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课内诗歌鉴赏

2024-05-22

高三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8篇)

篇1:高三语文课内诗歌鉴赏

《沁园春》

1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那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上阕通过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想,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社会的壮志豪情

2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

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

暗示了好的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过程

2用桑叶打比方,好在哪里?

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切合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勤劳

《采薇》

1诗中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

他强烈的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

《涉江采芙蓉》

1诗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队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2以花草赠给友人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此如何理解?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情感,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归园田居》

1诗人笔下的农村又怎样的特点?

是宁静的,恬美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富有生活气息。作者笔下的景物虽然平淡无奇,简简单

单,但那是诗人的精神田园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从比喻,对比两种手法中任选一种进行分析

巧用比喻,使情意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比喻手法言其对官场的厌恶,表达作者身在宦海,心系田园之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写回归后的喜悦,对自由的渴望之情难

以掩

饰。

《望海潮》

1全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太平,富庶,安定,祥和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和美丽?

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上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上看,其建筑,设施极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

看,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杭州风景的赞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雨霖铃》

1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

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

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2词的上篇和下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上片所描写的景观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下片则是设想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景色 3整首诗有怎样的意境?

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醉花阴》

1本诗作于什么时节?

重阳

2作者在词中怎样突出节令特点?

紧紧抓住在初秋时候的气温变化,西风起,菊花盛开等自然现象来突出

《声声慢》

1说明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

开头三句,用十四个字构成了七组叠字,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寻寻觅觅

表现了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的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她

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2声与醉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

在早年表达的是离别相思之愁,而晚年所抒发的则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醉中呈

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而声中营造的是一种晚风送寒秋

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凉意境

《秋兴八首》

1以前两联中任选一联分析特点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凄苦落寞的情怀

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怀?

思乡哀曲,表现了浓烈深沉的思乡之情,欲归而不得的无奈凄伤

《登高》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无边,不尽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滚才有附着点,才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

2作者在前两联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图景?

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飞鸟,萧萧落木,滚滚江水描绘了一幅雄阔苍凉的秋景图 3悲秋之情从何而来?

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引发的壮志难酬之虑

4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他的艰难苦恨包含哪些寄寓? 对个人穷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愁,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念奴娇》

1在诗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壮阔

2这首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本来胸怀大志,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迫害,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文章借歌颂周瑜来抒发自己年近

半百却功业无成的感慨

《短歌行》

1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

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年老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忧人才难得

2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

开头低沉,后来昂扬

《定**》

1作者通过途中遇雨这件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以自然界的风雨来隐喻人生的风雨,表明自己对各种政治打击迫害已经遇变

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的那种旷达洒

脱的人生态度

2赏析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看说的是

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对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水龙吟》

1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

愤慨

2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苍凉空阔

《咏怀古迹》

1诗中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么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 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 “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 悲惨命运。

《马嵬》

1诗的第二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倒叙,先说马嵬之变,后说五年前七月七的海誓山盟,使行文更有波澜

对比,现实的军队哗变,当年的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一哀一乐 对比鲜明

2尾联的设问,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为什么贵为天子却无力保护自己的贵妃,反而连平凡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启 发世人记取唐宪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 历史悲剧

篇2:高三语文课内诗歌鉴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古愁。

评析:

这是一首极为豪放的咏酒诗,诗人的狂醉之态与句俱出,几乎能让人闻见阵阵酒香。而吟诵数度,倾泻又会感到有悲壮之气隐伏其中,狂放之中并不缺乏深沉。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本诗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诗题“锦瑟”,既是取首句开头两字为题,又含有以琴瑟喻夫妇之义。首联叹华年之易逝,思旧而神伤;颔联借庄生、望帝故事,写出生离死别的无穷之悲;颈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既追忆忘妇生前的明眸、美色和悲欢离合之情,又隐写现在已是可望而不可及、幻灭不可复追之痛;尾联言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才感到无穷怅恨,即在当时已是令人不胜怅惘,语意沉痛之极。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咏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话是杜甫咏史诗中传诵千古的绝唱,这是为诸葛亮发出的哀歌,也写尽了中华民族多少英雄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据说宋朝抗金名将宗泽死前曾吟杜甫此两句诗,可谓千载而下,英雄同泪。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诗到境界全出,韵味别具,便总有其寄于诗中的主观色彩。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山水诗,向来被众家誉为“无我之境”的典范。它写的是宁静、安谧、恬淡的境界,内净外静,烘托出一种远离人世、寄情山水的氛围。静,是环境、景物的客观状态;净,是心灵、欲念的主观愿望。秋天的美景给人以心灵的沉静,性灵的超脱。所以,本诗历来被后人推重。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作者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明代胡应麟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篇3: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指导

