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2024-04-18

课间体育活动方案(精选8篇)

篇1: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科学的生活方式,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开展大课间活动作为重要途径之一;

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落到实处,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的体质,特别是学生的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生体育意识。

二.活动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活动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变化规律;要科学地安排好活动内容及活动量,保证时间的同时也不要严重超过时限,不影响下一节课的正常学习。

2.实效性原则。

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各班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建设快乐活动园地,集思广益,自备器材和设施,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条件并具有实际操作性,切实有效地开展班级活动。

3.特色性原则。

各班的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要有所创新,既要符合标准,又要能充分发挥班主任、协管教师及班级学生的特长,形成班级特色。

4.艺术性原则。

大课间活动要体现德育、体育与艺术的完善结合。学生在欢快优美的乐曲声中,自由地、有节奏地进行身心活动,从而达到德育、体育与美育的相互渗透,完美结合。

5.安全性原则。

无论是在选择活动项目还是在活动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其安全性;既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也要加强安全管理;教师要高度重视,要组织、指导好,避免任何伤及师生的事故发生。

三.活动管理

1.组织分工:

学校领导:学校主要领导到操场,亲自参与活动,同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高全校师生对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

团委:负责统筹安排,组织年级段长进行活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做为评选先进班级的必备条件;

年级组长:组织好本年级、班主任工作,协同团委组织评价;

体育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协助与指导各年级、班级开展活动;

3.要根据身体情况开展活动,如有身体不适或受伤应立即告知老师。

4.如有伤情发生后,在场教师必须第一时间对伤者进行处理,了解伤者情况、判断伤情,伤害严重必须立即通知学校领导。

篇2: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一、活动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全面推行大小课间体育活动,学校要将体育大课间活动列入学校课表,时间不低于30分钟。根据学校实际选择以下活动内容:

1.上午第二节下课大课间进行全校师生校园广播体操、学校自编操。下午第六节下课小课间进行全校师生跑操以及其他体育活动。

2.小课间分组活动。在班主任、体育教师和科任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以班为单位分成小组,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进行竞技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趣味性比赛、身体素质练习等活动。

3.整理活动。组织学生做好放松运动,调整好学生的身体状态,以便上好第三节课。

在大小课间活动的设想与实践上要充分体现群体性,让全体师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要使每一个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显示其自身价值。

在大小课间活动的内容选择、生理负荷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各校在选择内容时一定要符合少年儿童的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要科学地安排好活动内容的顺序以及活动量;要符合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不影响下一节课的正常学习。学生每分钟的脉搏次数最好控制在140次以内,利于疲劳消除和体力恢复。随着季节的变化,活动内容和活动量也要进行科学地调整。

开发大小课间活动内容时要注重主题性。要立足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情况,把大课间活动按主题进行整体设计,创编出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大课间来。要把大课间活动与德育教育、安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体育组教师整体统筹指挥,班主任是大小课间体育活动的协助者。要明确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实施方法

(一)大小课间活动在上、下午第二节课后,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二)合理分工,责任到人。

1.主管负责制: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建立体育组负责制,少先队辅导员参与了解情况检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班主任负责制:

(1)认真组织本班学生准时出操,保证出勤率。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亲自参与正确引导,教育和鼓励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班集体争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检查、了解、监督、管理本班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考勤人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

3.体育老师负责制:

(1)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安排。

(2)内容要考虑地方、季节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和内容的特点。

(3)负责活动地点、场所及退场安排。

(4)负责组织大课间全过程,负责指挥和示范,协助班主任工作。

(5)负责大课间活动的检查评比工作。

(三)各班级要经常开展检查评比工作,保证“大课间活动”质量。

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让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经久不衰,要成立大课间体育活动检查评比小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检查评比细则,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常年不间断的检查与评比,定期公布,及时表彰,确保大课间活动长期顺利地开展下去。

(四)全体教师参与。

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紧密结合学生,做到每个教师动起来,每个学生动起来。

东师西湖实验学校大小课间排班表

体育组教师分工:

教师

日期

课间

主要内容

备注

张更芳

3.1--3.5

大小

出操快静齐

王鹤然

3.8--3.12

大小

出操快静齐

唐浩洋

3.15--3.19

大小

出操快静齐

张更芳

3.22--3.26

大小

广播体操前三节

王鹤然

3.29--4.2

大小

广播体操中三节

唐浩洋

4.5--4.9

大小

广播体操后三节

张更芳

4.12--4.16(+5.6)

大小

广播体操前三节

王鹤然

4.19--4.23(+5.7)

大小

广播体操中三节

唐浩洋

4.26--4.30(+5.8)

大小

广播体操后三节

张更芳

5.10--5.14

大小

手臂定位

王鹤然

5.17--5.21

大小

脚步整齐

唐浩洋

5.24--5.28

大小

精神面貌

张更芳

5.31--6.4

大小

个别班级点名

王鹤然

6.7--6.11

大小

个别班级点名

唐浩洋

6.14--6.18

大小

个别班级点名

张更芳

6.21--6.25

大小

出操快静齐

王鹤然

6.28--7.2

大小

广播体操整体

唐浩洋

7.5--7.9

大小

篇3:课间体育活动探究

一、课间活动促使人们更新观念,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课间体育活动”是对传统课间操的继承和发展。“校风校纪好不好, 一看做操就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个学校的课间操水平确实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体现。它不但是面向全体同学的最有保证和稳定的一项体育活动, 而且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水平的课间操将以它充满艺术感染力的内容和多种表现形式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同学们在做操中体验蕴含在活动中的形体美, 领略与之相配合的音乐韵律, 以及伴随各种队形和造型变化, 会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而以往的课间操由于长时间统一做一套操, 学生普遍感到枯燥, 显的疲沓。原来一说课间体育活动, 学生和老师们的反映可能就是课间操。不错, 课间活动包括课间操, 但现在有所不同, 形式更加多样化, 不光是广播体操的形式, 还可以是健身操、韵律操、武术操等。形式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和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在课间活动中, 大课间的活动时间较长一些, 内容和形式多样。在刚开始时, 曾在部分教师和家长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有的认为是浪费时间,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认为是不务正业, 搞花架子。对于一个乡镇中学来讲, 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为此, 学校组织召开教师座谈会, 使大家提高认识, 了解了实行课间活动的必要性。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 使大家认识到课间活动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左右的体育锻炼时间, 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缓解了学习疲劳, 而且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质量、个性、情感、兴趣等多项素质。全体教师和学生切实感到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更需要大家更新观念,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只要有各部门密切配合, 就能保证课间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精心设计课间活动的形式, 强化训练, 科学实施

我们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和把快乐还给学生, 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指导思想设计我校的课间活动。我们活动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以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高昂的热情去迎接未来。整个活动由音乐来统一指挥, 特别是独具特色的大课间活动, 从9:30到10:30, 共30分钟。开设具有新颖性、娱乐性、合作性、观赏性、竞争性强的项目吸引学生, 让学生愿意来, 喜欢来, 很想来。每天第二节课后伴随集合铃声和音乐声, 同学们以班为单位, 由班主任亲自带队到指定的位置做操。在做操时个体与队伍间的方位变化, 使学生做操时注意力集中, 兴趣盎然, 大大提高了课间操效果, 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体育独有的艺术。校园内歌声、笑声不绝于耳, 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三、领导重视, 加强管理, 使课间活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两年来, 我校课间活动能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离不开学校领导小组细致的工作。校长、政教主任、体育教师, 这就为该项工作在人员、时间、经费上提供了保障。另外, 在课间体育活动中还建立了考评制度, 每天由学校政教和体育老师对各班出勤、活动、操姿、对列情况进行考评, 并把考核结果纳入班级量化管理中去, 从制度上保证活动的质量。

