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类记叙文范文

2024-04-13

物象类记叙文范文(共4篇)

篇1:物象类记叙文范文

物象类记叙文写作辅导

【范文引路】

赶考的棉树

◎汪 亭

从小到大,我的兴趣一直非常广泛,性格也很要强。画画、书法、写作,必须样样出色才行,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那年,高考临近,每次模拟考试,我的成绩都在班级垫底。压力让心高气傲的我无比沮丧,一度心灰意冷,以致不想参加高考。

周末,我逃回了家。在屋后的一块棉花地里,我望见父亲正站在棉树丛中,拿着剪刀麻利地剪下棉花枝叶。衬衣被汗水浸透,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我远远地注视着,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会儿,父亲弯腰用草绳把剪下的枝叶捆起来。就在这时,他看见了我,神情很惊讶,朝我大喊:“小子,咋回来了啊?”

我低着头,沉默不语,双手不停地颤抖。我实在不敢看父亲那被骄阳晒烤得如黑炭般的脸。父亲见我良久没有吱声,匆忙跑到我身旁,把自己头顶上的草帽摘下扣在我的头上,关切地问:“是不是没有生活费了?”

我压低声音,快速地说了句:“我不参加高考了。”

父亲的表情顷刻凝固。原以为他会对我吼叫,可父亲却意外地轻声细语问我:“为什么?”

我仍然不敢抬头,兀自一五一十地把心事告诉了他。父亲顺势在我身旁坐了下来,点燃了一根劣质香烟。在沉默了好久后,他突然指着旁边的一捆棉花枝,憨笑地问我:“小子,知道为什么我把这些枝叶剪下来吗?”我无精打采地摇了摇头,心里也正在纳闷。

父亲猛地吸了口香烟,很平静地说:“这些枝叶在棉树上,不但是多余的,而且还影响着整株棉树结苞开花。其实,每株棉树只需要三五枝最好,这样所有的养分就会集中起来,结出许多饱满的花苞。所以,每年我都要剪掉一些棉树枝。”

我静静地站立在田间,若有所思。阵阵微风吹过,这片棉树,因为枝叶稀少,每枝都能摇曳生姿,尽情享受着清风的抚摸。

父亲拍拍我的肩,背上棉枝,朝家走去。我跟在身后,父亲接着说:“其实啊,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株棉树呢?枝叶多了,当然结不出好果实。兴趣太广泛,便影响了主干的发育,明白吗?”听了父亲的话,我的心仿佛涌进一片阳光,透亮了许多。我重新回到学校,将学习以外的兴趣抛下„„那年八月,我收到了一所专科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如今,我一直铭记着父亲当年的那番话,他用朴实简单的务农经验告诉了我终生受益的生活哲学: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株棉树。当生活中各种枝叶疯长时,我们应该立即有选择地剪去一些,让所有的精力全集中在仅有的几枝上,然后用心地去浇灌栽培。这样,我们的“棉树”,才能开出更好更饱满的花朵。

【赏析】

从题目可以看出,“赶考的棉树”是比喻,是象征,是借物写人,因此,文章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棉树,我们称之为“物象线”,一条是我的上学事件,我们称之为“人物活动线”。

作者先写自己的兴趣广泛,耽误了学业,致使高考前逃回家。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记叙文事件的开端。接着作者浓墨重彩地写和父亲交谈这一环节,是故事的发展。下面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写父亲借棉树要剪除不必要的枝叶,来比喻人做事情要集中精力。

【技法解说】

1.构思仿格

可以选择生活中的一个物象,借这个物象来阐发一个哲理,而这个哲理正是连接文章人物的纽带,是文章的主题。于是,围绕着这个物象和哲理,设置情节,通过想象和构思,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细致描写,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篇生动形象、哲思情思兼备的记叙文。

2.结构仿格

本文采用事理结合的结构,先叙事,将我和父亲之间关于“放弃高考和集中精力去高考”的事件描述得具体生动,借父亲的口将哲理阐释出来。

3.语言仿格

本文的语言朴实,生活气息浓郁,深刻的道理通过对话写出来,使文章更通俗。

【文章格式生成】

一次班级表演,我发现自己竟拥有如此美妙的歌喉;一番书海徜徉,我发现思绪驰骋原来是这样的自由;一回亲友送别,我发现从此多了一份牵挂;一场误会摩擦,我还发现自己并不那么高尚,理智,成熟„„行走在这迷惘而美丽的青春路上,我们是否步履匆匆,来不及发现别样的自我?

请你以“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 ◎刘德福

现在,我已经痴迷上了书法。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或者心情不爽的时候,我都要将自己关在书房中,面对洁白的宣纸,用笔墨抒发心中的情感。在毛笔笔锋的闪转腾挪中,我的心情渐渐平静。

那年,我在高中就读,在班级做副班长,一次学校的篮球比赛中,我和体育委员之间因为战术问题发生了争执,致使球员们的情绪发生了波动,导致我班输给了邻班。最后,全班同学将矛头对准了我,说我是外行瞎指挥。

心情郁闷的我回到家中,尽管我掩饰着自己内心的不愉快,还是被老爸发现了蛛丝马迹。

“儿子,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了?”

“其实,也没什么,就是班级输球了!他们把责任都推到了我身上,我感到委屈!”

于是,我将学校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了老爸。

晚饭之后,爸爸又开始了他的每日功课——写书法,只不过,这次他将我叫进了书房。

爸爸举起了饱蘸浓墨的毛笔,在洁白的宣纸上写下了一个“道”字,然后,举起毛笔,说:“儿子,要想写出好字,毛笔很重要,这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毛笔具备齐、圆、健的特点。齐,是指毛笔的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要齐平。人生在世,哪能处处顺心如意,总会遇到不平之事,这时,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到‘心态齐平’,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所有的不公,这样才能早日走出困境。”

我凝视着毛笔,心想,小毛笔也有这样的大道理。

老爸看我听得很认真,讲得更来劲了。

“毛笔还要圆。笔锋圆满,运笔才能圆转如意。我们做人也要圆,这里的圆,不是圆滑世故,而是要学会变通,不能用死脑筋去对待每件事。顺势而立,逆势而避,人生才能最终成功。毛笔的健,指笔锋要有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能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人也应如此。你这次因为篮球比赛,被同学误解。这就需要你像毛笔一样,具有齐、圆、健的品格。”

