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认善恶的童话故事

2024-04-17

辨认善恶的童话故事(共11篇)

篇1:辨认善恶的童话故事

关于善恶的寓言小故事

《晚归的蜂》

春天的傍晚,夜色逐渐朦胧了。一只工蜂吃力地回到了巢房。这是一只年老体弱的蜂,在采蜜的季节里,每天不知采回了多少花蜜和花粉。今天,它感到翅膀格外沉重,显得特别劳累,好不容易才飞回到家门口。

“大婶,你回得最晚了。”守卫的蜂迎上前,亲热地招呼道。“嗯,嗯。”老年的蜂勉强地答应着,它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这时,从里面飞出一只年轻力壮的蜜蜂,想减轻老蜂的负担,主动上前说:“让我把您的蜜放好。”老蜂摇摇头,它知道,每一只工蜂都没有闲暇的时刻。它自己慢慢爬进了储藏室,把花粉囊里的花粉尽数取出,又将采来的花蜜,经过加工,放进了大伙酿造的蜜汁中。这时,它已经耗尽了全部精力,几乎即刻晕倒过去,但它猛然一震,抬头瞅了瞅整齐、洁净的内室,严厉告诫自己说:“不行,我得去外边。”它深情地望了蜂房一眼,毅然往外一滚,掉在嫩绿的草地上,翅膀轻轻抖动了几下,再也不能动弹,永远地休息了。

《使坏的黑乌鸦》

乌鸦的巢建在枝头,狐狸的窝安在树下的洞里。不知什么时候,狐狸得罪了乌鸦,黑乌鸦便记恨心头。这是一只歹毒的乌鸦,它表面不动声色,心里一直盘算着如何报复。

树洞里新添了一只小狐狸,小家伙活泼又老实。黑乌鸦发现机会来了,它当着狐狸妈妈的面,左一个“天才”,右一个“神童”地猛夸。狐狸妈妈很快将乌鸦当成了大好人。

黑乌鸦亲热地问小狐狸:“你爱吃什么?”

“新鲜的肉。”小狐狸天真地回答。

“太好了。”黑乌鸦嚷道。于是,它想方设法叼来了小麻雀、小鸡仔,每次让小狐狸吃个饱。

“你喜欢穿什么?”黑乌鸦殷勤地问。

“皮袄。”小狐狸晃着尾巴答道。

“妙极了,妙极了!”黑乌鸦连声说。接着弄来了兔子皮、松鼠皮等制作的皮袄。

小狐狸贪玩,乌鸦从空中指点,让小狐狸钻篱笆乱窜,在菜地里打滚……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狐狸成了一个又懒又馋、狡诈捣蛋的小流氓,谁都厌恶它,谁都远远地避开它。有只喜鹊向乌鸦打听道:“原来很可爱的小狐狸,如今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对不起,这是我的功劳。”黑乌鸦得意地宣称,“凡是小狐狸的任何要求,我统统满足,哈哈,果然灵验,小狐狸终于变坏了!”

“你这只黑乌鸦,真是一肚子坏水啊!”花喜鹊愤愤地骂了一句,一展翅赶紧飞开了。

《狐狸和兔子》

有一只凶残而又狡猾的狐狸,专门欺压残害弱小动物。有一天,狐狸捉到一只正在寻找食物的母兔。当它张开血盆大口的时候,兔子苦苦地哀求说:“仁慈的狐狸先生,请您发发慈悲,看在我三个幼小的无依无靠的孩子份上,不要伤害我吧!”狡猾的狐狸一听母兔还有三个孩子,立即将它放了,并装出一副十分慈悲而又怜悯的笑脸,关切地安慰说:“啊,原来是这样!您咋不早说呢?我不伤害您,您赶快回家去照管孩子去吧!”可怜的母兔无限感激,连声道谢后,赶回家去。

狡猾的狐狸远远跟踪在后边。它来到兔子的家门口,见门紧紧地关着,就侧耳听起屋里的动静。这时,从门缝传出兔妈妈柔和而感激的声音:“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我被狐狸先生逮住了。我说,请您看在我三个小宝宝的份上,放我回家吧!狐狸先生十分仁慈,它可怜你们这些小生命,不但没伤害我,还催我快点回家照管你们呢!”三个小灰兔听了,连声感激和称赞说:“狐狸先生真好哇!”狐狸听到这里,心里喜滋滋的,推门就往里闯!不曾想,他头大门小,头被门框撞了一个大青包!狐狸十分恼火,正要发脾气。这时,兔妈妈听见有人敲门,就问:“谁呀?”狡猾的狐狸听见兔妈妈柔和的问话后,立即镇静下来,用一种十分关切的口吻说:“我呀。我来探望您可爱的小宝宝来了!”兔妈妈很是高兴,连声说:“啊,是仁慈的狐狸先生啊!快请进!”狐狸一边揉着脑门上的大青包,一边急得无可奈何地说:“亲爱的兔妈妈,我的心地是世界上最最善良的!这一点您已经知道了。我本想立即就来到您的身旁,看看您那天真可爱的小宝宝,可是我的个子太大,我进不去呀!您还是快把小宝宝领出来,让我好好地瞧瞧吧!”兔妈妈赶快给孩子整理衣服,一边连声回答:“好,好!请您稍微等一等,我马上就出来!”很快,兔妈妈领着三只天真活泼的小灰兔,亲亲热热地蹦出来了。就在它们离开大门的一刹那,凶残而又狡猾的狐狸往门口一坐,厉声说道:“对不起,我原先放走你们一只,目的是为了得到你们四只!你们这些头脑简单、只配做鱼肉的小傻瓜,早就该是我的口中食了!”说着,向兔妈妈和三只天真无辜的小灰兔扑过去。兔妈妈在她即将断气的时候,无限懊悔地说:“我真是活该,谁叫我这样轻信狡滑而又凶残的狐狸的鬼话呢!”

《佛法》

唐僧、孙悟空经过许多磨难,到达西天,佛祖封他们为佛。孙悟空喜不自胜,向唐僧下拜道:“师父,请受我徒儿一拜,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使我成了佛。”

唐僧双手合十,眼睛微闭,躬身答道:“应由我来感谢你对我的忠诚,阿弥陀佛!”但当他低头念完佛号,不觉抿嘴一笑。

没想到这细节被土地看到了。

土地问唐僧:“师父为什么对悟空发笑?”

