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2024-05-09

农村妇女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农村妇女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连云港市海州区现有农村人口14.43万,其中女性8.52万,25-50岁之间3.86万。近年来,区妇联将推动农村妇女创业就业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围绕当前农村妇女就业需求,积极整合资源,为她们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取得良好效果。

一、基本情况

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历史的、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下,自身素质与男性相比,与其他女性群体相比,在一些方面发展滞后。她们多少存在小富即满的思想,存在科技素质偏低,事倍功半现象,但致富愿望强烈,希望政府帮助寻找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的机遇。

1、加工业是农村妇女就业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在区妇联的引导下,大约1.3万名妇女走上了服装加工、食品加工、大型超市等不出家门就能当上工人的岗位,大约8000名妇女依靠自己的关系,做起了服装、鞋帽、手编、钩织等来料加工项目,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2、“加工点+农户”是农村妇女最欢迎的创业模式。如板浦镇王秀花的柳编项目,带动周围近2000名妇女增收致富。锦屏镇张春萍的禽蛋公司,带动了近3000名妇女加入产销队伍。新坝镇陈玉红的蘑菇孵化基地将周边3000多零散的种植户组织起来,变单一的种植向菌种繁育、种植、销售及深加工转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3、宣传教育是加快农村妇女就地转移的重要措施。传统的就业观念还不同程度制约着部分农村妇女的自身发展,认为妇女种好责任田、照顾好家是本份,不愿走出家庭、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阻碍了女性走出家门寻求致富的路子。为此,区妇联通过树立典型,言传身教,增强广大妇女参与经济发展的意识。

二、存在问题

1、加工项目少,覆盖面较小。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引进了一些适合妇女的加工项目,如:服装、手编、鞋业、针织等。这些“家庭工厂”、“炕头车间”的手工加工项目成为农村妇女的最大愿望,但仍存在着覆盖面小、覆盖点不全的问题。

2、农村妇女的观念与规范化管理不接轨。通过调查了解到,年轻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农村妇女大批向城镇转移,留守在家的大都是中老年妇女,她们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思想比较自由散漫,家务拖累严重,很难适应规范化管理。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重视农村妇女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引进合适项目,吸引走不出家门的农村妇女就地转移,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做更大贡献。

(二)建立城乡一体的妇女就业体系,为农村妇女提供平等参与、平等竞争的机会,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竞争发展的新观念。

(三)充分发挥妇女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走村入户,到农户家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教育广大妇女破除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

(四)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妇女组织应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多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科技培训,帮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

(五)推选年纪轻、文化高、有经济头脑的“开拓型”妇女担任村妇代会主任,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加快转移,实现增收致富。

篇2:农村妇女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一、银集镇农村妇女就业现状

土地流转完成的村组妇女主要在就近的乡镇企业从事服装鞋帽的制造、网纱、渔网编制、玩具制造、电子装配等简单的手工活。未完成土地流转的村组妇女大部分时间仍然从事农业,在农闲时到企业充当临时工。居住在居委会的妇女主要从事个体工商户经营,也有一部分妇女在工厂做工。

二、制约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1、农村城镇化水平低,人口转移速度慢,影响妇女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农村城镇化规模不大,水平不高,不仅带动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限制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2、政府和有关部门职能缺位,尚未形成包括信息提供、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我镇还未健全劳动力市场,外出就业妇女靠亲朋好友、同乡,盲目外流。

3农村妇女素质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就业需要。银集镇农村妇女劳动力小学文化程度4510人,占41%;中学6050,占55%;高中以上440,仅占妇女劳动力总数的4%。文化素质低、技能低、外出找不到合适的职业成为已外出或想外出务工妇女的最大难题,没有技术也成为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

三、农村妇女就业的出路和对策

l、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妇女在农业内部的就业量。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手工制作业等以妇女为主的优势产业,着力于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在妇女中大力推行优质、高产、高效的种、养新品种,并给予技术信息指导,以女科技示范户、双学双比女能手的示范帮带作用,发展优势、特色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妇女小额信贷、连环脱贫,带动周边妇女发展规模生产;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女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2、推进城镇化战略,使妇女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加快人口向小城镇集聚,鼓励更多的农民从土地、农村中走出来,到城镇务工、经商、置产兴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商贸流通。降低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成本和就业风险,实现有序转移妇女剩余劳动力。

