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2024-04-16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共16篇)

篇1:《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许敏燕(初稿)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菊娣(修改)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8~9页例

6、例7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激疑引入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个算式:21×3 3×21。

同学们,这两个算式相等吗?(学生显然能得出相等,教师用等号连接)21×3=3×21。2.看到这个等式,你想起了什么知识?(乘法交换律)3.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这里的字母你觉得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4.和可以表示分数,这只是你们的猜测。下面请你独立思考,举例验证这个猜测。5.交流反馈:整数乘法交换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此时你还想到了哪些定律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和同化与顺应的心理基础,使学生通过猜测、举例验证得出“整数乘法交换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猜测、验证的数学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使其能既有条理又较为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同理,利用这样的数学思想,得出其他两个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学习,展开验证

1.刚才同学们还想到了乘法结合律

和乘法分配律,那么这里的字母也可以表示分数吗?下面请同桌合作,举例验证。

2.同桌合作,举例验证。合作要求:(1)举例说明

①请同桌各写出一个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如②同桌交换,计算出利用运算定律后的结果,如③对照两者的结果是否相等。(2)能否举出一个不相等的例子?(3)得出结论。

3.全班交流反馈,请几个小组来交流验证过程。

4.小结:整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全班交流反馈的形式,经历猜测、举例验证、尝试举反例、得出结论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渗透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这一过程,学生始终是知识建构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实践新知,应用提高

1.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为了得出这一个结论,应该怎样应用呢? 2.独立尝试。

(1)出示:

(2)思考:选择什么运算定律才能使计算简便?(3)计算 3.小组交流。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1)计算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这样计算,为什么能使计算简便? 4.全班反馈

第一题:

=×5×(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可约分)

=3×

=

第二题:

= ×12+×12(应用了乘法分配律,可约分)

=10+ =13

5.小结: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能使一些分数混合运算变得简便。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得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能使一些分数混合运算变得简便”的结论,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更能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三、练习巩固

1.请独立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1)××3

87×

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第3小题,思考87与怎样做可以进行约分呢? 的分母之间有什么联系,(2)奶牛场每头奶牛平均日产牛奶t,42头奶牛100天可产奶多少吨?

每头奶牛每天产奶t,那么42头奶牛每天产奶t。求这些奶牛100天产奶的数量,可以列出的算式为:。

2.出示: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题,动笔前先思考怎样算比较简便?学生独立计算。

(2)第一题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大家都没有异议;第二题到底如何?两种方法都试试看,比较得出结论,其实用乘法分配律并不简单。

(3)第二题的数怎么改一下用乘法分配律就比较简单了呢?(4)做了这两题,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后计算,有利于学生细心观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同时让学生通过计算自己感悟,并不是任何计算都是用乘法分配律简便。针对封闭的计算题采用了开放式教学,为计算练习注入了活力,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

3.开放练习:在□中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简便。

×15×□

×+

×□

(+□)×□

【设计意图】开放式习题的设计,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已掌握的解题能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使学生巩固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弄清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整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随堂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的第12、13、14题。

篇2:《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对策: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式1/15╳5= 2╳2/3 = 7/8 ╳14= 15/6 ╳24=

2、说说整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先约分再计算还是先计算再约分方便?

二、新授

1、出示例题4题目和图。

2、理解题目意思。

3、你知道左边图中画斜线的部分占1/2的几分之几?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4、右边呢?

5、你能看图用算式来表示结果吗?填在书上。组织交流。

6、总结: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7、探究:观察这两个算式,猜才分数与分数相乘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验证猜想,教学例题5。(1)出示例题5(2)在图中画斜线表示计算结果,再填空。(3)组织交流: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4)总结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巩固

1、出示 1/42/3 8/93/

4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可能出现两种:先乘再约分 或先约分再相乘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谁更好?如果是24/7755/8呢?再次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4、介绍简便书写格式,发现可以在算式上直接约分,再计算,提高速度。

四、比较出示2/113和45/6,先计算,再比较,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所以不管上分数乘整数还是分数,都可以看作是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

五、巩固提高

1、第46页上的练一练先独立计算在书上,指名板演,再组织交流。

2、第48页上的第1题读题先在图中表示出来,再列式计算。组织交流想法。

3、第48页上的第3题先独立判断,将不对的改正过来。组织交流:是否正确?错在哪里?怎样改?最后是多少?