唐僧回答说:“这猴头神通广大,现在又成了正果,其实根基还是很浅的。你要知道,我对他的信任,无非是那道紧箍咒;他对我的忠诚,也无非是那道紧箍咒。”

(黄瑞云)

《人和公驴》

最初,上帝在同一天创造了人和公驴。两种动物本来是平等的,并无高下的差别。由于上帝的一种兴趣,他在创造各种动物的泥里,加了不同的佐料。在创造人的泥里,他加了智慧和狠毒两种佐料,而在创造公驴的泥里只加了温驯地服从一种佐料。这样,就在两种动物中种下了差别的因素。

人建造了房子,过着较为舒适的生活,驴子却不会。

人对驴子说:“住到我这儿来吧,我给你嚼干草。”

驴子感激不尽。

“不过,你得给我拉车,给我作为坐骑。”人说。

驴子认为那是理所当然。

“你不得偷懒,如果你敢发犟,我就抽你的皮。”人说。

驴子认为那也不过分。

驴子长大了,后来它无缘无故地烦闷,觉得似乎有某种需要。

篇2:辨认善恶的童话故事

禅的世界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枯荣等等相对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药山禅师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严,一个叫道吾。

有一天,师徒几人到山上参禅,药山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旁边的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问道:“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说:“荣的好!”

云严却回答说:“枯的好!”

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小和尚,药山就问他:“你说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小和尚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禅师说:“荣自有荣的道理,枯也有枯的理由。我们平常所指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小和尚却能从无分别的事物上去体会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地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的一种差别与执著。

从前在灵山脚下住着一位樵夫,他虽终日以打柴为生,但却一心向佛。这一天他从集市上卖柴回来,便背着香袋来到智藏和尚的住处问禅。

他见到智藏禅师便问道:“你认为有天堂和地狱吗?”

智藏回答他:“有。”

“有佛法僧三宝吗?”樵夫又问道。

“有。”智藏回答道。

樵夫又问了好多问题,智藏都回答说:“有。”

樵夫犯起嘀咕来:“禅师这样回答恐怕错了吧?”

智藏认真地打量樵夫一番:“你是否遇见过哪一位高僧?”

“是的,我曾拜会过定慧禅师。”樵夫如实答道。

“那么定慧是怎么对你说的?”禅师接着问。

“定慧禅师说一切都是无。”樵夫也接着回答。

智藏指了指窗外说道:“你看这满山春色,世俗的人说有,向佛的人说无,你认为到底是有还是无呢?”

樵夫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

智藏又问:“你有妻子儿女吗?”

“有。”樵夫不假思索,应声回答。这老和尚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还没等他明白过来,智藏又问:“定慧禅师有妻子儿女吗?”

“无!”

樵夫愣住了,你这老和尚不会是拿我开玩笑吧!

智藏并不理会,捋了捋胡子微微笑道:“定慧说‘无’就对了。”

有与无都是相对的,在禅者看来,一切东西从物质上说是有,而从精神上说又都是无,因为他们的境界是超越了一般的有与无的概念的。对于他们来说,有还是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行事与做人。

王田精于医术,但仍有不少病人去世,因此每天都惧怕死亡的阴影。一次在出诊路上遇到一位僧人,于是请教:“什么叫禅?”

僧人回答:“我也不知道怎么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一旦学会了参禅,就不用怕死了。”在僧人的提示下,王田前去参访南隐禅师。

南隐禅师说:“禅并不难学,你既然是医生,就应该好好对待病人,这就是禅!”王田似懂非懂,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说:“医生不该把时间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去照顾你的患者吧!”

王田不解的思索着:这种开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理呢?当他第四次参访时,抱怨说:“有位僧人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患者。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请教您了。”

南隐禅师微笑着说:“要知道‘无’是真理,你善待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就会脱离生死挂虑。从忘我到无我,就是禅心显现了。”

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么能入禅呢?只有参透了“无”的真谛,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才是绝妙的禅境啊,只要懂得了这些,又何必去强调是有还是无呢?

光涌饱读诗书,聪明伶俐,虽不是出家之人却很喜欢参禅悟道。这天他去拜见久负盛名的仰山禅师。

仰山看到光涌前来,劈头就问:“你到这儿来干什么?”

光涌回答:“我来看望您老,给您请安!”

仰山就问:“既然是来问候我的,那你看到我没有?”

“看到了。”光涌不假思索。

仰山接着又问:“你看我像不像驴?”

光涌回答:“您不像驴,可是也不像佛!”

仰山接着问他:“既不像驴,又不像佛,那像什么呢?”

光涌反问道:“为什么您非要像个什么呢?何况这像驴和像佛又有什么区别呢?至于像什么,随便想好了。”

仰山禅师听到这里,吃了一惊。这光涌还真是不简单,他虽然不是出家之人,却对禅理悟得如此深透。仰山常常用这个话题去考验别人,被考者不是执著佛相,就是执著世相,或者执著于一个“空”字。像光涌这样无所执著,无所顾虑,不为世俗观念所羁绊的,还是第一人。

仰山禅师不得不对光涌刮目相看。他不禁赞叹道:“我用这个问题来考问别人,十几年来没有一个人的回答能够让我满意,只有你的回答最为完美。你很了不起,我愿意收你为我的真传弟子,把我几十年的修行正果传授与你。”光涌点头答应了,从此他在仰山门下一心修身禅定,最终成佛。

佛与驴都是世俗人眼中的事物,真正成佛之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佛,在他们的眼中佛与驴是没有差别的。这就是所谓大悟的境界。凡人做事总是脱不了俗,那又能如何获得大悟呢?

四威仪内不曾亏,

今古初无间断时。

地狱天堂无变异,

春回杨柳绿如丝。

篇3:辨认面孔的达人

那么,难道是那张脸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吗?非也,那不过是一张普普通通的脸。真正不同寻常的是,那位大个子警察对人脸的非凡的记忆和识别本领。

超级认脸达人和脸盲

说来不可思议,在我们身边对人脸具有超强记忆和识别能力的人并不少见,据科学家调查,这类人约占人群的2%,只是他们很少有机会显露而已。

为什么很少有机会呢?你可以设想一下:对于身边熟悉的人,即便没有此本领,他们也能一眼认出来;而对于那些之前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即使几年之后在大街上认出了,他们也不可能仅仅因为这一点就贸然上前打招呼“喂,我几年前在某地见过你!”所以,除了特殊场合,他们多半都会装作不认识。至于他们自己呢,大概也并不以自己的这项“特异功能”为稀罕,以为大家都如此。所以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无缘知道他们的存在了。

与这类人相对的是,在我们身边还有2%的人是“脸盲”。他们或因先天的大脑缺陷,或因后天的大脑损伤,总也认不清、记不住一个人的脸,有时严重到甚至对着镜子也认不出自己来。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学会了根据一个人的步态、发型等其他特征来认人,所以很少露出破绽,我们也不太容易注意到他们的存在。

现在,这两类人都成了那些研究“大脑是如何对人脸形成记忆”的神经学家的“抢手货”。至于前一类对人脸具有超强记忆和识别能力的人,未来的社会甚至也许会为他们提供一项叫“专职证人”的新兴职业。

大脑“认人不认脸”

