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抗旱保墒技术途径

2024-04-28

机械化抗旱保墒技术途径(精选5篇)

篇1:机械化抗旱保墒技术途径

机械化抗旱保墒技术途径

黑龙江省鹤岗市年均降雨量400~600mm,3~5月份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素有“十年九春旱”之称.而夏秋季节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整个鹤岗水土流失面积6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2%.

作 者:王振波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山区农机站刊 名:农机科技推广英文刊名:AGRICULTURE MACHINERY TECHNOLOGY EXTENSION年,卷(期):2009“”(2)分类号:S2关键词:

篇2:机械化抗旱保墒技术途径

一、技术内容与技术规范

1.技术内容

所谓垄侧保墒栽培技术, 就是在前一年垄作栽培后, 第二年春耕时不进行翻耕或灭茬, 耕种时保持原垄不变, 在原垄的老垄沟内施入底肥, 然后直接在原垄垄侧穿一犁起垄后播种, 其余土壤保持不动的耕作方式。

技术流程:机械深施底肥后起垄——机械垄上播种——机械镇压——机械药剂灭草——机械中耕——机械防病防虫——收获留高茬。

2.技术规范

(1) 机械深施底化肥起垄:

用手扶或四轮拖拉机配带施肥箱 (施肥装置) , 把化肥施于原垄沟里, 同时把原垄的2/5的垄帮扣到下一老垄上。

(2) 机械垄上播种:

在新垄上用四轮拖拉机或手扶拖拉机配带单体播种机进行播种, 同时可施入口肥。

(3) 机械镇压:

用特制的山坡地镇压器进行镇压。

(4) 机械药剂灭草:

用四轮拖拉机配带八行喷药机对播后土壤进行封闭除草, 喷雾要均匀, 喷水量要足。

(5) 机械中耕:

用四轮拖拉机配带二行中耕机六月下旬结合追肥深中耕, 一次性拿起大垄, 中耕深度25~30 cm。

(6) 机械防病防虫:

用专用当地防病防虫机械进行防治作业。主要对粘虫、螟虫根据季节发生规律特点进行防治, 并选用相应药物。亦可用物理、生物方法防治。

(7) 收获留高茬:

此环节目前在山区、半山区还未实现机械化作业, 仍以人工操作为主。留茬高度在30~40 cm, 相当于秸秆、根茬每年还田总量的1/3。

二、应用效果分析

玉米机械化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改正垄作为侧垄作;改人工除草为机械化除草;改机械灭茬为留高茬不灭茬;改浅施肥为深施肥;改人工种为机械种;改三铲三趟为一次深中耕, 应用效果十分明显。现作如下分析:

1.降低成本。由于秋季收获留高茬, 既做到了根茬、秸秆直接还田, 又不用灭茬, 节省了机械灭茬的费用;春天种地时, 不用整地, 用机械直接把原垄的2/5的垄帮扣到下一老垄上, 同时完成在原垄沟底化肥深施。从化肥深施起垄到种地, 拖拉机只进地两次, 就完成了播种任务, 减少了多道工作程序, 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节省能源也节省费用, 降低了玉米生产成本。据试验表明, 每公顷可节约成本300~500元, 节本增效600~800元。

2.抗旱保墒。玉米机械化垄侧保墒栽培技术有半条垄没有进行耕翻, 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壤墒情, 抗旱保墒效果明显。减少土壤水分散失蒸发, 提高水分利用率10%左右, 一般出苗率提高10%左右, 可解决春旱问题。由于山区没有水浇地条件, 只能靠自然降水, 干旱年份更为突出, 凡采用垄侧栽培的玉米前期长势旺、长得壮, 后期黄脚晚、黄脚轻。

3.培肥地力。玉米机械化垄侧保墒栽培技术不进行机械灭茬, 通过一年的风化, 前一年作物的根茬在田间自然腐烂, 做到了根茬还田, 起到了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试验表明, 有机质含量以每年增长率0.08%~0.10%的速度递增。减少了化肥用量的投入, 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4.减少风蚀。春天风大, 扬沙天气多, 种地时, 上一年的高留茬起着固土挡风的作用, 减少了风蚀。

