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规划纲要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品牌规划纲要范文

深入实施规划纲要

开创“十二五”开局之年新局面

——在校七届五次教代会暨九届五次工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校党委书记 陈笃彬 (2011年3月24日)

同志们:

福州大学第七届五次教代会暨第九届五次工代会,已经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即将胜利闭幕了。在此,我代表校党委和行政向全体代表和为大会召开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本次大会是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热烈氛围下召开的。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付贤智校长所作的题为《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质量,为实现我校“十二五”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福州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和《福州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表决通过了校工会工作报告、校工会经费审查报告。会议还审议了校财务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报告、校务公开工作总结。代表们一致认为,付贤智校长所作的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学校过去一年和“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紧紧围绕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质量这一重点,对“十二五”发展和今年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凸显了发展的主题、改革的主题,是学校启动实施中长期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前动员。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提交了76件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建设等各方面的高质量提案,充分发挥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参政议政作用,充分体现了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在讨论中,代表们对学校中长期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些提案和意见建议,会后学校将认真梳理,抓紧办理,及时反馈。总之,这是一次团结鼓劲、民主和谐的大会,是一次凝心聚力、谋划发展的大会。这次会议对于我们全面推进创业型东南强校第二阶段建设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抓好规划落实,建设创业型东南强校

落实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意志,是一种责任。我们很多工作之所以没有扎实推进、抓出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抓落实没有抓到位。习近平副主席在今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强调: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学校中长期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突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主题,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突出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注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突出改革的重点内容和关键领域,注重八大体系构建和八大工程实施;突出措施的可操作性,注重项目带动作用,是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加快创业型东南强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狠抓、善抓规划纲要的落实,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校党政领导班子要加强对规划纲要落实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科学决策机制,研究制定重大改革项目,做好规划纲要任务分解、项目分工,建立协调落实和督促检查机制,抓好规划纲要的实施。校领导要加强对所联系学院和分管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定期研究规划纲要实施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抓好重大改革项目的落实。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特别是要到困难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到教职工最需要的地方去,及时了解规划推进情况,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职能部门要认真编制“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针对规划纲要的八大工程提出重大改革项目草案。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并确实加强对学院落实规划纲要工作的指导;学院领导班子要抓紧制定本单位的中长期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学校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组织、协调和服务的职责,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为规划纲要的实施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纪检、监察和规划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对照规划纲要和实施计划,适时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特别要把重大改革项目的组织实施作为督查的重点,对各单位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建设“温馨福大”,优化事业发展环境

当前,学校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的阶段。抓好规划的落实,需要一个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我们要大力加强“温馨福大”建设,积极营造学校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保障中长期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一是要弘扬“三种精神”,追求大学理想。大学理想不是口号,而是精神。福州大学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发展形成了“三种精神”,这“三种精神”是福州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支撑和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发展。今天,在加快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大力弘扬“三种精神”,追求大学理想,用加快创业型东南强校建设的事业来团结凝聚全校师生员工,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使全校师生员工在为学校事业奉献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二是要落实民生优先,促进和谐稳定。温家宝总理今年 2月27日上午到新华网访谈室,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指出: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让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当前,落实好民生优先,让广大师生员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对于加快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竭尽全力筹集资金,在化解高额债务的基础上,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包括广大离退休老同志的福利待遇,解决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要以优化美化校园为抓手,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校园绿化、校园公共基础设施整治、维修维护等工作,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要以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强化校部机关部门为师生、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让师生员工享受到周到、规范的服务;要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调动校内外力量,完善资助体系,决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加大力度促进就业,从学生素质、竞争实力、就业指导、市场拓展等方面多下苦功,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要以创建平安先行校园为目标,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维护校园安定稳定。

