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尔顿教育计划读后感

2024-04-27

道尔顿教育计划读后感(精选7篇)

篇1:道尔顿教育计划读后感

拜读完《道尔顿教育计划》这本著作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触颇深。这本书令我大开眼界,大长知识,大涨见闻,让我了解到原来教育还可以这样搞,原来学生还可以这样学,原来教师还可以这样教。对比目前我们国内的教育,深感中国的教育需要进一步改变与创新。 深知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再加上初次拜读,所以谈读后感总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可能是我想说的过多,也可能是我自己不知从何说起的缘故。下面我就简单的说下我对道尔顿制的一些感悟吧。 道尔顿制是美国帕克赫斯特于19创立的教学方法,并付诸了行动建立了一贯制的学校。它是对传统教育采取扬弃态度,继承优秀的部分,抛弃落后的,创新前所未有的一种教育方案。这种方案取消班级授课制,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教材,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它的基本理念是自由与合作。所谓自由就是指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时间与自由意志,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的支配时间及选择他们的学习对象。

所谓合作就是指学生适应他人与社会共处的能力包括与教师的相处。学生们在这种体系下可以自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及接受速度决定自己学什么、怎么学。在这里没有年级的限制,彼此之间都是合作伙伴,提升他们的能力。 道尔顿制的训练方法包括:实验室、研究课题、教室。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不同,在这里学生被分为小组,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可以一起讨论事情。还主张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接受和承担较为长期的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不需受外在的教学设备所影响,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应该类似博物馆应有尽有。在实验室指导学生的教师必须是专家,因为他们有广播而深厚的知识,并且能够为各个年级提供辅导。 具体做法就是布置作业,老师与学生订立何悦,实行学分制,考查成绩。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而且能够合理有序的规划自己的学习,锻炼自己学习的自主性,确保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其实道尔顿计划的本质就在于每个学生以适合自己情况的速度来学习,立足于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塑造,发展其创造才能,这其是一种培养高素质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在 这计划之下,学生学习是自由的,且能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它不是空洞的,而是就在身边能够受到诸多启迪且对我国教育可借鉴的一种思路与方法。

在此,我想谈一下我对我国的教育的一点看法。虽然我国教育在不断改革,但是革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需求。我们积极推行学生为本,但是现状却与理想的要求相差甚远,长期来,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要解决这种状况确实是很不容易。而道尔顿之在这方面下了诸多功夫,学生根据自己进度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追求自己的兴趣点,与同学合作交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只是我们自身受传统教育影响太深,解决问题依赖于老师,父母的也不会给予孩子太多的时间与自由,面对国外优秀的教育模式与优越的环境我们也只能望尘莫及、无力为之。如果能借鉴道尔顿中的一部分应用于我国教育的土壤,我相信也会取得巨大的进步。

篇2:道尔顿教育计划读后感

一、反抗还在继续

下课铃响了,中山纪念中学的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奔向食堂,场面十分壮观。早些年,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我不禁想到:孔夫子不是高唱“逝者如斯乎”么,怎么这些年来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几乎丝毫没有改变,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空间与时间难解难辨。走进食堂,我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前面的同学拿着张数学卷子在做,再往前望去,一个面容疲倦的女生在嘈杂声中背着单词。你也许会说,这一切并不陌生,我们以前见得多了,不也都走过来了么?的确如此,我们走了过来,但是我却想说,我们是反抗过来的,谁反抗得厉害谁就获得更多的快乐。

我先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反抗经历。在没阅读《道尔顿教学计划》之前,我就事实上坚持着它的一些原则,我讨厌那清晰的课与课的分隔,我讨厌沉浸学习时被打扰,因此我愿意自己安排自己的一切,有选择性的逃课和有选择性的做作业就是我静悄悄的反抗。初中的时候,数学老师特别严厉,他也特别认真,每次家庭作业都会认真批阅并打上日期,然后每到月末时就数日期够不够,不够的学生将会受到处罚,每个两块钱。事实就是,我从来也没有凑齐过他的日期。每到月末,我总是差很多的日期,当然我是从来不会执行他的处罚的,因为我没有那么多钱。最后,数学老师没办法只好请家长到学校。幸运的是,我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我由外祖父看管,外祖父听力不大好,也不太爱批评我,于是我就叫他去见老师,老师在我外祖父面前数落了我一通,大意就是这孩子不做作业应该严加管教。我现在还记得那滑稽的一幕,外祖父背着个背篓,装作很认真的听着,看老师嘴没动了,就迎上去说“老师,麻烦你严加管教,这孩子父母不在身边”。老师无奈,只好让我们走了。当然,我也就逃过了一劫。自此以后,我便觉得这样也挺好的。其实我并不是不做作业,我只是选择性的做一些罢了。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总是让背古文,我也不背,但我还是会读,即使读得烂熟,我也还是不会背,我想是因为我天生愚笨的缘故,不可能是博闻强识的材料;但也许正因为我不喜欢背,或者因为我总是能用我自己的方式躲过语文老师的抽查,我现在仍然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文学。大学的时候我逃课就逃得厉害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其实老师上课真的很没劲的,节奏太慢也不生动,不如呆在图书馆踏实。当然,偶尔我也会去听一听课,看老师上到哪里了,自己也就跟上节奏自学。总的说来,我还是更加偏爱大学阶段的学习,因为有特别多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一直以来,我都对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满,但是不能说我不爱学习,我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学习方式之中,但是我至少还是快乐的。所以我说,谁反抗得多谁就获得更多的快乐,因为学习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我说的是快乐,快乐不一定意味着轻松或者容易,事实上,学习一点也不容易,但是不容易也可以是快乐的。

再次进入中学的课堂,我看到的还是那副景象,教师们按时按点上着那些课,学生们做着自己的事情,静悄悄的反抗仍然在继续。教与学的矛盾一直存在,甚至更加严重了。学生们处于被动状态,但是他们却无时无刻不是在反抗着,有的激烈点,有的缓和点,有的.明显点,有的隐藏点。反抗还在继续,但是不少老师们却一如既往,他们会说这是因为体制如此,不可改变。但事实是,绝大多数老师一直没有尝试新鲜的教学方式,甚至观念的改变都没有。如北京十一校那样走在改革前列的始终是少数,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因袭着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即使我们这些准教师,在未来,也不知道能坚持反思和坚持批判多久,制度化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对于教师而言,也许是最可怕的事情。因为教师一旦被制度化,那就意味着教师对教育体制的批判没有了,对教育的反思也没有了,那就真应了那句话:不过自误误人罢了。一个正直的人民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密涅瓦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时刻起飞,同样,教师也应该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后反思。反抗不应该仅仅属于学生,反抗同样应该属于教师,教师要善于从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从原始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常怀一颗批判的心,当然,这种批判是连带着自己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批判绝大部分是对自己的批判。

二、教与学怎样完美邂逅?

