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老师说话音量对幼儿的影响

2024-05-23

浅议老师说话音量对幼儿的影响(共9篇)

篇1:浅议老师说话音量对幼儿的影响

在幼儿园不难发现这种情况:有的班级经常闹哄哄的,老师用很大的声音去组织活动,可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置之不理;而在有的班级,孩子们在活动中井然有序,老师的声音总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

我觉得老师与幼儿接触过程中,说话的音量很重要。并不是你说话的声音大,幼儿就听;反之,也不是你说话的声音小,孩子们就不听。其实,老师

要在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语言音量和幼儿交往。适当掌握音量的大小,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谈谈老师在与幼儿交往过程中说话音量的一些看法:

一、合理运用小声——吸引幼儿的注意

悄悄地小声说,并不代表不能吸引幼儿,相反,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突变的音量,造成一个音量反差的效果,更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如在故事《老虎外婆》中,讲到“天黑了,狼出了窝,夜深了,狼下了坡……”就可以用小小的声音吊起幼儿的味口,让幼儿体会狼来了的那种感觉,紧紧地抓住幼儿的心,加深故事情节在幼儿脑海中的印象,吸引幼儿更加认真地听下去。

又如,在让幼儿午睡前,我用小小的声音,悄悄地告诉孩子们:“我们要午睡了,快快睡吧,快快闭上眼睛,小猫都睡了,我们也睡着吧”,让幼儿在一种如《摇篮曲》的语气氛围中慢慢入睡。

用小小的声音,告诉小朋友,“老师小声的说,比比谁的耳朵灵?听见老师说什么?”然后做出相应的动作,既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又有一定的趣味性。

二、大声——自信、胆量的表现

老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影响着幼儿,其中“言”排在前面,可见语言的重要性。语言需要声音来表达,声音可以体现出一个的内心世界。声音宏亮,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老师教育孩子们要自信,要大胆地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那么,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做出榜样,在示范儿歌、歌曲、讲故事时要大声、清楚,让幼儿接触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语言信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幼儿的自信,锻炼幼儿的胆量。

如在教儿歌《老师的眼睛》时,我大声地有感情地在幼儿面前朗读,孩子们在我的影响下,能大声地读出来,效果很好。

对于胆小的、不敢在大伙面前表现自己的孩子,培养他们大声地说话,很困难。我特意利用早餐前的一段时间,设立一个“有趣的事”的小讲台,每天早上,我先讲一件我认为有趣的事,强调要大声地说,让每个幼儿都听见,然后请不同的幼儿进行说话练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让幼儿熟悉这种环境,敢大声地说话,充满自信。

我还利用我们班升国旗的机会,请一个孩子和我一起主持,进行“国旗下的讲话”,然后让幼儿评评老师表现的好不好,做好孩子们的榜样。

三、平和的声音——有理不在声高

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需要尊重,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犯许多在成人看来不应该犯的错。对此,我们需要对孩子进行教育。作为与孩子交往接触最多的人,我们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语言音量环境。

如有一次在美术课当中,我先让孩子们把手伸出来,让老师检查手是否干净,衣服是否干净,并要求他们在画画的时候也要爱干净,不能把水彩笔画在身上。可在画画的过程中,磊磊不仅在纸上画得乱七八糟,也在自己的衣服上画了许多水彩笔印,我当时很生气,真想大声地批评他一顿,可是望着他怯怯的眼神,我犹豫了,气也慢慢地消了许多。我用平和的音量给他讲道理,告诉他那样不对,磊磊点点头,一场让我本来要大声斥责的事,就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后来一想,其实我是对的。如果我当时当着小朋友的面大声斥责磊磊,会很伤他的自尊心,还会在孩子们中造成不好的影响,而磊磊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批评,心里一定很抵触。我国有一句古话叫“有理不在声高”,我们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要合理运用,以身作则。

篇2:浅议老师说话音量对幼儿的影响

遭遇不幸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非常态”的常态客观存在。说其“非常态”是因为遭遇不幸对于人们的正常生产活动和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然而, 遭遇不幸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在所难免的事情, 并不会因为人们的不喜欢而不发生, 因而从历时的长时段角度来看, 也就不足为奇了。既然遭遇不幸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存在, 千百年来每个地域都积累了对于遭遇不幸事件的解释和处理化解的模式。

