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部队应急救援

2024-04-26

消防部队应急救援(精选6篇)

篇1:消防部队应急救援

浅议火灾事故认定行为的可诉性

摘要: 对火灾事故认定行为是否能提起行政诉讼,在理论和实践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分析了两种观点的差异,最后认为火灾事故认定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关键词:火灾事故认定行政诉讼可诉性

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在查明火灾事故事实后,根据当事人的行为与火灾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其行为在火灾事故中所起的作用而做出的结论。当事人如果对此认定结论不服能否提起行政诉讼呢?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6月20日凌晨,某县农贸铺面发生火灾,将原告承包在内的五间铺面烧毁。县公安消防大队于2006年7月23日分别做出火灾原因认定书和火灾事故责任书,认定火灾是原告承包铺面里的床头长明灯烤燃蚊帐蔓延而引起,原告对该起火灾负直接责任。原告不服上述两份认定,向上一级公安消防部门提出重新认定的申请,上一级公安消防部门接到申请后做出重新认定,维持了县公安消防大队的认定结论。原告认为,县公安消防大队做出的火灾原因和火灾事故责任的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违反程序,遂依法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予以撤销两份认定书。

于是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法律问题:当事人认为火灾事故认定结论不正确或者对认定结论有异议,能否对公安消防机构的火灾事故认定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呢?法院该不该受理呢?

二、理论与实践现状

1、学界的观点

就笔者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涉及到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可诉的问题,基本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该认定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可对此提起行政诉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该行为不具有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不能用行政诉讼的方式进行审查。在以上两种观点中,以支持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具有可诉性的观点居多。

2、司法实践现状

对公安消防机构就火灾原因、火灾事故责任做出的认定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没有明确规定,因而在行政审判实践中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第一种意见将其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第二种意见认为其不是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是行政诉讼法调整的范围,对该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应不予受理。如武汉市家华家具有限公司不服武汉市公安局消防处做出的《火灾原因、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向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上述认定书,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做出(1999)汉行初字第26号行政判决书认定,上述火灾原因、事故责任重新认定行为系具体行政行为,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又如,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与辽宁省消防局经协商后,于2002年9月28日做出明确规定,将公安消防机构做出的火灾原因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纳入行政诉讼收案范围,但实行复议前置。

而在贵州云岩的一起案件中,法院通过终审判决撤销公安机关做出的《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决定书》后,又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依据上述公安部公复字(2000)3号文件,再审驳回了当事人的起诉。宁夏盐池县法院审理该自治区首起涉及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案件,则当庭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三、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具有可诉性

1、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是一种行政行为

有人认为,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属于技术鉴定,不具有行政行为的属性。但事实上,公安消防机构对火灾事故责任所作的认定与技术鉴定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技术鉴定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和判断而得出的事实性结论。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在查明火灾事故事实后,根据当事人的行为与火灾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其行为在火灾事故中所起的作用而做出的结论。《消防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依此授权,公安消防机构具备了行政主体资格。依据《消防法》第五十一条之规定,火灾事故发生后,公安消防机构应当根据火灾原因、火灾损失等调查情况,查明火灾事故责任,因此进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的法定职责。所以,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行政主体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是一种行政行为,而不是技术鉴定。

2、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第一,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主体做出的。这里的行政主体既包括行政机关,也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还包括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公安消防机构是处理火灾事故的主管机关,《消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火灾扑灭后,公安消防机构有权根据需要封闭火灾现场,负责调查火灾原因,统计火灾损失。这一规定表明,调查火灾原因、认定火灾事故责任既是公安消防机构的职责,又是公安消防机构的职权,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都无此项权力。

第二,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也就是说,行为与行政职权相联系,其必须发生在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职权时。认定火灾事故责任只能发生在公安消防机构处理火灾事故过程中。

第三,行为对象的特定性。行为是针对特定的人或特定的具体事项做出的只能适用一次的行为。它与抽象行政行为不同,抽象行政行为是对未来而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它的对象不具有特定性,且是可以反复多次适用的行为。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只能对某一具体火灾事故进行。

第四,行为是行政主体单方决定的。即行为的做出不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而是依据行政主体的单方意思表示。从责任认定行为的做出看,它是公安消防机构在火灾事故发生后,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鉴定、依据公安部《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单方做出的法律性结论,并非纯专业技术性问题。

第五,行为产生法律后果。具体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即直接影响到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地位。这种权利义务关系既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也有民法上的权利义务,甚至还有可能产生刑法上的权利义务。火灾事故鉴定结论一经做出,即具有约束力、确定力和执行力,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如《消防法》规定,对当事人因过失引起火灾,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伍佰元以下罚款等行政处罚;对他人人身、公私财产造成损害的,还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上述分析及法律的规定表明,公安消防机构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后,火灾事故的当事人即处于公安消防机构的行政管理之下,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因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3、法律依据

首先,从《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只要行政行为涉及到相

对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的,均属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而《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关于排除受案范围的四种情形中,并未包括灾事故责任认定,这表明了火灾认定未排除在司法审查范围外,即对火灾事故认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四)项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对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五条规定,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四)项中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通过的规范性文件。2000年3月20日公安部公复字(2000)3号《关于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是否属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批复》将火灾原因认定、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列为不属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这一批复是无效的,因为公安部的批复属于部门规章,并不是法律,以部门规章去限制公民的诉讼权利是没有依据的,也违反上述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所以还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解释》的有关规定,将火灾事故认定行为纳入可诉行政行为的范围。

4、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的政治背景来看,也应给予相对人司法救济的途径,让行政机关与相对人在法庭上充分展示证据,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减少上访人次,维护社会稳定是有利的。如果不给当事一个讲理的机会,可能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就不利于社会团结和谐。

综上所述,公安消防机关对火灾事故责任所做的认定书具有行政可诉性,当事人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但可以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并不意味着法院可以对该认定行为进行全面的审查。因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涉及到对于火灾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等专业性问题,对其进行司法审查的方式与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方式应有所不同,审查的方式主要应当时对公安机关做出认定行为程序的审查,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判断的专业性问题,具有因果关系等问题,法院应当尊重公安机关基于专业知识做出的最终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巫朝鸿: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书的行政可诉性

(2)汉法网: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性质及可诉性分析

(3)朱桂前: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可诉行政行为

作者:韩兴,男,河北省石家庄人,1984年3月--河北省公安消防总队

高建伟,男,天津蓟县人,1986年12月--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 李华乐,男,河北正定人,1986年7月--河北省公安消防总队