3、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拓展妇女就业渠道。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好途径。外出妇女流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不仅挣了钱,更重要的是转变了思想观念,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经验,为农村妇女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4、加快实施女性素质工程,增强妇女就业能力。首先,加强对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不论是外出务工,还是就地务农,科技文化素质是妇女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其次,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使妇女充分认识到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彻底解放的先决条件,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第三,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农村妇女抗拒外界不良诱惑,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在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5、利用政策,注重引导。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用政策、激励机制引导妇女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妇女向二、三产业转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引导妇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要敢为人先,依托项目和信息,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快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和基层组织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农村劳动力输出服务网络建设,各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发挥农技推广站、再就业培训中心等服务机构的作用,全力保障妇女合法的劳动权益。

篇3:农村妇女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9年3月~2010年3月接受生殖健康普查普治的已婚妇女。

1.2 普查方法

按照沁阳市制定的农村生殖健康促进项目实施方案, 对所有接受生殖健康普查普治对象采取一对一的方法。普查项目:妇科检查、乳腺红外线扫描、盆腔B超检查、阴道分泌物化验, 查后填写体检单, 同时将检查结果、治疗情况记录整理。

2 结果

见表1, 表2, 表3。

由表1、表2可以看出, 所有疾病发生中, 乳腺疾病、宫颈糜烂发病率普遍较高, 且发病年龄多在生育旺盛期。尤其是乳腺疾病患病率, 有逐年上升趋势 (2006年普查时发病率为15.1%) 。造成此种结果的原因, 可能与人们饮食习惯、饮食种类、环境污染、生存压力加大有关, 加之生育旺盛期, 雌激素水平较高, 母乳喂养次数减少等, 都为乳腺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宫颈糜烂发生, 笔者认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住房条件的改善, 家庭卫生设施较以前有较大改善。尤其沐浴条件的改善, 使宫颈糜烂发生率较以前有所下降 (2006年普查时发病率为20%) , 但仍居妇科疾病之首。20~40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 与引、流产次数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和夫妻性生活中男性不注重生殖器官卫生等因素有关。通过调查研究显示, 农村夫妻性生活之前丈夫清洗外阴者较少, 男性包皮垢可引发阴道炎、宫颈炎等生殖器官炎症, 尤其增加宫颈癌发生风险。

由表3可以看出, 一孩、二孩及二孩以上妇科病发生率基本相差不大, 二孩及二孩以上略高于一孩。因此, 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性生活频繁、孕产次数增加等因素导致妇科病发生, 另外, 还可能与环境污染、男性不注重生殖卫生等因素有关, 更深原因有待研究。

3 讨论

3.1 存在问题

(1) 生殖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 (2) 农村妇女文化程度较低, 家务繁重, 生殖健康意识淡薄, 思想保守, 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错误认为妇女病普查不重要, 缺乏自我保健意识, 不能定期进行生殖健康检查。 (3) 农村男性生殖健康知识欠缺, 不注重生殖健康。 (4)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有限, 开展的技术服务范围有限, 导致许多疾病能查不能治, 无形中降低了服务水平。

3.2 建议

3.2.1 重视生殖健康教育, 将宣传放在首位, 宣传方式应多样化, 如在电视台开办科普知识讲座, 还可利用广播、发放科教读物, 开展咨询服务和寓教于乐的活动宣传生殖健康知识, 提高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 最大程度满足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

3.2.2为提高广大已婚妇女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率, 定期开展免费妇科病普查, 并采取优惠治疗的原则, 成为降低农村妇女病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3.2.3 加强对男性生殖健康知识宣传, 让他们懂得关爱自己就是关爱妻子, 从而降低妇科病尤其是宫颈糜烂的发生率。

篇4:农村妇女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关键词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00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其发病率几乎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2009~2011年对6000名农村妇女免费进行乳腺癌筛查,现将筛查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12月进行免费乳腺癌筛查的忙畔、博尚、凤翔、圈内、马台5乡农村妇女6000名,年龄35~59岁,平均475岁。

筛查方法:采用集中检查方式,包括知情同意、问卷调查、临床手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乳腺钼靶仪检查以及可疑乳腺癌患者手术病理检查。问卷调查包括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医疗保险、月经、孕、产、哺乳情况及家族中有无成员患乳腺疾病等。临床手诊按乳腺的常规检查进行。超声检查采用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14MHz。乳腺钼靶检查采用高频乳腺机进行。

