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课堂实录与评析 论文

2024-05-12

《摩擦力》课堂实录与评析 论文(精选8篇)

篇1:《摩擦力》课堂实录与评析 论文

《摩擦力》课堂实录与评析 论文

师:同学们平时很喜欢作游戏,请几个同学来作打滑溜的游戏,哪些同学来试试。

(多人在地面打滑溜)

师:打得非常好。我们看见有的同学滑的距离特别长,有的同学滑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有的同学鞋底很光,而有的同学的`鞋底不光。

生:鞋底粗糙,滑的时候对地面产生一种摩擦,产生了一种阻力,阻碍滑行,就滑不起来。鞋底光滑,摩 擦力非常小,产生的阻力小,就滑得快(远)。

(指导者评:通过游戏,使学生运用经验信息去分析摩擦现象,激发了学生研究摩擦力的兴趣。)

师:说得很好!说出了滑得远和近的原因。因为滑行时会受到一种阻力,这种阻力人们叫作摩擦力。什么 是摩擦力呢?

(出示投影片)

生读: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 擦力。

师:谁能发现这种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生:在接触面上产生。

师:想想看,刚才几位同学打滑溜的时候,什么地方是接触面?

生:鞋底和地面构成了接触面。

师:同学们都知道,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会产生摩擦力,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骑自行车,滑旱冰的时候。

生:溜冰的时候。

生:走路的时候。

师:冰面非常光滑,打滑溜可以滑很长的距离,很轻松,有没有摩擦力呢?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大小的问题,还要解决这样两个难题。(出示投影片)

1.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2.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师:摩擦力有大有小,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来做两个小游戏。请认真观察,看能不能找出答案。

拉人游戏一:一名同学分别拉蹲下的两个体重不一样的同学。

师: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拉×××(体重的)费力,拉×××(体轻的)不太费力。

拉人游戏二: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蹲在地面上,一个蹲在地毯上的同学(两人体重差不多)。

生:在地面上拉比较轻松,在地毯上拉却非常费劲。

(指导者评:这两个游戏为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进一步作出铺垫,提高了学生 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的成功率。)

师: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出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物体大小、轻重有关系;与接触面的粗糙、光滑情况有关系。

生: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就很小。

生: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师:刚才我们通过游戏得出了结论,我们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桌上有许多实验器材,请同学们用木板、木 块、测力计来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各组自己设计实验。

(指导者评: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现了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取知识的教学思想。)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作实验的,得出了什么数据和结论。

生:

[1][2][3]

篇2:《摩擦力》课堂实录与评析 论文

海子沟乡大有山学校 教师:马晓燕

情境感悟、旧知迁移、尝试练习、内化新知

计算课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以怎样的模式来上好计算课,教者们都在努力探索实践着。这次活动中认识了特级名师吴正宪,他的一节《小数除法》的计算课教学让我耳目一新。【课堂全景】

一、情境问题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问学生0.1是有几个0.01,0.01是有几个0.001等。还有,1元是有几角组成,1角是有几分组成等等。让学生兴趣高涨,也为后面的除法做了铺垫。

接下来,老师在黑板上粘了一角的钱还有书上的类似图片,买东西是几块几等问题,直接联系到小数除法。

师:类似这样的购物问题,既可以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除法。(揭示并板书课题。)

〖评析:课伊始,吴老师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场景引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一活动的场景的学习,使学生更数学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探索新知、旧知迁移

1、师:像刚才这类购物情况下,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请看(电脑出示情境图)这里面的情境。根据图中的对话,你了解了那些信息呢?

生:回答获得的信息,〖评析:在这一环节中,王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让学生从中提出一些问题,并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用估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2、师:刚才我们的知道2元可以买一盒的呢?但还要找钱的,要知道找多少钱,必须先算出什么?

师:那6.8÷4是小数除法,你学过吗?: 生:没有

师:那你能自己想办法算出6.8÷4的商吗? 学生试做。

让做好的两位同学上台板演。

出现在余数有加点的,还有一种没有加点的。比较这种算式有没有不一样。生:一个有点,一个没有点。师:2.8表示多少? 生:6除以4余下的。应该是2.8元。师:2.8除以4,你是想成了多少? 生:28除以4。

没有点的同学,你上来说一说。师:你这个28表示什么? 生:就是28角。

师:这两种都是28角,那哪一种比较科学一些呢? 生:第一种。

师:第一种结果是1.7,这里为什么要加小数点?

生:结果17是17角,因为要用元做单位,所以要加小数点。师:你们确性这个1.7元是对的吗?如果有人怀疑,怎么办? 生:验算 学生口头验算

〖评析:在这里,王老师自然的过渡,使学生进入了小数除法的认知学习过程中来。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来解决问题,利用旧知迁移、并通过比较、优化、验证等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小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3、师:刚才我们在做这道小数除数时,分别是以元和角的单位来计算的。其实不用元和角我们也可以来计算的。因为小数当中就有单位,大家请看。

8.8其实就是由8个一与8个0.1组成的。说说8.84的组成。出示8.847÷3 学生自己借助小数单位,来算一算8.847÷3 学生动手算,让一位同学板演 师:做对的,举一举手。

师(指第一步算完余下的数和十分位上的8组成的28):这里的28,表示什么? 生:28个0.1 师(指商在十分位上的9):9表示什么? 生:表示9个0.1 师(指第二步余下的14):14表示什么? 生:14个0.01,依然说一说。最后再问,商这里为什么要加小数点?

师:刚才我们是用元单位时,所以要加上小数点。这里你能用计数单位来说一说吗?小组内说一说。师:谁说一说。

生:整数部分除以整数,因为整数部分是以个为单位的,所以最后的单位应该还是个。

师:还要注意一下,在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与下面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大家想一想,小数除法与整数计算方法一样吗? 生:一样的。

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生:要注意在商里加上小数点。师:现在会做了吗? 生:会

〖评析: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之后,王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小数除法的算理,并在王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辨析、总结等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小数除法的算理,掌握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小数除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深化、拓展练习

1、师:好了,练习纸打开,做第一条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与屏幕较一下,9.42÷6=1.57

94.2÷6=15.7 87.64÷7=12.52

876.4÷7=125.2 师:如果你只算一个,能不能猜第二个呢? 生:能,只要看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可以了。师:看被除数的小数点,想什么? 生:想商的小数点。

2、出示练习题。

3、出示改错题。

师:这两道小数点没有加,应该是多少呢? 师:现在你们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了吗?

4、师:下面我要给你看一个人。她是谁? 生:杜丽

师叙述杜丽决赛的情况

师:最后五枪打出了52.5环的成绩,你能计算出它平均每枪打多少杯吗? 学生独立计算。

5、出示超市屏幕

两种规格的牙膏售价情况如下:如果买3支小牙膏,售价是8.7元,如果买4支小牙膏,售价10.8元。购买哪种牙膏比较合算。师:会算吗?

请大家做课堂练习的第三项。师:买那种牙膏更上算? 生:四支的,师:为什么 生回答单价低。

〖评析: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后,王老师设计了一些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基础计算、改错、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巩固练习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小数除法算理的理解、也巩固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课堂总结、考查练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谁能说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需要注意什么?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看来小数的除法在生活中还是非常有用的。为了更好的掌握小数除法,我们再来做一道题好不好?大家将练习纸打开,直接做在练习纸上。学生练习„„ 〖评析:在课即将结束之际,王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了回顾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找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带着这样的认识进行下面的练习,把所学知识的热情延续下去。〗 【总评】

听完王老师的这一节课,我有了一些感受:

1、“情境”使计算充满生机。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课改理念。在这节课的开始,王老师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买东西”情境,让学生置身现实真实情境中去探索知识,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小数除法的学习。

2、“知识技能”在分析对比中落实。

小数除法这个内容的知识技能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小数除法的一般计算方法。而这个内容与整数除法密切联系。王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直接讲授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然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智慧地运用对比的方法,自然地将小数除法的知识嵌入了知识结构中来。

3、“练习”在递进的层次中进行。

篇3:《摩擦力》课堂实录与评析 论文

在轻缓悦耳的轻音乐声中, 老师和同学互致问候后, 新课开始了!同学刚坐定, 一阵刺耳的切割机切割钢材声从音响中发出, 紧接着我们听到了飞机呼啸而起的声音、农村集市上嘈杂的响声, 投影屏幕上同时快速切换着一幅幅相配套的图景。这些图景快速变小, 绕成一个大圈, 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 画面中间出现一个拿着书本的中学生, 脸上流露出既痛苦又无奈的表情。紧接着银幕上打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令人厌烦的噪声》。

评析: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探究其物理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通过创设这样的物理情境, 在自然导入新课的同时, 也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距离。

师:“同学们喜欢听上课前的那种音乐声, 还是喜欢听刚才那样的声音呢?”

生:“音乐声!”

