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发表目标范文

2024-05-13

个人发表目标范文(通用3篇)

篇1:个人发表目标范文

地理创新教学模式应用的体会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王平

出生年月日:1980.12.04

性别:男 供职单位:蛟河市漂河镇青背九年制学校

职称:中一

通讯地址: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青背九年制学校

邮编:132517 电话:7652177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里,广大教育工作者为推进素质教育,不断的进行校本科研和教改活动。力求用其“研究成果”改进和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就是我校在校本科研中所取的一项“研究成果”。“目标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确立目标──解决目标──拓展目标──反思目标。在近一年的地理教学里,我将此种教学模式应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体会。

一、“目标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教材相适应 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已走过六年多的历程,旧的中学地理教材,往往采用以大段的说教为主,教师也惯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述法、讲读法等教学方法进行讲授。而新教材的编写从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地理事物着手,从提出问题导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简明,通俗,生动,亲切,在课文中,“活动”量很大,同时增添了丰富的彩图,大量的阅读材料及各种地图和各样的图表。面对新教材我们再采用讲授法是根本行不通的,这就是很多地理教师认为新地理教材“没有什么可教”的矛盾所在。“目标教学模式”恰恰解决了这个矛盾,它在解决目标环节大改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了学生提出问题──梳理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评价点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讨空间,促进了学生思考和探究,有利于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这正迎合了新教材的编写特点,突出了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目标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目标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使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发生了真正的变革。现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多是对以前“五步”教学法的变异。仍表现为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抄你记、我考你背”的注入灌输式方法。而“目标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突出了以自主学习为主,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融入其中的特色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激情导入──展开新课──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相比有如下创新点:

第一、“目标”由学生确立

这里的“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由学生确立是在教学中的一个大胆的尝试。但也是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迈出的一大步。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流程中指出:“学习目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学生部分自主地确定学习目标。”学生确立“目标”的意义是什么呢?比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上提出个人的学习目标。就像在知识的海洋中,树了立个人的航标灯,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避免了课上的盲目学习,解决课上教师与学生各行其是的问题。改变了过去学生面对教材不知从何学起,不知所学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走出了第一步。第二、学生参与问题情境创设

在新课程教学法中提倡运用情境教学法实施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这正是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我在地理教学“解决目标”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课文内容提出个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这就体现了不同层次学习上的不同需要,突出了“不协调”,让学生围绕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目标和课文内容结合,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且难度适中。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

第三、给教师以超越教材的空间

在地理课标中指出教师要有超越教材的意识,而在“目标教学模式”第三个环节“拓展目标中”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超越教材的空间。例如:教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在“拓展目标”环节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家住青背乡刘迪今年六年级了,七月份就要升入中学了。爸爸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就进入学,二是花3000元外乡费去市里上学”。刘迪现在很困惑,请你帮助他们拿个主意,并陈述理由。这个讨论题的设置本身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也是我们身边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也贴近教材本身的内容,并留有思考,探究的余地。对教材进行纵向的延伸。让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答案是开放的,使学生能学习到生活有用的地理,能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顺应地理课标的要求,体现了知识来源于课本并不局限于课本。

第四、课堂上给学生以反思的空间

学生的反思目标替代了教师的总结。在“目标教学模式”第四环节“反思目标”环节,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对本节课的学习做“本课导学”,它能够给学生以回顾学习过程、清点学习的收获、总结学习的方法、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认知加工,能促使学生在复杂水平上的理解,实现经验的概念化。通过认识加工,有用助于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融会贯通,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目标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地位的转变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极力强调了师生地位的转变。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所为的转变也只是浅尝辄止。思想上的转变并没有真正带动教学行为上的转变,正如穿新鞋走老路。“目标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变革,使师生地位的转变落到了实处。在它“五个环节”中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出了和谐、开放而平等的课堂。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强调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总之,完美教学建构是门艺术。他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立足于校本科研和教改活动,不断的探索、改革。而非声、光、电等先进教学手段的简单应用。“目标教学模式”就像一个驿站,他需要我们教师积极端正思想观念,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创新教育为己任,永远站在校本科研的前沿,为推进新课程,为实施素质教育而不懈努力。

地理创新教学模式应用的点滴体会

青背九年制学校 王

篇2:个人发表目标范文

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个人目标设置和团队目标设置对高校学生足球学习的影响问题, 具体包括了对学生足球技能的影响和对学生足球学习态度的影响两部分主要内容。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了研究。其中, 教学实验历时一个学期, 实验中的实验对象, 是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在湖南涉外经济2014级学生中随机抽取的80名学生。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 将这80名学生分为两组, 即:个人目标设置组 (40人) 和团队目标设置组 (40人) , 并在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态度、足球技能水平进行调查、测试和差异性检验, 以确保两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实验结束之后再次对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 并根据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来开展分析和统计工作。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结果

