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勤奋与成功牵手

2024-04-26

让勤奋与成功牵手(共9篇)

篇1:让勤奋与成功牵手

世界上一切的成功,都将通过勤奋来实现。勤奋,代表着人们博弈人生的动力;成功,却是这种动力下产出的结果。没有勤奋,就没有成功,即便你是一个天资聪颖、淋漓尽致的人。

让勤奋与成功牵手,密切而不可分开。任何成功的前提,都将源于勤奋的推力,在成功的背后,无不侵染着无数勤奋拼搏的心血和汗滴。人们只要拥着一颗勤奋不息的心,走向人生,融入世界,坚持勤奋这个真理,燃烧一世生命,那么,就能成功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得到生命中成功的幸福而充满愉悦。

勤奋的对立面,是懒惰。勤奋与懒惰,都是人生选择的权利,但最好与懒惰保持距离。如果一个错误的人选择了错误的懒惰,即便在懒惰中一时感受了舒逸与自在,但却会在受冻挨饿的苦度中饱尝痛苦,那么,这个错误的人生,必败!试想一个懒惰而错误的人能取得成功吗?当然不行,因为天上不会错误地掉下馅饼。因此,人们只有正确的选择,选择一生勤奋不止,才能获得成功的希望,才能津津有味地品尝成功的滋味。

假若我们把成功比喻成梨子,那么,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去尝一尝。也就是说,要想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就得勤奋勤奋。只有勤奋,你才能拥有真实的自我,才可能抛弃一切的虚伪与浮躁。

在生活和工作中,大部份人都是在忙碌而勤奋中度过的。有人曾说:我一生都在勤奋忙碌,可就是不见成功,成功是不是要认人呀,它从不光临眷顾于我?不过,我可以毋庸置疑地告诉你:你的人生已经获得成功了!因为你很珍视勤奋,至少获得了别人还未曾拥有的东西,哪怕是失败中吸取的一点点教训,都是一种成功的飞越。

其实,成功于人很简单。比如你在勤奋中愉快的完成了一项工作或任务,比如你办好了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再比如你牵着妻子的手迈步登上了一座山峰,等等这些,都是你博弈在人生路上的一种成功,不过,都得归功于你的勤奋所致。

因此,如果你非常热爱勤奋,那么,一切一切的成功,就是你工作和生活的天堂;倘若你很松散懒惰,那么,你的工作和生活将是阴暗的地狱。你还可能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办好一件事情、牵着妻子的手登上山峰吗?绝对不能!

只有善于勤奋的人,才能离成功的距离更近。勤奋是成功的砝条,勤奋越快,成功向着你走得越快,你收获成功的几率就会越快。勤奋是一种付出,而付出中难免有艰辛,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与回报。在很多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勤奋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获与回报,但有些收获与回报,你其实已经收入了行囊,只是你看不到、摸不着,比如:在勤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长期的总结和积累,都是促进人生走向成功最有益的宝藏。事实上,一个人的勤奋,几乎于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有了勤奋这个支柱,你就会充实,让生命充满激情,你就拥有了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基石与动力,那么,成功就会一步步向着你迈近。

人们固然要勤奋,但在勤奋中来不得半点虚假。勤奋,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品质。虚假的勤奋,总是在装模作样中半途而废,那是毫无意义的。勤奋中凝固艰辛,但贵于坚持,我们要以持之以恒的奋搏心境去接纳。尽管你不停的勤奋,但成功却在眼前彰显渺茫,有时侯,我们更需要等待。因为,成功不易,它是一个漫长而实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凝聚起无数次地努力与付出,我们只能睿智一点,相信勤奋,相信总会有成功到来。

勤奋是一种实干,在实干的背后,隐显着成功。任何一个成功人士的精彩,都是通过不厌其烦的勤奋实干换来的;任何一项发明,无不侵染勤奋实干的汗水;任何的用品和食物,都是勤奋实干的结晶。人们迈步于滚滚红尘,都想渴望成功,但只有通过脚踏实地、不懈的努力、在实干之中博取。只有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不惜劳苦、不惜奋搏的人,才能在追求成功的人生中不乏一句空话。

人生路遥,艰辛苦涩。酸甜辣麻,五味刺心。

只要我们滋生勤奋,不停勤奋,勇敢勤奋,无论于职业的卑微,无论于事务的渺小,无论于生活的磨难,才能真正牵手于成功,拥有成功的动力和希望;我们如以退缩为借口,怀揣浮躁不安之心,以懒惰为舒逸,不思进取,停滞不前,那么,必将自酿苦果,以失败而终结。