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 它是声源有规则振动产生的, 而刚才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我们把它们叫做噪声, 它是声源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并边说边把几个关键的词板书在黑板上, 乐音和噪声的特点, 上下对应。

师:“同学们想一想, 也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我们的周围有哪些声音属于噪声?如果想不出来, 可以参考教材第16页图1-18, 也可以回想一下刚才投影中出现的那些画面。”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几分钟后老师让大家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噪声。

不少学生踊跃发言, 说出了许多生活中的噪声。老师边认真听边肯定同学的想法, 还补充了一些事例。

评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比较关注, 也熟悉社会生活中与物理知识有联系的科学知识, 有图片、画面及小组讨论的基础, 学生的发言相当踊跃, 老师在这个环节的启发和引导也较成功, 并且注意让学生畅所欲言,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很好地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

师:“这么多的噪声, 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个大类呢?”

看过导学提纲的同学马上想到了, 也有一些同学在自己动脑筋。但是没有充分展开, 老师就把似乎是现成的所谓结论板书在黑板上了: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

评析:老师可能考虑到学生不会把噪声分成这样“准确”的三大类, 急于求成地把现成的结论生硬地塞给了学生, 其实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分类, 按什么标准分都无所谓, 对锻炼学生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也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上这部分内容也只有过程性要求, 没有结论性要求。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的噪声对我们有哪些危害吗?”

不少同学都会说到影响休息、睡眠、学习和工作, 但对噪声损坏人的听力、甚至使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等, 学生就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甚至觉得老师有点危言耸听, 似信非信。老师还特意把教学用书上关于噪声的危害作用分成三个方面作了全面的补充: (1) 心理效应; (2) 生理效应:严重时会使人神志不清、休克甚至死亡; (3) 物理效应: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等。

师:“我们一起来看教材第17页‘生活·物理·社会’:声音的级别和人的感觉。人们用分贝 (decibel, 符号dB) 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0dB, 90dB以上的噪声将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我们来看几个事例。”

评析:噪声的危害应着眼于生活中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或有切身体会的内容, 对于学生不熟悉且与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内容, 可以不去补充。

师:“既然噪声有这么多的危害, 在生活中, 我们如何来控制噪声呢?”

学生可能一下子还想不出从何入手。

老师进一步启发:“噪声从发出, 传播, 最后进入我们的耳朵, 都要经过声源的产生、传声途径、接收者三个环节, 所以噪声的控制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学生一下有了目标和方向, 发言多了起来, 热烈了许多, 而且围绕着三个环节提出了不少建议。虽然有些不尽合理, 如学校周围不许汽车开动, 居民区不准停放汽车, 把工厂迁到山区, 玻璃都做成两层且中间是真空的, 戴着耳罩上课等, 老师看到学生发言有点乱, 就把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几个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第18页图1-20, 再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学生举了许多实例。

评析:关于噪声的控制, 物理课程标准较明确地规定了教学的要求:“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这里老师的引导较为贴切, 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让学生直接从声音的产生、传播途径、进入人耳三个环节入手, 引导学生思考, 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师:“隔壁的风琴声、唱歌声, 特别悦耳动听, 但对上着物理课的我们来说, 它是噪声还是乐音呢?”

学生中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有的说是噪声, 有人认为那是乐音。

老师分析说明:“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 以及对我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 都是噪声。”

师:“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生:“夜半楼上人家的电视里发出的很响的声音。”

生:“午睡时, 前一幢大楼里练习钢琴的声音。”

生:“星期天早上正当好睡的时候, 院子里枝头上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

老师马上问:“清晨, 你在公园里散步, 旁边树上小鸟的叫声, 你会觉得是噪声吗?”

“不会!”学生回答得很干脆。

师:“如果是你在教室里静静地看书, 要准备考试, 且时间较紧迫, 心情比较紧张, 外面树上小鸟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那叫声对你来说是噪声还是乐音呢?”

学生:“噪声!”

评析: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老师又补充了如: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 将工业区和商业区远离居民区、学校, 城市繁华街道禁止载重汽车通行, 工业上用液压代替锻冲, 以焊接代替铆接, 压紧变压器的铁芯等, 机器下垫上减振垫等一些学生平时不注意, 或者不容易见到的事例。接着带领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下的“以声消声”。

评析: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最新的应用成果, 这对培养学生崇尚科学, 激发其学习动机, 理解物理学知识对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有很好的帮助。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对所学进行了简单的小结, 展示了随堂练习 (约剩5分钟, 大多数学生没做完) 。

评析:让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 可以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加高涨, 学习会更加主动, 思考会更加积极。

总评: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 特别是知识目标的落实更加突出,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设计、运用有新意。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想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注意收集科学发展前沿的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激情, 以便学生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渗透了STS (科学·技术·社会) 教育。

篇4:《学会宽容》课堂实录与评析

1.从故事中了解宽容的重要性,知道宽容是人际交往的法宝。

2.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宽容方法,尝试着宽容。

教学重点

了解宽容的基本方法,学着宽容。

教学准备

小针、白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微笑暖心

师:今年,最令中国人骄傲的一件大事是什么?

生(齐):北京奥运会。

师:考考大家,这届奥运会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生:科技、人文、绿色。

师:真不错!那你知道“人文奥运”体现在哪些地方吗?

生:体现在场馆的设计上,比如鸟巢、水立方等。

师:是啊,人文奥运就是以人为本,更多地体现在一些细节中。你知道张老师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什么吗?那就是“微笑”。你们看(出示图片)——在开幕式上,当主题歌唱响时,2008张世界各国儿童的笑脸一起绽放,成为文艺表演的“压轴戏”。它寓意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表示世界人民祈盼美好的未来,也预示着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当奥运队员获得佳绩时(出示图片),那种幸福的微笑自然流露。实际上,最令人难忘的是这两种微笑(出示图片)——礼仪小姐那甜美的微笑与志愿者灿烂的微笑。假如你是亲临现场的观众,或外国参赛队员和嘉宾,当你看到这些笑脸时会有什么感觉?

生:很温暖。

生:假如我是外国嘉宾,我会很开心,因为从这些微笑中能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

……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他们的确想把奥运的喜庆与祝福撒遍世界,感染每一个人。由此,张老师想起了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的一句话——“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来!请同学们转过身去送出我们的微笑,挥一挥手,把叔同实小的温暖及热情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学生微笑着挥手,老师回报微笑)

师:你们的微笑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最美的、无声的语言。

[评析]导入环节可谓匠心独运:“微笑”既是宽容的有效方法和外在表现,又是营造宽松氛围的途径。精心选取的几个“微笑”镜头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和情感上的震撼,让学生体验到了微笑的魅力,使课堂教学在良好的气氛中渐入佳境,同时为接下来的话题讨论提供了方法的铺垫。

二、倾诉苦恼,表白心情

1. 倾诉苦恼

师:同学们,我们常把“笑口常开”作为祝福送给亲朋好友。可是,与人交往时难免会发生磨擦,遇到不愉快的事,这种时候你还能保持微笑吗?

生(摇头):不能。

师(语气低沉,苦恼地):是啊!相信大家也和张老师一样碰到过交往中的烦恼吧!愿与大家交流吗?

(学生略有顾虑)

师:有人说,把快乐告诉朋友,你的快乐就会翻倍;而把烦恼向朋友倾诉,你的烦恼就会减半。哪位同学愿意让老师来分担你的忧愁呢?

生:有一次,我在开放式书廊看书,一位同学把我的书夺去了,我们就这样争吵起来。我当时感到很委屈。

师:谢谢你把我当成了朋友,我能理解你当时的心情。请把“委屈”写在黑板上。

生:上四年级的时候,班里的一个同学老是翻我的抽屉,我感到很生气。

……

(学生板书:委屈、生气、伤心、难过、失落、愤怒……)

2.感受危害

师:与人交往免不了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板书:交往)如果让这些烦恼在内心不断滋长,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生:会影响友谊。

生:可能使自己出现心理问题。

生:有一位美国男孩,因为总是被同学们取笑,极度自卑,对他人产生了仇恨感,竟举枪打死了好几个同学,最后自杀了。

……

师(引领总结):如果带着烦恼去上课就会——心不在焉;如果带着烦恼去吃饭就会——吃饭不香;如果带着烦恼去做事就会——容易出错;如果带着烦恼去睡觉就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中医说,气是人体基本的元素之一,如果气不畅,身体就不舒服,严重的话还会生病。我们也常说,“气得火冒三丈”,“气晕了”,“气歪了”,“气死了”,等等。看来,不及时解决这些烦恼,后果可真不小。那该如何来解决呢?

[评析]在老师的真情话语及低沉语气的感染下,面对陌生的听课老师,学生说出自己的烦恼,情感之门悄然打开!而当学生畅谈了郁积烦恼的危害后,教师及时总结、强化,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情感问题的强烈需求,激发了探究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三、故事引路,感受宽容

1.看故事,谈体会

(看故事《负荆请罪》)

师: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为什么?

