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5课思考题答案

2024-04-28

佛子行5课思考题答案(通用5篇)

篇1:佛子行5课思考题答案

佛子行三十七颂

土美仁波且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解

虽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殊胜师及观自在 恭敬三门恒顶礼

利乐之源诸圆觉 从修正法而出生

彼复依于知其行 是故当说佛子行

获得暇满大舟时 为自他渡轮回海

昼夜恒时不懈怠 闻思修是佛子行

亲方贪心如沸水 怨方嗔心似烈火

取舍皆忘痴黑暗 抛弃故乡佛子行

舍恶境故渐减惑 无懒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见 依住静处佛子行

长伴亲友各分离 勤聚财物留后世

识客舍弃身客堂 舍此世为佛子行

交近彼使增三毒 并减闻思修事业

能转慈悲灭尽者 离恶友为佛子行

依止何者灭罪过 功德增如上弦月

胜善知识比自身 尤为爱重佛子行

自亦缚于轮回故 世间天力能救谁

是故依止不虚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诸极难忍恶趣苦 能仁说为恶业果

是故虽遇生命难 终不造罪佛子行

三有乐如草头露 一瞬刹那毁灭法

恒时不变解脱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无始时来慈我者 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诸苦生于欲自乐 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 确当交换佛子行

谁以大欲图财物 一切夺或令人夺

乃身受用三世善 回向于他佛子行

吾虽无有少罪过 何人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于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何人百般诽谤吾 虽已传遍三千界

吾犹深怀仁慈心 赞叹他德佛子行

何人于聚众人处 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吾以如子护养人 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与吾同等或下士 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是佛子行

贫穷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众人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 无有骄傲佛子行

若未降伏自嗔心 外敌虽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军 调伏自心佛子行

一切妙欲如盐水 如何享受贪越增

于何能生贪心物 顿时舍弃佛子行

一切现象唯自心 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会遇悦意之境时 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然美妙然无实 断除贪欲佛子行

诸苦如同梦子死 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遭遇违缘时 视为幻景佛子行

欲菩提者应舍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 护持净戒佛子行

欲享善乐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众生无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唯求自利小乘士 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已知具寂之胜观 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 修习禅定佛子行

若无智慧以五度 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习智慧佛子行

若不细察己迷惑 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过失 断除其是佛子行

以惑宣说佛子过 以彼减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过 不宣说是佛子行

贪图财敬互争执 减弱闻思修之业

故于亲友施主家 断除贪心佛子行

粗语伤害他人心 失误佛子之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 断恶言是佛子行

烦恼串习则难治 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 铲除其是佛子行

总之何处行何事 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及正念 修行利他佛子行

如是勤修所生善 为除无边众生苦

以净三轮之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为利欲学佛子道 显密经论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窍诀 著佛子行卅七颂

吾浅智慧少学故 亦无智者所喜诗

然以经典教言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然诸广阔佛子行 愚钝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 祈诸圣贤予宽恕

以此善业诸有情 依胜俗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 愿成怙主观世音

《佛子行三十七颂》是萨迦派大德土美大师(1295-1369)传世之作。土美大师全名额曲土美桑波,意为无著贤,萨迦派历史上卓有建树者之一。大师出生于西藏萨迦寺附近的“札迦”父名滚丘巴,母名布卓。五岁开始学习语文、经论,十四岁受沙弥戒,十五岁起先后到著名的伯东埃寺与萨迦寺学习经论,精通了大小五明与三藏经续,二十三岁时已因出色的辩论才能而被称为“辩经无比尊”,深受各方大德的佩服和赞叹。三十岁时受比丘戒,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应邀至伯东埃寺大转法轮,培养出很多出色的弟子。四十三岁起在额曲秋宗山洞闭关静修,历时二十多年,以他修菩提心的力量,在他的周围,出现了诸如猛兽与野兔一同嬉戏等的感人场面,七十四岁在静坐中入定圆寂。土美大师一生致力于菩提心的弘扬留下了大量关于菩提心的教诫,著名的有《佛子行三十七颂》、《入菩萨行释---妙解大海》。上师法王如意宝对土美大师极为推崇,曾谕示,通过修学土美大师的论著,能使我们很自然地生起菩提心。上师法王如意宝于诸传承上师前共听了150多次本论的讲解,并要求弟子们必须精通其义。这次讲解参照了更桑曲扎仁波切的科判。

全论分三大部分: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一.初义分三部分:1.题义,2.礼供,3.立誓。

1、题义:《佛子行三十七颂》。即作为一大乘佛子所应具有的行为,分三十七个颂词阐述。

2、礼供分两部分:①略言;②广言。

①略言:“

②广言:

虽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殊胜师及观自在 恭敬三门恒顶礼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已照见一切法皆无有来去,已经彻见诸法无来去之自性,并恒时精进利乐众生,故在观自在菩萨以及与观自在菩萨无二无别的殊胜上师前,著者土美大师以自己的身语意三门恒时恭敬顶礼。

3.立誓句,即表明本论的目的:

利乐之源诸圆觉 从修正法而出生

彼复依于知其行 是故当说佛子行

世间所有的暂时安乐与究竟利益皆来源于诸佛,能得如是殊胜果位是由修持正法而证得的,而修持正法则首先必须明了修持的方法,对于一想修学大乘法的弟子来说,即需明了修学菩萨道的方法。因此,土美大师于此处为我们修持正法者宣说佛子应有的行为。

