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龄认定的文件

2024-05-05

关于工龄认定的文件(共8篇)

篇1:关于工龄认定的文件

(一)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办理退休或调整退休费待遇的人员,其工作年限或连续工龄计算应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的规定计算,即“满”一个周年才能算一年,其已经领取退休费的人员工作年限或连续工龄计算已按国务院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关于处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退休时计算工作年限的暂行规定〉〉办理的,可不再变动。

(二)临时工、季节工、学徒工、轮换工、经济建设民工、“亦工亦农”工转正后的工龄计算

1956年11月12日国直人习字第79号《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和工作年限计算等几个具本问题的补充》中规定,国家机关使用的临时工作人员(有的称为“雇员”)被正式录用以后,他们在正式录用以前在本机关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这里应注意掌握的是“正式被录用以前本机关的工作时间”,如果录用以前,在几个单位临时工作,不能都算为工作年限,而只能把转正录用前在本机关的工作时间计算在工作年限之内。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临时工上学期间的时间要扣除,从事临时工工作的时间与毕业后分配了正式工作后的时间合并计算,他们的参加工作时间也改为从计算工作年限的起始时间算起。

原劳动部工资局《关于季节工转为正式工以后连续工龄的计算问题》[(63)中劳薪便字第185号]规定:季节工转为正式工人以后,其在本单位连续每年做季节工的实际工作时间,可以计算为连续工龄。

1958年6月,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关于实行劳动保险条例单位的学徒工劳动保险待遇的处理意见》规定:学徒工在本企业学习期满转为正式工人、职员以后,其学习期间应作为本企业工龄计算。

原国家计委劳动局《关于轮换工的工龄计算问题》[73]计劳业字7号规定:关于轮换工的工龄计算问题,应与临时工的工龄计算一样处理,即:轮换工回乡后,根据国家生产建设需要,重新被吸收为国家职工时,其连续工龄应从重新参加工作之日算起。原劳动人事部保险福利局《关于经济建设民工工龄计算等问题的复函》(劳人险函[1983]15号)规定:根据生产需要,经济建设民工被用工单位招收或转为国家职工后,其工龄问题,可参照临时工转正、录用的规定处理,即:其最后一次在本单位当民工的连续工作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

原国家劳动总局办公室《关于“亦工亦农”工的工龄计算问题的复函》[(80)劳险便字41号]规定:招工、顶替前最后一次在本单位当“亦工亦农”工的连续工作时间可以与被录用为固定工以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三)民办教师、长期顶编代课教师的工龄计算

1979年10月31日教育部、财政部、粮食部、国家民委、国家劳动总局下发的《关于边境县(旗)、市中、小学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通知》和1980年7月8日教育部《关于民办教师工龄计算问题的答复意见》两个文件规定:中小学民办教师、长期代课教师,凡按规定转为(包括直接招收、录用、顶替)公办教师的,应从最后一次经组织批准任民办教师、长期代课教师的时间起,计算连续工龄。在两个以上学校连续任教时间,凡经正当手续调动的,应当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民办教师经组织批准录取(或保送、推荐)到各级师范学校学习毕业(结业)后,仍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其原任民办教师的时间可与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W:G+b8E:D8Y8u 关于民办教师工龄计算问题,国家教委计划财务局[87]教计字96号文件给河北省教委的答复中规定,民办(代课)教师无论以何方式招收录用为国家正式职工(教师、干部)并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其成为国家正式职工前最后一次经组织批准任民办教师的工作时间可以与成为国家正式职工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民办(代课)教师经组织批准,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学习毕业(或结业)后,分配从事教育工作的(包括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均可计算为连续工龄。

对于上述任民办教师工作时间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公办教师,按照原省教育局、人事局、劳动局转发教育部《关于民办教师工龄计算问题的答复意见的通知》规定,经省、地(市)教育局批准调动到其它部门工作的,其任民办教师的工作时间,仍应计算为连续工龄。对此规定,必须严格按规定办理了改行审批手续的才能执行。

(四)乡村医生(赤脚医生)的工龄计算

根据原劳动人事部、卫生部劳人险[1986]5号文件规定,乡村医生(赤脚医生)被招收、顶替、录用为国家正式职工或进入各级医药院校学习毕业(或结业)后,成为国家正式职工,并继续从事卫生工作的,其成为国家正式职工前最后一次经组织批准任乡村医生的工作时间(含其原当赤脚医生的工作时间)可以与成为国家正式职工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在两个以上单位连续担任乡村医生(原赤脚医生)的时间,凡经正当手续调动的,应当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5M)b6f(l6B&R 贯彻上述规定,要注意以下三点:①不含个体行医人员,更不包括无证行医人员。②对文中“正当手续调动”,宜慎重对待。起码要经乡镇主管部门办理调动手续,才可视为“正当手续调动”。③根据卫生部[88]卫人字第22号文件《关于乡村医生工龄计算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1988年1月1日以后的乡村医生,需经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考试考核,并取得乡村医生证书的,才能承认其为乡村医生。

