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心得体会

2024-04-09

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心得体会(共9篇)

篇1: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心得体会

那么吃苦耐劳,是必须的。或许在家中,自己是家里的小太阳,小公主,小少爷……但你总不能永远呆在家中,当温室的花朵。也不可能一直在家长的庇护下长大,总有一天是要面对社会的!现实是残酷的,当你脱离了这个家,独立生活,你是否还能像以往那样,什么都由长辈担着,你是否有能力养活自己?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一件让你证明自己,可以在脱离家长的庇护够,照顾好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今天你在烈日下站着就苦不堪言,那明天呢?后天呢?乃至你踏上社会大门,面对工作带来的烦恼,生活带来的困扰,轻言放弃,那样岂不是一辈子都活在痛苦当中,让家人承受更多的担忧,那你还有什么资格去决定,去选择自己的命运?失败了,可以再努力;跌倒了,可以再爬起;放弃了,机会也将随风飘去。

作为一个人,就是要在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中长大的,没有磨过的矛尖,永远都不会锋利。人也是一样的,没有受过磨练的人,没有勇气面对困难的人,是不会有成就的!经历的越多,经验就越丰富,越能够有把握去做好每一件事儿,做出一片新天地。要知道越挫越勇的道理。是的,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是永远不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也就再也无法得到进展,就像走阶梯一样,只知道自己已经爬了多少阶级,已经有多大成就;却不知道还有多少阶级才可以爬到最高处!

通过这次活动,感受最深的是团队负责人的耐心与责任心。团队成员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所以,成员们相处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些麻烦。但是,在带队负责人的带领下,队员们相处很融洽。并且我懂得了团结队友,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中去学习怎么与人交流沟通,因为说话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还有本次活动在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更深入的了解了社会;但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希望同学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当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同学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希望经历过磨练的同学们,将再也不是只会靠着大人们的庇护成长,同学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学会了独立,学会积极的相互交流!锻炼了沟通能力,丰富了阅历,开拓了眼界。

社会实践带给大家更多的是欢乐,团队成员互相帮助,成员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希望以后还可以参加这样的活动,多锻炼一下自己的意志与品质,也可以让同学们更加坚定努力学习,建设家乡,发展家乡,为家乡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篇2: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心得体会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要结合学生科研、学院专业特色发展的实际,积极组织支教、扶贫、调研等活动,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用心实践、用心感受、用心学习,通过实践真正发展与完善自我大舞台。把社会实践当作同学们“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不可或缺的大课堂。实习支教是新形势下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和加强大学生活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同时是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经受全方位锻炼,在艰苦条件下历练成长成才的需要。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小学的支教活动。在这之前,我有过犹豫,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站在讲台上,不知道自己能否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对未知的旅途也有隐隐的担忧。曾经,我以“不自立,何以助人?”来按捺自己的冲动,但是内心充满的对即将开始的支教生活的期待与憧憬占据了上风,怎么样的借口也不会拖住我将行的脚步。

下乡前的准备工作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支教活动,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在准备工作中难免遇到不少问题。虽然已经是临近考试了,大家还是抽出时间来开会,分配工作,备课小组也分工合作,把教学内容都拟定好。同时为了我们支教授课时能够做得更好,我们开展了两次试讲,把各自中做得不好的都一一指出,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有个好老师。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最好,但只希望能做得更好。

出行第一天的雨和布置校园

出发的那一天,天公就不作美,稀稀拉拉的下着小雨。伴随着小雨的歌唱,我们坐上车,开始我们十天的支教活动国。一小时多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塘墩小学。校园经过雨水的清洗,显得格外清新、明亮。刚到学校,就得到校长的热烈欢迎,一开始就开了一个小会,说了一些我们生活和教学时应该要注意的事项,及交接工作。饭后,我们匆匆布置了宿舍,就开始清扫校园,准备第二天的开班典礼。有校长的亲力亲为打扫校园,及指导工作,我们很快就完成任务了。

小朋友,我们曾经都是孩子

那扑面而来的清醒自然,就是我们的学生。

除了每天的上课,孩子们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来把我们团团围住要我们跟他们玩,或者在跑道上的空地玩“金木水火土”和杂草丛生的操场上奔跑、玩耍。

我们曾也有那样的纯真美好的童年,爬树、玩玻璃球、跳绳,老鹰捉小鸡;我们曾也有那样的童趣想象,没有规则的框定,没有现实的反衬,没有束缚,不拘一格。往事就如烟,轻轻掠过我脑海,感谢你,小朋友们,让我想起,我们曾经都是那么天真的稚子。

上课那件小事

下乡前,安排我上的是三年级的英语,经过两次的试讲以及平时的准备工作,已经安排得很好了。可到了学校,出了点差错,我被安排上一、二年级的英语,并负责他们的英语早读,于是我的备课内容就完全没有可用之处了,要在短时间内制定适合他们的内容。面对着这班完全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小朋友,第一节课下来,我真的很无奈,很彷徨,真的不知道要如何从26个英文字母教起。我曾有过不敢踏上那讲台的时刻,在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终于还是走上了讲台,才发现,第一节课下来,他们已经开始了解和记得一些字母了,这给了我继续讲下去的动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的学生们都非常配合我的工作,我深深被学生们的积极与认真打动了。让我自豪的是,在我几天的教导中,他们已经可以默写26个英文字母了。原来,没有什么跨不过去的砍,只要你坚持下去。我和我可爱的学生们就证明了这一真理啊!