结果

筛查与患病情况:筛查6000例,发现乳腺疾病1295例,患病率2158%,其中乳腺癌4例,患病率0067%,另外,乳腺增生症1067例,患病病率1778%,乳腺囊肿142例,患病率237%,纤维瘤35例,患病率058%,其他疾病47例,患病率078%。其中乳腺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

各年龄组乳腺疾病的患病率,见表1。

免费筛查效益分析评价:忙畔、博尚、凤翔、圈内马台5乡6000名农村妇女均进行了免费筛查,她们实际支付的费用只是一点儿路费,通过政府财政补贴,那些不愿意或无力支付检查费用的妇女,可以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通过筛查,及早发现乳腺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轻或避免了妇女身体、精神上的痛苦。同时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节省了社会医疗资源。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150万新增乳腺癌患者,死于乳腺癌的患者50万人,所以乳腺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癌症顾问委员会提出“1/3癌症可以预防,1/3癌症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治愈,1/3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从此次筛查结果看,4名乳腺癌患者均属早期患病,并且得到了治疗。改善了她们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

本文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乳腺癌筛查流程对6000名35~59岁农村妇女进行筛查,发现乳腺癌4例,患病率0067%,患病率高于文献所报道[1]。乳腺癌的发生一般与年龄的增长、有乳腺癌家族史、药物、精神压力、无哺乳史、乳腺增生病史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体内雌激素增加,其乳腺癌患病危险性明显高于一般女性。本次筛查发现的4例乳腺癌妇女,年龄分别为42岁、48岁、48岁、58岁,表明乳腺癌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4例乳腺癌妇女中,有3例患病部位为左侧乳腺外象限,这与文献报道的乳腺癌多发生于乳腺外上象限且左侧乳腺癌多发观点一致[3]。

通过此次筛查发现农村妇女经历了不同形式的生活模式的转变,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及心理、生殖生育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其乳腺癌发病率显著上升。同时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健康知识普及临床手诊、乳腺超声检查和乳腺X线摄影相结合的筛查方案,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疾病,筛查出早期乳腺癌患者,早期得到治疗,提高妇女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王启俊,周燕荣.中国城市居民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3):216.

2黄伟欣,王琳,曹晓焱,等.6982名妇女免费筛查乳腺癌情况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0,3:316-317.

3王钟富.现代实用乳房疾病诊疗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93.

[ZK)][HT][FL)][HJ]

篇5:农村妇女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妇女的人身权利得到了保障,其相关的政策日趋完善。然而,由于广大农村大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仍然低下,对新兴科技产业较难适应,就业率普遍低下,所以广大的农村地区妇女的就业情况一向不容乐观,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对广大农村今日的就业情况做了调查。关键字:农村妇女,就业率,经济发展。

正文:

社会背景 :镇位于威海中部,镇面积198.5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妇女人口2.6万,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新领域和新渠道,也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妇女已成为发展农村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已经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合理开发我镇农村妇女劳动力资源,加速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解决农村妇女平等就业的问题,我们采取摸底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展开调研。

一、农村妇女就业现状及当前制约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农业内部妇女就业总量。根据农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多数妇女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少数妇女依托村、镇项目发展规模养殖业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大多数妇女从事的是种养内部的调整,由于受资余、技术、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妇女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农村城镇化水平低,人口转移速度慢,影响妇女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解决农业人口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实现非农化就业。农村城镇化规模不大,水平不高,不仅带动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限制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以二道镇二道村为例,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完善,不仅促进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也拉动了以女性为主的商贸流通、养殖种植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镇上个体户占总户数的6100,且大多数为女性,拓展了农村妇女充分就业的空间。

3、外出务工末形成规模,输送渠道不畅。政府和有关部门职能缺位,尚未形成包括信息提供、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我镇还未健全劳动力市场,外出就业妇女靠亲朋好友、同乡,盲目外流、乱闯,加之民间中介组织的不规范经营,外出务工妇女上当受骗、碰壁回乡的例子屡见不鲜,使得一部分妇女把外出务工作为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

4、农村妇女素质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就业需要。我镇农村妇女劳动力小学文化程度10119人,占38.92%;中学14898,占57.30%;高中以上983,仅占妇

女劳动力总数的3.78%。文化素质低、技能低、外出找不到合适的职业成为已外出或想外出务工妇女的最大难题,没有技术也成为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

调查数据处理;