我们的生活虽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常识基础之上的,但有时常识并不可靠。

就拿对人脸的记忆和识别来说吧,许多人一定以为,既然人脸和猫脸、狗脸同是“脸”,那么我们的大脑在记忆、识别人脸和猫脸、狗脸时,其过程和机制应该是一样的吧。其实,大谬不然。我们在记忆和识别人脸时,涉及的机制和活动脑区,跟记忆和识别猫脸、狗脸时完全不同。具体地说,倘若你面对的是一张人脸(哪怕是死人的脸或者图片上的人脸),那么我们是把它按“人脸”的方式来记忆和识别的;而倘若你面对的是一张猫脸或者狗脸,那么我们是把它按“物体”的方式来记忆和识别的,也就是说,此时跟记忆和识别一张桌子、一只花瓶所采用的方式完全一样。

这件有违我们常识的事情是通过科学手段才揭示出来的。

在临床上,很早就有人观察到,一些病人因大脑损伤而丧失对人脸的记忆和识别能力,即成了所谓的“脸盲”。他们中有的对着自己亲人的面孔也一脸迷茫,严重的甚至对着镜子也认不出自己来。可是,他们记忆和识别物体的能力却完全正常,能轻易地认出这是花瓶,那是玻璃杯等等。你倘若把他家小狗和邻居家小狗的面部照片出示给他,他也能一眼认出自家的小狗来。

那些对人脸具有超强记忆和识别能力的人也一样。他们的这种超强能力仅限于对人脸,至于对别的事物的记忆和识别,表现就很一般。比如,你要是问他,今天这束鲜花是不是他昨天看到过的那束,那么他也可能会像一般人一样犯错误。

这些例子都说明,我们对人脸和对物体的记忆完全不是一回事。

两种不同的记忆方式

那么,我们的大脑对人脸和对物体的记忆、识别到底有何不同呢?

大脑对物体的记忆是以“拆解-组装”的形式来完成的。举个例子,你面前摆放着一只茶杯。那么,你的视觉就先把它拆解成“杯柄”、“杯体”和“杯上的字画”等几部分图片信息输送到大脑的意识中枢。意识中枢再用这些碎片“组装”出一幅完整的画面,使我们看到这一只完整的茶杯。当然,这个过程非常快,以至于我们感觉不到其存在。而且,这些关于“杯柄”、“杯体”和“杯上的字画”的信息,也被分存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当我们需要识别某物时,就把记忆中的这些信息从大脑各处提取出来,在意识中枢重新“组装”出那幅画面,以便于比较。总之,一句话,这种记忆方式是“先有部分,后有整体”。

可是我们对人脸的记忆却不涉及这个“拆解-组装”过程,我们的视觉不会把一张人脸拆分成“耳朵”、“鼻子”、“嘴巴”等零碎的图片,然后重新组装;相反,视觉是把一张脸当作一个整体传送到我们的意识中枢的,也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储存的。在这种记忆方式中,整体和部分是同时出现的。

因为有这种方式上的差异,所以我们在记忆人脸和记忆物体时,涉及的活动脑区也不同。科学家在对大脑进行扫描时发现,当一个正常人面对猫脸、狗脸时,涉及物体记忆的脑区活跃起来,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是把猫脸、狗脸按记忆物体的方式来记忆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记忆方式上的区别呢?这至今还是个谜。或许因为我们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经常要跟“自己人”打交道,所以为了提高效率,干脆在大脑中另辟一个脑区,行使专项职能。这就好比因假期学生乘客很多,所以火车站售票处干脆为他们另辟一个“学生售票窗”一样。

未来一项新兴的职业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那些超级认脸达人对人脸的记忆方式与常人有何不同。有一点可以肯定,一般人虽然不具备这种超常禀赋,但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识脸的本领也可以有所提高。

对于那些具有这种超常禀赋的人来说,有一个好消息:未来的社会或许将为他们发挥才能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们大概还记得,2011年英国伦敦曾经发生过一场严重的骚乱。事后,伦敦警察局收集了大量有关此次骚乱的现场录像,然后召集全体警员辨认录像中那些暴徒的身份,目前已经逮捕了3千多名嫌疑犯。在警员中,恰好就有一位超级认脸达人,他一个人就认出了200多名嫌疑犯。

篇4:如何辨认真正的绿色涂料

目前人们对家装的环保性能认识逐渐提高,选择也很明确为绿色环保型。

因此,近期市面上的“山寨”绿色环保涂料也越来越泛滥起来,如何才能够辨认真正的绿色涂料呢?

真正的绿色涂料必须带有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颁发的“十环”标志,不要仅看一般涂料上的“国标”二字,因为它只是室内墙面涂料进入市场的“准入标准”。

看涂料表面。优质的多彩涂料其保护胶水溶液层呈无色或微黄色,且较清晰。

闻一闻涂料中是否有刺鼻的气味,有毒的涂料不一定有异味,但有异味的涂料一定有毒。

如果涂料出现严重的分层,说明质量较差。用棍子轻轻搅动,抬起后,涂料在棍子上停留时间较长,覆盖均匀,则说明质量较好;用手轻捻,越细腻越好。

仔细查看产品的质量检验报告,尤其注意看涂料的总有机挥发量(VOC)。目前国家对涂料的VOC含量标准规定应每升不超过200毫克,较好的涂料为每升100毫克以下,而环保的涂料则接近于零。

篇5:善恶的名言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一言之善,重于千金。——葛洪

3、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莎士比亚

4、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

5、恶意和仁慈都是放大镜,但前者的放大倍数更大。

6、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抑制恶更须努力。

7、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罗素

8、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罗·勃郎宁

9、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罗兰

10、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11、惩恶而劝善。——《左传》

12、学佛的要有正见,要相信善恶因果,前生後世,生死轮回,圣人境界──阿罗汉、菩萨、佛能了生死。不要起邪知邪见,以为人死了就完了。——印顺导师

1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14、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15、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曾子

16、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高尔基

17、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18、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杨子

19、一个好行为也可能是一个坏行为,谁要救了狼就害了羊。谁为兀鹰修复了翅膀,谁就要为它的爪负责。——雨果

20、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米开朗琪罗

21、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方孝孺

22、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丘明

23、对于恶人善不得。

24、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2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27、老是考虑怎样去做好事的人,就没有时间去做好事。——泰戈尔

28、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罗曼·罗兰

29、在生活中,有的是吃人的人,有的是被吃的人,但是这两种人可以转化,羊渐渐可以转成狼;狼呢,渐渐地到一定阶段也可以转变成羊。就好像是善恶一样,没有绝对的善恶,你这人特别的善良,那也有特别不善良的地方。最可笑的还有许多人,在羊向狼转化的时候,转化成一半,停在那儿了,半羊半狼,自己也闹不太清楚,到底是羊还是狼。——刘震云

30、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萧纲

31、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德谟克利特

32、恶行生不出善果。

33、我给英雄下的定义是必须用武力为他人或者是为民族、国家谋求利益的才是英雄。好汉是什么呢?好汉这个词是为了他人,但是不一定是正义的。所以这里面有是非善恶的问题。——吴越

34、如果一个地方只有一个善意的人,那么大的世界会不会存在很多好人?不是很多。自然地关注自然!

