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十九大的读后感

2024-04-14

小学生十九大的读后感(通用10篇)

篇1:小学生十九大的读后感

深秋的北京,充满了收获的喜悦与对未来的希望,10月18日,上午9:0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十八大以来,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不良风气和习俗得到有效治理,人民群众反应良好。习近平总书记做了三个多小时的报告,如果说别人关心的是报告的内容,我更关心习近平的身体,我从网上翻看了五年前习近平的照片还那么年轻,现在为了国家日夜操劳,脸上的皱纹更深了,从习近平当了国家主席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教育医疗得到了极大改善,国力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更高了。

每天住在温馨的楼房里、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吃过可口的饭菜之后,到宽敞明亮的有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教室里上课。周末假期的时候爸爸妈妈还可以陪我出去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为出生在这个和平、美好的时代感到无比幸福,为成长在这个国家无比自豪。

记得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习近平也在报告里说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每一个少年都应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气,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前行。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让我相信中国一定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篇2:小学生十九大的读后感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十九大开幕会上,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稳定脱贫6000多万贫困人口,到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什么人的问题”这块试金石闪闪发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这块试金石,试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时代召唤我们,必须时刻想着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在复兴路上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这块试金石,试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努力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块试金石,试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作为担当——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篇3:小学生十九大的读后感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然而, 有的教师由于对多维目标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 在实践层面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 具体有两种表现:其一, 知识、能力目标缺失或变得模糊。知识能力目标是多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 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虚化。其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游离。德育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但不意味这种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绝不可“架空”和游离。

二、教学设计的偏颇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和优质化的设计范式仍未建立。从操作层面看, 教学设计常常呈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淡漠, 没有全面、深入地运筹策划, 写在教案本上的只是几条筋, 显得十分粗放;另一种是未能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的刚性、死板, 教学过程谋划得过于繁琐、细微, 尚未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预留生成空间, 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外的生成意义的封杀。

三、教材使用的迷失

使用新教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少教师还是按照以往学科知识教学的模式来处理德育新教材, 把教材当作“圣经”, 把教材中知识点的传授当作教学的目的。由于指导思想的偏离, 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出现了迷失。诸如拘泥教材预设的话题, 对教材中范例的价值挖掘不深, 对教材中的“留白”弃之不用, 不能吃准教材的结构, 捕捉不到教材中的活性因子, 不善于利用教材隐含的意义空间, 随意对教材内容重组, 或者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作为等。

四、课堂教学的迷误

德育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这是主导方面。但同时, 许多矫枉过正的因素, 许多浅表、浮躁的作法, 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也随之“热闹”起来。诸如: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活动教学缺乏内在的价值蕴含, 只是看重活动的表面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哨;对话没有凝神聆听, 没有多元交流, 没有质疑反馈, 没有激情驳辨, 没有会心微笑, 没有心灵碰撞, 没有意义建构, 师生的话语权极不对称, 如此对话教学只不过是一问一答, 一问齐答的零假话, 毫无意义生成和生命润泽的假对话;不少课堂上看不到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教师仍习惯于沿袭讲授式模式, 可谓是“涛声依旧”。

五、课堂内外的疏离

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空, 而要走出课堂, 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 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然而, 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还尚未建立课内外衔接的教育教学机制。不少教师只管课堂教学, 下课铃响了, 如同标上了休止符, “教学进行曲”就戛然而止。教师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没有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 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进行具体的指导, 没有在课堂之外的校园、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和实践性作业。由于课堂内外的疏离, 造成了德育课程不能追随和引领学生的生活。

六、社会实践活动的空白

德育教学需要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协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相关课程内容, 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围墙, 走进社会大课堂, 有目的地开展参观、调查、访问, 或借助社会实践基地, 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毅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历练,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师, 却“怕”字当头, 消除不了安全问题的阴影, 开辟社会课堂也就成了教学的盲区。结果学生学了六年德育课程, 却未能经受一次社会实践的洗礼, 这无疑是德育教学最具要害性的缺失。

七、教师引导作用的缺位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如此,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 课堂上展现的往往只是肤浅的、表层的, 甚至是错误的言说, 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实在令人惋惜。

