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下乡个人体会

2022-11-06

第一篇:大学生三下乡个人体会

大学生三下乡个人心得体会

缤纷七月,梦想飞扬,为了丰富大学生生活,传递大学所学的知识,为了能更好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参加了情系敦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服务热忱堪比天高、锐意创新让乐民镇敦文村浛洸在这个七月里焕发出别样的风采。下面是我的个人心得体会:

一、充分预备支教的内容,并能很好的应用。在这次下乡中,我主要的参加了支教这部份活动,在下乡之前对自己支教的内容做好了充分的预备,固然各种活动的安排致使我所上课的时间都占往,但是在这次支教中,我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预备的内容很好的传授给学生。

二、积极配合后勤工作,工作中相互扶持。在这次下乡中,我积极配合队长所分配的任务,积极配合后勤工作,协助队友的一些工作。这样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同时也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吃苦刻苦的精神。不论是烈日之下还是雷雨当中,不管工作琐碎还是简单,我都在规定时间内按质按量的完成了既定任务,从中我取得的更好的乐趣,体会到到了不怕辛劳,忘我奉献的精神。

三、在这次下乡中,我深深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是要交换与沟通。固然我和队友们都相处得和睦和谐,但是作为班主任,我没有和学生很好的交换和沟通,没有很好地捉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往和他们融为一体,和他们构成一种很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我结识了新朋友,收获了新友谊,我们渐渐一点点地靠近,欢声笑语在流水间不断传唱。这次下乡活动加强了我和各二级学院同学的交换,相互交换了各自的专业知识,深深体会到他们的多才多艺。

五、积极主动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并得到一致赞同。秉持传承大学精神,构建和而不同新农村的精神,积极配合队长分配的任务做好相应的后勤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有机会帮助村民清洁公共场所、修理花草、搬走绊脚碍眼的石头、清算垃圾堆等等,美化农村环境,为村民营建一个环境舒适优美的公共环境。和队友们一起为人民服务,构建和而不同的新农村的精神得到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的一致认同,遭到了他们的称赞。自己的内心也是美滋滋的。

第二篇:三下乡个人心得体会

本次三下乡我们去了农业蔬菜大棚,学习了在蔬菜大棚种植蔬菜的知识,感受到了农民劳作的不易,以及党和政府对于农业生产的扶持和帮助. 我们这次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参观农业蔬菜大棚.蔬菜大棚是近年来国家农业部重点示范推广的农村生态农业建设项目,是以科学种菜为切入点,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节能减排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能够让农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有了蔬菜大棚就能充分创造适宜蔬菜瓜果生长的温度,湿度,对阳光的利用率也达到最大化使蔬菜瓜果的成熟期缩短,是其产量也有相当大的提高。建设使用蔬菜大棚对农民兄弟弟来说是有百利无一害的利民工程。

每当来到一家农户,农民兄弟就会热情的为我们端茶倒水,我是第一次来农村,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传说中的农民的热情。这和在城市里完全是两个生活状态,相比之下城里人就显得比较冷漠,人与人之间显得比较疏远。而在农村就少了很多的尔虞我诈,是那么的淳朴,通过这次实践我想今后我在生活中也会改变和别人的沟通交流的方式,更加真诚,更加热情,从我做起,我想不论大小总会带来效果的,社会需要中热情这种淳朴,而要做改变的正是要我们这些年轻的力量从自身做起,社会的进步发展也是靠我们年轻人用自己的行动来是实现,而不是只靠语言空空而谈。

在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后. 每次,当我想起大伙在例会上激烈讨论

的情景,我满腔热情;当我想起在每次活动中大伙忙碌的身影时,我满怀感动;当我想起学生淳朴的笑容时,我满盈开心,成长看似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我知道,我是在经历中体会成长。这种成长,何其珍贵。

三下乡为的是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今社会,更好的适应以后的社会,为出社会做了一条道路。只有真正的投入其中去,才能够领略到当中的道理。在活动中每一位同学都互助、互爱。在一个合楷的气氛中开展活动。不论是活动的前后,大家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开心的心情,对突发的事件能够保持冷静,以平常心来对待!