四、常抓不懈, 持之以恒, 成果显著

目前, 课间活动已成为我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往我们对体育活动课的处理都走入了一个误区, 把体育活动课与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混为一谈, 或认为体育活动课与体育课是同等的, 应该将活动课搞成学科化;或认为体育活动课与体育课外锻炼是一样的, 就采取放任自流方法。其实, 体育活动课与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都是不同的, 它是两者的升华与发展, 它的正常开展使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技能的培养和体能的发展更加紧密结合,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在为学生提供素质发展的条件与空间的同时, 有力推动了学校的不断发展。

首先, 为了配合课间活动的深入发展, 学校增设了一批体育器械, 改造了全校室内外的音响系统。学校的面貌与硬件设施正发生质的飞跃, 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健身环境。

其次, 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丰富多彩的活动,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还使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自学奋进的良好习惯。

第三, 师生身体素质明显增强, 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学校中初三毕业生的体育测试成绩明显上升。教师也变“被动参加”为现在的“主动参加”。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适量的课间活动不仅能使全身血液加快循环, 提高视听能力, 还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协调指挥能力, 让学生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堂课的学习中去。

第四, 每天1小时的课间体育活动, 提供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领导之间的相互了解的机会,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中缺少玩伴。他们孤僻, 自以为是, 自我意识强, 但集体意识薄弱, 以致于很多学生不习惯集体活动的游戏。通过课间活动的开展, 使得各种关系得以融洽发展。学生在活动中齐心协力, 互相理解、容忍, 获取了更多的人生经验。特别是在一些游戏性的集体比赛中, 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 更是体现了同学们之间相互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竞争意识, 使德育教育在体育大课程教育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促进了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回顾我校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 放眼方兴未艾的课间活动的前景, 我们将继续深化符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发展学生特点的课间体育活动。我们更有信心奏响以快乐为主旋律, 突出特色, 强调主动与和谐、向上与发展的课间活动更新、更美的乐章。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篇4: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一、趣味踢毽。随时运动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构建上,可以遵循创新、快乐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层次和学校环境等选择适合的体育活动。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要呈现出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的民俗民风,将民间体育项目也融入进去,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趣味踢毽子的游戏,让学生随时可以参与到活动中。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练习一些毽子运动的基本技能,除了掌握用脚内侧在身体前方或侧面踢这样的基本动作以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因材施教地教导一些难度更大的项目,如“倒钩”,指的是背对毽子即将运行的方向,在身体前上方用脚面踢向身体后面。除此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趣味踢毽子活动中来。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参与儿歌伴唱踢毽子活动,让学生一边念诵儿歌一边踢出规定的动作,用有趣的儿歌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于年纪较大,掌握了一定技能的学生来说,可以组织他们参与到各式各样的踢毽子活动中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连续踢活动,看谁先让毽子落地,谁即为失败者;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花样踢活动,让学生用打跳、打剪、打环等技术性较高的动作来踢,看谁的花样最多。踢毽子的活动十分方便,可以让学生随时融入活动的氛围中。

在大课间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简单易行又深受学生喜爱的趣味活动,如踢毽子等。这种活动能够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对活动关节,加强韧带也有一定好处,它不需要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运动量可大可小,是课间活动的好选择。

二、课间体操,阳光心态

在组织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时候,可以组是学生参与一些集体项目,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保持阳光的心态。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在上午二三节课之间进行课间操,时间以20分钟为宜。可以让学生参加广播操活动,也可以将体育舞蹈、球操等项目融入进去,促进学生对课间体操更感兴趣。

在课间体操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参与到体操活动中,可以选择全国中小学广播体操,如七彩阳光,这套体操动作幅度较大,对于学社的身体柔韧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还可以选择舞动青春这样动作幅度较大的体操,这套体操用新颖的不对称动作和变奏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了青春的活力。放飞理想也是不错的课间体操,这套体操的音乐节奏比较快,动作难度较大,适合于素质较好的学生。除了选择全国中小学广播体操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一些课间体操例如对于那些对搏击等运动感兴趣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搏击操的活动。搏击操将挑战性和娱乐性结合在一起,动作简单易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让小学生学习的动作,鼓励学生学习。

课间操能够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课间操需要全校师生合作配合才能够完成好,所以对于校风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互掰手腕,不言放弃

