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心得体会观后感

2024-04-13

十九大心得体会观后感(共6篇)

篇1:十九大心得体会观后感

1党的十九大开幕式观后感

这一论述,让人顿感激动和温馨,这和我的工作和群众的福祉息息相关,工作在基层,不管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还是三产融合发展,我们都在一件一件的跟着政策,努力落实中。对总书记提到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也深有感触,因为千千万万的大学生村官,都扎根基层,都是这个队伍中的一份子,也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希望党和国家能够继续关注农村,提高农民收入,让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福利。而我们也会继续利用所学知识,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书记的报告内涵十分丰富,传递出强有力的领导和执政信心。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时刻坚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知识技术在不断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最有效的方法,同时我们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要更加团结一致,更加锐意进取,更加求真务实,一定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迈向新的征程,创造新的辉煌。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可以说,这是百年来中国孜孜以求的,是亿万人民心心向往的。我们走过了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时代,走过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时代,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要走向的是一个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时代。

下一步我将会按照镇党委统一的学习计划和要求,以本次总书记讲话为指引,进一步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要在具体工作中思考、找准贯彻落实报告精神的落脚点。集中精力、坚定不移的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牢记使命,扎根基层。在随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十九大精神进校园]青年教师学生谈心录:青春

飞扬正追梦

“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广大青年教师学生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努力目标。《经济日报》记者来到青年教师学生身边,倾听他们对十九大报告的感想和认识,与他们一起畅述人生理想

强本领敢担当有理想

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发展描绘了光明的前景,我在观看直播时,心情十分激动和自豪。

近年来,国家引进海外人才的各项政策,对海外留学人员很有吸引力,不仅在生活方面提供不少优惠和便利,更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所以我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祖国。

“巢暖”才有“凤来”。近几年,国家、地方和用人单位竞相发力,实施了“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因经济下滑而大量缩减科研经费,但中国情况恰恰相反,这些年更加重视科技发展和吸引各类人才,让我们高校科研工作者非常温暖。

十九大报告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反映出党中央对当代中国青年的重视和嘱托。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要不忘初心,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引导广大青年自觉用青春和激情共圆中国梦。同时,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提升服务青年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我们还要敢担当,强本领。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这让我感受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强烈脉动。我们要以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为目标,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青年,加油!中国,加油!

(经济日报记者 郑明桥采写)

用心讲好中国故事

十九大开幕那天,我和同学守在宿舍电脑前观看了直播。听到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心中感慨万分。

我从小喜爱传统戏剧皮影戏,表演者一边操纵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影人,一边和着打击乐器和弦乐,讲述唐宋元明清的传奇故事,古朴又让人感动,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我希望未来更多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认为“文化自信”并非泛泛空谈,因为这自信有着坚实的基础,就是深厚的历史积累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国家出台了多项鼓励措施,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优秀的精神食粮不断丰富。《梁祝》《高山流水》等传统艺术作品在国际上受到追捧,我国优秀文化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无本之木不可能郁郁葱葱,对优秀传统文化怀有敬畏和尊重,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回眺和远望,我们才能更好地汲取前人的智慧和力量前行。十九大报告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青年学子,我们理应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把握时代的际遇和机缘,为创造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出一份力。

(经济日报记者 李华林采写)

用青春谱写奋斗之歌

10月20日下午,我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会组织了校内16个学院的70余名学生会干部交流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体会。大家都认为应当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当代青年。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人生的理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用青春谱写奋斗之歌。

十九大报告提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我觉得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充满自信,立足实际,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自己的理想种下希望的种子。

我们青年学生要对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充满自信,更要对自己的未来自信。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和同学们积极参与了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参加了今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8月15日,总书记给参加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在信中勉励我们“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十九大报告也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让我对今后的创新创业更有信心了。

(经济日报记者 雷 婷采写)