生:我喜欢宰相蔺相如,因为他能以大局为重,有着宽大的胸怀,不计私人恩怨。

生:我喜欢廉颇将军,因为他知错就改,竟然背着荆条去请罪。

……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矛盾的原因,认识矛盾解决的关键因素)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蔺相如选择了“退一步”,选择了宽容,这就叫“顾全大局”,这就叫“宰相肚里能撑船”。那么,这一退结局又怎样?

生:使他俩成为了至交。

生:使得国家太平,强盛。

生:感动了廉颇,让骄傲的将军甘愿负荆请罪。

2.导课题,话宽容

师: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想想,你周围有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有没有从来没做错事的人?

生(摇头):没有。

师:是啊,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就说明我们需要学会彼此——(生齐)宽容。(板书:学会宽容)

[评析]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将事物放在背景之上来观察、来认识。《负荆请罪》的故事能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宽容的力量真是无穷大”,成为了反观生活事件的背景和参照。

四、直面困惑,体验感悟

师:宽容是一种美德。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有许多宽容待人的事例,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先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体交流)

生:一次,朋友把我的东西弄丢了,我没有责怪他。

师:我发现你宽容别人的方法就是大度。请把“大度”写在黑板上。

……

师:刚才同学们分享了许多宽容的事例,学到了许多宽容的方法(板书:大度、微笑、换位思考、道歉、遗忘等),正因为有了宽容,我们的生活才更和谐。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些不愉快的事,我想大家此时一定会有很多话对同学或自己说,请在白纸上写下来。

(学生写后交流)

生:刚才排队来上课时,我踩了任轶超一脚,没有说“对不起”,结果和他发生了冲突。现在我想对他说声“对不起”。

师:好孩子,能知错就改。任轶超,你接受道歉吗?

生:没关系。

师:一声真诚的道歉换来了理解与宽容。

生:我想对孙权说,上次我心情不好,你来安慰我,我反而冲你发火。我想对你说:“真对不起!”

师:是啊,我们有时难免会因冲动而伤害别人。让我们听听孙权是怎样想的。

生:没关系,我早就忘了这件事,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

师:你们的宽容令我感动,你们的友谊使我羡慕。但是在生活中要做到宽容真不容易。宽容真的能化解一切矛盾吗?张老师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小宋同学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想请大家帮着解决:他经常受到小熊同学的欺负,动不动就被对方打骂,心里很委屈,很生气,恨不得马上跟对方打一架,但是自己个头小,打不过,于是每次只好到外面玩会儿,把烦恼忘记。

师(走到小熊面前):小熊同学,你能体会到小宋此时的心情吗?

(小熊先是沉默不语,继而摇头)

师(转向小宋,让他面朝小熊):那我们请小宋同学用小针在一张白纸上扎洞,能记起自己挨了多少次欺侮就扎多少个洞。

(小宋足足扎了十几个洞)

师:是啊,一个洞就代表一次伤害,一次、二次、三次……真是伤痕累累啊!(举起这张白纸给小熊看)你看,这白纸上布满的针眼,就代表着你对小宋的伤害,他试着想抹去,可怎么也抹不去。如果别人对你进行这么多次的伤害,你愿意吗?

(小熊摇头)

师:那你能体会到小宋此时的心情吗?

小熊:他肯定很愤怒、很伤心。

师:是啊,你此时肯定有话想对自己及小宋说,是吗?

小熊(内疚地):真是对不起,我下次再也不这样做了。

师: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真为你高兴!小宋同学,你能原谅他吗?

(小宋点点头,顿时掌声响起)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宋的宽宏大度表示赞扬,也是对小熊同学能知错就改的一种鼓励。谁还有什么难以解决的烦恼事吗?

生:在一次游园活动上,我正排着队,一位大男生突然恶狠狠地边骂边插进来,他的蛮横无理令我敢怒不敢言。更可气的是,我有一次路过他们班,他又骂我是白痴。

师:你试着去解决问题了吗?

生:我告诉了他的班主任,但是没有用。

师:当我们暂时没有解决方法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这件事错在他人,生气又于事无补,你觉得有必要生气吗?

生(摇头):没有必要。

师:那该用什么方法化解心中的烦恼呢?

生(若有所悟):不去想它,遗忘它。

师:真好!美国前总统林肯常用的方法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写在纸条上,再将纸条烧掉,心里的火气就随之消失了。

[评析]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直观性,针刺小实验无疑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而后一个事例的引导也是成功的,林肯的故事能让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到学会宽容就是善待自己。

五、创设情境,实践宽容

师:同学们,宽容像春天的风,吹开了冰封的心田;宽容像夏天的雨,驱散了心中的伤心、难过、无奈、委屈……(擦去黑板上的这些烦恼);宽容像秋天的一抹金黄,喜悦了播撒者的心;宽容像冬天的阳光,温暖了每一个人(板书:愉悦、温暖)。最后送大家一些有关宽容的名言。

(出示名言,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抄写在书签上)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把书签或送给自己,当作勉励;或送给朋友,表示感谢,感谢他对自己的包容;或送给与自己仍有矛盾的同学,表示宽容或道歉。相信一张书签、一声道歉、一个微笑,就会使你收获一份真诚的友谊!

(学生互送书签)

师: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看到了甜美的微笑,看到了幸福的拥抱,听到了真诚的道歉,感受到了醉人的友情。你都把书签送给了谁,为什么?

(学生交流)

师:相信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能学会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愿你今后的路越走越宽。最后,请同学们把微笑留下,留在每一个人的心田,让它在生活中结出快乐、甜美的果实。

[评析]道德情感的体验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这远远不够,还无法与道德行为相链接。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创设了“学习名言,互送书签”的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化干戈为玉帛,既享受到了宽容的魅力,又体验到了交往的快乐,使情感体验得以内化。

(作者单位:浙江平湖市教科研中心

浙江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

篇5:18《慈母情深》课堂实录与评析

师:看黑板,我们一起恭恭敬敬地读课题(学生读)注意这个“深”字,再来一遍。

师:大家一定有什么发现,在这个“深”字下面加了一个大大的着重号,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字要读得重一点。

师:你有很好的感觉。生:是慈母对我们的深爱要读出来。

师:是的,好眼力,谁让你的眼睛长得特别大。生:这个字在课文中很有用处。

师:带着这个感觉我们再来读课题。师:对慈母情深这个“深”字就没有问题问问大家?

生:这个深字为什么要突出来? 师:问得好。生:这个“深”字到底有多少深?

师:问得好。生:慈母的情到底有多少深?

师:很好。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它究竟深在哪儿?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来做道练习。打开纸,根据你在预习时留下的记忆,在括号里填上在课文中曾经出现过的生字、新词。

师:自己纠对,错误的地方马上修改。(学生自行纠对)

师:全对的举手。谁来读一读这段话?生:(读自己的填空。)

师:读得不错。听一听,在括号里的生字中有一个字儿的音读得怪怪的,谁听出来了?

生:龟裂的jūn。师:这是一个多音字,一般情况下它读什么?

生:guī.师:所以刚才她念错了,这是口误。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词。预备—齐

生:(读)师:不要拖,再来一遍。生:(再读。)师:好极了。谁看到过龟裂的手?

生:妈妈的手洗衣服多了就龟裂了。师:给大家描述一下。生:冬天的时候,我妈妈很早就去洗衣服,洗下来手上就裂开了。生:龟裂的手就是手上裂了一道道的口子 师:你看到过吗?你看过谁的手?

生:我看到过我奶奶的手。洗衣服的时候,手上是一道道的龟裂的口子。

师:没错。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想像一下:那双龟裂的手是什么样子。生:(集体读。)

师:不要拖。范读。生:(读。)师:好极了。再看看,在你括号里填上去的生字中,有一个字的字形特别繁。哪一个?生:攥师:对。再读。

生:(读。)师:没错。我数过了,整整23笔。伸出你的左手,再伸出你右手的食指,闭上眼睛,用右手的食指,在左手的掌心中工工整整地再写一遍。生:(学生写)

师:确认自己已经写好了,确认自己已经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攥”字的将左手攥紧。

师:再来读一读这个字。生:(读3遍)师:很好。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师:孩子们,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想哭的感觉。生:好像感觉马上要哭出来似的。生:眼泪就要从眼眶里流出来了。

生:觉得酸溜溜的眼泪要流出来。师:没错。母亲明明已经将钱给了我,一元五角,一分没少,一句责怪的话也没有。按理说,我应该感到----(高兴)。生:按理说,我应该感到高兴。师:没错 生:按理说,我应该感到非常开心。

师:是的。生:按理说,我应该感到非常欢喜。师:但是此刻的我,没有丝毫的高兴,没有丝毫的欢喜、没有丝毫的快乐。此刻的我,却只有用“泪水洗刷”过的四个字儿。读。

生:(读“鼻子一酸”,反复读)师:为什么我会鼻子?(电脑演示突出“鼻子一酸”)请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悟,课文中哪些地方、哪些描写令我鼻子一酸。请你把这些地方恭恭敬敬的地划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师行间了解私下交流,或指点,或点头肯定)

师:停。孩子们,我为什么鼻子一酸?找到一处的请举手。三处的请举手。

师:刚才王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同学的发现与众不同,相当特别,我们来听一听。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因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母亲却毫不犹豫地把一元五角钱给了我。所以我鼻子一酸。

师:还有谁也画了这一处?对于这一句,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生:从中我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师:还有谁补充?

