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的诗句

2024-04-26

悲凉的诗句(精选9篇)

篇1:悲凉的诗句

1、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2、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

3、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曹雪芹《唐多令柳絮》

4、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王禹《点绛唇感兴》

5、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6、眉尖早识愁滋味,娇羞未解论心事。黄公度《菩萨蛮眉尖早识愁滋味》

7、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高m《送魏八》

8、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9、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

10、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1、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旧梦游》

12、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元稹《得乐天书》

1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14、只愁飞诏下青冥。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15、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16、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李白《怨歌行》

17、安排肠断到黄昏。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18、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19、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20、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

21、无言暗将红泪弹。纳兰性德《河传春浅》

22、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23、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白朴《天净沙冬》

24、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25、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Z《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26、无人织锦],谁为铸金鞭。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一》

篇2:悲凉的诗句

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毛熙震《清平乐》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辽阔的.夜,漆黑又美丽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那时属于你的唇,现在只能吻着干枯的玫瑰

篇3:浅析《琵琶行》诗中的悲凉意境

关键词:悲秋,哀月,伤离别,命运变化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现存诗篇约3000首。《琵琶行》乃一首章法严谨、情意动人、千古传颂的著名诗篇。这首诗以琵琶女的悲怨倾诉和诗人悲情入诗的真情描写在诗界独树一帜。通过细腻生动的描叙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自己谪居僻地的寂寞生活, 表现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主题。诗中的景物描写、情景描写和人物命运描写充分体现了凄婉、悲凉、低沉、压抑, 如泣如诉, 如怨如歌的情感基调。

一、“悲秋”与“哀月”的景物描写衬托悲凉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就是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与他要表达的情感的一致性。如在《琵琶行》开头的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秋”的这种大的环境描写本身就代表悲凉的意境。

宋玉在《九辩》中留下“悲哉, 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 悲, 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之后又有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红楼梦》中也有诗云:“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愁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等等。秋天的确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秋风萧瑟, 万树枯黄, 落叶飘洒, 万花凋零。放眼望去山是秃的, 草是黄的, 没有一点绿的生机, 不免心中升起一种悲凉的情愫。而这种悲凉情愫也正好迎合了中国古典诗词里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在这凄冷的季节里, 诗人无法体会到与家人团聚的温暖, 孤身一人, 远在他乡, 只能用手中的笔来倾诉内心的痛苦。“枫叶荻花秋瑟瑟”, 当文人把这种情感融入笔端时, 读者就会把作品里描写凄清的秋景与伤感的情绪联系起来, 这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从而构成了一种迷离恍惚, 耐人寻味的悲凉艺术境界。

在古典诗词里, “月”也是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意象,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王键的“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思乡之情, 离别之苦所蕴含的悲凉意境在他们的诗中抒发得淋漓尽致。《琵琶行》中关于江月的描写有三处:“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月明江水寒”, 其中开始的“别时茫茫江浸月”, 给我们描绘的场景“……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使我们自然而然联想到浔阳江头肃肃杀杀的秋风、飘飘飞飞的荻花、渺渺茫茫的江面、浩浩荡荡的江水、清清冷冷的月色。可以说是秋月凄清, 江夜茫茫, 表现了诗人的寂寞悲凉的怅然心情。后面“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月明江水寒”, 前后照应, 使整个环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江水之中。试想四周寥落, 万籁俱寂, 眼前江水茫茫, 无边无际, 只有中天一轮明月, 江心倒映一派光辉。情和景, 景和情。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融为一体, 以景结情, 以情结景, 深化了诗歌的悲凉意境, 也对诗歌主题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二、“惨将别”的情景描写反衬伤感和落寞情绪