在河南的民间, 当自己或是家人亲戚朋友遇到不顺利的事情, 人们就会去拜访寻求相应的“老师儿”来问个清楚并且征求化解和处理的方法。这些事情若是用我们正常的自然科学的逻辑来推理可以说都是事出有因, 但是在相信某种神秘力量的人看来就不一定是如此。比如说家里面有人在旅行或是上班的过程中出了车祸, 我们按照自然科学的逻辑来推理就是, 某人驾车出去, 或是因为没有遵守交通规则, 或是其它和司机有关的因素导致了车祸的发生, 最终对于遭遇不幸者带来了某些方面的不便和损失。然而, 对于具有民间信仰的人来说, 他们对于同样的遭遇不幸的逻辑并非我们以上所述。他们认为, 某人之所以遭受车祸或是引发车祸, 主要是和某种超自然力量有关。通常遇到这样的不幸事件, 虽然在我们看来用自然科学的逻辑解释是完全可以解释的通的, 但是他们相信另外一套属于自己的对于不幸事件发生的解释逻辑和处理化解的方式。于是人们在连续几次小的遭遇不幸事件或是遭遇一次大的不幸事件时, 就会很自然的运用自己相信的逻辑来处理问题, 以希望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面发展演变。这时, 人们打听好有名望的“老师儿”以及他们的要求, 带上一定的礼物和现金, 前去“老师儿”哪里寻求化解的方法。得到“老师儿”的指点和化解的方法之后人们一般都会言听计从一切照办。

二、“老师儿”的化解之法及其对社区人际关系的影响

据说灵力高深的“老师儿”通常不用信众多言, 便能知道他们是为什么前来并准确告诉此人, 也有些“老师儿”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知道客户的目的。所以, 寻求化解的这一过程也是信众对于“老师儿”灵力考验的过程。一旦被“老师儿”言中, 则一切全听“老师儿”指教和安排。接下来“老师儿”会告诉信众遭遇这样的不幸事件是因为哪方面的原因所致。从“老师儿”对于遭遇不幸的解释来看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一种是来自家庭内部的原因, 一般都有家神或是家屋院落引起;另外一种是来自家庭外部, 一般都是由于邻居或是家庭以外的人或是物的原因所致。我们这里重点讨论第二种由于家庭外部原因所导致的遭遇不幸事件。

这种由于家庭外部的原因所导致的遭遇不幸主要是由于邻居的建设事项或是找人做手脚所致。至于家庭以外的非人类社会的神秘因素在这里不给主要关注。比如邻居的修建的房屋的屋角朝向了自己的大门, 或是邻居家的厕所修建在了自己家的大门正对的地方或是家神神龛所在的地方, 或是邻居家把路的曲直和高低因为修建工程做了相对以前做了改变, 或是村子里的某人在自己家的祖坟的某个方位取了土或是砍了树等等, 在普通民众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在“老师儿”的解释里都是某人遭遇不幸的起因。因为“老师儿”可能是在很远的地方, 并未在这人生活的村子或者他就从未去过这个村子, 所以他说出这样的原因, 人们会觉得是神奇无比的地方。

随后“老师儿”会告人们该怎么样去化解这样的处境, 一般其化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 内部主动型, 即“老师儿”根据具体的信众所提供的现实情况建议信众采取改变自己家庭建筑设施来化解目前的不利现状。这样的方法一般要求信众采取改变自己家的房屋门窗或是院落的大门朝向, 家神神龛的地点, 修建屏风之类的建筑等手段来化解。

第二种, 外部主动型, 即建议信众通过一定的社交手段来使对方做出一定的让步, 让对方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来化解信众所处的不利局势。这样在两家人的友好协商下, 对方会将自己的房屋朝向或是相应的建筑做出重新调整。当然这也会是在通过“老师儿”看过以后才能进行。

第三种, “老师儿”主动型, 即“老师儿”通过做法事来对信众当前所处的局势进行改变和扭转, 以使其向着有利于信众的方面发展。当然, 这一行为在某些时候会伤害到其他的信众, 也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果对方发现了变化, 知道这个邻居用了这一方法, 人们一般也不会问, 同样会选者去找“老师儿”。如果他找的这个“老师儿”不是一个人, 这个“老师儿”会看出他的邻居是用的“镇术”, 然后也会用一种方法使自己的这个“客户”摆脱目前所处的局势, 或者是更高一层的压过对方, 甚至影响对方的生活导致其不顺利。如果找的是相同的“老师儿”, 这个“老师儿”会很快明了其中原因, 他会用一种比较平和的方法来解决两家人之间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于“老师儿”化解之法的类型总结,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人们遭遇不幸, 首先会选择去找“老师儿”来化解自己所处的不利局势的这样一种行为模式。即使怀疑邻人的举动和行为对自己可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或是直接或间接的导致自己家庭处于这样的不利境地, 也不会直接与邻人发生直接的交涉, 总是去找“老师儿”这样一种可以看作是中间人的角色来答疑解惑出谋划策。我们先不论“老师儿”的灵力和法力的问题, 他们所采取的策略从行为方式上看, 也都比较缓和, 没有过于激烈的策略。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本身就是社区中的一员, 要长时间的在这一地区生活。另一方面也不会损害到自己潜在“客户”的利益。采取一种比较缓和的方式来处理事件是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

