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经济适用房需经过哪些程序

2024-04-11

申请经济适用房需经过哪些程序(精选6篇)

篇1:申请经济适用房需经过哪些程序

申请经济适用房需经过哪些程序、出具哪些资料?

http://.cn2007年09月17日11时39

分星辰在线

1.到市房产交易大楼三楼政务大厅53号窗口领取《长沙市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资格审批表》;

2.由单位审查盖章后到上级管理部门审核并盖章,无单位的由街道办事处盖章后到各区政府审核盖章;

3.由购房户本人携带下列资料到市房产交易大楼三楼政务大厅50号窗口办理经济适用住房资格审批手续:

(1)夫妻双方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职称证书或职务文件等原件和复印件(未婚大龄青年应提供户口所在地区民政部门出具的未婚证明);

(2)夫妻一方为外地户口或1995年1月1日以后迁入长沙城镇户口的由原籍地市、县级房管部门出具无房改房和无私房证明(农业户口除外)。1995年1月1日以后大中专院校

毕业生落户长沙的应提供派遣单或报到证、原大学毕业证原件和复印件。转业、退伍军人落户长沙的应出示转业、退伍证原件和复印件。副营级以上的现役军人须由部队(营房部门)开具无房证明。

(3)离异后形成的无房户,应在离婚满5年以后方可提出购房申请,凡已享受政府住房优惠政策待遇(含房改、集资和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离婚后夫妻双方均不能再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住房问题应由双方在离婚时一并妥善解决;如居民离婚后确有异常特殊住房困难情况,经相关部门严格审查后,符合条件的方可考虑同意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在申请时应提供离婚证、离婚协议及区民政局出具的未再婚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并执行离婚协议内的各项事宜(如再婚后不符合购房条件需退所购房);年龄未满30周岁的离异、丧偶、未婚居民,一律暂不能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4)申请人户口本上注明是户主的须提供户主房屋的权属证明:居住房屋属集体或国营单位产权的由单位出具证明、房屋是租约房的应出具租约原件和复印件、房屋是私人产权的应提供房屋产权证原件和复印件、户主房是空挂户的应由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空挂户证明;

(5)省、市市政重点工程拆迁户,须出示拆迁证明和拆迁办备案的拆迁协议原件和复印件;属城市棚户区改造户须出示棚改证明和棚改审批表原件和复印件;

(6)申请人需提供家庭现住房情况,由申请人按审批表“第六部分”要求,长沙市房屋产权监理处盖章确认;

(7)提供收入证明,由单位盖章(农业户口除外)。

篇2:申请经济适用房需经过哪些程序

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

需提交的材料

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应当向申请人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并如实提交申请材料。需提交的申请材料及其说明如下:

一、《深圳市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申请表》

二、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的身份证、户口簿、婚姻状况证明

(一)现役军人须提交军人身份证号码表、军官证或士兵证。若户口簿等证件不能反映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之间的赡养、抚养、扶养关系的,须取得公证机关出具的相关证明。

(二)婚姻状况证明:未婚证明、结婚证、离婚证(包括离婚协议)或者法院判决书(调解书)等。

三、失业证

申请人或者共同申请人失业的,需提供失业证。失业证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发的为准。

四、社会保险证明

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已参加社会保险的,需提供社会保险证明。社会保险证明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2008年至2009年社会保险缴纳清单为准。

五、户籍迁出证明和服役证明或者在学证明

共同申请人因就学、服兵役等原因户籍迁出深圳市的,户

籍迁出时间及原因的证明由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予以出具,服役证明或者在学证明由所在服役单位、学校予以出具。

六、申请人或者配偶的计划生育证明

计划生育证明以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为准。

七、2008年至2009年的收入证明

2008年至2009年期间,在职的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其工薪收入由所在单位出具证明(加盖人事劳资章或者单位公章,并由单位有关负责人签字);若期间工作单位发生变化的,应当一并提交原单位和现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2008年至2009年期间,持有失业证的申请人或者共同申请人,收入情况在个人诚信申报后由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评估并盖章。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的具体收入按有关规定进行认定。

