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艳规划纲要

2024-04-28

朱洪艳规划纲要(通用4篇)

篇1:朱洪艳规划纲要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数学班

朱洪艳

前几天我们分别听几位专家、教授和学员对规划纲要进行了解读。在他们的引领下,这段时间我又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进行了阅读。通过对纲要中实施部分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这个规划纲要最应该学习的是领导,那么我们作为老师的在这其中能起的最大作用就是领会纲要的精神并做好宣传。所以,今天我觉得我的发言不应该是解读纲要,我更想作为一个宣传者,向在座各位进一步宣传纲要,同时谈谈我在学习纲要的过程中的一点儿体会。

我今天主要谈的内容是《规划纲要》的第二部分第二章义务教育: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了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容。

《规划纲要》中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二)、解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权利平等 在就任教育部部长一星期后,袁贵仁提出了义务教育工作的新目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他表示,要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受教育权是公民基本权利。教育公平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关乎社会公平与正义。而均衡发展,无疑又是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和方向。

但在现实中,教育却被列为“新三座大山”之一。这不仅是因为教育收费领域存在种种不规范,更因为频发的诸多教育乱象,已在中小学教育中发酵成为潜规则。前不久,央视曝光了其中八个,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如“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择校费“被自愿”;升学率还在争第一;“重点班”改名“创新班”„„这些“教育潜规则”中,不论是择校问题,还是“重点班”现象,折射出的都是一幅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的真实教育图景。(例子)现在,袁贵仁部长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实可以看作是对此针对性开出的一副良药。

袁部长提出了实现均衡发展的几个环节,(课件展示:一是明确职责任务,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三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是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全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五是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也提到达成目标的具体年限。就等于不光有了“路线图”,还给出“时间表”,自然振奋人心。不过,地区间、城乡间、学校甚至班级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由来已久,也不算什么旷世奇症。长期关注中国教育的人,大多能为之把脉开方。因此,问题关键在于有了药方后,是换汤不换药,还是照方抓药,确保教育实践沿着划定的均衡发展路线图行进。

我曾看见过这样一句择校广告语,说“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前途”,听着就让人揪心。如果义务教育资源能更全面普及和均衡覆盖,就能抑制制造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不公,社会公平才有保证。所以除了强化行政监管之外,义务教育更为深重的教育公平问题,必须正视。没有相应的政策配套和更完善的教育投入,均衡发展难度可想而知。比如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教育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乡村教师薪酬福利的制度化保障,都关系到改革成败。(举例子)其他如人口流动的加剧、居住布局的更新、人户分离的增多,也都是改革必须重视的问题。固守以户籍为基础的布局,显然需要改变。只有努力追求均衡普及的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分布,恢复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教育不公问题,袁部长提出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也才能得到更好的执行。

2、推进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有保障的。

(1)最大保障来自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将促进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部2005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在成都、2009年在邯郸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极大推动了各地发展的进程。前不久教育部在邯郸再次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时,越来越多的省市推出了典型经验。在《义务教育法》的规范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政府责任。国家先后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等,从国家层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点儿我们在张晓明院长前段时间已经做了详细得解读。

(2)建立四个制度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规划纲要》课题组组长董奇曾表示,为在未来十年内要真正做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次纲要的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强调了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其中在纲要的很多部分都提到了要建立教育的监督,教育质量的评估,义务教育的监督,均衡状况的监督督导制度,这个制度概括起来应该是四个制度: 第一个制度,要建立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制度。第二个制度,要建立一个科学正确的绩效政绩的考核制度。

第三个制度,必须建立一个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做得怎么样的公示制度,让全国老百姓、让媒体来监督。

第四个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做得好的要大力表扬,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今后三年、五年、七年时间内工作不力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不能等十年以后看做得怎么样,而是今后每一年或者每几年进行评估,看看各地的义务均衡发展状况,我想这些制度的配套执行应该是我们在未来十年内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措施

3、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几点建议

(1)、学校资源需要均衡。要减少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差距;名牌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

(2)、教师资源需要均衡。教师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教育素质,因此非常重要。要多一些对教师的培训以及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并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校传帮带,有计划地选派优质资源学校的校长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轮岗,选派一批名教师“走出去”,加强学校间教学活动的交流,促使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3)、生源需要均衡。改革重点中小学制度,逐步取消重点中小学称号,限制和禁止“择校”现象发生,并按学区或中小学分配重点学校招生指标,通过生源均衡推进教育均衡。

(4)、教育经费需要均衡。教育投入的主体是政府,办好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4、二、谈个人学习纲要的体会。这次参加《规划纲要》的学习,让我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认识,传递了讯息。使我了解到,制定《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的具体体现。《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教育问题,为中国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意义重大。《规划纲要》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确定了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明确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六大发展任务,对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高考改革、落实扩大办学自主权、教师队伍建设、政府投入责任等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有力可行的措施。前面不论是专家、教授对纲要的解读,还是学员对纲要得解读,他们的讲话旁征博引,内容丰富,事例生动,通俗易懂,让我对《规划纲要》的内容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听后倍感教育和鼓舞。

