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求职信写作

2024-05-02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求职信写作(精选12篇)

篇1: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求职信写作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大学**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对贵公司的一些初步了解,本人有意加盟贵公司,为公司尽一份力。为便于公司对我的了解,现自我简介如下: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艺术学、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史、戏曲史、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现代音乐分析等课程。

通过学习,本人系统掌握作曲技术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作曲技巧;侧重学习作曲者,应全面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各种曲式和体裁的作曲技巧;侧重学习作曲技术理论者,应深入系统地掌握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学习视唱练耳,应深入系统地掌握音乐院校视唱练耳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学习戏曲音乐作曲者,应系统地掌握戏曲音乐艺术的基础知识、戏曲作曲的基本技能和创作规律,具备从事戏曲作曲创作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侧重学习电子、电子计算机音乐者,应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的有关知识,能较熟练地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音乐分析、研究和创作。能成为在有关文艺单位、艺术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对不同风格及体裁的作品分析方法;

3.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和基本能力;

4.了解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此外,利用课余时间,我还多次参加各种文体活动,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将所学用于实践,加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因出色的表现,在一年级就参加了校党委主办的党校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时,我还根据自己的兴趣,辅修经贸英语,选修二外日语等多门人文,管理课程,使自己不仅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人才,而且努力成为一个知识全面,涉猎广泛的全方位人才。

“宽以待人、洁身自好”是我的处世原则;“精益求精、勇于进取”是我的精神信念;“兢兢业业、不断创新”是我的工作方式。我自信我的能力和热情使我能胜任贵公司的技术开发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工作。希望公司给我一次参加面试的机会,我在此静候佳音。谢谢!

篇2: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求职信写作

通过学习,本人系统掌握作曲技术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作曲技巧;侧重学习作曲者,应全面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各种曲式和体裁的作曲技巧;侧重学习作曲技术理论者,应深入系统地掌握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学习视唱练耳,应深入系统地掌握音乐院校视唱练耳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学习戏曲音乐作曲者,应系统地掌握戏曲音乐艺术的基础知识、戏曲作曲的基本技能和创作规律,具备从事戏曲作曲创作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侧重学习电子、电子计算机音乐者,应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的有关知识,能较熟练地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音乐分析、研究和创作。能成为在有关文艺单位、艺术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对不同风格及体裁的作品分析方法;

3.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和基本能力;

4.了解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篇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求职信写作

一、序列音乐概述

序列音乐是西方现代音乐中一种基本的作曲方法, 现阶段对序列音乐的概念主要是一种发展性概念, 将由西方勋伯格所创的十二音音乐和整体序列主义概念相结合形成的序列音乐。《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对序列法的解释如下:序列法是一种能够将音乐作品中的因素进行固定排列, 从而使其在音乐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创作音乐方法。一般情况, 序列音乐中进行排列的因素是十二音律,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 勋伯格提出了序列技术, 此后他所使用的序列技术均为十二音律, 并且成为了音高序列法, 随后便被流传开来。

我国《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对序列音乐是这样解释的:序列音乐又被称之为序列主义, 是将音乐中各项要素实现按照数学的排列组合进行编写, 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序列, 再根据编写出序列进行创作, 使其成为一种音乐作品。最简单且最早的序列作品就是阿诺尔德.勋伯格所创作和设立的十二音音乐。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与西方序列音乐相比, 国内序列音乐是一种更加广义的概念, 只要作品中加入了序列音乐原理和创作思想, 就被称之为序列音乐作品。

二、序列音乐基本原理

通过上文分析, 也能够明确知道本文所研究的序列音乐主要包括十二音音乐和整体序列主义, 下面就分别阐述序列音乐基本原理。

十二音体系音乐基本原理对序列音乐技术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作曲家会将选择出的半音阶的十二个半音组成一个特殊的序列, 使十二个半音在作品中均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 当作品中只出现十二音中的一个音后, 其余的十一个音未出现前, 出现过的半音不能被重复使用, 避免作品会形成一个调中心。二是十二音中的任何一个音都不能被随意省略掉, 但是在统一序列即该序列的一个轮回中, 某一音在下一个音未出现前可以在不同或相同八度位置上进行重复, 即“重复性原则”。三是在十二音体系中序列主要以四种表现方式出现, 即倒影、逆行、原形、倒影逆行的方式进行编曲, 在作品中能够使用到十二音不同音高位置, 因此, 作品中每一个半音都有四种表现形式, 共计48种音列。

整体序列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在音高的基础上, 将十二音音高进行扩大, 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化结果。在整体序列主义创作中, 不同因素都能够进行分别编序, 同时也能够使其处于一种“受制于同一种关系”而编序, 但不论是哪一种编序方法, 都必须使作品中不同因素能够相互融合, 使其处于一种有理关系中, 从而实现对作品整体的把控。

三、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

结合上文对序列音乐作曲的介绍, 下面主要以《涉江采芙蓉》为例, 详细阐述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