八、重点优抚对象证明

重点优抚对象以民政部门核定的为准。

九、中重度残疾人(一、二、三级)证明

中重度残疾人(一、二、三级)证明以市残疾人联合会核发的残疾人证为准,2001年前(含2001年)办理的残疾人证须以市残疾人联合会重新换发的新证为准。

十、政策性、保障性住房租赁合同

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如正在租住政策性、保障性住房,须提供政策性、保障性住房租赁合同。

十一、其他需提供的材料

篇3:申请经济适用房需经过哪些程序

房屋登记机构是否可以办理购房人、金融机构以经济适用住房设定抵押申请的房屋权属登记, 在房屋登记机构内部和社会各界存在分歧。出于保障购房人和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避免经济适用住房的抵押风险,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考虑, 我想尝试谈谈一点看法。

本文讨论的以“经济适用住房”设定抵押申请的房屋权属登记, 包括以“单位集资合作建房”设定抵押申请的房屋权属登记。

一、《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未禁止以经济适用住房设定抵押

2007年11月19日, 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以建住房[2007]258号文, 印发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该办法是现行的调整经济适用住房法律关系的国务院规章。

《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第8条规定,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可以以在建项目作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开发贷款”。该办法第9条第1款规定,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个人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 除符合《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外, 还应当出具市、县人民政府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准予购房的核准通知”。

单看《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条文的字里行间, 并未明确禁止以经济适用住房设定抵押。

另外, 建设部《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 “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购买的房地产抵押的, 其抵押额以房地产权利人可以处分和收益的份额比例为限”。

二、经济适用住房的法律属性

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规定, 购房人或者所有权人, 在按照政府所定的标准, 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取得完全产权前, 经济适用住房有以下主要的法律特征。

第一,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由政府负担。

第二, 购房人或者所有权人仅仅拥有经济适用住房的有限产权。经济适用住房的房屋、土地登记部门在办理权属登记时, 应当分别注明“经济适用住房、划拨土地”。作为有限产权的经济适用住房, 购房人或者所有权人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受政府或其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监管。

第三,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 不得直接上市交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条第4款将房地产抵押规定为房地产交易) ;购房人或者所有权人因特殊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 由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

第四,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 购房人或者所有权人上市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 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 具体交纳比例由市、县政府确定, 政府可优先回购;购房人或者所有权人也可以按照政府所定的标准, 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后, 取得完全产权。

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 “贷款抵押物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4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7条规定不得抵押的财产, 不得用于贷款抵押”。该办法第16条规定, “借款人以所购自用住房作为贷款抵押物的, 必须将住房价值全额用于贷款抵押”。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4条第1款第3项规定, 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可以抵押。该法第37条第5项规定, 依法被监管的财产不得抵押。《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84条第5项规定, 依法被监管的财产不得抵押。

三、以经济适用住房设定抵押, 可能会暗含风险

《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3条第1款规定, “本办法所称房地产抵押, 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房地产拍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从以上规定中不难看出,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能不能“依法以抵押的房地产拍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是判定以经济适用住房设定抵押有没有积极意义、有没有法律风险的唯一标准。

我认为, 在现行法律制度下, 以经济适用住房设定抵押, 对于债权人 (即抵押权人、作为贷款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下同) 而言, 可能会承担“受偿风险”;对于市、县政府或其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 或者政府的其他住房保障部门而言, 可能会承担“安置风险”;对于房屋登记机构而言, 可能会承担“登记错误风险”。

四、以经济适用住房设定抵押, 债权人可能承担“受偿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95条规定, “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 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抵押权人与抵押人未就抵押权实现方式达成协议的, 抵押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抵押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 (法释[2005]14号) 第2条规定, “人民法院对已经依法设定抵押的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居住的房屋, 在裁定拍卖、变卖或者抵债后, 应当给予被执行人六个月的宽限期。在此期限内, 被执行人应当主动腾空房屋, 人民法院不得强制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迁出该房屋”。该规定第6条规定, “被执行人属于低保对象且无法自行解决居住问题的, 人民法院不应强制迁出”。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除了所购买的经济适用住房外, 不会另有住房。设定经济适用住房抵押的购房人或者所有权人不履行债务, 需要清偿时, 不可能“主动腾空房屋”, 同时, 由于“人民法院不应强制迁出”, 协议折价、拍卖变卖抵押物似无可能。在这种情况下, 债权人受偿, 可能难以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51条、《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规定》第45条规定, 设定房地产抵押权的土地使用权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 依法拍卖该房地产后, 应当从拍卖所得的价款中缴纳相当于应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额后, 抵押权人方可优先受偿。

