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系统知识点总结

2024-04-28

液压系统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

篇1:液压系统知识点总结

⒈ 液压传动的组成部分:能源装置、执行装置、控制调节装置、辅助装置、工作介质。⒉ 液压传动的优点:①在同等体积下,液压装置比电气装置产生更大的动力。(功率密度

大,结构紧凑。)②液压装置比较平稳。③液压装置能在大范围内实现无级调速。④液压传动易于对液体压力、流量或流动方向进行调节或控制。⑤易于实现连载保护。⑥由于液压元件已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由于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比较方便。⑦用由于传动来实现直线运动比机械传动简单。

⒊ 粘性:液体在外力作用下流动时,分子间内聚力的存在使其流动受到牵制,从而沿其界

面产生内摩擦力,这一特性称为液体的粘性。粘度有三种:绝对粘度、相对粘度、运动粘度。

⒋ 小孔的形式:薄壁小孔(l/d<0.5)、细长孔(l/d>4)、短孔(0.5

比薄壁孔容易,因此常用来作固定节流器(节流阀)使用。

⒌ 溢流阀的四个作用:作溢流阀、作背压阀、作安全阀、作卸荷阀。

⒍ 顺序阀通过改变控制和泄油方式有内控内泄式、内控外泄式、外控内泄式和外控外泄式

四种结构形式。

⒎ 顺序阀的功用:控制多个执行元件顺序动作、与单向阀组成平衡阀、作卸载阀和作背压

阀。

⒏ 常用的液压泵: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其中叶片泵和柱塞泵可以作变量泵使用。叶

片泵有单作用式和双作用式两类。单作用叶片泵叶片角后倾,双作用叶片泵的叶片角前倾。

⒐ 常用的压力控制阀: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平衡阀和压力继电器等。压力控制的工

作原理:液压力与弹簧力相平衡。

⒑ 常用流量控制阀:普通节流阀、调速阀、旁通式调速阀。

⒒ 调速回路的种类:节流调速回路、容积调速回路和容积节流调速回路。

⒓ 节流阀节流调速回路:进口节流式、出口节流式和旁路节流式调速回路。

⒔ 泵—马达容积调速回路:变量泵—定量马达式、定量泵—变量马达式和变量泵—变量马

达式调速回路

⒕ 液压缸的种类:活塞缸和柱塞缸。能形成差动回路的是活塞缸。

⒖ 液体压力损失包含:沿程压力损失和局部压力损失。

⒗ 泵的工作压力是指泵实际工作时的压力;额定压力是指泵在正常条件下按试验标准规定的连续运转的最高压力,超过此值便是过载。消除困油的方法,通常是在两侧盖板开卸荷槽,使封闭腔容积减小时通过左边的卸荷槽与压油腔相通,容积增大时通过右边的卸荷槽与吸油腔相通。减小径向不平衡力的措施目前广泛应用的解决方法是:缩小压油口并用扩大泵体内腔高压区径向间隙来实现径向补偿。

⒘ 减压阀工作原理:当阀芯处在原始位置时,它的阀口是打开的,阀的进、出口沟通。阀的阀芯由出口处压力控制,出口压力未到达调定压力时阀口全开,阀芯不动。当出口压力达到调定压力时,阀芯上移,阀口开度关小。这时如出口压力减小,阀芯下移,阀口开度开大,阀口处阻力减小,压降减小,使出口压力回升,达到调定值。反之,如出口压力增大,则阀芯上移,阀口开度关小,阀口处阻力增大,压降增大,使出口压力下降到调定值。

⒙ 溢流阀工作原理:当作用在阀芯上的液压力大于弹簧力时,阀口打开,使油液溢出。通

过溢流阀的流量变化时,阀芯的位置也要变化,但因阀芯移动量极小,作用在阀芯上的弹簧力变化甚小,因此可认为,只要阀口打开,有油液流经溢流阀,溢流阀入口处的压力基本恒定。调定弹簧的预紧力便可调整溢流压力。

篇2:液压系统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电力网:包括配电设备(变压器)和输电设备(输电线路)。电力系统: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配电系统以及负荷。动力系统::电力系统和动力部分的总和。电力网属于电力系统,电力系统属于动力系统。

2.电力系统的结线方式:a.无备用结线(单回路,简单、经济、运行方便,但供电可靠性差)b.有备用结线(双回路,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高,但不够经济)

3.电能质量:a.电压(允许偏差正负5%)b.频率(正负0.2—0.5HZ)c.波形(对谐波分量的要求)

4.电压等级:a.额定电压等级(3、6、10、35、110、220、330、500KV等)b.平均额定电压等级(3.15、6.3、10.5KV等)

5.额定电压: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线路、用电设备

篇3:企业知识系统的知识层次性分析

一般认为企业知识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特性进行了概括。比如李海波等认为企业知识系统具有动态的非线性特性、明显的层次特性、分形和涌现特性等[1];叶培华从霍兰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在适应和演化过程中的七个要素即聚集、标识、非线性、流、多样性、内部模型和构件分析了企业知识系统的复杂适应性,指出企业知识系统的适应性、协同性、分形、多层次与多功能的结构和涌现等特征[2];李长玲对企业知识系统特性的分析中,其中一点是企业知识系统具有多层次、网络状结构[3]。层次性是众多研究者认同的企业知识系统所具有的特点之一,而且不论从那种角度表述层次性,都强调它们不是以直线型的知识链形式存在的,而是一种网络结构。本文主要就企业知识系统的知识层次性加以探讨。因为合理的区分企业知识系统知识的层次,可以了解不同层次之间的规律是如何联系和转化的,可以明确各种层次的知识将对企业的发展作出何种地位的贡献,也就是说,可以有的放矢履行企业知识系统的使命。

1 企业知识系统的层次性特征述评

关于企业知识系统层次性特征的理解,从已知文献来看,基本可以得出以下不同的出发点。一是以企业知识系统的知识为研究对象,认为知识具有不同层次。如李长玲,朱明、杨保安从企业的运作过程将企业知识分为作业层知识、管理层知识及战略层知识三个层次;从企业知识系统的知识在企业中的作用来分析,将其划分成核心知识、基本知识及一般知识三个层次 [3,4]。前者看起来与实际运作过程是相适应的,但这种划分是一种通用的、机械式的划分,与知识系统内在特性的要求匹配度不高,而且将管理层知识界定为“销售知识”是非常片面的;后者则更符合知识系统内在特性的要求,不过,对于各层次的知识具体由哪些知识构成、特性以及不同层次间知识的关联并没有明确的阐释,从而在企业如何识别、培育核心能力,如何发挥知识的效用等方面的作用有限,而且仅以知识能否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作为衡量标准有失偏颇。此外,朱明、杨保安还从他们所认为的抽象及整体观点将知识划分为流程级知识、过程级知识、操作级知识及元知识四个层次[4],实际上是从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角度提出了元知识的概念和知识运行机制的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将自己提出的企业知识系统的核心知识、基本知识及一般知识与元知识的关系明确加以分析,我们认为,元知识是需要从认知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相结合的研究中来解决深层次的知识产生(形成)、运用的基础问题,不构成企业知识系统知识层次分析的对象,是需要另行研究的主题。我们也不完全认同李长玲“不论是作业知识、管理知识还是战略知识,根据它们在企业中的作用可以将其划分成核心知识、基本知识、一般知识三个层次”[3]这种观点,作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中有基本知识和一般知识,可能有核心知识;而战略知识只能属于企业的核心知识这一层次。

