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成语

2024-04-18

旁征博引成语(精选5篇)

篇1:旁征博引成语

成语解释:

旁:广泛;征:征求;博:广博;引:引证。广泛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例证。

成语出处:清 王韬《淞隐漫录》:“生数典已穷,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计女多于生凡十四则。”

成语简拼:PZBY

成语注音:ㄆㄤˊ ㄓㄥ ㄅㄛˊ 一ㄣ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旁征博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说话或写文章。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正音:博,不能读作“bé”。

成语辨形:征,不能写作“证”。

成语辨析:旁征博引和“引经据典”;都含有“引用材料作为证据”的`意思;但旁征博引偏重在引证的材料十分广博;“引经据典”偏重在材料引自经典。

近义词:引经据典

反义词:理屈词穷

成语例子:宝钗妙玉则从徐说,旁征博引,用罚甚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清之人情小说》)

英语翻译:cite various authorities

俄语翻译: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оширный материáл оказáтельства

成语故事:

唐高宗下令处死不小心看伐了昭陵的柏树的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大臣狄仁杰认为权善才罪不至死,就举张释之劝汉文帝释放偷汉高祖庙里玉环的小偷,辛毗拉魏文帝的衣服看迁民布告等例证明贤明君主必须依法治国,终于救了权善才

篇2:旁征博引成语

――中考满分文引用诗文美句集锦

引用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巧妙地运用引用,能使说明文更显生动,能使议论文更见雄辩,能使记叙文更具文采,能使散文更现魅力。请看20中考满分文引用诗文美句集锦:

1.秋日里,在草堂与杜甫一起仰天长号“八远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体会诗人背井离乡的心酸和穷困潦倒的无奈。欣赏美国诗人狄金森的:“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田野披上艳丽的轻纱,我不愿显得呆板,也佩戴了一枚胸花。”入冬,我手捧着亲爱的书,在火炉准备一杯热茶,就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温习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利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衾不暖锦衾薄。”的塞北风光。依偎在窗前,描绘“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苍凉景象……(安徽中考满分文《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快乐》)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母亲一般的温柔与无私,辛勤地哺育着世间万物;夏季,炎热的季节里,是风,送来了凉爽。阅读风,感受它的温柔与体贴。(安徽中考满分文《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快乐》)

3.且看那“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气概,看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看那“海内存知己,天涯苦比邻”的胸襟……(苏州中考满分文《聆听王勃》)

4.这个年代,没有宋词,所以,我寻觅不到“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意境,寻觅不到“千金纵买相回赋,脉脉此情谁梦”的,寻不到“妨把浮名,换了浅斟你唱”的无奈,寻不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悲凉,在这个没有宋词的年代,我却固执地认为,那是世上最美的乐意。(苏州中考满分文《聆听美妙》)

5.“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惧身后评……”,遥望历史的蜀地,回想那些熟悉的.面孔,感伤的眼泪潸然而落。(德州中考满分文《我依然为蜀国纵情悲歌》)

6.“何当共剪西窗,却话巴山夜雨时”,漆黑的夜掩盖不住你不断落下的泪水,绵绵的家愁萦绕在倾盆大雨之中……(日照中考满分文《我依然懂您》)

7.有时,我也想化作历史的足迹,重踏“雨邑清尘,柳色青青”的一片美景,饱览“苍苍翠微,蝉鸣幽深”的致远宁静,感受历史的一片沧桑。(江西中考满分文《有时,我也想化作历史的足迹》)

8.他仰头望望天空的飞鸟,是那样自由,朝着梦想奋力翱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满心悲愤,他转身一跃。他的一跃,凝成了一条弧线,宣明了满心的爱国情怀与“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潇洒!(江西中考满分文《有时,我也想这样潇洒》)

9.揭自然面纱,拥美丽怀抱。自然绝不会单调,因为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点缀;自然绝不会孤独,因为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陪伴。(江西中考满分文《有时,我也想化作一缕清风》)

