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的读后感

2024-04-25

十九大的读后感(精选11篇)

篇1:十九大的读后感

十九大观后感:十九大学习收获

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我们身在实习学校的顶岗实习生也和其他老师一起进行了十九大精神的学习。

2月4号,我们小组3人进行了对十九大精神的集中学习,我们每个人对十九大精神都有独到的见解,学习过程中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总书记还在《报告》中讲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这段话给出了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在未来将面对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政党,中国人的未来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的答案,一字一语都透露着满满的幸福、暖暖的承诺;报告中“中国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炒的”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充分体现了党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百姓疾苦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短板,这草根式、接地气的话语无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幸福、暖心;报告中还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庄严承诺,将对我国亿万乡村及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直接变化,让每一个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的中国人都感到幸福爆棚,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幸福温暖。

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胸有成竹,任重道远。新的五年,梦想不断延伸,脚步依旧执著。实干成就梦想,奋斗赢得未来,我们要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和信心,不断努力奋斗,在真抓实干中致敬梦想,在创新进取中实现梦想。

作为一名顶岗实习生,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引领发展潮流。做新时期的主人。当前,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倒逼我们不得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这最关键的就是要打破思想壁垒和体制机制藩篱。要进一步开拓思维,深化改革和发展的路子,赢取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要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为勇于突破、敢闯敢干的先行者保驾护航。要加大创新在改革、科技、社会等领域的力度,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不断推动发展,为中国梦的前进增添动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复兴之路,其景可赞其程也艰,百年梦想变成现实,中间还得有所动作,那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坐而论道谁不会,起而行之显能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比实绩不比态度。在工作中要坚决杜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遇事退避三舍的消极态度,面对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自己要明白: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自己有幸成为一名实习老师,就是要对每一名学生负责,认真完成实习学校的教学任务以及自己本校为促进实习生成长的作业,在实践工作当中做出实绩,成为一名学生信任的老师!

篇2:十九大的读后感

总书记向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除了振奋人心、牵动全球的“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以及与之配套的宏大方略和创新部署,还处处洋溢着情怀。在阐述会议主题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在讲述党的思想建设时:“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情怀,来自对人民、对祖国、对自然的爱心。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的十四大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赫然在前;“忠于祖国”、“讴歌祖国”、“祖国统一”彰显对祖国的深爱;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定义首次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后加上“美丽”。一个充满爱心的政党,才能真正做到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只为人民谋求幸福。

其实最让我感触之深的是报告中提出的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篇3:十九大的读后感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然而, 有的教师由于对多维目标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 在实践层面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 具体有两种表现:其一, 知识、能力目标缺失或变得模糊。知识能力目标是多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 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虚化。其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游离。德育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但不意味这种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绝不可“架空”和游离。

二、教学设计的偏颇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和优质化的设计范式仍未建立。从操作层面看, 教学设计常常呈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淡漠, 没有全面、深入地运筹策划, 写在教案本上的只是几条筋, 显得十分粗放;另一种是未能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的刚性、死板, 教学过程谋划得过于繁琐、细微, 尚未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预留生成空间, 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外的生成意义的封杀。

三、教材使用的迷失

使用新教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少教师还是按照以往学科知识教学的模式来处理德育新教材, 把教材当作“圣经”, 把教材中知识点的传授当作教学的目的。由于指导思想的偏离, 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出现了迷失。诸如拘泥教材预设的话题, 对教材中范例的价值挖掘不深, 对教材中的“留白”弃之不用, 不能吃准教材的结构, 捕捉不到教材中的活性因子, 不善于利用教材隐含的意义空间, 随意对教材内容重组, 或者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作为等。

