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回忆范文

2024-04-17

我的大学回忆范文(精选14篇)

篇1:我的大学回忆范文

兄弟之间的仇恨,叔嫂之间的爱情牵出了一段绵延千年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段需要千年的等待、追寻才能相遇相爱的传奇,一段永远没有结局的生死轮回中的恩恩怨怨:

“我用一千年的时间去爱你,我和你在时间的轮回里不断相遇,我总能认出你,不管你是惊慌失措的孩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的名字叫回忆读后感。你的眼里写着我永恒的爱,我的心里燃烧着你永不消逝的容颜。我等你,一生又一生,我爱你,一世又一世……一千年之后,我们终于再次相遇,我小心翼翼,不让爱的火焰灼伤你……”

“我活了一千多年,死了很多次,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死了多次了。我的那些回忆非比寻常,但并不完美。我只是一个凡人。”

“最初几世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灵魂的弧线追随着每次生命的形态,那是很宏大的概念,我也有过童年,而且有过很多很多次童年。即使在我的灵魂还未成熟的初期,我的身体就已经经历过很多次成年了,读后感《我的名字叫回忆读后感》。在每段婴儿期,回忆迅速掠过那些日子,像动画一样。我们就这样不断地在时空里穿梭,一次次观察着周围的世界,把这一切留在回忆里。

我说的‘我们’,其实就是我自己,我的灵魂,我的那些‘自我’,我的那些生命。我说的‘我们’,也是说那些跟我一样拥有‘回忆’的人。回忆,是穿越死亡之后存活下来的那些关于前世的意识。“

“无论身在何方,我都和你在一起。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将你我分开,就连漫长的时间也不能。我会回来的。我对你的爱,比我在这个长久的、非常长久的生命中所知的任何事情都要真实。”

也许某世相遇,你是白发苍苍的老妪,而我是乳牙未全的少年,我知道,你是我前世一直寻找的恋人;也许某世相遇,你是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而我已是步入黄昏的老翁,我知道,你正是我千年以来一直寻找的情人,这一切,只因为那一次战火,一个传奇的故事:

“只因为在战火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

从此我开始孤单地思念

想你时你在天边

想你时你在眼前

想你时你在脑海

想你时你在心田

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

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

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

我一直在你身边

从未走远”

篇2:我的大学回忆范文

——钱理群《我的家庭回忆录》

滕延秋

对于钱理群教授,在中文系读书的数年间,我于文学研究中了解颇多,尤其是先生在鲁迅研究中的独领风骚,甚至于还能从一些微博网站上知晓他曾在《三毛流浪记》中饰演过一个小角色的“八卦”消息。毕业以后从事基础教育,更了解到原来先生在北大退休后,转战中学教育,不禁让我这个一线教师升起油然的敬意。但是,尽管如此,我对于他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却知之甚少。

对于中国在近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一向自诩熟悉历史的我更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熟知国共两党在二十世纪里经历的数次分分合合,也知道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随着国民党政权移居台湾。但是,我几乎从来不曾有机会去思索这历史的变幻中普通家庭和个人的命运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所以,对于钱教授,其实自己关注更多的是他的思想光环,而对于百年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我所了解的都是群体的命运,却忽略了个体的经历。在这一点上,漓江出版社最新付梓出版的钱先生的《我的家庭回忆录》弥补了自己在他的家庭背景和关于上世纪历史认知中的许多空白。

诚如钱教授在此书的序言《遗忘背后的历史观与伦理观》中所说:“政治家们、历史家们经常出于不同的目的与需要,在各个场合谈论20世纪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的历史,但却很少有人去关注、理会这分分合合的历史对由于种种原因参与其中,或受到牵连的个人与家庭的命运的影响,以及更为深远的心灵的影响。”

钱先生的《我的精神自传》也是一部时代背景中的心灵传记,有回顾,有反思,提及了钱氏家族,但是语焉不详,而《我的家庭回忆录》作为《我的精神自传》的补充,将叙述的重点完全放在了钱氏家族成员的命运上。在这本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钱氏家族中的一个个牵扯进历史变幻中的人物的经历,剖析了作为历史参与者和涉及者的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其中有对兄弟姐妹的歉疚,有对母亲的感念和敬意,也有对父亲的怀念以及在文革中为了生存而与至亲决裂的悔恨和痛彻心扉。这是一次深沉彻底的反思和自我救赎。

这本家庭回忆录是钱先生的许多家庭回忆悼念文章的合集,分为“太晚的纪念”、“亲情永恒”、“永远的怀念”三辑,这些文章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但绝大多数都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执笔的,最近的几篇甚至是作于去年。写这些文章时的钱先生,早已愈花甲之年。

记得有个诗人曾说过,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年轻的时候,对于很多事情,因为忙忙碌碌疲于奔命,往往无暇思索,唯有到了霜染青丝的年纪,才能够做一番清晰彻底的人生反思。这些染上了岁月色彩的回忆文字,因为带着撰文之人的怀恋和自省,又有一种繁华落尽的赤心和洒脱,所以会尤为动人。

而这,正是《我的家庭回忆录》一书的魅力所在。

钱氏家族的一代人,正是上世纪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如果说,《1948:天地玄黄》是钱先生站在宏观的视角,用广泛的主题去发掘那个时代的历史变幻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抉择,那么这本书就是将舞台缩小到钱氏家族的内部,去深挖钱家每一个人的命运。

钱理群的家庭中,父亲和三哥选择了国民党,二姐、四哥的家庭则是忠实的共产党员,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在这个家庭中明显的反映出来,从而导致了钱氏家族“生不团圆,死各一方”的大悲剧。父亲钱天鹤在1948年因为历史原因独自去了台湾,母亲带着几个兄弟姐妹留在大陆隐忍坚强地生存。三哥因为从事外交工作的关系去了美国,从此被家庭放逐。

从钱先生的文字中,我们能够读出他对于因为卷入历史而造成的家族悲剧命运的感伤,但同时又有着一种毋庸置疑的家族自豪感。

这种强烈的自豪感从他不吝笔墨详细叙述父亲钱天鹤在农学界以及大哥钱宁在黄河水利上的贡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初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明白钱先生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文字来写这些专业性很强的介绍文字,相比之下,似乎写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的单纯的回忆文字才更有吸引力。可是,当我认真读完这两篇长篇的关于父亲和大哥的文章,才懂得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对于既不懂农学也不懂水利,更对钱氏家族的成员没有深厚感情的我来说,这些文字自然枯燥,可是,在先生的眼里,这些文字却渗透着自己对家人深情的怀恋,一把辛酸泪,寄予的是已经无法对亲人当面表达的深厚感情。这样的文字,又是如何能舍弃的呢?