10.窗前捧诗词,邂逅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女子愁情愁几何?“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年少的你是幸福的。可命运之神却没有垂青于你,让柔弱的你承受多舛的磨难,文物丧失,丈夫远逝,金兵南下,带着对明诚的追忆,国家的担忧,你在“满地黄花堆积”的秋夜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倚窗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捂胸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望雨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江西中考满分文《有时,我也想化作一缕清风》)

11.文天祥虽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情怀,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透彻的人生观,但依然被俘,也未能挽救风雨飘摇的宋王朝,但有谁会说他不是一位千古难求的民族英雄?(赤峰中考满分文《享受遍地野花芬芳》)

12.在通往山顶的过程中,我会尽情的享受那鸟语花香,细水长流;会坐在石阶上,享受“清泉石上流”快感;会体会那“人闲桂花落”的闲情;会聆听那“时鸣春涧中”的天籁之音;会享受在那崎岖小路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会享受“万花丛中一点红”,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的惬意。(赤峰中考满分文《享受一路风景》)

13.当年华流过,在每个时光的间隙中享受听雨的惬意。或是“小楼昨夜听风雨”的干净,或是“润物细无声”的柔美,或是“雨后全无叶底花”的潇洒,都是一种纤尘不染的天籁之音。(淄博中考满分文《聆听,其实很快乐》)

14.在夕阳欲颓时分,听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无奈轻叹,听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吟咏抑郁,听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迈雄浑……我聆听到的是历史的沧桑在浮华间尘埃落定的声响,是一首婉转的乡曲,催落心底的泪。(淄博中考满分文《聆听,其实很快乐》)

15.你不是没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少不更事,不是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积极乐观,不是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昂扬自信,不是没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情壮志,然而最后的你却也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黯然,“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沧桑,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坎坷。(淄博中考满分文《李白其实很快乐》)

16.大自然就是一口大教室,那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知识。我们看到大海,就可以学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壮阔胸怀;我们看到大山,就可以学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崇高思想境界;我们看到小溪,就可以学到“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的对知识的不断积累。(临沂中考满分文《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

17.你好!你是“月上柳梢,人约黄昏”的清幽,你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阔,你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你是“无边丝雨细如愁”。你是我的最爱――文学,我心中绚丽多彩,永不消逝的彩虹。(天津中考满分文《文学,你好》)

篇3:浅谈语文课堂的“旁征博引”

一、把名著引进课堂, 让语文课丰富多彩

语文是包罗万象, 博大精深的。而在语文课堂上, 恰当地引用名著, 不仅使课堂更为丰富, 也让整日埋头在大量习题和无尽考试的高中生领略到了文学名著的经典魅力, 进而激起他们适当择读名著的热情。如《报任安书》中, 讲授到“且夫臧获婢妾, 犹能引决, 况仆之不得已乎”时,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封建社会中名节的重大, 我旁征了《红楼梦》中的丫头金钏、鸳鸯。

宝玉和丫头金钏调笑, 王夫人以为金钏勾引宝玉, 怒气冲冲地把金钏打骂一顿后把她赶了出去, 这让金钏羞愤难当, 性情刚烈的金钏为了表明清白, 跳井自杀。贾赦看上贾母的大丫头鸳鸯, 非要纳她为妾, 让邢夫人、鸳鸯的哥嫂来劝她, 威逼她, 但她坚决不从, 发誓说∶“我这一辈子, 别说是‘宝玉’, 就是‘宝金’、‘宝天王’、‘宝皇帝’, 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就是老太太逼着我, 一刀子抹死了, 也不能从命!”贾母死后, 她自知逃不出贾赦等人的玩弄, 悬梁自尽。

鉴赏到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中的“青山隔送行, 疏林不作美, 淡烟暮霭相遮蔽”, 为了让学生掌握文学中“送别”的相通性, 我引用了《三国演义》中刘备送别徐庶一段:玄德立马于林畔, 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望, 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 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二、把故事引进课堂, 让语文课妙趣横生