四、课堂教学的迷误

德育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这是主导方面。但同时, 许多矫枉过正的因素, 许多浅表、浮躁的作法, 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也随之“热闹”起来。诸如: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活动教学缺乏内在的价值蕴含, 只是看重活动的表面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哨;对话没有凝神聆听, 没有多元交流, 没有质疑反馈, 没有激情驳辨, 没有会心微笑, 没有心灵碰撞, 没有意义建构, 师生的话语权极不对称, 如此对话教学只不过是一问一答, 一问齐答的零假话, 毫无意义生成和生命润泽的假对话;不少课堂上看不到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教师仍习惯于沿袭讲授式模式, 可谓是“涛声依旧”。

五、课堂内外的疏离

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空, 而要走出课堂, 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 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然而, 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还尚未建立课内外衔接的教育教学机制。不少教师只管课堂教学, 下课铃响了, 如同标上了休止符, “教学进行曲”就戛然而止。教师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没有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 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进行具体的指导, 没有在课堂之外的校园、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和实践性作业。由于课堂内外的疏离, 造成了德育课程不能追随和引领学生的生活。

六、社会实践活动的空白

德育教学需要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协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相关课程内容, 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围墙, 走进社会大课堂, 有目的地开展参观、调查、访问, 或借助社会实践基地, 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毅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历练,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师, 却“怕”字当头, 消除不了安全问题的阴影, 开辟社会课堂也就成了教学的盲区。结果学生学了六年德育课程, 却未能经受一次社会实践的洗礼, 这无疑是德育教学最具要害性的缺失。

七、教师引导作用的缺位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如此,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 课堂上展现的往往只是肤浅的、表层的, 甚至是错误的言说, 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实在令人惋惜。

八、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我国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 由于教学条件差,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德育师资稀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德育课程成了“鸡肋”。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这种“短板”, 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于农村孩子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体验、向往和追求, 没有高度关注, 只注意关心城里孩子的生活, 所学内容完全是城市化的东西。真正关乎他们生命成长, 属于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的生活却受到了冷落和禁锢。如学习《交通安全》, 仅仅是“红绿灯”、“交通安全标志”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远离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出行安全问题 (如农村孩子暴雨后涉小溪、过小河;渔区孩子在湖汊港湾的安全行船;林区孩子出行如何有意识地设定参照标志等) , 统统被“淡化”掉了, 成了教学的“盲区”。由于德育教材、德育教学的城市化倾向, 本应是回归生活的德育新课程, 在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的实施, 则反其道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农村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课程教学, 几乎成了一道难于破解的难题。

九、教学评价的滞后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是在生活德育、主体德育、实践德育理论指导下,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堂生活中师生活动的观察和信息搜集, 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 对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按照教学原理和《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如果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 学生将会学得更多”, 评价“乃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 自德育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评价却严重滞后, 成为制约德育课程深入推进的“瓶颈”。尽管《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建议”, 但德育课改的十年间, 却未能探索出整体性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新路, 从实践层面看, 也没有突破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这道难关。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尽管原因复杂, 但如下因素至关重要:

1. 教材因素。

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 具有首创性, 但还不那么完善、完美,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各种版本教材在兼顾城乡上失衡, 即关注城市多, 对表现农村生活则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城市和农村的现实差异, 从客观上决定了教材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 思考问题所依据的时空背景自然是城市的生活。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了教材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弱化 (针对农村孩子的社会化以及日后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让他们提前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弱化农村内容确是一个缺失) , 这样, 既为城市学生全面认识“三农”问题带来了困难, 同时又使农村教师在利用教材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

2. 教师因素。

新教改的进程表明, 这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知识结构上, 要求从原来只会处理单学科知识, 发展到要学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加工。教师专业素养的应然要求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然现状的矛盾, 是造成教师不能顺利驾驭新课程的原因。其次, 德育学科课程教师多为兼任, 他们将主要精力用到了语文、数学和班务管理上。因工作量大, 负担过重, 很少能分出精力钻研德育学科教学业务。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68%的教师上课前不作任何准备, 即使准备, 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在课前把教材看一下, 或者让学生开展一点调查或是收集有关资料。”如此, 又怎么能胜任教学?那就更谈不上教学创新了!