三、结论与建议

1.玉米机械化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程序简单, 可操作性强, 建议在山区、半山区、坡耕地上大面积试种、推广应用。

2.注意用机械化进行病虫害防治。由于没有翻地、灭茬, 土壤中的原病菌可能较多, 根茬还田, 虫量滞地情况加重, 所以必须用农药拌种防治病虫害。出苗或生长后期, 病虫害防治要用专用高效喷药机械作业。

3.秋收时尽量留高茬, 高度最好应在30~40 cm, 增加秸秆还田数量,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4.播前扣土时, 必须用机械同时带专门机构或装置, 将肥料一次性深施。播种同时施口肥, 促进幼苗生长。

篇3:机械化抗旱播种技术简介

1 播种方式

1.1 机械注水式抗旱播种

利用注水装置把水注入种床以下5~10 cm,通过回土把水盖好,在水上面的干土上播种,土下沉时水浸润上来,供种子发芽利用。这种方式具有省水、省工、作用时间长、效果好和易操作等特点,并且不受土壤、地势的限制,适用于各种土壤的平地、洼地、坡地和岗地作业。常用注水器有4种。

(1)鼠道式注水装置。吉林省四平市农机研究所与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联合开发的鼠道式注水装置,由梨树县农业机械修造厂生产。该注水装置注水沟呈鼠道形,回土对水挤压力小,贮水性能好,水反浸慢,播种施肥时不易“和泥”,特别是在较大水量时,表现更为突出。

(2)铲式注水装置。铲式注水装置是梨树县农机推广总站推荐,由梨树县农业机械修造厂生产。该注水装置结构筒单,便于加工,注水沟呈V形,注水后回土对水挤压力较大,反浸较快,种床变形量小,播种深度与种床变化较小。

(3)水肥联合式注水装置。水肥联合式注水装置是由靖宇吉华播种机厂与梨树县农业机械修造厂联合研制的。作业时,水和化肥同时落入注水器开出的沟底,既有利于化肥的水解,使化肥较早发挥作用,又实现了坐水播种。

(4)自制注水装置。自制注水装置是由梨树县大房身乡农机站指导,大房身乡海青村农业技术人员王德海、王德江研制的。自制注水装置是利用播种开沟器进行开沟,待其尚未回土时施水,靠回土把水盖上后播种施肥,适用于中小水量注水,水量大时会冲种冲肥。

1.2 沟灌后机械播种

对于整地起垄且水源较近、水量充足的地块可实行垄沟大水灌,待水沉下并有白盖时利用播种机播种。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好,作用时间长,费用也不高,但受水源及地形条件的限制较大。

1.3 沟灌起垄机播

在机具灭茬起垄的地块及需要倒茬的地块并有充足的水源,可采用注水器往垄沟里注水造底墒,也可先进行大水沟灌,待能下犁进行破茬起垄时再进行机播,效果比较好,还能实现沟台互换。

1.4 先机播后注水

在土壤墒情较好,含水率在20%以上,尤其是机播未起垄地块,可先进行机播,待出苗后根据旱情进行苗侧注水。这种方法成本低,能有效利用现有墒情,并可根据苗期干旱程度控制注水量。实施先机播后注水,要求必须有较好的整地条件和墒情,并且注意抢墒播种,播后及时进行重镇压。

2 配套技术

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抗旱播种,都应运用好配套技术。

(1)播后重镇压。因镇压具有保墒、防风蚀和提高地温作用,通常在土壤水分损失严重的耕后、化冻后和播种后3个环节进行。这里强调的是播种后要及时重镇压。一般是在播种后表土不粘镇压器时进行镇压,镇压强度视土壤墒情而定,墒情好的地块,应减小镇压强度,可通过减轻镇压器质量来实现。一般用V形镇压器或苗带重镇压器去掉配重进行作业,或用1号马车轮胎进行苗带镇压,效果也非常好。在墒情一般的情况下则要进行重镇压,必须使用苗带重镇压器进行镇压。一定要把握时机,压早了,易形成硬盖,不利出苗,压晚了,土壤中水分蒸发过多,达不到施水播种抗旱的目的。