在课间活动中还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的练习,然而枯燥的项目却往往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将有趣的游戏和体育锻炼融合在一起,如组织学生进行掰手腕的比赛。掰手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臂力和腕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心,促使学生养成不轻言放弃的信念。

当遇到下雨等不适合在户外进行活动的天气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掰手腕等可以在室内进行的活动,用趣味体育游戏来激发学生的锻炼乐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体能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比赛方式,如对手是体力较弱的女生的话,女生在对男生的时候可以使用双手。另外,对于一些体能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采取让其左右手同时挑战一人的方法,用来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掰手腕的游戏有助于给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能锻炼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注意在掰手腕之前先进行一些准备活动,例如可以转动一下手腕,拍打一下胳膊上的肱二头肌等部位,另外,还要检查参赛的学生的指甲,不允许蓄长指甲,并在手肘以下放置肘垫,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促进学生安全而高效地投入到掰手腕的活动之中。

掰手腕的活动虽然简单,但是却需要腕部肌肉、肱二头肌、前臂屈指肌、肱三头肌等不同部位的肌肉协同作用,对学生的体能有一定促进作用。然而教师也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让学生在活动前做好预热运动,学会循序渐进地用力,减少受伤的可能性。

篇5: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方案

一、大课间活动程序安排

1、第二节课下课后,全校老师及初三学生进行跑操(田径场)。小学低、高年级、初

一、初二年级班主任不参加跑操只负责本班的活动。各年级老师跑操由年级端点行政人员进行组织,初三学生由各班班主任组织。

2、第二节课下课后,小学部及初

一、初二年级先做08新版眼保健操,做完眼保健操后初

一、初二年级学生到篮球场(初一年级)和行政楼前(初二年级)做广播体操(舞动青春),各班班主任必须到场。

3、各年级活动完毕后,由年级组长及体育老师组织学生有序退场。

4、活动全程由广播音乐指挥。

二、活动要求

1、每班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

2、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所教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

三、注意事项

1、活动必须由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

2、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

丰城市孺子学校

篇6:高中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阳光小课间体育新天地――关于高中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作者/许瑞清

摘 要:体育作为高中学习的必备课程之一,有助于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增添学生学习乐趣。体育课程的建立是以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置的,它为学生在忙碌的学习后拥有一份健康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新课程改革也提出,体育活动作为全民运动,有利于保持人们的身心健康。高中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并且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运动尤为关键。

篇7:课间活动方案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2、调节学习,愉悦心情,加强伙伴间合作交流。

3、激发拼搏斗志,弘扬奋进精神。

二、活动方式

年级组一起,师生互动。

三、活动地点

1、二年级,南面教室前水泥空地及游乐滑梯场所。

2、三、四年级,排球场、环形跑道和乒乓球场。

3、五、六年级,篮球场和直跑道北段。

四、活动时间

集中活动时间为在校期间每天8:30――9:00,其他课余时间段自行活动。

五、活动指导

1、二年级,。

2、三、四年级。

3、五、六年级。

4、总负责。

六、活动项目

根据场地特点及个人兴趣,可选择体操、游戏、跳绳、毽子、实心球、板羽球、羽毛球、跑步、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也可自主确定,如抓子、跳方、象棋、橡皮筋、悠悠球等。

七、活动实施

1、广播体操为必备且首要项目,全体学生于羽毛球场锻炼。

2、为确保活动质量,便于集中管理,每年级组每周确定2个活动项目,不建议每天变换不同的花样。

3、负责教师全程参与指导锻炼,监督秩序和保障安全,并做好当周活动记录。

4、遇雨雪天气,活动可取消。

5、如活动中发生意外,应及时送往医疗室,并通知家长。

八、活动评价

篇8: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一、对大课间活动正确认识,加强宣传

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践行“对孩子一生负责”育人理念的重要举措。

大课间活动时间长,学生参与多,涉及场馆多,如果没有精心的组织和人员的落实,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我校在开展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为了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领导,我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少先队、体育组、班主任、卫生室等部门共同组成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开专题工作会议,集体研究、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通过升旗仪式、晨会、班队课、小星宇电视、体育课等各种途径进行宣传发动,让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在全校上下掀起一个以“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的健身热潮。并以阳光体育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让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二、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强化增强体质的意识