我接过老爸手中的毛笔,在他的指导下,歪歪扭扭地写了几个字,真切体会了毛笔的齐、圆、健的品格,心中似有所悟。是啊,我现在就缺少像毛笔一样的品格,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我还有那么多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人生中弥补……

从此以后,我在老爸的引导下也迷上了书法。在毛笔的点横撇捺中,我沿着人生道路勇往直前。

【构思点拨】

范文的格式让我首先想到了毛笔,这是我所喜爱的书法工具,根据毛笔的特点,找到毛笔和人生之间的相似点,然后,构思了自己高中做副班长的故事,于是,很快就有了上面的文章。

【学生写作】

2013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作文试题:

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但丢掉什么总是不易,因为这需要觉醒,需要勇气,需要毅力。生活就是这样,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学会舍,才能得。

请以“丢掉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丢掉贪心

◎庄 冉

奶奶家的庭院内有几棵银杏树。

银杏非常高大,而且纤细,满枝头的扇状小叶,每当风吹过时,“哗哗”的树叶声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林海中。

“终于开花了。”随着我的惊叹,银杏花逐渐开放,颇有将枝头占领的感觉。但这时,奶奶来了。她拿起一根长竿便开始击打银杏树。疑惑不解的我问她为什么要打银杏。她告诉我,银杏每年都会结出过多的花,如果不把这些花打掉一部分的话,到时候即使结出许多果子,那些果子也很小,而且十分难吃。

我看着那些从树上落下的花朵,好像看到了一个个美味多汁的果子从我嘴边溜走。我心疼极了。

当奶奶打到最后一棵的时候,我拦住她,不让她再打,她劝不动我,只好勉强答应。

一天天过去了,我终于等来了银杏的果实。那天我一大早就起床,去奶奶家,看她打银杏果。但结果打破了我心中美好的幻想,那又小又干瘪的果实仿佛是对我的嘲讽。

这时带我来这儿的爸爸对我说道:“看到没,这就是贪心的后果。”说完,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微叹了一口气后,往里屋走去。

站在原地的我听了爸爸一句话后,仿佛醍醐灌顶。“人生也应该如此吧!”我喃喃道。许许多多的人什么都学:画画、乐器、歌唱、书法……但到头来却都只是略懂皮毛;许许多多的人,钱、权、名……都想一网打尽,最终却在监狱里过下半辈子;许许多多的人,鱼和熊掌都想得到,最后却两手空空。

人生在世,不可贪求太多,否则,便会如那结了小果子的银杏树一般一事无成。

我拭去泪珠,向银杏树弯了弯腰,感谢它对我的启迪。

是它,让我丢掉了贪心。

篇2:物象类记叙文范文

如果我们打算写一篇以“声音”为话题的记叙文,该如何快速构思呢?

1.完整情节型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类似于小小说,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手法,如细节描写、悬念设置、抑扬、波折等。其次借助精辟的抒情议论来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示例:父亲的鼾声

(1)交代父亲鼾声的特点,响亮,忽高忽低,忽上忽下,让我睡不着觉。

(2)临近考试,忽然听不到鼾声,我很不习惯,奇怪父亲怎么了。

(3)我要寻找答案,就去父母的房门口偷听。

(4)揭开谜底,偷听到父母的谈话,或者安排一次和妈妈的交流。

此文的主题当然是亲情,互相的爱。

2.横向展开型

一般是片断式结构,去掉头尾,中间一般是三段式。

示例:聆听历史的声音

(1)聆听历史的声音,那声音雄壮高亢,给人以精神的鼓舞。

(2)屈原的叹息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坚守理想,我相信他一定是一吟三叹息。

(3)李白的笑声:“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乐观,狂放,张扬,个性的自由。

(4)鲁迅的呐喊声:《呐喊》自序中要叫醒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要为猛士们摇旗呐喊,让他们不惮于前驱,要喊出他对反动派的愤怒……

(5)历史的声音,徐徐传来,震动我的耳膜。这声音时时刻刻提醒我: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3.纵向展开型

一般按时间顺序,串起一个人或一个对象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示例:爷爷的笑声

(1)年轻时哈哈的笑声,爽朗乐观,在家庭遇到困难时总能听到这样的笑声。

(2)晚年时呵呵的笑声,满足安详,和人下棋,和子孙共享天伦之乐。

(3)最近听不到爷爷的笑声了,有也是无声的苦笑。寂寞,儿女忙而无暇顾及,老伴去世无人陪伴,思念之苦,对亲情的渴望,每到周末在村口路上来回张望又失望而回。

(4)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再次听到爷爷真心的笑声。

4.由实入虚型

一般由实在具体的声音,过渡到抽象的声音。关键在于实现由实到虚的巧妙转换,要揭示共同特点。

示例:雪落的声音

(1)描写雪落的声音:落到地面上的沙沙声,落到水里的簌簌声,压断树枝的咔嚓声。

(2)声音的特点:轻微、温柔却能滋养,不正像母亲的叮咛吗?不也像恩师的教诲吗?

(3)温柔的爱,润物细无声的爱,这种爱,给人无穷的力量。

错过

在时间里,没有什么能存在很久。因此,我们常常马不停蹄地错过,那些人,那些事。今年的冬日,时不时地细雪飘飘。华灯初上时,天空已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打在脸上,柔柔的,像儿时母亲轻轻的吻,暖暖的。只是,这样的雨天,父亲又要冒雨来接我了。起初的欣喜散落雨中。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打在窗户上,“邦邦”地响。我撑着伞,站在校门口,看着家长们红红绿绿的身影,在门口焦切地期盼。雨水顺着脸颊,沿着发丝流下。有时流进眼睛里,时不时用手去擦拭一下,而我的目光却落在了那一条条长长短短的皱纹里,细细密密的,越来越模糊。微弱的灯光里,我仿佛看见父亲急急忙忙地赶来„„

