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心理活动的优秀作文

2024-05-08

描写心理活动的优秀作文(共18篇)

篇1:描写心理活动的优秀作文

上午第二节课丁老师告诉我们管理班要查我们背古诗的情况了,背不下来不能走。我一慌,哎呀,我没背熟!谁知道昨天还吭吭吃吃背下来的古诗今天还记得住记不住。这可怎么办呀?

下课后,我忙打开书疯狂的背,可是脑袋就像生了锈,怎么也记不住。看着同学们在外面玩得正欢,我心想:反正也是背不下来了,还不如高兴一会儿,放松放松嘛。我抬起头来,看见旁边几个同学也在背,不行!我非得背下来不可。哎呀,这首诗怎么这么别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我怎么背不下来呢?我不信这个邪,反复念了好几遍,终于通顺了。到了管理班,老师要查了,可是我还是没有完全背下来。在管理班,我充分运用了时间,可是总是背了这首,忘了那首。放学了,老师要查了,没想到的事丁老师根本不查,就问一句:背下来了么?好多同学不背的同学都骗丁老师说自己背下来了,然后就走了。

我心想:那么多同学老师都没查,不信老师就查我,今天先溜了吧!回家背完不就好了?可是有一想,不行,这么做不是撒谎吗?妈妈常教育我撒慌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也要做一个好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今天没完成的事就得今天完成。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学校基本能够背下来了。

篇2:描写心理活动的优秀作文

可是今天放学后回家我才得知老爸在电脑上设置了开机密码,我万分着急却不知所措,心想:完了,邱龙肯定会说我是小狗,向不向老爸坦白呢?我的心里十分矛盾,要不就先把作业做完再说吧。

于是我很快就把作业做完了,我又想了想;给不给老爸说出这个约定呢?说了怕老爸很可能不同意,不说又怕邱龙说我是小狗。我考虑了很久,最终我还给老爸说了这事。没想老爸居然同意了,但是老爸说:“你和朋友约定下棋可以,可不能约定玩这么久了,这样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的,这次同意是为了让你说到做到。”

晚上十点半老爸帮我打开了电脑,并在电脑上设置了关机时间,我进入了象棋游戏,我和邱龙约定了一桌,我们便开始下起来,我先走,把我的“炮”移到中间准备打他的中兵,他又把“马”跳出来,守住自己的中兵,我再把我的“车”向前了两步……我们就激烈的“战斗”着,当我赢了3分,邱龙输了3分,明显我赢了,这时已两点到了我和邱龙退出了象棋游戏,电脑也关机了。

篇3:心理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心理描写经常运用哪些具体方法?各种方法都有什么作用?本文就此浅谈几点。

一运用联想

由于某人某事或某种环境的触发, 人们常常会产生联想, 包括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这种联想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引起的心理反应。描写人物的联想, 从纵向和横向上透视人物的内心, 能扩大心理活动的容量, 给读者以人物心理上的纵深感。另外, 人物联想什么而不联想别的, 回忆此而不是彼, 想象未来是这而不是那, 便于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上习字课时,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的低声叫着, 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这段心理描写不仅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 而且也符合平时贪玩的小弗朗士的个性。只有小弗朗士那样的孩子, 才会由鸽子的叫声联想到侵略者强迫学习德国语的罪行, 它充满着小弗朗士对侵略者的辛辣讽刺和强烈憎恨。

二描写梦境

梦境虽说不是人物清醒或者自觉的心理活动, 但它总是与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梦境是心理活动的一种曲折的形象的反映。王朝闻说得好:“梦是心理的形象化了的反映……不论它的状况怎样复杂、新奇以至怪诞, 它和人物的性格及其处境常常是有密切关系的, 它是和人在一定时期的认识、情感、意志有密切联系的。” (《谈人物的心理描写》) 梦境描写往往用来袒露人物心灵深处的向往、悸动、隐秘等, 所以它表现的人物心理和揭示的人物性格往往非常深刻。

《阿Q正传》第七章中描述阿Q的“革命”梦, 极其深刻、形象地表现了有革命要求但还没有觉醒的阿Q所理解的革命, 反映了孤苦伶仃、生活里充满屈辱和痛苦的小人物想反抗、报复、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找不到正确途径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三描写幻觉

幻觉像梦境一样, 是心理活动的特殊形式。幻觉像影子, 顺着影子总能找到投下影子的物体;透过幻觉, 就能体会到人物心灵深处的追求、思念、忧虑等。幻觉是心理活动的折射。

“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这里的幻觉描写, 把作者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描写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往往用来描写激烈的内心冲突或者感情变化幅度较大的心理活动。它的特点是直抒胸臆, 把思想感情表现得如潮水般奔涌, 使读者和作品的主人公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 哈姆雷特那段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 是他对于“生”和“死”的思考, 表现了他内心的困惑, 极具哲理性, 能深深打动读者。

五一般的直接描述

直接描述心理活动, 是心理描写普遍运用的方法。

《林黛玉进贾府》中待到拜见王夫人, 黛玉发现“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 她“见黛玉来了, 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 ……黛玉便向椅上坐了。”按理说, 黛玉远来是客, 便是坐了东边上首贾政的座位亦不为越, 但黛玉仍没有坐, 而是坐在炕下的椅子上, 因为她不想贻人口实, 惹出是非。“料定”便极其细腻地表现了她“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的心理。

直接描写内心活动, 就像用一把犀利的解剖刀去剖析人物的内心, 自由灵活, 便于多角度地展开, 能描述出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六间接心理描写