(1) 个人目标设置和团队目标设置对学生足球技术的影响。

在考察将目标设置理论应用于高校足球教学中时, 两种不同的目标设置方式对学生足球技术学习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本文选取了颠球、踢高远球以及运球绕杆三项足球基本技能作为测试指标。具体的实验结果见下表1所示。

由于个人Á目标设置组和团队目标设置组的两组学生, 均是来自湖南涉外经济2014级的学生, 因此, 两组学生在足球运动技能基础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一点在表1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由表1可知, 在教学实验开始之前, 个人目标设置组的学生和团队目标设置组的学生无论是在颠球、踢高远球还是运球绕杆的测试成绩上, 进行对比统计时, P值均是大于0.05的, 这说明, 两组学生的足球基本技能在教学实验开始之前是处于同一水平的, 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而确保了测试的齐同性, 确保了教学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教学实验结束之后, 再次对两组学生的颠球成绩、踢高远球成绩以及运球绕杆成绩进行了测试。由表1可知, 在教学实验结束之后, 所测得的两组学生的足球基本技能成绩均出现了明显的提升。无论是个人目标设置组的学生, 还是团队目标设置组的学生, 教学实验结束后的颠球成绩、踢高远球成绩以及运球绕杆成绩相较于教学实验开始前的测试成绩而言, P值都是大于0.05的, 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另外, 在教学实验结束之后, 对两组学生的颠球成绩、踢高远球成绩以及运球绕杆成绩进行两两对比可以发现, 虽然两组学生在这三项技术测试结果上仍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是团队目标设置组学生的成绩提升幅度, 却均要明显的大于个人目标设置组的学生。这说明, 个人目标设置和团队目标设置两种目标设置方式对于高校学生足球技能的学习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团队目标设置方式对学生足球技能学习的影响要优于个人目标设置的方式。

(2) 个人目标设置和团队目标设置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为了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其在教学中的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科学的研究, 在本研究开展的过程中, 结合汪晓赞博士针对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以及健康行为等所研制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自评量表, 制定了《学生体育学习态度自评量表》, 并以此作为测评工具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了测评。具体的测试结果见下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在教学实验开始之前, 两组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自评结果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 但是在教学实验结束之后, 无论是个人目标设置组学生, 还是团队目标设置组学生, 其自评结果相较于教学实验前的测试结果而言, 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P<0.05) 。同时, 教学实验结束之后两组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自评结果也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P<0.05) , 团队目标设置组的结果要明显的好于个人目标设置组。这说明, 两种不同的目标设置方式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团队目标设置方式的促进作用要明显的优于个人目标设置的方式。而且这一点, 在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3.2、分析与讨论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 团队目标设置的方式相较于个人目标设置的方式来说, 更适用于高校足球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结果, 据分析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首先, 无论是个人目标设置还是团队目标设置, 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 学生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明显的提高了自己的努力程度, 同时学生的学习个态度在这个过程中, 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的积极、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耐心、耐性和毅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和挑战时, 也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

其次, 无论是个人目标设置还是团队目标设置, 其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和实践中, 均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与创新。特别是对于原来足球技能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 在目标设置的条件下, 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就需要积极的寻求高效的学习方法, 有意识的学习和掌握新的学习策略, 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对于学生技能学习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而之所以, 团队目标设置的方式相较于个人目标设置的方式来说, 对学生的足球学习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更适用于高校足球教学是因为:在利用团队目标设置的方式来开展高校足球教学时, 团队中的成员为了提高团队的总成绩, 会积极的进行沟通与交流, 互相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而且在团队中的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的目标, 不辜负团队其他同学的期望, 也会更加的努力更加的认真。在遇到问题时, 则能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发挥团队的力量, 实现“1+1>2”的效果。从而使得团队目标设置的方式相较于个人目标设置的方式来说, 在高校足球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更为明显。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 团队目标设置相较于个人目标设置而言, 对学生足球学习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更适用于高校足球教学。任课教师在将目标设置理论应用于高校足球教学时, 一定要重视团队目标设置方式的应用。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个人目标设置和团队目标设置对高校学生足球学习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团队目标设置相较于个人目标设置而言, 对学生足球学习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更适用于高校足球教学。

关键词:个人目标设置,团队目标设置,足球教学,高校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张石磊.目标设置理论的实验研究[D].西北大学, 2010.