就算设定经济适用住房抵押的购房人或者所有权人不履行债务时, 可以“主动腾空房屋”, 可以折价或者拍卖、变卖经济适用住房清偿债务, 但是, 因为“应当从拍卖所得的价款中缴纳相当于应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额后”, “抵押权人方可优先受偿”, 在这种情况下, 抵押权人的受偿款额可能被大打折扣。

五、以经济适用住房设定抵押, 市、县政府或其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 或者政府的其他住房保障部门可能会承担“安置风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第3条规定, “上述宽限期届满后, 被执行人仍未迁出的, 人民法院可以作出强制迁出裁定, 并按照民事诉讼法第229条的规定执行。强制迁出时, 被执行人无法自行解决居住问题的, 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 可以由申请执行人为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提供临时住房”。

在“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法律关系中, 债权人应当是执行案件的申请人。如果申请人不愿意或者不能够为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提供临时住房, 影响到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时, 市、县政府或其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 或者政府的其他住房保障部门, 往往会出面“收拾残局”。在这种情况下, 市、县政府或其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 或者政府的其他住房保障部门可能会承担“安置风险”。

六、以经济适用住房设定抵押, 房屋登记机构可能会承担“登记错误风险”

如果经济适用住房的购房人或者所有权人、金融机构, 不了解以经济适用住房设定抵押暗含风险可以原谅的话, 那么, 房屋登记机构无视这种风险存在的可能性, 就应当引起警觉了。

研究调整经济适用住房法律规范的相关性可以发现:

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9条规定,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经依法登记, 发生效力;未经登记, 不发生效力,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该法第187条规定, “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

第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条第4款, 将房地产抵押规定为房地产交易。

第三,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5年内, 国家禁止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 同时禁止了以经济适用住房设定抵押。

第四,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5年届满, 国家限制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 同时限制了以经济适用住房设定抵押。

第五, 经济适用住房是“计划经济”意义上的“产品”, 不是“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商品”。购房人或者所有权人在按照政府所定的标准, 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取得完全产权前, 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或者所有权人, 仅仅拥有受政府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监管的有限产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7条第5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84条第5项的规定, 依法被监管的财产不得设定抵押。

七、依法搞好以经济适用住房设定抵押的房屋权属登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3条第1款规定, “本法所称抵押, 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本法第34条所列财产的占有, 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在我供职的行政区划, 通常将债务人以自己所有的房屋设定的抵押, 称作“两方抵押”;将第三人以自己所有的房屋, 为债务人设定的抵押, 称作“三方抵押”。

在现行法律制度下, 一方面, 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贷款时, 按照《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 可以以抵押以外的其他方式设定担保;另一方面, 经济适用住房的购房人或者所有权人, 如果一定需要与债权人设定抵押的, 可以按照以下办法处理:

第一, 购房人因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贷款的, 可以以第三人所有的完全产权的房屋, 设定“三方抵押”。

篇4:申请经济适用房需经过哪些程序

2.民政部审查文件,同意成立的,发给筹备成立批复;; 3.发起人在6个月的筹备期内,开展筹备活动,召开成立大会; 4.提交申请登记文件; 5.民政部审查合格,批准登记; 6.社会团体领取证书、刻制印章。

二、成立社会团体,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1.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数不少于50个;

2.有规范的名称、章程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3.有固定的住所;

4.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5.有规定最低限额的注册资金; 6.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三、对社会团体的名称有哪些要求:

1.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与其业务范围、成员分布、活动地域相一致,准确反映其特征;

2.全国性社会团体名称可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跨行政区域社会团体和地方性社会团体的名称不得使用以上字样; 3.社会团体一般不以人名命名。

四、社会团体的组织机构如何组成:

1.会员大会是社会团体的最高权力机构,会员数量较多的社会团体可由会员代表大会代行职能;

2.理事会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在会员大会闭会期间领导社会团体开展日常工作; 3.根据需要可设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在理事会闭会期间代行部分职能;

4.理事会选举产生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理事长(副理事长)又可称会长(副会长)、主席(副主席)等,秘书长在理事长领导下开展工作。

五、在申请筹备成立时,发起人应当提交哪些文件: 1.筹备成立申请书;