在这样的模式中我们发现“老师儿”作为中间人, 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两个家庭的中间协调人的角色, 客观上避免了两个家庭之间直接的正面的冲突, 从而对社区内部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从客观上对于社区内部人际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的角色, 是通过这一地区的看“老师儿”这一习俗的稳定模式实现的。这一习俗将“老师儿”置于了两个具有矛盾冲突家庭的中间, 双方的行为活动在某种程度上都要参照“老师儿”的建议, 而“老师儿”因为其职业道德或是其他原因, 其建议都是以较为缓和的方式进行, 所以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社区内部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铭铭, 著.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篇3:浅议环境对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优化环境;幼儿成长;影响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育要取得较大的效益,必须优化环境。”幼儿是如此的稚嫩敏感,又处于学习模仿的重要阶段,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可想而知。所谓:“润物细无声。”环境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对幼儿产生了影响。可见,幼儿园环境的好坏与否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亲近大自然,激发好奇心

幼儿天性好动活泼,好奇心较强,他们对于大自然的一切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幼儿园应该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地激发幼儿潜在的学习能力。参天茂盛的大树,鲜艳美丽的花朵,叽叽喳喳的小鸟,这些都能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老师可以带领孩子在花丛中观赏鲜花的美丽,教他们认识不同种类的花朵,也可以带领孩子们在草丛中拔草、浇水。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加深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爱护环境、辛勤劳动的良好品德。

二、触摸科学,感受奇妙

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对于各种事物总有很多的“为什

么”。幼儿园应该开辟出几个活动室,里面放着各种科学道具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感受科学的魅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带领孩子用磁铁吸各种东西,在引导孩子们分析什么材料磁铁吸不起来。这样不但丰富了孩子们的科学知识,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起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可谓大有裨益。

三、规范行为,防止跟风

孩子从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十分难改变,这些习惯对他以后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平时接触时一旦发现孩子们的行为出现错误,必须马上纠正。因为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強的,一个小孩子的错误行为很可能影响整个班级。教师应该在班级上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环境,及时阻止不正之风的蔓延。

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太阳,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幼儿的教育承载着千千万万家庭的殷切希望。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承担起这份重任,尽可能地打造优良的环境,使孩子们健康长大。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如此重要,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晓玲,唐敏.对幼儿园环境教育多元化方法的思考与建议[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

[2]王淑君,刘晓洁.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形式与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1(5):67-69.

篇4:浅议老师说话音量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个性的培养对幼儿将来的学习以及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而家庭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 对幼儿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家长应该重视对幼儿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到自己的教育态度对幼儿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要学会重视孩子的需求, 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态度, 以利于孩子个性的培养以及将来和谐、健康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幼儿教育以来的一些心得, 浅议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幼儿的影响。

一、家长要切忌过分容忍和溺爱孩子, 防止幼儿形成娇惯型的个性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一般都会容忍与溺爱孩子, 但是过分的容忍与溺爱却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 会养成孩子娇惯型的个性。在家中过分地溺爱孩子会养成孩子自私、好吃懒做、蛮横等不良的个性, 当孩子走进幼儿园后, 会由于在家庭里受到的过分容忍与姑息, 不会与其他的孩子相处, 老是以自我为中心, 任性、独霸、放肆会使其失去许多朋友, 很难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同时娇惯型的孩子由于在家庭很少遇到挫折, 其意志力往往异常薄弱, 也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为此, 家长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要认识到过分容忍与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要更正自己的教育观念, 运用一些教育技巧帮助孩子更正不良的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与习惯。例如, 家长在孩子任性、发脾气的时候可以不予理睬, 或者是用其他有趣的事物转移其注意力, 对于孩子过分的哭闹可以适当地给予让步, 临时满足其一些小要求, 等到他们平静下来的时候给他们讲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还要注意建立稳定的生活秩序, 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 以身作则, 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

二、家长不要过于严厉和干涉孩子, 以免其形成支配型的个性

还有一部分父母平时对孩子管理过于严厉, 并且经常干涉孩子的行为和喜好, 这种教育的方法也不可取, 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这类家长不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 忽视了孩子的情感与感受, 一切从自己的意愿出发, 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 严格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孩子做不好就斥责, 甚至打骂。这种教养的方法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害怕挨打养成了说谎的习惯。因此, 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 要意识到孩子拥有自己的情感与愿望, 要重视孩子的思维方式与合理要求, 切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 树立良好的个性, 还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

三、家长不要对孩子过于冷淡或放任, 以免孩子形成忽视型的个性

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比较冷漠, 不关心孩子, 也不了解孩子的兴趣与想法, 对孩子的一些要求经常拒绝, 放任孩子的行为不管, 这种教育的方式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非常不利。由于家长的漠视, 孩子的合理要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 会造成孩子没有自尊, 同时又缺乏爱心与责任心, 再加上家长的放任不管, 长期下去, 这类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因此家长在对幼儿教育的时候, 切忌对孩子过于冷淡与放任, 要重视孩子的合理需求, 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 家长可以拒绝, 但是对于孩子合理的需求, 家长不能够拒绝, 否则就会引发孩子的挫折感与抵触情绪。家长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举止, 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 家长要给予制止, 还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 让他们明白应该怎么做是对的, 怎么做不对。

