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工作流程图

2024-05-24

人民调解工作流程图(共8篇)

篇1:人民调解工作流程图

人民调解工作流程

人民调解的工作程序,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受理(2)对纠纷进行审查(3)进行调解(4)制作调解协议书(5)进行回访(6)结案报告

(一)纠纷的受理

1、受理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①有明确被申请人; ②有具体的调解要求; ③有调解申请的事实依据。

2、受理的途径:

依据《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20条,纠纷的受理有两种途径:一是纠纷当事人主动申请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我们应制做询问记录,由申请人签名。二是调委会发现纠纷后,及时主动调解。这里有个问题需要强调一下:受理纠纷必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保障他们的诉讼权利。

(二)纠纷的审查

1、是否属于人民调解的范围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20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民间纠纷包括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

2、填写《人民调解申请书》。

对于受理的纠纷要填写《民间纠纷受理调解登记表》;同时由申请人填写《人民调解申请书》。

3、调查分析纠纷

决定受理的纠纷,要深入进行调查,弄清纠纷情况判断清楚是非曲直,包括走访知情人、现场勘查及纠纷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等。

4、如果发现纠纷的性质或严重程度已经超出了调解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应动员纠纷当事人去人民法院或有关部门解决,必要时也可以协助相关部门处理。

(三)进行调解

1、宣布调解庭组成人员

调解纠纷应当组成调解庭,根据纠纷难易程度决定调解员人数,一般由1—3人单数组成。

2、告知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的权利义务

依据《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七条和第八条,纠纷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

(1)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解;(2)要求有关调解人员回避;

(3)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4)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承担下列义务:

(1)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2)遵守调解规则;

(3)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4)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

3、当事人陈述

按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顺序分别由当事人陈述事实经过,说明具体的要求和理由,以及调解员认为应当查明的其他情况。

4、进行说服劝导并调解

调解员宣读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询问对证据是否有异议,有异议提出理由加以说明。在听取当事人陈述后,要结合情况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明确责任,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向当事人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并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消除对立情绪,拉进双方意见的距离,促使其达成协议。

(四)制作调解协议书

1、协议书的概念

人民调解协议:指纠纷当事人双方在第三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为解决民事纠纷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当事人双方签字或盖章的书面协议。(协议书照片)

2、调解书协议书的结构(1)当事人的自然情况

(2)简要案情、当事人争议、请求、责任及适用的法律依据;(3)调解协议正文及履行的方式、地点和期限。

3、协议书正文的写作要点

正文的权利义务关系要明确,切忌模糊不清,否则可能导致协议无效。例如:由伤者先垫付医疗费;由调解员陪同过错方去医院看望病人。这样的内容没有确定性无法执行。

调解协议不得有调解组织强制执行或干涉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用语。例如:协议一经签订,任何一方都不得反悔,都不得再向法院起诉等。再有,协议书需纠纷双方当事人签字。

4、调解协议书的效力

(1)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有效条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调解协议有效:

1)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2)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无效条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协议无效:

1)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2)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3)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的,调解协议无效。

(3)人民调解协议书的诉讼时效 人民调解协议书的诉讼时效适用于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坏的。除以上四种情况外均为两年。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一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也就是说,他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它与一般合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对已经发生的争议,达成的如何解决该争议的协议,属于无名协议。但并不是所有的调解协议都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必须要符合法定要求。

5、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

它主要靠双方当事人相互承诺,社会舆论和道德的力量来保障协议的执行。协议达成后一方不履行,应当督促履行,拒绝履行的,另一方可以起诉,通过诉讼的途径实现协议内容。

经过公证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执行。

达成协议后当事人反悔的怎么办?首先应当继续进行调解,调解不成以民事合同为由,提起诉讼,通过诉讼予以确认。

经过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向有关部门申请解决;或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回访

一件纠纷调解后还要进行回访,并将回访内容做好记录。回访记录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对达成的调解协议的纠纷当事人进行回访,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及其他有关情况的文字记录。

(四)结案报告

简要概括案情及结果,如果没有达成协议的纠纷还要写清纠纷所处现有状态,通过阅读结案报告对纠纷情况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五)卷宗的装订 人民调解委员会针对每起纠纷制作的调解文书,应当归档保存,以备日后查阅、统计分析。人民调解档案应由专人负责保管,一般保存期为三年。

做好人民调解工作,还应当掌握以下法律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物权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的基本精神及民俗。民俗亦称习俗、民俗在人民调解工作中也有很大的调解作用,他既有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还有法律价值。

篇2:人民调解工作流程图

1、申请 由民间纠纷当事人自愿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较为简单的可口头申请),申请人递交申请书时,应将与纠纷案件有关的证据和材料一并提交调解委员会。

2、受理 调解委员会依据有关规定对申请调解的纠纷事项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或不受理决定,并告知当事人。

3、调查 调解委员会对所受理的纠纷事实进行必要的调查。调查采取:①听取各方纠纷当事人对纠纷情况的陈述;②走访知情人和周围群众,了解核实纠纷事实;③现场调查取证,必要时告知当事人申请专门机关对有关情况作出鉴定证明;④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进行分析、核实。

4、调解 由调解委员会确定调解时间,并通知召集纠纷当事人,主持对纠纷进行调解。调解人员在查明纠纷事实的基础上,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对纠纷事项进行调解,引导纠纷当事人消除矛盾,本着互谅互让、自愿平等的原则解决纠纷,达成协议。