二是以企业知识系统本身为研究对象,得出企业知识系统具有层次性特征。这里又有两种不同的分析观点。其一,根据知识主体来分析。如李海波等认为,一个知识工作者具有的知识能力明显不如知识团队,而大量的知识团队构成了行业领域的知识群体知识能力,社会的整体知识能力就是由大量的知识群体的知识能力构成。每一个层次具有其他层次所不具有的特性,在每一个层次(小系统)里,其个体相互作用,不断进行自身发展演化。系统处在有序和无序的动态变化之中,不断交错演化,导致系统出现不同的层次[1]。从知识主体来分析知识系统的层次性,能比较清晰地理解不同层次知识间的关联,但正如他们所阐述的企业知识系统涵盖诸多要素,却仅从不同层次的知识主体在系统中的演化而得出企业知识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特性仍然显得不够全面。其二,既从知识本身又从知识主体加以论述。如刘秋玲等认为,知识节点包括员工知识节点和企业知识库知识节点,是组成知识系统的基本单元。企业知识系统中每个知识节点都能独立地输入知识与输出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加工、储存、利用并创造知识,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企业知识系统的强连通保证了知识的自由流动,使得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知识流与知识创新螺旋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因此企业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5]。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企业知识系统具有层次性,实质上表明了这一特性,其论述是一种相当抽象的理论描述,没有从对企业的现实指导意义出发。又如叶培华认为,企业知识系统是由若干知识子系统耦合而成的一个关系网,而每一个知识子系统又是更低层次的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关系网……。例如,企业中具有相似的存在目标、特定知识能力的人员所组成的群体形成知识种群,而不同的知识种群所组成的复合体又形成了知识群落。又如企业中关于生产的技巧知识、关于生产操作的工程技术原则知识、通用的技术知识等作为系统构件共同构成企业的关于生产技术的知识,而关于生产技术的知识又作为更高层次的构件与企业中关于协调生产的制度知识一起构成企业的生产性知识这一更高层次的系统[2]。这里虽然以知识主体和知识本身为例论述企业知识系统的层次特性,但给人的印象是它们是分别独立的不同层次的系统,没有将它们融合起来,企业知识系统这个关系网不是一个有机系统。

2 企业知识的层次性及其特性分析

2.1 企业知识系统的知识层次区分

2.1.1 基础性知识(外围性知识)

企业基础性知识是一种物化了的、已经编码的、易于传播和扩散的显性知识,它既具有一定的静态性,又是处于企业知识系统的最基础的层次,或者称之为最外围的层次,因此简称基础性知识或外围性知识。主要包括个人的部分显性知识,企业的基本制度、基本操作规程、基本工艺技术方案、档案等编码知识,以及设备设施、原材料、产品及服务中所包含的物化知识等。它可以通过搜集、购买及招聘等手段从企业外部获得;而且企业内部的一些个人、团体及组织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其中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基础性知识。由于它具有稳定、明确、能够再现等特点,其使用者对所使用的知识本身有着明确的认识和判断,且容易被储存、理解、传递和分享;同时这种基础性知识的价值具有潜在性,还需要企业成员来掌握、调配、转化和应用。对这些知识掌握了并应用充分,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实现预期的目标。

2.1.2 中间性知识

企业中间性知识主要包括个人的隐性知识及部分显性知识、团体知识及组织知识,更多地表现为技能、技巧及惯例。这种知识主要是在“干中学”而获得的,即主要来源于企业成员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通过培训、通过公共知识的学习内化而来。它是基础性知识与核心知识之间的桥梁,是在核心性知识的统领下协调、调配、指挥基础性知识应用的知识,从职能上讲,是协调及处理企业内外部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物是一种对象包括如技术、信息、资金、工作过程等),使其围绕企业目标发挥固有作用。这种知识职能的发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其知识主体在一定契约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知识获取、积累、转移、应用和创新等等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要充分发挥其执行力离不开一定的较高层次知识的激励与约束,否则可能导致企业的运行出现“肠梗阻”现象。

在一个企业的知识系统里这种中间层次的知识并不是都处于同一个水平,而是又可能存在比较复杂的层次关系,这是由企业的特性(企业所属的生产专业领域、技术性质、经营类型等等将决定企业具有不同的特性)、管理方式、组织规模等等决定的。中间性知识的层次关系不像企业管理中的管理层次那么清晰明确,虽然与其有密切的关系。企业管理中的管理层次是行政性的,也是高层管理者设计安排的,这种安排应该遵循企业本身运行的内在要求的知识特性,但管理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客观认知差异及其个人的主观权力欲望、利益驱使等因素无疑会左右其设计安排。而中间性知识的层次是企业本身运行的内在要求的知识特性决定的,层次之间或者同一层次内部的知识关系、运行(知识作用的发挥)等等决定于自身的内在规律性,虽然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管理层次中的权力和权利就是比较显性的影响因素,其影响结果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2.1.3 核心性知识

具有企业核心特性的知识可称为企业的核心性知识。它有统领企业其他知识的独特性。这种统领性主要是指针对知识系统的知识,也包括统领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表现为指导、吸引、配置、创新等等,是一种知识内在的功能性,相当于汪丁丁所论及的知识互补性①。企业家、高层管理者尤其是企业的核心人物的部分个人知识具有核心知识特性,属于核心性知识;某些并不在管理高层而具有核心知识特性的人,如一些技术人员可能拥有一定的关键技术,甚至有些不在企业成员之中而具有某种独特知识的人员,由于他们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或最高管理层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或联系,而使得这种独特的知识在该企业发挥了核心知识的作用,这些人的这种独特知识也属于核心性知识;部分独特的团体知识和组织知识也是核心知识的重要组成。个人知识中的核心性知识主要靠其不断修炼而成,团体知识和组织知识中的核心性知识主要靠长期的积累和创新而成。

从管理职能而言,企业知识系统中的核心性知识一般包括:与企业战略、企业规划、计划、总体性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文化等等相关的知识。就实际情况而言,我们有很多的企业实际上还没有真正的企业战略知识或企业文化知识。因此,也可以说很多企业的知识系统还是很不完备的。

2.2 各层次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析

具体的知识尤其是中间性知识在企业知识系统中归属的层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由其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职责而定。是出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而进行分层。

企业知识系统的知识形态是动态的、多种多样的,知识的载体是分散的。首先是指其载体构成松散。载体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固有的联结物或非常强的约束力②,尤其是企业成员众多,分布在不同的内部群体中,群体内部的成员之间有的可能联系紧密,有的也是相当松散,当企业刚创立或大批新成员进入时就特别明显。其次是指企业内部个体知识之间松散。企业内部的个体知识各具专业性、专门性,各种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结、融合、协调配合等等还需要其他知识如团体知识、组织知识、企业文化等等。尤其在企业成长的初期或早期,团体知识和组织知识都还没有完全形成或已经形成但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时,这种松散就会使企业知识系统的作用和效果很难发挥出来。因此,随着企业成长,其知识系统结构也越来越完善,这种结构松散性就具有递减性,即存在收敛性。

企业知识系统的结构松散性具有收敛性,意味着企业知识系统结构的动态优化。这种优化最主要的在于促进企业个体的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转移、转化为显性知识,个体知识的融合、提炼、上升为组织知识,以及个体将显性知识、组织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当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后,中间性知识就可能转化为基础性知识;当显性知识隐性化,其中的一部分就可能提升成为核心性知识;当知识得到优化取得一定的独特优势,就可能进入核心性知识层次。因此,企业知识系统的结构松散性所具有的这种收敛性,并不是形成一种知识的集中而消除其结构松散性。

企业知识系统的结构松散,只是说明企业知识系统的知识是分散在各个成员、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的有形资产之中,并不表明企业知识系统的知识是杂乱无章、一盘散沙。也就是说,分散在企业成员、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的有形资产之中的各种各样的知识是有着多种紧密关系或联系的。如果不具备这种链接的紧密性,就构不成企业的知识系统,那么这些知识也可以说还不属于这个企业。所以说,不是企业成员的所有知识都是企业的。有些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评估价值很高,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却不理想,可以说就是企业知识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这些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所包含的知识不能完全为企业成员所掌握或应用而发挥其最大的效能。由此可见,企业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网络,知识的载体是这个网络的各个节点,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则是网络节点之间的链接线或方式。当然,企业并不是具有了这样一种知识网络就大功告成了,企业的这种知识网络的实际运行还涉及很多因素,如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链接效率不是统一的,而是千差万别的。又如各节点有动态的(企业成员),也有静态的(各种资产),动态节点存在动力问题等等。物理网络可以通过一定的设备设施的技术升级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而知识网络则明显不具有这种比较简单的升级方式和效果。