(五)原在乡镇及其以上机关、事业单位从事享受国家补贴的半脱产工作人员的工龄计算

原在乡镇及其以上机关、事业单位从事享受国家补贴的半脱产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半脱产工作人员)是指经县及县以上组织、人事、劳动部门批准招用的在干部或工人岗位上从事专职工作的非国家正式职工(含计划内临时工,不包括计划外临时工,以及单位私招乱雇的人员)。半脱产工作人员在不间断的情况下正式参加工作是指:(1)在最后一次半脱产岗位上被直接招收、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或工人的;(2)在最后一次半脱产岗位上参军后提干,以后又转业到地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3)在最后一次半脱产岗位上参军,复员后被分配了正式工作成为国家正式职工的。其参加工作时间也改从计算工作年限的起始时间算起。

(六)“四清”和“斗、批、改”工作队队员的工龄计算 参加“四清”或“斗、批、改”工作队的队员,从“四清”或“斗、批、改”工作岗位上直接被吸收、录用为国家正式职工;或被推荐、直接考入大中专院校和技工学校学习毕业后由国家分配了正式工作;或直接应征入伍,转业、复员后直接由政府安排为正式职工的,其从事“四清”或“斗、批、改”工作的时间可与以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工作年限。但进入上述学校学习期间的时间予以扣除;其参加工作时间改从计算工作年限的起始时间算起。

(七)国家职工学习期间的工龄计算

1、国家正式职工,1970年以前进入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毕业分配工作的,其工龄计算仍按1962年10月13日[62]中劳薪字第292号文件执行,即:“由于工作需要经行政上调派到各类学校学习,在学习期间照发工资的,其学习期间及学习前后的工龄,可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由本人申请经领导批准离职考入各类学校学习,学习期间由学校发给助学金的,学习期间不能计算工龄,其学习前后的工龄,可以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2、一九七O年至一九七八年进入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习的国家职工工龄计算,应按国务院国发[1973]39号、81号文件及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77]教计字420号、[77]财事字365号、[77]劳薪字369号文件执行,即:“国家职工,进入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其学习时间,都应计算为连续工龄。”

3、一九七九年以后考入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习的国家职工,其工龄计算,按一九七九年八月四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79]教计字315号、[79]财事字194号、[79]劳总薪字69号文件执行,即:“考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国家职工在校学习期间一律不计算工龄。入学前和毕业后参加工作的连续工龄可以合并计算。”

但对下乡知青1970年至1978年进入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习的,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学习期间,可以计算为连续工龄。1981年原国家劳动总局[81]劳险字4号文件规定,1979年以后进入中专和技工学校学习的职工在学习期间也不计算工龄。

4、关于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工龄计算问题。国家教委、劳动部、人事部《关于博士生和在职人员考取硕士生学习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教高[1990]001号规定:

1、国内博士生学习期间计算工龄。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龄问题,仍按《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107号有关规定办理,即: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批准的攻读博士学位的期限内,国内计算工龄。在职人员自费出国留学回国工作后,出国前工龄可以保留,并与回国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工龄。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工作的,其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年限,国内计算工龄,工龄计算办法与公派留学人员相同。(二)在职人员考取国内硕士生,学习期间计算工龄。在职人员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工作后,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也计算工龄。执行这个规定需注意的是,根据现行规定,非在职人员考取研究生(如应届大学毕业生等),学习期间仍不能计算连续工龄。该规定从1990年1月起开始执行。过去与工龄有关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不予追补。

5、国务院国发[1984]185号文件《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中规定,在职职工自费到国外留学的,一般可停薪留职,本人要求退职的,可予同意。凡停薪留职的,从出境的下一个月开始停发工资。出国进修人员五年以内回国参加工作的,可连续计算工龄,五年以后回国参加工作的,按出国工作时间与回国后参加工作的时间合并计算工龄。

这一文件还规定,自费公派出国进修人员,具有两年以上工龄的,在批准出国年限内,由原单位照发工资,工龄按自费留学的办法计算。

6、半脱产工作人员、民办老师和乡村医生(含赤脚医生,下同)在一九七O年至一九七八年期间,被推荐或考入大、中专院校和技工学校学习,上学期间是否计算为工作年限问题?因为半脱产工作人员、民办老师和乡村医生上学前不是国家正式职工,因此,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上学期间不能计算为工作年限。

(八)工作人员受处分后的工作年限计算

1、关于被错误处理人员工龄计算问题。根据原劳动部办公厅1965年2月《关于处理安置工作和精简遗留问题若干政策界限》等一系列文件规定,原开除、除名、劳动教养或劳动改造,经过甄别原处理确属不当已平反的,重新安置工作后,其错被处分期间,应该计算为工作年限。原国家劳动总局保险福利局[80]劳险便78号文件规定,对错开除公职人员作了类似规定。