要强化学生增强体质的意识,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保持活而不乱的课堂秩序,才能有效地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他们的心理进行备课,使教材安排、组织形式、教法手段、教学语言等新鲜活泼。如果只重视动作技术的准备,忽视教学艺术的研究;只注意自己“教授”,而忽视学生“接受”,那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

的教学层次,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初三体育200米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初三体育200米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水平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于高层次学生来说,以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的练习为主,以进一步强调放松快速跑的练习为主。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则以强化技术动作、发展快速完成动作的练习为主(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快速摆臂、快速跳跃、起跑反应练习等)。

教学有效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教师的年龄、性别、特点、专业、受教育或训练程度等。在本实验中,从事初三体育教学的教师都是很有经验的,而且是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的,其专业水平不容置疑。但是教学有效性还受到学生的影响,即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则教学效果也不一样。

5.结论

5.1分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及认识。

5.2与对照班比较,实验班200米测试时间减少的幅度更大,测试成绩提高的幅度更高。

5.3与传统方法比较,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200

因此,我们要求全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精心设计教案,改进教学教法。教师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安排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方法,如游戏法、竞赛法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感到枯燥,活动起来积极性自然就高。在基本部分的练习中,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提出质疑,允许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和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尝试,这样既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防止“放羊”,又可让学生多得“自由”。学生由于有了主动探索练习的机会,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浓厚,课堂上就会呈现生气勃勃的景象。只有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体质。只有当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后,才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才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锻炼身体,弥补缺陷。

三、体育活动多彩多样,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我校以班级活动形式为主,结合课堂教学的单项运动(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等)、简单器械、自制器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子、呼拉圈、踩高跷、阳光隧道、滚轮胎、滚大球、推小车、滚铁环、打陀螺、羊角球、两人三足等。这些项目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体能,增强了学生心理健康,而且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活动方式,形成了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有组织的自由活动”为教师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与个性差异提供了契机,拓宽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的视角,为教师有的放矢地选择教育方式提供了依据和可能,有助于提高工作效能。大课间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原来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向点拨引导、分组教学、情境和游戏化教学方式转变,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过去的“让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米跑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戴玉英.新课标背景下我省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23-28.

[2]周洪生.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14-20.

[3]胡净植.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4,25,(5).

[4]仲崇兵.初三体育课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

[5]苏永生,孟君霞.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体育教学,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6]邓树勋等著.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7]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田径运动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6:48-73.

[8]田继宗主编.田径运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2:49-

[9]吴东明主编.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2006.

博客的传播学研究和道德诉求

许燕梅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江苏南京

摘要:本文从解析博客的传播学特征入手,阐述了博客作为新媒体对传统道德导向的冲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博客对道德主体的价值诉求方式,从不同视角对博客时代的道德框架构建作出了新的阐释。

关键词:博客传播学道德诉求

“博客”(英文名称“blog”)比较完整的概念包括三方面:个人化表达的内容;频繁更新的日记体方式;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的内涵、外延及与其他博客的联系。和其他网络传播方式相比较,E-mail是点对点式的告知—反馈传播模式;BBS是网民们的随意发言;ICQ是个人或小群体之间的对话。这三种传播是一个个离散的点的传播,没有长效的系统性,而博客由于是“个人日志”的链接,在时间维度上可以持续,可以回溯,表现为较完整的个体,或是个体一个方面的完整形态。