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当课堂陷入沉闷时, 来个和教学相关的故事, 气氛随即活跃起来, 教学效果甚好。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 朱亥大义大勇, “袖四十斤铁椎, 椎杀晋鄙”, 我当时插入了朱亥随信陵君救赵之后的故事:朱亥杀了晋鄙后, 和信陵君留在了赵国。信陵君派遣朱亥出使秦国, 秦王不让朱亥返回, 要求他为秦国效力, 高官厚禄, 应有尽有。朱亥不同意, 秦王就把朱亥关进一个装有老虎的大铁笼子里, 威胁朱亥。老虎看见有人被投进笼子, 就猛扑过来。朱亥大叫一声“畜生, 你敢!”那老虎吓得趴在朱亥的脚下, 动也不敢动。秦王又将朱亥囚禁起来。朱亥见回去无望, 就用头撞柱子, 柱断而不死, 于是用手扼喉, 喉断而死。

讲授富兰克林的《美腿与丑腿》时, 我引了这个虽古老却经典的小故事:有位老太太生了两个女儿, 大女儿嫁给卖雨伞的, 小女儿嫁给开洗衣店的。老太太每天愁眉苦脸, 天气晴朗时, 担心大女儿雨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就担心小女儿的衣服晒不干, 没有一天是开心的。旁人就开导她, 雨天的时候您就想大女儿卖雨伞生意会很兴隆, 晴天的时候您就想小女儿洗衣店里的衣服很快就会晒干, 那不是天天都开心了吗?

三、把笑话引进课堂, 让语文课快乐起来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主张“快乐教育”的, 北宋教育家程颐提出寓教于乐, 适时教学。他说:“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杨贤江等也都提出过尊重儿童、实行教育民主的快乐教育思想。在西方, 许多教育家已经认识到了儿童学习的“快乐”、“乐趣”和“愿望”。语文课更应该本着这样的思想, 让学生学得开心, 笑得灿烂。

复习到实词的多义性时, 我讲了这样一个笑话:留学生彼得最近从一中国学生处学到:“如厕”也可称为“方便”。一日, 彼得坐公交车, 见车内标语“把方便让给乘客, 把困难留给自己”时, 大为不解, 怎么能把“方便”让给乘客?又一日, 见两中国学生对话, 一个说:“你手头方便吗?”另一个说:“方便, 方便。”随即伸手入怀掏摸。彼得怕闻异味, 赶紧走开, 心中纳闷:“方便”居然能放在怀里?没过几日, 他去中国学生宿舍找人, 李同学正端着铝锅, 见彼得便招呼:“你来得正好, 我请你吃方便面。”彼得不悦:“吃方便的面, 不恶心吗?”李同学说:“不恶心, 很香的。”彼得怒道:“还很香?”李同学说:“怎么不香, 我刚下的。”彼得闻言, 几近昏厥。学生便在笑声中明白了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四、把时事引进课堂, 让语文课新意叠出

身为语文老师, 对时事新闻不应该无动于衷, 漠不关心, 而应该保持一定的敏感性, 积极主动关注社会, 关注热点.比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何川洋造假门”等社会热点, 我都及时地引进课堂, 让学生明白语文课也是瞭望社会的窗口。

今年以来, 杭州、南京、成都等地先后发生的飙车肇事、醉驾致死案件, 引发社会舆论强烈关注。公安部决定自8月15日起, 在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行动, 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对此, 我特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番讨论, 学生们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 这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说”的能力, 也积累了“写”的素材。

五、把生活引进课堂, 让语文课活泼生动

“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时时有生活。”语文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转变观念, 提高素质, 让语文教学走出狭窄的课堂, 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为了让学生知道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我举了一件从报纸上看到的生活真事:从粤北某市到中山探亲的客家人李婆婆, 只会说客家话, 不大会说普通话, 买彩票时因为普通话说得不好, 原来说打4倍, 投注站的没听明白, 结果只打了2倍。结果每注中了500万, 于是痛失了1000万!学生们听了都哗然, 很为之可惜, 看着学生们一脸惋惜, 我趁势“王婆卖瓜”, 再次强调了学好语文, 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篇4:旁征博引有感

