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松作文300字

2024-04-10

塔松作文300字(共5篇)

篇1:塔松作文300字

我爱学校的一草一木,但更爱学校的塔松。它像卫士般的守卫着这美丽的校园,塔松在操场的东角边。它是那么粗壮,那么挺拔。

春天到了,万物慢慢的苏醒过来了。塔松也在吸收养分,几天过去了。塔松长出了一些

嫩绿的像针一样的叶子。

夏天,塔松的叶子变的有硬了。用手去碰一下,感觉有点疼。同学们在草坪上踢足球,常常汗流加倍。他们就在塔松底下休息一会,一阵轻微的`凉风吹过,舒服极了!

秋天,其它树的叶子变黄,都渐渐飘落下来。只有你――塔松,还是那么青翠。

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落下。把你都给压弯了腰。你也不怕,还是坚持到底守卫着学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像塔松这样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人们是少有的。我也当然要学习这种精神!

篇2:塔松作文300字

春天,蒙蒙细雨滋润着大地,哺乳着万物,塔松也接受了春雨的哺育,在细雨中绽放了小小的、黄色的松塔,嵌在枝头。

夏天,塔松苍翠繁茂,遮出好大一片阴影,是人们乘凉的好地方。

秋天,在春、夏季旺盛过的花儿都凋谢了,青青小草也枯萎了,树木也穿上了秋姐姐送给他们的黄外套,而塔松却依然枝繁叶茂,它抖了抖身上的枯枝败叶,挺了挺腰杆,准备迎接严冬的到来。

冬天,大树被鹅毛大雪压得喘不过气来。可是,高傲的塔松,依然威武挺拔,纹丝不动。这更显得它那傲霜斗雪的性格。

篇3:“趣”字呈现作文教学实效

一、教学造境, 激发愉悦的写作兴趣

教学造境, 就是激发学生愉快的写作情感, 把原本枯燥的写作活动, 变成孩子们的乐事, 使他们处于想说、想写的境界, 产生写作的原动力。教学造境, 可紧抓“趣”字进行创设, 让学生有乐写的欲望。

(1) 先游玩后写作。大自然对学生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学生走向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的神奇会让学生心旷神怡, 借助这种心境先观察后写作, 就能收到神奇的效果。教师可根据作文训练的需要,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初春踏青、夏令露营、秋日登高、冬雪赏梅。高山大河的雄奇壮美、芳草鲜花的青嫩艳丽、古今建筑的新奇悦目, 不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 而且能撩拨学生赞美的欲望。

(2) 先动手后习作。小学生热衷于小制作、小实验,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创设愉快的心境, 让他们动手动脑做一些形态各异的小玩具, 例如, 小飞机、小坦克、小手枪、小帆船、小房子, 等等, 然后引导他们将制作的过程以及由小玩具所引起的联想写成短文, 学生乐于为之, 就会乐于写之。

(3) 先听音乐后写作。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参与学生习作的设境、造境, 让学生喜听乐写。如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 要求他们以“一条重要的消息”为题, 把从广播中听到的、从电视中看到的新闻记录下来。再如让学生听录音故事后续编结局, 让学生听乐曲后写联想。这些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 又能扩展学生的想象,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使训练活动趣味化。

(4) 先比赛后习作。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动、好胜, 作文教学要考虑他们的这些特点, 如指导学生写比赛场面时, 教师可以先组织比赛, 后指导习作。可安排学生进行“接力赛”“拔河比赛”等, 在比赛过程中, 教师用适当的语言, 有意地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参赛者的动作、语言、神态及观众的表现。活动结束, 先让学生交流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的感受, 然后动笔写下来。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完成习作。

二、课外蓄情, 延续学生的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这段话强调了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 语文教师应让他们的“好表现”心理得到满足, 作文的兴趣必然会与日俱增。课外蓄情, 就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课后读写活动, 满足学生这种心理, 使课堂上营造的写作氛围愉悦心境, 在课外继续延展、升华。

(1) “我发现的亮点”。组织学生观察社会生活, 捕捉写作热点、亮点, 通过书刊、网络、电视、广播以及自然景物, 收集写作素材, 在班上组织汇报会,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新奇”发现, 使各种信息纷呈交流, 碰撞出写作灵感的“火花”, 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写作的兴趣。

