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学习方法与途径

2024-05-22

素描学习方法与途径(通用6篇)

篇1:素描学习方法与途径

学习素描静物的步骤与技法

素描三步曲:

关于画素描的步骤,因人而异。有人分六七步,有人分二三步,还有的人没有步骤,随心所欲。基于对素描的理解不同,步骤自然就不一样。可见,步骤只是过程,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才是关键。然而,对于一个初学素描的人来说,步骤却至关重要,不然就无从下手。在不断地总结中,我把自己画素描的过程分为三步,也可以用盖房子的比喻来理解。第一步:构图与打形,好比地基与骨架,地基决定上层建筑,骨架决定房子形状;第二步:铺大色调,好比垒砖块,形转色变;第三步:深入刻画与调整,好比内外装饰,让画面更加有视觉效果和艺术美感。第一步:构图与打形

口诀:整体先行、眼观六路、长线切形、准确肯定、宁方勿圆。需要解决的问题:方位、线造型。

铅笔的使用:一般用3—4B的铅笔,软硬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例、透视、结构。常出现的问题,局部打形,死扣边线。

构图原则:普遍情况下为天薄地厚、左右均衡,一般把画面的中心和重心的中点作为画心。附:打形三步走方法:

第一步:整体的形状,即物体最高、低、左、右的连线。

第二步:单个物体的雏形,即高、低、左、右的连线,确定其位置和大小。

第三步:单个物体具体的形状,包括结构线、明暗交界线、投影线以及衬布的形状。

观察与比较是把形打准的真理。如何避免人的直觉、错觉和感觉,请一定要作辅助线。一,水平线定高低二,垂直线定宽窄;三,关联线定相互之间的联系。

第一步

客观性强,主要是解决“形”的问题。俗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个人的艺术感受,天赋皆尽于此。细心的人会在打完形后再认真检查,近观远观,正观侧观。认真检查物体之间的比例和透视问题。另外还要注意衬布的形状,衬布尽量做到简化、准确。打形的过程没有必要把形体的任何细节都呈现出来,但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

第二步:铺大色调

口诀:整体着手、大刀阔斧、胆大心细、亮暗分开、色调拉开。需要解决的问题:素描关系、色调。铅笔的使用:从软到硬。

需注意的问题:虚实、空间、对比、结构、整体感。常出现的问题:灰、花、脏、浮、板。

总结:这一步主观性强,解决的是“体”的问题。很多人画完第一步之后就喜欢个个击破,这样很容易使得画面失去整体感,即花了时间和精力,效果还不好。这一步同时也是提高速度的黄金阶段,先可以大胆的放开的画,但是要控制在你能掌握的范围之内,不然就无法收场。体积的塑造离不开光影,很多人画灰的原因是因为现场的光线很复杂,所以要学会主观处理。画好这一步,停一下,放远处看一看。

第三步:深入刻画与调整

口诀:整体观察、局部入手、精雕细琢、丰富传神、视觉强烈。需要解决的问题:生动、传神、视觉效果。铅笔的使用:2B及以下

需注意的问题:空间、虚实、光感、质感、边缘线的处理、画心的刻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常出现的问题:画面四分五裂没有整体感、节奏感。

总结:这一步主客观结合,解决“神”的问题。艺术的个性,生命在这一步体现。画画最终要做到画什么像什么,还原物体本质,赋予物体生命。所以这一步强调的是美感和艺术效果。需要细心认真,多看少画,紧抓视觉中心,画面的效果就出来了。

一.仔细观察实物,选好角度研究构图,了解光线的来向,寻找实物精彩的局部,开始考虑表现手法和工具运用,同时预想画面的最后效果,做到胸有成竹。

二.感觉胸有成竹了就可以起稿定形,定形一般用2B,2B不算硬也不算软,容易擦改又不宜画过。起稿的时候要注意线条的虚实主次变化,最主要的还是把形画准,写实派最关键的就是能否先做到这一点。

三.起完稿之后,从画面的主体(水龙头装置)开始画起,先给主体上一层灰灰的颜色,不要太重,为了给后面一层一层的上色调留有余地,给主体上一层灰灰的颜色之后就可以局部刻画起。

四.进入到局部刻画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画面主次虚实的整体关系,作画步骤遵循局部-整体-局部-整体次序,循环上五六遍作品才会生动耐看,画面的层次感才会显现出来。

五.循环了局部-整体-局部-整体这个次序六遍之后,作品基本完成了。

六.最后阶段还是再整体调整一下画面大的黑白灰关系和主次虚实关系,在主要的精彩局部再做些强调就可以了。

局部欣赏

2010年陕西省美术联考试题

先把所有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用长线把最高、低、左、右的点连接起来,然后画出单个物体的雏形,确定其位置和大小。最后画出单个物体具体的形状。

从主体物着手,找出物体的明暗交界线,分出物体的亮面和暗面,拉开物体之间固有色的区别,同时也不要忽略了衬布的明暗。

从主体物局部入手,深入刻画物体的精彩细节,区分主体物与周围物体的主次关系,深入表现物体的质感,调整画面局部与整体、四周与中心的关系,使得整个画面丰富、生动、强烈。