篇2:让勤奋与成功牵手

2 、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3 、懒惰和贫穷永远是丢脸的,所以每个人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对别人隐瞒财产,对自己隐瞒懒惰。——塞缪尔·约翰逊

4 、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富兰克林

5 、对我来说,一件尚未实现的事,就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大鞭策。——埃尔温·怀特

6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7 、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比丰谨慎的勤奋带来好运。

8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9 、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西塞罗

10 、上帝保佑起得早的人。——西班牙谚语

11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12 、我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达尔文

13 、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笛卡尔

14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5 、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16 、休息休息,脑子生锈。——德国谚语

17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18 、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在

19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

20 、子女中那种得不到遗产继承权的幼子,常常会通过自身奋斗获得好的发展。而坐享其成者,却很少能成大业。——培根

21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22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嘉图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23 、如果我们以为只有野心和爱情这类强烈的激情才能抑制其他情感,那就错了。懒惰尽管柔弱似水,却常常把我们征服:它渗透进生活中一切目标和行为,蚕食和毁灭着激情和美德。——拉罗什富科

24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嘉图

25 、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谦虚的年轻一代!——巴甫洛夫

26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

27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

篇3:让“垫款”与“教育”牵手

至于这100元差额究竟由谁来赔,我认为采取以下三种方式来处理是不妥当的:第一,让丁琳来赔。饭费不是丁琳主动要收的,而是李老师让她收的,如果让丁琳赔偿,她不仅会感到非常冤枉和委屈,而且还会挫伤她对班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不利于她今后的班级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会给其他班干部带来压力和不良影响。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100元钱也一个小数目,如果让她赔偿,她就得向家长要,家长自然很不情愿,还可能遭致家长的不满,从而使李老师的威信大大降低,使今后的班主任工作陷于被动。第二,用班费垫付。就像案例中那几个小“愤青”发出的不平:“班费是大家的钱,生活委员由于自己的失误,少了100元,凭什么就要从班费里支出呢?这不是让大家为个人的错误买单吗?”的确,班费是同学们的公共财产,用班费垫付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遭到一些同学的反对也是正常的。如果用班费垫付,不仅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老师不负责任,对班级管理马虎应付,在班级内造成不良影响。还会给一些存有不良思想的学生心中埋下难以预料的“祸根”。第三,平均摊垫。即使学生每人拿出几元钱,凑够了100元,填补了差额,虽不敢表示反对,但相信很多学生应该是“口服心不服”,敢怒不敢言,从而损毁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还有同学可能会抱怨生活委员,由此造成同学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

所以,李老师应该自己垫上这“不胫而走”的100元饭费。但垫付之后,要让“垫费”与“教育”牵手。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少了100元,笔者认为,不外乎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由于丁琳的疏忽,那100元钞票放在什么地方一时找不到了;第二种可能是某个别同学在大家都缴费时悄悄拿走了100元;第三种可能就是某个同学“乱中取胜”,自己并没有缴费,而是趁着大家都缴费时,以不正当手段让丁琳把自己的名字登记在已缴费的同学名单中。如果是后两种的话,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应引起李老师的高度警惕。所以,这件事情不能简单地草率了结。李老师要就此事件“小题大做”,让这一事件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和最好的教育契机,抓住这一事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从而使德性在学生心灵深处得以升华。李老师可以就此事件召开一次以“金钱与人格”为主题的班会,让全班同学讨论、感悟、自育、自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做一个讲诚信、有修养的中学生,千万不能“钱迷心窍”、见利忘义,做出失德违法之事。让学生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因为这区区100元钱就丢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能因为这区区100元钱而丢失做人的底线和底色。

其一,警惕学生不良行为的“第一次”。人的变坏,往往是从对金钱的贪欲和不能抵制不良诱惑开始的。一个人如果第一次让金钱、贪欲、不良诱惑战胜了自己,而且从中得到了“好处”,而此时,若没有人对他的行为提出批评或加以制止,那么他可能就会误入歧途。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作为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表现,及时发现那些有可能让学生变坏的“第一次”,并给予指导和纠正,使其认识自己错误行为的严重性,及时悬崖勒马。还要给他自我反省和悔过自新的机会,使其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虽垫上100元“迷失”的饭费,但要给学生留下100倍的教育意义。

