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续期《辨认方向》说课稿

2024-04-26

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续期《辨认方向》说课稿(共6篇)

篇1: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续期《辨认方向》说课稿

《我为你骄傲》说课稿

暨阳学校二语 彭娟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为你骄傲》(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我为你骄傲》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人物的优秀品质为主题展开。

《我为你骄傲》是一篇富有童趣且蕴含做人道理的记叙文,主要写了小男孩不小心把老奶奶家后窗玻璃打碎后逃走了,后来认识到错误向老奶奶道歉,老奶奶为他骄傲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做人要诚实、对人要宽容。

文章语言朴实,结构紧凑,让读者人随文动,情随文发。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知识与技能)、过(过程与方法)、情(情感体验)”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白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这一问题。

3.感悟人格的美,有勇于承担责任和宽容的优秀品质。

由于本课语言朴实、生动,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领会“我为你骄傲”的意思。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对文中的含义理解存在困难,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明白为什么老奶奶要写”我为你骄傲”。

二、说学生

对于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会主动识字,对故事类的课文有强烈的兴趣,但对文中人物的心理及品质的体会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法,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谈话导入,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骄傲是什么意思,你有没有为谁而骄傲过?你有没有做过什么事让家人或者朋友为你而骄傲呢?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拼音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滑 歉 碎等字)。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他学生边听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为分三个阶段进行:1.自读自悟。2.合作交流。3.集体研讨。(自读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故事中的情景。(2)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小男孩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合作交流1.与同桌交流思考的结果,听听同桌的意见。2.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集体研讨:1.汇报交流。2.随机指导,感悟真情。3.感情朗读。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文中关键语句,抓住小男孩心情变化历程,研读并感悟“真情”

A.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我用“玩玩具手枪时,看着子弹嗖嗖地射出,你是什么感觉,看到满天的流星雨,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并读出‘我们’当时开心的心情。同时练习用“„„像„„又像„„”说句子,完成从课本语文到生活语文的转变。)

B.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这里,我问学生:“你什么时候会像兔子一样飞快地跑?”,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体会文中“我们”当时害怕、惊慌的心情,读出心里的感受。)

C.那天晚上,我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害怕,担心她知道是我干的。(抓住“„„一„„就„„”体会我非常的害怕。)

D.这以后,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每天给她送报纸。她也和往常一样,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却觉得很不自在。(用引读的方式突出我每天做的事,体会“不自在”的心情。想象“我”不自在的样子)

E.我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体会“我”如释重荷的感觉)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了解“我”是怎样道歉的? 并练习续写便条,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又能体会到“我”真诚的心。将学生置于情境之中,体会当亲手写好的满怀歉意的便条投进邮箱那一刻,那种轻松之感。

课件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明白老奶奶写的“我为你骄傲”是为小男孩的诚实、有责任心而骄傲,同时也领会老奶奶宽容理解的可贵品质,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地上。”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有时就是一个个很好的“燃情点”,它可以在情感涌动的课堂上升华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因而我设计了1.学生思考: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当时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今后你会怎样做呢?

2.找一找伟人有关诚信的故事;收集一些有关正直、诚实的词语;

