文观,散文结构自由,撒野耍泼。例如,《铸剑者》一文,作者便模仿借鉴小说讲求情节的结构技巧,以写小说的姿态写散文。于是,作者便化作欧冶子,以“我”第一人称视角,详细叙述了为大王铸剑的艰难历程,颇具武侠小说的风韵;而《玉一样的山,玉一样的人》一文,则将散文与小说两种文体融合在一起,既有散文抒情议论的笔调,又有小说的情节。作者用“我”的旁观视角,在过去和现实中穿梭自如:时而在现实的境况中,从各种史实资料出发,拼凑出方志敏的形象,展现其性格特点;时而又回到过去,与他对视,描摹出方志敏的外貌,进一步丰富还原方志敏的形象。同时,以旁观的视角,较为详细具体地描述了方志敏被捕时惊心动魄的情节。文章共分为五部分,每一部分看似独立,却又巧妙将山与人的描写融为一个整体。文章起于对怀玉山风景和历史来源的描述,穿插着方志敏的革命事迹,最后回到对怀玉山风景的描绘,同时抒发对方志敏的崇拜和敬仰之情。小说和散文并无明显的界限,作者将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使其文章独具一种别样的美感,颇具创新意味。

作者开头便在自序里写道:“这样的一本中年状态的书,有谁愿意展开它?”而当我展开它时,却被作者对精神原乡的执着追求精神所深深感动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作者面对农村日益荒败的现实,选择以一种回望之姿去追忆童年故乡的风物人情,为消逝的传统文化谱写了一曲挽歌;当作者面对城市人情淡薄如水的现状,选择以一枝“孱弱”的笔,对我们逝去的行善、勇敢、仁义、善良等精神作出深情的呼唤,其实,我知道,作者行走在追寻精神原乡的路上,从未中断过。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篇12:母亲是我的原乡散文

朋友推荐我听李健的《故乡山川》,就找来,反反复复地听,直到听得潮气漫上了双眸,也不肯罢休。

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容易感动的人,但想到故乡,想到母亲,心中总有那份隐隐的痛。

水一样的声音,缠绵在心底;忧郁的清澈,缭绕成感觉,有那么一点点清愁,有那么一点点忧伤,我何时能回到你身边,天涯羁旅,行色匆匆,我不知道如何能回归自己的原乡?

我是喜欢动的人,能坐下来安静地听一首歌,真是不容易。歌曲循环往复地吟唱,唱到入心入肺的疼痛,我仿佛看见身边的人脚步沉重,神情疲惫,多少人在无知地拼搏,却不知道为什么?

我有跟朋友说,我喜欢上课,跳舞、健身,散步……时间最好不要让我安闲下来,只要让我安静地坐下来,我便觉得无所事事,生活中满是颓废和忧伤。

原来我的忧伤是因为静下来会有杂七杂八的想和牵念,会前想过去,后想未来,担忧不幸的降临……每当听说谁得了癌症,谁谁离世,谁谁惨淡,我就突然地痛起来,因为我太在乎一些东西,在乎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了。

那日接到姐姐的电话,说母亲身上不好,都交待后事了,顿时泪水婆娑了我的眼,怎么会这样呀,过年时不还好好的吗?好在姐姐是医生,第一时间把母亲的病情控制住,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老天保佑,母亲你千万别吓我,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实在承受不起这生命之痛。

一夜,你们知道一夜有多难熬吗,我辗转反侧,不能成眠,想我的母亲,想要听听她的声音,可是我不能在夜间打去电话,怕惊扰她的休息,怕听到她气喘吁吁的无力!每当姐姐稍有父母不好的消息,我就会处在矛盾和煎熬中,因为我不能第一时间到达他们的膝下,这是一个羁客的无奈。

第二天,我打了母亲的电话,听到了她虚弱的声音,心底一阵惊喜,转而泣不成声,“妈妈呀,你不要总说离开,不要总是交待后事,你刚刚73岁,你的路还长着呢,女儿不能没有你,我还来不及奉养您,你怎么忍心舍我们而去?”妈妈流着泪答应了我,不再说那样的话,我的心底却还是忧伤。

母亲身体不好,我怕怕怕,所以千里的路程从不辞远,一年总是要回去几趟,通常只是住一两宿,但看一眼儿的感觉,胜过天天的.电话垂询,我深知看一便少一眼的道理。

有好几次,听着李健的歌,走在异乡的街头,看到落叶飘零,光秃秃的枝干孤独无依,便会莫名其妙地湿了眼眶,裹在人潮汹涌的人群中,我好想回归故乡,回到母亲身边。原来母亲就是我的故乡山川,只有她才能让我笑靥如花,沐雪而开。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末?”每当有来自故乡的人,我都亲切有加,他带给我的是故乡的感觉,尽管他可能不知我家中事,但我能读出缕缕故乡情丝,短暂安慰那颗流浪的心。

曾经少年熟稔的诗词充满了怀乡的惆怅。仿佛看到了门前那两棵绿意葱茏的杨树,小巷里升腾的短短炊烟,堂屋里姐妹们的欢笑,光着小脚丫走在路上的童年……如水的日子流淌过梦境,可那样温馨的画面一去不复返了,和我的脚步一样渐行渐远,却清晰如昨。

上一篇:京都大学生产实习报告(秘书工作)下一篇:陪我走过“五千年”的高山榕作文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