其二,捕捉教育细节,净化学生灵魂。如果是某个学生悄悄拿走了那100元钱,或者通过卑劣手段逃交了100元饭费,说明个别同学思想出现了严重问题。李老师要特别重视,及时拯救有污点的灵魂。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应渗透于每一个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中。正是教育的无数个细节、契机决定了道德教育的质量,决定了德育过程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德育的成败,正所谓“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拒细流,故能就其深”。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时刻保持教育的敏感性,要善于发现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小事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开拓教育资源,挖掘教育内涵,让学生的每一个行为表现、困惑和疑问都能成为教育资源,成为教育的纽带;让学生在共同的道德话题和平等的对话氛围中,表露其真实的内心世界,在交流、感悟、反思、自省中,提高其道德认知,丰富其道德情感,考验其道德水准,引导其道德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三,树立“生活德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丰富的,生活永远是德育的源头活水,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一件小事都具有教育意义。生活处处是课堂,教育对象永远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德育资源。道德教育如果离开真实的、多彩的现实生活,它将是空洞的、抽象的、苍白的。因此,德育应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洋溢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无缘无故”地少了100元饭费,这是多么直接、现实和有价值的、活生生的教育资源。“生活德育”强调德育应源于生活,尤其要源于学生正在过着的现实生活,让德育真实地面对学生,不回避学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真善美的东西是教育资源,假恶丑的东西同样是教育资源。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他们关注的话题,围绕他们生活实际中真实的问题,引导他们感悟、理解、体验;关注学生态度的生成、情感的滋养、精神的满足和信念的形成,促使其道德认知的提高,引导其道德体验的提升,从思想走向行动,从理解走向实践,弘扬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建构健康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内化和践行“爱国、奉献、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光明磊落、品德高尚的新时代中学生。

其四,经营好学生的错误。100元饭费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这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而其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老师垫付上这100元饭费绝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生活委员的“失误”,李老师千万不能谴责、抱怨,而要帮其分析、解决问题,引导其提高处理事情的能力。如果确实有学生一时起贪念,李老师也不要大发雷霆,不必对学生“逐一过堂”,大动干戈,而要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自醒、自悟;如果有学生主动找李老师承认了错误,李老师要为该同学做好保密工作。否则可能会给该同学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对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思索学生的动机,站在学生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措施让批评与教育牵手,让批评与育人邂逅。经营好学生的错误是教师的一种智慧和境界。

篇4:让“体育”与“健康”牵手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体育;健康;内涵;关系

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健康就是幸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这段话提出了“体育促进身体健康”的观点,为我们当今体育教学的改革指点了方向。

一、对“体育促进身体健康”的内涵的把握

结合相关的体育教育理论,反思自己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体育促进身体健康”应包括“身体锻炼”和“保健养护”两方面的内涵。“身体锻炼”是指通过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来促进学生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而“保健养护”则是指通过卫生保健方法来实现对学生身体的“保养”,进而提高学生的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保健能力。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与体育课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身体锻炼”与体育课的关系更为直接。

二、对“体育”与“健康”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1.新课程要求我们既注重“体育传承”,又注重“健康促进”

体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健康,健康需要体育,这是笔者对“体育”与“健康”二者关系的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为学生当前和未来的身心健康而设立的,该课程的教学属于一种手段与载体,学生形成一定的体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是该课程的教育目标。当然,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依靠体育活动来实现的,体育活动要和学生的健康“牵手”并与之紧密结合,换言之,体育活动应该在“身心健康”这个教育目标关照之下展开。因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既注重“体育传承”,又注重“健康促进”,所以,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让每一个学生不仅“体育好”,而且“身体好”,实现“体育”与“健康”在教学效果上和谐、完美的统一。

2.“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二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

“体育教学”要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的健康,“健康教育”只有凭借体育的手段和体育课的时空才能走向有效。否则,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譬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球类教学的目标总是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打球”这一层面上,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球类教学就必须让学生通过球类运动的学习与实践,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进而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喜欢这些运动项目并能理性地去认识它们,并把未来的生活中,把运动或游戏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之中,使之为服务于自己的终生健康。而传统的健康教育只注重纯理论的传授,空洞的讲解犹如空中楼阁,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新课程倡导健康教学必须跟体育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例如,我校结合体育教学开展的“安全救护的演练”、“心理拓展训练”等健康教育活动,就变“纸上谈兵”的做法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实在在的操练,效果显著,立竿见影。