2、关于工作人员受过开除处分或者刑事处分的工作年限计算问题。根据原内务部[59]内人事福字第740号函第一条规定,工作人员受过开除处分或者刑事处分的应当从重新参加工作之日起计算工作年限。如果情节较轻,经过任免机关批准的,受处分以前的工作时间,和重新参加工作后的工作时间,可以合并计算为工作年限。但受开除处分或者刑事处分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他们的工作年限,应从重新参加工作之日起计算。

3、工作人员受过缓刑处分后的工作年限计算问题。根据一九七八年六月六日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判处有期徒刑仍留原单位工作的被告人在缓刑期间是否计算工龄问题的批复》([78]法办研字第11号、[78]劳薪字20号)规定,人民群众中犯普通刑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没有剥夺政治权利,仍在原工作单位留用叙职的,在缓刑期间,可以计算工龄。

4、工作人员受过劳动教养处分(没有开除公职)或者监督劳动处分的人员工龄计算问题。根据[59]内人事福字第740号函第二条规定,劳动教养和监督劳动期间一般不计算工作年限。他们受处分以前的工作时间,可以计算为工作年限。受过劳动教养处分并开除公职又重新参加工作的,他们的工作年限计算,可按可按本复文(一条)的精神办理。

5、工作人员受过开除留用察看处分的工作年限计算问题。根据原内务部[62]内人工字第82号函规定的精神,工作人员受开除留用察看处分以后,正式分配了工作,评定了工资级别的,留用察看期间,可以计算工作年限。

(九)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的工龄计算原劳动部工资局[63]中劳薪便字第260号文件规定: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由国家分配到企业、事业或国家机关工作的,其军龄应与参加企业、事业或国家机关工作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连续工龄。参加企业、事业或国家机关工作之后,因工作调动或自动离职时,其工龄计算方法与一般职工相同,其中不服从国家分配的自谋生活出路者,其连续工龄自重新参加工作之日算起。

原劳动部工资局[63]中劳薪便第260号还规定:复员退伍军人,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以后,又到企业、事业或国家机关工作时,其军龄应与参加企业、事业或国家机关工作之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在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一段时间不得计算工龄。

国务院[67]国劳字382号通知中规定:“军龄加参军前的工龄”,是指参军前的连续工龄。原从工作岗位上精简下放回家,又从家中应征入伍的退伍军人,其精简前的连续工龄可合并计算。对原从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岗位上参军的退伍军人,其参军前的连续工龄也可以合并计算。

解放军总政部干部部[63]总政干字第226号文件规定:因不法行为被开除军籍的军人,过去的军龄不应计算为军龄。

国务院国发[1987]106号文件规定:义务兵从兵役机关批准入伍之日起至部队批准退出现役止,为服现役的军龄,满10个月,按周年计算。退伍后新分配参加工作的,其军龄和待分配的时间应计算为连续工龄。入伍前原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其入伍前的工龄和军龄连同待分配的时间一并计算为连续工龄,享受与所在单位职工同等待遇。

原国家劳动总局[77]劳薪字33号文件规定:退伍的义务兵的军龄计算,其入伍时间,要从县(市)革命委员会征兵办公室(或人民武装部)批准入伍之日起计算;退伍时间,要以批准退出现役之日为准计算军龄。我们认为部队干部复员、转业批准退出现役后,有的要有一段时间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因而,以办理离队手续时间较为合适;而战士退伍是要在教育成熟后,才批准退出现役,填发证件时间没有什么间隔。因此我们认为仍维持原定以批准退出现役之日为准计算军龄为好。军队干部确定复员,一般先由上级组织批准,然后再正式办理离队手续,赴地方安置。在批准至办理离队手续之前,他们仍属部队干部,享受部队待遇,有的仍继续在工作。因此,复员干部军龄的截止时间,应以正式办理离队手续时为准。

篇2:关于工龄认定的文件

xxx人社局:

本人陆珍艳,女,身份证号是xxx, 2009年7月毕业于xxx大学,本科学历,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在xxx工作,签订劳动合同;2013年11月至今考试入编在xxx工作。根据相关政策的规定,现申请将本人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的工作时间认定为连续工龄。

特此申请

申请人:

篇3:关于工龄问题的几点思考

按照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的有关定义, 工龄分为一般工龄和本企业工龄。一般工龄系指工人职员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而言。本企业工龄, 也称连续工龄, 指工人或职员在本企业连续工作的时间。在计算一般工龄时, 应包括本企业工龄在内。按照一九七八年国务院关于颁发《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对干部叫“工作年限”;对工人叫“连续工龄”, 在计算退休费时两者是一致的。