难免有不舍

最后一天,我们组织了一个文艺会演,对学校展示我们爱在塘墩服务队的努力成果。我们的文艺会演内容包括朗诵比赛、海报制作大赛成果展示、舞蹈表演、歌唱表演、手语表演、小品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在这短短的十天里学的,文艺会演非常顺利,不得不佩服小朋友们的学习能力,他们的表演让我感动得泪湿两眼。

支教的日子时间不长,就那么十天,却有很多孩子的眼神记在我的心上。有一个很懂事的孩子,问我,老师你们走了,还会再回来吗?有时候,再不会撒谎的人,恐怕也经不起孩子纯真期盼的眼神。我们只能说,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但是你们可以去找老师们啊。孩子说好。他们还要我们一一留下联系方式,要保持联系。

每一位结束自己使命的支教伙伴们,都感受过一份离别的伤感,我们曾经想过,还是偷偷地走吧,孩子哭得人心碎,实在太伤感。

临别,

我挥手。

匆忙的回头,还是逃不过泪流满面,难免有不舍。

爱因为在心中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即使彼此不相同,能够与你分享,无论失败成功都会感动。爱,因为在心中。平凡而不平庸,世界就像迷宫,却又让我们此刻相逢our home。

篇3: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心得体会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到农村。 2004 年8 月, 中央16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文件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近几年来, 伴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情况、农村精神风貌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 农村的青年人流动性增大, 常驻青年人突减, 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增多, 部分农村基本覆盖信息化, 日常文化生活匮乏等新现象凸显。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如不对传统的“三下乡”形式加以创新, 紧跟时代步伐, 就无法真正成为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一个有效载体。

1 目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凸显出的问题

1997 年5 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等部委联合下发 《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 至今已逾15 年。 经过15 年的探索与发展, 大学生“三下乡” 活动已经成为国家科教文卫等职能部门服务广大农民、服务基层的重要品牌[2]。 目前,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按专业特长分类, 可以分为科技宣教类、文化文艺类、卫生保健类。 近年来, 还有一类综合卫生与文化的人文关怀类, 比如关爱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就属于这一类。 按实践内容分类, 可以分为宣传调查型、设计维护型、帮助生产型、表演展出型、支教授课型。按实践时间分类, 最少的有3 天, 最长的有1 个多月。 按实践人数分类, 一般至少5 人为一队, 人数也可达到50 人以上。

通过以上的分类, 就构成了现在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 尽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也作出了一定成绩,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不足, 正视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在大学生素质拓展, 专业能力提高, 对国情的了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有的高校还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 然而这种重视提高不了大学生对其正确认识。暑期“三下乡”的参与面不广, 个别院系在选拔实践队员的时候缺少足够的思想教育, 选拔过程简单宽松, 有个别服务意识不强, 个人素质不高, 觉得社会实践新鲜好玩。 还有的参加动机不纯, 为了获得“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 有的实践队大学生, 为了完成学校要求的任务, 为了“下乡”而“下乡”。 在集市摆几张桌子, 横幅一拉, 向来往的群众发宣传单, 对前来咨询的群众泛泛而谈, 摆摊时间1 小时左右就打道回府。 领略乡镇美景美食, 购买特产反倒成为实践队员们的主要“工作”。 这样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实践队, 不仅影响到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还会损害到高校的名誉, 受到当地政府或单位的排斥。

1.2 项目策划有误区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实践活动主题、形式的确定、组队, 对组员进行思想动员, 作初步计划等。尽管每个实践队在出发前都会制定相应的计划, 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但是很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调研, 教师对于前期的方案指导不足, 学生筹备时也没有深入了解实践地的实际需要。很多的实践队存在一个误区, 想方设法筹备更多的实践项目, 这些项目有些华而不实, 没考虑到是否适合实践对象, 实践对象是否又需要这些项目, 最终造成实践成效不佳, 大学生成就感低下。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 许多高校都是派辅导员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造成在实践过程中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 带队老师力不从心。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 难以给学生很好的指导, 影响了实践效果。特别是有些带队老师经验不足, 造成实践活动不顺利。

1.3 实践经费难筹措

高校团委每年都有专门的学生社会实践经费预算, 每个高校划拨的经费相差很大, “三下乡”社会实践经费与学术研究、 技能提升等经费相比比例还是偏小, 申请额外划拨经费难上加难。有些高校这部分经费十分紧张, 具体承担实践组织工作的院系部门, 在制定实践队的活动时间、参与人数、实践项目时往往受到实践经费的限制, 导致实践效果打折。

1.4 实践效果短期化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 每年的“三下乡” 实践活动中, 并没有连续地选择社会实践基地, 流动性比较大。部分高校院系领导遵循的是哪里方便, 就去哪里的原则, 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 使得社会实践基地成为空牌, 浪费人力、物力。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稳定性与长效性机制, 也使得实践活动无法制定长期目标, 浮于形式。

2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思路

2.1 端正认识, 注重专业指导

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发动者, 作为具体承办实践活动的院系, 必须积极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 让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明确社会实践并不是一次单纯的体验生活, 一趟旅游。应该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能特长, 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锻炼自己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 围绕实践主题为当地群众服务。让学生在出发前有使命感, 参与时有光荣感, 归来时有成就感。

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队成员名额有限, 基本从各级学生会、社团、班委中选出。只有突破身份、专业、年级等因素的限制, 组建自愿为主, 或返乡大学生群体的实践队, 才能够大大地提高实践主动性。

各院系要组织好实践队员的培训工作。 围绕实践队的主题和活动项目要求, 可以聘请多名专业老师集中指导, 也可聘请校外专家指导。规模较小的院系可以形成联合实践队, 加强院系之间、高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 开展更丰富的实践活动。要紧紧抓住实践地政府当年的主要工作, 将实践项目贴近地方发展, 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拓宽思路, 涉及到例如环保、水利、法律、农业、电力等行政部门, 可以寻求他们的指导或申请组成联合实践队, 通过地方、企业出资协办的方式筹集实践经费, 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与赞助, 推动社会实践更好开展。