致力传播中国文化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让我非常激动,我从小就特别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是美丽的唐诗宋词伴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似乎不太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年轻人能读古文的越来越少,甚至提笔忘字。但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热又渐渐兴起。最近的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非常火爆,我几乎期期不落地看了一遍。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书记在报告中的这句话,我感受很深,北京外国语大学有很多的外国教师和留学生,他们都很热爱中国文化。我讲一个顾彬老师的小故事。顾彬老师是德国人,1967年夏天,他在明斯特市参加一个诗歌节,从一位诗人口中听到了翻译后的李白诗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美丽的诗词瞬间打动了他,当年冬天,他就开始学习古代汉语,最终成为欧洲3大汉学家之一,并来到中国任教。时至今日,每当谈到李白时,他都会神采奕奕地说:“李白大概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了!”

总书记说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对此我们青年教师在传播中国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的方式,讲好精彩的中国故事。(经济日报记者 李 哲采写)

扶贫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看到这里我的思绪不自觉地回到了3年前的那个暑假,我和同学们一起到湖南湘西吉首矮寨中学支教,第一次对贫困有了近距离接触。从那以后,我一直关注着贫困人口和脱贫工作的推进。

我一直与支教的学生有联系,我知道他们这几年的条件在慢慢改善。十九大报告总结,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这些数字背后凝聚着党和国家的心血,是太多人的努力付出换来的。

虽然不少人已经脱贫,但是还有一些人依然生活在窘困之中,他们也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十九大报告强调,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是对贫困人口的庄严承诺。

我深感教育扶贫是消除贫困根源、防止贫困代际传播的有效途径,希望党和国家继续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很受欢迎,青年人掌握一门技能更容易实现脱贫致富。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有的家庭还没有意识到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我们还要想办法改变贫困人口的观念和精神面貌,激发他们主动脱贫的意识和干劲。

扶贫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我将坚持自己的支教工作,为贫困地区脱贫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济日报记者 张 雪采写)

把理想融入中国梦

10月18日,我们学校组织收看了十九大开幕大会,十九大报告的每一句话都在拨动我们的心弦,这种激动、振奋的情绪一直延续着。

十九大报告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将自己所思所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实现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想,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一定要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个人的理想融入“中国梦”之中。我们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勤奋学习,珍惜校园丰富而宝贵的学习资源,为未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要努力把个人的聪明才智与祖国的需求相结合、个人的抱负与祖国的腾飞相结合。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希望自己未来在依法治国方面有所作为,带动更多的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实践出真知,近几年我和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已连续两年开展“传递书香,温暖凉山”活动,为当地青少年捐赠新书1000多本。我们还开展了“幸福凉山,暖冬关爱”活动,与甘洛县100多个小学生结成关爱对子,帮他们每个人实现了一个小心愿。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十九大代表议报告谈体会

举旗定向 引领复兴

上海市委书记 韩 正

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是一篇面向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是举旗定向、引领复兴、兴党强国、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好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全方位、深层次、开创性伟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上与时俱进、指导实践。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现新目标、迈向新征程的基本方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上海当前各项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结合实际开创性地工作,努力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上海的更大贡献。

十九大里程碑意义必将载入史册

4十九大报告气势恢弘,大气磅礴,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样的丰功伟绩人民公认、举世瞩目。成绩的取得归根结底在于有总书记这个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衷心爱戴的坚强领导核心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完整统一,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将之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党意愿,是人民期盼,必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其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必将载入史册。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维护好了核心,贯彻好了思想,就有了党中央的权威,就有了党的团结统一,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事业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标和无穷力量。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黑龙江省委书记 张庆伟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战略家的高超智慧,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新的征程中,有总书记这个核心的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焕发出强大生机。我们一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龙江篇章。

6划时代的政治宣言

江苏省委书记 李 强

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全党意志、人民心声,是“中国之治”的时代宣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飞跃、亿万人民的幸福指南。

报告高瞻远瞩、博大精深,感受最深刻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重大判断给出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使我们对所处的发展阶段、肩负的使命任务有了更为清晰和自觉的认知,对于全党、全国人民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接续奋斗是巨大的鼓舞和鼓励。二是以新的思想体系提供强大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报告的灵魂,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指导作用。三是将党性贯穿报告始终,通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和追求,体现了强烈的党性意识和政治本色。

