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必修2复习总结

2024-05-21

通用技术必修2复习总结(精选6篇)

篇1:通用技术必修2复习总结

通用技术必修2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

一、机构的涵义

1、结构的概念:A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结构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2、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的一般分类:B 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结构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实体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如实心墙、大坝等。

框架结构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既能承受竖向重力荷载,也能承受水平方向的荷载,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称为组合结构,如埃菲尔铁塔等。)

二、结构的分析

1、对简单结构进行受力分析B(结构的五种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弯曲力、扭转力)

2、分析结构稳定性的因素B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①重心的高低、②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积的大小、③结构的形状。

3、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B(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①结构的形状、②材料、③连接方式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两类:刚连接和铰连接。

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外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如:门与门框的连接

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如:榫接、胶接、焊接

4、结构与功能的关系:B 结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也直接影响事物的功能。

三、简单结构的设计

1、简单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A 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要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

2、设计简单结构,并能呈现设计结果:B ①设计项目——②设计要求——③设计分析——④设计方案——⑤呈现草图

(如:设计相框、雨伞架、垃圾桶、鞋柜、衣架、笔桶等)

四、结构的欣赏

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案例A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合理性、工艺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反映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特征,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

一、流程的涵义

1、流程的涵义:A

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包含环节与时序。

2、流程在生活工作、生产中的意义:B 对生活工作: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使我们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

(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对生产: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例:自动流水生产线的发明、农业庄稼的种植流程)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

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二、流程的分析和设计

1、流程中的时序与环节的概念和意义:A

⑴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例:买票→候车→检票→上车。)

⑵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

2、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A

总体上:流程设计应该要研究内在属性与规律。

具体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和资金、环境等。

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加工处理方法。

工艺:不同产品的工艺要求各异,流程设计也不同。设备:生产设备的水平往往决定了流程的自动化水平。

人员和资金:不同的技术水平和必要的资金影响生产的过程、质量和周期。环境:关注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环境对生产的反作用。

3、常见的流程表达方式(流程图):A

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等。

4、流程设计的基本步骤(见下图)B

5、设计简单流程,并绘制流程图C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的功能、作用不同,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表示环节。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各环节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例:小铁锤的锤头加工流程图:下料→划线→锯削→锉削→划螺孔中心线→钻孔→攻丝→倒角→淬火→电镀。

小铁锤的锤柄加工流程图:下料→磨削圆头→板牙套丝→电镀。

三、流程的优化

1、流程优化的涵义:A

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对流程修改的过程,叫做流程的优化。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2、流程优化与设备材料等之间的关系。对简单案例进行分析,说明流程优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B

○1工期优化:例——书本P55(制作台灯的工期优化)○2工艺优化:例——书本P55(法兰加工工艺优化)○3成本优化:例——书本P56(配送路线安排的成本优化)○4技术优化:例——书本P57(银行自动取款机的发明)○5质量优化:例——书本P58(洗衣流程的优化)

注:工期优化目的是为了缩短加工时间。主要手段是在不改变工艺的条件下,将某些环节的串行改为并行。

流程优化的条件:B

⑴内部条件:对流程内在机理的深入了解。

(例:对洗涤原理的了解,就会在流程中安排两次漂洗)

⑵外部条件:流程优化要建立在“设备”、“材料”、“工艺”水平提高的基础上。

(例:只有在具备锻压设备时,才可能将法兰盘的加工改为少量切削加工)⑶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3、对简单流程进行优化,说明优化方案的特点:B

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行优化。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标下降了。比如,技术优化,可能使成本提高。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下降。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一、系统的涵义

1、系统的涵义:A

概念: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

(2)要素(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3)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例:自行车的结构

2、系统的基本特性:B

(1)整体性(全局、集合):——侧重于“部分影响整体”。是系统的最基本的特性,也是观察和分析系统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

○1系统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各个要素(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

○2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之和。

例:巴尔扎克的塑像、“木桶理论”、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弃卒保车、“阿波罗”登月飞船上的零件

(2)相关性(匹配、关联):——侧重于“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联” 构成系统的各元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彼此相关的。

例:古代建筑的“梁柱结构”、合金钢材料各种性能的相互影响、家庭装修工程

(3)目的性(功能):

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这是区别不同系统的主要标志。

(4)动态性(更新):

物质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5)环境适应性(自适应):

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不断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例:“春捂秋冻”、电冰箱不能紧贴墙放置

二、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的含义:B 系统分析一般是从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全面地思考与解决问题。○1系统分析的目标: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

○2系统分析采用的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

○3系统分析产生的结果:拟订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系统提出改进方案。

例: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2、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B

(1)整体性原则

系统分析首先要着眼于子系统整体,要先分析整体,再分析部分;先看全局,后看局部;先看全过程,再看某一阶段;先看长远,再看当前。

例:田忌赛马、丁谓修复皇宫、街道各部门施工(2)科学性原则

系统分析一方面要有严格的工作步骤,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和数学工具进行定量分析,使决策的过程和结果更具用说服力。

例:种稻“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3)综合性原则

系统分析时还要注重综合性原则,要综合分析,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例:孝襄高速公路、都江堰水利工程、埃及阿斯旺水坝

三、系统优化

1、系统优化的意义B

在给定的条件(或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2、影响系统优化的要素B

目标函数:目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约束条件:对系统起限制作用的,并且是不可人为调节的。

影响因素:是指对系统的目标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可以人为调节的因素。例:农作物种植系统的优化——农业间作套种、利润问题。

3、系统优化的一般步骤A 第一、找系统优化的三要素 第二、构建模型(数学、试验)第三、求解 第四、验证

四、系统设计

1、通过简单的系统设计案例的分析,初步学会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B ——系统设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满足预定目标系统的过程。它包含对某个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同时需要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其设计过程进行分析、设计。

系统设计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①、系统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要从整体出发,以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为目的。②、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运用系统的思想综合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冲突问题,注重各部分的横向、纵向联系。

③、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化

先从整体考虑优化,统筹兼顾,再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部分的设计。

2、确定一个生活或生产中的简单对象,根据设计要求完成系统的方案设计B

举例:手电筒照明供电部分的设计。

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

一、控制的涵义

1、控制的涵义:A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这就是控制。

2、控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B

(1)生活:控制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周围的环境,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

(2)生产:生产中往往需要对温度、湿度、压力、速度及加工动作等进行控制,控制在生产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3)军事国防:控制在军事、国防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简单控制系统的分析

1、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的涵义:A

2、开环控制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B

概念:控制系统的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的控制系统。例:红绿灯定时控制系统、防盗报警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公园的音乐喷泉自动控制系统、红外线自动门控制系统、普通电风扇风速控制系统、可调光台灯控制系统等。

特征:系统的输出量仅受输入量控制,输入量到输出量之间的信号是单向传递。

3、闭环控制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B

概念:系统的输出量返回到输入端并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例:供水水箱的水位自动控制系统、加热炉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花房温度控制系统、投篮、(编者按:刘琼发教授认为如果把这个投篮与投飞镖看作是相类似的事件,那这个投篮就不是闭环控制,他认为飞镖出了手,就不由人来控制了。)