不论是做什么工作,都会进行分工合作。一个团队只有合理安排人员,才能保证机制的完成,才能将大家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做好事。这次的调研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如果没有事先做好分工工作,那么我们这次的调研活动既不可能高效率的完成也不足以应付在调研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突发情况。

在一个团队的运行中,沟通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实践中,有时候沟通不够,导致我们走了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学会及时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将思想传递他人,共同做好每一件事。

团队精神在这次调研中体现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作为队员还是领导者,都应该有团队意识团队精神。我们这次调研既分了小组又在组的基础上进行了分队。在调研过程中,尽管我们是单独行动,但团队之间的配合体现得很出色。任何组织、团队都需要一种凝聚力,而团队精神正是凝聚力的主动力,是通过对团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大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习惯、信仰、动机、兴趣等文化心理,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引导我们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反过来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所以,在今后,如何培养自己团队意识,如何激发他人团队精神,这些都是做事的重要课程。

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更加坚信:意气风发的我们经历了下乡的再次洗礼,象牙塔里的我们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年轻的我们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仍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总之,这个暑假的社会实践是丰富而有意义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让人感到兴奋,但却决不仅仅用兴奋就能描述清楚的,因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第三篇:三下乡个人心得体会

——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李逸博

科技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知识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实践能力越发显得重要。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次的三下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残障儿童福利院,为他们送去我们所能及的温暖,同时也体会到他们的成长的不易以及面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我们走进田间地头,积极参与农作物的灌溉与培育,即增长知识又体味到农民伯伯的不易;我们拿起扫帚清扫街道,与保洁人员同站在第一线,为我们的城市的文明卫生献出绵薄之力。

在经历了所有这些亲身体验后,我了解到三下乡就是要我们青年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实践中肯定自己的价值,认识自己的不足。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没有此次活动,我不会这么快的提升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经验。活动结束后,我主要将自己的收获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善于沟通与交流。参加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会最大的一点就是我学会了与别人沟通,而且,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善于与人沟通是多么的重要。人不是孤立的存在在这个社会当中的,我们需要与他人合作。现代社会,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协作。在此次活动中,我们积极沟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我们所面对的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虽然过程中难免有磕磕绊绊,但是我们无所畏惧,最终我们相互之间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努力;我和当地的领导协调方案,使整个活动得以顺利完成;和当地的人们沟通情况,使活动在一个十分和谐的环境下开展。

二.要学会合作。“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团队活动,要想完成任何一个团队活动就免不了团队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大家需要分工明确,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不能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尴尬状况;在这个时候一份优秀的策划案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面对合理的策划我们部门能束之高阁,更应积极面对勇于承担,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一次团队工作。

三.要学会坚持。在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困难,这个时候,坚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忍受炎热的天气、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塞车。这些问题都曾让我措手不及,虽然每天都要走很多路,走的脚都很疼、很累。然而我也明白,既然自己选择,就要排除一切困难,自己学会面对。因为我想,在未来工作的日子里,当我再次面临时,会因为今天所积累下的经验,而让我变得从容且坦然。学会坚持,不仅使我们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对我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也是极有好处的。 四.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态度决定一切”“细致决定成败”的道理。一份看似很简单的工作其实需要经过很多的步骤,而且细心也非常重要。如人员的调动,车辆的安排,都必须要认真的准备,一点不能马虎。我们以认真的态度,谨慎的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从小处着眼,从细节抓起。

参加了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有一种东西叫责任,有一种理念叫团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践成才,发挥知识技能优势,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发展,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实践,同学们不但积累了经验、锻炼了能力,也为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奠定了基础。我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在日后的活动中,我们将会以更为自信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实践,贡献社会,为家乡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四篇: 暑期三下乡个人心得体会