2.3 企业核心性知识的进一步分析

我们认为只有企业知识系统的核心性知识而不是指整个企业知识系统具有自组织性。且企业核心知识具有的自组织性,不是一种独立的知识,不是某个组成部分,而是某些知识的独特性。企业核心性知识的这种自组织性是决定企业能否成长的根本特征,因而这种核心知识具有一种序参量特性[6],只有具有这种序参量特性的企业,才具有良好的成长性。

在企业知识系统中,一方面个体知识自身不会自动地产生效用,它需要企业成员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知识。另一方面企业成员也不会无条件地、也不能无目的地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知识。而具有自组织性的知识系统,不仅能够使企业成员有了条件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知识,也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和目标主动地、自觉地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知识,而且还能够不断地根据经营环境变化和企业成长的需要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不过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实际情况则还相差甚远。如我国很多创业者能够克服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力,创办起了企业,并能够打拼、经营到一定的规模,有的还是比较大的规模,这说明他们并不缺乏企业家精神。但当企业经营达到一定水平后,很多企业就难以继续成长,一些能维持下来的就是好企业了,不少企业则走向衰退直至倒闭。又如我国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但企业不能很好地利用它们来造福社会,或者利用效果和效率很低,不仅大量浪费资源,而且严重污染、破坏生存环境。企业的这些表现都可归结为一个关键性的根源,那就是企业知识系统中的自组织性较差。因此,实践可以证明,我国企业知识系统中的核心知识由于缺乏相应的自组织性,因而不足以调试企业知识系统,不能使其按照企业成长的知识系统要求来调配知识,也不能激活、激发知识,更不能顺利地更新企业的知识系统。

参考文献

[1]李海波,刘则渊,丁堃.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组织知识系统主体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7):199-202.

[2]叶培华.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涌现机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3]李长玲.企业知识系统的优化与重构[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4]朱明,杨保安.企业元知识表示方法及其与XML的结合[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72-175.

[5]刘秋皊,梁高飞.企业知识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及演化[J].科学管理研究,2006(4):70-73.

篇4:液压系统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知识组织 知识点 知识库

中图分类号: TP391.3;G25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013-06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页文本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渠道之一。作为信息的主要承载工具,网页文本中隐藏着大量的知识点信息。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当前知识组织已经不仅是文献单元的组织[1],而且还扩展到知识点的组织。知识点的组织一旦成熟,必将会极大地促进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虽然网页文本资源大大便利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但在用户阅读网页文本的过程中,依然还有一个影响着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质量的问题。和传统文献一样,在用户阅读数字化文本信息时,对于文本中的新知识或者是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知识,需要一个学习和吸收的过程。数字化时代,用户可以不必去查找字典和词典这类工具书,但仍然需要借助其他的工具,如搜索引擎,问答系统等。虽然这些工具可以解决用户阅读中部分知识的疑惑问题,但需要反复在搜索引擎与阅读页面之间跳跃,可能会造成读者在这些“跳跃”中出现阅读迷失,并且所获得的知识点知识也存在不完全性或缺乏针对性。本文借鉴过去传统的知识获取手段和现今的链接技术,并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网上阅读的知识点动态生成与知识提供的知识服务。

2 研究背景

在进行知识点组织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一下什么是知识点。在图书情报研究中,“知识点”概念并不常见,但和知识点比较接近的“知识单元”、“知识元”和“知识节点”较为常见。文献[1-3]认为知识点和知识元是同一个概念,只是知识单元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学科领域的表现形态。究竟什么是知识单元,尽管不少学者意识到了知识单元的重要意义,但目前还并没有形成对知识单元的统一的认识[1]。温有奎在其论文和著作中多次提到“知识元”这一概念,他认为知识可分解成最小的独立单元,即知识元[4]。文庭孝也提出了类似的见解,认为知识元应该是一个最小的表达一个完整知识概念的独立单元[5],同时他也认为知识单元和知识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个知识元可以包含多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包含多个知识元[5]。为了实现知识元标引,温有奎将知识元分为描述型和过程型两个大类11个小类[4]。文庭孝做了一个描述性的解释[5],认为知识元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幅图表、一章或一节、一个公式或者一个程序,他还认为,任何一个确定的知识元最终都是由包含若干个主题词的主题概念组合而成[6]。王子舟以化学元素“铁”这一知识元为例,认为其至少包含11个属性[7]。

虽然学者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这些观点毫无疑问为知识元或知识单元的知识组织提供了很大帮助。尽管经过了近十年的探索,目前仍没有关于知识元的实际应用系统。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句法分析或语义分析这些深层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还尚未成熟的条件下,开展知识元的应用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受到知识元和知识单元等相关研究的启示,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于知识点,笔者认为知识点的组织是不同于知识单元或知识元的。首先,不管是知识单元还是知识元,都有一个比较严格的限制,涉及到一个完整的知识描述单元,相对来说,知识点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描述性概念。其次,知识点并不一定是最小的知识单元,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在描述范围上,知识点应该是介于文献单元和知识元之间的一个知识承载的单位。笔者认为,词汇是文本中承载知识点最为重要的单位。正如文献[6]在知识元的研究中也曾指出,目前能找到的表达知识内容本身的最小知识单元应该属于长度不等的词汇。相对于以字、短语、句子和段落为单元的处理,词汇单元是一种切实可行但又非常有应用价值的知识组织方式。从语言构成上来说,词是自然语言中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8]。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条件下,以词汇为切入点,开展文本中知识点的知识组织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应用研究。

在Internet中,Web资源通过超链接的方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受到网页链接的启示,我们设想,如果能在文本内容中捕获知识点,并且在知识点出现的位置插入一个知识点的链接,当用户有需求时可以通过知识点链接获取知识点的描述信息。在2000年前后,利用超文本技术来进行知识组织研究就开始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蒋永福认为,和传统的知识组织方法相比,超文本技术具有明显的优点[9]。该技术也被加入到全文检索系统的应用探索中[10]。在知识组织领域,和本文研究比较接近的还有本体、关联数据,作为一种知识组织的方法,本体工具被应用于多种类型的知识组织探索任务中[11-13]。本体、关联数据倾向于从语义的角度来进行知识组织,目前相关的研究多聚焦于框架设计[14-15]、标准制定[16]的探索中。就目标而言,本体、关联数据在于实现语义网的知识组织,而本文是针对传统的HTML网页文本来实现知识点的知识组织的。

本文以知识库为资源保障,受到网页超链接和动态生成的启示,从用户阅读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面向文本中知识点的知识组织架构。该架构不仅可以大大方便用户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用户获取知识点效率,而且还可以根据用户使用记录来深入挖掘知识点背后的隐含信息。本文的工作为知识点的即时获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帮助,对文本中知识点的组织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3 思路与构想

知识库提供了文本知识点的知识资源,链接技术给了我们将文本中知识点与知识库知识联系的技术手段,但如何将其链接起来并即时将知识点知识展现给用户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实现文本中知识点链接的动态生成与知识展现,不仅需要构建知识点的知识库,还要设计算法搜索出文本中需要建立链接的知识点词汇,然后在此词汇上建立知识点链接(见图1)。

nlc202309040347

在思路图中,“XX”表示知识库中的一个知识点,网页A包含了“XX”这个知识点,为了在网页A中将知识点替换为知识点链接,首先需要在欲输出文本中识别出“XX”这个知识点,再根据知识库中的相关记录,在输出文本中生成带有链接的知识点。XX中,“url”表示提供知识点解释信息的网址,“kid”表示可以接收知识点的参数变量,“k001”表示知识点“XX”的ID。一旦某个网页中包含了知识点“XX”,我们便可以将文本中的知识点“XX”替换为带有链接的知识点,那么知识点“XX”和网页之间便产生了关联。在用户阅读网页A时,通过激活知识点链接“XX”,便可以直接获取知识库中关于知识点“XX”的描述信息。仅有一个知识点“XX”,和网页间所产生的关系也比较简单,但随着知识点和网页数量的增加,知识点和网页之间将会形成复杂的链接关系。