2.2 因地制宜, 服务与实践并重

不同实践队各有特色, 实践项目与时间也各有不同。 实践队在设计实践项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特长, 结合当地特点开展实践活动。例如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系与信息系联合实践队发挥专业特长, 深入乡镇村开展义务维修, 并为文化氛围浓厚的尤溪县管前镇九曲村献上文艺晚会; 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实践队深入尤溪县西城镇凤元村、秀村、七尺村、文峰村等地, 实地考察了当地的水渠、排洪沟、河堤等农田水利设施, 开展了测量河道落差, 河道防洪排洪功能检验等活动;福州大学实践队深入乡村,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福建省中医药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来到尤溪县八字桥乡, 调研全县重点中药实验基地发展状况。这些实践队开展的实践项目因地制宜, 需求与供给相适应, 使实践活动具有很好的成效, 得到当地政府积极的支持。

2.3 合理筹划, 花“小钱”做“大事”

实践时间的制定, 依赖高校划拨的实践经费, 当地政府或单位对实践队的支持情况而定, 时间过短, 学生实践效果不佳, 对当地的服务不够。进行合理的经费、时间预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最短保证在一周左右为宜。 实践队住宿一般是安排在学校宿舍或者政府宿舍, 当当地无法承担时, 就要居住宾馆, 这对许多实践队来说, 是费用最高的一项。社会实践最大的花费无非是在住宿费与日常饮食上, 经费不多的实践队, 要尽可能与当地沟通, 得到支持。 也可以采取自己买菜煮饭的方式, 这种自食其力的方式不仅增进了大学生们之间的交流, 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4 精选实践基地, 制定长效机制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接地气、察民情。 高校在选定社会实践基地时, 要根据学校专业特色以及能够开展的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合理性分析, 签订责任书。 实行双赢原则、就近原则, 把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结合, 与专业学习结合, 精心组织。实践基地要能承担大学生相关专业社会实践的需求, 融合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为一体。在向实践基地提供物质支持的同时, 积极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化, 让大学生受到更好的锻炼, 地方与单位取得更好的效益。加强校地联系, 制定长效性的保障机制让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不应是临时性的实践活动, 要保证活动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将“三下乡”变为“常下乡”。

2.5 设计实践成效考核制度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成员的表现情况, 要纳入日常的教学安排并给与相应成绩, 纳入评先评优的考核指标, 作为入党的考核依据。实践队指导教师的指导成效, 也将作为职务 (称) 晋升、年终考核的重要条件;同时加强对学院的考核力度, 把社会实践开展情况作为学院学生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 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3]。

将“订单”式的社会实践引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去, 形成高校出学生, 基层单位出岗位的模式, 服务基层, 服务三农。 提前给与大学生进入社会实践的机会, 了解单位或企业运行模式, 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道路。

3 结束语

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了大学生成长成才, 培养了大学生更强的实践能力, 为大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做好了铺垫。 作为实践教育的组织者, 我们要紧密跟随当今社会发展形势, 结合高校自身优势,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努力使实践活动具有长效性与稳定性, 发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最大作用,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建设[J].科教文汇, 2007 (09) :20-21.

[2]王锐琴, 刘芳芳, 苏建国.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再思考[J].中国产业, 2011 (2) :65-66.

篇4: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心得体会

英克尔斯在《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一书中提到了与个人现代性有关的九个因素,它们是工厂、教育、大众传媒、工厂现代性、农业合作社、城市经历、城市非工业工人、家庭与学校背景、农村出身与城市出身。这九个因素有的跟个人现代性呈正相关,有的则不相关。中间没有提到战争和社会动员这一因素,但是研究中国具体的个人现代化情况的时候不能直接套用英克尔斯指标,需要考虑到很多中国本土的因素,比如在中国这一独特视角下,战争和社会动员在促成中国乡村个人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克尔斯分别用了分析、主题、行为三个角度的二十四个维度来定义个人现代性,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中国抗日战争和战争中的社会动员带来的结果符合英克尔斯现代人定义的特征组中的很多特征,例如亲族关系、妇女权利、政治参与、社会分层等多个方面,换句话说,特定时期中国个人的现代化与抗日战争和社会动员有着密切联系。

一、战争重建乡村秩序促进个人现代化

抗战前的中国乡村,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乡村地方性治理与以保甲制为代表的世俗化的政治权力相结合,构成了乡村社会的基本政治秩序。乡绅一般是具有经济资源、社会资本和文化知识的优势的社会群体。作为一种地方性权威,乡绅对该区域民众具有整合和领导的权力。由此看来,个人处于乡绅领导下的一个血缘宗法格局中,在这个格局中,人与人相互紧密联系,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宗法圈”①,社会各阶级阶层分化严重,所有人都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环,在这个“宗法圈”中一环扣一环。因为相互紧密联系,“宗法圈”里的人是“全能”,但因为受到得各方面的限制太多,“宗法圈”里的人又是低效的。另外圈子是比较固定的,因为乡村的基本政治秩序格局是稳固而持久的,因而不能一批一批的从里面提取人力。但抗日战争是一场消耗人力的持久战争,需要大批人力满足其军事需要,因而传统的乡村政治格局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另一方面作为席卷全中国的抗日战争,其影响必然渗入乡村,在民族战争的背景下,为了提取人力和更多的经济政治支持,必需通过对各阶级阶层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的调整,重建乡村社会秩序。以乡绅和地缘为基础的旧有秩序被削弱直至分崩离析。与地域群体、地方观念的衰落同时并行的将是一种作为替代物的中介群体的形成。在社会组织的建设中,传统的血缘、地缘标准被业缘、阶级标准所取代。超血缘、地缘的新型社会组织②,在发动和组织群众从事抗日救亡、社会生产及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中坚的作用。这种新型的社会组织不同与原来乡绅领导下非正式组织起来的宗法圈。在这种新型的社会组织中,每个个体是独立的,是以“个人”为执行单位的,受到的封建限制很少,因而是专能而高效的。在这种新型的组织中,个体流动性增加,个人无需死死绑定在某一结构上,使得提取一批一批的人力投入战争满足战争需要成为可能。