35、心存善念、相信自己的信念,我们都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36、相见时,要心存善念,如初次谋面,离开时,要郑重其事,像最后一次。

37、心地善良是一种实践。善与恶只是思想问题。即使是琐碎的事情也会影响他人。

38、最怕凄惨,最怕背叛,最怕失魂,最怕灾难,心存善念,逢凶化吉。

39、生而为人,心存善念;入世而活,护己周全;恶魔纵横,善恶转眼;纷繁杂乱,愿君安然。

40、世界有爱,所以美好。心存善良,皆是美好!

41、我长的不帅,但我会努力让自己善良。我不会给讨厌的人好脸,但我会真诚对待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

42、发出良好的意愿,并以良好的意愿做善事。如果做不到,则至少应提醒自己不要不时作恶。

43、心存善念就是把别人应该做的当做不应该的付出,把别人不应该做的当做应该的平常。

44、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结好缘,做好人,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45、世上本没有仙与魔之分,心存善念,魔即是仙,心生恶念,仙也可以变成魔。

46、天生为人,在世界上有良好的愿望;加入世界后生活,保护自己;魔鬼是纵横的,善与恶都转了转。

47、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48、惆怅隶属于善良;绝无惆怅感的人也许非常不凡,但毕竟非善良之辈。

49、心存善念者,必是有福人。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篇6:关于善恶的格言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一言之善,重于千金。――葛洪

3、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莎士比亚

4、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

5、恶意和仁慈都是放大镜,但前者的放大倍数更大。

6、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抑制恶更须努力。

7、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罗素

8、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罗・勃郎宁

9、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罗兰

10、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11、惩恶而劝善。――《左传》

12、学佛的要有正见,要相信善恶因果,前生後世,生死轮回,圣人境界──阿罗汉、菩萨、佛能了生死。不要起邪知邪见,以为人死了就完了。――印顺导师

1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14、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15、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曾子

16、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高尔基

17、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18、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杨子

19、一个好行为也可能是一个坏行为,谁要救了狼就害了羊。谁为兀鹰修复了翅膀,谁就要为它的爪负责。――雨果

20、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米开朗琪罗

21、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方孝孺

22、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丘明

23、对于恶人善不得。

24、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2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27、老是考虑怎样去做好事的人,就没有时间去做好事。――泰戈尔

28、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罗曼・罗兰

29、在生活中,有的是吃人的人,有的是被吃的人,但是这两种人可以转化,羊渐渐可以转成狼;狼呢,渐渐地到一定阶段也可以转变成羊。就好像是善恶一样,没有绝对的善恶,你这人特别的善良,那也有特别不善良的地方。最可笑的还有许多人,在羊向狼转化的时候,转化成一半,停在那儿了,半羊半狼,自己也闹不太清楚,到底是羊还是狼。――刘震云

30、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萧纲

31、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德谟克利特

32、恶行生不出善果。

33、我给英雄下的定义是必须用武力为他人或者是为民族、国家谋求利益的才是英雄。好汉是什么呢?好汉这个词是为了他人,但是不一定是正义的。所以这里面有是非善恶的问题。――吴越

34、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弗・培根

35、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36、越是善良的人,越觉察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米列

37、凡诗人之作,刺箴美颂,各有源流,未尝混杂,善恶同篇也。――颜之推

38、就好像庄子说的浑沌。浑沌北边有个帝,南边有个帝,他们到中间来看浑沌,浑沌没有鼻子,没有眼睛,但对他们非常好,这个南边的帝和北边的帝就要报答浑沌,就给他开鼻子、眼睛,凿七窍,要让他看看世界―日凿一窍,庄子说:七日,浑沌死。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就死了。在西方《圣经》里边也有这样的故事:亚当和夏娃摘取了树上的苹果,吃了,知道了善恶,知道了好和坏,开始思想,这时候,就离开了天国。这个过程,是一个文化人的诞生,也是一个自然人的死亡的过程。但是这过程中间有一段最微妙的最美妙的时刻,正是这个时刻产生了艺术。――顾城

39、避免做坏事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做好事,因为世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是企图不做任何事。――卡莱尔

40、世界上绝对不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善恶两种品德,敌我两种力量,正谬两种主张,资无两个阶级。要善于面对和把握大量的中间状态,过滤状态,无序状态与自相矛盾的状态,可调控状态,可塑状态等等。――王蒙

41、至今为止,我们仍然无法揣测耶和华神把这样一棵树安设在伊甸园的原因,也更无法猜测为什么人一吃这树上的果子就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无论如何,这棵善恶树上的果子必定是寓示着丰富的内涵的,因为我们看到人吃了它就发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转变,这个转变也就是堕落。――傅翔

42、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戴尔・卡耐基()

43、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明辨善恶及真伪,并使人倾向于善与真,排斥恶与伪。――塞・约翰生

44、念佛之前,先当信佛。必具四信,乃名信佛。一信果佛,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西方弥陀,及十方诸佛等。二信自己的佛,即是佛性。令在因地,能开慧见性者,即名成佛。三信人无善恶冤亲、贤愚贵贱,个个是佛。四信一切四生六道,皆同具毗卢佛性。此四者无先后高下,一体平等。――王骧陆

45、与其说是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敬自己。――福楼拜

篇7:如何辨认息肉的“良莠”

1.息肉的大小:内镜报告息肉的大小均以最大直径表示。一般地说,息肉的直径越大,癌变率越高。据统计,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其癌变率为1.3%;直径为1~2厘米的,可达到10%;直径大于2厘米的,可高达30%~50%。

2.生长部位:息肉的位置有重要参考价值,如直肠(位于肠道最低处)部位的息肉比其他部位的息肉癌变率更高,而食管息肉癌变率甚低。

3.数目多寡:单个息肉的癌变机会相对较少,三个以上息肉(医学上称为息肉病)的癌变机会相对较高。因此,一旦发现自己有多个息肉存在,最好要定期仔细检查全胃肠道,以免遗漏其他部位的息肉。

4.息肉形态:胃肠道息肉真可谓千姿百态。即使在同一部位的息肉,其形态也常不一样,在胃肠镜下呈隆起样或称为半球形的息肉(医学上称为广基底息肉)癌变率较高,而拖拉着“脖子”,特别是细长脖子的息肉(医学上称为带蒂息肉)癌变率较低。息肉的外形不规整、色泽苍白、表面粗糙不平、质地较硬脆、易出血的恶性可能性较大。相反,息肉的形态规整、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无出血,则恶性可能性较小。

