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泉山写景作文

2024-04-28

五泉山写景作文(精选7篇)

篇1:五泉山写景作文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到五泉山去玩,一路上,金黄的油菜花在微风中向我们点头。柳树摆动着它那嫩绿的枝条向我们招手。

登上五泉山,一阵清香迎面扑来,山上的杏花真美呀!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只开了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已经全开了。我走进一棵杏树,只见杏花有五片粉红色的花瓣儿,花里面的20棵乳白色的`花蕊,花蕊上还有黄色花粉,闻一闻,可真香啊!山上的杏树,经果农的多次休整,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清香各异。在五泉山上漫步而行,能使你心旷神怡。还有山上的牵牛花从远处看,就像绿毡上绣的一只一只小小的喇叭。色彩艳丽,好看极了。

从近处看它的茎又细又唱。因为是缠绕茎,所以就像绿色的绳子似的把棍子缠的紧紧地。那绿色的叶子像一个个鸭掌似的。风一吹叶子相互轻轻摩擦,沙沙做响。牵牛花的花朵,颜色是红的、蓝的、紫的三种。它的花瓣向四方展开着,像一个个红、蓝、紫的喷泉。

红的那么耀眼,蓝的那么明艳,紫的那么纯朴。有时花色能随着光线的强弱改变,呈现出五光十色的景象,牵牛花的身边每天都有一群勤劳的蜜蜂在留恋,连我有时常陶醉在这牵牛花的世界里。爸爸用照相机给我们留下了永久而美好的时光。

篇2:五泉山写景作文

泉水是五泉山的灵魂。泉水,一刻不停地奔跑着,生怕跟不上时间;泉水,依傍着青山,因有它,风景才显出灵气;泉水,从山中渗出,冬暖夏凉。

水,泉水,五泉山的泉水,在干旱的兰州能有这样的泉水确实不易得。

在里,清凉的泉水相互连在一起,分不出源头,分不出你我交汇在一起。真是水水相连、无水不奇啊!大大小小的水潭分布在公园,犹如一颗颗巨大的夜明珠,撒在公园各个角落。走近一看,原来是水草映衬着水潭,把水潭染成了绿色,像绿宝石一样晶莹剔透。

有些潭上布着些石块,供人走动,这些石块好似给夜明珠添了几块白斑,它靠着山,映着水,人站在石块上,有一种置身仙境的感觉。泉水从山中的五个泉眼流出来,哗哗地在公园流淌。仿佛在欢快地歌唱,向人们欢呼:我又回来了,捧着泉水,可淘气的它从指缝中渗出,滴入池中。

把手放入水中,一股凉丝丝的感觉涌上心头。手在水中仍然看得清清楚楚。品一口,呵!甜滋滋的,凉爽极了,整个人都好像沐浴在池中。泉水的哗哗声依然忽大忽小地响着,开心地舞蹈着、吟唱着。

篇3:五泉山写景作文

五泉山是一处凭借真山真水, 营造儒释道文化于一体的园林古建筑群, 其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大元一统志》载:“皋兰山在 (兰) 州南五里, ”“下有五眼泉。”《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转战六日, 过焉支山千有余里, 合短兵, 鏖皋兰下, 杀折兰王、斩卢侯王……”, “霍去病以鞭卓地而出泉。”说明早在汉代五泉就已成为人们称道的景观了。园林位于第四纪下更新统五泉山组砾石层底部潜水露头处, 由三条山岗两条幽谷组成。五泉依次为惠泉、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和蒙泉, 水量充沛, 水质甘美。得泉水滋润, 五泉山花荣树茂, 风光旖旎。“五泉”一名, 在隋代即作为行政建置地名使用。隋开皇二年 (公元582年) , 在兰州置五泉县, 沿用至唐末。宋代又设兰泉县, 亦是以五泉作建置地名使用, 可见五泉山的名声早已名闻遐迩。

