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浪淘沙赏析教案

2024-04-14

李煜浪淘沙赏析教案(通用11篇)

篇1:李煜浪淘沙赏析教案

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赏析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词人在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像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的情境与此相似,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下阕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莫”与“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难舍难离,《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这一句,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

应该说,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同时,他又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的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不如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

篇2:李煜浪淘沙赏析教案

而作为词人,李煜是及其成功的,他的词意象奇特,用词别致,意境深远,在文学有极的高地位。虞美人是李煜的流传最广的一首词,也是李煜最后一首词。所以读起来哀婉凄凉,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鸣。

所谓苦难出诗人,如果李煜不亡国,如果李煜有唐宗宋祖的伟业,或许他就做不出这样缠绵悱恻的词了。词中开头就是问句,抒发了对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一个问句又表现出对如今现实的无可奈何。

接下来的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仍是对往日生活的怀念,此时的李煜已经有了悔改之心,可惜大势已去,就算东风再温柔迷人,李煜也没有福气享受了。这句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一国之君,没有体会过亡国的苦难,但对往事的回忆,对昔日美好事情的追忆是每个人都有的。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不禁让人想起叶芝的当你老了那首诗。时光荏苒,无论你贵为天子还是一介平民,谁也逃不过时间。于是李煜最后无奈的自问自答。

篇3:李煜《浪淘沙》赏析

词的上阕从听觉、视觉、触觉三个层面写出词人对生活的体验,并由这种现实的感官体验引发词人的内心情感状态。词人利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从现实转入虚幻的梦境,这一转,把词人的人物形象及内心的情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描绘出来。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词人用实写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囚居生活的环境以及内心的悲凉与苦闷。首先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淅淅沥沥、连绵不绝的春雨,把本应充满生气的春景描写得寒冷凄清、阴冷湿腻,勾勒出人物感情活动的环境,将要消逝的春天更加激发词人对于时光和生命的留恋。词人囚居听雨,这种蚀骨的凄寒从外界转入了内心,就连温暖、柔软的罗衾也不能抵御着暮春的寒气。这里体现出一种微妙的情感变化。国破家亡的囚居生活,内心的巨大愁苦使他的内心早已不堪重负。这春寒并非只是生存环境,更多的是来自词人的心底,是命运压给他的切肤之痛,由这料峭的春寒,词人更多的是内心的不寒而栗。再美的景色在他的眼里,都带着愁情与痛心。这正是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1](p3)。悲情之眼,悲痛之心,所见怕也只能是这一幅凄冷的阴雨图。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词人紧接着回忆被春雨打醒的梦境,由实景转入虚景描写。在梦境里,词人并没有沦为宋氏王朝的阶下囚,依旧还是帝王之身享受着生活的种种欢乐。词人用了一个“客”字,表明自己的悲惨地位。而“一晌”与“贪欢”则形成强烈的对比,感情最是酸楚。词人所贪求的仅仅是这凄冷难耐的囚居生活能给他稍许快乐的短暂梦境,仅此而已。这本是一个极小的,甚至构不成愿望的一个行为,但对于词人来说,却要以一种近乎奢求的心态去留恋。梦—“一晌”—“贪欢”有一个情感递进的过程。求自由不得转入梦,梦之不得久,方求“一晌”之“贪欢”。词人在现实面前不断的退步,即使是这点滴的虚幻的幸福对于他来说都是少之又少,难之又难。词人的生存之苦,精神之痛,无限愁情,都在这不断挤压的愿望中被放大出来,让人不忍读之。正如《南唐二主词汇笺》引郭麟所说:“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之至。李后主之‘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所以独绝也。”

词的上阕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从词的表面看来,是先实写后虚写,但实际上前三句的现实生活的描写是词人梦醒后的所见所感。由词人贪恋的梦境一下子回到痛苦悲惨的现实,简单的“一晌贪欢”后,愿望也被迫中止。这种虚实之间的转化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引发情感上的强烈冲击,由此造成一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2](p140)的艺术效果。梦境中的极度欢愉,更加突出生活的悲惨与苦闷,由梦里的欢愉到梦醒的凄冷,这其实就是昔日与今时不可调和的矛盾。昔日的词人是高高在上,拥有荣华富贵、无限关山的帝王;而今时却是国破家亡、生活凄惨的阶下囚。这种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相互映衬,只能使过去的舒适的生活更加地触不可及,而使现实世界的生活更加地凄苦难耐。而由入梦到梦醒,由过去到现实,这种由虚到实所产生的心理落差不仅是词人心理上冲击,也给读者一种巨大的心理震动。