2010年山东省联考试题

用炭条起稿,按照一定的构图原则在画面中布置静物,区别物体之间的大小比例,注意书本的透视以及衬布的开口方向。

用炭条侧锋区别物体之间明暗变化及固有色的区别,再用纸笔把碳粉揉进调子了去。还要注意从左到右的光感和从前到后的空间感,画面尽量放松些。

用炭笔深入表现物体从左到右的光感,深入刻画物体的质感,调整画面的整体感。拉开茶杯和茶壶的关系,区别三本书的颜色差异,区别衬布、桌面、墙壁三种背景的差异,可以在用笔上和色调上寻找变化。

2010年江西省联考试题

实物照片:一个带嘴的陶罐、三个玉米放在一个瓷碗里、两个鸡蛋、一把勺子放在一个碗里、一块衬布。

注意物体之间的比例,陶罐与碗的透视,玉米的结构。为了正确表现陶罐和碗的形体,可以画一条中轴线来检查两边的对称关系,同时也可以画一条水平线来检测陶罐和碗口的透视。注意不要把碗口的两头画成两个角,应该缓缓地转过去。

注意单个物体的素描关系和物体之间的色调变化及画面的整体感。碗的质地是坚脆而细腻,可以用较硬的铅笔刻画。陶罐上面的颜色较深,可以用较软的铅笔铺大色调,注意物体的空间、虚实、光感、质感、边缘线的处理、画心的刻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深色盘子与玉米的色调对 比,单个物体颗粒虚实变化和三个玉米的虚实变化,两个鸡蛋的前后关系,碗、陶罐、衬布三者投影的区别。

实物照片:一个黑色陶罐、一个灰色陶罐、一个装了多半杯可乐的玻璃杯、一个橙子、一个梨、三个苹果、一深一浅两块衬布。

先用炭条起稿,切忌把形体扣死、扣圆,为了画起来感觉舒服,可以在暗面稍微上点色调。可以拉一条水平线比较最前面的苹果和梨的前后关系。

再用炭条拉开物体的素描关系和色调,为了使得碳粉能更好的融入纸张里面,可以用纸笔和卫生纸糅、擦。中间陶罐的颜色最深,在区分其色调是应注意它的素描关系,最后用较硬的炭笔削尖,深入刻画物体灰面和高光部分,让画面丰富起来。调整物体中心与周边,前面与后面的虚实关系。注意白色衬布后面的虚化。

九宫格打形法

小时候练书法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临本和空白处都有被水平线和垂直线分割开来,形成九个大小一致的方框,以至在我们在练习的时候有所凭靠,这就是书法练习中的“九宫格”。我把这个九宫格运用到绘画中,在绘画中,因为你所画的是实物,所以绘画中的九宫格与书法的“九宫格”也就不同。绘画中的九宫格是虚拟的,也是灵活的,它在你的心里。

经营位置:

当你面对一张空白的纸,要把你所看到的实物画到这张纸上什么位置最合适,是件很让人头痛的事情。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也有一些学生从局部开始画,以至画到最后发现构图出现了“六偏”(偏左、偏右、偏上、偏下、偏大、偏小),最后只能用裁纸这种无耐的方法解决,有时你可能为这种方法而感到高兴。试问,如果是考试,你会去裁试卷吗?

你不妨试试这个方法:首先用“﹢”找到白纸的中心,再把水平线往上移动一些,因为人的视觉中心总要在纸的中心偏上的位置,这是人的视觉常理。垂直线你可以跟据画面的重心适当左右移动,构图的一般原则是“天薄地厚、左右均衡”。这样的话,你就能找到物体之间的中心位置,我们把它称作为“画心”。这一步不要太心急,需要反复尝试。然后,用你的左右手交叉,用拇指和食指结合成一个画框的形状,去测量你所看到的实物。找到“画心”。其次,你凭借画心的垂直线,把你所看到的物体的中线定出来,再凭借画心的水平线把你所看到的物体的高低定出来,这样在画面中也就形成了一个有形的“九宫格”。最后你就可以用“打形三步走”的方法了。

第一步:整体的形状,即整个物体最高、低、左、右的连线。就如一张网,把你所看到的静物全部网罗在里面,好比你看到了一个你熟悉的人,你不看他的五官长相,光看他的背影或者灯光照射在地上的投影,你就能认出他是谁。所以在这一步你要做到“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就如你在千米之外来看森林,所看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形状,但恰恰是这个模糊的形状才让你下一步有了凭借。

第二步:单个物体的雏形,即单个物体高、低、左、右的连线,确定其位置和大小。当你对整体有一定的把握后,再把你的视线范围缩小一些,用长线把每一个物体的外轮廓切出来,认真比较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用水平线来统一物体之间的高低位置。所以在这一步就如你在百米之外看森林,“只见树木不见树叶”。你看到的是很多树,大的、小的、近的、远的、弯曲的、变形的„„

第三步:单个物体具体的形状,包括结构线、明暗交界线、投影线以及衬布的形状。把你的视线范围再缩小一些,观察每一个物体具体的细节变化,尽量把它们的特征表现出来。所以这一步就如你在一米之外看森林,“只见树叶不见森林”。你仰头,看到很多的树叶,甚至树叶上的经脉,不经意之间你可能会发现还有一些花朵或者果实。