于是,我们在其中看到了钱天鹤对于中国农学的卓绝贡献,以及钱天鹤先生为富强中国而振兴农业的雄心。他弘扬科学,倡导新文化,却又主张还原真实的儒家精神,进行“稳健的革新”,而不是像五四其他激进的运动者将儒家文化的精华随着糟粕一起泼掉,从而发出了难得的时代异响。

从钱先生的笔下,我们也读出了钱氏家族的长子钱宁,怀着寻根的桑梓之情,突破重重阻力回国,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中国的长江黄河,让自己的名字与祖国的摇篮永远的联系在了一起,看到了大嫂龚维瑶继承丈夫的事业,将从家庭出发“由此及彼,不断扩散”的爱播撒给钱宁的学生和亲人。

如果说钱先生对于父亲和长兄的怀念文字因为重在讲述二人在专业领域的突出的成绩而让我有一种不可避免的距离感,那么对于母亲和其他几位兄弟姐妹的回忆文字则让我有种与他一起沉浸其中的沉醉与投入,母亲的平凡付出,三哥的放逐之痛,四哥、二姐的赤诚信仰,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其中,最令我动容的,是写母亲和三哥的两篇文章。

在《这也是一种坚韧和伟大——先母逝世二十周年祭》一文中,钱先生讲述的母亲给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隐忍。她在父亲只身去台湾,留下孤儿寡母后默默承受着历史变革给她带来的一切打击,埋葬关于父亲的记忆,吞咽下对大洋彼岸两个儿子的思念,隐忍度日,只为让儿女免于牵连。“终日织作无他语”的母亲在历史的大风暴中,用瘦弱的身躯将儿女紧紧保护了起来。

三哥钱临三几十年漂泊异乡,被家庭在无奈中逐出,孤苦中却从未中断对于钱氏家族的爱。在国内经济困难的岁月里,三哥想尽办法给予在大陆的家庭援助却被无情拒绝,虽然钱家人也是为国内复杂的形势所迫,但对于这个孤独的游子,却实在是有些残酷的,然而中美建交后,三哥回国,却不带有任何怨言,反而满是未能尽孝悌之义的自责。

鲁迅的文章是在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中体现出一种现实关怀,钱老作为最懂鲁迅的人之一,自然深谙此道,《我的精神自传》、《知我者谓我心忧》等书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种批判的思想性。《我的家庭回忆录》这本书则将剖析的视角切入自己和钱氏家族,让我们看到了先生在对家庭回忆和怀恋中的反思和忏悔,读懂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挣扎。当然,钱先生说过,鲁迅最让人欣赏的地方便是在绝望中的不失希望,所以,他在这些悼念文字的感伤之外,又会说“生命有限,亲情永恒。面对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坦然无愧,逝者可以安息,生者将继续前行。”

篇3:我的美好回忆

一位满头华发的老者笑吟吟地接待了笔者,这位老者便是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省特级教师,这所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军人物、体育组组长程启尊老师。程老师领着我走进了体育组,向我介绍着体育组的每一位成员:年龄最大的是已退休返聘的李国栋老师,李老师是本市男子标枪纪录保持者。商作操老师擅长项目是体操和足球。 张素云老师在沈阳体育学院学习了七年体操专业。陈光老师是沈阳体育学院体操专业的一级运动员,虽然已经是不惑之年,但仍然能够完成单杠大回环动作。曹精石老师是来自北京的知青,之后,考入辽阳师范学校体育班,早年在北京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体育竞技基础,是一位全面型的体育教师。闫志亮老师是我们体育组年龄最小的一位体育教师,也已经是35岁的人,擅长项目是跨栏跑,也是本市颇有名气的跨栏选手。

之后,程老师请我做自我介绍,面对这些慈祥的长者,我有一点拘谨,我说:我叫吴俊伟,今年23岁,父母都是老师,家在农村,毕业于锦州师专体育专业,主修短跑专业,是100米、200米的二级运动员。从今以后,你们都是我的老师,我要向你们学习, 尽快融入体育组这个大家庭之中。

在课程安排上,我与程启尊老师搭档, 实行合班分组,程老师任教初一男生,我执教初一女生。这就意味着师徒结对的开始,也意味着学习的开始。从此,在这所学校里开始了体育教学生涯。

程启尊组长是一位特别喜欢读书的老师,记得当时体育组订阅了《辽阳日报》、 《中国体育报》、《中国学校体育》等刊物。上完课,程老师经常与笔者交流上课情况,使我常常孜孜不倦地沉在学习之中。在程老师的带领下,体育组也就成了学习型体育组。闲暇的时候,办公室没有一个人说闲话,做闲事的。有时程老师还阅读这些报刊上的好文章,读完便笑呵呵地放在对面的我的办公桌上,并说:这些报刊挺有意思, 你也看看,对你的业务提高肯定有好处。程老师在读书方面是我的导师。从此,我也像程老师一样,走进了读书世界,养成了读书习惯,一直坚持至今天。程老师不但坚持读书,还坚持写作,并且从写好自己的教案做起。程老师书写的教案是笔者所在省的一面旗帜。那个时候,程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每位教师每次上课前,教案必须经过他检查签字,才能上课。那个时候,在辽阳市第一中学的操场上,每一位教师的常态课,都像一节公开课,随时可以对外开放。 那个时候,我们累并快乐着,也给学生打下了技术、体能的基础。

在程老师的鼓励与引领下,笔者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也开始拿起了笔学习写作,尝试着向《辽阳日报》、《中国体育报》、《中国学校体育》、《德育报》等刊物投稿,然而,望着一封封退稿信,笔者多次产生了退却的念头,但程老师依然鼓励着,让笔者坚持,告诉我爬过去山坡,总会有登顶的一天。在他的不断鼓励下,迄今, 已经在这些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百篇以上;著作《给教师的建议》、《阳光下的体育:一位体育教师的十年教学手记》、《一个中国教师的教育使命》分别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先后两次被辽宁省教育厅聘为辽宁省中小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体育教学名教师。

商作操老师是笔者上好每一次公开课的导师。那个年代,没有打印机,每一次公开课,商老师就帮助我磨课、研课、说课, 做好课的设计,手把手地教,还亲自帮我修改教案。每一次公开课,他都要帮助笔者把场地设计好,布置妥当……为笔者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为笔者研究体育课程奠定了扎实的课程基础,使笔者到高中学校工作后,体育课都能上得如鱼得水,深受学生欢迎。

基本功天天练,一年四季不断线。在初中工作那一段时光,由于住校,每天都在张素云、陈光、曹精石、闫志亮老师的指导下苦练专业基本功。在那段时间里,笔者练会了挺身鱼跃前滚翻、前空翻、铁饼、铅球投掷动作等多项技术动作。记得有一次上课, 一名学生不想站队,自己在一旁练习足球, 笔者说:老师颠球,你数着,如果你能超过老师,你这学期不用站队,你可以单独练你喜欢的足球;如果你超过不了老师,你就要站队,跟大家一样好好上课。当那名学生数到了221个的时候,他就不再数了,主动跟我说,老师我服了,跟你上课去。那一次颠球场景至今还记忆在笔者的脑海中,提醒我们,教师有真本事,才能征服学生,激发起他们强烈学习运动技能的欲望。