3. 教研因素。

各级教研部门缺乏对德育课程实施的跟进研究, 对德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不力。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教师尚不能理解其精髓。新课程须得采用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对话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移情习染法、美文欣赏法等, 许多教师既不能了解其要义, 更不能驾轻就熟地操作。对此, 教师并不心甘情愿, 而是想尽早改变这种尴尬和无奈。教师盼望得到德育专家和各级教研员的引领, 盼望获得面对面被指导的机会, 盼望看到更多既有理论价值, 又有普适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德育课程研究成果。从教师的期盼和呼声中, 可以看出教研工作的差距和滞后。

4. 管理因素。

一是任教人员的结构失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职教师, 只占任教该学科教师总数的3.6%, 96.4%为兼职教师, 一般都教语文、数学, 或者当班主任。值得注意的是, 在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中, 担任校长、书记、政教主任的行政人员占71.1%。新课程教师的结构失衡, 限制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二是淡化职前培训。大多数教师在任教前没有参加职前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等基本情况了解甚少。三是组织教师日常研修工作没有跟上。一般学校都不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 学校未开展德育学科课程的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 即使稍微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一些学校, 一学期也只是组织一、两次观摩课活动, 将其视为“感受式培训”。由于本学科教师研修的组织、督导、评价工作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议事日程, 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 处在“有‘坎’过不去, 有‘难’排不掉”的尴尬境地。

以上对德育课程十年课改的成就与问题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成就巨大是课程发展景观中的主导方面;而发现问题及其认定解决的路径, 则是德育课程后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发展无疑是各门课程的永恒主题, 对于德育课程而言, 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要总结鲜活的实验经验, 进一步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

品德新课程的实施, 之所以能受到儿童喜爱, 取得多方面可喜成绩, 实现富有历史意义的超越, 其因在于课程理论基石的改变:即用生活德育论取代知识性德育。德育课程的实施, 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从而使德育教学摆脱了“灌输”的顽疾!今后要推进和深化新课程实施, 就必须坚守生活德育论的路径不动摇。当然, 我们也应注意, 生活化德育理论本身还存在不足, 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朱小蔓教授等人认为:在坚持生活德育论的同时, 尚须注意“道德在其超越层面所具有的崇高、理想性乃至神圣性”, 要坚持“德育的价值立场”, 关注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生命的存在样态”, 让他们“具有深刻自觉性和反省性”。通过师生间不断地对话、交流和价值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德性, 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编辑:杨民)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

篇4:十九大的读后感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由于人类大量捕杀,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导致了许多动物

的灭绝。如:西非的黑犀牛就是因为人们捕杀而灭绝的。有一种漂亮的蝴蝶,就是因为建

筑污染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而被宣告灭绝,那种蝴蝶叫“大白凤蝶”。

我向人们发出倡议:不要再捕杀动物,不要再去破坏它们的栖息地了,不要把绿地再

变成建筑了,有些动物就是因为没有食物而灭绝的。

想一想,如果世界没有动物,会有那有声有色的节目吗?会有那美丽的世界吗?就像

人类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一样,是多么的痛苦啊!动物也会很痛苦。失明、失聪的人,如

果给他们光明与声音是多么的美好,同样如果给动物存活的空间它们会有多么的快乐啊!

动物有动物的自由,人有人的自由,如果有人把你关起来不给你自由,你会怎样?你们有

没有想过动物的感受。它们是世界的生灵,由不得我们去破坏,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同样

有喜、有悲,同样有它们的自由。

读了《最新灭绝的九大代表生物》使我感触到,那些可爱的生灵被我们捕杀、破坏了,

真是为它们感到不公平,真是愧对那些冤死的动物。同时也让我有了保护动物的信念。

读《毒蛇王子的7次PK》有感

昆山市张浦中心校五(1)贾思薇

近期,我读了一本名叫《小学科学》的杂志,里面有许多内容和图片都很好看,但是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毒蛇王子的7次PK》这篇文章。

当我翻开这篇文章时,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条趴在草丛中的蛇,它那可怕的眼睛盯着我

看。当时我害怕极了,我的头迅速地向左边移了一下,但是那条蛇似乎还在看着我。妈呀!

