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件通用技术要求

2024-05-01

铸件通用技术要求(精选6篇)

篇1:铸件通用技术要求

铸件通用技术要求(JB/ZQ4000.5-86)

1.碳素铸钢应符合GB5678-85的规定;

合金铸钢应符合JB/ZQ4297-86的规定,耐热铸钢应符合JB/ZQ4298的规定;

不锈钢应符合JB/ZQ4299及JB/ZQ6009-84的规定.2.灰铸铁应符合GB5675-85的规定;

球墨铸铁应符合JB/ZQ4302-86的规定,耐热铸铁应符合JB/ZQ4303-86的规定;

耐磨铸铁应符合JB/ZQ4303-86的规定.3.铸件尺寸公差等级分16级,见1-175 铸件尺寸公差.plb, 单件小批生产一般按1-176 小批单件毛坯尺寸公差.plb选用.公差带应对称于毛坯铸件基本尺寸配置,即公差的一半位于正侧,另一半位于负侧.有特殊要求时,公差带也可非对称配置,但应在图样上标注.4.铸件内、外圆角公差用1-175铸件尺寸公差.plb 中公差值作为上限,使其下限为零;壁厚公差可比其它尺寸的一般公差降一级选用, 如图样上标明一般公差为CT10 级的话,则壁厚公差选用CT11级.5.特殊要求的公差, 应直接标注毛坯件基本尺寸的后面,如95±1.1.特殊要求的公差可比一般公差高或低.一般情况下不能低于1-176 小批单件毛坯尺寸公差.plb规定的公差等级范围,当要求的公差超过该库规定的范围时, 则经有关方面协商后从1-175铸件尺寸公差.plb中选取.6.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包括高锰钢)铸钢件缺陷的补焊按JB/ZQ4000.6-86(铸钢件补焊通用技术条件)规定执行.7.当铸件补焊处的焊缝深度超过壁厚20%或25mm时,补焊后均应进行适当的消除应力热处理.补焊大型缺陷时,焊缝金属量大,有必要时可在焊接到坡口的1/3-1/处时进行一次中间退火, 消除应力后再继续焊满坡口, 最后再做一次消除应力热处理.补焊大型或碳当量(碳当量的计算见本标准附录A)超过0.4%的铸钢件的缺陷时, 在补焊后应立即入炉进行消除应力的热处理.8.设计人员根据铸件的技术要求填写下表,并将此表贴在铸件图样的右上部.(铸件技术要求):

━━━━━━━━━━━━━━━━━━━

通用技术要求JB/ZQ4000.5

铸件尺寸公差要求CT

密封试验是/否

耐压试验是/否

━━━━━━━━━━━━━━━━━━━

注:表中空格中可补充其它技术要求.

篇2:铸件通用技术要求

(1)灰铸铁件应符合GB/T 9439-1988的规定;球墨铸铁件应符合GB/T 1348-1988的规定;耐热铸铁件应符合GB/T 9347-1988的规定;耐磨铸铁应符合GB/ZQ 4304-1997的规定;可锻铸铁件应符合GB/T 9440-1988的规定。

(2)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应符合GB/T 11352-1989的规定;大型低合金钢铸件应符合JB/T 6402-1992的规定;耐热铸钢件应符合GB/T 8492-1987的规定;高锰钢铸件应符合GB/T 5680-1998的规定;焊接结构用碳素钢铸件应符合GB/T 7659-1987的规定;大型不锈钢铸件应符合JB/T 6405-1992的规定。

(3)铝合金铸件应符合GB/T 1173-1995的规定;锌合金铸件应符合GB/T 1175-1997的规定;铜合金铸件应符合GB 1176-1987的规定。

(4)铸件尺寸公差按GB/T 6414-1986,常用等级代号与公差见表1-2-17.同一铸件应选

用同一种公差等级,公差等级按铸件毛坯最大尺寸选取。公差带应对称于铸件毛坯基本尺寸配置,即公差的一半位于正侧,另一半位于负侧。有特殊要求时,公差带也可非对称配置,但应在图样上标注。斜面公差带应沿斜面对称配置。

(5)铸铁件和有色金属铸件的非机械加工铸造内、外圆角或圆弧,其最小极限尺寸为图

样标注尺寸,最大极限尺寸为图样标注尺寸加公差值,壁厚尺寸公差等级可降一级选用。如果图样上一般尺寸公差为CT12,则壁厚尺寸公差为CT13。

(6)铸件尺寸公差在图样上标注时采用公差等级代号标注,如GB/T 6414-1986CT10。

有特殊要求时,公差应直接在铸件基本尺寸的后面标注,如95±1。

(7)铸件表面上的粘砂、夹砂、飞边、毛刺、浇冒口和氧化皮等应清除干净。不允许有

影响铸件使用性能的裂纹、冷隔、缩孔、夹渣、穿透性气孔等。允许存在的缺陷种类、范围、数量以及缺陷的修补技术条件由供需双方商定,并注明。

(8)铸件非加工表面粗糙度

铸铁件:手工干型和机器干型Ra≤50μm,湿型Ra≤100μm;有色金属件:砂型 Ra≤50μm;金属型和离心铸造Ra≤25μm。

铸钢件(表面喷丸处理后):铸件重≤ 5000㎏,Ra≤100μm;铸件重>5000㎏,Ra≤800μm。

(9)对化学成分、热处理有要求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注明。

(10)铸件在保证使用性能和外观质量的情况下,经技术检验部门同意及需方认可才能进

行补焊。对于铸钢件,焊补应按JB/T 5000.7(铸钢件补焊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执行。在补焊后应进行消除应力的热处理(对铸铁件冷加工后发现的缺陷采用铸308焊条补焊的除外)。