家长要经常关注孩子, 并使其明白家长是爱他们的, 同时家长还需要意识到自己身教对孩子的重要性, 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帮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家长要切忌命令和威吓孩子, 以免养成孩子专制型的个性

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 总是用禁止、恐吓与命令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家长的命令与恐吓会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缺乏关爱与自由, 同时又受到家长的熏陶, 导致孩子形成一种双面的性格, 在家长前面乖巧、胆小, 但是到了小朋友前面就会变得霸道。这种行为不一的性格会严重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切忌命令和恐吓孩子, 要学会尊重孩子, 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经常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与自尊。

篇5:浅议老师说话音量对幼儿的影响

关键词:大班幼儿;美术范例;绘画想象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人类的进步,是知识的源泉。”想象确实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想法,使他们处于主动活动中,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为培养独立的、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但是在绘画的过程中,给不给范例争论颇多,范例对幼儿的绘画想象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试图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初步探讨。

一、多张范例和单张范例对幼儿发挥绘画想象的影响是相对的

就运用单张范例而言,由于幼儿头脑中的表象贫乏,加之受表现能力的限制,多张范例则为幼儿的想象提供多个形象,相对来说,幼儿想象内容就丰富些;单张范例为幼儿提供的形象,就显得单一。就运用多张范例而言,虽然为幼儿提供了多个形象,但是,如果教师在示范时照范例中图像去演示,范例图像就再次重复出现,幼儿对事物印象就更固定。这时教师也强调幼儿画得和老师的不同,由于范例要比语言更直观,这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来说,受感知形象的影响更为直接,因而限制了幼儿的绘画想象的发挥,束缚了幼儿想象的空间。如果运用单张范例时,教师在示范中不照范例的形象进行演示,则为幼儿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提供条件,为重新组合新形象开阔了思路,启发幼儿从新的角度去想象。因此,范例的数量要适当,同时与启发式的示范演示有机地结合,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绘画想象力。

二、范例展示时间长短与幼儿绘画想象有紧密的联系

幼儿的想象是以再造想象为主,往往受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范例的展示是引起幼儿想象直观的图像,它可以加强幼儿与形体间的联系,唤起幼儿联想。同时也是对所观察事物形体概括的体现,这对缺乏概括能力的幼儿来说,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师运用范例并及时将范例取下,无形中激活幼儿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并依靠表象去想象。如果范例的图像过长时间地展示,范例中的形象容易在幼儿的头脑中产生形象定势,影响着幼儿想象的发挥,导致依样画葫芦的现象出现。如果教师照范例中的形象进行示范演示,幼儿对该形象就更加深刻了,从而影响他们对新形象重新组合。因此,教师在运用范例时,要考虑范例出示时间的适当性,在幼儿作画时应及时地将范例取下,以启发幼儿的想象,使之形成新的绘画主题的形象。

三、不用范例,教师不示范对幼儿的绘画想象有影响

当没有范例教师也不示范时,部分幼儿头脑中的表象出现盲区,在幼儿作画时,一时无从下笔,总要先看看旁边同伴如何画,然后再动手,所画的物体形象和内容与同桌或旁边的同伴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幼儿的绘画要有一定的表象积累。因此,平时教师应多带领幼儿观察事物,以丰富幼儿的绘画表象,在此基础上幼儿的绘画才有形象的基础。同时也说明,在幼儿绘画时,给予适当的范例、适时的示范教学也是必要的,可以促使其绘画形象的建立。

篇6:浅议日本说话文学的特征

一、说话文学的发展传承

说话文学从内容上一般可分为:胎生于神话的说话、佛教说话、世俗说话 (包括宫廷和民间) 。最早起源于平安初期, 主要是《日本灵异记》 (约成书于822年) 《三宝绘词》 (984年) 等佛教说话, 成为佛教说法的重要资料, 以宣扬因果报应等佛教教理为目的, 具有佛教说法倡导的实用性。这与当时佛教开始在庶民间流行有关。至平安中后期, 物语文学达到烂熟后, 知识阶层开始对轶闻、传说、街头巷语等表现出浓厚兴趣, 除却佛教说话外, 又出现世俗说话。比如, 收录佛教和世俗两类说话的《古本说话集》 (约1130年) , 以及各种说话的集大成之作《今昔物语集》 (12世纪初) 收录了“天竺” (印度) “震旦” (中国) 和“本朝” (日本) 的佛教和世俗故事一千多则。还有根据当时的谈话笔记和日记文学编录而成的笔录说话集, 内容多是宫廷逸事和贵族庆典等, 有重现实倾向的, 如《江谈抄》 (约1104-1108年) 。

及至镰仓时期, 说话文学得到长足发展, 《宇治拾遗物语》 (约1212-1221年) 《十训抄》 (1252年) 《古今著文集》 (1254年) 等世俗说话和《发心集》 (成书年限不详) 《沙石集》 (1283年) 等佛教说话集相继而生, 说话文学进入繁荣期。而且历史物语、军记物语、随笔、伽草子等文学样式中也夹叙多种说话, 因此中世文学被称作具有“说话性”。由于贵族阶层日益失去权威, 失去了创作意欲。而僧侣、隐士等与庶民接触较多的知识阶层, 日益占据文化的中心地位;而且随着读者阶层的扩大, 人们希望在乱世中寻求新的生活哲理和人物形象, 因此此时期的说话文学呈现出启蒙教化的倾向和鲜明的庶民性。