国家对此有一系列明确的规定, 几十年来, 它的规定和运用对于职工及家庭在特殊情况下满足基本需要, 安定社会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 工龄对一个人的作用非常明显;如今已是市场经济, 跳槽成了常见的事, 工龄这个概念虽然现在出现的频率已大大减少, 似乎没有什么大用处。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其作用在劳动管理的进程中仍不可低估。工龄关系到许多职工福利的计算, 它不仅是确定职工能否享受某些社会保险待遇的基本条件之一, 而且是确定职工享受某些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养老金待遇的高低, 要根据工龄长短确定职工的年休假、探亲假待遇、医疗期、企业年金标准也与工龄长短息息相关。由于工龄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 起到促进和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因此, 人力资源管理者不可忽视或掉以轻心, 而应随时做好细帐, 以备不时之需。

2 矛盾与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工龄及其计算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2.1 相关工龄的存在形式上重复矛盾

“一般工龄”和“本企业工龄”在1978年104号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文件中已不复存在, 在事实上已被废止和不适用, 但迄今很多政策又与此有关。在机关、事业与企业之间工龄的存在形式上又不一样;国家机关单位职工称之为“工作年限”, 事业单位既有“连续工龄”又有“工作年限”, 企业单位职工称之为“连续工龄”。而对于建国前参加工作的人员, 其在建国之前的一段时期中,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以革命工作为唯一职业或在公开身份掩护下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时间, 又称之为“参加革命工作年限”, 那建国以后参加政府机关工作或参军的, 算不算参加革命工作?工龄的这些存在形式既繁多又重复且自相矛盾。

2.2 现行政策执行上有些情况自相矛盾

例如, 国家职工在校学习期间的工龄计算, 1979年以后考入普遍高等学校本、专科学习的, 在校学习期间一律不计算工龄;而1970年~1978年进入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习的, 其学习期间都可计算为工龄;在职人员考取国内硕士生, 其学习期间计算工龄, 而直接从应届大学生考上的硕士生则不计算工龄;又如临时工最后一次在本单位当临时工的连续工作时间, 可以与被录用为长期工以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但被外单位录用者则不能连续计算;民办教师经组织批准被录取到各级师范学校毕业后仍从事教育工作的, 其原任民办教师的时间可与毕业后任教师的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而毕业后不再从事教育工作的则不能计算, 导致现实中有很多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几年 (甚至一年) 后调离其他岗位者比毕业后直接从事其他工作者多几年连续工龄的情况。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着实不少, 在实际执行中也难以自圆其说。

2.3 工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其本意受到一定程度的误用

现在, 它不仅仅是职工享受某些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依据, 而且已被引伸到职工工资福利等方面, 比如, 企业分配职工工资福利靠工龄, 确定年休假时间靠工龄, 职工调整工资靠工龄, 有的甚至把晋升职务、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等方面, 也以工龄长短作为基本依据或条件。

2.4 有些政策规定已不适合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

几十年来,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束缚, 工龄政策的界定仅限于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部分集体所有制单位正式职工。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机关事业、企业之间以及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人员流动已成为必然, 因此, 现行的工龄计算规定亟需修改、完善。作为工龄的含义来说, 它指的是工资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而目前大多数农村乡镇企业劳动者的劳务分配也是以支付工资形式出现的, 那么这些人的工龄该不该承认?有些城镇区域扩大后, 原有的农村连地连人归给就近的城区街道, 其所在企业也成建制地上升为城镇集体企业, 那么这些人员原来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时间该不该承认?国有企业分配自主后, 有的企业层层承包, 甚至一辆客车、一只柜台承包给职工个人, 并不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 这又该如何解释?

3 对策及建议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 特别是随着各类劳动用工形式的丰富, 我国劳动者的工龄及其计算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回答是肯定的, 但其有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工作需要进行较大的改革和完善。

3.1 统一名称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 国家的政策、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应该打破原来的政治与经济相对立的观念, 重新认识“革命”与“建设”的特定含义。在社会保险方面, 由于“一般工龄”的形式在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所以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应统一正名为“工龄”。具体地说, 除了生产资料个人所有者外, 凡是劳动者从事社会劳动, 所在单位以其数量和质量支付工资、奖金和津贴, 以此作为本人全部或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时间, 都可计算为“工龄”。至于“参加工作时间”问题, 不宜再派生出“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形式。如何确定“参加工作时间”, 按规定应从第一次参加工作之日算起。对于“军龄”问题, 仍可保留, 因为它是一种特定的存在形式。

3.2 统一政策

按照“工龄”的定义, 我们对劳动者的工龄计算再不应该以他所在单位的所有制性质、户粮关系或者地域的不同来确定。作为政府劳动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来说, 要来一个大的突破, 法规适用范围要从全民所有制向全社会所有以工资、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作为主要或全部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扩展。比如公有经济职工到非公有经济就业, 可以连续计算工龄。在此前提下, 除了那些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 如被开除公职等人员外, 全社会的其他所有工资劳动者, 其劳动中断时间的前后工作时间都应该合并计算。对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如城镇知青上山下乡插队期间的工龄以及冤假错案人员等的连续工龄问题则应从特定历史条件的角度作为特殊对待。