体会:素描最难得就是打形。为此,很多人搜肠刮肚,寻找各种方法。我认为把形打准离不开四个字——“观察比较”,关键是看你怎样去观察比较。打形三步走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有人说,这一步既肯定又不肯定,对,因为人不是机器,不能做到精确,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辅助手段让他做到尽量准确。因为整个构图的过程都是从模糊到清晰再到肯定的过程。你若想用一根线就把物体的形定准,我是做不到的。

亮暗分开:说的是素描关系,素描关系包括亮面、暗面、灰面、高光、反光、投影,在这里我们为何只说亮暗呢?这主要是受光面与背光面而言,这是两个对比最强烈的面,把这两个面画好了,画面就不容易“灰”,从物体的明暗交界线着手,亮暗分开,亮面包括亮面、灰面、高光;暗面包括暗面、反光、投影。把每一个物体的亮暗分开,包括衬布。效果就如80年代的老照片一般,只有黑白。

色调拉开:说的是物体之间固有色的区别,把所有的物体去色,变成一张黑白的照片,你将看到,衬布是灰色的,是黑色的,色调对比是很多学生忽略的问题,很多学生总简单的认为,亮面就是白的,暗面和投影就是黑的。我在一块白衬布上放一个黑陶罐,你会发现亮面也很黑,投影相比较来说反而很亮。在拉开色调的同时,把素描关系画丰富起来。

篇2:素描学习方法与途径

高中美术班的素描教学不同于文化课,应严格遵循素描教学法度,循序渐进,把握学科特征因材施教,深入研究造型规律和结构特点,运用多种学习手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认知力、观察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如何在高中美术素描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高中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基础素描训练

课程的安排上应由易到难,由几何形体、素描静物、石膏头像到真人头像分阶段训练。每个阶段的训练目的、重点、训练量均有要求,缺一不可。

圆球体、立方体、圆柱体的结构、透视、明暗可运用到素描静物中,也可运用到头像当中。

基础素描教学中,应以长期作业为主,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对作画的每一个步骤都应严格,要求纠正马虎、应付、表面化等不良倾向。

适当安排一些短期作业,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以抓住对象的特征,或以某一方面训练为重点。另外,临摹、写生、默写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全面、更牢固。

艺术修养的提高相当重要,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如美学、历史、文学等。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欣赏、临摹大师的素描作品,体会大师素描的精妙之处,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

二、深入研究结构素描与明暗造型规律,培养学习兴趣

结构素描以研究和表现形体的结构为宗旨,主要以线的形式表现形体的穿插及构成关系,而明暗素描主要采用明暗法,依靠空间透视原理表现形体在空间中的诸多因素,主要特征是以明暗调子控制形体的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空间关系。

三、素描教学是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

基础素描应以写实手法为主,真实地再现作画者对物象的感受。作品要以客观对象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和光影下的具体物象。素描教学训练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

四、提高美术学生的艺术修养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绘画水平。速写是学好素描的又一捷径,画家刘晓东说过,速写画好了素描不可能画不好。所以我要求学生把速写生活化,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速写本,课间画、饭后画、睡前画&&养成随时随地画的习惯。临摹在课堂教学中最为普遍,通过临摹,学习前人的技法,使学生能够掌握较规范的方法步骤和处理画面效果的手段。在临摹中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克服简单描摹倾向,严格按照绘画步骤逐步深入。每一张学生的素描作业,都反映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在评画时应多启发、多诱导,尽量保留学生的绘画个性,不要一刀切。画面的主观处理是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大胆取舍和夸张有利于表现画面的主题。素描能力的提高,除了靠技巧的熟练外,还靠艺术的思维,关键是用脑分析。素描训练的目的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整体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五、教会学生观察方法

多年从事高中美术教学,作者深刻体会到在基础教学过程中,高中生最需要学会的基本功就是静物素描,因为静物素描不但是所有艺术造型的雏形,还可以训练学生建立正确的素描对象观察方法,是高中美术素描学习中的重点。可是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只关注素描的基本要求及要素,而不重视对于素描对象的观察方法,导致后续素描学习中发生不少错误。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将素描对象立体、仿真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才能画出好作品,进而提升素描教学实效。

六、教会学生素描的思维方式

庖丁解牛的典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文惠君觉得庖丁在解牛这方面简直无人能及,就问他有什么诀窍。庖丁只是简单地回答:他解牛不看其他,只看牛的结构,所以每一刀都可以直接命中要害,能够利落地将牛解了。其实高中美术教师教学生造型也是同样的道理,需要让学生深刻了解其塑造形象的内部结构,这也是结构素描的关键。只有深刻了解结构才可以将造型逐一分解,并轻松地将拆解的造型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接拼接;只有深刻了解结构才可以在画图时游刃有余。当前,很多美术类专业的招生考试都有默画这一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安排默画的针对性练习,将理解对象的结构、表现对象的形象、记忆绘画要点作为练习重点。学生只有真正理解绘画对象才可以将其表现出来,才可以将其形象记下再默画出来,一定要将理解作为绘画的基础,这样才能画出让人满意的作品。这里应该注意的是,那些素描的初学学生还没能建立起对于整体形体的认知,因此应该采取结构素描教学方式,用线代面,注重运用透视的法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尽量多安排实物练习及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并领会透视的规律;为了清楚地体现对象的透视效果,同时准确了解各部分组合的角度及比例,需要将看不见的结构表现出来,即内里结构及外部形态同时表现,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观察能力。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作业,训练学生对静物的观察及表现能力,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针对性的结构素描教学完成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查,之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安排后续教学。