环节5好词佳句积累

好的文章不仅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薰陶,更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我设置了让学生划出觉得好的词语和句子这一环节。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2: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续期《辨认方向》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包括古诗两首、蚕姑娘、月亮湾、快乐的节日和练习2 。古诗两首:本课要让孩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初步懂得两首古诗的意思,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蚕姑娘:本课介绍了蚕的生长过程,可以让孩子初步了解,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月亮湾:课介绍了月亮湾的美丽景色,可以让孩子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品质。快乐的节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体会少年儿童在祖国的关怀和培育下生活幸福美好,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长大报效祖。 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 2课时 蚕姑娘 2课时 月亮湾 2课时 快乐的节日 2课时 练习2 2课时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是富有情趣的五言诗。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学会本课7个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1个多音字。初步懂得两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构想: 学生的知识积累是不同的,学生的`理解方法也是各异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应该是自主的,让学生运用以有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学习理解古诗,逐步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诗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原诗有八句,这里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6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 “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第二笔是 随: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l”。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o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 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 (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作业设计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板书设计: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诗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景,指导练习说话。 1、出示画面:春天,百花盛开,蜜蜂在花丛中飞舞,枝头,不时有小鸟飞来,唧唧喳喳地叫着,到处春意盎然。 2、看画面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3、是呀!春天多么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 春天景色的古诗。(课件出示古诗) 二、自主学习生字,初步了解古诗。 1、自由诵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 2、读通古诗,自己找合作伙伴学习生字。 3、交流反馈:你对哪个生字最感兴趣?有什么好办法识记。 初拟交流重点如下: 1)、晓:“晓”是天亮的意思,所以用日字旁。“晓”字在书写时不要在右上角多一点。 2)啼:“啼”用了口字旁,啼的意思是“叫”。“啼”右边是皇帝的“帝”。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把交流的话语组织好。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作适时的点拨。 4、指名诵读古诗。 5、教师简介作者。 6、理解题意,重点理解“晓”的意思。 三、提出研读专题,研究学习古诗。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不难看出全诗 描写的就是春天早晨的景色。那么整首诗写了哪些景色?要求在诗句中用圆圈加以表示。(鸟、风雨、花) 1、引出研读专题: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读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诗人在描写这景物时的感情。 2、提出研读的要求: 1)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圈圈点点,或涂涂画画。 2)遇到自己也不是很理解的问题,可以采取合作方法,也可以找老师合作学习。 3、学生围绕专题自由研读全诗,教师参与学习。 四、交流研读成果,落实训练目标。 1、明确交流要求:大胆表述,认真倾听,及时补充,学会交流。 2、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点拨,并随机落实训练目标。 ●处处闻啼鸟 1)理解“处处”的意思。练习给“处处”找近义词。 2)课件播放鸟叫声,理解“闻”的意思。区别平时句子中的“闻”和诗句中的“闻”的不同,进行练习。 说说下列句子中闻的意思。 放学回家,我刚进家门,就闻到一股香味从厨房中飘来。 居里夫人是世界闻名的女科学家。 3)理解“啼”的意思,说说别的动物叫又可为什么?例如:马嘶、虎啸、鸡鸣、狮吼等。 4)自由交流对整句诗的理解。 5)交流诗人听到鸟叫声时的心情,并指导感情朗读。 ●夜来风雨声 1)课件播放风雨声,进入情境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2)理解“夜来”的意思。 3)交流整句诗的理解。 4)交流诗人在诗句中的感情。 5)在自己体会到的诗人感情中朗读诗句。●花落知多少 1)感知诗句中诗人惜春的那份淡淡的忧伤。 2)交流对整句诗的理解。 3)指导读出那份淡淡的忧伤感。 3在理解了后三句的基础上学习理解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我们已经理解了后三句诗写的是诗人听到鸟叫声,想到昨夜的风雨声,不知不觉产生了对落花的忧伤,那么我们再来理解第一句就不难了。 1)“眠”是什么意思?“春眠”指的是什么? 2)这里的“晓”与题目中的“晓”有什么不同? 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4交流整首诗的意思。 五、指导背诵全诗,延伸课外学习。 1、播放音乐,自主背诵全诗。 短短的四句诗描绘了这么多的景物,包含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古诗的艺术魅无穷!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背下来。看谁背得快?看谁背得好? 2、孟浩然带着淡淡的忧伤描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也有一位诗人 在春天的夜晚听到了风雨声后,写下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中诗人的心情。(课件出示古诗:春夜喜雨)感知整首诗的色彩,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每首诗中都浸透着诗人的感情。 3、提出课外学习任务:找几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并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课后反思: 蚕姑娘 教材分析: 《蚕姑娘》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掌握多音字“发”(伯)的读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

篇3: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续期《辨认方向》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第四册《辨认方向》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第四册《辨认方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P 20-21

教学目的: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认一认。

出示某一街区的地图。地图以学校为中心,在它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各有一个建筑物,通过认一认使学生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教师充分运用课本中创设的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复习已学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二步,组织学生讨论剩下的四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第三步,让学生思考之后,组织学生制作方向板。由学生讨论后自己制作;第四步,让学生运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说说他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二、练一练。

利用我国行政区域图,让学生用刚学过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

个方向描述某省市所在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说说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着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的首都北京的位置和自己家乡的位置,说说家乡在首都的什么方向,首都在自己家乡的什么方向,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将所有的省市填写出来。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操场上辨认方向,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让学生分小组观

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在班中进行交流。

四、你知道吗 ?

