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打碎别人的幸福美文

2024-04-09

别轻易打碎别人的幸福美文(通用6篇)

篇1:别轻易打碎别人的幸福美文

你有没有珍惜别人的幸福像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

别人的幸福也许很小,小到根本不值得一提,或者在你的眼里那根本就不算是幸福,可是那在别人的眼里,那是真真切切的幸福,别人的幸福,你没有染指和打碎的权力。

一个小女孩,参加学校里的绘画比赛,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且还得了奖,她兴匆匆地跑回家,骄傲地对妈妈说:“老师说我画得好,还表扬我了呢!”她的眼睛里,满满的都是童真和欢愉,就等着妈妈夸她几句。

妈妈把那张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然后对孩子说:“你画的什么啊?乱七八糟的,看不懂。”孩子原本仰着幸福的笑脸,听了妈妈的话,像被寒霜打过一般,她垂下头,流下了眼泪。

一对小恋人,甜蜜,幸福。男孩是公务员,女孩是白领,两个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快要结婚的时候,两个人一起上街买东西,在街上遇上了男孩的一个哥们儿,那哥们儿把他拉到旁边说:“别怪我没提醒你,你女朋友我认识,她以前是我另外一个朋友的女友,两个人都同居了,后来不知怎么分手了。”

男孩听了有点懵,他对女孩很有感觉,不然怎么会想结婚呢?可是听了那个哥们儿的话,后来,他还是找了一个借口和女孩子分手了。

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孩子有点笨,念书念得不是特别好,可是通过努力还有复课,高考时终于达到了一本线。孩子开学那天,父母去车站送行,遇到一个熟人,寒暄之后,熟人问他们:“孩子考上了哪所大学?”父母说了大学的名字,熟人说:“复读了好几年课,就考了那么一所大学啊?”

那种不屑一顾的神情不但刺伤了父母,也刺伤了孩子。原本高高兴兴的一家三口,此刻神情落寞地站在火车站的广场上,孩子的眼里浸满了泪水。

每一次与幸福相遇的时候,你是怎样把握和珍惜幸福的呢?你有没有轻易地打碎过别人的幸福?别人有没有残忍地打碎过你的幸福?

无意中打碎了别人的幸福,你会不会心生懊恼和悔恨?

刻意地打碎了别人的幸福,你有没有良心不安和睡不着觉?

见不得别人快乐和见不得别人幸福的人当然有,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无意中的一句话打碎了别人的心中的小幸福,无意中的一个表情打碎了别人的快乐。这样无意识的打碎当然也是残忍的,珍惜自己的幸福的同时,也请照顾一下别人的情绪。

各人有各人的幸福观和价值观,每个人的幸福都不同,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珍惜别人的幸福是做人的底线,是做人最基本的良知和厚道,是人和人之间特别的人文关怀。你珍惜别人的幸福,别人也会珍惜你的幸福。

篇2:别轻易打碎别人的幸福美文

罗斯金读完信,心情难以平静,他想象艾菲是那么单纯天真,而她对自己的乞愿又是那么恳切美好。罗斯金不忍心让艾菲失望,于是决定暂时放下手头的理论研究,日以继夜地写起童话。他把这部平生唯一的童话命名为《金河王》,完稿后第一时间寄给了艾菲。

艾菲欣喜地读着童话,被里面的情节一次次地打动,不久就回信写道:我敢保证,它是我读过的最动人的童话,真的很感谢您为我和其他读者所做的一切。

果然,《金河王》很快风靡世界,成为罗斯金所有作品中最畅销的一部。罗斯金很高兴,此后他与艾菲保持了多年通信,直至她答应了他的求婚。在步入婚姻殿堂时,罗斯金深情地对艾菲说:“《金河王》不仅突破了我的创作瓶颈,更使我收获了一段完美婚姻,它无疑是我今生最美丽的意外。”艾菲笑了,回复道:“其实这意外的背后,是您帮一个陌生少女完成她心底愿望的最好回报。”