篇3:谈素描教学的理念与方法

中国绘画也主张再现, 但和西方的绘画再现大不一样, 那些以为中国绘画不求再现, 因而可以不管造型, 而信手涂抹者, 仅是笔墨游戏而已。作为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训练的基础教学, 必须严格研究观察和表现方法, 认真去观察, 分析和思考。

一、对素描教学要严格扎实的新理解。

素描教学要求严格扎实, 但怎么样才是严格扎实却大值得去研究。严格不等于扣的很死板、不等于五大调子俱全、质量感和空间感都面面俱到, 在对象造型规律的研究和理解上, 有时, 几根线可以画的很扎实, 有时一大堆明暗调子也解决不了问题, 其关键在于理解和深浅上。

当传统的素描技法和观念不能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的时候, 我们理应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借用其他新型材质来改变这一现状。曾经被普遍视为单色画和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 它的定义正是相对于“彩描”而言的。在今天, 画种的界定已不再重要, 而最为重要的是艺术家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纵观西方艺术史, 我们会发现“素描”最初是作为草图出现的, 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留下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 后人把这种草稿草图作为基础课来训练。一种事物自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而素描的消亡不是物质概念的消亡, 而是内涵的升华, 也就是要把素描上升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新型的艺术形式。

素描所研究的, 不仅仅是为了画出几张完美的作业, 他要研究的是如何掌握艺术造型的规律, 就是像与不像的问题, 而是包含着艺术概括, 画面处理、形式节奏, 夸张变形等多种因素。

艺术造型不是简单的重复想象, 而是用艺术家的眼光去重新组织, 安排所画的各种对象, 因此要敢于取舍, 不是“我为物用”而是“物为我用”。

二、素描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怎样看的问题。

素描首先不是去怎么样去画的问题, 而是怎么样看的问题, 一开始不要只从某一个角度去看死对象, 而是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去体会、边看边想边记, 如果看得明白, 则不管对象怎样动, 甚至完全离开你的视野, 也可以凭记忆画出生动的素描作品来, 只有看得活才能画的活。

素描写生的过程, 始终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 不能只强调客观, 做客观的奴隶, 也不能全凭主观捏造。在开始阶段, 可偏重客观, 在后期则宜偏重主观。好的素描作品应该是主客观的结合体。即“物中有我, 我中有物”。

素描写生, 客观方面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对象的内在结构, 主观方面主要是正确的观察方法和选择最利于自己的发挥和艺术语言。

物体造型的最本质的因素是内在的结构特征, 而不是表面的明暗光影。外像是千变万化的, 而内在的结构特征却是不变的, 主要精力要放在研究物象内在结构特征上, 千万不要被表面的模糊不到的明暗光影迷住了眼镜。

线条是中国画表现的灵魂, 也是素描中最强有力的表现手法, 它承担着表现对象, 传达感情, 构成画面的节奏韵律等重任。线条的好坏、差异变化十分微妙, 要充分认识到线条的形式美感, 还要依靠许多面外的工夫。

在以线为主要的表现手段的素描中, 物象的质量感是相对的, 通过线条的对比变化联想起来, 如果过分苛求直觉的质量感表现, 则势必影响线条表现力的发挥, 因此, 有时不妨“舍卒保车”放弃对质量感的要求, 因此艺术情趣较质量感的变现更为重要。

素描不是一笔一笔的模仿对象, 而是要画, 要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深入的还不是一般的研究, 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罗丹曾经说:“任何瞬息的灵感, 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工作, 要想给眼睛以形象和比例的认识, 要想使心手相应, 长期的劳作是必要的。”

三、素描教学需要更新理念。

笔者经过多年对该课程的教学研究, 认为现行的素描教学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必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比如“准确再现对象”“三大面五调子”“老师摆模特, 学生照着画”等问题;其次铅笔、碳笔、白纸仍旧是素描的主要表现工具和材料;最后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 老套的素描模式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 以至于引起广泛的“审美疲劳”。许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交作业而草草应对, 缺乏主动性和绘画热情, 课程结束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认识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一是要创新教学理念, 正确把握艺术本质。有的学生在学画时非常认真, 但是进步很慢, 为什么?因为“功”没用在“心”上, 而只用在“手”上抄对象, 只看对象的表面化与概念化, 认为依照对象的“原样”描摹出来, 依照“原样”把对象照搬到纸上, 就是画素描的目的。其实, 物体的起伏凹凸、明暗虚实关系, 都是光线作用于物体内在结构的外部表现。要想深入地刻画对象, 必须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要研究其内在结构关系。

马蒂斯说:“没有整体的形, 细节画得再好、再出色也毫无价值。”有的同学在作画时不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全面推进, 而是急于求成, 急着出效果, 在缺乏对整体效果的把握下一味死抠局部, 因而造成局部相互之间关系无法很好地衔接。常常是某一部分已经画得非常突出和完整, 而其他部分还是空白的, 其画面效果可想而知。既然整体是关系到一幅素描作业的成败, 那么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解决这种关系, 就是靠比较的方法, 比色调的深浅, 比形体比例的长短、宽窄、大小, 比透视关系的远与近、虚与实。根据这种比较画出来的物象, 才是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因此,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 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体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 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 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点。