5、结案 经一次或数次调解,调解委员会可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在一个月内宣告调解终结,根据调解结果作如下处理:①调解不成的,告知纠纷当事人可就原纠纷事项申请其他有关部门处理,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②经调解,纠纷当事人达成协议的,除较为简单和能够即时履行的协议外,对于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调解人员认为应当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

6、履行 ①纠纷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②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调解委员会根据《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分别情况进行处理。

篇3:人民调解工作流程图

一、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1989年5月5日, 国务院第四十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下称《组织条例》) , 正式以法规的形式肯定了人民调解的法律地位, 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明确定性为“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并规定了调解的依据以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为主, 社会主义道德为补充, 从而实现了对中国历史上调解制度的传承和发展。《组织条例》对人民调解制度的规定虽然较为原则性, 但基本决定了人民调解解决纠纷的五大特点[2]: (一) 解决纠纷的组织形式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民间组织, 区别于法院等国家机关, 因而是一种群众自治解决纠纷的制度与活动方式; (二) 解决纠纷的依据不只包括国家法律、法规, 还包括政策和社会公德等, 而且公平正义观念以及当地民风习俗在解决纠纷中起重要作用; (三) 解决纠纷的方式多样, 既有说服教育、规劝疏导, 又有平等协商、自愿协议, 没有严格的程序形式要求, 因而对纠纷的解决相对于司法解决更具有灵活性, 更能适应具体纠纷的特殊化解决; (四) 解决的纠纷的范围只限于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争议的各种民间纠纷; (五) 对纠纷的解决不具有终局性, 当事人还可能就纠纷提起诉讼寻求司法解决。

2002年9月5日,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肯定了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 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同月, 司法部制定公布了《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下称《规定》) , 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形式、调解员的产生、调解适用范围等问题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自此, 人民调解制度构架基本形成。

二、基层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区的发展现状

中国基层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在解决民事纠纷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1981-2006年的人民调解案件数为16783万件, 而同期人民法院一审民事案件的收案数为8004万件[3]。人民调解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可见一斑。近年来, 各地包括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地方政府在探索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同时, 也提出了建立大调解机制的构想, 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并试行了一些新政策, 以期人民调解制度在社会发展中与时俱进。

笔者所在的余杭区下辖15个乡镇、4个街道, 近几年来人民调解工作新举措不断: (1) 与区法院合作建立委托调解制度。2008年5月, 余杭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民三庭及余杭、瓶窑、塘栖、良渚四个基层法庭设立了人民调解室, 调委会以其社会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工作机制, 形成了诉前、审前、审中全程委托与业务庭室、派出法庭全方位委托相结合的立体式委托调解工作模式; (2) 开展人民调解“以奖代补”制度, 按照“谁调解, 奖励谁”的原则, 根据纠纷的难易程度及调解实际工作量, 将纠纷分为一般民事纠纷、比较疑难复杂民事纠纷、重大疑难复杂民事纠纷和特别重大疑难复杂民事纠纷四种类型, 并分别设定不同的奖励金额, 奖励金额单件最高可达10000元; (3) 探索设立了行业调解委员会如东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人民调解委员会, 专业调解委员会如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 并在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中指导设立标准化人民调解委员会, 等等。

余杭区人民调解的发展是可圈可点的:

(一) 委托调解制度诉讼分流功能日益明显。

经过一年的磨合, 驻地在法院及法庭的调解组织在诉前、审前、审中三个阶段实现了与诉讼的紧密衔接, 既为法院有效分流了案件, 又为当事人较快解决了纠纷, 取得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以余杭法庭调解室为例, 2008年5月至12月共接受委托调解案件86件, 成功调解86件, 而该年度余杭法庭共结案942件, 经人民调解而结案的案件数占到了结案总数的9%以上。通过对2008年工作中经验的总结和问题的反思, 从2009年开始余杭法庭与调解室在委托调解程序、调解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了改进和完善, 一二季度委托案件共计108件, 调解成功107件, 而同期余杭法庭共计办结各类民商事案件435件 (含委托调解案件) , 委托调解结案数占总结案数的24.60%。

(二) “以奖代补”制度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活力。

工作成果与劳动报酬挂钩, 调解结果与自身收入相关, 这套奖励机制明显提高了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村 (社区) 调委会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同时进一步规范了人民调解的文书制作、证据保管、台账整理等工作程序。“以奖代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调解制度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内部动力, 使基层人民调解员工作能动性提高, 促成大量矛盾纠纷在村 (社区) 调委会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三) 调解组织呈现覆盖面广、层次分明、类型多元的特点, 将人民调解的触角从行政村、社区延伸至规模化企业中, 并能够与时俱进,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 这样一个丰富多元的人民调解网络为进一步研究人民调解制度、发挥人调解制度积极作用提供了现实条件。

然而,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基层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也面临客观的困难:

1. 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制约了调解工作的发展。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 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 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并且赋予了当事人以调解协议为依托的诉权。但通过调解解决的纠纷需要当事的自动履行为基础, 换言之, 一旦一方出尔反尔, 另一方只有将诉争提交至人民法院, 通过诉讼程序才能获得有强制执行力的裁判, 使纠纷最终解决。正是预见到这种可能性, 相当部分当事人宁可直接将纠纷起诉到法院。权衡调解的方便和和诉讼的效力, 更多人愿意选择后者。而事实上, 人民调解协议既为协议, 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协商一致的结果, 其合同效力应具有当然性。但是人民调解协议并非一般的民事合同, 它是经过国家认可的纠纷解决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纠纷予以解决, 仅仅确认其民事合同的效力而未有其他强制措施, 未免是对纠纷解决社会成果的一种浪费[4]。因此有学者提出, 可以通过建立对人民调解协议的确认程序来加强调解协议的效力, 如以调解书等裁判文书的形式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或者通过建立审核登记制度, 赋予经法院审核登记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虽然通过委托调解而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 可以由当事人选择是否由法院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调解书, 但其他基层调解组织所达成的协议, 依然存有上述问题。

2.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影响了调解工作的壮大。

《组织条例》第3条第2款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除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兼任的以外由群众选举产生, 每三年改选一次, 可以连选连任。”《规定》第2条第2款规定:“人民调解员是经群众选举或者接受聘任, 在人民调解委员会领导下, 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司法部的规定扩大了人民调解员的来源, 但在占人民调解工作绝大比例的村民、居民调解委员会中, 调解员由村委、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兼任的居多, 专职调解员几乎没有。这样的人员结构, 使调解工作效果受到较大影响:一是调解员工作的专职性得不到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调解委员会在当事人中的概念认知, 如在相当部分的村和社区, 调解委员会成员往往兼任村委会副主任、治保主任、支部委员等职务, 开展调解工作时村官身份强于调解员身份, 模糊了调解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调解员缺乏系统专业的法律知识, 往往无法胜任某些专业性较强的纠纷调解工作;三是调解员的组成较为单一, 目前的调解员无论是通过选举还是聘任方式产生, 均以本村村民或本社区居民为主, 而在外来人口较多的地方, 仅由当地人组成的调解委员会的公信力就会打折扣, 影响调解工作的效力和效率。

3. 人民调解的工作经费问题限制了调解工作的开展。

《组织条例》和《规定》均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而《规定》第42条规定“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积极争取同级人民政府的支持, 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表彰经费;协调和督促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 落实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实际上, 这种规定落实起来相当困难, 人民调解委员会既然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其性质决定了调解工作并不对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企事业单位负责, 因此所谓“争取、保障、协调和督促”都无法完全解决人民调解工作所遭遇的办公经费短缺问题。而司法行政部门依照《规定》对人民调解工作负有指导和管理职责, 管理职责的实现是否应涵盖工作经费的解决?目前余杭区通过“以奖代补”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调解员的补贴经费问题, 调动了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问题的解决仍然悬而未决, 限制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中基层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面对近几年成倍增长的诉讼案件, 国内外的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都在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关键是司法与非诉讼程序的协调, 目前, 我国以司法为核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已经初见端倪[5]。为发挥人民法院在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方面的积极作用, 促进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 2009年7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若干意见》要求在“充分保障当事人依法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力量, 并对立案前行政机关、社会组织调解与诉讼的衔接、仲裁与诉讼的衔接以及立案后行政机关、社会组织调解与诉讼的衔接机制等进行了规范, 以促进构建系统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人民调解制度作为社会“大调解”制度的主体工程, 在解决基层纠纷、过滤诉讼案件、节约司法资源、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若干意见》的出台, 从制度层面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问题:人民调解协议的强制执行效力问题。目前余杭区正在试行的委托调解制度, 从诉前、审前和审中三个阶段实现了人民调解与诉讼的程序对接, 并且调解成功的纠纷可以在当事人选择下由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做法实现了人民调解和诉讼的效力对接, 因此联合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比较特殊, 带有一定的“司法权威性”。但由于制度空白的问题, 这种对接工作属于探索阶段, 适用范围仅限于联合调解委员会, 并未涵盖其他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此次《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 无疑是对实践需求的理性回应。《若干意见》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做了明确规定:经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签字盖章后, 当事人可以申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确认其效力;人民法院依法审查后, 决定是否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决定送达双方当事人后发生法律效力, 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的, 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审理申请确认调解协议案件, 参照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简易程序的规定。余杭区委托调解中的“由当事人选择适用法院裁判文书进行确认”的创新举措, 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对通过司法确认方式赋予多种主体指导下达成的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的有效探索。

在《若干意见》的指导下, 程序灵活、成本较低的人民调解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 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推动社会诚信文化构建, 建立当事人诚信档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了调解这种制度, 当现代法治理念促使人们的诉求不断趋于理性时, 对调解者的信任、对纠纷另一方的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调解成功的可能性。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在社会高度法治化、社会主体自律性较强的情况下形成并发展的。而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价值体系出现了危机, 诚信缺乏、宽容与妥协精神退化、主体的自律性下降。在这样这一种社会氛围下, 当事人的自主协商与和解在运行和履行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困难[6]。这种信任缺失在陌生人社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呼唤“诚信”的回归, 不仅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应有之义, 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诚信的回归, 不仅需要社会价值体系的恢复重建, 也需要相关制度如个人征信档案、企业诚信记录等相关制度的配合。

结合人民调解工作, 建立当事人诚信档案是目前必需也可行的工作。“以奖代补”制度促成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台账化管理, 通过案件记录及协议履行情况的回访工作, 可以逐步建立当事人诚信档案, 为调解工作搭建平台, 促进调解工作的开展。