这是一个划时代、集大成的好报告,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报告的丰富内涵和思想精髓,紧密结合江苏实际,贯彻落实报告作出的战略部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谱写江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7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走下去

浙江省委书记 车 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我们党近百年历史上、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

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集中反映了全党智慧、基层实践、人民期盼,科学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顶层设计,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性飞跃,给人以信仰的感召、方向的指引、前进的力量、胜利的信心,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浙江作为中国革命航船的起航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必须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上更加自觉、更加深入、更加有效,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走下去,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奋发的精神状态和优异的工作成绩向总书记、向新一届党中央、向全省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决胜全面小康 开启伟大征程 8决胜全面小康 开启伟大征程

安徽省委书记 李锦斌

十九大报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宣言书,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航标灯,是中华民族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员令,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方位,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把握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新判断,把握好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两步走的新愿景,把握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使命,把握好开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密结合安徽实际,奋力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辉煌。

我们一定按照十九大的新部署新要求,按照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提出的“一大目标”和“五个扎实”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坚持农村改革的正确方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安徽篇章。

9美丽中国 和谐共生(有感而发)

■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振奋人心。这一宏伟蓝图中,“美丽”二字具有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引人注目。

明确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标志之一,这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出的新的部署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持之以恒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相关内容,篇幅大、分量重、目标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担当。

美丽中国建设已经迈出铿锵步伐,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速度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万众一心,继往开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们必将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如期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部署,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感悟 《习近平党校十九讲》

《习近平党校十九讲》(以下简称《十九讲》)根据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结集而成,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笔者多次认真拜读,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广大干部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感悟之一:新时代的劝学篇

总书记的十九次讲话,是新时代的劝学篇。在总书记的讲话中,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怎么学习、学习什么等一系列看似解决实质上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之所以要学习,从领导干部个人成长而言,总书记指出:学习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从党的发展而言,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只有认认真真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始终跟上时代步伐的潮流,才能担当起领导重任。可以说领导干部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从对全社会而言,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可以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在党内和社会上处于重要位置,具有强大的行为导向和风气引领作用。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广大基层干部看中高级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读书、勤于读书,必然会激发干部、党员和群众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目的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读书而读书。因此,领导干部要成为学习型社会的积极倡导者,践行者推动者,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引导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尚。领导干部怎么学习,一是态度上认真。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他特别批评一些对读书的错误观念,比如“有的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差不多了,不用读书也能应付工作;有的人认为干比学重要,读不读书无所谓;有的认为领导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顾得上读书;有的认为社会上潜规则太多,需要的是关系而不是知识,书读多了反而适应不了社会,照书上的道理做会吃亏”等。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二是学习方法要得当,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坚持读书和运用相结合,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三是“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四是“正确把握学习方向”。五是明确学习目的。总书记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六是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领导干部学习什么。总书记在不同讲话中提出:一是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三是“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四是“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五是要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要学习世界历史;六是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

感悟之二:开启了新的文风

总书记指出:“文风不是小事。他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人们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现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一个时期以来,在党政机关中形成了一种不良文风,这就是长、空、假。他呼吁要形成新的文风,这就是要短、实、新。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新的文风体现在:一是短。文章不以长短论英雄,有话则长无话则断,长短都要恰到好处。《十九讲》,每一讲篇幅都不长,但讲深、讲透,如清风扑面,入耳入脑入心。二是实。每一篇讲话都能够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或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有感而发。三是新。即每一篇讲话都富有新意,都讲出道道来,讲出了前人没有讲过的新话,讲出了很多做人做事为官理政的道理。四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厚重,给人以智慧。要运用好经典,首先需要阅读经典,感悟经典。从讲话中大量引用经典,足见总书记博览群书,拜读总书记的其他著作无不如此。《十九讲》每一讲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汇集起来形成了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劝学篇,修身篇,为政篇。联系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的讲话无不都体现出新的文风。《摆脱贫困》和《之江新语》是总书记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和浙江省委书记时出版的两本书,收集的是他的一些讲话和文章,每一篇都短小精悍,但又发人深省,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感悟之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十九讲》,每一篇都针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党的建设以及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知晓问题表现,分析问题原因,找出解决问题对策。这是总书记为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把脉问诊,开出的一剂剂良药,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突出问题的当头棒喝,也是对广大领导干部猛推一把。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腐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对保持党的纯洁性,保持党的活力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挽救了一大批党的领导干部。