雨仍在下,人已稀少,我仍在等着,不愿错过。大概有十年了吧,那一年的冬天,姐姐放寒假,乘火车归来,到站时已临近晚上。父亲忙完一天的活,骑着那辆“凤凰”牌自行车赶到火车站,等了整整一宿。不见姐姐的踪影,又没有电话,就连忙骑了两个多小时,从城里赶到家。那时,姐姐熟睡在床,父亲松了一口气,连早饭也没吃,又骑着自行车赶到厂里去上班。腊月里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吹走了泛黄的树叶,却吹不散暖暖的父爱。

我独自一人静静地等待,耳边只听到雨花溅起的声音和偶尔的几声汽笛声。低洼处早已水汪汪的一片,灯光倒映水中,漾起圈圈的涟漪,我仿佛看见那些蹉跎的岁月,支离迷惘。难得有这样的机会静静等待自己的父亲,体验父亲这二十多年来一直等待的心情:等待我们快快地成长,等待我们平安地回家,等待我们每天灿烂的笑靥,或许只是在等待我们亲切地唤他一声“爸爸”„„

我不忍独自前行,我怕自己的身影湮没在大街上那些红橙黄绿的人群中,与父亲擦肩而过,让父亲焦急万分。雨雾朦胧中,那些记忆的碎片在眼前零零碎碎地拼凑:父亲并不高大,还有些微微地发福,却常常在饭桌上拍着啤酒肚说他当年可是个美男子呢;皮肤日益松弛暗淡,却常常嚷着要擦“大宝”;知道我们不喜欢吃蛋黄,每次吃鸡蛋,那蛋黄总是父亲包了„„被关爱了太久,以至于我们忘了——父亲老了。那些斑白的发迹,不知何时,已在父亲的两鬓闪闪烁烁。布满皱纹的手,因为长年的劳作,第一个关节处总也伸不直„„

等着,等着。父亲终于来了,依旧是那熟悉的微笑。

回家的路上,这些年来,第一次,我伸手紧紧地抱住了父亲。亲爱的父亲,我已错过了您最美丽的岁月,不愿再错过未来与你共度的时光。

新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一年,我与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坚决反对变法,于是遭到罢黜。我来到了这里——密州。已经是中秋了,皎月冷眼望着一切。于是,我举杯,杯在唇边静止。我思索着:“明月是从何而来呢?”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阳是何年。

青天之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让那么多人为之神往呢?连我都不觉心驰神往。或许,我本就不属于这人间,我的家,该是在天上吧!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奔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想要乘风,飞到天上去,但是却又担心高处不胜寒。那天上的宫阙就是我的梦想啊!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能空自怀想罢了。想到这里,原本高沸的情绪“刷”地冷了下来。我在朦胧的月下起舞,让那月儿也感受我的失落。

月儿懂了,垂下一帘轻纱将我笼罩,与我共悲伤。霎时,我又觉得,我好像并非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夜色渐深了,月光透过朱红的窗阁,照着我这无眠的人。月儿,怕是也无眠吧。在这儿,离开了宫场的功名与喧嚣,心似乎也变得宁静了不少。不再理会宫场的尔虞我诈,是件好事,但我是否真想超脱呢?

我无语。因为即使我身在他乡,我仍是渴望着回归,那是我的志向啊!于是月亦无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夜深夜阑,一抹深深的孤寂从心头涌起,我不禁想起幼弟子由。早年曾与他一同立下“功成身退,夜雨对床”之约,而今抱负难展,月下徘徊,我们却相隔万里。

我便又觉得那曾经引起我无限向往的月光是有点可恨了。为什么在别离时,你却如此完整,让人何以堪?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这是旷古不变的事实,让我再也无法怨这月亮。心情渐渐平复了下来,又觉得这月儿又可爱起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我的祝愿。对自己,对弟弟,还有他人。若是人生的一切,都如今日的月光这样美好,夫复何求呢?

举杯,酒尽。天明,一夜无眠。月落。日出。新生!

不再抵抗,不再愤怒,不再针锋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明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辉;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

我还是我,又不再是我。这一夜,我回归了。

怀想天空

天气预报说,今天白天偏东风3-4级,午后至上半夜局部有暴雨,出行时请带好雨具。

昏黑的夜空从那些高大建筑物的边角处开始褪色,城市在鸟儿的催促下醒来。渐渐的,天色亮起来了。

一切都很安静,像是脚步声落在花瓣上,袅袅的咖啡香,还有父亲的脸庞。大概父亲骨子里就是那么安静的一个人,平和,安详,与世无争。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自然免去了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官场里头的争名逐利。于是,他便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备课写作,时而泡上一壶茶,在午后的阳光下小憩,闭目养神。

嘈杂的时候他也常常闭上眼睛,并且指点我,要学着给自己带来安静,闭上眼,尽可以让自己置身于另一个没有聒噪的世界里。那时候的心里像是装着一片天空,就如同现在的天,纯净而又安定。然后,回到生命的零度。然后,回到生命的零度,去静静地思索。

午后,厚重的密云被风吹得迅疾移动,天空已变得浓黑。下雨了。

雨水,阻挡了许多人出门的欲望,放学的孩子们得躲在校门口的屋檐下张望父母送伞的身影——那么的焦躁。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我想若干年以后,我一定会对我的子孙讲述这样一个事实,我的母亲曾经为了她准备应考的女儿,每天下班回家后做好晚饭再坐将近两个小时的车来给我送饭,风雨无阻。

也是在这样的一个黄昏,大概是半路下起的雨,母亲没有带伞,我冲回宿舍便撞见母亲脱下湿漉漉的外套,书桌上装饭菜的包上却看不见一点水渍。不忍再想下去,母亲是如何在大雨中加快了脚步来到学校的。“趁热,快吃吧!”母亲一脸的笑意。我别过头,望着窗外已然放晴的天空,泪水已打湿了心灵。

经雨水的洗礼后,尤里晴云成了主角,空气中自然地弥散着馥郁的花草香味。站在走廊上目送母亲远去,她瘦小的背景被夕阳无限拉长。母亲用她天空一般广阔的胸怀将女儿护在自己的羽翼下,借白云铺排最舒适的摇篮,倾尽一生,用臂弯撑起一方爱的天空。