(11)对磁粉探伤。超声波检验。射线检验等有要求时,应注明。

篇3:大型燃气轮机铸件铸造技术综述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 燃气轮机作为一种适配性极强、高效环保的发电机组,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电的主要形式之一, 燃气轮机的蓬勃发展使得配套铸件市场需求巨大。燃气轮机由压气机、燃烧室和燃气透平等组成。压气机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种, 离心式一级或两级, 适合1MW以下小型燃气轮机。轴流式多级, 效率较高, 流量大, 大、中型燃气轮机中普遍应用。重型结构燃气轮机的零件较为厚重, 大修周期长, 寿命可达10万小时以上。

大型燃气轮机铸件制造技术一直以来是铸造行业的难题之一, 国际上仅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可以生产, 而国内企业长期处于研发或小批量生产阶段。多年来国内燃气轮机相关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或合资制造, 燃气轮机核心配套铸件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进行发电整机国产化开发的瓶颈之一。 (图1)

2 燃气轮机技术特点

2.1 燃气轮机铸件工作环境

大型燃气轮机铸件工作环境恶劣, 对于铸铁及铸钢配套产品要求较高。铸铁件方面主要是工作时壳体内有高压、高温、高速 (292.1kg/sec) 的燃气流, 对铸件产生热疲劳冲击, 并伴有化学腐蚀, 因此对铸件机械性能要求非常高 (抗拉强度最小413.7Mpa, 屈服强度最小275.8MPa, 延伸率18%, 3000kgf负载HB硬度为143~187) 。

2.2 燃气轮机铸件的结构特点

燃气轮机关键部件为CDC/TS两部分, 如图2, 铸件内外皆为曲面, 形位尺寸、壁厚公差要求高, 采用的是顾客内部标准, 相当于ISO8062-CT12, 其中CDC鱼形筋板处尺寸偏差小于3mm, 重量大, 且壁厚变化大 (单件壁厚从38mm到400mm不等) , 这样金属液在厚薄处的凝固速度不一样, 很容易造成缩松、裂纹。排气缸气道质量要求高, 形状复杂, 结构易粘砂难于清理。

3 燃气轮机铸件铸造技术

3.1 CAE辅助设计

燃气轮机铸件结构复杂, 顺序凝固性能差, 补缩性差, 易产生缩孔、缩松。而燃机铸件存在一些气孔、夹渣、裂纹等缺陷容易使燃气轮机机组在高温高压下开裂。因此, 改进铸造技术, 提高铸件质量就显得十分必要。在这种背景下, 引入了CAE模拟技术作为对铸造工艺的辅助设计技术, 提高铸造工艺的可行性, 缩短研发周期。铸造企业要获得优质的铸件, 必须了解金属液充型后的凝固过程及铸造缺陷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3.2 新型造型技术

造型材料为树脂自硬砂, 分为面砂和背砂2种, 面砂为铬铁矿砂, 背砂为硅砂, 保证型砂强度、耐火度, 提高铸件表面质量, 同时减少铸件气孔、裂纹缺陷的产生。合理调整液料参数配比、调配可使用时间、调控树脂砂型强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型砂质量。采用了保证造型尺寸控制的新式结构模具和DNC模具加工技术, 保证模具尺寸精度, 应用组合式砂箱及对箱、吊胎造型方法, 确保尺寸精度稳定控制, 对于CDC类排气孔芯子多的件, 工艺采用金属芯盒提高了使用效率、控制精度, 并降低了综合成本。

3.3 钢液熔炼与浇注系统

大型燃气轮机铸钢件材料冶炼采用EAF+LF及辅助VOD工艺流程冶炼, 关键过程实时计算机化控制, 钢水成分符合率100%。

浇注系统设计:采用分散多点进流方式, 内浇道从冒口底部注入, 防止浇注系统冲砂, 减少表面夹砂缺陷;使用计算充型参数专有软件对浇注系统进行模拟优化, 保证平稳快速充型、实现顺序凝固。

3.4 铸件热处理

质量热处理即在冒口切割后趁热将铸件转到热处理炉, 由于该合金钢材质的特点是导热性差, 铸件壁厚相差悬殊, 为减小铸件热应力, 必须缓慢升温后在1050℃保温, 使成分均匀化, 铸件组织偏析得到改善, 为了得到最终顾客要求的力学性能及金相组织, 铸件高温出炉后采用强风冷却, 连续风冷到200℃以下, 随后进行回火。