(二) 专职调解员和专业调解员相结合, 建立调解员人才库

调解组织及人员的专业化或职业化问题成为提高调解权威的关键[7], 同时也为调解协议的合法性提供了保障。如前文所述目前的人民调解员主要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兼任, 法律知识相对欠缺且工作的专职性不能保证。而专职调解员的设立一方面有助于达成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 另一方也能够规范调解程序、落实调解制度、健全调解台账制作和数据统计工作, 有助于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每一个调解委员应至少聘请一个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专职调解员, 如具有法律实践工作经验的退休法律工作者、具有法律专业学历者或者具有相关法律专业资质证书的人, 全面负责辖区范围内的调解工作。

此外, 由于目前纠纷类型更加多样, 纠纷内容日趋复杂, 急需建立专业调解员制度。通过聘任或者选任, 建立调解员人才库。当发生某些专业纠纷时, 由当事人协商选择或者由受理案件的基础调解组织指定一名专业调解员。专业调解员以其专业知识协助调解员做好调解工作, 将为调解工作的开展提供非常有力的帮助, 有利于纠纷的尽快解决。

(三) 加强法院对人民调解的指导作用, 鼓励人民调解员加入人民陪审员队伍

《规定》第六章明确规定了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采取措施, 加强对本地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同时又指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指导工作中, 应当加强与人民法院的协调和配合。《若干规定》第28条再次强调“根据工作需要, 人民法院指定院内有关单位或者人员负责管理协调与调解组织、调解员的沟通联络、培训指导等工作”。

如上文所述, 经双方当事人申请, 可以将调解协议递交到人民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而使其获得强制执行的效力。调解人员的专业能力决定了调解协议的合法性问题, 而调解协议的是否合法决定了其能否通过法院审核。因此, 除了提高调解员的准入门槛外, 由法院定时定向为人民调解组织提供指导服务, 也是提高调解协议效力的有效方式。此外, 还可以考虑将人民调解员纳入人民陪审员队伍中。通过参与庭审、案件合议等过程, 人民调解员既可以从生动的法律实践活动中增长法律专业知识, 又可以通过观摩法官调解过程而提高调解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四) 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 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

尽管人民调解制度早已建立, 但我们发现实践中, 村、社区一级的调解员往往因兼任其他职务导致调解工作概念模糊, 乡、镇一级的人民调解又易与行政调解相混淆, 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也尚在摸索阶段, 因此人民调解这种自治性纠纷解决方式的认知度、认可度并不高。在《若干意见》指导下, 人民调解工作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途径, 结合法院工作, 着重对诉调衔接工作机制进行宣传, 提高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从而发挥其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若干意见》通过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程序, 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纠纷解决, 提供多种纠纷解决途径, 实现纠纷的有效分流, 有利于满足不同的纠纷解决需求, 妥善解决矛盾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展过程中, 各地都在探索人民调解的新工作方法、创设新工作机制。相信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制度将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 真正发挥“解决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 纠纷多发、矛盾升级,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迫切地提上日程。被誉为“解决纠纷第一道防线”的人民调解制度, 在解决民事纠纷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笔者所在的区近几年来大胆探索, 几项新举措使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其发展依然面临客观困难。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 为人民调解制度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关键词:人民调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愉.非诉讼程序 (ADR) 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公丕祥.纠纷的有效解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思考[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

[3]朱景文.中国诉讼分流的数据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8, (3) .

[4]高翔.人民调解机制的现状调查与制度改进[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8, (10) .

[5]范愉.社会转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调解组织改革的经验为视点[J].中国司法, 2004, (10) .

[6]丁海湖, 房文翠.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局限性以及完善[J].法律适用, 2006, (11) .

篇4:人民调解工作流程图

2009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中央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各环节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规定和解释。随着各项制度安排和操作规程的逐步明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迅速上升,除试点银行、企业数量以及境外涉及区域不断扩大外,业务种类也由以贸易结算为主扩大到其他经常项目和部分资本类业务。本文将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基础,对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各环节有关的注意事项以及政策规定进行解读。

一、企业出口申请结算试点资格与银行开户的规定

(一)申请资格

有意向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企业应该首先获得试点企业的资格,向开户银行提出申请,由银行向人民银行等主管机构推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候选,待人民银行等机构核准后,取得资格。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当地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选择国际结算业务经验丰富、遵守财税、商务、海关和外汇管理各项规定,资信良好的企业参加试点。

从具体操作来看,由于业务种类不同,涉及的环节不同,目前试点企业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出口货物贸易,即办理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必须取得试点资格,但不涉及退税的企业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采用人民币结算。对于进口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结算,所有企业均可直接采用人民币。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从事出口货物贸易被评审为试点的企业,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财务会计制度健全,且未发生欠税的;(2)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2年以上,且日常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正常、规范,能按税务机关要求保管出口退税档案资料;(3)近二年未发现企业从事“四自三不见”等不规范业务;(4)近二年未发生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抗税、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行为;(5)近二年未发现虚开发票(含农产品收购发票)和使用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申报出口退税等问题;(6)评审期间未涉及有关税务违法案件检查。

(二)选定银行

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需要开立专门的人民币账户,也没有额度限制,企业按规定开立多个人民币账户,也可在不同的银行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因此在获得试点资格之后,企业可以从已开立人民币账户的银行中选择其中一家作为信息主报告银行。所谓主报告银行,就是指负责提示企业履行相关信息报送和备案义务的境内结算银行。原则上为试点企业首次办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境内结算银行。