综上所述,传统的阅读习惯和超文本链接技术,启发了我们在文本中建立知识点链接思路,根据动态知识点链接思想,本文构造一个面向文本中知识点的知识组织架构。架构的提出为用户的文本阅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知识服务水平。

4 文本中知识点的知识组织架构

为文本中知识点提供知识服务的知识组织是一个静态组织和动态生成的一个联合体,它不仅仅关于静态知识库组织,还涉及完成文本中动态生成知识点链接的知识点关联库,以及为了解知识库的链接和应用情况构建的知识点应用分析库。除此外,文本知识点知识组织架构还包括生成文本链接的算法和知识库即时更新工具。

4.1 总体流程设计

文本中知识点知识提供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用户在阅读中产生的知识需求,这一需求涉及知识库构建与维护、链接生成与激活等多个方面。为了清晰地表达这一活动流程的全过程,我们绘制了文本知识点的组织流程图(见图2)。

根据流程图所示,文本知识点组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根据文本内容以及知识点知识库生成知识点链接、建立知识点和文本之间的关联库、根据用户对链接的激活操作构建知识点的应用分析库三个子任务。

4.2 知识点知识库结构设计

知识点知识库是即时提供文本知识阅读系统中的知识组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本中添加知识点链接的重要依据,为整个系统提供知识点来源。根据知识点的属性,我们设计了知识点知识库的基本结构信息表(见表1)。

信息表中仅包含了知识点的一些基本属性,其中知识点ID是每个知识点的唯一标识,仅对应该知识点的一个规范词汇或标准词汇,如链接信息k001(影响因子),在链接信息表(见表2)中就对应多个意义相同却表示有异的词汇(影响因子、IF、Impact Factor),前者用于显示知识点知识,后者用于在文本中动态建立与该知识点的链接。知识点描述表示的是一个知识点的详细信息,面向终端用户显示。

为了便于进一步展开知识点应用的挖掘和分析,我们还添加了知识点的当前状态级别和被点击的次数等属性。知识点的当前状态级别属性表示一个知识点的活跃状态,知识点活跃状态值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该知识被点击次数与被链接次数之比,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即时产生。被点击次数是指读者在浏览文本时点击该知识点的次数。系统可以通过被点击次数和活跃状态值综合评估每个知识点。

一个知识点可能会有多个词汇的表达形式,还需要专门设计知识点链接词汇表。表2以“影响因子”这一知识点为例,给出了相关词汇的有关信息及链接标识。

表中三个词汇都链向同一个知识点。词汇是从文本中获取知识点的重要依据,一个知识点是一个标准的概念,而在实际的文本内容中,可能会有多个词汇表述这个概念。被链接次数可以反映出这个词汇在用户阅读文本中的热度,如果再从这些被点击的次数综合分析,则可以得到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4.3 知识点与文本关联及应用分析库结构设计

在文本知识点组织过程中,如果知识库中知识点的相关词汇被包含在网页文本中,那么这个知识点和网页文本之间便建立了关联。一个知识点可以关联到多个网页地址,一个网页也可以关联多个知识点,所以知识点和网页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多对多的。知识库中知识词汇与网页间的关联关系就需要通过链接来实现,这种关联关系主要通过相应数据库存储起来。为了获取知识点和文本网页之间的关联,我们分别设计了知识点与网页文本关联信息表(见表3)和用户点击信息记录表(见表4)来存储知识点和文本网页之间的关联信息和知识点受点击的信息。

知识点与文本关联信息表主要用来记录知识点和网页之间的关联关系。在该表中,初次关联时间和最近关联时间用来统计一个知识点与所有页面关联的初次时间和最近时间,当前月关联文本数量用来记录当前月份某一个知识点关联的网页文本数量。关联文本总数量用来记录自系统运行以来知识点关联的所有网页文本的数量,该指标表示一个知识点的关联广度。更新时间用来记录相对应的知识描述的最近更新时间。该表为我们通过知识点的关联来分析用户关心的问题以及变化趋势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在添加了知识点链接标记的文本中,知识点链接是否频繁被用户点击访问?用户阅读知识点的变化趋势如何?这些都是一个知识服务系统非常关心的问题。用户阅读行为的分析不仅可以改善知识库的组织,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目前用户关注哪些知识点,希望补充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过去常被点击但目前已经能耳熟能详了。通过统计分析用户对知识点的操作行为信息,还可以捕获用户所关心的热点和事件。表4给出了用户点击知识点的信息例子。

表4不仅记录了每个知识点被点击总次数,还记录了当前月被点击的次数。通过记录初次点击时间和最近点击时间信息,可以观察人们对这一知识点关注程度,如自初次点击以后,一直被频繁点击,说明用户非常需要补充这类知识。如果一个知识点早期被频繁点击,近期已不再被访问,说明该知识点可能已被公众所熟知,或者是用户访问的文本中与该知识点较少关联了。

nlc202309040347

此外,如果将表3与表4关联起来分析,可以对知识点进行等级划分,即经常被关联但又极少被点击的知识点,可视为非活跃知识点,在必要时可从知识库中剔除。总的来说,知识点应用分析库的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根据应用情况维护知识点知识库,二是通过用户行为分析了解用户所关心的问题和希望补充的知识。

5 知识点的链接生成与应用服务

文本知识点的知识组织系统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知识点的描述信息服务,而且还可以根据页面和知识点的关联记录,以及用户的阅读知识点知识的行为,来进一步提高知识服务水平。根据4.2节中三种库结构的设计,在应用服务方面,我们将从文本中知识点链接的生成,知识点与文本间的关联分析,来探讨知识库的更新和维护。此外,我们还设计了知识点链接生成的核心算法。

5.1 知识点链接生成核心算法设计

知识点链接生成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知识点知识库,为文本中的知识点添加知识点链接。在添加知识点链接之前,首先需要对文本中知识点进行识别,该阶段实际上是对文本内容和知识库进行扫描匹配的过程。知识点链接生成核心算法如下所示:

(1) 以标点符号(包括“,”、“。”、“:”、“‘”、“、”和“……”等)为划分标记对即将输出的文本进行句子片段抽取,并将所有的句子片段放入字符串数组A;

(2) 顺序读取字符串数组中的句子片段,将一个句子中的所有字按照先后顺序存依次放入字符数组B;

(3) 在B中,从第一个字符开始,逐步和位于其后的字符按照顺序进行组合,如果和下一个字符组配的词和知识库中的知识点词汇匹配成功,则继续和下一个字符组配,直到和某一个字符组配后,和知识库中知识点词汇无法匹配,则取最临近的匹配成功的结果;

(4) 匹配成功词汇即为知识点,根据知识库中该知识点的属性信息,将知识点替换为知识点链接,同时将知识库中对应知识点与文本的关联关系写入相关数据库;

(5) 如果字符数组B扫描完毕,则跳至步骤(2),否则,将字符数组中匹配成功的字符移除,跳至步骤(3);

(6) 整个文本句子段落匹配结束,将带有知识点链接标记的文本输出到客户端,同时将网页的相关信息写入链接数据库,退出整个程序。

在上述的算法流程中,为了确保知识点扫描的质量以及生成链接的效率,还需要对以下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1)知识点嵌套的情况。在正向最大匹配时,系统将所有和知识库匹配成功的知识点进行记录,这样既能抽取最长的知识点,也能抽取出嵌套的知识点。譬如,“关键词”、“轮排索引”和“关键词轮排索引”都是系统需要标注的知识点。对于这种情况的知识点链接标记生成,可以采用下拉列表的方式,根据知识点的嵌套关系,最长的放在首位,根据长度依次排列。用户通过触发不同的知识点,来异步获取不同的知识点的解析或描述。