天空已降下深蓝的帷幕,渗透出淡淡的灰紫。可我知道,父母这一片天空会永远宁静、温暖,也无风雨也无晴。

点评:这是一篇较为典范的记叙文。精彩不仅在于以父母就是自己的天空立意,更在记录了发生在自然的天空背景下作者亲历的事。自然的天空变幻无常,世上的事情无从把握,但从早到晚,日日年年,始终有父亲的宁静、母亲的温暖相伴。结尾出色,巧妙化用苏轼的诗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传递出真切的感激之情。

怀想天空

北冥有鸟,其然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总是想起庄子的《逍遥游》,在我怀想天空的时候。虽不曾深入探究过其中至人无己的境??,却始终想见到那只硕大的鹏。我想象它在蓝如宝石的天空中以傲人的姿态无声地飞过,优美轻盈如同舞蹈。那是一颗追寻自由的心灵在属于它的天空中飞翔,因此,可以昂首,坦然承接所有倾洒其身的阳光。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直上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我相信在追寻属于自己的天空的,不止有那只鹏。当伊莎多拉·邓肯用宽松的舞袍代替了禁锢身体的芭蕾舞蹈,当她赤裸双足,在奔跑与跳跃间留下爱与自由的足迹,就已伸手触到了她的天空。人人生来脚踩大地,通往天空的路必定艰险而漫长。若不是心怀飞天的梦想,若不是血脉深处便奔腾着不羁而执著的灵魂,仅凭我们卑微的身躯,又怎能获得翱翔天空的力量。误解,嘲讽,批判„„面对所有阻力,邓肯甘之如饴。于是,信念与热情,成为她巨大的翅膀,水击三千里后,她终于抵达天空。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并非所有的大鸟能够飞上天空。在某些没有大鹏出现的云烟氤氲的午后,我仰望天空,想起一些忧郁的目光。比如钱绣芸的。那个当时身为宁波知府内侄女的女孩,只是为了看一眼天一阁中的书,就主动请求嫁给范家。然而在无风的日子里,纵使梦想化为再丰满的羽翼,也找不到承载的力量。她所渴求的那片天空,虽不算广袤无垠,却高深莫测,终其一生,她未能靠近半步。我想象她如何坚韧而脆弱地,向自己所渴求的那片天徒劳但奋力的伸手。她用生命向那里放飞了一只纸鸢,却不知在飘摇的风雨中翻飞一生,这纸鸢依旧只停留在梦想的边缘。

怀想天空,怀想每一双凝神着它的眼眸中,蕴藏着多少期冀与失落,欢笑与泪水;怀想每一颗憧憬着它的心灵中,已为它设计了怎样的故事,涂抹了怎样的色彩。

天空依旧沉默,用无声隐藏了所有翅膀的痕迹。然而每一颗追寻梦想的心灵,都已夜夜飞过。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篇3:记叙文的构思角度:物象法

佳作show

朽叶的栀子花

小城深处有条老巷。明晃晃、黄醺醺的光蔓延一路,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

相熟的板车,彼伏的吆喝,一路的葱蒜,噼噼啪啪的油煎聲,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而女人的店也在其中。

女人是卖锅贴的。煎到外酥里嫩,香气四溢,搁到蓝印花的小碟中,浇一层香醋,撒一圈葱花,待到轻咬一口,却是意料之外的香甜之感,隐隐间又有些青春独有的青涩。

在旁人眼里,女人不过是个有些瘦削的老太太,可我只想用“女人”这个含着少女的甜蜜和妇人的成熟的代称。女人爱美,每次见她,总是抹了脂粉搽了口红,似乎想留下青春的最后一点尾巴。女人爱笑,笑起来眼角会轻轻颤颤,不招不摇,温婉而妥帖。煎锅贴时,她总是打扮得一丝不苟,有点“盛装端热油”的味道,远远看去竞像是从《蒹葭》里走出的那位如水女子。

我迷惑于女人身上青春端方的气息,沉迷于女人手下青涩而有些甜蜜的锅贴。恰巧,女人是我同学的祖母,一经询问,方知锅贴里藏着栀子和苹果混合的酱料。而女人原是那个十里洋场的大户之女,几经辗转方暂栖于这个闭塞的小城,操持着祖业依然优雅地活着。

一时间,我心中充溢着难以言说的震惊和恍然。震惊于加花酱的匠心,恍然于女人身上的不朽之气。一个会在锅贴里加花酱的女子,岂会敌不过时光的蹉跎?当岁月爬上她的鬓角,风霜侵蚀她的容颜,她依然爱着美,爱着生活,像年轻时一样雅致而细腻,如此,岂会老去?

时常去女人的小摊,站在一边我不语,女人亦不言。我呆呆看她熟练地翻煎,温婉地浅笑,不卑地招呼,沉溺于女人那一汪如碧水般的不朽之气里。夕阳西下,女人美得如一幅古仕女图。

我时常迷惑于青春与不朽。以为青春必是光洁明艳,不朽必是巍巍如高山之巅,仰不可攀。然而,看到女人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我方有些体悟。有时候,心的柔软与细腻远胜过形貌。没有人活在保鲜膜中,没有人会永葆青春,但做一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时光永远会厚爱你几分;而如此,何尝不是另一种静水流深的不朽?

想起女人,就想起一枝搁在蓝印花碟中的带露栀子。或许叶子些许腐朽,但花瓣仍是一如既往地柔软。

老师说

看着满溢着思辨色彩(芳香的“栀子花”偏偏是“朽叶的”)又充满了诗情画意(“朽叶的栀子花”该是怎样的风采?)的文题,玄想着作者会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于是就“风行水上”般沉浸到了作者营造的天地里,颇有些“结庐在人境”的况味,又有些“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境。这就是“题好一半文”的妙处,也是文脉顺畅的妙处。

读着满纸沉静的文字,心忽然被第五节“优雅地活着”激荡了。是的,作者笔下曾经是“十里洋场的大户之女”而今在卖锅贴的“女人”之所以如此不俗,让人“沉溺”,正在于此。记叙类文章的主题就是全篇的内核、焦点,作者有了“聚焦意识”,文章就会浑然一体。

作者善于造境,寥寥几笔,韵味氤氲。全文多用短句,很有味道。叙议参互,议论性文字不多,然而有着画龙点睛之功。

【学法导航】

古人曰:“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物象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象可以寄托情意。物象在文章中又可称为“寓意物”,寄托了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情意。如萧乾的《枣核》,枣核虽小,但承载的情感不可谓不厚重,寄托了朋友问的情意及友人对故土地的深切思念之情。再如史铁生的《合欢树》,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也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恩。