吓死我了。其实,那条蛇只是一张大大的背景图片,我之所以那么害怕,只是想吓吓你们

的。

在题目下方有两张小图片,上面各有一个人和一条蛇,仔细观察才看出那两个人其实

是同一个人。我突然想到了,这就是毒蛇王子和毒蛇的合影。

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我终于知道了蛇王的名字——奥斯汀·史蒂文斯。我还知道了有

一种蛇的名字叫角蝰,它双眼的上方有一对儿竖立的刺状角鳞,但是有些角蝰的头上没有

角鳞,所以很好分辨。角蝰的毒液只要40~50毫克就足以让人致命。哇!这种蛇真是太……

厉害了!蛇王还与36条毒蛇共同生活了107天,天哪!他真是太勇敢了!这也是奥斯汀·史

蒂文斯会被人们称为毒蛇王子的原因。

读了这篇文章,里面的内容使我增长了许多关于毒蛇的知识。我还了解了

篇5:《十九大报告》读后感

湖北理工学院2015级软件工程

王胜

2017年10月18号。人民大会堂两千多位党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我在手机直播上观看聆听一位主席、一位伟人、一位长者的教诲。感到非常震撼,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习主席鞭策我们“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名当代大学生强烈感受到习主席的亲切关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大气磅礴的三万多字,我特别对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有体会,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大学生们奔跑在操场上、静坐在读书馆……展现着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风采。感受明德,格物,经世,致用的校训,感受校园的优雅。汲取文化养份,努力学知识学技能学做人,为自己的未来拼搏,为国家富强奋斗。

生活在校园这座象牙塔中是幸福的,但也看到一部分大学生用互连网观看快手、抖音、火山、西瓜等低俗视频。沉浸在低俗文化中而不自知。可悲,可恶,可恨。大学这座象牙塔是青年腾飞的起点,是弘扬正能量的自信塔,不是魔鬼当道妖怪横行的庸俗塔。

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拨开历史的画卷,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青年学子感受文化的魅力,让青年学子增加校园文化的厚度,让青年带着这份文化自信走向世界的舞台做时代的弄潮儿。面对新时代,面对新使命,面对新要求 我辈当自强,我辈当努力,我辈当奋斗。

文化自信!铿锵有力四大字。不应该活在口号中,应该活在心中。文化自信!东方的雄狮,不应该沉睡了,应该向世界呐喊。

篇6:十九大观后感

十九大开幕当天,局联合支部组织大家集体观看,从上午9点半开始,总书记开始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一直到十二点半结束。当天下午,朋友圈里就流传着这样一段话,表达了对习总书记的深深敬佩:64岁,210分钟,32440余字,全程站立无休息,喝一次水,没有人能很轻松的对待工作,没有人不用付出努力就能得到众人的青睐,目的都一样,责任都一样,只是岗位不同。联系到自身,确实,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每个人扮演的社会角色也不尽相同,但不论扮演哪种角色,处于何总岗位,从事何种工作,都有一定的责任,我们每个人所要做的就是各尽其责,用自己的努力,见证自身成长,也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

十九大后的第二天,长江日报微信版中早安武汉之早安心语中有这样一段话,读后也甚是感动,这段话是这样说的——那一年,他们被迫躲上小船,今天,小船变成了航母;那一年,他们改革开放拥抱世界,今天,全世界都望向中国;那一年,你或许没有经历,今天,你我正享受祖国的荣光。这样的一段话,让我不只想到往昔的艰苦岁月与当下幸福生活的对比,也让我坚定了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信心,同时更激励我不断进取,努力拼搏,希望以一己之力为伟大民族复兴助力。