篇4:我的快乐回忆

当大众甲壳虫、MINI Cooper、smart和菲亚特500停在公司楼下时,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世界几大汽车制造商都不约而同地投入巨资复兴这些年过半百的顽皮经典了。如果是辉腾、7系、S级和玛莎拉蒂总裁并排停在办公楼旁,路人大都不会对那些黑色车身、黑色太阳膜的所谓“豪车”感兴趣了。有人会说,那是因为生活好了,经济水平高了,身边的好车多了,老百姓见怪不怪了。但其实即使在欧洲,满街的500和smart依然能引来路人艳羡的目光。因为这些都市精灵生来就是为了快乐,从快乐的内饰、快乐的外观到快乐的驾驶感觉,当然还有非常令人快乐的油耗,让拥有它和欣赏它的人们都能体会到快乐。

参观汽车工厂的过程中,发现欧美企业的车间里工人的嘴角永远涵着微笑,而日韩企业的流水线就像战场,哭丧着脸造出的飞度、玛驰和雅力士虽然也很时尚,也很机灵,但终归还是冷冰冰的商品。而当我坐在甲壳虫的驾驶室里时,一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喷薄而出。汽车本就不是一般的商品,它要载着主人一家去山里吃农家乐,它要拉上主人所有的家当和房产中介一起去看新房子,它要成为主人对另一个新主人说“我爱你”的最佳场所……身背这样的重任,自然要求它要有足够的生活情趣。因此,一个不懂得享受生活的加班机器是不可能设计和制造出懂得生活的小车的。

在中国,高端小车还只是一个时尚化的符号,被数量稀少的车主在堵车时用来检阅。更多的车主,则是坐在自己暗色调的三厢轿车里计算着油耗、等待着红灯。不知道是哪位圣贤在汉语的浩瀚海洋里找到了一个词来定义汽车的使用价值——“代步”,这一“代”可不得了,城市变得寸步难行,空气变得混浊不堪,人们甚至需要用“抓阄”这种最原始的赌博方式来获得“被代步”的资格。

中国特色的代步工具是什么样呢?米色内饰、大屁股、车身加长到比例失调、媚俗的桃木花纹内饰、很少打开但必须有的天窗、动力过得去但一定要省油的发动机,气囊无数但车里人从来不系安全带,导航必备但使用率最高的是超速提醒,反光镜上都有转向灯但并线时从来不打开,音响的喇叭数量很多但总是播着二人转或交通台的路况信息……

当我坐在菲亚特500红白拼色的皮质座椅上时,白色的小喇叭里传来曼托瓦尼悠扬的乐声,轻抬刹车、缓踩油门,我翩翩地拐了一个弯,对着一动不动的车流说了一句:“你们堵着吧,我走先!”

篇5:有关回忆我的大学生活作文

毕业这么长的时间了,但是大学里的那些事任然不能让我忘却。

依然清晰的记得,开学那天是9月1号,当然是了。兰州下着雨,是小雨淅淅沥沥的,路面很泥泞。父亲和我弟弟一起来送我上学,在汽车东站,有工专大二的学生过来接我们,于是在车站稍等片刻后就坐上了一辆公交车,后来才知道是308,是学校包下来专门接新生的。我这是第一次来兰州,之前一直就没出过平川区。坐在车上,看着沿途的风景,是被小雨洗过以后的原因吧,觉的兰州真的挺美好的。算了,略过这部分环境描写吧。

就这样摇摇晃晃的,车越走越偏远,心也越来越凉,终于到了,下车后,雨水溅到我白白的新鞋上,很不舒服。学校附近小贩很多,学校很小人很多,我忙着交学费,找宿舍,铺床,忙完这些后,父亲和我在外面吃了砂锅,弟弟不太高兴自己在外面吃了包子,等我们吃完以后出来了,弟弟手里多了一把锁子,给我让我自己小心一点,他们就走了。心一下觉的很空。回到宿舍以后,宿舍里人还没有来齐。

后来宿舍的人全都来齐了,大家都自我介绍了一下,就算是认识了,我的大学生活首先是从军训开始的,早上六点就要起床,一天忙忙碌碌的,大家就这样相处着。宿舍里有个很外向的女生,打扮各方面都很让我接受不了,但是也就这样过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宿舍里慢慢就划分成了两派。军训也就结束了,开始了上课,大一生活就这样展开了。

我和j、c一起上下课,一起吃饭,一起上自习。如果按照这个轨迹发展下去应该是很好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大学里面的爱情就这样萌生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那么喜欢他,真的这是第一次这么喜欢一个人。以前的时候,就是上高中的时候也都是压抑在心里的,但是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就和宿舍里的说了,真的很喜欢很喜欢他。当时的心情现在依然能记得起来。总之我就是中的爱情的毒,而且中毒很深。

后来我就慢慢的宿舍的沟通少了,一直都和他在一起,我们一起上自习,做着浪漫的事,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所有的爱情浪漫的事,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怎么就那么喜欢和他在一起,但是看到熟人又不敢和他拉手,缅甸而又害羞的和他在一起手牵手,一步一步的走着……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我和宿舍的关系自然而然的就缺少的沟通和交流,变的冷淡了,但是她们为什么变的在后来那样恨我,我也不清楚,是因为我拥有了爱情,她们羡慕眼红还是别的,总之,我跟一开始提到的那个女生之前的摩擦越来越多,在后来就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我觉的我的大学生活不完美的地方或许就这么一点点,我们吵架甚至打架,闹的不可开交。可能还要加一些贫困助学经的事情在里面,但是这些个事我没有说对不起谁,我做的坦荡荡。班里面都是她散步的谣言,但是我因为有他在身边,所以这些伤害对我来说,算不了什么,把她当成空气就好了。我依然拿着奖学金,学习依然在前面,没有什么不开心的。难道我会因为狗咬了我,我在去咬狗一口吗?当然不可能啦,所以我在大学里总的来说收获了爱情,学业也算是完美的结束了。友情就差了那么一点点,但是我还是和j关系不错的。不是有一句话说:是朋友一个足矣!

篇6:我的大学回忆范文

(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6X5’,共30分)

1.流动性偏好

2.最优货币区

3.股利政策的信号效应

4.资本盈余

5.菲利普斯曲线

6.管理浮动汇率(即肮脏浮动)

二、计算题(4X9’,共36分)

1.久期的计算,给出三期的现金流和贴现率,求持续期(货金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公式)

2.给出第一年股利0.7元和第二年清算股利30元求股票内在价格,如何通过自制股利使

两年中每年的股利相等,即获得稳定股利。

3.股票和无风险债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计算及通过CAPM模型计算贝塔。

4.如何通过远期外汇套期保值及其收益。

三、简答题(8X9’,共72分)

1.2.财务困境成本的主要分类

3.简述金融监管的主要原因

4.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5.公司贝塔估值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有序融资理论的2条法则和3条推论

7.一价定律及购买力平价的内容

8.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前提条件(比赛规则)

四、论述题(12’)

篇7:我的大学计划(范文模版)

对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大学是与以往学习经历完全不同的全新环境。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学习方式。过去的学习完全在老师和家长指导与监督下,而大学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见到外,你不去找老师,老师是不会主动找你的。有些老师甚至一学期下来,也不一定认识你。这种“师傅带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开放式教学与学习方式,对刚从高考中闯过来的学生来说,许多人不能很好的适应。我的大一我要脚踏实地学好基础课程,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在大规划下要做小计划,坚持每天记英语单词、练习口语,并从大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学下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修读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并尽早做好资料准备。大一我有相对多的空余时间,我需要参加些活动还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大一,英语四级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必须通过努力,将它完成。