二、说话文学的特征

1. 明显的说示意图

说话文学根据编纂动机和内容,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佛教说话、世俗说话、王朝说话 (贵族说话) , 为宣传新兴佛教、启蒙民众, 抒发怀古情调发挥着重要作用。

佛教说话与佛教的布教宣传和信仰功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日本最早的佛教说话集, 同时也是说话文学的滥觞之作———《日本灵异记》就是药师寺僧人景戒出于宣传佛教因果报应的动机编撰而成, 大致以佛教在日本的发生、传播和发展的时代先后顺序进行组织排列, 收录了佛教传入日本后尤以奈良时代为主的佛教说话, 体现了撰者试图以说话集的形式来描述和展现日本佛教史的历史意识。《三宝绘词》则以文配画的形式, 达到“见绘悟文, 读文通绘”, 便于在大众中弘布佛法, 可惜绘画已失传。《今昔物语集》按照天竺、震旦、本朝这种佛教发生与传播的方式进行编撰, 宣扬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等佛理。

世俗说话, 以武士等历史人物的传闻逸事、妖魔鬼怪、奇情异恋等为题材, 尤其关注现实中的人与事, 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 也成为说话文学的动人之处。不见得每部说话集都具有“说话性”, 但各种世态人生相的描绘, 犹如万花筒般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今昔物语集》中的世俗说话部分人物形象生动而丰富, 出场人物不仅有上层贵族, 还有武士、町人、庶民、狐、鬼等, 展现了贵族的恩怨荣衰, 描摹了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 刻画了家长里短的生活百态, 极富生活气息和文学性。将趣闻逸事、灵异奇谈统一到因果业报的佛教主题上。《古今著文集》则集古今著名的说话、当时的巷语杂谈于一体, 取材广泛, 结构整然有序, 人物描写生动自然。

王朝说话, 主要描述平安贵族世界, 其中关于宫廷生活中的故事及和歌相关的说话较多, 流露出日益没落的贵族阶层面对实力渐强的武士阶级而对王朝文化的依恋和落寞。如《江谈抄》根据身为贵族阶层大江匡房的谈话, 由藤原实兼笔录而成, 主要记录了一些宫廷逸事, 以及围绕汉诗文、和歌等的相关杂记。

2. 受汉文学的影响

说话文学素材一般取自日本本土、中国大唐、印度, 而中国和印度部分大都是依据汉译佛典和中国佛教灵验故事集等加以翻译编辑而成, 所以说话文学受汉文学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编撰动机、方法、素材等诸方面都可看到其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汉文学营养的吸收和汲取。《日本灵异记》受唐朝唐临的《冥报记》和《金刚判若经集验记》的启迪, 吸收了按佛教因果思想贯穿全书的编撰意识。但景戒并不是单纯地模仿, 而是如书名全称《日本国现报善恶灵异记》所示, 一方面强调“本土”意识, 要以日本的“本土奇事”编写内容, 另一方面强调“现报”, 106则灵验故事中带“现报”“现得”等字样的题目便有50余则, 不同于重视人死后冥界报应的《冥报记》。《今昔物语集》则受中国辽代非浊大师的《三宝感应要略录》影响显著, 从各则说话的标题目录到撰者的末法意识, 从灵验故事的吸收引用到佛法僧三宝的编排顺序, 都能看到《三宝感应要略录》的影子。

3. 独特的文学性

说话文学的文学性不在于教理的阐述, 而是叙事中具体情节描写的生动多彩, 还不时插入歌谣、汉诗等韵文学, 增强了抒情性, 承载着贵族情怀, 为当时的日本古代文学注入了新奇的活力。不同于典雅的贵族文学, 平易低俗的庶民性给说话文学注入了生动新奇之风, 被芥川龙之介评价为具有一种“野性美”。

佛教说话集为了便于在大众中布教, 势必需要深入浅出地阐述佛教艰深玄奥的教义、教理, 进行文学手段的处理, 从这个角度讲, 说话集的编撰不可能离开文学性, 而且许多教义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日本灵异记》作为首部口承说话的文字化之作便显示出其文学性的一面。它的文学特质总体表现在虚幻性、神异性等的“灵异”上, 而为了营造“灵异”特色, 创作者景戒运用了拟人、夸张、用典、譬喻、对句等多种文学表现手法及中国的典故语句丰富自己的文学表现。被寓作“最大的说话集”的《今昔物语集》故事取材广泛, 人物各式各样, 而且描摹生动, 精彩纷呈, 可以说是说话文学的曼陀罗。文风简洁朴素, 和汉混合体的文体粗犷刚劲, 内容通俗易懂, 为日本古代文学注入了活力, 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素材。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芋粥》《好色》等, 谷崎润一郎的《少将滋干的母亲》等都取材于《今昔物语集》。因宣扬佛教的理念而被人熟知的这本故事集, 当今因其描写的是民间的精彩故事而被树立起丰碑。