五泉山古建筑群与山水相依, 参差掩映于秀山胜水之中。据《兰州市志·园林绿化志》记载:“元初, 西麓二郎岗有霍去病庙, 元末毁。明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 重建。”元代在五泉山建皇庆寺, 明洪武初改为五泉寺。永乐七年 (公元1409年) 重建, 改为崇庆寺。天顺六年 (公元1462年) , 在东龙口悬崖上建千佛阁, 嘉靖十四年 (公元1535年) 重修。万历七至九年 (公元1579~1581年) 临巩兵备道副使暴孟奇在东龙口东侧建玉亭, 以观瀑布。万历三十五年 (公元1607年) 兵备副使、按察使邢云路重修后, 改名清晖阁。清康熙十五年 (公元1676年) 陈如稷所撰《兰州志》载:五泉山“自麓至巅, 佛院禅房参差缭绕, 览胜不穷, 登临难遍。”说明至少在元代, 五泉山就有了寺庙建筑。明代更是有意识的建园经营, 至明末清初, 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园林建筑群。现存五泉山浚源寺金刚殿, 树龄600余年的国槐等都是明代的遗存。这也说明了五泉山园林古建筑群的悠久历史。

五泉山园林建筑群在清乾隆以前就鳞次栉比, 蔚为大观。从乾隆时期绘制的《五泉山示意图》, 可见层楼叠阁, 参差其上。由福泉门而进, 中麓依次为金刚殿、大雄殿、轮藏殿、大悲殿、奎文阁, 东为卧佛殿、地藏庵、五龙宫, 最高处为千佛阁。西有燃灯寺、酒仙祠、慈母宫、大佛殿、清晖阁, 最高处为三教洞。东麓有老君庵, 西麓有嘛呢寺等。乾隆十六年 (公元1781年) 部分建筑毁于兵燹, 留下了千佛阁、五龙宫、戏楼等建筑。乾隆五十年 (公元1785年) 后陆续重修, 到嘉庆、道光年间恢复旧观。道光十五年 (公元1835年) , 甘肃布政使梁章钜游览五泉山, 但见“琳宫绀宇, 蔚然巨观”, 欣然书联描述五泉山的景观:“佛地本无边, 看排闼层层, 紫塞千烽平槛立;清泉不能浊, 笑出山滚滚, 黄河九曲抱城来。”同治六年 (公元1867年) , 五泉山建筑群又遭兵燹, 留存下了金刚殿、酒仙祠等建筑。同治十三年 (公元1874年) 开始重修, 到光绪十五年 (公元1889年) 复建了大部分建筑。民国八年 (公元1919年) , 清翰林院编修兰州人刘尔, 募集白银4.8万余两, 对五泉山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扩建。这次全面修缮扩建, 注重园林总体布局的规划, 融入多元文化, 搭配景观营造和植物, 选择建筑功能, 并将清甘肃举院明远楼移建园内, 使修缮之后的五泉山成为融儒释道为一体的规模宏伟的山水宗教园林。

特别要提及的是, 原位于鼓楼西 (今张掖路中段北) 的庄严寺迁建于五泉山, 进一步增加了五泉山园林建筑群的悠远和风采。庄严寺, 传为隋末金城校尉、西秦霸王薛举故宅, 唐高宗武德二年 (公元619年) 敕建为庄严寺。其建筑巍峨壮丽, 向为兰州佛寺之冠, 还移来铸于金章宗泰和二年 (公元1202年) 的泰和铁钟及明洪武三年 (公元1370年) 的铜接引佛, 使五泉山建筑群的历史文化更加厚重。

二千多年来, 五泉山园林建筑群历经汉、隋、唐、金、元、明、清、民国, 其营建史源远流长, 它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历经漫长岁月显得十分深厚, 成为我国西北地区不可多得的自然人文景观。五泉山园林建筑群既是兰州历代建筑的博物馆, 又是研究兰州地方史、城建史、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历史遗存。