篇2:消防部队应急救援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也面临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暴力恐怖事件等各种灾害、事故频发的严峻局势,致使消防部队承担的各类应急救援任务日益增多。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处置过程中,消防部队充分发挥了专业性强、业务精湛的优势,起到了突击队和生力军的作用,为最大限度地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构建以消防部队为主体的政府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充分履行新《消防法》赋予消防部队应急救援新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提高部队应急救援能力,已成为消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将结合消防部队的实际情况,探析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工作。

关键词:消防部队 应急救援 存在问题 建议引言

新《消防法》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公安消防队应当充分发挥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专业技能训练,配备并维护保养装备器材,提高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的能力”,因此应急救援已成为公安消防部队作战的法定作战任务之一。同时公安部消防局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专门制定了《公安消防部队承担应急救援工作总体方案》,从职责和任务、原则和目标、响应和处置、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做出进一步要求,确保消防部队能够有效地承担应急救援的法定职责。但在新形势下,消防部队进行各类应急处置时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探析如何强化、提高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工作。消防部队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应急救援体制混乱

目前,我国各地存在应急救援机制不完善,专业力量薄弱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应急救援资源配置不合理。只要涉及有应急救援需要,政府就赋予其参加应急救援的职能,在参加处置突发事件时,“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救援体制,缺乏协调配合,延误最佳救援时间。更重要的是有的抢险救援力量,在应付急难险重任务时不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造成警力闲置、经费流失,形成不了合力,严重影响救援效率。

二是各地专业性质的应急救援联动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尤其体现在中小城市,真正专业性救援力量除消防、公安、武警外,只能依靠省会或较大城市以及国家专业的抢险救援队伍进行增援,不能在第一时间及时有效地处置和救助,大多数救援队伍没有经过系统地、专业性的训练,参与重特大救援事故实战较少,使之一旦遇到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置。

2.2应急救援预案制定不规范

2.1.1预案内容制定不细

主要表现在对救援力量部署、救援方案、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模糊、混乱不清,在救援力量进退路线的安排部署上,有救援路线、无退防路线,交代了各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却忽视了相互间的救援协同;在救援方案上,通常是只选定了救援方式,却没有对救援现场进行估算。

2.2.2预案制定格式化

应急救援中心在制定市级预案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制定救援对策时,往往把各救援力量在现场的救援行动交代得过细,如救援中心的力量什么时候到达现场、现场救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救援时哪些人利用哪个救援工具等像这样的问题布置过于具体,而忽略了事故现场瞬息万变的发展规律和计划指挥与临场指挥的关系,反而失去了实际意义。

2.2.3预案场景设定简单

事故设定是预案制定的关键环节之一,对救援力量部署、施救对策等内容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果事故设定过于简单,如只确定一个事故点或是不设置事故发展变化中易引起的次生灾害(如危化品的燃烧、压力容器的爆炸、建筑物的倒塌、人员连续伤亡、被困情况变化等),整个预案就显得过于简单,没有起到做好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的准备作用,对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工作的指导意义也就不强。

2.2.4相关单位预案脱节

对于一些较大规模、较大影响的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和辖区单位和地区都会制定同一地点的应急救援预案,但是如果应急救援中心与单位和各地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做好统一、衔接工作,往往就会造成力量部署如停车位置、事故现场设置、救援和退防路线的设置甚至任务分工不协调。一旦出现应急救援中心调动多种力量作战时,就很可能造成作战任务重叠或者应急救援中心制定的预案失去作用。

2.3应急联动响应机制不合理

按照各地应急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由政府牵头,成立了由煤气、供水、供电、通信、救护、武警、预备役、公安、交警以及其他相关的单位组成的等应急救援组织,制定预案,规定职责。但是由于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来自不同的部门,归口不一,战备等级制度不一,各自为阵,彼此之间相对分割,联系很少,缺少配合演练或是从不配合演练,联合机动能力参差不齐,运行不够顺畅,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合作能力及信息沟通渠道,在处置应急抢险

救援事故中,客观上造成遇险求助不便、接警出动迟缓、联动响应滞后、合成指挥不力等弊端,无法充分发挥现有社会力量和技术装备的最大效能,联动机制起动缓慢,效果不明显。

2.4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力量不足、队(站)分布不合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2008年1月21日在国务院2008年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上指出:“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不少县、市等基层一线的公安消防部队官兵人数太少,力量极为不足,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对此,我认为应当认真研究解决,公安消防部队应该增编扩编,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充分发挥消防部队应急救援主力军的作用,全国各地公安消防部门按照要求相继成立了应急救援支队,但由于受编制限制,基层部队存在的警力不足、消防队站分布不合理的现象在短时间仍然难以解决,造成任务与警力的矛盾也日渐突出,无法在第一时间迅速组织有效的优势兵力进行应急救援,以致贻误战机,错失许多最佳救援时间。

2.5应急救援所需特种器材装备不足

应急救援需要的特种器材装备类型多样、技术要求高、购置价格昂贵,由于受经费、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有的基层消防部队不可能按需求配齐买全,只能配备一些常用的抢险救援器材。再者,由于国内的技术水平有限,很多已配备的国产装备中许多质量不是很好,需要经常维修;购置的进口装备维护、保养困难,通用性不强。这些,势必影响消防部队完成法律赋予的应急救援任务。

3强化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建设的建议

3.1以消防为主体加强联动体系建设

应急救援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性工作,事故涉及面广、事发突然、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没有统一的组织指挥,明确的职责分工,很难有效地实施科学的处置。当前,消防部队担负任务越来越重,所遇到的灾害事故处置难度越来越大,牵涉面也越来越广,需要的智力支持、装备援助也越来越多。单靠消防部队自身力量实施灭火以及应急救援是难以圆满完成的,因此,必须建立高效的救援联动机制,健全应急机制,整合救援力量。

3.1.1建全社会联动机制

把当地公安、武警、驻军、医疗卫生、民政等单位纳入应急救援体系,明确其在应急救援中的任务和协调配合的方式方法,确定抢险救援响应机制和启动形式、组织原则和通信指挥方法,做好处置准备。

3.1.2制定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

当前消防部队应提请政府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共同参加,结合本辖区特点深入调查研究、分析灾害事故可能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处置的措施对策,科学有效地制定各类抢险预案。

3.1.3开展多部门综合性实战演练

通过积极开展合成化实战演练,可以检验和提高城市抢险救援的指挥能力、各协同单位的联合作战能力,明确各自职责和分工,现场解决抢险救援中存在的联络调动等问题,整体保障抢险救援的需要。

3.1.4建立跨区域救援机制

实施跨区域联合作战和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是现代灭火救援任务的现实需要,建立跨区域联合应急救援机制,努力提高综合救灾效率及整体应急救援能力。