3.3 适用范围应当逐步缩小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财富的积累全靠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一般地说, 劳动者工作时间越长, 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和创造的价值就越多。但是, 它又不能直接说明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不能完全反映劳动者对社会贡献大小。虽然社会保险待遇属于社会再分配的范畴, 但随着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制度改革的深化, 以工龄的长短作为确定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基本条件和依据的规定必须改革。换言之, 工龄的适用范围应当逐步缩小。比如养老保险待遇, 应该以劳动者所在单位和本人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年限和金额多少来确定, 又如疾病社会保险待遇, 它本身就是临时性的社会保险事故, 是短期社会保险金的支付行为, 其待遇计发也不应该以工龄长短来计发, 可以以其年龄大小 (一般来说, 年龄越大, 健康状况越差) 来确定。

3.4 加强人力资源档案管理

工龄及其计算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认真对待并切实加强管理。一般情况下, 均应以原始档案的记载为准。档案内的工龄材料前后不一致的, 也应以最早的记载为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有些一时难以弄清的或者确实需要重新建立、确认的, 也应通过组织手续, 取得确切可靠的证明后并审核同意才可予以承认。工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 政策性强, 情况又相当复杂, 需要人力资源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各项管理工作, 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作出相应的努力。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工龄及其计算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 特别是随着各类劳动用工形式的丰富, 我国劳动者的工龄计算以及有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工作需要进行较大的改革和完善。

篇4:关于工龄认定的文件

一、公务员工龄工资制度的实施情况

最早出现对工龄表述的正式文件是1953年1月26日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而我国的公务员工龄工资制度,始建于1985年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1985年的工资改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均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四个组成部分,并规定了工作人员套改职务工资、计发工龄津贴的具体办法。

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机关与事业单位在工资制度上相互分离,实行了不同的工资制度。其中,行政机关公务员实行职务职级工资制,公务员工资按不同职能,分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个部分。根据规定,公务员工龄工资按工作人员年限确定,工作年限每增加一年,工龄工资增加1元,一直到离退休的当年为止。

2006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次大的改革。这次改革,将公务员基本工资结构由原来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四项构成简化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两项构成,取消了公务员工龄工资和基础工资制度。同时规定:“实行级别与工资等待遇适当挂钩。厅局级副职及以下职务层次的公务员,任职时间和级别达到规定条件后,经考核合格,可以享受上一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的工资等待遇。”

二、恢复公务员工龄工资制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彻底解决基层公务员待遇偏低的问题

当前,我国基层公务员待遇偏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解决基层公务员待遇偏低问题的途径,现在比较主流的意见是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但是,经过2006年工资改革后接近长达8年时间的探索,这一项制度并未能真正建立起来。可见,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在进行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较难建立起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妥善解决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和非领导职务制度的关系。《公务员法》第十六条规定,“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第十七条规定,“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后,在一个科级机构中,这意味着该单位的科员达到规定条件并经考核合格后,即可享受副主任科员的工资等待遇。但是,《公务员法》第十八条规定:“各机关依照确定的职能、规格、编制限额、职数以及结构比例,设置本机关公务员的具体职位,并确定各职位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这说明,一个机关的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是受职数和任职资格条件限制的。那么,如何妥善处理好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和非领导职务制度的关系?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之后,公务员非领导职务制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这是在进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设计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二是如何处理职务与级别的刚性限制问题。首先是职务的刚性限制问题。《公务员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的级别”。这表明,公务员的待遇受制于职务的刚性约束,因为公务员的职务决定公务员的级别,级别比对职务并随职务变化。所以,职务晋升几乎成为公务员个人发展的唯一路径。另外一个方面是级别的问题。由于公务员所在机构的层级决定了公务员职级的最高限,因此基层公务员上升的空间很有限。比如在科级机构,其领导职务最高是正科级,而职务又决定级别,行政级别最高也就是正科级。很多基层一线的公务员,机构本身的规格就低,职务层次相应也低,在其一生的职业生涯中往往只有办事员与科员两个职务晋升台阶。若其职务得不到提升,级别就不能提高;职级不提高,也就难以解决其待遇问题。因此,如何突破职务与级别的这些刚性限制,也是在进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若恢复实行公务员工龄工资制度,则可另辟蹊径,无需讨论公务员的非领导职务序列和公务员职数限制等问题,上述困境自然迎刃而解。所以,若从制度设计的层面看,在恢复工龄工资且适当提高工龄工资标准、公务员工资结构中其他构成不变的情况下,恢复并实行工龄工资制度有利于彻底解决基层公务员待遇偏低的问题。