2 建筑类型多样, 造型及结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五泉山是以宗教为主的自然山水园林, 其建筑类型既有宗教建筑, 也有景园建筑, 大体上有寺庙建筑、景园建筑、民居建筑、桥梁建筑等几种类型。寺庙建筑总量占整个建筑群的三分之一以上, 有汉传佛教寺院浚源寺, 其主要建筑明代修建的金刚殿及大雄宝殿都是硬脊歇山顶建筑, 清水砖木结构, 青瓦屋顶, 大雄宝殿用绿琉璃镶边, 院落的小木作都是清代风格, 并且融入了地方民居建筑和甘肃特有的装饰元素, 如花格支摘窗、宝瓶门、月洞门、砖雕图案、砖雕对联匾额等。嘛呢寺虽为藏传佛教寺院, 但建筑则为汉式作法, 且融入了许多传统园林布局的处理方法, 如寺院中的曲曲亭、巧巧斋、依依径、仄仄门、叠叠园。其他佛教建筑还有卧佛殿、千佛阁、大悲殿、庄严寺等。道教建筑有清虚府、文昌宫、酒仙祠等。儒家建筑有万源阁、太昊宫等。千佛阁危楼悬空, 极具特色;万源阁三层通柱, 在西北地区明清建筑中独具一例。景园建筑主要有水榭、牌坊、园亭、照壁、雕塑、爬山廊等, 类型多样, 利用地形自然高差, 因地制宜, 处理得十分协调。园亭有石亭、木亭, 照壁有砖壁、瓷壁, 雕塑有铜雕、石雕、木雕、砖雕, 均称精美。民居建筑主要体现在太昊宫小建筑群, 由几个相互贯通的小院落组成, 院内建筑均为简朴的北方民居风格, 卷棚硬山或悬山, 木作也简洁明快。桥梁建筑主要有小廊桥———企桥, 下部为石拱桥, 上为青瓦卷棚桥廊, 设有座榻, 不单通行, 也可观景, 是景观环境桥梁中的经典之作;位于中轴线东侧的荷花池上的九曲桥, 也独具风格。娱乐建筑有蝴蝶亭院内的戏台, 为砖木结构, 用于庙会时的演出。

以上几种类型建筑, 不论是造型还是结构, 都具有典型的中国西北地区建筑特征, 表现为建筑形制相对较低, 最高为歇山顶, 大多为悬山、硬山、卷棚, 起架较小, 注重保暖挡风。大小木作简洁有力, 虽然有部分装饰, 并不繁复堆砌, 彩绘用青绿旋子, 风格淡雅且具有民间生活气息。建筑用材多为青砖、青瓦和块石, 铺地材料也为当地所产石条, 粗犷敦实。建筑装饰和小构件多借鉴甘肃民间特有的砖雕、木雕技艺, 淳朴而具有乡土意味, 与周边的山、水、花、树及当地的气候、风俗相互映衬, 结合得体。

3 园林布局独特, 景观丰富, 造园理念、技艺为西北翘楚

董必武有诗:“兰州名胜地, 共说五泉山。”五泉山园林建筑群依山而建, 布局独特, 大气磅礴, 山门、牌坊位于山麓平地, 建筑依山就势, 逐级而上, 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层次。整个布局为“一轴两翼”, 中麓牌坊至文昌宫为景观主轴, 依次为牌坊、广场、山门、戏楼、浚源寺、万源阁、青云梯、文昌宫, 至文昌宫可俯瞰全貌。万源阁为三层攒尖顶阁楼建筑, 气势恢宏, 为全园建筑之首。东翼为泉水溪流跌宕、幽深清凉的“东龙口”。深涧静谧, 林木繁茂, 泉水从涧深处绝壁飞流而下, 气势壮观、宛如天河泻玉, 为古代兰州的八景之一“五泉飞瀑”。此涧外窄内阔, 恰似“桃花源”, 涧内建有八卦台、子午亭, 涧脑绝壁之上便是千佛阁、卧佛殿, 卧佛殿西侧有地藏寺。西翼亦为秀林灵水相依之幽涧, 名为“西龙口”。涧中一泉水量充沛, 水质清冽, 曾为山下灌溉之利, 故名“惠泉”, 是嘉其水惠及百姓的意思。涧东侧中轴线西侧而上, 依次建有酒仙祠、太昊宫、秦子祠、壤驷子祠、石作子祠、武侯祠、大悲殿、半月亭、清虚府。其中太昊宫是一处庭院相连、婉转曲折、精巧别致、勾连往复的小建筑群。涧西高台上, 在绿树掩映中, 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嘛呢寺, 其院东廊可俯瞰幽谷, 耳听泉声, 又名为“小蓬莱”。其西二郎岗上, 便是迁来之庄严寺。在西涧溪流之上横有一廊桥, 可达武侯祠及清虚府, 名为“企桥”, 小巧玲珑, 为园中一景。西侧山凹中, 利用泉水形成湖泊, 建有翠幽新圃, 水榭卧波, 菡萏摇风, 清雅可人。东西两涧临中轴线山脊两侧, 建有两条蜿蜒的爬山廊, 从山脚直达半山, 将整个中轴线上及其两侧的建筑环拱了起来, 形成了巧妙的闭合空间, 使各组建筑遥相呼应, 构成了恢宏堂皇的万千气象。