二是打破思维定式的静物组合方式和常规的静物选择方式, 改革学方法。在传统绘画中, 我们习惯了一些物体的组合模式。传统的物体组合主要包括:关联性事物组合, 体量类似物组合, 高差异体量组合, 质感差异组合等。为了打破这种组合, 避免常规式的摆放方式, 可以用悬挂、倒挂、垒积、包扎等多种形式进行随机性摆放, 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物体选择, 同时融入自己的思维和观念, 使原来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教学互动方式, 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篇4:提高素描水平的途径研究

下面谈谈本人对素描的理解,又或者可以说是几年来教与学的体会。下面几部分有内容上的交叉,这是素描的综合性决定的,每一部分只是素描综合体中的一个理解侧面,它们的关系是分解与重组。

一、理解多少就能表现多少

总体来讲,素描是很理性的,素描的过程是脑、眼与手高度结合的人的活动。大脑是总指挥,充实的理性显得尤为重要;眼睛偏感性,生动、鲜活,但常常出现片面与误差;手只是实现脑眼商量的结果的工具,只要听话就行了,属于技术类(当然还有其它工具)。所以大脑要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只有思考才会有创新,会思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

首先,要学美术史,了解美术的发展过程,了解诸大师独特的成长过程、艺术理念、风格区别及技巧表达,经过不断评判思考后才能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促使自己更好地发展,从而避免茫然失措和重复浪费;学习素描就不能不学习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丢勒、鲁本斯、康伯夫,仅仅知道契斯恰科夫是不够的。解剖学、透视学的诞生给素描注入了更多的科学理性因素,而解剖学、透视学这两门学科就需要花时间精力去学习与掌握。比如:表现一个人,仅仅了解表面的轮廓起伏而不知道其下的骨骼构造、肌肉走向作用及视觉上的透视变形是不行的;每画一条线、一个起伏都要能体现解剖学和透视学知识,这些内在知识能使素描作品更深刻、更完整。构图知识使素描作品更趋于完美和个性化,更有画面感、更有艺术性。对结构、特征、比例、形体、朝向、节奏、对比、点、线、面等要素的熟练运用与驾驭,无疑对素描的充分表达起到深度与广度的关键作用,几何概念的把握与深入塑造技能又起到画面的宏观与微观的调控作用。照相机的发明、网络时代的来临使素描从客观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关注后工业化人的思想情感的无限空间,素描更呈现多元风貌。

显然,拥有如此丰厚的知识储备,你就要做个优秀的指挥家,而且要在直觉、激情中尽情地艺术表现。

二、基础·能力·素质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学习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正确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宽厚扎实的基础已经成为进入藝术殿堂必备的素质,就如同高楼大厦的根基,厚实、深藏、无华;也像武术中的站桩功,站都站不稳,“功夫”也只是个花架子。初学者学习素描一定得沉住气耐住寂寞,要能吃苦,要有难度意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古人百步穿杨、庖丁解牛也非一日之功。但光凭理头苦干是不行的,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正确的观察与表现能力。观察方法通常指整体与比较,如:眯着眼睛看大体,在整体中比较。而细节特别是精彩的细节却要瞪大眼睛地近距离观察,而且你描绘的如是正面,最好从侧面或顶部来观察物象,这样多角度的立体考察对表现物象的结构、起伏、特征、转折是有帮助的;要能敏锐地判断感悟到表达对象独特的形象特征、精神气质,能从平凡中发现美的形式、美的韵味,并能迅速地选择相适应的又使自己的方法加以表现、处理。素描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有其自身的艺术生命力,单凭“基础”两字已难以容纳素描的全部意义,它不单是打基础那么简单。有时,培养良好的审美素质,可以为一生的艺术活动奠定基础。

三、基本功与创造力

基本功好,是不是就创造力强呢?不一定。事实上很多优秀的艺术家的基础功并不很“扎实”,特别在艺术走出现代派进入后现代的当今,创新观念成为主流。但在我国,那种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纯技术“人才”还大有人在,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一大通病。我们之所以要搞素质教育,现在又要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我们人才的创造力的普遍低下这一致命问题的。我们不缺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可以说世界领先,我们缺的是引领世界的原创力。所以,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在,有必要更新我们的基础观,打基础不只是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也可以是广泛的阅读、欣赏、见识、交流、合作、讨论、调查、综合、比较、怀疑、探究、想象、创造、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打破常规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创造力。素描基本功与训练创造力应该是可以同步的,因为素描负载着全部有价值的艺术信息,也包含创造力,艺术的本质就是“创新”,回顾一下美术史就清楚∶只有具备创新价值的艺术家才能被记载。所以,要做个学艺上的有心人。