有时还借助对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 借助环境描写来着意烘托、透露人物的心理, 这就是间接描写。

间接描写跟人物动作、神情、语言和环境等描写配合运用, 互为补充、互相映衬而笔墨简省。间接心理描写运用得好, 能更含蓄、更传神、更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莫泊桑的《项链》里, 写到玛蒂尔德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那借到了那串精美的项链时, 只用了四个小小的动作:“她跳起来, 搂着朋友的脖子亲她, 然后带着这串宝物溜也似的走了。”就写出了她此时此刻内心里一浪比一浪高的狂喜。

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微妙的, 作为表现这种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也是多样的、灵活的, 难以截然分开的。上面从六个方面分析的心理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只不过是就大体情况而言的, 在实际运用中, 这些方法经常是揉合在一起的, 它们的作用也是互为补充、互相渗透的。

[责任编辑:李爽]

摘要:在人物形象塑造中, 心理描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本文简要阐述了心理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篇4:如何描写心理活动

为什么人物写出来不生动,没有给读者留下印象?外貌、动作、神态、语言,这些是外部的描写,如果都写了,还不够生动,那可能缺少了内部的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描写要结合人物特点进行,展现人物内在的情感世界,刻画人物真实的个性。人物具有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有时候人物内外统一,有时候故意写得内外不一致。内部和外部结合写人物,效果更好。

心理活动描写从来不是孤立的,要和外貌描写、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等有机结合。

例1:苹果树下,站着一位仰着头的老太婆,头发像一堆灰白的乱草,用一块彩色格子的花布包扎着,鼻子像啄木鸟的嘴巴一样尖……

米粒想:或许,我遇见巫婆了?就像传说中讲的那样,巫婆在森林里住了几百年?或许更加长一些时间,几千年?

真没想到这个没有狼的森林里居然有女巫。

女巫手里拿着的不是扫把,而是一个超级棒棒糖。

一段外貌描写过后,心理活动描写出场了,写了米粒心里的疑问,是一连串的问号。这些心理活动是有针对性的,不是随意的,读者从米粒的心理活动断定米粒遇见的是女巫,接着才开始对巫婆进一步描写,糖巫婆的身份才揭开。内外结合地描写人物,针对女巫身份进行心理活动描写,在亮出身份之前就已经给了读者比较完整和清晰的女巫印象。

这段心理描写如果改成女孩米粒和男孩小眼镜的对话描写也是可以的。但这段故事中只有米粒独自面对女巫,所以,不可能进行对话描写,此处就成了自言自语式的心理描写。

例2:糖巫婆有了想要得到“滴答”的想法,“滴答”到底是怎样的猫头鹰?一只长着棕色羽毛的猫头鹰吗?哦,她不会嫌他长得有些扁的。

她越来越想得到这样一只住在城里并且有名字的猫头鹰了。

哦,她一刻也不能等了,她决定在天黑以前去城里一次。看情形,糖巫婆是非要在今天得到猫头鹰“滴答”了。

写文章总是要一步一步交代情节的,米粒为了摆脱糖巫婆,解救自己,想出一个办法支走糖巫婆。这段描写就用了两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完成了。

先让糖巫婆想:“滴答”是什么?“滴答”是猫头鹰形状的钟,糖巫婆见都没见过,但在糖巫婆的心里似乎已经得到了。把糖巫婆想要得到“滴答”的内心世界暴露得一览无余。写出了糖巫婆凶巴巴的外表下性格的另一面,她冲动,心思简单,也有天真的一面。

然后,糖巫婆就要开始行动了。故事中森林篇章的叙述就要顺利地转入城市篇章了。这段心理活动描写就是叙事转换的铺垫。可见,心理活动描写是叙述故事的一种基本方法。

例3:米粒想起了妈妈,拥抱着她的时候,是多么的温柔。

也想起她的班主任夏老师,想起夏老师拉着她的手和她说话的感觉。

她甚至还想起了高校长,他高高的鼻子尖常常在冬天里冻得像红萝卜,她很想去摸一摸,但是始终因为他是校长而放弃了这个念头。

洛卡想起了他的爸爸老黑熊拥抱他的时候那么用力,抱得他疼,想起来都让他快活。

心理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回忆,是一种特殊的倒叙,写作过程中适当穿插过去的事情,放慢往前叙事的节奏,让读者回味。

同时,心理活动描写更是角色情感的描写,写出了女孩米粒对妈妈、夏老师、高校长的温馨感觉和美好情感,写出了洛卡熊对爸爸的爱。

妙招总结:

1.心理活动是一种自言自语,是没有说出的对话,是内心独白。充分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部描写结合,展现人物更为丰富和独特的个性。

2.心理活动描写也是抒情的一种方式,写出了人物的情感。

3.心理活动描写也是叙事的一种基本方法,可以让文章叙述顺利过渡或者放慢节奏等,写得更为细致。

4.心理活动描写不是孤立的,要和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等相结合。

跟着作家学,试一试

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理活动,观察图中景物,尝试着将景物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相结合写一段话。

习作精彩片段摘录

面对森林

徐天越

我惊讶地看着这棵大树,这棵大树我两只胳膊还抱不过来,它应该活了至少50年了吧?风风雨雨这么多年,想必它经历过很多惊心动魄的事情,可如今它却被一棵不起眼的藤给缠住了。

它在慢慢死去,尽管它很高大。

它在慢慢死去,尽管它很挺拔。

我沉浸在悲伤中,强大与弱小……这两个词仿佛巨大的铁锤,一下一下敲打我的心。没有永远的强大,也没有永远的弱小,就如那棵明媚阳光下被藤缠住的树。

走出森林,谁也不知道,我的内心又长大一岁。

篇5:描写心理活动的作文

心里装得你的好,不仅仅是因为你是我的亲人;心中记得你的不仅仅是你给予我生命......亲爱的妈妈,我的心里永远装着你的好!