“在旧的教育体制下,我们不能使学习者去学习,正像牵马人不能使马去喝水一样。”(P99)教与学的矛盾也许算得上是教育学中最基本的一对矛盾,它是这样的基本,以至于我们任何的教育理论、实践都不能越过它,而只能经过它。传统上,有所谓的“教师中心”;后来,有人又提出了“学生中心”;再后来,就有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个怪胎。这在哲学上就好像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中心”是对“教师中心”的反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对“学生中心”的反动;正题、反题、合题,我们的教育理论似乎完成了一次飞跃,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发展,以致于人们都忘了进一步追问:“教师主导,学生中心”何以可能?多么美妙的合题,但是如果不组织实施,也只能是黄粱一梦。教与学的矛盾从实践中来,也只能在实践中得到解决。因此,喊破嗓子始终不如甩开膀子。道尔顿教育计划是20世纪初比较有益的探索,它也不仅仅是计划,而是一组组的实践。教与学只能在实践中才能邂逅,而解决这一对矛盾也只能是在实践中去解决。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实践中究竟是怎么样的关系?怎样实现完美邂逅?

这里关键是对“学习”的理解。对学习的不同理解深刻影响着教与学的关系,因此与其问教与学是何关系毋宁问学习怎样生成,很明显这涉及到学习理论的问题。不同的学习观下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实践,学习理论竟然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专业素养之一。学习理论不断发展,至今已有不同的流派,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等,但是其终极问题还是得回归到人的知识从那里来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粗暴的解释道:“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似乎没有任何理由反对了。但是其实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认识来源于实践”其实是大有问题的,所有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吗?学生不能够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在这里,我觉得应该回到康德去,回到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去。认识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的那部分外铄不进去,只能靠内省,后天那部分外铄也不能完全取得成功,也要重视“体验”的力量(这可以看作是对外铄论与内省说争论的解答)。就这样,教与学的关系就清晰可见了,即教与学统一于终极问题的解答,完美的教与学,有效的教与学应该要正确处理好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先天不可教,后天不能只被动的教。先天不可教又想教怎么办呢?那就让孩子成为自己的老师吧,在“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发展先天之能力。后天不能只被动的教该怎么办呢?那就让孩子“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吧,天地不言却行着世间最大的教化,圣人之所以为圣人那是因为人们可以同圣人对话,而不去考虑时代的因素。

实习期间,我去听了几节语文课,感触比较多。教与学的完美邂逅着实不容易,其中“与客观世界对话”乃是最为基础的东西,一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同学们不知鸭为何物,那么真正的教育就应该让同学们去看到鸭子,回归自然,回归存在本身。不知鸭为何物,那么“与他人对话”便不能进行下去了,首先,语文课强调的乃是“与过往的时代对话,与过往时代的人对话,去体味过往时代的人最真实的情感与经验”,而目前的做法不过是拿来主义罢了。学生没有情感与经验不要紧,把古人的情感与经验拿来就可以了。这样真的可以吗?这样做后患无穷,学生们没有自己的情感和经验作为基础,无法产生共情不说,直接拿来古人的情感和经验作为自己的情感和经验还会戕害学生的情感,残忍啊,现在连语文课里的情感也不是自己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是自己的?语文课上了之后连表达真实情感都不会了,这就如同人们学了吃饭之后连怎么咽下去都不会了。

三、静悄悄的变革

中山纪念中学这几年特别强调“自主学习”,这是一个好现象,这足以证明我们的老师们注意到了常规教学常常培养出了“懒惰的学生”(或者不这么责备学生,换个词,被动学习的学生)。铺天盖地的口号与宣传,以及老师们自我欺骗的话语中都讲“自主学习”,指不定过几年还会有个什么“中山纪念中学自主学习新模式”出现。但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丝毫改变不了常规教学的实质,你若不信,只需要往办公室角落站一分钟便可得知,墙面上贴着一些传递给教师的指令,比如“请各位教师把前面两个单元的资料在期中之前整理出来交给学生们复习、背诵”。“自主学习”背后的教师指令足以说明一切。但是,学生们有中考和高考的压力,这是教师们表面上赞扬“自主学习”,背后里搞“教师总结”“高分十条”“高分冲刺”的罪魁祸首吗?换言之,任务驱动下教与学的完美邂逅可不可能?如果可能,又何以可能呢?

《道尔顿教育计划》里面也说了,我们丝毫不能轻视我们的教师,他们对于学科专业知识已经了如指掌,炉火纯青。因此我们不能责备我们的老师们,他们的专业水准是足够高的,是合格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当敬业的。可问题又偏偏出在这里,过去我们常讲“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而教师有没有一桶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答案是重要。但是学生那一碗水不是教师一桶水直接给的,而是学生自己去打的,谁又能说学生就不能打一桶水呢?所以,这个比喻并不贴切,至少应该改改,教师要有一桶水,学生有多少水待定。我们认为,教师应当是普罗米修斯,是盗火者,是纵火者;他们应当被要求点燃人类的求生欲望,他们应当被要求点燃人类的求知欲望。因此,问题应该不是出在教师身上。但是,问题的解决又绝对离不开教师。

教学组织形式不改变,所谓的“自主学习”不过是表面上的文章罢了。学生们能够自主的也是除了上课之外的时间,或者直接说只剩晚自习是自主学习的时间,但是即使时间已经足够少的晚自习时间也不全是自主学习的时间,各类试卷各类习题铺天盖地的卷来。我看到的初中生的晚自习是这样一幅景象:教师在教室门口一张桌子处坐着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偶尔维持一下教室里的纪律,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在阳台处为其他有问题的同学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每天的晚自习学生们都会收到新的任务指令,比如完成培优计划P80―P81(一类辅导书籍)。这样的学习就被叫做自主学习。我们一点也不否认这有自主学习的倾向,但是离真正意义上得自主学习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时间久了,教师们比较烦,因为他们被日常琐碎事务缠身,学生们比较烦,因为他们一直被安排着做这样做那样;真正的自主学习似乎从未发生。