三是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优化学校治理。优化学校治理结构,是激活学校办学活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要通过探索成立大学董事会和制定大学章程,进一步深化学校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改革,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努力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上先行先试;要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理顺以党委为主体的政治权力、以校长为主体的行政权力、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权力和以师生为主体的民主管理权力之间的关系,使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更加健全和完善,真正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要推行学部制改革试点,深化学院制改革,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推进学院办学质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试行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充分调动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要汇聚集体智慧,加快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离退休老同志和群团组织的作用,形成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发展合力,这是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要着眼“十二五”规划开局起步,以主题教育凝聚共识,以创新思维破解难题,以优势资源打造亮点,以队伍建设夯实基础,深入开展“同心工程”活动,不断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的主导力、创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要认真落实离退休老同志的政治和生活待遇,认真研究新思路、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努力营造让离退休老同志顺心、暖心、舒心、放心、安心的氛围,不断开创离退休老同志工作的新局面;要充分发挥工会密切联系教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四大职能,注重源头参与,推进民主政治,完善校情发布和重大事项听证制度,健全完善教职工利益诉求表达和主动维权机制,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营造融洽的人际环境,努力把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上来;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以及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健全学校管理部门和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监督机制,充分吸引青年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充分调动青年学生参与创业型东南强校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是要倡导低碳理念,建设绿色校园。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建设可持续、节约型绿色校园就是实践“低碳生活”的具体行动。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低碳社会”、“低碳校园”,促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全校低碳、从我做起”的观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珍惜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将“低碳”生活方式内化为一种责任、修养和品质,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要修订完善资源管理制度,支持能耗监管平台研发,完善能耗信息监控系统,健全评价机制、成本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实现管理的精细化、高效化,提升节能降耗能力;要从各个层面实践低碳生活,努力提升用水、用电和燃料方面的能源效益,着力降低校园生活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推进无纸化办公,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各种公共服务体系、实践教学基地(中心)以及院级办学实体拥有的空间资源和设备资源的使用率和收益率。

三、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抓好规划的落实,需要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服务优的干部队伍。著名爱国将领林则徐在《观操守》中提到:“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这篇短文主要讲的是“观”字,第一位就是观操守。我们要通过抓作风建设,治庸治懒治虚,实现提神提速提质,抓出一种心齐气盛的干劲,抓出一种豪情满怀的活力,抓出一种师生满意的效果。

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领导力。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汉代刘向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为此,我们要善于挤时间学习。要善于从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学习,加强八小时以外的自觉学习,善于运用书本、网络、主题活动等进行多样化学习,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实践中钻研业务,通过学习推动工作水平的提升;要善于全面系统学习。落实规划需要复合型干部,要求干部要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要系统学习经济、法律、科技、管理等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拓宽工作视野。要系统学习业务知识,熟知方针、政策及工作程序,提高业务技能;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结合本职工作进行学习,着力提高观察思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说服教育能力,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到推动规划纲要的落实上来。

二是要坚持群众路线,提高亲和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指出,要“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福州大学正是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方针,才有今天的辉煌业绩。在创业型东南强校建设的攻坚阶段,更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在倾听教职工呼声、反映教职工愿望、关心教职工民生上下功夫。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广泛接触教职工,真正与教职工心心相印,了解教职工的心声,听取教职工的意见;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在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出台之前,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科学论证,及时发现和纠正决策中的不合理因素,以争取广大教职工的支持;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对教职工的冷暖感同身受,把教职工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三是要注重改革创新,提高执行力。“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提高执行力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在规划纲要的实施中,有许多新领域、新方向需要探索,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有许多热点、难点问题需要破解。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增强思想的开拓性和工作的创造性,敢于改革,善于创新,在改革创新中提高执行能力,在改革创新中推动科学发展。要在创新观念上下功夫。在改革与发展的年代,观念创新是推动各项事业改革之“手”、发展之“帆”。在落实规划纲要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关心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使改革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和目标追求;要在创新思路上下功夫。在发展思路上实现重大创新是重大机遇转化为发展成果的关键。在落实规划纲要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善于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准哪些需要改革,哪些需要创新,怎样创新,用创新的思路去推动两个规划的实施;要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机制创新是增添发展活力的源泉,是增强发展后劲的根本。在落实规划纲要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抓住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视从工作机制上查找原因,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适应创业型东南强校建设的工作机制。