感悟之四:总书记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和宽广视野

拜读总书记的《十九讲》,能够感悟到其极强的辩证思维能力,当我们只考虑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时,他总能思考问题的另一方面。比如他指出,不能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并不会因为党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强,其道德修养、思想境界也不会因为职务升迁而自然提升”。针对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容易理解和把握,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太好理解和把握的问题,他深刻指出,“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思想上的清醒,没有思想上的认同,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等等。

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树立历史思维就是要不断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学会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我们正从事着前无古人的事业,要少走弯路,更需要学习历史,树立历史思维。历史是过去时,但可以教会我们如何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总书记指出:“史书是不可不读的。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拜读《十九讲》,每一讲都能够从历史的启示中,教导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

感悟之五:对问题的精准解释和科学理解

只有精准地把握和理解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很多人看来是习以为常而又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在《十九讲》中都给以精准解释和科学理解。比如,何谓党校姓党?何谓政绩?何谓立场、观点、方法?何谓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何谓理论武装、世界眼光、把握规律和创新精神?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何谓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何谓真干、实干、苦干、巧干?何谓文风中的短、实、新?何谓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解释这些问题,目的在于教导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有感而发:直面民生 人民情怀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十九大开幕会现场,总书记讲到民生问题时,代表们的掌声阵阵,笑容满面。

这掌声,洋溢着代表们对党中央庄严承诺的强烈赞许。土地关联着农民的生计,住房牵系着市民的梦想。“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让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今后,辛勤耕耘的念头会更强烈;“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让新市民们看到了立足城市的希望,今后,奋力打拼的动力也会更强劲。面对民之所急、民之所盼,党中央不避难题、直面挑战,展现了一个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党的担当,赢得了会场内外13亿多中国人共同的喝彩!

这掌声,也凝聚着共产党人奋勇前行的高度共识。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普通群众日子更红火,让低收入者生活更踏实,展现了总揽全局、找到最大公约数的坚定决心。面对一道道发展方程式、民生选择题,掌舵者沉着坚毅、指向明确,让前行更有方略、更增底气!

这掌声,更寄托着全体人民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待。五年来,民生改善的显著进步直达每个人的心底,但永远不会画上休止符,而是只有连续不断、渐行渐高的新起点。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到沉甸甸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这正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使命感萦绕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头,激励大家踏上崭新的征程;报告就是号角,嘹亮回响在中华大地上,引领人民群众奔向幸福的彼岸!

十九大代表议报告谈体会

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任务,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日程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我们党自建党之日起,就把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接续努力,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进入了新时代,实现现代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报告提出用3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个15年”推进实施,为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今年4月,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广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广东建设现代化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创新型经济正在加快形成,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一定要努力走在前列。广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书写新时代广东发展辉煌新篇章。

用新思想引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福建省委书记 尤 权

十九大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好报告。我完全赞同、衷心拥护。

报告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引领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指导思想。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定位和时代坐标。从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时代条件出发,报告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阐述、提出新要求,赋予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内涵,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振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我们全面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统一认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实好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更加坚定自信地迈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把战略举措落到具体实践

山东省委书记 刘家义

十九大报告擘画了伟大梦想的美好蓝图,思想深邃、催人奋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指导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南。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风肃纪、惩治腐败,在紧要关头挽救了党、重塑了军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关键有总书记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关键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有力武器。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要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维护核心、紧跟核心,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把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落到山东走在前列的具体实践中,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力量。