七月的赣州弥漫着浓浓的热浪,如同我们火热的激情。 7月4日的早晨,我们西校区社会实践重点队队员身着统一的社会实践服装,待简短的出发仪式结束,我们的实践活动就开始起步了。乘着校车,我们奔赴此次社会实践目的地——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蟠龙镇。蟠龙镇位于赣州市区西南郊,辖14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区域面积43.4平方公里,耕地2.03万亩,林地1万亩,水面5.26万亩,总人口3.1万人。客家民风淳朴,自然风光优美。它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农业重镇之一。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为契机,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目的,让科技文化宣传服务乡镇建设,同时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深入乡镇调研 共建和谐新农村

通过深入政府、企业、田间地头的走访调查,分别对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的农村生活变化以及农村政治和社会思想状况、中小学素质、环保以及农民关心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基本了解了农村家庭的基本特征、农村的基本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农村环境的基本现状以及农村的教育水平、农民了解国家政策的水平和农村法律的普及情况。通过调查,分析了农村教育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在农村发展的作用,根据第一手数据,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并及时反馈给了实践地政府。 科技文化下乡 知识回报社会 7月5日,我们西校区社会实践重点队在蟠龙镇的集市上我们进行了为期半天的科技、文化、卫生宣传。骄阳似火却挡不住我们的热情,我们挂上横幅,摆出宣传展板,向城镇居民介绍宣传预防、治疗甲型h1n1的方法、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电脑下乡相关知识、交通安全知识等。我们的宣传活动成为当天蟠龙镇集市上的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吸引了许许多多城镇居民的目光,许多赶集的居民在我们宣传展板前停下了脚步,贴近居民生活工作的知识和我们热情的宣传介绍赢得了当地居民对我们的宣传活动一致好评。

我们将从课堂上、课本中学来的知识宣传给乡镇居民,促进乡镇新农村建设,我们在宣传调研活动中发现,仅仅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不经过实践是远远不能够服务社会的,只有通过实践,通过深入基层的调查试验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而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们很好锻炼自我,运用知识的机会。 思想深入交流 学校企业共提高

在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共走访参观了华坚集团、嘉通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

华坚集团1996年成立于广东东莞,以专业生产女性凉鞋、密鞋、马靴、休闲鞋为主,是集研发、贸易、皮革制造、鞋材制造、鞋机配套、成品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全球规模最大的中高档真皮女鞋制造企业之一,现拥有47条现代化制鞋流水线,员工xx0余人,年产成品鞋近xx万双。华坚集团半军事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加速华坚优良的厂风建设,让华坚干部、员工拥有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华坚集团拥有一个特殊的生产车间——“自强”车间。该车间是由百余位残疾人组成的特殊车间。华坚集团用他们自强的思想模式帮助这批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重拾自信。

嘉通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稀土、冶金方面的领先企业。他有着先进的管理模式,一流的生产技术。近年来,企业一直稳固高速发展。嘉通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久昌先生是我校97届校友,他很高兴与我们进行交流,他向我们介绍企业发展、如何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合理安排甚至一些求职技巧。在交流中他以一位师长的身份激励我们说:大学毕业生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你们一定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企业管理与学校建设有很多共通之处,我们将学校的学风建设、学生会制度等与企业的奖惩激励模式、企业管理经验进行了交流。在建国六十周年以来,中国企业从小到大,发展到现代企业已有先进的管理模式,一流的技术,雄厚的资金。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促进社会发展,科学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

汇集点滴爱心 倾情乡镇困难群众

在两天的实践活动中,在蟠龙镇领导组织下,我们走访慰问了蟠龙镇敬老院、孤儿所和一些困难家庭。聆听他们的心酸故事,感受人间冷暖。

蟠龙敬老院有着新盖的高层楼房,能容纳数百位老人,一流的设施与周到的服务让老人们体会到家的温暖。在敬老院里,我们与老人们聊天,老人们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为老人们带去了许多生活用品,带去了许多精彩的节目。我们此次慰问走访不仅送去了水果、生活日用品,同时送去了我们的爱心与牵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中留下老人与小孩。老人的生活保障与农村留守儿童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成为乡镇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了政府的保障。但是,老人和孩子们的内心孤独寂寞并不是用金钱能解决的,而这需要社会进步、社会意识的提高方能解决的。我们体会到我们肩上的那份社会责任,它不断的激励着我们进步。