生:我感受到母亲很辛苦。震耳欲聋声音中,母亲还是埋头干。师:看来这句话的确没有白写。来,一齐读这个句子。生:(齐读)师:读得很好。震耳欲聋什么意思?

生:形容声音很大。师:声音很大,大到什么程度? 生:大到耳朵隐隐欲痛。

师:你知道“欲”是什么意思吗?生:已经到耳朵将要到耳聋的地步了。师:听清楚。就说“欲”的意思。生:指快要师:快要。为什么?声音大得都快要怎么样了?

生:(齐)把耳朵震聋了。师:多么可怕的噪声。来,带着这种感觉,一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个句子。)师:震耳欲聋的噪声,耳朵都要快被震聋了的感觉,再一齐读一遍。

生:(齐读)师:当“震耳欲聋”的声音向你迎面扑来的时候,你的反应,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快呆不下去了。生:我觉得很烦,很快捂上耳朵。

生:我想马上离开这里。师:马上,现在,立刻离开这个地方。但母亲却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一起再读生:(读)师:孩子们,这本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它停止过吗?

生:(齐)没有。师:依据何在?浏览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中听出这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一刻都没停止过?

生:(读,划、悟)生:我从一句“我大声地说出母亲的名字”。

师:孩子,我为什么要大声地说?因为----读句子。生: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是啊!“大声说”这三个字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这噪声没有停止过。这样的地方比比皆是。

生:母亲大声问师:母亲为什么要大声问?

生: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一刻都没停过。师:还有?

生:母亲对我喊.师:为什么?

生: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这是第二次提醒我们。还有-----

生: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

师:为什么要大声喊道?

生: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这已经是第三次提醒了。还有-----

生: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女人---

师:母亲为什么要大声地说?

生: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这已经是第四次提醒了。还有-----

生:接着又对我喊。

师:为什么要对我喊?

生: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这已经是第五次提醒了。还有-----

生:母亲说完,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从这里能体会出震耳欲聋的噪声?

生:从“又陷入了忙碌”可看出七八十缝纫机发出的噪声几乎是持续着的。

师:你从“忙碌”这个词眼当中听出来缝纫机发出的噪声是如此的忙碌,是吗?是的。还有----

生:我补充,她停止踏缝纫机,可以看出她之前是一直在踏缝纫机的。

师:没错。

师:孩子们,这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母亲在什么环境下工作?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是工作。读------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从我进入工厂,到我离开工厂,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一刻都没有停止过。然而,这只是今天,这只是这一个时间。大家完全可以想像得到,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明天的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去年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明年、后年、甚至再一个后年,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当你第一次发现自己的母亲竟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的心里什么滋味?

生:我的心十分不好受。生:为母亲悲哀。生:非常地难过伤心。生:我非常地心痛。

生:我觉得非常悲伤,觉得母亲很艰辛。师:是的,这所有的一切的滋味绞在一起,我的鼻子怎能不为之-----生:一酸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个句子。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为了表达慈情深,这一句话能少吗?(不能)这一次又一次大声地说,能少吗?(不能)这就叫语文意识。(板书:语文意识)

我们继续交流,还有哪些地方,哪些句子令我鼻子一酸?

生:(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从这里看出母亲十分地疲惫。背原来是弯着的,褐色的口罩表示已经非常地黑。所以我的鼻子才一酸。

师:谁画了这一句的?画的一起读。

生:(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

师:(出示)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儿?

生:“我的母亲”这四个字出现了三次。

师:没错。“我的母亲”这个词语出现了三次,这很特别。来,我们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读)师:孩子们谁的背直起来了?把话讲完整。

生:母亲的背直起来了。师:谁的身转过来了?生:母亲的身转过来了。师:谁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生:母亲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师:唉!照这么说,“我的母亲”应该放在句子的最前面呀!它放在哪儿?(后面)最后面。这是第二个特别的地方。我们再来体会体会,把“我的母亲”搁在了每一句话的最后面。生:(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

师:按照常理来说,我的三次“我的母亲”改说成一次就够了。按照常理来说,“我的母亲”应该搁在前面才是。所以,这一句话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这个样子。

(出示调整后的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师:能不能改?(不能)但是意思没变啊?

师:看过电影吗?记得电影中的慢镜头吗?哪句话带给你慢镜头的感觉?一起说。

生:(读)我的母亲。师:哪一句话带给你慢镜头的感觉?是第一句,还是第二句?

生:第一句。师:是吗?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文中的原句)师:慢镜头就是希望你将每个细节看得特别生动,看得特别清楚。我们一起看,闭上眼睛。“背直起来了”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背? 生:我看到了一个弯曲的背,背慢慢地直起来了。生:十分瘦弱的背,慢慢直起来了。

生:我看到了正在工作的母亲的背直起来了。

师:你能看到母亲的背的肩胛骨了吗?那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背。孩子们,这是母亲的背吗?(是)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可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 生: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是结实而健壮的。

生:是坚强的背。生:是高大的背。

师:然而,我现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背。闭上眼睛继续看。

师:(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

师:转过身来,你看到了一张怎么样的脸?

生:我看到了一张憔悴的脸。

生:我看到了一张焦黄焦黄的脸。

生:我看到了一张布满皱纹的脸。

师:这是我母亲的脸吗?(是)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拥有一张怎样的脸?

生:一张红润的脸。

生:拥有一张嫩嫩的脸。

生:拥有一张有血色的脸。

师:这是我们母亲的脸吗?(是)闭眼睛继续看。

师:(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

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我看到了一双疲惫的眼睛。

生:我看到了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

生:我看到了一双疲惫的眼睛。

师:这是我母亲的眼睛吗?不是啊!在我的记忆里,我的母亲拥有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拥有一双十分美丽的、十分精神的、十分大的眼睛。

生:十分明亮的眼睛。

生:十分漂亮的眼睛。

师:这是我母亲的眼睛吗?(不是)带着你的想像,带着你的记忆,带着你的困惑,带着你疑虑,我们再读这一句话。我读三次“我的母亲”,你们读其他。

师生:(分读)

师:我们反过来再读。你读“我的母亲”,我读其它的。

师生:(分读)

师:作为儿子,母亲啊母亲,我的母亲,你那坚挺的背到哪里去了?你那红润的脸到哪里去了?你那明亮清澈的眼睛到哪里去了?

生:被工作所淹没了。

生:被岁月消磨了。

师:好一个消磨呀!

生: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消失了。

生:被那可怕的缝纫机给吞没了。

师:是啊,消磨了,吞没了。我的母亲是怎么样挣钱的?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挣钱的。

生:(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师:闭上眼睛,再慢慢地,再仔细地,再真真切切地看一看我们的母亲。读――

生:(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师:看到母亲瘦成这样,看到母亲憔悴成这样,我的鼻子能不为之一酸吗?所以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样的句子能少吗?(不能)这三个字能改吗?

(不能)这就叫――

生:语文意识。

师:除了刚才两处,还有什么地方让我鼻子一酸?

生: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从这我体会到母亲工作十分辛苦。我还忍心向母亲要一元五角钱,觉得自己很不孝顺。

师:(出示学生读的句子)是这一句吗?如果说,刚才那一句是电视里一个典型的慢镜头,那么毫无疑问,这一句带给我们的感觉是――

生:快镜头。

师:谁来读一读快镜头的感觉。

生:(读)

师:孩子,是快镜头呀!快镜头!再读。

生:(读)加快语速。

师:是的,这才是快镜头啊,一起读,读出这种快的感觉。

生:(齐读)

师:请问其中哪个词带给你快镜头的感觉?

生:立刻带给我快镜头的感觉。

师:几个?

生:四个。

师:没错,四个。一个不够,两个;两个不够,三个;三个不够,四个。一共四个,整整四个。什么意思?找同义词。

生:马上。

生:立即。

生:旋即。

师:太多了,既然“立刻”有那么多的同义词,我们完全可以把立刻换掉几个,让整个句子在用词上变得更丰富一些,更有变化一些。是吧?

(出示)马上、赶紧、迅速、立刻。一起读

生:(齐读)母亲说完,马上又坐了下去,赶紧又弯曲了背,迅速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改不改?(不改)改了多好!意思又没变,用词更丰富了,又有变化。多好的事啊!自由地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体会什么味道。

生:(比较读)师:改吗?(不改)为什么?

生:一次又一次的立刻体现了母亲工作非常非常忙碌的,一刻也不能耽误。

师:你有非常好的感觉。正是一次一次的“立刻”,才带给你这样一种气势,才带给你这样一种节奏。是吗?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体会。我读四个立刻,你们读其它的。

师生:(分读。四个“立刻”,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是啊,母亲能停吗?(不能)能歇吗?(不能)谁读一读?