变革也还是有的,最重要的变革就是教师们的倦怠与学生们的不满,反抗即变革。即使不这样说,也应该是反抗推动变革。看到同学们听那些比较无聊的课在底下自己干自己的,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种反抗就意味着不远的变革。学生们用脚投票,教师们用脚投票正是变革本身。教与学的矛盾越是激烈就越好,这就意味着“祖宗之法”不管用了,必须另谋出路。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教与学如何完美邂逅呢?任务驱动下的教与学的完美邂逅完全可能,出路就在课堂上,就在教室里。也许在这种教室里,它不一定是道尔顿教育计划下的教室,但是它的原则却可以是道尔顿教育计划的原则。常规课堂活起来,学生们动起来是这种教室的风景;学生们安静下来,自己思考自己的问题也是这种教室的风景。

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而谁走在了前面谁就将引领未来时代的潮流,所谓的走在前面不只是口头上的走在前面,还要行动上走在前面。我们的教师们可以借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股东风放手让学生们真正的组织起来,因为真正的

束缚不在他处,正在于教师自身。不是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教师才去实施,而是教师们的行动去推动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我们不能因循守旧;但是不因循守旧也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变革也是循序渐进的,但总得要变,因为穷则思变,变则通。

四、回到道尔顿教育计划去

篇3:《道尔顿教育计划》带来的思考

关键词:《道尔顿教育计划》,教育改革,实验室,时刻表

海伦·帕克赫斯特 (2005) 在《道尔顿教育计划》一书的起源部分, 提到自己深受《心灵的塑造》这本书的影响, 而且她将“教育实验室”这个概念归功于该书[1]11。 我也特别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合理的方法就是与学生一道学习, 鼓舞他们, 使他们渴望为自己研究事物和为共有的知识积累做出贡献。 ”西方的一则谚语———“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 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而且应当被赋予自主计划学习的权利和自由。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因而因材施教是理想教育的最好诠释。

海伦·帕克赫斯特为了向读者说明道尔顿实验室计划, 首先澄清道尔顿实验室计划不是一种体系或方法, 也不是一种课程, 而是从实践角度讲, 将它视为一种教育重组方案, 这种方案协调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1]24。 我想, 作者这样讲的意图在于表明, 道尔顿实验室计划不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 而仅仅是一种方案, 一种尝试。 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或修正, 并为后人借鉴或效仿道尔顿教育计划提出恳切建议。

在实施过程中, 海伦·帕克赫斯特老师保留了班级、年级及课程。 与先前体系的不同之处在于, 每个班都划定了一个最大的和最小的课程范围。 此外, 计划开始实施时, 就要把整个学习任务以作业形式交给学生[1]24。 以合同形式布置作业是道尔顿计划的一大创新之处。 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更合理有序地规划自己的学习。 而且, 确保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性。

课程按照主科和辅科设置。 她认为主科并不比辅科更重要。因为主科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所以大学的入学考试要求它应修更多的时间[1]25。 这一点与我国教育体系中语文、数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十分相似。 他们学校中辅科包括音乐、艺术、手工、家政等。 作者提出, 辅科的价值在于它们对学生的广泛影响, 学习辅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提高其表达能力[1]25。 我们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有主副之分, 不过, 并没有设置手工、家政等门类, 相比较而言, 副课不具有多样性。 更为重要的是, 主课、副课在我们的学校中待遇不同, 家长、学生甚至校长和老师们普遍认为副课不如主课重要, 因而更重视主课, 歧视副课。 这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今年5月, 我在广东省一所重点中学实习, 那里的高二年级也设置了艺术、体育锻炼等科目。 然而, 由于学业水平考试和期末考试临近, 诸如艺术、 科学之类的课通通被取消, 取而代之的是文化课。 在一次课间, 坐在最后一排靠门位置的一位男生用毛笔蘸水在白纸上画画, 边画边向他的同学说:“我最喜欢画竹子了。 ”我无意中在课间注意到他们的言行, 便凑上前去, 边看他画边问他:“你们有美术课吗? ”他回答:“我们没有美术课, 我们有艺术课, 不过艺术课不教画画。 ”于是, 我接着问:“那你是从哪里学到的呀? ”他答道:“我是小时候学的。”我点头回应。从这件小事看出, 其实孩子们十分喜欢艺术, 而且有各自的兴趣爱好。 然而, 由于考试压力, 他们只能在埋头重复学习单调的科目, 而且不知道学会了那些知识的意义何在。 这样的后果就是, 孩子们的兴趣渐渐失去了, 个性渐渐没有了, 最后, 仅仅成为会答题、会考试的孩子。 这也是为何我们时代缺乏创新和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需要改革, 需要摒弃这种功利的思想, 最重要的是应当让孩子们真正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在该中学看到的另外两件事让我感到非常欣喜。 一是, 每天下午6点左右, 从体育馆经过, 都会看到有三五个学生正在跳街舞, 他们随着动感的音乐自由地释放自我。 第二件事是一次6点50时左右, 我在操场上看到4、5个学生正在兴高采烈地试飞自己的飞机模型, 还时不时表演一些超难动作。7点左右他们就飞快跑回教学楼 。 看到他们脚步匆匆, 就简单地问了两个问题, 得知他们是初一年级学生, 模型都是自己做的。 我真心为他们的聪慧感到震撼。 我深知, 他们的这种巨大能量来源于兴趣和热爱。 因此, 学校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道尔顿计划的本质在于, 每个学生都应当以适合他自己的速度进步。 只有这样, 他才能将作业上的东西融会贯通[1]25。 这体现了自由原则。 这也是道尔顿计划的又一大创新。 给他们自由可以最大限度节省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最终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然而, 该计划实施前教师不断发指令告诉学生怎么做、做什么, 学生已经养成依赖的习惯, 因而学生需要时间逐渐适应新计划。 教师需要把经过细分的课程搞清楚, 确保学生掌握合同中需要完成的任务的全貌和本质[1]26。 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 都是个极大的挑战。“以适合他自己的速度去取得学习进展”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情景, 这种情景传达的是, 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实现,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 不再机械地听从老师安排。

道尔顿计 划要求每 门课程建 立一个实 验室 , 学生在那里自由地做作业。 她特别指出, 实验室里尽量多放好书[1]27。 这里的“实验室”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自习室或阅览室。提供实验室, 能够给学生创造读书环境, 营造拓展知识的氛围。 这样, 学生从好书中汲取精华。 从阅读中获得的能量是无限大的, 阅读赋予他们终身学习能力。