教师先介绍有关指南针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然后在班中进行交流。

布置作业:

篇4: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试卷

二、应用题(1-4每题 7分, 5-6每题 8分, 第7小题 10分, 第8小题 14分, 第9小题 18分, 共 86分)

1. 老师有4盒乒乓球, 每盒6个, 借给同学8个, 老师现在还有几个?

2. 有20个苹果, 吃了2个, 把剩下的每6个放入一盘, 可以放几盘?

3. 饲养员养了10只公鸡, 14只母鸡, 每4只放入一个笼子, 需要多少个笼子?

4. 妈妈买来9个桃, 爸爸买来15个桃, 把这些桃平均放在4个盘里, 每盘放几个桃?

5. 补充条件或问题, 再解答.

图书室有100本书, 又买来80本,? 借走了150本, 图书室现在有多少本书?

6. 补充条件或问题, 再解答.

图书室买来8包故事书, 每包9本, 借出30本 _________?

7. 菜站有15筐萝卜, 土豆比萝卜少5筐. 有土豆多少筐?箩卜和土豆一共有多少筐?

8. 妈妈买一双皮鞋花52元, 买一双布鞋花12元, 付给售货员100元, 应该找回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篇5: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续期《辨认方向》说课稿

第一单元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教材通过学生春游时分面包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然后结合具体实例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通过野营时分小鱼的活动,引出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无论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材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分食品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得出结果。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些小朋友参加野营活动的情境,通过提出一些有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竖式的写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分配: 信息窗1—分食品 2课时

信息窗2——搭帐篷 2课时

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1课时

课时1 有余数的除法 信息窗1—分食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有剩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这一群小朋友春游时正在吃午餐,他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是怎样分的?(出示挂图)

二、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解决问题。

1、引导看图,提出问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你看到什么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师:你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先自己试试看。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商量后再交流。

2)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3)交流:

(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分?(锻炼学生的思维)

4)师:用算式怎样表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 引导学生互相读算式

5)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分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2碗,还余2碗;11瓶饮料平均分给4人,每人2瓶,还余1瓶;

师:同位互相说说算式,独自观察,发现了什么?(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仔细观察图画,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1题。

学生先动手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再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评议。)

2、出示第3题

练习时,引导学生先仔细读题,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适当进行补充)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说出来听一听。作业设计:

认识有余数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说说生活中遇到的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 课后反思:

课时2 有余数的除法

信息窗1—分食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有余数除法的巩固练习。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教学准备:

电脑、挂图、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2÷8= 14÷6= 45-5= 2×9= 3×9= 34÷5=(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同位互相说说做题理由,重点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做法)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创设情境,让小组同学摆出自己的学具:铅笔数、橡皮数;再数数小组的人数;把这些学习用品平均分,每个人应分多少?(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平均分成几分有剩余的情况。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完成自主练习。

1)出示第1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圈一圈,再一填,最后同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集体评议时,要关注个别学生)

2)出示第3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讨论: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集体评议时强调有余数除法。

3)出示第5题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然后互相说说,13个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集体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出示第6题

学生看图后想一想:

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 想一想,你还能题什么问题?

5)聪明小屋

(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积极动脑寻找不同的规律。

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表现的非常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课后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听。

作业设计:

进一步认识有余数除法;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考考你。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14÷4=3(盒)……2(个)16÷6=2(盒)……4(个)

课后反思:

课时3 有余数的除法 信息窗2——搭帐篷

教学内容:

第6页信息窗2,第7页你问我答。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

电脑、挂图、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信息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2÷4=5(人)……2(条)

3、教学竖式的写法。教师板竖式,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

注意数位一定要对齐。

4、小组内解决: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独立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三、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1()里最大能填几?