八、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我国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 由于教学条件差,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德育师资稀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德育课程成了“鸡肋”。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这种“短板”, 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于农村孩子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体验、向往和追求, 没有高度关注, 只注意关心城里孩子的生活, 所学内容完全是城市化的东西。真正关乎他们生命成长, 属于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的生活却受到了冷落和禁锢。如学习《交通安全》, 仅仅是“红绿灯”、“交通安全标志”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远离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出行安全问题 (如农村孩子暴雨后涉小溪、过小河;渔区孩子在湖汊港湾的安全行船;林区孩子出行如何有意识地设定参照标志等) , 统统被“淡化”掉了, 成了教学的“盲区”。由于德育教材、德育教学的城市化倾向, 本应是回归生活的德育新课程, 在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的实施, 则反其道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农村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课程教学, 几乎成了一道难于破解的难题。

九、教学评价的滞后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是在生活德育、主体德育、实践德育理论指导下,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堂生活中师生活动的观察和信息搜集, 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 对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按照教学原理和《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如果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 学生将会学得更多”, 评价“乃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 自德育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评价却严重滞后, 成为制约德育课程深入推进的“瓶颈”。尽管《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建议”, 但德育课改的十年间, 却未能探索出整体性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新路, 从实践层面看, 也没有突破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这道难关。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尽管原因复杂, 但如下因素至关重要:

1. 教材因素。

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 具有首创性, 但还不那么完善、完美,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各种版本教材在兼顾城乡上失衡, 即关注城市多, 对表现农村生活则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城市和农村的现实差异, 从客观上决定了教材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 思考问题所依据的时空背景自然是城市的生活。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了教材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弱化 (针对农村孩子的社会化以及日后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让他们提前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弱化农村内容确是一个缺失) , 这样, 既为城市学生全面认识“三农”问题带来了困难, 同时又使农村教师在利用教材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

2. 教师因素。

新教改的进程表明, 这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知识结构上, 要求从原来只会处理单学科知识, 发展到要学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加工。教师专业素养的应然要求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然现状的矛盾, 是造成教师不能顺利驾驭新课程的原因。其次, 德育学科课程教师多为兼任, 他们将主要精力用到了语文、数学和班务管理上。因工作量大, 负担过重, 很少能分出精力钻研德育学科教学业务。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68%的教师上课前不作任何准备, 即使准备, 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在课前把教材看一下, 或者让学生开展一点调查或是收集有关资料。”如此, 又怎么能胜任教学?那就更谈不上教学创新了!

3. 教研因素。

各级教研部门缺乏对德育课程实施的跟进研究, 对德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不力。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教师尚不能理解其精髓。新课程须得采用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对话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移情习染法、美文欣赏法等, 许多教师既不能了解其要义, 更不能驾轻就熟地操作。对此, 教师并不心甘情愿, 而是想尽早改变这种尴尬和无奈。教师盼望得到德育专家和各级教研员的引领, 盼望获得面对面被指导的机会, 盼望看到更多既有理论价值, 又有普适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德育课程研究成果。从教师的期盼和呼声中, 可以看出教研工作的差距和滞后。

4. 管理因素。

一是任教人员的结构失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职教师, 只占任教该学科教师总数的3.6%, 96.4%为兼职教师, 一般都教语文、数学, 或者当班主任。值得注意的是, 在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中, 担任校长、书记、政教主任的行政人员占71.1%。新课程教师的结构失衡, 限制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二是淡化职前培训。大多数教师在任教前没有参加职前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等基本情况了解甚少。三是组织教师日常研修工作没有跟上。一般学校都不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 学校未开展德育学科课程的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 即使稍微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一些学校, 一学期也只是组织一、两次观摩课活动, 将其视为“感受式培训”。由于本学科教师研修的组织、督导、评价工作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议事日程, 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 处在“有‘坎’过不去, 有‘难’排不掉”的尴尬境地。

以上对德育课程十年课改的成就与问题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成就巨大是课程发展景观中的主导方面;而发现问题及其认定解决的路径, 则是德育课程后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发展无疑是各门课程的永恒主题, 对于德育课程而言, 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要总结鲜活的实验经验, 进一步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

