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微雪阅读答案及赏析

2024-04-10

折桂令微雪阅读答案及赏析(精选4篇)

篇1:折桂令微雪阅读答案及赏析

无名氏

朔风寒吹下银沙,蠹砌穿帘,拂柳惊鸦,轻若鹅毛,娇如柳絮,瘦似梨花。

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止不过庆丰年众与农家。数片琼葩,点缀槎丫。孟浩然容易寻梅,陶学士不够烹茶。

【注】

朔风①:北风。

槎丫② 树木枝杈歧出貌。

陶学士③即陶谷,五代时名士。性好茶事,曾得党太尉(党进)姬,命掬雪水烹茶,并戏之日:“党家应不识此?”姬日:“彼粗人,安知此,但能于销金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酒耳。哪有这种风味。”后“陶学士”遂为风雅之士的代名词。

1.作者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下雪的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蠹砌穿帘,拂柳惊鸦”。

2.这首元曲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拟人,写细小的雪子撒落在台阶,就好像蛀虫蛀蚀过一样,在寒冷的北风中,雪子穿进屋帘。雪子飘过柳枝惊动了树上的乌鸦。描写生动、细腻,表现了作者宁静闲适的情趣。(答对雪景的喜爱之情也算对)(修辞手法1分、内容2分、情感1分,共4分)

2.①对贫苦百姓的.怜悯和农家丰收的喜悦。②对雪景的喜爱。③安贫守己的怡然自得。④对风雅之士的调侃。(答一个要点1分,答两点2分,共4分,答三点即可给满分)

赏析:

寒冷的北风把雪花隔着屋帘吹进屋子。雪花飘过柳枝惊动了树上的乌鸦。雪花就像柳絮和梨花一样娇媚。可怜的是下的太少,就是来庆祝一下农家的丰收。描写生动、细腻,表现了作者宁静闲适的情趣,也表现了对贫苦百姓的怜悯和农家丰收的喜悦的赞美之情。

篇2:折桂令微雪阅读答案及赏析

【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

乔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围笆。寺无僧狐狸样瓦①,官无事鸟鼠当街,白水黄沙,倚遍栏杆,数尽乌鸦。

[注]①样瓦,弄瓦。

1.这首曲子描绘了怎样一幅象征性的画面?请简要地概括其特点。

2.曲子为什么开篇劈头就问“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这支曲子,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是一幅荒凉残败,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画面。

2.梅花是美的象征,同曲中所描绘的荒疏衰败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劈头就问为何“不种梅花”,表明诗人对眼前的丑恶现实的惊愕与愤怒,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绝望。

另版本

折桂令·荆溪即事①

乔 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庙不灵狐狸漾瓦②,官无事乌鼠③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注】①这首小令是作者由杭州西湖来游宜兴荆溪途中所见,有感而作。②狐狸漾瓦:狐狸摔瓦罐,指做事胡来。③乌鼠:乌鸦和老鼠。

1.“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三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元曲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枯树支撑着门屋,荒凉的菖蒲围绕着溪岸,寒苦的竹子圈成了篱笆。这三句描绘了荆溪两岸的荒凉和溪上人家的贫苦景象,表达出作者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对为官者不治的愤慨。

2.(4分)(1)设问。“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表达了作者对官府不为而百姓贫苦现象的愤懑之情,为全曲定下悲凉深沉的基调,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2)托物言志。用“梅花”寄寓作者高洁脱俗的向往和追求。

(3)比喻。用神庙不灵验,狐狸摔瓦胡来比喻长官不问事,使得吏役当权作恶。形象生动地揭示吏治腐败的丑恶现实,也揭示百姓生活贫困的直接原因。

(4)对偶。“庙不灵”对“官无事”,“ 狐狸”对“ 乌鼠”,“ 漾瓦”对“当衙”,语言整齐,有韵味。

(答其中两点即可)

注释:

①荆溪:水名,在江苏省宜兴县,因靠近荆南山而得名。

②为甚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家。

③老树支门:用枯树支撑门,化用陆游诗:“空房终夜无灯下,断木支门睡到明。”

④圈笆:圈起的篱笆。

⑤样瓦:戏耍瓦块。

⑥乌鼠当衙:乌鸦和老鼠坐了衙门。

赏析:

篇3:阅读教学中语言赏析的误区及建议

散乱无章,缺少重点。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常要求学生从文中找语句并作赏析,然后学生满课文地寻找相关语句点评批注。在接下来的交流讨论时,学生甲阐述了自己对某句话的赏析,但实际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不允许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在语句赏析上,所以不管学生甲的赏析是否到位,其他学生多数是点头附和。语言赏析没有重点,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仅会降低课堂语言教学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影响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不利于语言素养的提高。

指向单一,角度狭窄。语言赏析的角度很多,如字词运用、句式特点、修辞、情感色彩、表达手法等。 为了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些教师常会要求学生:“朗读全文,将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找出来, 并说说好的理由。”由于学生小学时多从修辞入手分析语言,于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修辞句的关注上,而对一些文字朴实简洁或矛盾却意蕴深长的句子视而不见。角度单一的语言赏析,只会流于语言形式,无法深入全面地理解语言背后的内容,难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独到。

文体杂糅 ,生搬硬套。文体不同,语言特点也不同。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议论文语言言简意赅,新闻报道语言简洁准确,因而不是所有的文体都需要分析语言。对于诗歌、散文而言,它们常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抒发感悟,只有仔细咀嚼才能体会。但对于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 它侧重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若特意去分析语言就显得不伦不类。不顾文体特点的语言赏析,将会使学生很难依据语言的特点辨别文体,同时让学生误以为好文章就是由优美语句组成的,直接导致学生在写作时,为了文章出彩而刻意堆砌大量辞藻,而忽视语句之间的联系。

这些误区使得语言赏析流于肤浅,实际教学效果低下,难以落实新课标要求,有失语文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笔者认为应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指向性。语言赏析主要集中在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不同文体不同文章语言赏析的侧重点必定不同。 散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更侧重于分析形式、内容,议论文、实用文等更侧重于作用。分析内容,则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意识,学会由浅入深地理解语句的多层含义。分析作用, 则要引导学生整体分析语句在文中作用,或者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上。有了指向性,教师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赏析, 从而提高对文本的理解。

整体性。为避免学生“撒网”式的语言赏析,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规定范围 (某些段落) 内进行赏析。这样学生在分析讨论时就能有的放矢,紧紧围绕某一内容做深入理解,其他学生的赏析是否有误也更能辨别,这有利于改变之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弊端。同时对于整体性的强调,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白语句之间必须要有某种联系,要紧扣某一内容展开。有了整体性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运用的逻辑性,而且也会提高学生写作时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

深度性。中学阶段,教师对语言赏析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识记和理解层面,而应向分析综合和表达应用层面深入,逐步培养鉴赏评价的能力。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赏析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探寻这种语言形式 (如词语、修辞、句式、 结构等) 为何能够表现出特定语言意义的原因,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深层理解。如莫怀戚 《散步》 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煎熬,最终度过严冬的不易与艰难,又写出了“我” 对母亲度过冬天的宽慰与欣喜。然而 “熬”字为何能表现出这些内容呢? “熬”字的本义是“把蔬菜等加水并放在文火上煮”,因为是文火,所以煮的时间比较长,这正和冬天的漫长相似;蔬菜在锅里忍受小火的长时间熬煮,而母亲就在漫漫严冬长时间忍受着双重痛苦。学生借助熬字的本义,脑海中就会产生对母亲遭遇的形象化理解。这样学生就会对语言运用产生兴趣,进而去学习语言的使用规则与技巧。

篇4:折桂令微雪阅读答案及赏析

意象信息、情感信息和审美信息是赏析中学英语阅读文本的三个重要维度。

一、意象信息及其赏析策略

1.意象信息的内涵

意象(imagery)是作品中凝结作者情感的主观倾向。意象信息即作者所写的“景”、所咏的“物”。意象信息中的星辰河流、风花雪月等自然风物以及人物烟云、人生际遇、时事嬗变等人生印痕最集中、最深刻地展示了人类人文习俗、文化传统等的多个侧面多种元素。阅读主体需要通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和“视界融合、潜入文本”的表达,虚实结合,化浅显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赋予“景、物”深意,留下无尽回味。