二、战争变更社会结构促进个人现代化

战争与社会动员首先改变了原有的阶级结构。为了动员民众抗战,中共首先进行了地权制度的变革,主要通过减租运动。减租运动合理配置了乡村各阶级经济利益,根据阶级标准重组了乡村社会各群体,而且它调整了社会财富在各阶级之间的分配状况。贫雇农在减租中取得的实际利益,其经济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中农在中共许可并鼓励中农经济充分发展、允许他们发展成为新型富农的政策下,经济地位的变化;富农经济,少有发展;地主经济在减租、匀地政策的制约下受到相当的限制,大多数是经济下降或保持原状。经济状况的改变,促进了阶级流动。

经济状况的变化重塑了阶级力量的对比,阶级力量的对比又带来农民觉悟的提高。抗日战争让农民民族意识觉醒的同时,权利意识也与之同时慢慢觉醒的,他们在看到政策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学会了抛弃保守畏缩的做法,积极地投入到使他们获益的运动中。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求助于特定的组织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利益,权利意识的觉醒,农民具有形成意见并持有意见的倾向,而且还积极地区获取赖以形成意见的事实与信息,将他们的意见付诸行动,这些在英克尔斯现代人定义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维度,也是构成个人现代性的重要内容。

除了阶级结构变动以外,这一时期明显的社会结构变动还有乡村社会的某些边缘群体在抗日战争的契机下进入到了社会关注的中心。抗战以前,国民党政权从未沉降到乡村社会,乡村社会基本在控制之外,因而很容易被一些有实力的黑恶势力把持,抗日战争影响到乡村社会后,促成了基层社会中心的某种转换,原有的权力网络被打破,乡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即由依靠乡村精英转移到依靠人民大众,在依靠人民大众之后,某些社会边缘群体开始进入公众眼球,例如土匪、二流子等,他们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得到改造,这些改造不仅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这一群体自身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新的社会结构给了他们一定地位和利益,他们逐渐放弃以前堕落的品行,纠正以前欺善助恶的行为;他们有了效能感,会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而不再容易为更有权势的人所控制;他们开始认识到尊严的重要性,开始给尊严足够的尊重。这些也是英克尔斯指标里关于个人现代性定义的特征。

三、 战争提高政治参与促进个人现代化

由于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造成了农民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和弱点,比如说农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比较薄弱,他们既有朴实、忠厚的特点,更有根深蒂固的散漫、认命、顺从和冷漠的特性。全面抗战爆发时,很多农民还处在无准备无号召也无组织的散乱状态,并不明白民族抗战的意义和抗战與他们的关系,虽然确实不乏奋起反抗侵略和主动支前者,但麻木不仁者、惊恐慌乱者、束手待毙者乃至因各种原因而公然附敌者,也所在多有。

但是强有力社会动员改变了这种局面。这种社会动员一方面为落后分散的农村注入了新的观念和新鲜的活力,促成了战时农村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动员和组织,激发了农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抗战热情,促成农民超出传统经验的局限,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去看世界、国家及身边的一切。最关键的是高度的政治动员清除了乡村民众传统的冷漠和保守,现代政治理念政治民主、人权保护、经济平等、剥削有罪等,通过实践在乡村得到传播,深入到农民心中,

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各种社会动员带来的广泛后果是农民群众最广泛的政治参与。农民不但参加村内事务,而且也直接参加国家事务。在整个抗战期间,许多地区的乡村进行了多次村选运动,也进行了直选县议员、边区参议员及推选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运动,参选比率很高。尽管从以后的发展看,这些选举还不能视为政治民主化已达到较高水平,但至少表现出了农村高度的组织化和高水平动员。而且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抗日根据地政权还尝试着实行了完全的民权,不分阶级、地位、财富、男女之别,只要是坚持抗日立场的民众均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力。这些都表明各阶层民众参政的权利得到落实,民众逐渐超越狭隘的视野,开始关注公共事务和国家大事。

英克尔斯认为‘参与和‘被动员这两个术语常常被用来作为现代政体之公民的特征。有一种预期,即现代政体的公民不仅对触及切身生活的事情感兴趣,而且对他的社区面临的更重大事情也有兴趣。上面的论述显示了抗日战争和战争中的社会动员对提高政治参与所起到的重大促进作用,按照英克尔斯的说法,提高了政治参与也就在某种层面上促进了个人现代性的培养。

四、结束语:战争是促成传统人转向现代人的契机

或许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有培养个人现代性的功能,但是战争的确可能是促使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化的契机,中国的抗日战争便是如此。抗日战争重建了乡村秩序,使乡村中的个人由受传统乡绅的控制、受以血缘为基础的权利网络的限制到后来变得独立以个人为执行单位,而且谋求在某种现代的新型组织中的地位来实现其自身的利益。战争变更了社会结构,首先是阶级机构的变化,阶级的流动促使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农民开始形成并持有自己的意见,而且开始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然后是社会边缘群体进入社会中心,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目标,不为强势群体控制,开始重视尊严对于人的重要性。最后战争还提高了人们的政治参与度,让人们从狭小的视野中走出来开始关注公共事务和国家大事。

除开这三个主要的层面之外,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背景下,人们开始学会接受社会变革,而且随着文化知识界农民动员的深入,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们有了更强的关于受教育的意愿。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背景下,人们接触大众传播媒介的机会迅猛增加,主要是报纸、收音机和电影,虽然大部分内容都与抗日救国有关,但还是极大的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关于社会分层方面,传统社会的身份背景的重要性一定程度地降低,流动对于各阶级各阶层成为可能。总之,在很多方面抗日战争和社会动员都促成了中国乡村社会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注释:

①这里的“宗法圈”是指(作为国家与乡村社会中介的)乡绅领导的一个以血缘为基础的人与人相互联系的网络。类似与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其中人与人的关系如下图:

②新型的社会组织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宗法圈”,新型社会组织中个人是相对独立的,其中人与人的关系如图:

參考文献:

[1]刘一皋.抗日战争与中国北方农村社会发展:战时华北抗日根据地社会变革及其影响[J].中共党史研究 ,1995(4).