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虽短,但我们实践队员各个受益匪浅,建国六十周年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明确了自己肩上的使命,更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社会实践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我们明确了肩上的责任,更加努力的学习,为日后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2012暑期“三下乡”个人心得体会

2012年7月9日—18日,是毕节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调研团队赴黔西县锦星乡三下乡活动的时间,短暂的几天下乡活动,让我们每位志愿者都获益良多,铭刻在我们每位队员心中,成为我们以后人生道路中的一股默默的力量。

骄阳似火的七月,“三下乡”的钟声在我院已经敲响。我们舍弃享受暑假的快乐时光,决心背起行囊,和队友踏上征程,去“三下乡”,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再苦再累也甘愿,毕竟这是次难得的机会,争取在这短暂的时光中能成长起来,增多见识,学一些书本学不到的东西。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我们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更名来第一次“暑期三下乡”,从前期的准备工作、活动方案的策划、队员的选拔,一直到踏上征程并顺利完成任务,无不凝聚着我们团队队员的心血。

2012年7月9日,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赴黔西县锦星乡团队开启了征程。早上9点,在胡洁老师的带领下,团队队员从学院门口乘车出发,前往黔西县锦星乡。

中午,志愿者一行抵达锦星乡政府,胡洁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同锦星乡政府、党委、团委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简要的座谈,并转达了学院党总支书记的问候和感谢。同时,地方政府向志愿者们提出了活动相关要求,并解决了志愿者食宿问题。午饭后,志愿者们鲜亮的旗帜和整齐一致的着装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好奇,激发了群众们对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浓厚兴趣。 这次活动,我们每天的安排都十分紧凑,每天都过得十分充实,每天都有着新的任务,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的调研部分,让我真实的了解到村民们内心想法,当地居民所讲的都是一些家乡客家话或是少数民族语言,有部分人甚至听不懂普通话,我们的沟通因此存在很多的问题。不过我们的队员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每个人都努力的去跟当地居民交流,我们把那些稍微能听的懂方言的同学安排的每一个小组中,另外我们调研的时候方式也比较新颖,采用闲聊的方式,把一些问题穿插进去我们的话题当中,从聊天中收集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每天晚上我们所有的队员还会在宿舍进行每天的经验交流,把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都提出,然后我们大家一起解决,也说一些我们工作中遇到的趣事,一些大家印象深刻的经历,把白天的劳累在无忧无虑的聊天当中忘却,让我们的团队能时刻都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待每天的工作。

这次“三下乡”活动我们每位队员都能相互的关心着对方,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有人鼓励我去战胜它。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想的是“我们是一个队团队”,一个也不能少,这次是我第一次或许也是最后一次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我们都很珍惜着这短短的十天时间。每天我都觉得自己过得非常的充实,非常的快乐和愉快。总有一家的气息缠绕在我的身边温暖着我,给我动力让我前进。这次也是我参加过的时间最长的一次集体活动,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它让我学习到我缺少的东西,得到了锻炼,使我变得更加成熟,给予了我人生回忆留下了美好的金色的一段。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只要你愿意去尝试和经历,并坦然的接受过程的酸甜苦辣和结果的成败得失,人生就会很精彩。三下乡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服务队伍将会继续下去,不断的去需要我们的地方。通过这次活动我也更加坚信:意气奋发的我们经得住暴风雨的洗礼,象牙塔里的我们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年轻的我们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仍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总之,这个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而有意义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让人感到兴奋,但却决不仅仅用兴奋就能描述的,因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收获。“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这次“暑期三下乡”活动,得到了学校团委和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大力支持,对学校团委和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和领导还有锦星乡团委书记廖星、锦星乡副乡长梅涛、锦星乡第一小学的老师还有其他帮助过我们的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此次“三下乡”活动才得以圆满完成!