家用电饭锅保温控制系统、家用电冰箱温度控制系统等。

基本组成: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闭环控制系统多了检测装置、比较器。

4、画出简单控制系统工作过程方框图,并理解控制系统各环节和信号的名称及作用B

开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输入量(给定量):控制系统的给定量。

控制器: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发出控制命令的装置或元件。执行器:直接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装置或元件 控制量:执行器的输出信号。

被控对象:控制系统中所要控制的装置或生产过程

输出量:控制系统所要控制的量。控制器:对输入信号(偏差值)进行运算处理,并发出控制命令。

检测装置:将被控量由输出端返回到开始端 比较器:比较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关系

5、分析影响简单控制系统运行的主要干扰因素B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给定值)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称为干扰因素。

有的干扰因素是环境造成的,如影响自行车行驶速度变化的自然风等; 有的干扰因素是人为原因所致,如影响飞机导航信号的手机信号等。

三、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P118B

1、简单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的基本特性,能确定被控量、控制量 系统要达到的目标?控制的对象?被控对象的特性?被控量和控制量?外界的主要干扰因素?怎样的方案既达到目的、又经济、易于实现?设备和元件?

2、画出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框图(书本P119案例分析: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设计)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相对比较简单,在明确设计要求,明确被控对象、被控量和控制量后,即可考虑具体控制系统的方案。

3、对简单控制系统设计方案提出改进意见(书本P120案例分析:抽水马桶水箱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基本要求:

第一、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要正常工作,首先必须是稳定的。

第二、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必须符合要求,即系统的输出量与给定值之差应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三、闭环控制系统应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在进行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时,几项控制要求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全面解决或有所侧重地解决。

篇2:通用技术必修2复习总结

一、技术的价值

技术与人: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技术与社会: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技术与自然:

1、人类依靠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应与自然和谐发展。

2、应把握尺度,合理发展,注意对自然的保护,技术对自然产生负影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利用自然。P8

二、技术的性质 P11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专利性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2.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改进)、技术发明(创造)。

技术的综合性:电学、光学、声学、机械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 技术的两面性:技术既有实用性又有功利性。实用性是技术的基本特性; P15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不能自动取得。10年(改进)、20年(发明)申请专利6步: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P18 第二章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1)设计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创新、技术产品的更替、工艺的改进都需要设计。(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3)设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

(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要注意(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也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产品的色彩、材质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都影响人的心理感受。

(4)关注信息的交流:人与产品的互动过程就是人与产品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第三节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1.技术试验: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2.技术试验分: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方法有:优选试验法、模拟试验法、虚拟试验法、强化试验法、移植试验法。

技术试验实施:1制定试验计划2抽取样本、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技术试验报告:1试验目的2试验准备3试验步骤4试验记录5试验总结

技术试验的重要性:1验证技术成功与否,更是发现问题、探究规律、优化技术的关键;2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对技术应用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3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将设计的风险和失误降到最低;4为设计的评价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

第三章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

1、发现和明确问题 从本质上说,设计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它从问题出发,并围绕问题展开各项活动。因此,设计必须从调查需求、分析信息、发现和明确需要解决和值得解决的问题开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项目,明确设计要求。

2、制定设计方案:①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②任何设计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收集信息,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方案筛选,3、制作模型或原型

完成方案筛选后,要开始制作模型或者原形了。模型制作包括两个阶段,既绘制图样和制作模型或原型。对于小型、简单的产品可以直接制作产品原型,而对于大型、复杂的产品先制作缩小、简化的模型。

4、测试、评估及优化 要明确设计方案是否可行,必须进行各种测试、评估,以优化设计方案、完善产品原型。

测试:测试的目的是检验产品在操作、使用过程中,在结构和技术性能等方面能否达到预定的设计要求。(放重物是测试承重力、材料强度、结构强度;电风扇吹是测试重心稳定性;亲自坐上感受一下是测试舒适度;用手左右晃一晃看是否稳固是测试结构稳定

程度、稳固性)评估:在测试的基础上,还要对设计方案和产品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评估,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反复进行。优化:为了优化设计方案,既要分析测试和评估的具体记录,也要重视对公众意见的调查,以明确改进的方向。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对三种典型人群进行调查,征集优化的具体意见。三种人群即专家(销售者、制造者)、潜在客户(可能会用的人)和用户(正在使用的人)

5、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正确的使用和维护既可以使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又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掌握正确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对于产品使用者来说尤为重要。设计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些阶段或步骤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步骤之间则可能出现一定的循环。我们不能将设计的过程简单化、模式化,而应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灵活安排。

二、设计的一般原则

1、创新原则

2、实用原则设计中的实用性是指设计的产品为了实现其目的而具有的基本功能。它包括:物理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

3、经济原则经济原则是指以最低的费用最得最佳的效果。所谓最低的费用,是指产品在得到最优良的设计,实现最佳的功能的同时,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的成本和总量最小。(包括运输成本等)功能成本比=功能/成本。

4、美观原则

5、道德原则产品设计者必须具有宽广的眼界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力求用设计完美的产品奉献社会,维护、完善社会伦理道德,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①设计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为本,不能出于某种不道德的目的;(刑讯逼供器具)②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谋取利益而损害他人和环境;(假冒伪劣,有毒材料制造食品、药品等)③设计要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技术成果。不能一味抄袭别人的设计。

6、技术规范原则 技术规范是有关开发生产技术的知识、领域、方法和规定的综合。产品的设计必须符合一定的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既有强制性的标准,也有推荐使用的技术规范。

7、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产品的设计既满足当代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应充分考虑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尽量采取措施减少其负面影响;应尽可能选用可再生资源和可重复使用材料,应尽量减少原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降低产品在生产中的损耗和产品的回收问题

8、设计一般原则之间的关系 各种原则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之间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三、设计的评价

设计的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方法和手段,对设计所涉及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认定的活动。

它对设计者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强化质量管理、高质量完成设计任务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设计中的信息交流和工作反思。从评价对象来分:一是对设计过程的评价,二是对设计成果的评价。从评价者角度来分:一是设计者自我评价,二是他人的评价。

1、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加强对设计过程的评价是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实现设计目标的关键。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内容:设计过程是否完备,过程是否全心投入,计划是否科学严密,组织是否协调;分工是否合理;采用的方法是否正确,工作是否具有创新性;各环节或阶段的任务是否完成;形成的中间成果(方案)是否符合要求;全过程是否有质量控制和相应的监督、改进措施;是否注意把握各个环节或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否要注意把握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或阶段之间的衔接和协调;设计资源运用是否合理;等。

2、对最终产品的评价:最终产品是设计过程的结晶,是设计质量、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

对最终产品评价的依据:一是参照设计的一般原则,二是事先制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评价。在实际评价中,这两个方面也可以结合起来。日常用品评价:功能、形态、效率、创新性、安全性、易操作性、性能价格比、美学因素、对社会、环境、资源的影响以及市场应用前景等

3、设计的评价和设计的交流

a.口头交流(非正式)b.文本、图表之类的交流方式(正式)c.技术图样、模型的交流方式(直观)d.计算机演示、网页的交流方式(生动、形象)(详见第六章)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

一、发现问题

1、问题的来源

第一种: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来源于生活 第二种:由别人给出问题,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来源于需要 第三种: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发现,并试图解决。来源于你的主动积极发现

2、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a、观察日常生活(包括有意识观察和无意注意)b、收集和分析信息(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询问法)c、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

二、明确问题

1、明确问题的内容和价值 a、问题是否明确

问题表述本身是否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否明确、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否明确,等。b、问题的价值 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遵循了基本的科学原理。②迄今为止,能否确认该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③在调查的范围内,该问题是否有普遍意义,在更广的范围内,该问题是否有意义? ④在多个问题同时发生时,该问题是否是主要问题? ⑤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发展以后呢? ⑥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投入是多少?投入与产出的比是否理想?