第二,物象可以衬托人物。琦君的《髻》一文,选择了女人的发髻作为物象,非常恰当。发髻能表现母亲的朴实与姨娘的时髦,显示两人的不同性格。母亲的发髻始终如一,表现了母亲保守而倔强的个性。发髻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生的变化。姨娘衰老了,不再讲究发髻,流露出人物心境的变化。

第三,物象可以成为线索。在叙事过程中,某一物象反复出现,贯穿全文。以立夏的《墙》为例:第一次写墙,是“我”回老屋,看到那堵老墙引发回忆;回忆婉嬷嬷每次见到有人从墙根下走,总要提醒“不靠墙走”,这是第二次写墙;第三次写墙,是在雨天婉嬷嬷提醒一个路人“不靠墙走”摔倒后哭了;第四次写墙,补叙婉嬷嬷的丈夫和儿子被埋在炸毁的墙下的事。“墙”成为一条线索,绾结全篇,使文章结构紧凑而自然。

第四,物象可以揭示哲理,深化主题。贾平凹《访兰》一文,写父亲以前常见深山,总能带些野兰回来栽在盆里,但后来就不再带回野兰了。有次陪父亲进深山,准备动手摘野兰,被父亲阻止。父亲让“我”比较野兰与家里盆栽的兰花的区别,我发现盆栽的兰花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而山谷里的兰花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而存在着,所以自有另一种纯朴清爽的香味。父亲有感而发:“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通过野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物象作用如此巨大,那么在考场上该如何具体操作呢?

第一步。扣住题意精选物象。

选择物象时,一定要考虑到文章主旨表达的需要。表达母爱可以选择很多种物象,可以是风雨中护住荷花的荷叶,可以是“我”作业时默默送来的一杯咖啡,还可以是一件毛衣、一双板鞋……而史铁生选择的物象是“合欢树”,通过合欢树描写了深沉的母爱、坚韧的生命,也表达了对生命与亲情的思考。我们在写作中最好能有意识地去寻找一种物象,使之或承载情感,或衬托人物,或贯穿全文,或揭示主旨。带着生命的热情体悟生活,万物总能在某一特定境况下与我们的生命、情感契合无间。《朽叶的栀子花》一文的作者为何没有选清幽的兰花或绚烂的牡丹,而以栀子花去比“老太太”?正因栀子花与老太太都有一种“生活化”和“日常感”,消除了读者与“意象”之间的陌生感。读者看作者写的老太太即刻就能唤起平时看栀子花时的共鸣,这就是成功选择的意象给予读者某种心理亲近。而以“朽叶的”去形容“栀子花”,恰好又咬合到文题中的“青春”与“不朽”。这两者之间貌似一种悖论,可是还有人用力喊出“青春不朽”的宣言,是缘于这样的人对“青春”有一种深度思考。恰如《朽叶的栀子花》中的“青春”,在作者看来,并非只有沾露枝绿的栀子是“青春”,朽败的栀子也藏着“青春”的秘密。至而合贴到韶颜不再的老太太身上,却还抱有“青春心”,她售卖锅贴的每一天都会妆容整洁面带微笑,会费心地熬制花酱让每位顾客吃到生活的“妙味”。这样的“青春”便是溶于老太一生中的“爱美爱生活”,是一种做人的精致精神,自然可被定义为“不朽”。老太太的花酱、老太太的锅贴或是老太太的气质,都让作者觉得即便生活不易也要有美好生活的信念。endprint

第二步,贴近人物描摹意象。

精心摹写物象特点。同一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比如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写梅的高洁、不屈;“待到山花浪漫时,她在丛中笑”,是写梅的乐观主义的革命品格。再如梧桐,古代凤凰非梧桐不栖,梧桐与美好的品质有关;梧桐叶大,雨滴梧桐叶的声音比较大,常常与忧愁有关;梧桐生命力很顽强,贫瘠的地方也同样能生长。文中摹写物象的特点要与人物特点有契合之处。朱成玉《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中选择“落叶”作为物象是比较恰当的,契合祖母的特点:①叶子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②祖母喜欢收藏落叶;③祖母喜欢在叶子上面写些词句,到了清明,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祖父坟头;④祖母去世的那天,落叶纷飞;⑤落叶从不惊叫,像极了祖母坦然的生命姿态。此篇《朽叶的栀子花》中,笔者认为成功之处在意象之“贴”。栀子花的清白如玉正昭现了一个秀外慧中的老太太,虽然“朽叶”却依然沾着花性。此外,“栀子花”之家常也指代到老太的“市井气”。其实只要善于观察,文中的老太太也许就是家里一位巧手的婶娘或姑母。再看“朽叶”这一形容词限制,与女人的韶华远逝也颇贴切的,美人迟暮总是令人伤感的,可还有很多美人到老竟修成“优雅”,很多英雄晚年也是硬骨朗朗,确如文中的老太太,这样的人都系着一颗“青春不老心”。

第三步,营造情境烘托物象。

选择物象时应考虑到文章中所营造的情境、氛围,要与之谐调。史铁生的《合欢树》之所以选择合欢树为物象,是因为这棵树是母亲亲手栽植,而且合欢树生命力顽强,蕴含着母亲对“我”的希望。合欢树的出现,符合这种特定的情境。如果换成一朵生命力孱弱的小花,就不合情境了。

第四步。让物象成为全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用物象为线索可以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上文中《朽叶的栀子花》第五自然段才有“方知锅贴里藏着栀子和苹果混合的酱料”,这是文中“意象”的正式露面,由微不足道却撩人味蕾的“花酱”自然又巧妙地点出。之后,“花酱”才引出作者对一个普通老太太的“巧心思”之惑,渐而揣摩到潜伏于老太太一生让人叹服的“生活之道”。再看很有“豹尾”之力的文末,作者纵笔一跃,“意象”经提纯又升华为“一枝搁在蓝印花碟中的带露栀子”,很难说这一朵朽叶的栀子花是实际的,但是这样如真如幻的“栀子花”实在有点睛之妙,既呼应到文题,又再度让一个深谙青春之道的老太太与一朵朽叶的栀子花彼此难分了。综观全文,或许会发现“栀子花”或“花酱”出现次数并不多,但妙的是作者将“意象”埋入文字中,成为时隐时现的“线索”贯穿全文,时时将文字的感情和气氛笼于其中。