诗中“醉不成欢惨将别”中的“惨将别”, 既是悲凉意境的体现, 更是落寞情绪的表达。虽然知道别离是痛苦的, 带给人的伤感无以言状, 久久不能释怀, 但大诗人心里的凄苦、心里的悲凉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把酒当歌, 借酒浇愁。古诗词中关于离别的描述很多, 如《西厢记》里“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王昌龄的“莫道秋江离别难, 舟船明日是长安。”等等, 都是借描写离别之情抒发伤感的情绪。其实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只要置身那种离愁之中, 就会使人有一种郁闷、压抑、苦痛的情绪体验。诗人把我们置身在这种离别的环境中颇有一番《雨霖铃》的那种“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的那种离愁别绪的悲凉落寞意境之中, 真的是“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文章不是无情物, 而是作者情感的积淀与薄发。如果一个人有了这种主观情绪, 那么他所看到的明媚阳光不再明媚, 看到鲜艳的花朵不再鲜艳。那么从作者笔端流淌出的句子必然是凄苦、悲凉的。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命运描写抒发不平之鸣

如果一个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的上层, 或是总是生活在社会的下层也许他的内心感受就会很平静。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社会经历突然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那么他内心所承受所体会的心境可以肯定的是悲凉的。《琵琶行》的悲凉意境的营造也体现在琵琶女与诗人社会地位前后悬殊的变化上。

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所描写的主人公琵琶女。琵琶女可谓是色艺双绝。先看外貌并没有直接描写怎么美丽, 怎么倾国倾城。她的才艺也没有直接进行描写, 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十三学得琵琶成, 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 名噪教坊, 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 可谓红极一时的明星。生活中充满了欢乐与绚烂;而“以貌取人能红几时”?谁都不能逃脱衰老的自然法则。琵琶女“暮去朝来颜色故”, 以至“门前冷落车马稀”, 而又值社会动乱, 不得已“嫁作商人妇”, “转徙于江湖间”, 过着凄凉悲苦的生活。今夕的孤独冷落, 往昔的锦绣年华, 对比之下, 怎不让人伤痛欲绝!不知不觉泪水溶和脂粉流淌满面。琵琶女早年的春风得意, 中年的门前冷落, 晚年独守空闺。这种境遇是悲凉的, 是无可奈何的。这种落差怎不让人心生哀怨之感。

再看本诗作者白居易的一生, 可谓传奇色彩:29岁中进士, 32岁以“拔萃”登科, 35岁复应制举, “十年之间, 三登科第, 名入众耳”, 可谓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是以四十四岁时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琵琶行》作于他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 此时他经历了唐朝由胜到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政权的叛乱, 致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 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当时长安城内一片火海, 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一片废墟。“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 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 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社会的动荡不安, 使作者近距离地感受到昔日太平盛世的百姓饱受今日战争之苦, 民不聊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呼号转徙, 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怎不使人心生悲凉之感。再加上此时自己因“越职言事”由“东宫赞善大夫被贬江州司马”, 被赶出朝廷, 之后体会到的世态炎凉、人情纸薄。升迁谪贬、官海沉浮, 又怎能不是他心中充斥痛苦。

他和琵琶女之间虽然出身、经历虽有很大的不同, 但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诗人的正直敢谏而被谪, 歌女的年老色衰而见弃, 在本质上虽然并不是同一回事, 但命运的失意相似, (1) 一个“本是京城女”, 一个“去年辞帝京”, 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2)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 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3)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 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 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 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这不禁又使诗人为歌女和自己发出了内心最为深刻沉痛的不平之鸣。诗人将“满腔迁谪之感, 借商妇以发之, 有同病相怜之意焉” (《唐宋诗醇》卷二十二) 。

两种身世, 一种悲痛, 互相映衬, 互相感染, 使全篇在叙述中充满了强烈的抒情, 使人感到一种悲凉意境油然而生。

因此, 诗人写琵琶女的经历, 不仅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 同时也是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 抒发了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 抒发了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 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 完全交织在一起, 成为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 诗人就用这样饱含着丰富感情的笔触, 来叙述故事、描绘场景、刻画着人物。诗人与琵琶女相似命运的失意, 不禁使诗人为歌女和自己发出了内心最为深刻沉痛的不平之鸣──“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成为亘古名句。同病相怜, 相互慰藉, 千载以后还引起人们深深同情。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194页.