3.设计计划 制定周密的设计计划对确保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章 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一、方案的构思方法

1.设计分析:(1)设计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功能、结构稳定、安全可靠、成本适当、易于制作等

(2)产品设计的三要素:物、人、环境(3)明确使用对象进行具体设计分析 2.方案的构思方法:(1)草图法;(2)模仿法;(3)联想法;(4)奇特性构思法。3.方案的比较和权衡(即方案的筛选)考虑的方面:实用、美观、创新、稳定性、安全性、环保性、加工难易程度、经济成本等。第六章 设计图样的绘制

一、设计表现图 1.技术语言:在技术活动中进行表达、交流的工具(如图样、图表、模型、符号、声音、手势、标志、计算机演示、网络语言等)。

按照专业类型分:有计算机程序语言、工程图学语言等; 依据人的感觉类型的不同分:

有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触觉语言等;依据人的视觉形式的不同分:图形符号语言、文字符号语言等。技术语言的特征:言简意赅、通俗直观

2.草图:构思草图和设计(草图草图的绘制步骤,详细参看P115)

二、常见的技术图样 正投影的基本特性:A、真实性,B、积聚性,C、收缩性。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统称为三视图。

三视图投影规律: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和宽。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2、形体的尺寸标注 ***四个基本的要求:正确(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完整(必须注定齐全、不重复、不遗漏)、清晰(尺寸标注布局整齐、清晰,便于识图)、合理(尺寸注定方式符合加工要求)

尺寸三要素:①尺寸界线:尺寸界线用细实线绘制,并由图形的轮廓线、轴线或对称中心处引出,也可利用轮廓线、轴线或对称中心作尺寸线。②尺寸线:尺寸线用细实线绘制。尺寸线必须单独画出,不能与其他图线重合或在其延长线上。一般采用箭头作为尺寸线终端。③尺寸数字:图样上所注尺寸表示形体的真实大小,形体的真实大小与图样的大小及绘图的准确度无关。图样上的尺寸,以毫米mm为单位时,不注写单位,否则必须注明。线性尺寸的尺寸数字一般注写在尺寸线上方或其中断处,水平方向尺寸字头向上,垂直方向尺寸数字写在尺寸线的左侧且字头向左。

3、线路图 电子线路图一般是指用图形符号和线段组成的电子工程用的略图,包括电路原理图、接线图和逻辑图。首先要认识线路图中的元器件符号,知道它所代表的元器件;其次要弄清楚元器件符号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最后确定信号如何流通。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一、模型 1.模型及其功能(1)模型: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一种物体。模型可以是产品本身,也可以是与产品大小相同、使用功能一致的物体。(2)模型具有两个功能:①使设计对象具体化。②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2.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1)草模:用于产品造型设计的初期阶段,它可以采用立体模型将设计构思简单地表示出来,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2)概念模型:在设计构思初步完成之后,用概括的手法表示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以及产品与人、环境的关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整体概念。(3)结构模型:用于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表达产品的结构尺寸和连接方法,并用于进行结构强度试验。

(4)功能模型: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同时也用于分析、检查设计对象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合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用于试验。

(5)展示模型:是采用真实材料,按照准确的尺寸做成的与实际产品几乎一致的模型,研究人机关系、结构、制造工艺、外观、市场宣传等。

二、工艺 1.认识工艺(1)工艺是指利用工具和设备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技术处理,使之成为产品的方法。

(2)工艺的种类:常见的工艺有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检测工艺、铸造工艺、表面处理工艺等。(3)作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影响产品的功能、强度、外观 2.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

[划线]::①划出基准 ②划尺寸线 ③划轮廓线 ④冲眼。划针、钢直尺、角尺、划规

和样冲[锯割]: 1.站位和握锯姿势要正确,2.推锯加压,回拉不加压,3.锯程要长,4.推拉要有节奏 5安装锯条时锯齿向外。[锉削]:为了使工件符合设计所要求的形状、尺寸和粗糙度,往往需要进行锉削、铣削和磨削。操作要领:1.锉削时要注意身体和手臂动作的协调,2.在推锉过程中,左手的施压要由大变小,右手的施压要由小变大,使锉刀平衡而不上下摆动。[钻孔]:常用的钻孔设备是台钻,常用的钻头是麻花钻①划线定位 ②装夹工件 ③装夹钻头 ④钻孔。[连接]:通过固定连接和半固定连接的方法可以实现金属件之间的连接。常用的连接方法有:铆接、黏结、焊接、螺栓和螺母、平头螺丝、元宝螺帽、垫圈、弹簧垫圈 [表面处理]:①目的:防止金属制品表面生锈腐蚀,提高产品的美观程度。②常见的方法:表面刷光、喷涂油漆、镀层

三、制作模型:模型制作的一般步骤:①选择合适的材料②准备工具和设备③划线④加工⑤装配⑥表面处理⑦评价 必修2-复习资料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

结构: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合理的结构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卓越的结构是设计和制造者的重要追求)从力学角度说,结构: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应力是构件的单位面积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时,结构就会被破坏。应力=F/S(F=内力,S=受力面积)结构的类型: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

结构的稳定性: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影响结构稳定性的要素:1.重心位臵的高低2.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3.结构的形状等(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结构强度:结构具有的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影响因素: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三角行是框架结构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连接方式:刚连接和铰连接)结构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稳定性和强度的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第二章.流程与设计

生产活动流程设计基本因素: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等流程设计的步骤:1.确定目标,明确任务2.分析基本因素3.明确主要事项4.确定时序,划分环节5.画出流程图6判断是否符合要求:否的话回到2继续,是的话结束流程优化:对流程的改进过程涉及的指标: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 第三章.系统与设计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构成系统的条1.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才能组成系统2.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3.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的功能中所没有的系统类型: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实体系统、抽象系统

系统基本特征整体性(最基本的特征):1.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的整体功能是各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2.要素影响整体3.整体具有的功能大于系统的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相关性:组成系统各要素之间或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目的性: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区别不同的系统的标志动态性:任何

系统都是动态变化发展着环境适应性: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系统分析:为了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有的系统提出改进的过程步骤:1.明确问题,设定目标2.收集资料,制定方案3.分析计算,评价比较4.检验核实,作出决策

系统分析原则:综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系统优化:在给定条件(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系统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系统设计步骤: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确定各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等 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