(2)一词多义的情况。在知识点与文本内容匹配过程中,一旦发现一个知识点属于一词多义的情况,系统便将两个词义的链接进行组合替换原有的知识点。在知识点激活过程中,通过加入简单的交互,让用户根据上下文语义环境选择合适的词义描述。譬如,知识点“病毒”既有“细菌”意义也有“计算机程序”的意义,知识点组织系统将两个词义链接进行组配,用户浏览时通过简单的交互来选择适当的词义描述。

5.2 文本与知识点关联分析

知识点关联趋势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点被其它页面关联的趋势,一类是知识点被用户点击的趋势,两种情况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点的使用趋势。

(1)知识点与文本关联趋势分析。通过对知识点的关联趋势分析,可以了解一个知识点当前是否处在活跃状态,是否还被广泛地应用。例如“图书馆自动化”这一知识点在计算机技术刚刚被引入到图书馆领域时,受到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很大重视。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推进,该知识点目前受到的关注日趋减弱。近些年,“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被引入图书馆学领域,该知识点是指利用一切数字化技术为图书馆的多方位服务,给图书馆领域开创了新的局面,受到了广泛关注。从网页关联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知识点在当前的环境下被使用的情况,如果一个知识点在平时被使用的趋势一直处在较低的状态,突然一段时间该知识点的被使用量达到一个峰值,这样的现象意味着该知识点可能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在学术相关的网页文本中,通过知识点趋势的分析,可以帮助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了解知识点的发展脉络,及时获取有关的学术前沿,进而可以更好地为学科研究提供帮助。

(2)知识点的用户使用及反馈。在正文中出现链接标记的知识点,对于用户来说,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看到了知识点,通过进一步点击来获取更加详细的解释信息,一种是没有去点击相应的知识点链接。两种情况的背后包含了用户的不同使用行为,而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点受用户的关注趋势。和学术论文等数字资源相比,用户在阅读加入知识点组织功能的网页文本时,通过点击知识点的链接,用户和知识点之间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动态交互的过程,当很多用户均对某一个知识点表示了关注,表明该知识点可能是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知识概念,正处在扩散传播阶段。通常而言,一个新的知识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被大部分用户理解、消化并吸收。

5.3 知识点知识库的更新维护

知识库的构建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知识的发展和演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系统要不停地往知识库中添加新的知识点,还要完善已有的知识点以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另一方面,系统还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点进行评价,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服务。知识点评价方法主要有两个途径,分别是从知识点和网页关联的角度和知识点被用户点击的角度展开评价。对于很少被网页关联的知识点,虽然被系统加入到知识库中,但鲜有网页关联该知识点,可能的原因是该知识点已经不再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将此类知识点加入较低的等级。对于被广泛应用于网页中,但用户点击量很小的知识点,这类知识点是人们通常所常用的表达,虽然系统为该知识点添加了链接标记,但用户的点击数还非常低,可以推断该知识点可能已经比较成熟,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概念,大部分的读者对该词已经比较了解。对于以上两种情况,系统可对这些知识点添加不同处理标记,或者根据其不活跃程度进行分级,确保整个知识库的检索效率以及文本中知识点的服务质量。通过知识库的不断完善,系统可以为不同用户提供更好的知识组织解决方案和知识服务水平。

nlc202309040347

尽管系统已经初步实现了文本知识点组织的功能,但仍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们将文本知识点组织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深化,并考虑将其嵌入到网页的浏览器中,采用基于规则和统计和结合的算法去自动抽取正文内容,从而在浏览器显示的过程中动态添加超链接信息。此外,面向知识点的知识组织还可以应用于学术文献的信息组织,我们还尝试将此功能加入学术论文的阅读器中,目前学术文献的信息组织还停留在以篇章为单位的阶段,如果从学术文献中的知识点着手,那么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将会发生很大改变。

6 结语

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资源的普及,网页文本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当前的知识组织已经不仅局限于文献单元的组织,知识单元或知识元对人类知识获取将会有更大意义。然而在当前条件下,要实现知识元组织的应用系统还有一定的困难。本文受到超文本链接思想的启发,以知识点的承载单位——词汇为切入点,从用户阅读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文本中知识点的知识组织的系统架构。该架构不仅可以大大方便用户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用户获取知识点效率,而且还可以根据知识点的使用日志,为用户提供知识点的应用服务。本文中知识点架构为知识点的即时获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帮助,对文本中知识点的知识组织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庭孝,罗贤春, 刘晓英,等. 知识单元研究述评[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 37(9): 75-85.

[2]化柏林. 从知识抽取相关概念辨析看知识抽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 情报科学, 2010, 28(2): 311-315.

[3]化柏林. 基于篇章内容分析的文本信息处理系统差异性探析[J]. 情报杂志, 2008,(9): 29-32.

[4]温有奎, 温浩, 徐端颐,等.基于知识元的文本知识标引[J]. 情报学报, 2006, 25(3): 282-288.

[5]文庭孝. 知识单元的演变及其评价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07, 51(10): 72-76.

[6]文庭孝, 侯经川, 龚蛟腾,等.中文文本知识元的构建及其现实意义[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 33(6): 91-95. [7]王子舟, 王碧漠.知识的基本组分—文献单元和知识单元[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29(1): 5-11.

[8]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9]蒋永福. 论知识组织[J].图书情报工作,2000,(6): 5-10.

[10]苏新宁.超文本技术在全文检索系统中的实现[J]. 情报学报, 2000, 19(6): 582-585.

[11]夏立新, 徐晨琛,白华.基于本体的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研究[J]. 情报科学, 2009, (11):1607-1611.

[12]陈向东, 余锦凤.一种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工具[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 29(6): 746-749.

[13]贾君枝. 简单知识组织系统与汉语主题词表[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34(1): 75-78.

[14]欧石燕.面向关联数据的语义数字图书馆资源描述与组织框架设计与实现[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38(6): 58-69.

[15]陈谷川,陈豫.语义网知识组织系统的研究与构架[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6, (4): 24-28.

[16]曾新红.中文叙词表本体的形式化表示与SKOS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建立中文知识组织系统形式化表示标准体系的建议[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 36(2): 99-106.

作者简介:韩普,男,南京邮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王东波,男,南京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自然语言处理与文本挖掘;谢靖,男,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文本挖掘。

篇5:操作系统知识点总结

1、人工操作阶段。

2、单道批处理系统评价

a、解决了作业间的自动转接问题,减少了机器时间的浪费。

b、不管作业大小,只要它一旦占用处理机开始执行,则它必须一直占据处理机,直到运行完毕。c、资源利用率低 d、对短作业不公平e、交互性差

3、多批道处理系统 优缺点: 优点:

资源利用率高:CPU和内存利用率较高; 作业吞吐量大: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总量大; 缺点:

用户交互性差:整个作业完成后或中间出错时,才与用户交互,不利于调试和修改;

作业平均周转时间长:短作业的周转时间显著增长;

4、分时系统

5、实时系统

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

1、并发

并行性(parallel)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发生。

并发性(Concurrence)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2、共享

共享指系统中的资源可供内存中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线程)共同使用。a、互斥共享方式 b、同时访问方式

3、虚拟

虚拟,是指把一个物理上的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

4、异步性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软件,它管理和控制系统中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有效利用系统资源,为用户提供一个功能强,使用方便的工作环境,从而在计算机和用户之间起到接口的作用。

进程是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独立单位

程序:指令或语句序列,体现了某种算法

进程控制块

系统为了管理进程设置的一个专门的数据结构,用它来记录进程的外部特征,描述进程的运动变化过程

系统利用PCB来控制和管理进程,所以PCB是系统感知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

进程与PCB是一一对应的 作用:

是一个在多道程序环境下不能独立运行的程序,成为一个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一个能与其他进程并发执行的进程。进程控制块中的信息:

1、进程标识符 2处理机状态

3、进程调度信息

4、进程控制信息 进程控制块的组织方式:

1、链接方式

2、索引方式进程的创建

1、创建一个PCB

2、为新进程分配资源

3、初始化进程控制块

4、将新进程插入就绪队列 进程撤消

1、根据标识符,找到该PCB

2、修改其状态

3、如有子孙进程,则予以终止

4、收回其资源

5、从所在链表中移出

人们把每个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称为临界区

高级调度、中级调度、低级调度

高级调度也称为作业调度或长程调度用于将外存作业调入内存,创建PCB,插入就绪队列。一般在批处理系统中使用。分/实时系统一般直接入内存,无此环节。

低级调度也称为进程调度或短程调度处理机需要经常选择就绪进程执行,主要是由分派程序(Dispatcher)分派处理机。由于低级调度算法的频繁使用,要求在实现时做到高效。

中级调度为了提高内存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涉及进程在内外存间的交换,将暂时不能运行的进程调出内存,以提高系统处理能力。此时的进程状态称为就绪驻外存状态或挂起状态。当内存有空闲时,由中级调度决定把外存上哪些具备运行条件的就绪进程,重新调入内存,转为就绪状态。三种调度的比较

1、进程调度运行频率最高,一般10-100 ms进行一次,故其算法不能太复杂,以免占用太多CPU时间。

2、作业调度是一批(个)作业运行完,退出系统,需重新调入一批(个)作业进入内存,故周期较长,允许算法较复杂。

3、中级调度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死锁的定义:多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因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僵局

原因:1.竞争系统资源 2.进程的推进顺序不当

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1、互斥条件(资源独占)

2、请求和保持条件(部分分配,占有申请)

3、不剥夺条件(不可强占)

4、环路等待条件 解决死锁的基本办法

1、预防死锁(简单直观,通过设置某些限制条件来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中的几个,来预防发生死锁)

2、避免死锁(在动态分配资源的过程中,用某种方法防止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从而避免发生死锁)

3、检测死锁(通过设置检测机制,及时检测出死锁的发生,确定有关的进程和资源)

4、解除死锁(与检测死锁配套使用,常用的方法是撤销或挂起一些进程,收回资源,分配给处于阻塞状态的进程,使之转为就绪状态,可以继续运行)

检测和解除措施可以较好的利用资源利用率和吞吐量。

系统产生死锁必定同时保持四个必要条件:

(1)进程互斥使用资源(2)请求和保持条件(3)不剥夺条件(4)环路等待条件

预防死锁的方法: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之一就可以防止死锁的发生。条件1是由设备的固有条件决定的,不能改变。

1、摈弃“请求和保持”条件资源一次性分配

优点:简单易于实现切很安全

缺点:第一,降低了系统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第二,浪费了资源。

2、摈弃“不剥夺”条件

即当一个已经获得了某些资源的进程,在申请新资源未能满足时,必须释放已占有的资源。

评价:这种策略实现起来比较复杂,而且需要付出很大代价。

3、摈弃“环路等待”条件

做法:系统给每类资源赋予一个编号,每一个进程按编号递增的顺序请求资源,释放则相反(破坏环路等待条件)评价:较前几种方法,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都有较明显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系统中各类资源所分配的序号,必须相对稳定,限制了新类型设备的增加 2.作业使用资源的顺序与系统规定资源顺序不同。

3.增加了程序设计难度。安全状态与不安全状态

安全状态指系统能按某种进程顺序来为每个进程分配其所需资源,直至最大需求,使每个进程都可顺利完成。若系统不存在这样一个序列,则称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程序的装入

1、绝对装入 适用于单道程序环境。

2、可重定位装入方式(静态重定位)使用于多道程序环境

3、动态运行时装入方式 程序的链接

1、静态链接。在程序运行之前,先将各目标模块及它们所需的库函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装配模块,以后不再拆开。称为静态链接

2、装入时动态链接。将用户源程序编译后得到的一组木匾模块,在装入内存时,采用边装入边链接的连接方式。

3、运行时动态链接。指对某些目标模块的链接,是在程序执行中需要该模块时,才对它进行的链接。连续分配方式

1、单一连续分配

2、固定分区分配

把主存中可分配的用户区域预先划分成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区域,每一个区域称为一个分区,每个分区中可以装入一个作业,一个作业也只能装入一个分区中。a、分区大小相等缺乏灵活性 b、分区大学不等

3、动态分区分配

分区分配中的数据结构(1)、空闲分区表(2)、空闲分区链 实现空闲分区分配链接:应在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部分,设置一些用于控制区分配的信息,以及用于链接各分区的前向指针;在分区尾部则设置一后向指针,通过前,后向指针将所有的分区链接成一个双向链.分区分配算法(1)、首次适应算法FF。(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3)、最佳适应算法。分区分配操作

a、分配内存,利用某种算法,从空闲分区链表中找到所需大小的分区。b、回收内存。

4、可重定位分区分配

5、对换

对换是指把主存中暂时不能运行的进程,或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数据,换出到外存上,把已具备运行条件的进程,或进程所需要的程序或数据,换入主存的技术。

对换有两种方式

a、对换是以整个进程为单位,便称之为“整体对换”或“进程对换”,b、如果对换是以“页”或“段”为单位进行,则分别称之为“页面对换”或“分段对换”

系统为实现对换要实现: a、对换空间的管理 b、进程的换出 c、进程的换入

连续分配是内存中不能被程序利用的小

分区成为外碎片

分页是存储管理中进程的最后一页装不满而形成的不可利用的碎片为内碎片。虚拟存储器的基本概念

所谓虚拟存储器是指具有请求调入功能和置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主存容量进行扩充的一种存储器系统。逻辑容量由内存和外存容量之和决定。运行速度接近与内存,而其成本却又接近于外存。虚拟存储器存储的特点

a、离散性。离散性是指在主存分配时采用离散分配方式,这是虚拟存储器的基础。

b、多次性。多次性是指一个作业被分成多次调入主存运行

c、对换性。对换性是指允许在作业的运行过程中换进、换出

d、虚拟性。虚拟性是指能够从逻辑上扩充主存容量,使用户所看到的主存容量远大于实际主存容量。虚拟存储器的实现方法 a、分页式虚拟存储管理

它是在分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上增加了请求调页功能、页面置换功能所形成的页式虚拟存储管理系统

b、分段式虚拟存储管理

它是在分段式存储管理系统上增加了请求调段功能、分段置换功能所形成的段式虚拟存储管理系统。页面置换算法

(1)最佳置换算法淘汰或者长时间内不再访问的页面。

(2)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淘汰最先进入内存的页面

(3)最近最久未使用算法(LRU)根据页面调入内存后的使用情况进行决策,利用最近过去仅是最近将来。(4)最近最不经常使用调度算法(LFU)最近时期使用最少

(5)最近未使用算法NUR(clock算法)设置访问位A 改进型的设置访问位A,M

I/O设备的类型1)按传输速率分类

低速设备,传输速率每秒钟几个字节至数百个字节的一类设备。有键盘、鼠标器、语音的输入和输出等设备。

中速设备,传输速率在每秒钟数千个字节至数万个字节的一类设备。典型有行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等。高速设备,传输速率在数百千个字节至数十兆字节的一类设备。典型的高速设备有磁带机、磁盘机、光盘机等。2)按信息交换的单位分类

第一类是块设备(Block Device),这类设备用于存储信息。信息的存取总是以数据块为单位。它属于有结构设备。典型的块设备是磁盘,每个盘块的大小为512 B-4 KB。

第二类是字符设备(Character Device),用于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其基本单位是字符,故称为字符设备。