4、第48页上的第4题先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怎样?

篇3:《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PEP小学英语三上修订版中新增加了字母教学板块, 因此, 在本课复习教学中, 结合音素操练单词进行复习与巩固。

根据本单元内容的特点, 在设计中, 首先通过演唱孩子们熟悉的颜色歌, 活跃气氛, 而后通过探照灯等游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绪, 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情景“Colourful park”, 并设计一些卡通形象, 组织一些活泼、简单, 便于操作的活动和歌谣, 在知识的滚动复现、环节的层层递进中完成教学。

单词复习环节, 通过歌曲让孩子复习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情况, 然后将相关音标渗透到单词的复习操练中。跟读动画录音后, 设计“帮小精灵找回颜色”的游戏, 将复习难点弱化, 使颜色单词的复习更加形象、生动。最后设计“啄木鸟捉害虫”的游戏, 引导他们依据单词的发音, 找出单词中的错误字母, 培养学生初步的读音感觉, 培养其拼读能力。

通过书本上的Let’s do的复习, 顺利过渡到寻找身边的颜色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突破教学难点, 层层递进, 由浅入深, 把枯燥的复习设计得活泼、开放, 至始至终都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Step1.Warming up

1.Greeting. 利用第一单元的句型进行问候。

2.Enjoy a song: Colour song.

3.Game: 探照灯。利用课件模仿黑暗中的探照灯模式, 依次将探照灯光圈定格在red, yellow, green, blue四个单词上, 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设计意图】简单的问候, 复习了上一单元的句型;欢快熟悉的颜色歌的跟唱, 初步回顾了旧知;探照灯游戏, 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绪, 把学生带入神奇的彩色世界。

Step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复习A部分的单词。

【设计意图】复习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让学生认真听仔细看, 使学生对每一个单词的字母发音和口型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便于渗透字母音素教学。

2.结合音标Let’s chant。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本A部分单词chant朗读的新编, 让学生对相关发素朗朗上口, 为单词的准确发音奠定基础。

3.Game:魔术竞猜。教师展示四瓶矿泉水, 请男女生竞猜赛猜魔术后的水颜色。 (魔术为:摇晃水瓶, 而后矿泉水分别变为blue, green, yellow, red水)

【设计意图】从矿泉水变成有颜色的水, 这一魔术游戏, 让整个课堂有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4.复习B部分的单词。颜色魔术游戏后, 将红色和黄色液体混合, 引出orange;再将绿色液体混入, 引出brown;再将所有混在一起, 引出black。最后拿出最洁白的white。

【设计意图】色彩与知识学习的结合,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充满着惊喜,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发现, 乐于学习知识。

5.结合音标Let’s chant。

6.录音的跟读, 要求学生指着书上的图跟读。

【设计意图】元音的发音不易到位, 借助音素练习单词, 让学生做到了张开口, 发好音。边听边看边指边说, 训练学生手、脑、口、心、眼协调统一的能力。

Step3. Practice

1.情景“colour park”课件展示8只颜色精灵小鸭。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认识这些精灵。之后将8色鸭子的头饰交给学生, 引导孩子们将自己认识的精灵小鸭, 介绍给大家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的创设, 自然地将本单元的单词复习与第一、二单元的句型操练结合起来, 让孩子们掌握选择权和课堂主动权。孩子们不仅做了课堂的主人, 还展示了自己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增加了趣味性和成就感。

2.啄木鸟游戏:粗心的小鸭学写自己的名字, 小老师帮忙检查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找茬”游戏, 使学生初步感知字母与音素之间的联系, 培养其辨别与拼读能力。

3.句型操练“I see….”“I have red pencil.”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颜色鲜艳的小丑, 以及文具与颜色的结合操练复习, 检验孩子们的学习成果。

Step4.Homework

1.回家跟读磁带, 复习本单元课文, 和家人分享今天的收获。

2.寻找生活中的颜色, 待下节课回校和同学分享。

篇4: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分数乘法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继续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以分数和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利用整体展示,使学生找出知识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整合思路

引导学生用数一数、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教材简析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4.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整数乘以分数,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5.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条围巾)亲爱的同学们,天气变凉了,我想织一条围巾。但我每小时只能织5厘米。根据这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马上回想到可能提出的是整数或分数的问题等等)

师:同学们已经提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老师两小时能织多少厘米呢?