不要轻易辜负他人的心愿,哪怕那只是对方给自己提出的小小要求。

篇3:别轻易定论孩子的性格

这个性格的成型,应该是始于他七岁那年。

他去母亲工作的医院,医生们来来去去,总喜欢在他的脸上掐一下,摸一下,他不快,想哭。可是妈妈带他来之前,吓唬他说,在医院里哭闹的孩子,会被送去太平间。他又渴又冷尿又憋,想出去玩不敢动,去找查房的妈妈,走廊那么长,拐过两道彎后,就迷了路,他终于站在墙角,抹起了眼泪。最后被母亲的同事送回了值班室,大家都说:“这孩子够内向啊,也不哭也不喊的。”

那时他并不晓得内向是什么意思,但似乎看出了成年人眼中的某种赞许,怕了不闹,渴了不喊,不给大人添麻烦,那就是内向,无论什么问题,都能忍。从那以后,这样说他的人,就越来越多。他是个安静、耐性颇好的孩子,扔在人群里,永远也不显山不露水。他小心翼翼地掩藏着自己的个性,仿佛是一种自我保护。

渐渐地,在学校里,老师同学也开始这么评价他了,_直到中学,大学,工作,内向已经成了他的人格特征。甚至,在他找工作时,他也这么对用人单位说:我比较内向,可能比较适合做一些室内工作。

随着社会关系的扩大和深入,关于他的评价,也多了起来。

如果将我们的人生比喻成一个笔记本,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本子上面,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关于我们的记录,这些记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篇章,并不来自自己,而是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对我们的评价:三十岁后,他的笔记本上,这一部分的内容,出现的词语也越来越多。奇妙的是,它们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内向的同义词。仿佛“内向”这两个字,树杈一样,又延伸出了无数的枝条:乖巧,不善交谈,不出风头,谨慎,容易紧张,不幽默……

这样的外衣披在身上,是责任,是担当,也是包袱。因为这样的性格,他的工作轨迹,—直沿着技术干部这条路在走,管理基本和他没有关系。

直到某一天,他临危受命,在公司外派的项目中,独当一面,做起了负责人。需要和当地官员协调,需要管理本地工人,需要在资金和工程进度中寻找突破口,需要大庭广众之下发言,需要调动所有人的工作热情……他突然成了一个八面玲珑、能言善辩的良才。

那三个月里,内向这两个字,绝对和他沾不上边,就像是从他的外表剥离了出去。他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身边熟悉他的同事,都感到非常吃惊。从那以后,内向这两个字就离开了他。很多时候,他也会惊讶地问自己:“从前的那个我,去了哪呢?为什么到了中年我反而变了性格?”

生活中,人们总是说,那人就是那个性格,当然就会做出那样的事情。但有的时候,我们也会说,真是让人吃惊,那样性格的人,也会做出那种事情。过分认同性格,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也封闭了你无数的人生可能,变成了掩埋你潜在能力的一双大手。

听多了类似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对孩子的评价变得小心起来。因为无形中,一句简单的评语,就会强化他对自己单一面的认同,以为自己就是这样或那样的人,从此以后,只会做这样或那样的事。过早给孩子定义性格,甚至给予带有偏见的评语,并不是什么好事。它似乎并不是在告诉孩子是什么人,而是在告诉他,这辈子他不能做什么,或是只能做什么。不管他喜欢还是不喜欢,因为他的性格,就是如此。

有人提出,给孩子做评语时,可以变换从前常用的词,用其他的意思来代替。比方,一个孩子比较害羞,你可以将害,羞二字换做真诚。依赖父母、独立性不强的孩子,也不要给他下这样的定语,而是换做:热爱家庭,对家人热情有加。

这样的评语,对孩子的暗示,比起用一句外向或是内向的断言来,自然更温暖,更体贴,也更高瞻远瞩。重要的是,它肯定了我们内心的良善,同时又给我们的未来以无穷的期许。千万记住啊,不要随便给孩子的性格定论。