5.患者年龄:老年人患息肉,则癌变可能性较大,这可能与年龄较大,体内的免疫机制较弱有关。以结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例:20~39岁患者为0~19%,40~59岁为26%~39%,60岁以上者癌变率可高达47%~52%。

6.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息肉有遗传性,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成员中可出现同一种息肉病变,如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和幼年性结肠息肉病等。笔者曾遇到一位患有黑斑-胃肠道息肉综合征患者,22岁。其兄患有同样的疾病,其父亲56岁时死于“肠癌”。这些有遗传倾性的息肉病,癌变率固然也有差异,而其中有些类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癌变,如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几乎在40岁以前均已发生了癌变。

7.增长速度:一般地说,在短期内增长速度较快,如在1~3个月内息肉体积迅速增大,且外观由平坦变成高低不平,易出血,则应高度怀疑有恶性变。

8.病理报告:①病理学诊断:如为炎性息肉。这类息肉是由炎症引起胃(肠)上皮或腺体②的增生所致,较少发生恶变。如为腺瘤性息肉:由胃(肠)腺腺管或腺泡构成,有的还带绒毛状结构(显微镜下看),分别报告为腺管状腺瘤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性息肉,均可发生恶变,尤以后者多见。②有无肠化。所谓肠化,是指胃中由肠腺样结构取代了萎缩的胃腺结构。重度肠化与胃癌关系密切。③有无不典型(异形)增生。一般轻度增生的细胞与原来正常细胞的形态差异不大,称为典型增生,如果增生严重,且细胞形态、成分构成已明显不同于正常细胞,称为不典型(异形)增生,中度以上的不典型增生应高度警惕,如确诊为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应考虑手术切除或按早期癌症处置。总之,病理诊断是比较准确的,应予高度重视,最好请消化或病理专家予以解释和确认。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几点仅作参考,对胃肠道息肉应该作综合评估,最终“拍板定论”还需依靠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由于恶变常常隐藏在息肉深处,因此,留取息肉时最好要留取整个息肉送病理检查。

篇8:如何辨认从业资格证的真假

辨认从业资格证真假的方法

 

报读培训机构,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有的人仅仅是为了拿一本证书。很多培训机构都打出考证包过的宣传口号,因而也吸引了一大批人来报名缴费。 报读培训机构,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有的人仅仅是为了拿一本证书。很多培训机构都打出考证包过的宣传口号,因而也吸引了一大批人来报名缴费。但是,你是否知道,他们所给的证书也有假呢?目前培训市场中,已经发生太多伪劣证书事件,是应该给广大学员敲响警钟了。因此,在谨慎选择培训机构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如何去分辨真假证书。

现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整个证书体系分为: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五个层次。

1、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其他证书的区别是什么?

目前国内的各种证书五花八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这些证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国家法律、法令和行政条规的形式,以政府的力量来推行,由政府认定和的机构来实施的,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认定,在全国通用的国家证书。

2、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有什么用处?

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是要对“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安全的消费者利益的工种(职业)”实行准入控制。未经过职业培训或培训,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在国家规定就业准入工种(职业)范围内就业,职业介绍机构和用人单位不得介绍和招用。对违反规定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简单的说,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求职人员,一是用人单位不得招用,二是职业介绍机构不得介绍。

3、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的区别是什么?

我国实行的是双证书制度,毕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都是求职人员的应业凭证,求职人员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就业。

4、怎么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并合格才能办理。

5、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防伪标识

(1)、证书内页、封二、封三采用隔色彩红印刷

(2)、证书内页、封二、封三的底边采用ldbzh浮雕印刷

(3)、证书内页使用zhyzg水印纸

(4)、内页第二页套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章

(5)、封二彩红下方8-10毫米处有无色荧光显示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

(6)、内页第一页的国徽有红色荧光。

要想避免证书作假的情况,首先你应该在选择培训机构之前就提高警惕,尽量避免选择那些过小的机构。选择大型的、有品牌的培训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证书伪造的现象。

职业从业资格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职业资格分别由国务院劳动、人事行政部门通过学历认定、资格考试、专家评定、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合格者授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业资格通过学历认定或考试取得。执业资格通过考试方法取得。

专业技术资格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主管,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管。[1-3] 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

20xx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再次公布取消6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至此,职业资格集中清理工作基本完成。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人社部按照国务院部署,牵头开展了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从20xx年起,已报请国务院分五批取消272项职业资格,总量减少44%,超额完成本届政府确定的减少1/3职业资格的目标。这标志着集中清理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实现了国务院部门设置的、没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基本取消,国务院部门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未经批准自行设置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基本取消。

从业资格的分类

(一)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定了实行就业准入的87个职业目录。分别是:车工、铣工、磨工、镗工、组合机床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铸造工、锻造工、焊工、金属热处理工、冷作钣金工、涂装工、装配钳工、工具钳工、锅炉设备装配工、电机装配工、高低压电器装配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电工仪器仪表转配工、机修钳工、汽车修理工、摩托车维修工、精密仪器仪表维修工、锅炉设备安装工、变电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计算机维修工、手工木工、精细木工、音响调音员、贵金属首饰手工制作工、土石方机械操作工、砌筑工、混凝土工、钢筋工、架子工、防水工、装饰装修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管工、汽车驾驶员、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纺织纤维检验工、贵金属首饰钻石珠宝检验员、防腐蚀工。

(二)农林牧鱼水利业生产人员 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沼气生产工

(三)商业、服务业人员 营业员、推销员、出版物发行员、中药购销员、鉴定估价师、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冷藏工、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调酒师、营养配餐员、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保健按摩师、职业指导员、物业管理员、锅炉操作工、美容师、美发师、摄影师、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钟表维修工、办公设备维修工、养老护理员

篇9:浅谈人性的善恶

浅谈人性的善恶

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文认为人性本质是利己心,利己心本无善恶,善恶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善行恶行只是实现利己心的手段.因此对于人类整体来说,人性不存在普遍的善恶.教化的.目的,就是要教人用善的意志和手段实现利己心.