4 结束语

十年来, 共享集团生产的燃气轮机铸件产品装配成的发电机组遍布全球各地, 本项目间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又由于燃气轮机对燃料适配性强, 热效率高, 由此产生的生态效益也非常可观。共享集团多年来不但可以满足国外顾客对燃气轮机铸件产品的需求, 而且在高品质铸件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突破,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一些核心生产工艺方面填补国内空白, 并且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该公司完全有能力提供国际质量水平的燃气轮机壳体铸件, 为大型燃气轮机机组国产化做出贡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型燃气轮机的发展趋势, 针对大型燃气轮机铸件的技术特点, 结合笔者所在公司的生产实际, 对公司生产大型燃气轮机铸件的铸造技术加以阐述。

关键词:大型,燃气轮机,CAE模拟,铸造技术

参考文献

篇4:铸件通用技术要求

【关键词】会议建筑;技术用房;音视频系统;声学设计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5.04.005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mmon structures and acoustic design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ference Building must selected in the civil construction phase, as well as the design standards and general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must followed in audio and video system design.

【Key Words】conference building; technical room; audio and video systems; acoustic design

会议建筑特指为会议需求而建设的功能性房间,很多建筑都需要包含这一功能。会议功能性房间集合成一定规模便称会议中心,不因业主自用或租赁等应用目的而产生功能变化。

在会议建筑工程设计中,音视频系统及声学专业往往需要与建筑结构等土建专业相配合,对土建专业提出技术要求,而这些技术要求具有通用性。现将多年工作中总结出的通用技术要求归纳如下。

1 会议建筑的土建配合

会议建筑设计必须先规划其需求方向、使用群体。表1列出会议建筑主要技术房间的设置,其通用技术要求分别描述如下。

1.1 声光控制室

操作控制扩声系统设备的技术用房,简称声控室,建设要求见表2;操作控制特种灯光系统设备的技术用房,简称灯控室;声控室及灯控室可依据工作方式独立或合并设置。控制室结构图见图1,宜设置在会议厅的后部,应能通过观察窗看到主席台及会场。当会议厅采用活动隔断分隔会场时,控制室观察不到隔离的会议厅,须设置视频监控系统观察被隔离的会场。

控制室对供电的要求:音视频系统需要单独供电,应不与配备有调光和整流设备的照明系统、电机等动力系统共用同一回路变压器;用电安全应用一备一,自动倒备;配电柜安装在墙面。若不可避免与上述用电系统共用同一变压器,则需在配电室配置隔离变压器或其他净化电源设备,然后才能给音视频系统等送电。

1.2 信号交换机房

主席台、会场等的音视频信号源或点位较多需进行前端信号交换及分配时设置的设备机房为信号交换机房,其建设要求见表3。

1.3 功放机房

会议厅大量采用无源扬声器系统进行扩声时,需相应数量的功率放大器,应在主要扬声器系统附近设置功放机房存放功率放大器,功放机房的建设要求见表4。

1.4 同声传译室

同声传译室是翻译员工作的单元空间,其目的在于为翻译员营造合适的语音环境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语种之间提供隔声措施,建设要求见5,建筑结构见图2、图3。同声传译室应满足翻译员能舒适地并坐,自由进出互不影响。

1.5 转播机房

为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提供转播车电源及音视频信号的房间,建设要求见表6。转播机房一般设在离转播车停车位最近、带有对外窗户的房间内。

2 会议建筑的音视频系统设计

扩声系统的主要声学设计指标应按照国家标准GB 50371—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中的相关条款选定。其功能配置见表7。

2.1 剧场式会议厅

以文艺演出为重要功能的大会堂,其扩声系统的主要声学设计指标应按照国家标准《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中演出类选定,还应满足JGJ57—2000《剧场建筑设计规范》,建设要求见表8。扩声扬声器系统的布置宜以集中式为主,其音视频设备布置图图4所示。

2.2 大型多功能厅

大空间多功能厅,随会议的形式不同而灵活调整其会场布置,扩声系统应以灵活的多种不同形式适应会场需要,其主要声学设计指标宜按照国家标准《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中多用途类选定,其建设要求见表9。扩声扬声器系统的布置宜以集中式与吊顶分散安装相结合方式,如图5所示。

2.3 宴会厅

大宴会厅一般适用于作为大型会议室,其扩声系统的主要声学设计指标应按照国家标准《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中会议类选定;需要兼顾文艺演出时,扩声系统的主要声学设计指标应按照国家标准《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中多用途类选定;其建设要求见表10,系统设置见图6。

2.4 报告厅

大型报告厅的坐席一般为阶梯形式,以讲台报告的会议为主,建设要求见表11,扩声系统的主要声学设计指标应按照国家标准《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中会议类选定;兼顾文艺演出需要时,应按多用途类选定。音视频系统设置见图7、图8。