四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免疫力。加强党性修养是领导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终生课题,也是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所在。要加强政治修养,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左传》上说“德,国家之基也。”领导干部要把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摆在首位,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秉承清廉的传统品格,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份之心,不断陶冶、提炼和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培养更加纯洁的思想灵魂和完美的人格品质;要加强组织纪律修养,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要养成科学生活方式,追求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注意个人的“生活圈”、“交际圈”和“娱乐圈”,努力塑造自己的高尚灵魂,培养一身正气的优良作风,养成合乎规律而又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志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家和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学校“十二五”时期的改革发展之中,扎实推进创业型东南强校第二阶段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 90周年,为实现创业型东南强校奋斗目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建议公布 收入增长要和经济发展同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年10月29日04:27

我来说两句(2)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公布 本报约请专家进行解读

本报记者陈海玲、方利平、张忠安、王亮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解读。

原文要点一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

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

财产性收入。

解读要点:

可通过国企利益分配来实现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税前收入,即要涨薪。诚然,在这方面政策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工薪主要是由市场决

定。

另一点,规划建议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利率决定系统。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范为告诉本报记者,我国GDP总量已居于全球第二,十二五规划将标志着我国从

制造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转化。

第二,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扩内需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实现由“国富”向“民富”

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第四,提出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回

升速度。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可能意味着在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面会有实质性改革。此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滑,而国家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则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近些年居民的消费率(消费/可支配收入)一直在70%~72%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了40%左右,原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过去的7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的占比却从10%涨到24%左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比重也大

幅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来实现,建议国家参与国有

企业的分红,然后进行再分配。

原文要点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

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

稳健标准。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

解读要点:

人民币利率决定将逐步市场化

人大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内容,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正式提出,意味着在未来5年里,这些工作是必须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估计在未来5年内会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尽早推进。

赵锡军表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市场化。未来5年,估计在

这些方面会不断加快步伐。

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陆军表示,由于国家提出2020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估计未来5年会在推

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较大进展。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陆军表示,十二五规划简洁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会在未来5年内建立。

彭程表示,目前我们的存贷利率差太大,资本市场将居民的存款转入银行,银行再以较低的价格转向企业,从而得以压缩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改变利率的形成体系,最终走向市场化,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其中存款利率最迫切需要上涨,以扭转当前长期的负利率状况,贷款利率也要小

幅上涨。

原文要点三

开征环保税 研究房地产税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

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解读要点:

财税收支依据将更明朗

一位税务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改革方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税收依据与监

管的问题会更加明朗化。

彭程称,地方政府收入要多元化,房地产持有税迟早都要实施。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成功,中国税源的重点要逐步从企业税收转向消费税。比如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6%,太低了。

原文要点四

抑制投机需求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要点:

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

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易居中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

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

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

原文要点五

进口和出口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

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

和投资中的作用。

解读要点: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对本报记者表示,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关注“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构想, 下一步国

际贸易结构将向这个方向积极转变。

李钢称,对外贸易投资结构变换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据了解,商务部方面将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将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今后,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范为表示,这意味着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倚重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三)主要目标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3)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4)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5)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6)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7)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四)政策导向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

——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

——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二、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1)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4)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一是要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二是要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要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4)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四)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1)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3)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三、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改造提升制造业

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1)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2)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国内能源和矿产资源重大项目,优先在中西部资源地布局;进口资源重大项目,优先在沿海沿边地区布局;(3)加强企业技术改造;(4)引导企业兼并重组;(5)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1)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2)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3)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三)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1)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2)优化能源开发布局。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3)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完善区际交通网络;(2)建设城际快速网络。建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的城际干线建设;(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五)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1)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国家干线传输网络。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2)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3)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六)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1)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等海洋经济发展试点。(2)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海洋管理体制。

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1)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3)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4)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

(二)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1)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2)积极发展旅游业;(3)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4)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三)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另一方面要完善服务业政策。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着力保护好黑土地、湿地、森林和草原,推进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

(3)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4)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5)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要着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2)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3)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4)建立健全衔接协调机制。

(三)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1)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2)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3)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一)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3)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二)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1)大力推进节能降耗;(2)加强水资源节约;(3)节约集约利用土地;(4)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1)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2)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3)推广绿色消费模式;(4)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