篇7:十九大观后感

2017年对于我国、对于我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行字,但当总书记将它慷慨激昂地念出来的时候,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是非常激动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当习近平主席陈述着我国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的时候,我的心中感受到了强大的力量,我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自豪。一直以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自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党员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创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新辉煌。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我们党取得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结果。这其中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黄大年同志,他的那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特别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多么朴实的两句话,但这其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浓厚的,黄大年同志在硕果累累的时候回来投身国家建设,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个人理想同中国梦联系在一起,正是拥有一颗“祖国高于一切”的初心,让黄大年这样的科学家朴实包容奉献、不图回报,不求名利。社会在变革,时代在进步,爱国主义思想不能变,我们要学习黄大年同志身上这种爱国之情,将其融入我们的人生理想中去,将其作为一种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助力。

篇8:创新的九大规则

那天他的演讲非常重要,以至于被称为“演示之母”。其中两个出席者鲍勃·泰勒和艾伦·凯后来在恩格尔巴特想法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阿尔托,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计算机。后来,史蒂夫·乔布斯汲取阿尔托的众多元素,研制出了麦金塔什。

那么,居功至伟的理应是谁呢?是最先提出这个想法的恩格尔巴特?还是根据该想法设计出解决方案的泰勒和凯?还是说研制出一款对全世界带来影响的非凡产品的乔布斯?认为每个人居功至伟都有充分理由,认为另外许多人功不可没同样有充分理由。事实上,创新有好多条路,本文介绍其中九条。

规则1:创新从不是单独的事件。

亚历山大·弗莱明在1928年发现了青霉素,可是直到15年后的1943年,这种特效药物才得到泛应用。1936年,阿兰·图灵提出了通用计算机这一想法,但直到1946年,该想法才变成实际产品,直到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才开始切实影响生产力。

我们往往认为创新源自某一位天才的灵光乍显,而事实上,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发现洞察力,需要设计解决方案,随后需要彻底改变某个行业或领域。光凭某个人、哪怕某个组织是根本做不到这点的。

规则2:创新需要结合

弗莱明作为生物学家,缺乏许多必要的技能,这是他未能将青霉素引入市场的主要原因。直到十年后,两个化学家霍华德·弗洛里和恩斯特·鲍里斯·钱恩重拾这个问题后,找到了合成青霉素的方法。即便如此,仍需要有人具备发酵和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将青霉素变成我们如今所熟知的“特效药”。

这不是特例,而是常态。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的想法。沃森和克里克不是说仅仅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就发现DNA的,而是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射线衍射等方面的发现成果,才为模型构建提供了信息依据。

伟大的创新几乎从不只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里面出现的,几乎势必是结合多个领域的产物。

规则3:首先,提出正确的问题

我们常常把把创新当作一个整体,好像每个问题都一样,但显然不是这么回事。在实验室、工厂车间、大学、咖啡馆,甚至下班后喝酒聊天,人们都在寻找更好的法子。创造性思维方面毫无垄断一说。

可是这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进行创新?我们应该让身穿白色实验服的研究人员去创新吗?外部合作伙伴?某个领域的专家?还是齐心协力共同创新?我们需要一种清晰的决策框架。

正如我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写道,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正确的问题:(1)问题定义得多清晰?(2)领域定义得多清晰?一旦你提出了那些框架问题,就可以开始定义一种合理的方法,使用创新矩阵来解决问题。

很显然,光靠一种方法还不够。看看任何伟大的创新者,无论是苹果、特斯拉还是谷歌,你都会发现一系列战略。所以,要解决某个难题,第一步是提出问题;想确定你的解决方法,需要这么做。用伏尔泰的话来说,如果你要解决一个问题,先要定义你的说话方式。

规则4:创新没有最佳规模可言

大多数人谈论创新时会想到初创公司。当然,像优步、Airbnb和Space X这些新公司可能彻底改变市场。但是IBM、宝洁和3M等其他老牌公司在设法保持几十年的龙头地位,许多竞争对手强势崛起、挑战其地位,但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后,这些竞争对手又迅速销声匿迹。