[2]范艳华.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南乡村权利结构[J].根据地研究 ,2008(5).

[3]黄正林,文月琴.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乡村社会问题的治理[J].河北大学学报,2005(3).

[4]张丽梅.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众社会动员方式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 ,2010(12).

篇5: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心得体会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给带来的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我们来到的是开州的村镇地区,开州的绿化环境特别的好,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很庆幸来到开州这个美丽的地方,当地居民非常热情,十分亲切。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下来,我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宣传_,传承党的精神。前往白华村之前,我对村子的印象还停留在很小的时候的样子,带着对乡村十年变化的憧憬,我们从开州到白华村,全程11公里,道路从印象中的颠簸到如今的平缓,这种改变,无疑是国家飞速发展带来的好处,正是如此,这些乡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近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白华村,这里青山绿水,消除了我们一行人疲惫的身躯,呼吸着这里的空气。

到达了当地的党支部,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的活动。直到我们的节目完美结束,也算是对得起我们之前的辛苦排练,短短时间里,拉近了我们团体的凝聚力。

篇6: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一、“areyouready?”

首先我要这样问自己。由于学期末繁重的学习任务和三下乡时间的提前,我之前计划的备课任务完全被打乱,只好匆匆忙忙地收拾好行装和简单地准备了备课资料就踏上了这次的下乡的征途。我本以为我手头上的资料是足够让我讲完5节课的,结果这样的草草准备连短短的40分钟也撑不了。我从其他队友精彩的讲课内容中看到她们的精心准备,这不禁让我惭愧。我连基本的备课内容都完成不了,还谈何师范技能,就更别说把教育事业当作是一种艺术来对待了。在上接下来的几节课前我都要在心中默问自己一句:“你准备好了吗?”从短期来看,“准备”意味着备好你即将要上的课程,包括课题的选择、时间的把握、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艺术;从长远来看,“准备”意味你专业素养的积累、师范技能的娴熟运用、把握学生心理的敏锐度等等,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急待我们去汲取、整合以及运用,特别是对待我们厚积薄发型的中文专业,我们更不应该投机取巧,唬得过自己的学生,唬不过老师的责任,中文人的良心。做了两年的中文人,在向学生解释孔子理论主张的时候竟然在讲台上词穷了。在他们大声回答出孔子的主要主张是“仁”与“礼”的时候,我无法再向他们阐释出什么孔子理论的精髓,原来我的水平并没有比他们高出多少,我只是多了个华师学子的头衔,还戴着这个头衔到处招摇撞骗,不知“大学”为何物,“中文”为何物,更谈何孔老夫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中文,身在教育,可心呢?也许只有当心也到“庐山”的时候,才能真正懂得此山的奥妙吧!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在这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书本或老师没有提到过的难题,例如“如何对待学生打瞌睡的问题?”我们是该直接点名批评还是该放任自流?一方面,直接批评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太多的批评也会造成学生的麻木,从而失去批评的作用;另一方面,任其自然更是不可取。后来我尝试了一种以表扬的形式来代替批评的提醒方式或以检讨自身课程不足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短短的十天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这样的类似问题,如“鼓励学生的尺度该如何把握?”、“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造成怎样的影响?”、“学生的座位安排对学生学习会有怎样的影响?”、“学生的兴趣与课程安排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从来没有遇到过,解决问题的答案也不可能在某一本书上直接找到或从哪位老师的口中直接得知,但我们却可以从学生身上直接找到答案,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深入学生当中,想学生之所想,亲身体验各种教育方式的利与弊,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篇7:三下乡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第一次绞尽脑汁地备课,第一次踏上讲台,第一次煞有介事地上课。在这十天里,我们的话题总是围绕着这群孩子们转,或者是喜上眉梢地说某某同学真懂事,上课怎样认真配合,或者愁眉苦脸地说某某同学不爱听课老打瞌睡,或者互相交流对每个班上课积极性的评价……在这一隅远离了我们那个嘈杂的世界的小乡村,孩子们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全部,而外面的那个世界,似乎已经离我们很远,心灵很容易得到安宁。然而,这一份遗世独立也往往让我无奈地想到,这未尝不是一种与外界的脱离与闭塞。

刚踏上公庄这片土地时,可以用满目荒凉来形容。很破旧的宿舍,很残旧的教室,没了球网的水泥篮球框,孩子们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一张乒乓桌和一副已经没有胶贴的光秃秃的木球拍,孩子们却也从中练就一身好本领,无论男女师生都是乒乓球的高手。操场长满杂草,开会的时候就是在草丛中搬张凳子开的。去到那里,伙食自然是比较差,然而食堂的师傅很照顾我们,会给我们的菜加一些肉,并总搓搓手不好意思地说乡下地方没什么好东西吃,而学生们的饭菜几乎都是素食看不到一丁点儿肉,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个个都瘦瘦弱弱的,我们总招呼他们过来吃我们的菜,他们却总是很腼腆地拒绝,这样的一群孩子懂事得让我们心疼,很想给他们带去些在他们所处的环境局限下学不到的知识,所以备课备得很努力,因为我们能带给他们的也就只有这些了,想通过我们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想让他们也努力学习,跃出这片土地,出去看看,世界还很大很精彩,不仅仅是他们眼前的这方天地。

我必须得承认,刚去到那里的时候我不止打过一次退堂鼓。偏僻的农村,恶劣的居住环境,都让我非常不适应,而且加上自己身体条件水土不服,我甚至有要放弃的冲动然而后来慢慢地我却爱上了这片土地,因为这里的学生如此纯朴可爱,虽然也有几个调皮爱唱反调的令人头疼的小男生,却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天真无邪,会偷偷折纸花送我们,会带我们出去吃当地小吃。让我感慨颇多的是,孩子们都需要被肯定。有几个学生很高兴地对我说,“老师你们对我们都很好,我们的那些老师都很偏心我们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的。”孩子们都需要被肯定,而肯定对他们自信心的建立有很大影响。这对我在将来真正走上教师职业有很大的启发,因材施教,一视同仁。而在这里最大的感受是乡村的初中生比起城市里的初中生,真的要质朴单纯许多。他们都还像是小学生,爱玩爱闹。同时,也存在着对自己前途的不确定和渺茫甚至想放弃——这是最令我难过也很想改变的。