生:(不约而同的)×2

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义?你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会用乘法计算?

此时引导学生说出整数乘法的意义以及与数量的关系:(板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提出问题,推进新课

(1)引出课题

师:2小时织多少米?谁能列出算式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呢?

师:我们从前面分析过的数量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今天学习的就是这样的乘法算式。(板书:“一个数乘分数”)

(2)研究分数乘法的意义

①初步感知

(对于学生回答总比较贴切的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算式都有自己的理解。那这个算式到底表示什么意义呢?

(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巡视,并适当予以恰当的指导。)

请折法不同的学生来进行展示与交流,加深学生对这个过程的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法以课件演示,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印象,虽然折纸的方法有很多,但每一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②进一步对其理解

③拓展延伸

④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一个数和分数相乘,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探究计算的方法

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大家一起猜测结果。

师:我们猜测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进行操作来验证。然后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用分数的意义来解释

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并把这1份又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2×4=8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正确。

重点请同学谈一谈8是如何得到的。

方法二:化小数验证

方法三:画图或折纸

小结:从大家的思考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再把这1份又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2×4=8份,取了1份,所以是■(边说边板书)。

现在来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分子、分母是什么关系?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在观察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时,发现右边积的分母正好是左边两个因数分母的乘积,而积的分子正好是两个因数中分子的积。学生通过猜想:发现这可能是计算分数除法的方法。)

教师总结:我们从这个例子中推想出来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这种情况呢?这时可称之为猜想。想证明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验证。

四、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课重点就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课堂中也重点训练了学生概括等量关系式的能力,为以后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打下了基础。学生学习分数乘法,个别学生对分数乘法计算还不是很熟练,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应继续提高计算能力。

篇5:《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3~14页例8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数连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在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单位“1”“分率”与所对应的量的相对性。进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单位“1”“分率”与具体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找一找,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1)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

(2)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2.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相等。

(1)篮球有35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足球有多少个?

(2)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相等,六(1)班有女生多少人?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单位“1”的量,来解决更多的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环节中两个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地复习了有关单位“1”的知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单位“1”、分率与具体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思辨交流

(一)阅读与理解

出示例8情境图:这个大棚共480 m2,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地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

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意思是说以()为单位“1”,()是()的()。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意思是说以()为单位“1”,()是()的()。

要求的是()的面积。

【设计意图: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将课标提出的“四基能力”落实在课堂之中。】

(二)分析与解答

1.分析:如果我们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表示整个大棚,你能折出或画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吗?

学生动手操作。

2.解答:看着这张图,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尝试解决。)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1)先求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480×

=240(m2); 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240×

=60(m2)。

思辨:求萝卜地的面积时,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整个大棚面积)求红萝卜地的面积时,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萝卜地面积)

利用上述图例,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上述思辨问题,并得出:连续两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两步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

(2)先求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老师问:你能在图上指出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吗?)算式是×=。

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480×

=60(m2)。

思辨: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主要采取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积极思考、尝试解决、思辨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三)回顾与反思

我们求出的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 m2,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检验一下吗?

生: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 m2,60÷240=,确实是占萝卜地面积的。

萝卜地的面积是240 m2,240÷480=,正好是整个大棚面积的一半。

生:从折纸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红萝卜地、萝卜地和整个大棚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的有效自我调节,是智慧成熟的标志。可以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调整学习过程,改善学习策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咱们班36人,的同学长大后想成为老师,想成为科学家的人数是想当老师人数的,多少名同学想成为科学家?

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呢?