三、如何实现“体育”与“健康”的牵手

“两种东西丧失后才发现它们的价值:青春和健康”,这是流传于阿拉伯的一句名言。可见,健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坚持体育锻炼,维护身体健康,应贯穿于人的一生。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应真正实现“体育”与“健康”的牵手,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现在”与“将来”都在处于运动的“正在进行时”之中,让学生“现在”与“将来”都拥有健康的体魄。

1.纠正错误认识,用理性知识指导学生步入健康之路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体育教学必须针对他们当前的身体发展需要及健康问题去开展健康促进的工作。生活中有好多错误的认识来自于错误的感性,属于人们“想当然”的意识范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错误认识,用正确的理性的知识充实他们的头脑。要将有关健康、卫生、保健、安全、环境等与身体健康相关的知识,诸如卫生习惯、作息、营养状况心理问题及困惑、安全防范、疾病预防、抽烟饮酒不良嗜好,等等,用恰到好处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逐步引导学生步入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道路。

2.遵循教育原则,增强传授“保健知识和方法”的实效

保健知识的传授应拒绝空洞无味、泛泛而谈,要讲究“针对性”、“信服度”、“行为化”等教育教学原则。所谓“针对性”,就是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组织教材、收集案例、构建知识。所谓“信服度”,就是说传授知识要重视科学依据,杜绝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要用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的数据,赢得学生的信服,如针对当前初中生群体中个别学生吸烟、喝酒的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就曾以身边一些鲜活的事例和大量的数据,告诫学生不要极早地与烟酒交上朋友。把握住了“信服度”,就能真正实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谓“行为化”,就是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对于教师所传授的保健知识和方法,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这一层面上,还要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好”,并且要学会付诸实施。

3.利用体育活动,实现“现在的健康促进”教学目标

如何利用体育活动实现“现在的健康促进”教学目标,体育教育专家毛振明认为,教师应致力于做好的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队列和体态方面的训练,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优美体态的形成及对审美意识的培养;二是充分利用体育课堂的特殊时空,把体育课与课间操、课间活动等时间结合起来,做好养护学生大脑、眼睛和身体的保健工作;三是利用运动技能的练习发展学生的体能工作;四是利用体育课中的集体因素、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勤奋让人成功的励志名言

2 、我年轻时注意到,我每做十件事有九件不成功,于是我就十倍地去努力干下去。——萧伯纳

3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4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5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6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7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

8 、攀登顶峰,这种奋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人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加缪

9 、没有比时间更容易虚掷,更值得珍惜的事,倘若没有时间,我们在世上将一事无成。——门捷列夫

10 、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11 、游手好闲的人最没有空闲。——瑟蒂斯

12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13 、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没有时间——日本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民谚

14 、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你在勤劳些什么呢?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懒惰。——卡夫

15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李卜克内西

16 、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尼采

17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篇6:勤奋让人成功的名言名句

2 、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木村久一

3 、为了人类的伟大事业,应当去私心,以勤奋的精神为之奋斗到底。贡献没有够,也永远做不够。——佚名

4 、国家之前进在于人人勤奋、奋发、向上,正如国家之衰落由于人人懒惰、自私、堕落。——斯迈尔斯

5 、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钱三强

6 、在每一条路上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勤奋,所以知名之士为数不少。大海里已经挤满了鲸鱼。——法莱塞

7 、我在科学方面所做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达尔文

8 、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9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李卜克内西

10 、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尼采

11 、人生是一座可以采掘开拓的金矿,但总是因为人们的勤奋程度不同,给予人们的回报也不相同。——佚名

12 、如果A代表一个人的成功,那么A等于x加y加z。勤奋工作是x;y是玩耍,而z是把嘴闭上。——爱因斯坦

13 、懒惰和贫穷永远是丢脸的,所以每个人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对别人隐瞒财产,对自己隐瞒懒惰。——塞缪尔·约翰逊

14 、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华罗庚

15 、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能,也不存在没有知能的热情,如果没有勤奋,也不存在热情与才能的结合。——约瑟夫。

16 、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做不到的,靠勤奋也能做到。——佚名

17 、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18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李卜克内西

19 、国家之前进在于人人勤奋、奋发、向上,正如国家之衰落由于人人懒惰、自私、堕落。——斯马尔兹

篇7:关于勤奋让人走向成功的名言

2 、天才就是最强有力的牛,他们一刻不停地一天工作十八小时。——勒南

3 、我不敢说自己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我敢说我是中国最勤奋的导演。——张艺谋