在实验室中, 学生既可独自学习, 又可与同伴一起学习。“计划把班级组细分和还原, 并创造进行深入学习的小组, 深入学习可以激发大家讨论, 发挥社会影响”[1]29。 这实现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体现了合作原则。 小组学生共同探讨、学习, 形成学习共同体,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激发各种新奇想法, 不同想法产生碰撞的火花, 促进每个人的成长。学生的选择是自主的、自由的, 他们可以自愿选择进入哪个实验室, 也可以随意离开该实验室, 而且不涉及纪律问题[1]29。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教育, 学校通常严格管理学生, 让他们有好的纪律, 让他们都齐刷刷地听课、做作业、不要说话、不要……各种规定, 各种要求束缚住了孩子们的自由, 让他们都变得非常相似, 失去兴趣爱好, 失去个性。 这也是缺乏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点前面也已提及。此外, 学生只顾自己学习,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组成学习共同体, 他们之间的竞争被模拟考试和成绩排名扩大化,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友爱也因此减少很多。

值得提倡的是, 实习学校时常安排活动, 学生自己组织、计划和实施, 在这个实践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得以展开, 他们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从中不难看出他们的点滴成长。 这些对他们的性格、 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至关重要, 也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道尔顿教育计划》带给我们太多思考。 实际上, 我国也有很多学校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比如有些学校进行翻转课堂, 有些学校试行慕课。 再比如北京11中学实行走班制, 学生自己选择课程, 拥有各自不同的课程表, 这与道尔顿教育计划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时, 北京11中设立街舞社、话剧社等多种社团, 供学生在学习之余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实现因材施教, 个性化发展。 此外, 北京11中还通过泼水节、与校长共进午餐等一系列活动, 渗透一种平等的教育理念, 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友谊。 11中的一些老师持有十分先进的教育理念, 比如, 魏勇老师在《构建学生喜爱的课堂》一文中写道:“教育不能把孩子教傻, 不能够把孩子变得狭隘, 而是应该让他变得更有智慧, 更加开放。 ”[2]这一种理念应该在教育界推广。 文中他还提出几点构建学生喜爱的课堂的建议, 以供各位中学教师借鉴。 11中带给我们太多惊喜, 当然它对于学校和老师的各方面要求都非常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 北京11中是中国式的道尔顿教育计划。 全国其他学校若要效仿它的发展路径, 就必须迎接各方面的挑战。然而, 因地制宜, 寻求最适合当地学生发展的道路才是最佳选择。 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海伦·帕克赫斯特.陈金芳, 赵珏琳, 译.道尔顿教育计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沙克尔顿的领导艺术读后感

悠途商学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一扇思考的大门。作为策划小组组长,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年读过的一本书《沙克尔顿的领导艺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全球销量10万册。

写在前面

这样的一个雨夜,一杯茶,一段沙克尔顿历险的视频,我完全沉静下来,用心感受着视频中强烈的视觉冲击,慷慨激昂的音乐,笃定而铿锵有力的旁白,跌宕起伏的真实情节,与主人公沙克尔顿同进退,扣人心弦。恍惚间,我仿佛穿越到惊涛骇浪中的船上,与团队一起向着目标与肆虐的狂风暴雨搏斗;恍惚间,我就是那第28个船员,追随沙克尔顿出生入死,荣辱与共;恍惚间,我就是沙克尔顿,带着自己的团队,勇闯夺命岛;恍惚间,我收获了团队信任,勇气,荣誉;恍惚间,我带领团队再次起航,不管前方路途如何坎坷,我与团队有着必胜的信念。视频中,我被深深的感动,当沙克尔顿出发寻求救援100多天后,所有的队员才全部获救。沙克尔顿留给待救援船员的字条内容与船员对沙克尔顿的信任口述出奇的一致,深深的感动了我。“我一定回来救你们;如果我没有回来,说明我已经尽力了”VS“你一定会回来救我们,如果你没有回来,我们知道你已经尽力了”。沙克尔顿横跨南极大陆的传奇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

引发思考

这本书《沙克尔顿的领导艺术》是结合领导力和团队协助两个方面审视故事,启发我更多的思考。

作为领导者从极地的探险家身上可以学到什么?

什么样的关键点是能够促使我们的组织从优秀到卓越?

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环境变化下,沙克尔顿能带给我们那些思考?

令人生疑的招募广告

带着思考,我翻开书,沙克尔顿跃然纸上,把我带入了100多年前的最传奇,最感动人心,最值得思考的事件中,九死一生。199月5日,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率领英国皇家横跨南极洲的探险队,从南大洋的南乔治亚岛起航,此次探险的目标是:首次完成徒步横跨南极大陆的壮举。我相信沙克尔顿的经历的艰苦和挫折超出我们的想象。沙克尔顿绝境重生历时2年,经历外部自然环境和内部冲突危机的重重考验,他在绝境中展现的领导力对于今天的领导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是什么促使人们为了英国伦敦一则令人生疑的广告,自告奋勇?

“诚聘男性船员参与危险旅程,报酬低,天气寒冷,数月不见天日,危险不断,不确定是否能安全返回。如若成功,则将获得荣誉和赞誉”。数以千计的勇士前来报名。沙克尔顿选择了符合他要求的26个伙伴,性情各异,专业背景也不相同,有教授,渔民,木匠,年龄最大的57岁。

共启愿景

我相信勇士们首先是认同沙克尔顿描绘的愿景和清晰的目标:横跨南极大陆这个壮举!这不正是我们领导力模型中的共启愿景。其次,沙克尔顿家族价值观是Fortintudine Vincimus(意为:坚毅必胜)。在19,作为探险家,沙克尔顿就名扬不列颠,在一次南极的探险中,因体力衰竭和食品短缺,他被迫返航,途中他展现了特殊的品质,将最后一块饼干递给了同行的弗兰克瓦尔德。由信任所带来的价值无可限量,大家以加入这个团队为荣,我信任他,多么简单的选择。

沙克尔顿做充足的准备,并以自己家族的座右铭选择了一艘三桅船,命名为:坚韧号!带领探险队起航了。他以身作则,满怀激情,获得了每个团队成员的信任。坚韧号承载着整个团队的希望,向着目标前进。这个途中,他们不断的挑战现状,通过各种尝试和冒险,不断获取小小的成功,在实践中学习,前进。通过书中,如下时间概要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