篇4:直播茶园保墒与遮荫技术研究

日照市茶树栽培历史悠久, 现有茶园8 000 hm2, 年产茶叶5 500 t, 按近3年市场均价100元/kg粗略计算, 茶园平均产值63万元/hm2。目前, 日照市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分别占山东省的55.1%和54.1%, 是山东省的重点产茶区。日照绿茶品质极优, 具有“滋味浓, 香气高、耐冲泡”的特点, 雪青、浮来青、茗家春、河山青、日照茗绿5个品种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其中“雪青”牌绿茶荣获2005年度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山东展馆中展出。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设在日照市巨峰大土山茶园和相家楼茶园。日照市地处鲁东南的黄海之滨。年平均气温12.7℃, 1月平均气温0℃, 7月平均气温25.6℃, ≥10℃积温4 231.2℃, 年平均降水量868.5 mm, 每年平均日照时数2 638 h, 无霜期213 d, 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是山东省空气质量最优的城市, 生态环境条件适宜茶树的生长。试验土壤为棕壤土, 土层厚40~50 cm, 土壤p H值5.5~6.8, 0~40 cm土层内含有机质0.94%, 速效氮121 mg/kg, 速效磷18.5 mg/kg, 速效钾75 mg/kg, 排灌水条件良好。

1.2 试验品种

试验用茶品种为浙江鸠坑和福鼎大白。间作遮荫作物为金海5号玉米, 大豆为鲁豆4号;花生为鲁花1号, 玉米采用单行双行大行距, 小行距等间作模式。

1.3 试验设计

1.3.1 保墒效果试验。

设培土、覆膜、覆草、覆草+覆膜4种保墒模式, 分别测定其直播后中午种位温度、湿度及出苗时间。

1.3.2 不同间作物遮荫对茶树生长的影响试验。

进行了茶与大姜、茶与花生间作模式遮荫效果推广试验。

1.3.3 玉米播期对茶树生长影响试验。

分别设计了2005年4月1日播种茶树, 4月6日播种玉米;2005年4月6日播种茶树, 4月20日播种玉米;2005年4月6日播种茶树, 5月21日播种玉米3组茶树与不同玉米播期试验。

1.3.4 玉米不同间作模式对茶树影响试验。

试验设计为: (1) 巨峰土山茶园间作单行玉米, 同一块地间作双行玉米 (玉米行距40 cm) 。 (2) 茶树大小行间作玉米。 (3) 间作双行玉米不同密度。玉米株距均为30 cm, 玉米行距及玉米距茶树距离有25 cm×40 cm, 30 cm×30 cm, 40 cm×25 cm 3个处理。 (4) 玉米、大豆同穴间作, 不同密度对茶对茶树生影响试验。玉米与大豆同穴间作, 设A、B、C、D 4个不同密度, 其株距为分别为:30、28、26、24 cm。