4 、时间是个常数,但也是个变数。勤奋的人无穷多,懒惰的人无穷少。——字严

5 、在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吴晗

6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7 、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萧伯纳

8 、攀登顶峰,这种奋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人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加缪

9 、我们在社会上,比聪明已经没机会了,比勤奋那你更没机会,唯一能比的就是未来。——马云

10 、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最重要的是奋斗心,热爱生命,勤奋实干,开放进取。——佚名

11 、如果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有毅力的结果。——达尔文

12 、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约瑟夫·鲁

13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华罗庚

14 、如果没有勤奋,没有机遇,没有热情的提携者,人就是再有天才,也只能默然无闻。——小普林尼

15 、毅力、勤奋、忘我投身于工作的人,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16 、智者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谁想改变命运,就得勤奋工作,否则将一事无成。——普劳图斯

17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况

18 、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木村久一

19 、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爱因斯坦

20 、如果你富于天资,勤奋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如果你智力平庸,勤奋可以弥补它的不足。——乔·雷诺兹

21 、如此勤奋的孩子依旧没有通过考核,唯一的解释就是他的资质实在是太差了。——唐家三少

22 、假如你有天赋,勤奋会使它变得更有价值;假如你没有天赋,勤奋可以弥补它的不足。——雷诺兹

23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爱因斯坦

篇8:让品德与生活手牵手

一、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如果把孩子的生活世界比作一张白纸, 那么无论是家庭生活, 还是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 都会争着在这张白纸上描上重重的一笔, 也就是说各种体验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 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品德课程教学中, 我会尽力做到把课本资源与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给学生以启发、思考、感悟的时间。

如教学《我爱我家》时:我让学生把课前布置准备的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带入课堂。上课时, 请孩子拿着自己咿呀学语至上小学的照片谈谈成长中的感受, 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书本结合成一体, 引出了教学主题, 让孩子深入浅出地了解了家庭成员。再让孩子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 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令我和孩子们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孩子带了十多双大大小小的手套, 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织出来的。小孩子们惊讶不已, 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孩子的心。本课讲完后, 我又给孩子们留了一个课后作业, 回家问问爸爸小时的家和自己现在的家有何不同。学生反映的情况千姿百态而又具体生动, 有的谈住房不同, 有的说衣食不一样, 还有的说交通工具有巨大差别。通过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让孩子们从中具体感知了社会的进步给小家庭带来的变化, 也更加热爱祖国这个大“家”。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孩子体会到父母在养育自己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 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敬爱之情, 感受家庭的温暖, 激发了爱家情感。

再如《我是一个消费者》。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 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商品, 有学习用品、方便面、各式衣服、小食品等。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商品, 进一步领会买卖中的道德及价格的秘密, 我组织开展了班级商品订购会。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商业人员工作的辛苦、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及规则。

由于以上教学设计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间展开, 从而建起的这种“共融”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 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孩子不仅在情绪上受到了感染, 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从而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 引发了他们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二者的联系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们的情感升华。

二、在教学方式上引入生活化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形成规范行为习惯的内容, 如: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自己动手收拾房间、初步料理自己生活, 热爱班集体等, 教师需要对这些行为规范反复训练学生, 使之形成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单凭说教是很难做到的, 例如:在教学《你真行》这一课时, 根据课文内容, 我先给了学生一课时的时间, 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 让他们互相学习别人的本领, 如唱歌、跳舞、编花篮、折纸等, 让他们认识到别人的长处, 同时体验到互相学习的快乐, 最终感受到“多向好朋友学习, 我们就会进步得更快”。在此基础上, 我再加以引导, 让他们平时多加观察同班同学的长处, 把所观察到的好朋友最让你佩服的地方记在优点卡上。如此再通过平时的生活实践加以巩固, 使学生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心中有榜样, 能以此激励自己的成长。

引导孩子进行“模拟”生活, 孩子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 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 让品德从生活中来, 又回到生活中去,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为他们今后的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达到拓展教学的目的。

如:在教学《讲礼节》时, 我先介绍了在不同的场合要讲究不同的礼节, 如“就餐时要讲究的礼节”, “到别人家做客应讲究什么礼节”, “参加集会的礼节”, “观看演出的礼节”等等, 并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开展现场表演活动, 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情景中演演、评评、改改, 使其在入情入境的表现中得到深刻的体验, 真正学会待人接物的各种礼仪。