(二)有利于完善公务员工资结构

公务员的基本工资构成为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两项。除此之外,公务员工资还包括津贴补贴和年终一次性奖金。但是,从工资改革后公务员的工资构成比重来看,基本工资所占比重过低、津贴补贴所占比重过大的现象突出(以某正科级公务员2011年工资收入为例,其基本工资所占比重仅为40%,见图1),引起不少诟病,最大的问题是扩大了公务员工资收入的地区差距,影响了分配公平。为消除这一不合理现象,在下一步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进程中,我们就要注意合理控制公务员津贴补贴在工资结构中的比例,适当提高基本工资的比重。笔者认为,如果恢复公务员工龄工资,则意味着增加了公务员津贴补贴之外的工资构成,从而控制了公务员津贴补贴在工资结构中的比重,这有利于调节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务员工资收入差距。

[正科][其他

2%][职务工资

17%][级别工资

23%][津补贴

58%]

图1 2011年某正科级公务员收入结构图

(三)有利于健全工资的激励功能

nlc202309011817

考虑到我国公务员绝大部分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和担任科级以下职位的情况,为了鼓励广大基层公务员安心本职工作,缓解都去挤职务这个“独木桥”的矛盾,2006年公务员职级工资制改革方案中对基层公务员采取了相应的倾斜措施。主要包括:适当加大不同职务对应级别的交叉幅度,将公务员对应的级别数由原来的15个增加到27个,各职务对应的级别数相应增加,科员、办事员从原来的对应的6个级别增加到对应9个级别,副科级从原来的对应5个级别增加到对应8个级别,给低职务公务员提供了一定的级别晋升空间。总体上看,在2006年的公务员工资改革中,加大级别工资的比重,使晋升级别对提高工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实行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使公务员不晋升职务也能提高待遇。但是,正如前面所述,由于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刚性限制,这些倾斜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公务员待遇偏低的现实,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的公务员根本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另外,在讨论工龄工资问题时,有人认为工龄工资和级别工资都能体现资历因素,如果恢复工龄工资,公务员工资构成就会存在功能重叠的矛盾。笔者认为,这只是看到问题的表象,而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因为根据规定,在确定公务员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执行相应的级别工资标准时,我们必须根据公务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来确定。这说明,级别工资的主要功能是体现“功劳”的问题,而不是“苦劳”的问题。而且,按照公务员正常晋升级别工资的办法,公务员一般每五年可在所在职务对应的级别内晋升一个级别,一般每两年可在所任级别对应的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但是按照规定,当公务员的级别达到所任职务对应最高级别后,就不得再晋升级别。这说明,级别工资虽然也考虑到了资历因素,但它并不能解决公务员的“年功”问题。而且,由于公务员的级别工资标准比较低,对于工龄较长的公务员来说,即使其能够享受上一级职务所对应最高级别的待遇,级别工资也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在此情况下,笔者认为恢复并实行公务员工龄工资制度,无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三、恢复公务员工龄工资制度的两点建议

(一)依法确认公务员工龄工资制度

《公务员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第七十四条规定:“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因此,恢复公务员工龄工资制度,必须获得法律上的确认。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公务员法》进行修改。在公务员工资结构方面,建议将《公务员法》第七十四条修改为:“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工龄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

(二)适当提高公务员工龄工资标准

从工作性质和工作量上来看,公务员的工作性质主要是服务性的,很难用市场经济效益指标来衡量,也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考核,在基层公务员中,最可能引起比较的就是工龄长短的不同,也就是说工作总量的不同。因此,从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大小这一角度出发,适当增加工龄工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提高工龄工资标准也纯属必然。至于工龄工资标准确定为每年50元还是100元,笔者认为这需要经过一次比较全面的综合调查测算后方能确定。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工龄工资不能再确定为“工作年限每增加一年,工龄工资增加1元”。

(作者系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规划财务处处长,副研究员)

篇5:关于工龄认定的文件

留学回国人员中有的是在国外高校毕业后直接在国外工作,随后被引进回国工作的;有的是原在国内工作,办理辞职或离职后到国外留学,后又回国工作的。根据目前的工作时间或工龄计算的相关政策,一般不计算在海外就职工作期间的工龄。海外工作时间不能连续计算工龄,最终影响到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内工作时的相关待遇及退休后的待遇计发。

下面是2个案例:

案例1:刘某的工作经历为:1984年本科毕业后分配到某高校工作,1988年10月至1990年12月赴日本公派留学,1991年10月至1997年3月在日本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留学期间原工作单位保留其人事关系。但因刘某博士毕业后未按时回原单位工作,而是继续留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原单位提出不再保留其人事关系,于是刘某于1997年7月向原单位提出辞职申请并获批准。2004年7月刘某以中科院 “百人计划”人才引进到某研究所工作。2006年7月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计算刘某工资套改年限时扣除了1997年7月至2004年6月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的时间,因此刘某工资套改后的薪级工资就比同时参加工作且同时晋升同级别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低了4级。