1.4 试验方法

1.4.1 培土。

茶籽播种后培成高于地面15 cm的土垄。

1.4.2 覆膜。

播种后覆土3~4 cm厚, 喷施乙草铵或联封除草剂后再覆膜。

1.4.3 覆草。

播种后覆土3~4 cm后, 再覆盖3 cm厚的长草。

1.4.4 覆草+覆膜。

播种后覆土3 cm厚, 喷施乙草铵或联封除草剂后其上覆盖3cm厚的长草 (最好是湿麦秸) 然后覆盖地膜;对照园采用培土和间作花生进行遮荫, 其他管理措施一样。科学管理, 促进茶树的健壮生长。直播茶园播种前进行全园深翻土壤80~100 cm深, 结合深翻施优质有机肥75t/hm2、杂草及作物秸叶15 t/hm2、饼肥750 kg/hm2、磷矿粉1 500 kg/hm2、人粪尿3 000 kg/hm2, 肥料搅拌均匀后深施于50 cm处, 然后整平地面以待播种。直播茶园从第2年开始对茶树进行追肥。春肥 (催芽肥) 于春分前后10 d内进行;夏肥于6月初进行, 秋肥于7月上旬进行, 每次施入有机茶专用肥3 000 kg/hm2+磷矿粉750 kg/hm2, 施肥后并浇水。基肥于每年白露后施入, 施优质农家肥60~75 t/hm2、饼肥2 250kg/hm2、磷矿粉750 kg/hm2, 施入30 cm的地下为佳, 春秋旱时及时浇水, 夏季涝时要及时排涝, 并做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 确保茶叶丰产优质。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保墒模式对茶树出苗的影响

直播茶园能否当年成园关键是第1年能否达到苗全苗壮, 安全越冬。茶园安全越冬保墒措施是关键。试验表明, 2005年3月25日直播后, 采用培土、覆膜、覆草模式保墒, 4月5日直播后, 采用覆草+覆膜进行保墒。不同模式保墒的中午种位温度分别为15、20、13、18℃;湿度分别为72%、73%、70%、75%;出苗时间分别为4月20日、4月12日、4月23日、5月1日。其中效果最好的是覆草+覆膜, 其次为覆膜和培土, 最差的为覆草。研究表明, 直播茶园在保墒模式中, 覆膜和培土的保墒性能较好, 但受外界环境影响大, 温差大单纯覆草的保湿性较差。而覆草+覆膜模式有草层作缓冲带, 不仅保温保墒好, 而且行间无杂草, 有利于茶苗的健壮生长。

2.2 不同间作物遮荫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前几年, 日照市茶叶科学院推广茶与大姜、茶与花生间作模式。实践表明, 茶与生姜间作因技术、市场、水源等条件制约, 推广难度大;茶与花生间作是日照市茶树遮荫的主要模式, 几年的实践表明, 由于间作花生的密度大, 对茶树的生长影响极大。其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花生前期生长慢, 植株小遮不住茶树的荫, 致使茶树生长慢;二是花生在9月中旬已成熟收获, 而8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正是茶树生长的关键时期, 这时花生植株遮荫大, 对茶树生长不利;三是花生价格的增长使茶农只重视花生的管理, 重施肥造成花生徒长, 又喷施矮壮素或多效唑来抑制花生的徒长, 从而使茶树的生长受到抑制, 致使茶树植株矮小且分枝多。

2.3 玉米不同播期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茶树2005年4月1日播种, 4月6日播种玉米 (生长期130 d左右, 8月上中旬收获) , 10月2日调查, 茶苗高15cm, 还有60 d的生长期, 茶苗叶片节间短, 植株粗壮, 长势良好;2005年4月6日播种茶树, 4月20日播种玉米 (生长期120 d左右, 8月下旬收获) , 10月2日调查茶树还有40 d的生长期, 茶苗高13.1 cm。叶片节间稍长, 对今后分枝不利;2005年4月6日播种茶树, 5月21日播种玉米 (生长期110 d, 9月上旬收获) , 10月2日调查茶苗高11.5 cm, 叶片节间长, 对今后分枝和茶苗安全过冬影响很大。试验表明玉米4月6日播种待茶籽发芽 (约30 d左右) 时, 玉米已长高30 cm左右, 茶籽退土后, 可用草覆盖遮荫, 由于玉米生长较快, 很快能遮荫, 而茶苗刚长出来生长较慢, 待长到5片叶左右时还需休眠1次。这时气温逐步升高, 玉米生长更快, 遮荫效果最佳。到8月初, 玉米花序干枯败落, 遮荫面积逐步减少, 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2.4 玉米不同间作模式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2.4.1 玉米间作单行、双行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巨峰土山茶园间作单行玉米, 2005年10月2日调查, 茶苗高29.8 cm, 茶苗长势旺而粗壮;同一块地间作双行玉米 (玉米行距40cm) 遮荫面积太大, 玉米与茶树生长时争夺肥水严重, 茶苗稀而少, 有缺苗现象, 植株细嫩节间长, 苗高15.8 cm;实践表明, 间作过度对茶树的生长影响严重。