那么我最大的体会是:教育事业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教育的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

其实,我认为,不论是什么样的教育,都必须人性化,只有尊重人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的教育部长袁贵仁在童年和青年期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有着深刻的体察。他最能理解一个好的、公平的教育制度,对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而且在北师大读书期间,袁部长专心于学术研究,硕士期间有多篇论文发表。他的研究领域,从哲学的认识论,发展到价值论,再专注于价值论中的人学。“价值论的人学,就是关注人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这或许正是目前中国教育的最核心问题。”有这样的领导在,让我对中国的教育充满了信心。

总之,《纲要》的学习,给我带来许多思考,《纲要》的出台,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要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参加学习研究,努力提高自己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纲要的统领下我们定会大踏步发展,前途光明,前景灿烂,我看到了希望,我坚定了信心。

篇2:朱洪艳规划纲要

----岗位练兵活动总结

朱洪艳

我校开展了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当

然不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希望通过此活动来完善自我。通过

这一阶段的练兵活动,我感觉在新课标理论的把握和新课程理论的应用和课堂教学上有明显进步。现在把我这一段时间的工作做

如下总结:

学校教研室布置了个人岗位练兵手册,我认真填写,我对《新

课标》理论进行了认真地研读,并保质保量的完成理论的学习,使自己对课标的学习提升到了新的一个新的水平。

在生物教学中,我立足课堂、研究教学,我积极参加了学校

开展的说课、听课、集体备课活动,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使

自己的素质得到了不断地提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课件制作,上网查找

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对自己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补充,同时

在课堂中增加了一些新的亮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我还坚持每月写教学反思、教学心得、读书笔记、教学案例

和教学叙事,积累每次课堂上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为今

后的有效课堂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认真书写教案和板书,经常写钢笔字,提高自己的钢笔字和粉笔字的书写速度和实用

性。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

这是我在岗位练兵上取得的一些经验和小结,岗位练兵是一

个长期而不断内练的过程,只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才能

更好的适应当今的生物教学。

篇3:朱洪艳规划纲要

一、《纲要》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指导方针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在今后11年, 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 人才优先, 以用为本, 创新机制, 高端引领, 整体开发。

笔者感到, 这6句话24个字中, “人才优先”是贯穿于整个规划纲要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就是确立人才优先发展定位的一个规划, 它与《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方针中的“自主创新”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具体讲, “服务发展”就是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科学发展目标, 确定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任务, 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 促进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人才优先”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必须根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及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和战略布局, 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 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 人才结构优先调整, 人才投资优先保证, 人才体制优先创新。

“以用为本”是人才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 对于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价值。其目的就是要把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以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使用效能为中心, 积极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

“创新机制”就是要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杀开一条血路”的要求, 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坚持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发展体制和机制,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高端引领”就是要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政治家, 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 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 一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以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整体开发”就是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个个都能成才, “行行出状元”、人人都有尊严。

总之, 人才发展指导方针集中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人才思想, 它包含了人才发展的战略定位、人才发展的制度安排、人才队伍建设等三层深刻含义。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是对我国人才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 是对未来我国人才发展方向和战略的总体要求, 是我国人才思想的重大突破。

二、《纲要》提出了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奋斗目标

我们体会到, 只有人才兴旺, 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首要任务是确定未来十几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到2020年, 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 为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这一目标, 是顺应时代潮流、应对全球挑战、面向我国经济社会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作出的战略抉择, 反映了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以及符合人民的愿望, 对于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促进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将产生里程碑意义。提出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 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的更求。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三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的要求。提出这一目标的根据, 一是必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在于人才, 国家科技和教育发展规划, 也分别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目标。二是可行性:通过国际比较, 到2020年, 中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根据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按照简约、可预测、国际可比的原则,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还确定了衡量人才强国的6个核心指标, 包括人才资源总量、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 (R&D) 人员、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研发、医疗卫生) 占GDP的比例、人才贡献率。经过综合分析, 到2020年我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目标, 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三、《纲要》明确了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思路

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发展的主体。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我国人才队伍现状, 未来11年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是: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以创新型人才为先导, 以应用性人才为主体, 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更好地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主要展现了三个新特点:一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我国是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但还不是科技人才强国, 因此《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放在第一位, 这是过去没有过的。据科技部测算, 目前我国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仅1万人左右, 到2020年, 研发人员总量将达到380万人,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要达到4万人左右。二是大力开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据预测, 到2020年, 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天航空、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人才500多万名。在教育、政法、宣传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人才700多万名。三是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中央提出以“三支队伍” (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 为主体;后来中央提出“三支”、“两类” (增加了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 ;这次《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六支队伍”, 即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 说明我国人才队伍也在发展壮大。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分别提出了每支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举措。