词的下阕写梦醒后凭栏之感。下阕也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在虚虚实实之间完成作者情感的抒发。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这句是虚写,但是虚中有实。首先,作者先写凭栏后的结果,这是对自己的一个警告:一个人的时候不要登高远眺,这样只能徒添伤悲。一个“莫”字,体现词人心中巨大的斗争与矛盾,思念故国,想要凭栏远眺慰藉自己,然而词人又清楚地知道,远眺只能使思念有增无减。“无限江山”与“一晌贪欢”之间有着照应的关系。自己曾经拥有的大好山河,曾经承载着自己豪华生活的故土,现如今也只能在梦中稍作流连。因此一句“别时容易见时难”就脱笔而出,其中包含着词人无比的悲愤和沉郁,这是对国破家亡无比悲痛的呻吟和呼唤。“别时容易”指的是“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尤奏别离歌”,后主被迫离开皇宫成为了宋的“臣虏”;“见时难”,离开故国是那么容易,然而在想回去却是千难万难了。在这一易一难的对比中,更突出词人的悔恨、留恋、向往、无奈。词人凭栏远眺,是实写,想起不能回去的故国山河,是虚写,看不见回不去的故国山河又是(下接第249页)实写。因此,词人的思维在虚实之间回转,而情感也就在这种虚虚实实的落差之中产生巨大的效应。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句明显是写诗人的绝望心态。现实的残酷,反抗的绝望,全由此呈现出来。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流水落花”说是春光易尽,像是凭栏所见之景,又像是在抒情。凭栏没看见期待中的故国家乡,却看到了一地的落花,伤心之中又增悲痛。“天上人间”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这一句历来有多种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解释为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第二种解释为昔日在天上,今日在人间;第三种解释为词人悲痛到了极点已经分不清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其实“天上”、“人间”更像是在对比。首先是词人生活前后的对比。昔日的李煜作为一国之君,拥有奢华安逸的生活,而亡国之后沦为阶下囚,这前后生活的变化就犹如天上和人间一般差距甚大。其次,“天上人间”的另一层对比是与“一晌贪欢”相互照应。“一晌贪欢”的美梦是在天上,而梦醒后的现实情景是在人间。在虚实之间完成了情感的动态表达。唐圭璋说:“流水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将四种之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3](p116)“天上人间”既是虚拟,又是生活的写照。这是作者内心关于生死的巨大矛盾,是一种带着绝望的希望。词人无疑是留恋着人世间的,可从前的帝王生活却已经去而不返了,对于他而言,人世间的只有地狱般的囚居生活,是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恰恰是这种对于生死的清醒的认识,带给词人巨大的无法排遣的苦闷与无奈。

篇4: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而是一个颇有天赋的词人,他工书善画、通晓音律、能诗能文。他一生经历了由皇帝而囚徒的生活,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得他的词作内容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写宫廷享乐生活,格调不高,故当时另一词人潘佑就曾当面指责他“桃李不须夸烂漫,已失了东风一半”。(据《鹤林玉露》)后期一降为囚徒,经历了一般帝王所无法体验到的痛苦生活,词风大变,把强烈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浓缩在凝炼的词章中,使他的词作以一种深沉的悲剧性感慨,放射出时代的折光。他的《虞美人》一词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对于这个亡国之君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回忆过去那“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忆江南·怀旧》)的生活。而花、月、春风这些美好的景致也就最易触动他那敏感的神经,可说是一触即发,往往只凭一点稍纵即逝的感觉,就能敲开他记忆的窗扉。同时,这种旧国之思一经撩拨,又是奔流直下,不可扼制的。这首词就是他在一个幽静的夜里,忽然感受到春风的暗度,而脱口吟出的怨泣之音,它以浓挚的感情与圆熟的技巧打动了读者的心。