心里装着你的好是你对我的关怀。清晨,天才蒙蒙亮。妈妈便为我做好了早饭。我坐在餐桌旁,一边喝着热好的牛奶,一边吃着面包。妈妈对我说:“上学过马路要小心点,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搞小活动,要听老师的话......”我不耐烦的答道:“嗯,知道了。”妈妈突然不说话了,我不经意的看了一下妈妈,妈妈的眼角添了几丝皱纹,可妈妈的眼睛里流露着对我的关爱。妈妈虽然有些唠叨,但我知道,这些话语中充满了对我的爱。

心里装着你的好是你对我的信任。一次期中考试后,我的英语成绩下降了许多。我带着一副苦瓜脸进了家门,妈妈看到我这富有样子就问我怎么了。我答道:“考试没考好,英语成绩下降了许多,我真是太失败了。”妈妈安慰我道:“没事,还有下次嘛!好好努力,争取期末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我不自信地说:“我行么?”妈妈笑了笑答道:“你一定行,好了,不伤心了,下次努力,加油!”妈妈的嘴角微微翘着对我点了点头似乎在说什么也打败不了你。

篇6:描写心理活动的作文

可是,她的心告诉她:这是一个现实,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实……

最终拿到试卷了,她名字前的数字:从1变成了23,听到这一分数,同学们将异样的眼光齐刷刷的投向了她,有的同学甚至发出了惊异的叫声,这每一幕都深深的刺痛这她的心,她的眼里有一个无助的精灵在痛苦这……

她楞住了,极力把目光避开所有人,把头埋得很低很低,呆呆地望着自我的脚尖,一颗颗如珍珠般的东西在她的眼中打转,她竭力控制着自我的情绪。

她像丢了魂似的,眼睛失去了神采,脸上一阵白一针红。连她自我也不明白是如何回到座位上的!

望着那张披红挂彩的试卷,那上头一个个如同咒符般的文字,她恨不得撕了它,可是——她不能!!

上课时,她把头埋得很低很低,此时她感觉度日如年:时间过得很慢很慢,恨不得用毫秒来计算!

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境往家中走着,天空是灰暗的,云朵黯淡无光,树木小草失去了生机,花朵在无力地呻吟着……

篇7:描写心理活动的作文

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理解,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相依为命的母女俩家境贫寒为了供女儿上大学,母亲拚命赚钱,后来累坏了身子,。女儿感动得送了母亲一件礼物,却因母亲对家境的考虑而不得不伤了女儿的心─礼物被打碎了。这个故事体现了母女俩互相的不理解,两个人都没有心理换位,都没有好好替对方想想,想想彼此的心情和感受,想想这么做会不会给对方造成伤害,如果她们考虑到了这一点,这件事就不会发生了。

老师和学生之间也要互相理解。学生做错了事,来势不能一味地批评他们;老师若做错了事,学生也不能一味责怪老师。报纸上曾有这么一篇报道:一个学生因为拿了同学的一支钢笔,竟被老师在脸上刻了一个“贼”字。这显然透露出的是老师的道德问题,但从中我们也能看出,老师是不理解那位同学的,小孩有一点小偷小摸的现象,是正常的,他们还没有完全地辨别出“自己”和“非己”的东西,所以老师应该理解他,并语重心长地开导他,更不能侮辱他。在此基础上,我们学生也应该理解老师,老师由于疏忽而犯的错误,我们应采取“心理换位”的战术,想想,如果是自己,会不会也这样呢?

朋友之间更需理解,只有互相理解,方可筑起坚固的“友谊之堡”,倘若这其中的材料缺少理解,“城堡”会变得不堪一击。生活中朋友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小矛盾、小冲突,关键看两人是否都“心理换位”了,是否理解了对方。若不理解,他们的友情从此会没有了;若理解了,他们的友情会更进一步。

篇8:《变形记》的人物心理描写

小说开头写道:“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 发现自己变了形, 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作者没有交待任何原因, 而是在下面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周围环境和他的心理活动。他发现自己变成了大甲虫, 惊慌而忧郁。他之所以会这样, 是因为人变成了“非人”, 不能自已后, 就再也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切无从猜测的灾难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在现代西方社会中, 是什么使格里高尔这样的小人物失去了人的本质, 异化为非人呢?从人物的内心独白中可以得知其因。正如他想:“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那种烦恼, 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 不定时的、劣质的饮食, 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 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 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可见, 工作辛劳, 饮食低劣, 友情淡薄, 心里烦恼是他异化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还债的心理压力大, 受老板的气, 使他一直生活在重压之下。“我若不是为了父母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 我早就辞职不干意见一股脑儿全告诉他。他非从斜面桌上掉下来不可……只要等我积攒好了钱, 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要五六年吧, 我就一定把这事办了。那时候我就会时来运转。不过眼下我必须起床, 因为火车5点钟开。”由此可见, 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工作上、生活上、心理上方方面面的压力, 致使他异化为非人。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 他想为父亲还清债务, 他想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他想给妹妹实现上音乐学院的“美梦”, 他想……作者通过心理描写不仅揭示出主人公变形的原因, 而且也写出了人物变形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