关于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的调查表

二、农村妇女就业的根本出路和对策

l、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妇女在农业内部的就业量。只有坚持不懈地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开辟就业和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围绕我镇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手工制作业等以妇女为主的优势产业,着力于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在妇女中大力推行优质、高产、高效的种、养新品种,并给予技术信息指导,以女科技示范户、双学双比女能手的示范帮带作用,发展优势、特色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妇女小额信贷、连环脱贫,带动周边妇女发展规模生产,形成一村一业的块状经济;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女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2、推进城镇化战略,使妇女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加快人口向小城镇集聚,积极本文来源于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鼓励更多的农民从土地、农村中走出来,到城镇务工、经商、置产兴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商贸流通。利用我镇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开发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给当地妇女带来就业、增收致富的机遇。降低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成本和就业风险,实现有序转移妇女剩余劳动力。

3、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拓展妇女就业渠道。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好途径。外出妇女流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不仅挣了钱,更重要的是转变了思想观念,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经验,为农村妇女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我们应加大“外出挣钱光荣”的宣传,本着转移一个,致富一家,转移一批,致富一方的高度责任感,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了解用工信息,用人需求,扩大女性就业范围。

4、加快实施女性素质工程,增强妇女就业能力。坚持不懈地把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首先,加强对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不论是外出务工,还是就地务农,科技文化素质是妇女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鉴于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最大的障碍是无技术无技能,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农村妇女素质,着力培养一批农村妇女科技骨干和家政服务人员,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和社会

不断发展的需要。其次,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加大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宣传力度,教育广大妇女树立“四自”精神,使妇女充分认识到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彻底解放的先决条件,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第三,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农村妇女抗拒外界不良诱惑,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在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三、利用政策,注重引导

l、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用政策、激励机制引导妇女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妇女向二、三产业转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妇女合法权益。

2、市场引导。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传统的种养模式、就业方式己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引导妇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要敢为人先,依托项目和信息,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服务引导。加快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和基层组织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农村劳动力输出服务网络建设,各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发挥农技推广站、再就业培训中心等服务机构的作用,全力保障妇女合法的劳动权益。

结束语:

篇6:某县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调研报告

***县地处甘肃东部,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5万亩,辖14个乡(镇)、1个开发区、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居委会,215个村民委员会,14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2.1万人。农村劳动力19.77万人,其中妇女劳动力88075人,留守妇女6656人。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涉及到妇女的生存、发展和权益保护的大事,对于妇女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社会的和谐以及农民工家庭和谐等等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期,县妇联抽组专人,在乡、村妇女干部的积极配合下,采取进村入户、查看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农村留守妇女现状

经调查,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9.77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31.67万人的62.4%,妇女劳动力88075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8%,其中已婚妇女59339人,共有留守妇女6656人,其中5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4568人。留守妇女愿意接受技能培训的4452人,愿意外出务工的3968人,愿意与丈夫同城务工的3762人。在我们调查过程中,90%的妇女因照顾家庭老人、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妇女留在家的主要原因。在留守妇女中,几乎一半的人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她们也很想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但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不得不放弃打工,回家务农。另外女性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工资待遇也低,所以多数妇女选择了回归家庭,这一现象在40岁左右的留守妇女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要特点

我们调查时了解到,90%的留守妇女希望丈夫外出打工,提高家庭收入,这些妇女大多数是青壮年;10%的留守妇女不希望丈夫外出打工,这些妇女大多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不是太好。约有70%留守妇女表示希望丈夫打工的地点离家越近越好,哪怕收入少一点,30%的表示只要挣钱多,远些也无所谓,同样的待遇,希望离家近些。调查显示,95%以上的留守妇女对家庭和丈夫的满意度比较高。留守妇女虽然独自在家承担着照顾老人、小孩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责任,但是她们对当前家里的状况是比较满意的。70%以上的留守妇女跟老人相处融洽,98%对丈夫的家庭责任心满意。

三、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1、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中,多为老年人,基本上都是维持家庭正常的运转,看护孩子的多,围着灶台转的多,多以种粮为主,只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对发展果品、养殖等产业的热情不高,投入太少,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发展上。同时,繁重的家务,超长的劳动时间,让她们没有条件去学习或掌握一技之长,特别是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上,没有精力去管,有疲于奔命的感觉,留守女性也反映出劳动之余的休闲娱乐活动内容单调无味,常常因为空虚而从事赌博、迷信等活动