1. 作品的序列类型及结构

《涉江采芙蓉》是我国第一首序列音乐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 不仅体现了十二音体系的基本原理, 更充分融合了现代作品创作技法中, 使其具备了中国特色。该作品被称为五声序列作曲, 整首作品共包含29个小节, 严格按照了勋伯爵的十二音技法进行编曲, 使用了倒影、逆行、原形、倒影逆行四种表现形式, 在编曲过程中尽量避免了小二度、三全音、大七度的出现, 序列结构中大多使用了小三度和大二度音程, 由于十二音体系对技法的严格要求, 在进行作品编曲时, 为避免作品中出现十二半音缺失的情况, 作者对作品序列进行了严格的处理, 在作品中相邻的音中没有出现三全音的情况, 使其尽量达到淡化音程影响和音程色彩的效果。

2. 序列音乐作品中常见的序列用法

序列音乐作品中常见的序列用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纵横法, 为了使听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所使用的序列, 进行《涉江采芙蓉》作品编曲时, 前1至五小节就使用了清晰且简单的纵横法, 并在整个作品中依次出现原形音节和逆行音节, 使其组成一个二十四序列音的作品, 在引子部分就将序列呈现给了听众;二是分割法, 在《涉江采芙蓉》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分割法, 例如, 作品中的第6、7、8小节中分别使用了分割法, 使作品由三声部转换成一个完整的原形作品, 在12、13小节中伴奏声部结合逆行表现形式, 使其前六个音与旋律声部中后六个音形成一个完整的逆行序列;三是重叠法, 在《涉江采芙蓉》作品中的体现为16至18节时, 实现了原形与逆行的相互交织作曲。

3. 序列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写作

旋律是体现作品感情的重要表现方式, 听者通过作品展示出的旋律能够直观感受到创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在序列作品中进行旋律写作时, 应用到的序列音乐作曲原理和技术正体现了序列音乐的写作规律。在《涉江采芙蓉》人声旋律部分的13小节中, 就体现出了序列技术, 在两个升G调重复出现的中间只相隔了一个B音, 20小节中采用了不同的记谱法, 将其变成升D和降E旋律, 作品演奏出的整体音响效果也呈现出了同高度的重复, 同时该作品整个人声旋律部分大量使用了序列音乐中的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八分音符, 使其旋律节奏更加工整均匀, 演奏起来更加符合作品的情感。

总而言之, 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和技术对我国音乐作品的影响非常大, 序列主义音乐创作不仅涉及到创作前的一些设置, 在音高上对作品进行相应的控制, 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对其他因素的控制。在现代音乐发展过程中就需要不断丰富作品节奏, 使作品在音色和力度上都更具有研究价值。希望通过本文对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及技术的分析, 能够使序列音乐在我国未来音乐发展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为我国音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卞婧婧.文化的“融入”与音响的“跳出”--从作曲技术角度阐释“单个音”在两首作品中的不同应用方式[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3 (4) .

[2]郑艳.论序列主义音乐文本音乐元素的逻辑构成与结构形态--以巴比特、达拉皮科拉序列作品为例[J].黄钟 (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2013 (2) .

篇4: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求职信写作

关键词:作曲技术 理论改革 教师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对于作曲技法的强调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作曲技法包含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对其不同的风格特点进行解读的基础理论之一。无论什么专业,包括表演专业与理论专业,要想在本专业内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就必须使得作曲技术理论落到实处。无论是演奏还是演唱,表现的都是作品,音乐作品是由作曲技法和音乐素材组织到一起的,因而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风格本身就是在了解音乐作品的技法特点和材料特点、审美取向。

在作曲技法“四合一”新课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院校的特点和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适度的内容增加。这种教学内容的增加包含三层意义:

首先,强调作曲技法各学科内容之间的整合与交融,弱化这些学科中某一单学科内容的界限,需要增加不同性质学科的内容含量和教学经历。音乐理论的综合性传授与训练不可能齐头并进、同步讲授,需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和精简,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其进行系统的训练。因而,在作曲技法综合课程内容的教学方面需要循序渐进,进行逐步的、阶段性的交叉。而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备课和传授、训练、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增加部分其它学科的内容以达到强化所学内容的目的。每个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因而音乐中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增加部分强化和重点讲解的内容。

其次,传统的四大件加上电脑作曲成为五大件还不足以解决诸多的教学问题与授课问题,还需要对其中的音乐体系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调整。由于我国音乐发展,面临着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趋势,音乐人才的培养应该更具有个性和竞争力,在从事的音乐专业和行业方面体现出更多的优势,因而,可以对学生面临的社会实用性内容进行补充,比如增加通俗音乐创作与编曲、制作等方面的训练,或者增强其在音乐理解方面通俗音乐与本土音乐的作品分析比重等;此外,文化发展的本土化特征也是新时代面临着的形势之一,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增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音乐风格与音乐审美的作品比重,包括这些作品的创作与表演,都需要具体制定授课大纲和内容方案。因而,融入这些新的内容,打破传统四大件作曲技术理论的局限,成为有效发展我国音乐教育所面临着的重要课题之一。