4. 一定的重复性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说话文学编撰动机的明晰性及题材来源的单一性等, 不同说话集中的说话存在类似或相同之作。比如平安时期的《打聞集》与《今昔物语集》有21则共同的说话;《宇治拾遗物语》196则说话中, 有80余则与《今昔物语集》相同, 而《古本说话集》中的说话又与前两者有多处共通之作。

总之, 说话文学与佛教的布教宣传密切相关, 又广泛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传闻逸事, 题材丰富, 颇具庶民性。为我们了解佛法的传播历程及道义信仰、当时庶民社会的人生百态、政治势力的荣辱盛衰等文化、社会知识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同时在表现手法、叙述角度、人物描写等方面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并为日本后世文学提供了大量题材, 丰富了日本文学的创造性, 还具有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远藤嘉基, 池垣武郎.注解日本文学史.中央图书, 1974.

[2]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30『日本霊異記』[M].岩波書店, 1996.

[3]日本古典文学大系22『今昔物語集』[M].岩波書店, 1960.

[4]李铭敬.日本说话文学中中国古典作品接受研究所存问题刍议——以《日本灵异记》和《今昔物语集》为例.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9 (2) .

[5]於国瑛.日本最大的说话集——『今昔物語集』.日语知识, 2011 (11) .

篇7:浅议老师说话音量对幼儿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负面影响

如今,很多幼儿学生的家长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他们对于幼儿的早教给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在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情况下就去盲目地开展教学活动。此外,还有一些幼儿家长认为让孩子越早上學越好,甚至将不到3周岁的孩子就送到幼儿园,再加上一些幼儿园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幼儿家长所灌输的一些早教思想,导致了我国的幼儿教育进入到了小学化的误区中。事实上,让孩子过早接触程序化的学习模式,不仅不能够让他们成为“小神童”,甚至还会对他们日后接受小学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

简单一些解释,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所指的即为让幼龄儿童提前接触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且过分地看重幼儿学习的考试结果,具体表现为如下两点:首先,重知识轻品质。幼儿阶段的教学活动重点应当是游戏,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接受能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进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幼儿需要和小学生一样程序化地学习拼音、英语单词、计算方法等知识。此种教学模式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十分不利于幼儿个人品质的培养;其次,幼儿教育小学化十分看重学习结果,幼儿教育者并不会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进步程度,只是一味按照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努力与否与学习水平。此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限制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挥,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小学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对学校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虽然让孩子掌握了一些英语单词、汉字读写方法以及加减法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幼儿的人生发展与未来的学习之路带来了一些促进作用。很多幼儿家长在看到孩子出现了很明显的学习进步时,就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智力超群的“神童”,继而将他们过早地送到小学中接受规范化的教育。这一部分幼儿家长并不会去考虑孩子是否能跟得上快节奏的学习,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不到入学年龄的孩子送到小学院校中,继而对小学的日常管理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对教师工作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由于一些幼儿过早地接受了小学化的教育,从而让低年级的小学教育者感觉到非常轻松,长此以往,就会让小学阶段的教学水平受到严重的影响,小学教育者也就会放松对自己教学水平的严格要求;其次,如果在小学低年级的班级中出现了一些学习能力较差且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育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归结到“智力水平不高”的队伍中,在无形中影响了小学教育者对学生所做出的正确判断。

3.对幼儿自身所带来的影响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经常会让幼龄儿童产生挫败感,很多幼儿家长与幼儿教育者都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在他们没有顺利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时,家长与教育者就会采用一些带有责备性质的方式来“惩罚”孩子,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学习出现明显的厌烦心理,认为上学就是一件非常无聊且痛苦的事情。除此之外,由于幼龄儿童的心灵比较脆弱和敏感,当他们所做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与夸奖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与付出产生较大的怀疑。

三、有关幼儿教育的几点建议

1.回归幼儿本真,在游戏中完成学习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很多家长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正确的做法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到更多科学化的排解方法,而不是要将压力转移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在日后的幼儿教育中,无论是幼儿家长还是幼儿教师都要逐渐的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要学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知识学习与游戏巧妙结合到一起,让孩子从之前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幼儿教育者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力量让学习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有趣,还给孩子们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时代。

2.重视幼儿教育过程,忽略学习结果

一直以来,绝大多数的幼儿家长都非常在意他们在幼儿园中的表现,经常会依照教育者的片面评价来否定或赞同幼儿的一些做法,从而在无形中打击了孩子们的上进心。为此,幼儿家长需要认真且全面地观察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感受他们出现的一些进步和努力,并且要经常对孩子的做法给予表扬与肯定,让幼儿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是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陈蓓燕.幼儿园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倾向化及相关对策[J].科技信息,2013.