夺取新时代新胜利的行动纲领

湖北省委书记 蒋超良

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是引领我国新时代发展航向的行动指南。

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5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科学标注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具有划时代意义;郑重宣示了新时代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发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动员令,清晰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湖北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四个着力”的殷殷嘱托,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时代的思想灯塔和精神北斗

辽宁省委书记 李 希

总书记的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和思想光芒,充分体现了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大情怀,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报告的主线和灵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开辟了我们党思想理论发展史上的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世界社会主义学说和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是指引和照亮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灯塔和精神北斗。

辽宁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的思想理论,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按照总书记的教诲、教导去做,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紧密结合起来,什么样的风险和挑战都能战胜,什么样的麻烦和问题都能解决。我们要踏踏实实抓好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各级党组织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

江西省委书记 鹿心社

十九大报告总揽全局、气势恢宏,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一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好报告,是一个紧扣世情国情党情、紧贴党心军心民心的好报告。报告通篇贯穿坚定的信念追求、强烈的使命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充分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超的政治智慧,是我们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在全党的核心地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最根本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思践悟、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结合江西实际,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江西篇章。

以新思想引领中原更加出彩

河南省委书记 谢伏瞻

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高瞻远瞩、气势恢弘,具有极强的政治感召力、理论穿透力、历史震撼力,是一个高举伟大旗帜、彰显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好报告,是一个擘画新时代宏伟蓝图、凝聚党心民心的好报告,是一个极富理论创见、闪耀真理光芒的好报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上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是确保党长期执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伟大时代产生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维护总书记核心地位和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航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始终牢记总书记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殷切嘱托,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新河南的崭新篇章。

不忘初心的精神旗帜

湖南省委书记 杜家毫

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气势恢宏,体系严谨、一气呵成,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强烈历史担当,极大振奋党心军心民心。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所取得的一系列理论、实践、制度创新成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强保障。最根本的思想保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组织保障,就是确立了总书记在党中央、在全党的核心地位;最根本的政治保障,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当代中国最高政治原则,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湖南是毛主席家乡,是一片红色热土。我们一定继承和发扬好光荣革命传统,认真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自觉强化“四个意识”,坚定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牢牢把握把党建设好、把道路坚持好“两个根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篇2:十九大心得体会观后感

观 后 心 得 体 会

2017年10月18日上午,全国人民期盼已久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代表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我们学校组织全体教师集体收看直播,领会十九大精神。

大会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为大会主题。确定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关于总书记的报告,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对于这些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第一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谈到中国共产党,相信每个人都是敬仰之情,党为我们创造了好的生活,没有党就没有现在的我们,真真切切的想对党说声:“谢谢!”。

第二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谈到这句话时,我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给我讲他们那代人的事,还在为吃发愁,再想想我们现在,真正的达到了站起来、富起来。下一步就是要强起来,为了国家的大目标,我们每个人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加有用之才,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第三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说到伟大复兴,想想国家现状,如果只是纸上谈兵,应付差事,那么肯定是做不到的,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努力做到最后,不畏过程的艰辛,达到结局的美好,这些都是需要一份艰难的过程,就更需要我们坚信强大的信念,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四点: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我国一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而不是一人统治,不论大事小事,都是集体商量出来的,而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我们的班级,都坚持这一原则,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

第五点:打赢蓝天保卫战。蓝天保卫战并不是今年才开始的,想起那些年呆在新疆的日子,我还是挺怀念的,怀念那里的蓝天,怀念那里的空气,在满是雾霾的城市里,就更加觉得那样的蓝天是多么的可贵,蓝天保卫战,不是谁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保护环境,禁止污染,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干净,让我们多拥抱拥抱蓝天的日子。

篇3:十九大心得体会观后感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然而, 有的教师由于对多维目标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 在实践层面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 具体有两种表现:其一, 知识、能力目标缺失或变得模糊。知识能力目标是多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 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虚化。其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游离。德育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但不意味这种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绝不可“架空”和游离。