20xx年1月19日,“坚韧号”被困冰中,队员们全力开冰,在船上过冬。比以往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20xx年7月,坚韧号侧倾,水无情的涌向船中,木质船身和探险队员的安全感开始崩溃。

20xx年10月27日,坚韧号沉入海里。队员们开始在浮冰上露营。出现分歧,出现所谓“一个人的**”,木匠发出抗议。沙克尔顿平息纷争,探险继续。

20xx年4月9日,浮冰化开,探险队在沙克尔顿的带领下踏上稳固的地面。

20xx年5月10日,沙克尔顿带领救援船寻求南乔治亚岛的救援。用了3天3夜翻越冰川。

以上时间历程,很难想象“坚韧号”沉没,给整个探险队带来的冲击,探险队饱受打击。从一个故事的观众角度来看,此时坚韧号的象征意义不亚于沙克尔顿本身,坚韧号作为载体,承载着整个团队的目标与希望,也是大家返回的重要工具,没有比他的沉没让整个团队进退维谷。整个团队陷入一个绝境,怎样才能使众人行?他通过建立信任和增进关系来促进协作。通过增强每个团队成员的自主意识和发展能力来增强他人的实力。比如“一个人暴动”中的木匠,就创新式的打造了救援船,让沙克尔顿有机会,寻求外部救援,才具备了故事结尾的全部团员获救的大结局。

挑战现状

同时,整个历程也传递给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无论面对什么困境,引领组织的领导者需要牢记最终目标,及长期的,战略性的目标。集中精力实现短期目标,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重要的短期目标,确保组织的生命力得到保障。正如坚韧号的沉没,沙克尔顿及时调整了组织的士气及短期目标,凝聚力量,引领组织走出困境。树立了可见的,象征和个人榜样。正如,他语气坚定的指出,与最终的生还相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毫无价值,现在我们要返回家了。他的各种个性化的激励,在这个遇到困境的团队中至关重要。

回到现实里,什么样的关键点是能够促使我们的组织居安思危,从优秀到卓越?这个时候,我也想起了一组数据和几个个案例。有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企业能够成功保留500强席位的平均年数已经从1935年的90年变成了20xx年的,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高正无忧,我们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危机意识。可能我们现在是处于“坚韧号”这艘大船上,但是外部环境早已不是那个风和日丽的南大洋。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我们拿什么应对?

三个案例:在20世纪80年代,一个是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安迪。格鲁夫,在计算机记忆芯片领域,因为价格因素被日本挤出市场,日本人成功,因特尔损失。73亿美金的情况下,带领微软致力于微处理器的制造,调动各种资源辅助,为英特尔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成就了今天的微软。

另一个案例是,20世纪90年代,IBM董事局兼首席执行官郭士纳的领导下,IBM从濒临死亡的边缘开始转型,转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重新设计IBM核心流程的战略计划,谁说大象不能起舞?在建立了“以满足客户需要为核心的重要思想上,业务效率大幅提升,直接带来了70亿美金的盈利。

还有一个国内企业的案例: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和网络技术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增长点,生态文明也孕育着新的能源体系,国内百亿级能源零售企业,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就提出了2个充满”忧患“的提问:随时受到资源制约的新奥,后卖什么?经营权合同到期后的新奥,30年后干什么?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竞争态势的加剧和客户需求的差异化,对新奥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迫切要求新奥转向为市场为导向,客户驱动的能源企业。新奥于20xx年启动了以客户为中心,重新定义市场体系的建设咨询项目,落地战略任务。以项目组的形式,分阶段完成短期目标。从”单打独斗“转向”军团作战“。

以上三个案例,无不提醒我们。未来之路,充满了未知,变化,风险,模糊,不确定等等因素。一个优秀的企业更要居安思危,主动的.面对挑战。从组织的管理者到执行团队,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和激励人心将是一个组织不断突破自我,从优秀到卓越的关键。我庆幸这也正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回归现实

回到我们的企业,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环境变化下,沙克尔顿能带给我们那些思考?我们企业的愿景是成为西南地区领先的油品零售企业,我们的愿景怀有远大的理想,希望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这也是我们全体同仁所认同的。我们作为船员,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我想,这是看完本书,留给我们的一道思考题。仅仅思考是不够的,我们的企业已经开始新贝学院,晨曦领导力,悠途商学院,已经付能团队,进行全方位的进行人才梯队式的建设。守护者联盟,绿盟项目,为我们保驾护航,关键时候,任何的组合,我们都可以有所担当,只为了这个愿景的实现。因为我们深知,随时技术革命,政策变化,业务模式的转变,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冲击,以及我们的竞争对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我们需要抓住其中致胜的关键。这是需要我们团队中的每个人目标一致,共同努力。

篇5: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教育局

(一)学校介绍

渥太华-卡尔顿教育局Ottawa-Carleton District School Board是加拿大最大的公立教育局,涵盖区域Gloucester,Kanata、Nepean,Ottawa、Vanier,the townships of Cumberland,Goulboum,Osgoode,ideau,West Carleton 及The village of Rockcliffe,总共有118所小学及27所中学。学生以当地居民为主, 国际学生比例约10%左右。学校提供国际学生非常多元化的课程选择。

渥太华-卡尔顿教育局Ottawa-Carleton District School Board提供国际学生9年级到的中学课程,毕业生取得安大略省中学毕业文凭( Ontario Secondary School Diploma)。渥太华-卡尔顿教育局Ottawa-Carleton District School Board目前有8所公立中学提供 E S L 课程,帮助国际学生学习英文及适应加拿大文化,学校如下:Bell、Brookfield、Glebe、Gloucester、J.S. Woodsworth、Laurentian、Rideau、Ridgemont、Woodroffe,渥太华-卡尔顿教育局Ottawa-Carleton District School Board的国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要念的`中学。暑假有提供英文及文化交流n程,可以帮助提早接受语言训练及适应环境或是体验在英语系环境念书的经验。

(二)课程介绍

渥太华-卡尔顿教育局提供国际学生9年级到12年级的中学课程,毕业生取得安大略省中学毕业文凭(Ontario Secondary School Diploma)。渥太华-卡尔顿教育局目前有7所公立中学提供 ESL 课程,帮助国际学生学习英文及适应加拿大文化,学校如下:Bell、Brookfield、Glebe、Gloucester、Rideau、Ridgemont、Woodroffe。渥太华-卡尔顿教育局的国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要念的中学。暑假学校提供英文及文化交流课程,可以帮助提早接受语言训练及适应环境或是体验在英语系环境念书的经验。