有几个学生跟我聊天时很迷茫地说,“英纯姐姐,我们班越来越少人了,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有时觉得读书很累很无聊,都不想再坚持下去了。”每当我听到这样的话,我总觉得很心酸,甚至有时会忍不住搂着他们哭着说不要这样想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亲眼看到那里的破败和荒凉,深知这里的孩子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够靠读好书才能走出这里,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继续在这里浑浑噩噩浪费青春。看到这些孩子眼中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外面大城市的向往与羡慕时,总让我很心疼,很想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很想让他们一路都很顺利走下去,很想让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所以当他们消极时,总要努力地去跟他们谈心,鼓励他们加油不要放弃。

为期十天的下乡之旅,在下乡之前,我曾经想过短短的十天我们能带给他们什么,能改变得了什么,但是在这十天之后,我想我们的使命已经达成,不管怎样,我觉得我们为他们单调的生活注入了一缕大城市的气息,启发他们去探索他们那一隅之外的世界,而且我们对那些平时不受重视的学生的肯定,也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下乡的体会在于体验生活,更在于改变孩子们的生活。只是有一点小小的担虑,我们走了以后,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想法,会不会在小小的震动后,却又恢复到以前那样了呢?

篇8: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心得体会

一、全科医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 有必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1. 医学生人文素质内涵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医学生人文精神以医德为中心, 反映医学生人格、气质、修养。涉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与职业关系能力问题, 即将广博的人文知识自觉应用于医学实践, 包括情感交流能力、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于2001年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对任何国家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分为七个领域和毕业生必须达到的60条具体标准。在这七个领域中, 除了医学基础、临床技能和信息管理外, 其余4个都完全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 共有35条具体标准 ( 占58. 3% ) 。从这一简单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到, 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及其重要意义。

2.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及教育现状

我们前期调查发现, 当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整体不高, 存在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 如知识面狭窄, 视野不开阔, 不关注时事, 语言表达能力差, 认识和理解社会的能力不强, 部分学生还标新精神空虚、生活品味较低, 人文关怀精神缺失, 思维模式简单、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看法带有浓厚的功利性。这与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突出知识的积累, 轻视能力的培养有关。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正在被边缘化, 在专业课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社会实践中、在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方式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没有探索出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我校为地方独立医学院校, 培养的临床医学生大多是面向基层医疗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从事社区全科医疗工作。因此, 对于地方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 除了要学习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必须接受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修养。为了积极响应两会中强调的新医改重点问题“加大卫生人才和科技工作力度”和“统筹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我们把活动主题定位“心怀中国梦情系三代人”“加强慢性病防治共建美丽江城”。为此, 我们结合新医改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要求, 联合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学校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我的中国梦”———“美丽江城”系列活动。围绕着活动主题, 我们不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共性和个性发展, 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而且使学生在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扎根基层,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得到提升。

1. 组织开展慢性病实地调研、监测和服务活动, 激发全科医学生主动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热情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 2012 - 2015年) 》显示, 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 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 现有确诊患者2. 6亿人, 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以后从事社区卫生工作的全科医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有关慢性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学、疾病社区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 学校教师也应向学生灌输此方面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在学校就开始积极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

为了让学生了解吉林市慢性病相关防控信息, 并为所到之地的社区人民提供正确的慢性病预防控制知识, 真正把握“从基层中来, 到基层中去”这一中国特色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我们组织全科学生开展慢性病实地调研、监测和服务活动。

活动之一: 学生首先与CDC工作人员一起进行为期10天的吉林市外围地区慢性病实地监测调研中, 学生主动参与CDC工作人员公共医疗卫生相关的问卷调查活动, 学习了解慢病实地调查过程。然后学生在CDC工作人员的指导下, 学习统计分析、书写评估报告过程。

活动之二: 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一起, 为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体重、呼吸、心率、血压、脉搏等的监测, 建立《基础健康档案》, 筛查慢性病, 并且长期跟踪。通过实践, 要让学生知道, 他们走进的一个弱势群体, 面对的是生命、痛苦和不幸, 医生的言行举止会影响病人。使得学生加深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促使他们将学习中领悟到的人文精神应用到医疗行为的各个方面。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将调查监测数据、协议书、活动照片、活动视频等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 书写“三下乡”活动总结。同时, 根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出的监测评估报告, 将这次活动的调查结果反馈给学校, 以便学校老师根据该评估报告做出教学、科研重点规划, 做出更具实用的学习安排。

2. 进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 提升全科医学生为社区特殊人群服务的思想意识

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逐渐进入老年期, 尤其是计生特殊困难家庭、未再生育和未收养子女的父母养老问题不断显现。据调查, 有的入住养老机构、有的居家养老, 他们仅靠自己的养老金去维持生活, 家庭经济状况比较拮据, 直接影响到了老年生活质量。为此, 我们通过与日升社区积极沟通, 结合全科医学专业特点, 组织学生为这些计划生育特殊群体提供免费的身体检查、建立健康档案, 切实把关爱计划生育家庭的责任落实到我们每一个的身上, 并通过社区、媒体、我们学校师生的努力, 为他们营造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在活动中,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主动轮流为行动不便失独老人打扫卫生, 做好危险排查工作, 并与社区共同努力建立“夕阳红娱乐聊天室”, 开展娱乐沙龙、心理咨询、团体活动等, 帮助他们相互了解、促进友谊。