第三,需要增加一些产业或行业发展中音乐作品分析与学习的比重。当前的很多高校都根据本地域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有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规划,以图解决音乐毕业生与社会所需要的音乐人才培养同质化,从而最终导致大规模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当前已经展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多所高校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目标的培养,而是针对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进行了重点的倾斜。因而无论是表演方面的音乐人才还是音乐理论人才都在其中扮演了未来生力军的角色,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种要求影响了高校内的作曲技法理论内容的传授。

在作曲技法理论的实践中应用传统“四大件”的知识是有益的,但不能照搬。音乐作品的风格是具体的、独特的、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无论是欧美音乐风格还是中国民族化风格、个人特点的风格,以及具有民间原生态色彩的风格等,都需要对其技法、材料特点进行细致地具体分析,才可能较为准确地理解音乐中的审美要素与内涵表现。因而,硬套生搬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体的“四大件”内容,常常出现不协调、不相适应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增加的教学内容,也需要进行具体的原则变通与处理。这种根据具体的音乐作品进行作曲技法风格特点变通的方式,影响到了教师的音乐知识结构与创造性能力培养。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不断进行充实与调整,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因而,影响到了教师对音乐知识内容和能力培养的目标取向。这些都对及时提升教师的自身音乐素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大大拓宽音乐教师在作品、技术以及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储备。

这些不同情况下增添的作曲技法理论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注重以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需要提示学生对这些技法进行实际运用的问题。现在的作曲专业技术理论内容,基础是苏俄欧美的技术理论为基础,本民族的技法特点需要强化本土性文化特征。因而,在学习传统四大件基础上,需要认真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体系,但也需要跳出来,不能为其所局限。对于西方文化中传统作曲技术理论不适合具体作品表现的原则需要扬弃,放弃其中不合理的成份,发扬其优势的一面。在结合实际创作需要与可能的基础上,对传统四大件理论进行适当的变通,做到为我所用、有所创造。打破了传统作曲技术的教条意识,打破束缚创造性的思维。这些也需要教师对自身所表演或创作的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比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对教师本身音乐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音乐教师在重视技术学习与实践训练中,应该针对不同风格样式的音乐作品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技法特点的音乐作品做作曲技术之外的要素分析,作曲技术只是理解音乐的一种手段,教师需要在不断培养学生音乐作品分析与解读能力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与创作能力。在加强教学内容和增加授课内容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与作品创作实践。因而,就作曲本身或作品本身而言,传统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这四门课的知识是需要被有选择的应用的,与音乐素材一样,是一种不可缺的“材料”、音乐作品的组成“构件”。在解读与诠释音乐作品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对作曲课中的具体技法特点进行联系,将多种要素进行有机揉合。从而使得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素也更重综合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特点。在这一基础上逐渐转变教学的思想观念。这些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提升自身音乐素质的一个有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杜洁欣,李莉.作曲理论课程教学与高师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2009,(11).

[2]田刚.《艺术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师课程改革设想音教专业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五合一架构 [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01).

篇5:音乐作曲求职简历

音乐作曲求职简历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为您提供。请详细阅读大学生求职简历下载为参考资料,在求职中你知道标准个人简历怎样写的吗。许多求职者都在为写求职信而烦恼,现在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提供一份大学毕业电子商务个人简历表格为参考,注意写求职信时请以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

目前所在: 海珠区 年 龄: 30

户口所在: 湖南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离异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56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兼职教师:

工作年限: 3 职 称:

求职类型: 兼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工作经历

名悦琴行 起止年月:-06-01 ~ -01-01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工作描述: 每天面对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和给人带来无限美好生活的乐器,真的很高兴,希望贵琴行能够给机会,谢谢,愿贵琴行蓬勃发展,财源滚滚!

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怀化学院

最高学历: 本科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06-01

专 业 一: 古筝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 其他 一般 粤语水平: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我已经教了7年的古筝,在教学中细心,耐心,努力使每位学生扎实地掌握古筝的技能,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及器乐考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篇6:音乐作曲专业简历样本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25岁(1986年11月1日)

居住地:苏州

电 话:139XXXXXXXX(手机)

E-mail:wanglin@51job.com

最近工作 [1年]

公 司:XX培训中心

行 业:教育/培训/院校

职 位:其他

最高学历

学 历: 本科

专 业: 音乐作曲

学 校: 河北唐山师范学院

-----------------自我评价

我是音乐系的毕业生,曾参加学校组织的多次演出。兼职担任过家教,在音乐系组织的器乐大比拼活动中获奖,我希望能够到学校及相关的公司单位任职。熟悉基本的办公软件以及与不同层次消费群的交流沟通技巧。在XX琴行从事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学管理得心应手,扎实负责,并在企业文化传播推广与企业形象创立维护上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自我一直坚信做人要做品质,不能只做表面。