(三)渥太华-卡尔顿教育局提供语言课程的中学名单

1、Bell High School

2、Brookfield High School

3、Glebe Collegiate Institute

4、Gloucester High School

5、Rideau High School

6、Ridgemont High School

7、Woodroffe High School

(四)费用明细

1、申请费:200加元;

2、学费:11,000加元/10个月;

3、住宿费:7,750加元/10个月(含3餐);

4、保险费:550加元/10个月。

(五)入学条件

篇6:道尔顿

目录人物生平平生经历晚年科学研究人物生平

伟人降生

1766年9月6日,道尔顿生于英格兰北方坎伯雷鹰田庄,1844年在曼彻斯特过世。终生未娶。父亲是一位兼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母亲生了6个孩子,有3个因生活贫困而夭折。道尔顿6岁起在村里教会办的小学读书。刚读完小学,就因家境困难而辍学。但是他酷爱读书,在于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 父亲是一位农民兼手工业者。幼年时家贫,无钱上学,加上又是一个红绿色盲患者,生活艰辛,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

教书和科研

道尔顿从12岁起就靠自己的收入维持生活了。最初的职业是做学校的教师,同时又是这所学校的创建者。他把村中的孩子召集在一起,由他这个12岁的老师来认真教课。有的学生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这是一所很奇特的学校,只维持两年就停办了。此后,据说道尔顿曾跟随家境相当富裕的叔父,在农村中出入田间度过了一段农民生活。这个工作未能使他得到满足,不久也就结束。他到了相距40英里的南郊城镇肯达尔,在一所同他哥哥熟悉的教友派学校任教。 此时道尔顿年仅15岁,直到27岁,他一直在这里连续任教。在这一期间,他不仅限于教书,而且还继续研究了由罗宾逊引导他入门的气象学,经常热心地进行观测,并做出详细记录。他的勤奋好学的态度得到村里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地利用晚上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到了15岁时,道尔顿的学识已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上,在他表兄任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发愤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据说在这所学校的12年中,他读的书比以后50年的还多。正是这种勤奋学习为他当时的教学和以后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肯达尔镇,有个名叫约翰?豪大的盲人学者,他2岁时患天花而失明。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出众的才智,通过自学先后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和法文,还获得了数学、天文、医学、植物、学等学科的丰富知识,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道尔顿从他的身上找到了学习的榜样,主动登门拜豪夫为师,跟他学习数学、哲学和拉丁文、希腊语。 1793年,道尔顿经豪夫推荐,来到了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学讲师。后来他还开设了化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是从这里开始的。在学习中,道尔顿有一种可贵的韧劲。上小学时,每当遇到较难的运算题,他总是坚持要把难题解出。为此当同学们部放学回家了,他却常常端坐在教室里,埋头解题。在鲁宾逊的感染下,他很早就开始进行气象观测。在肯达尔,蒙夫的指导又使他掌握了记录气象日记,从21岁时,道尔顿记气象日记,坚持了整整57年。直到临终的前一天,他还记下了一段气象观察。就是这股学习的韧劲使他攻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学习难关。虚心地求教和不倦地自学终于使道尔顿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曼彻斯特是英国产业革命中兴起的纺织工业中心之一,也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重要活动堡垒。一些来自中下阶层的新型科学家、企业家、商人、工程师、医生及文学家、哲学家自发地组织了以提倡科学和工艺为宗旨的民间科学团体――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他们定期聚会,宣读论文,讨论自然科学、哲学、文学、民法、商业及各种工艺问题,思想很活跃。在产业革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一些企业家、科学家、思想家都参加到这一学会中来,学会实际上成为产业革命的参谋部。道尔顿到曼彻斯特后不久,很快参加了这一学会的活动。他的研究成果大部在这个学会的例会上宣读,这个学会的刊物发表了他多达百余篇的论文,道尔顿的科研活动与该学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家都很尊重他,18推选他为学会的副会长,18任会长,直到他去世。 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不是气象问题,也不是物理问题,而是一篇关于色盲的研究文章。说起来,事出偶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表示自己对老人的孝敬。当他送给母亲时,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袜子。依照当地宗教习俗,妇女禁忌红色。由此道尔顿才发现自己的辨色能力与众不同。对此他经过认真的调查,发现他哥哥也和他一样,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具有这一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所以在英国将色盲常称为道尔顿症。 学识的增加,使道尔顿感到要深入研究,解决几个科学难题,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17他果断地辞去了学院的繁忙教职,从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会借了一间工作室,又在工作室附近租了一间简陋的民房,开始他清贫的以科研为主的新生活。据他的房东介绍说:道尔顿的生活很有规律,几乎每天都是,早餐前先去实验室升火,吃完早餐后即开始工作,一直干到午餐时才出来。吃罢午餐又继续进实验室工作,一直忙到晚上9点,晚餐后稍作休息,就进住房读书至夜半。这种生活就象时钟运转一样有规律,“午夜方眠,黎明即起”成为道尔顿勤奋治学生活的真实写照。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的学习,刻苦的钻研,使道尔顿在攀登科学的山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长期以来对气象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他去研究气体的物理性质。他用自己亲自动手设计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多种气体和蒸发、压缩、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和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题作了实验研究。从13起,他陆续地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混和气体的组成”、“论水蒸气的力”、“论蒸发”、“论气体受热膨胀”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受热膨胀”的论文中清楚地提出了气体的热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在同一时期,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也提出了气体的体积随温度而改变的这一定律,所以现在人们常称气体热膨胀定律为道尔顿一盖,吕萨克定律,此后不久,道尔顿又进一步地提出了著名的混和气体的分压定律,混和气体的压力等于各组分在同样条件下所具有的压力之和。这些对气体物理性质的实验研究成果又引导道尔顿去攀登科学险途的新高峰。