这是一道试商练习,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评议。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试商方法。)

2、学生独立做自主练习2。(把竖式写完整)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数位要对齐。(特别注意商的位置)

3、出示自主练习5 25÷6=()……()

44÷()=()……8

做一件风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做()件

鼓励学生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再进行计算。

4、补充练习。先摆一摆,再计算

(1)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9÷2=()……()

(2)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

11÷4=()……()

四、教师小结: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应注意什么? 作业设计:

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22÷4=5(人)……2(条)

课后反思:

课时4 有余数的除法 信息窗2——搭帐篷

教学内容:

第8、9页的练习及补充练习。教学目标: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谁能举例说明?指名回答。

2、出示投影:你知道余数它藏在哪里吗?请你把它找出来。

14÷4=3……

28÷5=1……

316÷3=5……1 10÷4=2……23、小组内说说算式的意义

二、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4 把余数是2的涂成红色。

2、解决实际问题:快乐的星期天。

题目给了4幅图,分别画的是小男孩星期天做的事情,根据图画,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游戏:蚂蚁躲雨 27÷8 36÷6 22÷7 48÷9 37÷4 48÷8 49÷7 33÷5 想一想蚂蚁到哪去躲雨?分组讨论

(1)没有余数的算式

(2)余数是3的算式

(3)余数是1的算式

4、把2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1)小组里分一分,统计有几种分法,填在表格里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5----3

四、小结。说一说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作业设计:

回家与父母一起分糖果,记录分的结果,列出相应的算式;

思考:一堆苹果,如果6个6个地分,最后余3个,那么3个3个地分,最后余几个?(鼓励学生回家先用小棒摆一摆,还可以与父母一起进行,最后再回答)

板书设计:

27÷8 36÷6 22÷7 48÷9

37÷4 48÷8 49÷7 33÷5 课后反思:

课时5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第10页信息图及“丰收园”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形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投影出示:口算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57÷8 50÷7 64÷8 41÷6 72÷9 46÷9

2、看图填算式。

(1)9÷4=(盘)……(个)

9÷2=(个)……(个)

20÷3=(个)……(个)

20÷6=(束)……(个)

(2)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

二、教学:我学会了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先自己进行探索。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对自己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自我检测。

(先回想学过的知识,在根据要求思考题目)

(1)二年级有46个学生来看足球赛,至少需要乘几辆车?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鼓励学生说一说)

这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知道的?

有46人 每辆车限乘8人

46÷8=5(辆)……6(人)需要6辆车。

(2)50元最多能买多少张c区的票?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这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知道的? 鼓励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3)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鼓励学生从多具角度进行观察,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给与肯定。

3.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与回顾,总结自己学习本单元的表现和主要收获。学习了本单元,你有什么收获?丰收园里的果子,你能摘到几颗?

作业设计:

将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说一说。板书设计:

丰收园

我知道生活中经常用到有余数的除法;

我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积极、合作、会想、会问、会用)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教材通过学生春游时分面包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然后结合具体实例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通过野营时分小鱼的活动,引出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无论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材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春游的情境,引出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欲望。第二个信息窗在故事情节上是第一个信息窗的延续,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理解余数的实际意义,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安排: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信息窗1………………………2课时

信息窗2………………………2课时

综合练习………………………1课时

信息窗一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在学生已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野炊吗?想帮野炊的同学解决问题吗?

野炊时大家一共带了9个面包,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二、运用情景探求新知。

1、图上这些同学出去野炊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想帮助他们解决吗?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说,师板书可能出现的问题。

投影出示“面包”问题:9个面包现在要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1)四人小组用学具分,每小组选一人填写统计表。

2)各组代表汇报分的结果,请一个学生代表用学具演示。

3)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4)根据表格进行小结:同学们把9个面包进行了平均分后,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

每人分几个 分给几人

还剩几个

——

——

5)教师小结:9个面包平均分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均分后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余下的数叫余数,这种现象叫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根据分的结果推导除法算式。

教师板书:9÷4=2(个)……1(个)

结果是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3、结合算式讲解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4、同位互相说一说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读一读算式。

三、试一试。

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小组的同学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口述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独立写出其他除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四、巩固练习。

1、先摆一摆,再填空。

1)8个○每3个一份,分了()份,还剩()个?