篇3: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

学生谈论起管理时,冒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什么是管理”。

企业主谈论起管理时,常常是问“我的某个问题,如何通过管理来解决”。

显然,“什么是管理”和“管理究竟解决什么问题”之间,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形象点说,假如“管理”如同铁轨一样,具有起点和终点的话,那么,前一个问题是纠缠在起点的“概念”意义上,后一个问题则是我们今天常常说起的“问题导向”或“结果导向”。

其实,管理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管理,准备实现什么成果”,而不是“什么是管理”或其他不着边际的问题。因为,管理是为实现组织成果而工作。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成果而工作

100多年前,法国人法约尔临危受命,担任某矿业公司总经理。当他首次面对乱糟糟的庞大工人群体,提出管理活动应该遵循“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的基本原则。他第一次定义了管理概念和基本职能。当时,他面对的是工业革命早期刚刚摆脱了小手工作坊的混乱人群,所以,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计划——尤其是长期计划成为了管理的当务之急。

在法约尔的眼里,计划是头等大事,接下来的所谓管理,就是大喊加油或是挥舞皮鞭。但是,泰勒却认为,执行是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它与计划没有关系。加油(鼓励)和皮鞭(惩罚),只是最原始的管理方法,并不代表着计划必然实现。相反的是,原始的管理方法,恰好是造成压迫和剥削员工的罪魁祸首。因为,能否有效、准时地完成计划,受制于生产方式和劳动效率。于是,泰勒开始关注一个不起眼的程序——劳动的动作,并且由此揭开了劳动效率的秘密,使得执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

确实,从表面上看,法约尔和泰勒的管理定义,是毫不搭界的、甚至是彼此冲突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令人尊敬的管理大师。他们并不是纠缠在管理定义上,谈论的都是管理实现的成果。因此,管理是开始于问题,终止于成果。也就是说,管理,必须从开头端,转到成果端。

管理的定义,虽然五花八门,但是从成果的意义来看,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了无数的管理成就或成果。否则,当今的管理——尤其是企业组织的管理不可能获得如此巨大的管理进步。

我个人的看法是:假如确实存在着唯一正确的、终极的管理定义的话,那么,它只能这样来描述或定义:管理,是为实现组织成果而工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管理的成果,不是个人的成果,而是组织的成果。也就是说,假如你是一个企业主,你将一群人管理得服服帖帖,这仅仅代表着你的个人管理成果,却并不代表着组织的成果。就如同大观园里的王熙凤一样,虽然她将人际关系处理得有序和谐,但最终摆脱不了整个大家族的衰落覆灭。正是从这个意义来说,我才特别反对中国式管理的看法。中国式管理核心思想,仅仅实现了个人成果,并没有实现组织成果。

管理,从来都不是为个人统治而出谋划策,更不是向老板身边出主意的猥琐师爷学习。也就是说,管理必须为实现组织成果而工作。虽然今天的管理主题已经变得十分丰富,譬如“知识、体验、娱乐”等,但是,归根到底,依旧摆脱不了“效益”和“效率”这两个原始主题,至少,它们依旧是当今检验或衡量成果的标准,没有其他的标准,最多,只能加上“长期的”等界定性词语。

因此,绝不能将个人成果等同于组织成果。也就是说,不能将个人的统治成就,等同于组织的成就。

企业的成果,存在于组织的外部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成果而工作,并且,不能将个人成果等同于组织成果,接下来,将遭遇一个棘手的问题:什么是“组织的成果”?

在过去,管理的公认主题只有两个:一个是效益,另一个是效率。凡是不谈论这两个命题的管理,都可以称之为伪管理。那么,究竟是效益重要还是效率重要?

在泰勒看来,效率不仅是组织的成果,甚至是组织的终极成果。因为效率不仅代表了成本,而且代表了产量,更是意味着市场竞争的价值。确实,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感谢泰勒,因为他将劳动生产率至少提高了50倍以上,使得我们知道了提高生产率,并非是来自宣传口号或是精神动员,并且直接诞生了我们今天已经熟知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否则,我们将只会大喊加油或是挥舞皮鞭。

泰勒误以为自己发现了管理的终极秘密,即科学的生产效率,只要在生产效率的道路上走到底,管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但是,德鲁克却认为,效率不是终极管理,因为,绩效比效率更重要。德鲁克的真实意思是:效率只是内部的生产性成果,而绩效才是面向顾客的外部成果。它隐藏的深刻意思是:所有内部成果都必须转化为外部成果。否则,内部成果没有价值和意义,就如同成本本身没有价值一样。因为它只是内部成果,只有当内部低成本转化为外部市场竞争力,内部成果才会具有价值。

德鲁克认为,虽然创造顾客是企业的目的,但是,必须通过利润(效益)来检验它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没有获得效益或效率的管理,将只是个人统治的自娱自乐。

一般来说,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着两种管理成果,一种是内部成果,另一种是外部成果,我们常常说起的“产品、质量、效率”等,都是内部的管理成果,而我们常常说起的“顾客、目标、竞争”等,则代表着外部的管理成果。那么,究竟是内部成果重要,还是外部成果重要?至少,在德鲁克看来,存在着一种重要的逻辑次序——组织的外部成果,决定了组织内部成果。