四、关于主动性

学习素描的主动性,一是指行动上的积极实践,二是指思维上的勤于探索。二者合二为一,光说不练不行,光练不想也不行。我们常说某人学习很主动、作品很有想法,就有这意思。即使是初学素描,也不能纯客观地再现,一定要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性理解和主观处理。以通过学习素描来感受生活、认识艺术。要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要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主动性是一种学习状态,一种会自觉寻求各种方式获得知识、能力的方法,要珍惜利用书店、图书馆、网络、美术馆、博物馆等学习资源,不要太依赖你的老师,要能积极自修,勤于动脑,放眼世界,要会主动地对各种信息进行知识分类、归纳、批判、取舍。在多元中不迷失自己,在前进中不断学习。

五、到位与拉开

“到位”的内容包括构图、结构、特征、形体、比例、朝向、节奏、力度等等。到位是一种基本功、一种能力,它同我们通常听到的“准确”、“逼真”的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到位”更多地是指主观感受、艺术上的到位,层次要高一些,主观的发展空间也大些,就是“真实”也只是艺术上的真实。“拉开”则是一种人文素质,一种主观手段,“拉开”的内容包括∶艺术语言、形体特征、黑白灰、主次、虚实、强弱、刚柔、浓淡、曲直、前后、疏密等,是更高意义上的简化与归纳,它比“到位”又更加主观、自由,是艺术家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精神表现,是一幅成功素描作品的重要指标,是风格的俗与雅、格调的高与低的主要区别所在。

“到位”与“拉开”,相当于客观与主观、描写与表现、丰富与简练的关系;它们对立统一、相互牵扯;过分的“到位”显得沉闷、平庸,需要“拉开”来注入生气与活力;过分的“拉开”又显得花、碎、简单,需要“到位”加以整合,难就难在如何掌握这个“度”,或者说“恰到好处”,适当的“过点”也并无坏处。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理论也有这一层意思。

六、“黑白灰”的重要性

这里强调“黑白灰”概念的重要性,完全是出于多年经验的明证,因为它的确给我及众多学生带来许多好处。将素描或者所有色彩的学习、设计、创作中导入“黑白灰”概括手法,特别对于初学者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操作是:将表达的物象,不管有多复杂、多凌乱,在明度上都把他(它)们概括归纳为画面黑白灰三大块,这是一种对宏观整体的主观把握和有序组织,而任何一块又包涵许多层次(调子、体面),只是它们必须在“黑”、“白”或者“灰”的绝对统治之下;一般“灰”块的层面较为丰富,“黑”块的层面较为简练,三大块各自的面积具体而定,但必须得有。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克服画面的“灰”、“乱”、“脏”等初学者常见毛病,从而使作品的画面结构更加有力、层次更加分明、组织更加有秩序。

“黑白灰”是一种对画面主动的整体把握与控制,它的意义可能还会更多。

七、线条的意义

世上本无纯粹的线条,苏派只承认点的连续排列(面)。然而,艺术就是艺术,是人的精神产物,虽然有科学性,但绝不能等同于科学的“真”,一加一并非等于二,艺术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线条是主客观世界反映在艺术家精神世界的产物,线条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语言,是一种概括和“抽象”,它既古老又现代,而且永远不会过时;所以在素描世界里艺术家与线条是形影不离的,一出手就是线,更可以根据主客观的需要尽情发挥。线条的艺术表现力是非常强的,我们至今无不被千年前的敦煌壁画中飞天飘逸的线、以及永乐宫壁画中大气恢弘的线条所折服。线条不仅表现物象的轮廓、区域、结构、特征、转折(形体或两色之间)、节奏等,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当时的冲动、激情,是一种主观的高度提炼,有时成为作品中的灵魂所在,于是就有了线的硬实有力、线的行云流水、线的运动及线的旋律等。线条的运用其实很讲究,既理性又感性,并非“外形線”那么简单,线条要注意表达出物象的来龙去脉:线的前后穿插、线的粗细强弱,哪里该用?哪里不该用?怎么贯气、怎么疏密对比?都有学问。仅一个边线,就有造型、特征、空间、虚实、强弱等内涵的体现。线条应该比调子(面)层次高,因为它是艺术家主观的产物,是一种“精神表现”。

八、调子是服务者

要端正一个认识∶不要为调子而调子,调子只是形体结构的服务者。就是说,即使用调子要体现内在的结构、起伏,要围绕形体结构这一中心来进行,反对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或者重无用处的调子;调子最好配合线条来运用,线条是外轮廓的高手,调子是表现内形体积、质感、层次的强者;如果线条是建筑中的地基框架,那么调子则是内外装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前盛行的苏派素描,把调子推到至高无尚的位置,什么只有一个高光不用涂调子其余全都要涂调子,什么没有实际存在的线只有看不见的面啦,这种过于物理、刻板的教学理论体系,使得当时神州一片灰暗、软弱、无力。在艺术上,过度求科学的真就丧失自己本应有的许多特有的优势。