下面转入

(二)正文论义,逐一阐述大乘佛子的应有行为,共分三十七条。在内容上分成两大部分:前行与正行。前行又分七个部分:1.观想人身难得:

获得暇满大舟时 为自他渡轮回海

”此为梵语读音,意为顶礼观世音菩萨。

昼夜恒时不懈怠 闻思修是佛子行

如今我们已得八无暇十圆满的人身,这个人身非常宝贵,犹如生死轮回大海中的大船,既可以渡自己出生死苦海,又能使轮回中的其他众生得渡,但同时人身是无常的,非常短暂,故应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在昼夜六时中恒时不懒惰不散乱地精进于闻思修。

这里应注意的是,首先大家不要以为这只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行为,因为我们已经发了大乘世俗菩提心,已是大乘因位的菩萨,大乘菩萨就必须践履他的誓言,修学佛子行。其次人身是极为难得的而又是短暂的,借此难得之人身应该选择做有意义的事,所有有意义的事中闻思修最为殊胜,因为这才是佛法的根本所在。所以,有些学佛者即便花很多钱,远来这里听一节课也是值得、很有意义的。其它修建寺院等只是闻思修的助缘,并不很重要,古来的大德如世亲菩萨、麦彭仁波切等也都强调闻思修才是最为重要。

2.应远离三毒之源的家乡:

亲方贪心如沸水 怨方嗔心似烈火

取舍皆忘痴黑暗 抛弃故乡佛子行

因为住在家乡亲人、怨敌低头不见抬头见,对亲人的贪心会增盛到如沸水一般,对怨敌的嗔心同样也会猛似烈火,自己难以抑制;又常常与俗家人在一起,受世俗习气的熏染,不注意因果善恶的取舍,天天如梦一般的度日,迷迷糊糊,越来越愚痴。所以,佛子当抛弃故乡而修行。依以前高僧大德开示的标准,上根者应远离家乡一年的路程,中根者要远离家乡一个月的路程,下根者远离家乡至少要走四天。现在汉族弟子千里迢迢来到藏地求法,就是这条佛子行为的表现。

3.功德之源依止静处:

舍恶境故渐减惑 无懒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见 依住静处佛子行

静处具有减惑、增善和生起正见的功德。静处自然没有贪、嗔、痴等五毒烦恼的外缘,依靠传承上师的加持,通过闻思或修行,自己俱生的无明业惑自然就渐渐地减灭,又没有懒散和邪知邪见人的影响,自己对众生的大慈大悲及精进闻思修等等善业自然而然地增上,自心融入于正法之中从而生起殊胜的定解,能对上师三宝生起不共的信心,这恰恰与上述家乡的过失相反。历代的高僧大德也多是依止静处才有所成就的。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若是想离开静地和上师,那肯定是着了魔,或是尚未如实生起希求正法与解脱的心,自己应该好好地祈祷忏悔。

4.观无常即舍今世:

长伴亲友各分离 勤聚财物留后世

识客舍弃身客堂 舍此世为佛子行

人有生必有死,在死的时候,自己一生中的亲朋好友都不得不从此分离,辛苦一生从点点滴滴中集聚起来的财物一分一厘也带不走,全都遗留在这个人世间,甚至连自己的色身,在心识迁移之时也不得不舍弃在人世间,所以,应看破今生所有世间八法,应当舍弃有漏的色法断除一切执著的分别念,否则,若不能看破,更难放下,放不下则会起执著,执著便是轮回之根,这样便不算是一个从心地上修行的人。以前无论哪个宗派的大德,无论世间的福报再具足,他们也多半是在清净的山上或无人的山洞中舍弃世间的一切而修行,所以,舍弃此世是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

5.远离愚伴使修道无违缘:

交近彼使增三毒 并减闻思修事业

能转慈悲灭尽者 离恶友为佛子行

对于一个尚未成就的修行者来说,必须远离恶友,否则修行不会增上,反而增长自己的贪嗔痴三毒,即便一个人最初人格很好,但后来结交了一个人格不好的人,慢慢地潜移默化,即所谓的“近墨者黑”。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这个愿,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非常非常地重要,上师如意宝在僧众前也一再地强调。当然,现在人心多为不善,大家要完全做到不交恶友这一点不容易,但是记住这个窍诀并经常来提醒自己,会逐渐对自己有益的。

6.修道顺缘依止上师:

依止何者灭罪过 功德增如上弦月

胜善知识比自身 尤为爱重佛子行

何者是代指上师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以其引导及加持,使自己能精进于闻思修,消尽往昔所造的种种罪业,戒律清净,慈悲心增长等各种功德也会如初一至十五的上弦月一样不断地增长乃至圆满,对一位能使自己灭尽罪过、功德增长的殊胜善知识,爱重之心当胜过自己的生命,对于自己的身心,每个人都倍加珍惜爱重,但对于金刚上师胜善知识,念其恩德,更应胜于爱重自身的百倍。上师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修行人若欲得解脱成就,必须依止善知识,爱重善知识,善知识在自己修行中甚为重要。