生:(读)母亲说完,立刻又---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母亲啊,你已经是这么憔悴了,你就不能喘一口气吗?(不能)为什么?

生:因为要继续挣钱。师:多朴素的一句话!谁再来读?

生:(读)母亲说完,立刻又-----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母亲啊,你已经是那么疲惫了,你就不能伸一个懒腰吗?

生:不能啊!我绝不能少做一会儿啊!我必须多挣一分钱!

师:是啊,一家六口等着我养家糊口啊!谁再来读一读?生:(读)母亲说完,立刻又-----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师:母亲啊!你是这样的瘦弱,你是那样的瘦骨嶙峋,你就不能稍稍歇一歇,照顾一下自己吗?

生:不行啊!因为我得养活一家人呀!

师:母亲是怎么挣钱的?孩子们,母亲就是这样挣钱的呀!作为自己的儿子,当他第一次发现母亲干活是如此的劳累,如此的疲惫,又如此地拼命,他的心能不为之一酸吗?来,我们再读。

生:(读)母亲说完,立刻又-----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所以,孩子们啊,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个句子能少吗?(不能)这四个立刻能改吗?(不能)这就叫----

生:语文意识 师:母亲是这样干活,这样挣钱。她是如此的憔悴,如此的瘦弱,又如此的疲惫不堪。然而,当她的儿子要钱当她的儿子告诉她要买一本书的时候,母亲是咋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母亲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师:是的。母亲还怎么做?

生: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出示)母亲竟然是这样说的,竟然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起读。生:(读)“母亲却已将钱……看书的。” 师:孩子们,假如我们把母亲给钱看作一个特写镜头话,那么,你会把目光牢牢停留在哪个细节上?生:我将静静地注视母亲龟裂的手。生:停留在“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生:“塞”

师:把“塞”字圈出来。自己再读一读这个句子,体会母亲塞钱是怎样的塞?生:(读、体会)

师:孩子,你一定有感觉,一定有体会。这是怎样的塞?生:用力地塞。

师:把这个词语用进去,用到“塞”字前面,再读这个句子。

生:(读)母亲却已将钱用力地塞在---书的。”(无力)师:孩子,是“用力地塞”,再读一读。

师:没错,这是用力地塞。还是怎样的塞?生:使劲地塞。师:把“使劲”这个词眼弄进去。

生:(读,师提示使劲)师:这是使劲地塞。还是怎样的塞?生:迅速地塞

师:把“使劲”这个词眼用进去 生:(读)

师:不要小看“迅速”这两字,“迅速地塞”说明母亲在给钱的一刹那,她想过吗?(没有)这是毫不犹豫地塞。把这个字眼用进去。谁再来读一读?

生:母亲却已将钱毫不犹豫地塞在---书的。”师:还是怎样的“塞”?

生:母亲却已将钱-----(卡)师:不着急,大声地说。

生:母亲却已将钱坚定地塞在---书的。”

师:没错,就是坚定地塞的,你坚定地站起来,坚定地拿住话筒,坚定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读)师:这是坚定地塞,这是迅速地塞,这是使劲地塞,这是毫不犹豫地塞。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师: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哪里是钱啊?是什么?生:是深厚的爱。生:是最普通而又最伟大的爱。生:是母亲好几天辛苦的心血。

师:是的,是爱,是普通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纯真的爱。这一切的一切汇成了四个字,读――生:慈母情深。(两遍)师:慈母的情,深在那震耳欲聋的噪声里;慈母的情,深在那疲惫不堪的眼神里;慈母的情,更深在这坚定地、毫不犹豫地一塞里。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生:(读)慈母情深。

师:(配乐)就这样,我鼻子一酸,攥着母亲的血汗,攥着母亲的疲惫,也攥着母亲那无私而又伟大的爱。跨门出去,我的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此情,此景,我有多少话要对母亲说,我有多少情要对母亲诉啊。孩子们,拿出笔,请把你的内心独白写到练习纸上,可以写你的悔恨、可以写你的自责、可以写你的激动、可以写你的幸福,可以写你的决心,可以写你的懂事……但是,不管你写什么,在你的话中,“母亲”这个词语不得少于三次。学生在音乐中写作

师:请停下你手中的笔。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作为她的儿子,作为母亲的亲身骨肉,我鼻子一酸,我攥着钱,我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生:母亲,我长大一定对你好。母亲,我一定努力学习,不给你添麻烦。母亲,我从心底里爱你。我今生今世都对你好。

师:相信你说的都是真心话。我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

生:母亲,我才知道你挣钱是那么不容易。以后,我绝不乱花一分钱。也谢谢你,谢谢你给了我这么多钱。母亲,我爱你。师:三个字---我爱你。有这三个字,母亲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我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生:母亲,你是多么疲惫,多么劳累挣钱,我不该向你要钱!母亲,你是多么伟大!母亲用自己的汗水养活我们一家六口人。谢绝您,我最亲爱的母亲!

师:孩子,你长大了。孩子我们一起长大了。那是因为有了四个春风化雨般的字---

生:(读)慈母情深。

师:那是因为有了这四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字。

生:(读)慈母情深。

篇6:《摩擦力》课堂实录与评析 论文

(这是一节借班教学的公开课。用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后,正式开始上课)板块一 我能感知童话故事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玩一个复述童话的游戏,可以吗? 生:可以。

师:在玩游戏之前,潘老师请同学们听清楚复述的要求:童话的题目是《会“飞”的青蛙》,老师一次说一到两句,说完后就请你们来复述。这要考验听力、记忆力和勇气,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了。“有一天,鸟儿们开运动会,比赛飞翔。”谁来复述?(学生复述)

师:第一个举手复述的同学就能复述得这么流畅,真棒!师:我接着说第二部分:“河岸上一只青蛙看红了眼,鼓着腮帮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看我的。’”谁来试试?好,你来,帅气的小伙子。(学生复述,略)

师:人不但长得帅,复述起来也一样帅,文如其人。师:接下来的就有一点点难度,请认真听:“于是,它爬到山崖上,猛蹬后腿,一头向山下跳去,结果狠狠地摔到地上。就在落地的那一刹那,它 ‘哇’了一声,把旁边的树姐姐和树妹妹吓得都颤抖起来。”谁来挑战?(学生复述,略)

师:这么复杂的话都被你记住,记忆力超强!现在我说最后的几句:“鸟儿哈哈大笑。青蛙鼓着眼睛说:‘这有什么好笑的,我一落地就唱歌!’鸟儿们笑得更大声了。”这一部分的,我们一起来复述,好吗?(师生一起复述,略)

师:经过小朋友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又快又顺利就做完了这个童话复述的游戏。同学们,好玩吗?还想玩吗? 生:想。

师:那潘老师就满足你们的要求。接下来得增加难度,请聪明的你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复述复述这个故事。(学生尝试复述)

师: 潘老师特别欣赏自信的孩子。谁接受挑战?(学生复述,略)师:潘老师非常欣赏像你记忆力不错的孩子。来,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会 “飞”的青蛙》,并根据课件标出的不同颜色的词句,想一想:童话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文章)

师: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聪明的你们能不能从这个故事发现童话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之间、上下位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流。(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堂指导)

【点评:在潘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做起复述童话《会飞的青蛙》的游戏。这符合了孩子们爱玩的心理和年龄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在复述中,学生积累了语言,并重组语言表达出来。这其实就是作文的开端——重视学生的听说训练,为习作实践做铺垫。】 版块二 我有一双“童话慧睛”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谁先来说,也让同学分享分享你的发现?请你先来。生:童话里的动物、植物和人一样会说话、会想问题、会哭、会笑„„ 师:像这样把物当人写的方法叫—— 生:拟人手法。

师:童话里还有十分神奇的、夸张的—— 生:故事。

师:有些童话最后,还告诉我们—— 生:道理。

师:所以,童话常常运用夸张、拟人等方法来写。来,同学们认真读读童话特点,这样我们对童话的说写就更有信心了。出示: 1.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动物或植物当人来写,让它们有感情,会想、会笑、会说话、会生气。2.大胆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让平常的事变得夸张有趣。3.有些童话最后还会告诉人们一些道理。【点评:学生通过默读《会“飞”的青蛙》,自读自悟动物童话特点,掌握此类童话的写作方法,为下文编写童话,实行“对点训练”打下基础。】 板块三 我会编童话啦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童话的特点和一些说写童话基本的写作方法。今天老师心痒痒的、手痒痒的,也编了一个童话故事——《猴子学本领》。想听吗? 生:想。

师:想听就坐端正。认真听,边听边想童话里的动物会讲话吗,会想什么。看看哪一个小朋友记得最多。

猴子在树上荡秋千,看到燕子在天上飞来飞去,心里想:如果我学会飞,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就对燕子说:“燕子燕子,请你当我的老师,教我怎么在天上飞吧!”„„

师:同学们,故事讲完了,好听吗?你们记住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回忆,看谁的记忆力最好。(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说,一边用媒体打出:故事的题目是《猴子学本领》,讲了猴子向燕子学飞的本领的故事,并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