3)按设备的共享属性分类

这种分类方式可将I/O设备分为如下三类:

(1)独占设备。(2)共享设备。(3)虚拟设备。

设备控制器的基本功能1)接收和识别命令

CPU可以向控制器发送多种不同的命令,控制器应能够接收并识别这些命令 2)数据交换

实现CPU与控制器之间、控制器与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前者通过数据总线,后者通过设置数据寄存器。3)标识和报告设备的状态

控制器中设置有状态寄存器,用其中的每一位来反映设备的某一种状态。4)地址识别

系统中每个设备有一个地址,设备控制器必须能够识别它所控制的每个设备的地址。5)数据缓冲

解决I/O设备和CPU、内存间速度不匹配的问题 6)差错控制

兼管对由I/O设备传送来的数据进行差错检测。若发现错误,向cpu报告,由CPU重新传送。设备控制器组成:

1)、设备控制器与处理机的接口 2)、设备控制器与设备的接口 3)、I/O逻辑I/O控制方式 1.程序I/O

2.中断驱动I/O控制方式优点:CPU 和I/O设备并行操作,CPU效率改善。缺点:中断的引入导致CPU的系统开销增大。

3.直接存储器访问DMA I/O控制方式 优点:避免了CPU对成批数据传输过程的频繁干预,CPU系统开销大大降低。一次可以完成一批数据的传输任务。缺点:

×一次只能完成一台设备的一批数据的传输任务。如果外部设备较多,仍然会增加CPU中断次数,导致CPU系统开销仍然很大。

4.I/O通道控制方式通道类型:

a、字节多路通道 特点:数据传输是以字节为单位进行的;通过循环轮转使用各子通道,达到了多路控制目的;主要用于控制低速、以字节为传输单位的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显示终端等)。

b、数组选择通道 特点:每次控制一台设备连续传输一批数据;当一个设备要求的数据传输都结束后,选择通道才执行下个设备对应的通道程序;传输速度高,主要用于控制高速外设(如磁盘)。c、数组多路通道 特点:

以循环轮转使用多个子通道,每个子通道能在时间片内传送一组数据;通道利用率较高。主要用于高速、中速设备(如磁带机)的控制。缓冲管理

引入缓冲的原因

1.缓和CPU和I/O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2.减少对CPU的中断频率3.提高CPU和I/O并行性单缓冲

相对于没有缓冲区,单缓冲能提高用户进程的运行效率。

如果用户进程在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时不释放缓冲区,那么用户进程的性能并不能得到改善。

如果外部设备的速度比处理速度慢的多,那么单缓冲不会显著改变进程的性能。双缓冲

当数据从缓冲区复制到用户空间时,输入设备不必等待,可以立即开始向另一缓冲区输入数据,因此系统处理一块数据的时间可表示为:max(C, T)循环缓冲

循环缓冲技术是在主存中分配一组大小相等的存储区作为缓冲区,并将这些缓冲区链接起来,每个缓冲区中有一个指向下一个缓冲的指针,最后一个缓冲区的指针指向第一个缓冲区,这样n个缓冲区就成了一个环形。

三种类型的缓冲区:用于装输入数据的空缓冲区R、已经装满数据的缓冲区G、以及计算进程正在使用的工作缓冲区C 缓冲池:系统提供的公用缓冲,池中设置可供若干个进程共享的缓冲区.缓冲池组成: 3个队列:

空缓冲队列emq;输入队列inq 输出队列outq;四个工作缓冲区:

hin:收容输入数据;sin:提取输入数据

hout:收容输出数据;sout:提取输出数据

缓冲池的管理 基本操作:

从缓冲区队列中按一定规则取出一个缓冲区的过程takebuf(Type)

把缓冲区按一定规则插入缓冲区队列中去的过程addbuf(type,number)设备分配中的数据结构 设备控制表DCT

系统为每一个设备都配置了一张设备控制表,用于记录本设备的情况。系统设备表SDT

整个系统一张表,记录系统中所有I/O设备的信息,表目包括:设备类型、设备标识符、设备控制表、设备驱动程序入口等

控制器控制表COCT

一个控制器一张,包括控制器标识符,控制器状态,与控制器连接的通道表指针,控制器队列的队首指针,控制器队列的队尾指针.通道控制表CHCT

一个通道一张,包括通道标识符,通道状态,与通道连接的控制器表首址,通道队列的队首指针,通道队列的队尾指针.设备分配要考虑的因素:

1、I/O设备的固有属性 a、独享:b、共享:c、虚拟:

2、设备分配的算法1)FIFO2)优先权

设备分配中的安全性 安全分配方式:

每当进程发出一I/O后,即block,直到其I/O完成,运行时不保持任何资源。优点:安全

缺点:进程进展缓慢,CPU和I/O设备之间是串行的不安全分配方式:

进程发出I/O请求后,仍在继续运行,需要时又可发出第二个I/O请求。仅当进程请求的设备已被另一个进程占用时,才被阻塞。

优点:一个进程可同时操作多个设备缺点:分配不安全,需安全性计算 设备独立性

设备无关性,指应用软件所引用的用于实现I/O操作的设备与物理I/O系统中实际安装的设备没有固定的联系.SPOOLing技术

将一台物理I/O设备虚拟为多台逻辑设备,从而允许多个用户共享使用一台物理设备;即利用高速的共享设备(磁盘)实现低速独占设备的共享使用的技术。组成:

1、输出井和输入井:在磁盘上开辟的两个大的存储空间,模拟脱机输入/输出时的磁盘设备,暂存数据。

2、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为了缓和CPU和磁盘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3、输入进程和输出进程:两个进程来模拟脱机I/O时的外围控制机 SPOOLing技术的特点

(1)提高了I/O速度。从对低速I/O设备进行的I/O操作变为对输入井或输出井的操作,如同脱机操作一样,提高了I/O速度,缓和了CPU与低速I/O设备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2)将独占设备改造为共享设备。在输入井或输出井中,分配给进程的是一存

储区和建立一张I/O请求表。

(3)实现了虚拟设备功能。多个进程同时使用一独享设备,而对每一进程而言,都认为自己独占这一设备,不过,该设备是逻辑上的设备。磁盘访问时间 寻道时间Ts

把磁臂(磁头)从当前位置移动到指定磁道上所经历的时间 旋转延迟时间Tr

指定扇区旋转到磁头下面所需的时间 传输时间Tt

把数据从磁盘读出,或向磁盘写入数据所经历的时间 磁盘调度

先来先服务(FCFS)

优点:公平、简单,每个进程的请求都能依次得到处理

缺点:未对寻道进行优化,平均寻道时间较长

最短寻道时间优先(SSTF)

要求访问的磁道与当前磁头所在的磁道距离最近,以使每次的寻道时间最短。优点:每次磁头移动距离较近缺点:不能保证平均寻道时间最短 扫描算法(SCAN)(电梯调度算法)最短寻道时间算法虽然能获得较好的寻道时间,但可导致某些进程发生“饥饿”现象

SCAN算法:磁道距离 + 磁头移动方向 优点:较好的寻道性能,且能防止进程饥饿

缺点:严重推迟某些进程的请求 循环扫描(CSCAN)算法 N—Step—SCAN和FSCAN 文件系统

1、文件是指存放在外存上的已命名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

有结构的文件由若干相关记录组成,无结构文件看成一个字符流。文件的属性包括文件类型、文件长度、文件的物理位置、文件的存取控制、文件的建立时间。

2、记录

记录是一组相关数据项的集合,用于描述数据对象某方面的属性。它是文件中数据处理的基本单位,是组成文件的基本元素。

3、数据项

数据项是指描述一个对象的某种属性的字符集,它是数据处理的最小单位。它可以分为

基本数据项:是用于描述一个对象的某种属性的字符集,是数据组织中可以命名的最小逻辑数据单位,即原子数据,又称为数据元素或字段。组合数据项:由若干个基本数据项组成,简称组项。文件类型