说说你的分析思路,第一步是先求什么? 2.解答教材第16页练习三的第1~3题。

(1)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是50厘米/秒,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是动脉中的,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只有静脉中的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每秒流动多少厘米?

先求血液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再求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

算式是50××=(厘米)。

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是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的几分之几,再求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

算式是50×=(厘米)。

(2)海象的寿命大约是40年,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海狮的寿命,再求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海豹的寿命是海狮的。海算式是40××=20(年)。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海豹的寿命是海象的几分之几,再求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算式是40×=20(年)。

(3)芍药的花期是32天,玫瑰的花期是芍药的花期是多少天?

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玫瑰的花期,再求水仙的花期是多少天。,水仙的花期是玫瑰的。水仙的算式是32××=15(天)。

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水仙的花期是芍药的花期的几分之几,再求水仙的花期是多少天。

算式是32×=15(天)。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认识。练习的设计以趣味性和层次性为原则,分别安排了“基础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练习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位。】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师小结:

1.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相当于把两个“求一个数是多少”的问题整合在一起。要先想清楚第一步求什么,特别要注意第一步计算和第二步计算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

2.我们可以借助折纸或画图的方法理解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梳理,同时通过教师的归纳与提炼,让学生理解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过需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吗?请你课后去收集一下吧。

篇6:《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第6课时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

第6课时 4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4的乘法口诀”抽象出电子图,直接观察电子图,从1一个4到4个4,先说乘法,再编口诀。由直观到抽象,即使学生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以及逐渐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4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在表内乘法(一)第一阶段学习的末尾部分,前面先后已经完成了乘法的初步认识、5的.乘法口诀、2和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由来。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课中预学单的引导,通过自主探究,得出4的乘法口诀,再进行汇报,在思想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更深一步地学习本节课知识。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结果还是可观的,可能是由于学生本身就知道了4的乘法口诀,也可能是因为学生之前的学习比较扎实,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够自主得出4的乘法口诀。但是从上课的感觉看,本节课上得实属艰难,为此,我经过了深刻的反思。

篇7:《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乘加乘减

学习内容:教科书P56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学习重难点: 重点:乘加乘减式题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学习准备: 学具:小棒

教具:教学课件、本子、小棒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知

1、拍手操。

不同的拍法由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回顾

昨天小朋友们都提到数数有很多方法?可以两个两个数,也可以……

二、探索新知

1、今天我们要来猜数。猜一猜老师手中会有几根小棒? 你打算几个几个数?

教师有次序地将小棒分发到各小朋友手中。几个几?还多了几? 板书几个几多几。出示图示。

还可以怎么列式?为什么这么列?(几个几少几)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情况板书几个几多(少)几及算式。计算算式得数

2、小结

比几个几多几,少几的算式我们可以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来做。

三、拓展练习

1、出示情景图(第58页第4题)小朋友在干吗?他们是几个人一把伞?

2、在实验室里试管摆放地可整齐啦。(出示第5题)你看,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什么?你能列式计算嘛?

3、第6题:小朋友在看电影,他们是怎么坐的?可以怎样列式?并计算。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篇8:"分数乘法"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一、优化分数教学目标,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在小学分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单元和课堂内容, 认真分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深入研究各个例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找准内容的结合点, 准确把握分数乘法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将分数乘法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在体验中更好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 我把分数乘法的教学目标定为: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并能举一反三解决类似问题。教学重难点定为:由求一个数的几倍过渡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有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针对我校教师在分数乘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铺垫不能铺天盖地, 要与新课紧密联系。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往往与教师的导入、铺垫有关。所以在教学中, 应注重新课的导入。如在分数乘法教学中, 我设计了如下铺垫:

(1) 口算下面各题。

(2) 说说下面各题中谁与谁比, 把什么看作单位“1”。

为了方便比较它们的异同, 这一过程的板书设计如下:

单位“1”的对应量×分率=分率的对应量

这样设计的优点是: (1) 在单元伊始就把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呈现出来, 使学生进一步理清分数乘法的意义, 让他们明白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 二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区别, 从而对分数乘法的意义有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 (2) 使编排逻辑更加清晰, 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解决“如何列式”, 再解决“如何计算”的问题; (3) 突破了过去教材中到“问题解决”部分才去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限制, 从而拓宽了本单元其他内容的素材选择范围; (4) 设计问题生活化, 例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从而实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这一知识目标。