品德新课程的实施, 之所以能受到儿童喜爱, 取得多方面可喜成绩, 实现富有历史意义的超越, 其因在于课程理论基石的改变:即用生活德育论取代知识性德育。德育课程的实施, 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从而使德育教学摆脱了“灌输”的顽疾!今后要推进和深化新课程实施, 就必须坚守生活德育论的路径不动摇。当然, 我们也应注意, 生活化德育理论本身还存在不足, 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朱小蔓教授等人认为:在坚持生活德育论的同时, 尚须注意“道德在其超越层面所具有的崇高、理想性乃至神圣性”, 要坚持“德育的价值立场”, 关注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生命的存在样态”, 让他们“具有深刻自觉性和反省性”。通过师生间不断地对话、交流和价值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德性, 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编辑:杨民)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

篇4:小学生十九大的读后感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由于人类大量捕杀,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导致了许多动物

的灭绝。如:西非的黑犀牛就是因为人们捕杀而灭绝的。有一种漂亮的蝴蝶,就是因为建

筑污染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而被宣告灭绝,那种蝴蝶叫“大白凤蝶”。

我向人们发出倡议:不要再捕杀动物,不要再去破坏它们的栖息地了,不要把绿地再

变成建筑了,有些动物就是因为没有食物而灭绝的。

想一想,如果世界没有动物,会有那有声有色的节目吗?会有那美丽的世界吗?就像

人类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一样,是多么的痛苦啊!动物也会很痛苦。失明、失聪的人,如

果给他们光明与声音是多么的美好,同样如果给动物存活的空间它们会有多么的快乐啊!

动物有动物的自由,人有人的自由,如果有人把你关起来不给你自由,你会怎样?你们有

没有想过动物的感受。它们是世界的生灵,由不得我们去破坏,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同样

有喜、有悲,同样有它们的自由。

读了《最新灭绝的九大代表生物》使我感触到,那些可爱的生灵被我们捕杀、破坏了,

真是为它们感到不公平,真是愧对那些冤死的动物。同时也让我有了保护动物的信念。

读《毒蛇王子的7次PK》有感

昆山市张浦中心校五(1)贾思薇

近期,我读了一本名叫《小学科学》的杂志,里面有许多内容和图片都很好看,但是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毒蛇王子的7次PK》这篇文章。

当我翻开这篇文章时,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条趴在草丛中的蛇,它那可怕的眼睛盯着我

看。当时我害怕极了,我的头迅速地向左边移了一下,但是那条蛇似乎还在看着我。妈呀!

吓死我了。其实,那条蛇只是一张大大的背景图片,我之所以那么害怕,只是想吓吓你们

的。

在题目下方有两张小图片,上面各有一个人和一条蛇,仔细观察才看出那两个人其实

是同一个人。我突然想到了,这就是毒蛇王子和毒蛇的合影。

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我终于知道了蛇王的名字——奥斯汀·史蒂文斯。我还知道了有

一种蛇的名字叫角蝰,它双眼的上方有一对儿竖立的刺状角鳞,但是有些角蝰的头上没有

角鳞,所以很好分辨。角蝰的毒液只要40~50毫克就足以让人致命。哇!这种蛇真是太……

厉害了!蛇王还与36条毒蛇共同生活了107天,天哪!他真是太勇敢了!这也是奥斯汀·史

蒂文斯会被人们称为毒蛇王子的原因。

读了这篇文章,里面的内容使我增长了许多关于毒蛇的知识。我还了解了

篇5:学习“十九大代表风采”的读后感

第一篇——茂名石化的首席技师张恒珍的先进事迹:

1、日常工作检查一座160多层乙烯塔,一天最多检查20层,至少8天才能检查完成一座乙烯塔;

2、平时去现场,随身携带笔和纸,记下自己瞬间的想法,方便回来整理工作思路;

3、善于总结,《裂解装置分离系统张恒珍操作法》,分享给别个,给公司企业解决困难。

4、自己的梦想实现了,公司的梦想实现了,中国梦还远吗?