进入大二,我们就已经开始熟悉大学的方方面面了。朝夕相处一年的同学与老师,熟悉亲切的校园,大学已经成为生活的全部。这个时候的大二,最关键的不再是不适应,而是如何过得更好,更充实。大二,我开始了解我的专业,然后我就将会对自己的学习更加明确,我还会为我将来的求职作准备。我要尽可能多了解自己的专业,空余时间参加社会活动。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争取做的更好。

大三,我要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也要做好决定,考研还是就业,二者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两种选择,本身没有更好,只有更合适。从专业和职业发展考虑,应用型专业通常在就业上有更好的前途,而研究型专业更适合往高层次方面发展。另外还要考虑个人的职业需要和事业需求。所以无论考研还是就业,要根据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而做出合理的选择。所以我要考虑清楚。如果就业多打听就业信息、了解去大企业面试的技巧。吧自己抛向社会,面向社会。如果要考研,那么我将关注考试信息。尽可能的备战下一轮学习。

大四了,或许是宽松的一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参加招聘活动,也要积极得求职。还要好好的完成毕业论文。我还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能力,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不变的主题。这种能力不仅包括专业能力,还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要让用人单位选择自己,首先得表现出相关的能力,并为这种能力提供相关的证明。如应聘程序设计职位,应该提供相关的程序员证书等it业内认可的证书,并说明所做的程序设计,表明自己具备相关的经验。

篇8:《回忆我的母亲》与感恩教育

这篇课文,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的感恩方式。一般人谈起感受母恩, 感谢母恩, 报答母恩, 无外乎是现在好好学习, 长大成人后尽最大可能让母亲吃好、穿好、住好, 让母亲幸福。我想, 作为教师, 尽可能利用教这篇课文的大好时机,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 报答母恩。要教育学生报答母恩, 那就要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要让学生知道母爱的伟大不仅仅是因为母亲用乳汁抚育了我们, 而是母爱中体现出自我牺牲的精神, 母爱是最无私的。

其次, 把爱母亲与爱祖国联系起来。教这篇课文的时候, 我一方面启发学生体会朱德的报答母恩的方式, 感悟朱德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 尽忠于党来报答母恩的崇高感情;一方面把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的一句名言告之于学生, 即“爱祖国, 就先爱你的母亲吧”, 启发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让学生明白, 一个人假如连母亲都不爱, 又怎么能指望他爱祖国呢?爱母亲, 就要为母亲争光, 上好学, 干好工作, 做好人, 这些又都是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再次, 将感恩教育进行扩展。由报答母恩扩展到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扩展时, 我联系动物的报恩, 即“羊有跪乳之恩, 乌有反哺之孝”, 让学生从一般动物的行为上, 体会报恩的必要性。不少学生都深有感触地说:“朱总司令的报恩方式对我们教育很深, 而一般动物的感恩方式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朱总司令报答母恩的方式, 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而一般动物都晓得报恩, 何况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学生呢?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 发奋努力, 不辜负父母、师长的希望。”

篇9:回忆我的“高四”

复读的生活在8月正式开始,当老师以多种理由把当年的高考题发下来考试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一切真的要从零开始。

我努力让自己过着平淡的生活,每天看书,做题,听课,回家路上常常去一个熟悉的书店,寻找最新的高考资料,然后付钱,抱着厚厚的试卷回家,仿佛怀抱着希望。

金色的秋天,很喜欢下午的阳光。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面对着西沉的夕阳,暖洋洋的。对自己微笑着,因为,第一次联考就要到了。

那个周六的下午,交上最后一科的考卷,走出教室,秋高气爽的天气,让我莫名的兴奋。有的时候自我感觉就是那么奇妙,周一回到学校的时候,班主任就把我叫进办公室,笑容满面外加客气无比地对我说:“这次就是正常发挥了,要继续保持啊,每次都第一名的话,目标就没有问题了。”

接下来的几天的确情绪高涨了很多,要知道对于一个在高考中跌倒的人,信心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即。可是一下子,增加的不仅仅是信心,也有压力。在已经过去的失败的高考中,父母老师都把复读一年作为我起飞的跳板;可是,跳板的另一片天地,是否真的能如愿以偿呢?

远方的朋友也都时常打电话问我的情况,我都笑着说很好,然后静静地听着他们在话筒的另一边讲着他们的大学生活。他们并没有说大学的生活有多么精彩,而更多的是抱怨,或者遗憾,怀念当初的时光。我不知道是真是假,只觉得自己的梦还没有实现,也就没办法去判断猜测更多的事情。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开心也好,沉闷也好,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偶尔会把这所谓高四的生活与高三时的相比,然后发现其实外在的都没变,只是人变了。甚至还有朋友开玩笑说:“没有复读的生命,是不完整的。”也许所谓完整,就是经历比别人多一些的磨难吧。

转眼间,冬天来了,寒假也缩短为过年的前后几天。第三次联考后,我从第一的位置退了下来,心里也忽然开始慌了,翻着日历,数着剩下的日子,离高考不到100天了。

数学老师开始进入完全的备战状态,每周两次考试,而且其中一次在周日的下午三点钟,他说一定要适应高考时候的所有外在因素,无论晴朗,刮风,还是下雨,周日的下午三点钟,都是他心中的高考。

数学无疑是我心中的痛,在高考中,数学断绝了我所有的希望。每一次看到数学试卷,心里总是害怕,做选择题的时候,总有声音在提醒我,错一个,就丢了5分。于是,每一次考完,都会无奈的叹息,外加一句“还好不是真正的高考”。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一直到4月份,全省的模拟统考中,我在数学上又栽了一个大跟头。我清楚地记得,妈妈去了学校,拿了成绩分析表,回到家,没有说什么,但是我早已泪流满面。面对所有人的期望,我都说:“不知道,顺其自然吧。”可是,我是真的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梦,何况,我已经没有退路,我不可能再复读一年,我承受不了。最后的一个多月,现在想起来,好像很短暂,还是一如既往地看书,做题,听课,考试,还是在成绩单的前几名徘徊,但始终没有回到第一的位置。这样挺好。

6月7号,终于到了。在过去的10个月中,我无数次地告诉自己,我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不是证明自己,更不是挑战自己,只是希望快点儿结束这次长跑,无论终点在哪一站。7号和8号,很平静地过去了,试题比我想象中的简单,也很顺利。

交上最后一科理综的考卷,走出考场,看到了班主任,还有爸爸,我笑了,因为我真的尽力了。

接下来便是漫长的过程,估分,填报志愿,等待分数,等待录取。

如愿以偿。考了那么多次试,最后一次竟然是最好的。

又一个夏天,我离开了这里——生活了七年的学校。

写到这里,心里又开始想念。不需要再说什么,只是感谢母校的老师,感谢我的父母,还有我的朋友。我的成长,来自于他们的陪伴,鼓励和帮助。真的谢谢。

篇10:2012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范文

我的人生,我的精彩

我的大学生活很平凡,单调而又实在。但是只要心中有目标,人生就会有希望,不是吗?