控制: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明确控制对象`控制目的和控制手段)

控制分类: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控制系统:任何控制的实现,都要通过若干个环节,这些环节就构成了一个系统 ◎(重点)控制系统分类:开环和闭环

干扰因素: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

反馈:控制系统中,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臵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篇3:高一物理必修2总复习测试题

1.奥运会上体操运动员在单杠上实现“单臂大回环”,用一只手抓住单杠,以单杠为轴做圆周运动,假设一体操运动员的质量为m,那么,他在完成“单臂大回环”的过程中,他的单臂承受的力至少为()

(A) mg (B) 2mg

(C) 3mg (D) 5mg

2.平抛一物体,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取地面为参考平面,则物体被抛出时,其重力势能和动能之比为()

(A) tanθ(B) cotθ

(C) cot2θ(D) tan2θ

3.内壁光滑的环形凹槽半径为R,固定在竖直平面内,一根长度为在R的轻杆一端固定有质量为m的小球甲,另一端固定有质量为2m的小球乙,将两小球放入凹槽内,小球乙位于凹槽的最低点,如图1所示,由静止释放后()

(A)下滑过程中甲球减少的机械能总是等于乙球增加的机械能

(B)下滑过程中甲球减少的重力势能总是等于乙球增加的重力势能

(C)甲球可沿凹槽下滑到槽的最低点

(D)杆从右向左滑回时,乙球一定能回到凹槽的最低点

4.如图2所示,长为L的细绳,一端系着一只小球,另一端悬于O点,将小球由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当摆到O点正下方时,绳被小钉挡住.当钉子分别处于图中A、B、C三个不同位置时,小球继续摆的最大高度分别为h1、h2、h3,则()

(A) h1>h2>h3 (B) h1=h2=h3

(C) h1>h2=h3 (D) h1=h2>h3

5.全国铁路实施大面积提速,京哈、京沪、京广等干线区段可达到时速250公里,对于缓解铁路“瓶颈”制约、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适应提速的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车的功率可保持不变

(B)机车的功率必须增大

(C)铁路转弯处的路基坡度应加大

(D)铁路转弯半径应增大

6.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速度v0匀速行驶,发动机功率为P,进入闹市区时,司机使汽车的功率减小一半并保持该功率继续行驶.下面如图3的四个图象中,哪个图象正确表示了从司机减小油门开始,汽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7.在2009年12月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重点商讨防止全球气温再上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海南可利用的风能蕴量巨大,若某地风速约为v=20 m/s,设该地区空气密度ρ=1.4 kg/m3,若把通过横截面积为S=20 m2的风的动能全部转化为电能,则该处风力发电站的发电功率为()

(A) 1.12×103 W

(B) 1.12×104 W

(C) 1.12×105 W

(D) 1.12×106 W

8.欧洲科学家宣布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类地行星G581c,这颗围绕红矮星Mgliese运行的星球有类似地球的温度,表面可能有液态水存在,距离地球约为20光年,直径约为地球的1.5倍,质量约为地球的5倍,绕红矮星Mgliese运行的周期约为19天,假设有一艘宇宙飞船飞临该星球表面附近轨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船在G581c表面附近运行的周期约为13天

(B)飞船在G581c表面附近运行时的速度大于7.9 km/s

(C)人在G581c上所受重力比在地球上所受重力大

(D) G581c的平均密度比地球平均密度小

9.自动充电式电动车前轮装有的发电机与蓄电池连接,当骑车者用力蹬车或电动自行车自动滑行时,就可以通过发电机向蓄电池充电,某人骑车以500 J的初动能在粗糙的水平路面上滑行,第一次关闭自充电装置,让车自由滑行,其动能随位移变化关系如图4中的线①所示;第二次启动自充电装置,其动能随位移变化关系如图线②所示,则第二次向蓄电池所充的电能是()

(A) 300 J (B) 250 J

(C) 200 J (D) 500 J

10.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如图5所示是健身用的“跑步机”,质量为m的运动员踩在与水平面成α角的静止皮带上,运动员用力向后蹬皮带,皮带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恒为f,使皮带以速度v匀速向后运动,则在此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脚对皮带的摩擦力是皮带运动的动力

(B)人对皮带不做功

(C)人对皮带做功的功率为mgv

(D)人对皮带做功的功率为fv

二、填空题(共4题,共30分)

11.(6分)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8×10-5 m3的血液,正常人血压(可看作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为1.5×104 Pa,心跳约每分钟70次,据此估测心脏的平均功率约为______W.

12.(6分)钱学森是中国弹道导弹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60年6月10日,在钱学森的领导下,用工程控制论作为指导,用国产燃料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近程弹道导弹,高准确度地命中目标,当时研制的导弹射程最大射程可达250 km,该导弹在地面附近发射的速度至少为______m/s;此时导弹发射速度与地面的夹角为______.(不计空气阻力)

13.(8分)如图6所示,水平桌面上有斜面体A和小铁块B,斜面体的斜面是曲面,曲线下端切线是水平的.现提供的实验测量工具只有:天平、直尺,其他的实验器材可根据实验需要自选.请设计一个实验,测出小铁块B自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B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要求:

(1)简要说明实验中要测的物理量:______;

(2)简要说明实验步骤:______;

(3)写出实验结果的表达式:______.(重力加速度g已知)

14.(8分)在大操场跑道上,先用力蹬自行车,使之具有一定的速度,待自行车进入直跑道后停止用力,在道路阻力作用下,自行车逐渐停止运动.

(1)要测定自行车所受的平均阻力,需测定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仪器?______.

(2)测定平均阻力运用的物理原理是______,其表达式为,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的意义是______.

(3)怎样减少实验的误差?—______.

三、计算题(共5题,共50分)

15.(8分)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成功发射升空,“东方红1号”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卫星重173公斤,已知地球半径R=6400 km,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r=4.2×107 m,求“东方红1号”在这个轨道上运行的周期.

16.(10分)汽车质量为2.0 t,其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 kW,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最大速度是108 km/h.

(1)汽车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1.5m/s2起动,能持续多长时间?

(2)若接着是以额定功率运动,再经15 s达到最大速度,那么汽车起动过程中发动机共做了多少功?