作者浓墨重笔写主人公变形后悲凉凄苦的内心世界。他的心理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变化:由开始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 到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 再到他被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格里高尔心理变化的全过程,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是多么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 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和悲凉。格里高尔非常清醒地了解自己的处境, 面对死亡还仍“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 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 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他表现得异常冷静, 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这对于格里高尔来说或许是一种无奈的超脱。对家人来说, 他的死亡, 倒使亲人们如释重负一般, 他们不但不悲痛, 反而去郊游, 得以

变形前格里高尔勤奋工作, 拼命干活。能挣钱养家时, 就是父母的好儿子、妹妹的好哥哥, 家中的顶梁柱。但变形后, 失去人的本质, 不能挣钱养家, 在家人眼里成了“累赘”, 因此亲人们逐渐憎恨他、厌恶他, 最终抛弃了他。而他却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恋亲人。这种人情反差, 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 致使亲情淡薄, 人性扭曲。在生存竞争的高压下, 人被异化为非人, 人的本性失落, 人际关系异化。主人公变形后, 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 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被暴露无遗。什么父子情、母子情、手足情, 一切亲情都化为乌有。父亲的狂怒, 母亲的无奈, 妹妹的厌弃, 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在金钱和私利面前, 亲情变成仇情, 善良变成冷酷, 这就是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真实的人际关系。

小说用荒诞的情节来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 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人变成甲虫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 但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 人一旦失去了谋生的能力、手段、资本和机会, 就无异于一只甲虫。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 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作品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 这就是“卡夫卡式”小说的特色。

篇9:细腻生动地描写心理活动

叮叮陈(资深童书编辑):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一本图画书《晚安,小熊》。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插画家昆特·布霍茨,他非常擅长捕捉人们瞬间的内心感受,然后用图文展示出来。在这个故事里,你可以听到小熊的心声:小熊盼着有个暖烘烘的被窝,因为被子里面总是太冷了。

主持人:陈老师的话其实告诉我们,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去直接刻画。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常常会用到“心想”“感到”“若有所悟”等这些标志性的词语。例如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当写到司马迁在遭遇飞来横祸,打消轻生念头之后,有一段心理活动描写:“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这段合理感人的心理描写,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司马迁在背负痛苦与耻辱的重压之下,打消轻生念头的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忍辱负重、追求生命价值的性格特点。

范泽木(儿童文学作家):是的,心理描写要能体现人物性格,不能为了描写而描写。心理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的,只有写复杂了,才能体现人物性格。“他走出门,心想,今天天气真好,我应该去公园放风筝。”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但因为太单一,所以不能体现出人物性格,也就没有描写的必要。“今天天气很好,他内心很纠结,是去放风筝还是去新华书店看书?他早就想把家里的风筝拿出去放了,但新华书店的新书也很吸引人。最后,他终于艰难地做出选择,去放风筝。”这句话因为有对比,有挣扎,突出人物的矛盾心理,比较有可读性。

叮叮陈:还以《晚安,小熊》这本图画书为例,连小熊幻想着的故事,也在悄悄地告诉你他的秘密:明天,小熊又会成为海盗,和船长一起到大海中航行,发现远方的陆地和宝藏。

主持人:也就是说,借助梦境幻觉是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另一种方式。例如课文《姥姥的剪纸》,“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你看,作者正是借助虚幻的画面和声音,让读者深刻准确地把握了“我”——一个游子的心声:故乡、姥姥永远是“我”心中的牵挂!

范泽木:说得好极了!我想补充一点,那就是心理描写要放在矛盾冲突中。只有在矛盾冲突、情节转折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才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比如同样看到有人摔倒了,不同的心理描写就能反映不同的性格特征。“天啊,他怎么摔倒了。他这么重地摔在地上,该多痛啊。我必须马上冲过去,把他扶起来。”“他怎么摔倒了呢,刚才不是还走得好好的吗?他不会是来敲诈人的吧,我把他扶起来,万一被污蔑怎么办。”在同一个矛盾冲突中,不同的心理活动就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物性格。比如前者,就反映人物的果断;后者反映了人物的多疑。

主持人:在习作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写一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可以写自己害怕时的心境,或担心时的心情,或后悔时的心理感受……但要注意的是,所写心理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要做到恰如其分,实事求是,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相信只要坚持练习,每一位同学都能细腻生动地描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篇10:描写心理活动的作文

夏日里最务必的解暑神器乃是西瓜,冰镇西瓜的火红瓜瓤,娇脆欲滴,沁人心脾。

每年给我们带给西瓜的是各地的瓜农。在城市的街道边,道行树旁,一辆辆破旧的农用机车的车斗里堆满了西瓜。瓜农们要在城市里卖西瓜,直到卖完西瓜为止。就在这样的天气下,他们不曾歇息,为了生计苦苦叫卖,从早到晚。

为了省钱,午后饭不吃,只有几个蔬菜艰难度日。晚上没有钱住旅馆,在昏暗的路灯下,铺上草席盖上一张床单,就这样将就几个夜晚。他们白天顶着酷暑,晚上抵抗着蚊虫。给人们带给新鲜的西瓜,却要遭受身体上的折磨。