师:好,请同学们看着板书,同桌之间或上下位之间分角色互相复述猴子学本领的故事。看谁说得好?开始吧。

(指名分角色讲述这个故事:一个生说猴子向燕子学本领部分,一个生说猴子向大象请教部分。学生复述故事)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会说,记忆力不错。

师:记忆力是一流的,想象力肯定也不错。现在请大家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一想:猴子除了向燕子学本领之外,还会向谁学本领。

(学生说会向大雁学飞的本领、会向鱼学游泳的本领、向猫学抓老鼠的本领)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给了老师这么多的答案。潘老师也猜有一些小动物,看看你们猜的和老师猜的一样吗(多媒体出示:小鱼、猫、百灵鸟的图片)

师:好学的猴子都有可能会向这些动物学本领,他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我们以百灵鸟为例,说一说。谁来试一试?(学生说)

师:说得真不错,这位同学用上了心理、语言描写来表达,棒极了。

师:同学们能把故事说得生动具体,相信你们写也精彩。来,我们来看看写的要求,读: 1.写除了文中出现的小燕子之外的动物。

2.展开想象,运用语言、心理等描写方式写清猴子学本领的经过。3.做到语句通顺,连贯。

师:好,同学们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猴子会向哪些动物学本领?结果怎样?注意除燕子以外,每个同学选一到两种动物来写。(学生写习作,约10~12分钟)

【点评: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教他们写作文其实也很简单。潘老师深明这样一个道理:不用跟孩子们说太多的作文怎样写,只要给他一个样子,让他学习别人是怎样写的,他们就会“照着葫芦画个瓢”,因为孩子们是天生的模仿大师。例文引路,迁移写法,实在、有效。】 板块四 我敢展示自己的童话 师:谁先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根据学生作品随机点评,并提出提修改要求,让其他学生参考再修改自己的作品;约2分钟)

师:好。请你们都站起来放声朗读自己编写的童话。如果发现有不通顺的地方,你就悄悄地坐下去改一改,站起来接着读。

师:我看大家改得差不多了。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三个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交流)

师:刚才三个同学都写了猴子向不同的动物学本领。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同学写的连起来,一篇新的猴子学本领的童话故事就诞生啦!请大家听三个同学说新的猴子学本领的童话故事。(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范式的开头,三个学生说中间部分,最后学生齐读大象伯伯的话)【点评:以学生的作品为例,教师相机提出修改建议,并号召学生以此为榜样,结合写作要求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这就相当于画画一样,前面是粗线条的,现在是工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都读自己的作文,发现问题,再修改,然后再读,这个做法别具一格。教学到此本可戛然而止,但潘老师却在此基础上,渗透了连段成篇的做法。这样,让学生初步有了篇的概念,给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总评

这一节作文教学课,按照“先听→后说→再写→最后改”四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童话作文的写作方法。

一、唤醒童心,让孩子玩得畅所欲言 潘老师上课直奔主题,引出作文复述训练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目光聚焦到课堂上;通过一个“玩”字,架起了一座师生之间心灵之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童话进行思考,讨论童话的写法,产生对童话写作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二、呵护童趣,让孩子自由言说习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立“人”,为了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潘老师在让学生学了第一个故事,明确童话的基本写法后,出示第二篇例文,引导学生在听说复述后,模仿例文编写童话,然后修改、点评。从课堂呈现出的多篇习作来看,学生写得很不错。潘老师对他们给予了肯定和表扬。这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信,让他们愿意在习作上下工夫,乐此不疲。

三、模仿起步,让习作返璞归真 吕叔湘先生指出:“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都在模仿,不仅模仿书上念的,也模仿四周一切人说的和写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提供适当的范文作为榜样,是符合儿童模仿的心理需要的。近年来,我们开展作文复述训练教学研究,就是秉承了儿童模仿的心理需要的原则,通过范文,展开“听——说——写——读”的模仿范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逐步走向规范、严密。

篇7:《摩擦力》课堂实录与评析 论文

——《谈礼貌》课堂实录与评析

执教: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评析:《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 杨文华

板块一:古训、俗语、名言警句巧铺垫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说理文《谈礼貌》。(课件呈现: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学生指名读,齐读。)

师:这句话出自《礼记》,古人遗传下来的做人做事的准则。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课件呈现第一自然段,其中“意思是说”呈红色。)师:“不失色于人”就是这个自然段中哪个词的意思? 生:彬彬有礼、态度不粗暴。

师:对。“色”是什么意思?颜色? 生:相貌的意思。

师:这个“色”就是脸上的表情、神态,甚至你的眼神。“不失口于人”是什么意思? 生:说话要讲信用。师:不单单是讲信用。生:说话要严谨。师:要求有点高。生:不能说脏话。

师:对呀,就是要说文明、礼貌的话。再读读这则古训,要争取记住。(生齐读)

师:当别人不明白的时候,就用“意思是说”来解释一下。

【点评:课文中引用的古训是文言文,比较难理解。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没有过多讲解,稍作点拨,就巧妙地化解了难点。关注学情,教在学生疑惑处,这是最好的例子。】 师:再来读一条古训:“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生齐读)

师:它出自《荀子》。这句古训的意思是说——(课件呈现:人无礼不生,事无礼则不成。意思是说。)有点难了,谁能来翻译一下?

生:我只知道后面这句话的意思,意思是说,做事没有礼貌的话,事就做不成。

师:非常好。再看看前面一句,人没有礼貌就怎么样?“生”什么意思?“生”组个词叫——

生:生存。

师:对,“不生”,不能生存,更不要说美好的生活。连起来说说这句古训的意思!生:人没有礼貌,就很难在社会上生活;做事情没有礼貌,就做不到完美。

师:掌声鼓励一下,说得太好了。今后在写文章用到古训,如果别人不懂,就可以用“意思是说”解释一下。不要你懂人家不懂,这是不礼貌的。(众笑)【点评:补充一则古训,让学生用前面学到的方法解释一下,意在培养学生言语实践能力。】 师:课文中还用了其他的语言。(课件呈现: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生齐读)

师:要不要用“意思是说”来解释?

生:要,不然人们听了,不知道什么是“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师追问:你听得懂吗?

生(点点头):有点读得懂。师:一般人读得懂吗?(许多学生回答:懂)

师:是的,一般人都懂,通俗易懂,这样的语言称为—— 生:(齐)俗语。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俗语,你会说吗?(生沉默)

师:看来平时没留心积累。

(课件呈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齐读)

师:是不是很好懂?(课件呈现:见人不施礼,多走二百里。)(生齐读)

师:这些俗语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古训则来自于经典国学。平时要多留心生活中的语言,也要多读书积累。

【点评:薛老师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不必教。”这就是关注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课件呈现: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钥匙。——松苏内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歌德

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赫拉克利特)(生齐读)

师:这些句子,都是很有名的人说的。这样的句子就叫—— 生:名言警句。

师:这些句子也可以警示、启发别人。《谈礼貌》这篇课文中运用了古训、俗语,也引用了名人名言和警句。平时我们要善于积累,积累得多了,表达的时候语言就可以丰富、精准、有说服力。

【点评:强调积累古训、俗语、名言警句的意义。既是学习方法的引导,也为下文课堂练笔做好了铺垫。】

板块二:层层深入悟写法

师:这篇课文读得懂吗?都没有问题?——那老师来考考你们。作者写《谈礼貌》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生:作者是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礼貌。生:作者是希望用礼貌化解纠纷,不会有矛盾。

师:有点不一样,但总的意思都是说要有礼貌,或者说要讲礼貌。读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中有一个词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哪个词? 生:优良传统。

师:是的,“礼貌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要继承这个优良传统,要使用礼貌语言。好,把这个句子画下来。(板书:礼貌待人。)【点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总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看一篇文章,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这是学习说理性文章的一项重要训练。】 师:默读课文,思考:作者谈礼貌是怎么谈的,用了哪些方法?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要细致。(生阅读、讨论)

生:他用了对比,讲礼貌会怎样,不讲礼貌又会怎么样。师:哪个地方是用对比方法写的?

生:用牛皋没礼貌和岳飞有礼貌来对比。

师:这是在一个事例中用有礼貌的行为和没礼貌的行为进行对比。有补充吗?