二、教学设计的偏颇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和优质化的设计范式仍未建立。从操作层面看, 教学设计常常呈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淡漠, 没有全面、深入地运筹策划, 写在教案本上的只是几条筋, 显得十分粗放;另一种是未能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的刚性、死板, 教学过程谋划得过于繁琐、细微, 尚未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预留生成空间, 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外的生成意义的封杀。

三、教材使用的迷失

使用新教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少教师还是按照以往学科知识教学的模式来处理德育新教材, 把教材当作“圣经”, 把教材中知识点的传授当作教学的目的。由于指导思想的偏离, 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出现了迷失。诸如拘泥教材预设的话题, 对教材中范例的价值挖掘不深, 对教材中的“留白”弃之不用, 不能吃准教材的结构, 捕捉不到教材中的活性因子, 不善于利用教材隐含的意义空间, 随意对教材内容重组, 或者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作为等。

四、课堂教学的迷误

德育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这是主导方面。但同时, 许多矫枉过正的因素, 许多浅表、浮躁的作法, 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也随之“热闹”起来。诸如: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活动教学缺乏内在的价值蕴含, 只是看重活动的表面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哨;对话没有凝神聆听, 没有多元交流, 没有质疑反馈, 没有激情驳辨, 没有会心微笑, 没有心灵碰撞, 没有意义建构, 师生的话语权极不对称, 如此对话教学只不过是一问一答, 一问齐答的零假话, 毫无意义生成和生命润泽的假对话;不少课堂上看不到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教师仍习惯于沿袭讲授式模式, 可谓是“涛声依旧”。

五、课堂内外的疏离

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空, 而要走出课堂, 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 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然而, 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还尚未建立课内外衔接的教育教学机制。不少教师只管课堂教学, 下课铃响了, 如同标上了休止符, “教学进行曲”就戛然而止。教师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没有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 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进行具体的指导, 没有在课堂之外的校园、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和实践性作业。由于课堂内外的疏离, 造成了德育课程不能追随和引领学生的生活。

六、社会实践活动的空白

德育教学需要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协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相关课程内容, 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围墙, 走进社会大课堂, 有目的地开展参观、调查、访问, 或借助社会实践基地, 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毅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历练,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师, 却“怕”字当头, 消除不了安全问题的阴影, 开辟社会课堂也就成了教学的盲区。结果学生学了六年德育课程, 却未能经受一次社会实践的洗礼, 这无疑是德育教学最具要害性的缺失。

七、教师引导作用的缺位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如此,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 课堂上展现的往往只是肤浅的、表层的, 甚至是错误的言说, 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实在令人惋惜。

八、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我国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 由于教学条件差,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德育师资稀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德育课程成了“鸡肋”。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这种“短板”, 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于农村孩子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体验、向往和追求, 没有高度关注, 只注意关心城里孩子的生活, 所学内容完全是城市化的东西。真正关乎他们生命成长, 属于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的生活却受到了冷落和禁锢。如学习《交通安全》, 仅仅是“红绿灯”、“交通安全标志”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远离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出行安全问题 (如农村孩子暴雨后涉小溪、过小河;渔区孩子在湖汊港湾的安全行船;林区孩子出行如何有意识地设定参照标志等) , 统统被“淡化”掉了, 成了教学的“盲区”。由于德育教材、德育教学的城市化倾向, 本应是回归生活的德育新课程, 在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的实施, 则反其道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农村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课程教学, 几乎成了一道难于破解的难题。

九、教学评价的滞后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是在生活德育、主体德育、实践德育理论指导下,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堂生活中师生活动的观察和信息搜集, 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 对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按照教学原理和《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如果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 学生将会学得更多”, 评价“乃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 自德育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评价却严重滞后, 成为制约德育课程深入推进的“瓶颈”。尽管《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建议”, 但德育课改的十年间, 却未能探索出整体性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新路, 从实践层面看, 也没有突破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这道难关。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尽管原因复杂, 但如下因素至关重要:

1. 教材因素。

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 具有首创性, 但还不那么完善、完美,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各种版本教材在兼顾城乡上失衡, 即关注城市多, 对表现农村生活则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城市和农村的现实差异, 从客观上决定了教材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 思考问题所依据的时空背景自然是城市的生活。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了教材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弱化 (针对农村孩子的社会化以及日后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让他们提前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弱化农村内容确是一个缺失) , 这样, 既为城市学生全面认识“三农”问题带来了困难, 同时又使农村教师在利用教材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

2. 教师因素。

新教改的进程表明, 这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知识结构上, 要求从原来只会处理单学科知识, 发展到要学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加工。教师专业素养的应然要求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然现状的矛盾, 是造成教师不能顺利驾驭新课程的原因。其次, 德育学科课程教师多为兼任, 他们将主要精力用到了语文、数学和班务管理上。因工作量大, 负担过重, 很少能分出精力钻研德育学科教学业务。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68%的教师上课前不作任何准备, 即使准备, 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在课前把教材看一下, 或者让学生开展一点调查或是收集有关资料。”如此, 又怎么能胜任教学?那就更谈不上教学创新了!

3. 教研因素。

各级教研部门缺乏对德育课程实施的跟进研究, 对德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不力。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教师尚不能理解其精髓。新课程须得采用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对话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移情习染法、美文欣赏法等, 许多教师既不能了解其要义, 更不能驾轻就熟地操作。对此, 教师并不心甘情愿, 而是想尽早改变这种尴尬和无奈。教师盼望得到德育专家和各级教研员的引领, 盼望获得面对面被指导的机会, 盼望看到更多既有理论价值, 又有普适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德育课程研究成果。从教师的期盼和呼声中, 可以看出教研工作的差距和滞后。

4. 管理因素。

一是任教人员的结构失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职教师, 只占任教该学科教师总数的3.6%, 96.4%为兼职教师, 一般都教语文、数学, 或者当班主任。值得注意的是, 在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中, 担任校长、书记、政教主任的行政人员占71.1%。新课程教师的结构失衡, 限制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二是淡化职前培训。大多数教师在任教前没有参加职前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等基本情况了解甚少。三是组织教师日常研修工作没有跟上。一般学校都不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 学校未开展德育学科课程的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 即使稍微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一些学校, 一学期也只是组织一、两次观摩课活动, 将其视为“感受式培训”。由于本学科教师研修的组织、督导、评价工作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议事日程, 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 处在“有‘坎’过不去, 有‘难’排不掉”的尴尬境地。

以上对德育课程十年课改的成就与问题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成就巨大是课程发展景观中的主导方面;而发现问题及其认定解决的路径, 则是德育课程后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发展无疑是各门课程的永恒主题, 对于德育课程而言, 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要总结鲜活的实验经验, 进一步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

品德新课程的实施, 之所以能受到儿童喜爱, 取得多方面可喜成绩, 实现富有历史意义的超越, 其因在于课程理论基石的改变:即用生活德育论取代知识性德育。德育课程的实施, 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从而使德育教学摆脱了“灌输”的顽疾!今后要推进和深化新课程实施, 就必须坚守生活德育论的路径不动摇。当然, 我们也应注意, 生活化德育理论本身还存在不足, 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朱小蔓教授等人认为:在坚持生活德育论的同时, 尚须注意“道德在其超越层面所具有的崇高、理想性乃至神圣性”, 要坚持“德育的价值立场”, 关注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生命的存在样态”, 让他们“具有深刻自觉性和反省性”。通过师生间不断地对话、交流和价值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德性, 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编辑:杨民)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

篇4:十九大心得体会观后感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由于人类大量捕杀,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导致了许多动物

的灭绝。如:西非的黑犀牛就是因为人们捕杀而灭绝的。有一种漂亮的蝴蝶,就是因为建

筑污染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而被宣告灭绝,那种蝴蝶叫“大白凤蝶”。

我向人们发出倡议:不要再捕杀动物,不要再去破坏它们的栖息地了,不要把绿地再

变成建筑了,有些动物就是因为没有食物而灭绝的。

想一想,如果世界没有动物,会有那有声有色的节目吗?会有那美丽的世界吗?就像

人类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一样,是多么的痛苦啊!动物也会很痛苦。失明、失聪的人,如

果给他们光明与声音是多么的美好,同样如果给动物存活的空间它们会有多么的快乐啊!