试点企业在首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时应向其主报告银行提供的材料包括:《企业信息情况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企业营业执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进出口企业提供);《税务登记证》;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有效身份证明。主报告银行将会通过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或其他有效方式,对试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实际受益人等自然人的身份进行核查,并填制《企业信息情况表》报送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

二、企业先进出口报关后结算的办理规定

(一)企业报关时需要提供的资料

企业按合同规定及货物装船到(发)货的情况以人民币向海关报关,报关时需要向海关递交的资料包括:(1)发票;(2)装箱单;(3)报关预录单;(4)报关委托书。根据规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在出口报关环节中,无需出示出口核销单。

(二)企业收、付款的相关规定

企业到银行办理付款或收款入账。收款时向银行递交的资料包括:(1)合同;(2)发票;(3)进(出)口报关单;(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口付款说明”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收款说明”。

有关真实性审核,试点企业应当向其境内结算银行提供进出口报关时间,如实填写并提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款说明》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付款说明》,提交证明其贸易真实性背景的单证(合同、发票),配合境内结算银行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人民币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银行将相关的收、付款信息及报关信息一一对应,通过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 IS)报送给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事后进行监督检查。收款环节货款不通过待核查账户直接进企业人民币账户。境外银行和境外企业已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账户中所存储的人民币资金也可用于跨境贸易支付。试点企业应当建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台账,准确记录进出口报关信息和人民币资金收付信息。

有关国际收支申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虽然不纳入外汇核销管理,但仍需要进行网上国际收支申报。收到跨境人民币款项时,企业应填写《涉外收入申报单》并于5个工作日内办理申报;对外支付人民币款项时,企业应在提交《境外汇款申请书》或《对外付款/承兑通知书》的同时办理申报。

此外,至货物出口后210天时,试点企业仍未将人民币货款收回境内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其境内结算银行向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报送该笔货物的未收回货款的金额及对应的出口报关单号,并向其境内结算银行提供相关资料。试点企业可以将出口人民币收入存放境外,但应当通过其主报告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提交包括存放境外的人民币资金金额、开户单位名称、开户银行、账号、用途及对应的出口报关单号等信息的书面情况说明。

(三)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的相关规定

企业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出口免抵退税的申报,申报出口退税时向税务部门提供的资料包括:(1)发票;(2)出口报关单退税联;(3)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企业申报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出口货物退(免)税时,不必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但应单独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如与其他出口货物一并申报的,应在申报表中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货物报关单进行标注,如“KJMY”(跨境贸易缩写),如果税务机关有明确的规定,则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在备注栏设定标志。

外贸企业申报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出口货物退(免)税时,可单独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也可与其他出口货物一并申报。目前外贸企业退(免)税申报系统只能按照“美元离岸价”录入,试点企业在申报时,可直接输入人民币离岸价,核销单号不需录入,但是必须在备注栏标注“KJ”字样,否则系统审核无法通过。生产企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应与其他出口货物一并申报。申报时在系统的“出口货物明细申报录入”模块中,“原币代码”栏目必须填写“RMB”;“原币币别”栏目必须填写“人民币元”;“原币离岸价”栏目按照人民币离岸价的金额填写;“原币汇率”栏目填写“100”;“美元汇率”栏目按实际汇率填写;核销单号不需录入;“出口货物明细申报录入”模块中的“备注”栏目必须标注“KJ”字样,申报时单证不齐标志不能出现“H”。

三、企业先结算后进出口报关的办理规定

对于先结算后进(出)口报关的情况,企业首先要向银行提供合同、发票、进(出)口收(付)款说明以及预计报关时间,在银行办理付款或收款入账 (进口预付或出口预收);其次按合同规定及货物装船到(发)货的情况,企业向海关报关,企业实际报关时间与预计报关时间不一致时,应通知银行,由银行向管理系统报送相关更新信息;第三,凭出口发票、增值税发票和出口报关单退税联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出口免抵退税的申报。

试点企业预收、预付人民币资金实行比例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制定。试点企业预收、预付人民币资金超过合同金额25%的,应当向其境内结算银行提供贸易合同,境内结算银行应当将该合同的基本要素报送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在国际收支中,预收款作为一般贸易项下预收申报,编号为101010。同时,试点企业还要明确用人民币结算与外币结算在政策规定上的差别。如表1:

四、企业进出口中的其他特殊情况的规定

第一,针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涉及进出口报关与结算币种不一致的情况,目前不同地区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如山东省规定以外币报关以人民币结算的情况下,在银行办理收(付)款时应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收款说明》或《跨境人民币结算付款说明》中注明“外币报关人民币结算”字样和相应的外币报关单号。再如广东省出台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进出口报关与结算币种不一致问题处理操作指引》中对出口项下的规定总结如表2:

表1 人民币结算与外币结算对比

表2

第二、境内结算银行可以向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融资金额以试点企业与境外企业之间的贸易合同金额为限。

第三、试点企业可以在其他试点地区的境内结算银行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也可以跨地区以人民币申报出口货物。