2.4.2 茶树大、小行间作玉米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2005年10月2日调查表明, 巨峰土山茶园小茶行间作1行玉米, 玉米与茶树争肥水严重, 南边1行茶树由于遮荫效果差, 茶树缺苗断垄, 而北边1行因遮荫太重, 茶苗长势弱, 只有9.9 cm高, 很难成园;在茶树大行距间作双行玉米, 茶树长势明显好于小茶行间作单行玉米。其茶苗高22.3 cm, 差异显著。

2.4.3 间作双行玉米, 不同密度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2005年10月2日于巨峰土山茶园调查表明, 间作双行玉米株距均为30 cm, 而行距不同, 茶树的长势也不同。玉米行距25 cm、玉米距茶树40 cm, 玉米与茶树几乎不争肥水, 而茶树长势旺而壮;玉米行距30 cm、玉米距茶树30 cm。两者都有争肥水现象, 茶树生长一般;玉米行距40 cm, 玉米距茶树25 cm。二者因争肥水严重茶树长势弱。间作双行玉米行距越大对茶树的生长影响越大, 而行距越小对茶树的生长越有利。

2.4.4 不同密度玉米, 大豆同穴间作对茶树生长影响。

玉米与大豆同穴间作, 由于株距不同对茶树生长的影响也不同。株距A (30 cm) 茶苗粗壮, 苗高适宜, 地面上10 cm以上节间粗短, 叶片肥厚, 呈深绿色, 有利于以后茶树分枝, 整形;株距B (28 cm) 因遮荫较重致使茶苗徒长, 苗偏高瘦细, 地面10 cm以上节间瘦长, 叶片稍薄, 呈浅绿色, 不利于以后整形成园;株距C (26 cm) 由于遮荫偏重, 造成茶苗徒长, 瘦细节间及着叶数都偏少。叶片很薄, 呈浅绿色;株距D (24 cm) 由于遮荫过重, 抑制了茶苗的正常生长, 造成节间、着叶数都偏小, 茶苗瘦弱。4种不同的玉米间作密度, 以株距A (30cm) 的遮荫效果最理想, 有利于茶苗的健壮生长。而株距过小, 会造成遮荫偏重, 使茶苗徒长;而遮荫过重抑制茶苗的生长。调查表明, 玉米不同的间作模式中, 小茶行间间作不利于茶树的生长;大行距双行间作由于距茶树较近, 造成遮荫偏重及生长期间二者争肥水的矛盾;实践表明, 大行距单行间作以株距30 cm为佳, 采用玉米与大豆同穴播种。其优点一是能遮荫, 二是可借用大豆固氮的作用, 可缓解争肥水的矛盾, 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

2.5 效益分析

间作花生的产值最高, 其次是玉米和大豆同穴与间作双行玉米, 但间作花生的投入和生产用工费用大, 间作大豆的投入最少, 以花生作为对照, 高于花生的只有玉米和大豆同穴间作, 增幅17%, 间作双行玉米和花生的差异不显著。其次是间作单行玉米, 而间作大豆的产值最低。实践表明, 玉米和大豆同穴单行间作的, 茶苗长势旺, 植株健壮, 管理方便, 省工省时, 投入少, 是目前直播茶园较理想的间作模式, 比间作花生的对照园可新增加产值9 750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直播茶园采用覆草+覆膜保墒及玉米与大豆同穴单行间作进行遮荫, 是目前直播茶园发展的一种较理想的创新模式。

(1) 直播茶园保墒模式以覆草+覆膜模式的效果最佳。不仅保墒好, 温差小, 保湿也好。茶苗出土时, 不易灼伤, 破膜留膜后行间无杂草, 有利于茶树健壮生长;其次是覆膜, 待茶籽出苗时, 破膜留膜后覆盖麦秸草;第三是培土播种。待茶籽出苗时退土并覆盖麦秸草, 有利于茶树生长。