求职意向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教育/培训/院校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主管

工作经验

2010年5月—至今: XX培训中心[1年]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培训部 兼职声乐教师

负责对声乐演唱感兴趣的学生教授专业的声乐知识,并让他们了解声乐演唱的技巧,学会怎样歌唱。在音乐学院时主修美声,主教美声唱法,业余时间也多次自我尝试接触民族和通俗唱法并教学实践,遵循方法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的原则,效果显著。

-----------------2009年8月—2010年4月:XX琴行[9个月]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院校

教学部 其他

在XX琴行从事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 对教学管理得心应手,扎实负责,同时也有销售钢琴等乐器的工作经验,并在企业文化传播推广与企业形象创立维护上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教育经历

2005 /9 — 2009 /7河北唐山师范学院音乐作曲本科

证书

2007 /6 大学英语六级

2007 /6国家计算机二级

2006 /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

篇7: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求职信写作

为此, 本文运用西方现代比较美学的理论与方法, 把这一辅助作用具体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 进行系统化的比较研究。

一、作曲理论学科的性质与内容

作曲理论学科的性质, 是有关作曲的各种理论知识, 既是作曲实践经验的总结, 反转过来又指导作曲实践。

作曲理论学科的内容以作曲法为核心, 与管弦乐法、配器法等内容相配套。其中作曲法的内容又包括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 (包括题材、主题、形象、事件等) 与艺术形式 (包括体裁、结构、语言、手法、风格等) 两大板块。其中的每一小项, 又涵盖许多要素。例如体裁中, 西洋器乐曲就包括序曲、组曲、夜曲、进行曲、谐谑曲、叙事曲、幻想曲、狂想曲、随想曲、舞曲、协奏曲、交响音画、交响曲等;又如结构中, 又主要包括变奏曲、奏鸣曲、回旋曲、自由曲、混合曲等各种不同结构的曲式 (乐曲的结构方式) ;再如语言中, 又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织体、复调、调式、调性、力度、速度、节拍等等。

与此同时, 作曲理论学科还囊括有关作曲的心理要素, 其中主要有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思维 (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 等等。

由此可见, 作曲理论学科的内涵十分丰富, 它对于作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指挥专业课的性质与内容

指挥专业课是指有关音乐指挥的专业理论与方法的课程, 主要包括指挥的职责、作用、方法等等。

音乐指挥是“统领、驾驭乐队或合唱队进入排练和演出者。其职责为: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风格, 以手势、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练习时结合口头提示) 指示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情感等各种变化, 引导全体奏、唱者将乐曲按照其意图表达出来。其方法主要有指挥棒指挥与无指挥棒指挥两种, 指挥棒指挥法为1820年德国作曲家兼指挥家施波尔所首创;无指挥棒指挥为后来的许多人所采用。二者各有千秋。

由此可见, 指挥专业课是以音乐指挥专业的核心的学科。

三、作曲理论学科对指挥专业课的辅助作用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 我们会发现:作曲理论学科与指挥专业课, 虽系不同学科, 但是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作曲理论学科以作曲为核心, 而作曲又是指挥的基础与前提。于是, 作曲理论学科对指挥专业课的辅助作用, 便在这种密切联系中得以凸显出来。

众所周知, 作曲家所创作的乐谱, 是整个音乐作品的“设计图纸”;而指挥作为音乐作曲的诠释者与演绎者, 就是使“设计图纸”变为真正的“音乐建筑”的“施工”总指挥。虽然不同的指挥会对同一部音乐作品有不同的诠释与演绎, 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 (例如费城交响乐团的指挥与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分别指挥两乐团演奏同一部乐曲———贝多芬的《第五 (命运) 交响曲》时, 就因指挥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费城乐团的风格是悲壮、深沉;波士顿乐团的风格则为亢奋、激昂。但是, 不论哪一个指挥, 都必须以乐谱为自己艺术创造的基础与前提。

所以, 一个好的指挥, 必须懂得必要的作曲理论, 这就如同一个好的“音乐建筑”的“施工”总指挥懂得“建筑设计”, 一个好的“厨师长”懂得“食谱设计”一样, 会从中获得极大的助力与得天独厚的先机。因此, 世界上有许多杰出的作曲家, 兼作指挥家;也有许多杰出的指挥家, 成为优秀的作曲家, 例如上面提到的德国的施波尔, 还有没提到的匈牙利的“钢琴之王”、作曲家兼指挥家李斯特等等。

篇8: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求职信写作

【关键词】新理念 作曲技术理论 运用

作曲技术理论是音乐创作时所必需的关键学科所在。该课程主要包涵作品分析,曲式,配器,复调以及作品分析等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将音乐的基本要素,常见结构,风格流派等进行掌握,并且能够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创造,演唱等,从而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