四、《纲要》提出了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这是《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人才体制机制问题的总体判断。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在改进完善人才管理体制中有三点创新突破:一、在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方面有创新。《纲要》提出, 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同时, 要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 这是过去没有明确表达过的, 因为党的部门管人才是党管人才, 政府部门管人才也是党管人才, 目的是为了增强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根据“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 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 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二、在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方面有创新。《纲要》提出, 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服务, 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特别提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 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许多阻力, 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胆略。因为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现在我们缺的不是智慧, 而是勇气。三、在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建设方面有成效。《纲要》提出, 要推进人才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现在我国有《公务员法》, 但没有一部人才方面综合性法规。《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研究制定《人才开发促进法》等。

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方面, 《纲要》立足于新世纪将是一个“人才世纪”的高度, 立足于人才开发、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保持等世界出现的新趋势, 将原来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六大机制调整为五大机制, 即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流动配置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培养开发机制, 重点是解决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评价发现机制, 重点解决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方式行政化、评价机构不健全等问题。选拔任用机制, 重点落实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以用为本等。流动配置机制, 重点解决两个市场整合、建立统一开放面向海内外的人力资源市场。激励保障机制, 重点统筹协调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 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激励制度, 制定体现人才价值的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 推行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

五、《纲要》提出了“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等10项重大政策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针对我国人才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提出了10项政策, 其亮点之多、力度之大, 在人才工作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政策内容涉及人才投资、人才培养、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创业、流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人才、公共服务、知识财产保护等各个方面。

比如, 在人才投资优先方面, 提出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 确保国家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 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 提高投资效益。在人才培养方面, 提出了要整合教育、科技、产业培养资源,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支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 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在人才结构调整方面, 提出了引导人才下基层、鼓励科技人才到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发展等政策。在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方面, 提出支持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建立符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路径, 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对事业单位人员全面推行职员制度。在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方面, 提出探索实行技术移民等。

六、《纲要》设计了一批具有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重大人才工程

篇4:三大规划纲要

国家战略顶层设计

中央相继出台了科技、教育、人才三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了科技发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我国科技工作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氖科技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速科技事业发展,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强国必须强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确定了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钆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对于我国加快提高教育现心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到2020年“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人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体现了人才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位一体系统规划

科技、教育、人才三大规划纲要均为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战略,是中央立足国家现实长远发展需要,围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和顶层设计。三大规划纲要既系统设计、谋划长远,又突出重点、部署近期任务;既注重在理念和思路上进行阐述,又提出一些扎扎实实的政策举措;既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又对全社会提出了要求。

规划纲要内容做到了三个“紧密结合”,即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国家安全紧密结合,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总体设计和统筹安排,是科学发展、系统规划的典范。

到2020年要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就需要推进科技创新。创新的关键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在教育,创新的核心是人才。从三个规划纲要的整体来思考,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必须和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相适应,教育是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以人才为支柱,人才强国建设必须以人力资源强国为基础。

三大规划纲要相互支撑、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谁来撑起明天的中国?人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的说法更加形象:中国转变增长方式需要新的“两弹一星”,“两弹”就是“科技体制创新”和“教育体制创新”,“一星”就是“人才”。

借鉴国际经验、破解发展难题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颁布新的创新战略,其频率之快,层次之高,前所未有。如美国2007年出台了《美国竞争力法案》,2009年明又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发展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日本2007年发布了《日本创新战略2025》报告,2009年又紧急出台了《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纲要》。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2020:委员会提议欧洲新的经济战略》,力图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抢占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尖端人才的国际竞争制高点。这充分表明发达国家都在力图抓住科技发展的新机会,精心谋划未来。我们要看到其背后的政治博弈和经济利益角逐的本质,要深刻分析这些国家争夺战略制高点的意图,以及对全球竞争格局带来的广泛影响。

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敏感地捕捉其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对首都科技界的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论断,特别是提出了我们国家经过60年的建设和改革开放30年的积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阶段。

如何实现“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只能是让“中国模式”在全球产业链的杨心竞争力从“人口”转向“人才”,对现行“中国模式”进行修正,进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发展知识经济,打造创新型国家。

人才优先,是我党新世纪的人才战略思想,是世界进入人力资本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对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深刻理解与清醒把握。世界进入人力资本时代,人才工作面临诸多新的形势,主要有五个特征:一是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二是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三是人才资源在各种资源中居于能动和统领地位;四是人才资源在社会财富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五是人才资本素质的能力导向已成为—种潮流。

人才优先发展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唯一选择。近6年来,胡锦涛同志在5次重要会议讲话中强调,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说明一个重要问题,人才优先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最终指向”。无论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都要靠人才去实现。

中国要实现科学发展,在人才建设上必须做到“四个优先”: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一)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力度,有效盘活现有人才存量,抓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依靠人才推动科学发展;

(二)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根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实现人才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人才投资优先积累,加大人才资本投资力度,除提高人才资本投资效率对_人才发展的投入力度外,还要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

(四)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上一篇:创白玉兰奖方案下一篇:寄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