从以上规划布局可以看到, 五泉山的建筑既有院落, 又有楼阁, 既有亭榭, 又有牌坊、戏台、游廊, 形成了院落与单体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格局, 有些藏于密林, 有些建于岗阜, 有些濒临碧波, 有些高悬危崖, 聚散有致, 主次分明;既有僧道修炼的场所, 也有文人雅士聚宴的环境;既便于普通市民访幽踏青、礼佛祭贤, 又便于仁人志士登高抒怀、饱览河山。建筑依山形地貌和泉边湖滨选址, 或藏或露、或大或小, 丰富而多样, 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秀的造园艺术。

4 文化内涵丰富, 是多种思想文化和谐共荣的物证

二千多年来, 五泉山园林建筑群积淀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儒释道共存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极具特色。首先, 建筑文化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建筑类型有寺庙建筑、景园建筑、民居建筑、交通建筑、娱乐建筑、展览建筑、纪念建筑等俱全。建筑形制从歇山到硬山, 从三架梁到七架梁, 从起脊到卷棚兼有, 建筑规模宏大, 布局呼应得体, 主次分明, 单体建筑与院落、主体建筑与次要建筑都与山水地形巧妙结合, 十分完美, 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意境。其次, 园林中所包含的文化思想主题一致但形式多样, 是国内其他园林中罕见的。它所弘扬的主题为劝善、励志、报国。而展示、体现这一思想内容的载体却十分多样。有崇奉佛教偶像的寺院多座, 如浚源寺、卧佛寺、庄严寺、嘛呢寺、地藏寺、千佛阁等;有奉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太昊宫, 有供奉孔子、周文王、周公等儒家代表人物和周敦颐、程颐、朱熹等理学家的万源阁, 有彰显陇上上古至清代圣贤英杰42人的秦子祠、壤驷子祠、石作子祠、乡贤祠, 有纪念民族英雄岳飞和左宗棠、杨继盛的清虚府, 有奉祀老子及吕洞宾、刘伶等道教人物的老君庵、酒仙祠, 有纪念烟草之祖、大贤人物诸葛亮的武侯祠, 有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中山纪念堂。更独特的是还有倡导三教归一的三教洞等等。游人通过对这些景点的游览, 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以激励见贤思齐、报效社会之志。融丰富的文化于园林之中, 说明了造园者深邃高阔的眼光, 也在这一处园林中说明了中华文化极大的包容性。再次, 园林中所有建筑物、构筑物中的彩绘、雕塑、书法、刻石等内容丰富, 艺术精湛。其中庄严寺尤以塑绝、写绝、画绝而著称, 被誉为“三绝庄严寺”, 其彩塑生动传神, 书法雄浑遒劲, 壁画栩栩如生,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遍布园林中对联、匾额有229副之多, 在中国园林中独具特色。这些对联、匾额部分由陕甘总督及甘肃著名人物如梁章钜、左宗棠、秦望澜、吴镇、谭继洵、陆洪涛、刘光祖、张广建、马福祥等题写, 130多副为五泉山园林的主要缔造者、清翰林刘尔所撰题。刘尔的楹联, 用平白通俗、轻松幽默的语言, 或阐述深邃的儒家思想, 富有哲理和人生感悟;或描述自然景致, 怀古讽今。这些对联, 不但开创了楹联创作的新风格, 而且构成了极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将整个五泉山园林置于一种空灵、悠远、了悟的氛围中, 犹如空山新雨, 清雾缭绕。比如, 五泉山牌坊联:“频年在这个山中与水为缘, 偶种成林泉花草;举世入奈何天里及时行乐, 都来上烟雨楼台。”青云梯牌坊联:“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企桥联:“想过去么?过去便能通碧落;休下来了, 下来难免入红尘。”浚源寺联:“能邀明月清风, 便觉眼前皆净业;愿告善男信女, 须从心上觅菩提。”万源阁联:“正学废兴关世运;斯文绝续在人才。”摸子泉联:“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将石头拿去说是儿孙。”清虚府岳忠武王殿联:“若要天下太平, 须体贴王言, 文官不爱钱, 武官不怕死;这才是英雄豪杰, 能扶持世道, 入则为孝子, 出则为忠臣。”