17.(10分)2008年1月26日,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中星-22号”同步卫星发射升空,并成功定点在赤道上空3.6×107 m的同步轨道上.9月25日在酒泉卫星中心又成功发射“神舟七号”飞船,如图7所示是“中星-22号”同步卫星某一时刻在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出现的运行轨迹图,它记录了该卫星在地球表面垂直投影的位置变化,图中表示在一段时间内该卫皇绕地球在同一平面内的圆周飞行四圈,依次飞经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四次轨迹①、②、③、④,图中分别标出了各地点的经纬度(如:在轨迹①通过赤道时的经度为西经135°,绕行一圈后轨迹②再次经过赤道时经度为180°),地球半径R=6.4×106 m.根据提供的信息计算:

(1)此时“中星-22号”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

(2)此时“中星-22号”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

18.(10分)小红在旅游时乘缆车上山,缆车的起点和终点的海拔高度分别为240 m和840 m,两地水平距离为1200 m,小红所乘缆车运载15个人上山的同时,有另一辆同样的缆车与它共用同一个滑轮组,运载8个人下山(设每个人的质量是60 kg),缆车质量600 kg,测得缆车从山下到山上所用的时间为7 min.管理人员说,钢缆对两缆车做功的总功率只等于电动机实际输出功率的30%.请你估算钢缆对小红所乘缆车做功的功率,以及电动机的输出功率.(g=10 m/s2)

19.(12分)如图8所示,AB是倾角为θ的粗糙直轨道,轨道在竖直平面内,BCD是光滑圆弧轨道,AB恰好在B点与圆弧相切,圆弧的半径为R,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从直轨道上的P点由静止释放,结果它能在两轨道间做往返运动,已知P点与圆弧的圆心O等高,物体与轨道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

(1)物体做往返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在AB轨道上通过的总路程;

(2)最终当物体通过圆弧轨道最低点E时,物体对圆弧轨道的压力.

参考答案

1.(D) 2.(D) 3.(A)、(D) 4.(D)5.(B)、(C)、(D) 6.(C) 7.(C) 8.(B)、(C)9.(C) 10.(A)、(D)

11.1.4 W 12.1.6×103 45°

13.(1)斜面高度H,桌面到地面高度h,O到P距离s,见图9.

(2)a.用天平测出B的质量

b.如图9所示安装实验器材,地面铺复写纸、白纸并用胶带粘牢;

c.用手按住斜面体A,让B由静止滑下,记录落地点P;

d.重复c步骤五次,找到平均落地位置P;

e.用直尺测量图中标明的H、h、s.

(3),其中所以

14.(1)自行车和人的质量m、停止用力后自行车速度v、滑行距离s;磅秤、秒表、皮尺;

(2)动能定理;;f为平均阻力,s为滑行总位移,v为停止蹬力时自行车的速度,m为自行车及人的总质量;

(3)减少误差的关键为v的测定,因为s1较小,因此计时的开始和结束一定要及时,以减小误差.

15.“东方红”1号卫星的轨道半长轴:

设这个轨道的周期为Tn;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长轴就是轨道半径r=4.2×107 m,周期T=24 h·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

由此解出周期为:

16.(1)v=108 km/h=30 m/s,由于是最大速度,

有:

对匀加速阶段,F1-f=ma1,所以F1=5000 N

由P=Fv,达额定功率时,速度:

运动时间:

(2)运动距离牵引力做的功对恒定P阶段:

所以发动机一共做功

17.(1)如图所示是以地球为参考系,将“中星-22号”卫星运动位置垂直投影到地球上形成的运行轨迹展开图.在飞船绕地球转动的一周时间内,地球自转了180°-135°=45°.

可算出“中星-22号”卫星的周期为:

(2)设地球、卫星质量分别为M、m,卫星运行半径

为r,则

由以上两式得:

此时“中星-22号”卫星离地面高度h=r-R=1.06×107 m-6.4×10s m=4.2×106 m=4.2×103 km.

18.设小红所乘缆车做功为W,缆车做功的功率为P,则

钢缆对两缆车做功的总功

电动机的输出功率:

19.物体从P点出发,在AB轨道上要克服摩擦力做功,在圆弧轨道上机械能守恒,由于摩擦损耗,最终物体到达B点速度为零,随后只能在光滑圆弧轨道底部来回做往复运动.

(1)物体每做一次往复运动,摩擦力总对它做负功,使其机械能减少,物体在AB段上能上升的最大高度都减小一些,直到它B点速度为零.考虑物体从P点出发,到最终在B点速度为零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

而且整个过程中重力做功:

摩擦阻力做功:

联立可得:

(2)最终物体以B (还有B关于OE的对称点)为最高点,在圆弧轨道底部做往返运动.设物体从B运动到E,速度达到vE.

根据动能定理:

在E点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由以上二式联立,得:

篇4:“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对策

“着眼基础,立足课本”是最基本的复习方法。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顾知识”这种最传统的模式来实现。例如,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课本P4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针对这段材料可以提出许多问题。

【问题1】这段材料显示了什么信息?(农业区位,农业区位的变化等)

【问题2】材料中显示了哪些区位因素?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哪些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问题3】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能种水稻、甘蔗等这些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地方挖鱼塘养鱼有什么样的优势?

【问题4】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种水稻、甘蔗、养鱼、种花都适合,为什么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选择?

【问题5】从“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说明了农业区位因素的什么特点?相比之下,哪类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问题6】“水稻田”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农业景观,类似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区,一定的地域形成比较稳定、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区称为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问题7】利用其自然条件,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发展了“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花基鱼塘”等模式,你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问题8】“桑基鱼塘”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掌握农业地域类型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问题9】混合农业典型的案例是什么?其形成条件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问题10】我国广大农耕区的农民既种植庄稼,又养鸡、猪等是否属于混合农业?为什么?

【问题11】南方的水稻种植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其区位条件有哪些?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问题12】“季风水田农业”是一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还有哪种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13】“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其区位条件有哪些?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问题14】我们也学习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他们分别是什么?

【问题15】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什么样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的国家有哪些?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案例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有哪些?有哪些特点?

【问题16】乳畜业的分布、形成因素、特点是什么?

通过解决问题,对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与巩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紧扣课标,突出重点;其次,问题的提出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再次,方式上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分组抢答的方式完成。

二、建构系统为手段,提升知识为目标

1.第三章知识网络系统的建构

本章教材一共三节内容,涉及到的重点内容较多,综合性较强,在必修2各内容中,是与必修1以及初中地理联系最大的章节之一。第三章主要围绕“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这条主线展开。

2.第三章、第四章的比较

课程标准中对这两章的要求如下: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很明显,这两条“标准”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不过工业生产无论从部门,还是从布局而言,都更复杂些,且工业的“非天然性”较突出。这两章知识结构比较如图1所示。

三、整合部分为手段,升华知识为目标

篇5:通用技术必修2复习总结

流程的设计

【设计理念】

结合学生和生活实际,以大量学生熟悉或易接受的事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然后让学生分组亲历一次简单流程设计的全过程,并进行相互学习、讨论、交流和评价,从而逐步体会和掌握简单流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总结出流程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因素,和能达到的目标。在整个过程让他们体会流程设计所经历的过程。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单元研究的是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相对于其他三个单元而言,内容较易理解,重要概念不多,其中流程优化的思想为后一单元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这里不是仅仅教给学生有关流程的知识,还要与学生一起探究有关流程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这些思想和方法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

“流程的设计”是该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由“1.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2.流程设计的步骤”、“3.流程设计举例”等3小节组成。本节首先提出了生活和生产中流程设计的基本目标以及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接着在讲

述流程设计应遵循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以小铁锤的两种加工流程为例,进一步说明流程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和设计步骤。“而合理流程对于生活、生产中的意义也就是流程设计时应明确的基本目标,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的知识点有了呼应。