2.业务主管单位同意筹备成立的文件; 3.章程草案; 4.住所使用权证明; 5.注册资金验资报告;

6.拟任负责人简历、身份证复印件; 7.会员名单;

8.《社会团体筹备成立申请表》(在民政部领取)。

六、对申请文件格式有哪些要求:

所有文件应当一式三份,用A4纸张打印。

七、对发起人的条件有什么要求:

除国家机关以外的自然人和法人都可以作为社会团体的发起人。

八、筹备成立申请书包含哪些内容:

1.申请筹备成立的社会团体名称、宗旨、业务范围、组成等有关情况; 2.申请理由; 3.相关背景介绍; 4.发起人情况介绍。

九、哪些单位可以作为全国性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 1.国务院组成部委、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 2.中央各工作部门、代管单位; 3.全国人大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高检; 4.经国务院授权的单位。

十、对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同意文件有哪些要求:

1.应包含内容:同意发起人申请筹备成立并同意作为该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承担有关监督管理职责;

2.文件抬头应为民政部,落款应为该业务主管单位,盖部(委、局)章。

十一、对章程草案有哪些要求:

应按照民政部《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本》起草,并明确书写本团体业务范围。

十二、对注册资金验资报告有哪些要求: 1.应由民政部推荐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 2.注册资金不少于10万元人民币。

十三、对社会团体负责人人选有哪些要求: 1.在本社会团体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2.未曾担任过因违法而被撤销登记的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或被取缔的非法组织的负责人;

3.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4.年龄一般不超过70周岁

十四、公务员能否担任社会团体负责人:

根据中组部要求,在职的党政机关处以上领导干部(含尚未办理离、退休手续人员)、国家各金融机构中属于中央管理的干部在社会团体兼任领导职务,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审批。

十五、对会员名单有哪些要求:

1.个人会员应列出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联系电话; 2.单位会员应列出单位名称、联系电话。

十六、经民政部批准筹备成立的社会团体何时可以申请登记: 自批准筹备之日起6个月内,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选举产生负责人,并准备好申请登记文件,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可以向民政部申请登记。

十七、规定的筹备期内未能完成筹备工作怎么办:

在规定筹备期内未能完成筹备工作的,可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报民政部批准后,延长筹备期3个月。到期仍不具备登记条件的,民政部不予登记并通知自行解散。

十八、在申请登记时,发起人应当提交哪些文件: 1.登记申请书;

2.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登记的文件; 3.章程;

4.住所使用权证明; 5.注册资金验资报告;

6.《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表》(在民政部领取); 7.《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登记表》(在民政部领取); 8.《社会团体负责人备案表》(在民政部领取)。

十九、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如何确定:

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一般由理事长兼任,特殊情况需由副理事长或秘书长兼任的,应作说明报民政部,并在章程中作出明确规定。

二十、对申请文件格式有哪些要求:

所有文件应当一式两份,除在民政部领取填写的表格外均用A4纸张打印。二

十一、什么是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

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是指社会团体根据开展活动的需要,依据业务范围的划分或者会员组成的特点,设立的专门从事该社会团体某项业务活动的机构。二

十二、分支机构可以使用哪些名称:

1.分支机构可以称“分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等; 2.分支机构名称应在前面冠以社会团体全称;

3.分支机构不能使用容易与社会团体混淆的名称,如协会、学会、研究会等。二

十三、社会团体申请登记分支机构应提交哪些文件:

1.登记申请书,说明申请登记分支机构的名称、业务范围、必要性等; 2.《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登记表》 3.分支机构负责人简历; 4.分支机构住所使用权证明;

5.住所与社会团体住所不在一地的,还需设在地省民政部门出具同意在当地设立的意见;

上述文件均需一式两份,A4纸打印。二

十四、什么是社会团体的代表机构:

社会团体的代表机构是指社会团体在住所以外属于其活动区域内设置的代表该社会团体开展活动、承办该社会团体交办事项的机构。二

十五、代表机构可以使用哪些名称:

1.代表机构可以称“代表处”、“办事处”、“联络处”等; 2.代表机构名称应在前面冠以社会团体全称;

二十六、社会团体申请登记代表机构应提交哪些文件:

1.登记申请书,说明申请登记代表机构的名称、业务范围、必要性等; 2.《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登记表》 3.代表机构负责人简历; 4.代表机构住所使用权证明;

5.代表机构设在地省民政部门出具的同意设立意见; 上述文件均需一式两份,A4纸打印。

二十七、社会团体在住所地以外设立分支机构和设立代表机构应当如何办理?