(2) 间作遮荫作物, 从茶树生长势及间作物的效益看, 间作单行玉米和大豆同穴效果最佳, 茶苗长势好, 效益高, 是直播茶园遮荫较理想的间作模式。而间作花生和间作单行玉米的效果基本一致, 间作大豆的效果最差。

(3) 茶园大行距间作玉米, 采用紧凑型矮棵金海5号玉米。株距30 cm, 玉米与大豆同穴于清明节时播种的效果最佳;其次是单行玉米, 再者是双行玉米, 但双行玉米行距应小于25 cm为宜。

(4) 示范推广与效益。目前, 日照市及所辖的东港区、岚山区、经济开发区、莒县和五莲县示范推广3 000 hm2, 并形成网络销售, 茶叶销往省内外20多个大中城市, 每年可增效2 925万元,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高泉裕.优良品种铁观音茶叶栽培技术[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2010 (5) :97-99.

[2]陈佩, 杨知建, 肖润林.遮阴对茶园生态环境及其茶树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1) :5604-5605, 5639.

[3]易燕.幼龄茶园间作花生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6) :193-194.

[4]巩雪峰, 余有本, 肖斌.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 2008, 28 (12) :2485-2491.

[5]杨亚军.中国茶树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篇5:机械化抗旱保墒技术途径

1.1 土壤表面覆盖试验

为减少林下土壤表面水分蒸发, 提高集流水分的利用效率, 通过对林下植苗穴土壤表面覆盖相应材料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 促进林木成活与生长。

1.2 土壤蓄水保墒试验

通过在土壤中添加其他媒介物, 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其贮水保墒性能。同时, 通过在土壤中做防水外泄处理来保持土壤的水分, 供树木生长需要。

1.3 保水剂施用量试验

为确定保水剂在林业生产上适宜施用量, 使其在保证生产造林成活率的前提下, 确保林木从造林成活到有效降雨来临之前这一期间的水分供应, 以减少人工绕水所带来的麻烦及费用, 开展此项试验研究。

1.4 林木成活率及生长量

成活率测定采取临时样地法, 样地面积20 m×20m。待造林当年7-8月测定样地内栽植株数与成活株数, 成活率为样地内成活株数占栽植株数的百分比, 即为该样地造林成活率, 每一处理设定3块样地, 其均值即为该处理林木成活率。

生长量测定采取固定样地法。待树木停止生长后, 测定样地内林木树高、胸径、地径、冠幅和当年高生长量。其中, 树高、当年高生长量采用测杆测定, 冠幅采用皮尺测定, 胸径采用测径围尺测定, 地径采用游标卡尺测定。

1.5 土壤养分及含水率

在各试验处理林木根区土层 (20~30 cm) 混合取样, 用密封土壤盒采样, 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率;用土壤袋取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 养分测定指标及方法。每个处理重复取样3次, 以均值代表该处土壤的含水率与养分含量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覆盖能有效地防止植苗带土壤水分蒸发, 保持相对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 促进林木成活和生长, 而不同覆盖材料之间保水效果存在差别。有实验数据, 几种土壤表面覆盖处理中以覆膜处理土壤含水率最高, 为8.19%, 覆盖稻秆次之, 为7.42%, 覆沙处理为7.25%, 分别比对照高3.07、1.53、1.7个万分点, 提高幅度依次为53.67%、29.72%、26.7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覆盖植苗带土壤含水率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中覆膜与对照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 覆膜能较大程度地限制植苗带土壤水分的蒸发, 使植苗穴内的土壤水分在薄膜下形成内循环, 较长时间地保持土壤的水分, 使其覆盖下的植苗带土壤含水率最高。