少年时,我们的目标是盼望着过生日,因为生日就会得到很多玩具。

青年时,我们的目标是盼望着快长大,因为长大就会得到很多自由。

现在,我们长大了,可以独立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反而会怀念当初单纯美好的童年。一个人走在街上,茫然而没有目的,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未来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前方的路还有多长,接下来我们面临的又是什么,这一切都是一个未知数。记得小时候和家人在一起吃饭却不愿意吃,现在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吃顿饭也很难了。那时的我们看着爸爸妈妈吵架却不懂他们为什么会吵架,只是傻傻地被他们吓哭了,最后的结局是妈妈走了,爸爸带我回家,现在是想见他们拌嘴都难了,因为他们把重心放在了子女身上,都在为这个家而奋斗,交流反而少了。

生活中有时也需要点声音,它是调试生活的药引,但那声音必须是一种和谐的,喧闹而静谧,是一种美好的交流。现在的我们反而并不期待过生日,每过一次生日就代表着我们又长大了,必须要有责任感了。但对于长大我还是很开心的,因为长大后可以一个人出去旅行,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可以拥有自己的秘密,所以我觉得长大真好。生日的时候得到的生日礼物虽然是自己想要的,但却没有小时候那种渴望的心情,一句生日快乐就会很开心,因为我们长大了。爸爸说生日礼物给我寄回家,小时候的我们可能会兴奋一个星期,每天都在等待生日礼物的到来,可这份礼物哪有爸爸亲自给你来得更珍贵呢?人长大了,礼物也更趋于贵重了,只是没有了当初的那种渴望。

如何科学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定位,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活进行谋划,如何尽快对陌生的大学环境进行熟悉,如何有效地利用大学的各种有形与无形资源,---。

上大学仅仅是为了学习某种知识获得一份好工作吗?

当然不是!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天堂,更是放飞理想的精神家园,这里培养青年人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美国总统布什曾在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道:“我很感激耶鲁大学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读书环境。读书期间,我坚持“用功读书,努力玩乐”的思想,虽然不是很出色地完成了学业,但结交了许多让我终生受益的朋友。也许有的同学会认为,大学只是人生受教育的重要部分,殊不知,“大学生活”这四个字的内涵十分深厚,它既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学术氛围,也蕴涵着许多支撑人生成败的观念,还有那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诸多值得结交的朋友„„”

大学,如何更好地渡过?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到处都充斥着浮躁的气息。“辛辛苦苦小学六年勤

勤恳恳初中三年废寝忘食高中三年,走进考场赶上国家扩招,稀里糊涂大学混了

四年,使尽浑身解数拿到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等证书,毕业证、学位证二证

在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连工作都找不到——刚毕业就失业。”网

络上流传的关于“80后的尴尬”,让人们对于大学在期待之外又多了些迷茫。

时光飞逝,平静而无情;青春短暂,多彩而匆忙。大学,到底该如何更好地

渡过?

每一个青年人,从中学进入大学校园,难免产生各种困惑、迷惘和矛盾。只

有在老师、同学、家人等的指点和帮助下,客观分析自身条件、科学确定职业发

展目标、有序的安排校园生活、坦诚与人交流沟通、不断完善学习与生活方法、全面合理评价学习成果,才能让大学时光充实而不忙乱、紧张而不压抑、自由而

不失控、多彩而不偏激。

踏入校园的九十年代莘莘学子,在用反思和质疑表达着肯定与尊重,开始学

着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沉下心来思考现实。只有拥有合理目标并为之扎实奋斗的人才能真正拥有未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大学毕业生择业标准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变化,是这一时期整个社会发展变化最生动的缩影。旧的用人机制、人才评价

机制的藩篱在一次次的革新中被逐渐拆除,人才的潜力为市场所解放,人才的价

值为市场所发现,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

本书主编以近30年的大学执教生涯和广泛的社会阅历,全面解读了大学是

什么,将大学的精神、大学的文化蕴涵贯穿其中,通过轻松的语言对大学生如何

适应大学生活,大学时代应该如何学习、生活,大学期间如何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等学习方略问题提出了中肯而宝贵的建议,并对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规划与发展

进行了展望。本书参与编写人员包括:陈菡、黄颖慧、周琛、谢慰琦和杨阳。

我们有幸处在这样一个追求飞速发展、追求新的复兴机遇的新时代,我们坚

信新的时代必将会赋予青年才俊们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愿此书为青年人更有效

地度过大学时光提供帮助。

我的精彩我做主,我的人生我主宰,我的幸福我珍惜。自由,是每个人都渴

望的,但也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自由过头了就不见得是件好事,所以适度就好。

精彩的人生也需要我们自己去掌控、去调节,就像演员不能没有灯光师一样。

幸福很小,如果你的心很大,那么幸福就檫肩而过了。

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的和失去的,而是现在拥有手心的幸福。

我的人生,我的精彩,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我将不再迷路,就算生活中遇到

挫折,坚持自己认为对的观点就好了。尽管生活不尽人意,享受这困难时的美好、享受得到果实后的欣喜,我是快乐的。

我的成长经历很简单,但却是充实的,因为充实而快乐着,因为快乐而幸福

着。简单的人生也有它的精彩,平凡的生活也能彰显它的辉煌,平淡的精彩也能突出它的伟大。九月,大学校园热闹非凡,年轻兴奋的面孔处处可见,新入学的同学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经历了十年的寒窗苦读,熬过了漫长的黑色七月,终于盼来了那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始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

迈入大学校园,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任务十分艰巨,既要学专业知识,也要学专业外的知识;要学科学研究方法,也要学实验、技术操作;既要学做事,也要学做人。面对生活环境的转变,学习方式和知识结构的变化,生理的逐渐成熟和心理的迷惘疑惑,目标的迷茫,理想和现实的冲击,让很多同学都产生了困惑。大学是什么?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就职演说时曾提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智识,故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

大学,一是一群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二是一批真正的以学术与思想为乐的学者,三是图书馆和信息资料工具(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青年人与学者,有书读,有交流,有探讨,有相互激发、碰撞与融合,就形成了大学的灵魂。

大学四年的宝贵时光该如何度过?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或者是浪费四年的青春仅仅为了一纸文凭?在大学里面流传着“知道不知道”这么一个顺口溜:大学一年级往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沉浸在开学后的兴奋之中,心比天高;大学二年级就进了一步“知道自己不知道”,可大学已过了一半;大学三年级时“不知道自己知道”,从编织玫瑰般的梦幻中开始睁眼看世界;大学四年级“知道自己知道”,从云端里落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地上,用自己的双手撑一方天空,托一轮太阳了。

篇11:我的大学生涯规划书(范文)