读后感:工作上需要耐心,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细心做;严格要求自己,多注意留意细节,同时要善于总结,将自己的体会心得,分享给同事,和大家一起成长;公司做大了,自己也就做大了。值得我们思考。

第二篇——东莞市潢涌村党工委书记黎锡康的先进事迹:

1、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2、亲力亲为,为人正直,能吃苦,懂经营;

3、家乡需要有知识的年轻人,他回来帮助家乡,勇于担当;

4、从大局出发、市场趋势,改造造纸企业,产业升级,敢于发展。

读后感: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长本领;要有正气;在长本领的同时,要有担当;在做最大决断时,要从大局出发,长远出发,要敢于抛开眼前事情。

第三篇——白石村吴远芳“妇女儿童之家”帮助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的先进事迹:

1、留守妇女要带小孩,照顾老人,无法耕田;

2、针对性的帮助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

3、冲锋带头、党员带头绝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不但行动上影响大家,还要发挥党员先进性,发挥党的凝聚力;

4、心中有民,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党员的真正的价值。

读后感:及时发现群众的困难问题,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发挥党员的先进性,用行动去体现党员的价值。

第四篇——首例手工克隆猪杜玉涛的先进事迹:

1、留在丹麦还是回国,放弃国外优质的科研环境,选择回国从头来;

2、帮助年轻人成长,帮助年轻人答疑解惑;

3、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攻克难关,带领团队跻身中国手工克隆的第一阵营;

4、迎接新的挑战,基因测序,技术突破,为人民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读后感:在国外学有所成,放弃国外优越环境,回国报效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一份力量,有责任感;不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同时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一批年轻人成长;迎接一个又一个难题,以为人民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为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五篇——打捞局钟松民的先进事迹:

1、打捞液化气瓶,出生入死的任务;

2、冲锋陷阵的勇气;

3、流汗流血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努力制度化管理,操作规范化;

4、制定工程船的施工规章制度,边干边探索边总结,推动船舶管理。读后感:一份“拼命”的工作,满满的担当,满满的勇气,为了国家人民的安危,将个人生命置之度外,拼命三郎名副其实;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推动公司工程船行业制度化的管理;用自己的拼搏为行业打开一片天地。

第六篇——徐飞—警网情深

1、刑侦情报系统SIS研发;

2、自己一个小时,可以帮助全国民警节约1个小时;

3、沉醉其中,不会感觉累,如痴如醉;

4、没有沉醉在过去的荣誉里,更是一种责任和压力,比过去更加努力;

5、带团队,年轻的队伍。

读后感:当自己主动工作学习,沉醉工作事业中,就不会感觉到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新员工,成长成为一个领头兵,需要的是不骄不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接一件事做,一年接一年干。

第七篇——核电工地项目钢铁裁缝刘仔才的先进事例: 1、2004年入职,焊接时抓不住重点,再怎么用心都毛病百出,看着工友完成一个个精美的焊缝,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没有放弃,只有进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就栋梁之才;

2、勤快,爱动脑筋,分析原因,勤奋好学,积极向上;

3、完成焊接三级跳—钢板、碳钢合金钢、不锈钢的焊接;

4、党员是一面旗帜,需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基层党员跟群众;

5、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忘初心的意志,严格要求自己,还带出了一支质量过硬的核电焊接队伍。

读后感: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勤于动脑,及时解决问题。成长自己,不断强大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严格要求自己,和群众一同成长,为公司企业带出一个值得信赖的焊接队伍。

第八篇——汕头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林明祥的先进事例:

1、为病人服务、患儿康复是最大的快乐; 2、1986年中山大学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能够为自己的家乡出一份力;

3、三十年来兢兢业业,为年轻人带队;

4、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救死扶伤中;