3.巩固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多样化。为了进一步对分数乘法加深印象, 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牢固掌握, 教师应由浅入深地精心设计巩固练习, 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多样化, 从而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实施多样化的分数教学, 减轻学生课余负担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难以满足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因此, 新课改下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分数乘法的教学模式, 在抓好小学分数乘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大纲内容, 适当地补充数学信息, 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理解和感悟, 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如, 我在设计练习时将看图列式中的“求已修的是多少千米” (如下图) , 通过课件移动变为“求未修的是多少千米”, 通过直观的图形转换, 学生不仅加深了分数乘法应用题中量率“对应”的理解, 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而且达到了加大课堂教学密度, 减轻学生课余负担的目的。

三、开展讨论交流合作,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精心的准备, 设计整理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在分数乘法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目标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如, 教学中我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并交流:求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数量关系一样, 都用乘法计算, 为了方便区别, 一倍及以上的叫倍数, 小于一倍的用分数表示, 叫分率。通过讨论交流, 不仅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篇9:谈分数乘法的教学

一、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迁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面有关知识的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是非常紧密的。由此,教材在修改上十分重视揭示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的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数学要求我们去发掘这一特点,更好地组织教学。比如,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是建立整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由此,教材在先讲分数乘以整数时,安排了两个复习内容,一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怎样列式,突出整数乘法的意义;二是同分母分数相加,为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作好准备。教学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两个复习内容,通过复习旧知,导出新知,运用旧知学习新知,使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迁移规律和迁移方法。教学例1就可分四步:第一步,揭示例题题意,抓住人跑一步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第二步,引导学生想:人跑3步是袋鼠跳一下3个2/11,可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的连加的方法求2/11+2/11+2/11是多少?第三步,引导学生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第四步,归纳出乘以整数的意义就是几人相同分数连加的简便运算;计算法则就是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先约分,可使计算简便。从而使学生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通过迁移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其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二、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具有抽象性,这是数学的又一个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往往都需借助形象直观和具体操作实践。由此,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化,通过直观形象的思维,又抽象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教学中应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而通过修改后的教材正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分数乘以分数就是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引入进行知识迁移。一瓶桔汁重3/5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1/2瓶重多少千克?2/3瓶重多少千克?通过这个实例来理解抽象出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又如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难点是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理解与掌握。教学中就应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依据教材的安排来组织好教学,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出示例3,理解题意,一个粉刷工一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出示意图,从图意加深对单位1理解;第二步,1/4小时粉刷面墙的几分之分?第三步,拿出一张纸,用它表示这面墙,涂出它的1/5,再涂出1/5的1/4是多少?第四步,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涂的列式并计算,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三、认清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更好地为实践服务,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修改后的教材在这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的又一明显的特点。那么如何抓住这一特点组织好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分数乘法的应用题,它是学习较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的基础。其次,抓住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与学过的整数乘除应用题的联系;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列式计算。三是教会学生理解题意,学会画线段图,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找到解题规律。线段图可以是单纯,也可以是复线,一般涉及一个量用单线,涉及两个量用复线表示。不论用单线还是复线表示,关键是先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找出比较量,如何表示出比较量,这样,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来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四是抓住一个数乘经分数的意义理解题意,正确区分比倍与比差两灯不同应用题。比如可示:(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4/5,吃了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学生计算比较,从而看到前者的4是表示份数,分数是无计量单位名的,后者的4/5千克是一个数量,有计量单位名。前者要用乘法先求出吃了多少千克,再用减法求剩余,后者则是直接用减法计算求剩余。一字之差,反映了两类一同的应用题。

篇10:《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教材第89页的例3,练习十九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2.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2.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复习导入】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花生的出油率是36%。(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新课讲授】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出示例3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4)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题。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造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4)小结解题方法: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