社会团体在住所地以外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应当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向拟设在地省民政部门出具审查同意设立的意见。社会团体应当向设在地省民政部门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以下文件: 1.设立申请书;

2.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登记表》(在民政部领取)的复印件;

3.分支机构拟任负责人基本情况以及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的意见; 4.分支机构住所使用权证明。

拟设在地省民政部门收到上述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30日内,提出同意或者不同意在本地设立的书面意见,通知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持该意见及其他必需文件向民政部申请登记。

二十八、分支机构、代表机构能否领取证书、刻制印章:

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经民政部审查批准登记后,凭批准文件办理证书、印章事宜。二

十九、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是否具备法人地位:

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均不具有法人地位,其民事责任由社会团体承担。三

十、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负责人有哪些要求? 1.在本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2.未曾担任过因违法而被撤销登记的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或被取缔的非法组织的负责人;

3.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4.在职的党政机关处以上领导干部或国家各金融机构中属于中央管理的干部兼任负责人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审批。三

十一、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开立银行账户如何办理?

首先由社会团体向业务主管单位提出申请,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出具意见后,向民政部提交申请书以及业务主管单位审查意见(均一式两份)。民政部审查批准后,发给同意设立银行账户的批复。三

十二、社会团体变更登记包括哪些内容?

凡《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上载明的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均应办理变更登记。包括: 1.名称; 2.住所; 3.业务范围; 4.活动地域; 5.法定代表人; 6.注册资金; 7.业务主管单位。

十三、办理社会团体名称变更登记应当提交哪些文件: 1.社会团体申请报告; 2.《社会团体变更登记表》 3.章程草案; 4.负责人名单; 5.会员名单。

上述文件均需一式两份,A4纸打印。

十四、办理社会团体住所变更登记应当提交哪些文件: 1.社会团体申请报告; 2.《社会团体变更登记表》; 3.新住所使用权证明。

上述文件均需一式两份,A4纸打印。

十五、办理社会团体活动地域变更登记应当提交哪些文件: 1.社会团体申请报告; 2.《社会团体变更登记表》。上述文件均需一式两份,A4纸打印。

十六、办理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应当提交哪些文件: 1.社会团体申请报告; 2.《社会团体变更登记表》; 3.《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登记表》;

4.由民政部推荐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前任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的离任审计报告。

上述文件均需一式两份,A4纸打印。

十七、办理社会团体注册资金变更登记应当提交哪些文件: 1.社会团体申请报告;

2.《社会团体变更登记表》(在民政部领取);

3.由民政部指定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注册资金验资报告。上述文件均需一式两份,A4纸打印。

十八、办理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变更登记应当提交哪些文件: 1.社会团体申请报告; 2.《社会团体变更登记表》; 3.新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意见。上述文件均需一式两份,A4纸打印。

十九、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如何办理变更登记?

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名称、负责人、住所发生变更的,应经社会团体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后,向民政部申请变更登记。

十、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申请更名应当提交哪些文件? 1.社会团体申请报告;

2.《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变更登记表》。上述文件均需一式两份,A4纸打印。

十一、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申请变更负责人应当提交哪些文件? 1.社会团体申请报告;

2.《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变更登记表》; 3.拟任负责人简历。

上述文件均需一式两份,A4纸打印。

十二、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申请变更住所应当提交哪些文件? 1.社会团体申请报告;

2.《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变更登记表》(在民政部领取); 3.新住所使用权证明。

上述文件均需一式两份,A4纸打印 四

十三、哪些属于社会团体备案事项: 1.设立办事机构; 2.社会团体负责人; 3.章程核准。

十四、办事机构备案如何办理?