5、根据自己多年的行医经历,总结出许多宝贵的治疗经验,作为党支部书记,多次组织召开党支部会议,分享给年轻的业务骨干,让整个团队的业务水平迅速增长。

篇6:十九大报告读后感

习总书记在大会上首先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十八大的这五年中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治、法治、军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进展。个人觉得,历史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从而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二是全面从严治党,印象最深的是中央八项规定,反腐力度空前(作家二月河评价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力度史上罕见)。这样的历史性变革是当代中国治理体系急需的一剂良药,对于重新焕发改革活力至关重要,这是当代中国的幸运,也为我们青年一代创造了崭新的希望和空前的机会。三是“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以及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设立,这些大战略和大手笔为联通中亚、西亚、东南亚、直至欧洲开辟了通途,有力促进中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沟通,增进双方互信,互利合作,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这也是一种为应对国际“海洋战略”而规划的“陆地战略”,从陆上开辟一片新的领地,充分抵消美日韩的海洋霸权,这充分显示了我党和我国人民的伟大智慧。这当然不是说我们不重视发展海洋战略,举全国之力自主研发航母,自主研发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就是我国海上力量、海洋开发能力迅速增强的证明。

当然我国现阶段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及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司法公正的问题,生态环境的问题等等。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因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以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过十八大全党全民的努力,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我党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这个伟大梦想,需要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为了实现这个伟大梦想,需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直面问题,刮骨疗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了实现这个伟大梦想,需要推进新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首次提到了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我党最新的认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让我对中国文化再次充满了自信,尤其是我比较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我觉得未来这个领域大有可为,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第四部分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军民融合战略。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深知农村农业农民的艰难和贫困,这次首次提出振兴乡村,对广大农民、农村青年是一针兴奋剂,虽然他们也许不关注十九大。农村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和付出,应该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了;同时作为商科的学子,对于商业,天生有很强的敏感性,加之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和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利好政策,有一种想回农村创业的冲动。军民融合战略是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果,一方面是军用转民用,国家这几年陆续公布了几批次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项目目录,很多项目已落地实施;另一方面是民参军,国家专门建设了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对民营企业开放采购信息和窗口。国庆的时候看中央2台播出的《经济半小时》,专门评述了一些军民融合的项目,所以我觉得军民融合这个领域也是商机无限。

第五部分贯彻新的发展理念,重中之重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捕捉到的信息是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其次是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注意是深度融合,不是虚假繁荣),促进服务业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联系我所在的行业,可以说是低端制造业,没有科技含量,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了,应该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振兴乡村战略提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相当于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农村经济的活跃就在眼前;壮大集体经济,个人能预见的是集体经济未来几年可能大行其道,在总体经济中的份额会有不小增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如果资本充足,参与国企改革并购重组,一般来说会有非常不错的回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恕我直言,不是我关心的问题,总的感觉应该是政治会越来越清明和民主,但进程的快慢与否,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无法评论。

推动社会主义繁荣兴盛,感受较深的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这两点。从资质和气质上来说,我可能更适合做一个文化人,但我的选择是做一个商人,但不会放弃对于文化领域的热爱,其实我想做的是做一个文化产业的企业或集团。中国民间有很多文化遗产,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遗产,包括各地的民俗文化,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都可以把他们很好的传承下来和开发成商业文旅项目,这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加之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所以对文旅产业越来越心动。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这部分提到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改革开发以来,中医的地位一直在下降,直到近些年中医药的呼声才又逐渐起来,我想中医药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其中有许多的奥妙值得我们去探索。中医药不是不科学,而是我们还没找到它的科学性。

后面几部分分别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几部分可能和个人工作、生活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体会不是很深刻,暂不论述。

篇7:十九大观后感

根据中共深圳市龙华区委组织部的关于组织全区广党员收看学习《十九大代表风采》专题片的通知,结合锦华党支部的要求,于2017年10月22日观看了《广东党代表风采》系列专题片。通过观看,让我感触良深,受益匪浅。

这七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中,有领导干部、有警察、有工程师等,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从一线的工作人员到如今的辉煌成就。他们用自己的平凡工作创造了不“平凡”的事迹,对他们敬佩,更对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感到自豪,相比他们自己还做得不够。作为一名学校的普通党员,观看完影片后,我主要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坚定信念、牢固宗旨

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不断加强学习,大力宣扬我们伟大党的优秀传统和先进事迹,以优秀共产党员作为自己的标杆。