创立原子论

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道尔顿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复合的大气,或者由两种或更多种弹性流体(气体)组成的混和物竟能在外观上构成一种均匀体?他决心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 他曾假定各种物质(气体)都是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混和气体的分压定律表明一种气体的微粒能均匀地分布在另一种气体的微粒之中。气体的扩散也是类似的物理过程。由此道尔顿认为,物质的微粒结构是存在的,这些质点也许是大小了,即便采用显微镜也无法看到。这时他想起了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 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指出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思想,道尔顿假设在混和气体中,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那么怎样证实气体原子的存在呢?道尔顿认为,必须去测定各种原子的相对质量和不同原子合成新粒子的组成。当时化学家在气体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中,为道尔顿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实验数据,但是还远远满足不了他计算各种原子的相对质量的需要,为此道尔顿作了一些大胆的假设和推理。首先他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假定相同体积的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若这一假定能成立,他便可以通过测量相对的蒸汽密度来换算气体原子的相对质量。但是,他在氧气、氢气合成水的实验中发现,水的蒸气密度反而小于氧气的蒸气密度。于是他怀疑采用蒸气密度法来测算原子相对质量行不通。(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只要把道尔顿测定的微粒由原子改为分子就对了,可惜道尔顿当时没有这种认识。) 采用物理学的实验方法行不通,道尔顿转向了化学。根据水由35份氧和15份氢组成的实验结果,得到了氧和氢化合的质量比;又由氨气的分析得到了氮和氢化合的质量比。有了这些质量比还不够,还必须知道化合物的微粒究竟由几个原子组成,才能换算出原子的相对质量。对此道尔顿提出了由原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原则。两种元素A和B间,若只存在一种化合物,其分子为AB若存在两种化合物,其分子为AB、ABB或AAB;若存在三种时,可能是AB、AA民ABB……,在这样的规定下,他以氢原子量作为基准,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记载在189月6日道尔顿的日记中,这一天恰好是道尔顿37岁的生日,因而更富有意义。 1803年10月,在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的一次活动中,道尔顿第一次讲述了他的原子论。他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三点: (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质。 (2)同一元素所有原子的质量、性质都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原子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 (3)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 尽管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被后人发现存在许多错误,但是他关于原子的描述、原子量的计算是项意义深远的开创性工作,第一次把纯属臆测的原子概念变成一种具有一定质量的、可以由实验来测定的物质实体。在他阐述他的原子论的过程中,他又发现和他原子理论相吻合的一个实验事实:当甲乙两元素能化合生成几种不同的化合物时,则在这些化合物中与一定质量的甲元素相化合的各乙元素的质量多互成简单的整数比。例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与同量碳化合的氧,其质量之比为1:2。氧的氮化物、沼气(甲烷)和成油气(乙烯)等也都呈现此规律。于是道尔顿第一个提出了表述这一规律的倍比定律。倍比定律来自实验,很快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固而成为原子理论的实验论据之一。 不朽的业绩,光辉的形象 18夏天,当时在英国已颇有名气的化学家托马斯・汤姆逊拜访了道尔顿。道尔顿向他介绍了自己的原子论,汤姆逊极为饮赏,他抓紧时间,在18出版的他所著的《化学体系》一书中,宣传了道尔顿的原子论,从而使这一理论为其他化学家所认识。 道尔顿自己的著作《化学哲学新体系》在1808年才陆续问世。这一名著分两卷,第一卷又分上下两册。在第一卷上册中,他主要论述了物质的结构,详尽地阐明了原子论的由来和发展,包括他关于原子论的基本观点。第一卷下册于18出版,它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化学实验的事实,运用原子理论对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性质作介绍。第二卷直到1827年才出版,它重点叙述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以及合金的性质,把原子论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早提出原子论的一是古希腊哲学家德模克利特(公元前476一370),他认为物质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叫原子,意思是不可分割,许多后人都接受了德模克利特的观点,但是他们的假定只是凭想像并无实验根据。近代科学巨人牛顿也是一位原子论者,但他笔下的原子乃是一些大小不同而本质相同的微粒。道尔顿的原子论就不一样,他认为相同元素的原子形状和大小都一样,不同元素的原子则不同,每种元素的原子质量都是固定不变的,原子量是元素原子的基本特征。相比之下,可以发现道尔顿的原子论有了本质的发展。 道尔顿原子论所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想,很快成为化学家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理论。首先用它清晰地解释了当时正被运用的定比定律、当量定律。同时这一理论使众多的化学现象得到了统一的解释。特别是原子量的引入,原子质量是化学元素基本特征的思想,引导着化学家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从而把化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革命导师恩格斯评价说,“在化学中,特别感谢道尔顿发现了原子论,已达到的各种结果都具有了秩序和相对的可靠性,已经能够有系统地,差不多是有计划地向还没有被征服的领域进攻,可以和计划周密地围攻一个堡垒相比。” 道尔顿的原子论不仅在英国化学界,而且在整个科学界引起了重视和推崇。18法国科学院选道尔顿为外国通讯院士。1822年在没有征求道尔顿本人意见的情况下,英国皇家学会增选他为会员。其后他先后被聘为柏林科学院名誉院士、莫斯科自然科学爱好者协会名誉会员、慕尼黑科学院名誉院士。对此道尔顿没有丝毫兴趣,他仍然象过去一样,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论的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继续过着那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道尔顿的清贫生活,特别是那简陋的住房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使慕名而来访的科学家感到意外。由于他们的大声呼吁,英国政府才在1833年关心起道尔顿的生活,决定每年给他150英镑的微薄的养老金,以供他晚年生活。

巨星陨落

i1837年4月,他刚过70岁,不幸中风,后经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便又象往常那样继续工作。直到1844年7月26日晚,他还用发抖的手记下最后一篇气象日记。第二天清晨,他就象婴儿入睡一样静静地长眠了。享年77岁。对道尔顿的逝世,曼彻斯特市民们感到非常悲痛,当时的市政厅立即作出决定,授予这位科学家以荣誉市民的称号,将他的遗体安放在市政厅。4万多市民络绎不绝地前去致哀。8月12日公葬时,有100多辆马车送葬,数百人徒步跟随,沿街商店也都停止营业,以示悼念。一位终身未娶、没有后人也没有钱财的普通市民,在死后能获得这种非同寻常的礼遇,可见人们对道尔顿的崇敬。

平生经历

他才智早熟,12岁就当上了教师。1778年在乡村小学任教;1781年15岁应表兄之邀到肯德尔镇任中学教师,在哲学家高夫的帮助下自修拉丁文、法文、数学和自然哲学等并开始对自然观察,记录气象数据,从此学问大有长进;1793年26岁任曼彻斯特新学院数学和自然哲学教授;17任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会会员;18担任该会的秘书;1817年升为该会会长;1816年选为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822年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26年,英国政府将英国皇家学会的第一枚金质奖章授予了道尔顿。