炎炎夏日,汗水浸渍着衣服,烈日炙烤着肌肤,我们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告一段落,锦星留下了我们的脚印,农村留下了我们的身影,以“科技支农,服务新农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和回忆,增长了我们大学生队伍对社会基层的深层的认识,丰富了我们实践的阅历和提高了调查研究能力。

为了积极响应科技、知识、文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在这个骄阳似火的七月,我们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大学生队伍毅然投身到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中去,我们的活动时间为2012年7月9日——7月18日,我们的活动地点选择在著名的文化名城——锦星,我们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旅游产品的开发情况与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这一方面可以帮助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社会阅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

7月9日,我们团队10个人出发来到锦星乡,上午安排好住宿和伙食问题,下午我们联系到锦星乡第一小学的王老师,他为我们提供了教室支教,并针对我们的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7月10日,我们开始了支教,对当地的教育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7月11日,因为今天是锦星乡赶集的日子,我们就和政府一起到街上搞养老保险宣传活动。7月12日,我们进行了第二次支教活动。7月13日,我们进行了第三次支教活动。7月14日,我们来到了洪家渡水库与凹水湖进行旅游考察,为当地的政府提出一些旅游开发的建议与方法。7月15日,我们早上到锦星乡烤烟基地和果园进行了实地考察,中午饭后,我们来到了锦星乡蔬菜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7月16日,我们进行了第四次支教活动。7月17日我们进行了第五次支教活动。7月18日,我们踏上了回校的征程,下午3时许,我们安全顺利的回到了学校。

通过这些天的调研,对于锦星乡我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这个乡的留守老人和孩子非常的多。老年人口与孩子偏多,使得这个乡缺乏活力,据当地人介绍说锦星乡的年轻人都去东南沿海一带打工去了,有很多在打工的地方定居下来,这也使得这个乡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这样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老年人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敢于挑战的精神,也限制了该区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说,锦星乡的旅游业还有待开发。本人认为锦星乡应该依托本地区的深厚历史文化和历史名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农家乐等服务业为主体,拉动地方经济。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靠人力,靠当地年轻人的热情和活力,这才是关键所在。当地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年轻人留在家乡,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他们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政府要聘请专家设计产品,可以采取股份制,激发当地居民投资的热情和活力,把锦星乡的旅游业发展的更好。从而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和就业。

还有留守儿童的问题,这是对地方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希望当地政府能够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出台相关政策,把教育兴国的伟大战略思想实践好。

三下乡活动总结

为期十天的锦星乡暑期三下乡结束了。我们一行十人在锦星乡做支教、走访农户、进入景区„„受益颇深,所见所闻不仅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思路,也给予我们了很多的有益的指导,下面我就简要的说一下。

一、锦星乡的简单介绍

贵州省黔西县锦星乡,处于东经105°45′30″~105°57′15″,北纬26°55′45″~27°15′20″之间。乡域从东到北依次与金碧镇、五里乡、织金县、大方县、林泉镇接壤,乡域南北宽7公里,东西长14公里,总面积10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183亩,其中田8664亩,海拔在970m~1477.5m之间。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洼地、谷地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谷地凸凹不平,其内发育有小型洼地、漏斗、落水洞,是地表水转为地下水的主要通道,土壤主要以黄壤土、石灰土为多。

锦星乡位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其主要气候指标接近于亚热带气候,具有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山地气候特点,海拔在970~1477.5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9.7℃,一月平均气温3.3℃典型月平均气温23℃,年降雨量900~1000毫米,无霜期270天。锦星乡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洼地、谷地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谷地凸凹不平,其内发育有小型洼地、漏斗、落水洞,是地表水转为地下水的主要通道,土壤主要以黄壤土、石灰土为多。 锦星乡辖新街、白泥、文阁、青沟、木渣黑、红旗、庆民、东庄、洪湖9个行政村62个村民组,截至2004年底,有总户数6461户2596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4人,少数民族4878人。

锦星乡是洪家渡电站涉及的乡镇之一,湖泊面积6.5平方公里,库区直迁移民1142户4341人,淹没面涉及4个村6个村民组。同时,该乡又是洪家渡移民安置点之一,全乡已接收安置移民397户1496人,其中外县外乡的134户593人。