篇4:不要轻易关上别人的窗户

1周后,云接到一项任务,要对公司年度营销方案进行评估。她拿着方案,准备加班赶出来,海建议她:“你还是去市场了解实际,再进行评估吧。”云生气地说:“你也太小瞧我了吧。”第二天上班,云高高兴兴地把方案交上去,却遭到了领导的批评:“去市场调研了没有?”云低着头不说话,领导说:“缺少市场调研的数据是不准确的,你要记住,你所上交的每一个方案,都必须要尽量做到完美。”云本以为,这方案会返回来让她做,领导却交给海去处理。这让云十分恼火,她甚至怀疑,是海怕自己抢了风头,才故意去告状的。这样,她和海之间便有了隔阂。

有一次,公司派她们去上海出差,代表公司和一个大客户谈判。海对云说:“对方是老客户,我们不如出最低价。”云一脸鄙夷地说:“你太天真了,社会不是讲究利益至上吗?多赚一分是一分。”结果,她们和大客户谈判破裂。回到公司,云被领导批评了一顿,并且说要把她调离营销部,云说:“谈判是两个人去的,为什么出了事只追究我的责任,我也是想让公司多赚钱,我哪里错了?”在海的努力下,公司没再追究责任,但云已经深深恨上海了。

半年后,海因为业绩突出当上了营销主管。云开始以各种理由拒绝接受任务,甚至多次在别人面前散播关于海的谣言,云最终被公司解聘。不久,云从一起租住的房子搬了出去,当海提出要送她时,被拒绝了。3个月后,云遇到以前的同事,同事说:“你误会海了,其实她只是想幫你。谈判失败的那次,要不是海求情,你早被调离了。你和她对着干的时候,老总就想辞退你,都是她帮你顶着。你离职的几个月,为了不让你父母担心,她还以你的名义给他们寄钱。”

云久久无语,深深地感到后悔,想那退却的友谊,还能重新找回来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生活在给你一个朋友的同时,也给了你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从这扇窗户飘出来的忠言虽然逆耳,但都是善意的。所以,交朋友,不要轻易关闭别人的窗户,拒绝别人也就是拒绝了自己。

篇5:别轻易透露你的工资

薪水是一个职场敏感话题,除了要避免过多打听别人的收入外,自己也不宜将薪资情况轻易透露出去。

个案:

璐璐有个刚结婚不久的女同事,平时没有别的爱好,酷爱八卦,专门以打听其他同事的隐私为乐。今天问“你和婆婆关系怎么样”,明天问“你家买房子时多少钱一平方米”,后天又问“小B的老公在哪儿工作啊,看样子家里很有钱嘛”。问完了问题就会聊些家长里短,让人心烦。璐璐所在的业务部门,每个月的奖金与当月工作任务直接挂钩,连续好几个月,璐璐的业绩都非常突出,所以收入也颇为丰厚。爱打听的这个女同事又坐不住了,一个劲儿地询问璐璐到底拿了多少奖金。璐璐快要抓狂了,要是平时她打听个有没有男朋友、什么时候结婚的事,还能胡乱搪塞过去,可现在这个问题叫她该怎么回答呢?

专家支招:

人人都会有好奇心,好奇别人的生活情况、感情状况、人际交往情况,尤其在那些薪资不透明的公司里,大家更会好奇同事的薪水究竟是多少,但是作为职场中人,关于别人薪资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

1.薪资属于个人隐私,不宜轻易透露

在西方国家,薪水的高低绝对属于个人隐私,在人际交往中,“薪水”也是一个雷区。薪水网站的高级副总裁比尔·科雷曼说:“讨论薪水高低所带来的后果是,无论怎样,永远都会有一个赢家和一个输家,总会有人感到自己受了伤害。”而现在,大部分公司也都不喜欢同事之间讨论薪水的问题,甚至一些老板在发薪水的时候还会单线联系,不会公开薪金数额,还要叮嘱每个员工对自己的薪水金额保密。同工不同酬是老板常用的手段,用好了,是奖优罚劣的法宝;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就容易引发员工之间的矛盾,而矛头最终会指向老板,这当然是他所不想见的,所以对包打听之类的人总是格外防备。