[2]萧瑞峰.白居易诗评选.

[3]唐宋诗醇.

[4]张雨华.唐宋诗篇鉴赏.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五卷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篇4:悲凉的纪实梦幻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纪实性;梦幻

一切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电影也不例外。电影依托着现实的基础来制造梦幻,而现实也凭借着电影不断的梦幻制造从而找到安慰和出路。电影之于现实,有着纪实性以及假定性之分,相应的也就有着写实主义以及技术主义两大传统的区别。“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电影是照相的外延”,电影是时空的艺术,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电影更是一门综合艺术。意大利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以其对于现实的深刻描摹,对于普通老百姓辛酸生活的准确把握,从而通过电影的传播影响并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一、审美关系的范畴

我们要来探究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先来看有关于审美关系的范畴。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以及主客观的统一协调上追求真理和延续,之所以要审美,是因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物欲横流,需要我们去筛选出合理的部分,即就是美的事物。然而所谓的美,包括了主客观的存在。审美也是一次心理活动的过程,受偶然因素以及主观情感依托的影响。人作为主体,对不同的客体会产生不同的好恶选择,这取决于个人的生理心理机制以及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素养等。

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方面就是电影创作者如何以电影思维和电影语言去表现和反应生活,反映现实,观注社会,拍摄出为广大观众所喜欢的影片;另外一方面在电影荧幕演绎的同时,现实中不可能,或者难以出现的梦幻都可以在荧幕上进行诗意般的呈现。

二、《偷自行车的人》电影与现实的激烈碰撞

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重量级导演德·西卡于20世纪40年代末所拍摄的作品。这部影片不仅是导演德·西卡最赋盛名的一部作品,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杰出代表作之一。该片自公映以来屡获大奖,蜚声国际影坛。这部影片以其客观的视角,通过真实的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经济大萧条,罗马城里的普通民众面对生存的艰难环境还有重重压力而苦苦挣扎的景象,带给观众自然,亲切,朴实之感,并且弥经历史的冲刷和沉淀从而成为不朽的经典作品之一。

(一)意大利新現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这一学派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该学派深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真实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延续和发展。新现实主义是把真实的人和物作为影片的基本素材,采用实景拍摄,关注真实朴素的的细节,打破了以往的戏剧手法,代之以纪实为主。自开山之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之后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影片:《游击队》、《偷自行车的人》、《擦鞋童》、《罗马11时》、《希望之路》、《强盗》、《大地在波动》等。这些影片无一例外的都将视角投向二战后萧条的城市还有苦难深重的老百姓身上。这些都与虚构故事不同,采用纪实手法以其自然清新的气质和意蕴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纪实美感,从而在电影史以及电影理论中都获得了一席之地。

影片的剧本是由意大利的著名编剧柴伐蒂尼所作。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和导演参观妓院以及看面相女人的房间的细节。而剧本的最初来源则是一条短讯式的新闻:一个失业工人和他的孩子,为了寻找他们丢失的自行车在罗马街头奔波24小时,结果一无所获。

(二)集中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

首先,电影以社会性作为根基,故事架构重点叙说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民生的疾苦。与欧美电影脱离现实不同的是,新现实主义的电影都深深扎根于现实社会以及生活之中。镜头所关注的是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意大利经济瘫痪、陷入困境、百废待兴的时代景象。所谓的现实即就是老百姓生活艰难,人人都想获得一份工作来养家糊口。甚至一辆自行车都成为了全家人生活的依靠和关键所在。有自行车就意味着有工作,没有的话,那么生活则更为艰辛。在饱受二战之苦的各国人民在看到这一情节时,都深有同感和共鸣。人们的灵魂不仅是在为主人公忧虑,同时也为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所忧虑。在这里,通过电影的呈现,观众感同身受主人公的境地和遭遇,感受现实,获得情感慰藉。