第四、试点企业来料加工贸易项下出口收取人民币资金超过合同金额30%的,试点企业应当自收到境外人民币货款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其境内结算银行补交下列资料及凭证:企业超比例情况说明;出口报关单(境内结算银行审核原件后留存复印件);试点企业加工贸易合同或所在地商务部门出具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境内结算银行审核原件后留存复印件)。

第五、跨境贸易项下涉及的居民对非居民的人民币负债,暂按外债统计监测的有关规定,由境内结算银行、境内代理银行和试点企业登录现有系统办理登记,但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

篇5: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流程

刑事案件审判流程管理细则

为加强刑事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进一步提高审判效率,确保案件质量,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本院刑事审判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由立案庭案件流程管理系统对刑事案件进行自动分案,随机选定承办人。

二、案件经立案庭分转到刑事审判庭后,由书记员在收案册上登记,并由庭长审查后根据实际情况确认或调整承办人,并通过系统确认。

三、庭长指定承办人后,及时通过系统发送给承办人,由书记员及时将案卷材料转交承办人,由承办人在收案册上签字确认并对系统显示的新收案件予以确认。

四、承办人应在接收案件后3日内完成审查起诉报告,并将起诉书副本等相关诉讼材料送达被告人。

五、一般应在5日内完成阅卷工作。特殊案件(如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可适当延长阅卷时间,但一般不应超过10日。

六、承办人应在阅卷后3日内完成提审工作。

七、承办人做好庭前准备工作后,应及时与检察机关沟通,排定开庭时间,同时将相关信息及时输入系统。

八、承办人应在收案后1个月内完成开庭审理及相关工作。

九、合议庭应在开庭后3日内完成第一次评议。

十、对于需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承办人应在合议庭评议后3日内完成审理报告并经庭长、主管院长核签后提交讨论。

十一、承办人应在案件经合议庭评议决定或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3日内制作法律文书,并提交庭长、主管院长审核、签发。

十二、庭长应在法律文书报送后2日内完成审核;主管院长应在法律文书报送后3日内完成签发。

十三、承办人应在法律文书签发后3日内完成法律文书的印制和送达。裁判文书送达最后一名当事人的日期为结案日期。

十四、承办人应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及时、准确在系统中输入开庭日期、合议日期、签发日期、结案案由、结案方式、结案日期、送达日期等信息,并在案件审结后1日内在系统

中确认结案,并将裁判文书录入系统。

十五、案件的审理期限为立案次日起至结案之日止。案件实际审理天数超过法定审限为超审限,但在法定审限届满之前有审限扣除、审限延长情况除外。

十六、遇有法定的审限扣除、延长情形,承办人应及时办理审限扣除和审限延长审批手续,并在系统中及时输入相关信息。

十七、宣判后案件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原、被告人提出上诉的,由承办人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在上诉期满后3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交检察机关和对方当事人,并由书记员装订卷宗后,连同上诉状转立案庭移送上级法院。

篇6:人民调解工作流程图

第一条 为加强对人民检察院司法办案工作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司法办案行为,促进公正、高效司法,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案件流程监控,是指对人民检察院正在受理或者办理的案件(包括对控告、举报、申诉、国家赔偿申请材料的处理活动),依照法律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等,对办理程序是否合法、规范、及时、完备,进行实时、动态的监督、提示、防控。

第三条 案件流程监控工作应当坚持加强监督管理与服务司法办案相结合、全程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结合、人工管理与依托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案件管理部门负责案件流程监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

办案部门应当协助、配合案件管理部门开展案件流程监控工作,及时核实情况、反馈意见、纠正问题、加强管理。

履行诉讼监督职责的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应当加强与案件管理部门的协作配合,及时查处案件流程监控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

技术信息部门应当根据案件流程监控工作需要提供技术保障。

第五条 对正在受理的案件,案件管理部门应当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是否属于本院管辖;

(二)案卷材料是否齐备、规范;

(三)移送的款项或者物品与移送清单是否相符;

(四)是否存在其他不符合受理要求的情形。

第六条 在强制措施方面,应当重点监督、审查下列内容:

(一)适用、变更、解除强制措施是否依法办理审批手续、法律文书是否齐全;

(二)是否依法及时通知被监视居住人、被拘留人、被逮捕人的家属;

(三)强制措施期满是否依法及时变更或者解除;

(四)审查起诉依法应当重新办理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的,是否依法办理;

(五)是否存在其他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七条 对涉案财物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等工作,应当重点监督、审查下列内容:

(一)是否未立案即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

(二)是否未开具法律文书即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

(三)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与清单是否一致;

(四)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时,是否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密封、签名或者盖章;

(五)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后,是否及时存入合规账户、办理入库保管手续,是否及时向案件管理部门登记;

(六)是否在诉讼程序依法终结之前将涉案财物上缴国库或者作其他处理;

(七)是否在诉讼程序依法终结之后依法及时处理涉案财物;

(八)是否存在因不负责任造成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丢失、损毁,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调换、违反规定使用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的情形;

(九)是否存在其他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八条 在文书制作、使用方面,应当重点监督、审查下列内容:

(一)文书名称、类型、文号、格式、文字、数字等是否规范;

(二)应当制作的文书是否制作;

(三)是否违反规定开具、使用、处理空白文书;

(四)是否依照规定程序审批;

(五)是否违反规定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外制作文书;

(六)对文书样式中的提示性语言是否删除、修改;

(七)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中制作的文书是否依照规定使用印章、打印、送达;