作 者:刘苏丹 LIU Su-dan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ON UNIVERSITY年,卷(期):27(7)分类号:B017关键词:人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利己心 无善无恶 教化

篇10:依靠偏旁类推,辨认翘舌音的字

例如:

师:狮、筛(sh)

直:植、值、置、殖(zh)

篇11:刑事辨认规则的完善

关键词:辨认错误 刑事错案 辨认规则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辨认主要是指在侦查人员主持下,由被害人、证人、犯罪嫌疑人对犯罪嫌疑人、与案件有关或疑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尸体、场所进行识别认定的一项侦查措施。辨认是各国常用的一种侦查手段,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侦查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进而有利于查明案情,正确认定案件事实,迅速查获犯罪人,为侦查破案提供重要依据。但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错案与辨认有关,如张海生强奸案、佘祥林故意杀人案、邓宇故意伤害案等,这些错案的发生不仅剥夺了无辜者的尊严和自由,放纵真正的罪犯,而且还引发了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严重损害刑事司法的公信力。因此,完善辨认程序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在防范辨认错误的立法方面严重缺失,即使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对辨认程序予以规定,但是内容较为粗疏,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可操作性差。鉴于刑事辨认在整个刑事司法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刑事辨认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完善。这就需要对辨认错误进行分析,将如何防范辨认错误作为课题研究。

一、问题引出:基于邓立强案[1]的思考

(一)案情回放

2001年11月9日上午,广西某县公安局接到报案电话,某村年近60岁的农妇潘××及其3岁的孙子邓××在家中被人杀害。接到报案电话后,警方立刻赶赴现场展开侦查。经过法医鉴定,两死者是由钝器打击头部致死。由于家中没有财物失窃,根据死者的年龄判断,警方初步推断为这是一起仇杀案。经过多天调查,警方发现潘××在案发前曾因宅基地归属问题与邓立强产生纠纷,邓立强有可能对潘××怀恨在心,遂警方将邓立强列为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过程中,警方得到了更有利的证据。据14岁女孩邓××说,她看见被害人潘××与一男子激烈地争吵,那人还动手打了潘××,当时她就在潘××家的围墙外,通过围墙上的缝隙,她看到了整个争吵的过程但是没有看清男子的长相。得到这一线索,警方立刻组织辨认。在辨认中,女孩指认当天与潘××争吵的人就是邓立强。警方加大力度对邓立强进行审讯,最后,邓立强交代是他用木棍将潘××祖孙两人杀害,并在出门后将木棍扔到了鱼塘里。随后警方开始寻找木棍,但是一无所获。2002年11月27日,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邓立强刑事拘留,同年12月30日,对邓立强执行逮捕,被羁押在县看守所。2002年12月31日法院做出判决:判处邓立强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邓立强的辩护人先后17次会见他,每次会见他都称自己是被冤枉的。2003年初,邓立强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中,邓立强的辩护律师在庭审中提出了以下辩护意见:本案只有一个目击证人,而且是年仅14岁的女孩。她关于邓立强“行凶”的描述称,她在围墙外看见被告人殴打潘××,但经过辩护律师的实地勘察试验,围墙上的裂缝还没有大到可以看见里面的场景,而且围墙里有树木足以挡住视线,很难看清凶手的长相。一审判决中,重要的“凶器”也没有找到。唯一的目击证人称“凶器”是修理用的三角刀,可是在检察机关的询问笔录中“凶器”却变成了木棍。没有物证,而且证人证言相互矛盾,此案存在疑点。2003年11月6日,原审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对该案进行审理。20日,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判决邓立强无罪并当庭释放。

(二)本案思考

邓立强故意杀人案,从被指控涉犯罪嫌疑人罪到被一审法院判处死刑,再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最终做出无罪宣告,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本案并没有涉及过多的证据和复杂的案情。从本案的诉讼程序看,因为邓立强怀恨在心,警方将其列为犯罪嫌疑人并无不妥。目击证人的辨认结论是邓立强故意杀人案的重要直接证据,本案似乎不会出现差错。但正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轻信了目击证人的辨认结论,没有正确的审查证据能力而导致本案成为典型的冤假错案。如果办案机关能够在第一时间审查如此宝贵的直接证据,根据证据规则和证据理论进一步审查辨认结论的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相信这份关键证据就会被办案机关排除,避免错案发生。让我们看一看辨认过程的详细情况:在获得邓××提供的证言后,警方迫不及待的组织了辨认。办案人员向邓××展示了一系列犯罪嫌疑人的照片,在看到照片后,邓××说其中有一个人很像凶手,但不能完全确定。随后,警方又拿来了更多的照片,其中就有邓立强照片的放大版。这时,邓××指着照片说“就是这个人”。在办案过程中,辨认程序存在诸多瑕疵:办案人员向邓××再次出示照片时,两次展示均出现了邓立强的照片。专家表示,她选择邓立强的原因很可能是她从第一批照片中想起了他。而且在展示照片的过程中办案人员向邓××暗示凶手就在照片中,而按照规定,执法人员应向辨认者说明,犯罪嫌疑人有可能在也有可能不在。辨认中,证人的第一反应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往往被人忽视了。本案中,邓××的第一反应是“可能是,但还不够像”。记忆会随着时间扭曲,只有第一反应才是最可靠的。审查起诉阶段,证人证言口中的凶器也从三角刀变成了木棍,前后存在严重的矛盾,但这一矛盾也被司法机关忽略掉了。

所谓目击证人的辨认是指,知道案件真实情况并能够正确表达意志的人,在办案机关的安排下,指认凶手的过程。一般来说,刑事案件中的证人是偶然或暂时停滞在案发现场,因而可以耳闻目睹案件发生的真实情况,证人的辨认具有全面性、可靠性的特点,但又具有主观性和易变性,所以很有可能被伪造出虚假的情况,办案人员必须认真审查判断。影响证人辨认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以归结为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从主观方面来讲,比如证人和当事人之间是亲属、邻居或仇视、敌人关系,他们就可能从维护情亲友情或报仇泄愤的思想出发,做出虚假的辨认;证人可能受到威胁或者不正当的暗示,使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说出真实情况。从客观方面来讲,案发现场的灯光,布置,组织辨认的办案人员等都有可能影响证人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问题剖析:导致错误辨认的原因

近年来各国对辨认问题的研究都有所深入,鉴于目击证人的错误辨认是导致无辜者被定罪的主要原因,美国早已从法学、心理学等领域对辨认问题展开研究,从理论山阐述了心理变化对辨认产生的影响。当然影响辨认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仅从心理方面、客观方面、组织辨认者方面分析导致错误辨认的原因。

(一)基于心理方面的分析

从心理学上说,辨认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且它依赖于辨认人对案件的记忆,因而它必须遵从心理学的记忆规律。心理学上把记忆分为识记、保持和再现,每个过程对辨认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三个环节决定了辨认的准确率。[2]