影片真实描摹了现实景象,采用直接叙述的方法,把自行车作为线索,沿着找车的路径,镜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罗马城里破败的建筑,主人公简陋的住房以及破旧的衣服、扎堆找工作且很拥挤的人群,为了一碗菜汤勉强去做祷告的人,黑市里的光怪陆离,还有为了乘车排得像长龙一般的队伍。社会的危机以及困境等都历历在目。而这些市井百态的真实写照,很是震撼人心,观影的同时,让观众获得审美的体验。

其次,以真实性作为准则,采用自然光以及大量实景拍摄。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还我普通人,获得更为便利的实景拍摄,是新现实主义电影最为通常的做法。摄影机的镜头对准的是形色匆忙的大众以及衰颓的建筑。这样做的客观原因或许是因为在战后没有摄影棚(很多摄影棚在战争中都被摧毁),再加之资金以及人力的缺乏,所以要把机器扛到大街上去。 总之,机器直接对准原生态的大众,相对于欧美的戏剧化,则是很大的创新以及改进。电影人柴伐梯尼说过,新现实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于它证实了一部影片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故事”,即一种根据传统臆造的故事。他把新现实主义电影视为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非职业演员的演绎,不仅打破了好莱坞的明星制度,也避免了角色类型的固定化。自此电影对于男女演员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改变。以往欧美电影都注意演员的脸型还有身材,新现实主义电影出现以后,关心的则是气质以及形象特征的相似。这也影响到往后好莱坞明星的选择标准。

主演朗培尔拖·马奇奥拉尼是一名非职业演员,在影片中扮演一位每天早晨都加入到求职大军队伍的男人里奇。而演员本身就是罗马的就业市场中处于失业状态的一名工人,一个在街上看热闹的男孩来演儿子,妻子则由一位新闻记者来扮演。朗培尔拖·马奇奥拉尼是一位炼钢工人,他在影片中的精彩演绎也注定这个银幕形象成为永恒的经典。可是在电影杀青之后,培尔拖·马奇奥拉尼倒是真的开始为寻找工作而发愁起来,他再次回到了罗马的就业市场中并且重新陷入失业的危机。在这里电影导演在演员上尽量的接近于现实,让失业的工人来扮演失业的工人,这本身就是在演绎他自己的生活。在追求真实的同时,较多的使用自然光以及长镜头,而蒙太奇则降为次等的技术手段。以生活原貌代替虚构,以小人物代替英雄,接近诗意现实主义。

nlc202309030537

最后,以悲剧式对抗作为基本的精神,采取扇形结构以及开放式的结局,不主张对于生活的归纳以及提高,采取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进一步拓展了作品的层次。看好莱坞的电影,总会是一个封闭的完整的故事,结局大多是好人得到回报,坏人得到惩罚,英雄的回归,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等。而新现实主义影片设置上很有特色的地方就是不给观众最终的明确结局。在《偷自行车的人》结尾处,父子俩人的背影渐行渐远,逐步融入到茫茫的人海中,到底自行车的命运归宿如何,是重新买了,还是找到旧的,或者是里奇再次陷入失业的危机。影片引領着观众去参与,去思考。观众也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身世命运与剧中人联系在一起,同悲同喜。影片结束的时候,所有观众的内心都不会感到轻松,都会为了剧中主人公的命运沉浮而忧心。

《偷自行车的人》是纯电影的最初几部典范之一。不再有演员,不再有故事,不再有场面调度。就是说,最终,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完美的现实纪景中,不再有电影。新现实主义不同于意识流的非理性的意识以及主观化,它所倡导的是纪实主义以及让普通人成为银幕主人公。在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中,没有太大的起承转合,也没有显眼的高潮,有的是娓娓道来,以及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一个穷人他的车被偷了,他就不得不到处去找。”这是里奇所说的话,他一边找车,一边深陷内心的苦恼与焦灼之中。车就等于工作,工作就等于饭碗。这也就是电影所表现的现实,电影创作者们所关注的社会实况,在荧幕上得以展现,反应了最底层的普罗大众的生活实景。