记得有人说,大学有着四部进行曲:大一,呐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彷徨,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伤逝,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朝花夕拾。大学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已经悄悄溜走,此时潜意识的我是不是也在呐喊,是不是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呢?我不想大学四年碌碌无为,我要生活得有意义,我要改变。经过反复思考以及在网上查看自己专业发展形势后,于是,我为自己拟定一份大学生涯规划书,为自己的未来好好的设计一下。明确目标,才有动力!自我分析: A.我是谁? 我是一个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动手能力强;责任心较强,做应该做的事时能认真投入;对生活中的事物观察能力较;有比较好的人缘;自信心强,积极乐观。B.我想做什么? 我想成为一名画家,从小我就对画画有也强的感应力,梦想能自己办一次个人画展。找一个爱我的男朋友,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和我的妈妈住在一起,在家帮助孩子学习。

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在社区做一名义工,开展自己的慈善活动。C.我会做什么? 我会组织同学帮助学习附近的孤寡老人或者社区,进行必要的志愿者知识宣传;还有,可以帮贫困同学搞个募捐;我会电脑的一些基础知识,并取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D.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 我的专业知识不太丰富,所以都是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的,而且上岗后还得专门的师傅继续把关才行。企业的众多部门,如销售、市场、采购、生产、研发、策划、仓储物流、财务、售后等每个环节都支持我,E.我的职业与生活规划是什么? 四年计划:

大一:学好数学,英语,计算机,物理,几门基础课程,为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考研做准备。特别是英语,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为四级做准备。尽量掌握学校环境,尽快的融入新的生活,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己所学专业和今后所可能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在班上或学校里担任一名干部,培养自身能力,同时扩大交际圈。大二:把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一些大学中必须过的,全部搞定,尽量多的拿到一些证书。慢慢的做一些兼职工作,一方面减轻家庭负担,另外还可以积累到更多的社会经验,并锻炼了自己的口才。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提高自身修养;计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并尽可能做到最好;留意身边的细节,勤思考,勤总结,力争做到最好,参加党校,并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当然,学习方面是不能放松的。

大三:努力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实践活动,以及利用每一次机会到工地中进行实习,并且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自己一套相关的理论。停止一些小业务,开始试着到公司中兼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工作,争取进入公司等地方实习,积累工作经验,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开始整理一些资料,为毕业找工作做准备。努力提高自己个方面的知识;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留意各种求职和招聘信息,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了解社会对需求;多向师兄师姐取经。大四:为自己设计一份有创意的毕业论文;

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的一两个领域,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其他领域也要有所了解。多到广交会,大公司了解情况,多交朋友。留意人才招聘信息,了解各大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总结:

篇12:‘我的大学’主题团会策划书范文

信息与数学学院信计10801班

“我的大学——回首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团日活动策划

团会主题:我的大学——回首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团会时间:2010年11月4日

团会地点:13教217教室

团会目的:

1.通过这次班会,更近一步拉近全班同学的距离,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分享自己难忘的美好的记忆,以及好的学习方法法或者自己对为人处事的看法或感想。

2.向优秀典型学习,提升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身。

3.让同学们意识到目前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正,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好更

充分的准备。

4.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并且使同学们能志存高远,积极进取,全面发展,愿理

智主导生命,提高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和自觉性,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不悔于大学青春。

团会准备:

班委会讨论确定团会形式,选定主持人(主要发动同学自己推荐自己),并协助主持人准备主持稿及前期相关准备工作(确定会议主题、目的、制定会议流程及教室布置),鼓励全班同学准备一些自己在大学生活中最难忘场景或事情的照片与大家分享,并让大家做好对过去的总结,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规划。团会形式:

班会采用开放性模式,提前通知同学们以寝室为小组进行思考以使团会能够更顺利的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班会过程中,主持人要带动尽可能多的人进行发言,活跃团会气氛,尽量使每位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感悟,通过PPT的形式和大家分享自己最难忘的场景或者最难忘的事情或者学习经验。总结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最佳团日活动”评比材料

团会过程:

1.组织宣传委员考勤。

2.首先欢迎学生会成员来做会议评比,然后进入团会会主题,主持人向同学们说明开这个团会的目的和意义。

3.主持人先自己发言,借助于PPT,讲述自己大学生活中最难忘的记忆,并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总结,对现在进行评价,以及自己以后的大学生活的规划。(事先将全班同学的PPT放到电脑上)

4.主持人说完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主动上台和大家分享他们大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或者学习心得。当一位同学展示完后,主持人调动台下的同学与台上的同学进行互动,促进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并采访发言者对现在的大学生活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打算。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参考,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现在,对未来更有信心。

5.欢迎学生会的干事来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他过去的大学生活,以及对未来的打算。充实我们的理念,让我们的想法更有活力。

6.欢迎班主任潘老师为我们做点评、指导和总结。

篇13:我的大学回忆范文

当天晚上,我把这个不好的消息告诉子庆。子庆正在煲红小豆与茨实粥。这是我们从一本《黄帝内经》中发现的去湿毒的饮食良方,无论有病没病,只要经常服食,能起到防病治病除病的疗效。我们事先盛好了一大碗,准备饭后看望辛磊时带去给他。7点多,我们去看辛磊。美华给我们开的门,把粥接过来放在桌上。我注意到辛磊虽微笑,但面色略微沉重,他转身坐回到客厅那张酱红色硬木椅上,对美华说,也像是对我们说:“正好两碗,可以吃了……”美华端到厨房加热,出来后又端来洗净的葡萄给我们品尝。我关切地问起辛磊的病情,辛磊反倒宽慰我们,他说,问题不是很严重,因为已经联系了珠海一位老中医,很有治疗肿瘤的经验,也治好了一些癌症病人……那天晚上,我们除了说起他的病,更多的还谈到了他那本长篇小说《大清商埠》拍电视剧的事。临走时,我特别嘱咐美华,要经常给辛磊煲红小豆与茨实粥。我相信饮食中有哲学的道理。

少年:不言愁的年代

那天晚上,不知为什么我总是回想起小时候我和辛磊在湛江市霞山海军四二二医院一起玩大的那些童年和少年的岁月。也许除了子庆和美华知道外,再也没有哪个同学知道,我的父母与辛磊的父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战友,我和辛磊是在部队大院里一起玩大的!

1964年,我和辛磊同在湛江海军子弟小学——海鹰小学读书。我清晰记得我们每天放学的情景。早上,我们部队大院的男孩和女孩都排队上学,要走一个小时的路。晚上放学的时候,各部大院的孩子们自己排队回家。每次上学之前,辛磊的妈妈总是跑到我面前,对我反复叮嘱:“马莉呵,放学时等一等辛磊呵,不要把他丢了哦……”我总是说:“赵阿姨你放心吧,辛磊不会丢的。”但是,赵阿姨不放心,还经常和我妈妈念叨,妈妈也就常和我念叨。有一次我放学刚到家,看见赵阿姨来到我家门口对我说,“马莉呵,辛磊怎么没有和你一起回来呢?”我告诉赵阿姨我和我班上的几个男同学在半路上离开了大队伍,走了一条小路,是穿过中山医学院湛江附属医院后门田野的小路,有坟墓的小路,有死人骨头的小路,没有人敢走的小路,辛磊和大队伍走的是原来的大路……