2.5 大会议室

大会议室是指面积在60 m2以上规模并且专用于大型会议的会议室,建设要求见表12,扩声系统的主要声学设计指标应按照国家标准《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中会议类选定,其设置见图9。大型会议室多数以主席会议的形式设置;新闻发布厅会场的设置基本相同。

2.6 中小会议室

中小会议室一般指50 m2 ~60 m2及以下的会议室,这类会议室可以不设扩声系统,可在一侧的墙面设置平板显示器,配备视频显示系统;可配置流动还音系统或录音设备。当发言者与听讲人的距离大于10 m时,有必要设置扩声系统,并按会议类选定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扩声扬声器系统的布置:会议室的吊顶高度在3 m时,需要安装的扬声器箱数量计算方法为全频扬声器最大声压级大于110 dB、有效覆盖角(-6 dB)90°时,则安装间距约4 m;会议室的吊顶高度在5 m以上时,吊顶安装的全频扬声器宜具有覆盖角控制范围。对于中小型会议室的建设要求见表13,其音视频系统设置如图10所示。

(编辑 杜 青)

篇5:铸件通用技术要求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JG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筑 工 业 行 业 标 准 JG/T XXXXX—XXXX

建筑智能门锁通用技术要求 Geren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Smart Door Lock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11-4-16)

XXXX-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 布

JG/T XXXXX—XXXX I 目

次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产品级别与标记....................................................................2 4.1 安全级别......................................................................2 4.2 使用环境......................................................................2 4.3 标记..........................................................................3 5 材料..............................................................................3 6 要求..............................................................................3 6.1 灵活性、外观..................................................................3 6.2 表面质量......................................................................3 6.3 锁舌伸出长度及锁闭点..........................................................3 6.4 强度..........................................................................4 6.5 功能要求......................................................................5 6.6 电气性能要求..................................................................6 6.7 安全性........................................................................7 6.8 环境适应性....................................................................7 6.9 电磁兼容性....................................................................7 6.10 防技术开启要求...............................................................8 6.11 使用寿命要求.................................................................8 7 试验方法..........................................................................8 7.1 灵活性、外观试验..............................................................8 7.2 表面质量试验..................................................................8 7.3 锁舌伸出长度及锁闭点试验......................................................9 7.4 强度试验......................................................................9 7.5 功能要求试验..................................................................9 7.6 电气性能要求试验.............................................................10 7.7 安全性试验...................................................................10 7.8 环境适应性试验...............................................................10 7.9 电磁兼容试验性...............................................................11 7.10 防技术性开启试验............................................................11 7.11 使用寿命....................................................................11

JG/T XXXXX—XXXX I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制品与构配件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坚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坚宜佳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公安部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深圳普罗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门窗配套件委员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JG/T XXXXX—XXXX 1 建筑智能门锁通用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用智能门锁(以下简称智能门锁)的术语和定义、产品级别与标记、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生物识别、电子标签、无线遥控、电子密码等信息处理技术开启的门锁。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GB/T 2423.1-2008,IEC 60068-2-1:2007 IDT)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高温(GB/T 2423.2-2008,IEC 60068-2-2:2007 IDT)GB/T 2423.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 2423.3-2006,IEC 60068-2-78:2001 IDT)GB/T 2423.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a和导则:冲击(GB/T 2423.5-200X,IEC 60068-2-XX:200X IDT)GB/T 2423.1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Fc:振动(正弦)(GB/T 2423.10-2008IEC 60068-2-6:1995 IDT)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4208-2008,IEC 60529:2001)GB/T 6739

色漆和清漆 铅笔法测定漆膜硬度(GB/T 6739-2006, ISO15184:1998 IDT)GB 9254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 17625.1

电 磁 兼 容

限 值

谐 波 电 流 发 射 限 值(设 备 每 相 输 入 电 流 ≤ 16A)(GB 17625.1-2003,IEC 61000-3-2:2001 IDT)GB/T 17626.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5.2-2006,IEC 61000-4-2:2001 IDT)GB/T 17626.3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5.2-2006,IEC 61000-4-3:2002 IDT)GB/T 17626.4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 17625.4-2008,IEC 61000-4-4:2004 IDT)

GB/T 17626.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 17625.4-2008,IEC 61000-4-5:2005 IDT)

GB 21556-2008

锁具安全通用技术条件 GA/T 73

机械防盗锁 GA 374-2001

电子防盗锁 GA 701-2007

指纹防盗锁通用技术条件

JG/T XXXXX—XXXX 2 JG/T 212-2007

建筑门窗五金件

通用要求 QB/T 2474

弹子插芯门锁 3 术语和定义 GB 21566-2008、GA 374-2001 及 GA 701-2007 确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智能门锁

smart door lock 采用生物识别、电子标签、无线遥控、电子密码等信息处理技术,以电动方式控制机械执行机构实施启闭的门锁。

3.2

生物识别

biometrics

对人体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

3.3

电子标签

electronic tag 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标识物品属性的标签。

3.4

无线遥控

wireless remote control 包括无线发射和无线接收两部分,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对被控目标的非接触控制。