2.意象信息的赏析策略

通过教师的言语呈现意象信息,或引导学生意象思维的延展,同时利用语意和思潮的丰富多彩与起落变化,绘出文本的意境,使意象得以生动显现,是赏析文本的重要策略之一。

(1)通晓常规意象

敏锐的感悟力能使常规意象得以“心灵还原”。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有助于创造特定的氛围/情绪。如dark clouds和gloomy seashores表现着bleak imagery;flitting butterflies and clear weather暗示着an atmosphere of lightheartedness。再如,The country,covered with cherry tree flowers,looks as though it is covered with pink snow.(NSEFC Module3 Unit1)教师可基于“花开富贵”的常规意象,通过绘声绘色的言语,引导学生从flowers和snow展开联想,细致刻画,自然产生“樱花盛开,粉雪遍野”的意境,进而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和艺术境界的佳妙。

(2)关注陌生意象

对虽常规但少接触的陌生意象,教师要结合阅读语言进行必要的言语引导。如,Typhoon(Module 2A Unit10)中对巨浪和海水的描写:...saw a white tower of water,so high that he couldnt believe his eyes,advancing towards them. /With a tearing crash,tons of water fell upon the deck...对风暴的描写:The hurricane,with its power to sink ships and to destroy strong walls, had found this little ship in its path.大部分学生因没身临其境,对巨浪和风暴难以有切入体肤、直入血脉的体会。教师唯有用形象、传神的言语描述三者的情态意蕴,把Typhoon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地演绎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真切地表现出作者惊恐害怕、不知所措的心情。

(3)理解特殊意象

体悟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理解特殊意象必不可少。赏析:However,the lakes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setting sun and looked wonderful. /At one point we were so high that we found ourselves cycling through clouds.(Module1 Unit 3)夕阳本是温婉悲凉的代名词,但赏析中,时而轻松活泼、时而深沉庄重的教师言语却把作者在西藏的所见所感生动“意象”于眼前:夕阳西下,湖面如镜;单车孤影,行走云端。恰当的言语加上语调的流转跌宕让读者恍如身临,使藏乡的美丽画面跃然眼前,把学生带入梦境西藏的艺术氛围中。

二、情感信息及其赏析策略

1.情感信息的内涵

情感(emotion)是语言符号中蕴含的作者情绪体验。自“为情造文”,到“情动而辞发”,再到“披文以入情”,即“立意明象、立象尽意”。情感不仅蕴含于文本的语言形式(词语、句式等)中,更通过言语形式(语流、语调等)表现。

2.情感信息的赏析策略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情感赏析是以教师基于文本的认知和情感启迪,运用个性言语为学生构建抽象心绪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或是邂逅情怀、生活艰难,或是独白惆怅等。情感赏析策略的关键是教师通过特有的情感“号召”,如诵读的饱含情感、点化的巧妙天成等,渲染浓烈异域风情,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情感涟漪,形成情感的“奏鸣器”。

(1)用比生情

对比手法是文学作品中最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手段之一,能有效提高和丰富文学的情感表现。Appreciating Literature(Advance with English Module 8):We walked,hand in hand.../As the morning mist had risen long ago when.../so the evening mist was rising now,and in the clear moonlight I saw no shadow of another separation from her. The morning mist和the evening mist象征黑暗过去,美好到来,预示着爱情破镜重圆。赏析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语阐释love和mist的意蕴,在evening和morning的对比中,带领学生体验爱情重获的喜悦,使心灵震撼的情感表现得更确切、更犀利,从而迸发出情感的火花。

(2)拟境促情

虚拟出来的“现场”能成为道德情感熏陶的有效平台。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Module 1 Unit 4)全文仅三段,故事真实且感性:城的不复存在,人的貌似平静,海的宁静与旧金山的凄凉。文章首句和末句更是宕开一步,用两个never塑造出一个苦难的场景:肆虐的灾难和无声抗争的人们。赏析中,教师基于自己的言语,以想象等方式,虚拟出与现场相似的悲剧氛围;以凝重、深情的语气,描摹复现灾难的沉重,使学生如亲历灾后现场。无法亲临但虚拟出来的“现场”使学生时而屏神静听,时而义愤填膺,凸显了遭遇灾难时人们内心深处真善美的迸发,催燃出炽烈的感情。