3.1.5健全各类灾害事故数据库

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政府应召集各有关部队,通过选派专业人员对辖区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基础性数据进行采集和加工,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数据库要专人维护,并经常进行数据采集更新。

3.2加强人才队伍储备,夯实应急救援力量

世界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加速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才是最珍贵的战略资源,确立科学的人才战略是克“敌“制胜的根本途径。人与灾害事故的较量,可以说是人的智能与高新技术智力的较量。在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今天,“科技强警,人才强消”是提高消防部队战斗力的必然选择。

(1)要抓住《消防法》赋予应急救援职能这个契机,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将应急救援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考虑,统筹为消防部队增加应急救援力量,破解只增任务、不增投入的困境。

(2)建立一支涵盖有关领域的专家队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救援出警制度,为处置重大灾害事故提供技术支持。

(3)要加快应急救援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消防部队是一支武警序列的公安现役部队,这种体制使消防部队人员流动过快,难以保留专业技术人员。国家应当尽快调整消防部队人事政策,延长官兵服役期限,对优秀人员实行返聘,以保留专业技术人才。

(4)进一步拓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建设。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是公安消防部队重要的一支补充力量,面对职能的拓宽,消防部队一方面应提请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从体制方面保证多种形势消防队伍的健康发展,解决队伍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消防部队应对多种的形势消防队伍进行定期检查、指导,在应急救援方面实行统一调度及联勤联训,保证队伍的战斗力。

3.3进一步加强装备设施体系建设,提高战勤保障能力。

消防技术装备既是人类同灾害作斗争的主要工具,又是形成部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精良的技术装备是决定灭火救援作战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国内外灭火救援战例证明,对日益复杂的大型火灾,传统的人海战术、车辆战术已不能满足救援需要,现代救援需要现代化消防装备、技术与战术,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灭火救援的需求。

3.3.1强化高科技装备的配备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消防部队的作战任务由过去单一的火灾扑救模式拓展到爆炸

险情排除、潜水救助、高速公路抢险、空难施救、洞穴救援、化危品泄漏处置等各个方面。因此,除了消防必需的各类防护装备外,我们应该积极的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个人防护装备、高科技装备、特种装备、消防通信等4类装备体系结构,增大装备的科技含量,深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各类灾害事故的处理更加科学,保证救援人员更加安全。

3.3.2加强装备技师培训制度

各级公安消防部队要根据本地配备的装备种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装备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培训工作。结合部局举办的第一期兼职装备质量检验员培训班的学习机会,各消防总队、支队应结合部队实际,开辟多种渠道举行各类装备培训班,进一步培养和储备装备技师人才,实现人与装备的完美结合3.3.3完善辖区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储备库

当前各级消防部队应提请当地政府进一步完善战勤保障体系建设,针对辖区灾害事故特点,组织社会在关部门将辖区内所有生产、销售、储存消防器材、物资、装备及社会救援物资的单位、企业信息,整理归档、分门别类、统一录入战勤保障管理系统,进一步健全战勤保障网络建设,为及时、准确调集社会力量提供信息支持。

3.4加强消防铁军建设,提升部队应急救援战斗力

灭火救援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在灭火救援中,人力、物力资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作为灭火救援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具备较全面的政治素质、技能素质和业务素质,所以目前消防部队应以打造公安消防铁军为契机,以打造公安消防铁军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公安消防部队战斗力,强化官兵综合素质能力建设。

3.4.1提高部队官兵应急救援理论素质

现代化消防技术装备的应用,要求官兵将专业技术知识和基础科学知识结合。对一些专勤抢险救援器材,应及时组织全体官兵学习掌握其性能、技术参数、使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维修保养知识等,而且要在实际操作上熟练掌握,多使用、多摸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在执勤灭火救援工作中运用自如,使官兵从理论水平进化到实践操作能力,建立“文武双全”的队伍,保证部队官兵在各类事故面前应付自如。

3.4.2强化体能、技能训练

现在的灭火救援任务时间长、环境恶劣、危险系数高,需要广大官兵要有坚韧的毅力和良好的体能,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训练器械,严密组织训练,严格检查考核,开展达标创优活动,增强官兵体魄,切实解决部分官兵在灭火救援中“跑不快、拿不动、上不去“等问题。对于技能训练,更要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反复操作,达到熟能生巧。在技能训练中,要注意集思广益,发扬军事民主,积极的创新训练方法,改进训练模式,提高训练效果,特别注重针对性、灵活性、实用性。

3.4.3强化实战训练,提高应急作战能力

3.4.3.1指挥训练

由总指挥员、指挥长组织开展战例研讨,重点研究部队作战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通过编组作业、集团作业、即兴作业等方式,开展想定作业训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分析判断、运筹决策、组织协调、临机处置等方面的水平。

3.4.3.2战术研究

开展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石油化工、人员聚集场所等现代火灾,以及危险化学品泄漏和爆炸、建筑坍塌等重大灾害事故处置课题研究,加强对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新理论、新战法和新技术的研究,指导部队熟悉、掌握和运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转化生成为部队的战斗力,适应现代条件下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3.4.3.3组织演练

要适时开展班与班、中队与中队,甚至跨区域的灭火救援行动,在实战的氛围下,检验部队战斗力。要经常深入实地,熟悉情况,根据灾害特点模拟推演,全面开展地下、高层建筑、油气储罐火灾模拟和道路交通、建筑倒塌事故模拟训练操法,开展高温、有毒、缺氧、浓烟等复杂危险情况下的实战演练,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切实提高部队灭火救灾和应急救援能力。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5月1日实施。

《公安消防队伍灭火救援业务培训教材(试行)》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篇3:消防部队应急救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不断增长,对社会应急救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公安消防部队作为一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如何有效预防和迅速地处理好各类灾害事故,是对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的重大考验与挑战。通过对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现状分析发现,部分作为实体力量直接参加应急救援行动的支队级以下(含)的消防部队,存在消防站布局不合理、装备种类不齐全、数量不足、基层指挥员指挥能力较弱等问题,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救援时间过长,不能满足城市应急救援任务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价,及时发现消防部队在应急救援处置中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促进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1]。

1 国内外救援能力评价研究

1.1 国外救援能力评价研究

国外已将一些方法和工具用于救援能力的评价,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曾刊出了一份名为State Capability Assessment for Readiness(CAR)的报告,对国家层次的灾害准备能力做出了详细的评价。它把列出的13个紧急事务管理职能进行了评价,每个紧急事务管理职能分为若干个属性,每个属性又细分为若干个特征,各州可以在属性的层次上评价自己,也可以细化到特征的层次,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通过分析每一个属性来判断全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方面具备基本能力、哪些方面实力强大。