二、爱岗敬业、立足本职

作为小学的一名教师,虽然我们都很平凡,但我们从事着不平凡的事业,献身党的教育事业是我们工作的职责,在任何困难面前,我们应该努力用积极的心态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克服困难,寻求解决方案,从而促进我们的工作开展。我们最基本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课前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课中上好每一节课,课后精心设计每课的作业。力求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以服务家长,服务孩子的心态,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及思想工作,当然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细心,更要有恒心和耐心,从孩子的文明礼仪抓起,为端正学生的各项态度做好思想准备,实现好思想带动好成绩。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锐意进取、勤勉敬业,做出更大的工作业绩。

三、联系群众、共荣共进

篇8:小学作文教学九大策略(一)

为落实这些新理念,必须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这是小学作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一定的时期,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对于作文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以便适应作文教改的需要。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有两条依据:一条是学生的身心规律,一条是语文学习规律。这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

一、激发兴趣策略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作文要“对写话有兴趣”, 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这不仅是一种教学要求,更重要的是反映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重要向导。

1.命题引趣

题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情绪。新颖有趣的命题,能引发学生的习作情趣。小学生正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如果作文命题的范围过大、过笼统,缺乏趣味感、朴实感,必会造成学生作文的心理负担。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还会使学生对作文失去信心和兴趣。缩小作文的命题范围、肢解题目、化繁为简、循序渐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致的有效途径。

【案例】

首先,命题要有新意。在开学之初,让学生写写《我的新同学》《新来的老师》《开学典礼》,则较容易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其次,命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学生该不该开生日晚会》《假如我是班主任》《老师,我想对你说》《我们最需要》《作业的烦恼》《公开课的滋味》《家长会之后》等,这些话题即使老师不让他们谈,他们也会在底下说,让他们写文章,公开谈,自然一吐为快。毕业班同学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期待美好的明天,这时如出《十年后的我》《假如我当市长》《二十年后的聚会》这样的题目,他们的话匣子一打开,就会思如泉涌,只要稍加点拨,就会水到渠成。

再次,命题要有启发性。如写教室里的事情,若命题为《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很多学生就会感到很棘手。如果改为《上课铃响了很久》《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老师提问我时》《老师,你讲错了》的文题时,学生就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运用自己最拿手的表达方式,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2.情境创趣

有趣的情境是习作的催化剂。创设一定的情境,犹如给学生再现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想象)。在作文之前,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很容易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

【案例】

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习作兴趣,还能改变学生以往对作文的畏难心理。

记得有一节语文课,上课铃响 5分钟,陈老师才匆匆赶来。她说:“同学们,很对不起,今天老师迟到了,耽误了大家的学习,你们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迟到了呢?”

话音未落,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有的说老师去复印室了,有的说去开会了,还有的说……陈老师又追问道:“老师不在的时候你们在做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看书、背古诗、讲笑话、下棋……”此时,大家都想把自己的所做、所见、所想说给老师听,他们个个情绪十分高涨。

陈老师说:“下面就请大家把刚才发生的一切用自己的笔写下来吧!”他们写下了《没有老师真好》《老师不在的时候》《课堂上发生的事》。这样一个“小小的善意骗局”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既有话要写,也有话可写。

3.高分励趣

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可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笔者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调查,小学生极少看老师的评语,最看重的是老师给的分数。给学生的作文打高分,是激励写作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案例】

在教学中,根据习作的要求,采用高分激励的方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好文章可以给100分。新颖的开头、结尾,精彩的细节描写,画龙点睛的句子,成语的妙用,诗句的恰当引用,文中的插图,坚持写观察日记等给予加分,上不封顶,可以加100分到300分或更多。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三、四年级小学生初学作文时尤其灵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化解学生的消极体验,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形成快乐体验,可以较快地消除小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4.竞赛激趣

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喜欢比赛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一些写作大赛,或赛开头,或赛结尾,或赛观察,或赛想象,或赛系列日记……学生在竞赛中尝到了竞争的乐趣,得到了个性的张扬,引爆了情趣想象的火花,续接了习作兴趣的链条。另外,竞赛游戏活动的本身,也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5.评价固趣

“激励” “评价”是心理学上讲的两大功能。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两个心理功能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后的愉快,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传统的评价是“玉中指瑕”——找缺点找毛病。正确的做法是“沙里淘金”——找优点找亮点。特别是针对文章中的那些“个人的独特感受”,都应备加“珍视”。