案例2:胡某国内硕士毕业后直接赴美国留学并于2005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随后继续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9月以中科院 “百人计划”人才引进到某研究所工作。该科研单位认定其参加工作时间为2011年9月。

另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尚未完全建立,目前我单位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只是建立了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根据社会保险机构对养老保险投保要求,需提供广东省人力资源和保障厅下达的工作调动或聘(录)用批复函才能按相应类别人员进行投保。由于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应聘到机关事业单位后,往往因工作需要,有些人才在聘(录)用手续未完备(即未获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复)就已到位工作,因此出现实际到单位工作时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厅聘(录)用批复时间以及养老保险投保时间等不一致的情况。

篇6:工龄认定相关规定

答:算工龄 有文件依据的 我告诉您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

五、大力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到这些企业和单位就业营造氛围、疏通渠道、创造条件。对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非本地生源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要与国有企业员工一视同仁;对他们当中从事科技工作的,在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和经费、申报有关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时,要根据情况给予重视和支持。要规范人才、劳动力市场秩序,加大人事、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规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行为。要依法加强对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和缴纳社会保险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今后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

(看见了吗 最后面只要您参加了 养老保险 就可以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工龄)

2.我2008年毕业,毕业后档案一直放在人才交流中心!在我们这工作了2年,2家公司,但是都是属于个人私企,没有签订合同,没有交养老保险!去年10月辞职,现在考上公务员(没有工作经验要求)。我想请问的是,在调档的时候,开工作证明目的是为了工龄,我开的工作证明和我之前在网上报考公务员的时候填写的单位不同,这样可以吗?

篇7:工龄认定申请格式

xx县教育局:

申请人xxx,男,xxxx年xx月出生,xxxx年xx月取得全日制本科学历。

经本人慎重考虑,自愿放弃上述工作时段的工龄认定。

申请人:

篇8:关于工龄认定的文件

2012年12月下旬某日, 河南省某事业单位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个本单位政府购买专业技术岗位聘用 (非管理学生人员) 实施方案。所谓政府购买专业技术岗位, 指事业单位区别实名制入编制的另一种人事管理形式。它是根据单位的工作需要, 向政府人事管理部门申请增人数量, 人事管理部门审批后, 由政府财政部门按该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工资标准拨付增人工资经费, 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部门审批的增人数量内自主选聘自己所需的工作人员, 支付工资待遇。该实施方案规定, 聘用按“竞争择优原则”进行, 实行“能者上, 庸者让, 优者上, 劣者下”。根据这个原则, 选聘在该单位已使用的非正式编制内的合同制人员中进行。除规定应聘人员应同时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45周岁以下、在本单位已工作5年以上条件外, 其它按规定项目个人条件积分比选。本文不对该方案的整体进行合理性评论, 而是仅就其对年度考核1次优秀给予3分的规定进行是否合理的探析。

首先, “优秀”是一个相对概念, 没有绝对的标准。一个人是否优秀, 是与别人相比得出的认识与评价。就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来说, 抛开人情、拉票、关系平衡等不公平因素, 假定科学比较不同人员的业绩差异, 优秀仍然是一个相对概念。如一个学校的教师年度教学业绩考核, 假定教学内容相同, 教学质量相当, 那年教学课时350个 (假定年教学40周, 每周8个多课时) 的就相对比年教学课时300个 (假定年教学40周, 每周7个多课时) 的优秀。当然有可能有年教学课时700个的, 那他比年教学课时300个的自然更加优秀。然而这只是为便于说明问题举的极端例子, 实际工作中的年度考核由于名额往往占总人数的10%以上, 为不使优秀名额作废, 许多单位最后评定的优秀可能有年教学课时700个那样的老师, 也有因年教学课时达700个 (包括接近这个数) 的教师极少而推出的假定单位年平均课时300个, 而只比此数多50个左右的教师。这就提出一个问题, 即考核优秀的人员业绩比考核合格的人员业绩相差多少, 亦即“优秀”的价值含量有多大。这的确是一个难回答的问题, 因为不仅不同单位的考核优秀与合格人员的业绩差异各种各样, 即使一个单位内部的考核优秀与合格人员的业绩差异也不相同。考虑到大多考核优秀与合格人员的业绩差异是350个教学课时与300个教学课时那样的差异, 而不是700个教学课时与300个教学课时那样的差异, 所以除便于量化的如销售奖励按销售额比例提成, 教学按课时付酬等外, 一般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优秀, 大多地方是采取奖励发一个月基本工资的方式。也就是说, 如按一年的工作量为基准认定, 考核优秀者大约比合格者多完成一个月的工作量。而前边提到的那个单位的聘用政府购买专业技术岗位的方案中, 考核合格者一年计分2分, 考核优秀者在一年年限2分的基础上再加上3分, 合计5分, 即认定考核优秀者当年的工作业绩相当于考核合格者2.5年的业绩。如换做发奖金的话, 按该方案观点推出的结果是, 考核优秀者除应拿到其一年的正常工资外, 另应奖励其1.5年即18个月的基本工资。前文笔者已举例表明, 不否认个别年度考核优秀者一年工作业绩可能超出考核合格者数倍, 但大多年度考核优秀者的工作业绩只是比考核合格者相对多一点而已, 所以该方案将年度考核优秀1次赋分3分极不合理。