首先,你必须把企业看作一个组织,否则,就不可能区分出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概念。确实,现代企业是一个组织,而并不是一群人的集合,它并不代表着一个人如何统治另外一群人,而是代表着一系列新概念的出现,譬如组织制度、组织结构、岗位设置等。由此,我们开始使用组织管理的各类工具。

其次,组织的外部成果,决定了内部如何管理,而不是相反。这是一个重要的逻辑次序,它不能次序颠倒,否则,就会误将组织的内部成果,等同于组织的外部成果,就如同顾客的满意度或接受度,决定了质量或品质应该是什么。否则,完全可能因为追求高质量,而导致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而失去竞争力。各种内部流程很重要吗?确实很重要。但是,流程却是外部结果开始的,也依旧代表着这样的看法;决定流程价值的因素,不是取决于内部开始端,而是受制于外部的结果端。

管理史上最大的错误,莫过于将企业管理等同于内部管理。通俗点说,就是将组织内部的井井有条,等同于组织的管理成就。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式管理?就是因为中国式管理将企业管理等同于内部管理,因为它根本就不谈论制度、效率、产品、竞争等至关重要的管理要素。而今天中国企业管理所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了内部效率低下、管理原则丢失和小群体利益滋生等,恰好是来源于中国式管理所推崇的情、理、法平衡的管理。即使它在谈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时,也仅仅是局限于谈论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处理,几乎从不谈论质量或效率等组织层面的管理问题。

其实,管理并不是一个管理者控制另一群被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游戏。因为,所有的内部管理成果,必须为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提供支撑,而看似温暖的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并不会成为企业外部市场竞争的有力支撑,就如同王熙凤治理大观园一样,社会外部变革的一阵小风,就可以将漂亮的大观园吹得七零八落。

管理,必须为成果实现提供可靠路径

管理,必须为实现成果提供可靠路径,它必须是确定性的、可学习的、组织逻辑层面的,而不能是经验的、感悟式的、个人随意式的。

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实现的方法和路径,可谓五花八门。其中,被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例子是: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确实,这是一个相当出色的营销案例,并且令人敬佩和佩服,但是,它是灵机一动的、突发奇想的、个人层面的。也就是说,它是不能学习的、不能复制的。因而,它是不确定的、不可靠的路径。

管理学诞生之前的管理,是典型的经验管理,它依赖于个人长期的经验积累,并且因个人的感悟和理解不同而不同。但是,管理学诞生之后,使得管理成为了人人可以学习的知识,并且不再因个人感悟而变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排除了其中的经验错误。

确实,假如一项管理不能够给出可靠的实现路径,那么,它是励志、而不是管理。假如你提出“以人为本”的观念时,你必须回答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并且给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它是你不能回避的问题。当然,你不能想当然地说:人人讲究贡献,并且和谐相处,那么,管理所期待的成果,就自然而然出现了。这不是管理,而是乌托邦。确实,“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问题),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结果)”,仅仅代表着某种劝诫,而不是管理的逻辑。因而,它不是管理,而只能是一种乌托邦。

因此,管理不是道德的而是逻辑的。譬如,利润是怎样来的?你可以有多种路径,比如利润来自做人、利润来自朋友、利润来自官商勾结、利润来自战略设计等。毫无疑问,前面的几种说法,得出的是不可靠的结论,即利润来自人际关系。只有利润来自战略设计的说法,才代表了真实而可靠的实现路径。因为,朋友或官商都是临时性的,至少是不具备可继承性,而只有战略设计——包括了寻找目标顾客等——才代表了利润的实现路径。它是可靠的、也是普适性的。

“修己安人”的管理能力,听起来似乎非常有效,但它所强调的只是管理者个人良好品德风范的示范作用,而不是依靠制度建设获得的连续性的组织能力。一方面,它非常靠不住,因为人无完人。同时,即使是管理者个人达到了近乎圣人的完美境界,那也仅仅是百年不出一个的个案。另一方面,“修己安人”是一种情感关系管理,而现代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一种组织契约关系管理。事实上,企业内部的情感关系越是深厚,往往就越是制约了企业目标的实现,譬如企业内部需要通过流程调整、绩效惩罚、裁员减员等方式来实现目标,而情感关系恰好成为了一种阻碍。

因此,管理,首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能够给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它代表着从问题到结果的实现路径。当然,这个解决方案,必须是可靠的、可实现的、可普遍适应性的,而不是教育的、个案的、劝诫式的。显然,只有基于组织管理的逻辑,才是可靠的和普适的。凡是基于个人管理的劝诫,大部分都是劝说的、个人感悟的、不可靠的某种精神学说。

[编辑 周云成]

上一篇:党风廉政三化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高中化学专业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