不过,调子还有一种功效:可以渲染背景气氛、调节画面节奏,使画面浑然一体,更加美整。

九、强调“特征”的意义

在初学素描就导入“特征”概念,会有一种走捷径的感觉。“特征”包括在所表现的物象中,也包括作者所表达的艺术语言、风格。首先,形体结构与特征结合起来,就可生产“像什么”的第一印象,如某人看起来像苹果、像冬瓜、像剪刀,成语中“骨瘦如柴”,还有俗称的“月儿眉”、“三角眼”、“大蒜鼻”、“樱桃嘴”等等;还可以用“外形特征”和“内形特征”来描述;“外形特征”可借鉴剪纸艺术某些技巧;其它的,如画面阴影、空白、发须、衣领、布纹等,总之,你认为值得描述的对象及细节,都可以有意挖掘其特征美;抓特征美就是人为的主观突出对象某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或重视某些画面可视的形,“宁过勿不及”,这样“严重”地对待,促使画面远看有视、近看有形,大的整体、小的局部都会显得耐看,有分量。“特征”的概念,在素描表现中应该是贯彻始终的。

十、重视“修改”

这里的“修改”类似于一般意义上的调整,所不同的是:调整大都基于常规的循序渐进,而“修改”则是基于主动表现中的果敢、直干;因为敢画、敢错,才有“修改”的必要;而每一次的“修改”都是一次思索、进步的过程,有时大刀阔斧的“修改”竟是一种升华、或是一种起死回生。因此,不用怕脏、不用过分地小心谨慎,要敢做敢为;不用担心留有改过的痕迹,这痕迹应该是前进的足迹。

篇5:素描课题:明暗造型的方法与要点

教学内容:

一、明暗与造型

二、光与明暗

教学目的:

(1)“明暗”反映出物体受光部与背光部对立统一的有机联系。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的观察、理解和表现物体在光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明暗对比关系。

(2)通过对几何形体的明暗对比写生练习,使学生掌握光与明暗度的关系规律。(3)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物体的整体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了解明暗造型的方法与要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明暗造型的方法。

教学准备:画册、学生作品、絵画工具、教师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明暗与造型:

(1)“明暗”这一概念,反映出物体受光部与背光部对立统一的有机联系。在造型中,一般将物体在光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明暗对比关系,称作明暗关系。也就是明度关系。

(2)光与明暗:由不同方向的体面组成。不同方向的体面与光源形成不同的倾角,接受光量与反射的光量也就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明暗层次。

(3)结构与明暗造型:明暗造型不同于结构造型的表现特征。在于借助丰富的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的体感、量感、色感、质感等,以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

二、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两大部、三大面、五调子)(1)明暗变化的两大部。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明暗变化的两大部即受光的亮部和背光的暗部。亮部与暗部是构成物体明暗关系的基础。

(2)明暗变化的三大面。

明暗变化的“三大面”即受光的亮面、背光的暗面、介于受光和背光之间的灰面。习惯上称为“黑、白、灰”三大面。

(3)明暗变化的五调子。

五调子是指亮色调、中间色调、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亮色调与中间色调属于受光的亮部;明暗交界线、反光与投影属于背光的暗部。它反映出明暗色调变化的基本规律。

三、明暗造型的步骤与表现方法:

明暗造型的步骤,概括起来就是“整体——局部——整体”。它体现着贯穿于作画始终的整体性原则和方法。

(1)打轮廓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构图、打准轮廓。

(2)形体塑造阶段:充分运用明暗手段,表达形体在空间中的结构关系的体积关系。

(3)调整统一阶段:主要是从深入刻划回到整体,求得造型准确,形体充实,整体统一。

篇6:学习素描的意义及素描基础知识

学习素描的意义素描被称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其他艺术的必然基础。当今美术院校各专业都把素描作为基础课,素描也作为中高考美术特长生必考的科目(素描、色彩、速写)之一。中高考美术特长生学习素描等于为另外两门基本科目打下坚定的基础。美术生可从事的职业很多,其中包括服装设计,画家,插画师,珠宝设计,建筑设计等。虽然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如油画重体积、调子,国画重线条,版画、设计重结构等,但素描的共性是差不多的。无论是水彩,油画,版画,雕刻(浮雕),或是平面设计,都是需要有画素描草图的必要基础。素描虽然被视为是两度空间的艺术,不需要颜色及第三度空间,却也同时暗示这两者。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种类,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及实用价值。素描基础知识

1、形体的点、线、面我们所描绘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球形、柱体与椎体。素描写生可从这四类形体出发,去研究主体构成的基本因素与形体塑造的关系点 点表示位置,是形体塑造的标记,对于造型有着特定的数量意义。先看位置点,找出它的基点与顶点、右点、左点、近点和远点,这些点规定着物体的整体范围和个面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再看转折点,这些点如同交通枢纽,联系着形体中的线与面。线 线由点的定向运动产生。线条是点运动的延续,连接起点和终点的是线,任何一幅素描都是由无数的线组合而成。线是形体塑造的中坚,线有着无穷的魅力。辅助线 是指在形体塑造的过程中所借助的假设线。这些线,有助于我们把握形体的动势和形体的整体特征,有利于我们表现形体时能做到从整体到局部有序的进行。轮廓线 轮廓线反映的是形体转折部分。在绘画过程中,轮廓线的表现要求由直线到曲线,有外轮廓到内轮廓,从而形成物体的立体框架。面 无数点的组合或无数线排列后的效果,在视觉上形成了面,而面运动产生了体。在造型过程中,面可分为两类,即直面与曲面。直面 立方体在画面上一般是以正面、侧面、顶(底)三个面呈现。曲面 球体借助于光线,在画面上一般是以亮面、暗面、明暗交界线(面)、反光面和投影组合而成。任何一种复杂的形体,都可以由立方体、球体体面关系去理解和分析。