1.2 我国救援能力评价研究

我国在救援方面的评价研究起步较晚,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灾害事故不断增多,国内相关学者开始对作为我国应急救援体系骨干力量的公安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如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的夏登友、程晓红等人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相邻指标比较法建立了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战斗力综合评价模型,对应急救援的评价进行了一些有意义地尝试[2,3,4]。

目前我国的城市消防规划、消防站建设的主要依据是《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2006年)[5]、《城镇消防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GNJ1-82)[6],这些标准对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力量分配、消防通道、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仍有许多城市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力量不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笔者认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应避免单纯使用装备和人员的多少来评价,否则容易导致队伍建设盲目扩张,片面追求大而全,而脱离当地任务需要,这样不仅不符合我国实情,还会导致因盲目提升战斗力所引起的部队建设导向错误。因此,我们在构建应急救援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救援特点,使消防部队建设贴近当地经济情况和救援需求,科学地指导部队建设,优化队伍的组织、管理体系,合理分配人员、装备,并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使消防部队的应急救援能力与当地救援需求相匹配。

2 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的构建

2.1 应急救援能力构建的原则

应急救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消防部队自身资源、社会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其中既有定性因素,也有定量因素,将这些不同类型的资源整合为统一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构建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7,8,9,10]。

科学性和可靠性原则:应急救援能力构建的理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反映实际,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指标的选取必须可靠,起实际作用,才能构成评价标准的基础,否则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意义。构建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是为了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并对今后消防部队应急救援的完善和发展起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因此,它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要。

代表性原则:构建应急救援能力必将涉及到人员、装备、物资、交通、经济等方方面面,如果选择所有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因此,所选的指标必须具有代表性,以便能全面的反映救援能力的客观情况。

动态性原则:消防部队建设发展的动态性要求评价指标也具有动态性,消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做好辖区内的消防工作,消防工作的属地性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消防部队应根据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地对评价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独立性原则:现有的评价指标的内涵往往重复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因此在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构建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指标之间的交叉,确保指标的独立性。

2.2 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的定义

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是指消防部队圆满完成法律赋予的各项救援任务的本领,其中本领可理解为战斗力水平,根据应急救援能力构建原则,本文对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定义为式(1):

Fc = Fc(Fr,T) (1)

式中:Fc—代表应急救援能力;

Fr—代表人员力量配备;

T—代表救援时间。

人员力量配备Fr是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对应急救援能力的构成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因为器材、车辆等救援装备在没有人使用的情况下,是不具备救援能力的,要把这种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战斗力,必须由人来使用。如果人员力量配备不足,极有可能造成救援器材不能正常使用,从而发挥不出应有的救援效能。

救援时间T是衡量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救援时间越短,则挽救生命及财产越多,它直接反映出消防部队行动的效率,是人员素质、装备保障、组织管理指挥和社会救援资源利用的综合反映。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救援时间T和人员力量配备Fr这两个指标符合了应急救援能力构建的原则,并可通过这两个指标构建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

2.3 指标数值的确定

(1)人员力量配备的确定

本文用人均工作强度这一动态数据来衡量人员力量配备情况。人均工作强度是指每一名消防员(包括干部、战士及为救援工作服务的人员)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根据新《劳动法》的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作制度”,如果人均每日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则表示消防部队人员力量配备不足,反之,则表示人员力量配备满足应急救援任务的需求。

①有效工作时间

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工作强度统计,笔者提出了有效工作时间这一概念。消防员有效工作时间可进一步细化为参加灭火救援时间、政治学习时间、业务学习时间、体能训练时间、业务训练时间、公差勤务时间。有效人均工作时间为一年内每天的这六种工作时间之和,可以通过式(2)进行计算:

有效人均工作时间=灭火救援平均时间+政治学习平均时间+业务学习平均时间+体能训练平均时间+业务训练平均时间+公差勤务平均时间 (2)

式中:灭火救援平均时间= ∑(出警处置时间×出动人数)/(总人数×365)

政治学习平均时间=年度政治学习总时间/365

业务学习平均时间=年度业务学习总时间/365

体能训练平均时间=年度体能训练总时间/365

业务训练平均时间=年度业务训练总时间/365

公差勤务平均时间= ∑(公差勤务时间×参加人数)/(总人数×365)

②有效工作时间与工作强度的转化

由于消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环境复杂、条件艰苦、强制性强、任务艰巨、危险性大、长期精神紧张、生活无规律等特点,在有效工作时间之外要有一定的调整、休息时间。如果连续工作时间过长,会使消防队员健康欠佳、心理不适、对工作产生倦怠而消弱其工作能力,影响工作质量[11]。因此,必须设置一个系数给予消防员充分的休息时间,将消防员有效工作时间转变成人均工作强度后才能与8小时工作制度挂钩。在没有相关文献资料借鉴的条件下,笔者认为消防员在有效工作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体力的支撑,更重要的是精神高度集中,对精神集中程度的要求与教学较为接近,因此,暂且参照教学设置:工作45min,必须休息15min,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力继续工作,即工作强度 = 有效工作时间×4/3。

(2)救援时间数值的确定

参照“15min消防”的要求,消防救援时间可划分为报警时间、接警出动时间、行车到场时间、战斗展开时间和事故处置时间。其中,接警出动时间T1、战斗展开时间T3、事故处置时间T4可以综合反映出消防部队人员素质、装备保障、组织指挥和社会救援资源调配等情况;行车到场时间T2反应了消防队站的布局情况和道路交通情况,由于报警时间不能够由消防部队直接控制,故不予考虑。

①接警出动时间T1:

是指从消防部队接到出动指令至消防部队登车出动之间的时间,反映了消防部队接警信息处置能力和出警速度,接警出动时间越短,说明消防部队出动效率越高。

②行车到场时间T2:

是指消防部队登车出动至消防部队到达现场之间的时间,行车到场时间越短,消防队站部局越合理、城市交通状况越好。

③战斗展开时间T3:

是指消防部队到场至开始战斗之间的时间,反映了消防部队进行战斗部署的效率,战斗展开时间越短,战斗部署效率越高。

④事故处置时间T4:

是指战斗展开至战斗结束之间的时间,反映了消防部队的战斗力,在相同条件下,事故处置时间越短,表明战斗力越强。

3 构建层次模型

根据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部队承担的社会应急救援任务主要包括: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18类。其中主要承担:ⅰ危险化学品事故、ⅱ建(构)筑物事故、ⅲ交通事故、ⅳ自然灾害、ⅴ突发性事故、ⅵ群众遇险事件、ⅶ反恐排爆、ⅷ其他应急救援等8类救援任务,其它如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等10类灾害事故,由于救援次数少,且消防部队不是处置主体,故在层次模型中不进行讨论。