但对善知识必须首先仔细地观察,无论再出名的大德,只有自己从心里真实地生起了不变的信心,才再去皈依求法,不要人云亦云,今天这里来一位上师蜂涌到这里,明天那里又来了一位上师又蜂涌到那里。还有些人特意去请问上师自己的前世与后世,如果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稍微有信心的人,就已不必再去问别人,”欲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往往这种人即便是真的遇上一位具法相的善知识,也只是三分钟的热情,过后,常在善知识身边也不会请教什么。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一旦依止了,就应一直依止下去,即便是依止以后的过程中,看见了上师显现世人所不能理解的行为,只要自己具足信心照样可以成就,象造了三个无间罪的大天比丘,其弟子对他有信心,结果都已成就了。如果弟子没有信心,即使上师是佛菩萨再来,也不可能得成就,象当初世尊在世时的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对世尊没有信心,还是堕入了三恶道。所以,是否成就不在于依止的上师多少,而在于自己对上师是否有信心,依止一百位乃至更多位也不一定能问到什么的,倘若舍弃了其中一位上师,则更糟糕,再来一百位上师也无法使你成就。另外我们应该向以前的嘎单派的大德学习,在听到上师讲自己的过失时非常高兴,以期日日有所改进。

7.入佛教之门为皈依:

自亦缚于轮回故 世间天力能救谁

是故依止不虚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真实不虚的皈依处是佛法僧三宝,而不是世间的天神、地神、护法神等,因为他们自己还未从烦恼中彻底解脱出来,仍束缚在轮回中,他们还有什么能力救护我们呢?上师说,马琴神山的护法神,虽然是八地菩萨,也还包括在世间护法神之内,还有其它的护法神,对于他们,我们可祈祷供养,使其护持弘法利生顺利圆满,但对他们皈依、顶礼是不应理的,更不能把他们作为究竟的皈依处,始终真实不欺的唯有佛法僧三宝,至心皈依三宝方可得到究竟的解脱,故每位佛弟子应一心一意地皈依三宝。对此,我们应该时时处处从心里来衡量自己是否已真实地皈依?每当遇到违缘时,每当遇到外道时……,是否能自然而然地祈祷三宝?皈依是一种决心和信心,而不是暂时的依托,故佛子当至心皈依佛法僧三宝。

以上是一个大乘弟子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也即是前行。接下来阐述一个大乘弟子的发心与行为的标准,也即是正行,以修行人从低到高的根机共分三个方面。

1.下士道;2.中士道3.上士道。

1. 下士道:

诸极难忍恶趣苦 能仁说为恶业果

是故虽遇生命难 终不造罪佛子行

现在三界轮回的各道众生,尤其是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恒时都在遭受难以忍受的各种痛苦,人道也有生老病死,事与愿违等等三苦八苦,释迦能仁说此为往昔所造恶业之果报,这在《百业经》等讲述因果的经中有详细说明。如果在遇到违缘和痛苦时,都能自然地认为肯定是自己以前所造恶业的报应,这样今生很多的违缘和痛苦能转为道用,成为修道中的逆增上缘。所以,现在得此暇满之人身,纵遇命难也绝不能再造恶业。正象《白莲花·释迦牟尼佛传记》中世尊在因地中修行时,曾这样说过:因为人生的短暂,我不愿造恶业,也因为人生的短暂,我只愿做善业。佛弟子应该学佛如是行,现在世间上很多人整天造恶业也难以维持生活。

2. 中士道:

三有乐如草头露 一瞬刹那毁灭法

恒时不变解脱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视三界轮回的刹那安乐如草头之露珠,日光一照便会消失,苦苦求得的财色名食睡等暂时的安乐也是无常的,因为这些都是有漏之乐,正如《金刚经》中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我们不应贪求世间的暂时安乐,而应该希求恒时不变的佛果,这是佛子的行为。

3. 上士道。上士道的学处很丰富,分为⑴应发菩提心的理由,⑵修两种菩提心,⑶学菩萨戒三个方面。

⑴应发菩提心的理由:

无始时来慈我者 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自无始以来,一切轮回中的众生都作过我的母亲,慈爱过我,这些轮回中的母亲如果沉溺在轮回中恒受苦,那么我怎能忍心只有我一个人得到解脱,享受安乐?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应该学佛之愿行,为一切如母众生得到最究竟的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这是成佛的根本。佛无始劫来因为利益众生而成佛,而众生无始时来为了自己而轮回,因此菩提心是一个修行人成佛的必由之路。

⑵修两种菩提心:①修世俗菩提心,②修胜义菩提心。

① 修世法菩提心又分两个方面:A.入根本慧定时修自他交换;B.后得(出定)时违缘转为道用。

A. 入根本慧定时修自他交换:

诸苦生于欲自乐 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 确当交换佛子行

每一道的众生痛苦其来源,都是因为无始劫来只求自己得到安乐而造下了很多恶业之故。而象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三世诸佛因为饶益了众生的缘故,而成熟了究竟的安乐智慧。所以,我们在修行中,应学习把自己的安乐让给别人,把别人身心的不安与痛苦拿来由自己代受,应当这样修自他交换。这个修法加持力很大,能在短时间里使自己的性格转变得很好,资粮积累得很快,上师法王如意宝也一直这样发愿:愿世间所有众生痛苦自己代受,自己所有安乐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我们大家也应该常常在遇到病痛等违缘时发愿一切众生远离这种痛苦,遇到欣喜顺缘尤其是法喜时,发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如是安乐。科学也已经证明了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的发心肯定对众生有利。以前阿底峡尊者请弟子加持他,也是因为弟子已发起了菩提心。