2、比例与分割比例是指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的大小、长短、高低、多少、窄宽、厚薄、面积风诸方面的比较。不同的比例关系形成不同的美感,观察与表现比例关系有个较好的方法,如先抓住相比关系因素的两极,再确定中间部分,依次分割下去,就可以确定出任何复杂的比例关系

3、特征与基本形物体的形体特征,是指物象都有自己的特征,使之相互之间得到区别。我们要对形状进行概括与归纳,形成了一个基本形的概念,如圆形:人脸、苹果、罐子、太阳;方形:课桌、书籍、电视机、房子等,因此可以这样说,抓住了基本形就基本抓住了形体的主要特征。从形体总体出发,对物体的原形进行简化,省去烦琐的细枝末节,以形成简单的几何形状。首先是抓住它的平面形,是方、是圆还是角;再看它的体积特征,属于立方体、球体还是柱体。在具体作画时,先目测高度,再目测宽度,最后作上、下的宽窄比较,就能把握住形体的基本特征。

4、转折与轮廓当构成物体的面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形体的面就出现了转折。方形物体转折明显,称为折,圆形物体转折缓慢,称为转。一般的物体的边缘可以看作是转折,立方体外缘内的棱为转折,叫内轮廓。球体内侧的明暗交界可视为转折,也属于内轮廓。在造型过程中,当我们以线去体现形体的转折处,即为轮廓线。根据形体转折内外的部位,轮廓线可分为外轮廓线和内轮廓线。在作画起稿过程中,应集中表现物体的轮廓,抓住轮廓的方法可采取由外到里的方法。

5、结构与构成结构是指物体本身个部分组合和构造。物体都有内部和外部的构成因素和结构关系,个部分的互相连接穿插、重叠、相离等决定了物体的形体。在素描训练中,对结构加进一些主观成分和表现手法,反映在画面上的形体结构,可看作一种构成。

6、透视与空间一切物象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与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距离。如画者与写生物的空间距离,被画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被画物本身前后的空间距离,被画主体与背景的空间距离。。在素描中,利用物体的透视变化产生距离感,表现空间的技法,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透视原理的运用。几何透视法几何透视法产成与数学原理,是把几何透视运用到绘画艺术表现之中,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技法。它主要借助于远大近小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平行透视 当立方体的六个面中,有一个面与画者的位置呈平行状态时,画者所看到的是它面产生的透视变化。成角透视 当立方体的一个角正对画者时,立方体所有的面都产生透视变化。几何透视法包括三个要素:视平线,一般是指画者平视时与眼睛高度平行的假设线。视平线决定被画物的透视斜度,被画物高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下斜,被画物低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上斜。心点,是指视觉中心。它位于画者的核心部位。在平行透视中,一切透视线引向心点。距点,视点至心点的距离叫距点,如果把视距移至视平线上心点的两侧,所得的点为距点。空气透视法空气透视法是借助空气对视觉产生的阻隔作用,表现绘画中空间感的方法。它主要借助于近实远虚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其特点是产生形的虚实变化,色调的深浅变化,形的平面变化,形的繁简变化

7、明暗与调子物体的形象在光的照射下,产生了明暗变化。光源一般有自然光、阳光、灯光(人造光)。由于光的照射角度不同,光源与物体的距离不同,物体的质地不同,物体面的倾斜方向不同,光源的性质不同,物体与画者的距离不同等,都将产生明暗色调的不同感觉。在学习素描中,掌握物体明暗调子的基本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物体明暗调子的规律可归纳为“三面五调”A:三面 物体在受光的照射后,呈现出不同的明暗,受光的一面叫亮面,侧受光的一面叫灰面,背光的一面叫暗面。这就是三面。B:五调 调子是指画面不同明度的黑白层次。是体面所反映光的数量,也就是面的深浅程度。对调子的层次要善于归纳和概括,不同的素描调子体现的不同的个性、风格、爱好和观念。在三大面中,根据受光的强弱不同,还有很多明显的区别,形成了五个调子。除了亮面的亮调子,灰面的灰调和暗面的暗调之外,暗面由于环境的影响又出现了“反光”。另外在灰面与暗面的交界的地方,它既不受光源的照射,又不受反光的影响,因此挤出了一条最暗的面,叫“明暗交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大调子”。当然实际画起来,不仅仅是这五的调子,还要更丰富。但在初学时,我们起码要把这五种调子把握好。在画面中树立调子的整体感,即画面黑、白、灰的关系,运用好这几大调子来统一画面,表现画面的整体效果。画面构成一张白纸无所谓空间,一旦画上了笔触,便破坏了纸面的完整与稳定,即出现画面构图分割现象。若是画上一个物体,纸面就形成了空间,再画上两个以上的物体,就得考虑形体的组合方式。绘画的基本训练是培养大家如何把空间的物体转移到平面的画面上,解决画面构成问题。

1、形体组合与画面切割同属于绘画的构图问题,构图是画者根据表达的意图与主题的需要,对画面所进行的整体布局。在形体组合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注意:(1)不同位置的组合,(2)不同质的组合,(3)不同量的组合。

上一篇: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下一篇:幼儿园托班体育好玩的靠垫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