3.5

通讯接口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智能门锁与其它电子信息设备交换数据的连接端口。

3.6

开锁记录

unlocking record 存储于门锁内或服务器上的记录,包括开锁ID、开锁时间、开锁方式等。

3.7

离合组件

clutch components 由电信号控制,实施机械开关动作的机电一体化组件。产品级别与标记 4.1 安全级别

JG/T XXXXX—XXXX 3 智能门锁按抵抗载荷和防技术性开启能力,由高到低分为 A、B、C 三级。

4.2 使用环境 智能门锁按使用环境不同分为:

——室内用:代号 N; ——室外用:代号 W。

4.3 标记 4.3.1 标记方法

4.3.2 标记示例 示例:智能门锁标记示例。以符合 JG/T××××-××××,低安全级别、室内用的智能门锁为例,其标记为:

智能门锁 JG/T XXXXX-XXXX-C-N 5 材料 智能门锁主体常用原材料应为不锈钢、锌合金、碳素钢、铜、铝合金等,其性能应符合 JG/T 212-2007中附录 A 的规定。要求 6.1 灵活性、外观 6.1.1 机械传动机构应传动灵活,无卡阻现象;执手转动灵活,能准确复位。

6.1.2 表面应无明显划痕、裂纹、飞边、毛刺等缺陷,连接处应牢固、圆整。

6.1.3 涂层色泽应均匀,无气泡、流挂、脱落、堆漆、桔皮等缺陷。

6.1.4 镀层应致密、均匀,无露底、麻点、泛黄、烧焦等缺陷。

6.1.5 产品标识应牢固、清晰。

6.2 表面质量 6.2.1 抛光件表面粗糙度 Ra 不大于 0.8 μm ;砂光件表面粗糙度 Ra 不大于 6.3 μm ;机加工件表面粗糙度 Ra 不大于 12.5 μm。

6.2.2 有机涂层铅笔硬度应达到 2 H。

6.2.3 金属表面覆盖层耐蚀性、膜厚度及附着力应符合 JG/T 212-2007 中 6.2 条的规定。

6.3 锁舌伸出长度及锁闭点

JG/T XXXXX—XXXX 4 6.3.1 智能门锁在启、闭状态下,锁舌伸出面板的长度应满足表 1 的要求。

表1

锁舌伸出长度

单位为毫米

状态 产品级别 方舌伸出长度 斜舌伸出长度 锁闭 A级 ≥20 ≥12 B级 C级 ≥14 开启 A 级、B 级、C 级 ≤1 ±0.5 6.3.2 A 级智能门锁的锁闭点宜不低于 5 个。

6.4 强度 6.4.1 锁壳强度 锁壳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能够承受110 N的压力不应产生永久变形或损坏。A级智能门锁锁身外壳一般宜使用不小于2 mm厚钢板或其他等效材料制作。

6.4.2 锁扣盒(板)强度 锁扣盒应承受表2的静压力而不应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A级智能门锁锁扣盒(板)一般宜使用不小于2 mm厚钢板或其他等效材料制作。

表2

锁扣盒(板)强度要求

单位为牛顿 产品级别 A级 B级 C级 锁扣盒静压力 9 000 3 000 1 000 锁扣板侧向载荷 3 000 1 500 1 000 6.4.3 机械锁头安装强度:

智能锁用机械锁头与锁身的连接应牢固可靠,A级、B级智能门锁在2 940 N静拉力作用下,C级智能门锁在1 000 N静拉力作用下,锁头不应脱离锁身。

6.4.4 锁舌机械强度

6.4.4.1 主锁舌(栓)强度 主锁舌(栓)在承受表 3 的轴向静压力后,回缩量应不大于 8 mm;主锁舌(栓)和斜舌在承受表3 的侧向静压力后,不应有缩回现象,试验后应能正常使用。

表3

锁舌(栓)抗静压力要求

单位为牛顿

产品级别 A级 B级 C级 主锁舌轴向静压力 3 000 2 000 1 000 主锁舌侧向静压力 6 000 3 000 1 500 斜舌侧向静压力 2 000 1 000 6.4.4.2 钩舌强度:

JG/T XXXXX—XXXX 5

A级智能门锁勾舌在承受3 000 N的静拉力,B级、C级智能门锁勾舌在承受800 N的静拉力后应能正常使用。

6.4.5 手动部件强度 对闭锁后位于防护面的手动部件施加表 4 的作用力时,锁具不应被开启、产生变形或损坏。

表4

手动部件强度要求 产品级别 A级 B级 C级 手动件轴向静拉力 1 600 N 1 200 N 1 000 N 手动件径向静拉力 1 000 N 手动件抗扭矩 50 N · m 20 N · m 14 N · m 6.4.6 识读装置机械强度和寿命 具有键盘盒和/或人体生物特征和/或读卡器识读装置的智能门锁,在识读装置上施加110 N的静压力,作用1 min后,不应产生永久变形和损坏;键盘的任一按键经过6 000次的操作,该键不应产生故障和密码输入失效现象。