(2) “看谁写得最棒”。在班上组织生动活泼的写作竞赛活动, 激励学生的写作斗志, 让他们迎接挑战, 勇攀高峰。如“30分钟写作擂台”, 看谁在短时间内写得最多、最好。“小组写作接力赛”, 将几个学生分成一组, 一个个接下去写, 最后形成完整的文章或片段。看哪一组写得最好。“临场描摹赛”, 组织同学观察某一景物或某一活动片段, 当场描写, 看谁写得最逼真最生动。

(3) “我们都来当编辑”。组织学生搞小报刊的编辑活动, 鼓励学生自己起报刊名, 指导他们当小记者, 采访校内外新人新事, 自己撰写、排版和插图, 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评比和展览, 让学生在愉快的编写活动中, 提高写作水平。

(4) “我们班的小作家”。对优秀的作文, 老师花点精力, 写上简评, 推荐给广播站广播, 推荐给报刊发表, 并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比赛, 让他们尝到写作成功的快乐。老师还要将学生发表或获奖的文章组织展览交流, 使小作家们“披星戴环”, 在学生群体中产生强大的震撼力, 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所撰写。”叶圣陶先生早就强调了写作的情感作用, 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个“趣”字即能成就。

篇4:塔松作文300字

1.一部分学生在应付差事,不根据文本来叙述,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显得空洞乏味。

2.处于C层甚至B层的学生对于这个文章核心的问题没有把握,写的时候无从下笔。

3.这种课堂形式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学科特点,课堂氛围比较沉闷。不禁有这样的疑问:这一节语文课到底是阅读课还是作文课?

4.对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压力,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减弱,这是一件比较可怕的事情。

5.这种课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非常高,作为参加工作不到半年的我来说,极具挑战。我还不具备那么高的课堂整合能力。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也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经过《月亮上的足迹》《小圣施威降大圣》《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几课的学习,我上300字作文课型不局限于一种,不一定就是那种一读完就写的模式,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有时预习课上指导学生写,有时梳理一些关键问题之后写,有时放在课后写。至少在形式上我认识到了很多。

这周周二,王教授再次来指导实行300字作文时学生和老师存在的共性问题。之前300字作文学生也写了,老师也批改了,但是对于300字作文的要求不够明确,学生写的作文游离于文本与文本外围之间,这与老师的引导有着不可推卸的关系。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这些问题认识不够,总觉得学生写完了,基本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对于这些细节问题认识不够,导致学生的认识也不到位,这是所有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行300字作文一月有余了,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学生只是完成了任务,收获甚微。在这段时间的实行过程中,对300字小作文我有以下认识:

1.300字作文命题必须深入文本,所命之题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

2.不同的文体,300字作文命题的侧重点不同。说明文命题侧重于梳理文章情节,从一个细节问题入手,带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学习,要求条理清晰;小说或者散文等文体命题侧重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對文章有个整体把握。

3.学生写300字作文的要求一定要明确,锻炼学生审题能力,要求条理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经过王教授的指导,在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我用半个小时时间来处理、点评300字作文,就“影子是怎样带给盲孩子光明的”这一问题,学生基本能做到条理清晰,但还是有学生不依据文本,凭自己的印象来写。这是我以后要努力改变的学生现状。

篇5:塔松小学作文

有人喜欢娇艳的玫瑰,有人喜欢代表富贵的牡丹,而我偏偏喜欢校园里教学楼旁的三棵四季常青的塔松。

远远望去,它们就像三把撑开的绿色大伞,又像三座碧绿的宝塔。走近一看,最高那棵塔松足足有五层楼高,它的树干有碗口大那么粗,呈深褐色。上面布满了许多裂纹,像老太太额头上的.皱纹,它的手臂向四周伸展开来,上面长满了墨绿色像钢针一样的叶子。春天,它长出了新绿的叶子,软软的,一点也不扎手。到了夏天,它的叶子变得坚硬起来,调皮的孩子总会摘一根去吓唬小朋友。

春天下小雨的时候,它会给我们遮风挡雨;夏天烈日曝晒,来接孩子的家长总会坐在塔松下乘凉、聊天;秋天的时候,别的植物大都纷纷脱下绿色的大衣,而它们却依然穿着那绿色的军服;冬天,许多植物都枯萎了,它依然那样挺直腰身,守护着我们的校园。

我喜欢塔松,更喜欢它那不畏严寒的品格。

上一篇:庆祝教师节座谈会讲话下一篇:用调解化解社会矛盾 以服务创新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