2)11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

指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2、自主练习第一题。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先小组说,再全班说。

同位互相说说每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再读一读算式。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后剩余部分叫余数,学会了列式计算。

作业设计:

1、把家里的水果平均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

2、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 板书设计:

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一、回顾整理。

上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作业延续。

1、要求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先要知道每人分几块,有很多种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尝试列式

18÷2=9(人)

18÷3=6(人)

18÷4=4(人)……2(块)

18÷5=3(人)……3(块)

18÷6=3(人)

18÷7=2(人)……4块)

2、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先独立观察,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4、你是怎样做出来的?以18÷7=2(人)……4(块)为例,师:“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求出。如果不摆学具,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启发学生说出“因为18里面最多有2个7,所以18除以7商2”。或者说“乘法口诀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因为18大于14,而小于21,所以只能商2。”

三、先摆一摆,再计算。1、9根小棒,每两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2、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

学生在答题纸上填写,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试商的过程。

四、试一试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

1、老师手里拿着几个气球?(18个),要分给几个小朋友?(5个),平均每人分 几个?还剩几个?

你能自己填一填算式吗?(学生填答题纸,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交流自己是怎样找到合适的商的。

2、找规律

通过刚才的练习,比较每道题里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同位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3、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都比除数小。

五、解决问题。

1、思考:一件衣服钉几个扣子?30个扣子可以钉多少件衣服?还剩多少个?

集体交流,订正。

2、自主练习4题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多少?各剩几只?独立观察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自主练习5题

剩下的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学生观察图,交流自己的想法,4、自主练习第6题

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

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信息窗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教学重难点: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同学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信息图,引导学生观察。

(1)请同学们找找图中的数学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认真看图,找到数学信息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

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2)解决第一个问题: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2÷4=5(人)……2(条)

组织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板书竖式,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竖式。

提醒学生注意:各数位一定要对齐。

2、自主练习

(1)小组内解决: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小组讨论,写出算式,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及竖式。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好方法。

(2)观察比较: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余数一定是比除数小的。

(3)请学生独立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学生找到需要的条件,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集体交流。

三、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1()里最大能填几?

这是一道试商练习。

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有错的学生改错,改完后请同位检查。

2、补充练习

先摆一摆,再计算

①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板书:9÷2=()……()

②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

板书:11÷4=()……()

再一次提醒学生注意:在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所得的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跟着图上的小朋友们一起去搭了帐篷,还学会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课后请你们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板书设计:

22÷4=5(人)……2(条)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巩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谁能说一说在做有余数除法的题目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指名请学生回答。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投影:你知道余数藏在哪里吗?请把它找出来。

14÷4=3……2 8÷5=1……3 16÷3=5……1 10÷4=2……(1)请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说一说。

(2)组织学生指出余数、商。

(3)请学生小组内说说算式的意义,并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2、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第5题

把余数是2的涂成红色

请学生先算出每道算式的得数,然后根据要求涂色。

集体订正,有错的学生改错,改完后请同位检查。

(2)解决实际问题:快乐的星期天。

题目给了4幅图,分别画的是小男孩星期天做的事情,根据图画,请学生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首先,请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

然后在全班交流,补充。

3、游戏:蚂蚁躲雨

27÷8 36÷6 22÷7 48÷9

37÷4 48÷8 49÷7 33÷5

(1)请学生先独立计算出每道题的结果,然后再按照提示,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沙滩上还有什么?(饲料)箱子里还有多少瓶饲料?

(2)想一想蚂蚁到哪去躲雨?分组讨论

①没有余数的算式 48÷8 36÷6 49÷7

②余数是3的算式 27÷8 48÷9 33÷5

③数是1的算式 22÷7 37÷4

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三、综合训练,巩固拓展

把2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小组内用小棒分一分,统计有几种分法,填在表格里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0

学生按照上面的分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每次分的情况记录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总结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板书设计:

板书练习内容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教学重难点:

试商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熟练的进行有关计算。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的道理,并能根据这个道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

课前谈话:同学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己看书整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讨论。

二、梳理:

1、交流整理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

(1)我知道了什么是有余数除法。

(2)我会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我知道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对照比较找出难点。

教师提问: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问题比较难理解?