这本书是钱伟长先生主编的《现代化探索》丛书中的一种。在我所见论述决策科学的专著中,这是较有特色的一种。例如它很重视决策科学与数学的关系,体现了这套丛书注重交叉科学的宗旨,读来颇有新意。这跟两位作者都是数学家大概很有关系。

遗憾的是开宗明义第一章第一节旁征博引时却给读者留下了一点不太好的印象。这一节回顾我国决策活动的历史,着重介绍了“王符的《潜夫论笺》”,好几处提到《潜夫论笺》这个书名。首先这个书名就让人疑惑。东汉的王符的确写过一本书叫《潜夫论》,但没听说过叫《潜夫论笺》。笺,指对古书的注释。似乎王符不会对自己写的《潜夫论》再加笺注。我手头有本《潜夫论》,著者是王符,笺者是明代的汪继培。不知《决策科学》的作者是否另有所见。书名为《……笺》,而笺者署名为“著者”,那是有的,指的是笺注的著者。例如中华书局出版的《世说新语校笺》;即署徐震著。徐先生是校笺者,而《世说新语》的著者则是南朝宋的刘义庆。

更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决策科学》第一章第一节中用了不少笔墨介绍“王符《潜夫论笺》”的内容时所讲的有些话。谈到此书的“爱日”一节,说:“王符为富国追根求源,找到了‘日力’即太阳能的充分利用这个根本。提出了应采取一切措施利用太阳能,使之建谷立禾,从而使人民有谷吃有禾烧,明确提出了‘治国之日舒以长’的发展战略”。这真使人感到有点玄之又玄了。据我浅薄的理解,王符“爱日”所讲的“日”,就是时日,就是时间,爱日就是爱惜老百姓的时间,爱惜民力,反对扰民。对于“治国之日舒以长”;王符的解释是:“乃君明察而百官治,下循正而得其所,则民安静而力有余,故视日长也。”他还对“乱国之日促以短”作了解释:“乃君不明则百官乱而奸宄兴,法令鬻而役赋繁,则希民困于吏政,仕者穷于典礼,……故视日短也。”如果说这与“精兵简政”沾点边,还大致说得过去,至于什么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发展战略”,真不知从何说起!只要不是仅仅看题目,而是略略读了正文,简直难以想象怎么会求得那样的“甚解”。从引文看,作者显然是读过正文的。只是他引用的“谷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而我所见的本子则是:“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不知是版本不同,还是抄录有缺。这样一来,“建谷立禾”之说也不知何所本?作者进一步发而挥之,说什么发展水电、节约煤炭、发展太阳能、双季稻改三季稻、利用池塘养鱼生草、保护森林草原、全国绿化等等,“无不出于爱日”的战略决策,就更加离题万里了。

顺便提一下,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一节,“在这里只介绍一下王符的《潜夫论笺》”的前边,还一笔带过地提到两本书,一本是《资治通鉴》,另一本呢?“例如《通史》就是一部国家最高决策者的历史”。这部《通史》,恕我孤陋寡闻,不晓得是本什么书。“通史”一般指相对于断代史而言的通贯古今的史书。如《资治通鉴》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等都属通史。书名径称《通史》的,据查资料,只有梁武帝令吴均等人编的一部据说有六百多卷的史书,但“后佚”,早已失传了。

我由此产生了一点儿感想:

当今许多文章喜欢引用古代的或者外国的东西。写文章旁征博引,这个风气古已有之,不知是否如今为烈。对那些旁征博引的好文章,本人倒是特别爱读。它使人们从古今中外的生动事例、警句名言中,受到启迪,加深对文章论点的理解;还能使文章增添几分风采和趣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然而我觉得,一篇文章引用古代的、外国的东西,最好是文章“内在”的需要,有助于阐发、论证作者的论点,由古及今,由彼及此,有助于联系实际;如果不是这样,就容易使读者产生“言必称希腊”的隔膜之感。当然,有的引用虽然只是为了增添点文采,也大为有益,不可排斥。但是菜汤里如果味精放得过多,也会令人倒胃口,而不是“味道好极了”。最使人头痛的则是引用的材料不准确,或仅凭记忆草率下笔,或传他人之误传,或仅据个人的臆断和误解,援为例证。浅学加外行的我辈,读了就容易上当。