5 建筑群整体保存完好, 是研究明清至近代西北传统园林景观建筑的最好实例

五泉山园林建筑群总占地26.64万m3, 规模宏丽严整, 在西北地区园林古建筑群中具有重要地位, 能够整体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 是十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为我们研究明清至近代中国西北传统景观建筑和造园艺术留下了最好的实例。一是建筑类型多样, 几乎包括了西北地区建筑的所有类型, 特别是景观方面的建筑更加全面, 是研究景观建筑的难得资料。二是造园艺术高超, 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地形, 因地就势安排各类建筑, 运用借景、障景、隔景、对景、藏景等多种方法布景, 注重建筑的造型、体量、尺度、色彩都服从、服务于山水树木, 空间关系十分得体。整个园景犹如一幅立体的图画, 充分体现了在造园艺术上独特的匠心。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对建筑群的修缮使用, 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复壮, 对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 为类似园林古建筑群的保护使用积累了比较成功的经验。综上所述, 五泉山园林古建筑群, 具有十分丰富的建筑和文化内涵, 是历史上造园家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认真分析评价其价值, 对于有的放矢的保护利用和研究借鉴, 将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尔.五泉山修建记.兰州:和通印刷馆, 1924.

[2]兰州市志编委会.兰州市志.园林绿化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兰州市五泉山地藏寺建筑群概述

[关键词]地藏寺;建筑形式;价值评估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035-02

五泉山公园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南部的皋兰山西北山麓,东连塔子坪,西接二郎岗,南至千佛阁,是一处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旅游胜地,公园景点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为主,海拔1600多米。

五泉山地貌为三坡两涧,因而形成了园林建筑群“一轴两翼”的整体布局。25组建筑依山就势,对山地空间关系进行艺术分割,形成竖向分层、多维多向的景观空间。并通过暮鼓晨钟、袅袅梵音、潺潺溪流、对联题额、诗词歌赋和寺观廊桥融汇与点缀,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五泉山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而得名,史有鞭响泉涌传说。蒙,惠东、西二泉,在五泉山两侧,有水从缝中流出,形成瀑布,俗称东、西“龙口”。《汉书·霍去病传》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历五王国击匈奴。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余里,合短兵,鏖战于皋兰山下”。《大明一统志》记载:“泉有五眼,相传汉霍去病击匈奴至此,以鞭卓地而泉出。”清乾隆时统称鞭搠泉。地质调查表明,五泉水为第四纪下更新统五泉组砾岩中的裂隙水出露。五眼清泉水质甘甜,水量充沛,可人畜饮用、灌溉农田。五眼清泉、古树、飞瀑、25组古建筑与历代人文积淀共同构成了真山真水,儒、释、道、民俗文化融合的大型园林名胜。

五泉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后经历代维修、迁移经隋唐明清建筑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五泉山园林古建筑群位于五泉山景区内。古建筑群有庄严寺古建筑群,浚源寺古建筑群,二郎庙、文昌宫古建筑群,大悲殿、武侯祠、地藏寺、卧佛殿、嘛呢寺古建筑群,酒仙祠古建筑群,千佛阁、三教洞、清虚府古建筑群,万源阁、青云梯、木牌坊、山门、半月亭、企桥、秦公庙、太昊宫古建筑群,子午亭、八卦台、澄碧滴翠水榭和漪澜亭等,共25组,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五泉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迁建而来的庄严寺始建于唐代),历经明、清两代不断修葺增建。民国时期,兰州人清翰林院编修刘尔炘重新修葺而成。