三、强化体验, 通过活动体验生活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 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 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 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积累经验、发展能力。例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 安安全全上学》, 我先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住在哪里, 每天是如何上学的, 路上要经过哪些地方, 有哪些主要的标志性建筑或景点, 有哪些不安全的地方, 并引导学生画出简单的上学路。同时让学生在平时过马路时注意观察交通安全标志, 收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 开展各种形式的展览会, 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交通标志, 介绍在哪儿找到的, 这些标志有什么作用, 在上学路上如果遇到各种交通标志应如何做。为了强化学生对交通规则的认识, 我进行了模拟游戏。让学生轮流扮演交通民警, 进行上学路上的模拟游戏, 比如, 听红绿灯指挥、避开汽车、走人行道等, 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在活动中, 我创设各种各样的情节内容, 学生在模拟的交通状态中, 掌握了交通安全的一些基本知识, 养成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习惯。

可见, 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 只有强化重视体验, 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 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 在教学中, 必须做到统筹把握, 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 课上展示、交流信息,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 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 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四、变以教定学为学定教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 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 我们把品德与生活教学不应该理性化、知识化, 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化、活动化, 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 生活得到充实, 情感得到熏陶, 品德得到发展, 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不可避免地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尤其作为低年级的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看, 他们特别容易被有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 而如果行为训练过于单一, 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容易产生厌倦感。比如我在教《我和规则交朋友》一单元时, 除了书本知识之外, 根据一些小学生迷恋电脑游戏而影响学习的情况, 以身边实事为例, 讨论做此事该不该有规则, 该有什么样的规则, 有的小朋友还当场讲述自己的经历。因为是身边事, 是非好明白, 易接受, 后来有几个小朋友很快转变了, 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我觉得充分认识与领会新课程观念中所要求的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 是我们教学中必须做的。

总之,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善于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孩子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去, 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 既要让教学走进孩子的生活, 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孩子。要让孩子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 体验社会生活, 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只有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 他们才能去观察、感受、反思他们的生活, 致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 体现回归生活, 实现品德与生活手牵手的目的。

摘要:品德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 用心灵去感受社会, 从而去融入社会。1) 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2) 在教学方式上引入生活化;3) 强化体验, 通过活动体验生活;4) 教师要充分认识与领会新课程观念中所要求的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

篇9:让“惩罚”与“教育”牵手

麦克劳德是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但他在读小学时,却是学校出了名的“捣蛋鬼”。有一天,他忽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究竟是什么样子。于是,他便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套住一条狗,宰杀后把狗的内脏全部挖出来,一件件地隔离开进行观察。谁知他们宰杀的那条狗是校长家的,校长视那条狗为自己的第二生命,特别宠爱。得知自己宠爱的小狗被人宰杀,十分恼火,决定重罚肇事者。但后来的惩罚决定令人吃惊: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和一幅身体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知道自己闯了祸,便无条件地接受了惩罚,并认真地画好了两幅图交给了校长。校长看后认为他画得很好,对错误的认识也比较诚恳,教育一番后,“杀狗事件”就这样了结了。校长这一出人意料的处罚方式,既让麦克劳德感到自己犯了错误,应该承担责任,也保护了他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校长的处罚方式也让他有了一个探索、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使他对狗的解剖派上了用场。麦克劳德也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己知识的缺乏,从此发奋学习,最终成为荣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当有人问他在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他说:“我在读小学时因杀了他的狗而给我处罚的一位校长。在我心目中,他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麦克劳德的成功与这位校长高水平的惩罚密不可分。

这位校长对“杀狗事件”的处罚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和宝贵的启示。

一、科学地认识和实施教育惩罚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伤害学生的身心为原则,以促使受教育者健康发展为目的,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主要包括学校惩罚和教师惩罚,主要是对那些有事实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和惩罚,如训诫、斥责、惩罚性值日等。教育惩罚在行使过程中兼具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性质,目的在于教育、矫正和戒除,从而促其改过自新,而非单纯的惩罚。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惩罚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恰当的批评和惩罚是治病救人的“灵芝草”,是激发学生人生信念的“孵化器”,是引领学的生健康成长的“导航仪”。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羞耻心和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不良诱惑的觉悟和能力;能培养学生的抗压力和耐挫力;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惩罚的积极意义不容抹杀,毕竟,今天受到的来自学校、教师的惩罚,要好过明日来自社会,甚至来自自然的惩罚。教师批评、惩罚学生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心理刺激因素,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批评和惩罚不但是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恰当使用,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但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顶牛”行为的发生,使教师处于尴尬被动的地位,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二、实施教育惩罚的策略