一、观察诗题特征

(一) 包含常见的意象

如《雨》《落叶》《野菊》《蝉》《孤雁》, 这一组诗题中, 包含了古代诗歌常见“落叶”“野菊”“蝉”“孤雁”等意象, 融入诗人思想感情。如古人逢秋悲寂寥, 喜以雨和黄昏为背景来寄托愁思, 写梧桐、寒蝉言悲伤。

(二) 题中包含了动词

有很多诗歌题目包含了有关动作的词, 如《峡口送友人》、《访隐者》《渡江》《晓至湖上》《望湖楼晚景》《咏山泉》《春日秦国怀古》包含了“送”“访”“渡”“至”“望”“咏”“怀古”等跟动作相关的词。诗题中常见的动词还有“登”“过”“抒怀”“望”“思”“怨”“有怀”“即兴”“宿”“怀古”“咏”“别”“渡”“次”“听”“题”“览寄”“效”“酬”等。其实, 这些动词包含了抒情主人公的外在行为或内心情感, 理解起来就相对简单了。

(三) 题目中有时间、地点等

如《清明》《柳堤》《琅琊溪》《春暮西园》《定林》 (定林:寺名) 等, 这一组诗题中, 清明———时令 (时间) , 柳堤———地方, 琅琊溪———地方, 春暮西园———时间、地点, 定林———地方。时间地点告诉读者创作的某个时令、一天中某个时间及诗歌所景物所在地, 抓住了这些有效信息理解诗歌, 事半功倍。

(四) 一些特殊情形

还有很多的诗题中有一些特殊的词, 比如以下几个例子, 如《琵琶行》中的“行”,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 《秋浦歌》中的“歌”, 都是诗歌的名称, 这类诗在理解时勿要错将其作为动词。此外, 唐以后的人作古诗, 为了与格律诗相区别有时候就以“古风”为题。特殊类型还有以“绝句”“竹枝词”“无题”等为题的。在阅读时无需探求它们的特殊意义了。

也许在这里, 笔者还无法穷尽诗题的特征, 但如果能发现诗题的秘密, 对学生解答诗歌鉴赏题有很大的帮助, 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较好的品鉴诗歌的习惯。

二、方法验证

(一) 看诗题可以度内容

如《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听邻家吹笙》这个诗题, 告诉我们, 这首诗是写听笙的感受的。

(二) 看诗题可以测情感

如《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诗题中的“倦”字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感情。

(三) 揣意图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乍一看, 这首诗是一首闺阁诗。其实这是一首干谒诗。诗题《近试上张水部》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作者作诗的意图, 朱庆馀向水部郎中的张籍探问对自己文章的看法。

三、真题检验

“看诗题揣诗意”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倾向, 对解答高考试题也很有帮助。从2004年江苏高考自主命题以来, 十一年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 诗考了七次, 词考了四次, 其中有三首词有题目, 如果能把握住诗歌的题目, 对诗歌的理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会提高答题效率。如:

例1: (2011年江苏卷)

问:“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回答时扣住题中的“忆”字理解就不难了。“忆”即思念,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例2: (2008年江苏卷)

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分析:由诗题可以看出此诗是怀古诗。前一句是写昔, 后一句是写今, 今昔对比, 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就不难得出了。

例3: (2005年江苏卷)

问:“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分析:本诗标题长达十字, “闻”更表明诗人无心出门, 独居室内;“寄苗发司空曙”则点出诗人写作此诗旨在寄思怀友, 捕捉到了这些信息,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渲染出清冷、幽静的氛围, 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由诗题揣诗意虽然不是一个万能公式, 但是它可以在很多时候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乃至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的技巧。

篇4:高三语文课内诗歌鉴赏

关键词: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一、回归课本,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的时候学生往往只注重写套卷,不断地去练习,不断地去做题,然而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好像没什么用,教师要在这时去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但是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呢?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回归课本是重要的,只要辅助适量的练习就可以了。比如,在复习《游山西村》的时候,教师就要带学生回到课本中去,课后习题就有: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就可以以课后习题为基础,帮助学生去复习,让学生把复习的重点放在课本上。诗歌鉴赏是考试中容易得分的题目,学生将这个知识点复习好了之后,复习效率就会很快提高,所以对于诗歌鉴赏的复习,回归课本是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结合诗歌自身的情境和诗人的情感,进行生动的描绘