其次, 考核“优秀”是一个相似评定“先进”的评价, 类似于奖励, 而不类似于工作年限、学历那样的个人资历。所以, 把考核“优秀”的积分放入资历部分而不是奖励部分是不合适的。况且, 考核“优秀”的比例一般占考核对象总人数的10%左右, 与评选本单位级别先进的比例差不多, 也就是说两者选择的人员“优秀程度”接近或者说相似, 但该方案对前者1次赋分3分, 后者却只有1分, 显然不公平。如果与评选市级、省级先进相比, 由于一个单位每年的分配指标较少, 一般人当选后两者的可能性远较得到年度考核“优秀”称号要小, 也就是说当选者的“优秀程度”要高于一般年度考核优秀者。但当选市级先进1次该方案却赋分2分, 低于年度考核优秀1次得分。当选省级先进1次倒是与年度考核优秀1次得分相同, 但年度考核优秀是按10%的比例选出来的, 而省级先进对假定1000名员工规模的单位来说, 可能只有1-5‰的分配指标, 也就是说对一般员工而言, 是几率1-5‰, 二者可同日而语吗?至于国家级先进, 该方案规定是1次赋分4分, 高于年度考核优秀1次的得分, 但国家级先进的指标分配对一个1000名员工规模的单位来说, 一年有一个就相当不错, 有时可能几年得不到1个指标。这样说来, 能评上国家级先进的, 必须比一般年度考核优秀者优秀许多倍才有希望。从这个方面来看, 年度考核优秀1次赋分3分的积分规定也不合理。

但前边所说只是将该方案中年度考核优秀1次的积分3分与其它奖励得分的分值进行简单的数值比较, 实际上该方案中年度考核优秀的得分积分在聘用中的价值远重于一般奖励得分。一是年度考核优秀的得分积分算入基本分, 其它奖励分类似于附加分。当某人年限分、学历分、考核优秀分积分大于他人的该方面积分时, 其他人的奖励积分不能作为条件因素与他进行竞争条件比较, 也就是说他人的所获奖励积分此时在与他的岗位竞争中一点不起作用。二是该方案中年度考核优秀的得分可以相加, 没有上限, 而其它奖励得分虽可相加, 但总分以5分为限。至此, 我们可知该方案的这方面规定多么不合理!

该方案的这方面规定不仅不合理, 而且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导致该单位不少人对获得年度考核优秀的过分追逐。前文提到该方案发布于2012年底, 正是单位进行年度考核的时候。有参与该文件规定岗位竞争意向的人, 极想获得考核优秀称号, 以使自己在之后的该文件规定岗位竞争中累积优势。其他无参与该文件规定岗位竞争需求的一些人, 从该文件规定中感觉到单位的思想倾向和“政策导向”, 也想方设法获得考核优秀称号, 结果造成该单位年度考核工作中拉票、求情、送礼等问题的加重。

这么一个存在不合理内容规定且有副作用的文件为什么会出台?答案其实很简单, 就是许多中国人科学意识不足的问题。就该方案的拟制者或者说提出者———该单位人事处来说, 他们虽然清楚该文件是关系一些人切身利益的一个文件, 应该认真拟制, 但他们缺乏政策制定方面的基本知识, 不知道一个政策的出台需经过认真论证, 实施时应进行评估等要求, 而只是想当然地自认为什么对就确定什么。该单位有几个管理学专业硕士毕业的懂政策制定要求的人员, 但该单位人事处没有感觉到有必要找他们咨询, 帮助分析论证。所在省职称评定文件中有关于年度考核优秀与其它奖励类似对待的规定内容, 但他们没有去联想借鉴。如河南省2009年发布的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中关于讲师评审教学业绩条件中有要求“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这样的内容:“ (1) 获学校教学质量考评优秀1次或良好2次, 或年度考核优秀1次。 (2) 在教育、教学技能竞赛中, 获得校级以上奖励。 (3) 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这个职称评审文件已执行4年, 该单位作为学校, 人事处主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 应该对这样的内容很熟悉。但是, 他们在起草本单位的政策规定时, 却过于相信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而没有想到去查找资料参考。

上一篇:爱唠叨的妈妈初中三年级作文700字下一篇:县发改局2020年度工作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