牛刀小试

一位外国摄影家说:“生活中的一切,无非是光和影,当你看到一束光线从窗户射进,你要立即想到其阴影,两者不是独立存在的。”

一位中国诗人说:“有人在阳光下/低着头只看见阴影/有人在阴影里/往远看全是阳光。”阅读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选择合适的物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构思导引】

题目中外国摄影家的话,是说有光必有影,有影必有光,两者互为条件;中国诗人的话,则用“光和影”来比喻生活中的人和事——不同的人由于观念不同,面对同一种现象却看到了不同的结果(侧面)。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摄影家還是诗人都承认“光和影”的基本关系,即两者是同时存在、相互依存的——这便是本文立意的一个基点。如果文章的立意、选材偏离了这个基点,就容易离题或偏题。

既然光和影是相互依存的,那么便可以有如下的思考:①认识一个事物,既要看到它的“光”,也要看到它的“影”;②即使身处阴影之中,也要望见光明;③向着光明前进,不必计较身后的阴影;④脸上洒满阳光、春风得意的时候,别忘了身后的阴影;⑤只要心中充满光明,阴影总在自己的脚下……任择其一,作为文章的立意。还可以换一条思路,比如,“感谢这灯焰的光辉,但别忘了那掌灯者坚忍地伫立在阴影中”(泰戈尔),“在每个人的身上/阳光同样的明亮在每个人的心中/仞影却有浅有深”(杜运燮),借鉴这些诗句,能获得新的灵感。

最为关键的是,要选择合适的人事和物象。一些植物在花谢后结出果子,是可以入文的物象,还有在阴处默默生长、向往着阳光的植物,也是不错的物象。

佳作show

春日照藤花 高妮

每个清晨,我都要经过那株古藤。

那是一株看上去有些岁月的藤。长长的白廊连通两座教学楼,那藤的根就长在楼前的花坛里。根基处的枝干粗壮虬结,褐色条蔓攀缘在白廊上,羽状复叶层层叠叠摊开翅翼,累累花串悬挂下来,一路芬芳。或许是鲜少沐浴到阳光,藤阴面有些虫蛀,两枝有些焦枯,给人一种颓然的感觉。

为那一树淡紫深深沉醉,所以在友人为摄影取景苦恼时,我毫不犹豫地拉她到这一树淡紫下。我在廊下看友人忙碌着,不时地去看她的照片。看得出她很尽心,我于是问她为何偏爱上摄影。

她说,她有个年轻时评弹唱得很好的外婆,偶然看到她的老照片就想学摄影了,这种“捕捉一瞬间的美丽定格成永恒”的事很浪漫。友人边走边拍,不知觉间绕到那藤阴处。“这里照不到阳光挺不入调的。”我如是说。友人却坦然一笑:“我倒觉得这颓唐正是为了映衬身边的烂漫。就像因为经历了冬天,我们才更喜欢春天。”这话一点不错,但我心上却漫过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并未细究。我问起她外婆的事并约好下次去拜访。

我曾暗暗期待是否会见到一个极具艺术气息的老人,然而真正见到的时候不免失望。与普通人一样,老人身上有市井的气息,脸上有岁月留下的刻痕。失望之际,友人把我拉进内室,翻出照片给我看。照片上一个面容姣好的女子对着镜头从容地微笑,带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淡雅气质。很难把这个灵秀的女子与如今身形稍佝偻的老人联系到一起……一张张照片翻过,有些边角已经泛黄卷曲,但即使是灰白的单色也掩不住那些流光溢彩。

感叹一声,我问:“那你外婆现在还唱评弹么?”

她微微摇头:“外婆在和外公结婚后就再没唱了,很多年了,洗衣做饭带孩子她什么都学会了,唯独丢下了年轻时最爱的评弹。”听了这话,我的心莫名沉重起来。辞别友人,我兜兜转转竞又回到了古藤的阴处,不经意发现那根处有些许绿意小片地掩盖原本的焦枯。

“我倒觉得这颓唐正是为了映衬身边的烂漫……”盯着那片绿意,醍醐灌顸般,我终于抓住了当时听到这句话后不舒服的缘由。这藤阴本就不是陪衬,而是一种绚烂背后的生命的美丽。永久背对阳光的藤阴做出的是一种奉献,尽管奉献换来的是腐朽不堪的外表和行人不愿驻足的嫌恶。

即使面对阳光也必会投下阴影,所以必须有些什么会处在阴暗里。藤阴选择放弃阳光,从土壤汲取养分供给串串藤花以微笑的力量。它为了整株藤树达到最美,带着疼痛以一种温柔的姿态退居于阴暗。

“春日照藤花,末叶尽舒展。君若能开诚,我亦愿信赖。”这样看来,这古老的诗句似乎别有了深意。

我想起那位老人,这株古藤与那位老人那么相似。当年的她是在一切最美好的时候,带着疼

老师说

篇4:物象类记叙文范文

物象类作文,根据物象特性的不同,构思立意上有很多可变化的因素。因为物象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局部与整体之分,而所有物象又都具备外表特征与内涵特性。

在指导构思的时候,教师宜引导学生分析此类写作题材的特性,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小角度与小切口来描述事物、叙述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深入提取物象的抽象意义,来提升学生对事物的理性思考层次。

一、物象类作文能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及事物间联系的认识

以小见大,以一斑窥全豹,从事物的细节之处,照见事物的特性和精神所在,使作文高于初中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教师宜选取整体中的局部、群体中的个体、日常生活惯用品为话题,培养学生对局部之于整体、个体之于群体的特性关系的思考和提炼能力;加强生活用品与使用对象之间的关系体认,在写作中尝试利用前者对后者的借代关系,使作文拥有巧妙的构思。

你的手,我喜欢握着它平稳地过马路;你的手,我喜欢它在我的头上灵巧地飞舞,为我扎好看的辫子;你的手,我喜欢它忙碌地工作,魔术师似的变出饭菜的香味,好看的毛衣,整洁的房间。