在古代有很多的文人骚客,为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都会寄托于事物身上,借助具体的物象,更加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如,在复习《破山寺后禅院》的时候,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清楚明白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复习的时候重新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让学生快速地回忆起来,提高复习效率。如,在对盛唐时期“王维和孟浩然”所创作的山水诗的复习时,教师可以描绘出优美的风景,构建一个恬适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就是身在其中,就会领悟到是人的情感,也更容易做出賞析。这样答题就会特别容易,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语文的诗歌鉴赏其实是比较容易复习的一部分,教师只要让学生抓住关键,以课本为主,练习为辅,再加一些比较简单的技巧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诗歌赏析的内涵,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对于诗歌,情感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使诗歌鉴赏的复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王春.把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诗歌欣赏水平[J].语文学刊,2013(08).

[2]陈新国.诗歌鉴赏题强化训练[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13(Z2).

[3]周忠跃.诗词鉴赏快速答题之四部曲[J].中学语文,2014(12).

篇5:高三语文题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这两首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共同情感?(2分)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6分)禾 熟① 宋·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老牛粗了③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正好借这乡村的野朴淘洗心情,抒发胸中的积郁。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

3.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 的景象。(2分)4.

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二)阅读下面宋词,完成5—6题(6分)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

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5.“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看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你就一“弄”字,谈谈它所显现的“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 ____ 6.“沙上并禽池上暝”描写了什么景色?作者写这一句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6分)

书 边 事

[唐]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流水,长愿向南流。

【注】断:占尽。

7.尾联运用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2分)

8.首联“征人倚戍楼”中“倚”字,有人建议改为“守”字更为确切。你认为“倚”与“守”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0题。(6分)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9.简要说说本诗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10.有人说这首诗的颔联在篇中如石韫(蕴藏之意)玉,似水怀珠,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1—12题。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17.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2分)

18.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9-20题(7分)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19.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3分)

20.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6分)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红。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2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分)

2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十四)温州中学20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0题。(6分)北陂杏花①(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废止,后又被迫闲居江宁。陂:bēi,池塘,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

20、评论家说此诗末二句“艺术地写出了悲壮之情”,请作出赏析。

(1)简析“悲壮”:(2)评赏“艺术”: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20、21题。(6分)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20.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景象:

原因:

21.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3分)

(一)22.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家却没法回家,只能在远方思念亲人的深切之情。

23.相同:都没有直接(正面)回答归期是在什么时候,都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不同:李诗想象将来和亲人团聚时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剪去烛花、回忆在巴蜀时的情景的喜悦幸福之情;张的散曲用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秋雨打蕉而惊醒了神游故乡的美梦来回答什么时候是归期,暗示着回家还遥遥无期。

(二)(18分)22.丰收(2分)

23.诗人借刚释重负、卧坡吃草的老牛抒发内心的郁闷: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劳顿,何异于老牛的耕耘之债?然而老牛的役债有了结的时日,而自己何尝不想卸却重负,舒闲疲

23.我同意。诗的第二句说“送君不觉有离伤”,写自己送朋友离开,也不觉得悲伤,因此看似无情,(1分)但诗人接着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肯定,一句反诘,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2分)这两句既对朋友表示宽慰,又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更显体贴与深情。(1分)

(八)22.(2分)作者用“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1分)词句中春虽未到,但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在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1分)23.(4分)同意王国维的看法。(1分)词中的“月”是“斜月”,说明此时的月并非满月,光为微光,这样的月光照在夜晚生出寒气的草上,渲染出一幅冷、寂之境。(1分)再与前句“高树鹊衔巢”结合起来,环境的特点更为清晰。(1分)而如改为“明月”,则光线小同,意境也会不同。(1分)(如答同意“有人”的看法,分析合情理,能自圆其说,亦可。)

(九)22.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3.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十)20、“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2分)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1分)

21、三、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2分)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2分)

(十一)22.⑴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⑵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⑶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

篇6: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看背景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3.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三)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四)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五)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篇7:高三语文课内诗歌鉴赏

一、知识储备:

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山村生活的诗作。

2、主要意象:自然风光、农村景物、诗中人物(抒情主人公)

3、山水田园诗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喜悦之情。

②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对官场仕途生活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闲适恬淡的田园牧歌式(隐居)生活的向往。