【案例】

例如,在低年级写话评语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你会说连贯的几句话了,真了不起!”“你能把新学的好词用上,真棒!”“你能仔细观察了,是个有心人。”“你已经学会用标点符号了,很聪明哦!”同时,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我们有时也可画上一张笑脸,或画上一根竖起的大拇指,或是送上几颗鲜艳的五角星,用这种评价方式来代替评语。

每当学生写完话后,我总是舍得花时间让他们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学生间相互评价。每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我们班雷打不动的写话交流课。由学生轮流朗读自己最满意的一次写话作品,我从不同的角度共同给予评价,送给他们一句赞美、鼓励的话语,让学生体验到写话的成功。在孩子们的心中,宣读自己的作品,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们班为此还设有“佳作欣赏”园地,孩子们的大作可以荣登其上,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同学们经常把自己写好的话主动贴上去,课下围在园地前欣赏、交流,分享着写话带来的无限乐趣。如果写的特别出色的作品,我们选择有的投稿,有的做成班级报,有的集册成书。上个学期我们班有两位同学在《提前读写报》上发表了文章,在校报上也找到了我们班学生的名字,我想这些都是对他们的肯定。真诚地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赞美中、激励中,获得动力,在写话的起跑线上快活、轻松地飞奔向前,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突出重点策略与方法

文章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作文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历练和持之以恒的实践锻炼。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做到每个学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次作文教学都有所侧重,逐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切不可“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如,我们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新课标确立的不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来确定中高学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与能力训练重点:

低年级(第一学段)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性写话和童话体写话(如根据故事开头说写童话、听音响编写童话、童话续编、命题编写童话),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能力,增强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中年级(第二学段)是儿童观察的活动的“敏感期”,观察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微性和概括性显著提高,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如自然景物、小动物、人物动作、人物外貌、人物对话和周围环境素描等),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即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典型性,形成典型表象的能力;

高年级(第三阶段)是儿童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的阶段,其习作训练形式应该从观察习作转向有明确交际目的实用型习作(包括纪实习作和想象习作,如暑期生活交流、学写生活随记、学写读后感、学写导游词等),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每次习作指导都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教学重心,制定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两项习作能力的强化和训练,这比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案例】

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要求“写一处秋天的景色”,这对4年级学生来说,学写景物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应该属于初步练习阶段。所以,本次习作教学的重点目标应该定为“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至于材料选择、富有感情、主题突出、语言形象生动之类的要求就暂别理会了,留待以后再训练。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如选择最能反映景物特征的重点部分,从色彩、形状等方面写出景物特点等,并在这一过程中渗透观察景物的方法指导。这样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能保证习作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训练扎实、收到实效。

(未完待续)

篇9:十九大观后感

前不久十九大如火如荼的展开,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了新中国接下来五年要走的路,明确了发展目标,安排解决了重要民生问题。揭示了当今新的最主要的社会矛盾。经过此次的十九大学习,作为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也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总书记的报告宣誓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报告做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具有“三个意味着”的深刻内涵。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思想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报告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开展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大学生征兵等工作,都是历史性成就的有机组成部分。报告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我们党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下来,要持续深入做好学习贯彻落实:一要抓深入学习。扎扎实实学原文,结合本职工作领会,做到深刻理解、入心入脑、贯穿融入。二要抓统一思想。要把思想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三要抓贯彻落实。谋划做好“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得意之作”,推动高校招生、学籍管理、就业工作再创新佳绩。

杨羽

篇10:十九大观后感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九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聆听了总书记做的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主题的十九大报告。

3个半小时三万多字的报告,总书记用坚定的声音,震撼的语言,代表全体共产党人向全体中国人民交出了过去五年的答卷,并对今后五年做出了庄严承诺,同时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伟大复兴。

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和回顾: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望未来,总书记提出了14条基本方略,擘划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14条基本方略,也就是14个“坚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报告用相当大的篇幅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部署,诸多新要求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直接相关。

报告提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作为一名国土人,我们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我们要牢记使命,紧紧围绕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总书记指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历史已经向我们走来,我们已经身在历史当中。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作为历史中的一员,我们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上一篇:向身边的人学习下一篇:西方法律思想史 期末考试 题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