地藏寺建筑群始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地藏寺位于五泉山景区山腰处,海拔1610.2米。西接文昌阁,与“掬月”泉毗邻,西南方上部为三教洞;其上为睡佛殿,东接百米长廊,其下为“摸子”泉,西配殿殿内有一方洞,直通下部的“摸子”泉。

一、 地藏寺建筑群概述

地藏寺建筑群由正殿、东、西配殿、旷观楼和北厢房组成,海拔1610.2米。建筑面积约734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09.36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约524.64平方米。

(一)正殿

正殿位于地藏寺建筑群院落的南边中部,坐落于高0.73米的臺明之上,坐南向北。东西长10.6米,南北宽约9.12米。面阔三间,通面阔8.9米;进深两间,前出廊,通进深7.58米。平面呈长方形。大木构架为八檩七步架前出廊,单檐悬山顶“明殿暗卷”式结构,通高8.72米。屋面前檐为筒板瓦屋面,后檐为方砖屋面,施正脊、正吻及脊刹。墙身为青砖和土坯墙,下碱为青砖砌筑。台明为青砖包砌。

建筑台明阶条石为青砖及水泥砂浆预制块,阶条石以下为用青砖包砌。后檐及两山面不详。前檐廊下地面为青砖和水泥方砖混合铺墁。室内由方砖和条砖铺墁地面。建筑两山面墙体底部分别厚0.44米和0.52米,后檐墙厚0.265米。山墙由下碱和上身组成,山墙下碱为青砖砌筑,墙身均为土坯墙。室内梁架为小式做法,脊檩上施扶脊木,下施脊枋、脊瓜柱及角背,脊瓜柱立于三架梁上;三架梁下为二梁,梁间以金瓜柱相连,金瓜柱下施大梁;前廊施四架卷棚梁及平梁,梁间施童柱,脊檩下施替木及枋,替木和枋间施花墩,四架卷棚梁和随梁枋间同样施花墩,四架卷棚梁单挑出檐,上托檐檩,檩下施花芽板,其上为屋面。明间和次间均为六抹槅扇门,明间正中两扇门前作帘架。心屉均为棂条槅心,计有步步锦、十字花纹。其上带横陂。明间和次间上带横陂,各间横陂上均绘有花鸟等图案。檐柱均施卷草纹雀替。

(二)东配殿

东配殿位于地藏寺建筑群院落的南边东侧,坐落于一高0.335米的台明之上,坐南向北。东西长6.17米,南北宽约7.29米。面阔三间,通面阔5.72米;进深两间,前出廊,通进深5.99米。平面呈方形。大木构架为五檩四架前出廊,单檐悬山顶式结构,通高6.56米。屋面前檐为筒板瓦屋面,后檐为方砖屋面,施正脊、正吻及脊刹。墙身为青砖和土坯墙,下碱为青砖砌筑。台明为青砖包砌。

建筑台明阶条石为水泥砂浆预制块,阶条石以下为青砖包砌。两山面与现有地面平,后檐不详。前檐廊下地面为水泥花砖铺墁地面。室内为方砖铺地。建筑两山面墙体底部分别厚0.61米和0.52米,后檐墙不详。山墙由下碱和上身组成,山墙下碱为青砖砌筑,墙身均为土坯墙。室内梁架为小式做法,脊檩上施扶脊木,下施脊枋、脊瓜柱及角背,脊瓜柱立于三架梁上;三架梁下为三步梁,梁间以金瓜柱相连;前廊施挑尖梁,单挑出檐,上托檐檩,檩下施花芽板,其上为屋面。明间和次间均为六抹槅扇门,明间正中两扇门前帘架丢失。心屉均为十字花棂条槅心,其上带横陂。各间横陂上均绘有花鸟等图案。檐柱间施二龙戏珠纹及卷草纹骑马雀替。