1.让惩罚与教育牵手

惩罚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任何形式的惩罚都应蕴涵丰富的教育内容,以促使受惩罚者健康发展为结果,而不能是“为了惩罚而惩罚”。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惩罚,才是睿智的、高明的惩罚。惩罚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使受惩罚者无地自容,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要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选择处罚方式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上文中校长的做法表面上是惩罚,实质上则是一种别开生面、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的过程。校长把惩罚变为一种教育学生的契机,可谓是寓教于罚,明罚实教,重教轻罚,使惩罚“美丽动人”、“魅力无穷”。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或变相体罚,不是心灵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对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思考学生的动机,站在学生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既不能放纵不管,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将其“扫地出门”,因为这样做就失去了惩罚的教育意义,甚至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把批评与教育牵手,让惩罚与育人联姻,真正发挥惩罚的积极作用。

2.教师要理性对待学生的错误,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教育离不开管理,管理也少不了惩罚。但在管理、惩罚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不要放大孩子的错误,不要拿孩子的错误给孩子“贴标签”、“扣帽子”。“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经营好学生的缺点错误,坚信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能成才。学生的现在不等于他的以后,更不等于他的永远。一位教育家说过,“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但只要播种下去就有发芽的可能;不是所有的花朵都会结果,但只要开花就有结果的希望……”我们对所有的学生都应当有美好的期待。麦克劳德宰杀了校长的宠物狗,校长没有重罚他,却从“杀狗”事件中看到了麦克劳德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便采用了“罚画两幅图”的方式,使惩罚变成了促其发展,激发探究的外部动力,是一种何等高明的惩罚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要遇到一些“调皮鬼”、“捣蛋鬼”。对于这些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以一颗童心看待孩子的行为,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禀赋,创造条件促其发展,给他们个性的张扬,特长的发挥注入正能量,切不可不加分析地给他们扣上“孺子不可教也”的帽子,贴上“朽木不可雕也”的标签。更多的“麦克劳德”也许就在这些“捣蛋鬼”、“调皮鬼”中。

3.让惩罚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

潜能,是指人身上的尚未被开发出来的各种能力。潜能人人都有,只存在开发和待开发的问题,不存在有或没有的问题。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现实能量的三万倍以上。我们所表现出来的现实能量与潜意识状态下可能有的潜在能量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每个学生都是潜能无限的“富矿山”,等待我们去开发,去经营。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关键是教师看到没看到他们的潜能,有没有给他们施才华能的机会,有没有真诚地去欣赏他们的闪光点,发掘他们的潜能。

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犯下一些错误,这应属正常现象。有时,学生的错误则是孩子创造力的一次爆发,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情感的释放,激情的显露,智慧的彰显,是一种自我表现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善待学生的某些错误行为,善于欣赏错误背后的精彩,能动地运用教育艺术,使惩罚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的神来之笔。一个人的潜能若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就能使人积极地迎接挑战,不断地超越自我。所以,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勇气和力量,经常施加一些意念给潜意识,时间长了,潜意识就能起作用,就能释放能量。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信任的手势,一次善意的惩罚,都会给学生带来前进的巨大动力,都会使学生兴奋不已,干劲十足。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穷的,给他一个支点,他会把地球撬起,给他一点阳光,他就会光彩照人、灿烂无比。因此,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建表现才能的平台,架好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梯子,让学生能有机会显露激情、彰显智慧、张扬个性、提示能力、升华德性。学生一旦获得展现自己的机会,潜能就会被开发、精神就会被唤醒、个性就会得以自由驰骋,就会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

校长从麦克劳德杀狗的目的中看到了他的求知欲,从他的“作品”中发现了他的潜能和才能,麦克劳德也从受罚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发奋努力,潜心钻研,潜能被激发,积极性被调动,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

4.对犯错的学生,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

宽容是教师的天资,是教师的智慧,是教师的涵养。尊重学生的独特之处而能有一种兼容之心是一种宽容;承认学生的长处而常怀赞赏之意是一种宽容;了解学生过失的起因,并给予原谅,常留信任之心是一种宽容;体察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而抱同情关爱之心,并善于引导和纠正是一种宽容;善于经营学生的缺点错误,对学生温情地惩罚是一种宽容……宽容会使我们少犯一些低级错误,使我们更能看到真相;宽容让我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发现学生心中不为人知的秘密。对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一颗包容、关爱的心,一种期待的美好心情,微笑着给孩子指出来,并经常加以引导和呵护,应该能让孩子愉快接受并逐步加以改正。我们要用爱来转化学生,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发挥个性特长。有时候即使惩罚,也要讲究艺术性,让他们认识到老师这样做是善意的,使其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允许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宽容学生的缺点、错误。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固有的每一点潜质与禀赋,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无论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优秀的还是后进的;老实的还是顽皮的,都要真诚欣赏、悉心呵护、和善相处、催其奋进。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是不处罚,而是采取一种极具人性化、人情味的惩罚方法,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透过表面的阴影看到学生内在的光芒,触及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觉、自省中走出困惑,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的教育效果才明显而持久。