首先,在识记阶段,具体到刑事案件中,绝大多数的案件都是在目击证人毫无准备、毫无预测的情况下发生的,目击证人对案件记忆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因而很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记忆偏差。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愉悦时,往往能够准确地把握案件的过程;而当一个人心情紧张时,却大打折扣。尤其是当有新的刺激物出现时,人们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关注在新的介入物上。一些暴力犯罪中,被害人、目击者神经高度紧张会把注意力放在让他们恐惧的事物上,比如犯罪者手中的凶器、残肢断臂等,他们已经无暇顾及犯罪分子的样貌、装着、体态特征。因此,大部分目击者对案件事实的记忆都是不完整的,受到了很多心理因素的影响,甚至产生错觉。为了进一步说明目击者的记忆错误对辨认产生的影响,美国一些学者做了一项实验,将目击者和足联裁判进行对比。在比赛后采用“瞬间回放”的方法重复播放突发事件,以期让裁判员对当时处理的突发情况做出合理解释。但遗憾的是,错判率接近20%。尽管裁判员相当专业,但在观察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以往的经验、先入为主的观念。与足联的裁判员相比,目击者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预测不到赛场上将要发生的事,而裁判员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时提防有可能发生的法规行为,所以目击证人的错判率远远高于裁判员。

其次,在保持阶段,从心理学角度,记忆是人们将经历过的事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不断复制的过程。在复制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喜好、畏惧等把很多的情绪因素添加到已有的记忆中,心理学上称之为“想象的记忆”或“创意的遗忘”。[3]不仅如此,在回忆的过程中,很多人受过去经历的影响,将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存放在大脑中而将案件的真实现象遗忘。在目击者辨认中,往往还会发生“无意识的转移”现象,即当一人目睹了犯罪的发生,潜意识的将案件的发生转移到另外一个无辜者身上,作为犯罪进行指证,让无辜者受到不公平待遇。

最后,在再现阶段,这一阶段很容易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辨认的偏差。就主观因素而言,主要包括辨认者的心理素质、年龄、智力、识别能力、情感等。[4]例如:所有的辨认都是以辨认者能够清楚的表述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为前提的,尽管参与辨认的目击者对犯罪嫌疑人有全面的认识,但是出于对犯罪者的憎恶,急于将犯罪者绳之于法,他们开始胡乱辨认犯罪嫌疑人。辨认者的自信心对辨认结果也有强烈的“反制”作用。辨认程序得以开始,辨认者对“犯罪事实”或“真正的凶手”深信不疑。一旦在辨认过程中其他因素加深了辨认者对结果的确信,辨认者的自信心就变得难以撼动。这意味着,辨认者的辨认结论不仅基于对自己的自信,而且其他因素也巩固了结果的正确性。但遗憾的是,辨认者的自信心与辨认结论的正确性不成线性关系。相反,辨认者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很多情况下,辨认者的自信心与辨认结论的正确性成负相关。为了证明这一事实,我国学者苏彦捷和孙金鑫设计了一个实验:选择213名被实验者,在被实验者看完录像后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指认,并由主持者随机给出肯定、否定的暗示或者没有反馈的反应。结果显示:在组织辨认的过程中,主持人对某些对象的特殊关注有可能被辨认者捕捉到,从而影响辨认者对结论的确定程度,使辨认者无法充分反应他的真实记忆,进而影响到侦查人员对辨认结论的采纳,最终影响到案件的侦破与审理。[5]就客观因素而言,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辨认的环境、在场人员的暗示、程序安排等。例如:在庭审过程中的辨认,被告人很醒目地坐在被告席上,神情紧张。看过庭审或在电视上看过审判过程的人,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分辨出谁是法官,谁是辩护律师。辨认时感知到的自然环境,如光线、距离、气候、噪音、地形地貌都会对辨认的正确性产生影响。

(二)基于审查方式的分析

鉴于言词证据产生的机制,一般来讲,可以通过交叉询问的方式来审查证据的真实性。举证方通过直接询问揭示事实的真相,而反证方力图找到证据的漏洞,通过再次询问证人,暴露证言中的矛盾、错误或不真实的因素,以此来降低甚至消除证人证言在裁判者心中的可信度。控辩双方的立场不同,各尽其职,事实可在对抗式的“公平游戏”中得到证实。此外,庭审中的交叉询问可有多个不同的诉讼主体参加,裁判者可通过各方在诉讼程序中的表现来判断证言的可信度以及证据的证明价值。但遗憾的是,裁判者无法通过交叉询问的方式来判断辨认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无法通过询问来获得普遍一致性的供述,甚至没有可供审查的案情作为判断辨认结论的依据。在立法上也没有规定证据的采信规则。辨认作为重要的侦查手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辨认规则在立法上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辨认证据的审查。我国《刑事诉讼法》在“证据”一章和“侦查”一章均未对辨认做出规定。直到2010年7月1日实施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首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规定。但该规定仅限于死刑案件适用,并且其中个别规定的科学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问题解决:完善我国刑事辨认规则

为使辨认制度不断完善,可以从规范辨认活动、保障被辨认人的合法权益以及规范辨认笔录等角度出发,不断的改进,才能充分发挥刑事辨认在我国司法实践当中的重要作用,以体现法的公平性。

(一)健全辨认程序规则

办案人员应当在辨认活动中回避,即组织辨认活动的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或者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不应当是负责本案侦查活动的工作人员,由于负责侦查活动的工作人员往往在辨认之前就已经明确究竟谁是犯罪嫌疑人,因而在组织辨认活动的过程中很可能通过肢体语言或者语言给予辨认人暗示,导致辨认活动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若安排非负责本案侦查活动的工作人员组织辨认活动,由于其不知道具体罪犯究竟是谁,就很难去干扰辨认人的辨认活动,保障辨认活动的公平与准确性。辨认前应当明确告知辨认人,真正的罪犯可能在被辨认人队伍中也可能不在被辨认人队伍当中,通过这种提醒,能够有效降低无辜的人被辨认为罪犯的可能性。这样的提醒不但能使无辜的人不受怀疑,而且还能够使有罪的人得到应有的指认和惩罚,这种提醒并不会降低辨认活动的准确性。

应当找到与犯罪嫌疑人相似或者相近的被辨认者,而且如果是指认照片的话,也应当保障各个照片的拍摄角度类似或者相近。在辨认活动当中,不应当明显突出犯罪嫌疑人或者(照片)的与众不同。在辨认活动前,且没有给予辨认人任何反馈之前,就应当从辨认人那里确认罪犯的真正信息。这是因为,辨认活动是基于辨认人的主观记忆进行的,这种记忆的来源是对过去事情的一种感性认识,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辨认活动结束之后,辨认人也很有可能由于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干扰了其结论。因此,如果要想知道辨认人的确信度就应当进行测试并且准确的记录测试的结果。通过将此规则与前文相互结合运用,我们就基本上可以确认被辨认人所作出的辨认结论是凭借着其主观记忆所作出来的,而且可以将对其测试的结果作为一个指认准确度的参考值。