巴赞相信现实的自然表达性,现实本身就是富有含义的,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正是现实美学的完美体现。纪实主义美学和意大利电影互为印证,相得益彰。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大量使用对白以及长镜头,纪实性的摄影贯穿全剧,延续了真实美学的风格,悲剧意味贯穿始终,而真实感也超越了影片的观赏性,更具有了美学上的意义。

巴赞认为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实质就是再现的现实须是完整的。不能拆散人和环境,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偷自行车的人》就是以完整的事实,并将它参与到叙事的过程中去,因此影片的情节意蕴也生发了出来。电影与现实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电影表现了现实,同时现实境遇也凭借着电影获得了不朽,成为荧幕经典。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也在这一过程中,参与到影片的叙事中来,通过影像化表达出来的视听语言感悟作品的悲欢离合,并且引发深层次的共鸣。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完整的叙事链条中,因为观众的参与而成为完整且圆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匈)贝拉·巴拉茨.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克莉丝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张媛(1988— ),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

篇5:悲凉的诗句

2、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杜甫《野人送朱樱》

3、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4、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5、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王昌龄《送柴侍御》

6、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7、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晏几道《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8、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9、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10、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1、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3、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4、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重老过湖湘。——刘子翚《汴京纪事》

15、粉黛暗愁金带枕,鸳鸯空绕画罗衣,那堪辜负不思归!。——顾敻《浣溪沙·云淡风高叶乱飞》

16、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17、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赵佶《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

18、泪痕早已先书满。——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19、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元好问《玉漏迟·咏杯》

20、一片春愁待酒浇。——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21、谁怜旅愁荏苒。——张炎《解连环·孤雁》

22、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23、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24、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25、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姜夔《钓雪亭》

26、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27、十年花骨东风泪,几点螺香素壁尘。——史达祖《鹧鸪天·搭柳栏干倚伫频》

28、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29、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30、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31、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32、晚日寒鸦一片愁。——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33、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34、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35、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

36、眉尖早识愁滋味,娇羞未解论心事。——黄公度《菩萨蛮·眉尖早识愁滋味》

37、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38、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39、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李商隐《陈后宫》

40、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程垓《卜算子·独自上层楼》

41、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曹组《卜算子·兰》

42、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韦庄《归国遥·春欲晚》

43、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44、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45、只愁飞诏下青冥。——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46、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7、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48、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于谦《立春日感怀》

49、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50、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王庭筠《谒金门·双喜鹊》

51、酒醒人静奈愁浓。——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52、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韦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

53、草绿裙腰山染黛,闲恨闲愁侬不解。——文廷式《天仙子·草绿裙腰山染黛》

54、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

55、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56、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57、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苏轼《西江月·梅花》

58、伤高怀远几时穷。——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59、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60、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61、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62、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63、午醉醒来愁未醒。——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64、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李白《久别离》

65、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66、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杜甫《后游》

67、老景萧条,送君归去添凄断。——毛滂《烛影摇红·送会宗》

68、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69、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70、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潘郎。——史达祖《夜合花·柳锁莺魂》

71、泪湿阑干花著露。——毛滂《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

72、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73、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李益《隋宫燕》

74、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75、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

76、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77、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史达祖《夜合花·柳锁莺魂》

78、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79、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80、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81、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82、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李贺《开愁歌》

8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84、泪粉偷将红袖印。——欧阳修《玉楼春·去时梅萼初凝粉》

85、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高翥《清明日对酒》

篇6:描写悲凉的诗句

2、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温庭筠《惜春词》

3、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边贡《午日观竞渡》

4、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5、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纳兰性德《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6、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欧阳炯《巫山一段云春去秋来也》

7、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空裛泪痕透。欧阳炯《贺明朝忆昔花间相见后》

8、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9、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0、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11、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李白《幽涧泉》

1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13、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4、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