(3)以情升情

蕴含于文本语言中的情思首先需要教师“悟化”,再通过教师言语提升为学生的情感。A Sad Love Story(Module3 Unit 1):He had looked forward to meeting her all day,and now he was alone with his roses and chocolates,like a fool./He would drown his sadness in coffee.手捧鲜花独自守候,望穿秋水咖啡浇愁。此情此景,教师不能仅拘泥于自身对roses、coffee和fool的情感悟化,只有用言语点化源于三者的更深层次的“意味深长”,方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三、审美信息的内涵和赏析策略

1.审美信息的内涵

审美(aesthetics)是对文本信息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心灵自由、精神愉悦的艺术定型。生动描述、鲜明议论、周密推理以及各种逻辑形式、修辞手法的妙用等诸多审美信息在中学英语教材阅读文本中不乏出现。但是,由于言语的艺术性、间接性,也造就了语言的“象外之象”、“题外之旨”和“言外之意”,如果审视不当,审美阙如在所难免。

2.审美信息的赏析策略

准确措辞、精妙修辞、含蓄表达的英语语言以及西方人特有的幽默感都足以唤起我们对美的感受。阅读赏析中不仅要从音韵美、简约美、整饬美以及朦胧美等方面强化审美意识,而且对语言的意蕴层要进行深度赏析。学生要在教师言语引导下将“隐喻”之所隐、“隐喻”之所喻转化为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最终使阅读的审美内涵得到美的表述和品味。

(1)感美于意中

意境中的美感跨越时空,久而弥醇。The Lake of Heaven(Module6 Unit 5):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visit the lake of heaven with your loved one,dont forget to drop a coin into the clear blue water to guarantee your love will be as deep and lasting as the lake itself.教师“抒写胸臆”的言语对时空意境的描绘,创构出“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美景:天池旁,你与爱人相互依偎,喃喃私语,温馨浪漫;碧波荡漾中,一枚硬币激起涟漪层层,爱如湖水深远绵长。深厚的文化内涵、温馨之意蕴和美丽传说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2)品美于境中

特定的语言环境,细细地品味语言美,会令师生叹为观止。Old Tom the Killer Whale(Module7 Unit 3):an enormous animal throwing himself out of the water and crashing down again./Old Tom swimming by the boat,showing us the way./circling backto the boat,leading us to the hunt again./the killers started racing...在教师言语的“波澜”中,一系列展示Old Tom迅速、紧凑动作的非谓语动词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仅能感受到Old Tom的灵巧、机智和可爱以及Old Tom和捕鲸者明快、亲切的感情,而且一幅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浪涌的无际大海中遨游着一头盎然生机、势不可挡的虎鲸。

(3)醉美于景中

美景是直观的感受、思想的洗礼,更是诗意的想象、情感的陶醉。A New Dimension of Life(Module7 Unit 3):all the vivid colours surrounding me - purples, reds,oranges, yellows, blues and greens.The corals were fantastic-they were shaped like fans, plates, brains, lace, mushrooms. /the yellow and green parrotfish was hanging upside down,and sucking tiny plants off the coral with its hard bird-like mouth;a yellow-spotted red sea-slug was sliding by a blue sea-star;a large wise-looking turtle was passing...此文本语言生动、清新,给人以美的震撼。在海底斑斓色彩的衬托下,珊瑚的千姿百态被赋予鲜活的美景,hanging、sucking、sliding、passing更让海底生物的憨态美“慢放”于眼前,the yellow and green parrotfish、a yellow-spotted red sea-slug、a large wise-looking turtle则给昏暗的海底增添了“耀眼”色彩,让人感到死寂中的生机和野性的生命力。充满审美情趣、审美悟性、审美创造力的教师言语让美丽的海底世界变得触手可及:梦幻深邃的海洋,五彩缤纷的珊瑚丛,色彩绚丽、栩栩如生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慢游……师生共沉醉在这逸趣横生、和谐静谧的美景中。

参考文献

[1] 区培民.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2] 林恩玲.高中英语教学中美的渗透.教育导刊,2008(9).

[3] 麦琪.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欣赏.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9).

[4] 全祥贵.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7194380100.

上一篇:余秋雨精选下一篇:学诚法师当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