B. 后得时违缘转为道用分四个方面:a.将不欲意的四法转为道用;b.将二种难忍转为道用;c.将二种盛衰转为道用;d.将二种烦恼转为道用。

a. 将不欲意的四法转为道用又在四个方面:a1将无得转为道用;a2将痛苦转为道用;a3将诽谤转为道用;a4将挖苦转为道用。

a1将无得转为道用:

谁以大欲图财物 一切夺或令人夺

乃身受用三世善 回向于他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以大贪欲心将我的衣食等资生之财物抢去了或偷去了,或教唆别人如此对待我,我非但不生嗔恨心,也不报仇,反而能把自己所受用的财物善根及身体全部回向给他,这行为确实非常高尚。但有的人往往连几句话的气都受不了,有的人被偷了,简直恨得想马上杀掉小偷,这就现出了我们的心理与菩提心之间的巨大差距。一个真正发起大悲心的人,凡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及与他结缘的众生,都会蒙受利益。

a2将痛苦转为道用:

吾虽无有少罪过 何人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于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我们一个修行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突然有一人无缘无故地对自己生起了大嗔心,制造各种违缘,甚至还要砍我的头,学菩萨道的人,这时就应对他生一个大悲心,非但不起怨憎,还要发心代受一切罪过。但有些人不要说杀头,甚至连别人不小心踩了一下坐垫就讨厌得不得了,这就是修行不好的表现。

a3将诽谤转为道用:

何人百般诽谤吾 虽已传遍三千界

吾犹深怀仁慈心 赞叹他德佛子行

如果我自己对别人没做任何有害之事,而别人却对我作无因诽谤,并大肆宣扬,使自己的臭名远扬,此时,对于修行者来说,非但不憎恨他,而是真实地慈悲他可怜他,而且不断赞叹他的功德。但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往往是自己确实做错了,但在别人批评时,还是气得脸红脖子粗,过后还耿耿于怀,开始去对他人作无因诽谤,这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是极不应该的。当遇到别人的诽谤时,可以这样多向内观自己:这是因果报应、是空谷声,是对自己修行的考验,自己不能被八风吹动,对方可能是佛菩萨的化现,即便是个凡夫我也不能对他生嗔心,因为,他已经造了恶业,非常可怜,应从心底里对他生起一个悲心,并经常赞叹他的功德,这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a4将挖苦转为道用:

何人于聚众人处 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一个人在众人集聚之处,故意揭发自己的过失,并说一些难以入耳的粗语,自己不恨他,还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善知识,使自己能发现缺点,故应恭恭敬敬地对待他。没有修行的人自尊心往往很强,有的不要说是一个平常的人对他说过失,甚至连上师指出他瓦格西经常严厉地对他的弟子说:”如果不能接受,你明天就可以离开。“所以,对自己说过失者,应该看着是自己的胜善上师。

b.将二种难忍转为道用又分二种:b1.将反报恩德转为道用;b2将侮辱转为道用。

b1.将反报恩德转为道用:

吾以如子护养人 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如果我对一个人象对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慈爱地养育、百般地爱护,但是,这个人不但不报恩,反而把我看成怨恨的仇敌一般,这时我仍旧对他如母亲对病重的儿子一样对待,不计较恩怨,总是以慈母之心体谅他,对他倍加悲悯,这对我们初学者较难做到,但如果大家把这些颂词能背诵下来,经常薰习自己的身语意,久而久之,就能生起这些功德。

b2 .将侮辱转为道用:

与吾同等或下士 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是佛子行

我们对上师及各方面优于自己的人会恭敬顶戴,但对于从智慧、人格、地位、能力等各方面与我同等或不及于自己的人,如果他们以傲慢心来侮辱、欺凌我,我不但不生嗔心,应把他作为上师一样对他恭敬恒时顶礼,并应反思是否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伤害了别人,即使没有也是宿业现前,现正是还债的时候,故《遗教经》中说:人与傍生的差别在于人知道惭愧。所以,修行人应该修忍辱度,把侮辱转为道用,这是佛子行。

c:将二种盛衰转为道用时又分两个方面:c1:将衰弱转为道用;c2:将盛势转为道用。

c1:将衰弱转为道用:

贫穷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是现前顺缘;有时是现前违缘,一般的人遇顺缘时易生傲慢心,遇违缘时易生怯弱心,这两种心都要对治,尤其是平时业障现前,自己无吃无穿,又遭病苦和魔障,同时还受别人的欺负,此时的自己应该观想众生的一切苦难由我代受,自然把违缘转为道用,面对痛苦毫不怯弱,这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c2:将盛势转为道用:

众人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 无有骄傲佛子行

有的人受到众人恭敬,名誉也传遍十方,财物富如多闻天子一般,这些世间福报都是不可靠、无常的,并没有什么可执著与骄傲,一个修行人要修平常心,逆来顺受,顺来顺受,无论外境是逆是顺,只管自心不动。

d.将二境转为道用也分两个方面:d1.将嗔境转为道用;d2.将贪境转为道用。

d1.将嗔境转为道用:

若未降伏自嗔心 外敌虽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军 调伏自心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没有调伏自己的嗔心,必然会与人结仇,但是杀掉了自己怨恨的敌人,又会遇到后来为他复仇的人,以至子子孙孙互相争斗不息,使嗔心越来越增盛。但是,若以慈悲心来调伏自己,那么,外境的怨敌自然就不会存在,《入菩萨行》中详细地讲述了调伏嗔心的方法。大家可以认真地学习。

d2.将贪境转为道用:

一切妙欲如盐水 如何享受贪越增

于何能生贪心物 顿时舍弃佛子行

口渴时喝盐水,越喝反而越渴,世间一切妙用欲乐也一样,越享用越生贪心,对于修行人,对那些凡是令自己生贪心的财色名食等,应该顿时舍弃,令其不复再生,断除自己的贪心是大乘菩萨道的根本。

以上是两种菩提心中①世俗菩提心的学处,接着是②胜义菩提心的学处分两个方面:A:入定时观修离戏无执;B:出定遇贪、嗔时远离实执。

A:入定时观修离戏无执;

一切现象唯自心 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一切所显之现象唯是自己的心,而心的本体远离八边戏论,这是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的密意,所以,领悟远离能取的心与所取的境这二取的体相,心不作意是大乘佛子之密行。

B:出定遇贪、嗔时远离实执又分两个方面:a、于贪境离实执 b、观想一切痛苦为幻境

a、于贪境离实执

会遇悦意之境时 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然美妙然无实 断除贪欲佛子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悦意的外境,如人或物等,此时应当把这些看做是夏天的彩虹,虽然十分美丽,但并无精华、实质,也不长久,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会淡化、断除因之而生起的贪欲。

b、观想一切痛苦为幻境

诸苦如同梦子死 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遭遇违缘时 视为幻景佛子行

我们每个凡夫人都是因业报而来的,必然有各自的痛苦,但这些痛苦如同有一个少女,梦见自己生了个儿子,后儿子又不幸死去而悲痛欲绝一样,其本体都不是实有的,只因将其实执为有,自心才深感劳累与痛苦。人生本来是如梦如幻的,无论在修法及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违缘,都应视为幻化所生,本无实有。《虚幻休息》中以梦、幻、水月、阳焰等幻化八喻详细地向我们阐明了万法非实有的本质,确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很深的窍诀,重要的是我们能细心地去发现、去体悟。

以上阐述了上士道三个方面中的前两个:①应发菩提心的理由与②修两种菩提心。接下来讲第③个:学菩萨戒。

学菩萨戒又分五个方面:⑴、学六度;⑵、修学经说四法;⑶、修学断除一切烦恼;⑷、修学以正知正念度化众生;⑸、修学善根回向。

初学六度又分六个方面:①修学布施度;②修学持戒度;③修学忍辱度;④修学精进度;⑤修学静虑度;⑥修学智慧度;

①修学布施度;

欲菩提者应舍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修行者如果想得最究竟的解脱菩提果,则应该舍弃自己的身体,连身体既然都应该舍弃,则一切身外之物更是应该上供下施。而供施时不能有所求的不清净心,有求的布施将是有漏之福报,得不到究竟的菩提果,最如理如法的是以三轮体空来布施,不希求未来得异熟果,这种以无缘之发心必得无相之佛果。

② 修学持戒度: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 护持净戒佛子行

如果佛弟子没有戒规,连自己事业都不可能成办,更谈不上去利益他人。而且,持戒时首要的一条是不再对三有轮回生起贪染之心,象上师法王如意宝一生护戒如眼,即使在文革期间的艰难的环境中也未曾松懈,因此才有今天这么宏大的事业。

③ 修学忍辱度:

欲享善乐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众生无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每位想得到佛果的佛子,应当把一切损害视作宝藏,如《修心八颂》所云:”秉性邪恶众有情,恒为猛烈罪苦迫,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难得宝。“因此,很多人无缘无故地害你时,不应有丝毫的怨恨心,应当看成是自己修忍辱度的善缘。

④ 修学精进度:

唯求自利小乘士 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那些只为立志自我解脱的小乘弟子,为了自利尚且日日夜夜精进不懈,如头发燃火而急切地去扑灭一样,那么,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安乐,立志成就佛的一切功德,这样的大事,更应该刻不容缓地精进修法了,往昔诸佛、现在诸大成就者也无一不是精进的,故发起精进是佛子行。

⑤ 修学静虑度:

已知具寂之胜观 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 修习禅定佛子行

如果修行者已经了知具有寂止的胜观能断除一切烦恼障,远离无色界的四空定,即远离四处无色心(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则当如理体证这个境界。若想如理体证这个境界,必须修习止观双运的禅定,这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有广讲。

⑥ 修学智慧度:

若无智慧以五度 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习智慧佛子行

如果没有智慧仅仅修持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则不能得到圆满的菩提果位,因为,智慧是成佛的主因。因此,应该远离对能、所、物这三轮的执著,(如布施时执著有能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人,和布施的物品)而使前五度都融入智慧度之中。