“春花秋月何时了?”起笔从虚空处劈头一句发问,突兀不凡,“妙在笔末到而气己吞”。(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灿漫的春花、皎洁的秋月,什么时候完结呢?显得十分突然而怪异!春去秋来,本是自然法则,哪有完结之时,似乎无理,春花秋月又是大自然呈现出的良辰美景,一般人流连于花前月下唯恐不及。如宋人陈去非《虞美人》云:“吟诗同门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李煜却很不耐烦地责问它“何时了”,问得似乎又十分无趣。其实正暗示着一段极其伤心惨目、令人肝肠寸断的痛史。果然接下一句就是“往事知多少”。这句承接上句,使无理无趣的发问有了着落。“往事”既包括了“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宫廷生活,又包括了“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挥泪对宫娥”的亡国惨象。这一桩桩、一幕幕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实在是太多了。

为什么词人突发感慨,是什么拨动了他心琴上这根思旧的弦索呢?原来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用的颠倒因果句法;“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因,“往事知多少”是果。词人把结果提前,强调了这种哀婉愤切的感情,为全词创造出怨愁的氛围。

尽管词人讨厌、害怕春风,春风还是在昨夜悄悄闯进了他所栖身的小楼。这依然温馨袭人的春风,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词人想起过去那些“花月正春风”的生活。“又东风”的“又”字浸透了词人历经沧桑、不忍回忆又不能不回忆的心绪,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词人那哀肠几绝的哽咽之声。过去那以“香醪秀床”为中心的生活与眼前这萧条冷落的小楼庭院显得太不协调,令人满目伤情。这儿,“故国不堪回首”是一层意思,“又东风”进了一层,“明月中”又进一层。追思故国往事已是不堪忍受,何况又是在东风拂面,月华如水的春夜呢?情与景胶着在一起,真切动人。同样是花月春风,却物是人非,这种深刻的对比,使得词人那凄绝的情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他毫不停顿地一气吐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九个字。一般来说,这九个字在第二字上有一顿;在这儿笔者认为应一气吐出,方能表达词人那奔涌难息的愁绪。

下阙承“往事”、“故国”展开今昔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写实,以故国宫殿的依旧与自己的红颜顿失做比,表达江山易主、自伤自怨的情怀,有追叹、也有悔恨。“朱颜改”不过是“江山改”的委婉说法,李煜后期是知道自己亡国的责任的,他曾吁叹:“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王经《默记》)但事已至此,怨恨又有何用呢?

强烈的对比使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紧紧纠缠在一起,如一段胡乱剪接在一起的影片。色彩斑澜的过去与灰暗单调的今日交替奔现眼前,使人眼花缭乱,而又心绪烦乱,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乌夜啼》)胁迫万斛愁怨的词人痛心疾首地大声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

几多愁呢?愁多愁少,本来是十分抽象,难于描状的。但词人自有妙法,能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少愁?一江春水那样多,那样长的愁;春水东流那样绵绵无尽的愁。说愁有长度,大概从李白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生发而来;说愁如流水般无穷无尽,又许是从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忆君心似西江水,门夜东流无歇时”脱化而出,但两位唐代诗人只是写一般的离愁没有更为深刻的内涵,李煜倾吐的却是家国倾覆的深愁幽恨,愁思的深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后来词人也学他以具体比喻状摹愁思,秦观有“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崎每子,黄时雨”。其虽百般精巧,却只是一种士大夫个人闲愁的抒发,不可能如这句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虞美人》这首词以清丽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抒发故国之思,哀婉凄绝,如泣如诉,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据《乐府纪闻》载:“旧臣闻之,有泣下者”。更有甚者,导致了李煜自己的被害。王至《默记》云:“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 ‘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使得他的词作超出了个人感怀的范围,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时代认识价值。同时,由于他那样凄楚动人地表达出了自己回肠百结的愁思,使这首词达到了五代词的艺术顶峰,具有不可否认的美学价值。历史上,许多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常常从这首词中取得某些感情上的共鸣,就是在于“后主之词,其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1947年上映的一部反映抗战时期民生愁苦的影片,片名就叫《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天我们看了这部影片,仍会扼腕叹息,愁绪难平。影片的本身价值当然是最重要的,但也要看到,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表达战争带给中国人的愁苦与悲情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概括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第二中学(564602)

篇5:李煜浪淘沙赏析教案

五代: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篇6:李煜——《浪淘沙》

罗衾③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④贪欢。

独自莫凭⑤阑!