(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89页“做一做”的题目。

(10-9)÷10=10%.提示:每月用水节约的吨数(10-9=1t)与原来用水的吨数相比较。

2.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第1~4题。(1)第1题:①30-25=5(面)

5÷25×100%=20%②5000-4000=1000(册)1000÷5000×100%=20%

(2)第2题:(10-7)÷7×100%≈42.9%(3)第3题:(16-14)÷16×100%=12.5%(4)第4题:(4350-2700)÷4350×100%≈37.9%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了吗?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4课时用百分数解决问题(1)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实质上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即两个数的差量占另一个数的(即单位1的量)的百分之几。

1.用A比B多百分之几:(1)(A-B)÷B

(2)A÷B-1 2.求B比A少百分之几:(1)(A-B)÷A

(2)1-B÷A 注意:找准单位“1”,用单位“1”的量作除数。

篇11:《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内容:1.4.1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

学习目标: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下面两组练习,请同学们选择一组计算.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1),(-7)×88×(-7)

[(-2)×(-6)]×5(-2)×[(-6)×5]

59952),(-)×(-)(-)×(-)310103

1717[×(-)]×(-4)×[(-)×(-4)] 232

3二、探究新知

1、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2、归纳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即:ab=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即:(ab)c=

三、新知应用

111、例1用两种方法计算(1+-)×12622、看谁算得快,算得准

45111)(-7)×(-)×2)9 ×15.31418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篇12:《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这部分内容需要补充的必要性。同时有以下想法。

画线段图现在就应该加强。

学生画线段图的技能相对较弱。在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加强了学生画线段图的练习。效果不错。同时为后面更加复杂的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加强对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的理解。

虽然学生能够结合线段图理解分数的含义。我觉得还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多说,说一说分数所表示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也可以用手“比划“的方法。充分说一说是把谁平均分成多少份,谁相当于其中的多少份。让学生对于单位1有充分的认识。

继续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篇13:《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1) 请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纸;

(2) 裁下它的, 每份是多少张? (张) ;

(3) 裁下张的, 是多少张? (张) 。

(4) 请画图表示分纸的过程。 (因为有实物在眼前, 学生并不感到困难)

(5) 讨论:张是怎么得到的?学生议论纷纷, 最后得出结论:张的, 就是把1张纸平均分成8份, 有3个张, 就是个张。

(6) 请你把上述过程改编成一道应用题, 并列式计算;

(7) 根据上述计算, 思考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8) 得出结论: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通过练习, 学生作业准确率为100%。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使人们淡薄了对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事实。数学教材中教学基本远离生活, 用公理化体系支撑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训练人们的思维, 培养人们的逻辑习惯服务的, 这样造成教学内容枯燥, 使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 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起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 进行自主学习,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发现, 合作交流, 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 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作为教师, 我们要运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 充分利用教材,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对此, 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 形成学生的内在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我认为, 这样的情境应该是生活化的, 而且富有挑战性的。首先, 要让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是否明确讨论的问题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其次, 通过创设情境, 唤起原有的经验, 让学生的智力受到挑战。学生在面临挑战性任务时, 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 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先让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6个同学站成一行, 做抢椅子的游戏, 比谁先抢到椅子。再让学生说说, 对这样的比赛有什么想法?学生当然认为这样的比赛不公平。我顺势引导:那你认为同学该怎样站才是公平的?学生理所当然地回答:围成圆形。教师跟踪追击:为什么要站成圆形?你对圆形有哪些了解……这个游戏情境, 能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 迅速投入实际情境中, 不仅形成了内在的需求, 而且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角度, 发现每人只要到椅子 (圆心) 的距离相等就行, 自然形成站成圆形的观念, 并且从直观上解释为什么要站成圆形, 这里孕伏着圆的特征, 为后继教学打下了伏笔。

二、恰当运用教材内容, 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例题是单一的、枯燥的, 教师在呈现例题时, 应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 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获得合理的解答, 并确认知识的学习。如我在教学简便运算时, 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购物情境:

1. 王老师到文化用品商店购买练习本, 营业员给王老师开具了一张发票如下:

如果你是营业员, 应该如何计算出总价?