就这样的一个群体,为生计奔波,即便卖不了几个钱,就当是为了一年在地里的耕种收获。

前几日都市频道对这个群体做了一则报道:瓜农在忍受着身体上折磨的同时,还要忍耐着心灵上的创伤。郑州市一位瓜农,叫卖了几日,挣得了几百元,可在一晚上这钱连同手机让小偷偷去。这位瓜农咬牙切齿也无可奈何,在路边潸然泪下。被一位好心人发现,丢下了五百元无声地走了。还有一位爱心人士用自己的钱买下了一车的西瓜,然后他捐给了儿童福利院。也有类似的报道,人们称这样的西瓜为爱心瓜。这位瓜农高兴得合不拢嘴,满脸皱起了很深的皱纹,一双大手不断地抹着因激动而夺眶而出的泪珠。应对记者的镜头,他更是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感动。当记者问到他的情绪时,不善言辞的他思索了老半天,最后说出:“心里美滋滋的。”也许只有这句话才能更直观的诠释他的感受。

对于那些爱心人士来说,在瓜农最危难困苦的时刻伸手帮忙了他,这是善良的表现,那位瓜农必须会永久记住这位好心人,而福利院的孩子们也会记住这些爱心瓜的甘甜和凉爽,可能也会感到“心里美滋滋的”。

“心里美滋滋的”这是对援助者的最高评价,同时也是对援助者的一次鼓励,鼓励他们经常传递自己的爱心。援助者的绵薄之力都能让被援助者感到如此的感受,看来,送爱心并不是一件难事。近几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此刻正是灾区人民最需要帮忙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就应献出自己的一片心意。

篇11:描写心理活动的作文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灰色的水泥的上投射出大大小小的光斑,在阳关的照射下地面上空的浮尘轻轻闪着微光。我坐在屋子里,透过窗户看外面的一切,全然忘记了自己就应做什么。

笔顺着桌面朝倾斜的那边滚去,圆滑的笔杆与桌面摩擦触碰,发出“咕噜咕噜”的轻响。我强迫自己收回视线转头去看桌面上一份份摊开的作业。却无法让自己专注下来去理解那密密麻麻的文字。

天气很冷,冻得我的神经也麻木了。

作业事实上已经写完了很多,但凌乱的书籍还是让我心生厌烦。那段时间,我不断的去学习总是想着什么事情先放放再说。但在我刚刚坐在椅子上静下心来的时候,压迫感迎面而来,使我平静下来的心又重新烦躁不堪。

在那种时候,有一种感觉,不想继续工作。既然不想,那就不做。但无事可做的无聊和空虚同烦躁一样让我厌恶。于是,就要找能够让我静下心来的事做。

我去翻了书柜,翻开旧时我的日记本。本子很旧,上面的纸页被撕掉不少,本子也很新,多年的积压使它没有再受损,干净,平整。我轻轻翻开本子,细细读起小时我的文字。

我笑了,文字在此刻的我看来很幼稚,里面记述的故事使我不由的去回忆。流水账唯一的好处在于它完整的详细的记录了一件事。

墙上的时钟滴答的走着,我坐在桌旁一动不动,钟摆的声音代表着时间的流动。

当我合上本子的那一刻,心里很舒畅,那里面所讲的故事实在让我开怀。心里美滋滋的,所有的压力在一瞬间被抛到九霄云外,心里很简单。

我转头看向窗外,阳光不在那么强烈了,太阳变得通红,黄昏了,夕日欲颓。

门外响起钥匙转动门锁的声音。是妈妈。她带着妹妹购物回来。妹妹手里拿着很多糖果,以至于不得不抱住那些糖果。妈妈说出了往日去购物回来必须会说的话,给姐姐分一个。可我从来不指望妹妹会慷慨的给我一个。

她很小气,这是我一向以来对她的评价。但这天她却将糖果一股脑放在桌上,说,姐姐,吃吧。我很奇怪她的举动,她转过身去捡那些刚刚掉在地上的糖,不忘跟我说一句,别给我吃完了。

我笑了,说她小气。拿起一颗糖放在嘴里,揉了揉糖纸。糖很甜,甜到心里去了。心里美滋滋的。

窗外的天已经黑了。我坐在沙发上陪妹妹看电视,厨房里传来妈妈炒菜的声音。咔嗒,门响了。我对着刚刚进来的爸爸喊到,吃饭了!便向玄关后的餐厅跑去,心里美滋滋的。

篇12:有描写心理活动的作文

差不多每天我一进门就唠叨:“作业快做好,不要看电视。”要是这句话改成亲切的说:“毛毛,你写好作业,妈妈跟你玩跳棋。”那该多好。

有几次,妈妈只护着弟弟打我,我也跟妈妈顶嘴。那时我只想着:“以后我不听你的话了,哼。”可事后我把跟妈妈吵架的事全忘了。妈妈,我真想问您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用打我这个方式来告诉我,我是错的呢?”而我多想您会跟我坐下来谈一谈,跟我讲一讲一些道理,这样既可以很快烟消云散,又可以不伤了大家的和气……”

妈妈,你从白天干到黑夜,又是多么辛苦,我从心里发出呼唤“妈妈您辛苦了!”,我真是搞不明白,有时妈妈的表情怎么一下子雨转晴,又从晴转阴,再过一会又雨过天晴。其实我是最不想看妈妈对我皱眉头了。因为这表示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篇13:浅谈《红楼梦》中的心理描写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书中的具体体现:

比如《红楼梦》二十九回, 写黛玉病了, 宝玉来看她, 两人因为都把真心藏起, 互相试探而发生口角。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淋漓尽致”这种写作手法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陈述, 十分生动地揭示出二人的情真意切的心灵。