确立依次辨认规则,即辨认人在辨认活动中,一次只能辨认一个人,并当即决定其是否是罪犯。相较于我国传统实施的同时辨认顺序而言,若罪犯不在辨认队伍当中,可以有效的降低辨认人作出错误辨认结论的概率。而罪犯如果在队列当中,先后辨认顺序只是轻微的降低了辨认错误的概率。究其原因在于先后辨认规则可以有效降低辨认人进行相对判断的可能性。而且这种辨认规则的更改实际上并不需要多大的司法成本,而却能够有效降低错案率,保障无辜的人不受错误追究,以防止有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且类似于规则,仅仅作出一个简单的声明实际上不会花费多大的时间成本,也不会带来多大的麻烦,却能够有效降低错案率。特别是随着高科技设备逐渐在司法实践当中的运用和推广,如果检察机关或者侦查机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可以通过自动化办公,让辨认人在电脑上直接作出是或者否的判断,进而降低辨认人辨认错误的概率。此外,通过上述做法能够有效降低人们对司法实践公平性的不信任,让人们树立对司法公平性的信心。

(二)赋予辩护律师在场权

当前,我国司法实践当中未对被辨认人的权利的保障予以重视,尽管我国正在进行司法改革,以树立以审判为中心的模式,但是我国审判活动对侦察活动的依赖性还很大,因此,笔者认为,被辨认人在参加辨认活动时,应当赋予辩护律师在场权,以保障被辨认人的合法权益。而至于照片辨认活动,则无需辩护律师在场,因为对照片的辨认不存在对被辨认合法权益侵害的可能性,而且对是否存在暗示活动通过庭审可以反映出来。因此,只有在被辨认人参加辨认活动时,才应当赋予辩护律师在场权。

(三)确立非法辨认结论排除规则

非法辨认结论,即辨认程序或者内容违反辨认规则,而作出的辨认结论。对于非法辨认结论,笔者认为,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没必要全部排除适用,而应当有条件的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例如:当检察机关在庭审过程中能够证明违反辨认规则并不会导致辨认结论出现任何偏颇的,法官在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能够作出是否彩信非法辨认结论的决定。我国刑事活动不仅在于打击犯罪,同时也注重保障和维护人身合法权益。因此,笔者认为,检察机关的举证责任应当涵盖以下内容,即:(1)辨认人有充足的时间对辨认客体进行一个感知,而且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2)辨认人不存在认知障碍,具有较好的记忆能力和辨认能力;(3)辨认人从与辨认客体的接触到给出辨认意见的间隔时间不长,符合相关法律以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4)辨认人对辨认客体所作出的辨认意见与其之前的描述相符,没有明显不合理之处。赋予检察机关较高的举证责任,就可以避免由于存在司法瑕疵而导致真实的辨认结论仍然能够享有证明力,避免司法成本的浪费,而且能够有效督促组织辨认活动的检察机关以及侦查机关在组织辨认活动中严格遵守辨认规则。实际上,根据《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0条的规定,死刑案件当中,对于非法辨认结论的处理方式分为以下两类,即绝对的排除和裁量排除。当然,这两类处理方式仅仅是针对死刑案件而言。[6]

(四)完善相关配套措

1.详细记载辨认笔录的内容。由于辨认笔录是日后法院进行审判活动所依据的法定证据,而且辨认笔录也是审查辨认活动是否合法的关键所在,因此辨认笔录必须详细记载任何在辨认活动当中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对辨认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光线等外在客观环境进行详细记录,对辨认人对辨认客体的事前描述,以及被辨认方的异议与请求。辨认笔录对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哪怕是微小的细节进行一个详细的描述,对司法实践活动百利而无一害。

2.确立辨认笔录的审查判断标准。作为一种法定形式的证据,辨认笔录当中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就是辨认结论。所以,与其说法院对辨认笔录的判断不如说是对辨认结论的审查。具体来说,法院在审查辨认结论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查:(1)辨认人是否具有认知障碍,是否具有感知与辨认的能力;(2)辨认人的心理状态、记忆能力以及识别能力,乃至辨认人在犯罪发生时的心理状态;(3)犯罪发生时的客观环境,包括天气、光线等,以审查是否会影响辨认人的判断;(4)审查辨认客体的特征与辨认人之前的描述是否相符;(5)对辨认程序以及规则予以审查,判断辨认活动是否是严格按照辨认规则组织进行的。例如,可以审查辨认活动是否遵循了分别辨认原则,以保障辨认活动的公平性以及辨认结论的准确性。

3.对辨认活动进行全程录像。相较于书面形式的辨认笔录来说,对辨认活动的录像则更加能够具体记录辨认活动,包括对辨认主持人以及辨认人的肢体语言以及言语沟通进行翔实的记录,乃至辨认人的面部表情都能够被准确无疑的反映出来。因此,相较于书面辨认笔录而言,辨认活动的录像证据力更高。所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当鼓励和提倡侦查机关以及检察机关采用辨认录像的方式对辨认活动进行记录。而且根据我国《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内容,若我国部分地区的检察机关无法实现对检察活动的全程录像,则可以通过允许犯罪嫌疑人所委托的律师在场来监督辨认活动。

为有效发挥辨认活动在我国司法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相关机关应当从这几个方面对辨认工作予以完善:首先,定期组织对辨认主持者进行培训。辨认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主持人来进行组织,而且在辨认过程中,有时还需要主持人对辨认人提问,因此,这要求辨认活动的组织者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乃至与人共同协调的能力都需要不断的提高,以保障辨认结论的准确性。其次,尽可能的营造一个良好的辨认环境和氛围。由于辨认人在进行辨认活动时,主要是凭借着主观记忆,因此,在组织和开展辨认活动时,应当尽可能的使辨认客体与事发时的情形相符,例如可以要求辨认客体剔除胡须、戴上帽子、穿上相同颜色的衣服等等,以为辨认人提供回忆的线索,提升其辨认的准确性。另外,在辨认前的询问活动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带辨认人到事发地,帮助辨认人回忆,而如果没有这个可能,则可以在事前提问时,告知辨认人回忆事发时的情境,而且应当允许其自由的描述。在辨认人描述的过程中,询问人员不应去打断辨认人,否则就可能中断辨认人的回忆,扰乱其思路,甚至导致重要细节被遗漏。

考虑到当前我国防范刑事错案的现实情况,应当充分发挥刑事辨认活动在司法实践当中的作用和价值,从立法以及其他方面规范辨认活动,制定完善的辨认规则,加强对被辨认人的权利保障。只有通过上述做法,才能保障辨认活动的司法价值的发挥,体现我国司法实践的公平与正义。当然,错误的发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我们只能不断的降低错案率,尽可能的追求司法公正。

注释:

[1]参见郭欧阳:《刑事错案评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3页。

[2]参见[美]吉姆·佩特罗等:《冤案何以发生:导致冤案错案的八大司法迷信》,苑宁宁、陈效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页。

[3]参见郑肇桢:《心理学概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65页。

[4]同[3],第67页。

[5]参见赵琳琳:《刑事冤案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页。

上一篇:找规律奥数训练题下一篇:员工个人对公司承诺书有法律责任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