15、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杜牧《旅宿》

16、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17、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18、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9、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戴复古《贺新郎寄丰真州》

20、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21、惜别伤离方寸乱。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22、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23、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24、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5、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晏行》

26、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篇7:悲凉的诗句

2、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3、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4、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5、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6、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7、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姜夔《钓雪亭》

8、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

9、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10、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曹雪芹《唐多令·柳絮》

11、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明月上高楼》

12、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13、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王禹偁《点绛唇·感兴》

14、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15、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16、教人怎不伤情。——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17、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18、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柳永《定**·自春来》

19、眉尖早识愁滋味,娇羞未解论心事。——黄公度《菩萨蛮·眉尖早识愁滋味》

20、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纳兰性德《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21、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22、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王昌龄《送狄宗亨》

23、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程垓《最高楼·旧时心事》

24、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高適《送魏八》

25、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郑觉齐《扬州慢·琼花》

26、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又呈吴郎》

27、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28、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29、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30、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

31、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张谓《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32、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3、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李白《久别离》

34、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35、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旧梦游》

36、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37、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38、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元稹《得乐天书》

39、拟把伤离情绪,待晓寒重说。——纳兰性德《好事近·帘外五更风》

40、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41、一涓春水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42、只愁飞诏下青冥。——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43、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4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5、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46、午醉醒来愁未醒。——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47、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48、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李白《怨歌行》

49、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岑参《送崔子还京》

50、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51、安排肠断到黄昏。——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52、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曾允元《点绛唇·一夜东风》

53、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54、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55、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5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7、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58、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59、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李白《渌水曲》

60、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61、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

62、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辛弃疾《念奴娇·赋雨岩》

63、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64、无言暗将红泪弹。——纳兰性德《河传·春浅》

65、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虞集《挽文丞相》

66、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67、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68、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69、彩舟载得离愁动。——贺铸《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70、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白朴《天净沙·冬》

71、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

72、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73、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74、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黄庭坚《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75、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76、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77、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78、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79、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韦庄《长安清明》

80、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一》

篇8:悲凉的诗句

《乱雪》是写乡村的。在“50后”、“60后”那里, 乡村通常作为生存本体以及时代生活的载体而展现出其稳态、强大、庞杂郁勃的深层结构和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70后”这一代人经历了“到远方去”读书、工作、定居的过程, 乡村多是作为“亲情血缘”的存留地而获得了情感维系的合理性, 纯净想象或漠然隔离是他们书写的基本姿态。而对于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80后”来说, 现代化进程的伦理之维使乡村遭到破坏, 这使他们的笔触一开始就带上了审视、质疑和悲凉的色彩。

《乱雪》描写的是关于亲情和父子关系的故事。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 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政治、血缘大于地缘等是基本的伦理和原则。然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千年不变、只需不断重复而毋需变化即可维持的“世代的黏着”性遭到了破坏和弃掷。《乱雪》中的老父亲一生辛苦, 以上大学的儿子为傲, 可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不断地榨取着他的血汗。在他帮儿子找到工作后, 这笔经济帐还没完没了, 买房、娶妻、买车……压迫得他喘不过气。乡村与城市、父与子之间唯一保持联系的只有“钱”。与其说“钱”是来自于儿女的需求, 不如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不断侵入、蚕食、摧毁乡村的“巨兽”式的力量所致。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情感记忆里, “乡村”、“土地”更多地是作为祖先的象征而存在。即便是在当下, 当“流动”和“无根”成为人们的常态时, “故乡”依然不断地为他们提供着“根”的慰藉, 使其能够在城市奔忙中葆有心灵的庇护。正是在这一点上, 《乱雪》中的父子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在父亲看来, 家门口的“松林”不仅仅是一片土地, 更由于埋葬着祖先的骨骸以及他为自己和妻子预留的坟地而成为家族精神所在。在南方枯瘦的纷飞雪片中, 老父亲来到松林, “那四个木讷的土堆仿佛源源地放出柔和的光芒。很久, 他注视着它们, 它们也注视着他。他和它们之间交流的目光柔软而绵长。”通过描写生者与死者、父亲与祖先的交流, 甫跃辉捕捉到了乡土中国最温柔、最恒久的核心光芒。