学生可能回答:

(1)不能很快找到合适的商。

(2)不知道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解决:

1、()最大能填几?

6×()<52 8×()< 61()×6< 52

()×8<52 3×()< 19()×4< 27

2、先圈一圈,再计算

(1)2个2个的圈

(2)3个3个的圈

(3)4个4个的圈

(4)5个5个的圈

3、用竖式计算

19÷2= 23÷7= 59÷9= 27÷6= 50÷8= 38÷4=

四、应用:

1、出示课本主题图。

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吗?

学生可能会说:图上有小朋友要去观看足球比赛。有一辆汽车,限乘8人。门口有售票处,上面有各种门票的价格。

2、提出问题:(1)小组讨论:如果我们班的同学要去看足球赛,要解决哪些问题?

(2)组间交流:第一,要解决乘车的问题。第二、要解决门票的问题。

(3)解决问题:

第一、我们班有58名同学,至少需要几辆汽车?

学生列式解答:58÷8=7(÷辆)……2(人)

引导学生讨论:到底需要几辆车?7辆还是8辆。

第二、每个小组有6名同学,只有50元的费用,该怎样买票?

方案一:买A区票。理由,位置好,看的清楚,比较舒服。

50÷9=5(张)……5(元)存在的问题:钱不够,方案行不通。

方案二:买B区票。理由,位置也可以,看的比较清楚。

50÷8=6(张)……2(元)可以实施。

方案三:买C区票。理由,价钱便宜。

50÷7=7(张)……1(元)

存在问题:余着一张票,位置不是太好,看的不清楚。

小组讨论,确定最佳方案:方案二。

4、拓展应用:

为了增加现场的热闹气氛,同学们在看台上摆了一个造型。他们按照红、黄、绿、蓝的顺序排列。第21名同学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第34名同学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第36名同学呢?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篇6:小学语文第四册《找骆驼》说课稿

《找骆驼》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6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读课文提出问题”为主题展开。《找骆驼》是通过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判断,帮助商人找到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富有哲理,课文共11个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本册教材和本单元对学生的识字、阅读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通过同桌互助、抓关键词句等阅读方法,概括课文内容,知道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重点)

3、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难点)

三、说学情:

本班学生在经过了三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并且通过上一学期的观察,我发现我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或表演的学习内容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时,部分学生有畏缩情绪。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缺少自信心,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规范口语表达、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但是,由于身为新教师,还未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对于课堂中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积极改进。

四、说教法:

我认为课堂上应该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思考,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如果学生思维活跃了,那么上课时难免会出现和教案上不一样的情况,因此我在教学时要灵活调整,备课时不单单是备课文,还要备学生,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因此设计本课采用的教法如下:

1.情境教学法: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是有好奇心、爱探索、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2.以读代讲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业,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多一点时间朗读,通过有层次地读,尽情地读,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

五、说学习过程: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因此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四个部分,分别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细读课文、理解问题,探究学习、学会道理。下面我一一地介绍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先出示“骆驼”的谜语,再让学生观看骆驼的图片,切入课题《找骆驼》,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对长句、一下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同时要注意人物的不同语气。

理解句子,学习生字。让学生指名读、纠正读、齐读,提问学生不好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自解(有些不好解释的词语把它放到课文的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第三部分:细读课文,理解问题。

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至9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知道走失骆驼的三个特点: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

首先,让四个学生分角色读,然后让学生评,说说这些句子用什么语气读,才能体现当时商人和老人的心情,并理解“愤愤”的意思,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愤愤,并在读中从“不紧不慢”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

第四部分:探究学习,学会道理

倒数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我把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自读后划出相关句子。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运用读读、议议、划划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让学生用上“……看见…知道…”的句式,让女生男生边读边说。最后,再回到课本,指导朗读老人的话,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想品质。提问学生,老人是个的人。

上一篇:转行辞职信的下一篇:印记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