(八)是否存在其他不规范制作、使用文书的情形。

第九条 在办案期限方面,应当重点监督、审查下列内容:

(一)是否超过法定办案期限仍未办结案件;

(二)中止、延长、重新计算办案期限是否依照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三)是否依法就变更办案期限告知相关诉讼参与人;

(四)是否存在其他违反办案期限规定的`情形。

第十条 在诉讼权利保障方面,应当重点监督、审查下列内容:

(一)是否依法告知当事人相关诉讼权利义务;

(二)是否依法答复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三)是否依法听取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意见;

(四)是否依法向诉讼参与人送达法律文书;

(五)是否依法、及时告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重大程序性决定;

(六)是否依照规定保障律师行使知情权、会见权、阅卷权、申请收集调取证据权等执业权利;

(七)是否依法保证当事人获得法律援助;

(八)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否依法落实特殊程序规定;

(九)是否依照规定办理其他诉讼权利保障事项。

第十一条 对拟向外移送、退回的案件,应当重点监督、审查下列内容:

(一)案卷材料是否齐备、规范;

(二)是否存在审查逮捕案件、审查起诉案件符合受理条件却作出退回侦查机关处理决定的情形;

(三)是否存在审查起诉案件受理后未实际办理却作出退回补充侦查决定的情形;

(四)是否存在审查起诉中违反法律规定程序退回侦查机关处理的情形;

(五)是否存在其他不符合移送、退回要求的情形。

第十二条 对已经移送人民法院、侦查机关或者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的案件,应当重点监督、审查下列内容:

(一)已经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决定的案件,三日以内是否收到侦查机关的执行回执;

篇7:人民调解工作流程图

岗位绩效考核工作流程(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明确考核方式,规范考核程序,提高考核效率,根据《某某中级人民法院岗位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制定本工作流程。

第二条 按照考核办法相关规定,考核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自查阶段、申报阶段、审核阶段和公示阶段。

第二章 工作流程

第三条 自查阶段

(一)在本季度考核周期内,被考核人应按照某某中级人民法院岗位绩效考核办法(试行)》规定,对照《某某中级人民法院绩效考核工作细则》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在次季度初月5日前对本人在本季度工作情况结合考核标准逐项进行自查。

(二)被考核人根据自查情况填写考核表:

1、综合部门被考核人根据自查情况填写《某某中级人民法院岗位绩效考核标准表》(附件一)、《某某中级人民法院岗位绩效考核自查表》(附件二)、《某某中级人民法院个

人创先绩效考核申报表》(附件四)。

2、审判业务部门被考核人按照以下程序填写考核表:(1)在6日前根据审管办发布的质效数据和审监庭发布的案件评查结果通报进行自查,并填写《某某中级人民法院质效考核评分自查表》(附件六)和《某某中级人民法院案件评查评分自查表》(附件七)。

(2)将上述二表由本人和部门负责人签字后分别报审管办和审监庭进行审核评分。

(3)审管办和审监庭在8日前进行审核评分,填写审核评分结果并签字后返回被考核人。

(4)被考核人结合本季度的自查情况、审管办和审监庭返回的评分结果填写《某某中级人民法院岗位绩效考核自查表》(附件二),并填写《某某中级人民法院岗位绩效考核标准表》(附件一)和《某某中级人民法院个人创先绩效考核申报表》(附件四)。

3、上述考核表中的附件一仅在按照《某某中级人民法院岗位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执行的第一次考核时填写并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四条 申报阶段

(一)被考核人在9日前将本人所填相关表格资料报部门负责人审核评定,加分项目应附加分相关材料。

(二)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人员上报的自查情况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评定。

(三)部门负责人在10日前将审核评定得分结果签字确认后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

审判业务部门被考核人的附件六和附件七同时报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四)相关责任部门在10日前向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某某中级人民法院个人操行绩效考核表》(附件三)、《某某中级人民法院岗位绩效考核一票否决表》(附件五)和创先绩效加分项目的相关证明资料:

1、人事处:违反劳动纪律规定,上班或开会迟到、早退情况通报;违反劳动纪律规定旷工情况通报;请假登记情况通报;公务员考核结果通报。

2、监察室:值班、备勤情况通报;开庭时迟到、早退、缺席情况检查通报;着装情况检查通报;庭审规范检查通报;群众纪律情况检查通报;决定决议情况检查通报;纪律情况检查通报;效能建设情况检查通报;发生违纪、违法、违禁的行为,被依法依纪追究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通报或处理结果;执法办案中弄虚作假、执法质量检查存在严重问题通报或处理结果;不服从领导分配工作,拒不履行职责或工作方法不当,诱发群体性事件通报;通过网络发布有损法院形象、不利于团结的信息被查实的通报;在群众中传播流言蜚语、散布谣言被查实的通报;在干部任用过程中,跑官要官、拉选票等被查实的通报;为泄私愤或个人不正当目的,歪曲、虚构事实进行举报或越级反映情况、问题被查实的通报。

3、考核办:院长对个人在办理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成效显著、审判质效优秀和其他工作突出进行表彰的文件依据。

4、宣教处:个人获得奖励的表彰文件;个人被评为先进个人的表彰文件;个人在比赛、评比活动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名)的表彰文件;因个人负责(承办)工作出色,集体受表彰的表彰文件;被各级刊物发表或采用的宣传稿件;救死扶伤典型事迹或见义勇为的批示、通报和事件;部门立功、获奖、受表彰文件。