2课时。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设计流程以分析事物的内在性质、规律和相关因素为基础,以时序和环节为设计的主要线索将事物按一定的时序分解成若干环节。不同的流程设计需考虑的因素各有侧重,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需慎重分析。生活、生产中的流程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情况,“显性”流程相对比较容易描述,“隐性”流程相对复杂,需要大量的试验和探究才能得出。流程设计中,时序和环节的设定和表达要简要、明确、操作性强,并且前后连续,衔接紧密,同时环节与环节之间必须是可以切分的。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流程的设计一是要深入理解该流程应遵循的内在规律,明确影响流程的主要因素,二是要对过程的环节和时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流程的设计具有不唯一性,已经设计的流程还可以改进、优化,这一点也是对下一节知识流程的优化做引领。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为了能够比较直观的让学生对流程设计的分析有所体验,又不能显得太复杂和神秘,可以以一些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流程设计分析。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节知识的学习,已经从时序、环节两个角度,围绕着时间这个核心理解了流程的概念,知道了流程是技术的核心之一。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所接触的大多数都是来自生活中的流程,目前他们能设计的流程也是生活中的流程多些。

3.非认知因素分析

作为高中学已经对生活、生产中的流程有一定认识。能从技术角度理解了“流程就是效率”、“流程就是质量”等技术思想。同学们在前一节知识的学习都是对已有流程进行理解、认识和描述,他们也想尝试下如何去对身边的事进行流程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悉流程设计的一般过程;学会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2)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改进设计,并用文字或图表说明流程设计方案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具体流程的设计,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通过对流程的分析,与学生一起探究有关流程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这些思想和方法在实际的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同学们就所学习到的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向其它领域迁移;习惯用理性思维安排我们生活;在讨论过程中,让同学们体会到互助学习的愉快感觉。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

2.教学难点

(1)分析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进行流程设计的重要前提,不同的流程设计需考虑的因素各有侧重,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需慎重分析。

(2)流程的设计。

流程的设计一是要深入理解该流程应遵循的内在规律,明确影响流程的主要因素;二是要对过程的环节和时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教学器材: 铣床、小铁锤。【教学环境】

本节课的教学在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完成。通过幻灯片呈现诸多的图片、案例,借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思路】

通过第一节练习1的提问,这个流程不是自然就存在的,是人们在生活中研究和设计出来的,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流程。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活和生产的质量,我们有必要进行流程设计,引出课题。然后提出了生活和生产中流程设计的基本目标以及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接着在讲述流程设计应遵循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以小铁锤的两种加工流程为例,进一步说明流程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和设计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小黄在修理被扎破的自行车后轮胎时,由于工具不全,就没有研磨周围的胎皮,用胶直接就把补丁贴上去。这样做可以吗?

师:自行车补胎的流程中,用锉子将洞口四周的胎皮锉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力,使补丁与胎皮的附着力更强。

完整的补胎流程框图是:

问:这个流程是不是自然就存在的呢?

师:不是的,是人们在生活中研究和设计出来的,人们发现,在自行车补胎过程中,按照这个流程做事,不但节省时间,而且补出的轮胎质量更好。不但补胎需要流程,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流程。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活和生产的质量,我们有必要进行流程设计。(板演课题)

第二节

流程的设计

第三节

那么流程设计应该考虑什么因素呢?

(二)新课教学

1.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设计流程首先应明确要实现的目标。

一方面,因为在流程设计中往往会因为只注意环节、时序而忘了目标,不能根据目标去统筹安排、调整、改革环节、时序。

另一方面,设计的目标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一个流程可以实现多个目标,有时需要对这些目标进行权衡,选出其中最主要的目标,并综合考虑其他目标。

因此目标的确定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1)流程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①工作和生活中流程设计的目标: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生活变得更有序、使生活更安全等。

②生产活动中流程设计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思考:

1.在生产流程的设计中,除了上述所列设计目标外,还应考虑哪些目标?

环境保护、方便操作工作等。2.生产家具要考虑到的目标是什么?

提高设计工艺、节省资源、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2)流程设计中的基本因素

生产活动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

不同行业的流程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也各有差异。例如,农业生产的流程设计还应考虑气候、季节、自然灾害、生态平衡等因素。

“马上行动”:

1.处于城乡结合地带的某乡,现要在乡里新建一个小化肥厂,在流程设计上应考虑哪些因素?

流程设计上需要考虑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选用精良设备和技术人员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安全生产等。对工业方面的,要特别注意环境因素,要有环保意识。

2.要把北方的大豆移栽到南方,在流程设计上需要考虑哪些相关因素?

将北方大豆移栽到南方,从种植流程上需要考虑适合种植的季节、气温、湿度、土壤、病虫害等因素,还有,要注意是否会引起生态不平衡。

补充由于动植物引进而引起的生态不平衡的例子。(见后面小资料部分)

生活和生产中流程的设计有两种情况:一是流程的若干环节是显性的,也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较容易描述,如上一节课的案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中的流程,洗衣机洗衣服的流程,邮寄包裹的流程,邮局邮件的分捡流程设计等。

(学生描述邮寄包裹的流程设计,教师板演框图。)

然而,另一种流程的设计是隐性的,要通过进行大量的试验和漫长的探究才能得出的,例如,上一节课的案例“轴承的连续式淬火的工艺流程”、合成氨的工艺流程案例等。

“案例分析: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用适当的方法生产出合成氨的原料-------氮气和氢气。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合成塔内500℃和300atm条件下,通过催化剂的作用产生氨气,再通过氨分离气不断地把生成的氨分离出来,同时未转化的反应气体再进入合成塔循环加工,这就是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的产生是一个对其内在属性和规律探索的过程。19世纪初,经过化学家上万次的试验,最终才得出在500℃高温下和300atm的条件下能合成出氨,但转化率仅有2%~8%的试验结论,后来又经过不断的试验才形成现在工业生产上使用的较为成熟的合成氨生产工艺流程。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并思考:

问题1.这个案例包括了哪些环节,它们的时序如何? 合成氨生产流程包括了以下的环节和时序——

(1)先进行原料气(N2、H2)的制取-----制取环节;(2)气(N2、H2)的净化,除杂质-----净化环节;(3)用压缩机压缩(至高压状态)------压缩环节(4)氨合成----合成环节;

(5)最后进行氨的分离,得到浓氨并将未完全反应的N2、H2送回合成塔,再循环加工利用----分离环节。

问题2.如何将氨合成的流程图画出来,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个流程?

如果用框图表达流程,合成氨的流程设计可以如下图:

问题3.画流程图关键要注意什么?

画流程图关键是要把环节以及各个环节的时序找出来。问题4.合成氨的流程设计与前面提到的洗衣机洗衣服的流程,邮寄包裹的流程设计相比,有什么特点?