3. 关注儿童行为障碍, 增强全科医学生与学校、家长、儿童三方的沟通交流能力

在儿童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中, 约有60% 的儿童注意力缺陷, 儿童注意力缺陷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短暂,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据报道, 30% ~ 40% 的患儿成年后仍残留若干注意力缺陷症状, 其中10% 的成人在接受教育、选择职业和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 另外, 有10% 存在严重的精神病或反社会行为问题。因此, 我们组织全科医学生面向学龄期儿童进行注意力缺陷调查, 通过与学校、家长、儿童三方的沟通, 采用量表问卷调查的形式, 筛选出8 ~12岁儿童中的注意力缺陷的儿童群体确定为心理实验对象, 并且签订《注意力缺陷儿童康复计划知情同意责任分担合同书》。针对注意力缺陷儿童的个体情况, 制定长期注意力缺陷心理康复训练计划, 并长期跟踪治疗受试儿童。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发现, 学生心理专业知识在儿童进行注意力缺陷康复中不但得到有效应用, 而且学生们与学校、家长、儿童三方的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三、总结

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整合交融, 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 正是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回归与科学精神的交融以及技术主义和人文关怀的统一。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 也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大课堂。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全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 它可使学生深入社会, 贴近民众, 在耳闻目睹中亲自感受、体验人文精神, 深化人文精神, 值得进一步探索。

摘要:目的:探索如何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法:结合新医改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要求, 联合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学校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暨“我的中国梦”——“美丽江城”系列活动。结果:通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不但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 开拓多元化学习思路, 巩固多学科知识,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而且实现了全科医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目的, 真正发挥了“大学是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桥梁时期”的关键作用。结论:在临床本科医学教育中加强全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教育, 不但对培养高素质合格全科医学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全科医学,人文素质,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柳行, 辛程远.农村定向全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12) :153.

[2]史瑞芬, 闭晓君.在护理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6) :451-453.

篇9: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心得体会

[关键词]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成效存在问题思路对策

作为英德市文化惠民工程重要载体和重头戏的“送戏下乡”活动,成为了英德市乃至清远市的一个文化品牌。“送戏下乡”是英德市委市政府文化惠民活动的民生实事之一,旨在通过文化传递,弘扬英德的传统文化,倡导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道德理念,丰富及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因而受到了全市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成效:努力达到“四个方面”的满意

作为英德市“送戏下乡”活动的组织者、演出者,克服了人手紧缺、经费不足、设备简陋、道具匮乏、用车紧张、交通不便等困难,高质高效完成了演出任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以2012年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共组织公益性演出138 场次,其中镇街 43 场,市直系统57场,观演群众20多万人次。这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送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还把各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通过文艺的形式,及时送到农村,使农村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构建和谐英德贡献力量。同时,进一步活跃了山区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营造了欢乐和谐的浓厚氛围,把先进文化送到基层群众。

我们在演出剧目上精心策划安排,力求弘扬主旋律,突出特色化、地域性、乡土味;排练时高标准严要求,追求高质高效。每场精彩演出都吸引了数千名群众前来观看,特别是近几年来,创作编排了一个个乡土气息浓郁、具有英德“风味”的节目,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如:快板《社保制度惠农村》《遵规守禁纠四风》《英石美名扬》《安全生產天字号》《英德公安新风采》,《老板员工是精英》《交通治超保安全》采茶小戏《我家的村长哥》《生猪屠宰考村长》小品《纪严恩重》《就业来敲门》表演唱《逛家乡》配乐韵文表演《三资管理话村官》三句半《安全生产天字号》等节目,寓教育于喜笑逗乐之中,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观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教育,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笑声、掌声和喝彩声。台下的观众说,这样好看的演出,真想天天看、周周看,就能大饱眼福了。我们的一些经典节目,经常被观众所津津乐道,许多年轻人甚至还像城里人“追星”一样,围着演员请求签名留影留念。特别是去到学校演出,不少学生的眼神充满期待:“你们什么时候还再来?我们还想再看!”

我们的演员,虽兼职司机、道具、灯光、音响、装卸、舞台、主持、化妆等多个身份,演出也经常三更半夜,饮食、作息很无规律,但演员在演出中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肯定,成就感增强了演员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

可以说,英德市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体会:“送戏下乡”的四个必要性

英德市国土面积5671平方公里,人口130万,下辖24个镇街,299个村(居)社区,县级建制史逾两千年。地方大、人口多、群众文化需求强烈,这是英德文化强市建设中要重视的一个实际情况。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是一个实践与尝试,其意义十分显著。

通过“送戏下乡”, 进一步活跃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些偏远山村,晚上离演出还有两三个小时,就有男女老少拿着凳子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场面十分感人,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说:“我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到这么好的大戏”。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来到后台,跟演职人员说:“谢谢你们为我们送来的欢乐,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今天能近距离看演出,感到很真实很亲切。”

通过“送戏下乡”,宣传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基层领导干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帮了大忙。一些镇街干部说,有些政策法规宣传,平时讲一百次,不如观看节目一次效果好。

通过“送戏下乡”, 把先进文化送到基层群众,送到千家万户。现在一些农村,由于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文化娱乐条件有限、时政信息传递落后、监督管理不够到位等影响,不良文化现象时有抬头,还存在搞封建迷信、打麻将纸牌赌博、买地下六合彩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不利于和谐思想的传播,不利于改变庸俗的文化观念,不利于社会的整体性进步。而作为传播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载体,“送戏下乡”有利于先进思想的引导和传播,有利于和谐农村的建设。

通过“送戏下乡”,增强了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文艺的形式,让群众之间的话语增多,相互交换对节目的意见和情感,这对于在相对封闭的农村日常生活,多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演出单位也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中,真正接地气,知道群众需要怎样“口味”的文艺节目,从而有针对性的组织力量创作、编排、演出适宜民众的舞台艺术作品。