[2]董志伟,张振平,赵国秀,等.我看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J].河北教育(综合),2013(Z1).

篇8:浅议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一、气候对人的外在特征的鬼斧神工

气候对人的外在特征的塑造, 最明显的是对人的身高的影响。在我国, 一般来说, 北方人身材高大, 南方人身材相对矮小一些。这是因为, 北方气候寒冷, 人体新陈代谢缓慢, 生长期长, 积累了较多的物质和能量, 同时由于北方光照充足, 在人体发育的青春期有利于骨骼的发育生长;而南方气候温和, 人体新陈代谢快一些, 生长期短, 加之阴雨天较多, 光照相对较少, 不利于骨骼发育, 所以南方人身材较矮小。举个例子, 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 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 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 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 仅为1239.3小时, 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 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四川盆地是我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因而四川人平均身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气候不仅影响人的身高, 还造就了地球上不同的人种。人类学家以皮肤颜色的深浅来区别人种, 划分为黑色、白色和黄色人种。黑色人种多生活在非洲, 那里常年气温偏高, 光照强烈。黑色的皮肤可以有效地防止紫外线过多照射。而白色人种则多生活在北美、北欧等高纬度高寒地区, 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阳光照射微弱。亚洲是黄种人的主要生活区, 这里气候温和, 日照适中。

另外我们还很有趣地发现气候对人的不同“打扮”。黑种人有着抵御非洲酷热气候的“面目”:脖子短, 体型大多前屈, 头明显偏小, 头形前后长, 而鼻子较阔, 呈“塌鼻子”, 这种体貌有利于散发体内的热量。更有趣的是, 非洲黑人几乎都是卷发, 每一卷发中都留有很多空隙, 当炽热的阳光向头顶照射时, 这种卷发恰似一顶凉帽。另外, 他们的手掌和脚掌汗腺在单位面积中的数量比白、黄种人多, 而且汗腺也粗得多, 这就更利于排汗散热。白种人皮肤白、头发黄、眼睛蓝, 与阳光照射微弱的环境相适应。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 往往鼻梁高、鼻道长、鼻孔细小、鼻尖下呈爪状, 体毛发达。因为空气经过长长的鼻道后, 干冷的空气可以得到预热, 变得较为暖湿, 不会使冷而干的空气伤害呼吸道。体毛发达, 则起着保暖作用。他们头大, 头型圆, 脸部比较平, 这很有利于保温。

二、气候对人类内在气质的塑造

1. 气候塑造了女人的美丽。

古今文学作品中, 那些天生丽质、风采动人的女子常出于山清水秀之地, 并非完全是作者的随意描绘。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水土气候环境的确能使人灵秀。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就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湖北香溪崖边村寨, 唐代曾与杨贵妃争宠的梅妃出生于临江濒海的潮音悦耳、碧流如织的福建莆田江东村。还有杭州女子西施。杭州临湖靠海, 气候湿热, 居民多以鱼类、青菜和大米为食;杭州是“龙井”茶的故乡, 茶的饮用能排除体内毒素, 消耗多余脂肪;杭州又很多时间被雨雾笼罩, 湿度较大, 无风沙之患, 这些气候条件都成全了杭州女子的美丽。

2. 气候还影响到人的性格和情绪。

气候对性格的塑造就更明显, 不同的气候形成不同的性格。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 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 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 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 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 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我国地域辽阔, 南北气候差异大, 人的性格也迥然不同。南方气候温和、湿润, 河道纵横, 植物四季常青, 这种温和相对平衡的气候有利于精神放松, 使南方人具有较浓的理性色彩, 头脑冷静, 不易冲动, 心境安静平和, 感情丰富细腻, 对外界变化敏感, 多愁善感, 并工于心计, 因此较多文人雅士及商人。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 气候干燥, 风大雨少, 这种严酷而多变的环境导致北方人喜喝烈性酒, 容易急躁, 感情色彩较浓。他们心情开朗直爽, 动作粗犷, 对外界感觉不太敏锐, 历史上多有开国君主、将帅武士及草莽英雄。

三、气候对人类行为的塑造

气象心理学家们指出, 人的身体与精神反应都深受气象因素的影响, 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近来的研究就发现, 某些特殊的天气会打破空气中正负离子的平衡, 引起人们情绪上的波动, 从而导致悖离常态、难以自控的行为。如气温升高, 人的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会增加;连续的阴雨天则使人烦恼消沉, 情绪低落, 犯罪率降低。气压降低, 常会使人焦躁不安。暴风雨来临之前, 人们会有一种激越振奋之感, 这同空气中带电粒子大量增加有关。闪电使负离子增多, 人就感到欢欣。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所有法庭, 至今仍遵行这样的陈规:对发生在西洛可风季节的犯罪行为, 应从轻发落, 因为灼热难当的西洛可风往往使人头晕目眩, 丧失理智。