1.作曲技术理论的运用原则

作曲技术理论是学习作曲技术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把握其运用原则非常重要。在“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中,主要包括“科学、规范、高效”三项原则:

1.1科学原则

科学施教、科学运用是“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的第一原则,包含:教学的科学、教材的科学、器械的科学以及技术教育教学理念的科学。

1.2规范原则

教学要规范、操作要规范、学习要规范,在“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中,必须推行规范、说理的教学,千万不能为了求取进度而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1.3高效原则

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这是每一所高校至始至终追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成绩,而在“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中也是如此,要充分确保“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的成功,并取得实现,确保实现“学有所成”的教学目标。

2.“新课标”理念下作曲技术理论的运用策略

“新课标”理念下的作曲技术理论,为的是更好实施音乐教学,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作曲人才,同时也是间接地服务于推出更多的音乐作品,成功地实现作品技术理论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运用。

2.1要做好新旧对比

“新课标”改革虽然实施的是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但也是以原有的作曲技术理论为基础。只有在原有技术理论的基础之上作以改进和出新,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这时就要对新旧作曲技术理论进行对比:首先,在教材内容上做好对比,主要表现在对重点章节的改动、对重大作曲技术理论的修正、对基础知识的更新等,教师提示和讲述不同之处的同时,还要启发和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自己去对教材作以新旧的全面对比,从而初步了解“新课标”下作曲技术理论相关情况;其次,要在技术理论转化上做好新旧对比,原有理论有原有理论的道理,新理论也有新理论更新的理由,在接受和学习新的作曲技术理论的时候,一定要在掌握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实施对“新课标”下新的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和学习;最后,要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上作以转变,那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要想方设法地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与原有方式作以对比,从而作以改进、寻求精进。

2.2要掌握基本要素

在“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等方面的音乐和乐理知识,在和声、曲式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必须要坚持“牢固、牢记”的教学和学习原则;在作品分析上,教师在讲述知识的时候要做到身体力行,把每一部音乐作品的特点、风格以及创作方式方法都要作以详尽的分析和讲解,为模拟式创作打好基础;要想创作好的作品,就要懂得乐理并且还要精通乐器,在“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中也是如此,诸如各种乐器的复调、配器等乐器知识都要精于调配。“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就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围绕音乐材料来对音乐进行不同形式、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解释和剖析。同时,“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要在“新课标”指导的学习中让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的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另外也要巩固和牢记好演唱、比赛、识谱等基础知识,切实做到有的放矢、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2.3要实现学以致用

运用和应用是“新课标”的作曲技术理论成功教学的一个核心,而这一核心归结为四个字就是“学以致用”,只有实现了学以致用才能实现“新课标”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的成功。那么,鼓励学以致用,也就是鼓励和启发学生们进行作曲创作的时候,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模仿式创作。模仿就是对已有的音乐作品或者教师作以点拨的自由作品,进行全范围的模仿。在“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应用,而作为作曲专业而言,创造才是第一位的,所以在教学之初就要让学生们清醒地认识到创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必然性。所以,在“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中,模拟创作是学生们独立作曲的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二是自主式创作。“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中也是如此,让学生们扎扎实实地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确保学生们学习不呆板、思维不僵化,保持自主创作的热情和自主创作的空间;三是比赛式创作。比赛是激发学习热诚、调动学习热情的最好方式,尤其在“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们有足够的创作动力,有时是需要通过一些比赛的形式和手段,来提高创作水平的,有时通过比赛分出三六九等之后,可以让后进的学生们找到差距奋力前进,也可以使优秀的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戒骄戒躁再攻关;四是灵感式创作,在“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放飞自然,放飞思维,放飞创作,让学生们在扎实的技术理论和强大的创作灵感的基础之上,实现学习上、创作上质的飞跃,拿出属于自己的、属于艺术的优秀的音乐作品。

3.总结

“新课标”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是一项尝试性工作,正在边摸索、边实践之中,也是在边总结、边前进的工作中,今后的教学实际中,需要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秉承“新课标”教学理念、学习理论,推广新的、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确保“新课标”作品技术理论在大学音乐的教学课堂中高效、成功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艳;“新课标”理念下作曲技术理论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2.

[2]张鑫鑫;论新时期中国主调钢琴音乐的艺术特色[J];戏剧之家;2013(09).