动物有动物的自由,人有人的自由,如果有人把你关起来不给你自由,你会怎样?你们有

没有想过动物的感受。它们是世界的生灵,由不得我们去破坏,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同样

有喜、有悲,同样有它们的自由。

读了《最新灭绝的九大代表生物》使我感触到,那些可爱的生灵被我们捕杀、破坏了,

真是为它们感到不公平,真是愧对那些冤死的动物。同时也让我有了保护动物的信念。

读《毒蛇王子的7次PK》有感

昆山市张浦中心校五(1)贾思薇

近期,我读了一本名叫《小学科学》的杂志,里面有许多内容和图片都很好看,但是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毒蛇王子的7次PK》这篇文章。

当我翻开这篇文章时,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条趴在草丛中的蛇,它那可怕的眼睛盯着我

看。当时我害怕极了,我的头迅速地向左边移了一下,但是那条蛇似乎还在看着我。妈呀!

吓死我了。其实,那条蛇只是一张大大的背景图片,我之所以那么害怕,只是想吓吓你们

的。

在题目下方有两张小图片,上面各有一个人和一条蛇,仔细观察才看出那两个人其实

是同一个人。我突然想到了,这就是毒蛇王子和毒蛇的合影。

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我终于知道了蛇王的名字——奥斯汀·史蒂文斯。我还知道了有

一种蛇的名字叫角蝰,它双眼的上方有一对儿竖立的刺状角鳞,但是有些角蝰的头上没有

角鳞,所以很好分辨。角蝰的毒液只要40~50毫克就足以让人致命。哇!这种蛇真是太……

厉害了!蛇王还与36条毒蛇共同生活了107天,天哪!他真是太勇敢了!这也是奥斯汀·史

蒂文斯会被人们称为毒蛇王子的原因。

读了这篇文章,里面的内容使我增长了许多关于毒蛇的知识。我还了解了

篇5:十九大观后感:十九大学习收获

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我们身在实习学校的顶岗实习生也和其他老师一起进行了十九大精神的学习。

2月4号,我们小组3人进行了对十九大精神的集中学习,我们每个人对十九大精神都有独到的见解,学习过程中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总书记还在《报告》中讲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这段话给出了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在未来将面对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政党,中国人的未来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的答案,一字一语都透露着满满的幸福、暖暖的承诺;报告中“中国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炒的”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充分体现了党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百姓疾苦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短板,这草根式、接地气的话语无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幸福、暖心;报告中还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庄严承诺,将对我国亿万乡村及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直接变化,让每一个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的中国人都感到幸福爆棚,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幸福温暖。

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胸有成竹,任重道远。新的五年,梦想不断延伸,脚步依旧执著。实干成就梦想,奋斗赢得未来,我们要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和信心,不断努力奋斗,在真抓实干中致敬梦想,在创新进取中实现梦想。

作为一名顶岗实习生,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引领发展潮流。做新时期的主人。当前,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倒逼我们不得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这最关键的就是要打破思想壁垒和体制机制藩篱。要进一步开拓思维,深化改革和发展的路子,赢取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要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为勇于突破、敢闯敢干的先行者保驾护航。要加大创新在改革、科技、社会等领域的力度,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不断推动发展,为中国梦的前进增添动力。

篇6:十九大心得体会观后感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北京时间XX年10月18日上午9点在人民大会堂盛大开幕。习近平主席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总书记在党十九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相信共产党有能力有决心带领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开拓者,也是推动国家不断向前进步的根本力量,无论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还是十八大以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国家各项政策的出台还是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以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都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源于人民,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中心地位的思想。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必须深入工作第一线,向群众学习,向劳动者学习,把群众的智慧运用指导实践。

发展为了人民,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府的改革、国家的富强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上一篇:狄更斯经典名言下一篇:商城装修管理协议及安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