还有你坚实厚重的手,还有你饱经沧桑的手,还有你稚嫩柔滑的手,还有你温暖柔软的手,还有你宽大粗糙的手,我都喜欢。

——张叶娇《手心的太阳》

《手心的太阳》巧妙地处理了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以母亲的手替代母亲。文章表面上描述了手忙碌的细节,实则展现了母亲的辛勤劳作,传递出作者对母亲为自己点滴付出的感恩之情。又巧妙地运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使文章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切、更直接。

物象类作文还可以借助人们常用的工具,通过细致描写该工具的特征与变化,来表现使用该工具的人的特性,如借描写家人接送“我”的交通工具的情态来表现家人对“我”的关爱等。

一只手,鬼鬼祟祟地从人缝中探出,极像一只出洞的小鼠,一边小心地躲着猫,一边又肆无忌惮地行动。这只手似乎找到了猎物,很快地开始行动了。那是一只略略有点鼓的包。我钦佩这只手能像非洲的蟒,吞掉比它身体还庞大的猎物。看这熟练而迅捷的动作,要是这是一位职员工作着的手,一位演员变杂技的手,该是多么让人钦佩啊!

这只手,原本可以是一只成功的手,与他人光明正大地紧握,享受友情、亲情和职场成功的快乐。

——邱祺《手》

《手》则更巧妙地描写了一只扒窃的手,写出它的灵活,实则写出了扒手的贪婪与罪恶。作者想象如果扒手能改邪归正,从事正当的行业,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堂堂正正做人,将会有怎样的不同的人生状态。作者从手的动作落笔,却又时时反照手主人的品性,起到了举重若轻,巧妙突破的表达效果。

二、物象类作文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相关联想能力

超越有形的具象事物的范畴,提取物象的特征,将它放在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范畴中,物象就有了更为丰富的联想意义。余光中先生这样描述雨中之景:“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奏成了黄昏。”雨打在灰黑的屋瓦上,奏出美妙的音乐,余光中先生想象有一位灰美人,用纤手弹奏着琴键,够有意趣吧。

手是灵巧的,手将纸折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把它们洒向空中,于是便有了电线杆上偶尔零散偶尔密集的小音符;手轻轻抚摸着树木的枝条,间或为它们编上几根小辫子,于是便有了河水倒映下的杨柳依依,精灵般飞舞的柳絮,竞相追逐风儿的阵阵芳香;手蘸了蘸颜料,在空中描出五彩的线条,于是便有了翩翩的蝴蝶,闪动在春天的风景线中。

手是粗心的。手不小心碰掉了桌上的苹果叶,于是漫山遍野都是绿色;手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瓶,于是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雨后的天空中出现了绚丽的彩虹,为天空别上一枚七彩的发卡;手不小心忘关了灯,于是连续几天太阳高挂天空,向人们宣告夏天的来临。

手挥了挥衣袖,留下一地的红叶,如铺展在山间的思索。

这只手,是自然之手。

——董叶文《手》

本篇是以手为话题的作文,作者突破了手的具象特性,巧妙地将大自然的一切变化,归功于自然无形的手有心或无意之作,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和万千姿态。作者在构思的时候,列出了自然之手的四个特性:手是灵巧的,手是粗心的,手是顽皮的,手是可爱的。把具体的物象抽象化,把诸多看似无关的意象巧妙组合在一起,读来颇有情趣。

三、物象类作文能引发学生由实而虚的象征关系的联想

象征的两端是实在的物象和抽象的精神特征,物象类作文能培养学生从实际事物提取抽象意义的能力。

象征源自对物象的特征作相似联想和相关联想。成功的象征手法能将物象外在的形体特性,上升到抽象的精神层面,使被表现的对象藉由象征手法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广的意义。

细微之处总易被人忽视,寻常之处最奇崛。

已故日本艺术论者上田敏在艺术论中,曾这样说过:“五根手指中,无名指最美。”无名指,最美,美得无声无名,我奶奶就是这样的无名指。

我不知道奶奶的名字,只听村里人呼她某某嫂,而某某是我爷爷的名字。她没有工作,却为一家子的衣食住行操劳了一辈子。她养育了父亲兄弟几个,又帮忙照顾我们这些孙辈,让他们成长、成才。人们都知道我们几个孩子有出息,却不知道奶奶的功劳最大。奶奶识字不多,我儿时看的《西游记》插图本却是奶奶图文翻译给我听的。她的普通话夹着浓浓的方言声,很好听,勾起了我对佛教的好奇,也为我播下了一颗为天下苍生而努力的种子。

中指、小指是我的父母亲,他们是我家的两个极端。中指地位最高,相貌最堂皇,家里最重大的决策、最重要的事情、最艰苦的工作,父亲都冲在最前面。母亲最谦和,家里的好事、出头露面的事轮不上她,吃饭最后的是她,睡觉最晚的是她,打扫战场的也是她,她却一点怨言也没有。

把他们俩比作中指和小指,除了身高体型可以类比外,真正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紧密团结,撑起了这个家。

我就是如今还名不见经传的食指。虽然相貌平平,学识不高,阅历不深,可我将不断历练自己。秽物、毒物、烈物,刀伤、烫伤、轧伤、咬伤,我都将努力去扛。《左传》有“阖庐伤将指”一说,孔颖达疏云:“将者,言其将领诸指也。足之用力,大指为多;手之取物,中指最长。故足以大指为将指,手以中指为将指。”我想,当中指日益苍老,再不能发挥它的领导作用时,我定会义不容辞地保护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保护这个家。即使不能顶天立地,也要为他们遮蔽风雨。

食指贴近我的嘴唇,向上直立:“嘘!”

拇指何许人也?