⑵、修学经说四法分四种:① 观察己惑而舍弃;② 不说菩萨过失;③ 远离贪欲;④ 不说粗语。

① 观察己惑而舍弃:

若不细察己迷惑 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过失 断除其是佛子行

如果一个学佛法者不知道向内细致观察自己的迷惑,难免以学正法人的形象做出一些不如法的事情,有些口称自己是三宝的弟子,因为不能恒以皈依戒、五戒、菩萨戒来对照自己,做出一些非法的行为,还以为自己做得很好,有些出家人,形象上穿僧衣,却不经常诵戒,更不检察自己的言行,不按佛的教诲去行持,究其原因多是不察自己之过而造成的非法行为。不内察于己,这是凡夫最大的一个毛病。

② 不说菩萨过失:

以惑宣说佛子过 以彼减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过 不宣说是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因业力现前,一时的迷惑,生起了烦恼,评说了其他大乘佛子的过失,这样,说过失的人会渐渐地减弱自己闻思修的全部功德,这在戒律中有详细的说明。一个人如果以说别人的过失为乐事,这个人的修行肯定不好。如果对方能接受批评,可以提醒他做错了事,反之,若对方刚愎自用,则徒然使双方都产生烦恼,这时只能在心里默默为他念咒加持。

③ 远离贪欲;

贪图财敬互争执 减弱闻思修之业

故于亲友施主家 断除贪心佛子行

有些出家人,为了获得居士们的供养恭敬,经常互相争执不休,如:”这是我们的施主,他不能供养恭敬别人......“,往往因此而生起贪心和嗔心,把自己的闻思修逐渐减弱了。有些大德起初以很好的发心,四处弘法,久而久之,生起了执著心,再后来嗔恨心也生起了。我们修行人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用平等心来待人,对上师不要执著是”我的上师“,上师对每位众生都同样地慈悲,不会只对你一个人慈悲,对施主不要执著是”我的施主",施主布施的目的是种福田广积资粮,你一个人代替不了六种福田。再者,你执著你的施主不能供养别人,则是否你自己也不能接受别的施主供养了?所以,这些不应该执著。对自己的亲戚朋友也不能执著,否则,很容易生贪心或嗔心,只是徒增烦恼而已。

④ 不说粗语:

粗语伤害他人心 失误佛子之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 断恶言是佛子行

如果佛子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说了粗语,既伤害了别人的心,又有失于佛子的律仪,所以,凡是他人所不喜欢听的话,都应尽量断除,令他人欢喜。

⑶、修学断除一切烦恼:

烦恼串习则难治 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 铲除其是佛子行

从无始以来,我们的贪嗔痴烦恼的串习极为严重,极难对治,需要正知正念象勇士守城门一样时时地仔细地观察,见到贪嗔痴等烦恼一出现,马上用正知正念的宝剑调伏它,久而久之,自然能铲除烦恼的根。

⑷、修学以正知正念度化众生:

总之何处行何事 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及正念 修行利他佛子行

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应观察自己的发心:是不是如法?是不是对众生有利?是有漏的发心还是无漏的发心?这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深!能修好这一条,今生成就就是无疑的。

⑸、修学善根回向:

如是勤修所生善 为除无边众生苦

以净三轮之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如是以上述勤修所生的一切善法,为了断除无始以来无边众生的痛苦而以本净三轮体空的智慧,回向于无上菩提,这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以上是论义正行部分,接下来是本文第三大部分--末义

末义分五个方面:⑴为谁而著;⑵显明此论无误;⑶谦虚并祈谅解;⑷作者回向菩提;⑸以具备四种圆满而结尾

⑴为谁而著:

为利欲学佛子道 显密经论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窍诀 著佛子行卅七颂

为了利益想修学菩萨行为的后学们,作者依显密之经论及上师的口传窍诀,而著述了三十七个颂词,明示大乘菩萨所应遵循的行为。

⑵显明此论无误:

吾浅智慧少学故 亦无智者所喜诗

然以经典教言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我智慧浅薄又没有广博的学问,虽然没有智者所喜爱的韵辞,而有依经典教言所生的实义,故此三十七颂中所讲明的佛子所应行的道理应该是不会有误的。

⑶谦虚并祈谅解:

然诸广阔佛子行 愚钝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 祈诸圣贤予宽恕

然而佛子所应行的有很广很多,象我这样愚笨迟钝的人是难以推测的,故而如果此颂文于义于理有违于经典和与之无关的不如法之处,本人至心祈求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给予宽恕。

⑷作者回向菩提:

以此善业诸有情 依胜俗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 愿成怙主观世音

此偈颂作总回向。以此善业愿一切有情,依于胜义世俗二谛菩提心,不住三界轮回与寂灭涅槃的二种边际,成就怙主观世音菩萨的果位。

⑸以具备四种圆满而结尾

此文乃讲解教理之土美尊者为自利利他造于恩曲仁钦铺

篇2:佛子行5课思考题答案

(2)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本次会议议程表明我国重大问题的决策,须经人大代表充分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③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本次会议审议国务院及“两高”的报告,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④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本次会议通过的有关报告和法律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来贯彻执行。