领取并填写《社会团体办事机构备案表》(一式两份),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向民政部提交备案申请书一式两份。民政部审查无问题,转入社会团体档案,发给备案通知书。

十五、应当备案的社会团体负责人包括哪些职务:

1.理事会负责人,包括理事长(会长、主席)、副理事长(副会长、副主席); 2.秘书长;

3.分支机构、代表机构负责人。四

十六、负责人备案如何办理:

填写《社会团体负责人备案表》(一式两份),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向民政部提交备案申请书一式两份,民政部审查无问题,转入社会团体档案。四

十七、章程核准备案应当如何办理: 社会团体章程应报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向民政部申请核准备案,提交以下文件:

1、章程核准备案申请书;

2、《社会团体章程核准表》;

3、新修订的章程(在骑缝处加盖业务主管单位印章);

4、新修订章程的电子文本(可以交软盘或发送电子邮件);

5、修订说明。

篇5:经济适用房申请审核程序

一、申请条件:

(一)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具有我辖区户口(不包括学生户

口);

(二)申请家庭属无房户或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8平方米;

(三)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2000元,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

元。

二、申请程序:

申请家庭推举一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作为申请人,向户口所在地申请提出申请,并按顺序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及复印件,所需复印件一式三份

(一)按要求填写《经济适用房审核表》(须黑色字体手写,社区初审后发放,一式四份;电话号码一栏须留两个电话,以备用)

(二)申请人自己写的申请书。(须黑色字体或打印,写明

所申请家庭成员收入、工作、住房情况以及申请理由)

(三)现居住地住房情况证明(《房屋租赁合同》、《房屋所

有权证》或房屋产权单位的证明)

注:申请家庭成员户口本、身份证所涉及房屋都需要房产证或拆迁协议或相关部门书面证明于其无关。

(四)原住房被拆迁家庭须提供房屋拆迁补偿协议;

(五)申请家庭所有成员的收入来源的证明,最少为近期半

篇6:申请经济适用房需经过哪些程序

原《会计制度》发布于1997年, 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服务财政预算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 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原《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各方面需要。其修订必要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2000年以来, 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推进, 很多改革涉及到会计科目及核算方法的调整, 为了实现会计标准与相关财政改革的有机衔接, 确保相关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需要修订《会计制度》。

二是配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财政部令第68号, 以下简称《财务规则》) 实施的需要。2012年2月, 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财务规则》, 并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财务规则》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 迫切需要修订《会计制度》, 通过加强日常会计核算与管理落实新的财务管理要求。

三是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 原《会计制度》在诸多方面逐步暴露出不适应和不协调, 如基建“游离”大账、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资产计量口径模糊、财政投入资金核算不清晰、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等, 都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 亟需进行修订。此外, 在近两年国务院打击“假发票”、治理“小金库”等专项治理活动中, 均对修订《会计制度》, 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了适应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 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财会[2012]22号) (以下简称《会计制度》) , 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国家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修订发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答记者问, 该负责人表示, 与原《会计制度》相比较,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 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

二、修订《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是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会计准则》) 的原则。修订《会计制度》与修订《会计准则》保持同步。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于2012年12月6日以财政部第72号令正式发布, 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要素的定义、项目构成及分类、一般确认计量原则, 财务会计报告等基本事项, 是制定所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的基本依据, 在整个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起统驭地位。修订《会计制度》遵循了《会计准则》的规定。

二是与《财务规则》相协调的原则。《财务规则》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框架体系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重点针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对相应的内容作了修订。修订《会计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定位与修订《财务规则》相一致, 即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核算基本会计模式不变的前提下, 重点适应财政改革、着力解决会计实务核算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会计制度》在适用范围、会计核算基础定位、收入支出科目分类、资产负债确认计量等方面与《财务规则》保持了基本一致。

三是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性制度之一。更好地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本次修订《会计制度》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修订后的《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 分别核算和反映其收入、支出、结转和结余, 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要求各项收支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在财务报表组成中专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由此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精细、科学, 将为财政预算管理、单位财务管理发挥更好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本次修订《会计制度》, 着力解决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核算中的突出问题, 针对不计提折旧、基建游离大账、捐赠划拨资产不入账、财政投入资金核算不清晰、一些重要业务核算无规范、会计科目体系滞后、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都在《会计制度》中引入了相关改革举措和改进办法, 从而将大大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修订《会计制度》的过程