(1)按性质和用途分类

系统文件、用户文件、库文件(2)按文件中的数据形式分类源文件、目标文件

(3)按文件的存取控制属性分类只执行文件、只读文件、读写文件(4)按文件的逻辑结构分类有结构文件、无结构文件(5)按文件的物理结构分类顺序文件、链接文件、索引文件(6)按照文件的内容分类

普通文件、目录文件、特殊文件文件系统模型

文件系统是指含有大量文件及其属性说明的,对文件进行操纵和管理的,向用户提供使用接口的软件集合。

模型分为三个层次a、最低层是对象及其属性说明;b、中间层是对对象进行操纵和管理的软件集合;c、最高层是文件系统提供给用户的接口。文件的逻辑结构

1、有结构文件 根据记录长度a、定长记录 b、变长记录根据组织方式:a、顺序文件b、索引文件c、索引顺序文件 顺序文件

1、串结构。按存入时间的先后排列。

2、顺序结构 所有记录按关键字排列。优缺点:批量存取的效率高,查找,增加删除记录比较困难。索引文件

优点:有较快的检索速度,主要用于对信息处理的及时性要求较高的场合。缺点:要配置索引表,增加了存储费用。索引顺序文件 将顺序文件中的所有记录分为若干组,为顺序建立一张索引表,在索引表中为每组中的第一个记录建立

索引项,其中含有该记录的简直和指向该记录的指针。

直接文件和哈希文件

1、直接文件

根据记录键值,直接获取物理地址。

2、哈希文件

通过哈希函数把记录键值转化成记录地址。

外存分配方式(要知道大致原理)

1、连续分配方式

要求为每一igewenj分配一组相邻接的盘块。优缺点: a、优点 顺序访问容易 顺序访问速度快 缺点:

a、要求有连续存储空间,会产生很多外碎片,降低外存空间利用率。b、必须事先知道文件长度。

2、链接分配(消除了外碎片,提高了外存空间利用率)

a、隐式链接每个目录相中,都含有指向链接文件第一个盘块和最后一个盘块的指针。

只适合顺序访问,随机访问效率低。

2、显示链接

用于链接文件各物理块的指针,显示地存放在内存的一章链接表中。FAT占用较大的内存空间。索引分配

1、单级索引分配为每个文件分配一个索引快,再把分配给该文件的所有盘块好记录在索引块中。

支持直接访问,不会产生外碎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外存空间。

2、多级索引分配

篇6:液压系统知识点总结

1、信息社会基本特征及其对会计的影响

2、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当今会计行业正在面临的一些重要挑战(为何要以此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第二层次,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可能实施的影响(改良或者革命,各自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第三层次,传统会计在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下,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变革(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3、计算机会计与手工会计的比较分析:(1)计算机会计技术特性(5点,见课件);(2)两者相同之处(可从六个方面来分析);(3)两者差异(可从八个方面来分析,特别注意第三方面、第四方面以及第六方面,第六方面请注意XBRL网络财务报告)。

4、信息社会环境下会计专业人员的未来价值取向(可从六个方面来理解):注意价值取向的分析到底想说明什么问题。

5、计算机会计学的研究对象: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实践为其研究对象,这一观点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

6、计算机会计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思维方法):主要有三种研究方法(或思维方法),要求理解三种研究方法的内在含义,特别要求能用前两种方法来阐述如何将这种方法用于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使用和评价过程。同时要求真正理解结构化分析的内在含义以及结构化分析的主要工具。

7、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的关系

8、信息的三个纬度与信息的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9、组织中各管理层次信息需求及其特性分析:要求从3个层次来理解会计、财务的主要活动内容及其细节。

10、组织内部需求金字塔以及组织内部各管理层次使用信息的特性分析

11、系统及其特征:特别要能够结合现象来理解系统的特征,比如ERP与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可用系统的哪些特征来分析。

12、信息系统及其分类:(1)信息系统的含义;(2)按体系结构来划分信息系统:特别要注意信息系统的历史演变的10种基本信息系统类型,哪些类型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哪些是正在发展的信息系统类型,哪些是代表信息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3)按用途及构造方法划分:注意DPS、MIS、DSS之间的关系;注意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构成要件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

13、会计信息系统的含义及其特点:广义与狭义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组成要素(可进一步拓展为第二章中讲解的一个概念: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物理结构应该包括物理组成要素及其要素间的关系)。

14、会计软件的分类:五种分类标准

15、会计信息化的含义及其特点

16、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各自概念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17、机械式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对会计数据处理的历史启示

18、西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简史

19、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简史:特别注意会计管理软件与会计核算软件之间的区别

20、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AIS的物理结构的内在含义,要求能够运用此原理来阐述如何建设(或评价)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21、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AIS的总体结构的4个层面内容是什么?要求能够运用总体结构原理来阐述如何建设(或评价)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22、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与总体结构的关系:区别与联系。

23、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化(基于战略视角)的焦点问题:主要可从4个方面进行分析,特别要注意企业集团信息化模式的类型及其内容界定(要求能从集团总部和下属企业两个视角来阐述各自的权责关系)

24、企业集团战略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成功要素:主要可从6个方面来分析

25、企业集团财会信息化理论框架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要求理解每个层次的内容构成及其在模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上,可与之前学习过的AIS的物理结构以及总体结构结合起来理解。

26、企业绩效管理循环的6个阶段理论(即BPM循环理论)

27、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方案的两种模式及其比较分析:集中式应用与分布式应用,要求能够分析各自的特点、优势与局限性。有关内容可参考第2章第三节课件内容。

28、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局限性:主要从3个方面来分析

29、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

30、生命周期模型的6个阶段及其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成果,特别要注意系统实施阶段包括系统程序设计和系统测试,系统测试通常又包括3种典型的测试(单元测试或模块测试、组合测试、功能测试),要求能够指出这些测试的测试依据是什么。还要注意系统切换的3种方法及其适用性;系统维护中的软件维护的3种典型情型及其适用场合。

31、快速原型模型的基本工作流程

32、会计信息系统的问题分类:可分为三种问题,结构化问题、非结构化问题以及半结构化问题,要求能够指出某些典型会计问题到底属于哪类性质的问题。

33、数据流图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34、输入控制设计和输出控制设计:要求与第7章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学习,能够指出典型的输入控制措施和输出控制措施

35、会计信息系统各子系统数据传递关系的实现途径:可采用3种常用的模式来实现子系统的数据传递关系。要求特别注意第三种集中模式中的自动转账子系统,为了完成该模式赋予其核心任务,该子系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功能。

36、会计信息系统账表处理子系统的基本数据文件类型及其作用

37、信息系统可以防范手工系统下的哪些风险

38、信息系统带来了哪些不同于手工环境下的新型风险:要求能够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归纳

39、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

40、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概念、目的与功能

41、会计信息系统的典型内部控制问题

42、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分类:按照如何执行控制可划分为程序化控制和人工控制,按照控制执行范围可划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

43、会计信息系统一般控制的概念及其主要控制类型:特别注意在会计信息系统(或信息系统)环境下信息部门与用户部门之间的职责分离的具体要求

44、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控制的概念及其主要控制类型

45、网络信息时代内部控制的创新理念:主要可从6个方面分析。以此可进一步总结出网络信息时代内部控制的基本观点。

46、信息系统集成的概念及其特点

47、信息系统集成的典型类型

48、企业应用集成的概念,企业为何需要应用集成?企业应用集成的基本类型

49、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的层次:可从3个层次来分析。要注意3个层次的基本思路 设计部分:

1、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典型子系统(账表处理子系统)的典型文件设计方法

2、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典型数据处理过程的PDL设计

3、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典型函数设计方法:注意会计报表子系统的典型函数设计方法,比如年初数取数函数设计、期末数取数函数设计等等,并能够运用所设计的函数来表达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运算公式。

4、掌握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流图的优化改造方法

上一篇:后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探析论文下一篇:五心四好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