无限江山,别时⑥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1 潺潺:雨水声。

2 阑珊:已残,将尽。

3 罗衾:锦缎做的被子。

4 饷:片刻。《草堂诗余》注“一饷谓一衾之顷”

5凭:倚

6 别时:被迫离开故国之时。

赏析:

篇7:李煜 浪淘沙 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通过对李煜词的鉴赏,体会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在,感慨遂深。”充分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珍惜美好的事物。[教学重难点]

1、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2、能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对李后主词的鉴赏文章。[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虞美人》

2、同学交流:谈谈你听了这首歌后的感受。

3、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

4、教师多媒体: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 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有人对李煜的为文与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板书)(投影: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二、朗读《浪淘沙》,体会情感

1、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教师作朗读指导),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由篇到段,由段到句,由句到字,以字领篇,以读悟情。(重点讨论“寒”字的“词眼”作用)“阑珊”——将尽,哀落。“凭阑”——凭栏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浪淘沙令》中,就词的因果关系来看,为什么而“寒”?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以什么意象来写“寒”?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烘托了词人落寞的心境;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已沦落在北宋的第五课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铁蹄下;绵绵怨恨像悠悠春水,一腔愁绪如满地落花。

“雨”意象拓展——以雨烘托悲凉的心境,还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寒蝉……骤雨初歇,都……”“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

2、这些情感是通过哪些物象体现出来的呢? 雨潺潺、春阑珊——惆怅、凄冷

无限江山:怀故国――对往日荒淫误国的追悔寒 落花——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此首殆后主绝笔,语意惨然。五更梦回,寒雨潺潺,其境之黯淡凄凉可知。“梦里”两句,忆梦中往事,尤觉哀痛。换头宕开,两句自为呼应,所以“独自莫凭阑”者,盖因凭阑见无限江山,又引起无限伤心也。……“别时”一句,说出过去与今后之情况。自知相见无期,而下世亦不久矣。故“流水”两句,即承上申说不久于人世之意,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将四种了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三、品读与探讨

[讨论明确]两种理解都通,但似乎理解为“暮凭阑”更好。理由如下:第一,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作“暮”字比较自然,而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江山”在望,别易会难,正是凭阑时所见所感;如果说不要凭阑,却又说“无限江山”,上下文就有点不接气了。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词用“独”、“莫”两个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起来不美;不如连用 “自”、“暮”两个去声字,反而显得心情格外沉重。第三,这凭阑所见到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这才有了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样理 解,似乎更顺理成章,更深刻,更显得悲怨凄凉,也显然比“不要凭阑”更有意境。

四、“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引导学生比较“客”的含义)虚实结合

五、教师小结:

对比、虚实:梦境与现实

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

六、作业:

搜集李煜的词,根据所学的他的词,谈谈你对李煜词的理解,并作简要的评价。500字左右。

篇8: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西楼”,是斯人对景伤怀之处。由“无言独上西楼”的描写,已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索。俞平伯先生指出:“六字之中,已摄尽凄婉之神。”(《读词偶得》)首句为整首词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染上一层凄凉暗淡的底色。“月如钩”,点明时间是夜晚。

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点明季节是秋天。这是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是使人愁而更愁之景。“寂寞”与首句的“无言”“独上”相应。“寂寞”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者,非“清秋”,亦人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上阕三句,首句写出词中人“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二、三句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孤独的身影融于凄清的景色中,寂寞哀愁之情一句更甚一句。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写的全是词中人的眼中之景,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下面所要表达的离愁已呼之欲出。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典诗词中常见。这里暗用丝做喻体,却更深一层,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筹。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有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番”,即一种。这是一句不借助比喻的白描,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却道出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實感受。此句饱含辛酸,是极沉痛的伤心语。

下阕四句,点破题旨,直抒离愁。

人们往往联系李煜身经亡国之痛的遭遇来评析这首词。如黄昇先生指出:“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由于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诗人把抽象的难以言状的“离愁”写得很形象,道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结尾一句写离愁“别是一番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即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这首词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词人的才华,更是其真情所致。

词中的语句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篇9: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作者:李煜

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2、潺潺:形容雨声。

3、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4、罗衾(音qīn):绸被子。

5、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6、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7、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一作“饷”(音xiǎng)。

8、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9、凭栏:靠着栏杆。

10、江山:指南唐河山。

翻译: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

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

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

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

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赏析:

据《西清诗话》谓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从此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下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此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

篇10:李煜浪淘沙赏析教案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篇11:李煜浪淘沙赏析教案

1、古诗带拼音版

làng táo shā lìng ·lián wài yǔ chán chán

上一篇:超鼠奇侠之奇鼠城的叛徒读后感下一篇:杉德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