(三)西配殿

西配殿位于地藏寺建筑群院落的南边西侧,坐落于高0.62米的台明之上,坐南向北。东西长7.5米,南北宽约9.12米。面阔三间,通面阔7.07米;进深三间,前出廊,通进深7.33米。平面近似方形。大木构架为八檩七步架前出廊,单檐悬山顶“明殿暗卷”式结构,通高7.63米。屋面前檐为筒板瓦屋面,后檐为方砖屋面,施正脊、正吻及脊刹。墙身为青砖和土坯墙,下碱为青砖砌筑。台明为青砖包砌。

建筑台明阶条石为水泥砂浆预制块,阶条石以下为青砖包砌。两山面与现有地面平,后檐不详。前檐廊下地面为水泥方砖铺墁地面。室内为方砖地面。建筑两山面墙体底部分别厚0.45米和0.57米,后檐墙不详。山墙由下碱和上身组成,山墙下碱为青砖砌筑,墙身均为土坯墙。室内梁架为小式做法,脊檩上施扶脊木,下施脊枋、脊瓜柱及角背,脊瓜柱立于三架梁上;三架梁下为二梁,梁间以金瓜柱相连,金瓜柱下施大梁,下金檩与下金枋间施花墩隔架;前廊施四架卷棚梁及平梁,梁间施童柱,脊檩下施替木及枋,替木和枋间施花墩,四架卷棚梁和随梁枋间同样施花墩,四架卷棚梁单挑出檐,上托檐檩,檩下施花芽板,其上为屋面。明间和次间均为六抹槅扇门,明间正中两扇门前作帘架。心屉均为棂条槅心,计有步步锦、十字花纹。其上带横陂。各间横陂上均绘有花鸟等图案。檐柱间施二龙戏珠纹及卷草纹骑马雀替。

二、地藏寺建筑群保存现状

由于缺乏有效的日常保养和管理,地藏寺建筑群长期受雨水侵蚀,墙体有歪闪和局部坍塌的现象,墙体下部及台帮酥碱严重,约有40%以上的面积酥碱风化深度大于7毫米。大部分台明阶条石及部分铺地砖在后期维修时被更换为水泥砂浆预制块和水泥花砖;所有屋面多长有杂草并堆积有树叶,屋面排水不畅。正殿和西配殿后檐屋面由于排水通道残破及被堵塞,已无法起到排水作用,屋面局部积水严重。后檐屋面漏雨严重,受长时间雨水侵蚀,檐椽糟朽严重,现已导致檐口局部坍塌,严重影响到屋面的结构安全。

正殿和东配殿室内大木构架均被黄色油漆覆盖,廊下梁架为苏式彩画,梁檩内部残损情况不明;西配殿脊檩上残存部分老彩画,梁檩30%出现干裂现象;柱子均做油饰,内部情况不明,但从部分柱根脱落的油饰部位看,存在开裂、干裂现象,墙内柱子待查;个别斗栱存在错位歪闪的现象,装修部分存在开裂、断裂及局部构件丢失现象。

东配殿后檐墙被人为砌筑封堵,屋面滴落雨水无法及时排除,再加上茶摊的存水罐和热水器均设置在东配殿东山墙下,对东配殿墙体的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五泉山园林建筑群价值评估

五泉山园林建筑群总占地面积26.64万平方米,规模宏丽而严整,建筑结构类型多样,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是兰州历代建筑的博物馆,又是研究兰州地方史、城建史、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历史遗存。

五泉山公园在西北地区园林古建筑群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造园艺术高超,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因地就势安排各类建筑,运用借景、隔景、对景、藏景等多种方法布景,空间关系十分得体,是十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研究明清至近代中国西北传统景观建筑和造园艺术留下了最好的实物例证。

五泉山园林建筑群的彩绘、雕塑、书法、石刻和壁画等内容丰富,遍布园林中的对联、匾额有229副之多,在中国园林中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五泉山园林建筑群较好地保存了当时当地古建筑的特点、做法,是一座集建筑、雕刻、文化于一体,内涵较为丰富的大型古建筑群,也是兰州地区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篇5:五泉山公园作文