锦星乡政府驻地在新街村,位居锦星乡东北部,距贵毕高速公路0.5公里,距县城13公里,距洪家渡水库20公里,是锦星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拥有集镇街道2000多米,居住有乡属各机关单位,总户数达960户42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4人,集镇常住人口4032人,暂住人口228人,干部职工66人,各事业单位职工356人,同时锦星集镇是各种农产品的集散地,商品的贸易中心,年贸易额达2000多万元。

锦星文化历史悠久,人民热情好客,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是历史文化名人丁扬斌先生的故乡,在白泥村有古老的建筑,文峰塔、文阁庙、壮观的十五洞桥等建筑,现代人才辈出,供职于全省各单位各部门。

锦星乡农业资源丰富,农田基础设施完善,是典型的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鱼米之乡,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烤烟、油菜、大豆等作物,现已建成52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个,年创产值达200多万元,畜牧业产品主要是生猪、牛、鸡、鹅、鱼、肉鸽等。在新街村已开发2300亩畜牧综合生产基地,其中,稻田生态养鱼1200亩,牧草养畜1100亩,建养猪基地2个,养牛基地1个,年可创产值500万元。境内水源丰富,水利设施完善健全,白泥正在开发农业观光产业,有小二型水库7座,蓄水33.6万方,还有洪家渡水库,最适宜水产品发展。有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可以开发种植板栗、核桃、花椒等经果林。储藏有丰富未开采的有烟煤焦,已经形成的凹水万亩杉木林、千亩茶园和苗堰林场,是洪家渡水库的天然屏障,凹水适应旅游开发,建旅游码头。有大量的火口砂和水泥石灰岩,可开采利用。 锦星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各项建设都快速发展,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基本实现脱贫。

1、基础设施步伐加快,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里程达685公里,全乡80%以上的农户饮用上自来水;9个村已完成农网改造工程,用电户达6450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9.8%,全乡建地面卫星接收站234个,2003年底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已安装586门,建无线通讯服务网站3个。

2、文教卫生等工作全面发展,全乡有中学2所,其中白泥中学已建成花园式省级独立中学,是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教学点;完小3所,教师223人,学生200余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2%以上;医疗条件日益完善,有卫生院1个,医生16人,床位20张,全乡有医疗卫生室9个,个体诊所43个。

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有个体工商户200余户,年创收2万余元;有打砂场5个,年产值130万元;“三位一体”示范服务基地5个,且个个见效率,年产值达250万元。2003年财政收入77万元,人均粮食322公斤,纯收入1401元。十年来年均增长5.3%。

二、三下乡活动的主要经历

在这十天时间里,我们走访了以新街村代表的乡村社区,与当地的农民交谈,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动态;我们与乡政府的有关领导交谈,了解了镇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思路;还 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义务支教活动,了解到了当地教育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受教育情况。

三、三下乡活动收获 三下乡活动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那句老话:实践出真知。这是一句老话,也是一句真理。很多的时候,闭门造车是发现不了问题的,更不要提解决问题。问题的发现以及解决需要的是一个坚定的信心,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很幸运的是我们的团队做到了这点,在这里表示感谢。

锦星乡的三下乡活动让我们知道了锦星乡的来历,让我们了解了十五洞桥、文阁塔、凹水湖、洪家渡水库,了解了锦星乡的旅游发展现状,了解了锦星乡旅游产品的构成,了解了锦星乡的新农村建设„„,感谢这一次的锦星乡之行,感谢我们的团队,感谢我们的老师!

四、三下乡活动的心得体会

通过我们这几天的走访,锦星乡给予我们了很多,我们也知道了很多。我们这次三下乡活动的主题是新农村建设。在这次的三下乡中,我们在看到锦星乡新农村建设成就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建设的不足之处。在我们与当地农民的交谈中,也了解到了很多农民对于政府的希望;在我们参观景点的同时,看到了当地旅游的繁华,也看到了不同旅游地参观人数的巨大差异,也看到了旅游景区建设的不周全,也看到了旅游产品的单调乏味。

希望我们的此次三下乡能给我们的团队队员和当地带来一些有用的东西,在这我再次感谢支持我们团队的各界朋友。

上一篇:大学生我的理想演讲稿下一篇:大学生十九精神宣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