研究人员还证实, 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使人的情绪高涨, 干劲充足, 工作效率倍增;反之, 不利的气象条件就会使人情绪低落, 效率下降。通常情况, 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 人的工作效率最低。人的反应性在6月份最好, 12月份最差。因此, 冬季交通事故率高, 司机的季节反应性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因。一年四季中, 夏天气候闷热, 常使人烦躁不安和倦怠懒散, 思维的活跃性受到限制。而在冬天低温比酷热更易控制, 人就显得自信、有精神, 更易出成果。

另外, 有的学者考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气候变迁规律, 发现气候的变化还与人类战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气候由暖变冷的时期, 是战争频发时期;而在气候由冷变暖时期, 很少爆发大范围的战争。可能因为较冷时期植物生长缓慢, 不足以供人类生活消耗, 为争夺生活资料, 容易引发战争;而气候温暖时期, 生活资料相对多一些, 于是人们和平相处, 安居乐业。

总之, 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造就了人类的生命。多样的气候, 又造就了多样的人种和人生, 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因此我们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同生存共发展。

篇9:幼儿口腔发展障碍影响说话能力

幼儿出生以后,口部肌肉(如面颊肌肉、嘴唇及舌头等)便随着年龄及进食经验而不断发展。从刚出生很自然地会吸吮乳汁,到婴儿期饮奶,幼儿期进食固体食物,幼儿的下颚、嘴唇及舌头活动能力不断进步。一般来说,五个月的婴儿开始用牙肉和舌头咬磨食物;六个月左右能透过下颚上下和旋转动作,用牙齿咬断和咀嚼食物;一岁大的婴儿已能咀嚼半固体食物,例如鱼肉;两岁幼儿口腔肌肉已逐渐成熟,能进食大部分固体食物,如蔬菜、猪肉。

随着小儿口部肌肉的发展,言语能力逐渐也发展起来。倘若口部肌肉发展出现问题,便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言语发展。这些孩子可能会时常流口水、不能咀嚼固体食物、发音不清晰、说话时有停顿等,甚至影响日后的整体发展。

应掌握锻炼好时机

幼儿学习说话,需要口部肌肉精细及巧妙地协调,才能发出不同的语音。因此,要随着宝宝的成长及时添加辅食,由稀到干,由软到硬,逐步发展宝宝的咀嚼和吞咽技巧。

有些父母忽略了这一点,看孩子拒绝吃固体食物,就迎合他的意思,一直给他们吃蕃薯泥、红萝卜泥等细软食物,搞得孩子营养不均衡,也影响他学习说话的能力。

6~12个月是孩子学习咀嚼和吞咽技巧关键时期,父母要及时把握,针对性地锻炼。一旦错过时机,日后训练会事倍功半。

幼儿的口腔肌肉发展阻滞是有迹可寻的。若孩子2岁后仍常流口水,不喜欢抹面、抹嘴、刷牙等,偏食,咀嚼较硬食物时容易呕吐,进食时易咳或十分缓慢,戒不掉奶瓶,舌头活动不灵活、吹气欠佳,就是口腔发展障碍的警讯。

自闭儿患者出现这些问题较多。比如有的患儿属口腔过度敏感型,2岁了仍不懂讲话、拒绝刷牙,偏食,而且必须要把食物都搅成烂糊状,他才愿意吃,所有固体食物或稍微粗一点的食物就会吐出甚至呕吐。此外,一旦触及他的脸颊,就会喊叫或施以反抗。适度口腔按摩

口腔功能的发展和孩子的进食经验息息相关,可利用进食来诱发口腔动作的发展。

语言治疗师的职责是促进患儿改善口部(下颚、嘴唇,舌头)运动,训练口部肌肉的力量和技巧。例如适度的口腔按摩,从手部开始作拍、刷的刺激,直至脸部。当孩子的口腔周围感觉正常后,则进行口内按摩。若孩子口腔过度敏感,会排斥外来的口腔刺激,可给予孩子不同质地、不同温度的食物等,以增加孩子口腔感觉的刺激。一切应循序渐进也需要有恒心,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容易引起小儿的反感,不肯配合治疗。经过6~12个月的正规训练,可以获得不错的改善。

除了语言治疗师的矫治外,家长训练的重点是培养宝宝的咀嚼能力。给宝宝提供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食物应由稀到稠,从在泥糊状食物里添加少量的小块固体食物开始,慢慢添加固体食物的量。当这一切都做好了,才能协助幼童提高说话的清晰度。

口腔肌肉发展障碍的分型

口腔肌肉发展障碍有数种类型,最常见有两种,即不正常肌肉张力造成小孩口腔动作异常而影响说话,以及吞咽和咀嚼功能的协调性。另一种则是儿童的口部肌肉敏感度较低或较高,同样会影响儿童进食及发音。有些小儿则同时有上述两种问题。

口部肌肉敏感度较低者a.吞咽后口腔内有剩余食物:b.未能感觉有食物黏在面上及嘴唇周围:c.未能感觉有口水积聚于口腔内或已流出嘴外:d.需用较长时间咀嚼。

上一篇:阿尔弗莱德·西斯莱励志故事下一篇:先做朋友再做生意