合成氨的流程设计是化学家通过进行大量的试验和漫长的探究才能得出的,它的规律是不容易描述的。

2.流程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遵循的内在变化规律。

第二步: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

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并进行初步的排列。

第四步:分析各事项(步骤)之间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和环节。

第五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对于有严格时间的时序,要标注时间。

注意: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

流程图中最常用的形式是框图,因为这种形式既简单又明确。绘制框图的常用符号: 3.流程设计举例

(1)工作和生活中的流程设计

学生练习一:请设计出一个去长安区人民医院看病的流程图,为第一次去看病的同学提供方便。

学生练习二:有某一化妆品公司要生产一种面膜,给某一年龄层的女性使用,现在请你为该公司设计一个以这一产品为中心的企业业务流程图:

学生练习三:设计纸袋的制作流程

你要给同学送礼物,希望制作一个装礼物的礼品纸袋,请设计制作流程。

Ø

目标:制作一个纸袋

Ø

基本因素:材料为厚纸等;个人手工制作;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

Ø

明确主要步骤:准备材料、画线、裁纸、折叠、粘贴、制作手提绳、制作装饰、打孔、固定手提绳和装饰物。

Ø

画出流程图

(2)生产活动中的流程设计

案例分析:“小铁锤的加工流程设计”(见苏教版第52页)注意小铁锤加工的流程设计的步骤,并比较手工制作和批量生产的流程各用什么方式表达。手工制作小铁锤的加工流程用框图表达,而批量生产的流程则用表格法表达。表格法是说明零件加工或机器装配步骤的常用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过程严谨明确。

1)确定目标,明确任务——制作小铁锤。2)分析基本因素——工艺、设备、材料。

工艺(采用手工加工、铁锯下料、锤头部分的加工用锉刀锉平面、台钻钻孔、手工攻丝、锤柄部分的圆头有砂轮机磨削、螺纹用板牙套

丝。热处理:淬火)、设备(常用的金工工具、台钻、砂轮机、热处理设备等)、材料(45号钢和q235棒料)。

3)明确主要事项——制作锤头、柄、装配。4)确定时序,划分环节 锤头的加工流程:

下料→划线→锯削→锉削→划螺孔中心线→钻孔→攻丝→倒角→淬火→电镀。

锤柄的加工流程:

下料→磨削圆头→板牙套丝→电镀。

前面讲到的活动,如“下料、攻丝、倒角、淬火、电镀、套丝”,这些时序能颠倒吗?

批量生产小铁锤的流程设计 1)理解:什么是铣床

它是一种很多个刀刃同时进行工作的设备。铣床除能铣削平面、沟槽、轮齿、螺纹和花键轴外,还能加工比较复杂的型面,效率较刨床高,在机械制造和修理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2)提问:如果教室里有一台铣床,同学们会用吗?

“在批量生产的流程设计中,设备和人员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因素,工作人员懂不懂操作设备,是批量生产流程设计中一定要考虑的。”

问题1.案例中的两种加工流程批量生产小铁锤的流程设计和手工生产流程各有什么特点?

·各具特点:批量加工流程的特点,一是大多数工序可由机床完成,机械化程度提高,节省人力资源;二是有的工序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手工生产:人员较多,生产速度较慢,效率低。工厂加工零件的基本流程分成三个流程:

问题2.在设计批量加工流程时,你认为批量加工流程可以划分为哪些环节?

在批量加工流程中,可分为锤头加工、锤柄加工两大环节,各环节还可分为若干道工序。

(三)小结

1.生产活动的流程设计,主要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质量、节省资源、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为设计目标。

2.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和资金、环境。

3.流程设计的步骤为明确目标、分析因素、明确事项、确定时序、画出流程图、检验是否达到目标、修改设计等。

(四)布置课后作业: 1.略。2.略。

3.小木锤的制作流程也可分为垂头加工、锤柄加工两大环节。不同的是,锤头的加工工艺发生了变化,它的工序主要包括下料、划线、钻孔、刨面等,锤柄加工的工序除不需要电镀、攻丝外,其它基本与小铁锤相同。

八、教学反思:

补充资料:

①“昔日农家宝今朝成公害”——水葫芦

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巴西,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杂草,根系像羽毛,十分发达。它本是六十年代前后作为家畜饲料引进我国的,但随着替代饲料的出现,这种含水量高达95%的青饲料再也引不起家畜的“食欲”,加之发现其普遍含有寄生虫,于是水葫芦作为青饲料退出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野生。虽然水葫芦能吸附潜藏在水中的磷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少量分布还可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而一旦过量生长,成片的水葫芦就像条被子覆盖在水面,遮挡住阳光对水体的照射,影响水生物质的正常生态环境;在生长区内形成优势物种,排除异己,从而剥夺其他水生物种的“生存权”;此外,大量的水葫芦漂浮在水面上,不但影响城市河道景观,而且还会阻塞航道,影响船舶的正常航行与停靠。

②水花生

水花生又叫空心莲子草,原产于南美洲巴西,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杂草,耐盐力强,适应性广,水陆均可生长,遍布于水稻田及田埂、河道、蔬菜田、果园、林地及草坪地。一些地方的农户和养殖场,从外地引进水花生野生种苗,放养在水面上作为家禽饲料。不料,落户后的水花生疯狂生长,并导致农作物减产;更为严重的是堵塞沟渠水道,影响农业灌溉和防汛排涝。

水花生的生长速度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均超过一般作物,有水花生危害的地段,其地下茎常可深达50-60cm,危害严重时,地下茎纵横密布,以致作物无法生长;长有水花生的沟河渠道,其植物能铺满水面,影响灌排,严重影响水上交通和水产养殖。同时还能传播多种寄生虫病(涤虫、水蛭、肝片吸虫、姜片吸虫、日本血吸虫),因此饲用价值也不高。水花生根系发达,地上部分繁茂,在农田中生长会与作物争夺阳光、水分、肥料以及生长空间,造成严重减产。在田埂和田间水花生成片生长还会影响农事操作。水花生在鱼塘等水生环境中生长繁殖迅速,其覆盖在水面会影响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水花生腐败后污染水质,水体中生物耗氧量和化学耗氧量升高,鱼虾等水产生物会因溶解氧的消耗而窒息;腐败后水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会促进微生物的滋生,从而导致鱼病的发生或产生有毒物质毒害水产生物;水花生在鱼塘中的层积还会影响水产捕捞。水花生在河道和沟渠中的生长会堵塞水道,限制水流,增加沉积,对水运输和农田灌溉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水花生在路边、公用绿地、居民区等生长蔓延,严重影响环境的美观和卫生。因此,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水花生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草害。

③食人鱼:

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原产亚马逊河,共有20余个不同品种。其中具有代表性也是目前在国内各市场俏销的品种被称为红腹食人鱼,它们体型小巧,一般为25公分左右,色彩美丽,拥有墨绿色的鱼背,浅绿色的鱼体,火红色的腹部,性格却极为残暴。食人鱼长着锐利的牙齿,一旦被咬的猎物溢出血腥,它就会疯狂无比,用其锋利的尖齿,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一般疯狂地撕咬切割,直到剩下一堆骸骨为止。

食人鱼一旦流入自然环境,其“嗜杀成性”的本性会对本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亚马逊河流域的气候与我国南方许多地方的气候相似,加之食人鱼对环境的要求比较粗放、而且繁殖速度快。一旦在某一流域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它们就会大量地“屠杀”水中其他的鱼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④“清道夫”鱼