原来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 况自幼和黛玉耳鬓厮磨, 心情相对, 如今稍知些事, 又看了些邪书僻传, 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闺秀, 皆未有稍及黛玉者, 所以早存一段心事, 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或喜或怒, 变尽法子在暗中试探。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 也每用假情试探, 如此“两假相逢, 终有一真”, 其间琐琐碎碎, 难保不有口角之事。即如此刻, 宝玉的内心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 还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 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 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 你心里竟没有我了。”……那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 虽有‘金玉相对’之说, 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 你只管了然无闻的, 方见的是待我重, 无毫发私心了。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 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 只要你随意, 我就立刻因你死了, 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 不知也罢, 只由我的心, 那才是你和我近, 不和我远。”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 我自然好。………”

作者独具匠心地设置了这段心理刻画, 把二人此时的内心世界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出来。因为生活在封建大家族那样的环境中, 封建传统观念依然顽固, 加之黛玉自尊心极强, 宝玉的痴情又只能存在心中, 这样两个情窦初开的年轻人, 是不可能直吐心曲的。作者以其特有的高超笔法, 用无声的语言, 让相爱的双方内心交流, 互吐情怀。使用这种内心分析的方法, 读者既受到强烈的感染, 又无荒诞之感, 确是神来之笔。当然对于宝黛间这种欲吐又吞, 半流半塞, 闪闪烁烁的爱情表达, 作者在适当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插上一笔精到的议论和分析——“宝玉早存一段心事, 只是不好说出来……”作者的这一剖析, 就将闪烁其辞的后面的真象, 清晰地再现于读者面前, 提示出两人爱情心理不能畅通的因由, 也就填补了读者印象上宝黛曲折多变、闪烁不定的感情虚线。读者对他们这种难言的隐情, 真挚相爱的心灵, 更具同情心。读者也从中窥视到了隐藏在二人感情纠葛后面的是两颗倍受执着爱情磨难的心:这两颗心各自越是防备到十二分, 就越是贴切到十二分, 也就越显出二人爱情的真、深的光辉。《红楼梦》中这种“淋漓尽致”的心理刻画, 就是这样于揭示人物的内心隐秘中, 有力地突现人物性格, 并强烈地感染读者, 使作品的人物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这种“淋漓尽致”的写作手法还体现在作者将情融于景中, 情随景转, 情的回环, 自然流露的一种对人物内心描写上, 如《红楼梦》二十七回中宝钗扑蝶便是一例。在芒种节送花神的早上, 大家不见林黛玉来, 宝钗主动去找。当她走到潇湘馆外面, 看到宝玉先进去, 她便作了一番利弊的权衡, 决定不去为妙。这时她“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 大如团扇, 一上一下迎风飞舞, 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 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 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 来来往往, 穿花度柳, 欲将过河去了。到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 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 香汗淋漓, 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 刚欲回来, 只听滴翠亭里面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她听到了一个爱情的秘密;红玉与贾芸私相赠送手帕。在她将被发现时, 她用了“金蝉脱壳”之计, 嫁祸给黛玉。宝钗的情是景诱发的, 情随景转, 自然流露, 没有做作, 十分的逼真可信, 这是因为当她看到宝玉与黛玉在一起时, 她主动回避, 但在她内心深处, 产生了一种朦胧的妒情, 在外界条件刺激下偶然发露。黛玉从本质上来说, 是她的情敌, 看到宝玉与黛玉亲密相处, 她有一种本能的不快之感, 妒情因黛玉而起。后来看到美丽的蝴蝶, 她追着扑着。她正值青春妙龄, 对美的事物喜爱与追求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实际上“美不仅在物, 亦不仅在心, 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1) 而蝴蝶一般被看作形影不离的恩爱夫妻的象征, 她带情看蝶, 对蝴蝶双飞有着无限眷恋的艳羡, 是她心灵深处追求美满婚姻的情感外化, 是她对纯真爱情羡慕的自然流露。羡慕和妒嫉, 都是一种感情的两种表现形式, 这种感情就是对美好事物的肯定:希望美好事物属于自己, 从而学习、追求、进取, 这就是羡慕, 具有积极的意义;见到美好事物属于别人, 从而想破坏它, 贬低它的价值, 怨恨它, 这就是妒嫉, 这是消极的。宝钗心灵深处正激荡着这两种不同的情感。当她偷听别人的隐私将被发现时, 竟嫁祸给黛玉, 咬定黛玉的瞬间是多么果断、肯定、自然, 没有丝毫的犹豫, 撒起谎来脸不红, 心不跳, 象个出色的演员, 过后良心上也没有受到一点点谴责。这是妒情占上峰, 情的流水作回环流动, 回归到黛玉身上。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 描写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烟雾弥漫”这种对深层心理活动进行表现的手法在《红楼梦》中的具体的体现:

如《红楼梦》第八十二回写宝钗打发一个婆子给黛玉送了一瓶蜜饯荔枝去, 那婆子仔细端详了黛玉旁边的袭人道:“怨不得我们太太说这林姑娘和你们宝二爷是一对儿, 原来真是天仙似的。”咕哝哝地说:“这样好模样儿, 除了宝玉, 什么人擎受的起。”黛玉当时很恼婆子莽撞, 晚上回去, 不禁千愁万绪, 涌上心头。想起自己身体不好, 年纪又大了, 看宝玉光景, 心里虽没有别的人, 太太、舅母又不见有半点意思, 不禁叹气掉泪, 无心无绪, 和衣睡下。半夜后她作了梦, 梦见凤姐和邢夫人、王夫人、宝钗来向她道喜, 并给她送行。凤姐说她爹升了湖北粮道, 娶了一个继母, 并托贾雨村作媒, 把自己许配给继母的一个亲戚续弦, 现在派人来接自己回去。黛玉听了一身冷汗, 心上着急, 硬说:“没有的事, 都是凤姐姐混闹。”众人见她不信就纷纷离去。黛玉哽哽咽咽, 恍惚觉得又和贾母在一起, 于是向贾母哀求, 书中是这样描写梦境的: (黛玉) 两腿跪下去, 抱着贾母的腰说道:“老太太救我, 南边我是死也不去的!况且有了继母。我是情愿跟着老太太一块儿的。”但见老太太呆着脸儿笑道:“这个不干我事。”黛玉后来又着急地去找宝玉, 宝玉要她住下不走, 并说:“你不信我的话, 你就瞧瞧我的心。”说着就用小刀往胸口一划, 只见鲜血直流, 还用手在划开的地方乱抓, 要掏心给黛玉看, 后发现心没有一翻就倒了。黛玉放声大哭, 当紫鹃喊醒她时, 才知是一场恶梦。

现在我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对黛玉的梦进行探讨, 现代心理学对于梦境的解释有几个要点:首先, 梦境是人们脑中积存起来的各种表象的是先早接受刺激时, 保留在大脑皮层的痕迹, 都是人们在生活中曾经经历过、思考过的东西。道德、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社会观念的影响, 与一部分思考过、经历过的东西, 本人不能公开表现出来, 甚至有意压抑、排斥在意识以外, 成为潜意识。这类遗忘了的心理活动, 在一定情况下会在人梦中出现。其次在梦中出现的都是与人的感性认识或形象思维相联系的第一信号系统, 不排除性认识或逻辑思维相联系的第二信号系统。由于第二信号系统形成得晚, 比较娇嫩, 在睡眠中会有抑制, 所以人在梦中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另外, 人们在白天觉醒状态中时, 第一信号系统在第二信号系统的指导、调节、监督下进行的, 保证了各种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睡梦中, 第二信号系统受到抑制, 第一信号系统脱离了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和监督而加强活动, 在大脑皮层上自由释放和随便组合, 产生了各种杂乱离奇的情节和象征性景象。不过尽管梦中的情节离奇, 但组成这些情节的原始材料, 仍然是人们看见过、听说过、想到过或体验过的一切, 它在缺乏理智监督的情况下重新组合而已。而且由于梦中出现的形象都是曾经思考过、经历过的一些东西, 它常常可以反映人们的潜意识或意识中最隐秘的部分。

生活在18世纪的《红楼梦》作者当然不具备20世纪心理学知识, 但他们具有极严格的精神和最深刻细致的生活体验, 因而使他们对黛玉恶梦的描写与现代心理学家对梦境的解释一致。

这个梦境中, 展示了黛玉内心中最深微的思索和最隐秘的忧虑。梦中给她送行的除了邢夫人、王夫人、凤姐以外, 还有宝钗。前面三位都是贾府的主妇, 而宝钗和她们一道, 看起来, 她如果不是已经跻入也是将要跻入贾府青年主妇的行列了。而自己呢?却是被迫离开心心相印的宝玉, 走向那陌生的死了前妻的男子身边。在这关键时刻老太太却是冷眼旁观, 对自己的哀求无情拒绝。贾母的冷酷心肠, 自己的凄凉结局, 黛玉有没有想到过?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在她生活中出现过许多可以引起联想的事情。

以上那些感觉和想法, 黛玉有意把它们压抑到心灵深处, 甚至意识以外, 成为潜意识, 有意把它们遗忘。但是在送蜜饯荔枝婆子的“莽撞”话诱发下, 它们却以怪异形象和离奇的情节在梦境中呈现了。这些形象和情节, 表现了黛玉在深层心理中, 对自己前途的预测和对贾母等人本质性格的认识。这段“潇湘惊梦”中对主人公深层心理的描写, 更进一步丰富了林黛玉的性格, 梦中冷酷无情的贾母形象, 是黛玉有意压入潜意识中的平时对老太太本质性格的认识的再现, 它体现出黛玉日常生活中透过重重假象把握人物本质性格的能力;梦中宝玉剖胸掏心的离奇情节, 所表现的是黛玉对宝玉把他全部爱情都献给自己的深透理解, 它是黛玉最终对于情侣已高度信任的象征性体现。书中主人公受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而被主人公压抑入潜意识中的思考, 是读者在主人公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了解到的, 今在恶梦中展现出来, 生动的形象中闪耀着潜隐于主人公灵魂深处的智慧的灵光和品格光辉。黛玉在梦中向贾母哭诉宁肯当奴婢, 死不离贾府 (实指宝玉) 的心愿, 体现出黛玉在下意识中爱情仍表现得那么执着和坚定, 在她的凄楚欲绝的哀求中, 又包含着所求不遂以后, 将“洁来洁去”的冰雪般冷酷的坚定。

这深层心理描写, 把主人公本来已非常充实的性格又刻画到何等深刻的程度啊!可见《红楼梦》中这种“烟雾弥漫”式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都是十分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鄂《红楼梦》, 太白文艺出版社;

[2]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 三联书店出版社;

篇14:《迟到》的心理活动描写作文

《迟到》一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摘抄:

课文《迟到》心理活动描写

当我看到爸爸来到学校,心中不禁害怕了起来:“爸爸来学校干什么?莫非是来打我的`?哦不,那该多害羞呀!还是来把我的“劣迹”告诉老师?老师一定会吵我的……”这时,老师示意我出去,我心情忐忑的走了出去。边走边想:“上天保佑呀!千万不要让爸爸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否则脸往哪搁呀!”