晚年

1817年道尔顿当选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会长,一直任职到去世,同时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他使用原子理论解释无水盐溶解时体积不发生变化的现象,率先给出了容量分析法原理的描述。但是,晚年的道尔顿思想趋于僵化,他拒绝接受盖・吕萨克的气体分体积定律,坚持采用自己的原子量数值而不接受已经被精确测量的数据,反对永斯・贝采利乌斯提出的简单的化学符号系统。1844年7月26日他使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他最后一篇气象观测记录。7月27日他从床上掉下,服务员(道尔顿终生未婚)发现他已然去世。道尔顿希望在他死后对他的眼睛进行检验,以找出他色盲的原因。他认为可能是因为他的水样液是蓝色的。去世后的尸检发现眼睛正常,但是1990年对其保存在皇家学会的一只眼睛进行DNA检测,发现他缺少对绿色敏感的色素。为纪念道尔顿,现在他的胸像被安放于曼彻斯特市政厅的入口处。很多化学家使用道尔顿作为原子量的单位。 道尔顿的研究记录在他死后被完整收藏在曼彻斯特,但却毁于二次大战时的曼彻斯特轰炸。以撒・艾西莫夫为此事叹道:不是只有活人才会在战争中被杀害。

科学研究

篇7:道尔顿教育计划读后感

自由与合作是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教育原则, 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 现代教育推崇自由民主, 自由原则应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 合作学习已存在于我国的基础教育中, 合作原则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社会化。

自由原则并非是放纵或是无法无天, 也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有组织有纪律前提下的自由原则。这种自由, 是学校给予学生在其兴趣和计划内安排学习任务的自由。 “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行动, 按照别人的时间安排行动就是束缚”, 这充分展示了道尔顿制对学生的尊重, 它提倡和尊崇人的个性发展, 认为 “随己之所欲”是自由, “随人之所欲”便是不自由。在当今社会化的背景下, 这种自由的原则是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

合作是道尔顿制的第二个原则。道尔顿计划的合作是 “一种群体生活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既指学生在群体中受到作用, 也指学生对群体产生作用。这种合作, 要求学生角色的转型, 即让学生能在合作中增强责任感, 培养团体利益的意识; 它也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型, 即让教师能够在合作原则下密切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关系与感情。合作原则也从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 这种原则比较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二、道尔顿制原则的教育应用

道尔顿教育计划的自由与合作原则, 其实都指向了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这两大原则一定程度上与杜威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吻合, 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更大范围内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学习。

( 一) 自由原则的教育应用

自由的本质是不受束缚。道尔顿制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本能地寻找和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中, 这种自由的本质就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现阶段的 “走班制”是比较典型的在自由原则指导下的教育模式。

以中学走班制为例。北京市十一学校已经开始施行这种教学模式, 它很好的贯彻了自由原则, 也就是让每个学生按照适合他自己水平、潜能、个性的发展路线去安排学习计划, 没有受到别人的束缚, 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任务安排。相对于很多学校执行的那种比较死板的班级授课制, 走班制更有效地促进和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走班制虽然有着自由原则的影子, 但毕竟不属于道尔顿实验室的个别教学模式, 也并非把作业看做是合同契约。因此, 走班制只是部分符合自由原则中关于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计划, 自己支配学习时间或是学习进度。

走班制是一种对于班级授课制的个性化改进, 走班制受益于自由原则积极方面的指导。但从对比中不难发现, 道尔顿制的自由原则暴露了其明显的缺陷: 导致一些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性的知识。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自由学习会导致他们在知识领域和能力掌握上的参差不齐, 这对教师的集中授课造成不小的挑战。同时, 自由原则夸大了学生的自觉性, 从而导致自由的滥用。我们绝非想看到因自由原则而导致的教育质量下降的情况。

( 二) 合作原则的教育应用

合作原则的表现是学生以一定的社会角色, 处于一定的社会范围, 在社会规则的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只有当这种社会活动的主要动机和内容是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时, 合作原则在教育中才对学生有着指导意义。现阶段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比较典型的在合作原则指导下的教育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学科课程的一种有益补充, 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与社会进行一种有效的联系, 简言之就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道尔顿教育计划的合作原则要求学生需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有一种大的社会观。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明白社会的合作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的把自由原则与合作原则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其中逐渐认识到自由并非他们以为的那种为所欲为, 而是每个人需要服从群体的、社会的规则秩序, 每个人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理解社会自由的运转机制, 进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虽然道尔顿制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但这种合作精神会不会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群体内部倘若出现低效率的合作现象或是个别成员的偷工减料, 这种合作会不会导致学生对社会经验的歪曲认知? 这也是道尔顿制的合作原则暴露的缺陷。如果合作原则没有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必然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在国内的教育现实中就会出现一些在群体内部使手腕儿、争权夺利的个体, 这绝非像帕克赫斯特所说的 “道尔顿计划的经验表明, 它对学生既有道德上的益处, 也有智力上的益处”。

三、结语

个人认为, 道尔顿制的自由与合作原则都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而提出的, 这种原则有益于学生社会性的养成, 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有着较为创新的指导意义, 可以在经济条件成熟且适应的地区进行分步骤、有计划的实施。

对于自由原则导致的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性的知识, 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教育改革和探究来弥补这一缺陷。同时, 从自由原则与走班制的论述来看, 道尔顿制有着夸大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嫌疑。再次, 合作原则的局限体现在个别成员的功力主义, 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通过集体进行教育。

总的来说, 教育要更好地尊重学生,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化,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必须长期树立的目标。当时代处于一种对课程考虑过多而对学生考虑过少的情况下, 学生本身就需要更自由与合作的引导, 这就需要师生的共同转型。虽然道尔顿制有其局限性, 但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大胆将其合理成分有效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升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美) 海伦·帕克赫斯特著;陈金芳, 赵钰琳译.道尔顿教育计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晓华, 叶富贵主编.中外教育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17

[3]郑国民.道尔顿制教育在中国实验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3:48-5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道尔顿教育计划读后感】相关文章:

道尔顿教学感悟范文06-08

名人故事:柯南道尔04-21

谢尔顿经典语录范文06-17

富尔顿的阅读答案04-17

丽思卡尔顿酒店口号04-21

弥尔顿的读书名言04-27

金茂三亚希尔顿大酒店实习报告04-22

上一篇: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下一篇:木心经典语录摘抄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