灵活的小公司确实能够迅速行动,但是大企业有资格缓慢行动。它们拥有忠实的顾客和丰富的资源。它们可以洞悉下一个热门趋势,并长期投入。偶然撞上下一大热门与几十年如一日地培育下一大热门之间存在很大区别。

规则5:利用开放式创新,拓展你的能力

2010年微软发布面向×box的Kinect后,Kinect很快成为有史以来最热门的消费类设备,仅仅两个月就卖出800万台。黑客几乎立即开始跟进,做微软从没想过要做的事情。然而,微软并没有要求黑客停手,而是欣然接受,迅速发布了一个软件开发工具包来帮助他们。

与微软一样,如今许多公司拥抱开放式创新,以扩展能力。思科智胜朗讯的秘诀并不在于自己开发技术,而在于巧妙地收购初创公司。宝洁凭借“联发”项目(Connect and Develop)大获成功,lnnocentive之类的平台让许多公司可以将棘手问题交给众多拥有不同技能的人才去处理。

正如亚历山大·弗莱明和青霉素这个例子一样,大多数公司会发现,想解决他们最重要的问题,需要自身不具备的技能和专长。这就意味着,在某个时候,光靠自身内部的技术和人才远远不够,还需要借助合作伙伴和平台。

规则6:颠覆性创新需要新的商业模式

1938年切斯特·卡尔森完善发明:复印机时,试图向20多家公司推销其发明,但无人问津。当时复印机对市场来说过于昂贵。最终在1946年,哈洛伊德公司总裁乔·威尔逊提出了租赁机器,而非直接销售的想法。这个想法大获成功,1948年公司更名为施乐。

颠覆性创新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它们很少适合现有的商业模式,所以它们创造的价值并不是立马显现出来。柯达靠买胶卷大发其财,所以迟迟没有采用恰恰由这家公司发明的数码相机。雅虎的业务专注于将用户吸引在其网站上,于是错过了收购谷歌的机会。

我们要创新的不仅仅只有产品,还有商业模式。

规则7:核心业务创新——70/20/10规则

许多人认为,创新就是弃旧迎新,但是正如贝恩公司的克里斯·祖克(ChrisZook)在《利润来自核心》一书中指出,聪明的公司意识到,自己的利润主要将来自当前的主营业务。

nlc202309081014

以谷歌为例。没错,它旗下的Google X部门是在追求突破性创新,比如自动驾驶汽车,但是不断改进搜索这个核心业务才造就了这家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这就是为什么谷歌以及其他许多创新型企业遵循70/20/10规则。

这条规则的前提很简单。将70%的资源集中投入于改善现有技术(即搜索),将20%的资源投入于邻近市场(即Gmail和Google Drive等),将10%的资源投入到全新市场(即自动驾驶汽车)。

规则8:在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使用平台来访问生态系统

那些将恩格尔巴特在“演示之母”上勾勒的愿景变成现实的人实际上出席了那次活动,而且与恩格尔巴特很熟,这绝非巧合。在那个年代,跨越时间和空间积极地协作即便没有可能,至少也很困难。而如今,我们可以使用平台,访问技术、人才和信息组成的生态系统。

以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为例。对苹果的广大客户来说,这当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在手机上访问功能,但是这也让这家公司得以享用覆盖成千上万开发人员的人才库。很难设想哪一家企业能够获得这种规模,无论它有多高效或多组织有亢,

在网络世界,最可靠的成功之路并不是获得或控制资产,而是扩大和加深联系。

规则9:协作是新的竞争优势

如果我们回顾过去的伟大刨新,很难不想当初会有如何不—样的结果。如果化学家在几周后而不是几年后注意到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会是怎样?原本可以拯救多少生命?在北卡莱纳州之外,果真没有人能帮助实现恩格尔巴特的个人计算机愿景吗?