我硬着头皮走到外边,爸爸面无表情地站在那盯着我。我顿时有种不祥的预感:“这真是要打我或告诉老师吗?别呀,我可承担不起,脸面何在!”我逐渐涨红了脸。突然,爸爸把花夹袄给了我,我想:“这是要干什么?不打我了?这是怕我冻着给我送的?……”我心中充满问号。爸爸示意我穿上,又给我了两个铜板。我顿时明白了,心中充满了暖意。

篇15: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小学作文

我想12点已过,应该到了7.1了吧。该死的还没查出成绩。我的心一下子不能平服过来。不知该笑还是该哭好。那些招考网的工作人员未免太没信用了吧。最后我拖着疲倦的身子,不舍的回床睡觉。

可昨晚一夜没睡好,我的脑海里不停假设出成绩公布后的的情景。如果考差了,我该如何面对父母的恨铁不成钢,亲戚鄙夷的态度,老师绝望的眼神,同学的嘲笑,重点中学的莘莘学子意气风发,我只能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我不敢在想下去了。眼泪慢慢的沿着脸颊留下,打湿了枕头,我不想去擦,任它流干……不知道何时睡去的,半夜醒来竟是一身冷汗。该来的总会来的,何必这么执着……

篇16:描写心理活动的作文200字

哼,这个老爸,有好东西现在却不给我,真是讨厌。我肚子都咕咕叫了!不过,里面是什么东西呢?说不定是一块蛋糕,上次老爸还欠着呢!可能是一根冰激凌,因为冰激凌是我的最爱。哈哈,说不定可以和表弟玩“雪糕大赛”呢!也说不定是什么好喝的,比如说……可乐、雪碧,还有七喜!想想都开心!哈,到底是什么好吃的呢?只好等表弟来了再说吧!

表弟,你快来啊!

篇17:描写心理活动的优秀作文

一、映衬手法表现虚实交融的感情纠结

用《凡卡》上公开课, 是小说主人公李京京和虚拟世界中的人物凡卡产生感情纠结的起点, 小说也以朗读《凡卡》为契机, 启动了故事情节。于是, 小说中处处以凡卡的故事引领李京京的感情, 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讲义上的《凡卡》, 京京“喜欢极了”, 可怜的凡卡“总是缠在他心上”, 弄得他“神情恍惚”, 这是京京感情展开的起点。由朗读凡卡给爷爷写信的情节, 带出京京回忆小时候乡下的爷爷给他讲故事的情景和他的家庭情况, 以及他对爷爷的思念;接着由凡卡的小女伴想到他和乡下的好朋友妮儿在一起的快乐事儿。京京指出同学朗读预演中的错误一节, 以对凡卡身世的准确体会否定了同学赵小祯, 这种体会只有京京这样身世背景的孩子才能体会到, 这里再次用虚拟世界人物的命运衬托京京的命运。作者引用《凡卡》的片段描写京京课堂朗读的情景时, 我们仿佛看到他和凡卡已经心心相通、不分彼此了。至此, 京京的情感被虚拟人物凡卡带到了高潮, 他的感情已经和凡卡完全融为一体了, 所以他的朗读能打动所有在场的人。小说的最后, 作者又以描写京京想有一个和凡卡一样的心愿来收尾。现实和小说世界, 在李京京的心里已经分不清也分不开了, 真实和虚拟交融了, 李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现在我们眼前。小说自始至终都用虚拟中凡卡的感情来映衬现实中京京的心理, 这种映衬手法运用得非常成功。试想, 假如不引用《凡卡》的故事来映衬京京, 而直接写京京的感情, 将会是多么苍白、单调。

二、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本文是一篇以心理描写见长的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 充分展现了京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这一段表现了他强烈的愿望和纯真的童心。“哦, 多叫人怀念的事……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 用上全部感情去读, 这是个多好的故事!”这段心理描写, 又一次表达京京对朗读课文的极度渴望。在小树林里朗读课文一节, 对比回忆了和乡下爷爷生活的情景以及京京的家庭生活, 表现了京京对父母的不满, 对爷爷的思念之情。又通过回忆跟乡下好朋友一起玩乐的情景, 表现出京京对妮儿的怀念之情。“声音是不太好听……京京心里难受极了。”这段心理描写表达了京京对老师的意见和难受心情。“不, 不是这样的……绝不该有这样撒娇的腔调。”这里的心理描写, 体现了京京纯朴认真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郑重地举起右手, 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这一处描写, 表现了京京从想读课文却又担心老师不叫而被同学嘲笑的矛盾心情到最后下定决心、勇敢挑战老师的生动过程。

篇18:描写心理活动的作文200字

唉!我付出了那么多准备,而且就差坐高铁这一步了,为什么这疫情来得这么快啊?看来我的`付出都没有回报了。就在这时,妈妈叫我过来:“宝贝,只要你把作业做完,妈妈就让你看一部你喜欢的电影,就算弥补不能去迪士尼游玩的遗憾了,好不好?”我一听,立马欢呼起来,自然也就答应了喽!可是刚要开始把剩下的作业做完时,却又在座位上发起呆来:咦?我怎么觉得这样不划算呢?可我也不想太为难妈妈,毕竟疫情现在比较严重,算了,这样也挺好嘛!虽然不能去我期待的迪士尼游玩了,但我一样可以在家做很多有趣的事情啊!想到这,心情平复了许多,我便拿起笔开始做作业了。

上一篇:这是我的小妹妹的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忠诚干净担当查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