生:牛皋没礼貌,老者不但没给他指路,还骂了他;岳飞有礼貌,老者给他指了路。师:这是用有礼貌、没礼貌行为的结果进行对比。生:第一段,作者用古训开门见山来点题。师:你的回答很高级啊!生:作者讲了几个故事。

师:这叫举例子。举了几个例子? 生:三个。师:概括一下。

生:问路,下公交车,裙子被踩。

师:下公交车裙子被踩,太长了,概括一下,两个字!生:被踩。

师:被踩?概括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再想想。生:踩裙。

师:嗯,好的。第三个呢? 生:划脸。

师:划脸?这变成故意的了。生:误伤。

师:可以,范围可以更大一点,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刮胡子。

师:朱师傅只是给周总理刮胡子? 生:理发。

师:请把这三件事概要地记在书上。(生记录,师板书:问路 踩裙 理发)作者用了举例的方法。还有吗?(生沉默)

师:认真阅读第2、3、4自然段,看看写这三件事,每个自然段后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需要用心阅读才能发现。

生:每段后面都有一个总结。师:再说一遍。

生:每段后面都有一个总结。师:再说一遍。

生:每段后面都有一个总结。

师:这叫“重要的话说三遍”。什么叫总结呢? 生:就是把前面故事包含的道理概括一下。

师:明白了没有?课文不但写了事,还把每个故事暗含的道理概括出来了。伟大的发现!请用横线把每件事后的道理划出来。我们一起来读:“问路”这件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齐读)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师:“踩裙”这件事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齐读)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师:“理发”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齐读)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师:作者是怎么谈礼貌的呢?先说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后举了三个例子,每个例子后面都说了一个道理。他是以事说理,前面部分是叙事,后面部分是说理。师:好,现在来看看这三件事,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三件事? 【点评: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生:这三件事是从不同角度写的。师:哪些角度?

生:第一个讲如果没有礼貌会讨人嫌弃,第二个事例讲礼貌可以化解纠纷,第三个事例讲礼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师:这三件事是并列的吗? 生:是有层次的。

师:是的,“有层次”,这个很重要。哪个层次稍微低一点? 生:问路。

师:哪个高一点? 生:踩裙。师:哪个最高? 生:理发。

师:三个事例,第一个问路,是我们有求于别人,要不要讲礼貌? 生:要。

师:第二个事例呢?

生:我觉得是“有失于别人”,不小心把别人的东西弄坏了,要主动道歉。

师:第三件事是什么?别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朱师傅不小心把周总理的脸划破,最应该讲礼貌的是谁呀? 生:(齐)朱师傅。师:他有没有讲礼貌? 生:(齐)讲了。师:哪个词看出来呀? 生:(齐)“深感不安”。

师:但是这里重点讲的不是朱师傅,讲的是—— 生:(齐)周总理

师:人家把你的脸划破了,照理可以不讲礼貌,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讲礼貌,而且还安慰别人。思想境界很高。

师:三件事。有求于人的时候要—— 生:(齐)讲礼貌。

师:有过于人的时候要—— 生:(齐)讲礼貌。

师:当别人有过于你的时候更要—— 生:(齐)讲礼貌。

师:这三件事是递进关系。

【点评:问题层层深入,学生思考也随之步步深入,巧妙至极!】 师:还有问题吗?为什么要写这三个例子?(生沉默)

师:我们看,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他一开始举的是谁的例子? 生:(齐)古代的。师:后面的呢? 生:(齐)现代的。

师:古人要讲礼貌,现代人也要讲礼貌。还有什么人要讲礼貌?如,“踩裙”是谁讲礼貌? 生:小孩和青年。

师:“理发”中是谁讲礼貌? 生:领导人。

师:普通人也要讲礼貌,领导人也要讲礼貌;小孩讲礼貌,大人也要讲礼貌;古代人讲礼貌,现代人也要讲礼貌。古人、今人;大人,小孩;平常人,领导人,人人都要讲礼貌。现在明白这三件事有典型性吧?

【点评:引导学生领会选材的典型性,既是理解课文内容,也是学习表达方法。】

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用这三件事来说理的。(课件呈现: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读——(生齐读)

师:这是用什么方法说理? 生:(齐)俗语。

师:引用了俗语。(板书:引用)

(课件呈现: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生齐读)

师:这是怎么说理的? 生:(齐)打了一个比方。师:是的,很形象。

(课件呈现: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生齐读)师: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沟通了人们的心灵,二是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两层意思用“不但„„而且„„”连起来了。——好,我们来总结一下。《谈礼貌》这篇课文是用“叙事——说理”的方式来谈的,选取三件事说了三层道理,谈了讲礼貌的好处。【点评:教说理文,把重点放在“怎样说理”上,而不是只关注说了“什么理”。】 板块三 创设情境学说理

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有礼貌或者没有礼貌的事情?——老师就遇到一个,请看!(课件呈现:一个小青年甩着几张百元大钞,问一个卖布娃娃的老人:“喂,瘸子,这玩意儿怎么卖?”老人没好气地说:“不卖!”一个小姑娘问:“老爷爷,您的布娃娃真漂亮,请问多少钱一个?”老人递给小姑娘一个布娃娃,笑眯眯地说:“小姑娘,不要钱!”)师:用这个故事来谈礼貌行不行?还缺点什么呢? 生:(齐)道理。

师:对了,只用事来说理,缺乏深刻性,没有说服力;只说理没有事,不生动,没有感染力。【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礼貌,更能引起学生的直观体验和感受。】 师:现在,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议一议这件事,拿起笔来写一写,这件事能用来说明一个什么理。三分钟时间。

(学生写话,师巡视指导。)

师:这是个极有挑战性的任务。谁第一个来跟大家分享? 生:礼貌不能用东西来衡量。师:东西,这里是什么东西? 生:金钱。

师:建议你改一下。

生:礼貌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师:很好,优秀。

生:礼貌就像镜子,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对你怎么样。

师:不错,你化用了别人的语言。但是,怎么把这个意思说得更好呢? 生:礼貌就像一面镜子,你善待别人,别人就会善待你。师:刚才那位同学,你觉得这个句子怎么样? 生:比我的好一些。

师:那就修改修改,这叫取长补短。

生:不管在哪里,凡是彬彬有礼的人都会受人尊重;反之,举止粗鲁,说脏话,不懂礼貌的人,肯定遭人鄙弃。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么一大段话,我们记不住的。说道理不能说得太长,因为一般人记性不太好。(众笑)

生:礼貌不是钱,但比钱还要值钱。师:记住了吗?来,一起说一遍!

生:(齐)礼貌不是钱,但比钱还要值钱。

生:即使再有钱,也买不到“礼貌”这个无价之宝。师:掌声鼓励。讲道理就要这样简要精练。生: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师:这位同学引用的还是这十个字。有没有发现,自己写的句子也不错,但一引用古训、俗语、名言警句,就会显得更有水准。当然,刚才这位同学化用名言警句也很好。——用刚才这个事例,再加上同学们写的道理,就能够“谈礼貌”了。给大家一分钟时间,修改自己写的话。(生修改)

师:有没有新创造的句子? 生:礼到让人赞,无礼让人厌。

师:这是化用,不是直接引用。一变化就很高明了。生:礼貌是映照你缺点的镜子。师:很好,用了比喻说法。

生:金钱可以买很多东西,但却买不到“礼貌”这个无价之宝。正如俗话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师:掌声鼓励。他先说了自己的意思,再引用课文中的俗语,太好了!

【点评:反复强调“引用”在说理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这一重要说理方法。这是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师:刚才这都是在“纸上谈兵”,这不算本事。什么才算本事? 生:现学现用。

师:好,考考你。小青年甩着百元大钞,老人却不卖给他。他肯定非常生气。“我的钱不是钱?你为什么不卖给我却送给一个小姑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小学生,你该怎样跟他谈谈礼貌?这个小青年姓“牛”——现在实战,给你们五分钟,来说服这位牛先生。(生写话)

师:好,假如我就是那个小青年,很没有礼貌,你会怎样说服我?

生:牛叔叔,您知道那个老爷爷为什么把布娃娃送给小女孩,却不卖给你吗?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说岳全传》上有这么一段:牛皋向老者问路,也像你一样态度粗暴,最后导致他多走了200里路。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向老者问路,态度也跟这个小女孩一样彬彬有礼„„俗话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希望你也能向岳飞和小女孩学习,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师:她引用了岳飞和牛皋的故事,并引用了“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有一定的说服力。合格。

生:牛大哥,你看小姑娘有礼貌,人家卖给她,还不要钱。你没礼貌,自然不卖给你。一个人对别人不礼貌,别人就对你不满,甚至讨厌;假如你有礼貌,别人会对你满意,甚至会对你赞赏。

师:就是说——“礼到让人赞,无礼让人厌。”她用了什么方法?与小女孩做了一个比较。生:叔叔,你这样做,如果我是那位卖洋娃娃的老伯伯,也不会卖给你。歌德曾说过:一个人的礼貌就是映照他的镜子。希望你能像那个小姑娘一样做个有礼貌的人。您能向那个卖洋娃娃的老伯伯道个歉吗?

师:掌声鼓励。她引用了歌德的名言,再加上自己创作的,还用上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更能让人信服。好,有没有不一样的?