22、①这是由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决定的,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选择了党,所以党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②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党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③这是党坚持和完善民主执政的需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掌好权,用好权。

④这是贯彻党的“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要求党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3、(1)①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②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有利于调动各民族积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

(2)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

②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大力发展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

③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政治保证。

④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爱教同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坚决反对利用宗教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⑤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作贡献。

25、(1)①独立权和管辖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④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所以中国政府千方百计维护在利中资公司的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及国家利益。

(2)国家 :①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②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抵制外国干涉我国的内政,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 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公民:①树立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篇3:第5课 我的童年课后习题答案

一、作者开篇即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 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本题的设题意图有二:第一,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中包含的情感;第二,这句话颇可玩味却容易被忽视,提醒学生对它多加关注。

“灰黄”是季羡林对童年最为深刻的“色彩记忆”,他曾写有《“灰黄”漫忆》一文,具体诠释这一色彩。这一色彩给人的感觉是荒凉、没有生机,带着几饥饿和病痛。季羡林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饥饿、凄凉、绝望、痛苦„„即使几十年后回忆往事,当年的感受仍然刻苦铭心。他以“灰黄”作为自己童年的色彩象征,是非常精当的。这样的表达方式既高度概括,又具体可感,且耐人寻味,可以说是有简洁明快之长,而无一览无余之弊。

在这一句中,作者以两个坚决的否定,突出一个确凿的坑定。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带有“极而言之”的色彩。就事实而言,作者的家乡官庄和后来生活的济南当然不可能无红无绿,只有灰黄;但就心理感受和留存的记忆而言,这样的写法又是合情合理的。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 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 “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 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 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 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 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抒写自己对童年 的总体感受,含蓄地表现了自己童年的辛酸 与苦痛,为全文奠定下灰色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1.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作者用“受用不尽”点出“身边琐事”的价值,总括了下文的叙述和议论。在作者看来,穷苦的童年正是宝贵的财富,它能让一个人自立、自励、质朴、进取,克服人生中的艰难困苦,直达成功的彼岸。反之,过度舒适安逸的童年,倒有可能让人脆弱、懒惰,一无所成。

篇4:佛子行5课思考题答案

1.(1)他们的行为说明政治生活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政治生活是人们重要的生活领域,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相辅相成。因此,公民应当主动、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2)材料一的行为属于公民履行政治性义务。维护国际荣誉、利益是公民应尽的职责。材料二的行为属于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3)①政治生活是人们重要的生活领域,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认为政治生活与我无关、参不参与政治生活无所谓的想法是错误的,幻想脱离政治的想法也是幼稚的;②中学生应该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动参与政治生活,努力学习政治知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2.(1)说明我国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民主参与意识在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认真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2)公民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一要树立民主参与意识,这是珍惜民主权利的基础,也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应有之义。第二要提高公民的民主参与能力,这是珍惜民主参与权利的关键。第三要积极参与实践,这是珍惜民主参与权利的目的。

(3)国家制定《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确认和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同时,我国村民的民主权利还有一系列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我国还有人大等国家机关的检查与监督,依法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

3.(1)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2)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③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4.(1)在这里,该同学是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行使监督权的。当发现道路交通中存在的问题时,能主动向人大代表反映,一方面做到了勇于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采取了合法方式,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行民主监督。(2)直接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通过新闻媒体曝光;给市长发短信;在政府网站上发帖;通过学校、家长反映给有关部门等。

5.(1)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建立应急机制,增加生产,保障市场供给。加强市场监管,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2)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科学宣传,树立政府公信力,让老百姓不传谣、不信谣、维护社会稳定。

6.(1)该市政府重视群众呼声,根据群众要求治污并改进部门工作作风,是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具体表现,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该市政府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建立“市长”接访制,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行动中,真抓实干,是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体现。(3)该市政府主要部门负责人认真听取群众呼声,建立便民信访举报机构,是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的体现,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7.(1)“三拍决策”脱离实际,违背民意,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不符合依法行政、民主决策的要求,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2)①政府应转变职能,把真正该管的事情管好,把办不了、也不该办的事情给市场和社会,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政府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③政府应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决策应尊重民意。

8.(1)从理论上看,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行使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从实践上看,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会贻害无穷。

(2)①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②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家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9.(1)材料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了最高监督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任免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10.(1)材料一说明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材料二说明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行使提案权,人大代表素质不断提高。材料三说明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篇5:佛子行5课思考题答案

一、单选题(52题)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依法行政的主体是(C)。

3、我国的改革还有很多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C)的不合理与不完善。

4、坚持综合治理,不仅要依靠法治,同时还要重视(A)。

5、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基本要求是(A)。

6、关于城市带动农村的理解正确的是(D)。

7、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B)。

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A)。

9、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B)。

10、党的十八大提出在(B)成立一百年的时候,我们要初步建成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严格按照法律和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国务院部门的领导职数是一正(C)。

12、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要用(B)的需求去填补。

13、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与“法治中国”同步提出的是(A)。

1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A)提供了重要经验。

15、(D)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16、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为全面推进改革创造一个(A)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17、健全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要保证司法权力的行使(B)。

18、审判权、检察权要“去行政化”,确保(D)行使司法权。

19、法官、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要合理行使,以确保(A)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 20、坚持司法体制改革,(B)才能打破涉法涉诉案件信访的恶性循环。