本文从消防部队应急救援任务着手,以新《消防法》规定的每项应急救援任务的处置能力为一级指标,各项应急救援能力的平均救援时间(包括:接警出动时间T1、行车到场时间T2、战斗展开时间T3、事故处置时间T4)为二级指标,建立层次模型,具体见表1。

注:对消防中队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价时,因中队站点的布置不是中队职能决定的,故在二级指标中不设置行车到场时间。

3.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评价体系中,每一个指标的权重数的大小表示该指标在整体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本文构建的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关联,不同地区的救援任务肯定有所不同,因此,以一段时间内,消防部队主要承担的8类应急救援任务分别出警次数占总出警次数的百分比数值作为该一级指标体系的权重,这样既体现了动态性原则,又避免了使用Deiphi法、AHP法、专家评分法等权重确定方法中,客观性较差的缺陷[12]。

3.2 一级指标(单项应急救援能力)数值的确定

将一段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项应急救援任务的平均救援时间作为单项救援能力数值,具体计算方法见式(3):

undefined

式中:FcBn—消防支队单项救援能力(单位:min),n=1,2,3. . . .,8;

undefined—单项救援平均接警出动时间(undefined=∑年度单项救援接警出动时间/单项救援任务次数);

undefined—单项救援平均行车到场时间(undefined=∑年度单项救援行车到场时间/单项救援任务次数);

undefined—单项救援平均战斗展开时间(undefined=∑年度单项救援战斗展开时间/单项救援任务次数);

undefined—单项救援平均战斗时间(undefined=∑年度单项救援战斗时间/单项救援任务次数)。

3.3 应急救援能力的计算

利用线性加权模型,结合一级指标的权重及单项救援能力数值,公安消防部队综合救援能力的数值可以由式(4)计算得出:

undefined

式中:FcA—公安消防部队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n—一级指标个数(n=1,2,3. . . ,n);

m—二级指标个数(m=1,2,3. . . ,m);

Bn—第n个一级指标权重;

Cnm—第n个一级指标所对应的第m个二级指标计算得到的时间数值。

其中,一级指标具体个数根据辖区内救援任务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二级指标具体个数根据评价对象情况确定,如评价对象为消防支队则n=4;评价对象为消防中队则n=3。

4 评价方法及处置对策

本文建立的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时,通常以1年为一个时间单位,在一年中消防部队的人员力量配备可以看作一项固定数值,不像应急救援时间时时发生变化,因此,将人员力量配备单独提出,应首先对人员力量配备情况进行计算,再构建评价模型,计算应急救援能力,并与上级单位的相应数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提出处置对策。

4.1 人员力量配备情况计算

按照式(2)计算有效工作时间,并按照工作强度 = 有效工作时间×4/3,换算成工作强度,根据工作强度是否大于8小时,判断消防部队人员力量配备情况。

4.2 构建评价模型并计算

根据公安消防部队实际情况及当地的救援比重,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线性加权模型,结合应急救援任务的权重及相对应的时间计算数值,通过公式(3)、(4)分别计算单项救援能力FcB和综合应急救援能力FcA。

4.3 等级划分

根据综合(单项)应急救援能力数值与上级单位综合(单项)应急救援能力数值进行横向比较,参照表2中的分级标准可判断出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所处级别,并结合表中建议对策采取相应措施。

4.4 处置对策

(1)人均工作强度≤8小时,则人员力量配备满足要求,将救援时间和单项救援能力与上级单位数值分别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对救援时间长、单项救援能力弱的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可提出针对性的处置对策。

(2)人均工作强度>8小时,则说明消防人员工作强度过大,影响消防部队救援效果,但仍不能做出人员不足的判断,需要参照与上级单位应急救援能力比较结果,对救援时间具体分析,进行问题排查,并提出对策。

5 结论

(1)笔者结合国内外应急救援现状,对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进行了定义,并尝试性的提出以人员力量配备和救援时间两个动态指标来构建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

(2)本文以建设与城市应急救援需求相匹配的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为目标,提出一套动态的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可以对消防部队的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细化到单项救援能力和救援时间,通过与上级单位的数值比较,可以判断在应急救援能力上那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方面需要继续保持,可以为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建设提供参考。

篇4:消防部队跨区域灭火救援浅见

关键词跨区域;灭火救援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12-0221-0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的颁布实施,消防部队职能除了担负防火、灭火工作外,还承担着参与危险化学品的泄漏、建筑物倒塌、区域性自然灾害等事故的抢险救援任务,使消防工作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性。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引发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危险源不断增多,火灾事故呈现出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灭火救援也随之出现技术要求高、处置难度大、作战时间长的情况,一旦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辖区消防力量很难单独完成处置任务。

因而,科学整合现有灭火救援力量资源,建立跨区域的灭火救援协同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怎样进一步开展和规范消防部队跨区域灭火救援工作,把消防部队跨区域灭火救援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消防部队又一新的课题。

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部队跨区域灭火救援水平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跨区域灭火救援的概念和种类

跨区域灭火救援是指责任区消防队(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在难以独立处置管辖区内发生的火灾的情况下,通过上级机关跨区域调集力量共同完成灭火救援任务,以实现优势互补,人员、技术装备、灭火剂等资源共享的一种灭火救援行为。

从狭义上讲是指跨责任区消防队力量的调集和使用,从广义上讲是指调集一切可用于灭火的力量(包括责任区内外任何可供使用的消防、交通、供水、供電、医疗、驻军等力量)和技战术措施为快速扑灭火灾提供服务和保障。按灭火作战的力量组成可将跨区域灭火救援分为三种:

1)跨辖区灭火救援。指本地消防力量和技术装备无法满足火场需要时,通过上级消防机构跨区域调集消防力量完成灭火救援任务的作战行为。这种灭火救援方式通常由上一级消防机构统一指挥,集中优势兵力于火场,在灭火救援实战运用中,效果很好。

2)跨行业灭火救援。指在当地消防力量、技术装备难以完成处置任务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下,调集公安、交通、供水、供电、医疗、驻军等多部门、多警种共同参与完成灭火救援任务的作战行为。这种灭火救援方式通常由当地党委、政府任火场总指挥,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3)跨时空灭火救援。指现阶段的灭火技战术方法不能满足火场需要时,运用古代或未来的灭火技战术方法来完成灭火救援任务的作战行为。