而现在,我们试图解决的问题比前几代要复杂得多,这也是《自然》杂志最近指出,如今平均一篇科学论文的作者数量是上世纪50年的四倍的一个原因。与此同时,知识已民主化。如今,拥有智能手机的小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比上一代训练有素的专家还要多。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协作本身成为一个竞争优势。

如今有各种各样的重大项目,比如阿尔贡国家实验室能源存储联合研究中心(JCESR)在开发下一代电池,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和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应用癌症科学研究所在采用一种更协作的方法。我们日益发现,要想解决真正的难题,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汇集各类人才。

视野稍微放开一点,就能清晰地发现,如今的创新绝不仅限于研究实验室、硅谷推介会和大型企业项目。我们都可以做贡献,为世界知识库添砖加瓦,虽然论贡献不及昔日的巨人那么大,但初衷却一样。

篇9:十九大观后感

2017年10月1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当天上午9时XX公司全体成员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集体收看了十九大开幕的会议直播,认真聆听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

3个半小时、3万2千多字,总书记的重要报告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肩负历史使命、兑现承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国家的决心和信心,令人无比振奋。观看十九大开幕式,聆听习总书记在大会上所做报告,深切感悟到:报告通俗朴实、凝聚力量、催人奋进,既高度肯定了过去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绩,又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勾勒了今后伟大复兴的画卷,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实事求是、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担当与魄力。此次报告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等十个方面的历史成就;作出了两个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强调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四个伟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思想;指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明确了两个重要时期和两个阶段;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和党建等九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历史性盛会。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是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创新未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重要大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新的境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会议主题向我们全体党员昭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总目标、总任务的要求,并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旗帜和道路。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为自己处在一个不断强大的新时代感到骄傲和自豪。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同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也因此,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篇10:十九大观后感

刘辉

在巍峨并且庄重的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使我印象深刻,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总书记对我国现今社会的分析,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是我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

此次十九大报告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更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正是这十九大报告有如此重要意义,所以我们更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一报告主题激发了我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积极性。

首先,此次报告共分十三个部分。第一是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从面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国际问题以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进行阐释,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共筑中国梦,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三是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来进行阐释,即总书记认为,必须从以下十四思想和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等思想和方略。第四部分,我认为是党和国家应从哪些方面去做,即五位一体的方针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七个战略。以此使我国在2020年至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035年至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其次在以下部分则阐释具体去做哪些方面。第五部分则从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六个方面去做。第六部分则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等六个方面来阐释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七则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等五个方面来阐释怎样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第八则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等七个方面来说明怎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九则从推进绿色发展等四个方面来说明该怎样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第十至十三则分别从军队国防现代化建设、“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严治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进行说明。

篇11:学习十九大精神读后感[定稿]

瑶安民族学校张月群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开幕。精彩的开幕式后,十九大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全面总结回顾过去五年极不平凡的伟大奋斗,科学谋划部署今后五年和更长时期的执政方略,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让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我完全赞同、衷心拥护。

罗强说,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初心依旧、始终如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罗强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加快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一是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培育更多千亿产业集群,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力争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冲击第2个“万亿级”台阶。二是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加快培育新经济新动能。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实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战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高标准建好国别合作园区,不断扩大对外经贸往来和交流合作,突出打造成都国家向西向南开放门户,进一步提升双向开放水平。五是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大力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强化中心城区省会功能,疏解中心城区非都会功能,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功能品质。六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不断增加碳汇能力,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持续加强特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七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绣花”功夫扎实抓好脱贫攻坚这件“头等大事”,认真做好对口支援甘孜、阿坝各项工作,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八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开展好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更好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九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制度化推进网络理政,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深入推进错时延时工作制,着力打造有限、有效、有为的现代服务型政府。

总之,我们将在报告精神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百倍信心、超常的努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全力促进“有感发展”,使城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筑中国梦,明天会更好!

上一篇:在全镇冬季人口和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下一篇:莒县特殊教育学校2015年度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