有些学生所犯的错误具有较大的破坏性,甚至使老师遭到难堪和损害。此时,教师应有“大人不计孩子过”的气度,从教育学生的大局出发,选择妥当的惩罚方式。假设麦克劳德的校长当时从个人的恩怨出发,凭自己手中的权力将其“开除学校”,我想,麦克劳德的后来将会是另一种结局。

教师如何惩罚犯错误的学生,这是一门科学,一门学问。万不可火冒三丈,罚不择法,罚而无度,为罚而罚,以罚代教。如果在惩罚学生的同时,将他们身上闪光的探索欲、好奇心以及强烈的自尊心一同砍伐殆尽,这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则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对学校来说,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失职,是一种“犯罪”。在如何惩罚学生这方面,我们都应该向麦克劳德的那位校长学习。

三、实施教育惩罚应坚持的原则

“小树不修不成材”,其实,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教师是园丁,要对园内花草不断修剪,但修剪不是随意的。教育需要惩罚,但惩罚要坚持原则,不能盲目滥用。

1.合理代偿性原则

代偿性惩罚是指把学生完成新的学习或劳动任务看作是学生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的代价和补偿。这种惩罚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惩罚方法。坚持这一原则,关键是要选择好“代偿媒介”,如果“代偿媒介”选择合理恰当,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常常采用罚学生背书、扫地、加倍做作业等方法来惩罚犯错误的学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殊不知,教师这种简单的惩罚方式,很可能无意间就使学生滋生一种背书、做作业是一种痛苦的事情,打扫卫生是一件挨罚的差事,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失去积极主动性、责任感,以致产生厌学和厌恶劳动的不良思想情绪。麦克劳德的那位校长,在选择“代偿媒介”时,慎之又慎,仅仅是“罚画两幅图”,科学合理,智慧高明,效果自然颇佳。由此可见,选择合理的“代偿媒介”进行教育,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2.人性感化原则

人性感化,即通过对学生深入观察了解,适时抓住时机,用自己的巧妙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化学生,使其在教师深切、真诚的爱的面前反观自身,体验反省,感染情绪,萌生羞耻心,最终促其“改邪归正”。麦克劳德的校长正是基于对学生浓厚的人文关怀,从呵护学生,发展学生出发进行处罚,而没有采取“狂风暴雨”式的惩罚方式,从而使麦克劳德心存感激,愉悦地接受了惩罚,此所谓“美丽的惩罚,生长的人文”。“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人性化教育。

3.适度性原则

凡事都应有个“度”,惩罚也应如此。适度的“小惩”即可“大戒”。惩罚应有分寸,讲究尺度,把握火候,而不应死缠烂打,揪住不放,不应使受罚者感到身心痛苦,不应使他的神经总是紧绷,只要他的心灵受到震动,思想上已有重视,行动上有所改观即可。因此,教师在作出惩罚规定时可以雷声大,但实际操作时要雨点小。惩罚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训导,不应是声色俱厉的呵斥,不应是冷酷无情的压服,不应是无休止的耿耿于怀。惩罚者不一定是冷峻的面孔,铁青的表情,激烈的言辞,舞动的身姿,有时一个反唇相讥的幽默,一个高明的暗示,一个善意的谎言均能春风化雨。麦克劳德的校长,得知自己的宠物被宰杀,心如刀割,十分懊恼,决定对其重罚。但惩罚却是那样的“轻描淡写”、“和风吹拂”,惩罚后,也没再死揪不放,而是到此为止,就此打住。这样有礼、有节、有度的惩罚,怎能不令人心悦诚服?怎能不令人拍手叫好?

4.发展性原则

卢梭曾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教师在选择惩罚方式,实施惩罚时,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在惩罚前后,都必须听听学生的声音,想想学生的感受,看看学生的举动,反思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实施惩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上一篇:对钱的看法下一篇:最新名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