2在跨区域灭火救援中存在的问题

1)各自为阵,协调配合差。目前的救援队伍(如消防、公安、医疗急救等)在处置灾害事故中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消防部队到场后,其他救援力量基本上就处于旁观的角色,而消防部队指挥员在很多情况下也无法对其他救援力量进行指挥,政府综合协调的能力也尚不完备,在大型灾害事故的救援过程中,多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导致各救援力量得不到及时、高效的利用。

2)对非责任区预案和辖区不熟悉。跨区域灭火救援大多数异地参战单位存在对预案和辖区不熟悉的问题,这给灭火救援行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其次,对灾害事故现场主、客观因素以及临场各种突发情况考虑不周,制定的预案在灾情想定和处置方法等方面都有待完善,重大灾害抢险救援预案的可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器材装备和实施实战演练受制约。重大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行动,精良的装备是取得战斗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对消防装备的投入不一样,使得各地器材装备的配备差异很大。目前,还有很多中队只有轻型水罐消防车和一些基本的消防器材,特勤器材的配备相当少,处置起重、特大灾害事故时有很大的难度。同时,跨区域灭火救援演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演练时还要受到场地、时间、器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如何提高跨区域灭火救援的能力

1)各部门必须树立协同的意识。跨区域灭火救援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高效的完成,尤其是政府部门要发挥其综合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协调好公安、医疗救护、电力、供水、供气等各专业救援队伍的沟通配合。同时,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领导提出构建以消防部队等专业抢险力量为主体的中国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履行好各自相关的职责和法律责任。

2)通过演练不断完善应急救援预案。跨区域灭火救援情况复杂,作为政府要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参与预案的制定,并定时组织演练,不断修正预案,使其更贴近实战,提高整个社会灭火救援体系作战的能力。同时,消防部队也要先熟悉掌握重大危险源、重点保卫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灭火救援预案,在灾害事故发生时根据预案快速调集、合理部署、科学处置。充分应用灭火救援辅助决策系统,可大大提升消防部队处置重、特大火灾和灾害事故的战斗力。

3)加强训练提高官兵素质。现代灾害事故的特点和作战形式,对消防官兵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消防指战员不仅要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战术素养。因此,作为社会灭火救援主体的消防部队,要着力加强灭火救援业务训练,增设与救援相关的训练科目,逐步建立起社会灭火救援的综合训练体系,完善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提高救援能力和服务水平。

4)大力加强装备建设。先进的消防装备为跨区域灭火救援作战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也可以使灭火救援作战能力得到提高。如高压重型水罐车以及红外线火源探测仪、生命探测仪、避火服、防化服等特勤装备器材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了灭火救援作战能力,为跨区域灭火救援作战提供器材保障。同时,要注重人与器材装备的最佳结合,充分发挥先进装备作用。因此,为不断提高跨区域作战能力,消防部队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区域特点,合理配置器材装备。

作者简介

篇5:消防部队应急救援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应用,以火灾、爆炸、毒害、垮塌和交通事故等为特征的各种灾害事故也不断增多,应急救援活动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同时,各种灾害事故的处置难度也不断增大,给救援应急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 减灾防灾和灾害事故救援应急工作,明确提出了要坚持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要求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加强防灾救灾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抗御各种灾害事故的能力。社会和群众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抗御灾害能力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消防部队作为一支抢险救援的专业队伍,具有反应迅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等优势,已日益成为抢险救援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这是形式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当前消防部队在抢险救援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谈谈自己的见解,仅供参考。

一、应急救援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应急救援预案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不能有效地实施计划指挥。

2、现场秩序混乱的情况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消防部队到达现场初期现场交通秩序混乱,围观人员多,消防车出入不便,给消防部队救援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多数现场救援 指挥部位置不明显,分工不明确,作用不突出;三是灾害现场消防车停放位置不

当,尤其对增援车辆未进行确定专人统一管理,影响了作战行动;四是通信器材短缺,火场通信不畅通的问题比较普遍。

3、装备器材配备不足,严重影响着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抢险救援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火灾、爆炸、毒害、垮塌和交通事故等为特征的各种灾害事故也不断增多,消防部队在抢险救援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越来越多。给救援应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由于没有足够的堵漏、侦检、洗消等器材,很难处置危险性大的化危品泄漏等事故;如由于没有先进的破拆工具,很难处置重特大交通事故等。

4、消防队员素质不能适应现代条件下的应急救援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社会、信息的社会,各种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新形势下对消防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素质低在消防队伍中仍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基层指挥员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技术,难以带出过硬队伍。过去部队训练面窄,内容较少,中队干部随队训练力求达到“四会”教练员的要求,符合当时练兵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灭火救援任务的拓展,训练课目的增多、科技含量的增高,以前那种练兵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实战的需要了。

5、官兵在应急救援中的安全防护意识急需加强。

有的官兵在灾害现场不按规定着指挥服和战斗服,进入浓烟、有毒、缺氧等场所不按规定配戴空气呼吸器等防护装具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指挥员对建筑倒塌、气体爆炸的危险性估计不足,对如

何组织撤离考虑不充分,抢险救援工作存在侥幸心理。

6、社会相关救援力量相对独立,协调不够

我国目前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主要有公安

110、消防119、救护120和交通122以及供水、供电、通信部门的事故处置和抢修机构等等。它们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都发挥了很大的社会作用,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但在实际的救援过程中却不能有效地协同配合,暴露出体制上的弊端。在抢险救援工作中,110的社会抢险救援的承诺比119早,但实际上110因缺乏专业救援装备和专业救援人员,无法完全完成抢险救援任务,往往是他们到场后因没有装备和专业人员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不得不传警到110指挥中心,最后还是要119的力量前去救援。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一般都是先报122,如果发现有人员被困等其它险情,才求助119。这样既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又耽搁了救援的宝贵时间。110、119、120和122在接警系统和指挥中心建设上基本是各自为政,单独规划,更谈不上联合建设,分散管理,缺乏统一组织指挥和综合协调能力,平时无法进行必要的合理调度导致在大型灾害事故抢险时,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

7、录像资料严重短缺,且质量不高,战评工作缺少第一手资料。照相、摄像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偏低,摄像效果差,不利于客观而实事求是地进行战评。

根据上面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对应急救援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担负的任务有所了解,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应当立足社会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工作的实际有步骤地采取改进

措施。

二、解决应急救援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对策

1、健全制度,强化指战员素质教育和培训。

现代应急救援的专业化、知识化、复杂化,客观上要求从事救援的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培养一支集专业化、知识化于一身的复合型抢险救援队伍,是中国消防事业的必经之路。救援人员的素质要提高要靠完善高效的培训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培训教育系统,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救援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加强学习交流,作为身处时代、科技、经济前沿的“消防卫士”,消防员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与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改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工作需要,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此外,由于实行封闭式管理,消防部队特别是基层中队与外界及其他社会抢险救援力量的交流很少,缺乏横向的比较,极易成为“井底之蛙”却不自知,因此加强交流,拓宽视野,通过比较带动自身发展。