老实说,我还没有想好。也许萍水相逢、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就是,也许书声琅琅、日日相伴的好朋友就是,也许孤立无援、陪伴斗室的日月星光就是,也许就是你。

五指倘能团结,成为一个拳头,以抗外侮,实乃人世一大快事。

五指分开,并拢,双手合十,静思默想,人生实乃大天地。

——张宁宇《手》

本文抓住了五指的个体特征与五指间的关系:无名指不能独立,却紧紧牵连其他几个手指,像默默无闻的奶奶;中指最高,作用最大,像顶梁柱爸爸;妈妈排在最后,功用不起眼,却是个少不了的人物;“我”是食指,是支撑家庭的希望——五指间的关系与握拳、合十象征着作者家庭各成员作用特征与互为依存、团结协作的精神。

天空中布满了乌云,一大朵一大朵似一群灰色的绵羊,空气中布满了湿湿的水汽。雨下来了,它们不是落下来的,它们是飘下来的,如银针,如牛毛,如发丝。你不要作声,屏了气听吧,你可曾听到它们轻轻落地的声响,脚尖着地,原地打个转儿,溅起一个小小的水花,那是它们挺阔的舞裙。于是,在大地这个宽阔的舞池里,它们旋转、飞跃,它们热情地跳着,哪怕只有短短的瞬间。然而它们还是前赴后继地赶着,为了那动人的一刹那。这是细雨,抚在你脸上有丝丝的甜意,这就是少女,十八九岁的少女,正值豆蔻的少女。她们正如这细雨一般,热情地展现着自已。她们美丽、温柔又充满活力。

雨渐渐大了,打在雨伞上,发出“叭叭”的响声,打在你身上,一丝丝的隐痛,但是,畅快。它们落得有点急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落进水坑里,溅起的不再是挺阔的舞裙,而是围裙。它们忙忙碌碌地跑来跑去,落地的声音一密,就成了叽叽喳喳的吵闹声。这是大雨,毫不留情地拍打你的眼,这就是中年妇女,为着家庭事业而奔波操劳的妇女。她们能不急吗?孩子上学迟到了,丈夫事业遇阻了,父母身体欠佳了,单位效益下降了……这些都令她们操心。皱纹爬上来了,白发钻出来了,还是得忙啊!你烦心她们没完没了的唠叨了吗?你厌恶她们不再青春的容颜了吗?不,你不应该,唠叨是她们的“催老剂”,唠叨也是她们的“幸福剂”。雨很大,大得酣快淋漓。

雨快停了,慢条斯理地从空中下来。你看,它们一路上平静地交谈着,落进地上聚积起的水堆。雨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终于落尽了,它们恬静地躺在水堆里,直至太阳升起。这是放晴前的残雨,我说,这是年过半百的老妇。她们劳碌了大半辈子,沧桑了大半辈子,当子女相继展翅飞翔时,她们静静地守着一间老屋,或在电话里絮絮唠叨一阵,尽着最后一点微弱的力量。更多的,是搬了把椅子,细眯了眼,看着儿孙们承欢膝下。松弛的皮肤,干瘪的嘴唇,那是残雨落尽前展现给人们最后的美丽。

一场雨过去了,一群女人过去了,她们在演绎了一段美好的人生后,划上一个个的句号,静静地走了。不久雨又会下,新的一轮生命又将拉开美丽的序幕。

——胡琳珊《雨的一生》

本文观察了下雨的三个发展阶段,细密的雨网、密密的雨幕、疏疏的雨帘,分别象征女性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精神状貌:妙龄少女的可爱、中年女性的淳朴、老妇人的慈祥,表现了少女的温柔和活力四射,中年女性的忙忙碌碌、风风火火,老妇人的安详恬静。本文构思别致,立意深远。

四、物象类作文能引发学生对事物正反特性的相关联想比对

物象除了存在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等关系外,还具备自身的质感特征,如高矮或胖瘦、柔软或坚硬、伟大或渺小、光明或黑暗、美丽或丑陋、温暖或寒冷、响亮或沉默等。根据物象的质感特征,联想到其反向特征及意义,两相比对,作文构思便又翻出一层新意。

暗夜之美,美在其朦胧的灰暗。因为黑暗,习惯了光明的我们愈发加深了对光明的渴求,重重黑幕里,一段段奇异之旅就此展开。于是有了双翼生辉的圣洁天使,于是有了倏然游荡的白衣幽魂。月的阴影里隐现寒玉宫阙,倾城怨伶吟出哀婉绝唱,轻灵的白兔在桂树下遥望银河映带;无边的荷塘里跳起婷婷的舞蹈,绝代佳人婀娜摇曳;火柴的微光里飘来诱人的醇香,映出精致的绿杉树,最后燃出天堂的圣乐包容可怜的女孩。

暗夜之美,又美在于其不暗。漆黑的窗幕称不上美,因为灵感躲进幕后喝茶了。暗夜里,灵光却登上舞台,闪出异彩。黑蒙蒙的夜空,几点星星闪着寒光,是空灵;月穿梭于深浅浓淡的灰云,是温婉;路灯打下枯黄的亮团,是馨和;甚至河水泛起粼粼光点,亦是绰约。暗夜打出浓浓黑幕,衬得每一线光亮都有了别样的灵韵,却又恰到好处地隔了一层薄纱,于是明艳的舒缓了,丑陋的温和了,河畔的古树虬枝曲盘,烟蒙蒙的隐约掩平了古怪,曲折离奇也自有一份柔美。

然而最绮丽的还是奔放的想象力。把酒独酌,传世绝响月下共鸣;琴音流转,旋耳绝唱寒星萦绕;泼墨挥毫,独傲绝迹雪夜惊艳。然而正午蝉鸣中只有慵懒的打油小诗,疲散的惺忪睡意。

为何仅仅无边暗夜引起人们无限遐思,引发人们无数对美的追求?

大概是人们太习惯了光明,而暗夜里对光的强烈渴求反而激发了人们挖掘暗夜无限的美,而在习以为常的光明中却只剩下惯常与重复。

——李诗华《暗夜之美》

本文从暗夜起笔,写出了暗夜对激发人们追求光明的渴求。暗夜为事物增添光彩,激发文人绮丽奔放的想象力,挖掘暗夜无限的美等作用。构思奇崛,立意深远。

写物象类作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物象的特征,把握物象的质感,分析它与相关事物的关系,并进一步思考物象的抽象意义。但是,高中初始年段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不尽相同,思维发展层次也不尽相同,物象类作文在构思立意方面具有多向性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有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展现,教师可充分梳理各种层次的构思立意的方法,来提升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思维品质。

上一篇:承销协议内容下一篇:一年级品德与社会《日历告诉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