2. 学生研究计算方法。

再建立数学模型:

3. 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那种方法比较简便?

然后进行应用与拓展:

4. 尝试解答例2与“试一试”

5. 选用习题: (用多种方法计算)

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方法, 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三、改编例题, 让学生探索与交流

《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使学生能不单纯地“遵从、模仿和记忆”, 而是去“探索、发现、推理、证明”, 作为教师, 我们应当恰当地改变教科书的这种“传统”的呈现形式, 以使得它能够“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推理、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本文开始所举例子, 通过对例题的改编,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篇14:关于分数乘法教学的思考

一、结合教育理论,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逻辑—数学结构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他亲自创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每当我们试图过急地教给他们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阻止他们亲自再创造它们。因此也不存在什么试图过快地加速发展的正当理由;在亲身探索中看来是浪费时间,对方法的构成是真正有益的。(皮亚杰)带着这些思考笔者设计了活动1,也就是一个图案占了整张纸的五分之一,三张占几分之几的情景图。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1.直接说出五分之三;2.用加法来计算;3.■×3;4.用方格图来计算(就是画图来代替计算)等。当然在教学中还可能出现其他做法,如把分数化成小数。但在活动1中,学生的解法是他们自己真正“原生态”的。在这里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是重要的,因为他们的计算方法正处于“模糊”的状态,而且不少学生的计算方法还相当复杂(如画图的方法就相当麻烦)。这里要引发一个冲突:是不是有更好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引导学生反思:你能写出算式,表示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吗?

二、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重建知识体系

分数乘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运算系统,如何才能让整数、小数、分数融合为一个大的运算系统?是不是能通过一个共有的算理来沟通这一切?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笔者在北京听到的《小数乘法练习课》:一是单位的大小;二是有多少个单位。原来以为平淡无奇的两句话,居然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最令笔者难忘的是讲课过程中学生特别想汇报自己做法的表情以及学生回答问题后那种自豪的感觉!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真不敢相信在课堂中学生还会有这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情景!这会不会成为沟通整数、小数、分数运算的算理呢?带着这种疑问,我询问了刘加霞教授,并得到了认可。并进一步指出: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更好!

因此我首先在“回顾与展望”环节中作了铺垫:从小数乘法入手,引导学生复习小数计算的算理。小数乘法的算理是什么?一是单位的大小的确定;二是有多少个单位。0?郾2×3=0?郾6,单位是0?郾1,有2×3=6个单位,就是0?郾6。在这里其实应引导学生猜测:小数计算的算理,是不是也适合于分数乘法的计算呢?在活动1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猜测:0?郾2×3=0?郾6,单位是0?郾1,有6(2×3)个单位,就是0?郾6;■×3=■,单位是■,有3(1×3)个单位,就是■。

其次在活动2中,笔者设计了涂一涂的活动,也就是借助直观图形,验证自己的猜测,理解整数乘分数的算理。把1平均分成七份,这是单位的确定;分母不变,一次画三个格,画两次,这是多少个单位。列式计算为3+3或2×3,也就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在结合图形理解算理的同时,学生不仅创造出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且把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小数乘法融合在一起,为重新建构计算系统的知识体系打下了基础。

三、剖析课堂细节,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长

皮亚杰在《儿童智慧的起源》一书中指出:没有与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个体永远不能把他的运算集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为此笔者陷入了沉思:我的学生能进行合作交流吗?笔者的学生有两极分化的现象,六十名学生中,近二十名学生可以用不识字来形容。一堂语文课,教师让第一排的学生读课文,连续找了几人都没能完整地将课文读下来。笔者在检查作业中又发现一个难以置信的现实:完成作业的学生居然不到三分之一。