杨媛媛(1982-9),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新乡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

篇9: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求职信写作

关键词:作曲理论,音乐教学,“五合一”架构

在各大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中, 作曲理论的教学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 我国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作曲课程一直都是沿用一对一式的精英教学模式, 虽然通过此种模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非常优秀的音乐家以及作曲家。但是培养作曲人才的过程相比于表演等专业的人才来讲, 是一个更加复杂且系统的综合性过程。因此,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单一、不够完善而且还缺乏系统性。故此, 我们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 吸收借鉴先进的科学教学方法, 建立一个完善的作曲理论教学体系, 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作曲方面人才。

一、作曲专业教学的现状

现如今各高校音乐专业的作曲理论课程大多是借鉴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 也把课程划分为和声学、曲式学、复调学、配器学等, 然而在课程的安排上, 和声学、曲式学以及复调学等大多在低年级学习, 而配器学以及作曲课却在高年级学习, 这种时间以及空间上距离导致了学生们难以对整个作曲理论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从而把各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 而教师们在这方面也并没有提供更多的帮助。

就以和声学和曲式学为例, 学生们在和声学中, 做的都是四声部的连接, 而且往往也只是柱式和声, 对旋律以及低声部的练习基本没有。因此学生们基本上就不能够理解和声跟旋律以及和声跟低声部的进行还有节奏之间的联系, 也不知道纵向的和声如何能够转变为横向织体, 而更加不会明白和声该如何布局, 而和声在曲式里又具有怎样的结构意义, 至于和声与整首音乐作品的联系就更加是没有概念。因此, 几年的作曲理论课程知识只是零散化、碎片化地存在于学生的脑海当中, 而在面对乐谱时, 有的依旧是茫然无措, 因此学生们就产生了一种学而无用的疑问以及尴尬。

所以, 我们必须要从教育改革以及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 改善课程的结构以及内容, 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 以达到让学生们学有所用的目的。

二、对作曲理论课“五合一”架构的探析

(一) 对课程结构以及模式的改善

我国各类院校的音乐专业课程大部分都是由文化类课程跟专门技能类课程构成。其中文化类课程包括乐理学和声学、曲式学、复调学以及配器学等音乐基础理论课程, 而专门技能类课程则包括声乐学、器乐学、作曲等技能学习课程。然而多年以来, 音乐专业的教学顺序却一成不变, 都是按照乐理学、和声学、复调学、曲式学、配器学的顺序进行教导, 且安排在不一样的学年段进行教学。这种课程结构模式就多年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 其弊端已经非常明显, 不仅内容繁多、复杂、而且浪费资源还没有收到相应的效果。故此, 对于音乐专业教学来讲, 把基础理论课程进行适当的压缩和整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而根据作曲理论课“五合一”架构的思想, 将和声学、复调学、曲式学以及配器学还有作曲等原本应该由几位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的课程, 进行合并调整, 从而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 也即是将作曲以及作曲技术理论的“四大件”进行了“合五为一”, 最终合成的课程, 我们称之为“综合基础理论作曲课”, 只安排一位教师进行教学便可。这种改善的好处不仅仅在于加强了曾经数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协调, 有利于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融会贯通以及整体的把握, 同时还可以大大节省学生们学习的时间, 也让学校更加合理地分配教学资源, 节约教学成本。而更加重要的是, 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学习, 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 让学生们从曾经对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抵触心理里面释放出来, 从而增加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提升学习的效率, 进而培养出对学习的自信。

(二) 对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的改善

在现今大多数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中, 对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基本上都局限在欧洲十八、九世纪的“共性”写作时期。因此, 我们有必要经过一番思考, 对于传统的欧洲乐理知识的教导进行一次再认识, 努力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 精炼出其中能够体现欧洲传统乐理知识的思维和逻辑规律的精华内容, 并且以较短的时间把其主体内容教授完, 从而节省教学时间, 为其他音乐知识的学习空出位置。

而在教学的角度看来, 将作曲以及四大件进行合并, 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因为理论是基础, 而基础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巩固和提升。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可以安排更多的实践操作与练习, 因为作曲技术课程毕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只对理论进行讲解而不进行实际的练习, 是违背这门课程的基本规律的。

因此, 我们把课程的顺序进程调整为先学习复调而后学习和声, 而同时进行综合曲式的分析以及写作, 在最后再进行配器内容的教学。而复调只需要对单对位以及对比二声部还有模仿二声部的内容进行教授;而和声则可以把原先的教学内容融汇到“自然音和声”以及“变化音和声”这两大类里面来进行教授;而曲式分析则可以把重点放在复三部的前面, 至于其它的曲式现象只需要进行一般性的介绍便可;而至于最后的配器, 则可以按照小型乐队的一般编配以及MIDI制作的基础常识和技能的要求来进行教授;至于对于写作能力的锻炼, 则必须要融入到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去, 时时不忘记“动手才是真理”。

(三) 作曲理论课“五合一”架构的好处以及需于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作曲理论课“五合一”架构的重点便是压缩基础理论学习的时间, 从而为其它知识的学习留出更多的时间。而与此同时, 把理论知识进行联合, 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对音乐的整体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把握, 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练习, 还可以让学生们真正地把理论知识理解透彻, 从而帮助其它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而在对“综合基础理论作曲课”进行教学时, 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 教师一定要依据课程的进程, 合理、恰当、科学地安排作业, 尽量在保证学生们通过练习可以达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不要给予学生们太大的负担;其二, 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修改, 一定要进行集体和个别的批改跟点评, 以利于学生们正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其三, 要让学生多听并且学会听, 这是一个积累与分析的过程, 只有通过大量的听, 学生们才能够明白什么是好, 什么是对, 如此才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自我辨识能力。

三、结语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整合和声学、复调学、曲式学、配器学以及作曲这五门课程, 形成一个作曲理论课程的“五合一”架构, 也即是所谓的“综合基础理论作曲课”, 对提升音乐专业教学的效果非常明显, 这对于学生们学习理解其它音乐知识以及提高艺术修养有非常大的帮助, 所以这一个“五合一”的架构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景隆.普通高等师范学校作曲理论课教学新思路[J].科教导刊, 2013.6.