2、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战术研讨工作,加强抢险救援战术理论的研究。应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战评总结、论文交流、战例研讨等多种形式,积极学习一切先进的抢险救援理论,认真吸取每一次战例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各级指挥员的组织指挥水平和业务素质。

3、规范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并通过演练不断加以完善,提高实战能力。

针对当前应急救援预案制作格式不统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各地区应该统一格式,力争使抢险救援预案格式统一、内容充实、制作质量高、实用性强。还应针对预案反复进行演练,确

保在紧急救援的“黄金时段”里能高效有序地开展救灾工作,提高效能,为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赢得宝贵的时间。

4、进一步加强通信建设,确保通信畅通。

一要解决消防通信器材严重不足的问题;二要改进灾害现场通信联络方式,进一步明确通信呼号和通信用语,确定各级指挥员抢险救援无线通信使用频率,提高大型灾害现场的指挥效率。

5、配强装备,加强特勤队伍建设

消防装备是抢险救援工作的制胜武器,新形势下的抢险救援工作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是无法顺利开展的。综观国内外各类抢险救援事故的成功处置,都离不开现代化装备作保证。为此:一是要加强指挥员个人防护装备,为完成抢险救援任务提供安全保障;二是要加强特种消防车辆和特勤器材的装备程度,尽可能购买一些先进的消防抢险救援装备,保证指战员手中武器先进、好用,如综合防化车、举高车、消防艇、气压气垫、快速切割机、液压(手动)两用撬门器、快速堵漏器材、生命探测仪、可燃气体检测仪、有毒气体检测仪等装备;三是建立健全消防装备维修保养机制,完善消防装备供、运、检修“一条龙”服务,避免出现车辆和装备因缺特种油、部件或部分损坏等影响正常使用;四是要建设先进的作战指挥调度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便于统一指挥和调度,确保在不确切原因和具体情况下发生事故,救援工作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和快速反应。要加强消防特勤队伍建设,使其不仅能够承担扑救火灾的任务,而且具备处置化学危险物品泄漏、建筑倒塌等特种灾害事故的能力。已经建成的重点城市的特勤大队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完善功

能,提高素质;尚未建立特勤大队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副省级城市要尽快组建;地级市要积极组建特勤中队;县(市)也要创造条件设立特勤班(组)。

6、加强协调,建立以消防为主导的社会应急救援联动体系。打破我国现行的救灾体系,逐步建立一个以消防部队为主体的社会应急救援联动体系。公安消防部队相继配置了抢险救援车、举高车、破拆工具、救生器材、防毒防化、侦检设备,以及有、无线等现代通信设备,无疑为消防部队承担抢险救援任务奠定了物质基础。消防部队在各地主动参与抢险救援工作,其整体的素质、快速反应能力和装备明显的优于其他救援队伍,其作用已日趋显现出来;再者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的体制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既会重复建设,浪费时间和战机,也是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必须予以体制创新和改革。可以将现有的几支救援队伍,如公安

篇6:消防部队应急救援

【关键词】消防;装备;优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话所蕴含的鲜明道理已经影响了人类几千年,反应到消防部队中,就是想要把灭火救援战斗搞好,就必须拥有功能强大的器材装备。消防器材装备是消防部队是灭火求援战斗中最有力的武器,特别是在现代火灾及抢险救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纵观近年来的很多灭火救援案例,其技术战术的运用,无不是建立在现有消防技术装备上。很显然,拥有精良的消防技术装备,并灵活准确运用灭火技术战术,是打赢现代灭火救援战斗的关键所在。

1.当前消防装备配备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各类致灾因素与日俱增,灭火救援任务日益繁重、难度不断加大,对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战斗力特别是装备建设配备和日常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在公安部党委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消防装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部队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显著提升。举高车、a类泡沫车、多功能抢险救援车等高性能车辆装备年均增幅达20%,消防直升机、消防艇、核生化侦检车等特种消防装备也开始普遍装备到一二线城市。常规器材的配备比较充足,特种器材也能有针对性的配备一些,并增加了对个人防护器材的配备,配备器材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大大增加了人员的安全因素,给灭火救援特别是灾难性事故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各种高、精、尖器材的配备,也存在着一定的美中不足,一是多因素限制,装备未能发挥最佳效能。配置时未形成系列化,比如部分特种器材品种单一,在实战中无法配合使用,造成战斗力削弱;对价值较高的装备,平时训练少,操作员技术不熟练,机械性能掌握不够,使用时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装备损坏;一些科技含量高、操作复杂的专业化学危险品侦测、核检测器材装备以及各类专勤和举高消防车陆续配备到消防部队,人与装备不能有机结合,且一线队员对手中的部分器材无法做到熟练操作,装备技师在故障的排除、维修方面也有待加强。

二是部队装备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近年来,各地消防部队都加大了对各类型前沿尖端、价格不菲的消防装备建设力度,并且对车辆装备的日用使用和维护保养都进行了精细化的规范和约束,但在车辆装备性能与维修经费的费效比上仍然没有找到最科学的决策依据,车辆装备维修保养经费使用的跟踪监控和绩效评价体制还没有建立健全,一些大型装备维护和维修费用开支随意,加之部分管理人员还存在着重建轻管的意识,造成个别装备维修费用远高于其实际价值的情况出现,部队装备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

三是装备建设管理人才匮乏,装备性能无法有效发挥。执勤一线的战斗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懂技术的人员不多,那些既能熟练使用和保养器材,又熟悉器材性能,能及时发现和排除装备故障的专业人才更是屈指可数。一些高科技装备操作人员,刚刚熟练掌握器材性能就到了服役年限,造成了装备管理和操作骨干的断档,导致大量高科技含量器材装备不能正常的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一是维修人员的文化知识跟不上,未能很好的去理解器材的操作性能,或者说没有自己的维修专业技术人员。

2.加强消防装备建设,优化消防技术装备配备

2.1消防装备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越快越好,消防装备建设投入应该投入更多的经费,因为发展快,则必然人多、建设多、事故多、火灾多,因此消防出动就多,灭火应急救援也多,事故的种类类型多,要求的器材装备也多样化,器材装备的损害也更大。因此这些地区的消防装备经费也必然要多。就特区深圳而言,宝安区的经济建设搞得快,人口多,面积广,但较大火灾案例反而少,原因就是加大了消防装备经费的投入,在每个村设立了消防分队,配备了相应的器材装备,在火灾初期就能进行处置,这就是消防装备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取得的良好成效。