2.2 对林木成活与生长的影响

由于覆盖材料质地不同, 对植苗带土壤水分及温度等因了影响不同, 进而对林木成活与生长产生不同影响。薄膜由于不透气而具有良好的保水效果, 可明显提高植苗带土壤温度;沙石可显著地提高降水入渗率;烁石之间的空隙大, 可使降水迅速渗入土壤, 由于水分必须形成水汽透过烁石空隙才能蒸发, 从而减缓了水分向大气蒸发速度。同时, 可调节土表温度;稻秆在植苗带铺盖可在其上形成多孔体, 水分和水汽在干燥的多孔体内散发移动缓慢, 大量土壤水分被保存下来供植物吸收利用。同时, 稻秆还可调节土面温度、改善土壤结构、抑制盐分在地表积累[1]。正是由于这些覆盖材料对土壤温湿度的调节作用及对土壤结构的改善, 促进了林木成活与生长。

2.3 对林木成活与生长的影响

由于不同保墒措施改善了植苗带土壤的理化性质, 提高了其蓄水保墒性能, 促进了林木成活与生长, 而不同处理之间存在差异。调查统计结果, 增施厩肥造林成活率最高, 为96.7%, 添加保水剂次之, 为95.4%, 依次为添加银末了94.1%、添加珍珠若93.8%、加套容器袋92.3%, 较对照82.7%分别提高14%、12.7%、11.4%、11.1%、9.6%, 提高幅度为1 6.9%、15.4%、13.8%、13.4%、11.6%;而高生长调查结果表明, 年均高生长量以添加保水剂处理最大, 为25.7 cm, 依次为增施厩肥25.5 cm、加套容器袋25.4 cm、添加铜末了25.3 cm、添加珍珠若25.1 cm, 各处理之间差别不大, 最大仅相差0.6 cm, 但与对照23.8 cm差别相对较大, 依次相差1.9、1.7、1.6、1.5、1.3 cm, 较对照依次提高为7.98%、7.14%、6.72%、6.30%、5.46%。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采用不同地面覆盖保水措施及土壤蓄水保摘措施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促进了林木生长。同时, 造林成木也随之相应增加, 而造林质量的提高幅度与造林成木増加幅度各处理之间存在不同。在地表覆盖处理中, 造林成活率提高幅度为17.25%, 林木年均高生长量提高幅度为36.62%, 而其造林成本增加幅度为4.4%, 造成成本增加幅度低于造林质量的提高幅度。其他2种覆盖处理同样如此:覆沙处理造林成活率提高幅度13.15%, 林木年均高生长量提高幅度18.31%, 其造林成本增加9.2%;覆稻秆处理造林成活率提高幅度14.52%, 林木年均高生长量提高14.79%, 造林成本增加9.3%。

在土壤蓄水保墒处理中, 同样是造林成本增加的幅度低于造林质量提高的幅度, 造林成活率提高的幅度加套容器袋11.6%、添加锅末子13.8%、添加珍珠岩13.4%、增施厩肥16.9%、添加保水剂15.4%, 林木年均高生长量提高的幅度加套容器袋10.2%、添加据末子8.0%、添加珍珠岩3.7%、增施蔵肥15.0%、添加保水剂10.2%, 而其造林成本增加的幅度分别4.7%、7.1%、7.7%、5.3%、7.5%, 除添加珍珠岩处理林木年均高生长量提高的幅度 (3.7%) 低于造林成本增加的幅度 (7.7%) 外, 其他都高于造林成本, 提高幅度最大的为增施藏肥处理, 造林成活率幅度最大的为施用厩肥, 其次为添加保水剂处理, 加套容器袋最小, 而增加造林成本最低为加套容器袋, 其次为施用厩肥。

综上分析, 各处理促成造林质量的提高而增加的造林成木与对照相比是经济核算的。为对各处理在提高造林质量及增加造林成本方面进行综合比较与评价, 选取各处理较对照在造林成活率、年均高生长及造林成本提高的幅度为指标, 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对各处理进行了综合判定、排序。结果显示, 覆膜处理效果最好, 提高造林质量幅度最大, 而增加的造林成本最低, 是比较理想的蓄水保墒处理措施, 依次为加套容器袋、增施厩肥、添加保水剂、添加银末子、覆沙、添加珍珠岩、秸秆。

参考文献

上一篇:挠性线路板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下一篇: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