2.就算和你交换秘密来了解薪资,也不要随便泄密,冷处理是不错的应对方法

一些人在打探你的薪水时怕你不愿意透露秘密,所以常常会先亮出自己的底作为交换,比如他会告诉你“我这个月的工资是×,奖金×,你呢”之类的话,如果你回答了她的问题,一旦你的薪水不如她高,她会假装同情,心里却暗自得意;如果你的薪水比她高,她就会心理不平衡了,甚至可能在你背后做小动作。你要记住,首先自己绝不做这样的人。而如果你碰到了这样的同事,比如上面个案中的璐璐的同事,最好尽早打断对方的话头,不给她留任何余地,比如说公司有纪律不谈薪水。如果她仍然不知趣,那不妨采用外交辞令冷处理:“对不起,我不想谈这个问题。”有来无回一次,下次她就绝对不会再找你了。

最后,你还要记住:在公司不谈钱事。公开薪资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攀比,影响工作干劲,还很有可能因此极大地影响同事之间原本友好的关系。如果因为对薪水的分发感到不公而去找老板理论,只能是自讨没趣。

篇6:别轻易改变老人的生活习惯

【本刊记者】93岁高龄的国医大师程莘农在谈到他的养生心得时这样说过:“所有长寿的老人生活习惯没有一样的,但最重要的就是不轻易改变这些已经形成的习惯。”这其中的养生之理在哪里呢?

【武医师】老人大半辈子养成的一些生活习惯,从体质辨证学说上来讲,是符合老人自身的身体需求的。所以,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问题,不要盲目地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否则可能会对老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我的老师胡海牙写过一篇文章《他没有活到150》,讲的是民国期间,一位140多岁的老人,仍然健步如飞,身体跟年轻人差不多,被当地人尊为活神仙。当地一位官员,羡慕他的长寿之道,看他在山上生活俭朴,于是请他下山,接到城里来享福。结果没过多久,这位老神仙就一命呜呼了。老师在文章中对这位老神仙的“早逝”感到非常遗憾,他认为,这位老神仙要是还住在山上,应该能够活过150岁。他建议,从养生的角度来讲,不要轻易改变自己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老师每天都要吃糯米饭和白糖。按照现代医学来讲,这些都不符合健康标准,可是对于老师来讲却是必须的。

老年人戒烟要循序渐进

【本刊记者】尽管不轻易改变老人的生活习惯有它的道理,但面对老人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常年吸烟,晚辈应不应该劝戒呢?

【武医师】日常中,我们时常听到有些老人一下子戒烟后,不久便去世的消息。这都是戒断综合症引发的。我有一位患者的母亲,因为年事已高,在儿女的劝解下把烟戒了。没想到,戒烟时间不长,老人就出现了心情不畅、胸闷、浑身无力等一系列不适,尤其是记忆力明显下降。开始时,大家没当回事儿,直到查出了老年痴呆症,才明白老人的身体健康出问题了。

这件事情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位老人实际上还患上了戒断综合症。民间有“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的俗语。现在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个说法有一定的药理学依据。吸烟者吸入几口烟后,烟气中的尼古丁被肺黏膜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几分钟后便可作用于大脑中的尼古丁受体,提高人脑中多巴胺的分泌,使人思维活动更加敏捷,因此人才会不断想抽烟,并产生烟瘾。但是长期吸烟,大脑会对尼古丁产生依赖性,一下子戒掉烟,不仅会影响正常的脑功能,还会让人产生心烦、易怒、焦虑、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不适症状。所以在临床上,我不主张有烟瘾的中老年朋友一下子戒掉烟,戒烟还需要循序渐进。

晚辈要尊重老人的习惯

【本刊记者】看来,晚辈对于老人的生活习惯,首先应该以尊重为主。就算要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也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说服,慢慢来。

【武医师】是的。古人讲“百善孝为先”,又讲“顺者为孝”,孝顺就是要让老人顺心顺意,快快乐乐。做为晚辈,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惯,尽量多顺着老人的心意,平时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让他们回忆年轻时美好的事物,这也是养心。心静寿自长嘛。

上一篇:梅赛德斯奔驰生产系统下一篇:耻辱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