21、“自由心证”在我国社会制度下的实施,会严重影响司法(C)。

22、我国的宏观调控机制不合理,特别是(D)不合理。

23、(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4、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D)原则不变。

25、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诞生于哪个国家?(C)

26、司法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C)。

27、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D)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

28、司法的生命在于(C)。

29、(C)要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各行政机关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30、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不包括(C)。

31、法治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是在(B)。

32、(A)归于地方事权。

33、司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C)。

34、党的十八大提出在(A)成立一百年的时候,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5、由于(A)时代的到来,中国信访工作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

36、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A)。

37、依法治国的主体是(B)。

38、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C)。

39、新时期的全面改革则要以妥善处理(A)关系的体制改革为核心。 40、《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B)

41、(B)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42、(D)要求行政机关和其他执法机关自身合法、程序合法、责任合法、权利和义务符合法律要求。

43、党的(A)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4、我国的市场体系(B)健全。

45、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方法论,即(C)。

46、依法执政的主体是(A)。

47、(D)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48、要想真正建成一个服务型政府,应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不同的经济组织之间保持(B)

49、党的(D)三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50、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A)失败,鼓励探索。

51、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中,(B)改革是主线。

52、一些西方学者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长期实行(A)的扩张性政策的恶果。

二、多选题(32题)

1、我国的市场体系不健全表现为(ABCD)等问题。

2、(BC)使得市场作用大打折扣。

3、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要(ABCD)。

4、健全司法监督机制要(ACD)之间相互制约、监督。

5、中国政府要向(ABCD)转变。

6、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中,政府(ACD)问题一直存在。

7、法治中国在国家层面的含义是(ABCD)。

8、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认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ABDE)的制度保障。

9、政府的角色应当包括保安员(ABC)。

10、(ABC)永无止境。

11、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包括(ABCD)。

12、现在对财政的认识包括(A)和(C)两个方面。

13、确保审判权、检察权独立行使,要(ACD)。

14、建设法治社会,全社会要形成(ABCD)意识。

15、虽然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经济社会发展(ABCD)的矛盾仍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结构性问题。

16、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包括(ABCDE)

17、当今我国人民的需求包括(ABCD)。

18、要建设美丽中国要就要形成相应的(ABCD)。

1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认为政府的宏观调控(ACD)市场作用的问题十分普遍。

 20、推进全面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分布在经济建设(ABCD)和党的建设。

21、生产要素包括(ABCDE)

22、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就是要建立资本(ABCD)的相应制度。

23、全面深化的改革包括(ABCD)等的改革。

24、改革要从(ABC)开始。

25、有效需求不足,包括(BCD)。

26、我国现行市场规则存在的问题有(ABE)

27、(ABCD)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28、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定位是(BCD)。

29、改革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AB)。

 30、司法体制改革有(BC),中国司法制度面临的一些问题亟需通过机制来解决。

31、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从(BCD)几方面入手。

32、我们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我国的(ABCD)。

三、判断题(48题)

1、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的全部内容。 答案: B 

2、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案: A 

3、我们应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答案: A 

4、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答案: A

5、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答案: A

6、房产税是降房价,调贫富的有效手段。 答案: B

7、到2015年,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 答案: B 8、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推进体制创新。 答案: A

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明确目标。答案: A 10、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其中指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答案: A

1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答案: B

12、我国的建设用地市场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 答案: A

13、我国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已经站在同一平台上竞争。 答案: B

14、全面改革要把政治体制改革当做全面改革的火车头。 答案: B

15、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我们知道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答案: A

16、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 A

17、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我们需要加大投入。 答案: A

18、我们过去强调改革,并已经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案: B

19、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A 20、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答案: A

21、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负债沉重,但并未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22、机构改革要求推进大部门制,建设整体型政府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 A

23、要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就要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答案: A

24、改革开放既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又是我们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案: A

25、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答案: A

26、保持廉洁只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答案: B

27、根据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配置的要求,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配置文化职能。 答案: B

28、中共“十八大”报告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法治政府由行政机关自身目标变成了全党目标。 答案: A

29、我们要重视国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 A 30、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贯穿全面改革的主线。 答案: A

31、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保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答案: A

32、中国法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 答案: A

3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 A

34、恶化的城乡差距所带来的是社会风险。答案: A

35、传统观点上的中国社会的三大构成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 A

36、越来越简单的社会建设任务要求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答案: B

37、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助于促进收支科目全面规范、有章可循。 答案: A

38、自主经营、自由选择、自由流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 答案: A

39、建立一个相对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制度既是人民的期待,也是此次改革的重点。 答案: B 40、常态性社会矛盾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冲突性。 答案: B

41、现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的十分匹配。 答案: B

42、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政府。 答案: B

43、农村的许多群体性事件和不平等的城乡发展机制没有关系。 答案: B

44、坚持系统治理最重要的是要优化治理格局。 答案: A

45、财政的新定位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相悖的。 答案: B

46、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事业单位分为五大类。 答案: B

47、我国的户籍制度从1958年开始实行后就形成乡镇户籍和城市户籍。答案: B 

上一篇:小学广播站开场白下一篇:在研究中成长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