5、立案庭:个人办理涉法信访积案得到化解的批示、案件或事件。

6、研究室:被各级机关和刊物发表或采用的调研文章;个人办理司法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用并书面回复的批示、回复和建议。

7、办公室:被各级刊物采用的信息稿件;院长对个人工作充分肯定、表扬的通报。

8、审管办:每季度评出的质效先进个人。第五条 审核阶段

(一)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部门上报的审核评定得分结果和责任部门提供的考核结果进行审核评定,并对绩效考核得分进行汇总。

(二)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在12日前对汇总绩效考核得分在内网进行预发布。

(三)被考核人对预发布结果进行确认,如有异议,在

发布之日起2日内向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复核。

第六条 公示阶段

(一)申请复核期满后,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绩效考核得分情况和复核申请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审定。

(二)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对绩效考核得分情况和复核申请进行审定,审定结果为最终结果。

(三)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在15日前将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审定的最终结果在内网进行公示。

第三章 其他规定

第七条 本工作流程由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八条 本工作流程与《某某中级人民法院岗位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同步执行。

附件:

1、《某某人民法院岗位绩效考核标准表》

2、《某某中级人民法院岗位绩效考核自查表》

3、《某某中级人民法院个人操行绩效考核表》

4、《某某中级人民法院个人创先绩效考核申报表》

5、《某某中级人民法院岗位绩效考核一票否决表》

6、《某某中级人民法院质效考核评分自查表》

篇8:新形势下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基层矛盾,人民调解,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社会由于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社会现实, 使得社会矛盾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矛盾需要及时化解, 否则就有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 甚至还有可能激化为治安和刑事案件, 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工作, 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秩序。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

(一) 民间主要矛盾纠纷有了新的变化, 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

随着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产业经济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过去被忽视和边缘化的资源归属、生态环境、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等涉及经济的新型矛盾纠纷日渐增多。参与者涉及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等多行业人员, 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也逐渐增多, 调解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二) 纠纷参与人数向群体性发展。

一是因企业改制等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群体性纠纷不断。二是集约化经营引发新的矛盾纠纷。三是农村个别人非法集资又无力偿还引发受害人集体上访。四是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这些群体性上访事件参与者多达数十人, 明显有了一定的组织性。

(三) 涉法、涉诉等非正常上访大幅攀升。

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特点明显。已把上访作为一种挣钱的手段, 提出的诉求不断攀升, 动辄就是数十万上百万, 一些进京上访人员回来后还要政府报销进京上访的车旅费等, 形成一种“向政府要价”的新趋势, 加大了人民调解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的难度。

二、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人民调解组织已经建立, 人员得到了落实, 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这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人民调解组织的发展和作用发挥,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 没有专职的人民调解员。

全市村 (社区) 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均由村 (社区) 主任或书记兼任, 没有专职人民调解员。

(二) 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不足。

《人民调解法》规定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民调工作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但实际上, 在办公经费上, 基层人民调解基本没有政策上的特殊倾斜和制度安排。一些地方由于经费不足, 已经影响制约了调解工作的开展。

(三) 调解工作规范化不够。

由于村 (社区) 人民调解委员会没有工作经费, 村 (社区) 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纠纷中没有形成调查笔录。调解成功后, 几乎绝大多数的村 (社区) 人民调解委员会没有使用统一的文书格式, 案件调解结束后没有制作调解协议书, 容易造成当事人的反悔和人力、精力、财力的浪费。

(四) 调解人员的业务素质还需提高。

调解干部的业务培训几乎都是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开展的, 培训形式单一, 调解人员的业务素质还参差不齐, 对法律、政策的了解不全、不透, 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

三、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深化认识, 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

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 要本着“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思路, 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长处。在工作实践中, 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 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优势, 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第二, 要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 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 发挥行政调解的协调作用。第三, 要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 建立健全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有效沟通机制, 切实发挥好调解的效力。

(二)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调解队伍。

一是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当前重点是巩固、加强村 (居) 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 健全规范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二是整顿调解队伍。要调整、充实现有调委会人员, 把那些为人公正、关心群众, 热心于人民调解工作, 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的人员选聘到人民调解队伍中来, 发挥他们的优势和能力。三是强化业务培训。可以采取专业培训、知识竞赛等方式, 组织调解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及相应的司法解释;组织民调员到法院旁听民事纠纷典型案件的庭审等方式, 来提高民调员的业务水平。

(三) 强化指导, 加快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在化解民间、基层矛盾纠纷的优势和独特作用。一是要强化指导, 提高管理水平。司法行政机关要进一步强化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与管理。二是加强规范化建设, 使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有机衔接。基层乡镇党委、政府要充分把握党和国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契机, 把人民调解阵地建设, 规范化建设纳入基层政权建设内容。司法行政机关要规范调解工作制度, 规范工作程序。三是落实经费, 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司法行政机关要把民调工作宣传、培训等经费列入预算, 为民调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 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人民调解工作在社会上的形象。

政府要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 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人民调解, 遇到矛盾纠纷选择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员处在基层, 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义务从事着矛盾纠纷的预防、调解和宣传工作。同时要大力宣传人民调解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增强人民群众对民调工作的认可和理解, 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2]人民调解员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 2011

上一篇:酒吧全年活动方案下一篇:作文范文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