“清道夫”鱼原产拉丁美洲,属鲇鱼科,又名吸盘鱼、垃圾鱼、琵琶鱼、琵琶鼠鱼。这种鱼常以别的鱼的粪便和藻类为食,由此得名。最初人们是在养热带鱼时,将这种外来鱼作为“水中清洁工”一同引进的,由于不值钱,常被一些养鱼人随意丢弃。近来这种鱼在我国一些流域泛滥成灾,繁殖能力极强的清道夫,在成长过程中吃掉其他鱼类的卵,威胁着其他鱼类的繁殖生长,已开始影响河流的生态平衡。目前尚无有效手段控制清道夫继续蔓延。

⑤澳洲的兔子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140多年前英国人托马斯•奥斯汀引进了24只兔子,为打猎而放养了13只。结果在那个几乎没有天敌的土地上,兔子们至今已繁衍6亿多只后代,成群的野兔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个精光,导致其他种类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的危机,许多野生植物也濒临绝种。生物入侵的危害性可见一斑。

⑥福寿螺

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流域,广泛分布于湖、池塘、沼泽等区域,水陆双栖,食多种新鲜植物。1981年由一位巴

西籍中国人引人到广东,1984年开始在广东广为养殖。由于养殖过度,又被随意放到野外,结果迅速扩展到广西、福建、上海、江苏等地。福寿螺极易适应地方环境,繁殖能力强,食量大。刚孵化不久的小螺就能啃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其喜欢幼嫩的秧苗。它散布很快,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从1988年开始,福寿螺在广东省37个县的土地上造成了巨大损失。1985年,它又从广东被引人到福建的晋江县养殖,其中一部分逃到了野外,从1992年开始产生危害。据报道,2006年,在南宁市的一些稻田间,福寿螺数量每平方米少的有40个,多的达到177个,整个广西稻田受灾面积达到250万亩。人侵到农田中的福寿螺可快速散布到湿地及其他自然淡水环境中,可能造成对原生水生植物的破坏,改变原始栖息地,往往成为与当地原生螺类等水生动物互相竞争的胜者。

⑦黄顶菊

篇6:通用技术必修2复习总结

A.公转半径比现在大B.公转周期比现在小

C.公转速率比现在小D.公转角速度比现在小2、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2006年8月24日晚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6届大会上,来自各国天文界权威代表投票通过联合会决议,今后原来九大行星中的冥王星将不再位于“行星”之列,而属于矮行星,并提出了行星的新定义.行星新定义的两个关键:一是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一般来说,行星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假如冥王星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则由以下几个条件能估测出其质量的是(其中引力常量为G)()

A.冥王星围绕太阳运转的周期和轨道半径

B.冥王星围绕太阳运转的线速度和轨道半径

C.冥王星一个的卫星查龙(charon)围绕冥王星在圆形轨道上转动的线速度和轨道半径

D.冥王星一个的卫星查龙(charon)围绕冥王星在圆形轨道上转动的周期和轨道半径

3、“神舟七号”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过程中,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的是().

A.航天员在轨道舱内能利用弹簧拉力器进行体能锻炼

B.悬浮在轨道舱内的水呈现圆球状

C.航天员出舱后,手中举起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D.从飞船舱外自由释放的伴飞小卫星与飞船的线速度相等

4、我国的“神舟七号”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载着3名宇航员顺利升空,并成功“出舱”和安全返回地面.当“神舟七号”在绕地球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时,设飞船舱内质量为m的宇航员站在可称体重的台秤上.用R表示地球的半径,g表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表示飞船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N表示航天员对台秤的压力,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R2RA.g′=0B.g′=2gC.N=mgD.N=mg rr5、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假设地球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

4体,体积为R3,则地球的平均密度是()3

3g3gggA.C.D.24πGR4πGR2GRGR6、一物体静置在平均密度为ρ的球形天体表面的赤道上.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若由于天体自转使物体对天体表面压力恰好为零,则天体自转周期为()

4πA.(3Gρ2

πC.(Gρ211B.(34πGρ1123πD.(Gρ27、已知地球的半径为6.4×106 m,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7.29×10-5 rad/s,地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9.8 m/s2,在地球表面发射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为7.9×103 m/s,第三宇宙速度为16.7×103 m/s,月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为3.84×108 m.假设地球上有一棵苹果树长到了接近月球那么高,则当苹果脱离苹果树后,将()

A.落向地面B.成为地球的同步“苹果卫星”

C.成为地球的“苹果月亮”D.飞向茫茫宇宙

8、月球与地球质量之比约为1∶80.有研究者认为月球和地球可视为一个由两质点构成的双星系统,它们都围绕月地连线上某点O做匀速圆周运动.据此观点,可知月球与地球绕O点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之比约为()

A.1∶6400B.1∶80C.80∶1D.6400∶

19、在2007年初,欧洲天文学家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命名为“格利斯581c”.该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5倍,直径是地球的1.5倍.设想在该行星表面附近绕行星沿圆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的动能为Ek1,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的相同质量的人造卫星的动能为Ek2,则为()

A.0.13B.0.3C.3.33D.7.510、我国和欧盟合作的建国以来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伽利略计划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正式启动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计划.据悉,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将由30颗轨道卫星组成,卫 Ek1Ek

2星的轨道高度为2.4×104 km,分布在三个轨道上,每个轨道上部署9颗工作卫星和1颗在轨备用卫星,当某颗工作卫星出现故障时可及时顶替工作.若某颗替补卫星处于略低于工作卫星的轨道上,则这颗卫星的周期和速度与工作卫星相比较,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替补卫星的周期大于工作卫星的周期,速度大于工作卫星的速度

B.替补卫星的周期小于工作卫星的周期,速度大于工作卫星的速度

C.替补卫星的周期大于工作卫星的周期,速度小于工作卫星的速度

D.替补卫星的周期小于工作卫星的周期,速度小于工作卫星的速度

11.用m表示地球通讯卫星(同步卫星)的质量,h表示它离地面的高度,R表示地球的半径,g表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ω表示地球的自转角速度,则通讯卫星所受万有引力的大小是()

2mR2gm(R+h)g2A.0B.2C.mω(R+h)D.2(R+h)R12、宇航员在一行星上以10 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质量为0.2 kg的物体,不计阻力,经2.5 s后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半径为7220 km.(1)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多大?(2)要使物体沿水平方向抛出而不落回星球表面,沿星球表面抛出的速度至少是多大?

(3)若物体距离星球无穷远处时其引力势能为零,则当物体距离星球球心r时其引力势

mM能Ep=-G式中m为物体的质量,M为星球的质量,G为引力常量).问要使物体沿竖直方 r

向抛出而不落回星球表面,沿星球表面抛出的速度至少是多大?

13、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与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相等,都为T0.我国的“嫦娥二号”探月卫

星于2010年10月成功进入绕月运行的“极月圆轨道”,这一圆形轨道通过月球两极上空,距月面的高度为h.若月球质量为m月,月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1)求“嫦娥二号”绕月运行的周期.

(2)在月球自转一周的过程中,“嫦娥二号”将绕月运行多少圈?

上一篇:镇长在2007年全镇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学校军训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