然而, 儿子却对此无动于衷, 他急需将松林兑换成现钱, 满足自己的物欲。为此, 他一次次劝说父亲将松林卖给砖厂, 甚至先和砖厂老板谈好了价钱再回来找父亲。父亲忍无可忍, 最后将铁锹向儿子头上拍下去。作者以“一铁锹。又一铁锹”的简洁写实的笔触将父子之间血缘和亲缘的决裂描写得不动声色而又无比苍凉。在甫跃辉以往的小说中,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大多是由于人的贪欲造成的, 兄弟阋墙、猎杀鱼王、房产婚姻, 都清晰地见证着我们时代道德伦理与情感关系的毁灭。《乱雪》中的父杀子则是这份时代证词最为悲凉的体现。它使我们看到, 在这个物欲全面掌握生活和精神的时代, 我们最根本的生存和心灵场阈都被全面异化。

篇9:悲凉的土地

达尔富尔的贫困与破败,不仅仅是在难民营之中

达尔富尔问题很敏感——至少在从伦敦飞往喀土穆的航班上是这样。一位英国中年妇女一听记者要聊达尔富尔问题,立刻谨慎了起来。自称为一家非政府组织工作的她,语焉不详地说:苏丹太复杂,达尔富尔问题太敏感……

武装,无处不在

2月26日一大早,中国政府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刘贵今登上了一个15座的小型总统专机,从苏丹首都喀土穆前往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随机前往。

一个半小时后,专机在尼亚拉的简易机场降落。环顾四周,确实感到了当地局势非同寻常:跑道边的停机坪上,左边停的是政府军的黄绿迷彩颜色的军用直升机、战斗机,右边停的则是带有“UN”(联合国)标志的白色军用直升机。在机场的入口处,还分别布防有联合国和政府军的装甲车、堡垒和哨所。机枪手从堡垒后面和车上伸出黑洞洞的枪口,对准来路。

在尼亚拉,皮卡、吉普甚至装甲车等武装车辆随处可见。从颜色上看,这些军车既有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也有苏丹政府军的。

刘贵今一行被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严密保护。尽管如此,他告诉记者,“明显感到安全局势的好转。”刘贵今回忆说,上次到达这里的时候,当地动用了装甲车。“而这一次,安全保卫不像上次那么严格了,军车少多了,说明地方过渡政权在安全上的自信增强了。”

安全局势的好转既得益于部分反对派和政府签订了和平协议,共同组建了分权、分财的过渡政府,也得益于联合国和非盟的混合维和行动。

当地一位名叫巴萨的教师告诉记者,“达尔富尔冲突最厉害的是2004年,现在大规模的战斗基本没有了,最起码在尼亚拉城里的安全没有问题,而在城外偶尔还会有些小的冲突。”

不过,虽然在尼亚拉和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及周边地区的安全状况较为缓和,但在条件最差的西达尔富尔州,局势仍然混乱。

贫困,不仅是难民营

奥塔什是位于尼亚拉附近的一个难民营。记者坐在难民营的一个棚子里,也能感受到炙热阳光的照射。这个所谓的难民“议事堂”,不过是茅草搭成的一个大棚子,四处透风透光。

在刘贵今来到难民营的时候,好几位难民中的长老站起来对中国表示感谢。“因为有中国兄弟的帮助,我们获得很多食品以外的援助,比如衣服、建筑材料,供水设备,我们还需要水、医疗、教育。”其中一位长老说。

不过,也有一名部族长老感谢中国人之后,毫不客气地将矛头对准代州长:“为什么没有公平地分发救济衣物!?”