修订《会计制度》的过程可以用充分准备、深入调研、广纳意见、注重测试等特点来概括。早在2007年, 财政部即启动了《会计制度》修订研究工作, 在适当借鉴国际经验并充分考虑我国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起草了《会计制度》修订初稿, 并不断修改完善。2012年初, 配合《财务规则》的修订发布, 对原来形成的《会计制度》修订初稿进行了修改, 再经过2012年一年来的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公开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多次征求财政部部内相关司局意见、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事业单位开展实务模拟测试以及多轮修改完善, 最终于2012年12月19日正式修订印发。

四、与原《会计制度》相比较, 新修订的《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

新修订的《会计制度》篇幅长达近5万字, 通过详细规定会计科目使用及财务报表编制, 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的合理内容, 又体现了若干重大突破和创新, 与原制度相比较, 主要有如下八大方面的变化:

首先, 配套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 实现了会计规范与其他财政法规政策的有机衔接, 有利于促进各项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其次, 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 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 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 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 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 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 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 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第三, 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原制度下, 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 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 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 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第四, 着力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 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 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 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 对于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第五, 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的会计核算。新制度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科目, 进一步将非财政补助资金区分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 并对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其分配情况设计了科学的账务处理流程。这些规定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 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 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六, 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新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实务中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 进一步明确了该种情况下资产的计量原则, 要求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 将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情况。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有利于促进取得的资产及时入账, 通过资产的账实核对手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第七, 全面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新制度按照此次改革要求, 对现行制度下的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改进, 新增、取消了部分科目, 对个别科目名称进行了修改, 同时全面完善了各科目核算内容、明细科目设置、确认计量原则、所涉及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账务处理等内容, 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了更为科学、全面的依据。

第八, 系统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新制度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改进了各报表的项目、结构和排列方式, 例如, 借鉴会计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 规定对资产负债表项目按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分类列示, 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原来的收入、支出项目;改进了收入支出表结构, 既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支出全貌, 又分资金类别列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转结余”和“经营结余”, 同时可以反映事业单位年度非财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分配情况。这些改进一方面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惯例更为协调, 增强了科学性;另一方面, 也兼顾了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 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更为有用, 更好地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综上所述, 新制度的若干重大修订将促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得到更为全面、真实、合理的反映, 对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确保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缝对接

财政部对1997年7月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原制度) 进行了全面修订, 于2012年12月19日发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新制度) ,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确保新旧制度顺利过渡, 财政部对事业单位执行新制度的有关衔接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 具体内容如下:

一、新旧制度衔接总要求

第一, 自2013年1月1日起,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报财务报表。

第二,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规定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相关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原账编制2012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表。

2. 按照新制度设立2013年1月1日的新账。

3. 将2012年12月31日原账科目余额按照本规定进行调整

(包括新旧结转调整和基建并账调整) , 按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编制科目余额表, 作为新账各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上述“原账中各会计科目”指原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 以及参照财政部印发的相关补充规定增设的会计科目。

4. 根据新账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 按照新制度编制2013年1月1日期初资产负债表。

第三, 及时调整会计信息系统。事业单位应当对原有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和调试, 正确实现数据转换, 确保新旧账套的有序衔接。

五、新《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若干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在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中起统驭作用, 《会计制度》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必须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来讲, 如果事业单位所处的行业存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则该事业单位适用特定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如公立医院适用《医院会计制度》) ;没有国家统一规定的特定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都适用新《会计制度》。

关于新《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还有一个排除和一个

二、将原账科目余额转入新账

(一) 资产类

1.“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

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 其核算内容与原账中上述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转账时, 应将原账中上述科目的余额直接转入新账中相应科目。新账中相应科目设有明细科目的, 应将原账中上述科目的余额加以分析, 分别转入新账中相应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

2.“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科目

新制度未设置“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科目, 但设置了“存货”科目, 其核算范围包括原账中“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转账时, 应将原账中“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科目的余额分析转入新账中“存货”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

3.“对外投资”科目

新制度将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相应设置了“短期投资”、“长期投资”两个科目, 两个科目的核算内容与原账中“对外投资”科目的核算内容基

另行规定需要注意:一是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不执行新《会计制度》;二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适用问题, 将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此外, 新《会计制度》发布后, 随着各项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发布实施, 明年我们将研究行业事业单位对《会计制度》的适用问题。基本原则是, 如果行业事业单位可以适用或基本适用新《会计制度》, 则不再修订相关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原执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将转为执行新《会计制度》。

上一篇:财务总监述职报告下一篇:初三答案不止一个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