让我们来看一个教学片段。“0?郾4小时与■小时比较大小”的教学中,有一位学困生提出是不是可以化成整数来比较大小?她的话引来同学的嘲笑,我听到笑声后走了过去,在问清情况后问了一句:0?郾4小时能化成整数吗?结果这小组里有同学想到了0?郾4小时是24分钟,那么■小时是15分钟,这自然是化成了整数比较大小。这位学困生,平时的表现并不理想。可在这次小组合作交流中,她的想法居然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可以把小数与分数都化成整数来比较大小。这句话对小组内的同学来说可能只相当于一个启发,但对她自己来说却是一个成长的关键点。因为她的猜想是正确的,不仅得到教师的认可,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想法在小组的合作中变成了现实。这无疑为她增加了学习的自豪感,事实也证明这是她学习成绩提高的开始。

正是由于这个案例的影响,笔者在活动1中并不满足于学生给出了■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能不能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出来?此时重在观察不同层面学生的表现,特别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先安排用图形或方格图计算的同学(这是班级中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做法,这是引导学生从观察中获得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过程,也展现部分学困生的思维过程,为他们创造成功的体验机会;其次安排分数加法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做法,此时重在交流一棵树是■,两棵树就是■+■,三棵树就是■+■+■,自然引起学生的思考——既然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为什么不直接写成■×3呢?学生说出单位是■,一共有1乘3(3)个单位。又在■×3的练习中,当学生在交流中指出单位是■,一共是2乘3(6)个单位,即■时我才发现——学生在交流中已经把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小数乘法融为一个连贯的整体。

笔者在之后的教学设计中尽量避免自己讲,一些东西原来写了很多,思考也很多,但我想展现的却是少讲,再少讲!尽量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当然,在教学活动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教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

篇15:《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第三课时分数乘法的计算

【学习内容】 P5例4。

【学习目标】

1.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2.了解分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难点:熟练掌握约分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复习

322173×30=12×==×= 535384

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约分方法。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板书:分数乘法的约分)

二、出示目标

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先学

1、认真看课本P4的例4,完成(自学导向)下列题目: 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

(1)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9千米/分。104。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45

想:这道题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把看作单位“1”,列式计算(分约分再计算):。

答:

(2)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想:这道题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式计算(分约分再计算):。

答:

四、后教

1、小组交流自习导向,后反馈。

探究:分数乘法的约分方法

94×还可以怎么约分? 1045

注意:分数和分数相乘,可以采用分子和分母交叉约分。

9×30还可以怎么约分? 10

注意:分数和整数相乘,整数可以和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通过以上运算你得到什么启发?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再()。

五、当堂训练:

班级pk赛我要当第一

计算。

537381××12×3918× 955141312

62解决问题:一张长方形餐桌,桌面长米,宽是长的 53

(1)桌面宽多少米?(2)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5做一做(在书上完成)

七、反思总结:

篇16:《表内乘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5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

重点:乘法的意义、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学习准备:

学具:

小棒

教具:

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去游乐场玩吗?都玩过什么?能说给老师听听吗?

老师这也有一幅小朋友在游乐场玩的图,很可惜,不是小朋友们的,希望我们下次能一起去。

你看,画中的小朋友正在做什么?

是啊,他们很有秩序的在玩,有的两个两个一起坐,有的呢?如果要列出算式怎么列?

2+2+2+2+2=10 ……

二、探索新知

1、摆小棒

过山车,转椅我们在课上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玩,但是我们可以来摆小棒。

你们能用小棒摆什么图形?你一分钟内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下面我们比一比,看谁在相同时间内摆的图形个数最多。

2、你摆了几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计算的?

让全体学生对自己摆的图形进行列式。

汇报

汇报时,有意识让学生说几个几?

学生列式时如果说出乘法算式,问其为什么这样列式。

3、这样的加法算式,如果我摆了50个呢。这个加法算式写起来。你感觉怎样?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学生如果回答的出,请学生试讲。

数学家们为了可以简便的进行计算,发明了乘法。

5个2,就可以写做2×5,或5×

2它可以表示5个2相加。

教学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4、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什么样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5、把自己列出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总结提高

认识了乘法,也会读会写乘法算式,学到这,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还想知道有关乘法的哪些知识?

1、出示电脑图,教室里有几台电脑,你打算几个几个数?有几个几?可以怎样列式?

2、讲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读给同桌听。

四、总结:

上一篇:动火安全作业规范下一篇:难受同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