三、问题: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存在的三个不足

多年来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得失寸心知”,让我们在看到成绩成效的同时,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送戏下乡” 搭建舞台难度大。由于种种原因,山区镇村文化建设基础相对薄弱,缺乏适合演出的舞台就是其一。对于演出团队来说,男演员既是演员又是司机,还是搭建舞台的搬运工,是出发的先头部队,又是撤退时的殿后部队,不管是凛凛寒天还是炎炎夏日,不管是风和丽日还是风雨交加,我们负责舞台的演职人员,既要搭台,还要“拆台”。有几次小伙子们曾发生轻微中暑。上世纪70、80年代每个乡镇都还有小剧院还有小舞台,近年都是以广场文化搭建舞台演出,现很多乡镇(村)连一个像样的舞台都没有,有些偏远镇(村)运输舞台不方便,只能在晒谷场或镇政府门口演出,平地上演出效果不理想,更照颀不了后面观看演出的观众。用铁架搭建舞台最快速度也需要半天时间。反观很多兄弟省市县都有升级版的流动舞台车,效率大为提高。

(二)“送戏下乡”演出“供需”脱节。主要原因是创作队伍“青黄不接”,创作观念缺乏创新,表现在创作经验丰富、具备创作实力的老一批作者相继退休,新一批作者又不断流失,青年业余作者短期内又挑不起大梁。现在我们返聘回一位年逾七旬的原文化馆老馆长创作快板,而写采茶剧后继乏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上世纪70年代我们有能写小戏、小品、作曲的作者,如今已年届花甲。青黄不接现象堪忧。“送戏下乡”演出“供需”脱节的深层次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

(三)“送戏下乡”演出单位自身的创新能力不够。一是群众文化多元需求的现实,对演出有更多更高的要求;二是节目编排既要注重导向性、思想性、知识性,又要注重娱乐性;三是不少演出内容“涛声依旧”,缺少创新元素。

四、对策:解决“送戏下乡”存在问题的六个措施

“送戏下乡”是一项“三贴近”的文化惠民工程,对传承和弘扬英德历史文化、激励和引导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营造城乡浓厚文化氛围、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建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毋庸多言。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谐社会的主流必将更加的凸显,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作为建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角色之一,英德市“送戏下乡”这一鲜亮品牌的功能,不但要继续擦亮,而且要办得更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笔者对如何进一步持续深入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提出以下六点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英德市“送戏下乡”已成为社会认可度很高的一个项目,基层群众享受看戏、接受文化教育已成为一种习惯,“送戏下乡” 要当作文化民生项目来做,长效运作下去,才能更好地根植基层,服务大众。

(二)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规范。一要建立相关台账,对下乡演出内容、演出场次、观看人数、服务质量、演出效果有一个基本数据;二是对每一场演出的社会效益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以便作为参考,为演出内容调整提供依据;三要及时准确反映工作动态,接受广大群众监督。

(三)查找薄弱环节,保证演出质量。要加强对“送戏下乡”的内容审查,突出主旋律,突出“三贴近”,突出特色化;要加大“送戏下乡”是文化惠民的宣传力度,可通过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网络资源,对“送戏下乡”工作的意义、进展、效果、事迹进行广泛深入的跟踪报道,使各个社会层面对此项工作了解得更全面、更及时、更深刻,为“送戏下乡”营造更好的氛围。

(四)整合优质资源,拓宽演出内容。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既可将优秀剧目传递下去,又可把流传民间的优秀节目增加进来,走有地方特色的“送戏”和“种戏”相结合的文艺演出新路子。英德市把本土特色品牌节目《鬧花灯》等列入演出内容,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古语云“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别人的只是暂时的,自己的才是永久的。只有让广大基层农村有了“戏种子”,戏才能在基层发芽、生根、开花,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在提倡送戏下乡的同时,多强调下乡“种戏”,并逐步总结探讨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下乡“种戏”的新路子,让社会主义新戏的“种子”撒遍广袤的农村大地。

(五)加强队伍建设,稳定演出主体。关键是解决艺术人才匮乏、不稳定、青黄不接等“人”的问题。一是“岗位留人”,对担纲专才的人员要努力培养,发挥其引领作用;对群众文艺创作人员、群众文化编导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待遇留人”,要想法设防确保创作和艺术人员的经济待遇、福利待遇,让其心有所依,有归属感;让其看得到出路,无后顾之忧。三是“感情留人”,在稳定原有队伍的基础上,在“送戏下乡”的同时,要注意挖掘和培养农村文艺人,对农村有一定文艺特长的人员进行摸底建档,符合条件的,可吸收加入演出队伍,让他们参与文化下乡活动,使农村文化传承于农村,活跃于农村,扎根于农村。

(六)挖掘地方文化,创作更多精品。英德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厚,保护传统文化艺术、既保护了自身的艺术优势。一是着力“提升实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演出团队人员的创新活力,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创作出一批在一定范围内打得响的能够孕育和产生时代感、震撼力的文艺剧目,让舞台作品和演出效果来“说话”,让人民群众和演出!市场去“评定”。 三是探索“走出去”看“他山之石”,借鉴兄弟县市馆团的成功经验,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四是专门“走下去”,组织专人深入各镇村,调研了解观众喜欢什么内容、什么表现形式节目。五是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创作散落在全市的历史文化珍品,把有历史印记的英德特色地域文化利用起来,精心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文艺品牌,让英德的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英德地域文化的魅力,享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为英德市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10月15日);

[2]英德市委市政府.英德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2012-2020英发【2013】10号 。

作者简介:刘美燕(1960—),女,群众文化馆员(中级),研究方向:群众文化。1.2005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2010年被英德市委宣传部评为2010年度英德市“宣传思想文化优秀工作者”;3.2011年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局授予“广东省基层先进宣传文化工作者”称号,并选为代表上台发言;4.2013年被清远市群众艺术馆颁发“为清远市群众文化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荣誉证书。

上一篇:倒店乡卫生院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关于我的中国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