6.5 功能要求 6.5.1 自检功能 智能门锁在开始工作时,应有正常运行提示。

6.5.2 信息保存功能 电源断电后,智能门锁所保存的信息应不丢失。

6.5.3 授权功能

智能门锁应具有用户使用权限分级管理功能,并有相应授权机制。

6.5.4 系统功能 智能门锁系统应能满足以下功能:

——对识读现场装置的各种操作以及接收管理/控制部分的指令等应有相应的指示信号; ——采用的识别方法(如编码识别、生物识别)和方式(如“一人/一物与一个识别信息对应”和/或一类人员/物品与一个识别信息对应”)应操作简便,识读信息可靠; ——识读部分应能通过识读现场装置获取操作及钥匙信息并对目标进行识别,并应能将信息传递给管理/控制部分处理,也可接受管理/控制部分的指令; ——A 级智能门锁还应有通讯功能,能实现与其他控制及管理系统连接(如与防盗报警、视频监控、消防报警等的联动)。

6.5.5 报警功能 6.5.5.1 当智能门锁工作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的 80%时,应有低压报警提示或/和报警信号输出。

JG/T XXXXX—XXXX 6 6.5.5.2 具有自动闭锁功能的智能门锁,当门被关闭而不能自动闭锁时,应有报警提示或/和报警信号输出。

6.5.5.3 A 级智能门锁出现以下错误操作时,应有报警提示或/和报警信号输出:

——连续 3 次实施误操作时; ——连续误操作超过 3 min 时,电子部分应自动锁死 10 min~20 min,具体时间应在产品说明书中规定; ——当强行拆除或打开锁体外壳时,报警时长应不低于 30s; ——外接供电的主电源被切断或短路时; ——网络切断或短路时。

6.5.6 开锁记录存储功能 A级智能门锁应有开锁记录存储及用户查询功能,最新存储的开锁记录应不少于200条。

6.5.7 应急开锁功能 当不能采用电子钥匙开锁时,可以通过几下方式:

——采用机械钥匙开锁; ——使用制造厂特制的专用装置采取特殊方法进行开锁。

6.6 电气性能要求 6.6.1 电源 应符合GA 701-2007中规定的6.5条要求。

6.6.2 密钥量、差异及互开率 6.6.2.1 智能门锁电子编码密钥量 A 级不应少于 264 种(8 字节),B 级不应少于 2 48 种(6 字节),C 级不应少于 232 种(4 字节)。

6.6.2.2 A 级生物特征识别的智能门锁特征信息存贮量不应少于 512 个字节,B 级、C 级不应少于 256个字节。

6.6.2.3 智能门锁用机械钥匙差异、密钥量及互开率应满足以下要求:

——以长度变化作为差异的,其差异不得小于 0.5 mm,以角度变化作为差异的,其差异不得小于15°角; ——A 级别中,弹子锁的密钥量应不少于 30 000 种,差异交换数为二个;磁弹子锁、叶片锁和杠杆锁的密钥量应不少于 10 000 种,差异交换数为二个,互开率应不大于 0.01%; ——B 级别中,弹子锁的密钥量应不少于 6 000 种;磁弹子锁、叶片锁、杠杆锁的密钥量应不少于25 000 种,差异交换数为一个,互开率应不大于 0.03%; ——C 级别中,单排弹子的密钥量应不少于 6 000 种,互开率应不大于 0.204%。多排弹子的密钥量应不少于 50 000 种,互开率应不大于 0.051%。

6.6.3 误识率 智能门锁误识率应不大于1%。

JG/T XXXXX—XXXX 7 6.6.4 通讯接口 A级智能门锁系统应有通讯接口装置,其功能应满足:

——与计算机相连,实现数据交换、指令传输与应答; ——与门口门铃、输入装置连接,实现铃声提醒或来电提醒; ——与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等联动; ——用于消防通道口的智能门锁系统应能与消防报警系统联动。当火灾发生时,能及时开启紧急逃生通道; ——当与其他系统联合设计时,应进行系统集成设计,各系统之间应相互兼容又能独立工作; ——信号的传输可采用有线和/或无线传输方式,且应具有自检、巡检功能。

6.7 安全性 安全性能应符合GA 374-2001中5.9的要求。

6.8 环境适应性 6.8.1 气候环境、机械环境适应性应符合 GA 374-2001 中 5.7 的要求。

6.8.2 智能门锁外壳防护等级应满足以下要求:

——室内使用应符合 GB 4208 中的 IP 42 的规定; ——室外使用应符合 GB 4208 中的 IP 54 的规定。

6.9 电磁兼容性 6.9.1 电磁兼容抗扰度 承受的静电放电、射频电磁场辐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应符合GB/T 17626.2、GB/T 17626.3和GB/T 17626.4的相关要求。

在交流电源线的要求不大于3级,直流、信号、控制及其他输入线的要求在不大于2级时,电磁兼容应采用GB/T 17626.5规定的浪涌(冲击)抗干扰试验,在试验过程中不能出现被打开现象,试验后样品应能正常使用。