让记者略感意外的是,好几位部族长老的口袋里揣着手机。

在难民营中,则是一片狼藉。营里基本上没有像样一些的帐篷,大多是残破的草毡、塑料袋、布片搭成的一个勉强遮挡阳光的窝棚。棚内和棚外一样都是沙地,有的看上去一无所有,有的只在角落处堆着些垫子和罐子等杂物。

难民营中的孩子们都没有穿鞋,衣衫褴褛,头发和身上沾满了沙子。大人们的白袍子相对整洁一些,他们成群地蹲在阴凉处无所事事。据介绍,难民营里实行粮食和水定期配给,只能让人们充饥不至于饿死。

另一个难民营——萨卡利难民定居点的情况似乎稍好一些。至少,难民营中有学校,两个稍大一些的女孩向记者展示了她们的课本。当记者拿出相机,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蹦蹦跳跳地围到记者身边,要求给他们拍照。他们还高高举起手来向记者展示他们的玩具,那是些用木头和塑料片制成的玩具汽车,或者是用过的饼干盒——所有这些,是他们生活中最奢侈的东西了。

这些破败的景象,用“艰苦”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尽管如此,当地陪同人员告诉记者,很多难民返回家园后,又重新回到难民营——在这里,他们至少还有东西吃。

然而,贫困和破败并不仅仅是在难民营里。

尼亚拉其实在苏丹算得上是第三大城市,但其基础设施之糟糕难以形容。缺水,再加上处于旱季,在飞机上俯瞰南达尔富尔,满眼一片枯黄,鲜有绿地。马路两边的民居,土坯搭建的房子称得上“条件不错”,而很多处所其实和难民营里的情况并无区别,破布、破草毡搭成窝棚就是一家人的生活场所。

即使在首都喀土穆,也是尘土飞扬。尤其是郊区,同样满目疮痍,同样漫天风沙。在喀土穆市区里,在一个寸草不生的足球场上,一群大学生在踢着足球,其中好几个人光着脚,鞋都没穿。

维和,艰难中前行

2007年11月24日,中国从济南军区抽调的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首批140人抵达尼亚拉,是联合国第一支进驻达区的维和部队,也是非洲之外的国家向达区派驻的第一支维和部队。

根据联合国的决议,联合国和非洲联盟将向达尔富尔地区派出2.6万人的混合维和部队(联非达团),以取代自2004年开始在达区部署的非盟维和部队。中国工兵在世界各地的维和行动中有很好的口碑,此次又应邀派遣了315名工兵分队,干修路、打井、建营房等苦活累活。

2月26日记者抵达尼亚拉时,中国工兵分队从非盟的过渡营地搬到联非达团超级营地才4天。从一条柏油路拐上近乎无路的沙砾地,车队卷起漫天沙尘驶向中国工兵的驻地。营房就地取材,用沙袋筑起了围墙。营地的四个角落上都设有望哨,而在外围,由尼日利亚的维和部队也设置了哨所,负责安全保卫。

刘贵今到达尼亚拉的第一个考察地点,就是中国维和部队。在他向官兵致辞的时候,狂风大作,沙尘暴铺天盖地席卷营地,让人无法睁眼。中国国防部维和办主任施正柏说:“达尔富尔地区是目前中国军人在世界各维和任务区中条件最差、最艰苦的地区。”

虽然才是2月份,营地的温度最高已经达到42度以上。风沙最大的时候,能见度只有几米。分队的卫生队长付红保少校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驻地的苦难不仅是40多度高温和无处不在的沙尘,还有疟疾病毒,以及毒蛇、毒蝎子、毒蜘蛛、毒蜥蜴等的威胁——分队营地修建过程中已经发现了六条毒蛇,还有长达十几公分的毒蜘蛛。

工兵分队的大队长上官林宏说,分队的后续装备3月初可运抵苏丹,后续的175人正在整装待发。

相对于中国维和部队的率先进入,其他联合国部队和装备的进驻仍不够迅速,并且苏丹政府和一些西方国家在维和具体事务上仍有分歧。

上一篇:市政工程工程量清单下一篇:消防部队应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