一、博客的传播学分析

(一)双向反馈的传播模式。

传统的大众传播是由少数传播者对不确定的大众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点对面的传播,即传者—信息—受众。博客的出现使点到点、点到面、面到面、网到网的散布型双向传播模式得以实现,有的大众传媒也会力求传播的双向性,通过开办读者“回音壁”等形式,使信息再次反馈到大众传媒那里,但能真正完成信息反馈,做到信息双向传播的只有博客。在博客的自主世界里,处于被动地位的受众的社会参与性大大加强,他们可以被建构成名符其实有明显的参与性的公众。大众传媒预设了自己的受众群体,同时也预设了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构成一个大众传媒发布、受众接受的单向传播模式,并且通过议程设置和执行“把关人”的职能,有效操控着受众的参与性。博客所进行的是网络上“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尽管网络上的“面”相对大众传播来说范围较小,但当其汇聚到一定的程度时,便会对大众传媒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压力。传统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威胁,网上的新闻传播,意味着每个读者都能成为作者,人们不再只是“消费”新闻,而是更主动地寻找正在发生的新闻:读者、听众和观众现在有更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渠道,减少了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敬畏。这样,博客就赋予了个人前所未有的对媒体施加影响的权利。

情感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这种理念体现得更加充分与完善。教师在活动中要从过去的指挥者变成引导者,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受益者和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的能力及掌握基本的运动能力。平等的师生关系,平和的良好心态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全身心参与中享受到的自育和互育的乐趣,它会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不断改进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质量。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并给予满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比如:当学生提出跳绳有不同的锻炼方法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商量并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使学生在运动中有所提高。而跳绳需要同伴之间配合默契,掌握好节奏,协调一致,因而可更加密切师生、生生关系。

五、师生共同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像体育课那样严格(也有相应的组

(二)传受合一的传播形态。

“博客的传播模式中,媒介成为一个纯技术因素,这使得整个传播流程更为迅捷,新闻不再由少数人编辑加工后传播出去,博客信息文本的直接展示让网络的互动得到最大体现,这样,博客广泛的、直接文本展现的、信息立体的超级链接也使得新闻本身也有了变化,博客中新闻成了公众的主体意识”。[2]在传统传播模式中,信息从传者出发,通过媒介到达受者,信息的传达者与接受者是分离的。在博客传播模式中,每位博客一方面不断地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引用他人的评论信息,链接网络地址等方式为其他博客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又都不断地获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每位博客都有“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既充当信源,又充当信宿的角色,在充当信源角色时,博客通过编码,将信息上传到网页上,其他博客作为信宿,通过解码,从网页中获取信息。“传受合一”是博客传播中最根本的特征,在此过程中,传统媒介“把关人”的作用已经消失了。

(三)公共领域的个人化传播。

电子邮件、BBS和ICQ是传统的互联网沟通方式,BBS公共性很强,而个人性较弱;电子邮件和ICQ多用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在公众间的影响力较弱,博客则是公共领域的个人化传播,是个人在网上展示自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综合工具。传统意义上的日记,是属于个人的私秘空间,是基于一个封闭自我的独享,是自我传播的原始表达方式。对博客而言,分享、交流是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博客们发布网上日志,以公众化的形式发表私人的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和链接,将个人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心情、感悟、思考等全面地展示给公众,也在博客网站上浏览他人发布的信息和知识,博客成为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交集。其对于链接的利用,又把个人交流发展为公共交流,把别人的成果整合在自己的信息和知识发布中。当每个博客以自己的网页组成博客们的共同主题时,无数的分享便构成了共享。

独享基于封闭的自我,而分享则意味着有一个拥有者主体,意味着从这个主体出发而指向他者。要实现这种分享,首先要设定他者的存在,并且确定个人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日记。这是由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在博客世界里,共享却成了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和内在精神,原因就在于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就给予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织、管理、适宜的纪律约束等),能使学生摆脱上课的严肃性和紧张的气氛,活泼欢畅、热情洋溢、朝气蓬勃地进行锻炼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组织与活动形式各异,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适合各式各样的学生参与等特点决定了全体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身体锻炼的机会,使之受益匪浅。学校各级领导、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不但参加跑步、做操,而且积极地和学生一起参与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他们不但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带领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是激励学生积极锻炼,激发动机和提高自觉性、主动性的辅导者,使每一个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都能发挥潜能,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张扬。

上一篇:为古文背诵插上翅膀下一篇:番茄工作法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