那天晚上从辛磊家回来,我把这件往事告诉子庆,子庆像听小说一样入迷。我还告诉子庆另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文革的时候,我们家和辛磊的家还共用过一个保姆呢。那是1968年,我爸爸住院,我妈妈天天值夜班,没有人照顾我们姐妹俩。我妈妈想请一个保姆照顾我们,但是那时正是文革混乱时期,保姆都回乡下了,城里很难请到保姆。辛磊的妈妈知道了,就对我妈妈说,不要请了,我家有一个保姆,我们两家共用这个保姆吧!于是我们两家就真的共用一个保姆。我们放学后在保姆房睡觉,所谓的保姆房,是指专门给保姆集体住的一间房子,很大,像现在的大会议室那样大。保姆床是大通铺,很宽,从这头到那头。那个年代部队军人的孩子们是跟保姆睡觉的。我记得每天晚上,保姆睡在中间,左边是辛磊和他的妹妹,右边是我和我妹妹。每天晚上,保姆煮好热水帮我们洗完脚上床后,我就隔着保姆的身体和辛磊讲话,你一句我一句,保姆不让我们讲话,保姆说,你们再讲话我就告诉你们的妈妈,不让你们来这里睡觉了。我们就不敢吱声了。过了好多年,辛磊从我们海军大院搬走了,因为他的父母转业到了地方,我好长一段时间也没见到他。

高中毕业后,1974年我作为最末一批知青去到湛江卫生药场,辛磊也去到湛江附近的农场。半年后他回城当工人,而我也到了湛江市糖厂当临时播音员。大约是1976年夏天,在湛江市作协组织的青年诗人笔会上(地点在市图书馆),席间休息,有一个子高高的男孩子走到我面前对我说:“我是辛磊,你还记得我吗……”我一下子就想起来了,我说当然记得。会议结束后,他约我去他家玩,他说他家不远,就住在市委大楼附近。我们步行去他家,一路上他还问起我记不记得我们小的时候两家共用过一个保姆的事情?我回答:怎么不记得呢?当然记得。那是最有意思的一段童年往事。那天我在他家吃的中午饭,他亲自做的鸡蛋面条。

[青年:以诗会友的年代]

那时候我们都梦想着考大学,都狂迷诗歌,都渴望彼此的交流。在我短暂的知青岁月,我和辛磊有过短暂的通信。有一次辛磊问我想看什么诗集,他说他可以帮我在市图书馆借书看,因为他有一位叫陈凯的朋友在那里做图书管理员,借书可以走走后门,而且别人还书的时间限制在一周以内,他可以在一个月以内。我说我想读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列宁》和《穿裤子的云》。辛磊很快就帮我借到了,并且贴了航空邮票寄给了我。我收到这两本诗集后回信问他,从湛江市到湖光岩有航空吗?他回信说当然没有,但是考虑到平信寄会很慢,他领教过,所以想用航空让邮件走得快些。结果他每封信都用航空寄,我就回信说他很笨,信收到的时间并不快呵,他回信说“你是一个不懂幽默的人”。我回信反诘说“什么是幽默?难道说出诚实的话就是不幽默吗”,我们在信中探讨了一番幽默与诚实的问题。那时候“四人帮”还没粉碎,年轻人还没见识过外面的世界,探讨的事物仅触及简单的精神层面,但现在想起来不无温暖和感慨。这本诗集我非常喜欢,借了大约半年之久,直到我考上中山大学之后,还舍不得还给辛磊。结果后来辛磊来信催我了,他说:“我倒要看看你还要读它多久?”他还说:“你再不还图书管理员就要罚我了!”最有意思的是,他说:“罚钱是小事,关键在于,这本诗集并不见得就这么值得你读,还有更值得你读的,干嘛为这本书花上那么多时间呢?”其实在那个年代,一本伟大诗人的诗集放在床头是一种精神象征。说来我还真的要感谢辛磊,他还为我借过查良铮译的《普希金诗集》和涅克拉索夫的叙事体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等俄国诗人的诗集。辛磊的回信字迹清丽,笔划工工整整,以致于我母亲在一次偶尔读到我展开在桌面上的辛磊的回信时,还夸他写字写得漂亮,批评我的字体潦草不好看呢……我后来把这事告诉辛磊,他笑说,“把字写得再好也不如把诗写得好重要。”

两年之后的1977年,“四人帮”倒台,邓小平复出,高考重新恢复,我们都有幸参加了高考。

1978年春天,我考进了中山大学中文系,辛磊在信中告诉我,他今年差几分没有考上,明年一定要考上,也一定会考上。果然,1978年夏天,他如愿地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记得有一年,我因为肾病经常在下课的时间去中大医院打针取药,有一次从药房走出来,在通向广寒宫宿舍那条路上刚好遇见了辛磊,他说他也刚在中大医院取药出来。我早就听我妈妈说辛磊心脏不太好,是辛磊妈妈告诉我妈妈的。但那天我们没有相互问询病情,因为那时我们年轻,身体的病只是一时的,不会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更关心的是最新一期《诗刊》,他说有一组诗很值得一读,是顾城和舒婷的诗。有一次在中文系资料室的外面,我听到后面有人喊我,回头一看是辛磊,他把一卷诗歌手稿给我看,他说这一组是我们系里的同学写的诗,有的写得非常棒,他准备编入新的一期《红豆》杂志,他当时是中大中文系这本颇负盛名的学生文学刊物的主创人之一和诗歌编辑。他打开来让我看,并且边走边读,他特别激赏一首超短的小诗,他说这是一位七八级的男同学写的,题为《标语》,全诗只有一行:“神经性皮炎。”他说这只有一句诗的诗歌其实真正触及到了现实本质。我问他这“一行诗”的作者是谁?他说是朱子庆。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1981年夏天的情景。6月刚考完试,我和朱子庆从中文系资料室走出来,迎面遇见辛磊,他问我暑假回不回湛江?我说先回湛江,然后去北京。他说他这个时间段也一定在北京。我就把子庆家的电话和地址写给了辛磊。我还把打算见北岛的事告诉了辛磊,辛磊说:“那好,到时候我们一起去见北岛吧!”我到北京的时候是7月中旬,子庆到北京火车站接我的时候,就把辛磊寄到他家的一封写给我的信交给了我。我按照信中的电话打过去,是辛磊接的电话,我告诉他北岛家的地址是北京德内大街三不老胡同一号大院。

那天是我、朱子庆、辛磊、陈小奇一行四人,约定的时间是7月23日晚上8点在北岛家的门外等齐,然后一起进去。没想到,北岛已经站在大门口等我们了,他穿着白色的短袖衬衣,戴着细而精致的白边眼镜,清瘦,修长、斯文,说话声音不卑不亢,在我看来,这是很符合诗人形象的。那天晚上除了见到北岛,还见到了同样让我们景仰的朦胧诗人江河,以及写小说的北岛胞弟赵振先等人。北京的夏晚天气炎热,北岛买来一个大西瓜切开来招待我们这四个从广州的中山大学来的校园诗人,我们边吃边谈着令我们感兴趣和激动不已的《今天》(这是北岛和芒克创办的民刊),以及在《今天》上面发表的诗歌和诗人。