2.2科学合理配置消防技术装备

2.2.1装备配备的地域性。

由于各地的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城市发展程度、工矿企业、辖区气候及水源等情况的不同,火灾特点带来明显的地区差异,装备的使用概率不尽相同。因此,在配备装备的时候,要把地域特点考虑在内,如南方与北方温差较大,器材配备要有区别;缺水地区应多配备大容量水罐消防车,少配备轻型消防车,辖区面积大,经济不发达,农村火灾占的比例大,就应该多配备轻型消防车,高层建筑多的城市应配备举高消防车,有条件的还可购买消防直升机;化工企业多的地区应配齐配足个人用特种防护装备和灭火药剂输转,堵漏器材等等,中队辖区交通事故频发的,应配备破拆工具等等。地域性直接决定着器材装备配备的针对性。

2.2.2与当地灭火救援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对一个特定的辖区而言,要对该辖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高层、地下建筑等城市建筑特点,危险源的分布,常发生火灾及事故的情况广泛开展调研和论证,科学配置消防技术装备建设。如针对城市老城区道路夹窄,楼房密集、高层建筑较多的情况,就应该多配备智能化成度高的登高平台车;一些大城市地铁和地下工程比较多,就应该增加针对应付地铁火灾救援的消防装备如排烟照明车、移动充气车、、火场照明车等;针对大型工作企业和仓库、大型储罐,就应该多配置消防里俗称“大水牛”的大功率泡沫水罐车,射程达成120米以上,流量达166l/s;靠近水域的城市就应视情况配备消防船,以达到“种类齐全、备份充足、功能完善、性能优良、贴近实战”的要求。

3.加强消防装备管理,提升部队灭火救援效能

3.1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实施数字化动态管理

充分利用消防装备管理系统,对消防装备实施动态数字化管理。应用相关软件把装备的购入时间、价格、厂家、型号、性能参数、售后服务等内容进行备案,并按使用年限、寿命、保养返修期限、更换组件等不同情况制作电子标签,从宏观上掌握基本情况,进行一体化管理。使用和动态管理方面的应用软件,在各单位器材基本数据的基础上,详细记录各种器材使用、损耗、维修、标定和更新、更换等具体情况,以便基层单位及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简洁明了的微机操作实现装备管理的数字化和动态化。以基层中队为单位,以支队计算机局域网为载体,实施数字化动态管理。基层中队对现有的器材进行全面的帐目清查,并进行逐一统计、编号、入电脑、进台帐,按照使用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卡片制作,及时做好核查工作。对不同的器材来源进行划分,配备一整套从中队、大队到支队的指挥调度网络。各级指挥员可以根据需要直接从指挥系统调阅数据,调集所需器材装备。各单位装备器材申领、报废等均实现网上操作。每季不少于一次对所属单位的装备器材进行盘点,并报支队备案,做到数据库与仓库数量一致。对装备管理系统实力统计、装备采购、装备配备、装备储备、装备使用、数据采集等数据及时进行核对及更新完善,动态掌握各执勤中队器材装备实力,切实做到对消防部队的器材装备底数清,情况明。

3.2加强消防装备人才的建设

3.2.1注重装备建设型人才的培养 装备建设型人才是指能从灭火抢险救援的需要出发,整体把握消防装备发展趋势,偏重计划、建设的管理人才。在当前消防装备迅速发展,装备的火场决胜性日趋重要,装备开始被消防部队作为一个专门系统的领域独立列出的形势下,建设性人才显示出应运而生的意义。因为装备建设型人才需要具有先进的装备建设管理理念,要对当前科技发展进度有及时了解,对世界范围内消防产品的最新成果保持跟踪,同时还要充分熟悉装备建设工作的全流程,能够熟悉消防装备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消防装备采购、开展消防装备验收和信息采集、对消防装备日常管理、维护保养和维修、退役和报废环节乃至一些关键的细节。这样的人才对消防部队装备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消防部队体制问题,必须注重这类人才的培养。

3.2.2加强装备维护型人才的建设

维持型人才是指具备一定技术业务能力,承担器材装备的日常管理、保养、维修等维持器材装备日常运转的业务人才。就消防部队而言,消防装备的维护型人才主力是装备技师。装备技师都是从基层部队中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基本素质和服从意识都比较强,以身作则作用发挥比较出色,体能素质也比较高,应对灾害能力较强,具有业务精、技能好、素质高的优势,不仅在平时能够帮助基层部队加强器材装备正规化管理水平,而且还能在战时起到作战参谋和战斗班长作用。但装备技师在消防部队受重视程度不高,流动性强,可采用大力抓好装备技师管理,保证装备技师岗位津贴,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装备技师在器材装备管理、维护和操作方面的技术骨干作用,全面提高基层部队装备管理水平,保障和促进灭火救援战斗力提升。一名合格的基层中队装备技师对于提高中队灭火救援战斗力,促进人与装备的有机结合起到了强大的支撑力量,然而装备技师的培养和使用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从培训和实践两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装备技师的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装备技师业务素质、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在器材装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骨干作用,为打造现代化的消防铁军提供强大的后勤装备保障。

此外,还可以通过外聘专家、集中培训等形式,多层次培养消防装备全寿命管理、使用人才,全面加强以装备管理人员和基层大(中)队干部为主导、兼职装备质量检验员和装备技师为骨干的装备人才队伍建设。

3.3实现装备与人的最佳结合

为充分发挥器材装备的最大作用,必须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中间的环节就是装备训练,如何科学操作保养以延长装备使用寿命,实现装备的最大效能?如何解决好训练磨损和保养维护这对矛盾。最根本的还是多实战,在消防器材装备的训练方面,还要加强器材装备训练内容本身的科技含金量,加强消防演练,舍得用已配备的先进的器材装备。针对当前消防部队配备的器材装备,其训练不能够仍停留在一般的操法、挂钩梯、水带训练等竞技表演上,而是要加强对器材装备操作原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杜绝训练表面化、低层次,甚至出现盲目指挥、损坏器材、性能发挥不好等情况造成发生了一些本该避免发生的事故,从而影响战斗力的形成,在实地演练中将新型的器材装备拉出去,用起来,多熟练。因此,装备的训练要向了解、掌握装备的基本原理延伸、向相关知识延伸,增加训练的科技含金量,力求做到有什么器材装备就训练什么科目,在演练中要尽可能的用全本单位所拥有的器材装备,从而提高消防部队的综合实战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器材装备的最佳结合。

4.结语

上一篇:悲凉的诗句下一篇:收费站2012年员工技能培训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