(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1)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2)防范环境风险。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3)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

图表:专栏11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

(五)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1)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两屏三带)。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2)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制定实施生态补偿条例。

(六)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七、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1)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2)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若干区域创新中心,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3)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4)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二)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1)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2)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三)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1)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2)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3)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

八、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1)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2)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加强公共就业服务;(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1)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2)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出让制度,建立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3)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4)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1)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2)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3)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五)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3)健全医疗保障体系;(4)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5)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6)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六)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1)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立足保障基本需求、引导合理消费,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2)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3)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七)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2)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发展纲要,全面开发妇女人力资源,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3)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儿童发展纲要,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4)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5)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

九、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1)健全社会管理格局。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2)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二)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2)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

(三)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一方面要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组织监管。

(四)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1)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2)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五)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

(1)保障食品药品安全;(2)严格安全生产管理;(3)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4)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一)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3)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推进文化创新

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创新文化内容形式;(2)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十一、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2)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3)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2)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3)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4)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2)完善预算管理制度;(3)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

(五)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十二、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一)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格局。

(1)深化深圳等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2)扩大内陆开放。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以各类开发区为平台,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推进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开放。(3)加快沿边开放。

(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1)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2)提升进口综合效应;(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三)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一方面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平。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维护共同利益。积极开展多边合作。

十三、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加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立法。

(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扎实推进政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十四、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澳门充分发挥优势,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坚持“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八项主张,全面贯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和六点意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巩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努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交流,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持续推进两岸交往机制化进程,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1)建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2)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3)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一)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着眼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二)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原则,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满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

第四篇:《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我不仅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了解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同时对教育中的一些细小环节也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证据,也明白了教育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学习了纲要,根据纲要内容,我们应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提出我们的教育观: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

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要注重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学业和办学质量、评价制度的改革,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观点。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着力于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应继续加以发扬。同时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的内容、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追求新知,养成勤奋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育优先发展不是现阶段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推动社会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国策,优先发展教育本身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发展,不是单纯数量的发展,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做到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文明,创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认真化解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维护学校稳定。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安全机制,切实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卫生管理工作。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努力建设平安校园、健康校园、文明校园,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放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根本,努力研究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教学评价的质量和水平。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担任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作为一线教师,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一句话,教师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有个“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尽管前进的道路上可能充满着艰难与困苦,曲折与挑战,但我们信心百倍,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学校班子的团结协作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第五篇: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官道中学校长:张周红

通过学习《规划纲要》以及观看各位专家对《规划纲要》解读的视频讲座,我感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实事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进一步体现出改革的心声。根据学习情况,我谈一下自己学习体会。

一、明确了《纲要》的内涵

这次学习,我看到《纲要》的每一项内容都是对现实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而制定的,应该说是对症下药,即对准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充分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没有良好的改革就没有发展,更不会有进步。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看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育质量。

二、结合我校实际,发展继续教育

这次纲要把终身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将努力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三个战略目标之一,充分体显了党和国家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无比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产业、职业、行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劳动者 1

的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并将其运

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以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国家强

盛的动力,也是个人发展的必需。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不断造就人、不断培养

人、不断发展人全部潜能的过程。作为指导未来十余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

领性文件,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提出和实施将使各种教育形式衔接、各种培训

方式并举、各类学习资源互相融通,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便。作

为一所现代远程开放大学,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立足满足教育需求,促进教育事

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为

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

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

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

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必须有桶水”,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

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善于

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是一个在知识海洋中的引路人,教人不断的求真,从而应当不断地提高

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超

越自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教师要不

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知识、有素养、有完善人

格的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才是成功的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是

教育人的前提。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承的教育原则,既要坚持原则,公

正无私,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在教学战线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应该创造公平、平等,和谐、愉快,宽松、轻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教学服务意识。

总之,学习《规划纲要》,就是要把纲要精应用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在教

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完善自我,为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不断

钻研业务素质,使自己成为教育战线上的一个标兵,增强创新思维,为学校教育

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

2011年4月27日

上一篇:品牌服务内容范文下一篇:排头兵演讲稿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