记得1982年春天,也就是我大学毕业的前一个月,在从中文系资料室回宿舍的路上,遇到辛磊,一路上他谈起他最近读到几则古人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论断,颇觉得有意思,一是《国语·鲁语》中说的“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另一是《礼记·曲礼》中“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而行不怠,谓之君子”;再者是《论语·颜渊》中说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辛磊还说,孔子把小人列入“难养”之列。那时候我们都好强,我也想显示我的学问,我忽然想起“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句子,我告诉他,这是庄子在《庄子·山木》里说的,于是我大说特说地解释开来: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水一样透明清淡,小人之间的交往是基于酒肉的,所以混浊俗气。辛磊说:君子之交淡若水是中国人理想的交友境界和准则,而小人之间的交往虽然甘甜,但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会随时与你绝交……就这样,我们一路探讨着君子与小人、“有德者”与“无德者”的分界。快到广寒宫的门口时,我拿出一个小本子,请他为我即将大学毕业留言,他拿出笔,想了好一会,写下了七个字:“君子之交淡若水。”

君子之交:好朋友兼邻居

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广东电台工作,一年以后,辛磊也分配到广东电台工作。我在二楼右边的办公室,他在左边的办公室。他经常要外出采访,而我,一直想调到北京去,因为朱子庆分配在了北京。三年后,朱子庆调来广东省文联,我也离开电台调到了省总工会的《五月》杂志社。从那以后,我就很少跟辛磊见面了。

1992年春天,我调来《南方周末》,几年后,陈美华也调来《南方日报》,我们每天下班都一起坐报社的班车回家,我们家离辛磊家住得不远,都在天河东路附近。有一次美华说朋友送给她两捆大闸蟹,她说要送给我一捆,让我去她家拿。那次去,没见到辛磊。2004年的五一节,我在美华的鼓动下也买了新房子,不久离开了天河搬到番禺居住,和美华、辛磊成了邻居。子庆喜欢下棋,曾和辛磊杀过一盘军棋,结果子庆输辛磊赢,子庆不甘,曾几次约辛磊一起再争胜负,但辛磊总是说在外面呢(那段时间,应该是他正忙着写作和出版他构思已久的“岭南三部曲”之一《大清商埠》吧),下次吧。但约了好几次都没能再玩成。

在辛磊病着的那些日子,我和子庆有时晚上散步时会去看望一下辛磊,有时在回家或者上班的途中遇见美华也会问起辛磊的病情。无论美华还是辛磊,他们给我们的回答并不是很悲伤,我甚至感到一定会有好的转机。

但是,2010年5月13日傍晚,子庆从同学区进那里得知了一个坏消息,他回到家一进门就对我说:有一个不好的消息,辛磊走了。尽管我知道有这一天,但这个不好的消息还是让我难过。

两天后,远在美国的苏炜同学来我家中相聚,作为兄长的苏炜很高兴我的儿子也考上美国的大学,他要来贺喜,也想把留学美国的一些经验指点给他,时值中午,我们正在包饺子,因为第二天一大早苏炜就要飞回美国。美华发来短信,告诉我们当天下午送别辛磊,我们没能赶上参加,真是遗憾之至!

但是,我内心坚信辛磊会原谅我的,因为我没有忘记他,我总是回忆着这位与我一起长大的少年时代的诗友,眼前总是出现他熟悉的笑容、淡定的表情——那是君子的笑容。

我总是与子庆谈起辛磊,谈起他在诗歌创作上和小说创作上的才华,谈起我们小时候一起用过的保姆,一起探讨幽默与诚实,探讨君子与小人。子庆说,多有意思呵,你快把它写下来吧!等老了记忆就会模糊的。

是的,现在我还不老,记忆历历在目,写下这些点滴,算是对辛磊的纪念吧。

篇14:回忆我的老师

刘小芳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小学低年级时,她教了我三年的语文课。她那时三十多岁的样子,短发,很是亲切和蔼。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天傍晚,她和教我们数学的蒋老师到我们家家访,当时我出去玩了,不在家。当我跑回来,猛然看到刘老师和蒋老师坐在沙发上和爸爸妈妈谈话,我很激动,也很紧张。刘老师一边把我揽在怀里,一边对我的爸爸妈妈说我是个好孩子,很听话。我当时就有种很自豪的感觉。还有一次,学校里开运动会,全校学生都要按班级排队入场。刘老师把我们班排成四路纵队,我个子矮,就排在最前边。那时没有统一的校服,我们都穿着白色的确良上衣和蓝色的布裤子,这在当时可算是我们最好的礼服了。刘老师看着服装有些单调,就从家里采了四朵碗口那么大的大丽花,把花别在我们第一排的四个同学的胸前。那鲜红的四朵花便成为运动会开幕式上的一道风景。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事情仍然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清晰。

吴老师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是外县人,白净的脸,身材高瘦。他说话细声软语,总也发不起火来。这样,调皮的男生便有些肆无忌惮,常常搞些恶作剧。吴老师总是很耐心地跟他们谈话,但效果并不好。我们几个班干部有时恨不得让老师揍他们一顿,但吴老师从来没有。即使有时他生气到脸涨得通红,也不见他动那几个捣蛋鬼一个指头。“长大了就好了。”他总是这样替他们解围。毕业多年,我忙这忙那的,几乎没有和吴老师联系过。直到前年深秋的一天,偶尔遇到初中时的一个老同学,她说吴老师病了,生了很重的病,住在市里医院的特护病房。刹那间,我感到很内疚,于是想办法联系了所有能联系到的初中同学,约好一起去探望吴老师。

那是一个下雨的午后,我们20多个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一起来到老师的病房。担心老师太激动,我们提前给他的儿子打过了电话,好让老师有个心理准备。尽管如此,当我们进去的时候,老师还是激动得讲不出话来。他在纸板上写道:谢谢同学们!我拉着他的手说:“同学们都很想念您。”同样的感受也写在曾经让他耗费了更多心血的学生们已显沧桑的脸上。吴老师望着我们,眼里闪着泪光。

几个月后,吴老师病逝了。人到中年,虽然我已经看淡了生生死死,但脑海里留下的却永远是老师们年轻的形象,记忆中的老师们仿佛应该永远年轻。人到中年,当我们真正能明白什么是宽容和理解的时候,也就逐渐读懂了老师的恩情。

另一位常让我想念的是在县党校求学时的数学老师孙香。县党校是县里最先兼办初中补习班的学校,那里强手如林,我的成绩在班里只能算是中等,感觉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便有些自卑。孙老师讲课很有条理,每当讲完一道题,他就看看坐在前排的我,问一句:“听懂了吗?”我点点头,心里很感激他。他教代数的那个学期,我的数学成绩提高得很快。他同时教几个班,有很多学生。他并不一定知道每个学生的名字,但他尊重每个学生。这在那些背负着强大的升学压力的学生心里,是一种多么温暖的感觉啊。

岁月匆匆,我自己也做了整整19年的老师了。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职业所带来的责任感、充实感和幸福感。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起求学时代的那些敬爱的老师,常拿自己和他们对照。放在人海里,他们是平凡的人,但在我的心里,他们永远是最伟大的人!他们是我的榜样!

上一篇:微信营销方案1200字好文下一篇:数学该怎么学才能有效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