③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感叹,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是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④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反映农村人民的生活,歌颂劳动生活,赞美劳动人民,表现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二、教学重点:

1、山水田园诗的写景特色。

2、如何处理情景之间的关系。

3、鉴别描写景物的常见技巧

4、掌握高考考查的常见模式及解题方法

三、高考再现: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zǎn: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诗歌鉴赏

(一)山水田园(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4分)(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答: 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案:斗笠上只听见雪子敲打的声音,不时抖落蓑衣上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答案: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四、知识链接: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来历: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一)发展历史: 萌芽阶段:《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汉族诗歌的两座高峰,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如“关睢”、“桃花”(《诗经》)“薄荷”“挚鸟”(楚辞)等,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或是作为比德之物,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在《诗经》、《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还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两汉数百年,乐府五言诗,特别是铺采摛文的辞赋,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只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魏晋之前,汉族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欲望、政治、战争等等,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

出现时期: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六朝,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产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魏末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在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左思《拈隐诗》)。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盛世时期:山水诗形成以后,虽然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从而在各个不同时代,而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但是,道释玄禅的人生情趣和艺术精神,却始终贯穿于山水诗的发展中。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二)代表人物: ①陶渊明

陶潜作为山中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迹。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园画面上。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

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陶渊明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已。《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芒鞋,荷锄走来。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②谢灵运

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登江山孤屿》)“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登池上楼》)“春晚绿野秀,岩高自云屯。”(《入澎蠡湖口》)“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从这一点上看,谢灵远绝对的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时代汉族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

③孟浩然

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隐者。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秋登兰山寄张五》)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④王维

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他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愿得燕弓射天将,纵死犹闻侠骨香”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中年以后,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自阙经世务。但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⑤李白

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产生了移情作用。

篇8:浅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 它注重用词炼句, 讲究反复推敲, 绵里藏针, 它对语言有间接、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 可谓近乎苛刻, 在如何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上, 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注意语序的变化

无论是语序还是句序, 都是按其约定俗成的惯例排列的。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 说话人调换一下原有语序, 即便不另增新词, 也能产生新意, 使语言表达尽显姿彩, 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李商隐《马嵬》时, 曾要求学生翻译“海外徒闻更九州”一句, 如果按语序翻译, 意思不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翻译, 了解内容, 应调整语序, 即“徒闻海外更九州”, 我追问,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作者要把“海外”写在句首, 通过研讨, 学生悟出其中的奥秘, 即为了讽刺唐太宗的痴心空想。

二、注意古今句式的不同

古典诗词讲究韵味, 于是便会出现平常少见的句式。所以, 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来帮助引导学生理解, “将句子换一种说法”的改写只是手段, 目的还在于通过比较, 使学生能够领会原句表达的精妙。教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开篇“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时, 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学习在原句基础上稍作调整和补充, 使它再变为散文句式, 然后师生对照原句, 体会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学生感觉到两句区别在于“英雄”与“孙仲谋”孰前孰后, 原句先“英雄”而后“仲谋”, 意在突出词人的景仰之情。

三、注意词语的替换

诗词中有些字词的运用可谓独一无二, 精妙无双, 即使是用意义再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其效。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之景的诗句:“乱石穿 (崩) 空, 惊涛拍 (裂) 岸, 卷起千堆雪 (层浪) 。”如果换成括号里的词语, 是否妥当?经过一番研究, 学生认为从豪放词风格而言, 似乎可行, 但“崩空”、“裂岸”给人以惨烈之感, 与后文“江山如画”之语境极不协调。

四、注意增减词语的变化

名家之作大都可称得上是文不加点, 不刊之论, 有时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 如若增字删词, 再与原诗词比较, 则能凸现其遣词著字的大家风范, 读者也能进一步体会作品准确、生动的艺术表达效果。教授《声声慢》词开篇“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七叠连用, 如何使学生领会却一直是教学中的难题, 将原句改为“寻觅, 冷清, 凄惨戚戚”, 让学生结合词人身世研讨, 反复诵读, 最后学生终于领悟到李清照不相信丈夫已死, 在恍惚中仍觉夫君在家, 于是不停寻找, 一处找不着再寻一处;而后几叠连加, 极其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女词人内心悲戚之情。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 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所以, 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需调动更为积极的文学思维, 在方法的指导下, 不断地进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艺术探索实践,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境。

上一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背景下一篇:论文—简析《简爱》中的女主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