五泉山公园真美呀!看,一棵棵参天老树冲向白云,一朵朵荷花争相开放,一片片草坪绿油油的。

动物园里有高大的长颈鹿在吃树叶,凶猛的老虎张着大嘴巴,露出尖尖的大虎牙;巨大的大象一连喝了八大桶水;两只大熊猫在认真地吃竹叶。

我还喝了山泉的水,冰冰的,凉凉的。

篇6:游五泉山作文

一进公园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霍去病”的雕像。四方底座的上面是霍去病骑着他的战马,在他的腰间,别着一把宝剑,霍去病双眼炯炯有神地望向北方。在雕像旁边是高大的古树,古树的树干需要两三个人才能围起来。

我们沿着东边的石子路向前进,转眼,来到“九曲桥”。眼见,湖面上有一座迂回曲折了九次的石桥。桥下的湖水,不禁让我想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一眼望去全是绿色。碧绿的湖水,圆圆的、大大的、绿绿的荷叶,配着粉红的,白的荷花,碧波荡漾,非常美。在荷叶间,还有小鱼儿在玩耍,不时还能听到它们发出的“扑通,扑通”吐泡泡的声音。这时,我也想变成小鱼儿,和同伴一起游戏。“九曲桥”的尽头,就能看到“二龙釉壁”,两条龙栩栩如生,像从墙壁中飞出来一样。

再顺着东长廊向半山上走,就能来到“掬月泉”了。“掬月泉”的泉口有两三平方米,泉水不深,泉底清晰可见,泉口上盖了一个亭子,亭子的顶部开着天窗。在晴朗的晚上,月亮刚好可以透过天窗,倒映在泉水中。站在“掬月泉”旁边的小径上,倚着栏杆向下看,五泉山公园大半尽收眼底。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掩映在树下的一座座小亭子,宛如一幅山水画。

“掬月泉”一路向东,就来到了卧桥。卧桥像彩虹一样横跨在半山上。过了卧桥,顺着西长廊向下走,就又回到了公园大门的位置。

篇7:五泉山的优秀作文

但是还有一神秘之地,与其上相称。那就是——五泉山。一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一处让人叹为观止之地!一处震撼世人之地!

来到五泉山,我就被它庞大的身躯所震撼。从山门沿中间通道直上,可见有古庙宇依山就势排列,层层相叠,以石阶亭廊相连。

五泉山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而得名。我们便依次去了这几泉。

第一个泉点在“翠幽新圃”,圃内有梅花洞,洞内有几汪清池,几丈回廊,一座凌波轩,一座八角亭,一座地下游艺场。池中飞檐红柱的倒影,和青幽山色相映,景致优美迷人。循西长廊而上,有一形似一轮初上新月的小亭,名“半月亭”,穿半月亭即到企桥,五泉之一的“惠泉”就紧依在企桥边。泉圆形,四周绿树掩映,芳草环绕,泉水清澈见底,味甘甜,宜于烹茶,且有灌溉之利,非常实惠,故名“惠泉”。

离开惠泉,踏着一道道青石阶回旋而上,我们来到了五泉中最高的一眼泉—甘露泉,孤亭掩护,源流纤细,久雨不淫,大旱不干,饮之犹如甘露。相传此泉合“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之意而得名。

出甘露泉就到了文昌宫。宫东侧有一花墙,其花瓶状小门的门楣上,大书着三个淡灰的隶字——掬月泉。此泉和其它几眼泉迥然不同,说它是泉,其实更象井,泉水聚在一眼井样的深洞中。每逢月夜,月影直投泉心,如掬月盘中,“掬月”雅名由此而来。

接着是旷观楼。登楼俯瞰,兰州市容尽收眼底。楼下有一古洞,洞底聚有一汪泉水,水底布有花石瓦砾,这就是五泉中的“摸子泉”。常有信男善女钻进洞中,用手在泉水中摸索,摸着石头则得男,摸着瓦片则生女,刘尔炘曾在洞门口书一对联,嘲讽这种迷信行为是“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

出旷观楼榜着山岩再向高处登攀,就到了子午台和八卦台。这儿上临东龙口,下有蒙泉。仰视可观东龙口飞泻而下的瀑布,俯瞰则可饱览五泉之冠的“蒙泉”。“明人李文曾有诗赞美蒙泉:“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

上一篇:适合90后的精彩的励志文章下一篇:孟晓骏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