[2]才肖平.浅谈对作曲教学改革的看法[J].群文天地, 2012, 9.

[3]张金石.论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作曲理论课程改革[J].林区教学, 2010, 9.

篇10: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求职信写作

关键词:音乐 高校 教学

一、当代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概述

高校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无论那一个学科,都必须要在高校阶段认真对待,打好基础,以后方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高校音乐教学更是如此。本文所谈到的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指的是在学校教育体系当中的高校生音乐教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的教学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校各方面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高校的音乐教学发展迅速,反思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当代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完善

作为教育而言,国家投入的资金一直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即便是有一些教育投入,也更多地投向当地的优秀学校;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一直不受重视,在紧缺的教育资金的状况下,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是最后被考虑的一个学科。而且,音乐教学所需的设备大都比较昂贵,一般的学校也没有能力进行支付,者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教学效果的不能实现。

(二)音乐师资能力不足

对于当代的高校音乐老师来说,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高校音乐教师,并不能完全胜任,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在招聘音乐教师的时候,对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不重视而引起的。同时,对于高校的音乐教师,由于长时间的在校任职,没有机会进行更高层次的进修,不能够在任教期间学习更多的知识。

(三)教学手段单一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的发展,指引学生学习音乐,养成学习音乐的习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音乐”。这是离不开音乐教师教育教学和教学方法,否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爱好和兴趣。相同的教学内容,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学生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如果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就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如果只教一些简单的基本音乐理论,学生在学习音乐也不感到快乐。

三、解决对策

(一)提高认识,调整教育教学观念

在很多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都不受到重视,基本上是可有可无。因此,要想达到更高的水平往往是很难的。这主要是因为,该课程不是入学的考试必考内容,因此就不会得到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重视。尽管我国一直在倡导:科学教育、素质教育,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很难从根本上来改变什么。除此之外,由于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属于“小三科”,就算是该上这本课程的时候,学生也往往被一些主科的老师叫去批改作业,课堂效率很低。因此,要想在根本上解决,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局面就必须,提高对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认识,调整教育的教学观念。

(二)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音乐作曲理论课程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应用,一直都很落后。高校的音乐教师,只有让学生在不断地运用和时间中才能够真正的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因此要做好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继而再度将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笔者认为,要想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要强化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技能。

(三)借鉴国外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经验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教学理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也是在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对于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日本更加注重的是情感和时间的双面发展,因此充分发挥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同时,不但注重本国内的音乐教育,同时还注重对国外先进的作曲理论进行汲取。因此对于我国的音乐作曲理论课程,也应当吸取国外先进的理论经验。

四、结语

总而言之,改革和创新的浪潮下,我们应该有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评价体系,并找到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促进学校音乐教学的发展迈出坚实的一步。积极创新在音乐教学在教学理念、加强教学质量,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和个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音乐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实施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音乐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勤奋努力。

参考文献:

[1]柳斌.认真贯彻教学方针,切实加强艺术教学,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J].中国音乐教学,2011,(01).

[2]杨力.深入贯彻全教会精神,开创农村学校艺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J].中国音乐教学, 2010,(02).

[3]王湛.深入贯彻全教会精神,开创学校艺术教学新局面[J].中国音乐教学,2010,(02).

篇11: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求职信写作

一、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现实状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知识体系发生了飞速的革新, 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多元化的经济体系下, 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已经成为了一项系统性的过程, 以前对“教书匠”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教育人才领域的要求。音乐领域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音乐领域毕业生最大的就业障碍便是在实践动手能力上的缺乏。因此, 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只有打破就有的教学模式, 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与互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创作与实践于一体的互动学习中, 将理论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创作和实践过程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从而推动和加强作曲课程的教学科研以及声乐表演实践能力。在创作与声乐课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主观能动性, 从而培养出多元化的音乐人才,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人才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二、高师作曲专业与声乐专业教学互动的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的状况, 高师音乐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而作为高师音乐专业中的重中之重的两个学科:作曲专业与声乐专业, 他们的改革才是整个改革的重点。高等音乐教育如何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完善, 达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笔者认为就要将这两个学科进行综合互动, 构建适合的体系。