6.9.2 无线电骚扰限值 6.9.2.1 电源端子骚扰电压限值 电源端子骚扰电压限值应符合GB 9254中规定的B级ITE(信息技术设备)电源端子传导骚扰限值要求。

6.9.2.2 电信端口的传导共模骚扰限值 电信端口的传导共模骚扰限值应符合GB 9254中规定的B级ITE电信端口传导共模(不对称)骚扰限值要求。

6.9.3 辐射骚扰限值 6.9.3.1 1 GHz 以下的限值 辐射骚扰限值必须符合GB 9254 中规定的1 GHz以下B级ITE在测量距离R处(10 m)的辐射骚扰限值要求。

JG/T XXXXX—XXXX 8 6.9.3.2 1 GHz 以上的限值 辐射骚扰限值必须符合GB 9254 中规定的1 GHz以上B级ITE在测量距离R处(3 m)的辐射骚扰限值要求。

6.9.4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 谐波电流限值应符合 GB 17625.1 中 A 类设备的要求。

6.10 防技术开启要求 6.10.1 正常工作的智能门锁在 7.10.1 规定的强磁场和强电场的作用下,不能出现开启现象。

6.10.2 将智能门锁正常安装后,使用 GA/T 73 中规定的试验工具对智能门锁实施防钻、防锯、防撬、防拉、防冲击、防技术开启试验,锁被破坏、被打开的净工作时间不应少于表 5 的规定。

表5

防破坏净工作时间

单位为分钟

级别 项目 防钻 防锯 防撬 防拉 防冲击 防技术开启 A 级 30 10 30 30 30 10 B 级 10 5 10 10 10 5 C 级---------------1 6.11 使用寿命要求 智能门锁使用寿命应满足表 6 的要求。

表6

使用寿命 产品级别 A级 B级 C级 使用次数 200 000次 100 000次 50 000次 7 试验方法 7.1 灵活性、外观试验 采用目测、手感及相关测量工具进行试验。

7.2 表面质量试验 7.2.1 粗糙度试验 参照“表面粗糙度标准块”对比检验。

7.2.2 有机涂层铅笔硬度试验 按GB/T 6739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6.2.2的要求。

7.2.3 金属表面覆盖层耐蚀性、膜厚度及附着力试验

JG/T XXXXX—XXXX 9 按JG/T 212-2007中规定的7.3条进行,结果应符合6.2.3的要求。

7.3 锁舌伸出长度及锁闭点试验 通过目视观察和手试方法,使锁舌伸到最大长度,用合适量具进行测量。

7.4 强度试验 7.4.1 锁壳强度 按GA 374-2001中规定的6.5.1条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6.4.1的要求。

7.4.2 锁扣盒(板)强度 按GA 374-2001中规定的6.5.4条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6.4.2的要求。

7.4.3 机械锁头安装强度 按GA/T 73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6.4.3的要求。

7.4.4 锁舌(栓)机械强度试验 按QB/T 2474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6.4.4的要求。

7.4.5 手动部件强度试验 按QB/T 2474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6.4.5的要求。

7.4.6 识读装置机械强度试验 按GA 374-2001中规定的6.5.5条进行,结果应符合6.4.6的要求。

7.5 功能要求试验 7.5.1 自检功能试验 受试样品接通电源后,检查产品是否有正常工作提示。

7.5.2 信息保存功能试验 受试样品加电检验并确认各项功能正常后,人为切断电源30 min,加电后按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确认已保存的信息无丢失。

7.5.3 授权功能试验 受试样品加电后,验证授权机制。

7.5.4 系统功能试验 模拟6.5.4各种操作,其结果应能满足要求。

7.5.5 报警功能试验 按6.5.5的要求,模拟各种报警触发条件,智能门锁应有报警提示。

7.5.6 开锁记录存储功能试验

JG/T XXXXX—XXXX 10 按产品说明书提供的方法检查开锁记录和查询功能。

7.5.7 应急开锁功能试验 将受试样品锁闭并切断电源后,采用6.5.7规定的方法进行开锁。

7.6 电气性能要求试验 7.6.1 电源 按GA 701-2007中规定的7.5条进行试验。

7.6.2 密钥量试验 智能门锁电子编码、生物特征信息存贮量按GA 374-2001规定的6.13条进行,计算结果应符合6.6.2的要求。

智能门锁机械钥匙差异,密钥量及互开率按GA 74规定的方法进行。

7.6.3 误识率 按GA 374-2001规定的6.4条进行。

7.6.4 通讯接口试验 用通讯电缆将受试样品直接或经过专用适配器与测试用计算机通讯接口正确连接并加电,按相关标准的方法进行各种操作,结果应符合6.6.4的要求。

7.7 安全性试验 按GA 374-2001中6.8条规定的方法进行,结果应符合6.7的要求。

7.8 环境适应性试验 7.8.1 气候环境适应性试验 7.8.1.1 一般气候适应性试验 在进行环境适应性试验时,除非另有规定,受试样品不应加任何防护包装。试验中改变温度时,升温和降温速率不应超过 2 ℃/min。