说我浅学,并非自谦,更不是故意讲反话来自炫。本文前边吹毛求的那点疵,实在只不过是古汉语的几个常用词,算不得什么学问。正因如此,我才担心:假如碰上比较深奥而又不准确的旁征博引,岂不是上了当还不晓得?

我在前边说过,《决策科学》是本好书。作者是数学家,以其特有的优势写出了这本书的特色。那点疵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篇5:旁征博引成语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然而,作为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那么,趣味性从何而来?我认为,哲学课的趣味,就在于哲学本身是一门能说明世界的本质,提示最一般的规律,能教人聪明、给人以智慧的学问。而不少中学生总希望自己更聪明、更有智慧,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带上一点哲理。因此,我们完全有可能引起中学生对哲学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怎样加强哲学课的趣味性?我们得从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去思考问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就是他们的思维活动还具有很大的形象性,他们常常凭着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我们所讲的生动,就是让学生在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感受中,加深印象、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要生动,就必须用形象说话,对于初学哲学的中学生来说,更需要形象化的讲解,而博引趣例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趣例”可以是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诗,名人名言等。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5%以上,高中生占85%以上,这可看出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我们就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来搞好哲学常识的教学。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而哲理诗却寓哲理于艺术形象中,意境、诗情、理趣交融,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也得到思想上的启发。还有名人名言,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的名言,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使学生加深对哲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博引趣例法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去把握、应用。第一,以趣引题,定好基调。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为何那么重要?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作用。成功的开头,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如在讲“联系”这个概念时,先播放哲学寓言故事“唇亡齿寒”的录音。说明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如唇齿相依,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联系”。那么,什么是“联系”呢?同学们就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去探讨。又如在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时,先叫一个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进而引导学生分清“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然后引入正题。

第二,以趣言理,深入浅出。哲学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它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认识。但从认识过程看,感性认识才是认识的起点,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对具体、生动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开始的。因此,教学应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带有哲理性认识,使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相一致。运用趣例组织哲学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原理,从而使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如在讲“必须按规律办事”时引了寓言“挤牛奶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使但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那头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

用心

爱心

专心

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母牛的奶不给小牛吃,也不去挤它,就会自然没了呢?通过思考、广义,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母牛的造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要每天挤,才能促其新陈代谢,也才有源源不断的新奶产生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而挤奶人违背了规律,就必然使母牛造奶系统的生理机能紊乱,造成奶的枯竭。接着,再举一例“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终生悔恨”去印证。这例说的是生物学家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结果十个子女中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他七个都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病。后来,达尔文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奉劝那些表兄姐,千万不要走我的路而近亲结婚,就当知心朋友吧!”最后选用谚语“强扭的瓜不甜”让学生分析。这样,“规律的不可违抗”这一难点内容就容易理解了。第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如在“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框题结尾,引用毛泽东的名言:“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让学生思考后回答:(1)这句话对不对?(“对”)(2)它符合什么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3)它的哲学依据是什么?(“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这样,由“原理——应用——名言”就构成这堂课的结语。然后,再引用恩格斯的话:“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结果。”作为课外练习,让学生辨别分析。又如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一框题末尾,引用王安石的诗:“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问“(1)这两句诗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2)而王安石把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是点石成金还是点金成铁呢?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再布置课外练习;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出几句反映对立统一关系的诗句。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博引趣例法进行教学,能够创设出良好的乐学情境。当然,仅用趣例讲哲学常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量事实的证明和论证。若将趣例与教学模型、投影仪、录象机、计算机等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则更能使学生大脑兴奋,学而忘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用心

爱心

上一篇:班名班训下一篇:告一年级新生家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