2、农村留守妇女生理和心理负担沉重。一是长期忍受孤寂的折磨。留守妇女在辛勤劳作之余,还要长期忍受丈夫不在身边的孤独。二是怕出现婚姻危机。部分留守村妇担心与丈夫长期分居导致交流减少与感情疏远,对婚姻的永久性缺乏信心。尤其是与丈夫感情基础不牢的,怕丈夫在外打工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抛妻弃子。但在调查中很多留守妇女表示,虽然劳累、孤单,但丈夫能挣钱就可以了,在她们心里,为了家里的生活过得好,丈夫外出打工已是不得已的选择了。三是法律意识弱。农村留守妇女是一个弱势群体,她们的合法权益相对来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农村都是独门独院,相对闭塞,遇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且受害妇女由于怕丢面子,怕影响不好,很少去报案;农村闲话多,女性处于被动地位,常常受了欺负却不敢或不能声张;由于双方长期分居容易对感情产生影响,一些男方在外有第三者,女方却毫不知情。农村没有太多财产,女方又很难了解男方在城里的收入、财产状况,一旦离婚,女方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财产权容易受到损害。

3、留守妇女劳动力调配难度大。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家庭为主的劳动单元模式影响,现阶段留守妇女劳动力仍然为单家独户作战,合作意识不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愿意与人合作,或者出钱找人帮忙,从思想意识上还没有完全树立劳动力调配协作的理念。同时,受家族、邻里关系、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互帮互助也只是小范围内的,没有建立起灵活机动的服务队和互助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留守劳动力合理调配还需要进一步组织和引导。

4、留守妇女劳动力季节性短缺。近年来,我县果品、蔬菜、畜牧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果园面积达到29.98万亩,户均4.2亩,人均0.9亩,拱棚蔬菜累计达到6400座,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2万亩,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7万头、30万口和177万只。随着果、菜、草、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苹果蔬花、套袋、采摘和蔬菜拱棚搭建、全膜玉米覆盖等农忙时期,农村妇女劳动力需求剧增,劳力短缺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5、留守妇女劳动力缺乏系统性培训。目前,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仍然是急需破解的难题。现在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培训次数少,方法不灵活,方式比较单一,培训效果差,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仍然以举办培训班为主要形式,干部包园包户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挂牌指导和田间示范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提高速度慢、效果差,妇女在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四、做好留守妇女工作的几点建议

留守妇女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稳定。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1、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把激活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的创业热情作为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积极引导她们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开发和农村发展中来,充分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半边天作用。各级妇联干部要把为妇女群众做事、助农村妇女增收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争取农村妇女的理解和支持;要把学技术、搞服务、比贡献作为推进妇女干部作风转变的有效途径,提高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与服务水平,赢得妇女群众的信赖。特别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果园标准化管理等工作中,要善于和妇女群众沟通协商,利用算账对比、效益分析、示范引导、典型带动等方法做群众工作,多做说服教育、宣传引导、传授技术的工作,手把手地示范、面对面地讲解,做给妇女群众看、带着妇女群众干、帮着妇女群众办,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用经济手段调动农村留守妇女的创业积极性。

2、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整体素质。培训是提高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必须立全县产业发展需要和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妇女劳动力技能培训。一方面,对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要创新培训方式,按照年龄、接受能力和个人特长爱好,分批次开展培训,尽可能地把一整套技术分解开来进行培训传授,让农村妇女循序渐进地掌握劳务技术和产业技能。对中青年妇女劳动力要侧重于机械化耕作、果树修剪、拉枝施肥、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农产品营销、苹果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拱棚蔬菜种植等精细技巧的技能培训;对老年妇女要侧重于畜禽饲养、果品包装等劳动强度小、技术要求低、容易掌握的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妇女做好自己的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妇女劳动力效益。要创新培训方式,注意培训的实用性,以田间培训、技术示范为主,尽量把科学原理和技术要点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妇女群众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要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和技能型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定点帮扶,手把手地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田间示范、技术人员包户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村妇女留守劳动力的培训,使其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输出妇女劳动力的培训。

3、优化劳动力配置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留守妇女劳动力作用。要在果、菜、草、畜等特色产业分布规划中,充分考虑区域劳动力资源特点和分布状况,争取在果园拉枝、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饲料购销、疫病防治、拱棚搭建、蔬菜栽培、农产品购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中各个年龄阶段、各种技能水平的妇女提供就业岗位,使留守弱势劳动力就业不出乡。推行劳动互助活动,组建农村妇女劳务服务队。

4、整合社会资源,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涉农部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提高留守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门在留守妇女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减轻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等。

上一篇:公司开业通知下一篇:拔河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