本课题的重点是突出互动式教学, 在学科互动中总结发现问题。该互动式教学是学生通过多种艺术活动形式, 将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与实际相结合并加以灵活运用, 从而实现知识深化和提高的一种模式。绝大多数艺术实践所展现的艺术作品都仅是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与探讨, 而声乐演唱实践与作曲课程的结合实现了学生、教师与作品创作者三者之间的交流, 这是针对在校学生中作者与表演者沟通、完善艺术作品难得的学习环节。能够使实践的学生更明确的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及表达情感, 同时又能使创作者在与表演者的沟通中使作品更加完善。

本课题的重点也就是他的难点, 就是如何让创作者与演奏者良好的沟通, 在探讨中不断完善提高自我。艺术院校的作曲学生多为“纸上谈兵”、“闭门造车”, 听不到自己作品的音响效果, 更不会有机会与演唱者沟通, 所以很难真正意识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只依赖于教师的指导, 会产生一定的惰性。而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演唱作品过程中多为模仿, 对教师的模仿, 对艺术家的模仿, 对新作品分析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与锻炼。所以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是本课题的重点难点, 这就需要学生之间虚心交流, 教师及时指正, 使学生们学习的技术达到艺术化, 并在互动式地实践学习中建立良好的学科共建关系。

三、高师作曲专业与声乐专业教学互动的实施策略

首先, 通过作曲课音乐作品创作和声乐演唱实践课二者的紧密结合, 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提高两个专业的科研创作水平。一方面, 使作曲教学摆脱长期以来“纸上谈兵”的弊端, 让作品能够及时地变成实际音响, 并力争在各种艺术实践场合将作品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便进一步加工修改, 使作品逐步完善。另一方面, 使声乐演唱实践课改变以往以模仿为主的模式, 通过实践各种风格和各种体裁的新作品, 提高学生对新作品的理解能力和二度创作能力。

其次, 作曲专业课程与声乐专业课程的互动合作有利于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与学习经验, 竞争机制可使教师和学生本人的“价值”都能够得以体现, 既可激发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与形式上的创新思维, 也可加强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 因此, 培养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专业业务水平,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合作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篇12: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求职信写作

一、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现实状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体系发生了飞速的革新,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多元化的经济体系下,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已经成为了一项系统性的过程,以前对“教书匠”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教育人才领域的要求。音乐领域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音乐领域毕业生最大的就业障碍便是在实践动手能力上的缺乏。因此,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只有打破就有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与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创作与实践于一体的互动学习中,将理论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创作和实践过程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从而推动和加强作曲课程的教学科研以及声乐表演实践能力。在创作与声乐课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出多元化的音乐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人才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二、高师作曲专业与声乐专业教学互动的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的状况,高师音乐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高师音乐专业中的重中之重的两个学科:作曲专业与声乐专业,他们的改革才是整个改革的重点。高等音乐教育如何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完善,达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就要将这两个学科进行综合互动,构建适合的体系。

本课题的重点是突出互动式教学,在学科互动中总结发现问题。该互动式教学是学生通过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将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与实际相结合并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实现知识深化和提高的一种模式。绝大多数艺术实践所展现的艺术作品都仅是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与探讨,而声乐演唱实践与作曲课程的结合实现了学生、教师与作品创作者三者之间的交流,这是针对在校学生中作者与表演者沟通、完善艺术作品难得的学习环节。能够使实践的学生更明确的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及表达情感,同时又能使创作者在与表演者的沟通中使作品更加完善。

本课题的重点也就是他的难点,就是如何让创作者与演奏者良好的沟通,在探讨中不断完善提高自我。艺术院校的作曲学生多为“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听不到自己作品的音响效果,更不会有机会与演唱者沟通,所以很难真正意识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只依赖于教师的指导,会产生一定的惰性。而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演唱作品过程中多为模仿,对教师的模仿,对艺术家的模仿,对新作品分析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与锻炼。所以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是本课题的重点难点,这就需要学生之间虚心交流,教师及时指正,使学生们学习的技术达到艺术化,并在互动式地实践学习中建立良好的学科共建关系。

三、高师作曲专业与声乐专业教学互动的实施策略

首先,通过作曲课音乐作品创作和声乐演唱实践课二者的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提高两个专业的科研创作水平。一方面,使作曲教学摆脱长期以来“纸上谈兵”的弊端,让作品能够及时地变成实际音响,并力争在各种艺术实践场合将作品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便进一步加工修改,使作品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使声乐演唱实践课改变以往以模仿为主的模式,通过实践各种风格和各种体裁的新作品,提高学生对新作品的理解能力和二度创作能力。

其次,作曲专业课程与声乐专业课程的互动合作有利于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与学习经验,竞争机制可使教师和学生本人的“价值”都能够得以体现,既可激发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与形式上的创新思维,也可加强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因此,培养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专业业务水平,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合作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上一篇:景弘中学课改满园春色关不住下一篇:端午节庆祝活动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