生:牛大哥,您好!我觉得您不讲礼貌是不对的。讲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时刻铭记于心。给你讲一个《说岳全传》里的故事吧!牛皋向一个老者问路,态度跟你一样恶劣。老者不仅没有给他指路,还说他是个冒失鬼。岳飞也来到这里问路,他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便耐心地给他指路。我觉得你应该向岳飞和小姑娘学习。正如俗语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师:不错,他既引用了故事,也引用了俗语。好,统计一下,引用了投影上的俗语的同学举手!——你们有没有发现,当你有时候说理说不清、说不透的时候,有一个好办法,是什么? 生:(齐)引用。

师:是的。引用古训、俗语、名人名言,能把道理说得更透彻更明白。下课回去后,再把你写的修改一下。

【点评:语言学习重在实践。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大多学生掌握了“叙事——说理”的表达方法,语言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 板块四 拓宽思路练应用

师:再读课题。这篇课文是谈礼貌的。除了谈礼貌,生活中我们还可以谈什么? 生:谈文明、谈理财、谈国学„„

师:比如说,这个同学经常不做作业,我们可以跟他谈什么? 生:谈勤奋、谈习惯。

师:这些话题,我们可以在班里谈谈,锻炼我们说理的能力。

【点评:学习贵在“举一反三”。课内得法,课外运用,才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真实本领。】

【总评】

这堂课体现了薛老师注重培养言语智能的理念和组块教学的方法策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一、确定适切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不等于课文内容,需要教师自己从课文和相关资源中去寻找、发现。《谈礼貌》这一类说理性文章,很容易围绕课文内容大谈礼貌对人的意义,把语文课异化成“思品课”。薛老师这节课不仅关注“说什么理”,更关注“如何说理”,思考“为何这样说而不那样说”,从中揣摩说理方法和表达规律。根据说理文的特点以及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薛老师确定了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1.学习“引用”的说理方法;2.学习“以事说理”的段落结构;3.运用“引用”和“以事说理”的方法进行说写训练。这几项教学内容都指向了语文方法掌握和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适切的。

二、采用适当的教学形式

多年来,我国阅读教学大多采用“线性结构”,以课文内容理解、分析为主线,逐段串讲,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导致教学高耗低效。薛老师创造性地将“线性结构”改成“板块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松散、低效的课堂教学形态,创造了一种指向语言实践的整合、高效的教学结构,让阅读教学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这堂课,薛老师设计了四个板块:1.古训、俗语、名言警句巧铺垫。这一板块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也为后面的说写训练做好铺垫;2.层层深入知写法。这一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以事说理”等表达方法;3.创设情境学说理。这一板块重在迁移运用,进一步巩固前面学到的说理方法;4.拓宽思路练说理。这一板块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以事说理”等方法,培养说理的实战能力。四个板块意图明确,内容清晰,板块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各自凸显教学重点,实现了言语实践中提高学生言语智能的目标。

三、根据学情开展教学

篇8:“辨认方向”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8——5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培养方向感,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件下, 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在数学活动中, 体验辨别方向的方法;在经历从空间方向向平面方向的迁移中, 体验地图上规定方向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 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能够辨认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正确说出所处的位置;能识别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

能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喜欢聪明的喜羊羊吗?

(生顿时兴趣高涨, 大声喊:喜欢!)

有一天, 喜羊羊在野外割草, 不知不觉, 天就黑了下来, 当她要回家时, 却发现迷失方向了。好在那天晚上, 月高星稀, 聪明的喜羊羊在夜空中找到了北极星, 于是, 它分辨出了方向, 找到了回家的路。

你们知道“北极星”在什么方向吗?

生: (齐声高喊) 北方。

师:除了“北”, 你还知道哪些方向?

生:南、东、西。

师:只要我们学会辨认方向, 就不会迷路, 你愿意学这种本领吗?

生:愿意!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方向的知识——东南西北。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喜爱的喜羊羊的故事导入, 巧妙地引入新课,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辩认方向的重要性, 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二、活动体验, 学习新知

(一) 室外实践, 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 今天的数学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到操场上去, 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欢呼雀跃)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 排好队到操场去。)

师: (在操场上) 你们知道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吗?指一指东方, 和太阳公公打个招呼。

生: (指东方) 东方, 太阳公公早上好!

师:那你知道傍晚太阳又是从哪个方向落下的吗?再指一指西方, 和太阳公公说再见。

生: (指西方) 西方, 太阳公公再见!

师:我们通过太阳东升西落找到了东和西, 那你还知道哪些方向呢?

生1:我知道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方。 (指北方)

生2:我还知道春天来了, 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指南方)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 跟老师边说边做动作。

向着东方说一说:太阳公公, 起床了!

向着西方说一说:太阳公公, 晚安!

向着北方说一说:北极熊, 你们那里冷吗?

向着南方说一说:小燕子, 春天来了, 你们快回来吧!

师:怎么才能快速判断这些方向呢?老师知道一首儿歌能帮助大家很快认清方向, 想学吗?

生:想!

师:“早上起床, 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 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 右面是南。”

(全班同学面向东方, 边说儿歌, 边指方向。)

师:同学们, 发现了吗?当我们转身面向某一个方向的时候, 虽然前后左右的位置变了, 但是,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却始终不变。所以, 只要我们认准一个方向, 就能找到其余三个方向。

师:下面, 我们来做“背靠背”的游戏, 每四个同学为一组, 排好先后顺序, 老师说四个方向, 每人按顺序面向老师说的方向站好。

师:东方、西方、北方、南方。

(生按口令, 依次面向老师说的方向站好。)

师:同学们看, 面向哪两个方向的同学是背靠背的?

生1:东和西是相反的, 背靠背。

生2:南和北是相反的, 背靠背。

师:看来东和西是相对的, 是一对好朋友.南和北也是一对好朋友。

师:接下来, 请你们仔细观察学校, 看看学校的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各有什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在记录纸上记下来, 并标明四个方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们回教室, 朝哪个方向走?

生:北方。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回教室。)

【评析】二年级的学生, 空间观念比较差, 让他们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教师把学生组织到室外,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通过背儿歌、指一指等活动, 使学生记住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并能辨认。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思考, 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室内辨认, 玩中强化

师:同学们在操场上很快地辨认出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在教室里能找到这四个方向吗?

生:能!

师:现在我们面朝哪个方向坐着呢?

生:西方。

师:你能说一说教室的其它三个方向吗?

生:我面向西, 西的对面是东, 所以我的后面是东。

师:那怎样找南和北呢?

生:在外面我发现面朝西时, 左面是南, 右面是北。

师:同学们都清楚教室的方向了吗?请和同桌说一说, 一人说一人指。

(同桌相互进行“你说我指”的游戏。)

师:我们再做个游戏, 看谁反应快, 动作做得快。

(课件出示音乐动画:青蛙向南跳一跳;企鹅向北走一走;公鸡向西叫一叫;小猴向东望一望;小猫像北喵喵叫;小兔向西蹦蹦跳;小鸭向南嘎嘎叫;小狗向东汪汪叫。学生跟着动画做动作。)

【评析】在初步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 进一步利用教室这个情境, 辨别教室中的方向。让学生在做中说、说中做、玩中学、玩中悟, 进一步巩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爱学乐学。

(三) 动手操作, 识记地图

师:你们真能干!在教室里也会辨认方向。现在请各组组长把记录纸贴到黑板上。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生1:有一个小组“东”贴在上边, 有两个小组“西”贴在上边。

生2:还有两个小组“北”贴在上边。

师:同学们贴的不一样, 这可麻烦了, 我该看哪幅图呢?

(生沉思了一会儿)

师:咱们来听听智慧老人的意见, 怎么样?

(多媒体出示智慧老人, 并配音:地图是按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你们听懂了吗?

生:智慧老爷爷说, 地图朝上的方向是北方。

师:朝上的方向是北方, 用一个箭头来表示, (板书:↑北方) 那么地图的下面呢?

生:是南。

师:左边和右边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的意见不一致。)

师:请同学们面向北方, 找一找左边和右边是什么方向?

(生面向北方找方向)

生:左边是西, 右边是东。

师:上下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简单地概括出来。

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绘制地图时, 对方向的规定, 和这种规定不一致的小组, 组长能上黑板前来修改吗?其他同学请把你刚才在操场上观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图, 填到书上第58页的“填一填”里。

(学生填, 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的校园地图展示给大家?

(指定两名学生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看图介绍操场周围的景物。)

【评析】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 把操场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 由贴的方向各不相同, 引起思维冲突。之后, 课件出示智慧爷爷释疑, 教师及时利用情境介绍“方向标”。这样既有学生自主探索, 展示个性化思维的空间, 又有效地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真正经历了“方向标”这一知识的学习过程,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评】

本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 组织了有效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知识, 获得了体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实践能力。

1、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

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受。东南西北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 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践活动,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贴近实际生活, 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认识方向的现实情境中, 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辨认操场上的东南西北, 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通过说儿歌、背靠背游戏, 使学生对实际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验和感受。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教学图上方向时, 让学生拿出在操场上填写的记录卡, 通过自主交流发现统一方向的必要性, 然后教给学生绘制地图时确定方向的方法, 最后通过修改、整理手中的记录卡, 达到方向的统一。

3、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上一篇:一本改变孩子一生的书下一篇:2022歌声让红领巾飘起来歌词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