7.8.1.2 低温试验 按GB/T 2423.1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时间2 h,结果应满足6.8.1的要求。

7.8.1.3 高温试验 受试样品按GB/T 2423.2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时间2 h,结果应满足6.8.1的要求。

7.8.1.4 恒定湿热、绝缘电阻、抗电强度试验 受试样品按GB/T 2423.3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时间48 h后,锁具启闭应正常。试验后,从箱内取出受试样品立即测试其绝缘电阻和抗电强度,试验结果应满足GA 374-2001中规定的5.9.1、5.9.3条要求。

JG/T XXXXX—XXXX 11 7.8.2 机械环境适应性试验 7.8.2.1 正弦振动试验 按GB/T 2423.10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6.8.2的要求。

7.8.2.2 冲击试验 按GB/T 2423.5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6.8.2的要求。

7.8.2.3 自由跌落试验 按GA 374-2001中表2的规定进行自由跌落试验,试验时可使用出厂包装盒防护,试验后应能正常工作,且无零件松动、损坏,机壳不应变形。

7.8.3 防水防尘试验 按GB 4208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应满足6.8.2的要求。

7.9 电磁兼容试验性 7.9.1 抗扰度试验 7.9.2 静电放电、射频电磁场辐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分别按 GB/T 17626.2、GB/T 17626.3和 17626.4 的规定进行;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按 GB/T 17626.5 规定进行,试验期间应不出现误动作,结果应满足 6.9.1 的要求。

7.9.3 无线电骚扰限值试验 按 GB 9254 中规定的电源端子和电信端口的传导骚扰测量方法及辐射骚扰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7.9.4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试验 按 GB 17625.1 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谐波电流发射限值应满足 6.9.3 的要求。

7.10 防技术性开启试验 7.10.1 智能门锁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用大于 25000 高斯的磁性材料在锁具周围任意滑动,不能出现锁具开启现象。对其辐射 50V/m 的电磁场(选择 27MHz、150MHz、350 MHz、450 MHz、800 MHz5 个频点试验),不能出现锁具开启现象。

7.10.2 智能门锁机械结构方面的技术开启试验按 GA/T 73 规定的方法进行。

7.11 使用寿命 将受试品安装在耐久试验机上,按正常使用方式操作,锁舌(栓)启闭一次视为一个循环,连续操作达到表6要求。

篇6:铸件通用技术要求

学习型社会是指人人都能终身学习的一种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一种结果。而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特别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号召下,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活动,正在我国广泛兴起。

作为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引导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普及,应针对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面对每个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对他们进行终身科普,或谓终身学习生存所必须的科学技术思想。知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训导,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自身潜能的需要。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对现代教育的要求,通用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的创新型人才,需大力推行技术创新。通用技术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应如何适应通用技术教育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

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策略,使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变“师道尊严”的师生观为民主平等师生观;变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授人以渔”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教与学的过程,力求教学的多样化,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在中学生技术设计与实践的技术活动辅导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还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打破传统的格局,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讲授法”。已不能适应中学通用技术教育的要求。广大辅导员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重在过程,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创性。例如:有在中学研究性学习学科中,“验证某一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幼小动物生长发育的作用”、“验证某一有机物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等。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结果预测和分析,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培养了学生的实验科学思想。创设情境将学科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

重组、将学科课程包括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括的知识进行重组,并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其实一个创新过程就是经历从发散到辐合、从辐合到发散、再从发散到集中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实例:如我辅导的科技创新作品“农村窄口径深水井(密封)抽水保护三级自控装置”的发明设计中,我们要达到的创新点就是“保护电动机”,而在同学们的想象思维中,就有如下四种故障A、水井中水被抽干;B、水井中的管道漏水;C、水泵在抽水过程上轴承被卡住;D、水管被堵塞而无水流出管口。从这几种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创新,得出一个共同的创新点„„“保护电动机的设计成功”从而使三级自控装置在同类产品的基准上更优胜一筹。

3、自编乡土科技读本,创新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以适应最新时代发展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但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增减、调整与重组,并且有时还需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通用技术有两个必修模块,还有七个选修模块,知识内函相当广泛但也还可以插入具有乡土特色,地方文化的知识点。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电脑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可以增加人与科技网络关系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树立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结果只是学习过程的产物。还把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知识作为实践创新的来源。特别是实验教学,还可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我校在以往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从本校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自编教材,自行讲授的办法。例如高二劳技教材中的内容,我们根据实际自编了校本课程:《农村实用技术》、《农业机械——柴油机》、《航模制作与飞行》《嫁接技术》等读本都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

4、充分利用资源,更新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中学通用技术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中学通用技术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共享资源,注重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5、转变评价观念,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评价范围上,应从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是否活跃、能否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组织综合、能否实事求实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

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等。在评价方法上,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践活动,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在评价功能上,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向注重激发学生的群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6、要克服定势,不断充实,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上一篇:少工委主任下一篇:遵守交通规则的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